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管理工作总结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件管理工作总结(共10篇)

文件管理工作总结 篇1

文件管理格式规范(暂行)

工作总结部分

一、文件页面设置:

1、纸张:A4。

2、页边距:上下2.54cm,左右3.18cm。

二、标题:

1、主标题居中,华文中宋,二号,加粗,居中。主标题过长时按照发文单位、文件标题换行,第一行标题段前1行、段后0行,第二行标题段前0行、段后1.5行。

2、一级标题为“一、二、三、…”仿宋_GB2312,小三,加粗。二级标题为“1、2、3、…”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三级标题为“⑴⑵⑶…” Times New Roman,小四,行间距均为固定值22磅。具体格式视情况按比例扩大或缩小字体。

二、正文:

正文另起一行,仿宋_GB2312四号,西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

五、页眉页脚:

页脚:从资料正文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位于每页页脚的中部。页脚:1厘米。

六、落款:

落款居右下角,落款日期居中对齐于落款名称,正规文件落款日期为大写中国汉字。工作总结落款须标明总结组织部门、职务、姓名、日期。

七、文件命名规范:

按照“年份后两位+月+日期+上交人组织职务姓名+文件名称”的格式命名文件,例如:“121103某某某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团委办公室副部长工作总结”。

八、文件格式规范:

上交材料一律保存为wood2003格式。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个人工作总结

正文内容

共青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委员会

文件管理工作总结 篇2

一、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电子文件从产生起,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与纸质文件共存于世, 他们共存状态大体可以归结为“双套制”、“双轨制”两种类型。双套制是指归档后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共存, 亦称双套归档。“双轨制”是指文件在生成和运转过程中两者共存, 即两种版本文件同步随业务流程运转。

现阶段, 两种版本并存是由他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首先, 电子文件在档案信息存储、输出、利用等方面具有纸质档案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档案信息存储丰富。2.档案信息生动形象。3.档案资源共享的便捷性。但是, 电子档案本身也具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局限性:1.信息易改性。2.系统依赖性。3.安全性有待提高。与之相比, 纸质档案本身的特点恰好能弥补电子档案的不足:1.惟一性, 能够保证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这既体现在档案信息内容的原始真实性, 又表现在存储介质的原始依附性。2.存储形式更加直观, 阅读、利用无需借助现代办公设备, 不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3.信息存储介质具有较强的耐久性, 只要排除其他发生化学作用的必要条件, 就可以使他的寿命延长到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

基于以上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各自优缺点和利弊的分析与对比, 可见纸质档案仍是当今档案存储的主要形式,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但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电子文件将成为未来档案管理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当前实行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并存管理机制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二、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阶段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 对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管理缺失。

有些机构尚未将电子文件视为“正式文件”, 更没有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看待, 缺乏规范管理。在电子档案的形成过程中, 软件的管理尚未实现标准化, 人们常常忽视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 不按规范去编制积累文件, 电子文件在完成处理程序之后并不能获得法定的身份, 而是通过打印成纸质文件留做凭证, 系统中的电子文件得不到有效的保管。

(二) 电子文件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尚需完善。

1996年以来, 我国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些电子文件管理的标准和方法, 但总的来说数量不多, 操作性相对较弱, 配套性不好, 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尚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 不少地区、专业系统和机关根据自身的理解和技术水平制定管理规范和方法, 研发了大量异构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其中关于文件格式、元数据标准、数据结构规定各有不同, 系统平台互补联通, 形成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孤立存在, 无法实现电子文件资源共享, 导致信息割据, 已经出现电子文件信息孤岛并面临深化的风险。

(三) 电子文件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无论是双套制还是双轨制, 都是以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相互对应为前提的, 且二者实质上都是文件办理和管理模式各自为政的分段式管理, 真正的“文档一体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没有在机构内部形成。

三、并存期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策略

首先, 应转变档案人员传统思想观念, 使其提高认识, 实行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整合管理, 在操作上实现“三统一”。一是统一分类方案, 这是二者同步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二是统一排列顺序, 基于当前文件级组卷方法和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在档案查准率、查全率和快速检索方面的优势, 我们可将同一保管期限内同一年度、同一作者的纸质文件, 按照印发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与利用系统制法过程形成的电子文件实现统一。这样既简化了档案人员的操作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检索优势。三是统一编号, 归档纸质文件在每份文件首页上方的空白位置加盖归档章以固定其位置。

其次, 构建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完善的规范制度、统一的标准体系是保障电子文件妥善归档和提供有效利用的重要前提。一是加强管理性标准建设, 包括对电子文件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用户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二是加强业务性标准建设, 包括电子文件术语标准、电子文件管理标准规范, 如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电子文件存储格式、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等;三是加强技术性标准建设, 包括电子文件交换技术规范、电子文件移交技术要求、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长期保存格式规范、数据加密算法规范等。在制定以上标准规范时, 应做到各标准间统一协调、彼此互补、相互配套、组成体系, 形成具有联系的整体结构, 保证电子文件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 逐步实现其标准化和制度化。

第三, 改进管理模式, 实行电子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一是从电子文件的生成阶段开始, 档案人员就要参与设计, 进行指导, 对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文件格式和数据库结构的确定等提出要求, 使其产生的电子文件能够按归档要求进行归档。二是在保管和归档过程中, 应及时登记设备环境、相关数据等, 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应与相同内容的纸质文件或硬拷贝一同归档, 生成电子文件的专用软件也要一同归档。三是对已归档的电子文件, 应有严格的制度和有效的技术措施确保其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冯惠玲.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管理的共存与互动[J].中国档案, 2003.12

文件管理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档案基本功能 文件生命周期 档案一体化

一、档案的基本功能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条对档案的表述是:“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的产生是以处理复杂事务为目的、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载体条件的。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学校作为事业单位组织形式,自然有了档案法规定中所具备的一切档案属性。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第二,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第三,文件在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而与服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管理者对现行文件到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及对文件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出,现行文件的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的成败,要求档案人员必须积极进行文件的前端控制,从而确保档案自身管理质量,避免重复劳动,最终进档案室确保档案管理的延续性和科学性,达到学校档案的一体化管理的目的。

学校重点文件档案来源于各职能部门日常工作中自然形成文件资料,加强重点职能部门的文件资料前端控制管理,提高学校档案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学校的文件档案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史,也记录着教师、学生等成长的记忆。以学校学生毕业登记表为例,做好前期表格的填写及教师规范整理对今后的学生升学、招工、参军等起着凭证性作用。如实记录学生在校的学习经历也是为单位录用的依据。一份如实填写好的学生在校档案材料对于社会提供了真实凭证作用。

二、做好学校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

1.建立健全学校档案规章制度

档案存史、记忆等基本功能在学校工作中显得特别的重要,如学生学籍表、各类考试汇总表、毕业生登记表等,都是学生在校期间留下的历史“痕迹”,如同记忆一样。如何将这些记忆和痕迹保持其真实性,作为将来的凭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记忆与痕迹的保存对于学校档案工作人员来说责任重大,也是档案法所要求的法定职责。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依法治档。这在现代职业类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显得极其重要。

在保存学生历史痕迹过程中,首先要厘清学校各部门工作中产生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按上级有关档案资料归档要求进行整理分目。

2.设立档案管理工作机构

建立健全学校档案管理组织机构,由校长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由校办公室负责人牵头设立综合档案办公室,配备专任或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协助校办负责人整理和管理档案。学校综合档案室工作人员经常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认真管理日常工作并参与检查与指导。

要按《档案法》规定制定好本校归档文件目录表,分发到相关处室及班主任手中,做好平时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尤其是班主任,要及时正确填写好学生学期考试的成绩、思想品德等各类表格,认真指导毕业生等表格的填写工作,真实记录在校学生的学籍等相关内容,学生在校期间相关学习内容及活动尤其重要。

3.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按时整理档案资料

制定学校资料归档范围,由各部门负责人认真学习档案管理方法,做好平时积累,即时整理,即时归类,即时填写归档文件目录表,按规定制度即时移交并办理移交手续,完成上一年度档案移交归档程序。

4.积极参与文件形成前的规范指导工作

学校的学生毕业生登记表、思想考核表、各学期考试成绩汇总表等,作为学校工作的历史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归档资料,也是学校档案资料保管整理归档的重点。这些资料承载着历史记忆,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历史资料,对学生今后都起着原始凭证作用。

第一,利用学校建立的“班主任QQ群”积极参与班主任日常工作产生的各种资料积累。档案工作人员要及时提醒重要资料的归档,随时参与班主任工作中产生的各类表册的填写解答指导,根据档案资料归档格式提前上传归档要求的各类表格样张,做到不重复填写或错写。

第二,加强管理,认真负责,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填写规范。以《毕业生登记表》为例,时常会产生填写内容的随意性、字迹不清、内容不实、空项漏项、盖印的地方未能及时盖印、遗漏现象等问题。档案工作人员要协助班主任共同指导学生在填写《毕业生登记表》中各类项目上的规范填写,真实记录填写各类表格相关内容。

第三,学校档案工作人员积极配合班主任认真填写毕业生登记表、学籍表,注重细节填写、规范填写,做到不漏填、不乱填,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评语客观公正,真实填写各学期成绩,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

以《毕业登记表》为例,认真、真实填写好《毕业生登记表》、学籍表等各类相关资料必须进行前端控制,主动与班主任协调,提前将应该归档文件各类表格填写清楚,保证文件的真实、完整,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更加是对历史真实负责。

三、学校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应处理的关系

做好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下学校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应该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1.模块化与整体性的结合

学校档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又有各自的模块,譬如学生档案模块、教师档案模块等。各模块各有特点,但又是互相作用、互相支撑,从而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已成性与生成性的结合

学生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中之重,数量巨大,条目繁多。一届学生在校时间构成了档案“显性的生命周期”,学生毕业了,归档后成为“已成性”的档案,延续其“隐性的生命周期”。已成性和生成性始终伴随着学校档案的一体化工作。

3.整理性与合作性的结合

学校档案不仅仅停留在整理、归类、入册等环节,很多档案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相支持,体现了合作性原则。譬如,学生档案的生成,涉及科任老师、班主任、教务、政教、校办等多个方面或部门,从而体现了高度的合作性,进而优化并延长档案的生命周期的存活质量和存活时间。

因此,充分认识档案的基本功能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做好学校档案资料的前期管理是学校的档案质量整体提高的重要基础,学校档案的真实性、历史记忆、凭证作用才能得到保证。认真做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前期管理对做好学校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档案局.档案事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浙江省档案局.档案工作实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韩李敏.从档案的基本特点出发推进档案文化建设[C].2011年档案文化建设学术研究论文集,2011.

[4]胡元潮.略论档案的历史记录与社会记忆功能[C].2011年档案文化建设学术研究论文集,2011.

文件管理工作总结 篇4

2017年安全工作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根据《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特制定如下安全工作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学校所有安全文件、档案的管理。

3、职责

3.1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参考资料和文献的收集、保存。

3.2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上级安全部门下发的文件、通知、通报、讲话、检查情况记录、整改意见、措施等。

3.3学校各部门负责各自安全资料的建档、保存。

4、管理内容

4.1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安全档案,由安全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各部门分级保管。4.2学校根据需要,重要文件以文件形成由学校负责人签发并加盖公章,保管员将原件存入档案。

4.3安全工作管理所形成有关记录,按规定保存归档。

4.3.1有关职业安全健康上报材料、文件、表格、学校各种安全证件应复印保存。4.3.2安全检查、安全学习、安全宣传培训教育活动情况资料应妥善保存。

4.3.3责任书、安全管理机构设置的文件、安全组织网络图、上下级签订的安全生产责 任书应妥善保存。

4.3.4制度文件:有关部门制订和下发的制度性文件。

4.3.5花名册:教职工花名册、安全管理人员花名册、特种作业人员花名册及相关身份证 明、安全资格证书复印件。4.3.6危险化学品管理台帐资料

4.3.7安全设备设施购买、发放登记台帐(附票证复印件)。4.3.8安全事故记录和报告资料、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材料。

5、档案管理要求

5.1对档案分类、管理由学校安全管理员负责,档案管理应本着整齐、规范、便于查阅 的方针。

5.2存于档案的所有文件、图件应编写目录或清单,以便于查阅。

5.3建立本单位的安全档案,主要有安全文件、安全记录、安全教育、培训、责任书等,并接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存档案室。5.4学校重要安全档案,日常由安全管理员负责编制、管理,并按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将重要档案存档。

5.5档案保存的形式有:文字书面版本、照片录像等。

5.6档案管理必须有专门的档案柜,并具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和防盗、防火、防潮的安全 措施。

5.7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确定保管 期限的基本原则是:

1)对学校安全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档案应永久保存;

2)对学校安全在一定时间内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分别是长期和短期保存; 3)凡是介于两种保管期限之间的档案,其保管期限一律从长。5.8安全档案保存期限由相应规定确定。

6、档案销毁

6.1档案销毁必须慎重,销毁前要填写“销毁文件清单”,经学校负责人批准同意后进行。6.2档案销毁至少要二人进行,档案销毁采用碎裂填埋或燃烧法,燃烧时应做好防火工作。7档案借阅

7.1安全档案借阅需经学校负责人批准。

7.2档案材料原则上现场查阅,必须借出时须办理借阅手续。7.3外单位调阅档案时,须经学校负责人同意,并办理借阅手续。

7.4凡属外借档案,借阅人应及时交回,如未按期交回,安管员应进行索要。索要无果或档案损坏应汇报学校负责人,按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处罚或追究其责任。8档案管理员职责

8.1积极学习档案法规,熟悉档案管理业务。

8.2做好档案资料的前期控制,及时回收各单位的档案,并编制清单,使本职责范围内 的档案资料不丢失、漏交。

8.3保管好档案,使档案资料无霉料、虫蛀现象。

8.4做好档案的分类管理、借阅管理,不出差错,保持档案室的卫生清洁,无火灾发生。

文件管理工作总结 篇5

与纸质文件相比 电子 文件归档是一项更为艰苦细致且难度较大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电子文件形成者或囿于传统观念,误认为电子文件不是文件而忽视其归档,或怕增加工作量而不愿承担此项工作;或由于电子文件对 计算 机系统的依赖性,使其必须借助计算机编目归档,这对不熟悉操作技术的立卷人来说,不像从事纸质文件立卷工作驾轻就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笔者认为,推动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着眼点要高,立足点要实,在规划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时,应从本单位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顺应其 规律 ,摸清信息产生的源头,促使电子文件归档纳入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工作程序,建立归档制度。一、电子文件归档方式和途径的选择?纸质档案的载体较为稳定安全,而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因此归档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经实践检验,利用磁盘,脱机采集数据的介质移交方式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如遇质量较差的磁盘,会 影响 文件的可读性。为防止数据丢失需制作多份备份盘存档,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也增加了存贮磁盘的数量,简便而安全的方式是采用 网络 移交归档,并利用光盘存贮。网络移交的途径有两条:

(一)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网,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随着各单位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 发展 ,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这些文件经过各业务管理部门挑选,反映了职能活动的概貌,上网前,又按着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了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是归档的重点。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悠扬,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也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但不能是唯一性的,应认可几种通用性较强的软件,如:.DBF、.DOC、.TXT、.EXE等文件。

(二)选择电子文件信息的汇集点,由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归档。为适应办公自动化工作发展的需要,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工作的系统化和标准化水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也从以往的“分散各异”转向“集中统一”,打破了立卷单位人界限,更趋向基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职能活动的 内容 而建立系统。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统筹本单位信息管理工作,是开发集中统一型信息系统的牵头部门,成为电子文悠扬信息的汇集点,又具有一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条件。由他们负责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归档,无是最佳归档途径之一。

文件管理工作总结 篇6

一、电子文件定义及其特点综述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与纸质文件比较,电子文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

2. 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

3 .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

4.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二、电子文件对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1.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及方法、原则,如文件的立卷归档制度。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贮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2.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3.由于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同时取决于其自身价值和可读性,其鉴定的方法、内容、标准均将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价值理论分析范围也将扩大,要分析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根据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文件应根据其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确定保管期限,而电子文件一方面由于制作方便,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另一方面由于用户的需要,信息和数据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因此很难划定固定的保管期限,况且目前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尚无法律保证。因此,其鉴定、管理方法亦无定论。此外,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其保管方法、要求以及检索和对外利用等方面也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

三、电子文件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1.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甚至文件与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人为的界限。人们可以在机器上随时方便地复制电子文件,这样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这一档案概念就变得难以理解。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电子文件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等,便成为档案界的一系列新课题。这些课题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2.对档案来源原则的影响

来源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是尊重全宗,从内部来看是尊重原始顺序。目前,随着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后者愈益受到普遍关注。传统的观点认为源于来源原则的档案检索系统必须一律建立在文件形成者或信息提供者的组织机构及其文件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其来源,从形成者的法律责任和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正确整理和理解档案文件。而电子文件在形成过程中,不再严格对应于现存的机关、组织、机构这一现象而产生,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文件信息复制、修改和重新组合、打乱或破坏文件的本来顺序。因此,要确定档案的来源,不可仅局限于寻找一个恰切的定义,或仅要求完整地保护全宗与文件系列,按照原始顺序进行整理等,而必须正确说明档案的原始联系,了解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文件组合的变化,应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丰富和发展来源原则。

3.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

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是由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是以纸质档案为主要对象,电子文件出现以后,档案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其理论研究的对象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一些定论、模式将被重新审视,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将得到更新和补充,原有的档案学科体系也将得到充实和完善。所有这些研究课题都应围绕电子文件来开展。如电子文件的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等,都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档案界所应采取的对策

1.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3使档案管理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以前的档案管理是呈直线状态的,随着人们对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视,使利用工作和其它基础工作构成一个平面。这种平面结构只反映纸质档案的情况,随着电子文件的介入,档案种类在增加,其基础工作和利用工作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因此,在原有平面结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档案信息载体内容,就构成三维空间,形成了立体化的管理结构。

4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迫在眉睫。我国档案人员要适应信息技术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抓好知识更新,引进、消化、适应信息技术的成果,使档案人员拥有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可以肯定,加快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人才,是档案工作迎接信息技术革命最根本的对策。

关于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认识 篇7

一、了解和认识电子文件的特性

1. 操作方便, 便于管理。

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实施可使文书处理人员、业务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共享一个办公信息管理系统, 电子文件一旦形成, 可以马上储存, 随时归档。有关部门既可以将应归档的电子文件的最终版本经过整理交由档案部门归档, 也可将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随时传输到档案部门, 档案部门再根据归档的要求及时将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信息下载或刻录到光盘等载体上记录下来, 转化为电子档案。

2. 具有信息共享性。

利用者要借阅纸质档案, 必须到档案馆 (室) 办理借阅手续, 借阅后如需复制档案, 还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而电子文件的信息数据库是档案部门与办公业务部门共享的, 授权用户可通过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网络上直接快速地查找并选择档案信息, 并可方便地复制存储。

3. 具有虚拟性和依赖性。

电子文件是以电子字节作为记录形式, 必须通过计算机及其相应的软件系统处理后, 才能被识别和阅读, 因而它不能离开计算机硬、软件系统而独立存在。另外, 电脑屏幕上呈现出来的文件及其格式, 是经过计算机程序处理过的, 同一电子文件可以被显示成各种不同格式, 因此它只是一种虚拟的文件。

4. 具有不稳定性。

一是所依赖系统的不稳定性,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更新换代的速度迅猛, 尤其是软件系统的更新换代都会产生电子文件存储的数据结构是否兼容及其数据结构转换的问题。二是载体的不稳定性, 用以存储电子文件的计算机软盘、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寿命较短, 不易长久保存。三是电子文件具有可变性, 其真实可靠性远不如纸质档案, 随时面临被修改、盗窃、丢失、甚至销毁的危险。

二、切实加强电子文件的鉴定与归档

一是电子文件在归档之前, 要进行严格的价值鉴定。在本单位制作的所有电子文件中, 只有那些对本单位工作具有查考利用价值或保管价值的, 才有必要作为电子档案保存下来。二是对电子文件的真伪进行鉴定。档案部门所保管的电子档案, 应当是电子文件的原件或真实的电子文件, 并区别出原件与复制件。文件制发单位必须将电子文件的原件归档, 以保持该电子文件的原始性, 维护电子文件的凭证性和依据性。档案部门应当将电子文件的隐形条码与该文件一同归档, 以维护电子文件的权威性, 并作为电子文件原始性、凭证性和依据性的基础。归档的电子文件复制件应注明原制发单位和复制人, 使之与原件相区别。三是对电子文件的完整性进行鉴定。主要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的完整性、文件制发法律手续的完整性、法律依据的完整性、文件办理过程的完整性等。鉴定后需要归档的电子文件均应编制归档文件顺序号, 确定文件的保管期限, 打印出文件移交目录, 以便办理文件移交手续。电子文件的归档方式有光盘归档和网络置换归档两种方式。光盘要进行编号, 以便于双方查验;网络之中的电子文件在移交前应通知档案部门做好文件接收的置换工作, 然后由文件管理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向档案部门传送归档文件, 并将文件管理权向档案部门移交, 交接双方按照规定办理手续并在交接目录上签名。网络中的电子文件归档也应打印出文件目录以备交接查存, 重要文件应制作出光盘备存。

三、有效提高电子文件的保管与维护质量

1. 合理选择电子档案载体的存放环境。

电子档案载体应存放在防磁性能好的专用柜架内, 环境温度可控制在15℃~24℃之内, 湿度保持在45%~60%之间。同时, 注意加强库房的防尘、防火、防有害气体等“七防”工作。

2. 做好电子文档备份工作。

由于电子档案载体的不稳定性和电子文件可变性的特点, 做好电子文档的备份工作非常重要。因此, 需要对电子文件进行定期复制, 以防止信息损失。这需要切实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备份:一方面要建立多套备份, 并分开保管, 以免电子档案载体意外损坏。另一方面针对电子档案载体寿命短的特点, 最好每隔3年进行一次保护性复制。另外, 在电子文档存储介质的选择上应选择光盘存储, 最好不要使用磁盘。

3. 做好信息安全工作。

可借鉴国内外一些部门采取设置的“双层电子门”办法, 除使用磁卡身份证对访问者进行身份核实外, 还设置电子密钥, 使用个人活动密码。与此同时, 还应使计算机网络系统具有良好的逆流跟踪查找功能, 以便及时查出黑客行踪, 制止恶意行为。

4. 对重要的电子文件要做好纸质文件的留存。

由于电子文件的虚拟性和依赖性, 一旦发生意外或特殊情况, 电子文件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系统就会无法正常工作, 无法对存在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电子档案进行任何命令管理。因此, 可尝试对那些参考作用大、情报价值高的档案, 采取以磁、光介质归档为主。纸介质归档为辅的做法, 而对那些凭证价值较高的档案, 则采取以纸介质归档为主, 磁、光介质归档为辅的做法。

5. 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浅析电子文件的管理 篇8

关键词: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管理

中图分类号:C94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49-02

一、困难之一:电子文件应归属于何种证据形式?

电子文件要产生证据效力的首要条件是符合法定的证据形式,我国诉讼法列举了7种法定证据形式,每一种均有特定的内涵或本质特征,如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或其他物品,物证是指以本身所具有的物质特征、存在方式证明诉讼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和物质痕迹。视听资料是指以连续、动态的声音或画面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资料。

对于纸质文件来说,归属于何种证据形式显而易见。当以其包含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时,该文件就是书证,如果是公务文书,则为公文性书证。当以其存在处所、外部特征作证明,则为物证。如一份单据,从其书写的字迹特征可以证实单据是准涂改,同时,从单据所写的内容可以查出贪污财务的数额,则该单据既是物证又是书证。

电子文件归属于何种证据形式,我国立法界、司法界与法学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比较典型的有4种:书证说,视听资料说,独立证据说,传统证据的演变说。

法学界对电子文件证据形式的争议,正反映了电子文件自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尽管如此,电子文件并不因此就丧失了自身的证据资格,学界的争议并不能阻碍司法实践的进程,因此机构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切不可掉以轻心。文件、档案工作者应当突破传统的文件种类,将电子公文、电子合同、电子邮件、网页等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生成的重要电子记录统统纳入到电子文件管理的视野中,它们均有可能在诉讼法庭上占据一席之地。我们期盼着法律界人士给电子文件的证据形式一个明确的说法,使有关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种类证据的诉讼要求对电子文件加以妥善的保管。

二、困难之二:根据原件、原物优先规则,电子文件还有“原件”吗?

我国对证据的证据能力规定了原件、原物优先规则,即对于实物证据(即以实物形态为其表现形式的证据),应当优先提交原件、原物。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8条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与此相类似,在英、美法系国家,对证据的可采性制定了最佳证据规则,规定文字、录音或照片等的原始材料作为证据有优先权。

传统的“原件”是指信息首次固定其上的媒介物。它强调文件载体的原始性。这是因为传统载体形式的文件信息内容固着于载体上,载体的原始性确保了其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交原件作证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然而电子文件的信息内容与载体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电子文件的信息内容可以存贮于计算机的cpu、内部存储器、外部存储器等多种存贮介质上,而且原始信息是二进制编码,无法直接被人识读,只有通过计算机屏幕或是打印机等方式输出才能被人识读,而这种电子文件的输出形式显然不是传统的“原件”。因此,按照传统的原件概念理解,电子文件在作证时不可能提交“原件”。将构成其证据能力的障碍之一。

各国都在努力探索电子文件在原件问题上的解决之道,从国际上和国外有关法律法规看,典型的做法有以下3种:对“原件”的扩大解释,功能等同法,置换“原件”法。

“原件”不仅是法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档案学界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我们常说,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的独有特性是原始记录性,很多档案往往只有一份,因此档案注重原本、原稿和孤本。然而在电子时代,电子文件突破了传统的“原件”概念,“原件”不再只有一份,文件、档案工作者保管“档案孤本”的自豪感不复存在,要立足于电子时代,体现自身的价值,应如何拓展职业职能呢?

当然,作为电子时代记忆的保管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仍是确保“记忆”的原始性。从上述各国立法对“原件”的要求看,一般只要满足电子文件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即可,加拿大提出的“电子记录系统的完整性”,也是为了确保“信息内容的完整性”。这为我国立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法律上“原件”的要求必将为我们鉴定电子文件提供一个标准。此外,突破传统“原件”概念和借鉴加拿大的做法,对于那些具有短期保存价值的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图像,只要它能够准确地反映纸质档案内容,至少在诉讼时效期满(一般两年)后,完全可以将档案原件销毁,这样既可以减轻文件、档案工作者“双套制”保管的负担,节约库房空间,又可以大大促进档案的开发利用。这一点迫切需要得到我国立法的队可。

三、困难之三:根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哪些情况下的电子文件是非法的?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即指不具有合法性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根据,主要是规范证据收集主体的行为和程序:《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因电子文件的无形性、系统依赖性和信息共享性,使其在证据的收集上比传统的证据形式复杂得多,有学者认为,电子证据有以下4种情形应予以排除:一是通过窃录方式获得的,不予采纳;二是通过非法搜查、扣押方式获得的,情节严重的不予采纳;三是通过非核证程序得来的,在电子商务纠纷案件中不予采纳:四是通过非法软件得来的,在民事诉讼中一般不予采纳。可以看出,第一、二种情况,与传统证据形式的“非法排除”情况相同,后两种则是针对电子文件特定的生成方式而提出的,归根到底是由于后两种情况生成的电子证据不可靠。

传统的证据排除规则与文件、档案工作者的关系不大,然而电子文件是否合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成方式,这与我们的职责密切相关。如果上述学者的观点将来被立法采纳,那么为防止电子文件在作证时被“非法排除”,电子文件的生成系统、管理系统均应符合一定的软件测评标准,取得软件评审合格证书,以确保是核证程序得来的电子文件。我国已出台了《档案管理软件测评标准》,却未出台《OA软件测评标准》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软件测评标准》,这将不利于对电子文件作证时的合法性审查;系统还应达到一定的安全级别,采取各种安全防范措施。防止系统被非法入侵和电子文件被恶意修改。此外,从维护电子文件形成机构的利益出发,应制定电子文件的分级别利用制度。对不同秘密级别的电子文件设置不同的利用权限,以防公、检、法机关在收集电子证据时泄露了本单位的机密信息。

四、困难之四: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应如何审查?

证据的真实性是决定其证明力大小的关键因素。纸质文件往往通过鉴定纸张上的字体、字迹、印章等判断其真伪,并有一

套专门的物证技术。这套物证技术在电子文件面前只有望“比特”兴叹了。如何审查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呢?

从国际上对电子文件证明力评估因素的法律规定看,往往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分解为完整性要求和可靠性要求。

1、电子文件的完整性。包括两层含义:电子文件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和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性。

2、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主要包括:电子文件从生成、传递、存贮到收集各环节的可靠性、识别电子文件发端人办法的可靠性等。

电子文件从生成、传递、存贮到收集各环节的可靠性,主要审查电子文件是否是在正常的活动中按常规程序自动生成,或者是否在严格的控制下按照操作规程、采用可靠的操作方法进行的人工录入;传递、接收电子文件时所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是否科学、可靠,电子文件在传递的过程中是否采取了安全加密措施、是否未被非法截获;存贮电子文件的方法是否科学、存贮介质是否可靠,存贮电子文件的第三方是否公正、独立。所存贮的电子文件是否未被非法接触;收集电子文件作证的过程是否遵守了法律的有关规定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真实性与档案学所讲的真实性概念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法律真实”,即法官对电子证据是否符合案件事实的内心确信;后者是指“真实的历史记录”,即反映档案(包括电子文件)真实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者的意图。正因为如此,以档案作为证据,可以增强法官的内心确信,使“法律真实”更加靠近客观事实,这也是法学追求的目标:在我国对证据的证明力规定了“效力优先”规则,其中有关于历史档案等的证明力一般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高的规定;这反映了我国司法界对历史档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档案作证时的优势地位与我国档案部门的权威性和可靠的档案管理办法是分不开的。然而对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档案部门要保持自身在电子时代权威性的地位,就必须加紧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通过出台一系列标准、制度来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

怎样确保电子文件的完整性、司靠性和可读性。以满足司法对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审查,提高电子文件的证明力是电子文件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元数据管理,因为它已被法学界认可,是构成电子文件证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元数据就是描述电子文件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及对其管理的数据。如通过捕获结构元数据,可以了解电子文件的数据结构、软硬件环境等技术信息,以确保电子文件的可读性;通过捕获背景信息元数据,可以了解形成电子文件的业务活动信息,以确保电子文件是在正常的业务活动中记录和存贮的;通过捕获管理元数据,可以了解电子文件从生成、传递、存贮整个过程的管理状态,以确保对电子文件构成一个可靠的保管锁链。由于大部分元数据都是系统自动捕获的,因此是值得信赖的。

文件管理工作总结 篇9

[建办标函[2007]738号]

关于加强《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宣贯和实施工作的通知

(2007-11-23发布有效)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和建设部《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的要求,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制定并发布了行业标准《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117-2007(以下简称《规范》),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行。为切实做好《规范》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建设领域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大量产生并广泛应用,如何保证信息时代城乡建设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长期保存和随时利用,已成为各地建设部门,特别是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建设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以及工程建设、施工、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建设部城建档案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的实践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科研成果和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编制了《规范》。《规范》的编制和发布,对于保证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保障建设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安全保管与有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规范》是各单位收集、积累、整理、鉴定、验收、移交电子文件和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的依据。各地要把《规范》的宣贯、实施及监督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依法行政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情况,在工作中贯彻执行。

二、加强宣贯培训是确保有关人员准确理解、掌握并贯彻实施《规范》的基本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宣贯培训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贯培训活动,争取明年6月底前对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有关档案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贯彻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参加《规范》培训人员的学时可计入个人继续教育学时。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抵制以盈利为目的擅自举办宣贯班、研讨班、培训班等乱办班、乱收费等情况。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教学案例 篇10

一、教材分析: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为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泰山出版社)一册上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的第三节《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该节教学内容为典型的零起点教学内容,由此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授课顺序作了部分调整。

二、学生分析: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大多数才刚刚接触到计算机,他们对计算机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但对计算机还有一定的神秘感。《资源管理器──文件夹的管理》是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之一。通过对此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对文件夹的各种操作。这些新知识对该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从而提高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件或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等操作,熟练网络信息的查找与图片的保存、文夹的共享操作并巩固路径的概念。

2、能力目标

以具体的任务为外驱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和相互间的协作学习来提高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情; 加深学生对邹平风景的了解,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爱我邹平、爱我中华的民族情感,并注重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文件或文件夹移动和复制。

五、方法运用

(一)、学习方法:任务驱动下的探究协作式学习

根据学生上机的座位及计算机操作能力,以附近4至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异质分组),确定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小组组长。在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根据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然后经过小组内集体讨论制定出学习步骤,明确分工并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通过总结提高来弥补各自的不足,进而提高个体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知大部分知识点集中在基本概念与基本操作之中,所以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上对初一新生而言由于小学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程度参差不齐,很难按照教材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灌输”给学生。因而利用学生喜好上网浏览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嵌入到网页中,以它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通过“认识鹤伴风景”这一具体任务来达到教学目的。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设计意图: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材内容做了一些处理,把文件的共享及网页浏览、图片保存的方法整合到这节课。

2、合理使用导学方法,把任务细分,做到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3、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对较难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它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又能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个体的特长。

4、利用家庭作业来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六、教学过程:

(一)确定课题:

师: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源介绍引出主题: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生:明确学习内容。

(二)、知识点讲解:

师:讲解Windows系统中资源管理器的作用。介绍资源管理器窗口、文件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教师只讲一种方法其余的(包括文件夹)供学生自主探究。用类比的方法,告诉学生文件夹和学校、大楼、教室的共同点。生:注意观察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各知识点的要素,为进一步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三)、引导主体:

师:发布第一个任务(个人任务):浏览残缺的鹤伴山风景简介网页。通过大屏幕投影指导学生补全网页内容(复制或移动)。发布第二个任务(个人任务):找到“英雄雕塑.gif”文件,并重命名为“抗日桥.gif。理解任务内容,定位处理问题知识对象,构思任务处理的初步设想。

生:根据页面的提示,将相关图片复制到相应的文件夹中。

(四)、自主学习:

师:发布第三个任务(小组任务):建立“九曲涧”、“仙鹤桥”、“水帘洞”三个文件夹,然后打开《邹平政府网》网站,将“旅游资源”栏目中的鹤伴山风景简介网页精彩图片保存在相应的文件夹中,每个文件夹的图片不少于3个。

1、教师演示如何在网页上保存图片;

2、将学生按预设的小组坐好,宣布该任务为小组任务,小组长负责带领组员完成;

3、教师宣布任务开始后就巡视全体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生:在前一步成功经验的激励下,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归纳总结来突破这个难点。

(五)、完善提高:

师:问:现在“水帘洞”景区已经合并在“九曲涧”景区中了,同学们的文件夹应该做怎样的修改?(加深对“移动”这一操作的印象)

1、发布第四个任务(小组任务):创建一个文件夹以小组组长的姓名来命名,在这个文件夹内再创建一个文档文件取名为“鹤伴山风景”,然后再把自己做好的“九曲涧”、“仙鹤桥”两个文件夹。共享(设置为只读)新创建的文件夹,供其他同学浏览。

2、教师根据各小组完成的情况选择有代表性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问题所在。生:依据任务的要求,在小组内共同协商确定思路。小组长在目标任务的指导下和组员,收集相关资料、创建文件、文件夹,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吸取同学的优点,发扬自己的特长,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成果。

师:发布第五个任务(个人任务):在“九曲涧”、“仙鹤桥”建立以景点命名的文件夹、文件夹中。

巡视全体学生,展示有代表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参考。要求小组长检查自己的组员的完成情况,并适时指导。

生:从小组任务到个人任务,避免了某些水平较差的学生在小组协作中“滥竽充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体现协作式学习的优

势所在。)

上一篇:农村创卫村规民约下一篇: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