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通用8篇)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
国家道路与桥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交通部公路工程检测中心)
国家工业建构筑物质量工程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六检测所有限公司 北京海天恒信水利工程检测评价有限公司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杭州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 浙江大合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无锡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江阴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江苏方建工程质量鉴定检测有限公司 江苏建研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鉴定有限公司 山东铁正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广东省交通运输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广州广大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设工程物探试验检测中心 福建省永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湖南中大建设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黄河水利委员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四川省建业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四川衡信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重庆市中检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湖北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 湖北天竞成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辽宁方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江西省交通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河北道桥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山西省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广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 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已开展5年多。本人总结了几方面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讨。分别为:内部质量控制措施, 纠正、预防与改进措施, 设施与环境的监控措施, 计算机及自动化设备的质量监控措施。
2 质量控制措施
2.1 内部质量监控措施
其目的是使检测单位自身的检测水平不断改进, 不断进步, 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及公正性。适用于检测内部质量监督、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
监控措施有:
⑴日常监督, 包括:
人员:检测人员的数量要根据检测工作项目的种类来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及主要的注册技术人员资格与检测工作的项目相适应。
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是否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使用, 一般的检定周期在一年, 有的是半年, 要看清楚检定或校准证书上的周期, 三色标志是否符合要求。仪器设备是否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日常使用记录是否完整。
工作环境:检测环境条件, 例如温度、湿度、清洁度、使用面积是否满足仪器设备、规范和样品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检测环境条件要满足仪器设备及检测人员的安全, 还要满足健康、环保的要求。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规范是否按现行最新的使用;检测过程中发现的偏离或问题, 是否做到及时记录和处理, 重大质量问题是否及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
样品的准备:样品的标识是否符合要求;样品的检验状态是否适合检测。
检测记录:检测的各种原始记录是否符合原始记录管理制度;检测原始记录中的各种数据涂改是否规范。
检测报告结果:检测执行标准是否正确;对有异常的检测结论有否检查;检测报告一般要有标准格式;检测报告编号是否唯一, 是否存在打印错误。
⑵计划监控
实验室要编制年度质量控制计划:质量监督员应每年年初或有需要时编制, 内容包括选用的监控方法、参加的人员、时间及地点等。可以选用的校核方法有:定期使用标准物质进行能力校核;参加实验室比对;利用方法或人员比对;利用留样复检。
⑶内部审核
实验室每年至少一次对管理体系的管理活动和检测活动进行全面的内部审核。质量负责人每年年底应制定下一年度内部审核计划, 审核计划应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部门, 对各部门负责人履行职责情况也应进行审核。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应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如发现检测结果已受到影响, 由办公室以书面形式通知客户。内审员根据审核结果作出公正的评价, 编制内部审核报告。
2.2 纠正、预防与改进措施
其目的是消除检测工作或管理体系运行中产生的不符合项原因, 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 分析并消除潜在的不符合项原因, 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再次发生不符合项, 通过纠正、预防措施来采取改进措施, 保证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
2.2.1 纠正措施
⑴不符合项的识别与提出: (1) 当在检测工作中发现不符合项, 由技术负责人对其进行评价, 认为需采取纠正措施时, 由检测室对产生的不符合项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 质量负责人对其实施跟踪验证。 (2) 由于客户投诉而发现相关部门存在不符合项时, 由质量负责人提出, 相关责任部门对不符合项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 (3) 当管理体系审核中发现不符合项, 由内审组提出, 相关责任部门对产生不符合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 内审组对其实施跟踪验证。 (4) 各部门负责人对管理体系日常运作状况进行检查, 发现不符合项时, 由质量负责人提出纠正措施的要求, 并实施跟踪验证。
⑵原因分析: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到相应纠正措施要求后, 应立即组织部门有关人员, 从人员、仪器设备、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测量溯源性、样品的处置等因素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属重大、复杂的问题, 可申请相关部门协助, 管理体系运作方面的由质量负责小组负责调查分析, 技术运作方面的由技术负责小组进行调查分析。
⑶纠正措施的制定:必须明确相关责任人和纠正时限。责任部门提出纠正措施时, 应考虑到不符合项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大小相适应, 对于技术运作方面重大复杂的纠正措施, 由技术负责人协调相关部门制定, 管理体系运作方面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协调、批准。
⑷纠正措施的实施和监控: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组织落实人员进行跟踪。
⑸纠正措施的验证: (1) 质量负责人、内审组分别负责对相关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有效性进行验证。确认责任部门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全彻底地执行了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的采取是否有效防止类似不符合项再发生。对效果不理想的纠正措施重新发出纠正措施处理单, 需要时成立问题解决小组, 重新调查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 制定纠正措施, 经确认后实施, 直到有效为止。 (2) 当偏离和不符合项的性质比较严重, 导致对管理体系的运作是否符合管理体系的规定产生怀疑时, 应进行附加审核, 此附加审核应在纠正措施实施后进行。
2.2.2 预防措施要做到以下方面:
⑴质量信息收集和分析: (1) 客户投诉和客户调查信息: (2) 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反映的信息; (3) 检测过程所得到的信息; (4) 内、外审所反映的信息; (5) 纠正、预防措施执行记录; (6) 环境作业安全、环保情况。
⑵预防措施的制订和实施:质量负责人需每半年期召集各部门负责人通过对各人、机、料、法、环境、抽样等因素分析, 提出预防措施需求, 确定需采取预防措施的项目。预防措施项目批准后, 由检测室制定预防措施实施计划, 规定预防措施的实施方案, 经质量负责人确认后实施。责任科室按预防措施实施计划规定的时间、方式等要求实施预防措施, 并对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
2.2.3 改进措施有以下方面:
⑴日常的改进活动:各部门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通过日常对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进行日常改进。质量监督员通过对所监督的项目进行日常监督和定期监督, 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进行日常改进。
⑵较重大项目的改进:
(1) 改进策划的启动:管理评审的输出中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实施、评审、修订和改进;内审结果出现重大不符合项的;客户的投诉;其他认为有必要作改进的。
(2) 编写改进计划:质量负责人收集有关改进的文件资料、各种信息。质量负责人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 (如检测方法、仪器设备的配置及环境条件的改善等) , 组织各部门进行策划, 制定改进计划, 报领导批准后, 予以实施。改进计划一般包括:改进项目的总体目标及要求;分析现有检测工作状况和客户的建议的合理性, 确定改进总体方案;实施改进的时间。
2.3 设施与环境的监控措施
与检测工作相关的环境条件和仪器设备要进行监控,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为检测工作而配置的环境条件、安全应急设施、办公通讯设施等各种设施必需满足检测过程的正常和安全开展。
⑴设施与环境条件要求:主体结构工程现场检测、钢结构工程检测和见证取样检测类的办公、试验面积应满足检测业务需要。
见证取样检测类试验场地及环境要求:
(1) 水泥物理性力学能检验:不少于30m2。
(2) 钢筋物理性能检验:不少于40m2。
(3) 砂、石常规检验:不少于20m2。
(4) 混凝土、砂浆性能检验:不少于40m2, 其中要求恒温恒湿的标准养护室不少于10m2。
(5) 简易土工试验:不少于20m2。
检测室根据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样品及健康、环保的要求提出试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配置要求及设计或改造方案, 由技术负责人审核, 并经公司最高管理者批准后, 由检测室负责组织具体实施。
⑵检测的受控区域与检测人员的办公室应不能安排在一起, 以防对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及科学性产生不良影响。
⑶如工作区域要满足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的 (如标准养护室、天平室等) , 其设施的配备不能超过规范、标准规定的要求。具体要求按下列规定执行。
(1) 混凝土试样标准养护室环境温度保持在20±2℃, 相对湿度≥95%, 水泥试件带模养护温度保持在20±1℃, 相对湿度≥90%。在标准养护室内按水泥不同品种配置储水池使养护池恒温, 室内应配备冷气机、加热装置、水雾化器, 并采用自动控制装置进行温湿度的控制。标准养护室应较封闭, 具有良好的隔热防湿功能。
(2) 天平室要设在温度变化较小和周围干扰较小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单面受冷受热受潮。室内不应有气流、震动、腐蚀性气体等影响。
(3) 水泥室的环境温度在进行检测时, 控制在20±2℃, 相对湿度≥50%, 应配备冷热空调。
(4) 力学室环境温度要保持在10~35℃之间, 保持室内通风。
(5) 室外作业检测:
检测所用仪器设备应在规定的环境温度、湿度条件下使用。同时应该进行防尘、防水、防震动和防止阳光直射等防止和干扰检测的防护措施;
应保证电源稳定, 必要时配备不间断电源。
⑷检测过程所用到的易耗性材料和标准物质的贮存应有相应的措施保证材料不会损坏和变质。
⑸样品从收发、制备和储存过程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特别是有剧毒的样品应由两个以上的人来保管钥匙, 防止样品丢失。
⑹如果检测项目在检测过程中有产生烟雾、废气的, 应在通风柜内进行试验。使测试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并使检测人员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如产生废水的应经过处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
⑺各种检测设备均应配备良好的接地装置, 保证仪器的稳定和工作的安全。
⑻检测过程中, 遇到突然停电、停水时, 应立即停止检测, 采取措施保护可能受到危害的仪器设备, 并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事后评价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采取适宜的措施消除这种影响。
⑼对有恒定温度湿度要求的检测, 应配备备用电源。
⑽为保证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应配备足够的办公室、通讯、复印、传真等其他服务设施, 并按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在本固定设施以外进行的检测工作, 其设施和环境也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控制。
⑾监控设施
(1) 若环境条件对检测结果和仪器精度有影响, 应按影响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具体措施和配备要求由检测科室提出, 报技术负责人审核, 最高管理者批准, 由检测科室具体实施。
(2) 对水泥养护室等有环境检测装置的实验室, 应做好录环境条件的监控记录。
(3) 标准养护室应早晚记录一次, 温湿度计每年要进行一次检定或校准, 以保证监控数据的准确性。
(4) 检测科室应按要求做好各种设备的日常维护, 定期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和环境条件的符合性, 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2.4 计算机及自动化设备的质量监控措施
目的是对计算机及自动化设备检测数据的采集和数据传递等进行控制, 以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要做到以下几点:
2.4.1 设备管理
办公室负责统一管理站的计算机及自动化设备。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未经许可不得拆装、移动;若设备需要维修时, 应由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
2.4.2 软件与数据管理
单位内软件与数据由办公室统一管理。操作者严禁随意删改机内系统文件,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谨防电脑病毒侵入, 如发现病毒应立即报告综合办公室, 以便妥善处理。办公室应监督全单位磁盘数据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计算机数据的备份和软件升级等管理。在电脑里面的文件要进行双备份, 对比较重要的资料还应刻录光盘保存。各部门应定期 (一般半年) 把数据光盘刻录给办公室存档, 以防电脑硬盘突然损坏或数据遭电脑病毒入侵而损坏。严格执行密码制度, 操作系统和数据系统的密码由系统管理员管理, 操作密码由操作员自行保管, 操作员不得将密码随意存放或将密码告知他人。由于工作疏忽所引起的事故由操作人员负责。由办公室定期清杀计算机病毒, 确保信息安全。
2.4.3 软件适用性验证
检测室要对设备附有的软件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和设备制造商声明进行验证。当软件所依据的检验标准发生了换版或变化, 办公室和检测室应对这部份软件进行升级和验证。
2.4.4 检测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使用自动采集设备时, 检测数据应有唯一对应的编号和检测日期。采用计算机存储, 电脑打印的记录, 填写的内容应真实、齐全、及时、清晰、明了。对于电脑打印和以电子文档留存的原始记录, 其记录人和审核人应由相关被授权的人员进行, 在电脑上直接进行记录和审核, 并留下证据。电子记录审核的权限应严格管理, 其记录及时备份保存。电子记录的应由授权人员进行更改, 并保留修改的证据。
3 结语
以上是本人在实验室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上述可见, 质量控制措施比较多, 试验室要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 这样整个体系才能逐步完善。
摘要: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5年多, 本文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及资质评审准则的要求, 就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质量控制措施,内部审核
参考文献
[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化学试剂;气瓶钢瓶;通风橱;消防;废液;废渣
1、化学实验室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室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分析实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我国目前在化学实验检测中的主要参数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建筑工程中室内环境污染的检测,其中包括了对室内有毒气体的检测,比如甲醛、苯、TVOC等等,特别是土壤中的氡浓度、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混凝土外加剂中(氨)、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木家具中有害物(甲醛)、胶粘剂中(游离甲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检测目标。其次是水泥化学分析,对于水泥的化学分析是检测水泥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了烧失量、不溶物、三氧化硫、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钛、氧化钾和氧化钠、氯离子等。同时对于建筑工程中钢材和掺合料粉煤灰的化学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所含的化学元素比例以及化学性质都是分析的主要内容。最后,对于混凝土用水的检测。目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是应用最多的施工材料,在进行试验检测的过程中,试验的场所要尽量保证集中,并且实验仪器等都要尽可能的保管好,避免出现不合理的使用现象,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从而更好的发挥化学实验室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重要作用。
2、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化学实验室在日常工作中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加强对防火、防爆、防中毒、防腐蚀、防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性,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从而更好的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
2.1化学试剂的管理
化学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以及试剂等种类相对较多,并且这类物品大多都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在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按照不同的要求来加以存放,其中有机物、无机物以及酸碱盐等不同性质的化学物品要进行不同的分类存放,相对危险的化学药品还要锁在特定的环境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再申请和审判,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化学物品使用的合理性,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危险事故。
2.1.1危险化学药品的安全管理。首先,针对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的物品比如高浓度的氧化氢、有机过氧化物等都需要进行妥善的安全管理。其次,可燃性的物质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目标。其中包括氢气、氯乙烷等,同时可燃的物体和可燃的固体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在针对一些有毒的物质以及腐蚀性较强的物质时,要更好更妥善的做好保管,这样也才能够保证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性。
2.1.2属于易制毒化学品。我国这对属于易制毒的化学品也做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其中苯乙酸、乙酸酐、三氯甲烷、甲苯、丙酮、甲基乙基酮(丁酮)、高锰酸钾、硫酸、盐酸等化学物品的保管也要按照相应的要求来进行。
2.2气瓶钢瓶的管理
气瓶钢瓶在化学实验室中属于高压的容器,里面所装载的大多是高压气体,在投入使用以及保运的过程中如果有外界的冲力并不会对气瓶钢瓶本身造成影响,但是所采用的气瓶钢瓶必须要符合质量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化学实验室中都会经常用到气瓶钢瓶的装置,如果质量达不到要求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2.3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
2.3.1通风橱的使用要符合要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会与有害气体、有毒气体以及易燃易爆的腐蚀性物质进行接触,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还需要对污染物进行管理和控制,避免污染物的扩散。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首先要保证通风橱处在正常的工作状态,并且实验结束后要将通风橱运行一段时间后才可关闭,从而保证有害气体能够排除干净。实验操作过程中,通风橱要与实验相隔一定的距离,并且最大限度保证有害物质不会出现溢出现象。通风橱中的实验装置摆放要尽量合理,并定期清理和检修,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其正常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水泥的化学分析实验时,比如检测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以及氧化钙等物质时,其中所需要制备的母液大多都是在高温炉中进行的,这样在检测时水泥样品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后才能够脱离坩埚,并且在取出后还要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这样也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度。然而很多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直接将盐酸导入到温度较高的坩埚上,盐酸就会产生化学作用形成白雾,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2.3.2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实验人员除了经常使用一些易燃易爆的化学药品,还经常要进行加热、灼烧、蒸馏等可能引起着火燃烧的操作,防火灭火常识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火灾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蔓延性,造成资产甚至生命的损失,坚持“防患于未然”,避免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的同时存在。同时实验室人员应注意意外着火的可能,实验室应配备石棉布、消火砂及各类灭火器材。
2.4废液、废渣的安全处理
建筑工程检测机构的化学实验室的下水道与城市排水管网相通,尤其是分布在城区和居民区的实验室,污染物很容易通过下水道形成交叉污染,最后进入江河湖海或者渗入地下,其影响后果不可估量。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将有助于规范和加强实验室排污管理,防止实验室废物污染危害环境,维护环境和公共安全,保障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建筑工程检测机构的化学实验室废液主要产生的为无机废液和有机废液。无机废液一般包括:重金属废液、酸碱废液、水银系废液、铬酸废液、氰及砷系废液等。有机废液一般包括:废油类(灯油、泵油、机械油、润滑油等)、常见有机废液(酒精、酯、醚、醇类、有机酸、酮类、苯类)。
试验常用铬酸洗液洗涤难清洁的玻璃仪器,产生含铬废液。酸碱使用频繁,必须控制废液的PH值。室内环境检测使用有机溶剂机会比较多,有些具有易燃易爆性,直接排放入下水道可能引起混合燃烧甚至爆炸。
3、信息化管理设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取代传统手工管理的工作模式正逐渐兴起。同样,实现化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日常工作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化学实验室的任务繁重,管理工作相当琐碎,而配置的专业工作人员有限,工作效率不高,器材管理也比较混乱。为了实验室的各项信息能及时准确记录、存储和检索,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应当尽快或订购或针对实验室自身情况研发安装一套适用的化学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将大、小型仪器及玻璃器皿、化学试剂、以及经费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化管理。
4、结语
答
(发稿时间:2010-04-08阅读次数:757)
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就位工作于2010年3月25日开始,有许多机构对资质就位申报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现将较为集中的问题归纳解答如下:
1、关于资质就位的程序与以往是否相同?
答:不尽相同。除了文件规定的以外,这次要特别强调:资质就位申报材料的初审和现场考核均由省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承办,并将结果以正式公函的形式统一汇总报省住建厅行政审批办公室。2、资质就位申报需提供的电子材料有什么具体要求?
答:要求提供申报表的电子文档光盘。
3、在6月25日前没有达到标准的机构是否失去检测资质?
答:暂时不会。考虑到我省的实际情况,在第一阶段资质就位中没有达标的机构,仍有6个月整改期,在整改期内资质保留,可以开展正常工作,整改期结束时仍然没有达到就位标准要求的,按规定取消不符合要求的参数和项目,如果“见证取样检测”项目不符合要
求则取消检测资质。
4、对机构技术负责人的职称有何要求?
答:一是要具有工程类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二是职称证书是省级人事部门或者省级人事部门授权部门颁发的,其它一概无效。5、在资质就位中检测机构对注册工程师有何要求?
答:按照141号部令中附件2规定执行,即:“
二、专项检测机构除应满足基本条件外,还需满足下列条件:
(一)地基基础工程检测类。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工程桩检测工作3年以上并具有高级或者中级职称的不得少于4名,其中1人应当具备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
(二)主体结构工程检测类。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结构工程检测工作3年以上并具有高级或者中级职称的不得少于4名,其中1人应当具备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
6、资质就位中对“整项申报”如何理解?
答:在申报的参数所对应的项目中,除了标记△符号的以外的参数必须全部符合要求才能就位。见证取样检测第7、8小项在这次就位中为可选项。
7、资质就位对申报材料还要注意什么?
答:这次就位各机构要提供的材料,除了就位文件和申报表中规
定的要求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申报表首页中“申报类别”应选择“其它”;(2)申报表中的“
二、资质申报内容”中除了正常填写外,还要注明本次就位放弃的参数或项目(没有注明的将正常公示核准的意见);(3)申报表中“原核准内容”栏目中应填写本次申报前已获准的所有业务项目的内容;(4)附件材料要有目录和与之相对应的页码;(5)附件材料必须胶装,90g软封面;(6)设备的照片和人员照片可以是黑白的,但必须清晰可辨。
8、在就位期间新设立的机构是否可以申报?
答:可以申报。按照新规程的要求执行。
9、申报材料对社保证明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基本要求是必须缴纳国家规定的社保,最少是“三金”,时间为近期三个月(从申报之日向前推三个自然月),社保证明包括缴费明细(包括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交纳基数、交纳的数量等)和缴费凭证。
10、新规程规定“持证人员年龄不超过65周岁”是不是指所有人员?
答:是指该机构所有应该持有省质监总站颁发的岗位合格证书的人员,包括技术负责人。
11、检测机构具有地基基础工程检测的资质是否参加这次就位?
答:应该参加。现在有许多检测机构存在“两证”(材料检测和基桩检测),这次换证后将不存在这种现象,地基基础检测按照规定作为专项检测之一,和其它检测项目一起统一在一个证书之内。
基桩检测机构这次统一参加资质就位,标准按照《关于印发<江苏省地基基础工程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建工
[2009]139号)执行,其它要求参照就位通知执行。
各省辖市如果基桩和材料检测的分部门审核的,这次就位仍然归口审核,但必须由省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出具公函上报。
12、在资质就位期间如何变更相关事项?
建质[2007]184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
现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我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机构和人员,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监督机构)是指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委托,经省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考核认定,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各参建责任主体和有关单位的质量行为及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
第四条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以下简称监督人员)是指经省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考核认定,依法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对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铁路、交通、水利、信息、民航等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对所属的专业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实施考核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进行考核管理和业务指导。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六条 监督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一定数量的监督人员:
1、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所属的监督机构(以下简称地市级以上监督机构)不少于9人;县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所属的监督机构(以下简称县级监督机构,包括县级市)不少于3人;
2、监督人员专业结构合理,建筑工程水、电、智能化等安装专业技术人员与土建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相配套;
3、监督人员数量占监督机构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75%。
(二)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适应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工具等;
(三)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四)具备与质量监督工作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条件。
第七条 监督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监督执法知识,熟悉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监督人员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并经省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上岗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一)地市级以上监督机构的监督人员:
1、具有工程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具有5年以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或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经历;
4、年龄不超过60周岁。
(二)县级监督机构的监督人员:
1、具有工程类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2、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具有3年以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或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经历;
4、年龄不超过60周岁。
(三)取得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工程类国家执业资格证书的,可不受上述
(一)(二)中1、2条件限制。连续从事质量监督工作满15年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
职称的,可不受上述
(一)(二)中1条件限制。
第八条 监督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同级监督人员基本条件,熟悉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第三章 监督机构和人员考核
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机构和人员初次考核合格后,颁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统一格式的监督机构考核证书和监督人员资格证书。
对监督机构每三年进行一次验证考核。
对监督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岗位考核,每年进行一次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并适时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继续教育培训。
第十条 监督机构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及地方有关规定情况;
(二)工程监督覆盖率、所监督工程参建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及工程实体质量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
(三)监督机构基本条件的符合情况;
(四)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建立情况;
(五)所监督区域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情况;
(六)其他有关规定内容。
第十一条 监督人员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执行国家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及地方有关规定情况;
(二)所监督项目的参建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及工程实体质量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
(三)监督职责履行情况;
(四)监督人员条件符合情况;
(五)参加业务知识培训情况。
第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可组织成立考核委员会,负责实
施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培训工作。考核程序、绩效评价以及具体实施由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细则。
省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建立相应的考核管理档案。
第十三条 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
监督机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一)监督人员数量和工作情况不符合第六条有关规定的;
(二)出具虚假工程质量检查监督报告的;
(三)在监督工作中存在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行为的;
(四)因严重失职,导致重大质量事故,影响恶劣的。
监督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
(一)不符合第七条有关规定的;
(二)不认真履行《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等有关规定的工作职责的;
(三)因监督失职,所监督的工程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
(四)未直接监督工程或准许他人以本人名义、弄虚作假签署质量监督报告的;
(五)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监督执法的;
(六)其它失职或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 对考核不合格的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整改并由建设主管部门对其调整和充实力量。
对考核不合格的监督人员,责令限期培训后,重新考核仍不合格的,应当调离监督工作岗位。属严重监督失职或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调离监督工作岗位,并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专业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制定实施办法。
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一章 受理和初审
一、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申请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应填报《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申请书》(附件Ⅰ),并按《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5第12号)(以下简称《办法》)第九条规定,向省级交通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省质监机构)提交申请材料1份。
二、省质监机构收到申请材料后,应按照《办法》第十一条要求进行认真核查,及时作出书面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
所申请的等级属于部质监总站负责评定范围的,省质监机构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工作。对于受理的,退回申请材料中相关材料的原件,出具核查意见,并将申请材料转报部质监总站。
三、部质监总站或省质监机构(以下简称质监机构)对受理的申请材料应按照《办法》第十二条要求进行初审。初审发现问题需要澄清的,质监机构应当通知申请人予以澄清,并出具“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申请补正通知书”(附件Ⅱ-1);初审不合格的,质监机构应当及时书面说明理由;初审合格的进入现场评审阶段。
四、增项申请
(一)增项申请应填报《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申请书》中增项相关内容。
(二)增项申请必须以检测项目为单位,不得申请单个或多个参数的增项。
(三)增项原则上应是试验检测机构等级标准范围内的检测项目,特殊情况下可对试验检测机构等级标准范围外但在现行交通行业标准、规范内规定的检测项目申请增项。
(四)增项数量应不超过本等级检测项目数量的50%,增项检测项目对人员、环境等对应条件的要求应在申报材料中体现。
五、同一检测机构申请多项等级
(一)同一人所持的多个专业检测资格证书,可在不同的检测等级申报中使用,但不得超过2次。
(二)除行政、技术、质量负责人外,其他持单一专业检测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重复使用。
(三)不同等级的专业重叠部分检测用房可共用,不重叠部分检测用房必须独立分别满足要求,以保证试验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不同等级专业重叠部分的仪器设备可交叉使用,但对用量大的仪器设备应有数量规模要求,省质监机构初审时可视具体情况掌握。
第二章 现场评审
第一节 现场评审准备
一、现场评审时间一般为2天,现场评审专家组人数一般为3~5人。如申请人申请多个资质或申请1个资质另加增项检测项目,评审组人数可适当增加。现场评审专家组设组长1名,负责主持现场评审工作。现场评审过程中,质监机构可派员进行过程监督。
二、现场评审5个工作日前质监机构应向申请人发出“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现场评审通知书”(附件Ⅱ-2),属于部质监总站评定范围的增项申请,由部质监总站向申请单位所在的省质监机构发出“试验检测项目评审任务书”(附件Ⅱ-6)。
三、现场评审专家组由质监机构在其所建的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被选专家与被评定的检测机构有利害关系的,在现场评审前应主动向部质监总站提出回避。
第二节 现场评审程序及内容
一、预备会议
在首次会议前,评审组长应组织预备会议,明确现场评审计划及专家分工,提请专家现场评审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参加人员:评审组、监督人员
二、首次会议
(一)介绍评审任务和依据。
任务:按照《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等级评定现场评审通知书》或《试验检测项目评审任务书》,对被评审检测机构做出公平、公正、公开、科学的现场评审,提出现场评审意见。
依据:《办法》和《公路水运工程工程试验检测等级标准》。
(二)介绍评审组成员组成,宣布现场评审计划考核内容和人员分工。
(三)对检测机构提出评审工作要求。
(四)检测机构随机抽取现场操作项目,并随机指定操作人员。
(五)检测机构负责人介绍机构总体情况。
参加人员:评审组、监督人员、被评审检测机构主要人员。评审组需填写完成《现场评审会议签到表》(附件Ⅲ-1)和《现场试验项目委托单》(由机构准备)。
三、现场总体考察
现场总体考察的目的是从宏观上评价检测机构总体状况,评审组可按试验检测工作流程,重点考察:
(一)试验室面积、总体布局、环境、设备管理状况等情况。
(二)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对环境、安全防护等有特殊要求的项目。
四、分组专项考核 按现场评审计划及分工,评审组成员分档案材料组、硬件环境组和技术考核组分别进行专项考核。3个小组在现场评审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应相互协调、配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确保现场评审客观、全面、准确。
(一)档案材料组。
通过对档案和内业资料的查阅考核申请人的业绩、检测能力、管理的规范性和人员资格等情况。内容包括:
1.查验试验检测人员的职称证书、检测资格证书是否真实有效,检查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资格以及试验检测人员的专业配置是否满足要求,试验检测报告的审核、签发人是否具备试验检测工程师资格。
2.检测机构是否为所有持证试验检测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且办理三险。
3.所有强制性试验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和试验检测报告或模拟检测报告是否齐全,抽查不少于10%的强制性项目和5%的非强制性项目检测报告的正确性、科学性、规范性。对于有模拟报告而无业绩的项目,检测机构应提交比对试验报告,或由现场评审专家组织比对试验进行确认。
4.试验检测项目适用的标准、规范和规程是否齐全且现行有效。5.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是否齐全、合理,运转有效。6.收样、留样和盲样运转记录是否齐全、合理。评审组需填写完成《检测机构试验检测人员审查表》(附件Ⅲ-3)、《检测机构检测报告核查缺陷表》。(附件Ⅲ-5)
(二)硬件环境组。
通过现场符合性检查,考核检测机构硬件实际状况是否与所申请材料的内容一致,是否满足等级标准的要求。检查的主要内容:
1.试验检测场地的面积是否满足要求,检查被评审检测机构用房的产权,若是租赁,租赁合同是否长期有效(租期≥5年为长期)。
2.逐项核查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运行使用状况,与申请材料是否符合。强制性设备不得缺少;非强制性设备配置率应不低于80%,低于此比例的按每缺1台(套)扣0.5分。
3.仪器设备管理状况,逐一核查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维修记录、检定/校准证书。重点核查有疑问仪器设备的购货凭证(购货发票和合同原件)。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具有所有权,不得租赁。
4.试验检测场所是否便于集中有效管理;试验环境是否满足要求。
5.样品的管理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评审组需填写完成《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现场检查表》。(附件Ⅲ-4)
(三)技术考核组。
通过现场操作考核,检查试验检测人员能否完整、规范、熟练地完成试验检测项目,从而评定申请人所具有的实际试验检测能力。
现场操作考核工作要点: 1.提问考核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业务和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
2.检查操作人员的检测证书,确定是否为所申报的人员,避免替换。
3.观察检测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是否完整、规范、熟练。4.通过提问或问卷,随机抽查试验检测人员相关试验检测知识。5.审查提交的现场操作项目报告的规范性、完整性。选2份作为《现场评审报告》附件。其余封存,留检测机构备查。
6.对涉及结构安全的检测项目,如基桩等应对所有操作人员加强现场操作考核,并在证书上确认。
评审组需填写完成《现场考核技术人员评价记录表》(附件Ⅲ-6)、《现场考核试验情况记录表》(附件Ⅲ-7)。
五、评审组内部沟通会议
档案材料组、硬件环境组和技术考核组将评审情况进行汇总,确定总体评价,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要求,整理完善各评审工作表,并在沟通情况的基础上,各专家独立打分,填写《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现场评分表》(附件Ⅲ-2),由组长汇总计算平均分。
六、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是现场评审的最终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参加人员与首次会议相同,目的是通报评审总体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检测机构按《现场评审专家反馈意见表》内容落实整改。评审组需填写完成《现场评审会议签到表》(附件Ⅲ-1),《现场评审专家反馈意见表》(附件Ⅲ-8)
七、提交现场评审材料
现场评审结束后,评审组组长负责将《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能力等级现场评审报告》(附件Ⅳ)及《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现场工作用表》(附件Ⅲ)等材料整理齐备,连同电子稿及选取的2份现场操作项目试验检测报告一并在现场评审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质监机构。
八、现场评审结果
(一)得分<80分,不予通过,评定结束满6个月后可重新申报。
(二)80分≤得分<85分,不予通过,评定结束后满3个月方可申请现场整改复核评定。
(三)得分≥85分,予以通过,需整改的方面,应报送书面整改。
第三章 等级评定
质监机构依据《办法》及《现场评审报告》召开专题会议,对申请人进行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并将评定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一)对于评定通过,且公示期间无异议或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的试验检测机构,质监机构发出“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决定书”(附件Ⅱ-3),并核发《等级证书》及“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机构”专用标识用章。
(二)对于公示期间有异议、且经核实异议成立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
(三)对于需要整改后复核的试验检测机构,质监机构发出“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整改通知书”(附件Ⅱ-4)。
(四)对于评定不通过的试验检测机构,质监机构发出“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不予通过决定书”(附件Ⅱ-5)。
(五)对于甲级或专项增项通过的试验检测机构,质监总站向省质监机构发出“试验检测项目评定决定书”(附件Ⅱ-7)。
1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发展的特点
1.1 检测认证体系日趋完善
近20多年来, 随着全国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建立, 国家相关法规的健全、市场机制的完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迅速壮大, 检测认证体系也日趋于完善, 较多检测机构取得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可和技术监督主管部门的计量认证, 部分权威和骨干检测 (校准) 机构还通过了国家认可委的国家实验室认可或检查机构认可。
1.2 检测领域向综合型多元化发展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新形势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需要, 工程质量的检测领域由单一的工程材料检测, 不断拓展为工程材料见证检测、地基基础工程检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检测、建筑工程沉降检测、建筑幕墙门窗检测、室内环境检测、建筑智能检测、建筑节能检测等诸多领域, 实现了对施工全过程质量监督的检测控制。
1.3 检测手段更加科学化、全面化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 建筑工程的规模、复杂程度的提高, 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技术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对工程质量的检测也由原来的“一把尺子、一把榔头”, 眼看手摸的落后方法, 逐渐发展成采用钢筋扫描仪、数字显示式回弹仪、取芯机、激光测距仪、激光定位仪、便携式桩基动测仪等设备进行多视角、多领域的质量检测, 工程质量检测的手段更为灵活化、科学化、全面化。
1.4 检测信息化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为便于质监部门及时掌握工程质量的状况;对工程进行有效监管, 未来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 必将实现与工程质量监督系统的联网, 一旦发现影响结构安全的不合格混凝土试块、钢筋、焊接件等, 将通过计算机网络迅速传递到质监站及时处理, 把质量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部分省市已推行检测数据自动登录, 建立计算机局域网管理, 个别地区还实现了行业城域网管理。
2 当前工程质量检测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运行机制尚有较大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检测机构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四种类型, 分别是:工程质量监督站内部的试验室、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内部试验室、科研院校内部的试验室、社会独立法人检测机构。其中, 工程质量监督站内部的试验室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检测能力上均占据绝对优势, 是目前检测市场中的中坚力量。前三种检测机构都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 不能为出具错误甚至虚假的检测数据和报告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这与检测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相称。最后一种社会独立法人检测机构, 虽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 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其发展之路也是举步维坚。这种体制上的缺陷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不仅会影响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还会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2.2 检测市场尚不规范, 恶性竞争亟待解决
由于检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达到生存的目的, 部分检测机构运用超常规手段承揽业务的现象已趋于普遍:如超资质范围承接检测业务;恶性压价;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不严格实行见证取样制度;检测档案资料管理混乱;随意更改检测数据等等。检测机构开展计量认证所建立的一整套严格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形同虚设, 检测报告的可信度、真实性、代表性得不到有效保证, 直接制约了检测机构的发展。
2.3 法律法规不全和监管依据不足
作为一个中介服务机构,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该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对检测结果负法律责任, 应受法律有关条文的约束, 但在我国, 对检测机构及检测人员的资质 (资格) 和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和约束的法律及行政法规相对较少。许多地区虽然有对检测机构的资质条件、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规定, 但监管力度不大, 特别是随着我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 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取消, 检测市场监管更是出现了法律“真空”。
2.4 地方保护主义浓重, 检测市场尚未完全放开
现有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隶属关系设定的, 检测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受地方政策导向直接影响。检测机构的资格认可和行业资质管理本身就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手段, 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设立的资质审查注册制度直接决定了检测机构的服务范围以所在地为主。由于强烈的政府色彩及垄断性的特许经营权, 其体制往往锁定在国有事业或企业单位, 另外工程质量检测本身需要大型的检测设备, 并且样品的检测具有明确的实效性, 因此从交通、成本、运作方便性考虑, 检测工作跨地区开展具有难度, 从而决定了各行政区域内市场的相对封锁、行业垄断。
2.5 重复建设, 资源配置不合理, 技术含量较低
目前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较多是以附属部门或科室形式运作, 没有形成一套独立运作发展的管理模式, 特别是与国外先进的检测同行相比, 在检测工作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系统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经验。无论在技术水平、资金投入还是在人员配置、设备设施等方面投入均较少, 以至于长期停滞在低水平重复发展的态势, 技术含量不高, 技术发展速度缓慢, 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 且人员设备闲置资源浪费严重。
3 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3.1 完善市场机制并加快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社会化进程
我国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和工程监理制度的全面实施, 迫切需要有一个公正、科学、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来单独承担检测法律责任,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有人担心一旦检测机构完全走向的社会化, 势必会造成检测市场秩序混乱, 恶性竞争, 压级压价, 出假报告假数据。笔者认为这种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 前段时间在互联网上所刊登的江苏某建筑材料研究所, 在两年多时间里, 竟开出600多份虚假检测报告, 严肃的科学检测被当成儿戏;这些违规现象的发生的确扰乱了检测市场的正常秩序。但必须看到, 这些违法违规的行为正是检测市场不成熟、检测机构未走向社会化、未成为独立的法人所造成的恶果。如果规范了检测市场, 明确了法律责任、建立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监管, 这些违规行为完全可以避免。为了建设工程的质量, 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工程质量检测的法律法规, 使检测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 正确处理工程质量检测与工程质量监督的关系
有人担心检测机构的社会化会削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技术力量, 笔者认为这种担心完全多余, 我国现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深化改革已表明, 工程质量监督已逐渐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各方主体行为的监督, 而不再局限于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从监督机构分离后, 并不意味着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放弃运用检测手段监督工程质量, 相反监督机构可依靠更加先进的检测设备、良好的检测方手段, 通过建立与检测机构建立的信息网络交流, 采用检测数据采集自动化管理来加强监管。
3.3 加强监管将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纳入诚信体系建设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监管, 加大对检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检测行为的监督、检测合同管理和检测收费标准的管理,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检测行为。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 予以记录、公布。或责令整改, 或通报批评, 或降低资质。同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工程质量检测的诚信机制, 通过建立检测行业信用档案制度, 制定行业诚信公约, 实现行规、道德和价值取向的互动, 对诚信度极差的检测机构, 可采取降低资质或注销资质处理。
3.4 强化服务工作, 找到自已真正的定位
长期以来, 检测人员也习惯于“检查团”的角色定位, 但是随着检测行业与国际接轨, 检测市场化的推进, 以前做惯了“检查团”角色的检测人员必须改变观念。因为检测将来的定位就是服务, 一项特殊的技术服务, 既然是服务就必须讲究信用、态度和服务质量, 包括为客户提供方便、缩短检测期限、积极处理客户意见、充分理解和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等, 当然这种服务不是指牺牲检测公正性去迎合某些客户的需要, 而是以检验报告的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为前提, 不能受利益的驱使, 影响检测数据的真实性, 只有提供满意服务的检测单位才能在公平的检测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
3.5 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素质
未来的工程检测机构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 检测人员的培养将成为整个检测行业发展中的重点, 我国目前的检测人员虽经培训并持证上岗, 但仍有较大的一部分人中素质不高, 距高标准、严要求的检测工作差距较大。因此, 尽快建立检测人员内部培训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着力提高检测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提高检测骨干的检测技术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 已是当务之急。
3.6 提升检测行业协会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要充分利用地方检测行业协会的作用, 积极引导检测机构提高社会竞争力, 通过行规制约、能力评估、从业资格、技术比对、信息统计、行业评优等加强行业自律, 营造诚信、有序的检测市场, 积极拓展技术创新及技术交流的渠道。协会对违规的会员单位可采取警告, 业内批评、开除会员资格等惩戒措施等, 以此约束各检测机构的检测行为。
4 结束语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正面临着改革的转变探索中, 对检测机构来说, 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检测机构只有从组织机构、仪器设备、检测工作、人员素质、环境条件、工作制度方面,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工程质量检测业务水平, 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ID:4632]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规范建设工程检测市场, 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管理, 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评价机制 评级质量 合规经营
近年来,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信用评级机构越来越被市场所认知,但随之而来也面临着甄别优劣、加强监管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建立评级机构评价机制的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证券评级机构现状问题
目前国内评级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评级市场整体也处于混沌状态,既面临国外评级巨头的市场进入压力,又存在政策导向不明确、市场环境欠完善、参与主体良莠不齐、收费标准偏低且不统一、部分评级公司忽视评级技术和评级质量的提升等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证券评级机构总体评级质量不高,影响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认同
各证券评级机构发展阶段不同,市场地位不同,经营理念偏差较大,对评级模型、评级体系的研究投入不足,加之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内部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进而导致评级机构总体评级质量不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级结果虚高,评级结果客观性、稳定性偏弱,没有充分发挥债券利率定价的引导作用;二是评级报告本身的信息量、风险揭示和分析深度不足,导致沦为发行和交易环节的要件,未起到信用评级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根本作用。
(二)证券评级市场竞争失序易导致行业地位走低,弱化评级行业的公信力
与一般行业存在较大不同,评级行业参与主体过多,易导致过度竞争、不合理竞争的逆向结果,即市场普遍存在级别走高、收费下降的现象。只要有评级机构因为短期行为而放宽评级标准,其他机构迫于竞争压力也会跟进,整个评级结果的权威性下降,评级行业的市场地位走低,将弱化评级行业的公信力。
(三)针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处罚力度偏弱
面对快速扩张的证券评级市场,证券评级机构的准备并不足,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素质和数量不足引发的人员压力,发行人和承销商抢报项目带来的进度压力,内部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导致的报告流转审核压力,都会使得评级机构做出牺牲合规而满足业务发展的选择。尽管监管机构每年都进行合规严查,要求评级机构编制合规报告,加强信息披露,但对于违规现象监管处罚力度仍偏弱。对于严重违规和一般违规现象界定不清,没有采取合适到位的处罚措施,使得宽进严管监管思路效果打折扣。总体而言,监管处罚需面临平衡问题,监管机构需要更有力的工具来对证券评级机构进行日常监管和评价,这就需要建立评级机构的评价机制。
(四)投资者及发行人对于评级机构的选择缺乏客观有效评价依据
检验评级机构最好的方法是违约率。标普、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就是通过上百年评级市场经验积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违约率,才使其拥有评级市场的话语权,证明其评级技术和评级质量。而我国由于债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且发行的大都是大型企业高等级或有担保债券,风险厌恶型市场的典型特征使得违约现象较少发生,从而开展违约率检验缺乏足够数据支撑。
近年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债券市场风险有所暴露,导致违约现象增加,但仍不足以用散发的违约事件证明某家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或者说出现违约就视为评级机构的责任。
现在替代违约率采用的利差检验方法利差影响因子多,各评级机构检验方法不同,导致很难形成权威的评级质量检验结果。各评级机构都倾向于采纳有利于自身的检验方法,导致评级结果一定程度上缺乏可验证性,投资者及发行人对于评级机构的选择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依据。
证券评级机构监管未来发展演进方向
从国际市场看,信用评级服务最早从美国向其他国家输入,带动各国纷纷建立评级机构和评级体系。但早期各国对评级机构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监管仍相对宽松,对外国评级机构市场准入限制较少。但国际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演变过程中所扮演的推波助澜作用使得危机向全球蔓延,引发了各国对评级市场监管政策的反思。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搭建多层次的监管框架,强化对外资评级机构准入、评级机构评级流程规范、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监管。欧盟在深陷因美国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推动而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无法自拔后更加意识到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掌握评级市场话语权对维护国内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性,发展本土评级机构成为其改革的重要目的。
从各国对评级市场监管的实践来看,各国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政策逐渐趋同,强化信息披露成为各国监管国内外评级机构的普遍共识。金融危机后,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均强化了对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评级流程及评级结果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监管,意在确保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胜任能力和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同时也对评级信息的披露方式进行了详细规定。因此,我国对评级行业的监管也应将强化信息披露作为监管的主要方面,让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流程、结果处于阳光下,接受市场监督,以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上,监管部门根据宽进严出、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可着重从以下几点要求证券评级机构进行披露。
(一)评级结果和评级表现的披露
监管部门应要求评级机构将评级结果在统一的平台向公众披露,同时对发布时间做出具体规定,让市场及时掌握评级结果,并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二)评级流程与评级方法的披露
评级机构在公布评级结果时,应同时告知投资者关于级别所依据的评级流程和方法。此外,评级机构还应及时公布评级流程和评级方法的变化,并对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做出说明。监管部门应特别要求评级机构说明评级方法的局限性,对评级中未涉及的风险进行披露。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披露
nlc202309090201
为更好地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评级机构应向公众披露其相关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包括:回避制度、合规制度、业务隔离制度、离职人员回顾审查制度等方面。在信息充分披露的基础上,可由监管机构或行业自律组织建立评级机构评价机制,帮助市场更好地对评级机构进行评价和判断,对于监管机构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用量化指标纳入评级机构评价机制中。
建立评级机构评价机制的意义和作用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等机构已纷纷启动推出各自的评级机构评价办法,建议证监会或证券业协会也推出符合证券评级监管需求的评级机构评价机制,通过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专家评价与投资者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对证券评级机构打分,为投资者及发行人提供选择评级机构的客观有效依据。建立该机制的意义在于:
(一)对于投资者的意义:帮助投资者甄别评级机构,充分发挥评级在风险揭示和债券定价方面的作用,改善投资者服务质量
我国规定所有评级机构采用统一的级别标识,且发债级别门槛较高,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级别差异并不大,投资者主要是希望通过债券评级报告了解到发行人的信息和真实风险。因为投资人无法进行现场调查,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取得第一手资料,所以要依靠评级报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对于证券评级机构打分,尤其是对于报告质量打分,可以赋予投资者投票权,从而促进评级机构改善投资者服务质量。
(二)对于发行人的意义:通过提高评级机构透明度,降低发行人级别寻租空间,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对于发行人而言,希望获得更高的级别以降低融资成本是其根本动机,但这需要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评级机构评价机制可以提高评级机构的透明度,如果市场形成了对评级机构优劣的区分认识,发行人就不会选择市场普遍不认可的评级机构,即便该机构给出较高的信用等级也不会在信用利差上获得降低,从而降低发行人级别寻租的空间,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三)对于监管机构的意义:建立统一、透明、有效的监管和扶持规则,培育具有市场公信力的证券评级机构
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级机构评价机制,可以弥补监管处罚手段的不足,通过评价指标的细化和调整,事先给予市场统一、透明、有效的监管和扶持规则,而不是在事后通过检查来发现问题,这样更加有利于培育具有市场公信力的证券评级机构,让合规、高效、公平、公正的评级机构脱颖而出。
(四)对于证券评级行业的意义:促进信用评级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合规经营,切实提高评级质量,增强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建立评级机构评价机制对于证券评级行业的作用更加直接,可以让评级机构认识到自身的薄弱环节,加强内部管理,重视合规经营,学习同业优点,加大对评级技术和评级质量提升上的投入,切实提高评级质量,增强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满足投资者、发行人和监管机构三方的需求。
信用评级机构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级监管机构的相关评价体系介绍
1.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机构考核评价办法》
201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信用评级机构考核评价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及机构治理、执行合规性监管要求情况和市场表现及评价3大类、10个项目、29个指标。总体原则是“规范引导、科学量化、属地评价、分类管理”。
按信用评级机构考核评价得分高低划分为四等,其中100~85(含)分为A等,85~70(含)分为B等,70~60(含)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考核评价期内信用评级机构如发生违反《办法》规定的行为的,考核评价等级直接定为D等。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可将评价等级为D等的机构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对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要求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上报整改情况。而对正式评价等级为A等和D等的,信用评级机构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通报。
该考核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分类监管,所以其为执行合规性监管要求情况赋予最高的权重,但对市场表现及评价的指标欠完善。
2.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使用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评价规则(试行)》
2015年10月,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监管的通知》(保监发[2013]61号),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了《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使用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评价规则(试行)》的通知。
评级机构评价指标由机构素质评价、评级质量评价、监管机构评价3大类以及减分项组成,合计11个评价指标、24项评分内容。
对于评价结果的公布和使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每年将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对评级机构的年度评价结果,可作为保险机构选择外部评级机构的参考,不可作为其决策依据,也不得用于评级机构的同业竞争。
该评级规则的特色在于强调评级质量评价也即投资者评价,为此设计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调查问卷》,细化了评级质量、报告质量、服务质量的考察重点,打分结果较为实用,但其对监管机构评价设置的权重较低。
(二)信用评级机构评价指标设计
结合上述两套评价指标体系思路,根据证券评级机构的监管目标和特色,建议设计以下信用评级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制度建设与机构治理、评级质量评价、合规性评价和重大事项扣分四部分。
1.制度建设与机构治理
具体可从公司评级业务的管控流程与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团队素质、研究能力、评级独立性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1)管控流程与内部管理:包括公司部门设置、内控体系、管理水平等。
(2)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包括按照相关规章文件要求,管理业务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以及公司对于具体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评价。
nlc202309090202
(3)团队素质:包括证券评级从业人员数量、学历结构中硕士以上人员占比、3年以上经验分析师占比。
(4)研究能力:包括评级方法与模型的完备性、行业评级方法、行业定期研究报告、创新产品的研究情况。
(5)评级独立性:包括评级机构独立性、部门设置独立性、评级人员独立性、评级结果独立性。
2.评级质量评价
具体从报告质量、评级质量和服务质量三方面进行评价。
(1)报告质量:包括评级报告的风险揭示作用、逻辑性、可读性、内容深度、评级依据和基础信息的时效性。
(2)评级质量:包括评级的客观性、前瞻性和稳定性,定期跟踪评级的及时性,对信用事件或其他特定事件作出反应即不定期跟踪评级的及时性。
(3)服务质量:包括服务的及时性与主动性,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合规性评价
具体包括评级程序合规性、信息报送及时性、信息披露规范性和及时性、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和配合情况四个方面。为体现评级机构竞争市场化、监管要求严格化,对于评级机构运行合规性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
(1)评级程序合规性:具体包括评级项目组构成及资格合规性、尽职调查有效性、三级审核执行情况、信评委评审规范性、评级报告内容及格式规范性、作业时间充足性等6个方面。
(2)信息报送及时性:包括季度报告、年度报告、合规报告、重大事项报告及其他监管要求上报事项的及时报送。
(3)信息披露规范性和及时性:包括公司基本信息、内控制度、评级方法、评级报告及评级业务信息披露等的规范性和及时性。
(4)监管部门的沟通和配合情况:包括对于监管部门询问与检查的配合情况,以及与监管部门沟通的主动性等。
4.重大事项扣分项
包含评级报告内容严重不实、评级机构违法、评级机构出现重大违规事件及监管部门通报批评四个细项,一旦出现上述问题,经核实责任在评级机构的,由行业内评审专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扣分。
对于评价体系的执行,可采取行业内专家评价、投资者评价和监管部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然而,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仅是对各评级机构表现的阶段性评价,可供市场参考,建议不用于评级机构的同业竞争。
(三)评价权重建议
评价权重可根据监管的需要和实际打分测试的结果进行调整,建议对合规性评价赋予更高的权重,如40%~50%,目的是让评级机构重视合规管理,不因业务发展忽视合规管理。对于评级质量评价原本应该赋予较高的权重,但是考虑到该部分评价需要投入人力组织投资者评分,在前期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可以赋予30%左右的权重。待操作程序成熟后,再适当提高权重。而制度建设与机构治理是基础,权重不宜太高,在20%~30%比较恰当,在细项上建议提高研究能力及团队素质的权重至10%~15%。
(四)评级机构评价机制建设
建议每年由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一次证券评级机构的年度评价,采取行业内专家评价、投资者评价和监管部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家评价可采取查阅报送资料、抽查报告、匿名互评的形式,投资者评价可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监管部门评价可依据日常监督和现场检查的结果开展。在评价结果公布前,为了体现与监管检查的区别,可设置答疑程序,对于得分非常低的指标要求评级机构解释,以帮助评级机构认识问题,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对于分数最低的一两家评级机构提醒其改进内部管理和评级服务质量。最后,评价结果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官方网站上披露,但评级机构不得转载,或用此评价结果进行公司宣传。
作者单位: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鹿宁宁 罗邦敏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推荐阅读: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审批指南12-18
检测机构的人才建设管理论文07-07
建设工程质量控制11-16
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手册11-12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06-29
建设工程检测管理办法09-30
建设工程质量工作总结09-30
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10-02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范文06-02
建设工程质量整改报告书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