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篇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这方面,党章突出了三点:一是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这就明确了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从战略高度解决了工作布局及领导方法问题。二是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就明确了发展经济的基本途径。三是强调要“做到效益好、质量高、速度快,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就明确了,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效益、质量、速度的统一,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好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党章总纲第十自然段载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并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二是突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篇2

“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作大厦,那么,构筑这座大厦的基石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所谓“基石”,即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说,它不是作为资本主义直接对立物的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意义的社会主义。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情基础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2]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党的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33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初级阶段是一个全面地概念,不仅包括经济,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及国民素质等各个方面。

从经济方面说,目前,虽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产值却与发达国家乃至中等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我们还没有实现现代化;从政治文化方面说,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还不健全,有待完善,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从国民素质说,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中国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十年以上。我国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受教育年限更少。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3]

这只是当前我国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但由此可见,我们今天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事实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样的客观事实基础上产生的,为着改变这一客观事实而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但同时,我们必须牢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根基,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我国发展的历史定位,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

参考文献

[1]刘毅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J].珠海使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252页

[3]沈宝祥, 我们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北京日报, 2007年3月12日.

[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11页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篇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列宁有新经济政策过渡的实践,相当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试验。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不发达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个理论命题:第一,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较不发达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第二,在任何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具体运用。马、恩、列、毛的有关论述,为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曾经进行了大规模的公有制经济的建设实践。在毛泽东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城市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客观地分析,当时的公有制经济既有十分成功的,也有一些失败的。在农村,既有大寨、刘庄、华西村等这样的优秀典型,也有小岗村这样因私有观念牢固而被公有制束缚了当地生产力的典型农村。

与农村情况类似,当时的公有制经济中,石油有大庆、工业有鞍钢、国防有两弹一星,涌现了一大批以陈永贵、王进喜、钱学森等为代表的有高度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也有相当一些国营企业管理不严、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应该说,以上这两种现象在当时都是客观存在的,用其中一种倾向去否定另一种倾向就容易犯“左”或右的错误。

毛泽东曾费尽千辛万苦想消灭中国人的私有观念和剥削阶级观念,达到“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理想境界,但最终没有成功。这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机制的不成熟,旧社会遗留仍将继续存在。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考虑这一现实。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形成的过程,首先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然后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邓小平在十三大召开前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到了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充分借鉴毛泽东时代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方面,是坚持和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则。比如,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在经济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经济,抓大放小,集中力量搞好大型国有企业,加强国企领导班子的思想觉悟工作;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抑制剥削,防止两极分化;在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根据生产力落后、私有制旧社会所遗留的传统思想观念难以短时期消除的现实状况,大力引导私营经济的适当发展,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大提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认识也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81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对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作出若干政策性规定。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首次在代表大会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并且扩展到农村地区。1987年1月,中央发布《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文件,提出对私营经济“应当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

1987年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公开明确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存在和发展。报告认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讲:“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正式提出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概念的是1997年的十五大报告。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报告同时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正式确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重申“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这是针对残存的单一公有制传统观念,特别是主要针对近年来出现的私有化倾向而提出来的,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注意。

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初级阶要有一定历史地位

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判断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唯一标准就是看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我国之所以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宪法接下来又讲:“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要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前者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只有公有制是其基础;而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但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存

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以后的其他阶段,是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只反映初级阶段的特点。

可以设想,初级阶段结束,非公有制经济不会立即被公有制所取代。进人中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思想觉悟的进一步提高,将是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而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减退,所占比重减少的过程。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趋于成熟,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之所以允许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国情决定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经济成分就允许其存在和鼓励其发展。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应当有一个时间限期。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是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的重要的时间界限。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百年的初级阶段的期限是有可能缩短的。提出这一点就是为了提醒当代的共产党领导人,不仅要埋头赶路,而且要抬头望远,时刻不要忘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景目标。

四、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也是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首先要巩固公有制为主体这个前提和基础。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现在有不少人对公有制是否还是主体有疑虑,主要是对公有制所占的比重即量的方面有疑虑。目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宏观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微观上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但更多的是“国退民进”;个别案例中的所谓“国进民退”,多半属于资源优化重组,并非没有道理。我们党一贯强调,“公有制比重的减少也是有限制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能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解除人们疑虑的办法之一,就是用统计数字来说明,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信心。

公有资产占优势,更重要的表现为质的优势,即关键性的涉及经济命脉、战略全局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生产资料占优势,先进的具有导向性控制性的生产资料占优势,并且不断提高进步发展壮大。这样它才能控制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有强大的控制力、决定力、示范力和促进力。

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去看待“公有制占主体”、“公有资产占优势”。要重视有多大比例的工人阶级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如果中国大部分工人阶级(包括农民工)受私营企业主雇佣、在私有制经济中劳动,那么很难说公有制还占主体地位。这样,工人阶级必然收入低下,没有享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很难说他们是社会主人还是私营企业主是社会主人。而中国必然两极分化,中国也很难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初级阶段基本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而且要求同有经济对同民经济起主导作用。国家应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要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都能享受到国有经济的好处。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有经济不是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主要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而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有经济应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中。这些都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这些行业和领域,中国有经济应该有“绝对的控制力”、“较强的控制力”,“国有资本要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或“有条件的相对控股”。这些都是中央文件所规定和强调的。国有经济对这些部门保持控制力,是为了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地调控,以利于它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的作用远大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

关于国有经济控制力应包括的范同,有一种意见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这种意见把国有经济的社会责任分为两种,一是帮助政府调控经济,一是保证社会正义和公平的经济基础。前一个作用普遍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现代资本市场经济国家,而后一个作用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社会正义和公平,“是高度私有化的经济和以私有化为主的混合经济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中,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发挥其主导作用,理应包括保障、实现和发展社会公平的内容和标准。对那些对于政府调控经济不重要但是对于保障社会正义和公平非常重要的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也应该认为是‘重要’的国有资产,要力争搞好,防止出现国资大量流失那种改革失控,随意实行大规模‘转让’的偏向”。

基于国有经济负有保证社会正义和公平的经济基础的社会责任,国家要保障在公益服务、基础设施、重要产业的有效投资,并不排除为解决就业问题在劳动密集领域进行多种形式的投资和运营。在保障垄断性领域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保障在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发展,发挥他们在稳定和增加就业、保障社会福利和提供公共服务上的作用,增强再分配和转移支付的经济实力。中央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经济一向坚持“有进有退”,发挥其竞争力的政策,而绝不是“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政策。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国有经济的数量底线,不能以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的“国际经验”为依据。确定国有经济的比重,理应包括保障、实现和发展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内容,所以国家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范围,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六、正确认识私有经济的两面性

谈基本经济制度,不能不谈私有经济。私有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非公有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和满足社会需要方面,不仅在当前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内,都有不可缺少的重要积极作用。所以,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包括私有制经济非常重视,对它们的评价,从十三大、十四大的“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党还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足见中央充分肯定非公有制包括私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但我们应该把私有经济的性质与作用分开来讲。只要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和剥削劳动者,它的性质就不

是社会主义的。至于它的作用,要放到具体历史条件下考察。当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它还起积极作用,以至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不能说它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某些理论家则把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偷换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或者“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以取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明显地越过了宪法关于基本经济制度规定的界线。

对私有经济,我们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发展它,发挥其机制灵活,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正面作用,克服其剥削性产生的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如有些私营企业主贿赂政府官员,偷逃税收,压低工资和劳动条件,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破坏自然资源环境,借机侵害国有资产,以及其他欺诈行为,都要通过教育监督和法制,克服清除。

在鼓励、支持私有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其发展方向,规定能发展什么,不能发展什么。比如竞争性领域,要允许私有经济自由进入,尽量撤除限制其进入的藩篱。特别是允许外资进入的,也应当开放内资进入。而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就不能允许私有经济自由进入,只能有条件、有限制地进入,不能让其操纵这些部门和行业,影响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私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有广大的投资天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一些重要部门现在也可以参股投资,分享丰厚的盈利,他们应当知足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群体和“新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大概不会觊觎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地位”。但是确有某些自由主义精英明里暗里把他们往这方面推。要教育他们不要跟着这些精英跑。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仍然要坚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中,国民经济要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有计划按比例”并不等于传统的行政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革除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病,相应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多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零星的计划或完全没有计划所不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的基础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因而还有计划性这个特点,还有国家计划的指导。我们作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大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宏观调控中运用计划手段,指导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原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宏观调控有几项手段,最重要的是计划、财政、货币三者,党的十四大报告特别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这里没有说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是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重要,而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由国家宏观计划来导向的。所以,国家计划与宏观调控不可分,是宏观调控的主心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也可以称为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

十七大重新强调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并不是如某些人所歪曲的那样,“要回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因为:第一,现在的国家计划不是既管宏观又管微观、无所不包的计划,而是只管宏观,微观的事情主要由市场去管。第二,现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是市场,计划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必要手段。第三,现在的计划主要不再是行政指令性的,而是指导性的、战略性的、预测性的计划,同时必须有导向作用和必要的约束、问责功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再到重新强调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这合乎辩证法的正一反—合规律。这不是回到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旧模式,而是计划与市场关系在改革新阶段更高层次上的综合。

八、防止两极分化要靠公有制经济的强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中贫富两极分化趋势也越来越严重。现在谈到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时,人们首先会想到城乡差距扩大、地区不平衡加剧、行业垄断、腐败、公共产品供应不均和再分配调节滞后等等。这些都有道理,也必须一一应对。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被忽略了。

收入分配不公源于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中影响最大的核心问题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这就涉及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问题了。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所有制决定分配制;财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才是收入差别最大的影响因素。萨谬尔森也承认,“收入差别最主要的是由拥有财富多寡造成的”。30多年来,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和两极分化趋势的形成,除了前述原因外,所有制结构上和财产关系中的“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财富积累迅速集中于少数私人,才是最根本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伊始时还是比较清一色的公有制经济。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效率优先政策取向的执行,以私有制为主的非公经济的发展必然超过公有制经济,从而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的。但这种私有经济超前发展的势头一直延续下去,“到一定的时候问题就会出来”,“两极分化自然出现”。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公降私升,在分配关系上按劳分配的比重就要缩小,按要素分配的比重就要增加。有人分析,我国现在国民收入分配已经由按劳分配为主转向按要素分配为主。我们从资本积累规律和肺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可以知道,这—分配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就是随着私人产权的相对扩大,资本财产的收入份额也会相对扩大,劳动的收入份额则相对缩小,从而扩大贫富差距,促进两极分化趋势。我国国民收入中劳动与资本份额变化的统计,证实了上述理论分析。

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时,人们往往从分配领域本身着手,特别是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着手,完善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改善低收入者的民生状况。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现在也开始这样做了。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还要加大力度。但是,仅仅就分配谈分配,仅仅从分配再分配领域着手,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还需要从所有制结构,从财产制度上直面这一问题,需要从基本生产关系,从基本经济制度来接触这个问题;需要从强化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来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最终地阻止贫富差距扩大,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分配上的状况改善是以所有制上公有制经济的壮大为前提条件的。所有制发展上要扭转“公”降“私”升的趋势,阻止化公为私的所有制结构转换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避免贫富的两极分化。小平同志强调:“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这是非常深刻的论断。这指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容许私人产权的发展,容许非劳动要素(主要是资本)参加分配,但这一切都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为前提,不能让私有制代替公有制为主体,也应该扭转按资分配代替按劳分配为主的趋势。那种让私人资本向高利行业渗透(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那种盲目地、有违社情地鼓励增加“财产性收入”之类的政策,只能促使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都应该调整。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篇4

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要求。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在这个奋斗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党又制定了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每一步战略目标,都是党的基本路线规定的奋斗目标的具体化。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关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是立国之本,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必要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朝气蓬勃,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党的基本路线中,“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一表述,实际上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把党作为政治核心,努力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获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篇5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戴志国 整理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认清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P90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曾设想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P91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P92

3.1987年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地位、特征和任务,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93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P93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P95

经济基础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主要矛盾不同;根本任务不同。

6.试述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的意义。(1)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2)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P98-99

7.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99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分析。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P100

2.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P101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奋斗目标(十七大写入和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最主要的内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优良传统,根本立足点。P101-102

4.坚持初级阶段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P103

6.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政治基石,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P103

7.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P103

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P104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党的十五大根据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05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篇6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坚持,另一方面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突破陈规,开拓了

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

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教文.民族.军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篇7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1.(单选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党能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

2.(单选题)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根源于()与现代大工业紧密联系

3.(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是指()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单选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围绕()党的建设

5.(单选题)第一次代表大会中毛泽东是()28岁

6.(单选题)党史上南陈背离相约建党,南陈是陈独秀,北李是()李大钊

7.(单选题)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政府被迫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745条之多,以下不对的是()

中国一步步推向殖民地的深渊

8.(单选题)以下是七大中没有的是()确定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三条根本原则

9.(多选题)关于毛泽东思想提出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张心如首先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七大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正式文件是《论党》

10.(多选题)中国共产党强调自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表明()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党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11.(多选题)党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因为()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 党的领导地位是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 党的领导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 12.(多选题)党和群众的关系是()人民离不开党 党依靠人民 党为人民服务

13.(判断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确

14.(判断题)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思想基础 正确

15.(判断题)党的十四大开始明确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在党十五大上将其写入党章 正确

16.(判断题)三大党章是第二次增加了党员候补期的规定 错误

17.(判断题)第一次代表大会最后一次召开地点是在南湖上召开 正确

18.(判断题)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中同现代化大工业紧密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 正确

19.(判断题)党的性质就是指党的根本属性,是一个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的区别 正确

20.(判断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错误

2.(单选题)“不仅在革命中需要党的领导,在建设发展中也需要党的领导。”原因是()党的领导是取得建设发展胜利的保证 4.(单选题)政党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5.(单选题)李大钊发表了()指出了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6.(单选题)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政府被迫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达745条之多,以下不对的是()

中国一步步推向殖民地的深渊

7.(单选题)党的(),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

8.(单选题)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9.(多选题)下列关于党的基本路线的说法,正确的是()基本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基本路线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基本路线就是总的政治路线 10.(多选题)“两个先锋队”理论包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1.(多选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的名称 党的政治纲领 党员的条件

党的组织制度机构

13.(多选题)下列关于党的基本路线的说法错误的是()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包括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4.(多选题)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哪些代表是参加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张国焘 陈潭秋 毛泽东

15.(判断题)“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王稼祥于1943年7月5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 正确

16.(判断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正确

17.(判断题)“三个代表”是指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 错误

18.(判断题)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为四大党章 正确

19.(判断题)三大党章是第二次增加了党员候补期的规定 错误

20.(判断题)中共二大提出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 正确

1.(多选题)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决定的 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结果

2.(单选题)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密切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3.(单选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段话强调中国共产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4.(单选题)下列属于党的组织路线内容的是()坚持民主集中制

5.(单选题)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7.(单选题)在三大中,中央执行委员会对二大党章的修改没有()入党手续经党员一人介绍改为经党员两人介绍

8.(多选题)下列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说法,错误的有()党的思想路线决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 党的思想路线制定各方面工作方针、政策的依据 党的思想路线是确立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前提

9.(多选题)下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说法,正确的有()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适应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被党章规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10.(多选题)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客观规律 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

11.(多选题)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性质的规定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党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党对时代要求的回应 党的阶级基础

12.(多选题)下列关于共产党的说法,错误的有()共产党同其他工人政党有特殊的对立关系 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13.(多选题)1966到1976年的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党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错误 党内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

14.(多选题)在三大中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是()简称中国三大章程

简称中国共产党章程1923 简称三大章程

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修正章程

15.(多选题)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的人有()马林 王尽美 周佛海 尼克尔斯基

16.(判断题)中共六大首次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错误

17.(判断题)党的十四大开始明确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在党十五大上将其写入党章 正确

18.(判断题)1941年王稼祥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 错误

19.(判断题)毛泽东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针对陈独秀的左倾观点 错误

20.(判断题)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中同现代化大工业紧密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 正确

1.(单选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党能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单选题)共产党代表的阶级是()工人阶级

5.(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1923年于广东省东山恤孤院3号召开

6.(单选题)在八大上()代表党中央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邓小平

7.(单选题)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8.(单选题)1929年周恩来起草的《中央九月来信》中()论述了红军和群众的关系 9.(多选题)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0.(多选题)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性质的规定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党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党对时代要求的回应 党的阶级基础

11.(多选题)党的指导思想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多选题)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政治路线 我党的根本组织路线

是我党和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

使我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 13.(多选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 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14.(判断题)中共六大首次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正确

15.(判断题)政治路线是由党的思想路线决定的 错误

16.(判断题)毛泽东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针对陈独秀的左倾观点 错误

17.(判断题)在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参加了大会 正确

18.(判断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实质性的决议是共产党的组织决议案 正确

19.(判断题)党的性质就是指党的根本属性,是一个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的区别 正确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篇8

薛瑞

思政3班 *** 摘 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理论,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一,它的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本文重在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阐述作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以期读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 非公有制

从“三大改造”的完成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到了国民经济的99%,这种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构严重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也不符合中国生产力落后,物质文化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我国经济难以得到迅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并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与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重要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征。

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有制经济存在于与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二是公有制经济在这种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这说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它与搞单一的公有制是有根本区别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不等于搞私有化。私有化指的是从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向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其实质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检验是否私有化的标准,关键是看哪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没有导致私有化,反而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向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基础领域和具有竞争领域集中,大大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确立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地位。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这集中表现在它的四大功能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功能、宏观调控功能、分配机制功能、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垄断的功能。

第二,从历史原因来看,我们党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完成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提供了历史根据。从现实实践来看,公有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动力。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了主体地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是适应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由于经验不足,走过一些弯路,遭受一些挫折。但我国国民经济仍得到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制改革证明,只有根据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在生产力层次众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可以共存于同一个国民经济体系之中,并分别服务于与自身相对应的各个生产力层次。

第三,这是由我国国内实际和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生产力发展呈现多层次,既有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甚至还保留着手工劳动和畜力劳动的生产。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资本和技术的快速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是各国经济不可阻挡的大趋势。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决策自主、运行灵活等特点,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天然吻合。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有助于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还可以增加就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为了提高综合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不仅合理使用国内资源,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存在和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而不是削弱或损害社会主义。

3.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首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具体说来:

一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些社会成员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要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优势,说到底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关系在整个社会范围占优势。

三要保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确保主导作用的发挥。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四要促进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发展。如推进集体企业的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五要积极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以大胆利用。

其次,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并关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一是要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歧视。放宽市场准入,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完善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等。

二是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更要防止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转化。

参考文献:

1.田克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篇9

实事求是的坚持

(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吹响了新世纪伟大进军的号角。为了顺利推进这场伟大的进军,全会郑重地把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强调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实事求是。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前进。当前,我们正实事求是规划着祖国的“十五”,憧憬着风光无限的未来,党的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把握时代特征,放眼世界局势,规划中国发展,科学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一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十五”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建议》从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重要方针的确定,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科技教育、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问题的提出,无不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无不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同样的,要把五中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也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科学判断。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人们存在着或“左”或右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即国有经济的比重必须在一切地区、一切部门及至一切行业中占绝对优势,进而重新建立“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二是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迅速发展,股份制企业不断升温,担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到底能不能巩固,是否已经“私有化”,个别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是全盘私有化。为了正本清源、明辨是非,需要对基本经济制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阐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针对当时的国情,首先从所有制关系入手,在广大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并积极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2、坚持真理,是党的一贯方针。“四人帮”被粉碎后,由于“两个凡是”的阻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未得到完全恢复,使党的事业继续受损。1977年春,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公开指出坚持“两个凡是”是错误的,是不面对事实的。同年夏天,他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次年即1978年5月,邓小平同志以其超凡的气魄,积极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之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题,做了专题报告,进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由于邓小平同志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导致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博得喝彩、赞成。至此,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得以真正的恢复和发扬。党的工作重点才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迅速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历程看,邓小平同志已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邓小平同志还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到了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时,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以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了。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回顾改革开放20年来,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我们国家执行并且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正如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过去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的那样,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按照总设计邓小平同志所制定的“三步走”的模式,奋勇前进。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看我们党对

实事求是的坚持

如何结合实际,清醒地、准确地判断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失误,就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一个经过很短时间就能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导致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估计偏高,制定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政策,干了一些超越阶段的事情。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正确的认识,也有失误和挫折。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发生的一些严重失误,归根到底都是由干脱离了这个实际;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二十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符合了这个实际

一、艰辛探索: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深化过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的艰辛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晶。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之前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公私合营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非公有制占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在一段时间内,由于我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不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我国处在社会主义什么阶段等基本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搞“穷过渡”,致使所有制关系政策上出现了偏差。政策上的偏差,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从“必要补充”到“基本方针”,从“基本方针”到“基本经济制度”,从“坚持和完善”到“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是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实践经验,从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后而诞生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手抓,两手硬”、“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抓紧建设,不搞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推进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笔者不想面面俱到,本文就“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和“抓紧建设,不搞争论”这两个命题着重进行阐述。

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1、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党的思想路线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对“实事求是”一语的理解,我们可以追逐到远古的汉朝、大唐和晚清时代。三个朝代一个共识:是一个形容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的学术名词。而对其语进行哲学论证并赋予新的科学含意的创立者,应当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那是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首先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940年初,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再次使用了这个概念。他深刻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才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到1941~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党中央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许多文章及讲话,系统地论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具体分析了这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的根本对立。他把“学风”定位于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上,这就极大丰富了“实事求是”这个学术概念的内涵。毛泽东同志还给“实事求是”下了这样一个全新的科学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 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通常讲的规律性;„求‟就是要求我们深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在这样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善和提高,进而升华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当历史车轮滚到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党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这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唯心主义横行,形成上学业猖獗,中华民族陷和了深重的灾难,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使刚刚走向繁荣的祖国倒退了至少20年。

上一篇:创意简笔画教案下一篇:人生寓言电子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