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精选7篇)

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篇1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一)确有其事

(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四)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二)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二、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新闻写作的谋篇布局,即消息或通讯的结构设计、段落安排,实际上体现着写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此时此刻,要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这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均属想当然,无可非议地在严禁之列。

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一)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二)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三)要注意核对数字。

五、描写要有分寸感

我国新闻界最常见的是滥用溢美之辞,描写时夸大、渲染、拔高。新闻描写是否恰如其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记者的态度,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如果带着个人的好恶,就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有关的事实。

六、要注明新闻来源

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

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篇2

从照片的制作层面来讲, 本身把三维空间在二维画面中表现就是一种极大的不真实。相机的颜色与视觉会有偏差、偏色, 更不用说早期的黑白摄影, 本身就是一种扭曲。在感光宽容度方面, 人眼要比胶片和数码高出许多, 人眼能看清背光的建筑物以及耀眼的天空云彩, 而照片, 要么就是云彩颜色绚烂而建筑物变成了模糊的剪影, 要么就是建筑物色彩细节清楚而原本美丽的云彩却成了白色的一片。在焦距的透视变形上, 鱼眼的畸形画面和长焦的压缩空间, 当然有悖视觉真实;在速度的控制上, 慢速的车水马龙与高速的子弹飞出, 已超越人眼直接观察范围的视觉真实。

从拍摄人员的角度来看, 摄影更加远离了客观真实。只要有人在控制照相机, 就存在着取景构图的选择, 存在着焦距对在哪里的选择, 存在着使用什么速度的选择, 断章取义地选择了某个瞬间, 根本说明不了真实。美国的路易斯·海因就说:“我想要表现的是应予纠正的事情。”这种采取“先入为主, 主题先行”的拍摄方法, 尽管是为了捍卫劳动人民的权利, 揭露剥削者的罪恶, 但以这样态度拍摄出来的“童工劳作”难道就没有主观的成分, 它还属于纯客观真实吗?

当代艺术家尝试着不去控制照相机, 以便于抽出拍摄过程中的人为的主观性, 让相机“自动”拍摄, 体现并达到拍摄的客观性。如日本艺术家何原温就把相机支在洛杉矶街头, 设定每隔一段时间自动拍摄;还有人试验把相机设定为自动模式, 扔向天空, 让其以任意的角度与任意的时间自由拍摄。但这种试验仍然受制于作者在大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制约。所以说, 客观性本来就是摄影术的乌托邦, 用摄影行为本身来建立客观性, 正是一种不断捶打语言边界的妄念, 而这种妄念只是带来了新的视觉经验。由此, 在摄影的视野中, 抓拍与摆拍的区别, 其实已经成为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问题。不去控制相机都不能做到客观, 抓什么, 在哪里, 哪一刻抓, 无不体现着拍摄者的文化选择、阶级立场, 又怎能代表客观真实呢?

时代不同了, 自由的纪实摄影家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的照片和现实世界是一对一精确的, 人们通过观察照片即可得知世界的真相, 结果却是二手影像的泛滥以及大众对“震惊”照片的麻木, 纪实摄影所反映的表象恰好掩饰了其背后真正复杂的社会关系。难怪新纪实摄影主义也已摒弃了眼见为实的观看方式, 而用拟实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拍摄纪实摄影。既然如此, 新闻摄影也不必花力气去拘泥于摆拍还是抓拍, 抑或谁在后期调整中的小动作了。

如优素福·卡什拍摄于1941年的《丘吉尔》不仅激励了英国人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斗志, 也加速了希特勒走向坟墓的进程。愤怒的丘吉尔成为盟军的精神力量, 也成为震慑希特勒, 让法西斯闻风丧胆的精神武器。然而当时在现场拍摄的卡什却发现, 当时的丘吉尔叼着雪茄, 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 全无“英格兰斗犬”的暴烈威猛。卡什显然不能满足于这样现实中的无神的留影, 于是突然上前, 一句“对不起”的同时, 迅即从丘吉尔唇间夺下雪茄。被惹恼的丘吉尔怒目而视, 左手叉腰, 即将发作。一瞬间, 卡什按动快门。试问如果将温文尔雅的丘吉尔照片发表的话, 还能够传递出威风凛凛, 果敢坚定的气势, 能使丘吉尔成为英伦反法西斯精神的象征吗?

再者, 在相对真实中, 要明确总体真实, 注意舆论导向, 以免产生传播的负面影响, 坚持从总体上、大局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注意大局与局部的关系。如果没有一个大的基调作用下任由发挥, 片面的具体真实与总体真实不能统一, 会出现局部报道对大局不利的影响。

标榜民主自由的美国媒体为了宣传自己的正面形象, 不惜以局部代替整体、以个别代替一般, 肆意歪曲事实。福克斯电视台曾播放过美军士兵向伊拉克儿童分发糖果的镜头, 美联社曾拍发过美军怀抱伊拉克儿童的照片, 美国媒体试图通过这些手段将美军扮演成自由使者的角色。美军新闻发言人布鲁克斯曾给记者们播放过一段美军在伊拉克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的录像:一个伊拉克小男孩一手指着自己的嘴, 一手朝拿着食物的美军热情地挥手。在他旁边, 另一个小男孩竖起大拇指, 一脸灿烂的微笑……布鲁克斯最后解释说:“没有人强迫他们, 这都是真的。你看到的是, 他们平生第一次品尝到什么是自由。”就算这段录像是真实的, 但相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 相对于整个伊拉克人民, 这几个孩子又能说明什么呢?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刍议 篇3

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记者是社会的、时代的记录者,其社会使命如同史家一样神圣:今天的新闻正是明天的历史。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时代要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意义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正确舆论导向。真实是导向的基本前提,离开真实,导向正确就成了一句空话。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建立在真实的新闻报道基础上。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舆论导向,必然是错误的导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不但不能起到正确导向作用,反而会因为误导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新闻媒体还承担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民意表达的责任,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真实可靠的信息提供的是正确的参考,虚假不实的信息提供的是错误的参考。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新闻媒体本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美国著名报人约翰·德莱恩对这一点论述得十分明确:“新闻记者的职责与史家相同,就是不顾一切寻找事实真相。”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直接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赢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础。那些得到受众欢迎的媒体,都是因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中提高了知名度,赢得受众信任,树立了权威性,提高了公信力。

新闻的真实性,还关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媒体的引导功能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现的。编辑記者是新闻媒体的主体,编辑记者素质的高低决定媒体和新闻报道水平的高低,决定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高下。新闻记者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承担着社会守望者的职责,因此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但是如果私心作祟,为了一己私利,发布甚至编造虚假新闻,其个人诚信度必然大打折扣,甚至被公众唾弃,身败名裂。

总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新闻界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多年来,我国新闻战线也正是因为坚持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全面、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重要新闻事件,揭露和抨击了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种种不良现象,从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促进了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近年来,一些虚假新闻、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出现在一些新闻媒体上。严厉查处虚假新闻,严把新闻真实性这道关,并以此带动新闻队伍建设,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保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虚假新闻的特征和根源

一段时间以来,从“纸馅包子”到“华南虎照”,虚假新闻层出不穷。纵观这些虚假新闻,不外有如下一些特征:

道听途说,不予核实。2005年,某报报道一位青年科学家和一位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将结婚的消息。当事人后来称作者从未采访过她,该报也确认系刊发时听信误传,未及与文中所涉及的两位当事人作求证。像这种不向当事人求证的违规行为,在媒体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不到现场,偏听偏信。随着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新闻采访技术越来越发达,途径越来越多样,也越来越便捷。但与此同时,采访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些记者不到现场,只是从网络上拿别人现成的报道充自己的作品。有的记者只凭电话采访就写新闻,很容易得出片面不实的报道。

蓄意编造,凭空联想。兰州某报曾发表了耸人听闻的一则消息《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后来证实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仔细分析,这篇报道之所以严重失实,关键就在于记者在采访时没有进行深入调查,而是主观猜测,看到残肢等就联想到肢体被煮熟,并由此推断是一起杀人碎尸案,从而造成了恶劣影响。

稿费写手,赏金写手。现在社会有一批自由撰稿人,专事从境外媒体和网络上收集新闻,剪剪贴贴,修修补补,就成文发稿。如果编辑把关不慎,就会导致报道失实。

常识失判,把关不力。2006年6月,某报报道了《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的消息,说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先后有5名法官被中纪委、最高检双规或逮捕,其中卷入调查的法官、律师多达数十人,由于人数太多,深圳中级法院的日常工作由深圳市纪委代管。此消息引起极大轰动,后经深圳当地媒体核实,纯属子虚乌有。作为常识判断,怎么可能由纪委来代管法院的日常工作呢?像这样一张司法专业类报纸都会出现司法常识失判的问题,其他报纸上经常出现类似常识性的错误也就不足为怪了。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一个重要的根源是在大力提倡市场化和媒体产业化的今天,媒体作为一个商业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与同行的竞争,竞争信息量、竞争独家报道、竞争发行量、竞争广告、竞争受阅率、竞争收视率、竞争点击率、竞争社会影响、竞争品牌价值,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竞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择手段竞争的结果就是,大量偏离新闻理念和基本原则的虚假新闻、夸大新闻、猜测新闻、不实新闻、片面新闻、低俗新闻等不断涌现。

杜绝假新闻时不我待

虚假新闻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人民群众对此意见也很大。杜绝假新闻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每个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首先要对新闻工作者加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虚假新闻之所以不断出现,与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放松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为经济利益而背弃社会责任、违背职业道德有直接关系。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力弘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严格遵守新闻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扎起防止虚假新闻的“篱笆墙”。

另外,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在采访的第一阶段即严格把关,洞悉新闻来源的真伪,分辨事件的真相,揭示并深入了解和掌握事件的本质,从而作出报还是不报以及如何报的决断。当前,随着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媒体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带来商业化倾向和记者队伍结构与心态的变化,使部分都市类媒体记者片面追求报道的娱乐性、轰动性、可看性,而不愿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对于新闻事实本身的深入采访、探究与细致观察上,以至于不惜捕风捉影,甚至凭空捏造。尤其是由于当今记者队伍普遍年轻,阅历不深,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的作风缺乏,对通讯员供稿、网络采访或传稿、采访对象提供现成材料的过于依赖,使得很多新闻因未能直接进入现场并与采访对象接触而失真。因此,对于读者的报料,记者必须第一时间亲临现场采访,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获取当事人及利益无关方等多方的证实。未到现场的报料新闻则不能轻易发稿,更不能滥用材料改写。

第三,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新闻工作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好新闻从业人员,防止虚假新闻。实践证明,把思想道德教育、职业培训与新闻战线的整体管理、各新闻单位的内部管理相结合,加强和完善体制、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新闻工作运行机制,是防范虚假新闻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假新闻无见报的可乘之机。要着力健全制度,强化自律,完善制止虚假新闻的长效机制,从采访、编辑、校对、审读、阅评等各个环节完善新闻制作流程和管理规范,落实防范假新闻的措施。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篇4

摘要: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竞争;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内容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有三: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一,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第三,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

瓦解。假新闻之所以危害大,原因就是在公众的信念里,媒体报道的是事实,从而使假新闻获得了事实的力量,并以事实的力量祸害社会,其危害自然不可小视。所以说,没有真实性,事实将不成为事实,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二)把握新闻的真实度。新闻真实不仅包括基本事实的真实,即细节的真实,同时也包括整体的真实,即报道的事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但是,对于其中什么是细节,真实到什么程度,整体情况如何等,由于对新闻真实度的把握和认识上的偏差,就造成了失实报道。对于新闻真实度认识的偏差及对它的讨论,是现在新闻界普遍存在而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严重问题,归结起来,这种偏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偏差一: 将真实度等同于有选择的事实。在进行报道的时候有意识地针对某些现象,有所侧重,以对事实的陈述来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观点。比如说,国际上某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报道的事实明显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国家利益使我们在报道的角度上可以有所斟酌,但并不等于可以用自己选择的事实去叠加出错误的结果,造成读者对形势的混乱认识。

偏差二:以偏代全,真实的现象不能反映真实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化。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我们所要求的新闻真实,就是为了达到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新闻报道缺少一个适当的评判标准,在报道一件事件的时候,常常是一叶障目,忽视本质和主流,忽视整体。如社会上曾一度流行“下海”现象:政府官员弃官经商、大学教授投笔从商、工厂职工辞职经商„„对这些现象进行报道,首先要分清其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大趋势?是否多数人都准备这样做?在分清之后,再选择合理的报道量与报道方式。

偏差三: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造成整体报道效果的偏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而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但这并不等于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尤其在揭露社会丑陋现象的报道中,这点更值得注意。揭露社会丑陋现象,将其暴露于公众,这是新闻媒介的社会作用之一,是媒介自觉履行自己的“环境守望”职责。这类报道应以揭露丑陋现象的发生原因、后果危害为主要目的,而对其过程应以概述为宜,否则,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三、虚假新闻频出的原因

虚假新闻危害甚多,首先它是对学科的颠覆;其次是对客观事实的践踏;第三是对新闻伦理的背叛;第四是对公众信念的嘲弄。以下是对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阐述:

(一)媒体竞争激烈。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的媒体数量急剧增加,同质竞争、同城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这给虚假新闻的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出于利益驱动,一些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宁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制假者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竭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利益和沽名钓誉驱使。首先是商业化倾向侵蚀媒体。为片面追求娱乐性、轰动性,一些媒体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将一桩小事炒作成热点,或是无中生有,将并未发生过的事描述得活灵活现。另一方面,一些记者编辑为了能够获奖,提高个人地位和声誉,为晋级提升铺垫道路,想方设法修改自己的作品。例如当年“非典”时期,一对新婚伴侣走上街头的照片以及近年来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和《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获奖照片造假事件等,均属此类。

(三)媒体素质和行业管理缺陷。这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传播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储备,当然就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采编队伍职业道德水准整体下滑。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是没有编制的聘用人员,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因而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效应”,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严重危害社会和受众,损害媒体公信力。《纸馅包子》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力量既源于事实,也源于公众的信念,虚假新闻既践踏了事实又嘲弄了公众的信念,即使能一时蒙蔽公众,最终却逃不脱公众的惩罚。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面对新形势,应保持怎样的工作作风,怎样增强政治和导向意识?如何辨别、判断来自方方面面信息的真实程度,敲定事实的细节,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呢?

第一,要保证新闻来源是真实的。每一位记者写报道都不能凭空捏造,应特别注重新闻的来源,而且需要明确新闻来源是真实可信的。所以,记者在选取新闻来源时要坚守新闻核实原则,不能为了追求时效性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之间没有可比性,要从源头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

第二,搞好调查研究,报道中的各个要素必须真实,避免言过其实。调查研究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获取事实真相的法宝。搞好调查研究需要“四到”:脚到、眼到、耳到、心到。要客观公正,不夸大、不掩盖事实。新闻报道的5W和1个H必须真实,写作要认真,语言要准确,表述要确切,用词要恰当。

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新闻专业素养教育。新闻从业者要恪守职业道德、树立

良好的公众形象,忠诚于党,取信于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第四,建立惩处和制约机制。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始作俑者,一般处理办法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样的轻微处理既不治标,也不治本。这种对虚假新闻监督和惩戒机制的缺失,其结果必将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助长了新闻造假之风气。因此,杜绝虚假新闻,既要依赖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一种他律,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法规来惩处假新闻的制造者,以此来进行强制性制约,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与评价正确与否,会直接反映到新闻报道中。不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或偏离事实本质的结论,新闻报道也必然不能完全体现真实性原则。因此,新闻真实要忠实地反映外部事物,做到不走样。要二是不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善于在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做到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的真实、准确。

参考文献

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篇5

申论范文宝典: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然而最近有关于记者陈永洲被捕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报刊“请放人”、“再请放人”连续的头版,让不少人以为陈永洲是无辜的。随着陈永洲对自己的犯罪事实进行了供认并深刻悔罪,整个事件峰会路转,舆论哗然。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中联重科的商业信誉,给中联重科造成重大损失,是长沙警方刑拘陈永洲的理由。如何规范媒体秩序,防止出现虚假报道等行为,是陈永洲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今后政府应该用法律手段加强对虚假报道源头的预防,培育采编人员在工作中尊重事实,遵守法律,遵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一经发现,坚决取缔,铲除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的买卖市场。并依法打击虚假报道违法犯罪行为,对相关责任人实行严格问责,进一步明确新闻纪律。中公教育提供

【申论范文】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我们生活随着信息的发展与传播速度的提升,不断面临假新闻的侵扰。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有很多优秀的新闻记者为新闻的真实,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牺牲生命。中公教育提供

但是,在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也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在今天之所以越来越突出,是因为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等都有了相当大的不同。比如,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一个小报的假新闻一般只能影响到它有限的读者。但这条假新闻如果被转载在网上,再连续转载,其影响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必须坚决杜绝虚假新闻,确保新闻宣传导向正确。

一是树立正确的新闻真实观,加强新闻从业者的道德修养。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实话,不弄虚作假,不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力求全面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真实性。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要从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立场出发,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修养,提高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自觉性。中公教育提供

二是增强法制观念,防止新闻侵权。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导致虚假新闻出现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的情况很多,危害性也很大。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增强法制观念,掌握好“法”与“非法”的界限,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尊重法人和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防止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侵权、毁誉现象,对那些确实由于新闻报道失实造成侵权、毁誉及其他恶劣影响的,有关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同时承认错误、做出更正。

科学课堂引入的原则和要求 篇6

1.科学课堂引入的原则:

首要的是启发性原则。科学课堂的引入必须要有启发性。比如,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设置一定的悬念,引导并启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有研究表明,科学课堂的引入环节如果有启发性,那么整节课都会出现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良好局面。

其次是情景性原则。不同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有所不同。良好的教学环境造就活跃的学习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很大的作用。

第三是趣味性原则。既然兴趣是学习重要的内驱力那么教师就要巧设引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来。

第四是知识性原则,我认为换句话说,也可以说成是有效性原则。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加强,家长和学生非常在意课堂实际上的教学效果,也就是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应该要掌握的知识。所以即使只是课堂开始时候短短几分钟的引入环节,也必须包含一定的知识量,必须要对提高正堂课的课堂效果,有着一定成效。

最后是感染性原则。感染性指的是学生在接触客观事物的时候,深入体会它蕴藏的内涵,进而激起他们自身强烈的情感。

2.在设计科学课堂引入方法的时候的一般性要求是:

(1)目的明确化:所选的材料和形式,要紧扣主题,有助于学生迅速能够明确这一个环节的目的,初步了解这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2)选材生活化:从生活中出发,多选取学生们所熟悉的素材为出发点,比如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趣味生动而新奇的故事、当前聚焦的热点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它“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魅力,从而从心底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迅速拉近学生在心理上与科学的距离,降低本节课的教学难度;

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篇7

新闻策划是关于新闻传播的一种程序化的计划、组织、整合、实施的过程;是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 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 办出特色, 取得最佳社会效益。著名记者艾丰认为:新闻策划的主体是新闻编采人员, 客体是新闻业务活动, 特点是“创意性”,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运用新闻资源, 以取得最佳社会效益。[1]随着社会经济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人们在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情况下, 有了更多的信息需求, 更加关注新闻事件, 对新闻播报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一些媒体通过夸大事实或偏离事实角度的途径来制作独家新闻, 以此吸引受众的目光, 这种做法大大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想要做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就需要在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做好新闻策划工作, 以此赢得竞争。

二、新闻策划中把握真实性原则的意义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 也是最高要求, 新闻必须真实, 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2]新闻真实性原则在任何新闻工作中都是必须得到严格遵守的, 脱离了这个原则, 新闻就不可以称之为新闻。而新闻策划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梳理, 找到最具有新闻价值和报道意义的切入点, 以指导后期的报道和编辑工作。新闻策划可以说是新闻工作的基础, 没有好的新闻策划就不会有好的新闻报道。所以在新闻策划中也必须把握好真实性原则, 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就脱离事实进行不合理的夸大和虚构。如果新闻策划中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就会脱离新闻的初衷, 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 不利于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三、在新闻策划中如何应用真实性原则

(一) 在真实性原则中寻找报道主题

大众传媒的兴起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在信息时代当中, 受众接收到的信息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 新闻在各类消息中脱颖而出的难度也更加大了。所以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真实性原则下, 寻找合适的报道主题来加强新闻的传播效果。在新闻策划时, 要对新闻素材进行系统的梳理, 然后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情况下, 把看似简单的素材经过补充和相互联系加工为综合性的深入的新闻素材。在之后通过选题策划, 寻找一个最有价值的切入点, 确定报道的主题。例如, 面对近年来频繁曝出的食品问题事件时, 要把近期的类似事件联系起来, 寻找一个共同的切入主题。[3]另外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从理论出发去分析事实, 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对主题进行深化和补充, 丰富报道的内涵, 推动媒体品牌的建设。

(二) 在真实性原则中贴合受众需求

信息传播的对象是广大受众, 要想做好新闻工作就必须明白当下人们的信息需求, 所以新闻策划要在真实性原则中尽量贴合受众需求。例如, 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 做新闻策划时就要考虑到受众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度, 联系当下人们迫切想要了解的社会问题, 进行报道角度的选择, 但对于事件有关的数据要如实地报道, 不能因为想要加强新闻效果就进行夸大和捏造。[4]在做新闻策划时, 新闻编辑要注意放宽眼界, 不要把观点局限在某一层面或是某一时间点, 要考虑到事件的未来发展走向以及事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要用综合的眼光看问题, 在既定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 更多地让新闻贴近社会现实, 增加新闻的附加价值。[5]

(三) 在真实性原则中进行改革创新

网络媒体的兴起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也让各大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在信息纷杂的今天, 想要做出独具价值的好新闻, 就要在新闻策划时格外注重改革创新。我们都知道,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同一事件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在新闻策划中, 新闻工作者要用综合性的眼光看待事物, 要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 发挥想象和联想, 不要墨守成规, 要试着用全新的观点来解读事件。[6]例如, 同样是对运动赛事的开幕式进行报道, 有的媒体中规中矩的报道了绚丽的场面, 而有的媒体却以参加开幕式的表演者为报道对象, 令人眼前一亮。当然, 新闻应当是客观全面的, 在新闻策划中要先遵循客观规律, 然后再发挥创新思维, 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背离了新闻事实, 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而把新闻报道变成了浮躁、肤浅的假新闻。

四、结束语

新闻策划是一项完整系统的工程, 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 新闻工作者要依据新闻资源不断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进行全盘考量, 及时对符合客观实际的报道做出适度调整, 使新闻策划与报道对象、采访环境的客观实际始终相吻合。[7]还要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真实性的原则, 在不断的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不断提升自我的新闻素养, 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从而为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人们有了更多的信息需求, 更加关注新闻事件。近年来, 媒体间的竞争越发激烈,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 脱离事实进行新闻策划, 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因此, 本文强调了在新闻策划中把握真实性原则的意义, 并提出了在新闻策划中应用真实性原则的策略。

关键词:新闻策划,真实,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霆, 陈维璐.新闻策划中的“求真”与“求新”艺术[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2) :145-148.

[2]卞文超.在真实中沙里淘金[J].青年记者, 2013 (7) :53.

[3]黄妙杰.周密策划接近真实——谈电视媒体如何做好新闻专题报道策划[J].南方电视学刊, 2014 (4) :101-102.

[4]王轶群.新闻策划中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应用[J].新闻传播, 2010 (03) :116.

[5]李楠.论新闻策划在实践中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D].西北大学, 2014.

[6]向延桃.对新闻策划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探讨[J].新闻窗, 2011 (02) :19.

上一篇:勤工俭学部学期总结下一篇:平凡之间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