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精选9篇)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的思考,王勃教案。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劲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觉的。

2、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记得,在必修四中我们学习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序末的“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是指什么?对,是指王勃的七言律诗《滕王阁》。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二、回顾作者、作品及背景。

1、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初唐诗人,与扬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幼富才名,六岁能文,十八岁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编撰,以事忤高宗被逐后任虢州参军,因杀官奴获罪被革职,其父也被牵连远谪交趾令。二十七岁时,前往交趾渡海探父,溺水惊悸而死。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2、王勃的诗虽有时流于华艳,但风格清新,内容充实,对开创唐代诗风和促进五言律诗的形成,都有一定贡献。原有文集已散佚,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所辑的《王子安集》。

3、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唐高宗上员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王勃即席作了此诗,并作《滕王阁序》。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3、指名试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

注释江:赣江。槛:jiàn栏杆。

和同学合作,解释诗句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教案《王勃教案》。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滕王阁的居高之势。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及其宾客,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场面十分豪华。(又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舞女)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诗句由古及今,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1.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2.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3.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诗人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思考: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三).赏析颈联:

1、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槛外长江空自流”句,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诗人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六.背诵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2

带着这个疑惑我查阅了原来教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 (2001年版) 《滕王阁序》,其中对“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句的注释是:“这两句是说自己。意思是,我的一言都铺陈出来,成为四韵。一言,谦语。赋,铺陈。”人教版的注释比鲁教版的明确了许多,特别是“这两句是说自己”,这句话真的是说自己吗?这是我的第一处质疑。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其中序文43篇。从内容上看,只有《续书序》《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和《四分律宗记序》3篇是“书序”,其余40篇都是宴饮前的祝酒辞,或用于饯行,或用于叙旧,或用于庆典,或用于宴游等场合,都是用来邀饮应酬的。那《滕王阁序》属于哪一类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写作背景:“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滕王阁序》是宴饮前的祝酒辞。

那这类“祝酒辞”性质的“序”王勃是怎么写的呢?反复研读后我们发现一般都是先叙当时情景,吹捧在场客人;再写个人情志,寄托感慨;最后命宾客赋诗,鼓励互相唱和。例如,《上巳浮江宴序》:“盍遵清澈,共抒幽襟。俾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言均赋,六韵齐疏。谁知后来者难,辄以先成为次。”因此,《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与《上巳浮江宴序》“一言均赋,六韵齐疏”作用相同,无疑是王勃对在场宾客的要求,即“说别人”,而绝非如课本所注的“这两句是说自己”,更不存在鲁教版所注释的“我的诗也已经写好了”。我们可以明确王勃的诗还没有写,说序也已经写好了还差不多。

看来这两句产生歧义与《滕王阁》诗有关,那就涉及了我的第二处质疑,即是否像鲁教版注释的“本序结尾原有诗, 其诗为……”。

其实,这序与诗本无关联。从内容上看,《滕王阁》诗发思古之幽情,有盛衰无常之感,格调并不高昂,而《滕王阁序》多溢美之辞,有“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二者极不协调,说序为诗序,不可信。此序最初文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来,明张绍和刊本《王子安集》将其更名为《滕王阁诗序》,但集子里的诗和序并不在一起。诗录在卷二“七言古诗”内,序录在卷五“序”内,而其他诗,赋有“序”者,皆并录于诗、赋之前,无一例外。到清初的《古文观止》,又名《滕王阁序》,恢复了《唐摭言》的题名,但删去了文末“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句,并迻录《滕王阁》诗于文后,这便把本无联系的诗与序连缀到一起,造成了“诗序璧”的假象。

《滕王阁序》虽提名为“序”,却是一篇典范的骈文,它继承了汉、魏以来的骈文传统,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这篇序文,可以说是“诗人之赋”的典范之作。王勃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滕王阁有关的客观事物,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抒发真实感受。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他的影响远远超过《滕王阁》诗,二者决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滕王阁》诗首句入韵,不是一首“四韵”诗。而属于仄(渚、舞、雨)平(秋、流)通押的古体诗,根本不符合“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一条件。因此将“诗”“序”拉扯一处,实无确凿依据。

最后简单的提一下对人教版注释“一言,谦语。赋,铺陈”的质疑。“一言”并非“谦语”,“一言”即韵字,平声韵称“言”,仄声字称“字”,“四韵”指作一首八句(限四韵,首句不入韵)的诗;“赋,铺陈”这一注释,也不准确,可以解释为创作。由此看来鲁教版的注释倒颇为准确。

那么,“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二句应该如何注释呢?笔者建议不妨参照《古文观止》对该句的注释:“一言均赋,‘均赋一言’的倒装。赋,创作。一言,一首诗。四韵俱成,‘俱成四韵’的倒装。俱,都。四韵,四个韵,即八句。译文是‘请每人写一首诗,完成八句四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是对众宾客的要求,意思是:请大家都赋一首诗,都写成四韵八句的格式。这就提出了作诗的要求,然后紧跟下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邀约作诗,则衔接紧密,天衣无缝。

摘要:语文教学常说“以本为本, 以纲为纲”, 其中这个本指的就是教材。然而, 教材中的注释常常存在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以王勃《滕王阁序》中“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这个句子的注释与大家商榷。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3

一种说法是王勃作此文时年龄为十三岁或十四岁。《太平广记》和《唐摭言》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因文中有“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恭逢胜饯”之句,后人多怀疑十三、十四岁之说是民间文人对“童子”一词的臆造。如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中说:“疑十四岁之说乃由序中‘童子何知’一句附会而出。”从这篇序文内容之博大,构思之精巧,辞采之富丽来看。不应该是少儿之作,更像是成人作品。而后文流露出的对于人生悲欢的感慨和对于宦海沉浮的体味,情之真,意之切,言之痛,非饱尝人世沧桑和仕途艰辛之人,不会有此“真切之文”。

另一种说法是王勃作此文时年龄为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按岑仲勉《王勃疑年》推算,王勃生于公元649年,卒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而上元二年。王勃作有《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一文,所记之事与《滕王阁序》相似,故许多人认定王勃作《滕王阁序》也是在上元二年,即二十六岁。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便采用了这种说法。然不论是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均与文意不合。一是无法对“童子何知”中的“童子”一词作出合理解释,一个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的成年男子对客自称“童子”,终觉别扭。二是不太吻合“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中“弱冠”之自称。若说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约等于二十岁,实在牵强。同样对客,一会儿称“童子”,一会儿称“弱冠”,为何前恭而后倨?总之,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之说虽较为通行,但笔者仍觉此说疑点重重,难以服众。

近重新将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与《滕王阁序》两文作一对比,忽有所悟。《秋》文曰:“上元二载,高风八月,人多汴北,地实淮南。……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穷愁;山曲淹留,属群公之宴喜。……此欢难再,殷勤北海之筵;相见何时,惆怅南溟之路。”若按某些同志的理解,王勃在往交趾省父途中,八月作《秋》文,九月作《滕》文,从而认定王勃作《滕》文是在上元二年,即他二十六岁时。然比照两文,便发现两文虽为同往交趾途中所写,但《秋》文是记省父之事,而《滕》文并无省父之意;《秋》文中笼罩穷愁悲戚怅惘之情,而《滕》文则流露出豪迈、激扬、慷慨之意;《秋》文中作者贱称自己为“下走”,而《滕》文中则自称“童子”“弱冠”这些较为自尊文雅的用语。显然,短期内在同一旅途中写出情感反差如此鲜明的两文,似不可能。笔者以为,作《秋》文时其父王福峙被贬交趾已久,王勃思父心切,前往探视;而《滕》文并非与《秋》文同时期的省父之作,而是早于《秋》文,在王福峙刚遭贬谪,王勃侍奉父亲同往交趾途中所作。王福峙远谪交趾完全是受王勃牵累,王勃恰遇恩赦,侍父远行,自在情理之中;且此说在原文中可得到充分印证。原文中“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是言家父前往交趾为令,路过洪州这个胜地;自己年幼无知。有幸随父参加盛宴。前句言父,后句言子,自然顺畅;严父面前,自称“童子”,恰当得体。“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言自己愿舍弃一生功名,在万里迢迢的旅途中早晚侍奉父亲。父亲因已受累,王勃深感歉疚,唯一能做的就是侍亲尽孝。下文“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言年老更应壮心不已,哪能在白发苍苍之年改变心志;身处困境中更应坚忍不拔,不丧失远大的志向。前句奉劝父亲要振奋精神,不因贬谪而颓丧;后旬激励自己不畏艰难,志存高远。“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引用《论语》中“……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的典故,言自己因从前受到父亲的教诲,今天才得以喜登龙门。把今日登龙门之荣耀归功于昔日父亲之教诲,立言得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他日”并非某些注家所说的“将来有一天”之意,而是指与“今”相对的“过去”,在古文中“他日”常常作“过去”讲,如“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左传》)。“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札记》)唐杜甫诗“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也可把“他日趋庭”理解为是对“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借用。原文中这些父子对应而称的语句可见,王勃待奉父亲同往交趾之说并非臆断,而是通过寻绎全文而得。再由“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可知,王勃创作《膝王阁序》时的年龄应与终军相等,即二十岁。一个刚行“加冠”之礼的年轻人在父亲面前自称“童子”,这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是很正常的称谓。“童子”侧重于对父而言,“弱冠”侧重于对客而言。这样便于理解作者为何于一文之中前称“童子”而后称“弱冠”。偶观俞正燮《癸已存稿》卷十二《王勃滕王阁序书后》一文,正好佐证笔者之管见:“盖乾封、总章时,宇文节往新州,勃随父福峙往趾,俱过洪州,阎饯之阁上。孟学士。王将军皆在坐。”

滕王阁序 王勃名句 篇4

滕王阁序是王勃的经典名篇,关于滕王阁序的经典名句有哪些呢?

1、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滕王阁序》

2、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王勃 《滕王阁序》

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 《滕王阁序》

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滕王阁序》

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6、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 《滕王阁序》”

7、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

8、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9、 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沉以自深 ——王勃

10、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 《滕王阁诗》

11、 阮籍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王勃 《滕王阁序》

12、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 《滕王阁序》

13、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滕王阁序》

14、 人生百年,犹如一瞬。 ——王勃

15、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王勃 《滕王阁序》”

16、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

17、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王勃

18、 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王勃

19、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王勃 《春庄》

20、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 《滕王阁序》

21、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王勃

22、 豫章故俊,洪都新府 ——王勃 《滕王阁序》

23、 人之百年,犹如一瞬。 ——王勃

24、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王勃

25、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王勃

26、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王勃

27、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

28、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 《滕王阁序》

29、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王勃 《别薛华》

30、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勃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3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2、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王勃

33、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王勃 《滕王阁序》

34、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王勃 《滕王阁序》

35、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王勃 《咏风》

36、 哀乐不同而不远,吉凶相反而相袭 ——王勃

37、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 《滕王阁序》

38、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 《滕王阁序》

39、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王勃

40、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 《滕王阁序》

41、 渔舟唱晚,响穷澎澧之滨。 ——王勃

42、 驱烟寻涧户,加我林壑清。 ——王勃 《咏风》

43、 落花落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王勃 《落花落》

拓展:

滕王阁简介: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提名单位;1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称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重建后的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腾王阁,屡毁屡建达二十八次之多。新落成的腾王阁,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筑更嵯峨雄壮,充分表现“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投资建造了“马当神”号豪华游艇供游客畅游赣江;建造了滕王阁宾馆、贵宾宴会厅、仿古展演厅、名人字画厅等。登楼眺望,南昌景致尽收眼底。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 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 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 名,阁以序而著称。1300多年来,滕五阁历经兴废28次,最后在1926年 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

王勃怎么写出滕王阁序 篇5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重阳节这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初九路过洪州时,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州牧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戏马台。等他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则传说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代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8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做回程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王勃作滕王阁序答案 篇6

A.翼轸(zhěn) 瓯越(ōu) 台隍(huánɡ) 棨戟(qì)

B.下榻(tà) 襜帷(chān) 懿范(yì) 潦水(lǎo)

C.骖 (cān fēi) 凫渚(fū zǔ) 雕甍(ménɡ)

D.遄(chuán) 船舳(zhú) 睢园(suí) 绣闼(dá)

答案:B

解析:A棨qǐ;C凫渚fú zhǔ;D睢suī,闼tà。

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的风范)

胜友如云(才华出众的友人)

B.童子何知(晚辈)

俨骖 于上路(高高的道路)

C.访风景于崇阿(崇敬奉迎)

山原旷其盈视(满眼)

D.钟鸣鼎食之家(大家世族)

等终军之弱冠(二十岁)

答案:C

解析:崇河:高大的丘陵,盈视:极目遥望,满眼都是。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穷岛屿之萦回 B.响穷彭蠡之滨

C.穷睇眄于中天 &; D.觉宇宙之无穷

E.岂效穷途之哭

答案:D

解析:D边际,其余为“极尽”。

4.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答案:D

解析:例句与D句都是动宾结构。

5.把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篇7

1、古今联系。

2、听、说、读、写、背、讲、练七要素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文意。

3、体会文章的美感及骈文的特点。

4、梳理指导学生背诵。

三、教学重点:

1、优美的翻译。

2、熟读背诵。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1、学生谈对于作家王勃的了解。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走进初唐诗人的.精神世界。

(二)疏通文意:

1、学生听示范朗读。

2、学生齐读、自读第一段,寻找文言知识点。

(1)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按结构梳理文章。

(2)学生提出问题,同学解答,学生翻译,老师点评。

①把握文章结构。

②翻译中存在问题的实词、虚词。

③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

a、翻译语段:

学生翻译、调整、教师归纳。

b、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都为意动,以为襟、以为带。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都为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宾主。

尽东南之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人才。

c、句式:

物华天宝:判断句。

宾主尽东南之美:判断句。

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借代:襜帷暂驻。

(三)体会文章的特色。

1、细读文章。

2、课堂练习:

(1)比较学生习作《我的三中》片段与《滕王阁序》第一自然段。

《我的三中》片段

民国的女子尊德,现在为西安三中。它处在名城胜地,与历史和现代相连。连带着八仙宫。周围环绕着古树,影响扩至东郊,连及全市。这里的宝物众多,就像是天的珍宝,人才俊杰。土地灵气,雄伟的学校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百年三中永远辉煌。

(2)让学生仿照《滕王阁序》第一自然段将这段文字翻译成文言文。

①学生动笔,学生念自己的翻译。

参考翻译:尊德故校,西安新星。

地分名胜,时接古今。

襟八仙而带古树。控东城而引全都。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雄校雾列,俊采星驰。

百年三中,永铸辉煌

②比较发现第一自然段(骈文)的特点。

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

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

(四)背诵指导。

1、学生先自由背,考察效果。

2、老师指导运用层次加顺序的发法背诵前半部分。

3、学生运用层次加顺序的发法背诵后半部分。

(1)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俊采星驰,徐孺下陈藩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梳理:

故郡

新府

星分

地接

三江

五湖

蛮荆

瓯越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4、自读第2、3自然段,自己翻译。

(五)作业。

王勃创作《滕王阁序》时的年龄 篇8

王勃的《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膝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为千古传诵之美文佳作。

王勃作此文时年龄多大,历来争议颇多。

一种说法是王勃作此文时年龄为十三岁或十四岁。《太平广记》和《唐摭言》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因文中有“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恭逢胜饯”之句,后人多怀疑十三、十四岁之说是民间文人对“童子”一词的臆造。如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中说:“疑十四岁之说乃由序中‘童子何知’一句附会而出。”从这篇序文内容之博大,构思之精巧,辞采之富丽来看。不应该是少儿之作,更像是成人作品。而后文流露出的对于人生悲欢的感慨和对于宦海沉浮的体味,情之真,意之切,言之痛,非饱尝人世沧桑和仕途艰辛之人,不会有此“真切之文”。

另一种说法是王勃作此文时年龄为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按岑仲勉《王勃疑年》推算,王勃生于公元649年,卒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而上元二年。王勃作有《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一文,所记之事与《滕王阁序》相似,故许多人认定王勃作《滕王阁序》也是在上元二年,即二十六岁。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便采用了这种说法。然不论是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均与文意不合。一是无法对“童子何知”中的“童子”一词作出合理解释,一个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的成年男子对客自称“童子”,终觉别扭。二是不太吻合“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中“弱冠”之自称。若说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约等于二十岁,实在牵强。同样对客,一会儿称“童子”,一会儿称“弱冠”,为何前恭而后倨?总之,二十六岁或二十九岁之说虽较为通行,但笔者仍觉此说疑点重重,难以服众。

近重新将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与《滕王阁序》两文作一对比,忽有所悟。《秋》文曰:“上元二载,高风八月,人多汴北,地实淮南。……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穷愁;山曲淹留,属群公之宴喜。……此欢难再,殷勤北海之筵;相见何时,惆怅南溟之路。”若按某些同志的理解,王勃在往交趾省父途中,八月作《秋》文,九月作《滕》文,从而认定王勃作《滕》文是在上元二年,即他二十六岁时。然比照两文,便发现两文虽为同往交趾途中所写,但《秋》文是记省父之事,而《滕》文并无省父之意;《秋》文中笼罩穷愁悲戚怅惘之情,而《滕》文则流露出豪迈、激扬、慷慨之意;《秋》文中作者贱称自己为“下走”,而《滕》文中则自称“童子”“弱冠”这些较为自尊文雅的用语。显然,短期内在同一旅途中写出情感反差如此鲜明的两文,似不可能。笔者以为,作《秋》文时其父王福峙被贬交趾已久,王勃思父心切,前往探视;而《滕》文并非与《秋》文同时期的省父之作,而是早于《秋》文,在王福峙刚遭贬谪,王勃侍奉父亲同往交趾途中所作。王福峙远谪交趾完全是受王勃牵累,王勃恰遇恩赦,侍父远行,自在情理之中;且此说在原文中可得到充分印证。原文中“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是言家父前往交趾为令,路过洪州这个胜地;自己年幼无知。有幸随父参加盛宴。前句言父,后句言子,自然顺畅;严父面前,自称“童子”,恰当得体。“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言自己愿舍弃一生功名,在万里迢迢的旅途中早晚侍奉父亲。父亲因已受累,王勃深感歉疚,唯一能做的就是侍亲尽孝。下文“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言年老更应壮心不已,哪能在白发苍苍之年改变心志;身处困境中更应坚忍不拔,不丧失远大的志向。前句奉劝父亲要振奋精神,不因贬谪而颓丧;后旬激励自己不畏艰难,志存高远。“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引用《论语》中“……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的典故,言自己因从前受到父亲的教诲,今天才得以喜登龙门。把今日登龙门之荣耀归功于昔日父亲之教诲,立言得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他日”并非某些注家所说的“将来有一天”之意,而是指与“今”相对的“过去”,在古文中“他日”常常作“过去”讲,如“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左传》)。“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札记》)唐杜甫诗“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也可把“他日趋庭”理解为是对“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借用。原文中这些父子对应而称的语句可见,王勃待奉父亲同往交趾之说并非臆断,而是通过寻绎全文而得。再由“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可知,王勃创作《膝王阁序》时的年龄应与终军相等,即二十岁。一个刚行“加冠”之礼的年轻人在父亲面前自称“童子”,这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是很正常的称谓。“童子”侧重于对父而言,“弱冠”侧重于对客而言。这样便于理解作者为何于一文之中前称“童子”而后称“弱冠”。偶观俞正燮《癸已存稿》卷十二《王勃滕王阁序书后》一文,正好佐证笔者之管见:“盖乾封、总章时,宇文节往新州,勃随父福峙往趾,俱过洪州,阎饯之阁上。孟学士。王将军皆在坐。”

由于王勃作品当时虽有杨炯为序,然今已十丧其九,残缺殆尽,集中所存,尚有可疑。故作《膝王阁序)之确切年代,难于他文中获其力证,只有就序文本身寻绎。应是王勃在二十岁侍父远谪所作。然此仅为笔者的一孔之见,姑妄述之,以期引玉。

拓展:

《滕王阁序》中的景与情

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其父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优越的出身,使他形成了不羁的性格;良好的文学熏陶,奠定了他出类拔萃的文才。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对策深得考官赏识,被授予朝散郎。不久又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少年有为,令世人敬羡。然而,这可能也正是王勃一生悲剧之源。此时的王勃,年岁尚幼,涉世未深,做事率心任性,未能深谋远虑。当时王宫流行斗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戏为一篇《檄英王鸡》,据说颇显文采。宫中流传开来,高宗闻之大怒,认为他的所为不利王子间的团结,遂逐出府。于是他出游巴蜀,过着“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漂泊生活。后补虢州参军,又因擅杀官奴,判了死罪,遇赦免死,却丢了官职。其父亦受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

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阳节,洪州都督阎某重修了滕王阁后,在此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适值南下探亲,途经此地,也应邀参加了盛会,席间有机会写下了这篇经典之作《滕王阁序》。当然,我们不难看出王勃借阎都督之笔,浇心中块垒之痕,借阎都督之笔抒心中之志之迹。现在,我们重点探究一下王勃借登临之作表达出的复杂情感。

《滕王阁序》第二、三段是登临之作的写景之笔。先交代了登阁的时令,是九月之秋,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景象。起笔便把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象,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准地表达出来了。接着交代自己的立足点,站在崇阿之上的“仙人之旧馆”,面对“帝子之长洲”,看到翠峰高入云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萦回曲折,桂殿兰宫如冈峦体势。在此,色彩的对比、高下的变换、远的山水、近的宫殿,无不恍若画中,让人感到目不暇接的美。但在作者,更美的远不止这些,更在于它让人恍若离世,如在仙境,超凡脱俗。现实生活让他失意,令他郁闷,在此可全然忘却,只管尽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之中。大自然是怎样的一种美呢?是“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的清寒之美,你能说这种意境不是契合了他失意、凄苦的心境吗?试想,一个心中充满惆怅、凄凉的摄影师,能选那鲜花绿草、莺歌燕舞之景入镜吗?

接着,披开绣闼,俯视人间,“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山川秀美如画,意境开阔,顿感心胸豁然,再看市井,一片繁华,“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这又勾起他对功名的向往。心中的迷惘郁闷顿然全消,他明确了人生目标,坚定了追求的方向。于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暗合了他此时的心境,他由郁闷、凄凉到开朗豁然,眼前顿觉一片清新亮丽。此时作者眼中看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景,在秋水长天的大背景中,与落霞齐飞的“孤鹜”,那种奋飞的执著,成了作者眼中的特写,作者心中的那份冲动,一定和“孤鹜”一起飞扬。唱晚的`渔舟,惊寒的雁阵,无不带着作者的心音,传向远方……

是的,作者在后文中表达情感的部分,完全可以为此作诠释。作者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之句,由写景过渡到对自己心路历程的描述。“望长安”“目吴会”委婉地说出心中的渴望,渴望京都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地势极”“南溟深”“天柱高”“北辰远”,写出自己的迷惘与郁闷,目标是那么遥不可及。“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谁解我心,助我越过重重关山?漂泊之苦,历尽被弃的坎坷。最后“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接表达报效朝廷而不得的无奈与殷切的期盼。

无尽的期待,使人备受煎熬。煎熬中,王勃有痛苦的自我排解、自我安慰。他把自己的失意归结于命运,“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继而又追想历史上的贤才名将,不也有怀才不遇的冯唐、李广吗?不也有贾谊、梁鸿吗?甚至推想,他们的不遇、被弃,也未必是时代不清明,君王不贤明,是他们自己不识时务而致的。所以,他充满自信地自我勉励:“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甚至,“酌贪泉”能“觉爽”,“处涸辙”能“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尽管北海遥远,但我会像大鹏一样乘六月海动的大风而抵达;尽管时光已虚度了很多,但我会珍惜眼前、未来。是呀,他要超越空间,追赶时间,坚信会实现自己的目标,会让自己的生命有为。“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空余”“岂效”二词,充分表达了王勃对孟尝、阮籍两位贤才高士的否定。借这种否定,表达他强烈的不甘沉沦寂寞的情怀。

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9

滕王阁序

作者:[唐]王勃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 (qǐ)戟(j 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 (yì)范,襜(chān)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xiá),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 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hài)瞩。闾(lǘ)阎(yán)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fǔ)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xiān)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dì)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hé)辙(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ruǎn)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 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bǐ)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注释】

第一段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南昌: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窜改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在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作“南昌故郡”。

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2〕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

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3〕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襟:以……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称。

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娄江、东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

带:以……为带。五湖在豫章周围,如衣束身,故称。

五湖: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又一说指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在鄱阳湖周围,与鄱阳湖相连。以此借为南方大湖的总称。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引:连接。

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境内有瓯江。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物华天宝:地上的宝物焕发为天上的宝气。(新课改课下注释为:“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之宝剑的光辉。牛、斗,星宿名。墟、域,所在之处。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5〕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

〔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列:雾,像雾一样,名词作状语。喻浓密、繁盛,雾列形容繁华。“星”的用法同“雾”

采:“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

(7)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枕:占据,地处

东南之美: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后用“东箭南金” 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8〕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

阎公:名未详,时任洪州都督。

棨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这里代指仪仗。

〔9〕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宇文新州:复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广东境内)刺史,名未详。

懿范:好榜样。

襜帷:车上的帷幕,这里代指车马。

〔10〕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十旬休假:唐制,十日为一旬,遇旬日则官员休沐,称为“旬休”。 假通“暇”,空闲。

胜友:才华出众的友人

〔1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腾蛟起凤: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孟学士:名未详。学士是朝廷掌管文学撰著的官员。

词宗:文坛宗主。也可能是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

〔12〕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紫电清霜:《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春秋繁露》亦记其事。

王将军:王姓的将军,名未详。

武库:武器库。也可能是指西晋军事家杜预,即杜武库。

〔13〕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作宰:王勃之父担任交趾县的县令。

路出名区:(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第二段

〔1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在。又有一说此字为语气词,不译。

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15〕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潦水:雨后的积水。

〔16〕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俨:“俨”通“严”,整齐的样子。(新课改上译为使动,使....整齐)

骖騑:驾车的马匹。

上路:高高的道路。

崇阿:高达的山陵。

〔17〕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婴。有版本为“得仙人之旧馆”。

长洲:滕王阁前赣江中的沙洲。

〔18〕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飞阁流丹:飞檐涂饰红漆。有版本为“飞阁翔丹”。(新课改上对“流丹”给出的注解是:朱红的漆彩鲜艳欲滴)

临:向下看。

〔19〕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鹤汀凫渚:鹤所栖息的水边平地,野鸭聚处的小洲。

萦回:曲折

即冈峦之体势:依着山岗的形式(而高低起伏)。

第三段

〔20〕披绣闼,俯雕甍

披:开 绣闼:绘饰华美的门。

雕甍:雕饰华美的屋脊。

〔2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

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所以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

舸:《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迷:通“弥”,满。

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

轴:通“舳”,船尾把舵处,这里代指船只。

〔2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销:“销”通“消”,消散。

彩:日光。

区:天空。

彻:通贯。

〔2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句式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日本遣唐使抄写版为:“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版有研究价值。

最早实出自“夫麟风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2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穷:穷尽,引申为“直到”。

彭蠡:古代大泽,即今鄱阳湖。

衡阳:今属湖南省,境内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

浦:水边、岸边。

第四段

〔25〕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登高望远,胸怀顿时舒畅,超逸的兴致迅速升起。

〔26〕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爽籁:清脆的排箫音乐。籁,管子参差不齐的排箫。

遏:阻止,引申为“停止”。

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7〕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睢园绿竹:睢园,即汉梁孝王菟园,梁孝王曾在园中聚集文人饮酒赋诗。《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凌:超过。

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此代指陶潜。陶潜,即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樽:酒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有酒盈樽”之句。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今日盛宴好比当年梁园雅集,大家酒量也胜过陶渊明。

邺水: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诗。曹植在此作《公宴诗》。

朱华:荷花。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光照临川之笔: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代指即谢灵运。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28〕四美具,二难并

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另一说,四美: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之美。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说“二难并”活用谢文,良辰、美景为时地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赏心、乐事为人事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

〔29〕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睇眄:看。

中天:长天。

穷睇眄于中天:放眼长天

〔30〕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宇宙:喻指天地。《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来今曰‘宙’。”

迥:大

〔31〕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日下: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吴会(kuài):秦汉会稽郡治所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云间:江苏松江县(古华亭)的古称。《世说新语·排调》:“陆云(字士龙)华亭人,未识荀隐,张华使其相互介绍而不作常语,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

〔32〕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南溟:南方的大海。事见《庄子·逍遥游》。

天柱:传说中昆仑山高耸入天的铜柱。《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北辰:北极星,比喻国君。《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3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险关和高山。

悲:同情。

失路:仕途不遇。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3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帝阍:天帝的守门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此处借指皇帝的宫门

奉宣室,代指入朝做官。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宣室,汉未央宫正殿,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

第五段

〔35〕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

〔3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屈贾谊于长沙: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圣主:指汉文帝,泛指圣明的君主。

梁鸿:东汉人,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

明时:指汉章帝时代,泛指圣明的时代。

〔37〕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机:“机”通“几”,预兆,细微的征兆。《易·系辞下》:“君子见几(机)而作。”

达人知命:通达事理的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3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当益壮: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坠:坠落,引申为“放弃”。

青云之志:《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39〕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

处涸辙:干涸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庄子·外物》有鲋鱼处涸辙的故事。

〔40〕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语意本《庄子·逍遥游》。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1〕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据《后汉书·孟尝传》,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出游,路不通时就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第六段

〔4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阶制度是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级的官职。

〔4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终军:据《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

等:相同,用作动词。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

投笔:事见《后汉书·班超传》,用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宗悫:据《宋书·宗悫传》,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因战功受封。

〔44〕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簪笏:冠簪、手版。官吏用物,这里代指官职地位。

百龄:百年,犹“一生”。

奉晨昏:侍奉父母。《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45〕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非谢家之宝树:指谢玄,比喻好子弟。《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见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据说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

〔46〕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鲤,孔鲤,孔子之子。趋庭,受父亲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

喜托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47〕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杨意,杨得意的省称。凌云,指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又云:“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钟子期的省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七段

〔48〕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与群贤宴集于此,行修禊礼,祓除不祥。

梓泽:即晋·石崇的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49〕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临别赠言:临别时赠送正言以互相勉励,在此指本文。

〔50〕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下一篇小序,在此指本文。

一言均赋:每人都写一首诗。

四韵俱成:(我的)四韵一起写好了。四韵,八句四韵诗,指王勃此时写下的《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51〕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这里形容各宾客的文采。

【滕王阁简介】

滕王阁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是公元653年,唐高祖李渊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贞观十三年(公元639 年)六月李元婴受封为滕王,后迁洪洲(南昌)任都督,据说唯一的建树就是在公元653 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此楼便是“滕王阁”。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达28次之多,世所罕见。现在的阁楼建于1985年,高达57.5 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仿宋风格,临江而立。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犒赏诸臣,赋诗填词,观看灯火。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 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宴席上,王勃写出了名垂文史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滕王阁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名扬四海,序因阁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风流。继王勃之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

【译文】

这里以往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瓯越。物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之间。因为大地有灵气,所以英杰辈出,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大洲像雾一般涌起,博学的人才,像繁星一样地活跃。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地方,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英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特地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所作文章的气势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像紫电剑、青霜剑这样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季秋时节。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滕王阁前的沙洲,发现了滕王所修的滕王阁。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推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知道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西望长安,东指绍兴,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侥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想当初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已不知哪里去了,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作品介绍】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

体裁属辞赋、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之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题解】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赏析】

(一)、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后易老,李广难封。”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三)、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四)、《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艺术特色】

《滕王阁序》是唐人王勃用骈文写的佳作。此文内容丰富,情真意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手法多变,格调迥异;骈散结合,语言华美。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在高中教材中,此文一直为广大师生所喜爱。这里,仅就个人对文章的一点浅陋理解,将本文的艺术手法作以简要梳理。

(一)、文思细密,层层扣题

本文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谋篇布局,无不统于题目之下。第一段概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华美,人才之优秀,宾主之尊贵,紧扣题目“洪府”二字。第二段先叙写清澈幽寒之水,青紫暮色之山;再写仙境般之长洲,桂殿般之楼阁,展示了一幅壮美秀丽的滕王阁秋景图,紧扣题目“秋日” 、“登滕王阁”六字。第三段写滕王阁及周围景色之美,再一次紧扣题目“滕王阁”。第四段集中笔墨写阁中宴会场面,赞文人雅士之气概和风采,特别是“四美俱,二难并”一句,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和贤主嘉宾作总结赞美,紧扣题目“饯”。后面三段,笔锋一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雅士转为慨叹人生艰难、命运多舛,表达了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的态度。最后交代有幸参加盛会,理当应命作序,紧扣题目“饯”“序”二字。纵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层层扣题。

(二)、写景状物,手法多变

王勃在文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山绘水,将读者带入一种绝妙的佳境。1、景情结合法。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写景,生动地展示了滕王阁壮美秀丽的图景,描绘了宴游唱和之欢乐。后半部分触景生情,反复抒发了作客他乡、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文中虽流露出相信时命运数的消极思想,但作者正视现实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在文中无处不在。可谓景中有情,情中见景。2、色彩变化法。文章不惜笔墨,极力渲染,尽展色彩变化之美。如“紫电”、“青霜”、“耸翠”、“青雀”、“黄龙”、“白云”等,真可谓五光十色,摇曳生辉。特别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尽力表现出山光水色之色彩变化,上句用色淡雅,下句着色浓重,在对比中突出了秋日景象之色。3、诗画统一法。文章第三段浓墨重彩地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了美的极致。文中写阁门美、屋宇美、山川美,写遍地宅舍、舸舰迷江、渔舟唱晚,真可谓是山清水秀、国富民强的江南风景图,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既具有诗的意境,又兼备画的情调,想时像一幅充满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读时像一首妙趣绝伦的好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虚实相间法。作者登高望远,不仅驰目四方,而且思接万里。文中既实写目之所见,又发挥想像,描摹目力难极之景。如为渲染阁中气氛,作者借助联想,让乐声唤来徐徐清风,让歌声阻遏高空行云,让雅士像陶渊明那样畅怀痛饮,让文人像谢灵运那般能诗善写。如此虚实相间,不仅使读者对所写之景有具体真实之感,又使读者视野开阔,目通万里。

(三)、含蓄委婉,述志言情

在大量的铺陈叙事之后,作者借含蓄委婉的笔法,腾挪跌宕之气势,宴游唱和之欢娱引出人世之艰难,仕途之崎岖,怀才之不遇,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奋发向上的执着态度。如第四自然段,兴尽悲来,“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委婉地抒发远离京城浪迹天涯之情。接着由关山难越,想到仕途失意,借屈原、贾谊、冯唐、李广的典故,抒发有志难伸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所赖君子安贪”三句,表达不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精神,又以大鹏自比,表明扶摇直上九霄的凌云壮志。而后又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说法,表明早年虽失意,但拯时匡世之信念并未泯灭。同时又反用“贪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出淤泥而不染”、“穷且益坚”之志。作者正是借多样的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述志言情。

(四)、词藻华美,语约言丰

唐初的骈体文,还有齐梁之余风,辞藻繁多,典故滥用,即以形式上的浮艳来掩盖内容上的空虚,但王勃的《滕王阁序》却用骈文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容,再现了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落魄与奋进的感情历程,真可谓辞藻华美,语约言丰。其中妙词佳句,今天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如“星分翼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关山难越”、“萍水相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之如饮醇酒,久而弥笃。典故如陶渊明、曹植、谢灵运、冯唐、李广、贾谊、梁鸿、贪泉、涸辙、北海、阮籍……这些典故并未使人陷入浓云晦雾之中,而是清新疏朗,意味隽永。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感染力极强。

总之,《滕王阁序》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它既发挥了骈文特有的铺陈描写手法,又运用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字字绝妙,句句传神,章章生辉,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正如都督阎公所言:“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它不但以其真实的情感和充实的内容区别于六朝及其以前那些无病呻吟或嘲风弄月者,而且打破了僵死陈旧的骈文格局和陈陈相因的文风,给骈文注入新的血液。

【借代和谦辞】

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

(l)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襜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童子,王勃自称。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滕王阁序》的用典】

1.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把,其二名紫电。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2.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属暗用典故。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这几个典故比较熟悉,本文不再详解。“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佳》,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吴隐之至此,取泉水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涸辙”之典见《庄子·外物》,此为语典,车辙无水,故曰涸辙,此处喻穷困的境遇。“阮籍”之典见《晋书·阮籍传》,身处魏晋间的阮籍,因不满于司马氏,便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痛苦着回来。

以上这些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3.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

化用即点化后使用。这是一种作者将叙事详备,文字较长的事典合理化简点睛,以简驭繁地表达情感的用典方法。《滕王阁序》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即属典故的化用。

“杨意不逢”之典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朝杨得意禀告汉武帝,说《子虚赋》为司马相如所作,武帝召见相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而杨得意却仍做个掌管猎犬的小官。“钟期既遇”之典见《列子·汤问》,上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只有钟子期知其音。

以上两个化用典故,涵蕴深刻。只有26岁的王勃受邀作序,但面对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不禁兴尽悲来,又不便直说,乃妙笔生花,化用典故,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可谓比况自如,毫无斧凿之痕。

4.多典浓缩,加强效果--连用

连用是指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驱遣几个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滕王阁序》中典故连用的句子较多,下面仅举一例:“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

“谢家宝树”之典见《世说新语·言语》,谢安问子侄们,人们为什么总希望子弟好?侄子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玉树即宝树,比喻不辱门庭的好子弟。“孟氏芳邻”之典见《烈女传·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鲤对”之典见《论语·季氏》,孔子曾立于庭中,其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教诲他应学习《诗》《礼》。“龙门”之典见《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以上四个典故在句中连用,极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而且这几个用典或正或反,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后附王勃《滕王阁诗》欣赏】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注释]

江:赣江。 帝子:指滕王。

槛:jiàn 栏杆。

(二)、[译文]

上一篇:规范办学检查汇报下一篇:造价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