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不觉人生寒初三作文

2025-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梦不觉人生寒初三作文(推荐4篇)

有梦不觉人生寒初三作文 篇1

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就因为有这个梦想,我们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力量的源泉。如果一个人连梦想都没有,那么就没有一个目标,没有上进心,就与行尸走肉无碍。一个人有了梦想,这一生才会坦坦荡,无怨无悔。

所谓梦想,不仅仅是理想与期望,而要付出行动。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中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继承并发扬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我知道学习中医必然艰难,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行医采药,足迹遍及许多地区,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写成。这样的毅力是何等惊人。

在当今社会,有多少医院都是以挣钱为目的。又有多少无良医生只盯病患的口袋,无视病患的病痛。天价的医药费让多少家庭支离破碎。住院的病人因无钱交费被停药,无端增加额外的费用等等。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万分痛心,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中医,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做一位良知医生,尽自己所能让人们摆脱疾病之苦。

YuDan于丹:有梦不觉人生寒 篇2

那天,从莫高窟的洞里出来,已经是下午4点了,她说,想去沙漠里看那些奇丽的风景。朋友闻言大惊,劝她不要独自前往,说,天马上就黑了,沙漠里很危险。可她不听,向莫高窟的讲解员借了一个装了8节一号电池的特别大的手电筒斜背在肩上,给朋友留了一张纸条:“我去沙漠了,我带手电了,请你别担心。”随后,她就独自走进了沙漠。

一路上,阳光缤纷,一把一把地洒进沙漠,美极了。用心聆听,能听到金属落地一般的沙沙声,无比美妙。金灿灿的沙漠,线条柔美,静物画一样美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沙漠里欣赏夕阳西下,她如痴如醉。似乎只是转瞬间,暮色四合,天立刻就黑了,伸手不见五指。气温骤然下降,寒气刺骨。沙漠中只有骆驼刺,为了御寒,她用双手去拔。骆驼刺的根扎得极深,她的手指最后扒得鲜血淋漓。她挖了一个小坑,将骆驼刺放进去,用一条毛巾将火引燃。火灭了,寒意袭来,她只好又去拔骆驼刺,将其点燃。就这样一边烤火,一边焦急地等待黎明。

天亮了,朋友找到她,冲她狠狠发了一顿脾气:“你真不要命了,竟敢一个人独闯沙漠!你给我的纸条上说你带手电了,可手电有用吗?你知道沙漠晚上有多冷吗?你知道沙漠里一下就会降温二三十度吗?你知道沙丘会平移吗?你知道沙漠里有狼吗?你知道沙漠里会有沙尘暴吗?”

于丹闻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因为这些,她真的不知道。她想说,走进沙漠,观赏沙漠的绚丽是我的梦想。作为城市里长大的女孩子,沙漠的诱惑是何其大啊!

研究生毕业后,于丹来到一个名叫柳村的地方生活了两年。在偏僻山村,从来没吃过苦的于丹,竟然连看书都成了奢望。对于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女孩子而言,嗅不到芬芳的书香,是最大的痛苦。仿佛一个突然溺水的人,四周茫茫皆是水,看不到堤坝,无法登岸,心情自然无比沮丧。

有一天,收到一封信,是朋友写来的。打开信一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信的中间只有大大的一行字:“我什么都不怕,我带手电了。”

紧握着那张信纸,于丹心潮起伏。记忆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独自闯进沙漠的午后。她恍然明白了,五年前独自走进沙漠的那天,身上背着的手电筒是唯一一件没什么实用价值的道具。它是用来照亮梦想的。它激励你为了心愿,以一种青春的勇敢去闯荡那样一个孤独的地方。

尽管有危险,但你不知道,你就真的去了。于丹由此认真地思考,为什么自己现在心生沮丧呢?这是因为,现在自己知道了沙丘平移的危害,知道了沙尘暴的威力,懂得了狼的残忍,也了解了沙漠降温人会有多冷。所有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的影响,让人变得畏缩了。此时能给精神充电的,就是心灵深处那些永远闪亮的梦想。

梦想是生命的保鲜剂。一步一步走过去,梦想就像手电的光一样,在心里也是一种能量。于丹最终走出了困境,大踏步走向了成功。她最喜欢这样一句话:“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人生无痕,光阴如水,而唯有梦想,温暖我们的心。人生只要有梦,哪怕我们只是一粒飞沙,越过千山万水去演绎一幅精美的沙画,这一生也是值得的。

有梦不觉人生寒读后感 篇3

难得的周末,很大的雪,安安静静的享受了一段闲适的阅读时光。从一个采访中得知于丹写了一本新书,精彩的访谈,让我遇到了《有梦不觉人生寒》。很快读完此书,感觉一个字――美。书的装帧很美,设计很美,文字很美,纸张、颜色、插图、书票、阅读的感觉都很美。

于丹把本书称为“求真卷”,她讲道:活出一团真气来,不负今生。就这么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她活得自信,充实,通透,和几分豪气。古人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虽不尽然,但逐步进入并走过这个年龄段,大家都会有与作者一样的心路历程,从访谈中,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进入中年以后,不仅行走千万里到过南北极,还对人生、生命以及国学做了深入系统的思考,于是有了本书。本书分为真我出发、真命气象、真回山水、真爱家园、真如本性、真品人生、真珠流年、真心欢喜八个部分。因为真心,真言以及作者对中国文化深厚积淀后的真知、直解,让人读后是大有裨益的。我想不同经历的人不同年龄段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在此不做更多评价。不管怎样说,本书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作者在前言中写道:人到中年,才能感觉生命深处,有一些历久弥真的东西,缓缓d醒。“d”字,是死而复生的意思。作者今年正好五十岁。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进入四十岁以后,大多都会变得焦虑起来,焦虑实际上是对自己前一段人生和未来人生的自然不自然的反思和思考,是对生命无常失去亲人之痛后的遗憾和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漂泊久了想回的那个家,要么父母走了,要么他们像孩子一样需要我们照顾。会时常听说,周围的亲朋好友或同事或听说有人英年早逝和得了什么大病,生命变得无常起来,过去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事,似乎一下子离我们这么近。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变老,原来很听话对你有些小崇拜的孩子已经不再听你的了,或着准备开始他们自己的人生。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正在奋斗追求的`一些东西已经偏离了我们的内心。职业生活开始由正数期进入到到数期。等等,等等。

作者今年正好五十周岁,经过可能几年或十年的思索,终于感悟到了真我。从真我出发,秉持一团真气学会随缘,开始自己“新”的人生。

摘几段作者的话:

岁月如逝水,洗尽铅华,真正能留下的,必定是历久弥真的。

人生没有痕迹,就像光阴流水一样都走完了。幸亏还有梦,有梦就不会觉得人生太寒冷。

女人一生都在寻找对的“邂逅”.小到遇对一件衣裳、一个首饰,遇对一朵花、一首歌,遇见一杯茶、一个笑容。大到遇对一份感情、一份工作。相逢是缘,相守是分。这辈子的“缘”与“分”,如何相遇,如何得到?这是女人的修行。

天堂何往,地狱何方?天堂地狱,不过一念之间。没有哪个地方必定能成全你,也没有任何地方真正能毁灭你。

被动无奈永远都是瞬间,主动率性才是永恒。当我们在经年累月的生活中,已然练好“冷暖自知”的内功,便是时值得学着“丰俭由人”了。

有梦不觉人生寒初三作文 篇4

他有个“庸俗”的名字,叫王发财,出生在巍巍长白山腹地的一个叫上甸子的贫瘠山村。这个小山村几乎与外界隔绝,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大山,闯荡天涯去“发财”。因为家境贫寒,王发财小学刚毕业就不得不辍学。看儿子回来,平时坚强的父亲也掉下了眼泪,哽咽地搂着王发财的头说:“不能上学委屈你了!”王发财当时尽量压抑着自己心中的苦痛,语气平和地说:“爸,没啥!我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以后也能闯荡天涯!”

为了解决没有书读的难题,王发财的腿几乎踏遍了村里所有有书人家的门槛儿。可尽管王发财很刻苦用功,但是这片贫瘠的故土很难承载一个山村少年五彩斑斓的梦想,这也暗暗预示着他的前程必定是无尽的漂泊和磨难。

只要有空闲,王发财便跑到邻乡去给工程队打工,一天下来,他稚嫩的肩膀要红肿好几天,这样1个月能挣近100元钱,可这些钱他1分也舍不得花,积攒下来,大都买了自己喜欢的书和杂志。

血汗钱都被王发财“挥霍”了,指望儿子下地多干活的父亲恼怒了,他觉得当年给儿子起名“发财”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儿子在败家。他把儿子的书全都烧毁了,书变不成香喷喷的米饭,写作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山村里是没有出路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悬崖勒马,踏踏实实种田,多收粮食过好日子。

生活还要继续,为了省钱,也为了倔强的父亲不再烧书,他到白山市图书馆办了一个图书借阅证,去借一次书来回要花8个小时。崎岖的山路很难走,王发财常常跌得浑身是伤,可他没有退却,一周去两次图书馆风雨不误。

在阅览室里,文学、哲学、历史,只要能够看到的书,他统统不放过,他如同一个赤贫者发现了宝藏,欣喜若狂,每翻一页书都有一股激动。

书越读越多,已不满足于欣赏的他开始试着写一些小文章。白天怕被父亲看见,他就晚上偷偷打着手电筒尝试着写作,写好后再偷偷按照杂志上的地址投出去。幸运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没想到,他的第一篇稿件就发表了。

不久稿费寄来了,居然有100多元,这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成了爆炸性新闻。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让他专职写作,从此一篇篇美文见诸全国各大报刊。

几年后,当他看到吉林市一家杂志社招聘编辑时,经历过风雪洗练的他决定走出大山。可除了身份证,他手里只有一张小学毕业证。面对“我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回答,王发财拿出一捆他发表过文章的期刊,这些署名“王发财”的文章让杂志社的总编辑眼睛一亮,王发财被破格聘用了。从此他的文字之旅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富有灵气的文笔和对工作的热情很快得到领导的赏识。但他心中的那个写作梦却越来越大,两年后他决定辞职去北京,去寻找更远的“天涯梦”。

那是王发财第一次进京,他像一尊刚出土的陶俑站立在火车站出口处,京城的气派让他有点眼花缭乱,他终于到了这个被人们称为“祖国心脏”的地方,看着周围红红绿绿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他坚信,这座城市一定能承载起他五彩斑斓的梦想。没有任何身份和学历证明,为了生存,他在北京做过酒店清洁工,做过盒饭小贩,甚至烤过羊肉串,虽然没挣到钱,却领略了北京博大精深的文化,接触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京城闯出一片新天地,简陋而又拥挤的宿舍成了他的“写作工作室”,没有桌子,他就趴在地上写。白天要打点零工赚生活费,晚上为自己的命运“加班”,人在绝境中,求生的欲望是非同寻常的。创作赚稿费,成了他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上一篇:五百字数学日记三年级下一篇:党规党纪知识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