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
践
--以电气人力公司区域党建工作为例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社会具有空前渗透力,影响和引导着一场新的社会变革。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而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时代命题,并作出了把信息网络技术运用于党的建设的战略部署。如何按照《决定》的这一精神来推进党的建设信息化,是新形势下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而创新的重大课题。
党的建设信息化基本含义包括:
1、它是党的建设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时俱进、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的创新精神;
2、它是各级党组织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过程和预期状态,它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是一个不断提升完善的活动过程;
3、它不仅是信息网络技术在党务工作的办公、业务和事务活动各种的简单应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技术导入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4、它的目的意义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夯实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离岗职工中的离岗党员的党建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值得探索又具有现实意义的新视角。上海电气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区域党建无疑为探索离岗党员的党建工作作了一些尝试和给予了些新的诠释。党建工作的区域化管理既凝聚了离岗党员,又发挥了离岗党员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电气集团改革、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并从根本上促使集团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区域党建在初创时期也曾面临着党建工作环境条件相对欠缺、党建工作方法相对陈旧、党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等制约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问题。在集团党委的关心和支持下,电气人力公司党委根据离岗党员的属性特点、居住分布特点适时地将信息网络技术引入区域党建工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高效、迅捷和交互的优势,为区域党建工作服务,提升区域党建工作的实效,解决了区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地域广、召集难、定时难的“三难”问题,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区域党建电子台账管理体系、党务网上运作等方面工作机制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实用、有效的党建工作新途径,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元素。
一、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一)从党员队伍现状上看
在区域党建创建初期,离岗党员绝大多数党员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在原来国企中信息技术接触较少,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很低,平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大多数还停留在上级文件的传达、读报的状态,由于离岗后参与党组织学习和活动的机会不多,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岗党员队伍中会存在着党员思想波动的问题,党员的理论修养、党性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乃至信仰宗旨都会出现偏差。
(二)从支部工作开展的情况上看
由于区域党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党支部要开展正常的党内活动往往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没有定时活动时间、没有活动场所、缺少党建工作开展的内部条件支撑。因此,党支部工作状态较为一般,党员参加党内活动不是很正常,影响了党支部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
(三)从党员管理角度上看
由于受时空的局限,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公司党委、党支部往往对党员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掌握动态不够及时,信息传递不够到位,一些工作布置难以及时落实,不能做到常态管理和日常教育,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的传递、宣传和贯彻执行,从一定重要程度上讲,也影响了离岗职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情绪和状态的稳定性。
(四)从工作方法上看
仍然用较为传统的约定、定时、召集这种陈旧的方式开展支部工作,支部工作方法不多、党内活动形式单
一、活动缺少创意,支部工作仅仅停留在收缴党费、接转组织关系等一般性事务性工作上,没有真正起到党组织的“凝聚、带动和服务”作用,因而工作效果不太明显。
通过对区域党建工作现状的分析,根据区域党建特有的性质,积极从引入信息技术寻找工作突破口,探索一条适合区域党建工作特点的新路子,这一必要性的课题很快就成为了电气人力公司党委一班人的共识,也是新思路。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为党建工作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性和交流方式。以“因特网”为载体来搭建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二)信息化设备的硬件投入,为党建工作信息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公司党政领导从大局出发,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网络设备、服务器、台式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传真设备等信息化设备,支部管理人员基本做到人手一台电脑,为党建工作信息化创造了物质基础。
(三)电脑应用技能培训,为推动党建工作信息化提供了必要人员保障
区域支部的工作人员大都是从各个调整企业转过来的,以前只掌握一些传统的工作技能,对电脑不熟习,有些甚至都没有碰过电脑。公司培训部专门分期分批组织了电脑扫盲班和电脑技能班,根据年龄以及电脑熟练程度按需培训。硬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培养出了基本能利用电脑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操作手,现在各区域党建管理部、26个区域党支部基本都至少有2-3名电脑操作能手,这样就为公司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人员储备。
(四)公司网站功能的不断完善,为党建工作信息化搭建了公共平台
公司自己开设了网站,构建了区域党建的电子台账为主要平台的网络平台,通过“党员管理、三会一课、先进典型、组织工作、互动共创、目标规划、文明建设、推荐上岗、职介培训、保险理赔、组织体检、经济帮困、助学帮困、政策帮困、接待、家访、稳定状况、人员状况、服务工作、各类报表、日常管理、职工信息、计划总结、费用情况”等24项栏目将区域党建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既使党建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同时也为区域党建工作搭建了一个操作性、载体性平台。
三、信息技术支撑党建工作的功能定位
(一)学习活动信息化
以公司网站为载体,区域党支部党员可利用公司网站中的“内部交流”栏目,浏览或下载自己所想学习的内容,为党员提供接受党的知识、党的理论、了解企业发展、参与党内活动提供了帮助。区域党支部通过定时上传将党员的学习、组织生活、以及支部组织的“三会一课”等活动即时地呈现在平台上,便于公司党委全面了解和掌握动态。
(二)思想交流信息化
在已经建立的网站中,我们还开设了“访客浏览”,可在网页留言栏中发帖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诉求和建议。
(三)党务工作信息化
以公司网站为载体,为各支部提供了一个党建电子台账上传平台,各支部可利用网站交互功能在网上实现6个大类(党建工作、创建文明工作、帮困工作、稳定工作、退休人员管理、基础管理)24个分类(党员管理、三会一课、先进典型、组织工作、互动共创、目标规划、文明建设、推荐上岗、职介培训、保险理赔、组织体检、经济帮困、助学帮困、政策帮困、接待、家访、稳定状况、人员状况、服务工作、各类报表、日常管理、职工信息、计划总结、费用情况),40个上传文件以及1个数据汇总表实现党务系列工作的联系和沟通。
四、推行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的实践
根据公司区域党建并结合公司的主体工作,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工作实践突破口。
(一)抓基础,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
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前提。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切入点,我们确定了以“托养托管职工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系统,将所有托管职工信息及时进行采集和登录,并全部纳入信息数据库,构建了信息资源集成平台,为推进公司主体工作和党建工作信息化打好基础。
(二)抓落实,全力打造支部网上电子台账上传平台
根据公司党委对区域党建工作的要求,以网上电子台账作为工作平台,将所有26个区域支部的党建工作以及支部服务工作以工作写实的方式,将工作落到实处。
(三)抓重点,突出信息化工作的实效性
根据公司党委的要求,要在日常党建工作中推行党务公开制度。这项工作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密切党群关系、规范权力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党委要求通过党务公开,发扬党内民主,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引导和激励大家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参与公司功能平台支撑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工作。
公司党委以这项工作为重点,将党员群众普遍关心、关注、关切的活动事项,通过网站信息平台加以广泛公开和公示,不断完善公司区域党建品牌特色,不断提升党务公开的实际成效。
(四)抓建设,强化工作责任意识
党建信息化仅仅是一种工作手段,信息化工作全过程和最终效果,是靠人去实现的,因此,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抓好信息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上,放在工作落实上,放在工作责任措施上,并经常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精通党务工作、政治素质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信息员骨干队伍,为现在也为今后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打好扎实基础。
五、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的初步成效
(一)公司网站的建立,为区域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
以公司网站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网站高效、迅捷和交互的优势,党支部进行党务公开,党费的收缴,入党积极分子的确认,党员发展计划,党支部有关决议等事务性工作,为党员提供了解支部工作动态的窗口,为党员提供了参与支部活动的空间。提高了支部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
公司网站的建立,也为各支部搭建了沟通、联系的桥梁,为党员们提供一个了解党建信息、沟通思想、接受意见、传授党务知识,指导党建工作的窗口。解决了许多地处市区边缘区域支部联系不便的麻烦。过去公司党委对各党支部、党员了解情况受到地域限制不够全面和及时,掌握动态不够及时,信息传递不够到位,即便是现场办公也不可能解决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得到有效解决。这就为常态管理、有效管理提供了时空上的保障。
(二)着力构筑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框架,初步形成信息应用集成平台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软件子系统有:①区域党支部、工作站对托养托管人员的身份识别、检索的Ic卡系统;②费用报销写实、审核、制单系统;③公司人员劳动工资发放系统;④劳务派遣人员信息管理系统;⑤退休职工档案简历查询、阅览系统等确保各类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和信息系统间的充分集成。
(三)充分利用信息库资源,不断拓展信息化管理空间
XX年公司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将退休职工档案简历制作成电子档案,具体就是将退休职工档案中的基本信息,用手工将其摘抄并浓缩成纸张的简表,做到一人一表,然后将纸张的档案简表内容输入进已经开发的软件信息系统,形成由纸质的“退休职工简历档案”生成为《退休职工信息系统》中的“电子袖珍简历档案”,也就是说10多万名退休职工简历档案浓缩成一个仅几百兆的电子文档,拷贝在小小的优盘中,可便捷地随身携带并在任何一台电脑中显现,以达到在几秒钟时间内快速从10多万名退休职工信息中筛选并检索出某一个具体人的信息,并马上可以将这个人的档案简历信息进行浏览、编辑和打印。解决了以前工作人员要从分散在不同地方保管的10多万人档案袋中调阅某个人档案时在时空上的各种不便。
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一)党建工作信息化遇到的瓶颈问题
一是各支部在电子台账写实、更新和上传等工作上尚有不平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基于信息化意识、态度和操作技能的差距。
二是由于人力公司离岗党员大多是困难弱势群体,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富裕,许多党员不具备电脑终端设备,或上网条件,因此有些党组织活动就有可能会受到限制。
(二)理清工作思路,寻找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针对党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全面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的有效开展,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网站为载体,扩大党建工作信息化辐射面
以公司网站作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与群众之间联系沟通的空间桥梁。发挥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互享,工作互融,建设互促的网络体系。以电子台帐模式为基础,将进一步探索由电子台帐管理向电子党务、政务过渡的新机制。运用公司网站平台,探索性地开辟一些日常工作的上传下达、审核批转、报名登记等功能的政务办理渠道,实施网上办理政务。使网站真正成为:指导工作、思想交流和凝聚服务的平台。
2、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实现党建工作信息化条件上的“全覆盖”
加大区域党支部电子台账基础工作力度,把电子台账工作纳入对支部、支委班子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提高支部电子台账上传率,实现党建工作电子台账“全覆盖”。
3、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党建信息化工作有效开展
为了使党建信息化工作做到常态运作、常态管理,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及考核办法。
(1)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
根据党建日常工作需要,建立考核机制、培训机制和奖励机制,确保党建信息化工作正常开展。
(2)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要严格按照党建工作的性质、原则、范围、保密程度等方面的要求或需要,由公司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确保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政治性、组织性、严肃性和安全性。
(3)建立提供技术服务机制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使用、维护等问题以制度化形式,加以保证落实,以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转。
4、完善党务电子应用一体化,加快信息应用功能的开发
党建信息化是促进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普遍共识,信息技术已成为公司深化信息工作的最主要手段,公司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公司总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因此,公司信息化建设既是战略性任务,更是公司经常性的工作,应当纳入公司总体建设计划。
一、“金三角”立体建设模式的优势
( 一) 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金三角”模式将专业知识与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应用于服务实践中, 使理论深入思想。远离了不注重理论学习方法, 一味进行理论灌输, 导致学习对象没有充分吸收知识的情况。
( 二) 因地制宜, 组织建设常态化、专业化
“金三角”模式将组织建设与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 互相促进。很好地解决了党组织发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脱离实际、工作模式缺乏创新、在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上缺乏有效途径和手段等。
( 三) 密切联系群众, 打造学习型与服务型组织
“金三角”模式强烈的服务意识能够有效避免党组织工作脱离群众, 与群众缺乏沟通和交流等现象, 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群众服务的有效结合, 能更好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群众。
二、“金三角”立体建设模式的做法
( 一) “金三角”模式及组织环境介绍
1.“金三角”模式概念
金三角模式是一种立足于提高政治素养, 以文化宣传、党群服务、专业实践为依托的专业服务一体化立体建设模式 ( 见图1) 。它继承了党的宗旨, 从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勇于实践, 是一种学习型、服务型、专业化的党组织模式。
2.“金三角”组织环境介绍
信息工程系是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最早成立的系之一, 作为学院的品牌系, 长期以来坚持从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践育人、建设教学团队和打造专业特色等多方面进行建设, 现设有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四个专业、七个培养方向。全系师生近1 000 人。系部党支部现有教师党员及学生党员25 人, 参加党校学习的入党积极分子400 余人。在民办院校特殊的环境中, 结合组织实际情况, 认真、坚决地开展党组织建设与发展工作。
( 二) “金三角”模式介绍及做法
1.“金”及实践探索
“金”作为立体三角形的顶端, 俯视着底面的“三角”, 构成和谐的立体三角形。“金”所代表的就是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政治素养, 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增强政治修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既要有外在的约束性、规范性, 更需要党员干部的自觉自律和内在提升完善。每一个党员都要自觉用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金”在党组织开展建设中充当指南针的作用。
系党支部在日常党内政治素养的建设中, 主要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 充分利用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加强学习。如富有理论研究实践特色的“谈政论事”时事研讨比赛, 在此活动中, 参加比赛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团队形式开展理论学习研讨, 获得知识, 并在国际国内发生的新闻事件中选择研讨案例, 团队结合理论进行充分研讨, 分析事件的真相, 最后团队以报告的形式演讲, 汇报团队观点与收获。通过这类实践活动, 参与学习的对象能很好地吸收枯燥的理论知识, 培养了党员干部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 强化党支部的政治理论教育内容。
2.“三角”及实践探索
“三角”作为立体三角形的底盘, 相互连接、互相促进, 形成稳定的底盘结构。“三角”代表的是基层组织党建工作中的专业实践、党群服务和文化宣传三个方面。
( 1) 专业实践
高校党组织党员分别具有高校教师、学生的特殊身份, 在党组织建设中认真开展专业实践是践行理论的重要手段。基层党组织要多动脑筋, 结合党组织的实际情况, 增强在校大学生投身专业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群众排忧解难。
系部党支部在专业实践的建设中, 主要围绕专业教育、专业比赛开展IT信息化建设。如联合系团总支、班级团支部成立学习部门或小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建立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等小组, 提供交流平台, 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开展专业知识讲座,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定期委派党员出席校外行业内的IT类信息商务活动, 与企业高管面对面地交流专业知识。开展网站设计比赛、计算机组装比赛等活动检验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 开展专业实践内容, 组建信息商务协会, 搭建“学院城”电子商城平台。
( 2) 党群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以来, 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中心, 结合专业开展党组织建设的专业化, 使党建工作更加接地气, 得到人民群众的点赞, 使党建水平更上一层楼。党群服务是“金”的落实, 深化了“专业实践”的内容。系部党支部在党群服务中, 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水平为出发点, 通过“三个项目”的建设, 打造党群服务中心, 为党员群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全面提升党组织形象。
第一个项目: 校园师生服务项目。校园计算机志愿维护活动, 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代表为全院师生免费提供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硬件服务。全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提高党支部的党建水平。
第二个项目: 校外群众服务项目。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如热心联系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残疾人爱心工厂, 成为该单位的“爱心助残·公益伙伴”, 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IT志愿服务, 演出慰问等活动。努力营造志愿帮扶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动志愿助残服务开展, 在社会中引起关注,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党支部的知名度。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基层, 加强党性培养, 营造党内的良好学习氛围。
第三个项目: 党员之家项目。创建和谐有爱的党员之家, 举办茶话会、交流会, 党员之间尽情分享生活、工作、学习感受。举办小型生日派对, 适时为过生日的党员送上节日的祝福和关心。加大对困难党员的帮扶, 在生活上、工作上给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 帮助他们克服实际困难和问题, 创建一个和谐、充满关爱的党组织。
( 3) 文化宣传
文化宣传是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有力的推动者。在组织文化建设中,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培育是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优秀党员干部也是“金三角”立体建设模式的推动执行者。培养党员干部的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 培养优秀学生干部、锻造精英干部队伍,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有利于优化党组织环境。
系部党支部在日常党组织的文化宣传探索中, 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展开建设。一个中心: 时刻与中央保持一致, 加大宣传、学习力度, 做到全员思想统一。两个基本点: 一是不断完善组织的宣传平台, 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搭建网络信息共享宣传圈; 二是引用企业管理办法, 加强对党员、团员干部的素质培训, 如参加体验性较强的团队任务式拓展训练营,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这种创新培训模式, 干部能够认识自身潜能, 增强自信心, 改善自身与党组织的形象, 克服心理惰性, 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
三、“金三角”立体建设模式的未来思考
( 一) 立足于本, 用理论武装, 优化立体模式
“金三角”模式的核心是政治素质, 专业实践是手段, 党群服务是目的, 文化宣传是推手。在党组织建设中, 如何适时做好不同时期的政治理论学习与应用, 是“金三角”模式细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 二) 优化组织的服务形式, 创新服务内容
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立足于不同的专业方向, 服务的项目形式也不同。加强与不同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合作, 是系部党支部深入实践的重要内容。
组织建设仍在探索阶段, 未来还有一段很长的发展和成长道路。组织建设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 需要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发挥优势资源, 全面加强组织建设。特别是作为民办院校的基层党组织, 要冲破重重困难, 保持肯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 才能摸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党组织建设思路。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基层系部党支部的实际工作, 探索如何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提出“金三角”立体建设模式, 通过总结日常的实践经验, 为基层党建工作做出贡献。
关键词: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金三角”模式
参考文献
[1]曾蓉.加强干部党性修养增强干部政治修为[EB/OL].http://www.zjjzx.cn/news/zjjplyc/764372.html.
[2]新编党支部工作方法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
[3]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4]万强, 苏朝霞, 王闯.管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通过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各课程的内容进行融合,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探索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以下是我通过各方面资料搜索,包括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几点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一)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整合教学
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基本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借助ppt来教学。这样的辅助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我们利用这些功能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小学阶段利用智能ABC打字,初中阶段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高中阶段利用frontpage和photoshop等工具来学习网页的制作等,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寻找身边的美》的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我把该任务和信息技术中的网页制作相结合,通过网页的形式将自己身边的美全部以文章和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肯定需要上网找相关内容或者去实地拍照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样的任务安排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拽写出了优美的文章;又达到了学会用frontpage和photoshop工具制作网页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1.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小学阶段可利用计算机画图配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初中极端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高中阶段可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
《我的家乡》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制作了一个专门介绍自己家乡五十年来巨大变化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数据。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与重组,最终得到学习成果。在这个案例中,计算机一方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供学生查找与筛选,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颀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2.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苕溪》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的典型案例。该课例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关苕溪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苕溪主页,内容涉及广泛。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浏览器进行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电子邮件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页面和图片的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团队合作以及对内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倾听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
三.正确区分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学科教师有这样一个误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实这两者之间是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出发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理念和范畴方面都有所提升和扩大。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通过使用课件,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魅力所在就是将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无缝的融合达到“互赢“的目的,而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总之,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必然将占据未来信息时代课程学习方法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倡导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2
[3]王全世.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意义与内涵.资讯与教育,2000
[4]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同时也对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完成,传授知识是其教学的根本目标。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对于旧的传统教学要在继承和借鉴其经验与长处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陈旧的、落后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进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
为了适应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11条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从学校的现状来看,随着学校的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室的建成和电子白板安装使用,宽带网的接入,也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我校重点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目的在于系统地探究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和方法,最终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优化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跨上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以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新型人才服务。确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作为课题研究,并在校内进行实践研究。
二、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的信息环境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变成学生的自身知识,在学生的学习建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这就强调以学习为中心,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进入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性质。本课题研究是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图建构起崭新的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具体说就是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学习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智能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我们想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克服目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等矛盾,形成符合我校学科教学模式,为今后学科开展信息技术同学科的整合提供借鉴。
四、研究的目标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研究,促进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无痕迹地融合的,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协同发展的新型教学结构。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使教师的教育思想、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教学能力协同发展。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技术手段,更需要深刻了解教育之本质,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机互补,增强教学效果。并分析本学科特点,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形成有效整合的所需要学科系统的资源包,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的课堂评价量表,形成一些优秀整合课例和教学设计。
五、研究策略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4)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等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我校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目前的教学现状。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查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并对掌握的文献进行研究,形成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寻找构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支撑。
2.文献研究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分析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研究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构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的现实方案并予以执行。将信息技术引入中学课堂,不仅能使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而且会带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元化、认知方式的多元化,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3.行动研究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制定课题组的行动计划,然后在实验中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效地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后在行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再修改计划——再贯彻落实于行动——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此项实验。以收集整理课堂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实践的研究,在理论学习与课堂整合实践之后,及时进行微格教学反思、写出论文或教学案例。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顺序,结合教学实践,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作出总结和反思。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创造性原则:多媒体教学突破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模式,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先进性、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
2.科学性原则:课题的选择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认知规律。高效快速地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有效地培养学生口、眼、耳、脑的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3.可行性原则:
软件:我们该课题的研究教师都受过专门的计算机培训,对现代教育技术有浓厚兴趣,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且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
硬件:我校每个教室都有电子白板和一个微机室,多个多媒体教室。并设有大量信息资料库,新添置了许多硬件设施。课件使用遵循的原则是: *辅助性原则 *不可替代性原则 *优势互补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
八、课题特色及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的工具,而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中,通过信息技术掌握学科课程的内容,学科课程内容中又蕴涵信息技术,如数学课程包含对各种计算软件的运用,部分物理实验通过自制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语文课程掌握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等等。使信息技术不再游离于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之外,而是真正地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包括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历史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些比较,制定详细的子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此阶段中,课题组成员注意收集整理有关理论资料及学习体会。实验未立项时,研究老师同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记忆规律,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尝试在第二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研究他们同一知识在无媒体影响下的巩固程度,和有媒体教学作对比,发现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创建的语言情景中,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参与欲强。从此开始收集资料,理论学习,申请立项。确立了课题名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
(二)第二阶段:探索研究阶段(2010年12月——2013年7月)为实验阶段,对我校初二和初三的学生进行实验。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法。具体做法:由该课题的老师负责收集调查分析资料,由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我们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由专门的计算机教师组织课题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和修改的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在实验班中运用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实验期间,及时对学生进行座谈、调查,增强信息的反馈,教师继续认真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具体步骤:
1.分析教学现状,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2.研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论与方法。3.研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最佳作用和时机。
4.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优质课件的方法与方式。
5.研究与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课改的要求且又超越新课标运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此阶段中,重点是根据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活动,积累有关研究材料,做好中期成果小结。根据中期评估的反馈结果,进一步调整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将阶段研究取得的成果巩固并加以推广,进行验证性研究。
(三)第三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0月)不断反思——再实施期:在此阶段利用第二步所取得的成果,反思不足之处,并总结经验,力争在此阶段将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更好的落实下去。分类整理、汇总研究资料,撰写研究结题报告,成果以结题报告、课题总结的形式呈现。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发现有更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课堂的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本人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就目前现状看,本人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过关和指导思想的确立
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对文字、表格、图像、声音进行处理;能够通过教学软件、扫描仪、数码相机、Internet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1ash、Photoshop与画板等)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在网上查找、下载、发布信息并进行讨论交流和组织教学等。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优势所在,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能力状况,组织相应的信息资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如对于高二学生,此时已具备一定的微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线学习等。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习者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直观教具,如标本、模型、挂图等,但在探究生物的微观本质或生存现象时,由于无法可见或其变化过程无法经历,单纯用文字和语言很难描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非常抽象。运用集文字、活动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多媒体手段,使不可及变成可及,将生物的生命过程(动态)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数学效果的提高。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便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想象、理解、记忆、应用等整个学习过程中,多媒体可进一步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效果的作用。如:“人体体循环、肺循环过程”、“DNA分子的结构”、“蛋白质的合成”,以往需要借助挂图和详细反复的讲解学生才能想象出来,如今,利用制作模拟生物现象(平面或三维动画),就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多媒体对其过程进行动画演示,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降低了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此外,多媒体以其非常友好的交互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得以进行更及时、更开放的交流,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某种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对网上生物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
目前,互联网上有关生物的内容很多,并且有众多的生物教育(教学)网站,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检索、下载任何有用的生物教学信息和现成课件,经加工、整合,用于课堂教学,还可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学成果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借助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学习成果的“交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其重点不应只关注学会知识上,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对生物教学是有帮助的。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研究性、探究性的问题,并推荐相关的生物网站,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在网上收集、下载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取舍、归纳和整理,重新建构知识框架。
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网络的“关键字”搜索功能,自主查找环境污染概况、森林的作用、自然保护区等,完成了信息的再加工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网络、文字、语言等媒体,进行小组协作、大组交流,达到了取长补短、共享成果的目的。又如,在实验设计中,我们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监控全班学生的实验设计,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状况,并且可以将某种设计呈现给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实验设计完成后,又可将学生的设计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评析,当场评出最佳设计,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整合中的误区
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生动,帮助理解、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影响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的有机整合。
1.滥用视听手段忽视教学效果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过分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却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较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切忌无原则地滥用。
尽管多媒体影像活灵活现,然而生命的活性是任何模拟图像都无法取代的,如有条件,首选的是亲身体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去亲身感受、观察真实的生物,然后才是模拟的多媒体。
2.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由于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快捷、方便,不用任何实物、仪器、药品就“完成”了一大串演示与学生实验,现象鲜明生动,且实验次次成功,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课堂演示实验应通过教师实验操作让学生来感知。比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注意让学生“看一看”;如“DNA的提取”,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来“做一做”。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实验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当结合,扬长避短,各取所长,以求切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所无法达到的。优秀的课件应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有机结合,是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产物,它不仅要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有的课从头至尾都把电脑当投影仪来使用;还有的生物课干脆就让学生“自己看课件”,时间一到就下课,整堂课都看不到教师的授课活动。
信息技术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它的使用也有一个适用、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让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生物教与学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教学;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与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革了教与学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
21世纪,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更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而不断努力。对新的一代中学学生来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是促进他们更新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有力催化剂。
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促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式、方法等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革了教与学的关系,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活动不单单是要教师将教材上的内容生硬地传授给学生。教学乃至教学过程都需要艺术与美感,让学生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而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艺术加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取代抽象难以想象的微观生物世界;用学生可以亲眼看到的动画过程来模拟我们难以清楚看到现象的渗透作用实验等,来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氛围,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地产生出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二)转变教师“一言堂”,让学生作为真正的课堂主体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的作用是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去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在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时代,课堂的教学“三步曲”适用于各个学科,每个教师走进课堂之后总是采用同样的方式教学:复习旧课,走进新课,总结知识;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唱独角戏的演员,几乎不需要学生的配合就可以完成整台戏。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应充满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的课程变得死板、没有生机,学生更是从心理上抵触学习生物。不重视生物学科。
当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实验呈现给学生,改变了传统、朴素的教学方法时。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不再是独角戏的演员,而是一个引导者,将学生带入奇妙的生物科学世界,让学生去探讨、去发现、去讲解。教师只需要控制教学节奏,对学生探讨的信息进行反馈。这时,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才被充分体现出来。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生物学方式的影响
(一)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的催化剂,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走向合作互动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信息互动,人际互动。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强调多边互动,它表现在课堂上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是一种共同掌握知识的过程;互动学习即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师生学习构成一个共同体。另外,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同学,可更多地彼此交谈,寻求同学的帮助。在这种合作互动学习环境下。能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生物知识交流的能力。
(二)改变学生的课堂角色
由于传统教学的“三步曲”限制了学生自主性活动,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的地位。把现代信息技术介入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空间就扩大了,他们能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并像生物学家一样成为探究者、发现者、讲演者、冒险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一方面,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超前于教学进度去学习,学生自己或组队独立地利用网络查找最新的生物学知识。他们这种生物学习积极性的变化,带动了其他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的生物学习有了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在学习中。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网络提供新的表达知识途径以后,有些学困生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上有机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困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这样他们就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学习中。
(三)有助于学生生物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学习生物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更要掌握探索和解决所认知问题的方法。因此,学生生物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生物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为了实现问题的解决,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要提出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带”,即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发现问题,则必须让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探究学习活动中,凡是探究问题能够用实践活动实现的,就最大限度地把它转化为实验活动,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形成理性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等方面模拟了许多生物学问题,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淋漓尽致地创设了问题教学情景,动态地展现了生物学问题。不仅传授了现代科学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促进学生生物学中认知结构的形成
生物认知结构是学生通过教师所激发的心理机制作用于外界的生物知识结构,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内在知识结构。生物认知结构的形成是生物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对生物现象进行多重表征,使生物知识的反映形式更加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便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深入理解生物知识,优化生物认识结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超越传统生物言语的表达形式,进而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的体验,有利于其观察和发现生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良好的生物学认知结构。
关于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简述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 生物教学 优化
论文摘要: 本文着重谈及了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笔者的相关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应用多媒体技术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为了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也被称作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跟不上教育前进的步伐。现代多媒体技术以迷人的风姿进入了校门,走进了课堂。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规律。在注重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生物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简述如下:
一、生物现象演示的优化
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串跳动的文字,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维聚焦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
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仅用图片、语言是难以准确、生动、形象地加以表述的。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解说、色彩变化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把复杂的生命过程简单化,把内部的生命过程表象化,如血液循环、植物开花、受精、母体内胚胎发育的过程、胎儿与母体间的物质交换、细胞分裂、生物的生长等等。还可以利用动画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吸水的原理和过程等。这样就把生命过程准确、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真谛,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生物过程模拟的优化
自然界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生物过程,只有通过极为细心的观察才能把握,经过认真的分析才能理解,对于观察能力还不够强的学生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把这样的快镜头变为慢镜头,适当延长过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
生物世界,既有细微、简单的个体,又有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既有瞬间的变化,又有漫长的生长、发育和演化过程;既有陆地上跑的,又有空中飞的,还有水中游的;既有外部直观显现的,又有内部难以观察的。如何将这些引进课堂,是生物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后,就可以将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历史重现,跨越时空,深入细微或统览全局。如人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到胚胎再到胎儿直至分娩的全过程,就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生动地、系统地、完整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看到巨大的虎鲸,又可以观察到电镜下的病毒;既可以看到广阔的大草原,又可以看到茂密的热带雨林;既可以看到海洋里的鱼群,又可以看到空中的飞鸟;既可以看到现实的存在,又可以再现不复存在的原始地球、恐龙世界。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生物个体的各系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习从微观探究生物个体的特征,从整体上把握生物系统的发展变化;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
三、生物实验操作的优化
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实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参加实验可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些实验由于受条件影响很难实际操作,有的实验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记忆模糊,还有些实验不适合重复进行,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室。如在学习脊椎动物及人体生理卫生这两部分内容时,有些动物的活体解剖实验:如家鸽的解剖实验、青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的演示实验、青蛙的反射实验等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大力提倡人与生物圈共存、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来进行这些实验,显然与时代精神相悖。而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或演示这些实验,则既能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及观察到实验现象,又能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在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利用设计合理的课件,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中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靠教师单纯口授,或应用挂图、板书等传统媒体进行“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样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充裕的思考问题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笔者举一个实际教学中的例子。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学会写光合作用公式。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所做的教学方案是在先演示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淀粉和氧气)、条件(光和叶绿体)三个实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接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播放光合作用的录像片,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分析出光合作用包括物质转化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两个方面,得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最后,运用投影片醒目地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使学生熟练地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旧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W学校自建校以来就非常重视教学督导工作, 成立独立的教育教学督导室, 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该校教学督导工作始终以教学为中心, 通过对各类教学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 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管理程序。
一、全方位的信息收集
1.深入课堂听课, 获取第一手教学信息。督导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到课堂听课。每学期根据听课分工及听课重点,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情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详细记录课堂教学情况。2013年度W学校督导员听课共886节, 2014年达1043节。听课对象涉及全校所有教学单位, 基本涵盖了了全部理论课的专兼职教师以及部分实验课的教师, 对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
2.参与各类教学检查, 收集教学运行的信息。教育教学督导室配合教务处开展各项教学检查, 如学期初教学准备工作的检查, 学期中各教学环节运行的检查, 学期末各项教学常规工作及试卷检查等, 掌握各项教学任务的执行情况, 有效地评估教学质量。
3.开展专项教学调研, 获取针对性的信息。对发现的教学效果好或较差老师的课堂, 或针对某个院系、某门课程的教学情况, 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如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问卷调查和听课, 针对节假日前后学生到课情况进行查课, 对个别教学单位课堂到课情况进行调查等。
另外, 通过参与教学单位教研室活动、各类教师讲课竞赛活动等形式, 获取其他方面的教学信息。
二、数字化的信息处理
信息采集完毕后, 便需要进行分析处理了。督导员主要由退休的老教授组成, 在计算机的操作方面熟练程度不一。学校配备有专门的办公室人员, 主要针对督导员的日常听课、参加其他教学活动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由于督导工作的数据量不是很大, 使用EXCEL软件即可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处理。数据录入后, 便可生成所需的各种数据表、直观形象的图表等。
三、多形式的信息反馈
1.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表”反馈课堂教学信息。W学校设有理论和实验课两类课堂教学评价表, 涉及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评价内容。督导员听课后需完成评价工作, 给出评分和等级, 提出教学的优缺点和改进意见, 由办公室信息员通过录入计算机, 每两周以电子邮件形式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相相关负责人。如2013、2014年度分别反馈了886份、1043份课堂教学评价表, 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了解教学优缺点、课堂教学情况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2.以“双周工作报告”形式反馈督导工作。每两周将督导听课及工作情况向分管校领导进行汇报。近两年共提交36份双周工作报告, 有效地督促了教学管理部门及院系及时处理和改进教学问题和管理方式。
3.编印“教育教学督导简报”反馈各类教学信息。为了综合反馈督导员课堂听课评教、教学检查结果、师生教与学的心得、、教学单位督导工作情况等, 近两年共编印了8期简报, 印发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同时, 将电子版文稿挂载在学校督导室网站上, 供师生浏览和学习。
4.建设教育教学督导网站发布教学信息。将日常工作动态在督导网站上进行公开, 适时发布课堂教学检查及其他专项教学检查结果, 实现了督导工作公开和资源共享。同时, 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典型事例向学校校园网进行推荐报道。
5.撰写专项调研报告反馈突出的教学问题。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采取听课、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行专项调研, 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形成各类专题调研报告, 如“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情况报告”、“××选修课课堂教学情况调查统计分析报告”、“××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等, 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教学的问题, 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
6.开展面对面地信息交流和反馈。在听课过程中, 督导员对发现的问题, 通过个别约谈或集体座谈等形式及时向教师或院系负责人或相应地教学管理部门地进行反馈。
四、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进一步探索
W学校在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课堂教学评价表先是督导员填写纸质后, 由工作人员录入形成电子文档再反馈, 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若能将此纳入到既有的教学管理系统中, 构建教育教学督导管理子系统, 从督导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等方面设置功能模块, 督导员直接在网络上填写课堂教学评价, 各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及教师每人根据分配的登陆账号和密码自行查看, 既能节省时间, 又便于及时查阅, 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构建教师教学数据库方面也值得进一步探索。若以教师为单位, 将督导员对每一位教师的听课评价情况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表现, 及时录入保存在数据库中, 既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 也可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依据。督导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以W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为例, 从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方面总结了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的过程, 并从构建督导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教师数据库等方面进一步探索督导工作科学化、信息化的路径。
关键词:教学督导,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志新.信息论视角下成人教育管理创新[J].职教通讯, 2011 (1) .
精心设计任务,精讲精练
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教学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讲精练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求精,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学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使其发挥创新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例如:在讲授主页制作这一章节时,我先用一、二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规划好站点空间,给他们展示一些学生制作的精彩主页,引发他们制作主页的兴趣。介绍主页制作的环境及最简单的主页制作方法。然后教会学生申请一个个人的免费主页空间,将一个简单的主页上传到Internet上去,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亮点内容。在神奇的Internet上看到了自己的主页,学生们兴奋了。他们开始有了丰富自己网页的欲望。没等老师讲,他们已经急不可耐地拿起教材,开始美化自己的主页了。网页制作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他们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我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材的内容还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求,因此,教师就要找到一个网页制作教程提供给学生。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阅,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网页制作这部分内容可以列为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部分的重点,虽然会考中没有涉及网页制作,但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通过网页制作,也激发起学生们学习平面动画、图形设计软件的欲望,给高二选修课的开设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分析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者和支配者,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将能力需求不同的教学分为几种层次,利用学生的上机活动时间调节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适当地调整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把划分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为“差生”,更不能歧视低层次的学生。而是要一视同仁。更多地给予他们鼓励。二是要注意灵活性。任何学生都有其长亦有其短,在分层教学时切忌不可把任何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否则对他的心理健康成长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三是要注意各层次的连续性。分层次教学,不是把层次机械地分开。低、中层次教学只是一个阶段,他们最终应向高层次发展。所以要注意各层次的衔接,保持其连贯性。要让每个学生明确该层次的目标、要求、学习重点,也应鼓励每个学生努力向高层次发展,培养他们的进取心。
串好主线,留有悬念
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有意识地留下伏笔和制造一定的悬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学习。
例如,在教“文字处理软件”时,虽然这部分内容在会考中占了60%的比例,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很熟悉了,但需教师帮学生进一步细化。学生对Word的兴趣并不大。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是从小伴随着Word长大的,这些内容我都滚瓜烂熟了,不用学了。”我没有反驳他们,而是设计了几个技巧性问题在课上提出,如:如何将页眉中的暗线去掉,改变页眉默认的样式及文字与图片按任意形状环绕即编辑图片顶点等。我让他们独自思考和完成,多数同学做不上来。他们受到触动之后就会带着悬念去挖掘他们的未知领域,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过程。
发挥网络优势,培养学生学科整合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在网络的支持下显得得心应手。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有着资源共享独厚的优势。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了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教学不再是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信息时代的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激励性的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测评可以通过日常作业、定期的技能竞赛、阶段考试及学生作品展示等手段来实现。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班与班之间的对比及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调查报告等形式来完成。我在第一学期给学生布置了个人主页,要求期末前提交到Internet上,通过互相展示,评出等次,并在学生间进行讨论和评价,以此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指标,作为一种督促和激励的手段。
【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推荐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调查问卷11-10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06-14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06-04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11-05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07-22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10-21
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9-07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运用07-09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