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优秀的教学设计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巨人的花园》优秀的教学设计(推荐13篇)

《巨人的花园》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

童话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也正是因为同学对童话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到童话带来快乐的同时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话以及其中蕴涵的道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本课时我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反常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花园反常的有关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荒凉。最后将整篇文章中巨人花园发生的反常变化进行梳理,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写话的训练。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的任性与冷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终于明白的道理,让同学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进入这美丽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2

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获取、整理、内化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等重要的思维能力。根据本课特点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内容、语言、文体特点”三个角度选取了三个“比较点”,带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建构童话意义,缩短了进入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的阅读提高效率。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会认“溢”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等12个生字;会联系课文语境大致理解“训斥、斥责”等词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通过比读,领会故事内涵,懂得快乐要与大家分享。

3.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领会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多次比读,读懂故事,积累语言,领会童话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题。

2.自读课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反馈:(1)认读字词(重点读准两个翘舌音)。

(2)选择难写字抄写(重点写好覆牌添辣)。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多次比读,深入文本

(一)第一次比读———花园景色的变化

读课文,找出描写花园景色的四字词语。

鲜花盛开 狂风大作

绿树成阴 雪花飞舞

鲜果飘香 冰雪覆盖

白雪一片 寒风刺骨

草翠花开 鲜花凋谢

绽出绿芽 树叶飘落

1.读词,边读边想象边体验。

2.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

3.在这些词语的帮助下,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可以这样说:当()时,花园里()。

4.简单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提炼、整合信息。此处通过对花园中景色变化的比读,感受童话故事的神奇。以词为凭借进行概括故事内容的链接式训练,丰富了此细节的设计内涵和功效。此处比读,着眼对故事内容的梳理。】

(二)第二次比读———巨人前后的表现

太神奇了!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呢?

研究花园主人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1.研读重点语段,体会巨人的任性、冷酷。

(1)有一年秋天……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2)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

(3)“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引导学生读好巨人的语言,体会巨人的心情。

(4)赶走孩子以后,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可是后来,巨人的态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研读重点语段,体会巨人的诚意悔过。

(1)“噢!是这么回事呀!”是怎么回事呢?读出巨人的恍然大悟。

朗读,体会巨人的真诚悔过。

【设计意图:此处比读,重在品味语言,抓住描写巨人言行的语句,比读巨人前后态度的变化,旨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建构巨人的形象。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生动有趣。】

3.是什么让巨人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1)研读描写小男孩的语句。

怎样看叫“凝视”?

同学们,小男孩不说话,就是这么凝视着,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他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他的眼睛分明在告诉巨人什么?

(你为什么这么冷酷?难道你永远不怕孤独和寂寞吗?我们难道真的这么讨厌吗?为什么不试着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呢?我们会给你带来友情和快乐的呀!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

……

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那是因为巨人从小男孩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

(友善、纯真、真诚、尊重、勇敢、热情……)

【设计意图:此处补白,是以学生的想象应合童话幻想的特点。同时,在补白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走进故事的内核。】

(2)引读下文:

在小男孩的提醒下,巨人终于明白了——回读上面的语段:

“噢!是这么回事呀!”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3)再引读最后两段课文。

(三)第三次比读———原文与课文

比读三个细节,说说改前与改后哪个更好?

1.原文呈现:

“巨人回来了。原来他到自己的妖怪朋友科尼西家串门去了,在妖怪家里一住就是七年。七年的时间里他把要讲的话都讲完了,便决定回自己的城堡。”

这是改后被删的句子,从这段话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疑问?对文中的哪些语句加深了印象?

(预设:从这段话中感受到,巨人一直缺少朋友,很孤独寂寞,所以才会在妖怪朋友家一住就是七年。追溯原因,也许是他长得怪异,被别人嘲笑过,很自卑,对人失去了信任,从此关闭了心门。)

2.原文呈现:

春天又来了,整个乡村到处开放着小花,处处有小鸟在欢唱。然而只有自私的巨人的花园却依旧是一片寒冬景象。由于看不见孩子们,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块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只有雪和霜对此乐不可支。“春天已忘记了这座花园,”他们叫喊着,“这样我们可以一年四季住在这儿了。”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霜也让所有的树木披上假装,随后他们还邀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北风应邀而至,穿—身毛皮大衣,它对着花园呼啸了整整一天,把烟囱管帽也给吹掉了。“这是个令人开心的地方,”他说,“我们还得把冰雹叫来。”于是,冰雹来了。每天三个钟头他不停地敲打着城堡的房顶,房上的石板瓦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

3.原文呈现:

“迎来了孩子的树木欣喜若狂,并用鲜花把自己打扮一新,还挥动手臂轻轻抚摸孩子们的头。鸟儿们在树梢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着,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的确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以上是两段被改的文字,读读课文,再读读这两段话,你觉得改前和改后哪个更好?

(预设有两种意见:这样的描写,把花草树木拟人化,更有童话味。)

【设计意图:三段原文与课文的比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力、批判意识。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情节神奇、幻想的特点。此处比读,着眼于对文体特点的进一步概括。】

三、总结全文,盘点收获

《巨人的花园》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3

一、文路:文章的表达顺序

文章的基本表达顺序有:按时间变化、地点变换、事情发展、人物出现、逻辑关系等等。那么,《巨人的花园》属于什么表达顺序呢?我们不难看出,可以用不同的依据列出不同的表达顺序。“花园”“巨人”“孩子”“围墙”四条线泾渭分明,各自相对独立,但四条线互相交织、互相作用,螺旋发展,形成有机的整体,才使故事的情节变得如此完整,如此曲折,这才符合童话的特点。这方面,无论是课文,还是原文,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定要分个强弱,由于文章篇幅的原因,原文在故事情节中自然略胜一筹。我们不妨在情节的开端、发展、结局等三个方面作一比较。

1.情节开端的比较

【课文】花园的主人是个巨人,他外出旅行已有好久了。

【原文】一天,巨人回来了。原来他到自己的妖怪朋友科尼西家串门去了,他和朋友一起待了七年。七年的时间里他把要讲的话都讲完了,因为他的交谈是受限制的。接着巨人决定回他自己的城堡了。

课文的开端只交代了“花园的主人是个巨人,他外出旅行已有好久了”,即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花园的主人是谁?二是他干什么去了?仅此而已。原文就不同了,文章紧紧抓住了童话夸张、幻想的特点,在开端就引发儿童的兴趣。“妖怪朋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串门(不称做客,也不叫旅行)”一串就是七年,儿童就会想:串门哪有这么长时间呀?“把要讲的话都讲完了”,他讲了哪些话?他真的讲完了吗?“他的交谈是受限制的”,既然是串门,怎么就会受限制呢?如此种种,儿童对每句话、每个词都感兴趣,这叫作“引人入胜”。

2.情节发展的比较

【课文】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原文】那是花园中最远的一个角落,一个小男孩正孤零零地站在那儿。因为他个头太小了,不能爬到树枝上,只能围着树转来转去,一边走一边哭。那棵可怜的树仍被霜雪裹得严严实实的,北风也对它肆意地咆哮着。“快爬上来呀,小孩子!”树儿说。它尽可能地垂下枝条,可是那个孩子太小了。

看着窗外的一切,巨人的心融化了。“我以前怎么会这么自私呢?”他说,“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了。我要帮那可怜的孩子爬到树上去,然后再把围墙都推倒,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游乐园。”他真为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而感到羞愧。

巨人轻轻地走下楼,悄悄地打开前门,走到花园里。但是孩子们一看到他,就都吓得逃走了,花园再次回到了冬天。只有那个小男孩没有跑,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没有看见走过来的巨人。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树上的鲜花一下都开了,鸟儿们也飞来唱起歌。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他的脸。

童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细腻生动的笔调,采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活动,描写生活环境和背景。注重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人物的个性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中丰满生动,呈立体化。比较课文与原文,在情节发展中相差还是比较大的。课文中的巨人,从对他的语言描写的三个“滚出去”,从对他的神情描写的“生气”到“发脾气”再到“大声斥责”,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巨人是粗暴的、蛮不讲理的,是平面化的。而原文中第一次巨人见到孩子玩耍时,虽然有“粗暴的语气大声吼起来”这样的神态描写,但没有说“滚出去”,而是说“你们在这儿干什么”。第二次巨人看见孩子们爬过墙上的小洞来到了花园的情景,心里感叹:“多可爱的情景啊!”第三次巨人看见孤零零的小男孩,“巨人的心融化了”。从上面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巨人虽粗暴但不失和蔼,虽自私但不失慷慨,是立体化的。所以说,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原文就显得更加起伏有致、丰满生动。

3.情节结局的比较

【课文】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原文】小男孩对巨人露出了微笑,说道:“你让我在你的花园中玩过一次。今天我要带你去我的花园,那就是天堂。”

那天下午,当孩子们跑进花园的时候,他们看见巨人静静地躺在那棵树下,已经死了,满身覆盖着白花。

童话的结局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向善的”,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课文和原文的结局都是美好的,这一点是相同的。但细作比较,课文以巨人开放花园,孩子们与巨人尽情玩耍,感到无比的幸福为结局。这与儿童纯真善良的心理是非常吻合的。但深层次地说,就显得比较一般,没有悬念。而原文的结局就更为深邃。其一,解开了课文中“小男孩”的身份,只有天使才有这样的神奇,非常符合童话具有幻想的特点。其二,巨人死去虽然是悲伤的,但从巨人“静静地躺”可以看出,巨人临死前是多么的平静、多么的安详、多么的幸福。因为他把欢乐给了孩子们,他死后可以上天堂。这是一种以悲衬喜喜更喜的写法。

二、文旨:文章的思想感情

什么是文章的思想感情?什么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有什么不同?我们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思想感情是塔身的话,那么中心思想就是塔尖。《巨人的花园》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笔者罗列了各个版本的教参或教案,有这样一些学生感悟出来的思想感情:“快乐一起分享”“人不要太自私”“孩子天真活泼”“巨人是自私的”“巨人是大度的”“巨人是讨厌的”“巨人是可爱的”“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懂得待人要宽容”“巨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懊悔”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文章的思想感情远不止以上几种,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思想感情是丰富的、多元的。可以在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中感悟到不同的思想感情。那么,课文与原文在思想感情上到底有什么异同呢?

1.巨人的情感比较

【课文】

①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②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③“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原文】

①“你们在这儿干什么?”他用粗暴的语气大声吼叫起来,孩子们都吓跑了。

②看着窗外的一切,巨人的心融化了。“我以前怎么会这么自私呢?”他说,“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了。我要帮那可怜的孩子爬到树上去,然后再把围墙都推倒,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游乐园。”他真为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而感到羞愧。

③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树上的鲜花一下都开了,鸟儿们也飞来唱起歌。

其一,巨人对孩子的态度。从课文对巨人的神态和语言的描写中,我们强烈地体会到巨人对孩子的态度是冷酷的、粗暴的,甚至一次比一次激烈,最后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而原文中巨人由初见时的粗暴,到再见时的羞愧,再到最后“轻轻托起孩子”的动作,巨人表现得一次比一次善良可爱。其二,巨人心理的变化。课文中巨人的心理变化是靠天气的刺激、孩子(特别是小男孩)的言行教育而产生变化的,是被动的。而原文中巨人的心理变化是自觉的,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是主动的。由此,我们感觉到课文中的巨人是自私的、毫无感情的,是个冷血动物,感觉是个“反面”人物。而原文中的巨人也有自私、粗暴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自责、懊悔、善良、大度,说不上是“正面”人物,但至少也是个“中性”人物。

2.小男孩的情感比较

【课文】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原文】只有那个小男孩没有跑,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没有看见走过来的巨人。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树上的鲜花一下都开了,鸟儿们也飞来唱起歌。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他的脸。

其一,小男孩不跑的原因是不同的。在巨人的大声叱责下,小男孩没有跑,这一点两篇文章是相同的,但不跑的原因却是不同的。课文中的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是无所畏惧的。留下来是准备“教育”巨人,请他“改邪归正”,是个“强大、主动”的孩子。而原文中的小男孩,是“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没有看见走过来的巨人”。他为什么会伤心地流泪呢?他可能会怨恨巨人的自私、凶恶,他可能会怨恨自己的渺小、无能,他更担忧其他孩子永远得不到开心、欢乐。他是个“弱小、被动”的孩子。其二,小男孩的表现是不同的。课文中“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小男孩的“一伸”,是“主动出击”,多么潇洒,多么神奇。但读者除了感觉到小男孩威力无比外,其他就少之又少了。而原文中巨人“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树上的鲜花一下都开了,鸟儿们也飞来唱起歌”,小男孩被巨人的“一放”,虽突不出小男孩的强大,但说明鲜花、鸟儿是多么喜欢小男孩啊!突出了“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这一主题。孩子、巨人、花园互相给予、互相依存,人类、动物、自然的关系也不正是如此吗?

3.孩子们的情感比较

【课文】

①孩子们吓坏了,四处逃散。

②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

③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

【原文】

①他用粗暴的语气大声吼叫起来,孩子们都吓跑了。

②但是孩子们一看他,就都吓得逃走了。

③当人们去赶集的时候,发现巨人和孩子们一起在他们从未见过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中玩耍。他们玩了整整一天,夜幕降临后,孩子们要和巨人说再见了。

其一,前两次小孩子都吓跑了,两者是相同的,但吓跑的程度不一样。课文用“四处逃散”“纷纷逃窜”等词,说明孩子们心里是相当害怕的,达到了慌不择路的境地,同时反映出巨人的“蛮横、凶恶”。相比之下,原文就显得平和得多,只用了“吓跑了、逃走了”等词。虽然还是用了“跑、逃”,但孩子们的害怕程度相对轻了许多,同时巨人的形象也温和一些。其二,孩子与巨人同时尽情地玩,尽情地享受,两者是相同的。但原文是通过人们的视角来描写孩子们与巨人同乐的情境,比课文中作者直接叙述要有情趣得多。在“玩耍”前加了“在他们从未见过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中”这一修饰语,不仅仅是孩子与巨人欢乐,还有人与花园的和谐,文章的立意就不一样了。

我们说,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是多元的,但不管怎么样,两篇文章的价值取向(中心思想)是相同的,即“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三、文法:文章的表达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指的文法,不是词典里所解释的“语法”,也不仅仅是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中间还包括了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无论是课文还是原文,在文章的表达上都富有特点,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章语言富有美感。

1.表现手法的比较

童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故事完整,篇幅较长,情节比较曲折。如何在篇幅较长的情况下,吸引读者,需要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那么,怎样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呢?课文也好,原文也罢,都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从上文“表达顺序”一节的例子中我们完全可以感悟到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其一,前后的对比程度,课文显得更加强烈。无论是“花园”变化线、“巨人”变化线、“孩子”变化线,还是“围墙”变化线,“花园”的春夏秋冬,“巨人”“孩子”的喜怒哀乐,每个阶段都写得十分明确,儿童既能一读就懂,又很有快感。这都是运用强烈的对比这一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而原文在对比的程度上,就显得“模糊”得多,但人物的心理变化要合情合理一些,使之更加自然、更加含蓄、更加可信。其二,前后的对比内容,课文显得简洁明了,花园要么鲜花盛开,要么雪花飞舞;孩子要么欢乐,要么害怕;巨人生气、生气、再生气,直至最后才醒悟过来。原文就显得复杂一些。无论是巨人、孩子的心理活动、言语表达、行动表现,还是花园的前后变化,都是几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慢慢演变而成的。

2.表达方法的比较

【课文】

①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②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③“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原文】只有那个小男孩没有跑,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没有看见走过来的巨人。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树上的鲜花一下都开了,鸟儿们也飞来唱起歌。

大家知道,要使故事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必须运用人物描写的表达方法。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及神态描写等。

读了课文中巨人的话,我们不知不觉地感悟到了一个“自私”“任性”的巨人,为什么能感悟到呢?就是因为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其一,用词褒贬分明,三个“滚出去”,而不是“走出去”,充分表达了巨人愤怒的心情。其二,标点十分恰当,三次说话,用了五个感叹号,可谓感情强烈。其三,尽量使用短句,说话内容,少则一字“喂”,再则三个字“滚出去”,多则也只有八个字。这一语言风格与人物的心理是吻合的。其四,恰当使用提示语,提示语就是对人物说话时的表现进行记叙描写,提示一下当时的样子。课文从“生气”到“发脾气”再到“大声叱责”,内心愤怒是一层高于一层。所以说,课文中的语言描写是富有特色的。

再看原文,人物的语言描写不够突出,但人物的动作描写是可圈可点的。其一,动词的准确性,句中的“来到”“托起”,都用得十分贴切,用“来到”,而不用“走到”“跑到”,因为“走”感觉太慢,“跑”又感觉太“急”。“来”字更有想象的空间。其二,修饰语的准确性,“走”的前面用“悄悄地”,是因为只怕惊动小孩。“托”的前面用“轻轻地”,是因为巨人醒悟后的羞愧,是对小孩的感激,对小孩的挚爱。可谓一个动词牵动着一片深情。这也许是人物动作描写的魅力吧!

3.修辞手法的比较

【课文】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原文】像星星一样美丽的鲜花,在草地上随意地盛开着。草地上还长着十二棵桃树,一到春天就开放出粉扑扑的团团花朵,秋天里则结下甜美果实。栖息在树枝上的鸟儿唱着欢乐的曲子,他们唱得很动听。

我们知道要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就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同样是对花园的景色描写,两者就相差甚远。课文通过改编后,从词语的角度看,运用了汉语中特有的语言形式——四字词语,“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内容含量很大,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句子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方法。描写春夏秋冬的四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形成了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协调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相比原文,虽然译成中文,但更尊重外文原著,由于中外语言特点的差异,读起来韵味就差远了。再看下面两段文字:

【课文】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原文】只有雪和霜对此乐不可支。“春天已忘记了这座花园。”他们叫喊着,“这样我们就可以一年四季住在这儿了。”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霜也把所有的树木涂上银色。随后他们还邀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北风也欣然应邀而至。他穿着一身厚厚的毛皮大衣,整天在花园里呼啸,把烟囱的罩盖也给吹掉了。“这是个令人开心的地方。”他说,“我们还得把冰雹也叫来。”于是,冰雹来了。每天他都要不停地下三个钟头,大大的冰块敲打着城堡的房顶,房上的石板瓦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他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飞跑,浑身上下灰蒙蒙的,呼吸喷出的全是冰。

上面课文的段落,虽简单明了,但动感不强,缺乏童话的趣味性。相比之下,原文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雪、霜、北风、冰雹等”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动作、人的语言、人的情感,“乐不可支”“应邀而至”等词本是描写人动作的词语,移植到景物描写当中,使整个故事情节妙趣横生,达到了童话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在文路、文旨、文法三个方面对课文和原文进行了比较,不难发现原文比课文要丰富精妙一些,譬如,课文《丑小鸭》与译文,课文《西门豹》与文言文及译文等大体也是如此。试想,如果我们在理解教材、教学设计、课堂实践中能结合原文,是否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原著、阅读经典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高效地完成我们的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让每个孩子走向原著,阅读经典,爱上经典!

《巨人的花园》的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境:播放多媒体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进入那美妙的世界中。

2.齐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得吗?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巨人是个怎样的人?巨人的花园里发生什么事了?花园有什么特点?

巨人的花园教学 篇5

教材简介:

《巨人的花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筑起高墙把到花园来玩的孩子们拒之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花园里又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巨人也感到无比幸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揭示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道理。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学生个性朗读,想象画面,心理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领悟深刻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溢、添”等8个生字,会写“墙、牌”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采用对比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读引入: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喜欢吗?为什么喜欢? 师:读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不仅要了解故事,还要悟理(童话中都有着真、善、美),还要悟写法!我们就可以编写自己的童话。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的童话世界。

二、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自学要求:独立自学生字、新词,圈画生字、新词,生字条旁笔记辅助,5分钟后小组交流记忆,10分钟后听写。全对加星。

全班交流。

三、检查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分两组出示词语。分组对比读,读准字音。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冰雪覆盖 鲜花凋谢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对比读文,充分想象,强化体验。

1、(课件演示):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

教师相机板书: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美丽的花园里,你会做些什么?心情如何?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在花园里捉蝴蝶,看蜜蜂采蜜,听小鸟鸣叫等。心情无比舒畅。

带着自己无比欢乐的心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巨人回来了,但是花园却完全变了样,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此时的花园用什么词来形容最恰当?

板书: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课件演示):花园周围砌起了高大的围墙,上面竖起一块写有“禁止如内”四个大字的告示牌。指导“牌”字的写法。

同学们,看到这个告示牌,你有什么想法?从高高大大的围墙边走过,你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本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对比学习,把鲜花盛开、绿树成阴的花园与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花园相对比,把孩子们前后截然不同的心情相对比,让学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感受文本。)

3、过渡:巨人在孤独与寒冷中不知过去了多久,一天,他突然看到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他的花园又一次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引导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出对比描写的语句练习朗读。

板书:草翠花开

冰雪覆盖 鲜花凋谢

4、站在树下的小男孩再一次创造了奇迹。仔细默读8-11自然段,画一画,小男孩创造了哪些奇迹?(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出这样几点:

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使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小男孩使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巨人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5、想象: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他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句子: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围绕课文,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对比人物态度和感觉;在读书中合作交流,训练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在读书中拓展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在读书中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二、看图想象,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

1、指导看图,用学习本课积累的词语,生动地描绘画面的内容。

2、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3、摘抄文中对比描写的句子以及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鲜花凋谢 冰雪覆盖

分享快乐 无比幸福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篇6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九课

陆家学校 马秀斌 2018年4月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书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等词语。

2、使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各种不同方法的朗读中,体会巨人的性格及文章蕴涵的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明白“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的道理”,逐渐改掉自私的习惯;

2、培养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学习重点:想象画面,感受花园的不同变化,从而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学习难点: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目标

1、在今天有着温暖阳光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再次光临巨人的花园,来感受花园那神奇的变化吧!

2、学生齐读目标,并默记在心。

(引导语:《巨人的花园》是十一册课本中最长的一篇课文,怎样高效地来完成学习目标呢?我们就仿照读书方法中的“把厚书读薄、薄书读厚”,今天的学习方法就是:“把长篇读短、短篇读长”。)

二、自主探究,感受花园景象的变化(引导语:我们先来把课文读到最短吧。)

1、说一说这篇童话故事发生在哪里(板书:花园),再找出主人公(板书:巨人、孩子)。

2、启发谈话:我们开始把课文一点点地读长吧。这原本是一座什么样的花园呢?(板书:美丽)后来,变成了什么样的花园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与“美丽”相对应的词语(板书:凄凉)。在故事的结尾,花园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板书:美丽)?

(引导语:我们接着来把课文读得更长一点,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花园的景象变化的。)

3、出示自学指导

(一): 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1)找一找:分别勾画出描写花园“美丽”和“凄凉”景象的句子。(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花园景象的句子。(3)想一想: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有神奇的变化?

4、班级交流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只作以引导、补充或归纳。

三、合作探讨,体会巨人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1、出示自学指导

(二): 同桌合作,共同品读:

(1)找一找:勾画出描写巨人的态度和行为变化的语句:(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3)想一想: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班级交流朗读:

根据问题提示,读一读描写巨人态度和行为变化的语句,体会巨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与花园景象变化之间的关系。

(1)当巨人从朋友家做客回来,看到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嬉笑玩耍,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巨人独自坐在“凄凉”的花园里,他自言自语地说了些什么?

(3)当孩子们偷偷地来到花园,花园又变得美丽时,巨人有什么感慨万分的话?(4)孩子们看到巨人来了,吓得撒腿就跑,花园里只剩下一个最小的孩子时,巨人是怎么做的?紧接着巨人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5)在故事的结尾,他有什么感悟?

3、在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指导理解其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师生共同品读:

(1)“你们窜到这儿来干什么?”巨人粗暴地问道。

(2)巨人小心翼翼地走到他的背后,把他轻轻地抱起来,放在树枝上。(3)出示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句:“我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可是最美丽的花是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引导学生理解:

①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王尔德在给儿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讲到这里,他流泪了,儿子问他为什么流泪,他说,鲜花和孩子都是最美丽的事物,他为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感动,而流泪。那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句话后有什么想法呢?

②这是巨人发自肺腑的一句话,请你用简洁的词语评价一下此时的巨人?(学生说出一个词语,教师就在板书的下面画上一朵花。)

③(教师指着板书中画的花朵)我们看,这些花朵代表了改正错误后的巨人的美好品质,看来,巨人的心里也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啊!读了这篇课文,老师就有一句想说的话: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开满美丽的鲜花,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和温暖(出示老师事先写好的花朵卡片贴在黑板上)。那么,孩子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呢?(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总结课文,领悟课文的内涵

教师总结课文后,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在花朵卡片上写感悟——“凡人妙语”,写完后在班级展示交流,并把花朵卡片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进行展览。

五、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1、请你用自己的话填空:

当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时,花园();

当巨人赶走孩子们时,花园变得(),巨人感到(); 巨人醒悟后拆掉围墙,花园里又(),巨人感到()。

2、学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想对巨人说点什么?请写一写。(附:课后作业:和同学一起编排课本剧,或者把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读一读王尔德的童话作品。)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有了孩子 美丽

赶走孩子 凄凉留住孩子 美丽

花园

《巨人的花园》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7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因它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所以特别吸引儿童。幻想是童话的主体、核心、灵魂和生命, 可以说, 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童话作家是如何让童话充满幻想的?清点童话作家的十八般武艺, 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拟人、夸张、对比、变形、神化。当一个童话作家把他的故事讲得峰回路转、出人意料, 画面描绘得新鲜奇幻, 令读者大呼过瘾的时候, 必定是他把这几种表现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时候。

因此, 抓住童话中最富有幻想的内容展开教学, 既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取向, 又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以练导学”式的童话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前置性的训练,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欣赏奇幻的内容, 并学习其艺术表现手法。在这一过程中, 培养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幻想等语文能力。

二、童话教学的模式

针对童话极富幻想的文体特点, “以练导学”式童话课堂教学板块可以分为:一读, 聚焦幻想文字;二议, 丰富幻想画面;三编, 展开幻想情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巨人的花园》, 讲述了巨人、孩子、花园三者之间的变化故事, 花园的神奇变化是本文最富有幻想的内容。作者在表现花园神奇时, 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下面以本篇课文的教学为例, 阐述童话教学的基本模式。

1.读, 聚焦幻想文字。

对于故事离奇、语言优美的童话来说, 读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在童话教学的第一板块中, 设计“以读导学”的训练, 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推开童话这扇幻想的大门, 并借此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1) 初读感知。根据童话奇幻的特点, 初读的要求应更有针对性。通过读的导学训练, 在初读中或引导学生关注童话中最具有奇幻特点的人或物, 或引导学生关注童话中奇幻的画面或情节。《巨人的花园》这一童话中最神奇之处就是花园的变化。花园的景色不因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而是由孩子在不在花园这一因素决定的。教学本课时读的导学训练可以设计为:自由地朗读故事, 把故事读通顺, 读完后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花园。

(2) 交流印象。在初读要求的引导下, 学生对所读童话已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学生交流印象的环节中, 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学情, 并通过梳理这些多元的感知引导学生对童话内容做整体把握。如有的学生认为巨人的花园是一个美丽的花园, 有的学生认为它是一个荒凉的花园, 有的学生认为它是一个多变的花园。在与描写花园景色的四字词语相对应后, 学生发现了花园的变化是和季节无关而与巨人对孩子的态度有关。在交流、引导、梳理这一过程中, 学生感知了花园的神奇, 也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3) 重组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集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指向更为明确的读, 读一读童话中特别富有幻想的语段, 从而完成对教材内容的有效重组。如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可以这样设计读的训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花园的神奇?请你画一画, 读一读。”通过学生再读, 就可以把本文的教学内容锁定在童话中描写花园神奇的语段。

2.议, 丰富幻想画面。

儿童文学理论家彭斯远先生对童话幻想的独特性进行了专门的探索, 他认为童话幻想之所以不同于科学幻想, 就在于前者是超自然、超法则、超时空, 因而具有天马行空和无所不能的荒诞性。这样具有荒诞性的奇幻内容, 为学生的“议”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通过“议”的导学训练, 能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大胆、独特的幻想, 发现童话的表现手法。同时在“议”的过程, 在具体的画面中, 可以初步尝试运用童话的表现手法进行幻想。

(1) 议中探奇。教学内容重组后, 应引导学生进行精读, 从内容出发破解奇幻的原因。如在《巨人的花园》第二板块教学中, 可以这样设计导议训练:“再次默读文中描写花园神奇变化的语句, 说一说:花园的变化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为什么?”以议一议“春天终于来了, 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 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 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 天天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一处为例, 学生在议中发现了花园奇的原因有二:一是同一时间花园内外景色的不同, 二是同一地点花园内外景色的不同。在学生议的过程中, 教师穿插点拨, 能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这种大胆的想象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从内容出发议“奇”, 自然而然地破解了童话的写作秘密。

(2) 议中绘奇。一篇童话幻想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被破解后,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写法对语段中的奇幻画面作进一步具化。即在作者描绘的画面背景下, 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幻想, 从而丰富奇幻的画面。仍旧以上一语段为例, 笔者设计的第二步“以议导学”的训练如下:“春天已经来了, 在这一个小村子里, 花园内外还能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请说一说它们的不同。”有了文中的言语范式, 学生的议也有了章法。在对比式的描述中, 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幻想, 营造了童话教学的课堂奇境。

3.编, 展开幻想情节。

在深受儿童喜爱的童话中, 还有一些常常被大人所忽略的情节和元素。通过挖掘这些情节和元素, 能给学生创编童话的空间, 能释放儿童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 能满足儿童的阅读需要和心理期待。在“以练导学”式的童话教学中, 通过创编童话这一导学训练, 不仅能进一步深化学生运用童话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还能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真、善、美”的内涵。

(1) 创编情节。童话选入小语教材时, 在原文的基础上或多或少进行了改编, 因此课文有不少可供学生创编童话的空间。在第二板块教学中, 学生已经尝试运用了童话的表达方式对奇幻的画面进行了丰富想象。在此基础上, 可以结合不同的童话文本, 采用“扩”“改”“仿”“借”“续”等方法训练学生运用童话的艺术表达方法编写童话情节。童话教学中这样大段的创编能极大地展开学生的想象, 引领他们进入童话的奇境, 徜徉在自己搭建的奇幻空间里。

仍以《巨人的花园》为例, 巨人拆除围墙时的情景课文中并没有描写, 在此处创编, 一是能激起学生多元的幻想, 二能迁移运用本篇童话的主要艺术表达方法, 三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感悟童话内涵, 因此创编的空间和功能较大。笔者设计了如下“以编导学”的训练:“巨人拆除围墙时, 花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你写一写这个童话故事的结尾。”

(2) 评价升华。童话中藏着美好人性的种子, 在教学时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式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创编童话情节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运用童话的写法, 还能在情节编排中透露出学生对童话的情感体悟。因此创编童话后, 要为学生搭建“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等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师生的评价中, 显现童话“真、善、美”的内涵。

在对《巨人的花园》拆除围墙时的情节进行“创编导学”练习后, 笔者请学生读一读他们所编的童话, 并进行总结提升式的评价, 如“花园迎来了孩子, 也迎来了春天”, “巨人拆除了这堵高高的围墙, 也打开了心中的那扇门”, “巨人和孩子们在一起时, 花园是多么美啊”。通过这一系列穿插在交流中的评价语, 揭开了童话所要传达的“分享”“爱”“包容”等主题。

三、幻想元素与教学的融通

因为以幻想为依托, 所以童话的美是独特的, 是夸张美, 是变形美, 是超现实的文学美。当教学主要目标指向学习作者表现幻想的写作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 当教学内容指向文中幻想的语段时, 童话教学中的幻想就要和语言的运用、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相融相通。

1.幻想与表现手法的相合。

在童话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目标。但幻想能力的培养应与幻想表现的手法的学习相结合, 才能符合“运用”背景下文体教学的特点。根据年段和文本特点, 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学其文, 得其法。如《巨人的花园》教学中, 笔者两次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幻想。无论是想象花园内外的景色, 还是想象拆除围墙之后的花园, 都是建立在运用“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因此, 既培养了学生的幻想能力, 又训练了学生对比手法的运用。

2.幻想与形象的相融。

在童话中, 主人公常常散发出一种强大感人的力量。儿童在阅读中感悟到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道德上的教育。在《巨人的花园》中, 巨人的幡然悔悟, 使他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自私的巨人变得亲切, 变得乐于奉献, 因此童话的精神也得到了宣扬。那么在进行童话创编时, 对巨人拆除围墙后的言行的描述要向着这一方向进行创编, 使巨人的形象得以正面化。因此, 对学生幻想能力的培养应与文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相融合。

3.幻想与意境的相通。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篇8

1、上周,老师已经请同学们阅读了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两部童话集,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读的童话故事,或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2、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世界,用心读读其中的一个童话故事,去感受童话的魅力。它是根据王尔德童话中的《自私的巨人》改编的。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字、词的学习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二)集中交流

三、质疑问难,探究理解

1、细读这篇童话,你对课文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勾画圈点,或做一些批注。

2、师生共同梳理,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疑问一般会集中在对课文第9自然段中的几句话的理解上:

(1)“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怎么理解?(2)“唤来寒冷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巨人为什么这样说?

3、精读课文,尝试着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几句话的含义。

四、信息反馈,巩固练习

摘抄文中你喜欢的优美词句。

教学设想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学生较为喜欢的童话故事,主要是通过巨人建、拆围墙的故事,启示学生克服自私的缺点,提倡知过即改的精神,体会与人共享的幸福和欢乐才是真正的幸福和欢乐的道理。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是让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炼文章中心,在对幸福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主题论谈《我的幸福观》。

一、以课本剧为主认知课文的设计

由于这是一篇学生极易接受的童话故事,所以我在认知课文内容的处理上,大胆尝试了让学生自制极其简单的道具,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达到了解、掌握课文内容。通过两个课本剧的对比演示,一个自私、粗暴的巨人到一个能知过即改,尊重孩子的巨人自然而然地为学生所接受了。我感到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构思的创造能力,不仅让学生动了口,而且是动了手和脚,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对较长篇幅的内容处理达到了精讲、精练之效,使学生在极富情趣的情景中接受学习,展示自我,展示个性。

二、拓展训练:主题论谈《我的幸福观》

本文的重点是让学生能深刻地感悟:与人共享的幸福和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和对幸福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我以查文红老师为例启发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或是家庭生活,或是收集名人谈幸福的基础上来认识自身的幸福观点。通过主题论谈,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幸福观的优劣,使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三、多媒体的基础功能

《巨人的花园》教案设计 篇9

1、紧扣“花园的变化”这一主线,抓住词语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通过朗读感悟童话表达上的特点,感受童话的美丽。

2、联系生活,合理想象,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道理,并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难点】

想象画面,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1、孩子们喜欢读童话吧!能说说你读过哪些童话?哪个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童话总能给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今天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读课题)

3、据说,王尔德给儿子讲《巨人的花园》时,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你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去读读《巨人的花园》吧!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地认真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巨人的花园它有一个怎样的变化?

3、检查:

读词:绿树成阴 阳光明媚 草翠花开 鲜花盛开 鲜果飘香……

北风呼啸 寒风刺骨 狂风大作 鲜花凋谢 冰雪覆盖……

训斥 叱责 任性 冷酷

读文:谁愿意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找,文章中哪几句话让你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在变化,把它划出来。

三、品读,感受“花园的变化”

1、读得很通顺的,能交流一下,你从哪几句话中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在变化:

第一次出现三句话:

出示:

⑴ 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洋溢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⑵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⑶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2、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哪句话让你的脑海里出现这样的画面:

⑴ 是的,这是一座美丽的花园。

出示:

那里,春天,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指导朗读:

① 谁来试一试,把大家一起带入美丽的花园。

② “鲜果飘香”,我看到了果树上挂满了香甜可口的果子。

③ “鲜花盛开”春色满园,到处都是鸟语花香。

④ 多美的花园,让我们一起去享受花园的美丽。

是呀!这样的花园才会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你的脑海里还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北风呼啸 寒风刺骨 雪花纷飞……)

读了“……”这句话,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能这样说吗?)

⑵ 巨人的花园仍然是冬天:

出示:

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天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朗读指导:

① 多么寒冷的冬天呀!

② 多么荒凉的花园呀!

③ 多么孤独的巨人呀!

是呀!巨人的花园仍然是冬天,北风呼啸 寒风刺骨 冰雪覆盖好冷的冬天呀!

⑶ 读了这句话,我的脑海里出现的画面像电影似的,刹那间发生着变化?你呢?

(这男孩真神秘!巨人的花园真奇怪呀!)

3、三句话,三个不同的画面,讲述了巨人的花园的神奇变化。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三句话:

⑴ 你有什么问题想提?

哪个问题值得我们来研究一下呢?

⑵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

(都是巨人把孩子们赶出去的原因,巨人太凶恶。)

⑶① 巨人怎么赶的?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能从文章中找出句子来读一读吗?

出示:

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可是他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② 指导朗读:

谁来做做巨人?你能让自己演出一个怎样的巨人?

你表演得真好?能给大家一些秘诀吗?

(抓住提示语来体会巨人的心情。从巨人的话中去体会一下。)

老师读提示语,学生齐读巨人的话。

面对可爱的孩子就这么“滚出去!滚出去!”的大声叱责,这就是一颗任性、冷酷的心呀!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使花园天天狂风大作,冰雪覆盖。

⑷① 再读读课文,巨人的花园还会有变化吗?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最后,巨人为什么会有变化?

(是那个小男孩让巨人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出示:

只有一个小男孩没有拔腿就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② 读句子,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在说什么呢?竟然让任性、冷酷的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你能联系上下文,把小男孩的眼睛在说的话写一写吗?

(练习在最后)

你一个人独守花园,难道不寂寞吗?

独享美景,不让别人分享,你能拥有快乐吗?

与人交往吧!与人分享吧!你会获得快乐的?

③ 交流。

⑸ 小结:

出示: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那么唤来春天,应该拥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热情、善良、愿意与人分享,才会真正的快乐。)

四、结课

巨人在小男孩的善良和温和的感染下,他用善良、宽容使他的花园从此又春意盎然、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又成了他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们的快乐吧!读最后一段。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篇10

认知性阅览自主沟通,对文本全体感知的学习,偏重认知性阅览。在第一课时中,认识了这是个秀丽的花园。所以在课的开端就我以这个秀丽的花园为切入点引进讲堂。经过美读,赏识动画,使学生对这个秀丽的花园留下是深入的形象。

感领悟阅览捉住要点,这一块的阅览,需求捉住要点,品读感悟。经过多层次的多方法的重复品读、揣摩感悟,推进学生多元开展。领会花园的改变,在我让学生找出描绘花园改变的语句,重复品读后出示冰雪掩盖、暴风高文、雪花飘动的画面,与前面秀丽的情形构成明显的比照。领会伟人的心情,经过自行朗诵感悟,揣摩伟人的心思,由于描绘伟人无情无义的口气是文章朗诵谈论的要点。这个当地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边要点语句“唤来隆冬的是我那颗固执、冷漠的心啊!”这句话的了解。

拓宽性阅览文本里有许多梦想的空间,比方伟人赶孩子们的时分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小男孩会说话的双眼凝视着伟人,但他没有说出来,又比方当伟人看到小男孩这种目光后,他心里火辣辣的,那为何火辣辣的,也没有写出来,这时我就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了解又练习了学生表达的才能,经过前期一系列的比照感悟,这时再出示要点句,学生对要点句的了解也就瓜熟蒂落了。课的最终,连接这篇文章的作者王尔德,名人档案。拓宽工作,搜集有关美好的名人名言。把《伟人的花园》编成神话剧,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搜集王尔德的其它神话故事,用自个喜爱的方法讲给我们听。学生都发生了稠密的爱好。

《上一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神话故事,用朴素的言语叙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诚友情。这篇课文的教育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育方针:1、正确有豪情地朗诵课文。2、感触小鸟和大树之间深沉的友谊,开始领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育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腔调鼓动着学生的心情,为了十分好地领会每一个人物的情感,引导学生豪情朗诵是十分必要的。我晓得,阅览教育是学生,教员,文本之间对话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在教员,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打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要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人物,领会每一个人物的思想豪情。因此在教育初始,我就逐渐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口气,让学生们领会鸟儿和大树别离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觅时的着急与艰苦,越来越明亮。这样,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寸步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掌握了读的豪情基调。

讲堂教育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光,唱起了上一年唱的歌。这儿三个天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梦想空间。这儿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辅导学生练笔的练习点。最终我还在这儿组织了一个梦想说话的环节,语文讲堂应是传闻读相结合的。学生沟通后,慨叹许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两个教育方针对比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触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课后,我细心想了想,以为往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1.注重全体掌握和时刻的组织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育环节先进行估量,想想这一个过程可能会用去多长时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践教育中,教员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育,确保教育内容的顺利完成。

2.注重学生平常的朗诵练习,学生的朗诵才能并不是一次讲堂就可以晋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含学生对文本的了解,一起也包含平常的堆集,所以,今后我还要愈加重视学生的读书状况。

3.注重评估语的丰厚和鼓励效果。作为新教员,我的讲堂评估语仍是相对缺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答复与发问,并想好评估语。久而久之,评估语定会丰厚而有鼓励效果。

巨人的花园教学实录 篇11

二、引入课题

一齐读课题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其中最美的花朵。这句话是谁说的?

看过书之后再来讲这个问题

读课文,把巨人批评孩子们的话画下来,

读画的句子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读一读

先想想你在读的时候就应注意些什么?生读

巨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动作?

巨人为什么叫巨人?边读边做动作。指读

你注意到他的动作细节了吗?齐读

应对巨人的指责,孩子们吓坏了。孩子们都不敢来了。之后,巨人的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到吗?谁来读一读生读

读得十分有情,你们发现他读错了什么?有一个词“仍然”

花园墙内是什么季节?外面呢?

视频,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再用心听一听,你听到了巨人的内心了吗?害怕,恐惧孤独

别的花园是春天,我的为什么是冬天呢?巨人的花园还是寒冷的冬天,为什么呢?读一读生读

谁想读读这段话。

为什么今年的春天这么冷,这么荒凉呢?再来读一读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谁来告诉大家,今年的冬天为什么冷?

指名两学生到前面,老师演巨人,孩子告诉巨人今年的冬天为什么这样冷?

巨人太固执了

这次春天来了,巨人怎样做的?还是把孩子们赶走了。他是怎样做的?谁来读一读

齐读“但是……纷纷逃窜”?谁来加上动作读一读

巨人此时的想法是什么?故事发展到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什么巨人坚定地想把孩子们赶出去?

已经是春天了,为什么还要赶走孩子们?如果赶走孩子们,巨人的春天就会来吗?读一读,找一找。

巨人好容易盼来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发现这句话中的一组近义词了吗?逃散——逃窜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逃窜?

读这两段话与此同时,花园再次被积覆盖了,这时灵魂人物出现了?

巨人怎样做?怎样说?生读

这次巨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对小男孩说?

小男孩的举动让巨人发生了变化?为什么?用横线画出小男孩的举动,用浪线画出巨人的举动。

谁来说一说,用“当小男孩的时候,巨人。

小男孩怎样说的?巨人心里怎样?火辣辣的?什么状况下你会火辣辣的?

想小男孩一伸手,桃树立刻开出鲜花,你能做到吗?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魅力

读这段话,“唤来寒冬的……谢谢你!“你认为怎样读?

把自己当作巨人,?谁来读一读。再读最后三个字“谢谢你”。齐读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冷酷的心,换来春天的是什么?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巨人拆除的仅仅是围墙吗?

听音乐读齐读课文结尾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终稿)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洋溢”的意思及用法。积累文中描写景色的词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

3.通过朗读、品味、想象,感受童话的有趣,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做人不能太自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行动和心理变化,在层层读悟中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趣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则童话《巨人的花园》。有人称这篇童话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板书课题,指导“巨”的笔顺,齐读课题)你们想不想走进这花园中去?

二、初读,感知大意

1.通读:自由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词。

2.感知:巨人的花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美、变)

三、美读,朗读课文1-4自然段,感受“美丽”和“欢乐”

1.交流语句:谁来读描写花园漂亮、美丽的句子?(交流后课件出示: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2.自由朗读:读书不仅要读在嘴上,更要读到心里。试着读一读,能不能让自己进入到这美丽的花园中?(指名读,推荐读)

3.集体朗读:好美的花园呀,让咱们一起去美美地享受这花园的美丽。(齐读)

4.范读想象:这一次有了新的要求,同样读这几句话,脑海里要浮现出画面。请把眼睛闭上,用耳静静地聆听。(教师配乐范读)你仿佛看到什么了?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感受欢乐:当学生说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时,出示:“花园里常年洋溢

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1)理解词语:“洋溢”是什么意思?(充满、荡漾、流淌)把意思放到句子中读句子。

(2)学会运用:辨析: 两个句子中的“洋溢”是否正确?

A、下课了,操场上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B、知道山里惟一的老师就要离开这个山村,孩子们伤心地哭了,屋子里洋溢着孩子们的哭声。

师:明确“洋溢”往往用于比较欢快的场面。然后进行造句训练。

(3)想象说话:巨人的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想象一下,面对这美丽的花园,这些孩子会说些什么呢?

6.熟读成诵:带着这样欢乐的心情,带着这种美妙的感受,老师和大家一起合作读这段话。

四、研读,读5-9自然段,探究“变化”,感悟寓意

过渡:看,花园四季交替多正常啊!可巨人的加入就使这个花园发生了变化。花园是怎么变的,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句子。

1.读文找句:生再次读文,划句子,交流。

2.抓点研读:

▲当学生讲到“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时,出示语段: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巨人的花园怎样的特点?(荒凉)能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文字中去读一读这段话吗?(自由读,指名读)

屏幕继续出示加粗字体:

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现在读这段话,你有了怎样的感受?齐读。

▲当学生讲到“与此同时,鲜花凋谢”一句,出示句子: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与此同时”是在什么时候?之前花园是怎样的呢?联系上下文,用上文中的词句,把花园一瞬间的前后变化说一说。

3.归纳梳理:

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 :当孩子们再次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最后,当巨人拆除围墙时,花园又 :

4.过渡引疑: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忽而春意盎然,忽而寒冬腊月。原先一年四季正常交替、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学生回答)是的,与其说是花园在变化,还不如说是人在变化。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他的花园,他的态度怎样呢?再次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

5.想象理解: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

(1)当巨人看到,“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2)他想:,“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3)于是,他 “喂!你赶快滚出去!”

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巨人每一次训斥孩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当时的表情怎样?

这三句话什么地方相同?(都有“滚出去”三个字,都是感叹号)巨人如此强烈地让孩子们滚出去,是为了什么?(独自享受花园的美景,不让孩子们享受快乐)

6.交流想法:好一个自私的巨人!为了独自享受快乐,竟然训斥孩子们离开花园。如果你是这些孩子中的其中一个,你想告诉他什么?

7.揭示寓意:巨人最后明白了什么?

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1)巨人明白了这句话,你明白了吗?(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2)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那么,要唤来春天,就应该拥有—颗怎样的心呢?

六、写话,想象:巨人推到围墙后,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读读自己写的话,全班评议。

七、提升感悟。

1.美读末段:巨人用宽容善良的心融化了坚冰。从此,他的花园里又春意盎然,充满了欢声笑语,它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出示画面)瞧,他们相处得多和谐,玩得多开心哪!让咱们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快乐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配乐朗读)

2.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八、课外阅读拓展《春天的姑娘》

问题:1.给短文加一个题目。

2.你喜欢文中的农民还是国王?为什么?

3.说说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

作业布置:1.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做一篇读书记录。

2.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美丽荒凉

课文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篇13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运用比较进行写作,如巨人回来之前和巨人回来之后花园的不同景色,春天来了花园内外的不同变化,孩子们进入花园和巨人赶走孩子们后花园的不同景色等等,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运用比较进行教学。

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巨人不再时,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的情景,巨人回来了,花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然后引导学生开始学习后面的文章,在学生初步了解巨人的加入给花园带来的变化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从“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两个方面进行阅读。学生通过找句、品词,慢慢的感悟到,巨人不愿意让孩子到花园里来玩,所以春天永远不会来到花园里,是巨人的自私换来了寒冬,文章告诉我们有了快乐就应和大家一起分享。

其次是阅读,我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抓住巨人的言行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

上一篇:初一英语社团活动总结下一篇:关于规范化民办幼儿园自纠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