中国梦研究生(共8篇)
XXX
关键词:中国梦;美国梦;比较
摘要: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后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也难免的要和“美国梦”进行比较。“美国梦”与“中国梦”在历史背景、文化习俗、价值观内涵、实现路径、国际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文章通过对“中国梦”和“美国梦”的比较,分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American dream
XXX(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hengdu 610000)
Key words:Chinese dream, American dream, comparison
Abstract: Xi after the President puts forward the Chinese dream caused the wid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It is also hard to avoid comparing with the American dream.The 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are different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cultural practices, values connotation, the evidence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Based on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American dream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and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it can deep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a dream”.1 引言
习近平同志去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无独有偶,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去年11月6日发表演讲时也表示,每个人都有着追求个人幸福权利的这一信念,也就是所谓的“美国梦”。2013年6月7日,习近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一场会晤时,强调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相通”一词本身就意味着中国梦与美国梦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但内在里又是互相关联的。本文旨在以求同存异的思想剖析中美两国梦的区别,以挖掘美国梦中积极有益的因素来丰富中国梦的内涵价值。“美国梦”与“中国梦”的产生
2.1 “美国梦”的产生
“美国梦”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其1931年的著作《美国史诗》一书中提出,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得更好生活的一种信仰。大多数著名历史学家认为,“美国梦”之所以会产生,并且被大多数人所追求,就是因为大多数人有追求财富的欲望。著名的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沃肖尔认为,“美国梦”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对金钱的追求。随着人们越来越崇拜金钱至上,“美国梦”不像原先那么有魅力了。沃肖尔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变化中的“美国梦”概念》一文中敏锐地观察到这几十年美国社会风气的变化【1】。如果说早期的美国人提倡“诚实和勤奋”来致富,今天则越来越热衷于寻求“快速致富”。现如今,奥巴马以自己的发展和奋斗经历为线索,以价值观、宪政、政治、机遇、命运、种族、世界、家庭为节点,从一个总统的视角正在连释对“美国梦”的重拾。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不热衷于“美国梦”了。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独断专行和霸权地位,经济的泡沫化、投机化使普通人害怕自己的梦想和财富突然消失。
2.2 “中国梦”的产生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曾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达一千五百年之久。而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她轰然坍塌。这种苦难呼唤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民族经过90多年的不懈奋斗,终于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对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贡献。人民日报文章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演进。在中华文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农耕文明是其主要形态。在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先后跨越了农耕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逐步实现了社会变化的质的飞跃,对整个国家以及整个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因此,“中国梦”的实现会使中华文明变得更加灿烂、更加辉煌。“中国梦”是对中国、对世界的大理想、大目标,是对21世纪中华民族的百年大理想、大目标的高度浓缩。“中国梦”贯穿中国近现代史,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中国梦”的出现,并不是单一产生的梦想,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以及个人的梦想。“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内涵
3.1 “美国梦”的内涵
美国梦是美国的一种国家信仰,也是美国全民的生活理想。它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是一种信念,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要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必须通过勤奋工作和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而不受所在社会阶层和出身背景的影响。美国梦的内涵囊括了美国社会的六种基本价值观:个人自由、机会均等、物质充裕、自立、竞争和勤奋工作。前三种代表了美国人的理想目标,后三种则是实现上述理想必须付出的代价。在美国人看来,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2】。
3.2 “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概括,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其深刻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广义的“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梦想的有机统一,立足于从整体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基本内容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广义上的“中国梦”体现的是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大梦”。这个梦想包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有学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注国运昌盛,满怀家、国、天下的情怀,提出中国梦是一种“国梦”和“家梦”的结合:“国”和“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广义上的“中国梦”也包含着在世界范围内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将会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3]。
从狭义上来理解“中国梦”就是对当前一段时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具体指向和目标。基本内容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狭义上的“中国梦”是中国人对强国梦、富民梦、公平梦、和谐梦等一系列价值追求的指向,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基石。
“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深刻洞悉的时代产物,代表的是这一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昌盛、生活幸福的一种向往。这个梦想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漫长探索过程,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是“中国梦”最本质的内涵,它既是国梦也是个人梦更是世界梦,它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动力支撑。4 “美国梦”与“中国梦”的联系和区别
4.1 “美国梦”与“中国梦”的联系
“国以民为本”,国家是由人民大众组成的,国家梦想必然体现着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起的国家政权,国家的政治属性必然体现着无产阶级的政治意志,而且无产阶级又是我国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占据社会的主导力量。因此,无产阶级的梦想成了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而美国是一个建国仅有 200余年的新兴国家,人民中的绝大多数是从世界各地移民来到这片新大陆的。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国别背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和外在特点,但是他们移民到美国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寻找一个充满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并且相信在美国这个社会里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就能获得更好生活。不论最早的五月花号乘客还是最近的移民,他们都是带着这个“美国梦”来到这个新兴国家的。因此,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也就是美国梦的具体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梦”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核心是人民的幸福。而“美国梦”是人们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与幸福,强调个人权利的保障与实施。这种个人幸福都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中国梦”还是“美国梦”,它们都不是以牺牲个人的权利与福祉来实现整个国家的强大与梦想。因此,“中国梦”和“美国梦”都是人民的梦,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与实践才能实现个人的梦想,进而实现国家的梦想【4】。
4.2 “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区别
“中国梦”“美国梦”体现了世界经济最强大的两个大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他们也有诸多差异。
一是具体内涵不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与“美国梦”突出个人和金钱,强调个人奋斗和成功不同,“中国梦”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
二是文化背景不同。美国的发展道路是在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背景下确立起来的,是上千年西方文化滋养的产物。“美国梦”体现的是移民文化,是一个移民国家每个人都有的淘金梦想。尤其是随着新自由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的流行,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享受似乎成了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和“美国梦”最高目标。因此,每年仍有超过百万的人通过移民等方式成为美国公民。而“中国梦”则是在中华文化滋润下萌生,推崇“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也使得中国人民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都能够始终以伟大的民族智慧为底蕴,始终张扬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性格。
三是根本价值不同。“美国梦”强调个人价值,是个人至高无上的各种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满足,集中体现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中国梦”则强调集体主义,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看出,“中国梦”的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在价值层面上极大提升了“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四是实现途径不同。“美国梦”的实现途径是通过所谓的全球化来实现,其本质是对外扩张、掠夺和侵略。从1898年发动了美西战争进行北美大陆以外的第一次扩张并借此占领了菲律宾,到21世纪为了转移经济衰退的巨大压力而公然入侵伊拉克、南联盟、利比亚等,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对外扩张、掠夺甚至侵略的不光彩历史。而“中国梦”实现靠的是中国的和平崛起,靠的是全党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努力。
五是实现目标不同。除了一些人的个人成功和那些虚幻的激励成分以外,如今“美国梦”的实现目标就是追求美国独霸世界。而“中国梦”的实现目标则是人民幸福、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六是前景不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变成尖锐的社会矛盾,如99%的人控诉和抗议1%的人贪婪和腐败的“占领华尔街”运动,50个州近66万民众集体签署请愿书“闹独立”等等,这些问题让“美国梦”失色、失落,变得虚无缥缈。再看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一直保持了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增长率,现在处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转型期,发展势头迅猛。可以说“,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美好、光明的前景[5]。七是产生影响不同。美国意识形态以个人利益、个人自由为中心,“美国梦”强调追求一强独大的单极世界,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不惜损害甚至牺牲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甚至世界的整体利益。“中国梦”追求的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这个伟大梦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实现“中国梦”是世界的重大“利好”,是全世界人民的福祉。总结
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美国梦与中国梦,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与美国梦之间所具有的相通性。我们认为美国梦与中国梦并不冲突,个人梦是实现民族梦的微观层面,民族梦是实现个人梦的肥沃土壤,无论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还是中国梦更强调集体主义,都不能否认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属性中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美国梦虽然是个人的理想,但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每个人的成功也推动集体的进步;中国梦寄托更多集体的期望,但社会是人的集合,在民主社会中,集体的意志必须考虑个人的利益。因此,借鉴美国梦的合理因素并与中国梦相融合,成为一种既追求国家繁荣富强又兼顾每个人自由发展进步的伟大梦想,其意义重大。我们并不是说要全盘接受美国梦,任何一种他国的文化都不能随意地直接移植,其中存在大量糟粕,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也与实现宏观的中国梦不相符合。美国的个人主义并不是完美的,美国梦的最终后果并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与世界的正义,美国梦的缺陷不应为中国梦所吸纳。笔者认为的中国梦不仅仅是民族的梦,同时也具有民众的梦这第二层意义,民众的梦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价值。习主席强调中国梦与美国梦是“相通的”,而非“相同的”,这表明,对于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我们提倡求同存异,在交流中兼容与扬弃。各个国家的梦都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不能要求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必须统一,我们要以充分的民族文化自信,敢于敞开胸怀,大胆接纳,激荡中学习借鉴,碰撞中扬弃升华,交融中丰富发展。对于美国梦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必须坚决予以摒弃抵制,这是在激荡、碰撞、交融过程中的必要之举。我们应当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美国梦中个人奋斗致富的精神融入中华民族勤奋好学的文化中,吸收美国梦的优秀合理成分最重要的就是要提供一个公正、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在集体中充分地鼓励个性和创造,打破社会流动固化的问题,最终实现富国强民的伟大梦想[6]。
参考文献
一“中国梦”基础理论建构研究
“万丈高楼平地起, 根基不牢, 地动山摇。”理论初创阶段, 夯实基础, 扎稳脚跟, 对于拓展和丰富理论内涵, 增强理论创新生命力与实践指导价值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梦”的基础理论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什么是‘中国梦’?”围绕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回溯历史, 综合考察“中国梦”的缘起、产生与发展历程。
1.“中国梦”的缘起、产生与发展历程
此项研究应当从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出发, 从“大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 到近代抵御外辱、救亡图存中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和富国强兵的理想, 再到我们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 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系统阐述“中国梦”的理论, “中国梦”的提出, 不是心血来潮的个人灵感阐述, 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实践基础, 是顺势而为, 应运而生。
2.“中国梦”的内涵阐释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梦”的内涵包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那什么又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呢?部分学者以现代化程度作为国家富强的标准, 认为“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但现代化的阐述还是稍显笼统, 而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现代化的内涵也是发展变化的, 我们不妨从国家发展要素出发, 将富强定义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高度发达。民族复兴, 绝不是指恢复到历史强盛时期的发展水平, 它更多强调的是与世界各国的横向对比中展现出的“优越性”, 因而我们今天的发展目标应涵盖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之意, 这是民族复兴的要求。人民幸福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但并不是无章可循、没有方向的, 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民幸福的终极含义。
3.“中国梦”之“中国”的规定性
部分学者强调“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公民”, 其实是错误理解了“中国梦”之“中国”的规定性。中国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 社情国情, 基于历史文化和社情国情的理论、道路和制度选择。要实现“中国梦”, 要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我们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但也绝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4.“中国梦”的实践主体探析
对“中国梦”实践主体的探讨, 学界有这样几种观点, 一是全体中国公民;二是中国共产党;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是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五是包括少数民族同胞在内的56个民族集合。这些观点都是为了佐证自己的研究目的, 略显牵强。我认为“中国梦”的主体应上升到“中华民族”这一“国族”的高度, “中国梦”的主体应该是从古至今, 世界各处, 但凡提及“中国”, 便会产生“我”之意识的中国人, “中国梦”的主体应具有空前罕有的包容性, 才能最大限度地排除阻碍、凝聚力量, 为“中国梦”乘风破浪, 保驾护航。
二“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研究
“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是将“中国梦”看成一个待实现的目标蓝图, 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坚持什么能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发展什么是在构建“中国梦”。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构筑中国梦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文化内涵”“深化改革与中国梦”“民生保障与中国梦”“个人梦与中国梦”几个方面。
张自慧认为“中国梦”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之梦, 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其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基础, “中庸”“王道”和“世界主义”思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基因。刘恒从民生问题出发, 认为“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国家梦想的实现要依靠民生改善作为基石。而民生改善要以制度建设为重点, 内化社会公平正义, 使人民群众成为梦想实现的最终受益者。田晓春认为实现“中国梦”要重视法制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中国的复兴不应单单只依靠经济的复兴, 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复兴。文明的复兴表现为多方面的复兴, 其中法治是文明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明复兴的制度保障, 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 实现“中国梦”的当务之急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朱可辛从“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出发, 认为“中国梦”的落脚点是“个人梦”, 实现“个人梦”需要个人权利保护、竞争机会均等、对弱者更多关怀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的支持, 只有公平正义制度化, 才能保障个人追梦、圆梦的机会。
“中国梦”之“中国”的规定性决定了“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和其他梦, 实现“中国梦”需坚持中国特色, 展现中国气度。因而, 我们应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以中国社会的实践需求为导向, 在“中国梦”理论的指导下, 关注政府机构改革、国企改制、社会治理、公平正义保障等重大问题。
三“中国梦”的价值意义研究
目前学界研究主要从意识形态导向作用出发, 集中在“中国梦的价值塑造作用”和“中国梦对国家民族认同的引领作用”两个方面。
1.“中国梦”与核心价值观塑造
戴木才认为,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强核心, 把实现“人的价值”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首要目标, 把激发创造力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要途径, 把建立公平制度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基石, 把解决现实问题、民生需求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民心工程, 把融入世界潮流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从而形成全党全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合力。张朋、王忠桥认为, 要实现“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掌握。“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夙愿,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践行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 使大学生群体真正掌握“中国梦”理论, 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克服信仰危机。
2.“中国梦”与国家民族认同
章忠民认为, 中国正处在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重大历史转折期, “中国梦”能协同整个国家民族的目标定位, 整合并驱动全民族的良好价值取向, 强化连接同胞民族情感的纽带, 化解社会、个人利益纷争。“中国梦”所聚合的国家认同民族凝聚, 有助于中国应对转折期的挑战, 把握历史机遇, 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韩震认为, 从时间维度来说, “中国梦”具有历史传承性, 是从古至今所有中国人的梦;从空间维度来看, “中国梦”区别于别的梦, 同时“复兴”的内涵要求有横向对比的兴盛之意;从“中国梦”的主体来看, 既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 也事关每一个公民的福祉。“中国梦”构筑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也熔铸着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
任何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 这是历史的产物, 也是人民的选择, 国家层面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是汇聚理性、共谋发展的保障。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植根于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历史传统, 是政治需求和文化需求结合的产物, 它不仅是一种区分“你”和“我”的价值判断, 更是指导这个国家现实发展状况的科学方法论, 因而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主权国家来说是核心利益。“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就像一面鲜明的旗帜, 以中国为标志, 以发展为要义, 以幸福为价值追求, 引领着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摘要:目前学界对“中国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梦”的基础理论建构、“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中国梦”的价值意义几个方面。对“中国梦”的基础理论研究重在阐释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研究主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理论建构;“中国梦”的价值意义研究成果集中在价值引导和国家民族认同两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梦”,基础理论,实现路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自慧.“中国梦”的传统文化基座[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6)
[2]刘恒.以民生改善为基石共筑中国梦[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3]田晓春、赵依拉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法治保障[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3 (6)
[4]朱可辛.公平正义与中国梦[J].科学社会主义, 2013 (3)
[5]戴木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柱——关于“中国梦”成为精神旗帜的若干思考[J].道德与文明, 2013 (5)
[6]张朋、王忠桥.“中国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5)
[7]章忠民.中国梦: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 (10)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
一、“中国梦”的阐释
1.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参观了在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引发广泛共鸣的“中国梦”概念。中国梦其实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了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的生活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艱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来共同为之努力和奋斗。[1]
2013年3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号召全国人民为了中国梦而努力,这是习近平对中国梦的又一次全面阐述,他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南;实现中国梦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根本保障;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必须以中国各族人们的大团结为根本力量。
2.中国梦的核心价值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简而言之,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三方面阐述,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具体的讲就是中国的“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国家更加巩固、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幸福”是中华民族再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经久不衰。当代中国梦既是国家梦,又是人民梦;既是民族梦,又是个人梦。没有民族梦、国家梦,实现不了人民的梦;民族梦、国家梦最终要落脚到人民的梦上,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因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它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二、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
1.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一脉相承中国梦理论的阐述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具有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的优秀文化相融合,并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内涵; 二者都是以人民群众作为理论的核心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人本价值目标; 二者都被当作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指引党和人民不断取得胜利,都具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理论渊源,都是以人民群众作为理论的核心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人本价值目标,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它们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
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为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传承,又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丰富与发展。二者都是中国梦人本思想的价值体现,中国梦意在寻求一种人与自我、社会及自然之间的完美和谐与相对平衡。因此,中国梦是国家目标、民族目标与个人目标的高度统一,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更是目标与奋斗的统一。
2.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阐释,是在深刻把握当今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走向,把握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的基础上,洞悉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和愿望,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能够指导实际发展的思想理论“中国梦的论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以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为“实力特征”;以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为“幸福特征”;以中华民族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为“文明特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特征”。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并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四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强调了实现中国们的途径:即中国道路是人民探索出并最终选择的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涂、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不断追逐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国精神是中国梦实现的动力,也是人民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自我沉淀和提取的精神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必须依赖于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拼搏,而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凝聚民族共识的关键因素便是每个中华儿女血液中流淌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凝聚全体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便在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此过程中不断直面并解决新的时代问题的关键也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是指中国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力量,是中国梦实现的翅膀,也是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事业的自觉自主实践。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凝聚共识艰苦奋斗,在脚踏实地的扎实工作中通过不断实现若干细微的中国梦,以期最终趋向最伟大的中国梦,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道理,要为每个逐梦主体所铭记。中国梦的最终目标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努力,无论面对艰难险阻,始终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2]中国梦的论述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尤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所以,为中国梦奋斗,就是在为自己奋斗,中国梦是由无数个精彩的个人之梦组成。国家好、民族好,大家的生活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来共同为之努力和奋斗。
三、“中国梦”的国际内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中国梦”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梦”的提出不只是我国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延续,更是对世界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存在价值。“中国梦”不只是全体中国人的“中国梦”,更是21世纪全世界的“中国梦”。首先,“中国梦”是自我复兴,而不是对外扩张。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将是和平、是发展、是合作,是更多机遇,而绝不是威胁。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出一种“向内”的探索。也就是说,对于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内部的和谐发展始终是中国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我们期盼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并且希望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梦想决定行动。有了共同梦想,才有共同行动。通过自力更生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中国梦”的具体阐述更是指出我们的发展目标仅指在自身的国力复兴上,绝无对外进行扩张的野心或行动。这无疑给出了对我们国力增长随意猜测的人以明确的回复。
其次,“中国梦”强调奋力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增长,这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中国的发展难以被世界其他国家认同的问题。中国梦在惠
及世界发展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境遇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社会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泉源,是增强当代中国全球话语权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中国物质力量的增长引起了一些国家的猜忌,认为我国任何硬实力的增长必是有所指,必是有所求的。消除这些不和谐声音的一个方法就是让我们软实力跟上硬实力发展的步伐,并向世界明确表明中国到底要什么,到底想怎样。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是一种不具侵略性的文明,其博大精深的文明模式往往将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并最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让世界直观性了解的中国历史本来很有限,再加上文化、教育等软实力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整个国家物质力量的腾飞,这也给世界上有些国家的媒体故意非议中国崛起以可乘之机。
最后,“中国梦”的终极目标是“世界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定能让世界人民受益。在全球化影响下,经济的融合与人文的交往相互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世界经济的发展依赖性增强,世界各国逐渐成为命运共同体 因此,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理想,也是世界梦想,中国不仅要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也要有利于世界人民,而且要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和諧共赢。中国梦追求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发展中的共存共荣,而决不以牺牲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和平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中华民族自身的复兴,更是整个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所展现的“中国梦”不仅仅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利益。对于地球村的所有居民来说,“中国梦”的国际意蕴是十分鲜明、十分深刻的。“中国梦”不仅只是中国的梦想,更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大国对世界的承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不会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形成所谓的“威胁”,而将成为世界永久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中国梦阐释[EB/OL]. http: //theory. people. com.cn/GB/40557/359404/index. Html
[2]中国梦. 百度百科[EB/OL]. http: /baike. baidu. com/view/1817221. htm.
摘 要: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系列讲话发表后,宣传教育部门承担着教育和引导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重任。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探讨了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途径及经验。
关键词: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25-03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后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他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变成国强民富的生动现实。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他再次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高度重视,宣传教育部门立即行动起来。2013年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强调把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要在突出思想内涵、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在把握实践要求、推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激励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他强调,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把学习中国梦理论的活动和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统一起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学习实践中国梦的水平和成果,最终要通过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投身圆梦实践体现出来。刘云山的讲话为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一、深刻认识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和共同行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实践是中国梦美梦成真的根本保证。我国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毋庸讳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清醒的判断,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表明,任何骄傲自满、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都不利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克服消极无为的懒散情绪和自私自利的狭隘心理,集聚起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凝聚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有目标才有动力,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才能把全体人民的力量凝聚成强大的合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处在不同的环境,从事不同的工作,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及对许多事物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感受,相互意见分歧甚至利益冲突都是存在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出更多的竞争性和复杂性,收入差距自发增大,如果人们的视野局限于这些局部的对立,没有对共同利益的认识和追求,就可能在工作和交往中相互猜忌、防范、牵制甚至攻击,整个社会就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社会的发展就会困难重重,就会因各种矛盾内耗而丧失大好发展机遇。近现代中国历史深刻表明,中国社会分裂内斗,中国就混乱贫困,被外敌欺侮;一旦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则中国社会就稳定有序,就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强大的敌人,产生令人刮目相看的巨大力量。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人民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造福于全体中国人民,必将超越各种偏见、私心和内耗,抹平利益纠葛,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建立最大共识,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层次上形成大团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同追梦,就能抓住有利时机,使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影响力上升到新的台阶,这无疑能极大地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战胜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
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就是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加深对中国梦的了解,明确自己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的地位角色,克服狭隘的私心和偏见,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个人行动和国家民族兴盛发展的伟大进程统一起来,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为民族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单独的个人,无论其地位角色及能力,其力量都是有限的。但无数个自身力量有限的个体展开协同行动,就会产生比单个个体力量简单相加的总和更大的合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每一个中国人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中国梦的实现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当今的中国人民,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历史的书写者。
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要结合实际唱好“三部曲”,即开展“解梦”、“筑梦”、“圆梦”行动,这三项行动也就是认识中国梦、设计中国梦、实现中国梦这三个阶段。“解梦”即认识中国梦,就是要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历史逻辑、实现目标、基本条件、本质属性、根本保障及重大意义,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思想认识,澄清错误观念,增强认知认同,提高理论自觉;“筑梦”即设计中国梦,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目标下,结合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路线图”,明确各方面力量各自的目标和责任;“圆梦”即实现中国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各民族、各地方、各方面既统筹协调,又各负其责,履行各自使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条件。高校是人才聚集之地,承担着创新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在高校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利于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努力实现青春梦、教育梦,从而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为使中国梦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取得实效,各高校都投入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资源,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四川文理学院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中,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的会议精神,紧密联系芦山“4?20”强烈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师生思想实际,弘扬抗震救灾精神,铸造四川精神、树立四川形象、凝聚四川力量,系统性地开展解梦、筑梦、圆梦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把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二、四川文理学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做法
一是开展“解梦”行动,提升理论认同。“解梦”即认识中国梦,就是要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历史逻辑、实现目标、基本条件、本质属性、根本保障及重大意义,在全校统一思想认识,澄清错误观念,增强认知认同,提高理论自觉。为了让全校师生认识中国梦,引导师生深入思考如何实现强校梦、育人梦和成才梦,学校举办了一系列主题宣讲活动。学校先后邀请了中共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和省委党校彭穗宁教授来校宣讲中国梦。同时,学校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党员组织生活等时间,学校党委成员和专家教授共举行了9场中国梦主题宣讲活动。学校还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把中国梦的学习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同时学校加大主题教育宣传力度,在主页网开辟“中国梦”专题网站;在学校红色网站转发刊登25篇权威理论文章;在学校主页网刊载主题教育新闻信息35条;校报、校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开辟了“中国梦”学习专栏。校园LED不间断地滚动播出有关“中国梦”的宣传标语;同时,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在各级媒体刊载学校工作动态30余条。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中国梦主题学习教育的全覆盖。
二是开展“筑梦”行动,放飞强校梦想。“筑梦”即设计强校梦,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目标下,结合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路线图”,明确各自要实现的目标和责任。学校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明确提出了把学校建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并举行了“撤系建院,托举强校梦”的动员大会。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名师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观摩课、青年教师上优质课”的教学技能比赛,推动教师实现育人梦想。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强校梦结合起来。在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先后举办了“唱响青春志?共圆中国梦”第十七届校园歌手大赛、“中国梦?四川梦?我的梦”演讲大赛、“同筑复兴路,共圆中国梦”文艺展演、“我的梦?中国梦”征文比赛、“最美中国”主题摄影和微电影大赛、“梦圆文理”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与此同时,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也纷纷开展了“寄语青春,我的中国梦”等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抒发各自对未来、对学校、对民族、对国家的情怀,放飞青春梦想和强校梦想。
三是开展“圆梦”行动,夯实强校根基。“圆梦”即实现强校梦,就是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全校一盘棋,各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干部、教职工、学生既统筹协调,又各负其责,履行各自使命,确保学校“强校梦”的顺利实现。学校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制定出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措施,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院系整合和专业结构调整,加强干部队伍交流轮岗力度,继续实施师资队伍“双培”工程,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各二级学院还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启动“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引导广大学生深入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据统计,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期间,学校有10 000余名学生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乡村以及生产劳动第一线,感受国情、民情和社情,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培养学生“行为精英、心系平民”的平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三、四川文理学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成效
一是凝聚共识增强动力,精神成果内化于心。在主题教育中,全校上下凝聚起“建设新型本科院校、实现强校梦”的强大力量,筑牢了实现“强校梦”的思想基础。通过活动的开展,切实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有力增强了师生员工实现“强校梦”的信心;同时还营造了“团结和谐、维护稳定”的良好环境,目前学校风清气正,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维护稳定和谐局面,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国梦”、“强校梦”的伟大征程。
二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实践成果外化于形。通过主题教育,切实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校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目前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科研成果日益丰硕,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竞赛捷报频传。在主题教育期间,该校学生在四川省2013年大学生运动会上,摘得8枚金牌、4枚银牌、6枚铜牌,取得金牌总数第二,女子团体总分第一,男子团体总分第二的佳绩。在2013届毕业生中,有918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8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400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近100人考上硕士研究生、选调生和公务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四、四川文理学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经验
一是坚持领导带头、全员参与,这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活动中,学校充分发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组织、发动和引导全体师生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形成了无死角、全覆盖的良好态势。
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活动中,学校把主题活动开展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整改工作结合起来,坚持系统谋划、协调推进,真正做到了主题活动与教学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同时,主题活动与其他各项工作在目标要求上呼应,在工作举措上协调,形成“在开展活动中推动工作,在推动工作中深化活动”的良性互动,实现了活动效益最大化。
三是坚持贴近师生、创新载体,这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动力。活动中,学校注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把“中国梦”与学校的强校梦、教职工的育人梦、学生的成才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听得进、记得住的通俗道理,有效增强了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TRS_Editor P{}.TRS_Editor DIV{}.TRS_Editor TD{}.TRS_Editor TH{}.TRS_Editor SPAN{}.TRS_Editor FONT{}.TRS_Editor UL{}.TRS_Editor LI{}.TRS_Editor A{}
习近平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中国梦、强国梦、强军梦等重大命题,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历史担当和统筹推进强国强军的战略眼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深远战略意蕴和重大历史意义,为推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梦、强军梦的内在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一、实现强军梦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强军战略是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军梦不仅是中国梦的内在组成,也是其坚强支撑。这一点,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具有根本性战略意义。
强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富国和强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富国是强军的基本依托,强军是富国的安全保障。强军梦不圆,中国梦也难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但倘若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作后盾,经济实力再强大也不能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梦。要看到,国家越是富裕,就越可能引来贪婪目光和入侵者,如果没有与之适应的国防力量来保障,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据估算,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近1/3,但由于军事落后,清朝的百万军队竟被数千英军击败,国家很快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历史昭示我们:能战方能止战,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支撑,国家的繁荣兴盛就没有安全保障,实现民族复兴只能是海市蜃楼。
强军是保证中国实现从大国向强国跃升的战略支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一方面,民族复兴离我们从未如此之近;另一方面,民族复兴遇到的阻力从未如此之大。这种阻力,在国内表现为深化改革要遇到许多深层次矛盾,在国际上则表现为我国和平发展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遏。当前,我国和平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尚未完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任务艰巨;西方国家不断强化与我周边一些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同盟关系,策动其挑起与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我们既要应对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利益和力量格局的牵制,又要应对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带来的现实安全压力;既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以冷战思维对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和公平参与构建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的抵制和阻碍,又要应对新形势下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可以预见,国际社会的利益矛盾会随着我国和平发展进程不断向我聚焦。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强军有效应对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复杂矛盾和严峻挑战,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强军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安全保证。中国梦的实现以追求和谐、和平为先决条件。我们提倡各个国家、民族在发展中实现共存共赢,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决不会以实现中国梦损害他国利益,但也决不会吞下牺牲我们国家、民族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苦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充分阐明了中国梦强军梦的价值底蕴是和平发展。因此,中国越强大,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也就越强大;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我们要为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提供战略支撑,就必须做强包括军事实力在内的硬实力,为国家发展撑起强大的“保护伞”。
二、在中国梦战略全局中统筹谋划强军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着眼点和战略谋划的落脚点。谋划强军梦,必须遵循有利于实现中国梦这一根本原则。
强军战略必须始终与强国战略相协调。中国梦是强军梦的目标指向,强军梦是中国梦的战略支撑,两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国家利益全局高度思考谋划军队建设,从政治大局高度思考处理军事问题,是遵循战略谋划规律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利益同世界发展变化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只有从国家根本利益这个全局和大局高度思考处理军事问题,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世界发展大势。这就要求军事战略与国家总体战略必须高度协调一致。一方面,军事力量发展要与国家地位相适应,即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必须能够准确反映国家安全与发展之间轻重缓急关系;另一方面,军队建设和改革要与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相适应。习主席在提出中国梦、强国梦的同时提出强军梦,就包含着强军必须与强国战略相协调的思想,强军梦的实现必须着眼于保证中国梦的实现。
强军实践必须与国家发展的安全需求相适应。实现强军梦,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和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强军进程与强国进程相适应、相协调,是正确战略筹划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发展阶段和发展进程上协调一致、同步发展;资源配置在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两大领域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超出国力可承受的程度推进强军进程,就可能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不仅强军欲速不达,而且强国也必受影响。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决定了我国始终要把发展重心放在经济建设和提高社会生产力上。冷战时期,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倾其国力与美搞军备竞赛,由此把苏联的国家建设引入错误轨道,耗尽了国力。对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保持高度警惕和战略定力,不能偏离发展重心,犯历史性错误。
强军成果必须为强国战略提供牢固底线支撑。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基本价值观不受挑战,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也是战略底线。战略底线是发展的立足点和生命线。核心利益不被损害、战略底线不受冲击,是发展的前提。否则,即使发展起来了,其成果也难以保住。历史经验表明,国家的核心利益是否有保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实力。军事实力强,就会产生战略威慑力,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而实现和平发展。反之,军事实力弱,不仅会受人欺负,而且战争还会被强加到自己头上。强军的根本意义就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战略支撑,创造和维护和平的发展环境。我们要始终着眼确保国家不被侵略、不被颠覆、不被分裂,确保发展稳定大局不被破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不被打断,来思考谋划强军战略。要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快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力量保证。
三、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奋力实现强军梦
习主席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强调要牢记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强军目标,是我们实现强军梦的行动纲领和基本遵循;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是实现强军梦的根本路径。我们要坚持用强军目标引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动强军梦最终实现。
把铸牢强军之魂与激发强军活力统一起来。实现强军梦首先要正确处理“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这个“不变”,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这个“变”,就是要在世界形势已经并正在和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条件下,因势而变、谋势而变,因敌而变、先敌而变,以“变”制敌。新形势下铸牢强军之魂,不能仅仅是政治上的表态,关键是要在“八面来风”中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命令、指示。做到这一点,必须激发强军活力,充分尊重广大官兵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官兵为实现强军目标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鼓励创新,形成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强军人才大量涌现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军队建设才能充满活力,不断向前推进。
把聚力强军之要与确立强军标准统一起来。聚力强军之要,关键是确立强军标准。只有确立了强军标准,才能一切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提起军队建设的总纲。习主席强调,要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这就明确地把战斗力标准确立为强军标尺。新形势下,我们要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把新的战斗力标尺检验部队建设和一切工作,坚决更新一切与战斗力提升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违背战斗力标准要求的陈规陋习,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和制约战斗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以战斗力标准为锐利武器,冲破观念障碍、突破利益藩篱,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推进军队改革,使之与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相协调,与世界军事变革的进程相一致,与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相适应,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运作方式和新型军事力量体系。
把夯实强军之基与抓好强军规划统一起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一个大系统。毋庸置疑,军队的战备训练、军事装备、军事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战斗意志等重要因素及其组合方式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同时也要看到,现代战争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国防基础建设、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乃至国防文化建设和军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都对打赢战争具有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说,夯实强军之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在更高层次上搞好强军规划。我们既要坚持依法从严治军,用严格的条令法规管理部队,用严格的训练演练磨砺部队,把每一支部队都锻造成为精锐之师;又要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充分体现强军目标要求,提升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能力。要强化大国防意识,确立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战略全局观,积极探索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导在国家立法和行政层面的有效实现形式,增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协调能力,在推进强军实践中促进富国和强军高度统一。
龙场镇熊寨小学罗仕军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有的孩子读了一些文学书籍后,就梦想长大后当一名作家;有的在看了警察和坏人斗争的电影后,或许会想当一名人民警察;还有的孩子进了校园后,看到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给活泼欢快的小朋友上课的情景,也会幻想如果长大了我也像老师那样,那该多么的光荣和伟大。小时候的我就是那些孩子当中的一个,梦想成为一名教师。说到为什么想当教师,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小学时的两位老师,时至今日,我仍然忘不了他们和蔼可亲的样子。一个是年轻的女老师,陈老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当她讲课文时,她那亲切的笑容,循循善诱的语言仿佛吸铁石似的深深地吸引了我,凡是她布置的语文作业,我都高高兴兴地做好。在她的引导下,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学习,也懂得了什么叫“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的道理!另一位是我三年级时的数学老师,和陈老师一样,他也是一位亲切温和的人。他从来不会当众批评责骂学生,有的只是耐心的教导和启发,班上很多同学都喜欢听他的课,因为在上课之余他还会时不时给我们讲一些神话故事,爱听故事这是小孩子们都喜欢的事情,是那些故事教会了我们机智、勇敢和坚强。到了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这个梦想变得更加的强烈和坚定了。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光阴的流逝,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后来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领悟到了: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人类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所以那时的我也曾梦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办个学校,它要有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要让孩子们在这个乐园里快乐地成长,要能激发每一
个孩子的潜能,德、智、体、美、劳都应当有所发展,做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人。当他们学业有成时,他们也能够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也能怀有范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怀,和顾老先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忱。“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不知道是在哪年的春节晚会听了这首歌,从此它就在我的心里扎了根。是的,一首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经让无数中国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它也在继续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奋发向上,不断前进。现在作为人民教师的我终于体会到了梦想对于个人的意义。没有梦想的人生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我也曾在梦里迷茫过,找不到方向,好似农民没有梦想,等于放弃收获;家庭没有梦想,等于放弃富裕;国家没有梦想,等于放弃疆域;教育没有梦想,等于放弃未来。回想这些年风风雨雨的人生历程,我发现原来这些年一直在努力追求的人生梦,或者确切地说是我的教育梦不仅仅是某个人和某些人的梦想,其实它竟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
教育是什么?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认为:“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内在的法则。”“教育是向往忠诚的,纯洁的自由生活,教育是让全人类获得幸福。”教育是幸福,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一个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发展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过程。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面的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
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是的,在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总书记醍醐灌顶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由此可见,当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梦渐渐清晰可见,最终成为现实时,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不远了。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梦的理论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最早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一了理论最初的倡导者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群体。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当时国情结合的全新认识。此后在中共十四大上, 当时党的总书记江泽民进一步拓展了这一理论,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思想。迈入新世纪, 在中共十六大上, 正式提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战略。“中国梦”是中共十八大以后,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第五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逐渐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因此,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的全新的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梦最初的理论基石。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继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 是中国梦逐渐成为现实的强大的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几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国情不断结合的新的产物, 是指导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 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 必须要继续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的理论。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 我国已经取得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而要想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必须要进一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全国上下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全新的认识, 让这一科学理论在“中国梦”的实现中继续发挥保驾护航的旗帜引领作用。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良好制度环境。任何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发展制度。中国过去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 是我国上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种适合当前和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新型社会制度被不断创新和完善, 这些为我国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战略提供了优越的制度环境。
四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蓬勃发展的最大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要位置。“中国梦”这一伟大战略本身就是我党对当前和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一种宏远的规划。因此, 要想实现中国梦也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坚强领导把中国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相连。
二、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今天全新的发展和要求。中国梦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种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中国梦用较为通俗的语言阐述以往较为抽象的理论体系, 更能够为百姓所理解和接受。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 中国梦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中国梦要求“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 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因此, 从上述我党对中国梦的描述中, 就已经提出中国梦是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在继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 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新的创新与继承。
其次, 中国梦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新的发展。中国梦更加侧重于从现实角度, 即如何通过扎实的努力真正实现民族复兴, 让百姓更加有尊严。因此, 中国梦与以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比, 其具有更加通俗易懂的特点。普通百姓对中国梦会产生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 更能够把实现中国梦当做自己切身的职责。有人说,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平民化的解读。这种说法是比较到位的。严格来说, 中国梦本质上还是属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但是不过它与百姓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更加紧密。
综上, 中国梦与建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 前者不是对后者的排斥, 相反是对后者的一种全新的解读与创新。中国梦是平民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时代简化版本。
三、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互交融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坚持与不断创新发展, 这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理论动力。反过来, 中国梦的不断推进, 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供全新的实践素材, 进而推动建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因此,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是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的。二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只是中国梦更加侧重于实践方面的指导,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引领。如果从哲学角度看, 我们可以大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做推动中国社会建设世界观方面的宏观要求, 而中国梦是实现这一世界观的现实方法论。当然, 这种比较也许有不当之处, 但是大致描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结论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密切的辩证关系, 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交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思想武器, 而中国梦的实现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全新的实践层面的支持。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更加平民化的阐述, 更能够为广大百姓所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李群山.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辨析[J].社会主义研究, 2013 (2) :25-26.
摘要: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与高校党员个人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内在一致性。理想信念关系到高校党员的社会价值判断和社会认识,它是决定“中国梦”伟大构想实现的精神核心。用“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理想,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43-02
收稿日期:2014-12-22
作者简介:何桂玲(1985-),女,广东嘉应学院,副科级辅导员,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梅州/514000)
陈惠如,广东嘉应学院学生。(广东 梅州/514000)一、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201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图片展《复兴之路》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个人未来前景的美好梦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丽憧憬,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民族梦必须同个人梦融合起来、统一起来,梦想才有生命,梦想才有根基,梦想才有力量。
二、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关系到高校师生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实现,它关系到高校师生的社会价值判断和社会认识,它是决定“中国梦”伟大构想实现的精神核心。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状况总体上是比较乐观的,广大党员对于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的认同程度是比较高的,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然而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东西方文化多元化发展和多媒体网络爆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自于国际、国内、高校师生主体等诸多因素的挑战,制约了良好的信念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党员在理想信念方面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部分党员被某些不良的、消极的、落后的思想政治观点所迷惑,对我们国家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缺乏信心,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存在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趋向,把自身的利益摆在首位,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脱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引导高校党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 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与“中国梦”之间的有机联系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揭示了“中国梦”与高校党员个人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一方面,“中国梦”体现着包括高校党员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国每一个高校党员的命运,与中国梦能否实现紧密相关。从集体意识来看,“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具有强大的指引、凝聚功能。另一方面,高校党员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高校党员个人梦想的实现也影响着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高校党员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因为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为此,我们应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理想,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四、当前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分析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高校党员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网络信息等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另外,一些高校党员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自利,对他人不关心,忽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和人民利益背道而驰。
五、“中国梦”背景下助推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中国梦为向导,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
新时期推进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中国梦作为思想向导,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在高校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并面向全体师生,将中国梦作为价值引领,分层次、分主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全方位育人目标。高校要加快完善课程体系,尽快构建和完善以爱国主义为原则,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理想信念为核心,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另外,要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传统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研究式等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心理特点,积极开展热点讨论、主题辩论、调查研究、师生对话型、自由发言及情景交流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辨能力。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主要阵地,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深化课程改革。理想信念内容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结合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时代发展要求,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点和政策,全面深刻剖析当前国内外出现的敏感、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用我党最新的理论观念武装高校党员,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内化理想信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想信念教育也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实践课程除了传统的观看视频、大讨论等外,应该积极引导大学走进社会,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如: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专业实践、参观考察等形式,通过调查研究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体验无数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为人民谋福祉的大无畏精神,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从而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自觉将个人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激发起强大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四)以红色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形式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认真研究决定,寻找文化教育与活动的有机结合点,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高校师生。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红色文化基地,将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展现于高校师生眼前。也可以根据特殊的日子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专题研讨会、文艺活动、班会及组织生活会。或者利用近年来备受欢迎的红色之旅的方式,将高校中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参观红色文化相结合,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灵魂震撼,从而激发高校师生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周长青.“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2).
[2]刘娜,王凯军.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模式探析[J].思政党建,2013(10).
[3]刘洪抵.以“中国梦”助推高校基层党组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探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4(5).
[4]武进.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3).
【中国梦研究生】推荐阅读:
我的中国梦研究生11-26
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11-20
中国养老保障研究06-26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10-1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刑法研究生复试题11-11
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07-06
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研究05-31
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06-02
中国青年报读者研究06-10
中国品牌研究院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