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调研报告(精选8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镇立足有机农业镇的发展实际,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主线,按照“支部+合作社”的工作思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因地制宜,找到了农村工作与党建工作的最佳结合点,走出了一条支部围绕有机农业转、党员创业示范带、群众致富跟着干的发展新路子。
一、***镇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为加快有机农业发展,镇党委、政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引进农业发展公司,使资本进山、项目进山,以公司加快土地流转,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带动农民主动参与,目前,全镇已引进以山东***公司、山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公司22家,形成以有机中药材、有机蔬菜、有机果品、有机杂粮为代表的4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2家,有机农产品认证(转换)品种24个。依托农业发展企业,以示范村为带动,采取多种形式,以发展有机中药材、有机蔬菜、有机果品、有机杂粮等特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共流转土地3万余亩。全镇形成了以**优质越夏蔬菜、***有机韭菜(草莓)、有机黄桃、南邢有机黑木耳、***及周边优质林果、***金银花和元宝枫、***公司有机小杂粮等为代表的有机蔬菜、有机中药材、有机果品、有机杂粮四大特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机农业产业实力凸显。
二、几点做法
(1)支部引领,积极探索致富新路子。为加快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由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党员带头加入合作社,建立“支部+合作社”专业化生产体系。支部带领合作社,闯市场、跑销路,有的放矢开展培训,因地制宜组织生产、销售产品,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走出了一条基层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2)合作社带动,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坚持党组织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合作社为龙头,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技术引导、产品销售、技能培训、信息服务等为社员和农户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合作社集提供信息、技术、销售服务于一体,架起了农户走向市场的桥梁,既为群众提供了优质服务,又增加了集体收入,达到了民富与村强“双赢”的效果。这样的发展方式,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对于党支部来说,既树立了威信,也凝聚起了民心。
(3)基地示范,带动有机农业规模化经营。合作社通过整合有机农业生产要素,按照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联系帮扶等措施,把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成为示范点,以此带动规模化经营。***村韭菜和草莓已获北京爱科塞尔有机食品认证公司有机认证,参加有机食品生产的100户农民已在工商部门注册为个体经营户,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向参与市场经营法人的转变,20余个产品获质检部门颁发的销售条码。该村已被定为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整建制有机农业示范村、中华民族经济对外合作促进会安全食品创新园区。***村建立了有机黑木耳种植基地,目前在本村和周边村发展农户200户,黑木耳种植达到200多亩,每亩纯利在1万元以上,极大带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4)党员带头,发挥典型带动致富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员联系帮带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并结合各自职责进行设岗定责。在模式运作起始阶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加入合作社;在产品走向市场的时候,带领群众分析、研究、闯荡市场。通过支部委员联系党小组,党小组长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农户的形式向群众介绍经验、传授技术、提供信息,并从选择致富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培养党员发展等方面制定联系帮带目标,发挥党员在合作社的典型带动作用,使合作社更好地服务于农民。
(5)互推互促,实现党建与经济双赢。“支部+合作社”模式将党组织的引领、政策引导优势与合作社的技术、信息、市场优势有机结合,党支部与合作社各司其责,相互促进,最终转化为发展优势,有效解决了农民组织程度差、信息渠道不畅通、抵御风险能力弱、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等难题,引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通过党支部与合作社的互推互促,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了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的双赢。
三、几点启示
综观全镇推行“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的生动实践,我们深深感到,农民合作社虽然是一个小载体,但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做成一篇发展大文章,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和成功经验。
1、支部必须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支部+合作社”的模式中,支部是核心。没有支部的正确指导,模式就会失去方向;没有支部的坚强领导,模式就会偏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轨道。发挥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才能保证在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才能有效团结一大批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能人,才能按照党章吸收一大批农村致富标兵加入党的组织,从而提高支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支部领导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能力。只有发挥好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才能增强党支部的先进性,为“支部+合作社”模式的良好运作提供可靠保障。
2、协会必须发挥桥梁中介功能。实践证明,在农村,建立以自愿、互利为基础,以“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管理民主”为原则的合作社组织,将有利于形成符合广大农民实际特点和需要的运行机制,使合作社成为广大会员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合作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合作社组织一头连接支部,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联系市场,一头联系广大农户。直接或间接担当着“龙头”和“中介”角色。发挥好这种桥梁纽带功能,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巨大变化。建立合作社组织,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中团结群众、致富群众的一个重要纽带。
3、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找到了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在模式运作起始阶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加入合作社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产品走向市场的时候,带领群众分析、研究、闯荡市场又成为模式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这些工作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模式运作的成败。
四、思考与建议
探索开展“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是新形势下农村党的建设的崭新实践。要推动“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建组织、促规范、定职能、抓作用”四措同步,着力探索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使合作社党支部自身建设有章可循,支部工作正常运转,党员作用有效发挥。
1、建机制,在规范组织运行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合作社组织的领导,不断探索完善合作社党建工作运行的有效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共同推进的整体合力。要围绕抓政策宣传、抓学习培训、抓能人带动、抓人才培养、抓指导服务等环节,积极探索产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努力把合作社党组织打造成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结合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抓好产业党组织示范点培育工作,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2、抓服务,在强化职能定位上做文章。在发挥合作社党组织共性职能的基础上,坚持做到“三个合拍”,找准个性化职能定位,即坚持与生产经营相合拍,把党组织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开展致富能手与党员“双向培养”工作,使产业党员成为经济与政治上的“双优”人才;坚持与产业的有效运行相合拍,从生产服务、投资融资、资源整合等方面,探索开展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等活动;坚持与有机农业的长足发展相合拍,重点抓好组织培训、典型培育、经验推广等工作,推动党建与有机农业发展的互促双赢。
3、带队伍,在党员教育管理上求突破。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是加强党建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合作社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设施共用、任务共担、培训共抓、活动共搞的思路,努力整合二者的优势资源,形成共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要以党组织为主体,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按照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优带劣、以富带贫、以勤带懒的思路,引导党员主动参与党员承诺制、设岗定责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有机农业产业链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1 环境友好型农业
环境友好型农业将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农业经济建设中[1,2], 其目标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 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从而找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和技术措施。
1.1 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 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2,3,4], 主张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畜和人的和谐系统;按照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特点发展多种经营、多种农产品互补、轮作等生产手段,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人为地构建一定的生态链, 实现深加工和资源循环再生。另一方面, 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目标是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能在长期不对其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条件下产生较大的生产力。
1.2 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的特点
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的特点是以环境友好为基本前提[1,2,3,4], 改变某些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 依靠科技创新, 通过科学地规划、组织、管理, 实现农业资源的多级分层优化利用;形成循环、共生和废物再生利用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 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耗竭的压力;通过不同的实践方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 环境友好型农业的生态功能
从生态角度来看, 农业环境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全。目前, 我国整体上已经进入以环境优化、生态协调的经济增长为主的新阶段,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 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新模式。农业系统作为人工的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 加上较长时间以来传统经济观念对农业掠夺性的经营, 我国农业生产环境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构建生态文明,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和最终出路。
2 有机农业
2.1 有机农业的涵义
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中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而有机食品是指来自有机生产体系, 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的, 且获得了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 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和调料等。因此, 有机农业符合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标准。
2.2 有机农业的特征
以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为基础;有效利用太阳能和生物系统的生产潜力;维持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实现植物养分和有机物质的循环[5];不使用自然资源以外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的基因多样性;向畜禽提供适应其行为本性的生活条件等。
2.3 有机农业的生产原理
以生物学、生态学为理论指导, 以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功能完美结合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相对封闭的生物营养循环体系原理、土壤是一种活的生命系统原理、应用生态学防治作物病虫害原理和保持养殖业的适载量及遵循动物自然习性饲养管理原理4个方面[6]。
2.4 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
依靠传统农业技术 (时空多样性和连续性、空间和资源的最佳利用、养分循环、作物系统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 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耕作与自然的结合, 培育健康的土壤, 保护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 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自然调节机制, 生产高品质的食品。
2.5 有机农业的理念
有机农业的生产观、价值观、消费观、环保观。是把生产视为人类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 保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通过合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有机农业生产注重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 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有机农业生产不仅规定了生产的实质内容, 而且强调污染人类生产环境和破坏资源的活动不是有机农业。
3 结语
有机农业的优势充分表现在无污染, 保持及促进土壤肥力, 营养全面、健康,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丰富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多样性种植、降低作物营养水平、机械除草及有目的地建立天敌栖息地和群落环境等, 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在自然调节机制, 建立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保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
有机农业是保护生态、维持环境与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 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必由之路。有机农业向社会提供无污染、美味、营养丰富的安全食品, 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求, 对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 我国的农业水平必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
摘要:阐述了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意义, 并对有机农业的含义、特征和发展理念等进行分析, 以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农业,有机农业,模式特点,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吕迅, 姚云浩, 付会洋, 等.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分析[J].生命科学, 2010, 4 (2) :61-64.
[2]王晶.积极建设有机农业, 践行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J].经济视角, 2010 (3) :51-53.
[3]李国森, 敖振浪.什么是有机农业[J].种业导刊, 2010 (4) :43.
[4]罗芳, 徐丹.资源消耗农业的可持续经营——日本有机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借鉴[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5) :2613-2615.
[5]杨献中.太湖流域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2) :1-2, 12.
“我们不是不想省钱,但如果我们不做全产业链,不靠自己的力量把物流、营销等都建立起来,用不了多久,我们正谷的品牌就会失去市场先机,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对有机产业链滞后的发展现状,正谷执行总裁张建伟表示出了同样的无奈。
没有最糟,只有更糟,这就是当下中国有机农业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尴尬。
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多利、正谷、小毛驴、一德等有机农业的先行者决定各显神通,从不同角度切入全产业链的打造,即便投入巨大也在所不惜,为的只是给自己多留一点生存空间。
作为上海一德农业的创始人之一,全雳认为:“时下有机农产品的上游企业,只有独立拿下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从种植、加工,再到渠道和品牌全盘掌控,才能保证对有机产品的安全控制。”
自力更生,无疑成为当下中国有机农业产业最为“时尚”的自救方式。张同贵戏称这种纠结的现状“都是被逼出来的”。毕竟农业虽是“靠天吃饭”,但活着还是得靠自己。
自建物流 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多年前,张同贵就拥有了30家多利川菜连锁店,其年销售额过亿,这曾是一份让无数同行为之眼热的家当。然而到了2005年,他却毅然选择了“非转农”,将全部家当出售之后,正式投身有机农业。虽然这条路在他个人看来绝对是条康庄大道,但走起来却并非都是坦途。
经过三年的酝酿,2008年张同贵终于在他的多利农场中,看到了第一批自己“亲手”培育出来的有机农产品。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能够让这些产品安全、快捷地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因为,当时的市场上很难找到一家能提供适合其产品销售的物流企业或合作平台。
“常规渠道很难满足有机农产品的安全要求,其保管、运输多是在露天下操作,这与我倡导给予消费者的品质生活是相悖的。”张同贵说,“一旦有机蔬菜走出了田间地头,就必须进行专业的冷藏保鲜,这是很多中间商做不到的。”
与“1号店”的合作洽谈就遇到了这样的瓶颈。
最初,当张同贵的有机农产品刚刚可以上市时,他就在思考未来如何能将菜品以更具高端品质的形象展示给消费者,第一时间他想到了自己熟知的“1号店”,这是一个居家消费的好平台。
然而在与“1号店”接触之后,张同贵即刻发现对方无法提供有效的运输服务。“我们的要求是全程冷链,但他们的物流渠道虽庞大,却根本做不到这点。输送过程中,菜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张同贵对此很是遗憾。
不止1号店,几乎他所接触的所有第三方电商都有这样的不足。此路不通,张同贵遂决定试试更加专业的物流公司。
“宅急便”作为张同贵另一个攻关重点被列入了日程。谈判过程虽不复杂,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由于目前有机农产品的售价都要比普通蔬菜高,因此我们消费群体的定位也会随之上移。而这些群体对菜的质量要求也高,卖相不好的肯定会被退回。”张同贵发现,类似宅急送这样的专业物流企业,虽能提供完整的冷链及退换货服务,但被退回的菜却很可能无法按照多利的期望,第一时间返还到他们的农场。
“比如说,一辆车将我们的菜品送了出去,但返回时却不一定会经过我们的农场。那么这个菜就会因为耽搁在路上的时间过长,而失去其原有的营养和价值。”这对多利保持产品品质的初衷,显然是个巨大的风险。
四面碰壁的张同贵,终于决定慎重地思考一下自建物流的办法。“虽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肯定是解决我们个性化需求的必由之路。”张同贵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将企业的品牌形象以最佳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
“通过自己的力量,我们完全保证菜品的新鲜、湿度,可以通过在消费者一方用iPad、iPhone等时尚平台进行面对面的交易。虽然自建物流的成本很大,但因为无需担心第三方运输中包装出现的问题,我们还是能节省下一部分包装费用,久而久之,这也是不小的一笔费用。”
长远来看,这也许是个不错的发展方向。但眼下,选择自建物流就意味着,多利必须从农场的整体运营费用中,拿出相当大的力量来筹建这一体系。
“今年我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拥有50辆车的物流队伍。”张同贵设想着,在完成自有物流需求的同时,也许未来这支有机农产品的物流“正规军”,还能“搂草打兔子”,顺手为业内的同行提供一下外包服务。
“以满足我们企业自身需要为主,提高会员的满意度,之后再考虑对外提供第三方服务。并且,这不是纯粹的按第三方服务标准来做,可能是白天送我的菜,晚上做些其他的。”张同贵说。
有机农业嫁接“电商模式”
受困于第三方物流实力不济的企业自然远不止多利一家。在有机农业领域,这样的难兄难弟比比皆是,北京正谷亦不幸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而他们的应对之策更倾向于从提升客户感受入手。
在张建伟看来,正谷同样遇到了有机农产品售价较高的影响,因此不得不放弃商超渠道。但单纯的自建物流,亦不是正谷的战略核心,他们希望鱼与熊掌能够兼得,即一方面要建自己的物流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在网络化管理及电子商务平台做更大的文章,以期在提高消费者购物体验的同时,争取软硬件都能一步到位。
“我们的后台有一个IT系统,它能支撑我们的整体物流配送。”张建伟介绍到。每当有一个客人通过电话或网络向正谷发出一份订单的时候,后台系统就能很快地确定客户所在的小区地点,同时通过订单要求,确定第二天的出车路线、抵达时间等关键信息。
“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每天需要派出多少辆车,每辆车要分配到哪个区域,它的行进路线、货物配载该怎么安排,如此即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物流体系。否则的话,我们的车就会跑很多冤枉路。”能更好地提升物流效率,这让张建伟感觉正谷的这笔农业外投入,还是很值的。
如今,正谷一边要在生产端不断输出农业技术,帮助合作农户更好地种植有机食品,提升产品品质,但仅此,则特色不足;而另一边,他们将更多精力放在了销售平台的打造与管理上,品牌形象成为了他们发力的跷跷板,从而缔造了独具文化气质的正谷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就在于能专注于客户消费感受的提升。”张建伟说,“目前我们拥有着多达90条的销售电话线路。每天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电话向正谷下订单,同时还能通过网上的正谷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订菜。而网络的优势还能将菜品实时展示给消费者,并随时更新每天的产品种类。”
一次,有个客户说他收到的几只柴鸡中已经有一只死了,要求正谷立即更换。接到此“投诉”的客服电话系统迅速将信息反馈给了配送中心,中心直接调配车辆将新货物送到了客户手中,而这前后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
“任何客户体验都是要靠点滴积累的。想把东西销售出去,除了产品之外,还要有文化,要有它的展现形式,那就是服务。”张建伟说。“如果大家对于一般有机食品的信任率是40%,而对于正谷的信任度能提高到50%或60%,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当然,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如今正谷这套物流客服体系,是他们遇到销售无门的困境后,不得不走出去向一些专业物流公司偷学来的。
“如今,我们希望能在不同的行业实现创新。”张建伟表示,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有将菜卖掉了,才能真正给公司带来业绩,才能让全员振奋。“而且我们只有走这条路才能生存。如果仅在生产环节投入,很难建立客户关系。自建物流管理系统,让我们终于可以有效地掌握产业链条的两端。当然,能做到这点,“银子”我们也花了不少。”
仅2010年为了加强整个系统的运营效率,正谷就购买了一套价值不菲的思科后台系统,然后聘请香港的电信盈科完成了整个网络建设工作。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都已实现互联。无论用户的电话是从哪里打过来,都会自动转到上海的呼叫中心,再通过网络平台,实时传递给各个物流站点。
像正谷这样,能下决心在做农业的同时,还投入如此多的周边建设,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有点小题大做。但张建伟不这样看,“现在整个有机农业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虽然这时候我们的运营投入看似成本都会比较大,但早期你多投入一点,未来就能从别处省回来更多的东西。”
正谷的目标无疑是希望在一个没有很强势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出现之前,用最少的力量换取最大的品牌形象。“而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后,再想以小搏大去做品牌,显然就不太可能了。” 张建伟说。
有机农业正像一股浪潮袭来,但这些有机食品能否如愿走上人们的餐桌,还需假以时日。
借力打力缔造“开心农场”
发力物流、逐鹿电商,这些手法都是有机农业企业为了“活着”,而不得不施展的硬功夫。但面对消费者,光“硬”是不够的,还得学会“软硬兼施”。
因此,我们不得不叹服很多实践者为了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而煞费苦心力求创新,甚至好些思路早已突破简单农业养殖的范畴。
例如在会员制的探索上,多利可依据会员的需求,提前安排好季度甚至年度的种植计划,从而形成以销定产的生存方式;一德则让会员除了能享受常规递送服务之外,还创新地引入了让会员(家庭主妇)来农场“度假”的方式,从而实现面对面的销售;而在北京的正谷则强调会员的购物体验,让会员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渠道,随时预订正谷推出的各种应季蔬菜。
当然对比来看,最具个性的应属小毛驴。它与前几家有着明显的不同,会员能“买”得到什么品种的蔬菜,小毛驴并不会给予太多的干预,而是将这部分决定权直接交给了会员。
在小毛驴,每个会员都有机会“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想吃什么菜就自己去种点什么,一段时间的辛苦之后,会员真的能亲自品尝到自己种的有机蔬菜。
目前,在小毛驴市民农园,有三种会员模式:第一种,也是最便宜的一种会员,叫自主劳动份额,农庄提供30平方米土地,还有种子、有机肥、水、农具,以及技术指导,但所有劳动由租户自己承担,费用是每年1500元。
第二种,被称为托管劳动份额,农庄同样会提供30平方米土地、种子、肥料、技术指导等,年费3000元。浇水、施肥、锄草等日常管理服务由农庄负责,而会员要参加一定的劳动,所有产出归会员所有;第三种,是最高级会员的家庭有机菜园。其可拥有60平方米土地,农场代为播种、管理,租户有权不定期来参观指导,有了收成随时可以拿走。这种会员的年费最贵,每年12000元。
而通过这几种会员模式,小毛驴的发展就可直接借消费者之力实现,甚至除了初始成本之外,他们几乎不用再做更多的前期投入。
当然,这种模式并非小毛驴的绝对原创,在国际上其被称作社区支持农业(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
而当下,在中国有机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的现状中,这样的发展模式,是能让小毛驴及其他CSA农场与链条上的其他利益体不发生冲突的最好方式。
作为北京CSA模式的领跑者,小毛驴市民农园的负责人石嫣说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有的消费者不认可有机猪肉的肥肉比例相对较高,会向他们投诉。事实上,小毛驴在推动有机消费的同时,更强调的是参与,石嫣认为如果有人不认同他们的理念,小毛驴可以不为他们服务。
从2009年小毛驴市民农园正式营业以来,劳动份额供不应求,2010年其劳动份额更是从年初起就已满员。对于很多城市白领而言,他们愿意而且能够支付足够高的价格来购买绿色、有机食品,甚至直接参与种植,他们昵称小毛驴为“开心农场”。而小毛驴也藉此美誉,赢得了更有潜力的成长空间。
据统计,从2009年首度经营中,小毛驴农场赚取的纯利润为20万元,2010年此数值上升300%,达到了60万元的毛利润,当然不包括其300万元的基础设施投入。
当然,面对一座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小毛驴的模式对解决蔬菜供应只是杯水车薪,不可能成为产业常态。虽然它的优势也很明显,那就是将农业与优秀的客户感受相结合。
“我觉得小毛驴的这种模式,更是在真正意义上维护了生态的多样性,以及人的多样性。”石嫣说,小毛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的个性需求,这是其“农消对接”方式的成功核心。
有机未来 战略联盟或为出路
任何产业的高速发展,最终还是要看资本的实力。面对前景广阔的有机农业,资本大鳄间的竞逐向来是不甘人后的。
从中粮斥巨资投入的“从田园到餐桌”模式,到万达在北京延庆豪掷4.9亿的有机农业园,以及汇源旗下的数万亩有机试验田等,都是大资本运作下产生的“大农业”案例。
但对于为数众多的中小型有机农场,循资本之路不一定都会一帆风顺,而谋求业内合作与联盟或许是个不错的出路。
“对多利来说,中粮绝对是农业老大,我非常希望能和他们做一些深层次的合作,但具体怎么合作现在还没有思考清楚。”张同贵说,多利在很早以前就考虑过引入资本运作,期间他的很多中欧商学院同学,及一些慕名而来的私募基金都和他交流过入股多利的想法,但在张同贵内心中,寻找到更有战略合作前景的资本方更为重要。
张同贵认为,像中粮这样的大企业品牌有优势,同时也有大量的基地和管理体系,如果今后他们能够达成合作,那么中粮的基地及管控方式,再加上多利的管理技术,一定能产生“1+1>2”的社会效益。
当然,这样的合作并不代表中小型有机农业企业会以被收购为目标。正谷的张建伟就表示,正谷也会考虑和中粮等大型有机农业巨头等进行广泛合作,但并不会因为对方名字叫得更响,就放弃自己的发展。
“我们是不可能选择被收购这条路的。大企业有他们的方式和方法,具备很多在行业中的优势。但对我们来说、对这个产业来说,毕竟各自所针对的市场还会有一定的区别,大企业的优势必然会落在大众的贸易,所以互补合作更有空间。”张建伟说,正谷更希望从合作中向大企业学习规模化运营,学习他们的资本运作,学习他们的人才管理。
为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应德国、法国有关部门邀请,经省政府批准,以河南省农业厅助理巡视员刘自印为团长的河南省有机农业考察团一行七人,于2005年1„
为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应德国、法国有关部门邀请,经省政府批准,以河南省农业厅助理巡视员刘自印为团长的河南省有机农业考察团一行七人,于2005年10月17日至10月28日,赴法国、德国对其有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有关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法德两国有机农业概况
(一)农业概况1.法国。法国位于欧洲西部,总人口5889万,国土面积55.2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25.5万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33.2%;永久性牧场1076.4万公顷,占19.6%;林地1493.1万公顷,占27.1%。法国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油菜、水果,畜牧业发达,农产品加工业吸收并加工70%以上的农产品,农业和食品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6%~8%,农业经济活动人口93.8万人,占总人口的1.7%,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拥有耕地20公顷,每667公顷耕地拥有大型农业机械达50台(相当于我国的10倍)。法国是世界食品加工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在外贸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德国。德国总人口8200多万人,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其中约50%用于农业。耕地面积1197万公顷,草原面积56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为30%。德国农业经济活动人口106.3万人,占总人口的1.2%,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拥有耕地11.1公顷,每667公顷耕地拥有大型农业机械66台,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油菜、水果和根茎类作物。
(二)有机农业概况1.德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德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农产品市场之一,有机农业迅速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8~1988年):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现代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环境问题。第二阶段(1988~2000年):1988年在德国有机农业基金会(SOEL)的发起下,成立了有机农业协会联盟(AGOEL),1989年政府对有机农业实行资助政策,随后的几年中,有机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三阶段(2001年以后):从2001年起,加
强有机农业的发展成为德国农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形成了统一的有机农业标识,制定并出台了联邦政府有机农业计划,有机食品已具有相当规模。到2002年底,德国共有有机农业面积69.7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1%,有机农场主15626个,占农场主总数的4%。2.法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法国是世界上有机农业最早的发起国之一。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成立初期只有英国、瑞典、南非、美国和法国5个国家的5个单位的代表。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IFOAM组织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最庞大、最权威的拥有来自130个国家800多个集体会员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法国是最早制定和实行有机农业标准的国家。1972年法国“自然和进步”农产品协会制定了第一批有机农场和农产品标准,并于1981年通过了有机农业的立法,政府负责对有机农产品进行登记。到1985年带有有机农业标记的农产品已投放市场。根据法国农业部统计,2002年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增加了21%,总面积达到50.9万公顷。由于疯牛病、口蹄疫等威胁人类食品安全事件的一再爆发,法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日益增长,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日益高涨。据统计,自2000年11月以来,其有机食品的需求量同比已上升了60%。今年2月底法国政府公布了该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采取了改变目前现状、扩大法国的有机农业种植面积的一系列措施。
二、法德两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主要经验
(一)政府推动。为促进有机农业尽快实现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市场,德国政府启动了《有机农业联邦计划》(下称联邦计划),以作为对已实施的扶持政策的补充。内容包括有机农业的宣传措施、信息服务措施、职业培训措施、有机农业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并根据产业链的原理,把30项具体措施分布在三个层次和两个垂直面上,即产品生产层次、收购和加工层次、销售贸易消费层次、科技发展与技术转化、辅助措施。同时启用了7000万欧元的政府预算资金,作为新增专项资金。为加强政府对有机农业的管理,德国根据欧盟委员会有关“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及食品的”2092/91条例,专门成立了“有机农业工作组”,制定了有机农业实施细则。法国在1998年后对有机农业的拨款也大幅度增加,每年增加900万欧元。
(二)法律支持。《欧盟法案VO(EWG)Nr.2092/91》即《欧洲有机法案》是法国、德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法律保证。它是由欧洲议会于
1991年6月24日颁布的,是关于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与有机食品标志的法案。此法案承接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740个团体组成的国际有机农业联盟(1FOAM)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定义了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及其产品的差异,建立了有机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标签制度,为有机食品产业链的发育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法律基础。德国还颁布了《有机农业法》,并把欧洲有机法案的要求转化为德国的法律。
(三)措施保障。一是定期检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可概括为“四全”,即全面认证、全年督察、全程检验、全权责任。二是采用全欧统一的新的有机标志——生物标志。2002年2月16日德国正式启用了新的统一的有机标志——生物标志,只有经质量检查认证机构认证、在有机标志公司(Oeko-
Pruefzeichen GmbH)登记才可以使用,市场所有各方都可参与,也可同时保留原有有机标志。消费者根据统一的生物标志,能清楚地确认有机食品。
(四)生产运作。为保证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德国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有机农业生产规程。首先对生产环境严格审定。有机农业以农场为单位,必须整体符合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农民由常规农业转为有机农业生产,必须经历2至3年的过渡期。过渡期间及以后生产中不得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保证产品出自有机生态环境。其次对生产过程严格控制。
(五)市场培育。一是形成了一种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在具体的管理和生产程序上,由政府制定法令、法规和标准,批准建立质量认证机构,认证机构负责进行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查验定,由农户组织的有机农业协会负责农户间以及生产与市场间的相互协调,并由农户按有关标准进行生产。二是增加了对市场化产业的政策扶持。三是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市场营销体系。主要有:农户直销、有机食品专卖店、有机食品折扣店、健康食品店、传统食品店、网上订购和邮购等。
三、法德两国有机农业发展对
我们的启示我省的有机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理论的研究、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从90年代以来,随着出口贸易的扩大,对有机农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整体来说,发展缓慢,与国外特别是先进国家差距越来越大,现阶段我省有机食品的生产不但不能满足国际农产品竞争的需要,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有机农业的标准和认
证体系与国际普遍执行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对有机产品的生产、标识、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监控力度不够,有机农业理论研究相对缺乏,实用技术不够成熟,有机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市场培育仍有待加强。积极推进我省有机农业的发展,对解决食品、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在我省有机农业的发展应强化以下工作:
(一)明确各级政府发展有机农业的责任。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地域复杂,农产品品种很多,在山区有的品种本身就是有机产品,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又是农产品出口的小省,发展潜力巨大。在目前形势下,如果我省不能有所作为,我省传统出口的一些国家完全有可能以环境标准等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方式,对来自我省的农产品设置障碍,这将使本来就非常严峻的我省农产品出口形势更加不利。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次有机农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尽早参与有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将对我省农业的进步与改造、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政府重视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应该说是为保证大众饮食健康而设立的一道基本安全线,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但农业要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和消费多层次需要,应做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协调发展。目前,以欧盟、日本、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先后建立了有机农业标准和法规体系,FAO也将完成全球性有机农业标准,而我省有机农业的管理目前才刚刚起步。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有机农业当作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制定措施,给予扶持,加强领导,确保有机农业快速发展。
(二)加强有机农业政策法规研究。目前我省有机农业刚刚兴起,发展有机农业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管理环节薄弱,非常不利于这一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对生产者一方的农民来说,由于受观念、资金、技术的影响,在发展有机农业的初期,也特别需要政府的扶持。因此,加快和完善我省有机农业法规及政策,包括有机农业立法、有机农业支持法规和政策等,以尽快实现我省绿色食品与国际接轨,促进我省有机农业和有机产品向规范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以增强我省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加快发展有机食品生产与出口的基础。
(三)加快有机农产品标准的修改和制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产品检验认证体系。目前,我省虽然有与有机食品相似概念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实际上这三者之间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测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差异,三者概念缺乏权威界定,很容易混淆,以至在生产定位和消费上出现误区。特别是国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代表国家层面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产品检验认证机构。加快有机农产品标准的修改和制定工作,尽快出台统一的有机食品法规,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或直接使用国际标准,或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进行合作,建立可靠和信誉良好的认证机构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积极探索适应省情的有机农业发展运行机制。我国已正式加入WTO数年,今后有机农产品必须遵循国际通用的生产加工标准,并执行国际认可的认证体系。因此,如何结合自己的省情,应对农产品国际市场的互相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发展运行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如采取政府政策性引导和扶持,把生态农业县、生态示范区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紧密结合,与产品开发战略、产品的规模化、提高产业化水平紧密结合,利用现有的基础,取得较快的发展。目前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体制,是有机农产品产品质量控制的最主要难点。为此,要把这些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按照有机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保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应是有机农业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同契约式运行机制,走出一条适合省情的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新路子。
(五)加强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和知识普及工作。加强有机农业科学研究,不断进行有机农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提供技术储备。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进生产措施和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严格控制生产质量。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咨询,进行知识普及。提高公众食品健康意识,增进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普遍了解。扩大有机产品的国内市场,促进我省的有机农业发展。
(六)扶持民间组织的发展。民间组织对于联系农民、引导生产、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技术推广、生产服务和区域市场开拓方面则更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和经济杠杆手段,扶持民间组织的发展,对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发挥市场作用十分必要。
(七)培育有机农产品市场。其一,尽可能减少有机食品的成本,降低“无形之手”市场价格的门槛;其次,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促进收购和加工的效益经营,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等经营组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也称为布伦特兰报告书)中所载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的、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全球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响应,并致力于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园林景观设计结合起来。
1993年10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发表了《ASLA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视角下的可持续环境和发展理念ASLA提出:景观是各种自然过程的载体,这些过程支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人类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健康的景观之上的。因为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综合体,不断地进行着生长和衰亡的更替,所以,一个健康的景观需要不断地再生。没有景观的再生,就没有景观的可持续。培育健康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复大量被破坏的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便是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专业目标。
1938年,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首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70年代后,全球性资源、环境、人口、粮食问题日趋严重,加之生态系统思想的广泛传播,使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1991年5月,马世骏和边疆共同拟订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
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对于生态观光农业的概念,理论界一直在探讨,各地学者纷纷陈述自己的观点,且表述各异。在此文笔者的研究中,将生态观光农业归属与生态农业范畴。可表述为: 在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建立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再通过市场定位、旅游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科学管理等,使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带来更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此外,在笔者理解中,“生态观光农业”还应包含另一层含义,即生态观光,也可称生态旅游。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在越来越多以旅游活动为主要破坏污染原因的案例出现后,人们意识到旅游业的增长应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而生态旅游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持续的有效途径,它对于生态观光农业的旅游发展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一、南博山镇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南博山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具有自身得天独厚的有机农业发展优势。其一,有机农业对自然环境要求较高,只有在相对隔离、封闭的状态下才能实现。南博山镇地处博山、沂源、莱芜交界处,四面环山,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气候,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是一个天然的有机小农场。其二,发展有机农业主要是出于对土壤、人类和畜牧的保护,限制化肥、农药使用,对自然条件要求较高。南博山镇由于很多土地是处于原始状态,属于没有受到人为开发破坏的自然生态土地,条件优越。没有各种违禁残留,土地不需要转换,适于领先发展有机农业。其三,南博山镇是淄河水源地,被政府列为生态保护区。境内山林茂密,泉水居多,四季长流,自然成溪,形成种植有机作物的天然灌溉水源。其四,由于是水源保护区,工业发展受限制,没有工业污染源。其五,养殖业是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有机肥料。南博山镇现有各类畜禽养殖场100余处,存栏量2万余头,为制造有机肥料提供原料。在建沼气池1000余个,沼液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确保有机农业的肥料供应。其六,省道博沂路东西两线贯穿全境,辛泰铁路在此设站,交通条件优越,便于产品及时运输销售。其七,有机农业几乎是劳动密集型,需要较多的人力,南博山镇具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农民,只要加以培训,就可以胜任有机作物的种植。
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博山区委、区政府推动全区有机农业发展的要求,南博山镇决定在全镇发展有机农业,制定了“远学茭湖,近学悦庄”的发展思路。镇政府组织各村主任考察了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万载县,重点学习茭湖乡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做法,并积极借鉴沂源县悦庄镇发展有机韭菜的经验,制定了《发展有机农业五年规划》,并确定了四个有机农业发展示范村。示范村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中,上瓦泉村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确定发展有机草莓200亩,有机韭菜400亩,有机黄桃1500亩,被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定为整建制发展有机农业村。目前,草莓和韭菜正在申请有机认证。通过示范村的典型带动作用,必将推进全镇有机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有机农业的制约因素
经深入调查发现,目前,该镇发展有机农业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一是现有农民的技术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有机农业的生产水平需求。二是人们囿于传统观念,对有机农业的认识有限,对其发展前景缺乏信心,对市场预期价格和收入持怀疑态度。三是传统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管理松散,难以确保有机农产品生产质量。
四、发展措施
为解决以上问题,下一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农民素质、农业技术、资金
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境和保健意识越来越强烈,对各种有机产品、特别是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趋旺盛。南博山镇位于淄河上游水源保护区,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源,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发展生态有机特色农业,是农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途径,对此,我们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对我镇有机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博山镇地处,总面积87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人口23584人(其中农业人口20737人),耕地面积(含坡式梯田)7万亩。我镇发展有机农业主要有六大优势:一是土壤优势。山区地貌,南部属片麻岩,北部为石灰岩,具备各类经济作物生长条件。二是气候优势。位于鲁山山麓,气候独特。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年降水量为745mm,日照率48%,无霜期185天,适合优质作物生长。三是生态优势。位于淄河上游,属太河水资源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46.2%,山体植被覆盖率为80%,生态环境优美。四是水源优势。境内水资源蕴藏极为丰富,淄河两条支流流经全境,长约25公里。而且,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备,水库、塘坝近百个,农业灌溉水源充足。五是交通优势。省道博沂路东西两线贯穿全境,辛泰铁路在此设站,交通条件优越,便于产品及时运输销售。六是人力资源优势。通过不断引导农户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宣传发展有机农业,当地农民群众逐步形成了自觉主动发展有机农业的良好意识,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积极性、主动性高。
为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我镇制定了发展有机农业五年规划,确定了上瓦泉、杨峪、中瓦泉、五老峪等四个村为有机农业示范村,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业。上瓦泉村作为我镇发展有机农业示范村,已被市综合开发办列为2009整建制有机农业生产村。该村山峦环绕,自然条件优越,是远近闻名的特色种植专业村。经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该村已调整出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南博山镇有机农业发展呈现蓬勃发展景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机农产品知名度不高。目前为止,我镇还没有创立自己的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还没有真正将自己的潜在优势展示出来,缺乏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要比绿色农产品难得多,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其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有机转换过程,因而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研究利用高新的技术,这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三是销售市场受制约,市场拓展相对滞后。现有农产品市场主要是自发形成,大多没有规范、正式的市场,有的形成马路集市,非常危险,不仅影响交通,而且果农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已经形成的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中,基本上还是以经营者自主营销为主,政府引导参与不够,拓展市场的能力明显不足。
四是缺乏农业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难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农民致富步伐受制约。因此需要加强农业企业招商,引进农业企业,方便群众销售,也有利于刺激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五是技术服务满足不了农户需求。由于山区乡镇相对闭塞,信息滞后,人才缺乏,难以和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联系,一些好的农作物品种,先进的管理手段、种植技术得不到及时更新。因此,需要上级部门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对口帮扶,对于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区委、区政府“一核二区三片”产业布局发展的基本思路,我镇具体规划建设“东部林果,西部蔬菜,南部生态观光农业,北部特色杂品”四个农业经济带。具体项目计划从今年开始,用三到五年时间重点抓好“一个基地,两条观光带、三个生产区”建设。“一个基地”即:建设标准化有机畜禽小区20个,形成有机畜牧养殖生产基地。“两条观光带”即:对博沂路东西两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全部进行退耕还林,种植速生杨、景观树、经济林,形成博沂公路主干道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带。加快国润氡泉山庄和青柳山水名居项目建设,打造南博山一日游绿色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带。“三个生产区”即:建设20000亩有机干鲜果生产区、15000亩有机蔬菜生产区和15000亩有机茶叶小杂品生产区。
一是加快有机农业镇建设步伐。年内落实5000亩有机干鲜果、5000亩有机蔬菜和5000亩
有机小杂品,畜牧养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两条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带基本成型。同时,建设上瓦泉、杨峪、中瓦泉、五老峪四个有机农业示范村,目前上瓦泉村已被市综合开发办列为2009年整建制有机农业生产村。
二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农产品品种花样繁多、生长习性各异,要提高产品的风味、外观和品质,使有机农产品真正成为“拳头”产品,创出自己特有的品牌。积极争取有机农业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原产地认证,力争完成2个农产品商标注册,年内完成上瓦泉有机韭菜、有机草莓认证,争取五年内全镇农产品基本达到有机认证。
三是政策资金扶持。以镇经管站为依托,成立镇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目前,上瓦泉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75岁以上老人不再经营土地,由村集体从土地流转收益中为每位老人每年供给400斤口粮,全镇现已调整出土地2600亩发展有机农业。各村预留的机动地应首先满足规模示范带头户的需要,鼓励支持群众探索新的土地承包经营实现形式,大胆试验,不断总结经验,用足用活党的农村政策。积极探索筹建民间借贷担保机构,协调农信机构给予信贷支持,保障农户发展有机农业启动资金。认真抓好上级部门在我镇实施的农业项目,利用好上级补贴资金。镇财政每年安排适当比例的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奖励性补助,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关键是要解决好市场问题。有机农产品特别是有机蔬菜,有贮藏期短、对产品新鲜度要求高等特点,因而市场流通是否顺畅直接影响产品的效益。要建设政府服务平台,统筹运营好现有集贸市场,并不断进行开发,新建2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提升市场营销功能,打造金牌市场,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大力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发布本地农产品信息,做好市场宣传,吸引外来客商,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是进一步密切与一、三产业间的有机联系。依托一产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促进有机农产品的加工生产。按照市场利益导向,适时地开展有机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推广“公司加基地联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培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重点扶持投资1000万元的淄博博山继业屠宰加工有限公司发展。发挥产业互补的优势,实现一、三产业间的强强联合。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由此以体验农民生活、欣赏农业风光、感受农村风情为主要特点的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南博山镇环境优美,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建设上档次、上规模的有机农业观光、采摘基地,既可延伸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丰富旅游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有机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 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人们通常将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理解为有机农业, 但这只是有机农业的必要条件, 并不能体现出有机农业的实际内涵和有机农业的精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 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有机农业的侧重点不同, 对有机农业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4月实施的《有机产品》标准 (GB/T19630.1-19630.1) 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 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 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底辽宁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达55家, 产品总数312个, 生产认证面积5.5万hm2, 实物产量7.7万t, 销售额3.8亿元, 出口创汇1 597万美元, 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为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绿色芳山”为代表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生产安全优质健康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道路被辽宁省政府评为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其基地被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在看到成果的同时, 还要意识到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辽宁省有机农业以生产有机豆类为主, 加上一些花生、大米、野生天然产品如松蘑等。有机生产基地面积很大, 总产量高, 但是产品相对单一。作为日常消费量很大的果蔬类有机产品的发展则跟不上国内外的需求。有机食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如商品性有机肥、生物农药等供应不足或缺乏专门的供应部门。
3 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3.1 利用自然环境优势, 发展优势有机产业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 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 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最佳地区之一。辽宁省东部农业生态环境条件良好,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环境洁净、交通便利, 特色农业优势明显, 没有工业“三废”污染源, 产地环境符合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是辽宁省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后花园。在东部地区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生产, 不但有利于保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 而且对推动东部地区优良环境优势向农业生产优势转化, 增强辽宁省农业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2 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 建立严格质量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的突出特点是, 不以评价安全为最终取向, 而是重在生产过程, 通过生产加工过程的一系列准则标准, 约束和规范生产者的操作, 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 不仅要继承传统农业优良的种植习惯, 同时要按有机农业原理和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的作物轮作安排施用堆肥恢复和培肥地力;运用物理的和生物的综合措施控制和防治作物的病虫害。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安排专人负责每个基地, 建立种植户档案, 统一印制, 发放田间管理记录卡, 内部检查员随时根据技术准则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 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逆向追踪体系等等。
3.3 以“公司+农户”为运作模式, 发挥规模生产效益
采用龙头企业、“公司+农户”订单运作模式, 即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 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加工和销售。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 围绕一项产业或一种产品, 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外接国内外市场, 内接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户, 形成一种“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格局, 在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 经济利益主体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两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合同契约, 利益分配主要是保护价让利, 纯收益分成等。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下的有机生产组织规模大, 专业性较强, 组织严密, 运作规范, 管理层次较高。
3.4 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
在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下,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各级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 出台相关政策, 引导鼓励企业利用地方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对于有较好基础条件且具有有机先进理念的企业, 政府应给予政策上、技术上乃至资金项目方面的支持, 以鼓励其带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 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3.5 建立和完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追溯是指从供应链的下游至上游, 以一个或多个标准为基础, 鉴别供应链中特定产品的来源与特性的能力。作为国家政策性文件,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最早在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按照农业部《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方案》的总体目标, 依托《全国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管理平台, 按照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基本要求, 通过规范产地和产品编码、档案记录、包装标识、产品召回、责任追溯等一系列管理, 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 稳步推进质量追溯实施进程。
(1) 建设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利用农委辽宁金农网管理平台, 建立与农业部管理平台接口对接的, 省级网络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系统, 逐步扩大到市、县, 建设市县管理子平台。完善市、县管理机构设备配置。建立省、市、县三级数据管理中心 (包括编码数据库生产档案数据库产品检测数据库和认证信息数据库) , 通过互联网, 实现本区域和全国范围的产品质量可追溯。
(2) 完善全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协调各市、县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围绕追溯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需要, 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维护与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编码管理办法》、《可追溯农产品质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规范。利用政府推动力量和市场引导作用, 立足强制性规范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相结合, 逐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3) 推动实施产品和产地编码制度, 完善产品身份识别手段。建立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 以农户和产地为基础编码信息, 指导企业建立编码制度, 使之成为追溯信息的有效载体, 建立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 从源头做到地块、生产责任人和农产品身份的可识别、可追溯。
(4) 按照良好农业规范 (GAP) 组织生产, 建立农产品生产电子档案。良好农业规范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 其核心是可追溯, 强调全过程档案记录。电子档案是实现产品质量“数字化”管理的基础, 记录内容包括地块、面积、生产者、种植品种、播种期、施用肥、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使用停用日期、农残检测情况以及采收、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等信息。将这些内容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到信息中心, 就可形成产品的田间电子档案, 同时产生追溯编码, 管理部门可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5) 建立标识管理制度, 规范包装标识。结合产品包装标识加贴和管理的需要, 设计制作统一的“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 与农产品追溯编码相对应, 实现产品包装标识和追溯编码的同步加贴。追溯标签内容包括品名、产地、生产者、包装日期、生产标准、电话、产品追溯码、查询网站、查询电话等基本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系统查询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信息。
(6)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公众查询系统。消费者和监管者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或在网上查询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等相关信息, 如购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就可据此查到货源, 实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查询和追踪。
(7) 相关知识和业务操作培训。组织技术力量, 对各市、县农业管理部门以及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内容包括质量追溯、良好农业操作、软件操作和管理制度等相关知识, 对编码设立和田间生产档案的填写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
(8) 舆论宣传, 树立追溯产品形象。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的宣传活动, 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追溯制度建设的进展情况扩大追溯产品的知名度和对同类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 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 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4 结语
辽宁省虽不是农业大省, 但近几年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经验证明, 只要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 在任何具备条件的地区, 有机食品都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不仅可以做到有限资源的持续利用,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能够将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国际化统一起来, 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既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又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志平, 乔玉辉.有机农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中国农学会.有机农业11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马卓.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1) :81~82.
关键词:镇赉县;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02
1镇赉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威胁仍较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比较简陋,工艺相对落后,技术含量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三废”大量排放;农业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养殖业特别是规模养殖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不到位,大部分畜禽场地晴天蚊蝇成片,雨天粪水漫流。大量含有有机物和氮、磷营养元素的污水、污物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土壤,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渐增,加上处理方式简单,对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的危害很大。不但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污染农产品,而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人体健康;森林草原面积减少,湿地面积减少,土壤沙漠化盐碱化严重。
2 保护镇赉县生态环境的建议
2.1加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必须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农业环境意识。深入广泛地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全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2加强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依法强化对农业环境和主要农产品的污染监测和管理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农业部门应对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管理,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虽然我县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组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站,但由于队伍和手段还不健全,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根据国家的要求,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法加强对全县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监督。
2.3广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农业,强调以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统一为目标,因地制宜,使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使物质多次循环得到有效利用,提高产出率和生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通过调整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消除重点污染源;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物质的多层次循环利用。逐步建立种养加一体化,农林牧渔多元化的农业发展体系;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控制农业自身污染源;通过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增进人民身体健康。
2.4 大力开展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强化排污管理
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消除养殖公害、防治畜牧污染,是一项充分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益工作。尤其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时期,畜牧业的发展需要规模化、区域化,而粪便治理带来的高投入和高成本又制约着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解决不好这个矛盾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的保护和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便推进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2.5 增强植树造林种草的宣传力度
让人们了解植树造林种草对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根据生态学家所讲森林草原是大地的肺,湿地是大地的肾,一定要保护大地的肺和肾,才能保护生态平衡。造林种草既可以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增加收入,这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3 发展有机农业生产,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很大,粮食、蔬菜、水果中农药的残留量严重超标。过多施用化肥使粮食、蔬菜、水果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因此,需要发展绿色有机可持续农业,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在农业生产上应多施用有机肥少施用化肥,施用有机肥既能改良土壤,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让人们吃到放心健康的食品。
3.1使用低毒残留农药,少用或不用高毒农药
可以采用无公害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包括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如稻田利用围栏养鸭,既可以防治病虫害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用白僵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也可以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2调整种植业结构
要掌握好市场信息,种什么效益高,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来确定。我县干旱少雨,应减少玉米等需水量大的作物的种植面积,多种一些耐旱的经济作物(如花生),应该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和保护地生产,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蔬菜大量向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出口。如果我县能建立龙头企业,将我县的蔬菜打入国际市场,那么发展大棚无公害蔬菜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