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端午节优秀作文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端午节优秀作文(推荐10篇)

高考端午节优秀作文 篇1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eighs five, and many customs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number five. Use red, yellow, blue, white, black, white, black, 5 color lines to the neck, wrist or the neck of the child, called long life. Each family is to insert ”five“ calamus, mugwort, pomegranate flower, garlic, dragon boat flower.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o eat ”five yellow“ yellow fish, cucumber, salted duck egg yellow, yellow soyabean buns, realgar wine. No matter the north of the south, he would draw a ”king“ on the forehead of a child and wear a colorful sachet.

In the morning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people get up very early. People go to the grass to collect dew. People say that washing the face with dew can make the skin white. At noon, the whole family gathered together and ate dumplings in the sun in the courtyard.

高考端午节优秀作文 篇2

认真审题, 符合题意, 是高考作文的第一关, 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符合”的意思是适合、相合。“符合题意”, 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高考作文, 考生需要正确地把握试题所涵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主要内容、中心、文体、字数等, 要对作文题面的每个字、词、符号、图表等仔细品读, 细心揣摩, 全面审核和理解其含义, 正确地把握命题意图, 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确立中心意旨。

因此, 高考作文虽然注重考生的写作自由, 但是也有很大的写作限制。因而,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审题立意决定了高考作文的成败。

在考试中要做到符合题意, 就必须在审题立意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审题目, 明确对象;二审材料, 把握题旨;三审提示, 把握方向。

下面笔者就三道作文题, 进行具体阐述。

一、审清题目, 明确对象

(2009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以下材料, 按要求作文。

今年3月15日, 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 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 造成流拍。对此, 舆论一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 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 有人认为……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

(1) 必须写议论文。

(2) 题目自拟。

(3) 立意自定。

(4) 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合。

(5) 不少于800字。

(6) 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审清题目, 明确对象, 就是审清题目要求我们描述或议论的对象。江西省2009年作文题目要求立意自定和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 看似给了考生很大的自由写作空间, 其实不然。材料作文写作时, 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并对此进行前后分析, 才能较准确地把握材料主旨。材料明确告知了议论的对象———“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而不是对佳士得的行为或者人们的议论发表看法。文章要始终围绕蔡铭超这个人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应抓住佳士得的行为“非法”和兔首鼠首铜像是我国流失国外的“国宝”等证据,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蔡铭超是“爱国”的、是有“智慧”的、能“巧用拍卖规则, 维护民族尊严”等主题, 从而对蔡铭超进行褒扬, 对其行为进行肯定;抓住“事后拒绝付款, 造成流拍”等关键文字, 当然也可以对其有“微词”, 写出有关个人“诚信”的主题等。很多的考生把材料当作感想的触发点, 引出“诚信”“爱国”等话题, 然后举例证明, 把主角蔡铭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导致偏题、走题现象。没有审清写作对象是造成今年江西省高考作文平均分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审清材料, 把握题意

(作文题目) 不同的人对财富有不同的看法。澳大利亚人认为, 如果给财富按先后顺序排列, 那么第一大财富就是健康。澳大利亚人口稀少, 资源丰富, 地域辽阔, 同时也是个高福利的国家, 根本不存在生存危机, 所以他们把健康的体魄看成是第一位。第二大财富是接受高等教育。他们认为人类的进步是以文化为载体的, 只有认识世界, 了解世界, 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三大财富是有幸福的家庭。健康的子女、和谐的家庭是身心健康的保障。第四才是金钱。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标题自拟, 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清材料, 把握题意, 就是要整体把握材料旨意, 不能观其一隅, 而断章取义。题目要求“立意自定”, 创作貌似很自由, 其实有很大限制。

要做到准确把握题意, 就要概括材料内容, 找出揭示命题思想元素、写作重点, 表现写作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在它的提示下, 作文的主旨和文章的表意重点都要受它的限制。上述材料的结构特点是论点+论据的总分结构, 中心句是“不同的人对财富有不同的看法”, 澳大利亚人的不同看法是作为论据论证观点句。所以题目立意是:你对财富有何看法或你认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有少数学生写成“环境与人的关系”“环境催生差异”, 可谓离题万里。

三、审清提示, 把握方向

(作文题目) “较真”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个字眼, 耄耋老人会较真, 牙牙学语的孩子会较真;位高权重者较真, 贫民百姓也较真。“较真”显露出一种人生态度, “较真”折射出一种智慧与境界。请以“较真”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准确立意, 不少于800字。

审清提示, 把握方向, 就是命题人在题目中给做题人的立意暗示。命题者在题目中往往会提示写作的方向, 考生抓住暗示方向的语句, 有利于准确立意。这则材料, 先从生活中的具体人物事件说起, 旨在告知我们, “较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命题人的意图是要从生活中具体感性的人物事件中形成理性的思考, “较真”显露出一种人生态度, 折射出一种智慧与境界。因此, 作文就必须体现这一旨意, 既要有具体可感的生活事件, 更要从人生态度、智慧与境界的层面上加以议论, 否则就容易偏题、走题。

例如, 郝劲松为索要入厕发票、用餐发票、火车票退票发票未果等事件, 先后多次将北京地铁公司、地税局等单位告上法庭。他的起诉, 很多时候以失败告终。但正是他的努力, 让铁路部门终于宣布春运不涨价, 让旅客在火车上消费后终于可以索要到发票。 (这是从生活层面叙述具体可感的生活事件。)

有人则嗤之以鼻———为几毛钱几块钱的发票不屈不挠地打官司, 犯得着较这个真吗?在郝劲松身上, 我们看到了中国法制的希望, 读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这一段则是上升到人生态度、智慧与境界的层面上加以议论。)

高考端午节优秀作文 篇3

一、值得肯定的现象

本次大赛有许多值得肯定的亮点,其中有几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一)审题立意总体上都较为准确

此次作文材料是阅读理解孔子的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文,要求选好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

显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隐喻说法:只有到了隆冬季节,万木凋零,唯独松柏能够坚持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松柏的坚强不屈的高尚品格。为此,可以得到作文审题三个层次:

一是完全符合题意,主要集中为如下几方面:

1.艰苦环境(挫折、困难等)可发现(考验)人

2.高尚的品格要经受考验

3.其他与此相当的立意

二是基本符合题意,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只谈人或者环境,不谈辩证关系

2.只谈怎样成为精神高尚的人

三是偏离题意的,如“五十步笑百步”“松柏最后也凋落了”“ 松柏承受不了生命之重,最后也凋落了”等等,只要曲解或误解了“松柏”的象征意义,都可视为审题失误。

从参加比赛的作文来看,考生在审题立意上的把握还是比较正确的。评卷过程中,极少出现偏离题意的作文。可见,到了高三,多数考生在这环节上还是较为谨慎的。

(二)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参赛的考生都是各校作文高手,他们都擅长写议论文。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够运用“总—分”结构或并列结构,从而使文章显得思路都很清晰。

(三)篇幅多数达到要求

不少于800字,这是高考作文篇幅的基本要求。此次大赛,多数考生都能写出900字左右的文章。其实,在正式的高考作文中,高分、满分的作文多数都不低于850字的篇幅。说明考生已经意识到,最少要在篇幅上能赚得评卷教师的辛苦“同情分”(当然,高分作文不只是体现在篇幅上)。

(四)书写漂亮

值得高兴的是,在本次参赛的作文中,绝大多数试卷卷面整洁,而且书写漂亮。说明多数考生都已经注意到了考试时书写规范及卷面整洁对作文评分带来的影响。正所谓“字如其人”,书写工整是语文素养较高的表现之一。事实上,在正式的高考评卷中,书写工整是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出现的主要细节问题

高考评卷中,有一些细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作文成绩,本次大赛也出现了这些问题。

(一)关键之处出现了错别字

在文章开篇和在重要的论据中写错别字或写错人名,直接影响到作文成绩,这是值得备考的考生注意的。如本次大赛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几个字词是(括号中为正确写法)“调(凋)零”“蜡(腊)梅”“慑(摄)人心魄”,有的作文中竟然出现了“西楚霸王勾践”这样的低级错误。

(二)缺少标题或标题形式与文体不符

有的考生认为少了标题,最多是扣2分罢了,事实上很难评定你的作文成绩中标题占的比例是多少。当文章缺少标题时,会给评卷教师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为此,这样的作文成绩可想而知。

有的考生胡乱地给文章写标题,如本次有的作文标题是“洞穿”“如此之后,方知彼此”,这明显不符合议论文标题要求。

(三)曲解滥用文采

首先肯定,多数情况下,高分作文都很有文采,但不是有文采就一定得到高分。可是,现在许多考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表面浮华的文采现象,如堆砌诗句、名人名言,文章缺乏分析,以此体现出以叙代议的倾向。

三、建议

高三考生都知道“战胜于朝廷”的意义,其实,在许多问题上,考生也可以“战胜于考场之外”的。除了上面提到的细节需要考生注意之外,下面几点也是备考要注意的事项:

(一)加快作文速度

此次大赛,尽管多数作文篇幅都达到要求,但还是有少量文章或结构不完整,或篇幅达不到要求。从这类情况可看出,有的考生作文速度较慢。因此,考生要加强作文速度的训练,要在50分钟到1小时之内写出900字左右的文章。否则将会影响到整个语文试卷的答题。

(二)分专题积累现实典型材料

家乡端午节作文_欢度端午节作文 篇4

战国时期,张仪提出连横亲秦,要拆散齐楚联盟,就找到了楚怀王,许诺六百里地要楚怀王和齐国绝交。屈原等大夫极力劝阻,可楚怀王垂涎那六百里地的好处,就和齐威王绝了交。结果事后张仪反悔,楚怀王病死在秦国,继位的楚顷襄王还是主张投降秦国,屈原几次被流放,最后见故国无救,想起自己的种种遭遇,越想越悲愤,就自投汨罗江了。

农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每年的端午节都过的热闹非凡,今年自然也不例外。端午节少不了吃粽子,赛龙舟。

说起吃粽子,自然的有包才有吃。我妈妈可是一个包粽子能手,今年她要教我包粽子,带你去瞧瞧吧!“哎,你这里错了,不要放这么多肉。”“喂喂喂!你怎么把花生给吃了”“啊!那些是菜叶,不是包粽子的。”调皮的我正在厨房里捣乱呢!好了,回归主题,正式包粽子。“先把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筒,然后放入糯米和花生、肉馅和红枣。再把上面盖起来,最后,绑好定形,一个粽子就成了。”我虽然也是按着妈妈的步骤做的,但感觉怎么也不像一个粽子。但虽然如此,还是包得其乐融融。

吃了粽子,浑身有劲,赛龙舟喽!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十几条龙舟一起向终点飞快地游去,比赛刚刚开始,大家都力气爆棚,迅猛地划着桨。只有一艘龙舟在缓缓的游动着,大家都认为这艘肯定输了,顿时响起一片嘘声。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后来,当大家都累了,不得不减缓速度时,这艘龙舟还是保持着一定的速度,很快反超,结果成了冠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伏,也有人认为他们这样与赛龙舟比赛的热闹不符,这种方法不可取。

不管怎样,这次的端午节算是圆满落幕了。

端午节优秀作文 篇5

只见粽子像舞蹈演员一样,排成一圈一圈的;粽叶被包得棱角分明,仔细看,有的像伸出腿脚跳舞的小朋友,有的像拉开架势准备攻打别人的斗士,还有一个被粽叶包的圆圆的,像一个胖乎乎小女孩。

我拿了一个紫薯馅的,慢慢地解开粽叶上的细线,一层一层地揭粽叶,脱了衣服的粽子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冒着热气,飘着粽香。我“呼——”使劲往粽子上吹了一口气,希望它凉的快点。然后顾不上它是否凉了,就用牙齿咬了一点,“啧啧,真好吃。”我边吃边说。接着又朝着它吹了一口气,然后咬了一大口,“哇!紫色的,妈妈快看,紫薯,真甜!”我边吃边说。

妈妈剥着粽叶对我说:“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我看着妈妈,嘴里嚼着粽子说:“昨天才从电脑里看了屈原的故事。”妈妈轻轻地“哦”了一声。

我又问妈妈:“妈妈,屈原的故事是真的吗?”妈妈把粽叶放在桌子上说:“应该是真的吧!史书上有记载,还有我学过屈原的《离骚》这首诗。是节选的段落,那首诗很长的。”

感受2008高考作文 篇6

再就是启发、鼓励青年学生关注生存环境、关注他人、直面人生的作文题占了一定比例。如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上海卷的《他们》、辽宁卷的《青年人的价值观》、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等等都有引导青年人关注身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正视他人存在的价值,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作用。当然一些题目略显宽泛或是大而无当,甚至都可以用作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有悖于千字文“开口要小,发掘要深”的要义,但其象征意义会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价值,至少它会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再一味地死钻课本,枯坐书斋,要将视角时时调整到我们的课本、我们的校园和我们封闭的个人小圈子之外,投向我们所处的城市乡村、投向我们自身之外的生命,投向那些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弱势群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这正体现出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而且通过高考这根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来实施这一目的,会比平时的耳提面命、苦口婆心要容易得多。

或许是缘于一种多年形成的惯性,今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哲理性”标题仍然占有不小的比重。诸如湖南卷的“根据韩愈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总感到与2007年北京卷作文“根据刘长卿《别严士元》中的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一篇评论”的格式类同)、全国Ⅱ卷的作文题《海龟和老鹰》、北京卷关于“杯子装物”的材料作文、福建卷关于“从选择不同口味的饮料看人”的供料作文、海南宁夏卷的根据“母女养鸟”的材料作文以及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的命题作文等等差不多仍然是在与“人生哲理”较着劲。对于读惯了《读者》《意林》《视野》一类“心灵鸡汤”型随笔杂志的学生来说,面对这类题目大概是“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这类文章写起来生动读起来轻松,内容飘逸玄妙文笔潇洒空灵,是历代文人士大夫驾轻就熟、时时把玩的东西。只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沉甸甸的时代,实在不知道我们的命题者哪来的这份轻松洒脱!人生的种种小哲理小机智在我们的同胞们所经受的苦难面前实在是太不值得一提了!

还有几道有意思的作文题不可不谈。重庆卷的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与湖北卷的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都是谈“如何生活”与“怎样做人”的,单独看各有道理,但两相联系就有意思了,《在自然中生活》主张人要生活得“本色”“自然”,而《举手投足之间》却是警告你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将彰显你的人格、品性,所以“自然”“随意”不得。安徽考生去年刚做了《提篮春光看妈妈》,今年又《带着感动出发》———看来安徽是要将煽情进行到底了。而最值得一谈的还是江苏卷的作文题《好奇心》。语文考试甫一结束,《扬子晚报》社就约请了处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不同学段的5名学生,让他们“下水”写这篇高考作文;同时邀请到有多年高考阅卷经验的一位高三语文老师、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为他们的作文打分并加以评析。出人意料的是,那位小学六年级同学夺得了这5人组的作文冠军。她以美妙的童言稚语和新奇的构思征服了阅卷者。而两位大学生反而叨陪末座。高考作文让小学生得了冠军我感到很不是滋味。这初高中6年时间的语文还有学习的必要吗?这高考作文到底是否需要一定的思想、学识、文化等方面的积淀?《好奇心》作为作文题我敢说全江苏师生大概没一个能猜上,但我们出高考作文题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抗猜题”吗?

高考端午节优秀作文 篇7

(编 者)

创意话题

(全国卷三,川、陕、滇等地区用)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创意导引

唐惠忠(江苏太仓高级中学):一道好的作文题,材料和话题之间应更多地构成拓展、激发关系,这样的作文题,可以帮助我们跳出惯性思维的框框。“忘记和铭记”正是这样一个话题。

从材料看,甲的“忘记和铭记”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感恩。考场作文时,可以顺着材料的意蕴确定中心,构思成文。但是,“忘记伤害,铭记恩德”,材料已予以展示了,再这样写,显然缺乏个性化的思考,也就不属于最佳立意。其实,只要仔细地想一想——什么该“忘”,为什么要“忘”;什么不能“忘”,又为什么不能“忘”,本题立意的空间是很开阔的。比如:一、不妨忘记已取得的成绩和荣耀,但理想和信念一定要铭记在心中。二、忘却烦恼,铭记幸福。三、摆脱痛苦,铭记国耻,铭记教训。四、有选择地忘却,才能不断前进。五、该忘的要忘记,这样才能走进新的天地;不该忘的要铭记,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判别该与不该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个人的进步与民族的发展。如果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忘记和铭记”之间除了构成互补关系(有的该忘、有的该记)外,还构成矛盾关系(该忘的忘不了,该记的却没记住;对于当下大多数人来说,忘得太多而记得太少)和交叉关系(忘记和铭记互相渗透,人生本就如此彷徨)。

刘晓晔 姜有荣(江苏阜宁中学):“忘记和铭记”这道文题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立意的多元性。“忘记”和“铭记”是两个动词,省略了具体的宾语,这不仅给广大考生留下了开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使他们的创新成为可能。值得提醒的是,“忘记和铭记”是要求写作的话题,而不是主题。该“忘记”什么,该“铭记”什么,这要靠作者的立意。2.开掘的层次性。如果作者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那么可以从民族性的深度进行开掘,因为这一话题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写国家、民族、政党之间的交往原则,也可写国人的群体记忆或个人记忆存在着的流弊,诸如有些人善于忘记,忘记历史,忘记曾经经历的伤痛。如果作者对生活、人生、社会有着深刻的体察,那么可以从“一枝一叶一世界”中开掘,因为这一话题贯穿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世态万象。作者可写与人相处的艺术,可写自我心态的调整。也许“忘记辉煌,铭记痛楚,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佳作展示台

永远的谭嗣同

四川考生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

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马关条约不忍看。

连年战乱烽火寒,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驿路桥边闻鬼哭。

百年风雨血倒流,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君臣相顾泪沾裳。

何处犹唱后庭曲,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

回首故国与山川,满目疮痍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石破天惊动地文。

陈述维新与变法,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雷霆波涌向天拍。

皇都少年与袖斗,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西宫太后泪如雨。

祖宗之法不能变,亡国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风卷落花扫芳尘。

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红。

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

国之昌盛需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场吟哦万人惊,三十三年化碧土。

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可怜闺妻守空房,夜闻黄梅雨敲窗。

花冠不整小窗开,疑是君郎化蝶来。

但见池塘淡淡风,烟柳何处觅郎踪。

小径一片残花色,不是花红是血红。

却把相思入哀筝,怨曲重招断头魂。

曲中有恨细细思,君在黄泉可闻知?

纤指玉手十三弦,破镜纷飞幽恨传。

贱妾独剪巴山雨,暮雨朝云血杜鹃。

恍然湖上有归船,一帘幽梦半湖萍。

闻君江上和琴声,翻作蝴蝶浇风铃。

朱弦琴声九天来,风吹庭竹蒙玉尘。

阴阳相隔分歧路,和妻浅唱四五声。

曲终人散魂已远,画船东去橹声迟。

攀折柳条题血书,随江悠悠随君亡。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借谭嗣同还魂,树一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之人,铮铮铁骨与似水柔情,真英雄耳。其妻曰:“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意思就是:今生把你遗忘,来世再续前缘。谭嗣同作为英雄被铭记,其妻则忍痛忘记今生之情,其实,两者一样刻骨铭心。)

【点 评】

诗歌讲究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蕴,要求用隽永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如果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特长,在短时间内要写好一首诗是相当困难的。事实是,这几年考场作文中出现的诗歌,真正“像样”的并不多。这首《永远的谭嗣同》则不然。作者大胆地借鉴了白居易《长恨歌》的某些艺术手法,把对历史的回顾与充满浪漫色彩的幻想融为一体,先突出“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后借“前尘往事不可追”一诗,点出“其妻则忍痛忘记今生之情”,从而牢牢地扣住了话题。诗句的锤炼虽未臻完美,但表意明白且不乏富有韵味的佳句。评为满分,正在情理之中。

(荐评教师唐惠忠)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四川考生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之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东坡居士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篱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陶渊明选择了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一种明智的“摆渡”。有些人停留在河的左岸,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地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凡·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

这就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就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风吹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着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穿梭!

【点 评】

本文作者用“生命是一条河”比兴,将“忘记”与“铭记”分隔在河的两岸,再用理智的目光审视历史,关照现实,巧解话题。

作者开篇引席慕容关于“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的比喻,巧妙领起,在热情真挚的诠释解说后,机智地将镜头一摇,用一句“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架起过渡的桥梁,直奔文章的主题。作者将目光锁定古今中外的名人,从他们的事迹中概括出一条铁的生命规律——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成就了事业,辉煌了人生,让历史感动,让世人铭记。

(荐评教师唐仕伦)

永远的苏武

四川考生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从而给人性涂抹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当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般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伴;北顾中原,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他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儿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出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气节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走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点 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最突出之处在于对中心人物的深入挖掘。作者热爱苏武,研究苏武,熟谙苏武,故能将他艰苦绝伦的漠北生活化解为自己的切身感受,将抽象的“忘却富贵,铭记忠心”演绎得入情入理,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爱国旋律弹奏得荡气回肠。在严谨整饬的表达中,作者的思想融会进历史,在“永远的苏武”的慨叹声中,作者给出了“忘记与铭记”的最好诠释。每年都有凝练厚重的高考佳作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与其泛泛而读,不如深究一点;与其皆有涉猎,不如读透一人。

(荐评教师刘晓晔姜有荣)

雨正大,路也正长

陕西考生

漫天大雨降落在高考前夕,无情的纸花将爷爷送走。

这一刻,我很清楚,我在高考;这一天,我终生难忘,是爷爷的头七祭日;这一刻,爸妈正在麦地里挥洒着土黑的汗水拼命地收割,而不孝的儿子却在考场上无奈地发呆!

是的,这一刻,谁都应该铭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爷爷念书只念到小学程度,然后便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十几岁已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一个人承担了家里几乎所有的事务。为了生计,他学过盖房,做过生意,又唱过戏,精通各种乐器,他是农村的能人。他曾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方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都要吃得苦中苦,这一点,我至今铭记。

看着窗外,阳光洒满大地,这一天对许许多多人来说是快乐的,是享受的一天。对于我,对于农民,却是残酷的,家要割麦,儿要高考。太阳暴晒,汗水挥洒,娘是高兴的,因为我在高考;儿却无奈,因为我知道娘在做梦。

这一刻,是刻骨的一刻,是疼,是痛!是该铭记,还是该忘记?我不知道!

时光慢慢推移,命运的坎坷开始一点一点地暴露,当然,我不怕。农村的孩子都这样,贫穷与闭塞已经不能将他束缚,走出去,要富裕,挣脱贫穷,挣脱知识的贫乏,挣脱所有的无知与偏见!这一刻,思想在混乱中高度清晰,这是积极健康、全面奋进的一刻,要铭记!

那么,忘记什么呢?当无休止的大雨在高考前泼向大地时,我将爷爷送走,将自己一半的生命送走。恕孙子不孝,这些是悲痛,是悼念,是无奈,是过去了的日子,为了更好地前行,我要把它们忘记!

6月5日,雨正大,我坐在长途汽车上,感觉自己像是在逆着命运奔跑,但我心里清楚,这是唯一的路,是我十几年寒窗苦读才等来的,对我来说,对我的家来说确实不易,应该铭记,应该奋进!

雨正大,路也正长!

坚强地走下去,忘记一切自怨自艾的眼泪,铭记农村,铭记贫穷,才有动力,才会奋进,才会懂得珍惜和奉献!

谨记:路正长,仍需努力!

【点 评】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本文胜在看似随意,实则开阖自如。开篇一句“漫天大雨降落在高考前夕,无情的纸花将爷爷送走”,既扣住了标题中的“雨正大”,又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接下来运笔自如,写考场上的“这一刻,谁都应该铭记”,写爷爷的教导“我至今铭记”,写“为了更好地前行”,“我”要把“悲痛”“悼念”和“无奈”忘记,写面对高考这“唯一的路”“应该铭记,应该奋进”,篇末则收束以“忘记一切自怨自艾的眼泪,铭记农村,铭记贫穷”“谨记:路正长,仍需努力”。

文章情动于中,以小见大,不受传统作文套路的羁绊。

端午节优秀作文 篇8

清晨,刚睁开朦胧的睡眼,就隐约听到餐厅里传来家人谈话的声音。母亲把早餐端到桌子上,问道:“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我知道。”妹妹略带自豪地说:“是为了纪念屈!”母亲笑道,说:“恩。”说着便剥了一个大大的粽子给妹妹。妹妹欣喜地接过去,高兴的吃起来,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

连小孩子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忧国忧民、气节如钢的诗人!家乡的端午,记忆中,很多风俗都和外地一样,然而也是因为端午有着它独特的习俗,才会使人难以忘怀。

粽子

吃粽子的端午节来临了,虽然没有春节那喜庆的氛围,没有元宵节的热闹非凡,但有的是一份欣喜与淡淡的思念。自然,端午节少不了吃粽子。母亲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了,将清香的粽叶浸泡在水中,糯米也浸泡在水中,另外再预备一些花生、红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最常见的形状就是“宝塔式”的粽子,尖尖的顶,底部呈三角形,还有“方棕式”的粽子,四个角,样式较小巧玲珑。解开绳子,轻轻拨开粽叶,一股糯米的香味儿扑鼻而来。还有的粽子里面夹杂着花生、红豆、绿豆,更有蜜枣夹杂在中间,吃起来,一样是很香、很甜的。

艾叶、香袋

记忆中,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以外,还要在家里摆放艾草,早市上,到处都有卖艾草的,每有行人路过于此,便都会停留下来,买上几束回去,艾草还有可驱除蚊虫的作用呢。行走在街道上,满眼都是买香袋的。那货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香袋,有的一绺红,有的都是黄色的,样式也应有尽有,有香包式的、有锁形式的,都代表了吉祥与祝福。大都孩子的手腕上,会系上几条彩色的绳子,那是用五色的彩绳编制的绳子,样式齐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端午节优秀作文 篇9

今年的端午节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的强烈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不仅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而且也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当我们上海这边过着祥和的节日,剥开粽叶吃那香喷喷的粽子时,是否会想起四川的灾民,那些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们?我想答案那是肯定的。我甚至在想,如果让我手中的粽子与灾区的小朋友共享的话,那该多好啊!

在这样一个端午节,怎能不想起伟大的谭千秋老师,他那爱学生胜似爱自己的高尚师德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发奋图强,来告慰谭老师的在天之灵!还有那些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人民子弟兵,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最高尚的人!

“少年强则国强”!更希望我与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制造出预测地震的高精度仪器,让这样的悲剧永远不要再发生。

高考端午节优秀作文 篇10

(湖北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创 意 导 引

唐惠忠(江苏太仓高级中学)——2006年湖北卷考查的是题意作文。所谓“题意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并作提示(但不出现话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感悟”,“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作文。“题意作文”就本质而言,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是相通的。应对“题意作文”,准确解读题意是关键,也就是说,要善于从题目中悟出写作话题。比如这道题,可转化为“请以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汉语中用“三”构成的词语数量很多,选择一个(或几个)进行联想、感悟,对考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行文。怎样写好此题呢?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三”的含义,除了指“二加一后所得”,更多的词语中它表示“多数或多次”。二、虽然审题门槛降低,范围很宽,但细读题目不难发现,其中暗含限制(限制之一是“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二是“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那么,区分考场作文高下的尺度就是看它是否“隐含”“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以及文中的“三”是否有一定的内涵。三、命题人已举出的“三思而行”等仍然可用,但最好是另选新词(比如“三百六十行”“三顾茅庐”“三头六臂”“孟母三迁”“朝三暮四”“阳关三叠”“三足鼎立”“三阳开泰”“三令五申”“三十六计,走为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歌曲名《吉祥三宝》等),给阅卷教师耳目一新的感觉。四、可以只写一个词,由该词生发联想(想到相关的人、事、理、情),深入挖掘;更可精选几个词(比如“三民主义”与“三六九等”,“三寸舌”与“一问三不知”“三缄其口”,“一个篱笆三个桩”与“三不管”,“三人成虎”与“三个和尚没水喝”,把它们联系起来思考,在辨析中发现某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包括国人某种传统心理)。五、从文体上看,杂文、小小说较为好写,这对那些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素质和善于发挥想象、编述故事的考生比较有利。六、带“三”词语数量惊人,但不是所有的词都适宜写作(若选写“三点式”“三伏”“三秋”“三角洲”“三轮车”“三线”“三朝”“三藏”“三牲”“三年五载”等,会比较困难);另外,有些带“三”词语(如“三妻四妾”“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体现的是封建等级观念,有些带“三”词语(如“三角恋爱”“三只手”)写出来的作文难有高雅的格调,最好不要涉及。

王周平(陕西三原南郊中学)——大千世界,时时蕴含着“三”的玄妙,处处充满着“三”的哲理。“三”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数词,它可以构成很多词语,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一定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比如:一波三折——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举一反三——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联想与创新;三思而后行——做事情应该谨慎;三省吾身——坚守精神的家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竞争与合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贵在有恒;三心二意——学习贵在专一,等等,真可谓“三”字里面见世界,“三”字中间谋人生。写作时要抓住题目要求中的三个关键词语“人生经验”“文化意蕴”“人生哲理”来立意。

李正兵(湖南华容五中)——这是一道极具开放性的文题。题中有表善于思考的“三思而行”,有表自我反思的“三省吾身”,有表谦逊虚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有表合作精神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因此可写个人修养,可写群体意识,可写历史风云(如三足鼎立)。但一旦选定某词,则要注意“三”的含义。如“三思而行”中“三”是再三的意思,整个词强调“思”和“行”的关系。如果悖此单纯谈“思考重要”则扣题不紧。

佳 作 展 示 台

“三”的智慧

湖北一考生

每当我听到有人沾沾自喜地说自己“三生有幸”时,就纳闷:这人只有今生,哪来“三生”呢?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慢慢地感觉到“三”的学问的确不小。譬如,“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等短语,其中的“三”字,既概括了社会生活现象、人生经验,或丰富的人生哲理,也蕴藏着许多智慧,的确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三国时,刘备为成就大业,“三顾茅庐”,恳切地三请诸葛卧龙出山,演绎出“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话,奠定了三国鼎立天下的格局。这“三”里面的韵味,告诉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就必须用诚意待别人,哪怕一再被对方拒绝。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也说明智慧潜藏在“三”里面,藏在芸芸众生之中。

我们高考复习,最讲究“举一反三”。从一个具体的题解中,抽象出一个答题思路,总结出一个答题方法,再去解决类似的难题。做学问也是这样,从众多繁茂芜杂的生活现象中去求异同,寻找规律;然后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种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交杂反复的研究过程贯穿于学问之中。

现在,国人众盼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国共两党实现第三次握手合作,这是一种双赢的机遇和智慧。它将使两岸获得更充分的信息、更便捷的运输、更畅通的资金流动和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各得其所,发挥潜能,大大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加快共同发展的速度,促进中华民族经济的全面振兴。这无疑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夙愿,蕴含着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的美好前景。

…………

“三”中含哲理,“三”里藏智慧。诚意求人、虚心求学、专心求法、合作求富。人生就是在反反复复中获得启迪,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披沙拣金,在芸芸众生中不耻下问,学知识,长才干。我们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民族也如此。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离不开五湖四海的支持,也需要天下宾朋的智慧相助。

好一个“三”的智慧啊!

点 评

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厚实,意蕴丰厚,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作者从对“三”的疑惑起笔,围绕“三”的智慧给人生的启迪行文,从诚意求人、虚心求学、专心求法、合作求富四个角度阐述了“三”字中蕴藏的智慧,最后收束全文,深化主旨。

(荐评教师张海卡)

三生有幸遇上你

湖北一考生

前生,今生,后世,这三生我所有的幸运,都只是能够遇上你。

──题记

佛说,因果有缘,千百年的轮回皆由缘而起。我想,上辈子(也就是前生),我一定是千万次的回眸,亿万次的寻觅,才能在滚滚人流中遇到了你,唯一的你!

我是一个受命运诅咒的孩子。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上天就带走了我的妈妈……一个熟悉的身影,眨眼间消失了,那种感觉,那种心痛,贯穿了我的整个生命。从此,我变得敏感多疑,寡言少语,心灵封闭,没有安全感,缺少人情味儿。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与空虚相伴,与孤独同眠。然而,三生有幸,我遇见了你……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你,是在那个微凉的晚秋,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的时候。你作为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微胖,短发,一身黑色衣服,笑时给人以温暖,不笑时给人一种严肃。那时,我已习惯于独守自己的心灵世界,不容外人涉足,那是伪装到最后的坚强,也是不容任何人去打破的宁静——对你,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

奇怪的是,你并未因我的冷漠而忽视我,还让我当了学习委员,掌管班上大小事务。一有机会,你便表扬我;一有时间,便找我谈心,鼓励我多与人交往,不断地教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你心疼我,我知道,可是,我心里的冰块是那么牢固,那么寒冷……

时光在你的关心和我的冷漠中如白驹过隙,一晃三年过去了,我离开了你,升上了重点初中,与你的联系少了许多,但是,你始终没放弃过对我的疼爱与感化。

几年如一日,你对我关爱有加,问寒问暖,情浓如水。

中考前的那个下午,我记忆犹新。你托人送给我一封信,看到信封上熟悉的笔迹——“加油,好好考,我始终相信,你是最棒的!”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美的感情。我的眼泪潸然而下,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内心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我不禁笑了,这是妈妈“走”后,我第一次发自内心的幸福而快乐的微笑。

考入县城的重点高中后,我们学校与你家的距离更远了,但我们的心更近了。你时常拎着水果来看我,给了我全部的母爱。

你的信笺和电话,成了我温暖的源泉;你的看望和谈心,成了我愉悦的家园;你的汇款和饭菜,成了我幸福的粮仓……在我渴望的时候,你是春天里的及时雨。

高考临近,你发来短信说:“孩子,亲爱的:你要认真复习啊,好好考试,我一直认为你是最优秀的!”老师,你不知道啊,我又一次落泪了,你老是惹我哭,惹得我激动地哭,惹得我高兴地哭……

今天是六月七日,高考第一天的第一科。此时,我想,你肯定捧着保温盒站在考场外,因为你说过,离这儿再远也一定要来送考。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是拎的东西多了,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还是走错了路……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拥抱你,亲吻你,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师!”

妈,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妈,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它带走了一个亲妈,却还给我一份伟大的母爱!

三生有幸遇见了你,希望我还有下一个“三生”,再下一个,生生世世,永远有幸与你相伴!

妈妈,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我爱你,妈妈!

点 评

文采飞扬的作文,往往绚丽夺目,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真性情的文章,很可能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本文显然属于后者。

一个曾“受命运诅咒的孩子”,详细描写了老师用满腔的爱消融自己“心里的冰块”的过程。为表现老师的温柔、仁慈与体贴,不仅写其外貌,写与“我”谈话,写给“我”写信,更重点写她前来送考;对自身,则侧重于展开心理描写。相信每一位读者,只要读一读“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内心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是拎的东西多了,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还是走错了路……”等片段,心灵之弦一定都会被拨动,甚至是泪水直在眼眶中打转。文末,作者连用“三生有幸遇见了你”,在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中,直接抒发对老师母亲般的关爱的感激,表达对人生情感的体悟与认识,水到渠成,余音绕梁。

上一篇:新学期板报下一篇:高考后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