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事故考核办法(精选8篇)
理办法
1.目的
为了通过对事故的调查分析和统计,研究事故规律,开展反事故斗争,促进电力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制定本管理办法。2.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故县水电厂。3.总则
3.1发生事故应立即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分析事故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严肃认真,要做到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3.2安监人员应认真做好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监督和监察,并有权利、有责任直接向上级安监部门反映本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和问题。
3.3发电生产中发生的事故,均应通过事故调查和分析追查其事故责任。3.4对于为防止事故减少事故 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于事故责任者,以教育为主。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本人,并提高大家的认识。
对于违反安全生产规程和制度,不遵守劳动纪律,工作不负责任,以及造成事故或扩大事故,甚至造成重大事故者,将分别情况严肃处理。4.事故
电力生产事故的确定。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定为电力生产事故。
4.1电力生产人身伤亡。在电力生产中构成的人身死亡、重伤、轻伤事故。
4.2发电机、主变压器、输电线路、配电线路的非计划检修没有按调度规定的起止时间停止和恢复送电或备用。
4.3发电机、主变压器、线路被迫停止运行系由于人员误操作(包过人员误动、误碰)引起。
4.4主要发供电设备的计划检修超过了批准期限。
4.5主要发供电设备异常运行已达到规程规定的紧急停止运行条件,而未停止运行。
4.6发生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隔离开关)。4.7发电机绝缘 坏,需要更换坏线棒或铁芯。4.8主变压器绕组绝缘损 坏。
4.9因故障造成发供电设备、公用系统设备坏,直接经济损 失达到5万元。
4.10生产区域失火,直接经济损 失超过1万元。4.11对其他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异常情况,本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定为事故。4.12事故性质的确定
事故根据其性质的严重程度及经济损 失大小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一般事故。按《DL558—94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5.障碍 5.1一类障碍
5.1.1未构成事故的主要发供电设备被迫停止运行、非计划检修或停止备用。
5.1.2发电厂的异常运行,引起全厂有功出力降低,比调度规定的有功负荷曲线数值低5%以上,并且延续时间超过1h;或一台发电机实际出力下降50%以上,但未超过50%,并且延续时间超过15min;或一台发电机实际出力下降到零。5.1.3为了抢救人的生命和抢险救灾而紧急停止设备运行。5.2二类障碍
5.2.1发电厂的异常运行,引起全厂有功出力降低,比调度规定的有功负荷曲线数值低5%以上,延续时间超过30min;但未超过1h。或一台发电机实际出力下降30%,但不超过50%,且延续时间超过15min;
5.2.2主变上层油温超过允许值或因冷却器故障而降低出力。5.2.3厂变部分失电但未影响主机运行。
5.2.4发电机升压过程中空载电压超过额定电压30℅以上。5.2.5压油装置压力降至规定的最低压力。
5.2.6油系统漏油致使油箱油位低于油位允许值或由于运行人员过失造成轴承温度异常升高超过正常标准5℃以上。5.2.7油、气系统安全阀动作。
5.2.8水系统压力低于或超过规定允许值。
5.2.9压油装置、空压机、闸门卷扬机、排水泵电机绝缘损坏。5.2.10发供电主要辅助设备损坏 5.2.11主要电气设备误投、误停保护者。5.2.12因主观过失造成轻伤休假者。5.2.13透平油、绝缘油不合格超过规定时间。5.2.14表盘失去电源,威胁机组安全运行。5.2.15生产厂房与设备被水淹等威胁安全运行或造成经济损失价值达5000元以上,未构成事故者。
5.2.16因异常运行引起发供电设备或公用系统损坏直接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未构成事故者。6.事故调查和处理权限
6.1发生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采取救护措施,阻止事故扩大。6.2有关领导和安监人员接到事故报案后,应立即赶赴现场,组织现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6.3电力生产二类障碍(含)以下的异常由分场负责组织处理,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6.4电力生产一类障碍(含)以上的事故,由厂安全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负责调查处理。
6.5重大事故、特大事故、伤亡事故的调查,按局有关规定执行。
6.6事故调查报告是事故处理的依据,事故调查人员有权向事故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更不能阻碍,干扰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6.7事故处理:一是对事故本身的处理,必须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二是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根据责任大小严肃处理,进行必要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7.考核与奖惩
7.1厂安全生产委员会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对各单位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
7.2考核项目:安全记录,发电事故率,全厂非计划停运次数,人身重伤率。
7.3安全记录为连续无事故的累计天数,凡发生事故,除下列情况外,均应中断事故单位的安全记录。
(1)人身轻伤。(2)配电事故。
(3)不可预见或无法防止的外力破坏事故。(4)无法采取预防措施的户外小动物事故。(5)完全由调度的责任引起的发供电设备事故。7.4对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集体和个人给于表彰和奖励。7.4.1能圆满完成目标管理中的安全指标;
7.4.2生产中实现“百日安全无事故”、“汛期安全无事故”; 7.4.3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防止人身伤亡事故;
7.4.4及时发现和处理重大设备缺陷和隐患,避免重大设备事故或设备损坏;
7.4.5发生事故时,积极抢救,防止事故扩大,使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免受重大损失,表现突出;
7.4.6在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方面有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进行安全生产研究,提合理化建议,在安全生产等方面成绩显著者。
7.5对发现事故隐患无故不按期整改,对事故隐瞒不报,谎报,除追究领导责任外,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7.5.1发生电力生产二类障碍,可根据事故调查组的建议,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对主要责任者,扣当月效益工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扣当月效益工资50%。
7.5.2发生电力生产一类障碍根据事故调查组的建议,安全生产委员会同意,给于主要责任者,扣除效益工资两个月;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扣当月效益工资。对有责任的安全员扣当月效益工资50%。
7.5.3发生电力生产事故及特大事故,由局安委会依事故调查结果作出行政和经济处罚决定。
7.5.4未达到年终安全考核要求或未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单位取消年终评先资格。
为了绷紧生产安全这根弦, 近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新修订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该《办法》于2016年7月1日起施行。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修订背景
2009年3月,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颁布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7号, 以下简称原《办法》) , 对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 原《办法》亟需修订完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管理部主任高双喜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应急预案工作的背景和重心发生变化。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 应急预案的定位从补充应急管理制度向完善应急准备、规范应急处置转变, 工作重心从解决预案有无向提升预案质量、发挥预案实效转变。同时, 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对简化应急预案评审、备案程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推动应急预案工作与时俱进, 适应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需要, 有必要对原《办法》进行修订。
二是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文件对应急预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安全生产法》对企业的应急预案主体责任、政企应急预案衔接、应急预案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文) 、《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国发〔2011〕4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3〕101号, 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等文件对应急预案功能定位、编制程序、管理责任、预案衔接提出了具体要求, 进一步明确企业应急预案应当体现先期处置、自救互救的特点, 强调应急预案编制应当开展风险评估和资源调查并广泛征求意见, 强化政企应急预案之间的相互衔接, 突出应急预案的评估修订和动态管理。而原《办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主要问题是重规范企业应急预案内容, 轻规范应急预案编制程序;重预案内容的全面性, 轻应急预案内容的实用性;重规范企业内部各类应急预案衔接, 轻政企应急预案衔接;重规范应急预案的签署发布, 轻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动态管理。因此, 需要通过修订原《办法》补充和细化相关具体要求。
三是一些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中的经验教训需要通过《办法》汲取和改进。根据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导致事故发生和扩大的原因之一, 就是瑞海公司应急预案流于形式, 应急处置力量、装备严重缺乏, 不具备初期火灾的扑救能力。为提高企业先期应急处置能力, 近年来一些部门和企业采取了编制重点岗位应急处置卡等措施, 指引从业人员在第一时间对事故的应急处置。这些措施有利于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有必要通过修订《办法》加以推广和实施。
企业必须找准预案定位
在新出台的《办法》中, 对企业必须履行的预案编制、备案和日常管理责任作出了要求, 企业如何才能将这些要求落实到位,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管理部主任高双喜提出了以下三点内容:
一是必须将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落实主体责任是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做好应急预案工作的关键所在。《安全生产法》和《办法》明确规定了企业主要负责人、相关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应急预案工作责任。企业要带着强烈的责任感来做好应急预案工作, 尤其要从资金、人员和管理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层层、一级级地抓落实。否则造成严重后果就会依法受到惩处, 追究责任。
二是必须正确理解应急预案的功能定位。各类企业必须要找准应急预案的功能定位, 解决“预案是什么、干什么”问题。这是预案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 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强调一下, 预案不是现场救援方案、不是作业规程、更不是应急制度汇编, 预案是事前准备的工作方案, 其主要功能是平时牵引应急准备、战时指导应急救援, 可以说是应急机制的载体、应急培训的大纲、应急演练的脚本和应急行动的指南。因此, 企业要紧扣完善应急准备、提高应急能力开展应急预案制修订、培训演练等工作, 推动应急预案实战化应用。只有这样, 应急预案才能落地, 才能发挥作用。
三是必须广泛宣教培训。一方面, 企业负责人和应急管理人员要积极组织《办法》培训, 认真学习, 吃准、吃透《办法》的精神, 牢固树立预案工作不到位就是隐患的理念, 掌握预案的编制、评审、备案、培训演练、评估修订的程序、方法, 做到会编、会管、会用。另一方面, 要按照《办法》的要求, 采取制作宣传展板、岗前教育等形式, 面向车间、班组开展应急预案知识的宣传教育, 使一线员工知风险、知流程、知措施, 真正提升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
应急预案科学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
应急预案编制过程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 那么企业怎样才能保证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管理部副主任孔亮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应急预案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应急预案主要用于明确事前、事中、事后谁来做、做什么、何时做、用什么做。因此, 一个好的应急预案必须要满足三个有效性。第一, 权责分配的有效性。就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结合本企业的组织体系, 确立最优化的运行机构, 即明确需要什么样的应急机构, 有哪些人参与, 职责又是什么, 等等。第二, 应急响应的有效性。就是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确定最优化的应急流程和措施, 即明确什么时候最该干什么、怎么干, 等等。第三, 资源调配的有效性。就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确定最优化的应急资源调配程序和方法, 即明确如何保障资源、如何调集资源等内容。
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不仅关乎预案的质量, 也起到完善应急准备的作用, 可以说, 在某种程度上比应急预案本身更为重要。因此, 要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就必须做到:
一是基于风险、立足现有。风险评估是预案是否实用的关键, 否则预案就是无根之萍。要分析风险可能引发什么样的事故、影响范围有多大、有什么样的处置措施, 当前的应急能力是否与事故处置相匹配、需要哪些应急资源、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等等。只有把这些都分析透了, 才能保证预案与生产实际的符合性、与应急机制的符合性, 预案才能有针对性。
二是规范程序、全员参与。应急预案对应急事故处置, 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牵涉到方方面面。《办法》在总结相关典型经验做法的基础上, 归纳了成立编制小组、确定体系、编制预案、征求意见、评审和公布等编制程序。企业要认真学习、把握实质, 真正抓好预案编制的过程管理。要坚持“谁用谁编、自下而上、全员参与”的原则, 既要保证职责不漏、流程不漏、资源不漏, 又要促进各个层级预案之间的相互衔接, 为预案的最优化提供支撑。这里强调一下, 从近年来的执法检查来看, 应急预案的编制多为应急管理人员负责, 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参与相对比较少, 需要企业加以重视和改进这方面工作。
三是做实评审、严格把关。企业应急预案的评审是应急预案是否好用管用的保障。《办法》对应急预案评审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作了详细规定, 我们也在研究评审方面的标准。企业必须重视评审工作, 可以采取桌面推演、研讨、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 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合规性, 包括所规定的职责分工是否有效, 响应分级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应急响应程序是否科学, 应急保障措施是否满足事故应对工作需要, 基本要素是否齐全, 与外部预案是否相互衔接, 等等。
四是演练评估、动态修订。《办法》明确规定了演练评估、定期评估和事故评估等三种应急预案评估方式。企业要按照《办法》要求, 重点围绕上面所讲到的权责、应急程序和措施、应急资源调配的有效性开展评估, 并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真正做到常用常新。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三大亮点
“此次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对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顽疾, 有针对性地作了回应。”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解读了《办法》的三大亮点。
亮点一重在事前准备
国家安监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1月至5月, 全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8854起、死亡9977人, 按照可比口径 (下同) 同比分别下降11.4%和14.1%。其中, 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 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虽然前5个月安全生产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的形势, 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数据显示, 5月重大事故同比上升, 渔业船舶事故集中多发。5月发生3起重大事故, 环比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增加7人, 上升17.9%。
从事故致因理论来看, 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一定的时空里交叉所致。
海因法则又告诉我们,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 必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处事故隐患。
这些都说明, 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有征兆、有苗头的, 可以通过发现隐患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达到预防和避免事故的目的。亦可以说, 一切事故是可以预防, 一切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 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 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 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 出手及时有力, 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
此次修订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的指示, 以预防为导向, 重在事前的准备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教授赵来军长期跟踪危险化学品安全问题, 他认为, 事前的信息共享对事故应急处置作用较大。
“从已经发生的重大危化品生产安全事故来看, 由于缺乏危险化学品信息共享系统, 在应急处理时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导致事故扩大情况。进一步讲, 消防人员对仓库内具体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及分布情况一无所知, 只能在对仓库和堆场里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种类等信息都不明确的情况下开展应急处置, 最终导致人员伤亡。”赵来军认为, 如果信息事前被安监、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共享, 那么事故应急处置阶段的损失就不会这么严重。
针对此, 新修订的“办法”要求, 编制应急预案前, 编制单位应当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
所谓事故风险评估, 是指针对不同事故种类及特点, 识别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 分析事故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 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提出防范和控制事故风险措施的过程。
所谓应急资源调查, 是指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以调用的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 并结合事故风险评估结论制定应急措施的过程。
“靖江危化品仓储爆炸事件, 就是调动了上海等周边区域的消防力量。可以说应急处理比较到位。”唐钧说。
亮点二扭转形式主义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 被认定是一起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2015年8月12日, 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
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 瑞海公司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达10项之多, 其中之一, 是未按规定制订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事实上, 从已经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来看, 不少生产经营单位都极其不重视应急预案。
新修订的《办法》对于长期以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存在的顽疾, 有针对性地作了回应, 可以说是“求真务实”。
“首先是扭转应急预案的形式主义, 转变为真实性和实用性的处置方案。”唐钧告诉记者, 自2005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以来, 有一部分单位的应急预案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编制时“向上看齐”, 直接摘抄上级的预案;平时“束之高阁”, 出事后找出来当作“挡箭牌”推卸失职之责。
针对这种情况, 《办法》第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单位的应急预案, 并对应急预案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负责;各分管负责人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
此次《办法》“求真务实”的第二个体现是:改变预案的静态管理, 转变为镶嵌进入日常管理工作的动态管理。
从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 第十七条及安全生产法 (2014年) 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可以看出, 由于对预案的管理未明确规定详尽的办法, 导致有一部分单位把预案静态管理, , 即把预案当作额外的附加任务。
新修订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力争扭转此局面。
此外, “办法”以法律责任的形式, 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约束, 并且强化预案与日常管理的紧密契合。如《办法》第六章还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应负有的法律责任。
只有把预案工作镶嵌进入日常管理, 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预案的应有功能。
亮点三强调真实实用
如果缺乏可操作性, 那么应急预案如同纸上谈兵。因此, 预案编制要强调实际操作为导向。
新修订的《办法》明确要求, 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编制真实、实用的预案。
“预案编制后还要定期演练, 让相应岗位的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唐钧说。
如《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本部门应急预案的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 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培训活动, 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 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
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
此外, 还要告知周边, 提醒周边的利益相关群体和部门, 都要提前做足准备。
如《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 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 并及时发放到本单位有关部门、岗位和相关应急救援队伍。
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其他单位、人员的,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有关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的其他单位和人员。
关键词: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应急救援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06-01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人们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的意外事件。也有事故发生时不伴有损失的情况,这种事故被称为险肇事故。险肇事故是很危险的,如果再次发生就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危险。所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普遍存在。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危险各不相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存在着差异。对大量的事故调查、统计、分析表明,事故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掌握和研究这些特性,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事故、了解事故和预防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1 事故报告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2 事故分析
事故大多属于事先没有预料的偶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因此,事故致因研究,不能在直接观察下进行,而是要在事故发生之后,通过调查分析,找出事故原因。确定事故原因是事故调查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正确分析确定事故原因,才能吸取教训,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预防、控制事故的重要复发。但是,事故发生的机理往往很复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时一起事故往往有多种原因,而各种原因之间又有着复杂的关联。因此分析确定事故的原因时,应先从直接原因入手,再分析找出事故的全部原因,从全部原因中分晳找出起主导作用的事故原因,即事故的主要原因。
(1)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
(2)事故间接原因,是间接导致事故的原因。即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技术和投计上的缺陷、教育培训不够或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技术知识、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3)事故主要原因,指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属于下列情况者为主要原因: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光线不足或工作地点及通道生产(施工)环境不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有错误;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不懂操作技术知识;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2]。
3 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追究责任。
4 事故处理
4.1 事故调查处理原则
(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对事故的调查处理不仅要揭示事故发生的内外原因,找出事故发生的机理,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预防重复发生事故的措施,作出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的认定,依法依责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而且也是为政府加强安全生产、防范重特大事故、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切都源于事故调查的结论。事故的结论正确与否,对后续工作的影响非常重大。因此,事故调查处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认真地对待,不得有丝毫的疏漏。
(2)“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3)公正、公开的原则。公正,就是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不准包庇事故责任人,也不得借机对事故责任人打击报复,更不得冤枉无辜。公开,就是对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果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自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引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能使较大范围的干部群众吸取事故的教训;挽回事故的影响。
4.2 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区分
调查处理职工伤亡事故,要分清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主要调查处理责任事故。责任事故——是指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是指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或在技术改造、发明创造、科学试验活动中,因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无法预测而发生的事故。
4.3 事故处理程序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內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有关机关应当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4 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
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参考文献
[1] 谈明华.浅谈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管理[J].青海电力,2003(4).
第一条 为了减少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国家财产重大遭受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中纪委中组部《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各(分)公司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分)公司。
第三条 企业管理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因未落实安全生产职责而发生责任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除接受国家司法机关的法律责任,集团公司内部依照本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四条 本规定所指生产安全事故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安全环保事故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与工作有关的人身伤亡事故。
第五条 本规定所指的责任追究人员集团公司及子(分)公司党政正副职及安全业务主管等人员。主管(业务)负责人系指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主管安全或分管相应业务工作的负责人。
第六条 集团所属的子(分)公司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有下列情形之一并造成责任事故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管理责任:
(一)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规定,未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针对重大危险源、大型施工作业及组织大型活动时,未制定、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或应急救援预案的;
(二)批准违反相关设计规范的设计,使建设项目存在严重缺陷,或者建设项目没有设计或开工通知单就同意施工的;批准未办理“三同时”手续的新、改、扩建项目开工生产或批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开工生产的;
(三)不按设计规定组织施工,或削减安全设施,或批准将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任务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个人的;
(四)未按规定对入厂、转岗、复工、特种作业人员及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合格,安排上岗作业的;
(五)企业用工(定员、定时、技能、资质、保险、合同等)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的;
(六)无视安全监察指令和法规、标准要求,不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消除事故隐患或者落实防范措施的;
(七)批准或同意超过检维修期设备运行,或设备有严重缺陷又不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的;批准或同意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设备的;
(八)违反规定批准或同意购买、使用不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危及安全生产的原材料、设备、装置、防护用品、器材、安全检测仪器的;
(九)发生突发事故、事件后,由于工作不力或沟通协调不及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十)其他过错发生责任事故的。
第七条 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对各子(分)公司生产安全负有管理责任。下列情形,应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不按规定及时组织子(分)公司召开安全会议、帮助子(分)公司分析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对子(分)公司安全工作监管不力而发生责任事故的,追究集团公司安全管理部门的责任。
第八条 责任追究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免职、撤职、留用察看、解除劳动合同。
第九条 发生1人死亡事故,对子(分)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记过或记大过;
第十条 发生1人以上3人以下死亡事故,对子(分)公司主管(业务)负责人、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降职或免职; 同时,扣子(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当年业绩奖金总额的15%。
第十一条 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事故,子(分)公司主管(业务)负责人、党政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同时,扣子(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当年业绩奖金总额的30%。
第十二条 发生10以上人死亡事故,对子(分)公司主管(业务)负责人、党政主要负责人解除劳动合同; 同时,扣子(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当年业绩奖金总额的40%。
第十三条 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所列事故任一类12个月内发生2次,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提高一个档次,即分别提高到按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对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不报,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处理,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真实情况和资料的单位,根据情节轻重,对事故单位第一责任人给予警告直至记大过处分。
第十五条各子(分)公司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本办法制定适应本单位相应的生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六条 本规定未作规定的责任追究,按国家、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十二)(应急预案)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错1空扣1分,共50分)
1.应急预案的管理遵循()、()、()、()的原则。
2.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和同级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制定相应的部门应急预案。
3.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结合本单位的()、()和(),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4.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按照针对情况的不同,分为()、()和()。
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编制本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
6.综合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1)等主要内容。
7.专项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处臵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8.现场处臵方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和()等内容。
9.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对本部门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审定;必要时,可以召开(),听取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
10.()、()和()、()、()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单位和()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评审应当形成书面纪要并附有专家名单。
11.评审人员与所评审预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
12.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的()、预防措施的()、组织体系的()、响应程序的()、应急保障措施的()、应急预案的()等内容。
13.受理备案登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应急预案进行(),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出具();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并()。
14.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应急预案的培训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预案培训工作。
1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臵方案演练。
16.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至少()修订一次,预案修订情况应()并归档。
17.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建立()档案,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18.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未按照规定备案的,由()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并处()以下罚款。
19.生产经营单位未制定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导致事故救援不力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责令(),并依法给予()。
20.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后,应当及时启动(),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及()启动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
1、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2、生产经营单位申请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3、发生哪些情形时,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
三、案例分析(14分)
C 市有一化工园区,其中规模最大的企业是甲石化厂。该化工园区内,与甲石化厂相邻的有乙、丙、丁三家化工厂。针对该化工园区的火灾、爆炸、中毒和环境污染风险,该市编制了《 C 市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救援预案颁布后,该市在甲石化厂进行了事故应急救援演练。以正是应急求援演练的相关情况。模拟事故:甲石化厂液化石油气球罐发生严重的泄露,泄露的液化气对相邻化工厂和行人造成威胁,如发生爆炸会造成供电线路和市政供水管道的损坏。演练的参与人员:市领导,市应急办,安监,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相关人员,甲石化厂有关人员,有关专家。演练地点:甲石化厂厂区内。演练过程L2009年7月11日13时55分,甲石化厂主要负责人
接到液化石油气罐区员工关于罐区发生严重泄漏的报告后,启动了甲石化厂事故应急求援预案,同时向市应急办报告示。市应急办立即报告领导,市领导指示启动C市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应急求援预案。按照预案要求,市应急办通知相关部门,求援队伍,专家组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市领导到达事故现场时,消除队正在堵漏、控制泄漏物,医务人员正在抢救受伤人员。市领导简要听取甲石化厂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后,指示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并采取相应应急处臵措施。为了减小影响,没有通知相邻化工厂。16时30分,现场演练结束,市领导在指挥部进行了口头总结后,宣布演练结束。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效率,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辖区内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三条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情况,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至29人死亡,或者50人至99人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至9人死亡,或者10人至49人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1人至2人死亡,或者1人至9人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四条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
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
第五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及本办法,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事故发生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支持、配合上级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履行职责,积极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效率。
第二章 事故调查
第六条
重大事故和造成一次死亡6人至9人或者重伤30人至49人或者涉嫌谎报、瞒报的较大事故,由省政府授权省安全监管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造成一次死亡3人至5人或者重伤10人至29人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较大事故和造成一次死亡2人或者重伤5人至9人或者涉嫌谎报、瞒报的一般事故,由市(地)政府(行署)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市(地)安全监管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造成一次死亡1人或者重伤1人至4人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事故,由县(市、区)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县(市、区)安全监管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市、区)政府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情况及时报当地政府。
上级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调查下级政府负责调查的事故。第七条
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管辖区域内的,由事故发生地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政府应当派人参加事故调查。
中央驻省和省属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较大和重大事故由省安全监管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发生的一般事故由市(地)政府(行署)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市(地)安全监管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八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由有关政府、安全监管部门、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邀请检察院派人参加。必要时,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协助事故调查。
第九条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政府指定,或由政府授权的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人担任。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工作。
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组组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调查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发布有关事故信息。
第十条 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情况。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类别和责任。
(三)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
(五)指导相关政府和部门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和善后处臵工作。
(六)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七)责成有关部门对涉嫌犯罪的有关人员和相关单位财产依法采取相关措施。
(八)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应设管理组、技术组和综合组。管理组主要负责查明事故发生经过和主要原因,查清事故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向事故调查组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初步处理建议,形成事故责任调查报告。
技术组主要负责查清事故直接原因,认定事故性质和类别,提交事故技术鉴定报告,配合管理组查清事故责任。
综合组主要负责收集和管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起草事故调查报告,整理报送事故信息,协调事故调查相关工作。
第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事故相关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讨论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组成员要认真负责的发表意见。
对事故调查报告有不同意见不能取得一致的,应当提交书面材料与事故调查报告一并报送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政府。
第十四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名称、经济类型、生产规模等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十五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政府报送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60日。
第三章
事故处理
第十六条
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对事故调查报告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0日。对事故调查报告审查批复后,由安全监管部门按照批复意见对事故进行结案。事故结案通知下达给有关政府,同时抄送同级政府办公部门和事故调查组成员单位。参加事故调查的监察机关将处理意见下达给有关监察机关履行处分程序和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七条
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政府批复意见和事故结案通知要求,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事故结案通知要求,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处分情况,应当及时报送监察机关备案。有关部门和事故责任单位应当及时将事故结案通知执行情况报下达事故结案通知的安全监管部门。
第十八条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安全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会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九条
建立事故调查处理督办制度。市(地)政府(行署)负责调查处理的事故由省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进行督办,县
(市、区)政府负责调查处理的事故由市(地)政府(行署)安全生产委员会进行督办。
第二十条
事故处理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政府或其授权的安全监管部门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的事故调查处理适用本办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事故调查处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事故调查处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响亮地提出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首先必须充分尊重人的的生命权、生存权, 因为对于人而言,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发展, 必须以不损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和底线, 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要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坚决杜绝以牺牲人的生命来换取所谓的发展。因此, 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命红线观”, 必须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观不放松、不动摇[1]。
1 生产安全事故
1.1 生产安全事故概念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人身伤亡 (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1.2 生产安全事故等级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事故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四个等级。
1.3 生产安全事故类别
根据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 事故可分为20类, 分别是: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火灾、灼烫、淹溺、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事故其他伤害。
1.4 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
2013年2月23日14时, 企业氧化铝厂发生一起起重轻伤事故。
2014年3月12日10时35分, 企业氧化铝厂发生一起触电伤亡事故。
从起重伤害事故原因分析说明, 起重指挥范某发现钢球斗子不正, 用手去推吊钩钢丝绳, 是造成这次起重事故的主要原因。
从触电伤亡事故原因分析说明, 负责操作人擅自减少操作票项目 (尽管做了带电标识) , 但容易使其他人员误判断。没有进行安全确认, 及操作票执行不规范是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两起事故的发生, 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感受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两起事故的原因表明, 我们的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违章操作, 不安全行为, 后果严重的难以挽回, 警醒我们员工要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杜绝违章行为和侥幸操作, 避免事故发生。
两起事故防范措施:
1) 广泛教育员工汲取教训, 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2) 组织员工认真学习理解岗位操作规程和特殊岗位的操作规范;3) 持续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4) 严格执行标准的电气工作票和操作票制度;5) 加强岗位危险因素辨识和安全确认制度;6) 加强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
2 企业不安全行为典型种类及原因分析
2.1 不安全行为
从上面分析可见, 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因素, 是人的因素。在生产实践中, 我们企业生产现场存在着员工或外委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如劳保用品穿戴不齐全, 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 检修作业不规范, 氧气乙炔瓶放置或运输不规范等, 这些都是造成事故的原因。
2.2 企业员工典型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分析
根据安全统计分析得知, 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来自员工的安全知识不足, 安全意识不高 (识别和接受危险源的能力) , 习惯不好, 这三者的来源是员工所在组织的安全管理方案的质量。
主观原因:
1) 员工作业程序不规范;2) 员工安全意识淡薄, 对不安全行为可能会导致的后果认识不足;3) 许多老员工, 思想比较麻痹, 养成习惯性的违章;4) 员工侥幸心里作怪, 认为偶尔一次不安全行为估计不会发生事故的心理而发生了不安全行为;5) 外委施工队人员流动性大, 应付的思想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客观原因:
1) 违章作业, 特别是检修过程中易发生的各类不安全行为;2) 安全培训的针对性教育不够。企业应尽可能的对所有安全操作进行安全培训, 使安全部门与生产部门合作, 安排培训内容;3) 对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措施落实不够, 应该对所有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系统整理, 并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4) 员工对作业场所情况了解不够, 对相关要求掌握不到位, 上岗后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3 不安全行为管控
3.1 从事故的危害和教训中, 我们应该坚持五个观念
1) 树立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2) 各级管理层要执行属地原则, 对各自管理的安全工作直接负责;3) 所有的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4) 企业要尽可能的对所有操作安全进行安全培训, 使安全部门与生产部门合作, 并安排培训内容;5) 各级负责领导必须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沟通和正面引导。
3.2 从事故的危害和教训中, 我们杜绝不安全行为要做到六个要素
1) 领导重视;2) 切实可行的政策给予支持;3) 要有各级管理层到员工的参与;4) 要有效的双向沟通;5) 要有针对性的培训;6) 要有效的安全检查。
3.3 安全文化的建立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有重要意义
1) 以人为本, 人性化管理;2) 安全文化的建立;3) 改变文化的关键要素。要从管理层驱动转变为员工驱动, 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团队合作, 进行持续的改进, 形成我们企业一流的安全文化[2]。
4 安全事故的思考
安全事故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教训, 更多的是思考, 我们要汲取事故教训, 切实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增强责任感。具体如下:
1) 全面客观分析事故。从上面分析可见, 安全事故可以由多个原因引发, 最主要的因素, 是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2) 汲取事故教训, 增强安全意识;3)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管理;4) 重视并加强安全生产的信息管理工作, 使安全管理部门能根据安全生产信息, 及时准备地作出科学决策指导生产;5) 要将“安全就是生命, 违章就是事故”等安全文化理念真正地渗透到每一名员工的思想中, 使思想指导行动;6) 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当前企业上下正在进行扭亏为盈, 而一线员工做好本职安全生产工作就是最好的降本增效。在工作中员工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规程, 还要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 杜绝习惯性违章和侥幸行为, 消除安全隐患。
5 结语
只要企业人人都重视安全, 时刻关注安全, 把安全生产铭记在心, 消除任何对安全工作的饶幸心理, 企业的安全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摘要:介绍了安全事故的危害性, 分析了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到位、员工不安全行为突出等问题。得出结论:每一次安全事故都很值得反思, 要痛定思痛, 更要付诸行动。
关键词:安全事故,事故危害,原因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强调的“生命红线观”咋理解?[DB/OL].人民网:倪洋军, 2013[2015-07-20].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609/c1003-21800254.html.
一、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以及事故处理所要达到的目的。
事故调查处理是一种公权力行为,理清法律关系有助于我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明确思路,有效指导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从法律、法规规定和实践情况来看,事故调查处理可能涉及的法律关系是:1、民事关系:以死亡事故为例(下同)。死者家属与员工所在公司的关系,是涉及善后和民事赔偿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协调这层关系时的原则是“有效指导、掌控局面”(下文会具体阐述到)。同时,民事关系还包括死者工伤保险赔偿的问题,涉及劳动部门。当然,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工会应该介入。2、行政关系:一是应急救援,当还有需要救护的人员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预案要求,有效充分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救助,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个工作应该排在第一位;二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对事故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三是凡涉及到行政机关不作为的,纪检监察部门也要及时进行取证工作。3、刑事关系:事故程度达到司法机关立案标准,司法机关应及时搜集有关证据,对相关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基于上述对事故处理可能涉及法律关系的认识,我们就相对清楚事故处理的基本目的:民事关系方面,善后工作和民事赔偿工作得到有效引导,死者家属与员工所在公司能积极协商;行政关系方面,行政部门要通过有效工作组织应急救援,及时调查取证;刑事关系方面,司法机关及时控制涉案人员,开展调查。
二、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几个关键环节和重点把握内容。
事故调查处理一般包括接收事故报告、有关部门救援、善后、调查取证、责任认定和追究等关键环节,每个环节应该把握的重点均有所不同,主要是:
(一)事故信息渠道及时畅通
事故发生后,时间意味着生命,能否及时报告直接意味着能否得到及时救助。事故报告这一环节,应该重点落实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宣传,让企业清楚《条例》的性质和具体规定,督促企业及有关人员知晓《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即:“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在实践中,我们处理过这样的案例,企业本身没有存在隐瞒事故的故意,却因为无知而未报告,在相关矛盾激化经媒体披露后,政府有关部门主动介入,该企业行为最终定性为漏报。在今年的安月活动中,我们在电视上、报纸上和集中宣传时都有意识地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取得一定效果。二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报告、通知一定要衔接好。主要有:1、信息主渠道的报送,安监部门等接到事故报告后要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2、向上级安监部门的报告。3、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10条规定,将事故情况通知公安部门、劳动部门和检察院(如前所述,处理相应的法律关系需要)。在事故报告方式上,必要时先电话报告,事后书面报告。
(二)事故应急救援及时有效
从实践来看,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正是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战检验。和其它地方一样,我区已经制定总体应急预案、生产安全事故预案、火灾事故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预案和非煤矿山事故应急预案等预案,各预案都以抢救人的生命为重点,明确工作机构、工作职责、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等。预案制定后,有必要经常性开展演练,不断完善预案,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如在每年安全月期间,我区都组织开展大型的事故应急演练,检验相关设备的实战效果,协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急配合等,这些措施将有效提高预案的实施效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有必要成立一个专业性强、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协调指挥机构,如我区就投资500万元成立集美区应急救援中心,统筹全区各应急预案的实施,事故发生后,救援工作更加有效、更加专业化。
(三)事故善后工作及时开展,有效防止矛盾激化
事故发生后,死者家属会赶赴事故发生单位,往往是人数众多。情绪激动,如在我们处理过的一起事故中,死者家属近50人围堵在企业门口要求立即予以事故赔偿等。因此,事故发生后的善后工作必须及时有效开展。实践中,以下的程序和做法是行之有效的:1、政府及有关部门不能放任善后工作不管,必须有效掌控局面,因为善后工作涉及到稳定的问题,因此只能迅速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督促、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整个善后工作由企业负责就可以而不管效果如何。综治部门可以在这个时候有效介入。2、明确引导做好善后等工作的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予以督促、引导:(1)死者家属的情绪安抚、接洽等事宜,企业应当启动危机管理机制,指定专人负责联系沟通死者家属,这个工作会起到缓和紧张局面的作用。(2)协商善后和民事赔偿工作: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予以引导。企业和死者家属协商尽快进行死者善后工作,明确民事赔偿的前提,即福建省关于人身伤害的相关标准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协商。劳动部门、各镇街司法调解部门可以主动或应申请介入进行调解。这个工作能够防止死者家属因对有关规定不熟悉而无理取闹等。(3)督促企业及时向有关部门办理工伤保险理赔问题。(4)死者家属和企业就民事赔偿等问题一直协商不下来或已经没有协商的必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就要督促死者家属和企业就民事赔偿等问题及时提交法院,进入司法程序(有些地区法院有专门设立处理类似问题的“绿色通道”)。实践表明,上述处理方式能有效解决死者善后和化解纠纷工作。
(四)事故调查组依法成立
事故调查处理是一个法律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似乎由安监局一家在负责调查处理事故,这实际上与有关规定是不符的,也必然不利于事故调查处理。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安监局是在政府授权的情况下,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不是调查处理)”。首先:政府授权程序要办理,依据是《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
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其次,参与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单位有安监局、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条例》第22条作了明确规定。第三,经授权的安监局牵头组织事故调查组全面开展事故调查时,要避免出现只有安监局人员在调查取证而其他调查组成员没有参与调查,只是参加事故调查组会议。
(五)事故取证工作讲求方式方法
一般来说,事故取证工作要按照《行政处罚法》等规定的证据种类及时调取,要注意的是对容易缺失的证据要先安排取证。当然,事故取证工作中的一些方式方法值得注意和总结:1、责任倒查方法。如在一事故中,死者是特种作业人员但没有特种作业证,我们就利用倒查的方法,先要确认他没有特种证的证据——再查当时招聘后的安全培训情况,这样,就很容易理清事故原因,认定操作员工、管理层和决策层的事故责任。2、专家介入法。事故直接原因是认定事故事实的前提和基础。实践中,事故直接原因除了操作个人个体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关,必须科学地予以界定。目前,安监部门总体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而且事故直接原因复杂,由专家介入是一个高效又很有说服力的做法。从几起由市安全生产协会专家组介入的事故处理情况来看。直接原因认定的比较有说服力,有些事故案件进入法院诉讼程序后,法院也认可专家的意见。3、充分利用直接证据法。事故发生后,各当事人有可能基于种种考虑而回避相关问题,比如我们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就遇到事故当事人前后陈述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考虑更加有效调取间接证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等);另一方面,我们应第一时间充分利用技术设备固定相关直接证据(相关致害物等)。如在一起高处坠落事故处理中,我们及时封存发生断裂的绳子,移送鉴定机构鉴定,调取现场监控录像,拍摄现场照片和录像等等,证据客观直接,效果很好。
(六)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要依法规范
按照《条例》第30条规定,《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和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应该把证据情况和证据论证列入,才能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切实充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因为,无论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强调的是建立在各种证据支撑基础上的法律事实,而不是办案人员凭空猜测的事实。应该说,这也是调查处理事故应该十分注意的地方。
事故原因分析应该进一步予以规范化,所谓的规范化就是要避免笼统出现“安全管理不到位、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等之类的原因分析,要具体原因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依据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具体内容认定事故原因,如事故直接原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失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未使用个人防护品”等;事故直接原因中物的不安全状态:“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具体列出)缺少,生产场地环境不良”。事故间接原因:“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等。
事故责任认定方面,一般有直接责任、领导责任和主要责任,实践中一般不再认定“一定责任”或“部分责任”。具体来分析,直接责任者就是指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人,行为表现为:(1)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冒险作业;(2)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违反劳动纪律、玩忽职守;(3)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设施。领导责任者就是指其行为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行为表现为:(1]没有按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未经特殊工种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2)缺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或不健全;(3)设备严重失修或超负荷运转;(4)缺少或没有安全措施及安全信号、安全标志、安全用具、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5)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的。主要责任者就是指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人。确定事故主要责任者的原则是:以事故的主要原因确定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七)事故责任追究要主体明确,实体和程序合法
1、事故处理的主体。如前所述,事故调查一般是安监部门牵头组织,而事故处理则必须依法明确具体执行的机关。如道路运输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交通运管部门,建筑施工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建设部门,企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主体是安监部门。公安部门对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的行为予以立案侦查,检察机关对对可能涉及渎职犯罪的行为予以立案侦查。
2、事故责任追究的内容。事实上,存在两种课罚行为的相互交织,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发生行为,在追究事故责任时,必须对事故发生行为予以追究,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行为中往往存在违法行为,是否予以追究呢?《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一般把事故发生行为认定为后果,而对事故原因的违法行为予以规定罚则。如:《安全生产法》第80条第2款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有前款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对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因此,总的来说,如果事故责任追究中已经吸收违法行为的处理,就不能再处理该违法行为,而事故处理中没有对相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则必须另行处理。
3、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依据。《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暂行规定》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都与事故处理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不一致,甚至有些标准会冲突,似乎无所适从。我们认为,事实上《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暂行规定》的出台主要是要达到“依法治安”的目的,针对的是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理,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针对的是事故的责任追究和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事故调查处理中就不难适用相关法律法规了。
三、事故处理可能涉及的其它问题
我们在调查处理事故过程中按照《条例》规定主动邀请检察机关参加事故调查组,检察机关也充分履行职责。应该说,这是个比较新的工作,关键是要明确检察机关在事故调查处理中职能定位。实践中,检察机关在对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依法移送的法律监督方面起到很好的把关作用,比如在2007年,我区检察机关就有关事故责任人是否触犯刑事法律提出意见,最终由事故调查组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刑事犯罪案件4起,追究刑事责任人4人,社会效果凸显。当然,检察机关也会根据自身职责,进一步调查是否涉及渎职犯罪等。
【生产安全事故考核办法】推荐阅读:
生产安全事故认定办法10-17
生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10-07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办法12-08
黑龙江省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11-23
生产系统安全环保管理考核办法11-16
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09-06
“外委施工单位安全文明生产”考核办法09-11
印发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的通知10-26
海口市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奖励办法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