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12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课前准备】
1、课件。
2、搜集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能在这里给同学们上课,老师感觉非常高兴,所以今天特地带了一首和课文有关的歌曲,希望你们会喜欢。
(播放《珠穆朗玛》的歌曲。)
二、谈话引入,熟读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歌曲中唱的山峰就是文中的
(生答:珠穆朗玛峰。)
师: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曾引得中外攀岩爱好者慕名而来,竞相登峰。就在这最高的地方,科学家们新近发现了一个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那就是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
师:这个世界之最又在我们中国境内,身为中国人,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吧。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探险,这节课老师准备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寻幽探秘大峡谷,兴奋吗?让我们一起兴奋地读读地名吧。
三、精读感悟,体会美景
1、整体感知:
⑴ 师:会旅游的人总要事先了解当地风情,这节课我们就先深入地了解大峡谷的风情吧。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景观?
(板书:景观)
⑵ 反馈。
(板书:壮丽 奇异)
2、体会壮丽:
⑴ 师:你从哪里读出它的壮丽呢,就请同学们再去读读1、2小节吧。
⑵ 出示句子: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⑶ 师:你从这句话怎么体会出壮丽呢?
⑷ 师:你是怎么理解高峰的?
⑸ 师:你是怎么理解深谷的?
出示句子:
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城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① 你是怎么体会出深谷的呢?
② 举例说明峡谷的深:
师:我们温岭的人民医院大家都知道吧,老师算了一下,大概有1000米高,那2268米相当于有几个人民医院呢?6009米呢?峡谷的之深可想而知。
③ 出示世界峡谷深度极值对比表:
体会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师:老师从网上找到了一张世界著名峡谷深度极值对比表,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来看一看吧。
世界著名峡谷深度极值对比表
峡谷名称
长度极值
深 度
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
504.6公里
6009米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370公里
2133米
秘鲁科尔卡大峡谷
90公里
3200米
尼泊尔喀利根得格大峡谷
60公里
4403米
中国金沙江虎跳峡
3000米
中国长江三峡
800米
师: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师:看来雅鲁藏布大峡谷真的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那谁来读出它的不容置疑呢?
④ 指导朗读。
⑹ 理解咫尺为邻:
出示图片。
⑺ 读出壮丽: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⑻ 过渡:
大峡谷除了壮丽,还体现在他的奇异上。
3、体会奇异:
师:大峡谷神奇在哪里,与众不同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去细读第3、4小节。
⑴ 预设情景一:
出示句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①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神奇的?
② 师:从到这个句式使前后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你们见过这样的地方吗?都没见过,难怪我们觉得它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呢。
③ 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一段的词句非常优美,我们不练练朗读就太可惜了,那先请同学们有声有色地自由练一练吧,待会儿我们要评出一位小小播音员来。
④ 指生朗读:
师:下面的同学有任务了,你们就是评委,要认真评,可不能有私心哦。
⑤ 师:我们有请小播音员上台,下面的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文中的情景,我要瞧瞧谁的想像是最丰富的。
⑥ 师:说说你脑中出现了什么图像?
⑦ 师: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才雕凿出如此神奇的风光。这样神奇美丽的地方,让我们一齐从文字上去游览一下吧。
(齐读这一部分。)
⑵ 预设情景二:
出示句子:
在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① 师:老师画了一幅图帮助我们理解九个垂直自然带。
(出示图片。)
② 师:山顶是皑皑雪山,而山脚却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这里的画卷能换成图画吗?为什么?
(体会移步换景的神奇。)
③ 师:这样看也看不完的画卷放在哪里呢?
(点击凌空。)
④ 师:神奇吗?那就读出它的神奇吧。
(男女分读。)
⑤ 师:你还从哪里读出大峡谷的奇异呢?
⑶ 预设情景三:
出示句子:
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真不愧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① 师:说说你的理解?你是怎么理解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 ② 师小结:是啊,在同一地方,竟同时分布着从北极极寒之地到赤道热带的各种动植物,难怪雅鲁藏布大峡谷拥有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呢?
(边说边放图片。)
③ 师:谁能自豪地读读这句话。
④ 师:看他读得那么好,我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呢?齐读。
4、小结:
你们看,我们仅仅从文字上,就已经体会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个非同一般的地方,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更为你们自豪。那么学到这里,你对即将见到的大峡谷有什么期待吗?
5、师: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到了,本世纪──21世纪旅游的热点,雅鲁藏布大峡谷到了,让我们尽情地欣赏吧。
(放录像。)
6、师:旅游归来的游客们,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雅鲁藏布大峡谷呢?
三、扩展练习
1、师:看了这么壮观的大峡谷风情,老师不禁文思大动,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大家读读,希望多指教。怀着期待,走近了你。轻轻地,揭开你那神秘的面纱。你那惊世绝颜,赫然落入我眼中。季风雨林动植物,不是版纳胜版纳,高深润幽长险秀,天下奇景集一身。壮哉,奇哉,雅鲁藏布大峡谷!
2、师:看到如此美景,我相信,同学们想说的比老师还要多,就让我们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你的千言万语吧。可以是一首诗,可以是一句广告词,也可以就是你的感受。
3、反馈。
四、尾声
《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阅读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从心底升腾。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三是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重点是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难点是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篇略读课文,建议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把指导朗读、抓住课文叙述要点、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并把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读了《观潮》,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除了钱塘江大潮本身气势壮观外,也源于作者准确、精彩的描写。神州大地上,这样的奇景又何止一处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将让我们领略到的是一个“世界之最”———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思考问题,揭示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揭开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1.雅鲁藏布大峡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作者又是怎样向我们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呢?
三、明确任务,达成目标
1.读一读。阅读教学,读,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读,要层次分明,逐层推进。(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3)用一个词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的印象。学生自读后,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每读一段指名说一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读完课文后,文章的“总-分-总”的结构就清晰可见了。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说一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自己的初步印象,比如:壮丽、神奇、人间奇迹等等,并把学生所说之词写在黑板上。(2)自读感悟,练写批注。如此壮丽的景观,真是令人叹服。首先,课文中列举的确切数字,与世界上其他两个著名大峡谷进行比较,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其次,课文从大峡谷的山和水两个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最后,课文通过对九个垂直自然带和“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的描述,再次表现大峡谷的壮丽神奇。这样的景观和文字都需要学生仔细地品读,用心地体悟。所以,课堂上,可让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想象画面,画出让自己有真切感受的句子,并试着在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3)交流体悟,感情朗读。课文的2、3、4自然段的语言各具特色。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引导学生体会“不容置疑”的含义。)再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含有“从……到……”的句子多读几遍,感受大峡谷中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的范围之广,形态之多样;引导学生通过比喻句,想象大峡谷是怎样一幅“凌空展开的神奇美丽的画卷”;还可以相机理解“千姿百态”“人迹罕至”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才得以共鸣,才能有感情地朗读文字。同样,想象到了画面,理解了文字,有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分句分段交流之后,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通过个别读、分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示范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畅享语言文字的魅力,得以情感的升华,同时也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做准备。
2.说一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21世纪,它也将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到时,势必有很多人想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所以,教师在此时可提出:“你愿意成为小小解说员,为全世界人民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吗?”以此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课文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准备,可以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在练习介绍之前,教师可提示学生抓住课文各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除了引用课文中的文字内容外,学生还需要加入一些表达自己情感的语言,让自己的介绍更富感染力)在学生自由准备后,请三个学生上讲台展示,同时为他们佩戴上“解说员”的工作牌,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角色之中。
可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杨逸畴从雅鲁藏布江源头开始一路考察下来,并未发现其支流帕隆藏布江同伊洛瓦底江上游之间有任何古河道的遗迹存在,论证了雅鲁藏布江是一条适应地质构造发育而产生的“先成河”,并非因布拉马普特拉河溯源侵蚀的“袭夺河”,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重要的地理发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对于青藏高原科学探险考察来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年份。他们走进西藏东南部地区,进行地学、生物学方面的综合考察,取得了一个个意外重要科研成果,推翻了雅鲁藏布江是一条“袭夺河”的观点,便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地理发现。尽管这个重要地理已经过去了30多年,可回过头来还是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一块超基性石头,科学家推断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条大断裂带。
上世纪70年代初,尽管“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但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积极努力下,中断5年之久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又恢复了野外考察活动,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杨逸畴参与了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他们从雅鲁藏布江源头开始,沿江一路考察。1973年9月21日,当考察队大队人马结束察隅的多学科综合考察返回北京时,却留下了一支包括杨逸畴在内的8人小分队挺进墨脱,他们的主要使命是利用进入墨脱县短暂的开山季节,深入到雅鲁藏布大峡谷腹心地带,沿江测量雅鲁藏布江水,获得这一带的各项水力资源数据,从此拉开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的序幕。
1974年,由关志华任组长,章铭陶任副组长,有杨逸畴、鲍世恒、肖树棠等5名科学家参加的雅鲁藏布江水力资源考察组,从米林县派区出发,沿20世纪初英国人F.贝利、F.K.沃德曾经走过的路线,经大渡卡、格嘎、加拉到达白马狗熊,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处江段进行了科学考察。
杨逸畴经过连续两年的科学考察,一个结论在心中孕育,雅鲁藏布江并非科学家们先前推测的“袭夺河”。而真正让他将这个结果公布于世,却是1981经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决定从第二年起,对南迦巴瓦峰地区开展登山和综合性的科学考察活动。
1982年2月,当杨逸畴一行到达一个叫大渡卡的村庄时,南迦巴瓦峰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他们显得很激动,都欢呼起来。这时,杨逸畴发现南迦巴瓦峰的西坡挂着一条灰白色的冰川,特别想去看看。第二天,他们专门去了距离南迦巴瓦峰更近的格嘎村,带上几个向导爬到冰川上去搞测量。让杨逸畴特别惊奇的是,这条冰川没有连续性,有六段空白区,其末端还飞过直白村落入雅鲁藏布江中。他后来请教冰川学家张文敬,方知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跃动冰川。
泥石流、雪崩、急流等让科考队员们行进很慢,有时让大家意想不到,路上除了野兽以外,马蜂窝也很多。有次刚到宿营地,鲍世恒急着去草丛中小便,刚钻进一会儿,就听一声怪叫,人又从草丛里窜出来,原来是他不小心捅了马蜂窝。据当地老乡讲,3只马蜂能蜇死1匹马,足见这里马蜂的凶猛。鲍队员打着滚儿从草地里出来,头已经肿起,一下大了好几圈,像个巴斗。考察队没有队医和解毒药,只有蛇药,赶快用水化开,黑乎乎地抹了一头一脸,一月后才消肿。惹不起还躲得起,人遇上马蜂窝都绕道走。还有一次,为躲马蜂有人差点儿遇险,路途中树丛里有马蜂窝,大家实在不愿听老乡的话,为这几十米的马蜂道而改道几十米爬山,绕上半天。于是他们用雨衣包着头,裹住身体,然后低头缩肩一口气冲过去,结果有人只顾低头看脚下的路,跑过了头,一气儿冲过去,滚倒在路边坡下,幸好被树拦住,才没跌进峡谷。
当他们到达白马狗熊时,两边都是悬崖绝壁,中间是江水急流,根本过不去。向导告诉说,他们打猎时走到这里无法沿江下行,除非翻越西兴拉山绕个大圈子,才能走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顶端扎曲。他们本来打算绕道考察,可西兴拉早已大雪封山,根本没法走。当时所带的物资也几乎用尽,大家在一起商量,这次探险考察就此打住,从原路返回。虽然这次没能考察白马狗熊至扎曲之间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流段,可两次的考察经历却让杨逸畴对大峡谷地貌有了详细了解。
这次考察中,地质学家郑锡澜最为辛苦,每走到一个地方就要敲敲打打,找石块作标本,装进自己的大背包里。有些队员的包越背越小,可郑锡澜的包却是越背越大。有一天上午,杨逸畴正在他旁边观察地貌,偶然听到他小声叫道:“咦,这个石头不一般”。杨逸畴走进一看,凭着青藏高原多年科考发现,这是超基性岩体,是地壳深处物质一下子裸露到地表形成的。这个发现让他意识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大断裂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nlc202309031932
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成因,曾有过许多种推测,可最主要的论点认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成因是河流袭夺的结果,强调它是喜马拉雅山南坡南北向河流的溯源侵蚀袭夺了北坡东西向河流,奇特的大拐弯也就成了“袭夺弯”。当时,板块理论炒得热火朝天,而雅鲁藏布江许多大支流呈反向汇流的特点,似乎又旁证了“袭夺弯”存在的可能。由此,科学家们推断雅鲁藏布江上古时期曾经由东向西流,认为最早流向了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后因两大板块相互碰撞而改道流向了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
1982年3月,杨逸畴在《地理研究》第1卷第1期,发表了让世界地理界为之震撼的重要地理发现科考论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的地貌特征和成因》。杨逸畴从雅鲁藏布江源头开始一路考察下来,发现雅鲁藏布江下游的“U”型大拐弯并非一个拐弯,而往下却是连续的多个拐弯,它们是适应不同方向断裂构造发育的先成河,而不是河流袭夺作用所造成的“袭夺弯”。
板块理论,解开了喜马拉雅山东端“地结”之谜。
板块理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杨逸畴对大拐弯成因的不同看法,是否违背了板块理论?这成为科学界关注的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对于国际地球科学界来说,是一个空前伟大的时代。这一时期飞速发展的工程技术带动了古地磁、古生物以及海洋学诸学科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地学革命。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磁极倒转说,演绎了8000万年以来的气候环境,对于历次古生物灭绝及其后的生物大爆炸有了新的认识,深海勘探使得特提斯古海的遗迹——地中海的沧桑史已经大致了然;曾与喜马拉雅同为深海洋底的阿尔卑斯山的每一块石头都被摸遍……
回首板块学说的建立,被公认为上世纪地球科学的最大突破。1912年,“大陆漂移”假说就这样在提出了,一些人称“有道理”,一些人摇头称“怎么可能”,而更多的人存疑,拭目以待:毕竟科学立论需要确凿论据。随着提议者的离去,这一假说一度沉寂;但是大地并未因此却步,若干年后的人们借助技术革命,忽然发现大陆正在移动,并且这种移动从来也没停止过,“板块构造”说脱颖而出。它不仅解释了海洋的形成、陆地的漂移,也解释了大陆碰撞的逻辑理论。这一系列新理论构成七十年代国际地学革命的核心,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因之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从事青藏研究的科学家们,由衷地感谢这一场地学革命。他们曾以传统地学经典有关地槽地台学说,解释青藏高原成因时,说的就不免牵强了:雅鲁藏布江以北是一巨大地台,它曾为浅海;喜马拉雅则是深海之下的地槽,有物质在其上不断地堆积,由于受到挤压而形成山脉。至于翻上地表的蛇绿岩,则被认为是地幔中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深大裂隙侵入到地壳上部冷却而成。然而,中国科学家多年的考察实践,难以自圆其说。正是在这一国际地学新旧交替时代,板块理论就能很好解释这些问题。
杨逸畴等首批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家,同样得益于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的帮助。当地质学家面对从南到北那一条条裸露着深海物质的缝合线、地球物理学家们面对古地磁测定的岩石形成在赤道以南的位置、生物学家们面对雅鲁藏布江南北迥然有异的古生物区系群落……他们不再感到茫然所措,用板块理论就能解释其成因,许多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
当杨逸畴进入米林县派镇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地理现象,由西向东流的雅鲁藏布江,到这以后突然转向北东流去,穿切在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之间,并环绕南迦巴瓦峰转折南流,形成几百公里长的大拐弯,而且大拐弯中又套叠着一个个直角形的小拐弯,河道流路蜿蜒曲折,峡谷一个接着一个,最狭的地方不过70-80米。峡谷两侧的山岭海拔多数在4000米以上,从谷底到岭脊的相对高度都在2000米以上,切割深度和密度由下游向上,在大峡谷的顶端部位最大。
让杨逸畴更感到新奇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两侧山地前山靠近峡谷,谷坡坡度介于30-50度之间,山地呈脊岭状向谷地延伸,构成交错的山嘴或起伏的峰面,一般没有冰雪作用。然而,其后山南北侧以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垒峰为主的山系,海拔却在5000米以上,主峰最高却达7787米,呈金字塔形角峰高矗,其它山岭大多呈锯齿状,雅鲁藏布江就是从这级地面下切而成的。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杨逸畴更是兴奋异常。雅鲁藏布大峡谷内外侧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还是冰川发育的中心,山岭白雪皑皑、山坡冰川悬垂,由于南来湿润气流可通过峡弯下段的谷地伸入,高山降水充沛,遇冷后形成大量冰雪积累,冰雪覆盖的山岭上雪崩滑道累累,导致雪崩和冰崩极为频繁。同时,谷坡洼地可以看到受冰雪崩坍补给发育的再生冰川,一些冰川舌可以穿越森林下伸到海拔3100米左右的雅鲁藏布江畔,属于我国罕见的季风型海洋性冰川类型。冰川融化后,常形成泥石流堵塞大峡谷江道。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如何形成的?先让我们从雅鲁藏布江说起。发源于喜马拉雅北麓杰马央宗冰川的雅鲁藏布江,是一条海拔最高的国际性河流,在我国境内全长为2057千米,由西向东与喜马拉雅平行前进,穿过中南部西藏,绕过南迦巴瓦,一泻千里,进入印度平原后,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孟加拉国汇入恒河,最终流向印度洋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意义重大,这一条沿地质构造发育的河流,事实上是连缀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缝合带。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有两块古陆地曾远隔上万里重洋,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印度所在的板块脱离了远在南极附近的母体,向北漂移而来。与欧亚大陆相撞之际,便是古大洋消失之时,而连接的一线,发育成雅鲁藏布江。
独特的地理构造,奇特的地貌环境,给雅鲁藏布大峡谷设下一个个谜。杨逸畴借助板块理论,解释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原因。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处喜马拉雅山东端,北与念青唐古拉山、东与横断山脉交接。这里地处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的东端,南迦巴瓦峰矗立在大峡谷的内侧,被地质学家们称为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地结”。与此遥相对应的是喜马拉雅西端终结处,也有一座海拔8125米的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尔巴特峰,环绕它也有一个河流大拐弯。喜马拉雅两端对称形成的一山一水一峡弯,蔚成自然地理奇观。而这被地质学家们誉为喜马拉雅东西“地结”的两座奇特高山,就像两颗巨大的“钉子”,将印度板块镶嵌在欧亚板块上。
nlc202309031932
杨逸畴查阅资料还表明,直到今天,印度板块仍在向北推进,作为最前锋的大峡谷地区孤军深入,将南来陆地深深楔入欧亚板块之中,在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中,河流持续深切,形成举世无双的大峡谷。
峡谷密集断裂,成为雅鲁藏布江是先成河的重要依据。
当印度板块朝亚欧大陆推进时,必然会受到对方的抵抗,自然向东西两方寻求应力的释放,必然出现喜马拉雅山脉东西两端的弧形转折,以及近似南北走向的密集断裂和褶皱。如何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貌中证实地质学家的推断,就成为杨逸畴考察的重点。
杨逸畴凭着连续两年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考察发现,从大峡谷内部看,这里是一个向北东倾伏的背斜构造,背斜的西北翼出露地层以云母片岩、片麻岩为主,围绕南迦巴瓦峰构成一组密集的弧形断裂面,这一段大峡谷河流的环形曲折正是适应这种地质构造的结果。背斜东南翼出露岩层以各种片岩、片麻岩和千枚岩为主,所显示的构造既有褶皱也有断裂,而以断裂为主,都是规模巨大的压扭性断裂带。
雅鲁藏布大峡谷白马狗熊、岗郎和达波江段,构成了最为雄伟险峻的连续大峡谷,从上部到谷底都有交错山嘴、残留谷肩和多级阶地,明显表现出套叠的谷中谷,大峡谷强烈切割发育的形式,让杨逸畴异常兴奋。正是这样的强烈切割,大峡谷岩石比较破碎、风化强烈,若受到暴雨、地震的触发易产生崩塌和泥石流。有时一次巨大的泥石流,往往堵塞大峡谷江道,为河床提供大量巨大物体,影响河床的水文特性,改变河床的塑造过程。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河床多急流险滩、礁石星罗棋布,甚至出现小的跌水。
杨逸畴根据水文实测,加拉至米亚间7.8公里河段,水面下降350米、平均坡降竟达49.9‰。有的河段流速超过16米/秒,急流挟带着巨大的推移质,磨蚀着河床前进,发出隆隆的响声。就在他们考察的枯水时期,河床往往出露基岩,基岩上部兀立着的巨石。正是在这巨大水流的强烈侵蚀下,河床形成一系列纵向深栖、串珠状的深槽及单个的壶穴、洼坑等,基岩河床上还有许多鱼鳞状叠覆的拍浪侵蚀“瘫痕”,局部河床还有基岩耸立的中流砥柱。
雅鲁藏布江上、中游江段发育在东西向深大断裂带上,以断断续续出露的蛇绿岩为标志,地形上表现为宽大平直的贯通谷地,已为众多地理地质学家所公认。可杨逸畴考察派区以下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明显感到雅鲁藏布江下游则是顺应地缝合线东端构造的弧形转折造就的一系列密集的断裂和褶皱发育而成的。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河道适应着断裂构造带这个薄弱部位一步步下切发育,一些局部河段还适应着与主断裂相配套的那些横向断裂而发育,导致大拐弯中叠套着一个个连续的小拐弯。
在杨逸畴看来,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的大峡谷内侧地区,则是两大板块强烈隆升的上升中心,它的不断间歇性强烈上升,使大峡谷江段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套着一个。把大峡谷和整个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联系起来看,它无疑是一条适应自身构造发育的先成河流。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断续分布着从渐新世到中新世的杂色砾岩和砂砾,表明雅鲁藏布江的发育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中新世。杨逸畴在大峡谷内侧的南迦巴瓦峰周围,同样见到了保存完好的海拔5000米左右的夷平面,这就是原始高原面的残遗,从而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早是在这级面上发育并适应断裂构造而下切形成的,只不过现在的这级夷平面,因随着南迦巴瓦峰强烈的上升而发生了变形。
杨逸畴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后,发现大峡谷中至少形成了三级阶地,同样反映了构造隆升的阶段性特点。可这样的阶地,也因受到山崩、洪积等的影响而变得格外复杂。他由此推断,晚更新世以前老的河系发育,是在较高部位的宽谷地内侧侵蚀和下切同时进行的,而晚更新世以后到现在,则以强烈下切侵蚀为主,导致大峡谷流域同高度一级支流的悬谷瀑布十分普遍,更进一步表明这级阶地以后河谷下切,新构造的抬升是更为加剧的时期。
墨脱大地震导致大峡谷中的村庄地面陷落,谷地河床瀑布消失,整个山河面貌为之改变,是否成为先成河的证据?杨逸畴借助板块理念,解释大地震产生的原因。墨脱大地震再次证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是适应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造成的断层带发育而成的大峡谷,南迦巴瓦峰就是印度板块的先锋,向欧亚板块俯冲,南迦巴瓦峰对面的加拉白垒雪峰将其抵住,是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强烈上升的中心,是地形构造转折最急剧、地应力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这里是我国大陆最为活跃的地震带之一,山地在强烈上升,河流在强烈下切,以快速抬升为特点的现代构造运动,在这里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强烈,全世界都会给予关注。1950年的这场大地震,就是一次发生在人们眼皮底下的强烈现代地壳构造运动。
杨逸畴提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先成河后,必然会引来坚信“袭夺弯”科学家们的质疑。可在他看来,“袭夺弯”要成为可能,既要弄清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形成的原因,也要弄清雅鲁藏布江和大支流帕隆藏布江相互袭夺的关系。这中间无论谁袭夺谁,被夺河上是否有倒流河?袭夺弯以东是否有断头河?雅鲁藏布江从上游到下游,坡降的演变符合正常河流塑造的过程,二级高原夷平面的分布情况有着发育的一致性,并没有出现古雅鲁藏布江由东向西流的地势,反证了雅鲁藏布江就是一条适应性的先成河。
杨逸畴同样考察了帕隆藏布江、伊洛瓦底江上游,并未发现两者间有任何古河道的遗迹存在。至于雅鲁藏布江一些大支流反向汇流,他曾分析了大峡谷以上的16条大支流,与干流成锐角相交汇入的有6条,与干流垂直相交汇入的有5条,与干流流向呈钝角相交反向汇注的只有5条,如萨迦藏布、年楚河、拉萨河、曼曲、帕隆藏布等,其发育几乎都是适应同方向断裂构造的结果,同样不能作为“袭夺弯”的证据。由此,杨逸畴大胆推断,古雅鲁藏布江不可能通过帕隆藏布江汇入伊洛瓦底江入海,雅鲁藏布大峡谷河道是适应两大板块之间巨大密集的高角度弧形断裂带发育而成。随着南迦巴瓦峰的不断上升,河流不断下切而形成峡谷。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请同学说一说:
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
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
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3、练读: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
美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课外阅读。
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
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
二、内容探讨
1、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
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阅读对比,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由点及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阅读对比,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段落1、2、3幻灯片;《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片断)
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理念”,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这是一篇风景优美的课文,文中有许多好词佳句,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我以“读”这个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重点落在读、悟上,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使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能与作者、作品、教师产生共鸣,读出文章包含的韵味,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独特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励全体学生在朗读时努力投入感情,并且都能发挥特长,以优美大方的动作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2、读写结合
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习写作的精妙方法。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灵感,放飞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并适时引导学生采取读、思、划、议的方法等学习方法品析教材。
说流程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西藏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金钥匙”幻灯片。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自己收集的有关马的一个小故事。
学生聆听。
2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幻灯展示)
师:你有什么享受的话吗?
(学生评价美丽的景致)
师:我们在哪里能欣赏到如此美丽的风景呢?然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精读细品,深感其“美”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一段最美。
生自由读。
2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一段最美?能简单说明一下原因吗?
你们赞同吗?为什么?
3,师:是啊,太美了,你能把优美的语句美美的读给你的同桌吗?
同桌互读。
指名读自己所画的优美语句。
4幻灯展示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博物馆)优美风光。
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谷底,山坡,峡谷高处分别是什么风光?
生自由发言。
5师:雅鲁藏布大峡谷被称为什么?(自然博物馆)
讲授打比方的写作方法。
6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优美风光和自己的感受。
7欣赏两段描绘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优美风光。
8师:你能用课文上的一个词来评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优美风光?
三、精读细品,深感其“大”
1师:谁能美美的把课题读一下?
他读得怎么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
2师:课文那一段描绘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大“?
生:略。
3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教师点拨。
4讲授说明方法。
8师:你能用课文上的一个词来评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大“?
四、精读细品,深感其“奇”
1 认真默读课文,体会如此壮丽的伟景,真令人叹服。
2思考:课文用了一个传说来给我们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的外形,这个传说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不能,这样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使雅鲁藏布大峡谷更加神奇,神秘)
五、精读细品,深感其“最”
师:“最“能不能换成非常?为什么?
(生:“最”字不能换成“非常”,“最”是到了极限了,“非常”的程度不深,不能表示大峡谷是第一纯净、第一雄伟的了。)板书:秘境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去感受这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景色。
我们真的可以自豪地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
六、作业(作业设计体现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张扬个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用语文的空间。)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谈谈听后的感受。
2、搜集整理资料,写一处你知道的奇观。
七 、说板书
2、学习生字: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二、分析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⑴ 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⑵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⑴ 丰富的语言,例如: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堪称”、“号称”、“美誉”。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⑵ 特定作用的句子,例如: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反思1《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反思《雅鲁藏布大峡谷》是选学课文,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选学课文,实在可惜,不过想归想,为了避免揠苗助长,还是按照选学课文来上了。
课始,我让孩子结合文章的导语认真读了几遍,找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问题,并读读划划,划出课文中能够表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特点的句子。一节课的时间,一半时间是在读通课文,虽然布置了预习,可是文中那么多生字新词,还有陌生的名称,即使是朗读水平较高的孩子,很难一遍读正确。于是,用了不同的方式让他们练习朗读,勉强把文章读通顺了。接着是孩子们提问,解决疑难问题。由于预习不很充分,孩子们的问题光词语就有好多:咫尺为邻、不容置疑、神来之笔、花卉、人迹罕至等,几个预习认真的孩子事先查过字典,所以在交流中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重点的就是内容的交流了。重点抓了以下几个句子:
1、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堪称世界壮丽景观”这个句子,先让孩子们读,读后说说,这是讲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特点。“壮丽!”如何壮丽?读课文后再看图,强烈地形的反差,成为世界壮丽景观。再读课文。
2、“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句是从数字来说明大峡谷是世界第一。说明性的句子,让孩子读读,了解就可以了。
3、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莫测和资源丰富来说明四五段,让孩子读句子,读词语,理解理解其中四字词语,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最后还是读,在读中总结课文,阅读资料袋。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反思2这是一篇充满科学性、知识性、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课文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索、了解的兴趣。因此,我就从激趣入手,利用学生们求知的好奇心,采用探索、寻奇的方式,逐步揭开雅鲁藏布大峡谷神秘的面纱。
我首先由学生最熟悉的西藏事物来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从整体感受全文内容,很多学生用上“壮观”、“绚丽”“奇异”这样的词语来概括自己对课文的印象。研读课文时,我紧紧抓住“神奇”这条主线教学,借助“读”去感受语言的精彩,去感知作者用语言描绘的壮美景致,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由于本篇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整体印象比较明确,为此,我又教给学生学习用列提纲的方法来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学生根据提纲迅速选择自己感受深的内容来品读,并且在我的引导下,从文中找到重点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感受。在细品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美丽时,我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在读文中感受,在感受中读文,就像在品一杯香茶,反复的体会、回味,从中真正感受到雅鲁藏布大峡谷一地四季的神奇与壮丽,使学生内心中达到真正的惊叹。接着,学生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较,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学生读的真,感受的切,激动之余,我又进行了三次激情的引读,把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学生的情感不言而遇,震撼人心的宣誓,致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最后我给足学生想象的空间,站在山颠,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能于大自然融为一体,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是让我最感动的。
这节课教完了,我觉得有遗憾的地方,如:本节课在联系上下文推想文中重点词语的内涵上体现的较弱,如果能进一步加强词语的理解,对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主旨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在补充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上比较有限,课堂上对文章内容的相应扩展和延伸,会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其神奇与壮丽,并且使得课文的知识量也有一定的扩充,更能激发学生课下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将课堂进行无限的延伸。
师:说一说,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两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目的: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两特点。)
生:世界之最。
生: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生:──
(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
师: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两方面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生读,再找,只发现写了“壮丽”一词。
师:其实文章还介绍了它的奇异。
(此时课堂时间已经过了将近20分钟。学生已经没有了很大学习兴趣。)
【片段二】
师: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我们都很陌生,看到这个名字,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它在哪里?
生:它有多大?
生:它有多深?
生:──
师:读文,看你能从哪些自然段了解到它在哪里,有多大,有多深?
生读课文。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它在青藏高原上,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生:我知道它长504千米。
生:我知道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最大的大峡谷。
生: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科尔卡大峡谷都无法与它一争高下。
生:──
师:从你了解到的谈谈你现在的感受。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真雄伟。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太大了,那一定很壮观。
师:对,那是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板书:壮丽)
师:往下读课文3、4段,你还能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个特点。
(学生兴趣盎然,急于进一步通过下文了解大峡谷。)
【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在两个班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是我在第一个班先上的实况。我的思路是先读文梳理出大峡谷的两大特点,再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来学习。虽然最初设计我有自己的设计意图,但从教学中看到,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只能粗略的感知课文,并不能有条理的梳理出课文是抓住“壮丽”“奇异”两特点来写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一个并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显的死气沉沉,不禁问自己:学生怎么会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课前调查学生都没有去过雅鲁藏布大峡谷,只是从资料中略知道一些,可以说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块神秘的境地。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介绍了一些资料,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1:图片)
导语:一提起西藏,人们一般想到的是雪域高原上的牦牛、金碧辉煌的寺庙和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其实,这块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有异常丰富的景观,它不但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还有世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板书课题:雅鲁藏布大峡谷。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0,认真地读一遍课文,读完请你说一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丽、神奇、让人惊叹、不可思议、无与伦比„„)
2.是啊,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生:课文中的第4自然段写了它的美丽。第2自然段写了它不可思议„„)
3.全篇课文都是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段落之间不是孤立的,都写了它的美丽、不可思议,只是从不同方面来描写的,侧重点不同。文章的内容很多,为了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可以用提纲了解主要内容。
(PPT2:提纲:交代雅鲁藏布江(1)神奇的大拐弯(2)世界之最(3)自然博物馆(4)最后一块秘境(5))
请大家根据提纲再来默读课文,把每一部分内容感受深的地方做个批注(学生读书做批注,老师巡视)
三、研读课文,感受美景
1.利用提纲帮助我们读书,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了解的更清晰了?下面我们就从不同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1)学习第2 自然段(神奇的大拐弯)。
①(生:我喜欢描写神奇的大拐弯这一段,我觉得太神奇了。想给大家读读)(PPT3:第2自然段从“傍晚”到“叫人不可思议”的句子)
生:我觉得太美了,身边是白云缭绕,脚下是怪石突兀,雅鲁藏布江浩浩荡荡自西而来,突然转了一个直角,太神奇了。)板书:神奇 指导学生:
你说的非常好,能把你感受到的神奇读出来吗?学生再读。(读的语气不够时,出示PPT1的图片)
雅鲁藏布江的神奇在于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读出来。(学生自己读句子)
(PPT4: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向下看,怪石突兀,绿树掩映,浩浩荡荡的雅鲁藏布江自西而来,然后转向,绕着南迦巴瓦峰作马蹄形大拐弯,向南奔腾而去。)这是一条自西而来的大江。(指名读句子。)这是一条浩浩荡荡的自西而来的大江。(指名读句子。)这是一条浩浩荡荡的,自西而来突然转了一个直角的大江。(齐读句子。)这是一条让人惊叹不已,叫人不可思议的大江。(齐读句子。)
②这神奇的雅鲁藏布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③听了这一美丽的传说,再看那好像被雅鲁藏布江冲刷出来的峡谷,你想说什么呀?(生:太了不起了。大自然太美了„„把你的感受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PPT5:第2自然段的句子:让你更加不能不为这大自然的 叫绝。)(生:神奇壮丽、气势磅礴、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板书学生说的词。)把词放到句子中,读一遍。
比较两个句子(PPT6:让你更加不能不为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
让你更加为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
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看看在语气上有什么区别?(生:第一句用了“不能不”,更能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惊叹。)
审批:覃梅君
学习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西藏图片,教师解说,激发学生兴趣。
2、西藏除了雪域高原的牦牛、金壁辉煌的寺庙和藏族同胞之外,还有更加奇特的景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学习点拔,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提纲式)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四、教师点拨指导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六、学后反思:
李小芳老师所执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略读课文。教学中,李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别出心裁的教授方式,设计出了层次清楚的教学过程。
教学中李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在引出课题后不久,老师就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学习课文。把指导朗读、抓住课文叙述的要点、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景观。
在学习方式上,李老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大胆地在全体同学面前交流读后的感受。让学生了解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用比较的方法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又让学生分别从第三自然段中三个“从什么到什么。了解到排比的修辞方法;从第四自然段中“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画卷”体会打比方在文中的作用。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归纳语言,积累语言,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有三方面: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解决重难点,保证一课时能完成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在理解词语时用词语配图片的形式,直观、形象、省时。在理解大峡谷的奇异景色时,让学生谈感受后欣赏景观图片,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带着感受朗读课文,突出了重点,加深了印象。
2.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画面。在学生充分读,悟,又通过图感知课文的画面后,课文内容在学生脑海已形成表象,学生的以小导游身份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时也自然水到渠成。
3.李老师的板书设计很好,言简意赅,符合孩子的特点,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字迹工整美观.总之,本节课较好地展现了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
评课人:李艳荣
麻晓敏
赵晓红
张伟
牛娟
刘小平
李洁
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两侧,壁立高耸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和加拉白峰(海拔7234米),其山峰皆为强烈上升断块,巍峨挺拔,直入云端。峰岭上冰川悬垂,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壮:从空中或从西兴拉等山口鸟瞰大峡谷,在东喜马拉雅山无数雪峰和碧绿的群山之中,雅鲁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条笔陡的峡谷,穿越高山屏障,围绕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大拐弯,南泻注入印度洋,其壮丽奇特无与伦比。
深:在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间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深处达5382米,围绕南迦巴瓦峰核心河段,平均深度也5000米左右,其深度远远超过深2133米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深3200米的科尔卡大峡谷和深4403米的`喀利根德格大峡谷。
润: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峡谷南段年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北段也在1500~毫米之间,故整个大峡谷地区异常湿润,布满了郁密的森林,形成了世界上生物多样最丰富的峡谷。它与发育着荒漠植被的干旱的科尔卡大峡谷、与发育着单一松林的比较干旱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都是不同的。
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林木茂盛。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而且许多河段根本没有人烟,加上大峡谷云遮雾罩、神秘莫测,所以环境特别幽静。这也是上述三个大峡谷所无法比拟的。
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连续的峡谷绕过南迦巴瓦峰,长达496.3公里,比号称世界“最长”的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还长56公里。
险: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许多河段两岸岩石壁立,根本无法通行,所以至今还无人全程徒步穿越峡谷。相比其他三条大峡谷,谷地中都有路相通;科罗拉多大峡谷,游人可乘牲畜在谷地中穿行游览;科尔卡大峡谷,游人可徙步沿谷地旅游;喀利根德格大峡谷,谷地中村庄星罗棋布,沿谷地的小路是当地发展徒步旅游的主要路线。就水道而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段,河水平均流量达4425立方米/秒,远远超过67立方米/秒的科罗拉多河和另外两条河流,其河流流速高达16米/秒,水流湍急,跌水相连,至今未有人能漂流进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其水流的险恶程度也远在诸峡谷之上。
低:系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低处的巴昔卡,海拔仅有155米,远远低于上述三个峡谷的任何一个最低点。
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为奇特的是它在东喜马拉雅山脉尾闾,由东西走向突然南折,沿东喜马拉雅山脉南斜面夺路而下,注入印度洋,形成世界上最为奇特的马蹄形的大拐弯。它不仅在地貌景观上异常奇特,而且又成为世界上具有独特水汽通道作用的大峡谷,造就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奇特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
秀:整个大峡谷的自然景观可以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秀甲天下”概括。谓其秀甲天下,主要是指无论在秀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独领风骚。就广度而论,大峡谷是山秀、水秀、树秀、草秀、云秀、雾秀、兽秀、鸟秀、蝶秀、鱼秀、人秀、村秀……不仅如此,大峡谷的秀还有其深远和雄伟的内涵。例如大峡谷之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溪流、帘帘飞瀑直至滔滔江水,固态、液态、气态、雪花、溪流、大江、秀丽深入到水的各种形态、各种尺度规模。而从力度来看,数百米的飞瀑,16米/秒的流速,4425立方米/秒的流量,其力度甚为壮观。再如大峡谷之山,从遍布热带季风雨的低山一直到高入云天有皑皑雪山无一不秀;茫茫的林海及耸入云端的雪峰给人秀丽的感受更如神来之笔。生于斯长于斯的众多的生灵,更以其独特的形体和生命的活力迸发出秀丽的光彩。
【《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案教学设计05-29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1-20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教学片段及反思10-13
《雅鲁藏布大峡谷》05-29
2、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09-25
雅鲁藏布大峡谷导游词12-20
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导游词07-20
鸟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06-26
《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