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精选6篇)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篇1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台湾还与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美国控制亚太格局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首先。台湾于中国可谓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是亚洲六大陆的的前卫,西太平洋的桥头堡。而台湾海峡是欧亚航线必经的通道,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航空及海运的必经之地。台湾是中国守卫大陆内地的前哨,也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意义可谓生死攸关。

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从日本到东盟,中国基本上处于美国岛链战略包围中,中国的活动区域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东南沿海一带是我国经济的黄金地带,最发达的工业基地也基本在此范围内。中国要想突破美国的岛链限制,保护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太平洋地区找到一个安全的入海口,而台湾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最便捷的门户,是实现其海权利益的东海前沿基地。“统一台湾,中国北可遏制日本军事对中国东北再次觊觎的可能,南可与海南省一道对中国南沙主权诸岛屿形成巨大的钳型保护,并由此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海运安全产生有效的保障;西可扩展中国东南安全空间,对中国东南沿海黄金经济带形成前锋拱卫。”中国军队就可以东出太平洋扩大海防纵深,从而更好地保护大陆沿海和内地的安全。如果台湾不统一,中国是一个连小国都敢来取一勺饮的受遏制的大国.“台独”一旦得逞,南沙就会不保,中国原本就不太乐观的海权就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中国通往欧洲的航线将受到阻截,且失去南沙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前沿地带的东南沿海地区,就将失去保护屏障,直接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威胁.到那时中国就相当于一个内陆国家.中国将丧失大国地位,其安全权和发展权乃至生存权将受到致命性打击.台湾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意味着中国对延续百年的海权地缘政治的根本挑战,无论如何中国非得统一台湾,这关乎一个历史大国的信誉、生存以及发展.同样,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也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束缚。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缺乏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日本的地缘政治条件四面掣肘,极其脆弱。在北方,俄国人踩着“北方四岛”后尾。南方还有美国在冲绳岛牵着日本的缰绳。中间还有亚洲国家不断的敲打日本右翼们的脊梁骨。”根据马汉的理论,要控制海洋,必须控制海上交通线;而控制海上交通线,就必须控制关键的海上据点。所以日本要发展,必须在海洋空间上大作文章,占领更多的岛屿,从而利用《国际海洋法公约》,以获取岛屿周围半径200海里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

日本有难以割舍的台湾情节,早在甲午战争时就侵占过台湾,而且台海地区是日本能源渠道的咽喉地带,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有重要意义。拥有台湾,日本可以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欧洲最便捷的马六甲海峡通道,日本岛屿和台湾岛形成弧形岛链对中国进行遏制,阻挠中国向东、向南发展,而俄罗斯也将被限制在亚洲北部发展,那么日本在亚洲就可以雄霸一方,甚至可以在亚太地区和美国相抗衡,到时日本就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了。

这就是日本为什么一直盯着台湾不放的原因了。而台湾问题上,钓鱼岛就是关键了。拥有钓鱼岛,也就拥有了钓鱼岛周围半径为200海里的庞大海域以及周围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重要资源,及其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和未来潜在的资源。那么根据《国际海洋公约》关于“主权国家以200海里内的海域为其经济专属区”的条款,日本就可以利用钓鱼岛来和中国争夺台湾了。

“台独”分子就是明白这些,才想寻求日本的帮助,日本也想通过“台独”分子牵制中国,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旨在建立一个“台日同盟”。

另外,台湾问题的最终结果也将影响到美国利益。

从中美建交前的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到建交后发表《联合公报》,从美国一面承认“一个中国”的事实到一面又对台军售,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台湾问题,美国既不希望中国统一台湾,又不希望台湾独立。

美国对中国设置的岛链限制,台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台湾不统一,台湾当局继续走“亲美路线”,美国就可以控制中国的制海权,截断中国向南发展的道路,阻止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扩大,防止所谓的“中国威胁”产生。,台海统一是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将触及到美国的利益。那么美国是不是愿意台湾独立呢?事实告诉我们不是。美国至少在形式上是承认台湾属于中国的。如果台湾独立,日本和台湾必将走到一起,结成“同盟关系”,中国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前面说过这样最大的受益者是日本,到时美国将难以控制亚太地区的局面。美国不会把台湾给日本,当年正是因为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拿走了台湾,才有后来日本法西斯的崛起和珍珠港事件。“如果中国垮下去,亚洲就出现了一个大的政治黑洞,印度、日本就会起来,俄罗斯力量就会南下,美国就无法收拾局面。”且美国如果以武力支持台湾独立,中国将会进行殊死抵抗,中国可不是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将不再是像现在这样陷入战争泥潭不可自拔这么简单。所以美国最希望中国台湾维持现状,这是美国最大的利益选择。现状不变,美国可以依靠台湾牵制中国,同时和台湾进行军事贸易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遏制住日本通往能源基地航线的咽喉部位,从而控制整个亚太地区。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篇2

一、中韩两国的文化传统

中韩是近邻, 从儒家传统文化到现代韩剧文化, 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地缘相近, 文化一脉相承, 两国民众有着天然的亲熟感, 使得两国国民比其他国家的国民之间, 更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促进两国关系, 民间外交很重要。拿什么来促进?文化交流就是一个重要载体。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就是彼此国民的心灵沟通。文化交流, 是中韩两国国民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它可以打开人们的心灵。两国文化交流良好, 就可以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正常发展。反之, 则会影响甚至破坏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韩剧的流行, 使中国人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掀起了“韩流”, 穿韩国服饰、听韩国电视主题歌曲, 看韩国最新的电影, 像韩国青年那样化装、染发。韩国货一度成为一般消费阶层的抢手货。相关的韩国用品也随着热卖。可以说, 近几年来, “韩流”给中国带来了一股流行时尚的文化大餐。“韩流”是中国当今社会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过程中, 价值观的多元化和青少年价值选择多样性的具体表现。“韩流”得以广泛流行, 体现了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认同。青少年崇尚“韩流”, 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 对“韩流”现象的接受和认可, 实际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多元化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也体现了今天中国社会国际化和文化开放性, 体现了今天中国青少年个性化要求的国际化和多元化, 更体现了中国社会对韩国和韩民族的友好和相互开展文化交流的意愿。韩国几千年的文化, 都受中国影响, 他们也吸取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国国民感情沟通和理解最重要的方式。只有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齐头并进, 两国关系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二、中韩两国的地缘关系

地缘文化作为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 在国家层面上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容, 在个人层面上影响决策者的对外决策方法, 从而地缘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 地缘文化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目标,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决定这种文化载体在对外政策中的特定文化价值观念。其次, 地缘文化影响决策者并通过决策者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 地缘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 能够成为这个国家利益代表的国家领导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他们在制定对外政策的过程中必然有意无意地把存在于他们意识深层的地缘文化价值观体现出来。再者, 地缘文化影响对外政策制定的机制和过程。地缘文化影响一个国家基本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 而后者则制约着这个国家总的对外政策制定的机制和过程。最后, 地缘文化影响到一个国家外交政策执行和实施的方式和手段, 从而使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拥有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

中韩两国具有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 中韩友好与韩国语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息息相关, 韩语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工作后, 必定会遇到与中韩关系有关的各种问题, 所以每位学生应当更加仔细、深入了解与学习中韩关系的发展, 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韩语专业的重要性

中韩两国关系友好发展使韩语人才走俏。中韩两国是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 尤其是山东作为中韩两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在经济威化领域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富有成效的合作是必然趋势, 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 经贸合作关系全面迅猛发展, 两国已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目前, 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 韩国则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吸引外资来源国。中韩两国政治有好, 地理邻近, 文化相似, 经济互补性较强, 有着发展潜力非常大。今后两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将强合作与对话, 为两国企业开展经贸和做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从而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鉴于目前两国的这种发展趋势, 社会需要大量既懂韩语又了解韩国文化、经济等的实用型人才。

韩国已成为对中国第一大投资国, 同时中国也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国。据韩国教育人才资源不研究人员介绍:仅青岛就有5000多个韩资企业, 山东全省的韩资企业接近万家, 全中国估计有10万多家韩国公司, 已经超过了在华日期企业的数量。近年来, 中韩贸易发展迅速, 中国已成为韩国第四大贸易出口国, 去年中韩贸易额达到600亿美元, 韩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 大力提倡儿才本地化, 需要大量懂韩语。有海外留学背景、熟悉国内市场运作的人才, 有许多从韩国学成回国的学生被韩国公司聘请来开拓、管理在中国的分公司, 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体现自我价值的广阔空间。另一方面, 随着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 中国的企业也在走向世界。中国驻韩商会的成立, 为在韩国的中国大企业提供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优质服务, 驻韩中国企业也需要懂韩语、了解韩国风俗文化市场的人才, 学生们学成毕业后能进入驻韩公司, 代表我们的企业与韩国交流, 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做贡献。

四、结论

当今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 而随着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 韩语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韩国语专业应该如何定位, 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 以培养什么样的韩国语专业人才为目标, 这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的韩国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应该立足地方, 面向全国, 满足社会各领域的人才需求。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 大力培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实用型、服务型韩国语专业人才,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韩语专业的恒久性, 也体现出韩语专业的重要性。因此, 在中韩各方面交流都日益广泛的前提下, 必须要加强韩语教育, 增进韩语专业在人们心中的比重。我相信未来韩语教育会突飞猛进, 更好的服务于中韩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晓德.试论冷战后美国对外“输出民主”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5 (12)

[2]、邢悦, 对外决策中的文化因素.国际论坛, 2002 (11)

[3]、李春姬, 白莲花.中国东北地区韩国语教育的现状与改善[A].在中韩两国文化教育教授会第一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从地缘政治看南海争端 篇3

关键词:地缘政治 南海争端 南海战略

经历几百年的演变后,地缘政治理论主要流派有海权理论与陆权理论。虽然各派别关注的地理空间不同,但无疑都是从地理的视角来探讨国家行为。从地理层面看南海争端,无疑能更深入地认识争议。

一、地缘政治理论概括

目前,学术界对地缘政治的界定存在较大的争议,较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地缘政治的界定如下:“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要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但无论怎么界定,相同点都是从地理的视角探讨政治。

目前,主流地缘政治理论包括马汉的“海权学说”与麦金德的“陆权学说”。马汉是“海权学说”的典型代表,其核心论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与安全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要想控制世界贸易与财富,夺取世界霸权,必须控制公海。这就要求建设一支强大的有作战基地,拥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海洋力量。”“陆权学说”的杰出代表,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心脏地带”理论,把欧亚大陆中心部位称为“世界的中心”,外围是“新月地带”,由此他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地理性和政治性是地缘政治的两大基本特征。所谓地理性是说,国家行为发生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其目的或为资源、战略位置或为生存空间等而相互行为。也正因如此,地缘政治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产物。所谓政治性是指国家间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发生相互行为的目的是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的行为主体一定是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结成的组织,为了国家利益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竞争与合作、战争与和平等交往形式。

二、南海地缘政治环境分析

对地缘政治理论有一定了解后,我们再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南海所处的环境,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南海问题。

(一)南海是亚洲的“立交桥”

地处“十字架”的南海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桥梁,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交通线。据估计,每年有41000多艘船只通过南海,世界上的超级油轮有一半以上要航经南海海域,每年有一半多的世界商船队驶过南海。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油轮比航经苏伊士运河的多3倍,比航经巴拿马运河的多5倍。另外,对于中日两国,南海有特殊地位。众所周知,日本资源短缺,据统计日本进口所需石油的80%,铜的42%,铁矿石的17%要经过南海,每年仅进口总额的半数以上都离不开南海。因此,日本称南海海域为“海上生命线”。同时,南海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线”。在我国通往外国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要经过南海海域,60%以上的外贸运输要经过此海域,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船只总量的60%是我国船只。

(二)南海是亚洲的“聚宝盆”

南海石油资源十分丰富,享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根据中国地质部门调查,“据南海生聚油气的地质环境,整个南海至少有250个油气田,其中12个可能将成为大型油气田”。俄罗斯的《外国地理研究》认为南沙群岛储存着大约60亿桶石油。在能源紧张之际,南海石油的发现无疑提升了此区域的地位。此外,南海水产资源储量大种类多,已知的鱼、贝、虾、鸟等资源就有数千种。仅鱼类就有2千多种,是中国渔民传统的捕鱼场所。

(三)南海是亚洲的“火药桶”

南海是众多国家较量的场所,各个国家的南海政策与行为,使这一地区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首先,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南海争议国是主要责任方。由于南海自然资源丰富,战略位置显著,越、菲等国不顾历史事实,利用地理优势大肆抢占南海岛礁,甚至曾挑起中越西沙海战、南沙海战,引发美济礁事件、黄岩岛事件及仁爱礁事件,南海局势一度剑拔弩张。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随着海军实力的发展,主权意识的增强,越菲等国得寸进尺,我国维护南海主权的行动越发频发,态度更加坚决,有力地回击了越菲等国的挑衅。另外,美、日、印在南海的“利益”助长了南海局势的升温。美国的利益,一方面体现在遏制中国的需要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与安全上,但是美国的最终目的是显示其世界霸主地位。印度与日本的利益体现在南海的战略位置影响到他们的国家安全及与越菲等国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企业利益。因此,美日印出于自己在南海的各种利益,频频干预南海问题。

三、从地缘政治格局思考中国南海战略

南海是中国的战略屏障,是战争期重要的缓冲区,是和平年代中国经济的“命脉线”。同时,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总之,南海是中国的重要利益区。中国需要从地缘政治的视角重新思考我国南海战略。

(一)同时兼顾维权与维稳

有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无论何时的国际法都证明中国拥有南海主权。鉴于越菲等国对南海岛礁的不断侵蚀以及南海岛礁在我国国家利益层面上的地位,中国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维护南海主权。同时,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国内外矛盾突发期,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因此,我们应继续坚持“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处理南海问题应从大局出发,在应对菲律宾等国强势姿态时应努力使局势降温,尽量避免冲突,维护我国周边环境的稳定。

(二)同时兼顾区内外国家

南海争端不仅有各方,还涉及美日印等区外国家。因此,我们在思考南海战略时要同时兼顾区内外各国。对区内国家来说,我们应从多个领域与层面主动和它们加强联系,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加强战略互信建设,培养区域认同。湄公河开发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转便是典型的举措。此外,我们应加强同区外国家特别是与美国的沟通协调,建立战略互信。美国希望继续保持其地区主导性地位,但也希望以低成本维护这种地位,因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美国的利益需求。这是中美双方在南海地区沟通协调的基础。对于印度和日本,我们应通过多个领域与手段加强接触沟通,表明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三)同时兼顾软硬实力

南海局势的紧张与缓和主要由越菲等国决定。由于东南亚南海争议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我国依赖性较大,国际政治影响力小,军事发展远不如我国,因此,我们在应对南海挑衅时要做到软硬兼施。面对他们无视我国底线而肆无忌惮地侵犯我国南海主权时,我们应整合各种维权资源主动出击。同时,我们也不忘记软实力的应用,要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对他们进行经济制裁,利用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及国际地位,努力让区内外其他国家站在中国一方,取得舆论制高点。

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的最新战略较量 篇4

(2015、8、5 北京)

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资源、经济、贸易和地缘战略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探索北极”、“开发北极”和“北极观光”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认识,并有些国家正抓紧部署和实施。科学家曾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融化的北极海冰将使得北冰洋极地海域的商业航道开通成为可能。

若北极航道开通,将成为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的海上捷径,是连接北美东部和亚洲、远东和西欧之间的最短路线,进而可能成为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的替代航线,缩短航程达6400公里。此外,北极航线的利用还将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贸易和地缘格局。

在传统周易理论中,北极地区属于水类物质特性,极阴极寒地带,在北半球属玄武座。火炮武器之类属于火的特性,至阳至燥之物,在北极相遇水火既济。所以,北极成为军事争夺之地不足为奇!

一、俄罗斯加快在北极地区实施军力部署,申报北极海域领土面积

1、俄罗斯将在北极部署新一代“向日葵”雷达站【1】

通过建设覆盖地平线以下的短波信号高空雷达场实现了“向日葵”对水上和空中的监视。雷达站采用最现代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多核计算机负责处理和显示目标信息。

“向日葵”能在500公里范围内同时自动发现、跟踪和区分不少于300个海上目标和

100个空中目标。它不仅能确定目标的准确坐标,在必要时刻还能为军舰和防空系统的武器指示目标。

雷达站已经准备好在北极条件下工作。而且这种雷达的出口版“向日葵-E”已经研制完成。

2、俄军发现北极小岛 俄领海增1500平方公里【2】

考察队员确认在2014年在拉普杰捷夫海发现的一个岛屿的存在。并登岛拍摄图片,确定精确的坐标。俄罗斯的这块新发现土地面积为370米×125米,岛上堆积着沙子,高于海面将近一米,也就是说,如果有大风浪,海水会漫过它,冬天它会被冰层覆盖,没有“格洛纳斯”导航仪根本就找不到它。

俄罗斯深潜器在北极海底插国旗。(互联网图片)

但是该岛屿的确存在,将会标记在地图上,俄罗斯联邦的海域增加了452平方海里(约合1500平方公里)。最先发现这个岛屿的直升机驾驶员给它起名叫亚亚岛(俄语发音“亚”是“我”的意思)。

俄军发现北极小岛 俄领海增1500平方公里(图)

3、俄2015年将向联合国申请北极120万平方公里领土【3】 俄罗斯环境部长顿斯科伊29日在圣彼得堡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俄计划明年春季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申请,要求拓展俄在北极的边界,将120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俄版图。

科考已经完成,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寻找俄罗斯对部分北极大陆架海域的归属权证据。2007年7月,俄科学家曾乘潜艇深入4000多米的北冰洋海底,放置俄罗斯国旗和时间胶囊以宣示主权。在2013年2月普京签署的北极开发战略规划纲要中,北极大陆架开发是其中的重点,目前俄第一个北极大陆架资源开发项目在去年底正式完工。该名为普里拉兹洛姆内伊的油田储量7200万吨,年产量可达660万吨。此外,俄军方还准备未来在俄北极领土建立13个机场和10个技术雷达站,以确保俄在“该地区的军事安全”。

4、俄罗斯大力新建北极军事基地,加快推进北极战略【4】

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其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潜藏储量分别占全球潜在储量的9%、13%和30%。如此丰厚的资源,自然让俄罗斯难以割舍。

俄罗斯舰队赶往北极

俄罗斯在北极岛屿上新建的防御设施即将完工,作为俄军在北极进行军事训练、装备部署、战斗值勤以及其它军事行动的重要基地。另外,位于新地岛、北地群岛、亚历山德拉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和弗兰格尔岛的军营和岗哨今年夏季即可完工交付,预计年底之前俄军可入驻这些新基地。

强化军事力量存在,巩固北极“核心国家”地位

俄罗斯对北极地区的争夺,主要是出于对其北极“核心国家”地位的考虑。

俄罗斯2008年发布了北极战略目标,即在2020年将北极建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并维护其在北极区域的主导地位。

俄罗斯对北极主权归属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以军事手段应对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北极基础设施是俄罗斯武装力量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一。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在长达6200公里的北极圈边境完成军事力量和设施的部署。

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已经拥有了440多处军事基础设施,其中包括5个监测范围覆盖北极地区的雷达站和2个装备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独立团。未来俄罗斯还计划再建造近400处设施,包括13座机场、10座无线电技术阵地以及多个飞机导航站和指挥中心。

俄罗斯在北极部署的战略导弹

建立纵深梯次防御系统,来保障俄军在北极地区开展军事行动和战略执勤。

除建立军事基地外,俄罗斯还定期在北极地区举行大规模军演,部署和演练各种先进战略核武器。

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海基核力量堡垒就位于邻近北冰洋的白海和巴伦支海水域,同时配备“北风之神”和“亚森”级最新型核潜艇;俄空军的战略导弹轰炸机也时常在北极上空进行战备巡逻,对任何国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动态实施监视,并增强对弹道导弹的预警。

战略层面上,为了便于对北极地区实施集中军事管控,俄罗斯还专门成立了北极战略司令部,统一管辖俄罗斯在北极地区部署的所有部队。

俄军彼得大帝号重型巡洋舰开赴北极。

在战术层面上,针对北极特殊的地貌特点,北极战略司令部专门组建了两支陆上作战部队,以适应在北极恶劣环境下进行军事行动。

加大对美核威慑,谋求相对战略优势

核威慑在俄罗斯军事战略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与美国对抗的重要手段。

俄美双方还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使得北极成为全球洲际导弹部署最密集的地区。

方明认为,北极地处亚、欧、美三大洲顶点与接合部,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利用北极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打击敌国腹地,令对方反导系统防不胜防。

俄军在北极部署S-400远程防空系统

北极对于俄罗斯海军,特别是对于北方舰队核潜艇力量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受冰层覆盖的北冰洋是俄罗斯最有力的战略威慑和打击手段——导弹核潜艇的天然活动场所。俄罗斯核潜艇在北极演练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冰下发射导弹的问题,而且还试验了新型武器装备,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战术经验。

俄罗斯已将两艘“北风之神”级最新战略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派往北极地区,主要任务是测试潜艇导弹齐射,以检验潜艇能否在发生核战争时对敌实施报复性核打击的能力。

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11艘第四代“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向美国展示强大军事实力,以加强对美的核威慑优势。

对于俄罗斯来说,北极地区既关乎其大国雄心的实现,又关乎切身权益和利益的维护,因此非常重视对北极主导权的“争夺战”,采用了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各种战略措施来确保其“北极核心国家”地位不动摇。

首先,在军费投入上,由于北极人烟罕至,气候寒冷,环境极其恶劣,俄罗斯在北极地区进行军事部署的成本十分高昂,即便是维持最基本的军事存在,也需要庞大的日常开销。

其次,在机构建制上,由于俄罗斯防区划分实施条块分割,大陆军、大战略火箭军至上的观念在俄军队中根深蒂固,而新成立的北极战略司令部涉及多军区多军兵种,需要组建全新模式的指挥体系,因此在职能行使和协调上将面临重重困难,很多方案都还只停留在纸面上,并存在较多防务漏洞,从设计理论防护能力到全面具备实际防护力转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俄德尔塔IV型核潜艇发射弹道导弹

最后,在争夺态势上,由于北极地区缺乏严格的国际法约束,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协调机制,并且受到北极地区丰富资源的诱惑,众多环北极国家都相继参与到北极地区的地缘竞争,并不断加强在北极的军事部署。在环北极的8国中,有5个是北约成员国。美国除发展自身在北极的力量外,还拉上了其他北约盟国助阵,先后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在北极展开军演,特别是与加拿大展开北极军事合作,给俄罗斯北极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外部压力。

俄政府拨款374亿卢布建造“北极多用途航天系统”。该系统接收、处理和发送地面综合体,每个子系统均由2颗卫星组成。借助多用途航天系统,俄可对北极地区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水文气象监测、冰情和生态监测,并监督其他国家在北极的活动。

5、强化北极军事管控 建北极独立部队【5】

第一,预置作战力量,优化战场设施。

俄将建立一支以陆军常规部队为基础,吸纳海军核潜艇和空军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力量的北极独立部队集群。北极部队组建工作进展顺利。俄军已在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部署2个北极作战旅,配备“勇士”和“彼得罗维奇”雪地摩托艇等雪地特战装备,未来将具备在北极独立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

第二,加大演训力度,适应未来作战需求。

俄空军远程航空兵多次在北极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演练远程奔袭、空中加油、对地攻击、空中护航、战略巡航等课目,以此全面提升在北极地区的综合作战能力,强化对环北极圈国家的战略威慑能力。此外,俄军还定期与外军举行联合军演。

第三,构建监控体系,强化监控能力。根据俄北极战略规划,俄政府拨款374亿卢布建造“北极多用途航天系统”。该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水文气象子系统、远程雷达探测子系统和通信子系统,以及北极的经济和军事活动,从而为保障俄北极地区安全利益提供全方位情报支撑。此外,俄还将在北极地区边境沿线建立20个新型边防哨所,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边防军人,利用新型雷达和卫星技术装备,对北极边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俄强化北极军事管控 建北极独立部队。

二、美欲主导北极,建永久军事基地,大秀军事霸道

1、美考虑在北极建永久基地以开展长期军事行动【6】

一直驻扎在美国阿拉斯加的海岸防卫队,考虑在北极地区建立永久性基地。美国已开始在从阿拉斯加到格陵兰再到冰岛的漫长北极圈内,建起环北冰洋地区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部署了战略核潜艇、反弹道导弹、远程预警雷达和截击机,并联合加拿大建立了“北美防空司令部”,不分昼夜地监视北冰洋上空的“风吹草动”。

美国海岸防卫队曾宣布,防卫队3艘全新国家安全巡逻艇之一的“伯索夫”号,今年夏天将在北极地区展开军事行动。去年夏天,美国两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在北极地区开展军事演习。

资料图:美国核动力破冰船前进在北极航道上。

2003年,美国向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拍卖北极的天然气开采权,表明美国对北极领土的所有权。

2007年派出“希利”号重型破冰船,前往北极进行海底地图绘制工作,为华府在北极的领土主权诉求寻找依据。

2009年,美国政府制订“北极地区政策”,声称美国在北极地区享有“广泛的、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并要求美国必须具备在北极地区独立行动的能力。美国海岸防卫队为此建造了新型破冰船,并在北极地区建立港口和军事基地。

美国近年积极表明对北极领土的所有权,俄罗斯亦同时加紧进军北极步伐,分析可以看出极地权益之争正急速加剧。

2013年是美国政府实施北极战略力度最大的一年。

当年5月初,奥巴马政府颁布了《北极地区国家战略》;

5月21日,美国海岸警卫队发布了《海岸警卫队北极战略》;

11月22日,美国国防部又颁布了《国防部北极战略》。这一系列北极战略计划的出台,表明奥巴马政府在其第二任期内开始“向北看”战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北极这个寒冷而又充满希望的“新边疆”。

美国潜艇部队司令托法洛说:“北极环境在国防中发挥关键作用,有着上千英里北极海岸线的美国在这一地区具有强烈的安全和国土防御利益。”军事实力是美国插手北极事务和实现战略利益的重要抓手,在新战略的指引下,美国计划进一步增强投入以弥补所谓的“能力差距”。自2007年俄罗斯插旗事件以来,美国正有步骤地增强其在北极的军事行动能力,包括试验新装备、加强人才储备及情报搜集工作等。

2016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动国会拨款支持破冰船领域的“关键投资”——投入30亿。

2、美国觊觎北极领导权,梦想北极当老大【7】

由美国国务院主办的北极问题国际会议8月30日至31日在阿拉斯加召开。由美国国务卿克里主持,但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出席并发表讲话。奥巴马是首位访问北极地区的美国总统。据报道,在出席会议后,他还将对阿拉斯加北极地区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

在全球战略资源的争夺战中,美国从来都是急先锋。近年来,北极地区局势迅速发生变化,这让美国决定加大介入力度,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美国是2015年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这一身份将赋予华盛顿在北极地区事务上新的领导者地位。

两大阵营,一边是美国及其北极圈附近的盟友,包括加拿大、挪威和丹麦。另一边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国际联盟,包括冰岛、印度和德国。围绕美国和俄罗斯的站队将变得更加凸显。

美国觊觎北极主导权已久。美海军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第一份开发北极的计划和路线图,预想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前将军舰部署到北极水域。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升温影响,北极地区海冰融化速度加速,为开辟新航道提供了可能,船只能更加自由地穿行于此前被冰川覆盖的水域。

2014年发布了更新版的《北极战略》,就美军扩大在北极海域的行动作出指引,计划提前十年进军北极。预计美国海军将在今后十年左右增加在北极地区的力量投入。专家预测,未来美国海军很可能会在北极水域部署采用各种新技术的多功能登陆舰和巡洋舰。

美国在阿拉斯加拥有基地艾尔森空军基地,该基地可力压欧亚大陆东北角,扼守白令海峡,控制经北极圈进入欧亚大陆的空中航线。美国在阿拉斯加驻扎了2.7万名士兵。

展开争夺:美国批准勘探油气,推出新航线。

美国与其它国家已经展开了围绕海上运输和北极地区丰富资源控制权的争夺战。

2015年8月18日批准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在美国北冰洋海域勘探含油层油气资源。壳牌公司在北冰洋海域的勘探投资已达约60亿美元,预计今年还将继续投资10亿美元。有环保组织担心,万一发生勘探事故可能会给北极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8月16日,美国豪华游轮公司推出一条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出发,穿过北极西北航道,最终到达纽约的新航线,在为期32天的时间里,带领游客们领略北极风光。但在一些环境保护人士及组织看来,这样的一场旅行很可能对北极环境意味着一场灾难。这趟“环境灾难旅游”整个航程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足足是一架波音747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倍。奥巴马此次对北极地区不同寻常的访问,让人们对北极主权和资源的争夺战再升级感到担忧。

三、北约及多国角力争夺北极控制权

1、北约与挪威、芬兰联手行动【8、9、10、11】

北约15国联军在北极地区出动重兵“大打出手”

北极争端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争夺和北极航道控制权的争夺,争夺的焦点是海上划界、北冰洋大陆架的划分以及北极航道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北极国家正试图通过双边协议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有将非北极国家排斥在外的倾向,企图独享北极经济、战略资源。

据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郭培清介绍,为了保证在北极有一席之地,近年来,美、加、俄等国多次在其国家的北极地区开展军事演习,并加紧军事战略部署,北极争夺逐渐白热化。

北约将主要通过与瑞典、芬兰开展更多、更有成效地联合军事演习来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国防部长会谈上表示,北约不仅要与北欧盟国和伙伴进一步深化合作,还要加强与波罗的海盟友的关系。

北约增强在北极地区军事存在的举措是出于应对俄罗斯的考虑。俄罗斯在该国东部不断扩大兵力,在波罗的海频繁开展军事活动。北约增强在北极地区军事存在的计划并非意在与俄罗斯对抗,而是寻求合作与对话。不过,合作必须建立在可预见性和军事存在基础上。

北极周边的美国、加拿大、瑞典、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8国对北极虎视眈眈,相继宣布对邻近北极地区拥有主权,竞争向军事层面展开。

加拿大军队自2001年就开始对北极地区进行巡视,并在北极地区建立了两个军事基地。2007年,加拿大宣布组建一支北极陆军兵团,以保卫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领海与岛屿主权。

丹麦于2009年宣布组建北极联合指挥部,在格陵兰岛建立“图拉”空军基地,组建北极快速反应部队。

挪威紧随其后,将军事指挥部大本营移到北极圈,并从美国采购F-35战机以加强在北极的军事部署。

另外,丹麦、挪威和瑞典3国还准备组建由3国海军、空军组成的联合快速反应部队,以监视和威慑各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丹麦、挪威、英国、芬兰、瑞典等北约国家每年都举行代号“忠实之箭”的演习,为介入北极冲突做好准备,英国甚至派出携带核武器的航母参加演习。

2、美国——联合多国争夺北极【10】

与俄罗斯大刀阔斧加大在北极军事投入不同的是,美国主要采取加强与加拿大、挪威等北极周边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对抗来自俄罗斯的压力。近年来,美国在北极地区参与的军事演习频度和规模不断提升,包括联合加拿大、挪威及其他北约国家共同开展的“联合勇士”“冰点”“寒冷反应”等演习。

四、北极为什么会成为沿岸国家及世界争夺的焦点、成为香饽饽?

1、北极拥有巨大的各类资源诱惑【

5、8】

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其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潜藏储量分别占全球潜在储量的9%、13%和30%。如此丰厚的资源,自然让沿岸国家及全世界难以割舍。

北极拥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资源,其航道、港口及能源价值备受关注。

2、争夺北极航道开通后的归属权【

8、9】

在地理位置上,北极与俄罗斯陆地紧密相连。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研究员方明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资源和航道问题将成为焦点,北极周边各国正加紧对于北极资源的争夺,作为临近北极的军事大国俄罗斯,自然不愿把自己的“后院”让出来,对俄罗斯来说,加强北极军事控制,争夺北方航道的归属权已迫在眉睫。

李抒音则认为,北极冰盖融化将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问题带来极大的考验。通过北冰洋航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其航程也比经由其他地区的航线大大缩减,航程费用的降低以及能源资源利益的考虑,使得北极地区日益成为部分国家利益价值的交汇点。为了营造开发北极资源的良好环境,自2009年起,俄罗斯分别出台了《2020年前后俄联邦在北极的国家政策基础》《2020年前俄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旨在提高军队战备和动员准备水平、完善北极地区战场建设、增设空域和水域监视系统等。

3、据说北极潜藏巨大的战略价值【

8、10】

北极地区是指以北极点为中心,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水陆总面积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近800万平方千米。北极和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两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资源,全球尚未探明但可开采的矿藏量中13%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蕴藏在北极地区。除油气资源外,北极地区煤炭储量高达1万亿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4。北极地区还有富饶的渔业和森林资源以及铜、锌、铅、石棉、金刚石、金、银和稀土等矿产资源。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而目前世界淡水资源日益匮乏,北极的淡水资源无疑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专家李绍哲说,北极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是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美国战略核武器前沿部署的基地。北极的冰层使得侦察卫星无能为力,为战略核潜艇提供了天然保护;冰层断裂碰撞的噪音基本掩盖了潜艇的噪声,使得声呐监视设备无用武之地;北极地区的电离层扰动频繁,从而妨碍雷达系统对战略导弹的监测能力,而猎潜舰船因冰层难以发挥反潜功能。冷战后北极的军事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强。

北极地区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重要的军事地位、对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大影响以及巨大的科研价值,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

五、中国意味深长的大北极观

1、换个角度看北极【10】

2014年,一幅竖版世界地图发行上市,以崭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另一个角度的世界。在传统的横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在地图最上侧被变形为一条漫长的蓝色海岸线,漂浮在世界最北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北半球视角的竖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将美洲大陆、亚欧大陆和格陵兰岛紧密连接,成了北美、欧洲和亚洲的中心,变成了一片被大陆环绕的“地中海”。以北极点为核心,欧洲各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视觉距离感”被大大拉近。

《管子·地图篇》中就写道:“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就是说,凡领兵作战的统帅,必须首先审阅地图。中国近代海防巨著魏源的《筹海图编》和洪应封的《沿海图志》中都指出:“不按图籍不能知厄塞,不审形势不可施经略。”即使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分析研究地图也是指挥官决策前的首要工作。

地图是反映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事物空间分布以及表达地球上各种联系的一种图形语言,极大影响着人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和观念。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进入“地球仪时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换个角度,也许我们能看到北极更加真实、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北冰洋成为人类最后激烈角逐的大洋。换个角度看北极,感触更加深刻。

2、解决北极问题的两种观点【11】

如何解决北极问题,避免出现“热战”或“冷战”,已日益为国际所重视。当前,解决北极问题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先占先得;

另一种则认为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一种观点认为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地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虽然随着北极冰盖逐渐融化,环北极各国对该地区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但国际社会应通力合作解决这一多边问题,尊重北极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地位。国际社会也就是说每个国家在北极的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都有一份利益,这项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另外,应该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北极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谈判协商解决有关争议。

3、中国的大北极观【8、12、13、14、15】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北冰洋之于中国有着重大的经济、科学、战略利益。竖版世界地图鲜明标示了被称为“北极科考圣地”的斯瓦尔巴群岛及其所属称之为“科学家联合国”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有其特殊意义。目前,北极地区唯一的具有国际性、政府间的非军事条约《关于西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唯一的非军事区。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商业活动和科学考察等活动。

多位军事战略专家分析指出,从维护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中国有必要制定自己的北极战略。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郭培清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与长远发展对能源及其他矿产资源有巨大的需求,而北极丰富的资源与相对较短的运输距离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中国对外贸易的货物运输主要由海上运输承担,可以说,海上运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但是,由于南中国海的争端以及“马六甲困局”使我国的能源与货物运输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北极航道一旦开通,必将缓解目前困扰我国的“马六甲困局”,而且将带动中国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虽然开通北极航道还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大规模开发北极也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但考虑到北极丰富的资源和北极航道潜在的巨大战略价值,考虑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安全,中国不能在这场激烈的北极争夺战中做一个旁观者,应该尽早谋划、积极行动,争取并捍卫我国在北极地区的正当权益。

实际上,北极国家非常关注中国的态度,希望了解中国的北极利益诉求。2008年“北极地区议员会议”召开之前,美国等国曾主动邀请中方派员与会,这种局面对我国十分有利。我国完全可以发挥重要的砝码作用,推动北极国际化,引导北极问题向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要系统解决北极相关问题,应将北极问题放在更大的环境和范围内去解决即大北极观,而且要考虑北极未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北极航线全线开通对于北半球交通网络、港口布局、产业变化、经济发展、政治联系和社会变迁等重大影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将北极的概念延伸为大北极,有利于全面掌握北极航线全线开通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利于系统解决北极和北极相关问题,整合北极资源;有利于开展北极及北极相关问题国际合作和政策磋商,拉近非北极国家与环北极国家,以及非北极国家之间的距离,凭借北极航线全线开通的良好契机,促进大北极间贸易流通,增进大北极国家政治往来。

未来在大北极的背景下,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都将发生重组或其他变化。对中国而言,最明显的现实利益就是充分把握机遇,有效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中国的交通运输、经济、贸易等领域,尤其是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需要中国将开放发展的格局作为基础和切入口,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战略合作进程,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大北极的海运网络演变将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届时,如果根据“东北借助运河间接出海战略”,在东北地区开凿运河,我国图们江航运的再次辉煌将成为可能,并且图们江流域的珲春将取得与新加坡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望成为新的国际航运中心。

六、结语:北极争夺无穷期,战国纷争,永不休止

1、北极之争得原因: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开发、航道开通和地缘政治;

2、以美俄两国为代表、北极沿岸国家站队的北极新冷战时代已经开启,争夺北极地区控制权、归属权和领导权成为关键;

3、俄、美、北约及沿岸国家在北极地区开始大规模部署军事基地、军事舰艇、军演和兵力,以期获取最大政治、经济、军事和战略利益;

4、中国的北极战略:北极为全球的北极,提出“近北极”概念,借道出北极。

参考文献

【1】、俄罗斯将在北极部署新一代“向日葵”雷达站,参考消息网2016年6月29日报道 【2】、俄军发现北极小岛 俄领海增1500平方公里(图),2014年10月12日 07:49:12 来源:新华国际。

【3】、俄2015年将向联合国申请北极120万平方公里领土,俄罗斯《消息报》30日报道,顿斯科伊。

【4】、北极新军事基地将投用,俄罗斯剑指何方?兵韬志略2016-07-09 12:07:00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

【5】、俄将北极视为“后院” 加快推进北极战略,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胡亚军,邱健 责任编辑2014-04-13 05:41。

【6】、美考虑在北极建永久基地以开展长期军事行动,据香港《文汇报》31日报道。【7】、美国觊觎北极领导权,2015-09-01 11:24:00 无锡日报 分享。

【8】、专家:多国角力争夺北极控制权 中国不能旁观,2014年12月10日 07:46 新浪军事 微博收藏本文。

【9】、北约将加强北极地区军事存在 对抗俄罗斯兵力扩展,2015-11-13 14:58:00 环球网 郭娟娟 分享。

【10】、美俄竞相发力,北极冷战再启?2016年03月25日08:29 来源:解放军报。【11】、多国扩大在北极的军事存,http:// 2011年10月22日 03:44 解放军报。

【12】、李振福:中国要有大北极战略、2015-03-12 02:35:00 环球时报 李振福 分享。【13】、当今北极的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分析,陆俊元,当今世界地理研究,第十九券第1期,第1-19P。

【14】、变化与北极地缘政治博弈,何奇松,外交评论,2010年第5期,P113-122。

【15】、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北极战略定位,军情二营李富旭,百度文库专业资料人文社科军事 政治。

小资料:关于北极

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水陆总面积2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近800万平方千米。

石油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日益受到各国关注。北极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推算,全球未探明石油有13%在北极,天然气则占30%,冰层变薄也有利于这一地区自然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沿岸5国:北冰洋沿岸5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挪威和丹麦就大陆架延伸存在争议,一直积极寻求维护本国在北极地区的管辖权,围绕北极的领土主张角力日益升温,使得北极地区成为新的全球地缘战

略竞争热点。

从水门事件看美国的政治制度 篇5

孙宇豪K12302043法律硕士(非法学)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行政问责制的概念,笔者认为行政问责就是指作为执政者的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和行为手段、方式负责,对于工作中的绩效和具体的情况要进行负责,应该在工作作出之前、之后都要及时的向公众汇报,获得公众的认同,并为此承担错误行为的不利后果。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应该从对问责主体、客体、范围、过程、程序和结果的把握上来把握。行政问责主体,也就是哪些人或是让哪些机构来进行问责,也是让哪些人来问责的问题。问责客体主要被问责对象,包含不履行法律规定职责或是不正确履行职责,或是因为不能很好履行职责从而发生重大事故或是其它事件的政府机关的相关负责人员。对于问责客体必须要明确,只有明确了行政问责对象以后,才能真把问责制度落在实处。问责范围主要是指对被问责对象主要追究或是询问那些问题,也就是常说的“问什么”的问题。在发生相关事故以后,不仅要询问事故原因,同时还要问责是那些人做出的错误决策,从而导致事故发生;另外不仅要问责那些滥用职权的贪官,还要对故意推诿扯皮,行政不作为的人进行问责,当中还要包含被问责对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宪法责任等。问责过程指究竟应该如何问责,从什么地方开始,从那些问题开始,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是要从问题发生源头开展问责,把问题落到实处,真正纠正问题。

1972 年 美国历史上的“水门事件”中就很好的体现了美国式的行政问责制。以下主要从国会问责、选民问责和行政机关的内部问责等几个方面,并结合“水门事件”来谈谈美国式的问责制度。

美国实行代议制度,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负责,实际上表现为非民选的官员对民选的官员负责。国会是代议机构,国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监督与制约一直是美国宪政民主的内在制度安排。国会有调查权,对政府的一切活动可以进行调查。总统和政府高级官员,如果违法失职或者犯罪,国会众议院可以提出弹劾,参议院可以进行审讯、作出决定,解除被弹劾人的职务。“水门事件”中,参议院水门委员会对“水门事件”的调查,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片弹劾声中宣布辞职,就是美国“国会问责”运用的典型例子。

美国宪政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政府为它所有的行为向公众负责。美国宪法规定,选民们如果对政府官员的行为不满意,可以采取行动让他们下台,可以对官员进行问讯和罢免。“水门事件”中尼克松下令免去调查此事件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等一系列事件,导致社会各领域的选民都愤怒地指责尼克松,并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在民意的推动下,众议院决定对总统进行弹劾。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有关的录音带。这些举动都体现了美国选民通过示威游行等合法途径行使的“选民问责”。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篇6

学校: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学部:理学部

专业:地理科学

学号:2010 姓名:

从地缘角度浅谈中美当今的发展关系

摘要:中美两国经济有高度的互补性,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12年双边贸易额接近5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两国间的双向投资也快速增长,美在华投资项目超过6万个,累计对华投资676亿美元;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积极性也不断提升,2012年赴美投资额创65亿美元新高。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影响显著上升。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的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影响和战略意义。从地缘角度来讲,中美发展有强大的历史和思想渊源,而这一角度也为中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字:中国 美国 地缘政治 经济 战略

引言:当前,两国宏观经济政策相向而行,为双方加强务实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以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致力于改善民生和产业转型,特别是推进13亿人口的新型城镇化,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世界而言,也是重要机遇。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出口倍增”计划、新能源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着眼于为持久经济繁荣奠定新的基础。可以说,中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的共同责任,双方应顺应历史潮流,最大限度地寻找利益汇合点,增进共识,管控分歧,扩大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贡献。而从地缘角度分析两国的发展战略,就又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了。

正文:

一、中国和美国概况:

(一)中国概况: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亚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世界上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为止关系看,她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终年冰雪带。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

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中国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我国政治、军事。

(二)美国的概况: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位于西半球,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等。另有加勒比海岛屿波多黎各以及太平洋群岛的北马里亚纳等海外领地。其本土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海岸线22680公里。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西部沿海地区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中北部平原温差很大,全国最低点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东南方,与内华达州接壤;最高点为麦金利山,美国国土地形变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

二、中国与美国在地缘政治方面的关系

(一)历史渊源

中美两国作为太平洋两岸的国家,没有直接的领土联系,但为何美国要把中国看做是一个威胁美国未来世界主导地位的国家呢?为何美国要把中国的地缘位置看做如此重要呢?从美国方面看,其根源在于美国为建立在太平洋的海洋霸权,需要对中国进行遏制,以加强对太平洋的控制,保证美国在此地区的利益不受到任何挑战。美国与中国海权矛盾的产生是伴随着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特别是成为世界霸主之后,试图把中国局限在中国领土范围之内进行发展,让中国的影响力不出第一岛链范围。事实上,在二战后至冷战期间,美国的确按其战略构想完成了这一布局,这样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防卫严密的的东亚安全联盟就此建立起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向外发展,走向海洋的战略受到很大的限制。在现今的国际关系中,中美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能够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任何重大国际问题解决都不能缺少美国的参与,却也不能缺少中国的参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对国际问题的顺利解决是尤为重要的。随着中国不断地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情况下,美国作为一个想要一直主导世界的国家,必然会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这种不安并不是对今日的中国才有的,这种对中国发展的恐惧一直蕴藏在西方国家的思想意识里,极大地影响着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美国不过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流思想普遍认为不能放任中国的壮大,必须遏制中国的发展,已达到维护西方世界在世界中的优势地位。

(二)思想根源

美国的战略选择不是没有思想来源的,麦金德把世界二分为陆权与海权对抗的世

界。把历史看作是陆权与海权反复对抗的历史。从这一角度,他首先提出了“大陆心脏说”的陆权理论,这一理论产生后影响力西方地缘政治发展走向,也对以后的国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麦金德把世界从整体上分为“枢纽地带”、“内新月形地带”、“外新月形地带”。

从地理特点看“枢纽地带”是“亚欧大陆有一块连续的陆地北部为冰块围绕其他三面为水域包围”

1“没有可利用的通道海洋的水道”

2这就是麦金德所说的“心脏地带”。这样一个地理特点使得欧亚大陆的中心成为了一个“天然的要塞导致海上民族不能深入”

3从而形成了一个陆上霸权恒定的“枢纽地带”。

麦金德认为正是由于世界存在着这样一种地理上的不同,导致了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不断地冲突,这可以从麦金德对欧亚大陆争霸的历史中得到证明。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以中国既是一个陆上强国也是一个海上强国。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 麦金德预测,中国将通过“为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创建一种既不完全东方也非完全西方的新文明”,成为与美国和英国平起平坐的世界性大国,最终会通过枢纽地区,从而控制整个世界。自从麦金德对中国令世人恐惧的分析之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担心就没有停止过。中国是属于大陆边缘地带的国家。但是从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的实际状况来分析,中国是一个兼具陆心特点和陆缘特点的国家。所以中国未来发展道路应该根据这一特点来进行选择,中国需要走向海洋则是毫无疑问的。这必然加深美国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对中国的不安。美国自然地反应就是加大力度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但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发展受到限制也必然会影响到美国自身的发展。因为在现实中,美国与中国有着广泛的利益在,例如在经济上对中国依耐性、在经济危机中中国的巨大支持作用、以及在反恐、防扩散等方面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这其实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契机。中国应当利用此机会,改革立国、开放立国、国际贸易立国,走向海洋,发展市场经济,以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总结:

(一)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的关系已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影响和战略意义。当前,两国宏观经济政策相向而行,为双方加强务实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以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致力于改善民生和产业转型,特别是推进13亿人口的新型城镇化,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

史进程中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世界而言,也是重要机遇。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出口倍增”计划、新能源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着眼于为持久经济繁荣奠定新的基础。可以说,中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的共同责任,双方应顺应历史潮流,最大限度地寻找利益汇合点,增进共识,管控分歧,扩大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二)中美双方深化合作的重点领域

结合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中美经济发展特征,中美双方可重点在以下领域深化合作。

首先,深化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的合作。中美两国有责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的协调力度,共同提振全球市场信心。同时,深化双边以及在二十国集团、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促进世界经济稳健复苏。

其次,深化贸易和投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和就业,也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双方应增进互信,积极创造更加有利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共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不断提升两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

第三,深化基础设施领域合作。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有巨大的空间;美国政府也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中美两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发挥积极作用的潜力,双方可在高速铁路、公路、港口码头建设以及电网改造等领域开展合作。

第四,深化能源合作。中美两国均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国具有广阔的能源市场前景。美国技术优势和中国市场优势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使中美双方在互惠互利中实现共赢,还可以积极应对在能源短缺、价格波动等方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有益于保障两国能源安全及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

最后,深化金融合作。双方应拓宽金融合作领域,深化在金融投资和监管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推进国际性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改革,推动建立全球风险预警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全球金融市场稳定。

从地缘角度来看中美的发展不难看出两国之间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要求各个经济体之间、各区域之间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从中美双方重大利益关切出发,推进互利共赢合作,为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和世界经济复

苏做出新的贡献。

文献:

【1】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现实》

上一篇:暑假的一天100字作文下一篇:乡镇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