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教案(共10篇)
沁北小学刘小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直接点题。
上课一开始,老师就会提出:今天我们将要赏析一首诗。老师 板书课题,学生看黑板,大声读出课题。
二、了解背景,进入新课
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弟弟,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 五言诗的奠基人。曹植非常有才华,南宋大诗人谢灵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来称赞他——“天下才有一石(dàn),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是多么有才华,所以现在我们常用“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来称赞那些有才华的人。
他有个哥哥叫曹丕,两人是亲兄弟。因曹植有非凡的才华,曹操很疼爱他,一度想废曹丕立曹植为太子。曹丕当上魏国的皇帝之后,怕曹植跟他争夺王位,就想迫害他,于是就宣他入宫,要他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做不出来就把他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在七步之内就作了一首诗,当场念了出来。因为这首诗要求在七步之内做成,所以叫《七步诗》。曹植也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三、出示学习目标
请看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围绕目标学习《七步诗》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
出示自学指导一:
1、听录音,给生字注音,注意停顿。
2、自由朗读一遍,如有不认识的生字请举手。
3、同桌互读,比谁能读准字音,读得流利,停顿正确。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
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读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诗的意思。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体会诗情,领悟意境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或者说,你认为兄弟手足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同桌交流。
预设答案: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互相猜忌、倾轧,而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答案: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这首煮豆燃萁的《七步诗》终于暂时唤回了哥哥未泯的良心,曹丕他没有杀掉弟弟曹植。是啊曹植虽逃过一劫,后半生却落魄潦倒。但这首诗却流传了千百年,成为劝诫人们避免兄弟反目成仇、自相残杀的警世用语。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发生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在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蒋介石强行要求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在新四军撤退途中,蒋介石部署八万多国民党军队偷袭包围9000多人的新四军,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新四军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灭。周恩来听到消息之后,悲痛万分,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是啊,再也没有比兄弟反目,同胞相残更悲惨的事了。今天,千百年后的我们,学了《七步诗》后,有什么感受呢?你会像曹丕那样对待自己的家人吗?会那样对待你的同学吗?会那样对待你的同胞?)
学古诗,我们还要会运用古诗里的名句:
①我们想要对那些为争夺老人财产而大打出手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声:(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②我们还想对以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分子,说一声:(语气加强)③我们更想对那些企图分裂中国的西藏喇嘛们,说一声(声调高亢)
五、当堂训练:
(1)正确背诵《七步诗》(同桌互背)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诗歌创作的过程,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译讲并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亲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哪些人物、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曹操,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有一段恩怨故事不知道大家清楚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讲述兄弟之间故事的诗——《七步诗》。
(二)板书《七步诗》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了解背景,进入新课
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弟弟,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 五言诗的奠基人。曹植非常有才华,南宋大诗人谢灵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来称赞他——“天下才有一石(dàn),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是多么有才华,所以现在我们常用“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来称赞那些有才华的人。
他有个哥哥叫曹丕,两人是亲兄弟。因曹植有非凡的才华,曹操很疼爱他,一度想废曹丕立曹植为太子。曹丕当上魏国的皇帝之后,怕曹植跟他争夺王位,就想迫害他,于是就宣他入宫,要他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做不出来就把他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在七步之内就作了一首诗,当场念了出来。因为这首诗要求在七步之内做成,所以叫《七步诗》。
(四)读通诗句
1、师范读后,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指导读正确,读流利。
(五)理解诗意
1.在理解之前,咱们先交流交流,平时,你们都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的意思呀?
2、交流学习方法:
(1)了解每个词的意思,然后把词的意思串成一句话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2)先理解个别关键词的意思。
3、出示解释,自由读,然后交流诗意。
持:用来。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过滤。豉:煮熟的豆子。以为:把„„做成。箕:豆秸
釜:锅泣:哭泣煎:煎熬。
4、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羹。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
5、板书设计
弟——豆——泣
七步诗——同根生箭太急——兄弟不可相残
兄——萁——燃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这首煮豆燃萁的《七步诗》终于暂时唤回了哥哥未泯的良心,曹丕他没有杀掉弟弟曹植。是啊曹植虽逃过一劫,后半生却落魄潦倒。但这首诗却流传了千百年,成为劝诫人们避免兄弟反目成仇、自相残杀的警世用语。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发生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在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蒋介石强行要求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在新
四军撤退途中,蒋介石部署八万多国民党军队偷袭包围9000多人的新四军,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新四军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灭。周恩来听到消息之后,悲痛万分,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是啊,再也没有比兄弟反目,同胞相残更悲惨的事了。今天,千百年后的我们,学了《七步诗》后,有什么感受呢?你会像曹丕那样对待自己的家人吗?会那样对待你的同学吗?会那样对待你的同胞?)
1、讨论:兄弟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兄弟之间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不可手足相残。
2、全班齐读,读出诗人像哥哥质问的语气。
3、小结:
这首诗用同根生的豆萁和豆子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豆萁煎熬豆子来比喻哥哥残害弟弟,揭露曹丕迫害弟弟的阴谋,讽刺了曹丕的无情无义,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这首诗重点采用了“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已成为人们劝诫兄弟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七)当堂训练:
(1)正确背诵《七步诗》(同桌互背)
[甲]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解说]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乙]反七步诗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反七步诗》赞扬了‘萁’甘愿自毁,化作灰,做‘田中肥’,帮助豆成为席上的佳肴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立意跟《七步诗》相反.”
阅读: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羹 ( )漉菽( )( ) 釜( )
2.[甲]诗中,曹植巧比妙喻,诗中用豆比喻 ,用萁比喻 ,同根生 指 相煎指 ;[乙]诗中的豆成了 ,萁 变成了 。
3.[甲]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形象地说明了 的道理。
4.[乙]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
5.[甲][乙]两诗的写作角度不同,曹植写[甲]诗是希望 ;郭沫若写[乙]诗是歌颂 。
6.曹丕与曹植本是亲兄弟,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想到曾经与他争夺过太子地位的曹植,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召曹植进宫,对他说,你不是文思敏捷吗?好吧,你走七步作诗一首,诗成则罢,诗不成别怪我把你处死。曹植闻此言观此状,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请试着写一写。
曹丕听了曹植的《七步诗》,他又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请你试着写一写。
参考答案:
1.gēng lù shū fǔ
2.曹植 曹丕 曹植和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 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席上的佳肴 灰,成了田中肥
3.我俩本是亲兄弟,为什么煎熬这么急 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互相猜忌、倾轧,而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意思对即可)
4.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呢? (意思对即可)
5.兄弟间不要自相残杀 萁那种成全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都知道里面的哪些人物?
谁来说说曹操、曹丕、曹植的关系?
2、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关于曹丕和曹植之间的故事。谁来给大家读读这个故事。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七步诗》。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作者是?(魏国)曹植(板书)。
那么诗的题目:七步诗,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师:明白诗题的意思了,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出示目标:默读一遍。大家有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请看自学指导一:指生读
1注意读书的姿势。开始
2、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5个学生。
3、正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个字音。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1、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二个自学指导。
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
师:刚才大家自学的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
A出示第一、二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1、指名解释字义:持:用来。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漉(lǜ):过滤。菽(shū):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2.指名说古诗意思: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B、出示第三、四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1.指名解释字义: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
2.指名说古诗意思: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师: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C出示第五、六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指名解释字义:本:原本,本来。煎:煎熬。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凶残的不满。泣:小声哭泣。何:何必。
指名说古诗意思: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同桌相互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自学指导三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2遍,注意诗中重读的地方,停顿和语速。试着给古诗画出节奏。
2、展示节奏,指名读、齐读
3、猜一猜,是诗中的哪句话让曹丕羞愧难当,免去了曹植的死罪呢?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从诗的表面来看,谁和谁是同根生?(煮豆子、燃豆萁)豆子、豆萁与曹植、曹丕之间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作者以豆子自喻,把豆子比作自己,把豆萁比作哥哥,把豆萁对豆子的煎熬,比作哥哥对弟弟的残杀)
生交流。
(板书:豆秸曹丕
同根生
豆子曹植
4、看到此情此景,你们是什么心情?大家再来读这首诗,你又读懂了什么?读出了怎样的曹植?(悲愤、恨、惋惜、无奈、同情„„)
预设1:
生:我感觉曹植的心里特别悲伤
师:说说你的理由
师: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评价:读的真好,老师仿佛看见曹植的眼睛里溢满了伤心的泪水。再找1-2学生读。预设2:
生:我读出了曹植心里的无奈。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评价:好样的,老师好像听到曹植那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预设3:
生:我读出了曹植心里充满怒火。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评价:真不错,老师好像感受到曹植内心的团团怒火在蔓延、在燃烧。再找1-2学生读
5、从哪个字读出这种感受的?(教师板书 煎)
(出示煎 图片)釜下是熊熊燃烧的烈火,釜中是备受煎熬的豆子。曹植在杀机重重的大殿上就像豆子在釜中一样被摧残被逼迫,此时他的心里仿佛在想哥哥啊哥哥,你怎么能如此的逼迫我呢?他非常地着悲伤、愤怒、无奈,可以说是“交织在一起”啊,带着这种感受大家一起读。
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
大家背得可真好,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默写古诗。同桌互改。
SN(交给组长,交给老师)
六、拓展
1、学习了这首诗,你认为兄弟手足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兄弟、朋友情深的古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生说。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二)
注释
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泣:小声哭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何:何必。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古诗本身的魅力体现在她的文化魅力:所以在课前讲解了古诗的独特魅力,自身语言清新动人,别具风格,在娓娓的叙述中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学习古诗是一种享受。同时对本节课的古诗教学产生兴趣。
《七步诗》是一首表面意思浅显而寓意深刻的古诗。所以,课前积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诗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诗文理解补充了一段打动人心的故事,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体验,就像发掘宝藏一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点点滴滴会聚,互相启发,不断碰撞,终于掀起感情的波澜,产生切身的体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骨肉相残是何等令人痛心,使学生一下就进入了课文情景。
《七步诗》
作者:曹植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持:用来。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漉:过滤。
4、豉(菽):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釜:锅。
诗意: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
因煮熟豆子来做豆羹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
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
我们为何要自相残杀呢?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曹植的其他著作,甚至超过了魏晋时期其他知名文人的著作。但如果从这两个版本认真分析,无论从字数、结构还是思路都有很大的差距。一个人在命悬一线的时刻怎么会作出如此反差的救命之诗?历史上有没有七步诗?如果有,这两个版本哪个是真实的?七步诗是不是真正的现场之作?
关于七步诗的最早记载是在《世说新语.上卷下.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作者南朝临川王宋刘义庆(403—444年)。据华东师范大学魏世民教授考证,该书成书于宋元嘉九年至元嘉二十一年间(432-444),而七步诗的故事发生于魏延康元年(2),相差220年左右。而在此之前陈寿(233—2)的《三国志》(280年开始著)以及其他三国史料却没有相关记载。经史家考证,《三国志》可信度远远高于《世说新语》。在先史册没有记载而在后的生活言谈、轶事小说记载了这一事实,真实性欠缺。其可疑一也。
《三国志》是正史,《世说新语》为野史,一般来说,正史所记史事皆国家大事,所记之人皆为对社会有较大影响之人,而野史一般记载不为正史所重视之传闻、轶事,但野史所记之事并非完全都是传闻,许多来自民间和地方档案,同样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史之不足。从这个角度说,正史没有记载的史事野史中加以记载,同样具有真实性。但与刘义庆同时代的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他一方面考证了陈寿史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补充了许多陈寿所没有引用的史料,其中《世说新语》中的许多轶事,在他的.注文中都得到证实,但唯独没有提及曹植七步诗的事情。是他们在思想上都认为曹植七步诗的史料价值太低不值得记载,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么会事?如果确有其事,裴松之连“(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臣松之以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当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后也。”这样的小事都加以记载,而七步诗这样的大事却没有丝毫提及,难道仅仅是他的疏忽吗?其可疑二也。
《三国志》没有为曹植立传,可能是因为曹植与曹丕的关系问题,历史上被皇帝不看好的臣子一般来说很难进入正史,即使进入了,对其评价也很不公正。作为逆臣的曹植不能进入与其同时代的陈寿眼中专门列传很容易理解,不记载七步诗更容易理解,但作为与其相差了229年的裴松之在320805字的注中只字未提七步诗就很难理解(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裴奉宋文帝命完成对《三国志》的注释)。作为名气高于建安七子的曹植,有如此名动天下的事件和名作,在一个正直优秀的史家面前,不可能只字未提。其可疑三也。
七步诗是在“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的情势下作出的。按理说,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也不是大庭广众之下人人可见之事,更不是可以用文件加以记载之事。这样极少人可见又没有文字记载的事情,得以进入大众视野的途径只有言传。而在场的臣子有谁敢于将皇帝所做的不光彩之事公诸于众?除非其真正想全家找死。另外,就算有知情人将事实真相传给了其后人,其后人在晋代魏后向社会进行了公布,其原始性和可靠性又有多大?其可疑四也。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曹丕逼曹植作了七步诗后,他们的母亲武宣卞皇后出面进行了干预,“帝深有惭色”而免了曹植的死罪。但曹丕并不因此放过他,除了对其加强监视外,还时时派人责难他,“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假如罗贯中的这一记载是真实的,那么武宣卞皇后和曹植同是在场人,也是可以将此事传之于世的人之一。但作为待罪之身的曹植,在生命都无法保障的形势下,绝不可能将此事公之于众,除非其活得不耐烦了。就算他真正不想活了,他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将这一大作收入其著作集中,但遍观《曹子建集》及建安诸子文集,根本找不到曹植这篇大作。另外,武宣卞皇后早不干预晚不干预,恰恰在曹植一作完诗就干预,时间点上太过牵强、太过艺术化和戏剧化。再则,就算武宣卞皇后将此事传了出去,最多也就流传在宫中,即使后来流传到了社会,也就是兄弟相煎的事实而不大可能是诗本身,因为情急之下的人对生命的关注远远大于其他,武宣卞皇后在情急之下竟然将这么深奥的诗准确无误地记了下来,这完全有悖常理。再则,就算武宣卞皇后真正将这么深奥的诗给记下来并传给了身边的人,她身边的人又有几个能够理解并原封不动地传向了社会?其可疑五也。
从传世的七步诗的两个版本可以断定,其中一个最少是修改后形成的。从体例看,六句版本基本符合魏晋时期文化风格,从诗句意思和严谨度来看比较符合紧迫形势下的情急之作。四句版本无论从体例、文风、遣词、音韵等都具有唐宋风格。所以可以断定,四句版本应该是后人按照当时的诗体对六句版本的修改与深化,以更加突出诗的艺术性与鉴赏性,从而成为今天众所周知的七步诗基本版本。这一事实恰恰更加证明:后人既然可以将一首诗变成两种版本,刘仪庆为何就不能针对曹氏兄弟相煎的事实编造这么个艺术性的东西以丰富《世说新语》的故事内容,或者道听途说地将这一事实当成了真的事实而录入《世说新语》。同时,就算七步诗真是曹植在命悬一线的情形下现场逼出来的,从他对当时自己所处的境况,以及《世说新语》“应声便为诗”的记载可以判断,很有可能是他为了防范曹丕的陷害而在心理上早就作好的准备,到了这时特意装模作样地拿出来糊弄曹丕,以保全性命。世人只从表面现象上看到其聪明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自保和作秀的一面,最后使其史册形象更放异彩。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来历令人惊叹。作者曹植和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两人竞争王位。曹植很有才华,曹丕则为人圆滑,赢得了曹操的欢心,后来当了皇帝。因为嫉妒弟弟的才华就想治一治弟弟。便令曹植走七步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把弟弟杀掉。果然才华横溢的曹植便作出了这首《七步诗》。
这里面的豆是指作者曹植,而这里的豆萁就是指哥哥曹丕。这首诗的比喻用的十分贴切。曹丕因为嫉妒弟弟连亲情都忽略了,真是太残忍了。
如果我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我一定会非常爱他,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珍惜亲情。
-----------------------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曹植的七步诗,我想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七步诗》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曹丕的弟弟,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死后,曹操在二、三两个儿子中选继承人。由于曹植才华横溢,深得曹操宠爱,本想立为继承人,因此被曹丕嫉恨。曹丕做皇帝后,想迫害曹植。
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以兄弟为题材的诗,完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机智地吟诵出这首《七步诗》,曹植在这首诗里用豆和豆萁来形容兄弟是骨肉相连,密不可分的整体,不要互相残杀,成功地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读后感《七步诗读后感》。
读了这首诗后,我觉得同学们就象兄弟姐妹一样,希望大家要将自己的同学视为亲人,团结友爱,相互帮助。
-------------------
在三国.魏时期,曹操有两个很出色的儿子,曹植就是其中一个,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弟弟曹植,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便想方设法害死曹植。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原来兄弟之情在权利面前时如此不堪一击的。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这首《七步诗》。
诗的意思是这样的: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羹。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后来,这首诗的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涵,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我觉得这首诗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它在教育着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不要因名利权力而破坏感情,反目成仇。
国家也一样,比如朝鲜和韩国,本来是同一个国家的,现在却弄到断绝一切关系的地步。朝鲜,这个国家的生活一直都处于低水平。两国的不团结,令周边的局势变得不稳定,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七步诗》是曹植所写的一首诗,它饱含悲愤的诗。我教学时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第一步:初感诗意;第二步:充分想象,体会感情。第三步:感情朗读,加深领悟;第四步:通过赏诗升华,体会诗的意境。加深对曹植的理解,对故事背景的理解,对《七步诗》的理解。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情”,曹丕逼曹植,写不出诗,肯定是死罪,写出了诗,不合要求还是死罪,写出了诗,言语若有冒犯,会读不出情感来呢?让学生感受、想象到曹丕、曹植的内心想法后,再来读诗,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一点吧!所以布置作业,让同学写写学后感.,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谈感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步诗》教案】推荐阅读:
曹植七步诗拼音07-14
曹植《七步诗》阅读答案11-27
《七步诗》的语文教学反思10-02
七步作文03-14
成语七步之才11-01
七步工作法实例07-16
七步教学法之11-25
成语七步之才的故事06-08
关于三环七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7-27
《看病教案》教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