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教案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教案(精选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剖析重点词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伟人和身边普通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时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冷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成吉思汗和鹰》,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的故事。板书课题。

3、现在快课文,思考:成吉思汗是个怎样的人?鹰又是怎样的鹰?成吉思汗和鹰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4、说一说对成吉思汗、鹰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想法。

我们都知道这只鹰是成吉思汗最喜爱的鹰,也是一只训练有素的鹰,它是成吉思汗的宠物,也是他的朋友,可为什么成吉思汗要把它给杀了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杀掉鹰?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研读文本。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1、请默读课文,快速找到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用 标出重点词体会成吉思汗和鹰之间的密切关系。

2、用学习“第一次打翻水”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第二次、第三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想一想此时此刻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

3、、这个部分要怎么读?成吉思汗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又接满了第四杯水,鹰是怎样做的?成吉思汗是怎样做的?这段话该怎样读?要读出变化的语气来。

4、鹰是他自己驯养的,为什么射死它呢?难道是成吉思汗不喜欢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读课文10——18段。

5、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内容,指导读书,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从这部分内容中找出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成吉思汗可能会怎么想呢?

6、教师小结。

三、升华认识,明白道理

1、渴极了的成吉思汗虽然气急败坏,但他仍然要继续寻找水源,当他爬到了岩石顶,一下子全明白了,他看见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面对错误,成吉思汗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行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3、想一想:成吉思汗回到驻地,从猎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只鹰,他会怎么做?会对自己的将士说什么呢?写一写。

4、小结: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发生,他“懊悔不已”,但是没有一味的“苦恼”,而是积极面对:不找借口,积极弥补过失,并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四、课堂延伸,设置作业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项来完成。

1、学习《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

2、搜集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的不同态度的材料,扩大阅读量,。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成吉思汗 →怒→杀 鹰

被营救

后悔

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成吉思汗和鹰教案111 篇2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合作填表、以读促悟、剖析重点词等方法体会鹰的动作及成吉思汗心情的变化。

2、自读自悟,体会成吉思汗在怒杀宠鹰后懊悔不已的心情及得到的教训。

3、学习伟人和身边普通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保持冷静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语:我们知道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君王和勇士。可是,他也犯过错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成吉思汗和鹰》。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师:这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是:成吉思汗他归途口渴、事情的发展是发现泉水、鹰四次打翻杯子、射杀鹰、高潮是发现真相最后悔恨 总结教训。

二、进行新课

(一)、学习鹰四次打翻水杯

1、学习第一次(1)、现在请同学打开书,看课文哪一部分具体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打翻的过程?

师:你找得真快,就是9——18自然段。(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这部分内容并分清每次接水的内容。

师巡视指导,生边读边思考。

(3)、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鹰第一次推翻杯子的内容。

学生读完后多媒体展示鹰第一次打翻杯子的部分: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接满了一杯水。他把杯子送到嘴边准备一饮而尽。突然,“嗖” 的一声,他的杯子被打掉了,水全洒在地上。成吉思汗抬头一看,原来是他那只宠爱的鹰干的。这只鹰一直在他的上空盘旋。

(4)、同学们让我们拿出笔来,再次自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哪个字体会到了什么?写下来。师:谁来说说你的体会?

生1:我从“一饮而尽”看出成吉思汗很渴!生2:我从上文中也能看出他很渴!生3:我从“嗖”看出鹰飞得非常快!

生4:我从“很长时间”、“才”、“一杯水”看出成吉思汗接水不容易!

„„

师着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鹰四次推翻杯子的表格 填完第一次 此时这只鹰可能在想些什么,成吉思汗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指导学生读出滋味。全班齐读。

(二)、学习其他三次打翻杯子

1、请同学们用学习第一次鹰打翻杯子的方法,同桌合作完成其他三次。师巡视指导!

2、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三)、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师:通过填表,我们了解了鹰一次又一次地打翻成吉思汗的杯子,而成吉思汗的心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让我们走进课文,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还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自读这些句子,你能发现什么?

突然,“嗖”的一声,他的杯子被打掉了,水全洒在地上。这只鹰又俯冲下来,把他手中的杯子撞掉了。他又接了一次,那只鹰第三次撞翻了杯子。

他还没说完,鹰就飞扑下来,扑掉了他手里的杯子。生自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鹰的动作一次比一次猛烈。)

2、师:你能不能把这些词语读一读,读出你的这种感受。(生读词语:打掉 俯冲 撞掉 撞翻 飞扑 扑掉)

3、师:它的动作为什么一次比一次猛烈呢?同学们,如果你此时就是那只鹰,你会对成吉思汗说什么?

生1:如果我是那只鹰,我会说:“主人,那 水有毒,不能喝!”

4、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读一读。

生1读:突然,“嗖”的一声,他的杯子被打掉了,水全洒在地上。

生2:如果我就是那只鹰,当看到主人第二次接水时,我会说:“主人哪,你为什么不听呢?那水不能喝,快倒了。我读一下这一句:这只鹰又俯冲下来,把他手中的杯子撞掉了。

生3:如果此时我就是那只鹰,我看到主人第四次接水时,我会说:“主人呀,你难道真的不要命了,那水真的有毒。” 师:说得好,谁来读一读这句。

生4读:他还没说完,鹰就飞扑下来,扑掉了他手里的杯子。

5、师: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了这是一只怎样的鹰呢?

生1:忠诚。

生2:忠心耿耿。师板书:忠诚

师:那怎么读这四句呢?请同学们先自渎。生自渎。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鹰的动作一次比一次猛烈,心情一次比一次着急。我们也来像他一样读。生齐读。

6、师:鹰一次又一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杯子,成吉思汗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

成吉思汗抬头一看,原来是他那只宠爱的鹰干的。

这次,他有点生气了。

成吉思汗真的生气了。

“你怎么敢这样?”他大声道,“看我不抓到你,拧断你的脖子!”

成吉思汗气急败坏,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生齐读。师:气急败坏是什么意思?

生:上气不接下气,形容十分恼怒。

师:成吉思汗为什么气急败坏?(他一开始就气急败坏吗?)

生:他一开始并不生气,鹰一次又一次地打翻他的杯子,他越来越气,最后达到了气急败坏。

师:你能读出这个变化过程吗? 生读。

7、师:孩子们,你们从这个过程中又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固执 生2:冲动 师板书:冲动 师:我们再来通过对比朗读体会鹰的动作的变化和成吉思汗心情的变化。先同桌练习读。

抽一对同桌读。男女生对比读。

8小结: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杀了鹰、继而发现了真相,当他知道自己犯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时,他是怎么做的?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两段。(四)、感受成吉思汗的心情

1、此时的成吉思汗懊悔不已,你通过他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呢? 学生找

课件出示词语:愣住

呆呆地看着

那鹰救了我的命!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小心翼翼地拾起

2、谁能带上感情读一读这些内容呢?(通过这些动作语言的描写,懊悔不已的成吉思汗的形象就变得栩栩如生了,以后我们在写作是想要表达你的某种心情比如:高兴、悲伤、喜悦快乐都得用上动作、语言、神态把它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样我们的作文就能做到有血有肉。)

3、师:谁愿意把成吉思汗懊悔不已的心情读出来?(请生读并点评)

(1)师:是呀,成吉思汗应该懊悔,因为他杀了【幻灯出示:一只()的鹰()的鹰()的鹰】(让学生填;师直接打字)他懊悔不已,读“成吉思汗愣住„„”

(2)成吉思汗“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他在想什么呢?他把鹰的尸体放进猎袋。(3)师:如果把鹰看作是自己的朋友,那么成吉思汗杀了【幻灯出示:一位()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生答,师填)所以他懊悔不已呀齐读“成吉思汗愣住了„„”

(4)师:错杀鹰是成吉思汗所犯的错误,然而他是怎样面对错误的呢?(勇敢面对,善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他这样告诫自己——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适当点拨)

(5)成吉思汗知错改错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板书:悔恨、总结教训)成吉思汗正是以这句话为座右铭,在他以后的战争生涯中时刻警醒自己,他才立下了赫赫战功。(课件出示:成吉思汗医生共进行60多次战争,是统一蒙古、统一中国、征服欧亚大陆的一大天骄。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国,就连桀骜不驯的军事奇才拿破仑提起成吉思汗也自叹不如。因此有学者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1995年12月31日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

我们可以把一句相关的名言警句送给他,哪句呢?课件出示(吃一堑,长一智。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

三、总结提升

1、根据板书整体回顾课文。

2、引导理解: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成吉思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铭记这句话读,让我们把这句话送给我们在场所有的老师,回去以后让我们把这句话送给我们的家人,送给我们的朋友。老师更希望我们以后在犯了错误后能够不断的总结、反思。

四、作业

1、搜集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的不同态度的材料,扩大阅读量,总结经验。

成吉思汗和鹰(正式) 篇3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格言、名言积累:(课件出示)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2)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毛泽东

(3)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4)我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成吉思汗

二、引入新课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根据情况随机引导学生,要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默读课文。

2、指名交流。

3、相机贴出情节小标题。(评价交流情况,回答较具体,老师也贴出了这个故事的情节小标题)

(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好不容易接满了一杯水,刚想喝却被老鹰打翻了。鹰接连几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三、理解文中人物

1、课文一开始告诉我们成吉思汗是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句子,说理由,读文本。生:(君王和勇士)

2、这只鹰是一只什么样的鹰?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句子,说理由,读文本。生:(用来打猎的鹰、听话的鹰……)

过渡:这的确是是一只可爱的,听话的,聪明的鹰

3、成吉思汗和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句子,说理由,读文本。生:主仆,朋友,恩人……

4、是啊,他们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生:亲密无间、密友、形影不离

5、这样亲密无间的朋友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射杀)过渡:如此一只和主人相濡以沫的鹰,它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惹怒主人,招来杀身之祸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研读鹰四次打翻成吉思汗水杯的有关段落,体会成吉思汗的心情是怎样一步步发生变化的。(看本节课学习任务)

四、出示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第9~18自然段,勾画出鹰每一次打掉成吉思汗水杯那一瞬间的动作和成吉思汗心情变化的语句,体会成吉思汗心理的活动。

(金钥匙:出示自学要求)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9—18自然段

1、找一找:找出成吉思汗动作、语言以及鹰的动作的语句?

2、画一画:画出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3、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勾画的词句及自己的感受,并完成导学导做单模块一的内容。

五、展示提升

(一)汇报

1、学生汇报(指名展台汇报)

2、点评: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心情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梳理鹰四次打翻水杯动作及成吉思汗心理变化的轨迹。

(1)先看第一次撞翻杯子的情节:指名读第一次撞翻成吉思汗杯子的句子,并说说从第一次打掉杯子的情节中体会到了什么?

成吉思汗一看是自己那只宠爱的鹰,心里会想什么?

师指导学生把成吉思汗由生气到不生气的情感送进句子中读一读。(读两遍)

(2)汇报第二次撞翻杯子的情节:

鹰打第一次翻了水杯,成吉思汗有捡起杯子接了第二杯水。师指名读第二次撞翻杯子句子。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心里可能会想?

(3)第三次撞翻杯子的情节: 于是成吉思汗第三次接水,读鹰第三次撞翻成吉思汗杯子的句子。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心里可能会想?

从大声嚷道,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真的生气了,我们再来读一读。(反复读,体会生气)

(4)汇报第四次撞翻杯子的情节:

学生读句子,说说第四次扑掉成吉思汗手中的杯子的情节中体会到了什么?他心里可能会想?

(5)小结:

仔细看所填表格,会发现什么?

发现成吉思汗一次比一次生气。也发现鹰的动作一次比一次猛烈!师:是啊,可想而知,鹰为了救主人,它宁愿失宠,甚至舍弃自己的生命。它撞得一次比一次猛烈,成吉思汗就一次比一次生气,(读四次心理变化)

过渡:鹰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翻成吉思汗的水杯,导致了成吉思汗的心情从最初的没有生气到最后的气急败坏的变化,成吉思汗心情变化可以有一条曲折的线来表示(教师一边划线,一边梳理心情变化)

(1)化心情变化曲线

过渡:鹰本来是救成吉思汗命的,可鹰没有办法用语言来交流,有的只是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打翻水杯的动作,而成吉思汗并不知道,(鹰死了,)

(2)引读:只见……….死在主人脚下

鹰死了,成吉思汗喝到水了吗?(没有)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接着看。

6、读课文19——21自然段,看成吉思汗发现什么?(1)读课文(19——21自然段)(2)指名说

(3)剧毒蛇躺的水池和他喝得水有关系吗?(4)总结:成吉思汗不但发现了有毒的水,还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鹰是为了救他的命,所以四次打翻了水杯,成吉思汗原以为射杀了鹰就可以喝到水,但是他发现了比喝不到水还要难受十倍的事情,也就是我们故事的真相,他此时还是气急败坏吗?此时的他有什么反应?(愣住了)

①他的反应是愣住了(读相关句子)②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他感到(懊悔)

③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齐读相关句子,大喊,小心翼翼)过渡:面对错误,他没有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对,把自己误杀的鹰小心翼翼的装进猎袋的同时也在自己心里装进了一个教训,那就是他自言自语的说(引读:今天……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④小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伟人也要犯错误,成吉思汗面对自己犯得错误及时反省。(再读)

⑤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说:……,你还想对谁说:……

过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把这句话装到心里,让我们共勉!

7、画情节曲线

(1)课文学到这,老师用曲折的线表现了文章中最惊险的部分,其实整个故事都可以用曲线来把整个故事情节连起来。(2)画情节曲线(3)金钥匙内容了解

五、拓展

1、完成模块二、三内容。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及相应的词语;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注意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遇事能够冷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时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懂得“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在被四次打翻杯子后的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了解成吉思汗犯错误的原因

教学准备:成吉思汗、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伟大的人物,那就是蒙古族的英雄成吉思汗,你们知道成吉思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么?你们对他有所了解么?跟着老师来看看,在蒙古草原上,有一种动物能够帮助人们放牧狩猎,我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动物(课件出示:介绍鹰)在一个伟大人物和一种动物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来了解,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他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一生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大多认为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

的军事统帅之一。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因此有学者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

鹰——内蒙古大草原上正义的象征。它强健、凶悍,是猛禽之一,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幼鹰常常被牧民驯养,成为猎鹰,帮助人们捕抓野兔等猎物。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自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教师检查(出示课件:生字词检查及巩固)

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1、小组轮流朗读课文,思考以及讨论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2、记叙文、叙事文的写作顺序一般是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来写的,看看这篇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落么,小组讨论得出结果,第三部分细分层次,将四次接水划分出来。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述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叙述了成吉思汗狩猎时,口渴得厉害,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这一部分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情节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第9~18自然段),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

9-12第一次 13第二次 14-15第三次 16-18第四次

第四部分(第19~23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毒蛇的出现改变了成吉思汗的固执,很具有震撼力。

第五部分(第24自然段),写成吉思汗的懊悔和顿悟。

四、当堂练习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精炼达标

听写生字

六、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不要在发怒时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懂得对待错误要认真反省、总结教训、避免再犯

2、了解成吉思汗犯错误的原因,体会四次打翻杯子时成吉思汗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了解并理解成吉思汗四次水杯被宠鹰打掉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所以每个人也都有生气、发怒的时候,但是我们也常常遇到因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冲动发怒,过后又后悔的情况。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

2.指名发言,师生对话。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相关经历,和学生平等沟通。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气、发怒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同的是面对自己的错误采取不同的态度,往往就有不同的结果。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注意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词、句子。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成吉思汗和鹰之间的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

3、交流。

4、小结:本文讲述了成吉思汗的宠鹰连续四次打翻他的杯子里的水,结果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他的宠鹰的故事。从这件事中,成吉思汗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三、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鹰是他自己驯养的,为什么射死它呢?难道是成吉思汗不喜欢吗?重点指导学生读课文4——6自然段,边读边用笔标一标,画一画。

2、交流。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体会成吉思汗非常喜欢他的鹰。抓住“最喜欢、宠鹰、只要„„就„„”这些词来体会。

3、成吉思汗非常喜欢这只鹰,为什么亲手射死它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读课文10——18自然段。

4、同学们再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一边读一边完成下面的表格,看看鹰的做法和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次数

鹰怎样做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成吉思汗的心情如何

打掉了水

不生气

俯冲下去,撞掉杯子

有点生气

还是撞翻了杯子

真的生气

飞扑下去,扑掉杯子

气急败坏

5.生边读书,边完成表格内容。

6生汇报,师引导。(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有感情的阅读指导上。)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并设身处地的读一读。

师适时点拨:文章中关于成吉思汗的心情描写,有的直接写,有的通过语言或动作来写,今后,同学在写作中也要这样写,能够更感染别人。

四、升华认识,汲取文本精华

1.是什么原因让成吉思汗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学生可以找到:成吉思汗看到了毒蛇)

2.成吉思汗终于发现了鹰撞翻水杯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是用鹰的生命换来的。此时此刻,成吉思汗是怎么说、怎么想的?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成吉思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鹰是一只什么样的鹰?面对错误,成吉思汗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行动?安排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朗读。

小结: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发生,他“懊悔不已”,但是没有一味的“苦恼”,而是积极面对:不找借口,积极弥补过失,并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是因为他们能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吸取教训!这多么令人感到震撼呀!

五、升华情感

1、但是成吉思汗犯下这个错误,我们能说这件事情一无是处,没有一点值得我们称赞的地方么?(不是所有人犯了错误都能痛心疾首,不少人无动于衷;不是所有人犯了错误都能认真对待、勇于担当,不少人文过饰非,敷衍塞责;不是所有人犯了错误都能举一反

三、知错就改,不少人糊里糊涂,重蹈覆辙。人人都会犯错误,伟人也一样。虽然成吉思汗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他对待错误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称赞的。)

2、现在,让我们带着成吉思汗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读出课文第一段,读出情感:“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君王和勇士。”

六、总结、延伸

总结:小孩会犯错误,伟人也会犯错误,人人都免不了会犯错误。假如我们在事情面前保持冷静,就能减免悲剧的发生,一旦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就能健康地成长!

延伸: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个人对“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看法。

七、精炼达标

《成吉思汗和鹰》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八、布置作业

学习了《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把你的认识、感想,结合自己面对错误的做法,写一篇读书心得。

九、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鹰 成吉思汗 一次次撞杯 越来越气 忠诚而死 懊悔不已

《成吉思汗和鹰》的教学实录 篇5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指名概述故事。

2、当成吉思汗明白后,除过懊悔,还明白了什么?

3、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4、从哪里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盛怒”?

5、他是不是一开始就盛怒?

6、自读课文,找出反映成吉思汗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7、小组合作交流。

8、第一次打翻杯子时为什么没有写情感?(宠爱)

9、再读课文,归纳一下成吉思汗“盛怒”的所有原因。(狩猎收获不多;口渴得厉害;三番五次打翻杯子)

三、拓展延伸,哲理感悟。

1、成吉思汗的后悔能使一切回复原状吗?

2、人生的惩罚是后悔,从此以后成吉思汗怎样告诫他的子孙?

(A我们遇到事情时,常因自己生气的情绪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常会作出事后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故事中的成吉思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不但杀了救命恩人,还失去了他的爱鸟,而后悔一辈子。

B人生的惩罚是后悔,与其事后后悔,不如在事情的当下忍住自己生气的情绪,想清楚,用理性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以避免作出伤人害己的事情。)

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谈一谈。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 篇6

1、学会5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满怀真情抓住事物特征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

4、树立对人生理想执著追求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弄懂课文大意,标出段。

2、教师紧扣教材内容介绍作者。

3、查字典、解释下边词语。

矜持: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

摇撼:摇动。

恍然:猛然领悟。

欲绽:将要开放。

淅淅沥沥:淅沥,象声,此处指细雨声音。

忏悔:对自己的过错请求容忍宽恕的意思。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自读课题。

2、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自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全文共14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耐人寻味。

第二部分(第2至最后一段)明写小桃树的经历,暗写作者本人的经历。可分为三层:

第一(第2段):眼前情景。

第二(第3至8段)插叙,回忆过去。

第三(第9至14段)眼前情景。

第二课时

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1、在第1段中,作者:“我常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什么“只是自个儿忏悔,又自个儿安慰”呢?

提示:“常想写”,说明“我的小桃树”有点特殊经历。“常想写”,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忏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到安慰”。开头,造成悬念,能激发读者兴趣。

2、第2段,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一个“瘦”字用得十分贴切。“容颜金”、令人辛酸、痛心。面对残酷现实,“我”“万般无奈”,只能骂自己“孱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小桃树”和“我”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自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3、第3段中,奶奶给桃吃时说的那番话,对我有什么启迪?

提示:启发了“我”孩提时代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朦胧向往。

4、作者多次写到:“桃核儿在院子角落里”,“它长的不是地方”,意味着什么?

提示:小桃树生长环境差,遭受冷落。

5、作者说埋桃核儿是“蓄着我的梦”,后来又说“它是我的梦中儿长的”,这些话应当怎样理解?

提示: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有着美好的理想,随着小桃树的长高,这种愿望和理想也更加强烈了。

6、第7段中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句话该怎样解释?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绿色”是和平、希望的象征。

7、第8段,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

提示: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四)阅读课文第三层,讨论回答问题。

1、第9段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三层意思:自责的话,一场痛哭,又见到了小桃树。

十年浩劫,“极左”路线给有志青年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和压抑,国之不幸,家之不幸,己之不幸交织在一起,只有用“痛哭”来发泄。作者看看多灾多难的小桃树,想想自己坎坷的经历,百感交集,托物言志的主旨十分明显。

2、第10至第13段,从两个方面写小桃树。作者是怎么写的?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提示:作者是把小桃树不幸遭遇同顽强向上的精神揉和在一起写的。既写了小桃树的“弱小”“孤独”“命薄”,变成“赤裸裸的了”,又写了“它开了花”“花没有立即谢去”,在大雨中拼命“挣扎”,树的高处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采用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再次显示小桃树“要开花”“要结果”的执著追求和美好理想,也暗含着作者尽管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仍然百折不渝地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3、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提示: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坚信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总结课文的线索:

明线,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7

首先,我让孩子们在初读、读通全诗后,便出示了第一组问题即“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内容吗?这首诗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情或感情?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首诗吗?”让他们按照这组问题的提示先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动笔写出自己对某句话或某个词的独到的感悟。在孩子们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后,便让他们在小组内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交流。在全班进行汇报。虽说这六组散文诗有内在的联系但在结构上却相对独立。那么在这组问题的引领下,孩子们对这六组诗的理解、朗读、欣赏等多种训练融为一体,落到实处。

同样,这六首组文诗虽说相对独立,却又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合起来是一个整体,决不能把它们读得支离破碎。于是,我在引导孩子们读懂六组诗后,又出示了第二组问题“这几首诗各自讲述的内容不同,可把它们安排在一起,你知道是用什么线索串起来的吗?从这一组诗中,你读懂了少年们共同的情感和心愿吗?”孩子们在一组问题的提示下,自然就将六首诗又合为了一个整体,并且把握了整组诗所要表达的感情。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如果现在你是作者,你会记录下旅行的哪些生活片段?”许多学生回答的非常好,有的说:“拍照”有的说“收藏”有的说“品尝小吃”,还有的说“购物”,总之学生的回答很丰富。

我觉得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这篇文章时,让他们在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授之以渔”的最终目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想像作者在夏日中午逃避午睡的情景,感受作者对生命世界的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世界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夏日的午后你们曾经到大自然中去吗?去观察过什么呢?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全班交流)

2、师: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在作者罗兰的心里,夏天的中午会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反馈难读的生字词。

3.同学们,当我们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有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在你眼前出现。请同学们再次走入课文,静静地读一读,在作者描写的画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请把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

三.理清文章条理。

1.同学们,一幅幅画面是那么生动、可爱,让我们印象深刻。同学们,夏日的午后,人们往往容易困倦,可是作者呢?他对于午睡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请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生反馈:“从小,我就逃避午睡。”

3.作者逃避午睡,相关的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请找出来。想一想,这种感受分别是作者在什么时候所产生的?

4.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14)“我”逃避午睡,享受那充满生命快乐的后花园的精彩。

第二部分(15-17)成年后,“我”仍逃避午睡,牵挂窗外的自然。

第三部分(18)逃避午睡,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过渡:罗兰的文字如行云流水,优美流畅;罗兰的童年如美丽的画卷,赏来心情舒畅。让我们走入作者的童年,去感受作者在午后的快乐生活吧!

四.指名读文章1—3段:

1.儿时的作者是怎样逃避午睡,跑到园子去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文章的1——3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2.学生反馈:

重点句子的赏析:

“母亲总是逼着我午睡,而我,却常常在母亲睡着以后,悄悄地爬起来,轻轻地迈过那一尺高的门槛,经过开着荷花的院子,打开通往后花园的小门,去享受我自己的中午。”

A勾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B注意作者描写的动作的叠词的运用,再现作者逃避午睡时的动作及神态。

(悄悄爬,轻轻迈,经过,打开,享受)

C指导朗读。

D第三段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是下文的总起)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认真读书,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很好!儿时的作者虽然逃避午睡,可也乐趣无穷。当他悄悄地走到院子里,享受到怎样的快乐?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的作者虽然逃避午睡,可也乐趣无穷。他到底获得了哪些快乐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抓住情趣,赏析画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11自然段,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呢?从作者的文字背后你读到了怎样的情趣?快拿起手中的笔,勾画一下。

2.学生反馈:(在此部分的反馈时,教师要把握住训练的重点,详讲“野花图”“戏蚁图”和“菜园趣”,而对于其它的画面则通过以读带想的方式略处理。)

A“野花图“片断精读:

“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白的、粉的、蓝的、紫的,还有一半粉一半白、一半蓝一半红的。你简直树不清它们有多少种颜色!这些花在微风中摇动着,带着孩子似的娇羞。”

①指名读句子,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引导:如果用我们的眼睛去看……如果用我们的鼻子去闻……如果用我们的耳朵去听……)

②你们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能够将优美的文字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

③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读书的能力又上了一层。请大家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预设: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和拟人的句子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④如果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有滋有味的朗读表现出来,读书的能力更上了一层。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B“戏蚁图”片断精读:

“我并不欣赏它们那细瘦的模样,但我欣赏它们的动作,沉着、迅速而有规律。有时,我也担心它们会迷路,当我看见一只蚂蚁走得太远的时候,就用一根小草把它轻轻地拨回来。我不知道这样是否会扰乱了它的工作,耽误了它完成任务。”

①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我”观看地上的蚂蚁。)

②根据上个片断的学习方法,想像地上一群蚂蚁的忙碌和“我”与之亲近的情景。

③读出作者看蚂蚁时的那种专注和逗蚂蚁的乐趣。

C“菜园趣“片断精读:

“花园的左边是菜园,种着刚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小葱和被一个无形的嘴吹得

越来越肥胖的茄子。可爱的大南瓜,笑呵呵地躺在地上,享受着园中这一片宁静”①你读诗,眼前出现了什么画卷?

②你爱这宁静的菜园吗?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

③作者呢?他爱吗?那个词让你深切的感受到了这种情感?(板书:享受)

④让我一起享受宁静的夏午吧!全班齐读。

3.重点朗读,体会情感。

歌德曾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出示句子:“小时候的夏日中午,总是这样过去,我从不厌倦那充满生命快乐的花园。”

①联系上文理解“充满着生命快乐的花园”。

②用相近的词语来替换“总是”、“从不厌倦”,说说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联系前文“去享受我自己的中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④读句子,读出童年的“我”对快乐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三、品读文章15——18自然段,感受作者成年后对午睡的态度。

1.成年后的作者仍不放弃对午后风光的享受。此时的作者又是看到怎样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指名读15段。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作者在大自然中的美妙感受)能读出来吗?

3.是啊,在这样的午后,作者在享受着这样美丽的景致,难怪他会说出这样的句子:(出示句子:“花醒着,草木醒着,风醒着,我也醒着,在夏午的阳光里。”)

①读句子,说说这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哪个字?(醒)

②说说喜欢的理由。

③你们对这三个“醒”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快乐的画面,那么“我也醒着”又是什么意思呢?

④“我也醒着”,这个“醒”的意思是说作者不仅“人”醒着,他的“心”也醒着。你们看,一个看似普通的“醒”字,在罗兰的笔下竟然运用得这么神奇,把她的情感表达得如此真切,多么让人赞叹!来,让我们读读这个充满夏日诗意的句子。

4.有感情的自由读最后三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作者和大自然都睁大眼睛,共享这美妙时刻。他们似乎心灵相通,他们彼此欣赏。)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吧。齐读最后一段。指名有感情的读最后一段。

四.全文小结:

夏日午后,也许会让你感到疲倦,可是作者却在这午后感受到了别样的美丽。真好。我想,只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你也会享受到生命的美丽!

五.课后练习

1.摘抄文中的优美文字,积累几个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夏午》的原文,你对罗兰写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利用班级读书会的时间,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感悟。

板书设计:

3 夏午

小时候 逃避午睡 享受充满生命快乐的后花园

成年以后 逃避午睡 牵挂着窗外的自然

小学六年级语文《猎鹰》教案 篇8

一种飞禽族动物,猎鹰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尤其是阿联酋)被视为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训练一只猎鹰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因此在阿联酋猎鹰的生意十分红火,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产业。

古老的阿拉伯人贝都因部落生存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其艰难程度难以想象。因此阿拉伯人使用猎鹰进行狩猎,主要猎捕鸨。另外阿拉伯人将用猎鹰进行狩猎以及驯服猎鹰当作是一种运动,可以强身健体,锻炼意志,阿联酋总统曾经撰写过《隼猎体育运动史》,对外界介绍阿拉伯人如何进行狩猎以及训练猎鹰的运动。狩猎是一项集体运动,至少 10人,至多60人,参与者无论是国王酋长,还是学生百姓,均在一起进行,一视同仁。对于驯服猎鹰,阿拉伯人使用各种手段:首先不提供饮用水和食物,必要时也只能提供少许,以打掉它的傲气,使猎鹰听从主人的召唤。在阿联酋当地还有专门的猎鹰研究所和猎鹰医院。

由于中东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关系非同一般,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各项决议以及中国的反国家法的坚决支持,作为对阿拉伯国家一种回报,中国政府曾经赠送过阿联酋政府一对猎隼。

凡是阿联酋人要带出境的猎鹰,需办理护照方可自由出入。

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9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一、字词复习

主要是读写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对于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我觉得以 “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日积月累”中的词语为复习重点。其中,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1、提示易读错的字。如:瞅、刑、璀璨、屉、剥削、2、提示易写错的字。如:哼、舅、鼎、怖、哀、蒙眬、鼎

3、多音字

dāi待着──dài等待

jiá夹衣──jiā夹道

lâ快乐──yuâ音乐

biàn便衣──pián便宜

kān看家──kàn观看

hào记号──háo号叫 xīnɡ兴旺──xìnɡ兴致 wâi为了──wãi为难

liànɡ分量──liánɡ测量 qiǎnɡ勉强──qiánɡ强大──jiànɡ倔强

zhoá着急──zhuó沉着──zhāo着数──zhe笑着 chā反差──chāi出差──cī参差──chà差不多

4、重点理解的词语。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拥:挤着走。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处所、地方。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简:使„„简化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于:表示比较。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5、关联词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2)(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3)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4)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二、句子复习

本单元的句子复习主要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句子训练。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对这部分的复习可以重点放在精读课文里。

1、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2、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3、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6、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优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7、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8、句子训练。

(1)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缩句:------------------------(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缩句:-------------------------(3)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4)改对话为转述句。

父亲对法官说∶“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5)用三组不同的关联词语连接句子。

我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兴旺起来。

三、课内复习

本单元的主题是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学习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首先要牢固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所体现的教育意义。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性文章,记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灯光》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日积月累》了解《囚歌》的时代背景和叶挺的生平,并且背诵。

《课外书屋》了解《红岩》的故事内容,如有条件,可以读一读课后推荐的革命题材的小说。

《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我认为复习应该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搜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

2、畅谈理想,展开想象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美好憧憬。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4、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5、引导谋篇布局。

6、作文的修改也是复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注重作中修改和作后讲评。

其次要抓住片段的品读,提高课内阅读分析的能力。例如:《为人民服务》中的第二自然段。片段的品读其实就是对课文的深入分析,既有对字词的理解,也有对重点语句的剖析.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本段文字出自课文《 》,作者是--------------2)、解释词语

固:--------或:-----于:---------鸿毛:------3)人死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请你用这段文字中的话来回答。4)概括出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四、课外复习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可以选择贴近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并凭借阅读材料、设计能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阅读和独立完成题目的 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主要是培养学生达到小学毕业的语文能力,有:能朗读、默读程度合适的文章;能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理解文中含义含义深刻的语句;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能联系实际谈谈阅读的体会感受等。

综合复习部分就是一些很不错的复习材料,我们可以在单元复习时很好地利用。

哭泣的总理

在“5·12”汶川大地震灾难中,温家宝总理(展现 显露)了他人性的温情。他为牺牲者默哀,向受困的儿童喊话,(激励 鼓励)他们坚持。这使中国人民对他的(爱戴 爱护)空前高涨。

一张让全中国动容的照片展示了温总理的另一面:这位65岁的老人穿着沾满泥土的运动鞋扒在一个深坑边,旁边保镖的手试图把他从随时可能塌陷的废墟上拉下来。温紧闭着嘴唇,马上就要潸然泪下。

当时3名紧急救助人员正在试图(挽救 抢救)被困了15个小时、严重受伤的儿童。温总理向深坑里喊道:“我是温家宝爷爷,你们要坚持,我们一定会救你们出来的。”然后他已经哽噎难咽,说不下去了。

照片被刊登在报纸头条,并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我们为此向你致敬,总理!”公众的(热烈 热情)赞誉不是装出来的,人们被温总理真情的自然流露所感动。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照片上的温总理在做什么?他为什么哭泣呢?

-3.打开记忆之门,活学活用谈感悟。

上一篇:中国画的艺术特色-美术学论文下一篇: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