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韩愈原文及翻译
上阕头三句巧妙地化用了人人豪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豪眷眷深情。“宝钗分”,人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豪信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濛之景。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豪典故,最后融会成写幅情致缠绵豪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豪心境。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写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所以寇准说“春色将阑,莺声少老”(《踏莎行》)。更有谁能来劝止喻示春去豪莺声呢?“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写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阕笔锋写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其意虽转,但其情却与上阕接连不断。“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豪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写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豪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豪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试把”两句是觑豪结果。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豪花使她萌发了写丝侥幸豪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写瓣写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写瓣写瓣地重头数。这种单调豪反复动作既令人觉得可笑又叫人觉得心酸。作者在此用白描手法,对人物豪动作进行细腻豪描写,充分表现出少妇豪痴情。然而她豪心情仍不能平静,接着深入写笔,以梦呓作结。“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三句化用了李邴《洞仙歌》词:归来了,装点离愁无数。??蓦地和春带将归去。”和端彦端《鹊桥仙》词:“春愁原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可是辛词较李、端两作更流畅,更委婉。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豪,但越无理却越有情。痴者豪思虑总是出自无端,而无端之思又往往发自情深不能空者。因此这恰恰是满腹痴情怨语豪少妇豪内心世界豪真实反映,“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深至。”(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贵愈转愈深”,本篇巧得此法。从南浦赠别,怕上层楼,花卜归期到哽咽梦中语。纡曲递转,新意迭出。上阕断肠三句,写波三折。从“飞红”到“啼莺”,从惜春到怀人,层层推进。下阕由“占卜”到“梦呓”,动作跳跃,由实转虚,表现出痴情人为春愁所苦、无可奈何豪心态。
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写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豪艺术风格。
通过描写人物豪典型动作,从而表现人物豪心理活动,是这首词艺术手法上豪又写成功之处。寥寥几笔,“占卜”豪全过程写写呈现出来;只写句梦话,痴情人豪内心情思便和盘托出。透过这些简单豪动作,可以清晰地感到人物脉搏豪跳动,人物形象呼之即出。
此词章法严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阕,词面上不着写“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沈谦《填词杂说》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写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原文:
仆自少至今,从事于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艺取,或慕其一善,或以其久故,或初不甚知,而与之已密,其后无大恶,因不复决舍;叁甚厶虽不堂入主善,而士己已星,虽欲悔之不可。凡诸浅者,固不足道,深者止如此!至于心所仰服,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间奥①,而不见畛域②,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
仆愚陋无所知晓,然圣人之书,无所不读,其精粗巨细,出入明晦,虽不尽识,抑不可谓不涉其流者也。以此而推之,以此而度之,诚知足下出群拔萃,无谓仆何从而得之也!与足下情义,宁须言而后自明耶!所以言者,惧足下以为吾所与深者多,不置白黑于胸中耳。既谓能粗知足下,而复惧足下之不我知,亦过也。
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美矣,抑犹有可疑者。仆谓之日:“何疑?”疑者日:“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如崔清河者,人无贤愚,无不说其善,服其为人,以是而疑之耳。”仆应之日:“凤凰芝草,贤愚者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譬之食物,至于遐方异味,则有嗜者,有不嗜者;至于稻也,梁也,脍也,肭也,岂闻有不嗜者哉!”疑者乃解。解,不解,于吾崔君,无所损益也。
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自事省以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不知造物者意竞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夭邪!未可知也。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合于天而乎于人,何害!况又时有兼得者耶!崔君崔君,无怠无怠。
(选自韩愈(《与崔群书》,有删节)
译文:
我从小到现在,在朋友间来往游处已十七年了,其中交往深的、情同手足兄弟的亦有不少。有的是志同道合,有的身怀绝技令我仰慕,有的是老交情了。有的在开始时对他并不了解,但已经频繁来往,而后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嫌恶的地方,于是不再决绝舍弃这个朋友;有时,这人虽然不是各方面都很好,但他对自己已经情谊深厚,即使后来有些后悔与他来往,也不好拉开面子。交谊浅的不必说,交往深的也不过就是这么些人。至于使我从心底里钦佩,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没有瑕疵和过失,测度他的内心深处宽广坦荡,褒扬圣道纯粹不杂,道德情操和学业修养日新月异的,只有崔兄你一人而已。
我虽然愚陋无知,但圣人之书无所不读,其中的精粗巨细、出入明晦,虽然并不完全了解,但也不能说没有入其门吧!以此来推测,的确可知你是个出类拔萃的人,不必说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了吧?与你的.情义难道还要用语言来说明白吗?所以作上面的解释,是恐怕你以为我的所谓好朋友太多而不分上下。既然能够对你大略有所了解,但又恐怕你不能了解我,我也是错了。
近来有人对我说你确实可以称得上尽善尽美了,但是还有让人疑惑不解的地方。我问他:“有什么不解?”那人说:“人都是有两重性的,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好与不好,不能不分辨明白。但崔清河这个人,凡认识他的,不管聪明还是愚蠢,没有一个不说他好,都佩服他的为人处世,所以有疑惑。”我回答说:“凤凰和灵芝之类东西,不管是聪明人还是愚笨者,都知道是美好的象征;青天白日,最粗笨的下人也知道它的清爽明亮。譬如食物,远方的不同味道的食物,可能有喜欢吃的人,也有不喜欢吃的人;至于说到稻米、高粱、精炙肉食,你听说过有不喜欢的吗?”心存疑虑的那个人点头称是。他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对我崔兄来说,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题中柳子厚即柳宗元。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着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风义。韩愈赞扬柳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勇于为人,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参考译文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了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的官职。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像在司马时、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投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像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有能辨别它的人。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子厚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世后才出生的。两个女儿,都还小。他的灵柩能够回乡安葬,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先生付出的。行立先生为人有气节,重信用,与子厚是朋友,子厚对他也很尽心尽力,最后竟仰赖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把子厚安葬到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表弟卢遵。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永不满足;自从子厚被贬斥之后,卢遵就跟随他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既送子厚归葬,又准备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属,可以称得上是有始有终的人了。
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
赏析:
《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题中柳子厚即柳宗元。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着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风义。韩愈赞扬柳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勇于为人,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文章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这一篇墓志铭的铭文极短,是一种变格。[1]
从全文中可看出两个比较含蓄之处:其一是暗示做人与做文的关系。其二是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合二为一,也就是要以人品为本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文化中的核心问题,韩愈的态度是相当客观的,他特别敬重柳宗元的为人,所以本文也就一直围绕着“人的品质”这个关键问题演进、发展,尽管自然段落较多,但上述中心思想却是脉络清晰,贯彻始终的。
此文之所以脍炙人口,千载流传而不衰,就是因为作者在文章里浸透和倾注了丰沛的情感。由此,愤激之笔频出,不平之鸣屡见,行文之中自然而然地打破了传统碑志文的形式,形成了夹叙夹议、议论横生、深沉蕴藉、诚挚委婉的特殊风格韵味。这一特点即便在最后一段铭文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铭文自古用四言韵文连缀而成,大都用来概括前面所述之事。可是韩愈却有意识地只写了三句有韵角却失体例的奇句单行,便就此搁笔。这难道仅仅是出于改革文体的考虑吗?如果后人能够理解到柳宗元对孱弱幼子的眷恋之心,那么韩愈这三句铭辞,也就是对死者最恰如其分,也最能使死者安息的话了。
在平日的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董邵南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原文
送董邵南序1
燕赵2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3。董生举进士4,屡不得志于有司5,怀抱利器6,郁郁适兹土7。吾知其必有合8也。董生勉乎9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10,苟慕义强11仁者皆爱惜焉。矧12燕赵之士出乎其性13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16。董生勉乎哉17!
吾因子有所感18矣。为我吊望诸君19之墓,而观于20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21乎?为我谢22曰:“明天子在上23,可以出而仕24矣。”
词语注释
1、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河北,指黄河以北的燕赵地区。
2、燕、赵:借指的河北一带。
3、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4、董生:董先生,指董邵南。举:考中的意思。
5、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6、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7、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8、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9、乎:语气词,啊。
10、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11、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12、矧(shěn):何况。
13、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
14、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5、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6、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7、勉:勉励,鼓励,努力做的意思。乎:语气词,可解释为“啊”。
18、感:感想,觉出。
19、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20、于:介词,在。
21、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22、谢:告诉。
23、天子:皇帝,唐宪宗李纯。
24、出而仕:出来做官。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白话译文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年间,安徽寿县的董邵南到长安应进士举,屡试不弟,准备投靠河北的藩镇。韩愈一直主张全国“大一统”,反对地方分裂主义。董与韩交谊甚厚,知董“怀抱利器”,往投河北,“必有合”然而这对韩来讲,是一种“从贼”;可董又“不得志于有司”,也正由于此,韩提笔写下了这篇有名的赠序。
作品鉴赏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慷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关部门”,因而要到河北去,“我知道他一定有合的”,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第二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相助。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这也证明了“现在”的`燕赵“不不同于古人所说”,作者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含蓄感慨说:董先生要努力啊。这里应当是“好自为的”研究,鼓励他们不可以“从贼”的。
第三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全文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虽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号昌黎,世称韩昌黎,因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1、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进而联想珍惜到自身的时光。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
一、课程导入
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也喜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大家预习,现在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二、课堂内容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文学家,河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二)品词析句
1、题目“晚春”,大概指的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
百般:各种各样
斗:争斗,比赛
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
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才思:才华和能力惟解:只知道
诗句里还有不明白的字句吗?
2、句子解析:花草树林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于是万紫千红争香半艳竞相开放。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
3、交流评议,感情意境:同学们可以讨论下诗中用哪些物来描绘出晚春的场景?以及这首诗所反映出来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你还能想到关于珍惜时光的什么名句?
三、拓展延伸,加强积淀
1、这首诗叫《晚春》,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早春》,大家通过这两首诗来对比下早春与晚春有什么不同?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1、作品介绍:《泷吏》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1卷。
2、原文:
泷吏
作者:唐·韩愈
南行逾六旬,始下昌乐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
往问泷头吏,潮州尚几里。行当何时到,土风复何似。
泷吏垂手笑,官何问之愚。譬官居京邑,何由知东吴。
东吴游宦乡,官知自有由。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
侬幸无负犯,何由到而知。官今行自到,那遽妄问为。
不虞卒见困,汗出愧且骇。吏曰聊戏官,侬尝使往罢。
岭南大抵同,官去道苦辽。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
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
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
圣人于天下,于物无不容。比闻此州囚,亦在生还侬。
官无嫌此州,固罪人所徙。官当明时来,事不待说委。
官不自谨慎,宜即引分往。胡为此水边,神色久戃慌。
颃(右边的页换成瓦)大瓶罂小,所任自有宜。官何不自量,满溢以取斯。
工农虽小人,事业各有守。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
得无虱其间,不武亦不文。仁义饬其躬,巧奸败群伦。
叩头谢吏言,始惭今更羞。历官二十馀,国恩并未酬。
凡吏之所诃,嗟实颇有之。不即金木诛,敢不识恩私。
潮州虽云远,虽恶不可过。于身实已多,敢不持自贺。
3、注释:
1)、泷:水名,即诗中所说的昌乐泷,今武水流经广东乐昌县北的一段。
2)、官:唐时称居官者为官人,这里称韩愈。
3)、京邑:京都,京城。全诗校:“一作譬如官居北。”
4)、东吴:指韶州(今广东韶关)地区,三国时属东吴始兴郡,故称。
5)、底:何。
6)、侬:古代吴人自称,犹“我”。负:违。
7)、不虞:没有料到。
8)、罢:遣送罪人。
9)、恶溪:水名,即今广东潮阳县境内的.韩江。
10)、差事:奇怪。
11)、侬:这里作“他”讲。
12)、“官无”二句:全诗校:“阁本作‘官嫌此州恶,固人之所徙。”,
13)、委:曲折,原委。
14)、引分:引咎。
15)、戃慌:同“惝恍”,恍忽、失意的样子。
16)、颃(右边的页换成瓦):大缸。瓶:瓦罐之类。甖:小口大肚的瓦坛子。
17)、取斯:指获罪滴贬。斯,此。
18)、虱:这里用作动词,是寄生作恶的意思。摘君书·去疆》:“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宫也。三官者生虱官者云:曰岁、日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虱成俗,兵必大败。”《靳令篇》又以礼乐、诗书、仁义、孝涕等为六虱。
19)、饬:通“饰”,修饰。
20)、金木诛:《庄子·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金指刀锯斧饿,木指捶楚桎梏。
4、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5、繁体对照:
韓愈
南行逾六旬,始下昌樂瀧。險惡不可狀,船石相春撞。
往問瀧頭吏,潮州尚幾裏。行當何時到,土風復何似。
瀧吏垂手笑,官何問之愚。譬官居京邑,何由知東吳。
東吳遊宦鄉,官知自有由。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
儂幸無負犯,何由到而知。官今行自到,那遽妄問為。
不虞卒見困,汗出愧且駭。吏曰聊戲官,儂嘗使往罷。
嶺南大抵同,官去道苦遼。下此三千裏,有州始名潮。
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怖殺儂。
州南數十裏,有海無天地。颶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聖人於天下,於物無不容。比聞此州囚,亦在生還儂。
官無嫌此州,固罪人所徒。官當明時來,事不待說委。
官不自謹慎,宜即引分往。胡為此水邊,神色久戃慌。
颃(右边的页换成瓦)大瓶罌小,所任自有宜。官何不自量,滿溢以取斯。
工農雖小人,事業各有守。不知官在朝,有益國家不。
得無虱其間,不武亦不文。仁義飭其躬,巧奸敗群倫。
叩頭謝吏言,始慚今更羞。歷官二十餘,國恩並未酬。
凡吏之所訶,嗟實頗有之。不即金木誅,敢不識恩私。
荆山已去华山来,
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
相公新破蔡州回。
韩愈诗鉴赏
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
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劲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作。
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异常壮阔。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足与杜甫齐鲁青未了的名句媲美,是并不过分的。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过襄城》第一句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 襄城;荆山 华山)重叠形式。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带有感情色彩,在凯旋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争相奔来表示庆贺。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相形之下, 郾城 一句就起得平平了。
在第二句里,作者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描写迎师凯旋的壮丽情景,气象宏大。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太阳东升,冰雪消融,象征着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潼关古塞,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旋门。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军旗猎猎,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接;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写歌舞入关,不着一字,尽于言外传之,所以为妙 (程学恂《韩诗臆说》)。
关于潼关城门是四扇还是两扇,清代诗评家曾有争论,其实诗歌不比地理志,是不必拘泥于实际的。
试把四扇改为两扇,那就怎么读也不够味了。加倍言之, 气象、境界全出。所以,单从艺术处理角度讲,这样写也有必要。何况出奇制胜,本来就是韩诗的特色呢。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远迎凯旋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
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而这里莫辞迎侯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极为合理合情。《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
第四句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 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蔡州原是淮西强藩吴元济巢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将李愬雪夜攻破蔡州,生擒吴元济。这是平淮关键战役,所以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一作 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亲意在内,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高潮的时刻。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以直赋作结,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潼关为何大开,刺史远出迎候何人,这里有了总的答复,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点。这种手法,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泷吏
[唐] 韩愈
南行逾六旬,始下昌乐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
往问泷头吏,潮州尚几里。行当何时到,土风复何似。
泷吏垂手笑,官何问之愚。譬官居京邑,何由知东吴。
东吴游宦乡,官知自有由。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
侬幸无负犯,何由到而知。官今行自到,那遽妄问为。
不虞卒见困,汗出愧且骇。吏曰聊戏官,侬尝使往罢。
岭南大抵同,官去道苦辽。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
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
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
圣人于天下,于物无不容。比闻此州囚,亦有生还侬。
官无嫌此州,固罪人所徙。官当明时来,事不待说委。
官不自谨慎,宜即引分往。胡为此水边,神色久戃慌。
亢瓦大瓶罂小,所任自有宜。官何不自量,满溢以取斯。
工农虽小人,事业各有守。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
得无虱其间,不武亦不文。仁义饬其躬,巧奸败群伦。
叩头谢吏言,始惭今更羞。历官二十余,国恩并未酬。
凡吏之所诃,嗟实颇有之。不即金木诛,敢不识恩私。
【晚春韩愈原文及翻译】推荐阅读:
晚春韩愈古诗赏析07-08
韩愈《送石处士序》原文翻译及赏析09-21
《晚春》原文注释及作者介绍07-08
韩愈传原文加翻译11-29
晚春散文11-14
韩愈名言佳句06-14
韩愈古诗09-14
《山石》韩愈唐诗鉴赏06-05
读韩愈作品有感07-04
韩愈读书的古诗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