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1

近年来,基层国税机关围绕中心工作,大力推进税收法制建设,积极构建教育、防控与惩治相结合的风险防控体系,税收执法管理进一步规范,税收法治环境不断优化。但随着纳税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国税部门面临的执法风险防范任务会随之加大。因此,持续提升基层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完善落实更加有效管用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国税机关的执法管理水平,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不严现象仍然存在。在税收征管工作中,个别人员不能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处理涉税事宜,客观上给一些不法分子的涉税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机会。如个别人员在办理资格认定时不到纳税人经营场所实地查看,对一些申请资料核对调查不仔细,对一些不符合认定条件把关不严格;有的日常巡查走形式,调查走访不深入,工作蜻蜓点水,甚至敷衍应付,给纳税人偷逃骗税留下机会;个别人员发现税收违法行为,以简易程序代替一般程序,打击力度不足,对纳税人未形成应有的约束力;在优惠政策上,有的纳税人以假合同、假协议弄虚作假,虚开虚抵,钻政策的空子,达到少缴税款或让相关联企业多抵税款的目的;核定双定户税额,不按照核定程序进行,靠以往经验核定,甚至无核定税款通知书;税收监控不严格,税收政策宣传不及时,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造成纳税人少缴税款,也给不法分子偷逃骗税留下可乘之机。

(二)执法管理水平仍需提高。部分税收执法人员仍存在业务水平不足、职业道德观念淡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等执法能力不足的情形。态度不认真,执法欠规范,律己不严,疏于防范,监督不全面,导致执法过错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少数人员思想觉悟不高,缺乏爱岗敬业意识,工作态度不认真;有的适应能力差,学习浮漂,不愿钻研,对新税收政策一知半解,跟不上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个别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经不住威逼利诱,为不法分子遮风挡雨开绿灯,甚至参与违法活动;有的业务能力差,对纳税人的涉税违法活动不会监管;有的责任意识差,逃避税收执法监控和考核,对不好控管的纳税人不纳入正常管理,对该处罚的从轻处罚,或不予处罚,在造成税款流失的同时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考核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当前的考核管理,对执法行为过错主要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奖惩及行政处罚手段应用较少。一是重监控,轻结果。监控时省、市局大量下达指标,督促基层完成评估稽查任务,但是销号后,便不再过问应用效果。二是重问题,轻整改。主要表现在执法监控发现问题较多,而整改落实较少,调查处理的结果大多是无问题。如对税收分析监控系统中监控出同一财务人员担任多家企业财务会计的问题,作为税务主管机关,只核查财务会计身份的真假,而对这几家企业之间有无业务往来、有无互相开具专用发票进行抵扣的情况不去深入调查,思想上麻痹大意,为企业违法活动开了绿灯。三是要求多,追究少。各种考核指标、征管制度、管理措施制定较多,对执法过错追究力度不大,警戒作用不强,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既使执法考核出现差错也无关紧要,因执法严肃性体现不足,导致相同的执法过错重复出现。如个别单位的税收征管档案资料缺章漏印,资料不全,不同纳税人签名笔迹相同,发现这类问题时仅要求整改,而缺乏经济和行政手段的制约,导致问题重复出现,影响了税收执法的刚性。

(四)税收执法与税收任务之间存在矛盾。刚性的税收任务指标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在主客观上造成了税收执法的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在组织收入第一位思想的支配下,执法人员把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完成收入任务上,在收入形势不好的时期和地方,千方百计挖潜增收,严格税源管理;而在收入形势好的时期和地方则执法偏松,少收或不收,该收的暂缓征收,放松了日常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执法不公,损害了部分纳税人的利益,影响了税收法治环境。如个别地方政府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利用与税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所谓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一旦出现问题,则要由税务部门承担相应执法责任。

(五)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有待加强。《税收征管法》规定,工商、银行、财政、公检法等相关部门有配合税收执法的义务。但当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法律责任轻,执法合力不足。个别职能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配合国税部门执法,甚至存在人为设置阻力的现象,影响了税收执法效果。如地税不愿向国税部门积极提供共管纳税人详细信息;公安部门认为小规模纳税人偷税涉及罚款少,不愿配合;银行为减少业务量不愿办理纳税人存款扣税等。有的部门配合时往往讲条件、讲价钱、讲人情,不同程度制约了执法刚性。同时,个别部门管理缺位也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风险。如办理工商登记时虚假验资,就会给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政策性审批等环节造成错误导向,诱发执法风险;又如福利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虚假认定使税务机关在税源管理、办理政策性减免时带来执法安全隐患。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基层国税机关税收执法实践看,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税务人员风险意识不足、自身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法制观念淡薄、监督制约不力以及税收法治环境不优等因素有关。

(一)执法人员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一方面对执法风险内涵和形式认识不足。有的执法人员对执法风险与纳税风险、执行不力、执法违法的利害关系仍没有明晰的认识,有时把监督管理与执法风险管理混为一谈,有的在发生失职渎职事件后才进行问题补救。另一方面对执法风险的后果认识不足。有的执法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执法风险带来的后果最多是考核被扣分,承担工作失误,带来浮动津贴损失,而很少考虑到会承担相应行政和刑事责任的后果。

(二)人员综合素质滞后于现实需要。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税收执法人员业务不熟,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征管方式,凭感觉、凭经验、凭关系执法而造成执法错误。二是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导致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执法质量不高。三是个别执法人员自身道德素养不高,缺乏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执法方式简单、随意,执法手段粗暴,执行程序不到位,引发执法风险。四是有时处理税收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意识不强,执法中不注重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五是个别执法人员廉洁自律意识较差,习惯于利用职务之便获取私利,明知违法违纪也不想回头、不予顾及。

(三)征管的方式方法不尽科学合理。在税收管理实践中,如果过分强调征、管、查分工执法,就会导致税收征收、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部门的各自为战,造成征收管理流程脱节,执法管理缺位,有时就会出现该管的不愿管,想管的管不了等现象。如果只强调优化纳税服务,强调企业违法自查,就会导致税收执法力度不强,评估稽查走过场等现象,使纳税人产生违法成本过低的思想,从而带来进一步的执法风险。此外,税收程序法中的有关规定不够严密,造成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难以作出准确的判定而导致执法风险。

(四)税收法治环境影响税收执法。一是当前纳税人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注重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税收执法人员只要损害纳税人权益,就有可能引发投诉、信访等事件。二是一些纳税人法制观念淡薄,纳税遵从度较低,为了达到不缴税或少缴税的目的采取不正当手段拉拢腐蚀税务人员,个别执法人员如抵制不住这些诱惑,就会帮助纳税人偷逃税款,导致偷逃税款形式的多样化、隐蔽化,进一步增加了税源监控和税收检查的难度。三是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执法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人为设置税收管理障碍,为涉税事项打招呼,讲人情,影响税收执法,致使一些税收政策难以执行到位。

三、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防控执法风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持续提升基层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完善落实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国税机关的执法管理水平。

(一)进一步树立税收法制观念。基层国税人员应当认清依法治税的内涵,自觉遵守各项税收法律规章制度。一是突出法制教育。强化对税务干部的“法治”教育和“执法风险”的警示教育,加强风险管理理念培训,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执法人员的自觉行动,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等意识和理念,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法律底线,保证行政执法权始终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专业化、法制化的培训,对税收执法人员强化税收政策培训,不断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克服执法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引起的执法风险。三是坚持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切实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才干,增强依法履行职责和抵御各种风险侵袭的能力。四是提升执法水平。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有关证据收集、资格认定和适用法律法规的实务培训与实地指导,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五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税收执法内容嵌入日常考核、考核和干部考核中,采用案头考核、实地考核等形式对依法治税、风险防范情况进行考核,对每位税管员落实职责情况逐一评价,督促其抓好职责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一是坚持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减免税审理、重大事项局长办公会集体审议等制度,对超过一定额度的审批事宜,实行集体审批,民主决策,分散和降低执法风险,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效能。二是加强税收执法跟踪与监督,建立健全跟踪反馈机制,确保执法规范,准确到位。三是规范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以及其他涉税审批档案资料的管理,规范执法程序,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四是正确使用并准确填写和制作各种税收执法文书和证据材料,客观、详实地记录涉税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及其他证据资料。

(三)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一是实行严考核、严追究,积极开展内外部评议,应用考核、评议结果,加大激励奖励力度,客观评价执法工作质量。二是加强税收执法的监督,接收各个层面的监督,同时积极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群众举报制度。三是坚持开展执法自查周活动。在每个月份的第一周内,对上个月的执法情况进行认真自查,分析监控,对查出的执法不规范的地方,督促相关机构和人员及时整改,进一步降低执法风险。四是发挥信息化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管税体系,结合各种税收风险点,有效发挥信息化在风

险管理中的作用,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执法岗位设置相应的预警指标,各岗位人员对照系统的预警提示,实时进行调查整改,提前预防日常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执法风险。五是在对纳税人提供风险提醒服务,在综合分析风险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纳税风险提醒事项,告知纳税人数据异常的指标、风险点和可能的涉税违规问题,并建议纳税人自查自纠,提供相关的原始证明材料,向税务机关主管人员说明情况,通过纳税人自查补缴税款和滞纳金,化解税收违法违规风险。

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2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 处理企业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财务管理处于重要的地位, 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指南。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给现代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当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脱节。因此, 分析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的对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已经不适应当前财务管理的需要

在传统的经济时代, 经济增长主要是来自于一切有形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资金、人员等方面。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以无形资产来衡量, 如企业的商标权、员工的素质、产品的差异性等。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在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中, 涉及到无形资产的比例少之又少, 仍然以有形资产为财务管理理论的核心, 无形资产的相关理论没有引起重视。因此, 在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中, 企业低估了无形资产的价值, 没用更好地利用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进行整个企业的资本运营。这与当前财务管理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

(二) 财务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僵化

在我国, 典型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拥有高度统一的所有权与经营权, 企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由于我国沿袭的体制和守旧的管理观念, 企业的领导者集权思想严重, 家族化的管理现象层出不穷。同时, 企业领导者缺乏对财务管理理论的正确认识和相应的研究, 没有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 运用传统的集权思想来控制企业的财务系统, 职责权限不分, 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 会计信息失真等。一方面, 企业没有内部的审计部门, 缺乏保证内部财务审计独立性的机制。另一方面, 企业财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较差, 没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管理观念守旧。企业没有对财务管理部门引起相应的重视, 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从而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 资金严重短缺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资金严重短缺, 融资困难。原因来自于内外的因素。内部因素是来自企业自身。主要是多数的企业规模小, 持有资金不足、负债过多, 造成企业的信誉不高, 信用等级较低。外部因素一是由于当前国家的相关的优惠政策没有向小规模企业倾斜, 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中小企业扶持机构。加之国家没有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金融机构不能及时对企业的不良经营行为进行防范, 为了降低企业的贷款风险, 金融机构只有采取保守谨慎的态度。二是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民间融资渠道。在民间, 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这种方式完全依靠个人的信用和高利息, 风险较大。由于内外因素造成了企业的资金严重短缺, 严重阻碍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 财务监督体系薄弱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弊端, 财务管理缺乏一套规范严格的财务监督体系。企业的财务监督体系应该来自于多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监督, 主要是政府、银行、税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前者主要是由稽查特派员执行的监督;后者主要是由社会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执行的监督。另一方面是来自内部的监督, 主要由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员工的民主监督组成。内部监督无疑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最重要的监督, 具有经常性、全面性的特点。但是, 往往因为企业错综复杂的关系, 财务管理的职责权限不明确, 企业的领导意识上的不重视, 造成企业的内部监督体系监督力度不够, 达不到财务监督的目的。

(五)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无疑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财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是会计人员, 掌握基本的财会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 不能同时应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关系。甚至有些财会人员凭关系上岗, 没有经过专门的知识培训, 也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在工作中, 连最起码的账务都不懂, 更别说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 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解决对策

(一) 以无形资产作为财务管理理论创新和调整的主要内容

无形资产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对象, 因此, 企业必须将无形资产作为财务管理理论创新和调整的主要内容。不断地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 并且将更新的知识积极地运用于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 建立反映无形资产状况的指标体系, 以该体系为企业投资决策重点, 核心以无形资产为主。最终效益评价的标准以无形资产是否给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否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否带给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 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 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价值观的体现。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首先应树立人本化理财的观念, 并且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 将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学会理解人、尊重人, 加大对人才的投入。通过建立责权利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 用制度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 激发工作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应树立多元化理财的观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大量的外国金融机构涌入我国的市场。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 转变多元化理财的观念, 积极地寻求与外资合作的机会, 提高自主的管理创新水平, 逐渐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最后, 企业应强化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中, 由于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自发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强化风险意识, 有预见地对各种不确定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力求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 积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资金严重短缺。通过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 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第一,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鼓励企业发展融资的政策法规, 但是, 这些法规还不够完善。只有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政策法规, 给企业更多的平台, 才能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第二、建立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必须是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 为企业的融资信用担保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积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第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 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 突破传统制度和体制上的障碍, 加快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 逐步适应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 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必须强化内外部的监督机制。一是完善外部的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作用。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用法律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行为, 防止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欺诈行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工作的最要监督者, 通过一系列评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审计风险, 将审计意见的不准确性降到最低的限度。

二是完善内部的监督机制。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严格规范的内部监督制度, 并将该制度具体实施到财务管理工作中, 使内部监督形成一个规范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 企业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思想上, 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制度上, 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机构设置上, 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并且把具有专业技术能力、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员工配备到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

(五)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经济知识时代, 只有加快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企业应阶段性地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和培训, 不断地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植入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对财务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制度, 通过阶段性考核, 适当合理调整工作岗位;对于不能胜任财务管理工作岗位的, 必须坚决调离工作岗位。鼓励与惩处的制度相结合, 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 应为其创造条件加以鼓励;对无证上岗的必须坚决进行惩处。

四、小结

21世纪是知识、人才、竞争的时代, 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不适用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只有通过财务管理理论上创新、财务管理工作观念上创新和各方面的努力, 才能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引导企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增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7.

[2]杨德全.浅析财务内部控制制度[J].理论界.2006.

[3]王佩奇.企业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 2006.

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3

(一)消费规模急剧膨胀,财政不堪重負

目前我国有关职务消费年总规模的各种统计数据不一,没有一个确切和权威的说法,社会比较公认的是,全国每年公务接待、公车配置和使用信、出国考察和以公务消费名义支出的通讯费、礼品费、娱乐费等项费用之和,大致是9000亿元,大约是全年财政支出的30%。从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所占比重看,1978年只有4.7%,1990年上升到13.4%,2006年已占到18.7%。这一比例不仅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而在行政管理费用支出中,职务消费又占了大部分,1978年至2006年间,我国职务消费规模增长了140多倍,而近年来这种膨胀势头有增无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此庞大和与日俱增的职务消费开支,成为各级财政难以承受的负担,严重挤占了本应用于公共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建设资金,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引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二)消费边界模糊,随意操作空间过大

职务消费是公务人员履行公务,行使职责必不可少的开支。但在实际中,一项职务消费的支出到底与公务是否有关联,关联程度有多大,其必要量是多少,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划分,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和制度规范。由于目前我国对职务消费的内容、范围和标准没有一个科学、合理和明确的界定,或者即使有规定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给消费主体留下了伸缩性较大的可随意操作的灰色空间。一些公职人员在职务消费中利用制度上和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巧立名目,超规定、超限度进行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将一些与公务活动不沾边的项目都纳入职务消费中来,甚至将个人消费、家庭消费都通过公务消费来报销。目前,职务消费的边界模糊,不仅助推了职务消费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和难以遏制,而且使职务消费结构畸形化,掺杂进了越来越多的非公务要素,甚至将一些腐败因素囊括其中,导致职务消费的职能和性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三)消费权力化倾向明显,消费冲动难以抑制

目前我国职务消费大都按行政级别来确定标准和规格,而不是按正常履行职务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职务消费标准一定程度上成为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或者是行政官员权力和地位的标志和象征。因此,在职务消费中各级公职人员大都会在相应的消费标准限度内用满、用足政策,严格按照上限标准来掌握,甚至一些政府官员将职务消费当成相互攀比、相互炫耀的资本,加之职务消费中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区域,一些消费主体会尽其所能地采取变通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待遇水平,进行超标准的高消费。另一方面,职务消费资金的使用具有无偿性,在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的条件下,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消费冲动,刺激消费主体的消费欲望不断升级。特别在职务消费权力化中,下级接待上级领导时,更是务求上档次、上水平,想尽一切办法拔高和提升消费标准,使超标准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当前,职务消费中这种愈加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冲动仅靠消费主体的个人品质和道德规范所形成的自我约束,很难从根本上消减下来。

(四)消费透明度低,消费欲望释放渠道多元化

在职务消费中,消费的标准和规格按职务高低来决定,而且越是权力大的消费主体,不仅享受的待遇高,而且手中大都掌握着可自由支配的资源或资金,成为释放更大消费欲望的资本。这部分资源或资金包括:一是以小金库方式存在的数量可观的预算外资金。这部分资金在使用上具有不可控性和非透明性特点,在开销上仅凭单位领导“一支笔”来处置,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二是一些手中掌握一定资源配置权或政策制定权的权力部门,将一部分职务消费形成的超标费用,向权力辐射范围内的下级单位或分管企业进行转移,报销开支。三是一些单位领导,挪用其他款项进行高消费。出现吃完招待费吃办公费,吃完办公费再吃专项资金的情况,甚至出现吃社保基金、教育经费、扶贫款和救灾款的恶劣行为。由于职务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暗箱操作”之中,消费主体易于大做手脚,把职务消费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

(五)消费内容鱼龙混杂,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由于职务消费的体制、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和漏洞,容易形成腐败滋生的土壤和环境。具体表现为:一是下级单位或官员假借礼尚往来之名,向上级单位或领导赠送高档礼品、高额礼金或大额银行卡、购物卡,将公物、公款转化为私物、私款。二是将接待上级领导或关系单位重要人员时所发生的超规格费用,甚至在高档娱乐场所发生的违规、违法的腐败费用纳入到公务消费中报销。三是公务人员将个人消费、家庭消费、招待亲朋好友的开销,统统列入职务消费中报销,以权谋私和化公为私。四是公务人员在职务消费中在发票上大做手脚,虚报、谎报甚至用假发票进行报销,贪污腐化。五是一些领导干部,借国内外考察之机,大搞公款旅游。由于目前职务消费内容鱼龙混杂,很大程度上使职务消费性质变了味,成为滋生腐败的源头之一。

二、厘清职务消费界限,净化职务消费环境的基本原则

(一)划清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的界限

从一般意义来看,职务消费是指公职人员为履行职务或公务而进行的必要和适度的消费。这部分消费是维持和保证政府或社会正常、稳定运行的不可或缺的消耗和成本。因此,在任何社会中,职务消费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支出。但职务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财富的占用和消耗,必须有一个量和度,超越了这一界限,则属于非必要的、过度的消费,从性质上看是对社会财富和纳税人钱财的浪费或挥霍。这就表明,职务消费是一种有限度、有节制、有规则的消费行为,在消费中应坚持适度、节约和效率的原则,即用较少的消费支出,为社会和纳税人提供足量、优质、及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求在职务消费中必须划清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的界限,坚持足量保证必要消费,压缩和杜绝过度消费。在现实中,职务消费的必要量是可量和相对恒定的,弹性较小,实行定量化的测量和管理在技术层面上难度不是很大,关键是如何实施和推进。而目前职务消费总量失控的重要原因在于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两者的界限相互混淆和重合,在职务消费中失去了量的约束和可度量的标准,形成了过大的职务消费灰色空间,造成过度消费部分无限制地膨胀,推动消费总量不断扩大,导致必要消费部分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浪费和奢侈消费的比重则越来越大。

(二)将正常消费与腐败消费区分开来

正常消费属于合法、合规的消费,虽然在正常消费中,受现实体制与机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度消费因素,但基本都限定于“合法不合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允许范围之内,这些不合理的因素可以通过健全制度和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腐败消费属于突破法律、法规限制所进行的超标准的高消费或通过职务消费来以权谋私和损公为私的行为,需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和设立法律红线,加大打击惩处力度来解决。从目前来看,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但大都是以定性管理为主,约束力有限,特别是职务消费中的财务报销制度和监督制度存在着较多的漏洞,消费过程存在一定的暗箱操作,透明度较差,为腐败消费提供了较大的可随意操作空间;正常消费中的灰色消费区域不断扩展,也使正常消费与腐败消费相互融合,难以分辨,许多腐败消费行为借正常消费之名,行谋取不正当利益之实,为职务消费由“灰”转“黑”提供了条件。

(三)明晰因公消费与因私消费的关系

职务消费具有明显的公共特征,但消费主体的行为具有消费目的的职务性与消费过程的个体性的双重属性,很多情况下两者公私合一,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因此,在职务消费中较易出现假公济私、以公谋私和化公为私的不正当消费行为或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在职务消费中实现公私分明,界限清晰,成為遏制职务消费腐败的前提。现实中,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将职务消费中单一和明确的公务消费部分与公私合一的部分进行分列,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对公车使用费、通讯费等公私合一的费用,列入薪金补贴之中,实现透明化管理;而对于公款接待、公务考察和差旅费等单一属性的公务费用,实行定额管理,制定一定的标准,在标准内实行实报实销,节约奖励分成,超额自补。这样,职务消费主体便会从自身利益来考虑,形成消费的自我约束机制,使节约或降低成本和费用成为其自觉和主动的行为;同时也可有效遏制职务消费中的以权谋私以及变相的高消费和腐败消费行为的发生。

(四)摆正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的关系

职务消费是公职人员履行自身职务形成的公务性消费,具有明显的因公消费的公共性特征;而职级消费体现为不同行政级别的公职人员所享受的不同等级的待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消费主体作为个体在行政级别上的政治、社会差别,具有很强的私人性。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也容易混为一谈。一方面,很多情况下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是对应的,行政级别越高,职务消费待遇越高;另一方面,由于部门、单位或特定组织的社会职责和性质不同,同一级别职级的职务消费所需费用和成本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在确定职务消费标准时,要因部门、因单位、因岗位进行权宜考虑,不能搞一刀切,要按照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相应的标准。因此,在职务消费中要正确区分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的关系,可以避免职务消费权力化。

三、规范职务消费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一)细化和精化职务消费标准,设定严格的量的界限

根据不同地区、部门、系统、行业、单位和岗位的工作属性和特点,对职务消费情况进行摸底和排查,本着保证必要的、压缩过度的、杜绝腐败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定出各类别和各岗位的职务消费量。一是职务消费标准要以实际需要为前提,以需定量,严控标准;二是将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分开,根据公务活动中履行职务所需的必要量来确定职务消费开支,确保职务消费的公共性;三是稳步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对职务消费中属于公私交合类别的那部分消费,纳入工资薪酬,实行节约归己,超支自理,由职务消费主体自我管理。属于单一的纯公共性类别的那部分消费,实行总额控制,标准到岗和到人,限额使用,节余滚存,按比例奖励,超支自理。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保证职务消费主体在消费中,钱花得有据、有理,花得明白,最大限度地避免随意消费、过度消费等铺张浪费现象出现,也可以有效遏制腐败性消费的发生。

(二)在预算中尽快设立单独的职务消费科目,实现预算硬约束

从国际经验来看,预算管理是约束职务消费行为的最为有效的常规手段。一是通过设定职务消费专项科目,达到预算编制的精化和细化,使消费主体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钱花到哪里合适。这样既有利于消费主体进行自我约束,又有利于有关部门管理和社会监督。二是通过量体裁衣,实行“按量消费,超支自补”的原则,可以确立起财政预算的事前控制机制,建立起职务消费过程的“先定量,后消费”程序。促使消费主体在消费之前就做到心中有数,将消费量控制在相应的限度之内,进而在这个限度内进行统筹安排和有计划地支出。三是预算约束具有法律权威性和刚性特点,可以克服当前职务消费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可以在职务消费中清除权力消费和等级消费的影响,杜绝消费主体利用权力进行自我消费、自我审批现象的发生,从而将职务消费纳入到规范性、透明性和可控性的轨道之中,真正达到总量硬性控制的效果。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

建立健全公职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规范,通过建章立制,使职务消费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成为约束职务消费主体行为的“软”机制和自觉自愿行为。从当前看,应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已有的有效做法,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公职人员的政治素养、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在公职人员中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公仆意识和正确的职务消费理念,提高自身抵制职务消费中的攀比、奢侈等腐朽文化影响的免疫力,破除官场之中大吃大喝、请客送礼、讲排场等陈规陋习,在职务消费中树立勤俭节约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观念。

(四)加强监督,严肃法纪

加强职务消费管理,最为关键的是做到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规范职务消费工作当作关系党风、政风、行风的大事来抓,上升到反腐倡廉的高度来审视。在强化职务消费监督中,最重要的是公开,包括职务消费对象、消费标准、消费范围、消费内容、消费依据以及管理程序等都要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示。在监督中要重点调动以下几方面力量:一是人大监督。主要通过对政府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审议和审查,对超额度、超标准、超范围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咨询和质询,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当事人进行依法依纪处理。二是媒体监督。鼓励和支持各种形态的媒体参与监督,并赋予媒体相对独立的新闻报道权力,对职务消费中出现的一些严重腐败行为进行披露。三是群众监督。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与政府政务公开相连接的多种群众举报通道,包括电话专线、电子信箱、手机短信、意见举报箱等,与监察机构建立直通式联系,并通过设立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职务消费监督之中。四是纪检监督。包括根据举报线索进行核查、处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对相关单位财务账目的审计和审查,对党政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社交活动进行督查等等。只有在职务消费中严肃法纪,才能促使职务消费主体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并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职务消费管理中法纪松弛和纪律涣散的局面。

当前税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部大开发、国企改革、发展高科技等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依法治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制,优化税收执法环境,严格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总是及对策做粗浅的探讨。

一、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干预妨碍税收执法

税务执法是依法治税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它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执行公务。但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人治往往大于法治,领导讲话代表法、地方文件大于法,越权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或制定违反国家税法的有关文件、会议纪要,对个别企业进行越权减、免、缓税和长期实行“包税”的情况普遍存在,特别是当税务机关清理欠税和查处偷漏税案件时,政府有些领导便以扶持企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由出面干预,甚至施行压力。由于有政府撑腰,有的欠税企业老总轿车越坐越小,房子越坐越大,票子越捞越多,国家的税款就是可以赖着不缴,甚至公开说“欠税出效益”。

(二)部门政策利益化干扰了税收执法

部门政策利益已成为社会一大突出问题。一些权力部门为谋取本部门和小集团利益最大化,千方百计扭曲行政行为,制定出台一些收费政策,对国家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仍继续收费。据有关资料统计,东北某省物价局、监察室组织人员进行行政收费大检查,涉及全省14个市221个单位,共查出违法收费1.7亿元,有的权力部门甚至采取垄断手段搞创收。由于收费项目过多过滥,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积累能力大大下降,加上费税交叉征收,费搭税车,模糊了纳税人的认识,致使一些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正常的税收执法也不能理解,不配合,甚至反感。

(三)税收计划的“硬性”弱化了税收执法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对税收计划的制定不是以当地经济基础和税源状况为依据,而是从地方财政的需要出发,采取“以收定支”的方法编制预算。国税只要求保“基数”略增长就行,而对地税则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各级税务机关和地方政府普遍对税收计划都采取行政手段,如年初与上级部门签定责任书,纳入目标管理,实行税收任务“一票否决”,经费挂钩等,在一些经济落后,税源贫乏的地方,有的政府领导把完成税收任务与乡镇领导“帽子”挂钩,为了保住官帽,一些乡镇领导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导致了征收过头税、寅吃卯粮、摊派税、引税、买卖税、弄虚作假等行为发生。

(四)税务干部业务素质不高影响了税收执法

税务执法要求执法者必须具备娴熟的业务能力,极强的法治意识,才能正确地履行职责。但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多数中小企业纷纷改制,大量企业转为私人所有,偷税将直接转化为个人财富。不惜重金聘请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做假帐,进行所谓的“合理避税”是企业普遍采取的手段。税务干部如果业务不熟,到企业去就无法看帐,更谈不上查帐,只能以帐查帐,应付了事。偷税与反偷税,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是当前和今后税务部门面临的一道课题。同时,税务执法人员缺乏法律程序方面知识的培训,特别是与税收相关的其他法律知之甚少,正确运用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重实体、轻程序也是税务机关被推上被告席的重要因素。

(五)征管不严,对涉税案件打击不力放任了税收违法

征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提高征管质量好坏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征管基础数据混乱、可信度低、可用性差在各征管单位普遍存在,管理上多数征管单位流于形式,被动受理纳税人的各项涉税资料,基本上是企业报送什么就受理什么,申报多少就受理多少,很少对企业纳税资料和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缺乏动态的跟踪管理。如对部分餐饮业实行查帐征收,最终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助长了偷逃税的行为发生。在对涉税案件的处理时,不是严格按《征管法》的规定处理,而是以补代罚,以罚代刑。

二、几点对策

(一)加强税法宣传,树立法治意识

广泛深入地开展税法宣传教育,增强纳税人和全社会的税收法律意识,要形成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积极氛围。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税法,执行税法,正确地处理好发展地方经济,培训地方税源与执行税收政策,完成税收任务的关系,对税收工作要着眼于宏观指导,做到总揽而不包揽,支持而不干预,协助而不代替,要通过税收政策的执行,各项任务的完成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发挥地域优势,而不是通过擅自减免税收,出台一些与税法相悖的文件来换取暂时的眼前的小利,影响经济的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要借助新闻媒介力量曝光一些典型的偷逃税案件、欠税企业,对涉税案件的打击要出重拳,决不能心慈手软。

(二)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的政府收入机制

税费征收有着不同的理论依据,税的征收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全国人大立法),接受社会和纳税人的监督;而费的征收则完全基于征收机关的权力和垄断,这种权力和垄断最容易被滥用,同时,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费税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我国政府目前收入格局中,税外收费占有相当的比重,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二财政,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费大于税的怪现象,项目繁多、数额巨大的收费不仅严重侵蚀了税基,而且严重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扰乱了正常的分配秩序。由此必须尽快实行费改税,消费立税、压费增税,使税收真正成为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

(三)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执法能力

税务干部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好坏,是从根本上保证学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贯彻执行,直接体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一是要继续深入持久地抓好领导班子、基层队伍和党风廉政三项建设,强化对税收执法权、行

政管理权的两权监督,从制度上、机制上、手段上解决执法的随意性和行政管理上的腐败问题。二是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应对入世后依法治税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有计划地分批选派政治素质高的年轻业务骨干到高等院校深造,或聘请高等院校教育、大型企业的会计师、律师对税收、会计、法律、外语和计算机等业务进行重点培训。三是全面推行执法资格认证和能级管理制度,保证税收执法队伍基本素质,对经考察称职和考核合格的,颁发税收执法资格证书,持证上岗,不具备执法资格的,调离执法岗位,取得执法资格上岗的人员,要实行等级管理。通过这些途径,全面提升税务人员的整体水平,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和素质专业化的税务干部队伍。

(四)强化征管效能,推进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

按照新的征管改革的要求,合理地划分征、管、查三大系列的专业职责,完善岗位体系,做到以岗定责,任务到人,形成配合、互相协调、运作规范、职责分明、管理到位的征管机制,规范各类征管资料和纳税人分户档案,切实加强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监督管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逐步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科学严密的税收管理监控体系。认真解决家底不清、税负不公、管理不严、监督不力的问题,通过扎实的工作,提高质量和效能,促进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5

为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公安机关一手抓打击、一手抓办案质量,对刑事案件保持严打的同时,始终把执法质量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放在首要的位置,在打击能力提高的同时,执法质量亦如芝麻开花节节提高。但是当前在刑事执法办案环节尚存在不少问题。现就发现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接处警不作为:一是不及时处警,案情就是命令,接到报案后处警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开展工作,而有的处警人员常常是不慌不忙,有的甚至在报警人再打电话催促才出动现场;二是不及时开展调查访问工作,调查访问是刑侦破案工作的起点,是公安机关发动群众、证实犯罪、打击犯罪的有力武器。但有的民警在处警时只是简单地做了一份事主的报案笔录后就坐等现场勘查人员勘查现场结束,不去查访其他目击证人,致使事后找不到目击证人,给工作造成被动;三是携带装备不全,不是缺了录音笔就是忘带照相机,或者是电池没电,给取证及固定证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不如实立案:立案是侦查的开始,是采取侦查措施、开展侦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诉讼的重要环节。但日常工作中常发现不及时立案、不如实立案、不破不立的现象存在。

3、不按法定程序办案:一是违规讯问,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不在专门的审讯场所讯问;二是违规扣押、辨认,有的不办理呈批手续,未经负责人同意或批准就进行扣押、辨认,事后在补办手续;三是拘

留、逮捕后讯问简单,刑事诉讼法规定,对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都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讯问,此时进行讯问形成全面透彻的讯问笔录,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更有证明力和说服力。大多侦查员对此认识不清,往往对24小时内的讯问走走过场,简单地做一下笔录,有时就一张笔录纸的字;

4、不及时搜集固定证据:一是取证的目的不明确,有的侦查员

在办案过程中取证工作抓不到点子上,在使用证据证明事实的方法和能力与办案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证据未形成锁链,有的侦查员收集证据后缺乏分析、整理,只是简单的罗列,证据间缺乏逻辑性,形不成证据锁链,证明力大打折扣。

5、结案处理粗糙:一是法律文书制作粗糙,有的引用法律条款

错误,有的涂改处不加盖校对章等;二是法律手续不够完善,如未制作《侦查终结报告》或制作不规范,起诉意见书词不达意等;三是涉案物品处理不当,有时在移送起诉后对涉案物品不及时移送或不完全移送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因案件多、警力少、办

案经费短缺、考核不科学等,但是从主观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执法理念不到位。少数民警执法为民、公正执法的思想不牢

固,表现在办案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重破案轻办案,先抓人后取证,只取有罪证据,不取无罪证据等,背离了执法为民、公正执法的理念。

2、民警素质不到位。一些民警平日忙于事务,不注重业务学习,同时单位对培训抓得不够,主要靠传帮带,致使民警业务素质提高不快,对侦查、取证、审讯等一知半解。

3、制度执行不到位。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未能使案件倒查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落到实处,流于形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于刑事执法办案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各职能部门采取了多种方法在解决之中,如开展新警培训、卷宗抽查评比、固定的政治、业务学习等,以切实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公正执法的理念。但笔者认为督察部门作为一支专门的监督办量,应当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开展随警督察、跟踪督察、明查暗访和倒查等多种督察手段、方法,确保刑事执法质量。

一是加强对案发初期的督察。通过不定时的开展模拟报警、跟踪接警、事后回访受害人、打防控系统的抽查和通过接受群众信访举报等方法,及时发现查纠民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防止接处警不作为及推诿拖拉现象。

二是对立案情况进行督察。主要是检查能否严格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有关规定及时地按法定程序进行受理、审查并如实立案。重点督察:(1)办案单位是否依法接受公民扭送、报案、控告或犯罪嫌疑人自首并及时进行初步审查和处理。(2)办案单位是否按照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履行手续,有无该立不立、不及时立案、插手经济纠纷等情况。工作

中,特别要注意发现查纠越权管辖或推诿、不作为等问题。

三是对刑事侦查环节开展督察。通过办公场所、审讯室检查结合视频监控的每日巡查,核查民警在办案中是否严格、文明执法,有无存在单独办案,协警员参与办案现象,采取拘留等强制措施的对象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法,在讯问过程中,有无存在动手动脚、刑讯逼供现象。同时不定期地通过查阅案卷的方法,检查勘验、搜查等环节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要求,扣押冻结财物是否超过范围时间,刑事强制措施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法律手续是否完备,核查民警调查取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6

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一法一例两个办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转变。即:由过去的条例制度到现在的法治;由过去的粗放管理到现在的全方位服务;计划生育的对象不再是被管理者,而是计划生育的主人。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目标和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任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人事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本文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计划生育,做一粗浅探讨。

一、当前计划生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计划生育宣传不到位

近几年来给广大群众的感觉是计划生育不紧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宣传不够,没有很好的宣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在计划生育转变管理方式上没有引起重视,对计划生育的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都不是按照首位的考虑。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计划生育负总责任不动摇,再次明确了计生的重要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对象面广、文化素质差异较大、层次复杂、年龄跨度大、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和社会协调的明确的政策与文件规定,计划生育部门很难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文艺团体和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单位收费较高,大大限制宣传力度。

2、违反生育政策时有发生

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部分城市干部职工和农村群众生育观念滞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弄虚作假、偷生、超生,另外还有假双胞胎、假收养等问题依然存在,非法收养增多。按照《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在不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由民政、公证和计划生育部门批准收养一个子女,然而部分人为了躲避行政和经济处罚,千方百计把亲生的子女审报为收养、拾养,钻政府的空子。

3、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难

在农村传统的生育观念还存在,计划生育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村育龄群众。他们整体生活水平低,一年播种、施肥、收割、复种,全靠劳力,农活繁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家庭条件不同,一部分人先治富了家里用电磁炉,有的还用柴火做饭,在山区的居民连吃饭的醋都没有;居住环境不同、分散,有的住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旁,有的住在川地里,有的住在山区,几座山上分散的住着几户人;另外,部分农民群众对计划生育认识不够,总是存在抵制情绪,认为是跟他们过不去,对开展的计划生育不支持、不配合,发送的资料根本不看,造成计划生育人员重复,但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不见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对流动人员的计划生育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存在着不好管理和流动性问题,组织群众不便。

4、技术服务水平低

关爱母亲,关爱女孩奖励扶助等都使具有时代性,需要大力宣传。以“服务”为主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人员就是做好整个计划生育的主要人员。但是有些计划生育服务所人员,敬业精神差,服务水平低,只停留在会环检、孕检、放环的简单技术水平上,无法做到对妇科病的全面检查,这与我们所做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严重脱节,技术服务人员不做产前、产中、产后、术后访视,造成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前矛后盾,生搬硬套,对计划生育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本来计生站人员就少,再减去技术服务所人员,计划生育只能由计划生育专干完成,可计生量没有减,以致出现人员分配上过少,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

5、经费保障不健全。

按照国家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和二女户结扎户享受的优惠政策要不折不扣的落实,但长期以来,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落实的不好。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投入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供给等方面落不实,因而远远跟不上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影响了群众实施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其次,计划生育是一个循环式,而在乡镇一些地

区,没有专门设置这一部分专款,造成计划生育方式单一,停滞不前;医疗设备单一,计生技术服务站不能全面给育妇体检、看病。最后,计划生育主要由计划生育站的计生专干在完成本职的同时去完成。而凡是在乡镇过的人员都知道“最苦最累的是计划生育专干,挨骂受气的也是计划生育专干。”而计划生育专干的工资,待遇也很低,有些计划生育站没有经费,没有奖金,下村入户,无论远近,只能徒步。

二、加强计划生育的对策

1、提高领导班子对计划生育的认识,扩大宣传面。

计划生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基本国策,成立了计划生育法,说明计划生育的完备性、重要性。在全局中对计划生育不能忽略,应该放在首位。在人员分配上给予全力支持,现在计划生育是全员管理责任制;加强计划生育的力度,在乡镇中,作为每一名干部,计划生育都有自己的责任。一方面,随着乡镇的管理机制改革,税费减免,全局重心任务有所转变,计划生育则显的更为重要,单凭计划生育站的几名计划生育专干想把全乡、全镇的计划生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不够、不足的,主要领导要提高对计划生育的重视。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与优待奖励结合起来,与日常管理服务结合起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宣传媒体要给计划生育以大力支持,扩大宣传面,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应制定宣传媒体给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协调或配合的明文规定。例如:“文化三下乡”活动中,文化团体可以少编排一些关于计划生育内容的节目;广播可以定时少量播放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街道边固定设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牌,专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内容;电视中可以在屏幕下方出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内容的字幕,这样即不影响电视节目的播出,还可以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做宣传。通过媒体单位给予配合与发达地区的计生宣传形成一个有机网络。

2、依法加强对计划生育的管理

强化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和农村居民实施计划生育的责任感。干部职工计划生育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的生育政策,规范生育行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干部群众应彻底转变生育观念,促使城乡计划生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加大政策宣传,消除生育观念上的偏差。我国生育政策的制定是按照一定的特别人群结构、地理、民族、社会经济等进行微观调控,属于一胎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生育;属于生育二胎的要通过申请审查审批方可生育;属于少数民族的经批准,按少数民族政策可以允许生育第三胎,对政策外生育的,严格按照《社会抚养费征收办法》做出处罚决定,依法征费和强制执行。对在生育上相互诱导,钻政策空子的现象,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加强对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要定点办理各种证照,严格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要求予以执行,认真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企事业单位制定计划生育优待奖励措施,做好与户籍地的信息反馈衔接服务,杜绝人口与计划生育中的断层脱节现象。为了更有效的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能否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持低生育水平等问题。《人口与计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2006年4月19日,**省人口委员会、**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等联合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通告。

3、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做好计划生育,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在开展计划生育中,要将计划生育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与群众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尽可能满足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需求,促进家庭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转变。计划生育要坚持面向家庭、面向群众、以人为本,就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事实证明,只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做,人民是欢迎的。例如:奖励扶助政策,凡是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生育;现存活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年满60周岁。同时,双方各有一个子女(不论男女)的再婚夫妇也纳入奖励扶助对象。奖励扶助金标准:奖励扶助金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整,奖励扶助对象凭身份证和奖励扶助光荣证在当地委托发放机构领取,直至亡故或外迁。使计划生育的形式、内容、政策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能够更好的被群众了解和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计划生育才能植根于民众之中,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提高计生服务所人员队伍素质,调动计划生育者的积极性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乡镇改革、人员调整,针对基层量大,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选拔有能力,有文化,思想好的年轻干部从事计生。计划生育人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05年11月8日,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表彰会在北京举行。31人受到表彰。姜淑琴等老先进、是全国52万人口和计划生育者的杰出代表,是人口计生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理想信念、塑造良好风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名利观,始终以群众要求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的根本标准。广大计划生育者要以他们为楷模,学习他们的优良品格和道德情操,在本职岗位上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再创辉煌,谱写出更加壮丽人生篇章,同时,加强乡镇、站人员工资管理,制定绩效分配管理办法及奖惩标准,加强村(居)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好村(居)计生专干和自管小组长的报酬,从而调动计划生育者的积极性。计生服务人员可以划分到医院、卫生院。一方面,壮大卫生系统队伍。另一方面,便于技术服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创造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使他们的专业学有所用。或服务所人员到医院进修提高医疗水平,竞争上岗,真正的把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培养一支业务精、纪律严、素质高的计划生育队伍,从而提高计划生育的整体水平。

5、加大资金投入,为居住地计生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为确保计划生育不断深化,必须解决经费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计划生育事业费已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保证事业费投入到位和使用的两个效益最大化,在管理形式上应“下管一级、分类划拨、专款专用”。为了使计划生育经费不被挤占,应设立计划生育专项经费,如独生子女享受的优惠政策、二女户的养老保险、奖励扶助资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金,全部通过银行兑现,这有利于计划生育经常性的开展。社会抚养费等依法上缴国库的资金由县设专门银行帐户,取消收费中间环节,群众直接到银行缴费,用于计划生育扶助奖励、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等人口社会福利事业。构建以市计生指导站为龙头,镇乡中心服务站和医疗单位为纽带,镇乡一级服务站为基础,村卫生室为依托的阶梯式计生技术服务新体系,分别规定和完善医疗单位、计生服务站、村服务室在开展计生技术服务时人员、用房、项目、制度等方面的要求。把服务站分为一级站和中心服务站,明确一级站主要承担咨询指导、宣传教育、妇女生殖健康指导与随访等服务;中心站主要设立门诊、B超、视听、宣教、休息、化验室和手术室,配备先进的辅助检查设备等,打造“温馨、舒适、精致、优质”的服务环境。计划生育人员的工资必须保证,并稳中有升,才能使计生队伍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目的。

《当前计划生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当前计划生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pex

区,没有专门设置这一部分专款,造成计划生育方式单一,停滞不前;医疗设备单一,计生技术服务站不能全面给育妇体检、看病。最后,计划生育主要由计划生育站的计生专干在完成本职的同时去完成。而凡是在乡镇过的人员都知道“最苦最累的是计划生育专干,挨骂受气的也是计划生育专干。”而计划生育专干的工资,待遇也很低,有些计划生育站没有经费,没有奖金,下村入户,无论远近,只能徒步。

二、加强计划生育的对策

1、提高领导班子对计划生育的认识,扩大宣传面。

计划生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基本国策,成立了计划生育法,说明计划生育的完备性、重要性。在全局中对计划生育不能忽略,应该放在首位。在人员分配上给予全力支持,现在计划生育是全员管理责任制;加强计划生育的力度,在乡镇中,作为每一名干部,计划生育都有自己的责任。一方面,随着乡镇的管理机制改革,税费减免,全局重心任务有所转变,计划生育则显的更为重要,单凭计划生育站的几名计划生育专干想把全乡、全镇的计划生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不够、不足的,主要领导要提高对计划生育的重视。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与优待奖励结合起来,与日常管理服务结合起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宣传媒体要给计划生育以大力支持,扩大宣传面,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全民性的宣传教育,应制定宣传媒体给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协调或配合的明文规定。例如:“文化三下乡”活动中,文化团体可以少编排一些关于计划生育内容的节目;广播可以定时少量播放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街道边固定设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牌,专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内容;电视中可以在屏幕下方出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内容的字幕,这样即不影响电视节目的播出,还可以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做宣传。通过媒体单位给予配合与发达地区的计生宣传形成一个有机网络。

2、依法加强对计划生育的管理

强化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和农村居民实施计划生育的责任感。干部职工计划生育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的生育政策,规范生育行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干部群众应彻底转变生育观念,促使城乡计划生育整体水平均衡发展;加大政策宣传,消除生育观念上的偏差。我国生育政策的制定是按照一定的特别人群结构、地理、民族、社会经济等进行微观调控,属于一胎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生育;属于生育二胎的要通过申请审查审批方可生育;属于少数民族的经批准,按少数民族政策可以允许生育第三胎,对政策外生育的,严格按照《社会抚养费征收办法》做出处罚决定,依法征费和强制执行。对在生育上相互诱导,钻政策空子的现象,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加强对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要定点办理各种证照,严格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要求予以执行,认真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企事业单位制定计划生育优待奖励措施,做好与户籍地的信息反馈衔接服务,杜绝人口与计划生育中的断层脱节现象。为了更有效的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能否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持低生育水平等问题。《人口与计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2006年4月19日,**省人口委员会、**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等联合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通告。

3、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做好计划生育,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在开展计划生育中,要将计划生育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与群众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尽可能满足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需求,促进家庭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转变。计划生育要坚持面向家庭、面向群众、以人为本,就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事实证明,只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做,人民是欢迎的。例如:奖励扶助政策,凡是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生育;现存活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年满60周岁。同时,双方各有一个子女(不论男女)的再婚夫妇也纳入奖励扶助对象。奖励扶助金标准:奖励扶助金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整,奖励扶助对象凭身份证和奖励扶助光荣证在当地委托发放机构领取,直至亡故或外迁。使计划生育的形式、内容、政策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能够更好的被群众了解和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计划生育才能植根于民众之中,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提高计生服务所人员队伍素质,调动计划生育者的积极性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乡镇改革、人员调整,针对基层量大,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选拔有能力,有文化,思想好的年轻干部从事计生。计划生育人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05年11月8日,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表彰会在北京举行。31人受到表彰。姜淑琴等老先进、是全国52万人口和计划生育者的杰出代表,是人口计生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理想信念、塑造良好风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名利观,始终以群众要求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的根本标准。广大计划生育者要以他们为楷模,学习他们的优良品格和道德情操,在本职岗位上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再创辉煌,谱写出更加壮丽人生篇章,同时,加强乡镇、站人员工资管理,制定绩效分配管理办法及奖惩标准,加强村(居)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好村(居)计生专干和自管小组长的报酬,从而调动计划生育者的积极性。计生服务人员可以划分到医院、卫生院。一方面,壮大卫生系统队伍。另一方面,便于技术服务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创造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使他们的专业学有所用。或服务所人员到医院进修提高医疗水平,竞争上岗,真正的把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培养一支业务精、纪律严、素质高的计划生育队伍,从而提高计划生育的整体水平。

5、加大资金投入,为居住地计生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为确保计划生育不断深化,必须解决经费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计划生育事业费已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保证事业费投入到位和使用的两个效益最大化,在管理形式上应“下管一级、分类划拨、专款专用”。为了使计划生育经费不被挤占,应设立计划生育专项经费,如独生子女享受的优惠政策、二女户的养老保险、奖励扶助资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金,全部通过银行兑现,这有利于计划生育经常性的开展。社会抚养费等依法上缴国库的资金由县设专门银行帐户,取消收费中间环节,群众直接到银行缴费,用于计划生育扶助奖励、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等人口社会福利事业。构建以市计生指导站为龙头,镇乡中心服务站和医疗单位为纽带,镇乡一级服务站为基础,村卫生室为依托的阶梯式计生技术服务新体系,分别规定和完善医疗单位、计生服务站、村服务室在开展计生技术服务时人员、用房、项目、制度等方面的要求。把服务站分为一级站和中心服务站,明确一级站主要承担咨询指导、宣传教育、妇女生殖健康指导与随访等服务;中心站主要设立门诊、B超、视听、宣教、休息、化验室和手术室,配备先进的辅助检查设备等,打造“温馨、舒适、精致、优质”的服务环境。计划生育人员的工资必须保证,并稳中有升,才能使计生队伍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目的。

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7

(一) 执法不规范,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

当前, 有些消防机构和消防监督员对群众举报的火灾隐患, 搪塞推诿, 故意拖延, 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 仅仅采用口头方式, 督促单位整改, 而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填写相关法律文书, 该罚的不罚, 该执行的不执行, 由于对消防行政执法的严肃性认识不够, 在执法工作中法律法规运用不准确, 执法随意性大, 引用的法律条款不相符, 以罚代拘, 以罚代停, 以罚代改等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屡有发生。

(二) 消防监督人员业务素质欠缺, 执法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 通过开展消防监督执法质量考评活动, 执法人员在消防执法过程中依法履行程序、规范法律文书填写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消防监督业务涉及面广、标准多、要求高, 同时相当一部分消防违法案件的查处涉及到行政处罚法、复议法、诉讼法、赔偿法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具体实践中, 部分消防监督人员对这类知识学习不深、理解不透、实践不多, 在实施监督管理时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或意见不恰当, 表现不出消防执法的严肃性, 这种业务上的不熟练, 久而久之就会降低行政执法效率和执法力度。

(三) 消防法制宣传薄弱, 消防执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由于消防法颁布时间相对较晚, 很多单位和公民对消防执法思想上不能接受, 认识上存在偏差, 工作不够重视, 缺乏防火责任人的意识和观念, 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消防安全;不少群众甚至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有关人员消防法制观念淡薄, 对消防执法的认识不够到位, 认为是多此一举。消防部门千方百计拓宽宣传途径, 增大消防法制宣传力度, 但由于宣传经费有限, 加之地方单位领导重视不够, 认识不明确, 所以消防安全常识和法制观念未能在群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二、加强和改进消防执法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强化消防执法内外监控

通过建立业务培训, 考核制度, 进一步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定期组织消防监督人员特别是刚调到防火岗位的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使消防监督人员能熟练掌握现行的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能熟练地制作和使用各种法律文书;从而提高整个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 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 强化监督机制, 通过推行警务公开制, 聘请社会消防监督员, 采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定期向社会征求对消防监督工作的意见, 加大消防监督执法的透明度, 确保执法的公正严明。

(二) 提高执法者的素质, 全面提升消防部门行政执法水平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一个执法者的素质将会影响到整个消防部队的执法形象, 因此, 要定期对消防执法者进行政治教育, 进一步提高执法者的思想素质, 使消防行政执法有坚实的基础。同时, 定期组织业务培训, 使消防监督人员在熟练掌握常用消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对办理行政案件过程中涉及到的行政处罚法、复议法、诉讼法、赔偿法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及时进行“充电”, 从而提高整个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 以全面提升消防部门行政执法水平。

(三) 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力度, 进一步优化执法环境

要以公安部第61号令为契机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始终把消防宣传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 努力提高全民消防素质;要进一步落实防火责任制, 增强全社会消防法制观念;要逐级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 把责任层层分解, 把消防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 形成良好的消防执法环境。

(四) 积极探索消防监督专业化, 有偿化的新路子

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官兵关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30-02

随着社会环境、价值追求和兵员结构的不断变化,部队内部关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团结不和谐的问题时有显现,不仅影响和制约了部队建设发展,削弱了部队凝聚力战斗力,有的甚至还背离了我军性质宗旨,损害了形象。

一、当前官兵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对和平安逸的环境,弱化了干部骨干的群众观点和官兵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战争年代,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残酷的环境,离开群众,军队就不能生存;离开士兵,部队就无法打仗。官兵之间情同手足、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一双草鞋让着穿,一块干粮分着吃,一壶清水轮着喝。打仗时,干部掩护战士,战士保护干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和各方面条件的发展变化,我们官兵一致的原则坚持得不如以前那么好了。有这么几种现象值得我们警醒:一是有的干部骨干存在“高人一等”的思想,对战士关心不够,不能平等待人,遇到一些苦活累活时,站在边上当指挥员,不愿躬身当实践者。有的战士反映说:现在的干部骨干,喊“给我上的”多了,喊“跟我上的”少了。这些话语其实表达了战士心中的不满。二是有的存在离兵现象,不愿和战友打成一片,日常兴趣缺少交汇点,谈话交流缺少共鸣点,不能深层次地相互了解,官兵关系显然难以融洽。从部队反映的情况看,少数基层干部一有空就关起门玩电脑、玩手机,而不是带着战士打打球,开展群众性活动。我们检查测问一些基层干部骨干,有的对战士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出生时间等基本情况还不能做到“一口清”。三是少数人利用战士入党、考学、选改士官、学习技术、探亲休假等机会,索要战士礼物,侵占士兵利益。有的战士形象地说:“一条烟,多七天;两瓶酒,立即走”。四是有的干部淡化了军民关系,淡忘了我们的性质宗旨。比如,前几年,有几名干部到地方接兵,索要征招青年两千元,还当着人家面数了数,后来这几名干部受到了纪律处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没有直接面对生死考验,容易淡化同甘共苦的革命友谊。这说明,越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越要高度重视密切官兵关系、构建和谐氛围。

2.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滋生了官兵交往中的功利色彩和内部关系庸俗化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部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就,有利于广大官兵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利于改善部队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借助社会优势资源开展工作。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等价交换原则等,对官兵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金钱观、交往观等也影响巨大,比如,有的官兵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厚,存在重互利、轻互助,重实惠、轻精神,重人情、轻原则现象。某部干休所原正营职助理员卢某,因住房纠纷为了多要3万元钱,竟然花2万元雇凶,把亲姐夫伤害致死。这种要金钱不要道德、要物质不要人情的行为,不仅没有党性,而且丧失了人性。还比如,有的官兵越来越注重个人现实利益。有些官兵反映,干部普遍关注升职、房子、车子、孩子和家属工作等,年轻战士普遍关注考学、学技术、工资、娱乐等方面问题。军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关注个人利益也是人之常情,但必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如果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背离了革命军人的理想信念。再比如,有些官兵热衷于搞庸俗关系,存在狭隘的老乡观念,以地域分亲疏,以乡音定远近,用老乡观念代替原则;有的讲哥们义气,不分是非曲直,不顾党纪军规。这些庸俗化的内部关系,既不利于单位的团结统一,也不利于部队工作的正常进行。

3.官兵成分的显著变化,淡化了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切身感悟和深刻体会。“80后、“90后”已经成为基层部队主体。他们中有的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缺乏深入系统学习,对官兵一致的重要法宝知之不多、感悟不深。调查发现,48%的官兵认为谈理想讲传统,就是“画饼充饥”,认为理想信念是虚的,物质利益才是实的;一些战士热衷于武侠、穿越、言情、鬼怪等影视书籍,对理想、励志、军事、名著等却不感兴趣;有的干部反映,以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激励过一代代年轻人,成为当时的年轻干部战士必读的两本书。现在部分战士也有两本书:一本是《流氓是怎样炼成的》,一本是《混也是一种活法》。同时,兵员成分日趋复杂,不少战士入伍前经过商、打过工,民主意识、维权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但政治意识、纪律意识、集体意识却比较薄弱。如何适应形势,把连队管好,把兵带好,对干部的品德操守、能力素质、作风形象、情感情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种形势,一些单位对我军优良传统教育抓得不力,对正确处理内部关系思考研究不深。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深刻认识,积极主动作为,真正把部队建设成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坚强集体。

二、解决当前官兵关系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

组织开展密切官兵关系学习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是着眼搞好部队风气建设的实际行动,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化。我们要切实提高认识,真正统一思想,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使部队官兵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1.要严格落实制度,纠治不良倾向。一要抓好制度落实。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六个严禁”、总政“八个不准”、《内务条令》的“双六条”,要把官兵关系状况作为各级讲评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单位的重要尺度,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标准,严格奖惩,严肃纪律,一以贯之、常抓不懈。二要注重自查反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群众路线对于我们部队来讲,就是官兵关系问题。在自查反省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敢于解剖自己的决心勇气,对照革命先辈照一照,对照条令法规照一照,对照官兵需求照一照,对照使命任务照一照,切实把差距不足照出来。三要克服不良积习。我们要对官兵关系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来一次大扫除、大清理,特别是针对总政指出的官兵关系庸俗化、处事不公、收受财物、侵占士兵利益和侵犯官兵合法权益四个方面问题,持续抓好综合整治,逐个问题加以解决。对那些官兵反映强烈的问题,要真抓真改、立说立行,突出阶段重点,逐一搞好清查,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官兵监督。对那些容易纠而复生、禁而不止的老大难问题,要出重拳、下猛药,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狠劲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

2.要坚持干部带头,自觉知兵爱兵。干部带头,是密切官兵关系的关键因素。基层政工干部“八有”能力中,第一条要求就是爱兵知兵有心,就是要研究内外情况,熟知基本情况,掌握真实思想,观察细微变化。一个是,知兵要细。过去老首长们总结的“四个知道、一个跟上”、“四个报告、一个依靠”,都是优良传统。“四个知道、一个跟上”,就是上级对下级、班长对战士要随时知道他在那里、他在干什么、他在想什么、他需要什么,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要跟上;“四个报告、一个依靠”,就是下级对上级、战士对班长要随时报告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我在想什么、我需要什么,有了困难和问题依靠组织渠道解决。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双四一”带兵方法。如果大家真按照“双四一”要求去做,官兵关系自然就融洽了,连队就好带了。另一个是,待兵要诚。处理官兵关系,干部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没有哪个战士不愿意与干部搞好关系。干部要自觉强化爱兵观念,端正对待战士的根本态度,积极主动地密切官兵关系。干部对战士要做到:当战士进步时为之“高兴”,当战士遇到困难问题时为之“着急”,当战士犯了错误时为之“痛心”,这“三种心情、六个字”,既是带兵方法,更是我们干部应有的宽广胸怀。三是爱兵要真。把士兵当作自己的亲兄弟,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他们,不能把爱兵当作差事来应付,当作任务来完成,更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所谓的“感情投资”。只要我们带兵人真心实意的爱着战士,战士就会打心眼里信任我们,尽管有时言辞激烈点,战士们也能理解。反之,如果我们虚情假意,说得再好听,战士们也不会信。我们在带兵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有形的,更要注意无形的关怀体贴,特别是要和战士进行平等的思想感情交流;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现实利益,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只有这样,我们的基层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

3.要激发军心士气,践行强军目标。强军目标的提出,给部队各项建设明确了新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密切官兵关系而言:一要端正态度、依靠官兵。中央强调,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基层官兵是强军兴军的主体,是智慧力量的源泉,如果我们疏远了基层官兵,淡漠了官兵关系,就必然干不成事业;如果有了强有力的内部团结,不管是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都会有排山倒海的力量。二要鲜明导向、引领官兵。要让官兵始终凝聚在强军目标的旗帜下,让每名官兵都成为有梦人、追梦人、圆梦人,为了强军梦这个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营造这种鲜明导向,确保官兵立足本职矢志奉献,对我们干部来说,就是要把官兵入党考学、立功受奖、晋升使用等敏感问题处理好,把官兵学习、训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改善好,让他们在火热的军营生活中,共同享有成长成才的平台,共同享有展示才华的舞台,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遇。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扑下身子、融入官兵,发自内心地与官兵谈心交心,让官兵敞开心扉、献计献策,为我们加强改进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强军目标积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智慧力量。

上一篇:电工电子专业中专生自荐信下一篇:5.12防灾减灾日知识宣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