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人心的诗词

2025-03-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鼓舞人心的诗词(精选7篇)

鼓舞人心的诗词 篇1

1.《题竹石》

年代: 清 作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2.《题乌江亭》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己亥杂诗》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4.《冬日归旧山》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5.《小松》

年代: 唐 作者: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6.《漫感》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7.《苔》

年代: 清 作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8.《晓窗》

年代: 清 作者: 魏源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9.《题花山寺壁》

年代: 宋 作者: 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10.《望阙台》

年代: 明 作者: 戚继光

十载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鼓舞人心的诗词 篇2

问题一:理想与现实如何调适?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亘古的矛盾, 无处不在, 伴随人类社会数千年。在中国, 一边是大同理想, 一边是朝代更迭, 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西方, 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 一边是自由与民主, 一边是政治经济的霸权。

从传播学角度讲, 陈嬿如教授以上世纪60到80年代的中国为例, 也提供自己的思考与理论分析。众所周知, 那是一个“书荒”的年代, 但阅读却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一本文学作品可以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一生”, “一本书可以轰动一个国家”。6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而这种矛盾却共同织造了一种精神的浪漫。对照当下, 谁能列出生命中的一本书、一首诗?因此, 作者概括为“丰盛的匮乏”, 随着传播技术发达, 媒介产品丰盛, 传播现状却是乱象丛生, 一地鸡毛。作者提出一个3L模式, 认为现实往往沿着这样的模式发展:自由 (liberty) ——放纵 (license) ——漠然 (lethargy) 7。

理想与现实从来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面对这组矛盾, 尤其是在社会层面, 如何调适?本书作者无意于评价种种理想的优劣, 而是将关注点放在“理想的形成和扩散过程中传播媒介所扮演的角色”。但中国传媒面临市场激烈的竞争, 出现过于强调“现实感”, “而全然失去社会理想”的趋势。对此, 作者认为, 传媒正是用来调适理想与现实的载体, “从而实现激励民众的目的”。8具体说来, 传媒应在理想的传播形态和现实的传播实践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正如作者提出的如下观点:转型时期的中国传媒及其主要功能可以界定为启蒙 (enlightenment) 、激励 (encou ragement) 、教育 (edu cation) 、娱乐 (entertainment) 。9

这里, 让人不由得想到美国学者杜威 (John Dew ey) 推崇的“有机社会”, 这是一个理想的民主社会, 社会成员对信息和经验充分共享, 对公共事务广泛参与, 而推动这一社会形成的关键力量是传播及其技术。10然而, 社会并未按照他的设计发展, 数十年后, 凯瑞 (JamesW.Carey) 在《对大众和媒介的再思考》一文中说道:“随着我们头脑中的这个世界日渐丑陋, 声音日渐愤怒, 我们很难追随杜威的思想, 更不用信仰他的思想了。”11为此, 本书作者陈嬿如教授提出了一整套基于中国传播实践的“从心到心”的传播观。

问题二:传播学的关怀是什么?

在七年的传播学求学生涯中, 最怕被老师们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这是传播学研究吗?我也很困惑, 什么是传播学?学科边界在哪里?传播学的关怀是什么?

美国传播学从诞生之初, 便与效果研究结下不解之缘。问题在于, 当谈论具体效果的时候, 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或社会文化, 如果研究深入, 话题必然转向文化、政治、经济、社会。正如施拉姆 (Wilbu r Schramm) 所说的:“总结像人类传播这样一个领域的困难在于:它没有只属于自己的土地。”12在某种程度上讲, 从传播学诞生之初, 便缺乏内在的学科自信。

陈嬿如教授在本书中坦诚地提到, “形象”似乎成了今天人们生活的主题, 无论是公司、个人还是国家。在形象至上的年代, 媒介所卖的“充其量是形象化了的概念”13, 演讲代替了能力, 事件代替了内容, 明星代替了英雄。《娱乐至死》里那句经典的话又在耳边响起, “这是一个娱乐之城, 在这里,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14近年来, 无论传播理论还是传播实践, 都透出上述危险的信号。让人想起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 诗中那些“头颅里塞满稻草的空心人”,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 不是砰的一声而是一声抽泣”。而这声抽泣多少都跟媒介脱不了干系, 指不定还是媒介煽情造出来的“商品”。

那么, 传播学的关怀是什么?作者认为是幸福感, 即“传播沟通的终极目的也应该是增进参与各方的幸福感。这是一种传播理想”。15理想不是幻想, 不能因为现实的纠结而遗弃, 它是“一种介乎现实和虚构之间的人为建构”, 16正如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的, 传播学“必须确认我们眼前之所见, 并构想一个起码更令人向往的世界, 以超越现在”17。

“人即讯息”的启示

回到“书荒”年代的案例, 因为知识青年没有书读, 所以他们如饥似渴地读书, 成为“被阅读拯救的一代”。在传播研究中, 很难说这代人是传者还是受传者, 这个传播现象也很难用常见的效果理论解释。对这一时代的研究太重视变迁, 而忽视了不变的东西。那么, 不变的是什么?在传播学领域有什么意义?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 但传播学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新技术对人们交流方式、表达方式的影响”18, 以及“约束人性表现和表达的机制”19等方面, 而忽略了“最根本、人人称变的时代中的恒量——人性”20。自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始, 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日渐提高, 不再是“应声虫”, 而是主动的对话。21换言之, 受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被重视起来。

不过, 在肯定理论进步的同时, 有必要保持冷静的思考, 人未必是理性的人, 人同样需要情感、精神、信仰等。也就是说, 主动性不等同于主体性, 在传播实践中人应当具有主体性, 但这一点常常被淹没了。带来的结果是, 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 乃至人与自己内心的联系变得疏远了, 取而代之的是“经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文化产品‘间接化’之后的体验”22。简言之, 在“拟态环境”中, 人的思维方式被操纵了。在这种情况下, 忽视了一个根本的传播规律:只有用人格影响人格, 用人心打动人心, 才有可能取得传播的最佳效果。23中国有句古语“得人心者得天下”。

基于此, 陈嬿如教授提出以人为中心, “从人心到人心”的“讯息 (message) —榜样 (model) —力量 (might) ”3M传播效果理论24以及“人即讯息”的观点25。她认为, 人本身就是讯息, 既是“讯息传播者, 又是讯息传播的第一渠道”26, “人的言、行、情、思对传播效果的产生都发挥着中心作用”27, 作者在强调人的同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 不仅是传播者, 受传者, 甚至是传播渠道、内容中的所有与人有关的要素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甚至包括如情感、信仰、认同、使命等抽象因素。比如, 传播者对别人说话, 有时并非为了传播什么具体内容, 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加固自身的信仰。因为信仰的魅力, 从而赢得他人的认同。

纵观“人即讯息”的观点, 能够很清晰地发现芝加哥学派传播理论的踪影。而陈嬿如教授在西方理论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重人际、重关系、重集体”28的文化传统以及中国共产党宣传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9, 提出“人即讯息”的观点, 在传播理论和传播实践的操作层面无不颇具创新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3、6-9、13、15、16、18-20、22-29陈嬿如, 心传——传播学理论的新探索,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年, 1页。

[4]熊吕茂,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58页。

[5]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全集第3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年, 4页。

[10]胡翼青, 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 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年, 119-124页

[11]、17詹姆斯·凯瑞, 作为文化的传播, 丁未译, 华夏出版社, 2005年, 66页。

[12]E·M·罗杰斯,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殷晓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 1页。

[14]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章艳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页。

叶嘉莹:诗词可使人心不死 篇3

多年来,这间略显狭小的客厅,还兼作教室。叶嘉莹在此给研究生上课。一些几十年前听过她课的学生,后来又不断出现在这里。他们说,这叫“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最近两年,因为年事渐高,叶嘉莹才跟学校说不带研究生了。

从1945年至今,叶嘉莹执教近70年,教过的学生无数。他们对叶先生讲课的评价几乎一致是“如沐春风”。

2009年,席慕蓉在台北听叶嘉莹讲辛弃疾。当讲到《水龙吟》最后几句“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时,席慕蓉几乎惊叫起来,她已不知不觉进入了辛弃疾的苍凉人生。

席慕蓉一直在想“何以致此?”后来,她在《心灵的飨宴》写道:“叶老师在台上像一个发光体,人和话语合而为一。她就是‘要眇宜修’的那位湘水女神。她的衣着,她的笑容,她的声音,是一种出尘秀雅的女性之美。”

叶嘉莹说她天生是吃教书这碗饭的。跟老师顾随一样,她上课也喜欢“跑野马”。比如她讲温庭筠的词,“懒起画蛾眉”。通过各种典故,详解了“懒起”和“蛾眉”之后,在听者思绪脱缰之际,她话锋一转,又把你拉了回来。

今年,叶嘉莹90岁,但根本不像90岁的人。4月,她刚去北京参加了两场活动;88岁时,仍在开车;每晚2:30睡觉,早上6:30起床。有人问她有什么养生秘诀?她说,诗词就是我养生的秘诀。也许,还应该加上一份豁达。

曾有记者问她:“听说你的爱情比较缺失?”叶嘉莹爽快回答:“啊,爱情,你说得一语中的!也没什么遗憾的。我说过‘采之欲遗谁,所思云鹤侣’。所以一个学生说,老师你没有找到对象是不是?我说对了,我没有找到可以跟我应和的对象。”

“师尊”拈花,“迦陵”微笑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自小受到严格的诗教。父亲教她认字、背唐诗,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现在很多人认为,小孩子不懂这些。但是小孩子脑筋好,从小诵读一些古典的精华,可以终生受用。”

伯父是她诗词的启蒙老师。见叶嘉莹少有慧根,格外欢喜。后来,叶嘉莹南下结婚,伯父十分不舍,作诗:“有女慧而文,聊以慰迟暮。明珠今我攘,涸辙余枯鲋。”

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叶嘉莹遇到了一生至关重要的人:文史大家顾随(号苦水)。顾随学养深厚,讲课也相当精彩。“顾先生讲课喜欢上天入地,注重诗歌的兴发感动。”叶嘉莹还记得顾先生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他说,这就如同说“吃饱了不饿”,但实在是好。

许多同学觉得老师讲得好,只顾听得高兴,而叶嘉莹不仅认真听了,还把老师所讲全部记录下来。“实在可以这么说,顾先生教的不止我们一个班,也不止教过一个学校,只有我心追手写,埋头做笔记。没有一个人像我这么完整地记下来的。”她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顾随对这个女弟子也非常满意,常认真评改叶嘉莹的习作。一次,顾随看了叶嘉莹填的几首词,批道:“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勉之,勉之。”

1948年3月,叶嘉莹赴南京结婚,不久又渡海赴台湾。“一路奔走中,很多东西都掉了,但是我知道老师的笔记是宇宙间唯一一本。老师讲课这么好,如果我不保存好就失去了这个宝藏。”70年代末,叶嘉莹回国,把顾随讲课笔记交给他女儿整理,在《顾随文集》中出版。

叶嘉莹大学毕业后,曾收到顾随给她写的一封信。叶嘉莹从书橱中找出信,对本刊记者念道:“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假使苦水有法可传,足下已尽得之。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為孔门之曾参也。”

顾随是把叶嘉莹当“传法弟子”看待的。叶嘉莹南下时,只带了一些随身衣物和顾随讲课笔记,以为很快会回来,没想到一去三十年,与大陆失去了联系。“文革”后期,终于有机会回来。那时叶嘉莹已蜚声海外,但当她匆匆赶回来时,伯父和恩师早已不在。

转蓬万里传诗音

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在海军供职的丈夫辗转到了台湾,很快在彰化女中找到教职。次年8月,大女儿出生。

1949年前后,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很多人被怀疑为“匪谍”。1949年年底,叶嘉莹丈夫被抓走。不久,她和几位老师,连同校长也被抓去审问,有多位老师被送去了台北警备司令部。叶嘉莹虽然没被送去台北关押,却失去了工作和宿舍。

此后,叶嘉莹寄居在亲戚家。晚上睡在客厅走廊上,别人午休时只得抱着孩子在树荫下徘徊。后来搬出亲戚家迁入台南一处住所。那时期,她写的诗充满悲苦和忧伤:“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几年后,丈夫被放了出来。叶嘉莹和家人去到台北。不久,台湾大学、辅仁大学请她去任课,那时她已经兼了淡江大学的课。白天三所大学,晚上还有夜间部和电台,非常辛苦,但她一上讲台就神采飞扬。叶嘉莹的外甥、台湾长庚大学校长包家驹回忆:“舅妈平时在家就刷锅做饭,厕所堵了,挽起袖子戴个手套就去清理。”

此时的叶嘉莹,生活开始安定,少了一些悲愁,也逐渐由一个教师向学者转变。

1966年是叶嘉莹的转折之年。叶嘉莹被邀请赴美讲学。哈佛大学远东系的海陶玮教授正研究陶渊明,也邀请她到哈佛研究讲学,成就了一段合作著述的佳话。

1969年,叶嘉莹46岁,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她和家人也定居于温哥华。最大的问题是语言,她要用英语向西方学子讲述中国诗词。每晚做完家务,不得不查字典到凌晨两三点。

“修辞立其诚。尽管我英文不好,但是我很真诚地告诉他们我的感动。”或许情感是不需要翻译的,选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叶嘉莹讲《周易》,一个洋学生听了,每天回去算一卦,第二天又来听。

但是,用英语讲中国诗歌毕竟只能蜻蜓点水。叶嘉莹时时被这种“束缚感”困扰。1970年,她写了一首绝句,表达了这种苦闷:“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匐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馀生。”

谁知散木有乡根

1977年,叶嘉莹回大陆旅行,沿途见有人读唐诗,导游也能背诵名篇佳句,她大为惊喜,慷慨赋诗:“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她觉得,祖国的中兴之日到了。一回到加拿大,就给国家教委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那是一个春日的黄昏,斜晖脉脉,落英缤纷,叶嘉莹穿过马路,把信投进了邮筒。“當时的景色唤起我年华老去的警惕,满林的归鸟也增加了我的思乡之情,让我感到回国教书应尽快实现。”

1979年,愿望终于实现。叶嘉莹先到北大讲课,后来南开的李霁野教授以师辈情谊相邀,于是她到了南开。

南开校友们都还记得叶嘉莹第一次讲学的盛况:“文革”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天津许多学校的学生都赶来听课。一间可容纳300人的教室,临时增加的椅子排到了教室门口,叶嘉莹想进教室都很困难,讲完了学生还不愿意走。

时光流转,如今学子的热情尤似当年。西南石油大学青年教师陈建军曾在南开求学,叶嘉莹的讲座,他每回必听。“古典诗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一年回家,跟同学聊天,我随口说了句‘孤篇压盛唐’,因为我不是科班的,把他惊住了。他问,哪里学来的?我说,听叶先生的讲座啊,不会作诗也会吟。”他对本刊记者说。

叶嘉莹的学生,从幼儿园小朋友到耄耋老人都有。近年,她一直倡导“诗歌吟唱”,还与人合编了儿童古诗读本《与古诗交朋友》。2010年,扬州有个活动邀请她,听说与“儿童和母语”有关,她推掉几个会议就直奔扬州而去。

30年来,叶嘉莹每年往返于天津和温哥华之间,其余时间在世界各地讲学。1997年,她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以老师的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如今已颁发了十七届。

以前有人问她,像这样飞来飞去飞不动时有何打算?她答:不行就回加拿大住进养老院。

鼓舞士气的诗词经典 篇4

《答章孝标》

年代: 唐 作者: 李绅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小松》

年代: 唐 作者: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岭南江行》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冬日归旧山》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赠韦秘书子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

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

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

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

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

秘书何寂寂,无乃羁豪英。

且复归碧山,安能恋金阙。

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

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

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

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

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

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

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题竹石》

年代: 清 作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风》

年代: 唐 作者: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鼓舞人心的句子 篇5

我试着让生活变得简单,对幸福或寂寞顺其自然,偶尔傻傻孤单,偶尔傻傻浪漫,不怕大喜大悲那么难负担,不想再背负太多期盼,对好奇或关心顺其自然,只是那点不安和心酸,总会忽然扩散 让心又累又茫然

世上本没有绝境,只有对绝境产生绝望的心。

睁开眼睛,你会发现这世界上到处充满了值得我们去感谢的人和事。 你能将自己推销出去,你就能推销任何产品

再绝望的绝境,都只是一个过程,都有结束的时候。

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你毕生的功课不是向外索求,而是向内探索。

面对绝境,回避不是办法,挑战才有出路,昂扬向上的人在绝境中捕捉飞逝的机遇,消极颓废的人在绝望中走向堕落沉沦。

只有拥有“一定要成功”的决心,你才能够成功,仅仅是“想”或“很想”都不可能使你成功。

须从内心的奋斗开始,矢志不渝地前行,物我两忘地努力,绝境就会被我们甩在身后

鼓舞人心的句子 篇6

2、待人对事不要太计较,如果太计较就会有悔恨!

3、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

4、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5、这个社会是存在不公平的,不要抱怨,因为没有用!人总是在反省中进步的!

6、也许上帝让你在遇见那个合适的人之前遇见很多错误的人,所以,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你应该心存感激。

7、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8、朋友是路,家是树。别迷路,靠靠树。

9、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10、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11、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12、当世界给草籽重压时,它总会用自己的方法破土而出。

13、别小看任何人,越不起眼的人,往往会做些让人想不到的事。

14、把艰辛的劳作看作是生命的必然,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心平气和的继续。

15、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

16、善待他人,体谅他人,热爱生命,努力生活。

17、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18、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19、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20、前有阻碍,奋力把它冲开,运用炙热的激情,转动心中的期待,血在澎湃,吃苦流汗算什么。

2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2、岂能尽人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23、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4、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25、用爱生活,你会使自己幸福!用爱工作,你会使很多人幸福!

26、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后退!

27、我知道经过漫长的时间,很难说没有什么成见,很难说是否已经疏远,也很难说有没有机会再次见面,因为我还将面对新的生活,也将迎来崭新的一天。

28、我们什么都没有,唯一的本钱就是青春。梦想让我与众不同,奋斗让我改变命运!

29、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 鼓舞人心的句子有哪些

★ 公司鼓舞人心的话

★ 鼓舞人心的名言警句

★ 非常鼓舞人心的励志文章

★ 高考短信

★ 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励志签名

★ 值得收藏经典正能量励志语录 鼓舞人心的句子

★ 高考简短句子

★ 高考祝福短信

“深入人心”的教育 篇7

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他们意志薄弱,自卑心理严重,大多缺乏自信心,缺乏自尊,导致自轻自贱。且过于敏感,承受能力差,心态消极,不思进取。独立性差,逆反心理严重,缺乏合作精神,对未来没有任何设计。如何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而归根结底,大多数学生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教育。

问题:

孟同学:中考的落榜,让我心灰意冷,儿时考大学的梦想似乎突然变得遥不可及。带着落寞的心情我踏进了职中的校门。进校前,亲戚朋友问我读哪所中学,我总是支支吾吾不好意思开口。我总觉得我选择职中,就意味着将来没出息,不过是去混个毕业证了事。可以说我是带着初中时的一些恶习(吸烟、去网吧)踏进职中校门的,可能是我对自己的未来没抱有希望的缘故。我对一切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所以我在学校的表现一直很差。

解决过程:

对于孟学生,我曾向他的初中班主任了解,这位同学在小学和刚上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初一下半年他的父母去俄罗斯做买卖,把他放在奶奶家,奶奶年纪大,只能给他做做饭,对他别的方面就缺少管教了。在初一下半年他就迷恋上网络游戏了,放学后就去网吧打游戏,在网吧和社会上不良学生经常混在一起,学会了吸烟等恶习,这样成绩就下降了。这位同学个性比较强,逆反心理较严重,喜欢“顺毛来”,但脑子挺聪明,网络游戏打得好,业余爱好朗诵、唱歌。从他的情况来看,我想对这样的学生硬来是行不通的。

我课下与他谈心,闻到他身上强烈的烟味,经询问知道他吸烟完全是学成年人,觉得吞云吐雾是一件很酷的事,我当即向他说明吸烟的危害,他也向我保证要戒掉。但有一次在学校厕所里他偷偷抽烟时,被我撞了个正着。当时,我一点反应都没有,装作没看到就过去了。

过了一周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向他询问最近的学习情况,并分析了他当年的中考成绩:除了外语比较薄弱,其它科目都很有潜力,但外语又是从头学起,鼓励他认真学习。我说,你的网络游戏玩得那么好,学计算机也肯定会学得不错,‘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都是可塑的,不要自暴自弃,请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只要你努力,考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你的年龄那么小,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吸烟会影响智力和身体的。他当即表示以后决不再吸烟了。

从那以后,我感到他变了,上课时认真听讲,踊跃回答问题,有了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我总是及时地鼓励他、肯定他。我利用他朗读能力强的特长,市里教师节合唱比赛由他担任朗诵,他苦练普通话,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我也经常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希望他们发现他的长处要予以表扬。学校组织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他每次都积极参加并获奖。

他在入大学后给我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既然老师那么肯定我能考上大学,我就一定能行!我当时默默地对自己说。上课我变得格外认真了,可以说我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严格地自我约束着自己,因为我觉得老师时时刻刻都在注意着我的变化,我不能让你失望。人一旦有了目标,有了为目标奋斗的决心,那种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在学习上我更自觉地学习,弥补自己过去失去东西。在老师上课之前我总是会自觉地预习新课。我学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由于专业课都是全新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没有多大关联,所以我一定要把专业课学好。上专业课时,我更加认真,每次上机操作我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我的改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那次期末,我被学校评为了‘三好学生’。这是我学生生涯中的第一张奖状。拿着奖状时,我看见老师笑了,‘为了你们的微笑,我要做得更好’———我默默地对自己说”。

评析:

党支部副书记:中职生作为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在他们身上很难看到当代青年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主流意识。他们有的自卑情绪严重,缺乏追求成功的勇气,没有自信,或者耐挫力差,把学习生活中的小小挫折随意夸大,并以此作为拒绝再次尝试的借口;有的畏惧课堂学习,把上课学习视同迫于无奈的“劳役”;有的生活目标迷失,认识混沌,几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待一切均采取“混”的态度。总之,缺乏自信心是中职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这已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与中职生自身成长的主要瓶颈。因此,加强心理教育与辅导至关重要。

有位哲人说过:在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能成为怎样的人。大发明家爱迪生则认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自信心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自信是中职生最迫切需要的品质。孟同学的变化是给予他充分的自信心,使他在心里升腾出力量,也就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中职教育工作者要把培植学生的自信心作为“第一要务”。

培植中职生的自信心,首先教职工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第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用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用表扬,慎用批评;第四要开展以“多侧面、低起点、广参与”为原则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用成功激励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

校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育也一样!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的前提。这两个学生成功教育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转变潜质生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体现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中职毕业生同样是全面建设社会的生力军。职校中众多潜质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和不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他们各有各的不幸。要想我们的转化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对症下药,绝对不能一刀切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就没有有效的教育。了解学生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否则仅凭主观臆想进行教育,不但常常收效甚微,而且极易伤害后进生脆弱敏感的心,造成不良后果。

了解学生你必须热爱学生、必须学会关心、学会关注!了解学生方式不外乎这么四种:一是查阅档案、家访(包括信访、电访);二是与学生本人谈话谈心;三是通过其他人(主要是同学好友)侧面了解;四是要多与学生一起活动,打成一片,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在进行这项工作时一定注意时空条件,讲方法、讲艺术,另外要注意对信息的记录、处理、分析、归纳,可写入学生成长手册。

只要我们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并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真诚的爱,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能事半功倍,每一位中职生也一定能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

上一篇:送给最好的朋友生日祝福语下一篇:什么让我难忘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