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的辩证思维特色(精选2篇)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纲领、总方针,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动展开和灵活运用。深入学习贯彻“四个全面”的总方略,必须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及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立足治国理政的全局和根本,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战略目标,深刻体现了融科学性与人民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廓清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貌,具有科学性。古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布局,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统一在一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进行阐述。同时,每一个“全面”又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子系统。“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中国由大向强的总方略。由大向强,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关键一跃”,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课题。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要用几十年解决西方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解决自身特有的突出矛盾问题。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和“贪污腐化陷阱”等,这些都给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更好地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坚持实现中国梦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坚持改革与法治的统一,坚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抓好党的建设这个最大政绩的统一,破解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确保发展风险有序可控,为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供“路线图”。“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中国梦实现的总抓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实现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宏图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忍不拔地共同奋斗、接续努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懈前行。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不仅使我们党着眼总的战略大局,着眼当下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实际出发所做出的英明决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矢志不移,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写照,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总遵循,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四个全面”不仅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且体现了我党的人民性本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庄重承诺,展现的是我们党执政的宗旨信念和奋斗情怀,体现在对群众的关心、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民生的关注上,更体现在我们党履职尽责、制定发展战略,抓住根本、着眼长远、谋划全局,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上。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全面小康描绘了人民幸福的近期愿景。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仅是温饱富足,而且要社会公平公正,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共同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全面小康的核心就在于“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等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多亿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方方面面,着眼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实现人民幸福的体制障碍,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了保障人民权利的制度基础。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党能否永葆先进性质和恪守根本宗旨。党风关乎民心,反对腐败顺应民心,全面从严治党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同和高度支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谋篇布局,是人民愿望的表达,是新形势下党执政为民的集中表现。
二、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由实践来检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是理论也是实践,既是目标也是纲领,集中体现了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四个全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辩证思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是治国理政基本方略认识与实践上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四个全面”的逐步形成就体现为过程的集合体。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就深刻揭示并阐明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把这四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有机统筹在一起,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政方针有了清晰认知和整体把握后,对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做出的崭新部署,是治国理政思路的重大升华。“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主攻目标、战略方向、重点领域。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对“四个全面”的定位也是一个不断升华与深入的过程。最初,这“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要求以及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2015年2月初,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党的工作战略布局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工作布局正确,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和挫折。“四个全面”是从实践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党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积极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必然对实践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现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因而在实践中越来越心中有数、充满自信。我们要沿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前进,不断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打开新局面。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发挥好战略布局对实践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使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然后再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对新的实践又去进行引领和指导,从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四个全面”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实践中。它的每一个“全面”的演进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它的整体协调推进也将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变动不居、循环往复、发展变化的,直到其目标任务的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开始。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一是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即便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人均下来也只是世界中游水平。从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到相对落后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亟待破题的“三农”问题,到不断增加的环境资源压力,这些基本国情,都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客观基点。二是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呈现新特点、产生新问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基本国情的内涵在变,面临的风险和困难也在变。如何升级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怎样推进腾笼换鸟取代傻大黑粗,如何驱散“十面霾伏”重塑美丽中国„„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其中很多是我们没有遇到、没有处理过的,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不能以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看问题,思想认识上的与时俱进,是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基本前提。三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不做违反规律的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还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集中体现了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方针。深入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和深刻蕴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产生的。任何事物的持续发展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展开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小康社会、关于深化改革、关于依法治国以及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大思想,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基础上整合起来的,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例如,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描绘出“全面小康”的清晰图景,体现了我们党对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一以贯之的延续性。当前,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道路,不断拓展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开创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崭新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我们要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正确的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闯难关,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沿着这条道路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构建了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宏阔战略视野。历史常常在继往开来中展现新气象新境界,也在继承与创新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创新,是事物生生不息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固有品质,虽然“小康”、“改革”、“法治”和“从严治党”以前都提出过,但这次在这四个方面之前加了“全面”,并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提出来,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一个闪亮的创新之点。“四个全面”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并提出全覆盖、全领域的新要求;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体系。同时,“四个全面”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战略布局,围绕一个战略目标,构建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内含法治建设的加强和法治体系的完善,用改革完善法治,使法治永葆生机;“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固化改革成果,用法治保障改革,实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领导保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思想,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存在于十八大精神之中,存在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之中,是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凝练表述和显著标识。可以说,“四个全面”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道路已开辟,航向已指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会扭转,在协调推进中围绕好、贯彻好、落实好“四个全面”,是充分发挥这一战略布局实践威力的核心要义。“落实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队政工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一、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新定位,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客观依据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之后在2014年APEC高峰论坛、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等场合就经济新常态作出了全面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阐明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中国正在步入与以往有着重要区别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二是阐明了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三个主要特点和九个趋势性变化,概括起来就是强调我国大有发展的机遇期没有变,同时面临着经济下行、传统人口红利减少、环境硬约束加大等各种难与险增多的挑战。经济发展要提质增效升级,实现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换、经济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三是阐明了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总体要求和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提出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培育新增长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是党中央作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客观依据。
二、“四个全面”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总体布局,也是引领新常态的科学纲领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改革创新的新常态、法治新常态、党的建设的新常态逐步展现,党中央逐步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首次把“四个全面”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战略思想提出,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四个全面”的提出是以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为前提的。如果站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来思考两者的内在关系,“四个全面”不仅立足于这一大逻辑,贯穿于这一大逻辑,也是落实这一大逻辑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是对我们党近景战略目标和战略抓手的系统化。从战略目标看,引领经济新常态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致的,如果不能实现经济新常态内在要求的中高速增长和提质增效升级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高质量实现,同时也就意味着经济新常态的形成会在实践中受到挫折,将直接影响下一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从战略抓手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轮子,也是推动经济新常态的两个轮子;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正确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保证。因此,“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以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的科学判断为立论依据,也是与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一致的。“四个全面”不仅把引领经济新常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统一起来,而且为我们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引领新常态的实践纲领和路线图。
三、经济新常态与“四个全面 " 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统一体, 开辟了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境界
经济新常态与“四个全面”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乎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所谓区别,主要是各自回答和解决的主题有所不同。经济新常态主要回答解决了我国基本国情阶段性变化的新定位问题,并侧重从经济层面回答了如何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推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四个全面”则主要回答解决了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出发,整体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问题。
【“四个全面”的辩证思维特色】推荐阅读:
辩证思维训练教案07-25
四个全面学习心得06-04
19四个全面论述06-22
学习四个全面10-03
“四个全面”战略部署10-29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06-09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09-22
辩证唯物主义学习心得09-12
《辩证看 务实办》读后感作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