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学作文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长小学作文(共12篇)

成长小学作文 篇1

我从小就有一位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书,它给我快乐,带给我欢笑,带给我丰富的知识,它伴随着我快乐的成长。

妈妈是一位老师,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教我背古诗,讲故事。听妈妈说,我会背很多唐诗,最有趣的是我两三岁的时候,看见绿油油的草坪,我就会天真的问妈妈这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草吗?当我看见明亮的月亮,我又会问这是“床前明月光”的月亮吗?每每这时我总能受到叔叔阿姨们的表扬。这是我更加兴致勃勃的地读书。

读书让我在生活中的朋友越来越多。记得那时,我总爱和小区里的姐姐们一起玩,但是我年龄太小,大家玩智力游戏都不愿意选我一组,让我十分苦恼。不过有一次玩成语接龙,我竟然出乎意料地比她们还答得多,接的快,让姐姐们刮目相看,后来每次玩游戏他们都争着抢我。读书让我得到了友谊,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了。

进入小学后,我们开始写周记,写作文,同学们都觉得十分困难,我却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难,现在想来还不都是这一本本书籍帮助了我吗?从书中我不但学到了优美的词句,而且学到了许多写作的方法,所以写作轻松多了。我现在不知看故事书,还看校园小说,百科知识,科技故事......有时为了看完整套书,我要向书店跑好几次,但我却乐此不疲。

读书给我的生活到来了许多快乐。书在我地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一首首动听的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书将继续伴随着我快乐的成长!

成长的烦恼

“我不准你去!”奶奶咆哮着,脸色渐渐从红润变得苍白,身体微微颤抖,耳朵红红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我在一旁无助地咬紧嘴唇,呆呆地站着,心绪渐渐飘回几年前……

父母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离婚了,奶奶开始排斥妈妈,她不让我跟妈妈见面。我对妈妈的思念如涛涛江水,却无人倾诉。每当我想起妈妈,眼前就不禁浮现起妈妈慈祥的面孔,我想大喊:“妈妈,我想你。”却只能咬紧下唇,握紧拳头,把一切思念憋在心里。

昨天,妈妈打电话给我,她细细地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孝敬奶奶,有空就打电话给我,记得想我……”听着听着,眼泪慢慢溢出我的眼眶,我不停点头,一切思念却说不出口。

今天我终于忍不住了,我跑去找了奶奶。却没想到奶奶的反应竟如此激烈。我垂头丧气地走回房间。却想起妈妈的期待,家人之间的气氛,我顿时又鼓起了勇气。这个烦恼已经绑了我很久了,我要再接再厉,克服它。

我再次走到奶奶面前,“奶奶,我真的想去妈妈哪,她终究是我的妈妈不是吗?你是我的奶奶,她是我的妈妈,我不想你们的关系这么僵硬,给我一次机会好吗?”我认真地对奶奶说。我等着奶奶再骂我一次,但她却意味深长地望着我,我不禁又绷紧了神经,深怕奶奶又生气又拒绝一次了。

“好吧,我让你去,你一次一次找我,我早该明白,小鸟长大了,该独立了。”奶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是那么地无奈,那么地沧桑。我成功了,通过我的坚持,我的勇敢,我挣拖了这个烦恼。

成长中的烦恼会不断地磨练我的意志、激发我的斗志,我坚信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描绘出成长中那道最绚丽的彩虹!

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击打最多。————题记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逆境,也许你会闷闷不乐,但记得,管绿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来雄才大略之士,无不陷于逆境。千辛万苦,不辞劳瘁,始能成一伟大事业。”所以,只有学会在逆境中成长,才能成功。对此,我有很深的感受。

对于像我这样因分数高而人人羡慕的学生,也曾有过学习上的困难。

刚上小学一年级,我的成绩就很不尽乎人意,看着别人的一百分,我很羞愧。甚至一次期末考试,我整整丢掉了一道大题!四年级时还有过六十多分的成绩(当然满分是一百),可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要在逆境中学会成长。

这天,我回到了家,不禁为我那惨不忍睹的分数哭泣。父母也不好意思说我了。我坐在房间里,父亲走过来对我说,当困难来临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而倒地不起,问我是哪种人。我没有回答,父亲走了出去,我沉默了……同时,我也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成功!于是,我努力学习,在六年级毕业考试取得了全班第一的优异的成绩。

逆境会使人成功,逆境也会使人失败。这完全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当逆境来临时,不要怕,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你要慢慢地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因为这是生存的本领。加油吧,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辉煌!

成长小学作文 篇2

两年后, 一轮基地培训活动即将结束, 作为基地主持人, 我对照培养目标, 反思三个问题:基地两年的培训, 给课堂到底带来了什么?给教研到底带来了什么?给学员到底带来了什么?

一、深入研究“教材空间”———让课堂更有效

《整体与部分》 (三年级第二学期) 是我们基地学员研究的第一堂课。“一句话、三组图, 这就是教材?”有老师说, “5分钟就能教完的内容, 却要花上35分钟, 教材留出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哪壶不开提哪壶”, 我们的学员还真的喜欢“就提那壶不开的”。“如何面对教材留出的空间”成了我们研究的主题。

新教材为什么要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增加“整体与部分”这一内容?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通过教学, 学生将得到哪些发展?对此, 我们深入思考, 充分讨论, 并走进课堂。相对于能“正确地说出哪是整体、哪是部分”而言, 让学生“体会到整体与部分是相对的”才是更本质、更有价值的。大家隐隐约约地感到, 教材空间好像不是指教材内容的多少, 它是深藏在教材背后的东西。

教材空间, 到底是指什么?如果开始时是因《整体与部分》教材内容编写而引起对教材空间的简单思考的话, 那么, 在对《元角分———用小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等一个个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实践研究之后, 学员们对于教材空间的认识由模糊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教材上的知识存在着两种形式:显性知识 (包括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 和隐性知识 (包括数学思维、思想方法、探究策略等) , 这些隐性知识就是教材空间。它往往隐藏在教材的背后, 需要教师去挖掘。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思考,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文字计算题”, 教材空间在哪里?经过交流讨论, 学员们达成了共识:教学不仅让学生会列出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 而且从文字计算题的问题出发, 用逆推的思想来分析文字题的结构, 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找到了教材空间, 意味着有了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学员们比较自信。然而, 我们把课上得很糟糕。失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所提的问题, 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根本不是问题。为此, 我们对问题进行了重新设计, 进行了第二次的课堂教学实践。课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思维活跃:从问题出发进行逆推, 来分析文字题的结构。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在这过程中得到锻炼。

两种不同教学的比较, 认识得到了提升:教材空间不等于问题空间, 发掘教材空间是前提, 而关键在于设计问题空间。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空间?我们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问题空间的设计上。

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们认为:让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这是教材所呈现的显性知识, 而其隐性知识 (即教材空间) 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探究发现圆的特征, 形成圆的概念, 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为此, (1) 在学生举例说足球是圆的时候, 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圆与数学中的圆, 是不是一样的呢? (2) 在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失败时, 教师提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连接不上, 出现叉口的呢? (3) 在学生富有创意地想到用绳子等工具可以在操场上画一个大的圆后, 教师提问:为什么所用的工具不同, 但画出的图形都是圆呢? (4) 当学生画出了圆的一条半径后, 教师提问:还能继续画吗?既然还能画, 那你为什么只画一条呢? (5) 在学生已经掌握圆半径的性质后, 教师提问:我们都知道, 自行车的车轮是圆的, 可是, 有谁知道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 (6) 最后, 教师提问:你理解古人“圆, 一中同长也”的意思吗?此话能否反过来说“一中同长, 圆也”, 能举例说明吗?整个课堂教学由这6个问题构成一条主线, 在问题的驱动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材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发现教材空间—认识教材空间—聚焦问题空间—巧设问题空间, 我们的研究因问题而起, 我们的认识因研究而变得深刻:关注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 必须让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情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而问题解决的过程自然地将知识、思维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如何设计合适的问题空间, 如何在小学数学四个领域的知识教学中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 还有待我们深入地实践研究。

二、逐步改进研讨方式———让教研更高效

立足课堂, 在课堂教学的实战中,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教学理念和实践智慧, 这是基地活动的主要目的。然而, 怎样才能使每次活动效果得以最大化?探究高效教研模式, 成了基地活动的又一重要课题。

记得第一次的课堂实战, 上课内容是《整体与部分》, 研究主题是“如何发掘教材空间”。活动顺序是:先由两位教师进行上课, 再由执教老师说课, 然后学员议课, 最后由专家组导师进行点评。通过对活动的反思, 我们发现:由于听课学员对于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 课前未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因此, 课后的即兴发言, 话题比较分散, 就事论事的多, 就事论理的少。为了能在课后交流中有思想的碰撞, 能给人带来启迪和思考, 我们对教研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流程为:确定内容—独立备课—网上交流—同课异构—说课反思—学员议课—专家点评。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发现:有“备”而来的教研, 特别是“网上交流”后, 研讨时的话题更加集中, 看问题也比较深刻。但存在的问题是, 对“同课异构”有点难以控制:课前是两位执教老师按照自己的思想设计教学 (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 课后虽有学员议课后的集体意见, 但往往失去了再到课堂实践验证的机会。有时, 碰到课上得不怎么样, 不仅执教老师心理压力很大, 其他学员也会感到非常遗憾, 好不容易的一次基地活动, 时间就这样在“同课异构”中溜走了。

“同课异构”, 通过比较异构的课堂教学, 来发现、分析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同课异构”的本质是什么?由于是“同课”, 其教学内容、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目标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因为是“异构”, 其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同课异构”首先要关注“同课”, 然后关注“异构”, 即先要钻研教材, 发掘教材空间, 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设计实施目标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为此, 我们对“同课异构”进行了改进, 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是:确定内容—独立备课—网上交流—说课答辩—课堂实践—相互议课—再进课堂—反思引领。

比较前后两个教研流程, 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是增加了“说课答辩”;二是将“同课异构”发展成为“同课重构”。

说课答辩, 说课到底说什么?一说, 要研究的主题 (该主题是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情的了解, 基于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二说, 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三说,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四说,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五说, 教学过程的逻辑框架;六说, 教学过程 (文字描述) ;七说, 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八说, 教学设计的亮点。而答辩, 就像是论文答辩似的, 我们10位学员进行分工:5位学员精心制作PPT演示稿进行说课, 另5位学员作评委, 学员间进行提问答辩。看是简单的形式和流程, 然而, 在答辩中不断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研究的主题也渐渐清晰起来, 教学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教学理念得到生动具体的体现, 学情分析更加全面透彻, 教学过程设计更具逻辑性。我们的体会是:说课, 是以实践经验作基础的, 有理论作指导的, 是一种有理念、有预设的教学实践, 或者是最接近教学实践的一种规划。说课, 能在互动中产生新思想;说课, 能提升经验使思考更具理性;说课, 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同课重构, 从活动流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那是在对第一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讨论修改后的再一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重构的, 是基地团队的所有成员, 而再进课堂的执教老师, 可以是先前上课的老师, 也可以是其他学员, 导师当然也能亲自跟进。因为我们是在探究同一个教学问题, 我们是在对设计方案进行比对, 我们是在验证新方案的可行性。我们一同接受着挑战, 享受着快乐。相对于先前的“同课异构”, 它能避免课堂研究的随意性, 使研究的问题更加集中、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 给了学员对修改方案的可行性及时进行实证的机会, 提高了研究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我们的学员说课说得很辛苦, 经常是用加倍的时间做活动前的准备;我们的学员很受挑战, 不仅在说课时要接受学员专家的拷问, 而且要马上调整教案、修改课件走进课堂。如此教研, 过程是辛苦的, 节奏是紧张的, 难度是一般人所难以接受的, 但收获也是颇丰的。我们的学员在这中间接受着挑战和锻炼, 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地说:“在我们这帮人面前, 没有上不好的课!”

三、专业引领反思总结———让学员快速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就是要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研究回归到鲜活的现实之中, 使教育教学理论回归到思想的故里。它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为了使这个过程不会徘徊在同一个水平上, 我们既注重为教师搭建“教学实践、同伴互助”的学习平台, 还注重为教师搭建“专业引领、反思总结”的提升平台。

1. 专业引领

两年里的理论学习, 除了学员的自主读书外, 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有计划地请专家、教授面对面地进行指导。一是请基地专家组导师为教师作现场教学引领, 二是通过视频或请相关专家、教授作专题报告。两年中, 全体基地学员聆听了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北师大周玉仁教授、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华师大孔企平教授、上海师大杨庆余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孙笑天教授、中科院心理所张梅玲、中央教科所李嘉诚、教育部刘坚教授、人教社小学数学室主任王永春和周小川等专家的报告。每次报告, 学员们对主要观点进行了认真记录。如, “小学数学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在众多习惯中, 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 最好的办法是与学生一起思考。”……这些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仅被学员记在本子上, 更是记在头脑中并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还组织了学员去北京考察学习, 观摩“北京市2009年小学教师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 共观摩了一百多节课, 参观了北京小学, 还与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工作站的学员进行了零距离的交流活动。

上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研活动, 看似平常、平凡, 但它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对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帮助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顺畅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基地学员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总结, 学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在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 更重要的是学员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两年来, 学员们不但点点滴滴地、真实地记录下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忘事件, 更可贵的是记录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如, “在这近两年的学习中, 我们专挑平实的、有难度的、老师们平常不太进行公开教学的课来研究。每次总是从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到朦朦胧胧、犹抱琵琶半遮面, 直到最后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员也如学生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探索的乐趣……”

“基地两年多来的‘揭示本质、发展思维’的磨课方式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名师基地的一名学员, 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培训机会感到万分荣幸!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 带动教研组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带着一个团队共同进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两年来, 从未有过的奔忙:宝山、浦东、杨浦、嘉定、崇明……一次次的活动, 总能满载而回, 身体的忙碌换来了内心的充实, 于是, 我是那么快乐地行走在学习的大路上, 虽然感觉到很忙碌、艰辛, 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欣喜、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

“潘老师对教学研究的执着和热情深深打动了我们, 他带领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 注重在实践中学习, 不断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其间有来自专家高屋建瓴的引领和来自学员的思维碰撞, 使我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我在不断的感悟中有了收获, 在收获中不断成长……”

两年的基地培训活动, 着实提高了学员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能力, 培养了学员勤奋敬业的职业精神。

我的小学成长“年记” 篇3

八岁学会了做饭。因为家里穷,寒假时,没有钱买本子练字,于是就学会了卖“焦米棍”,两元钱就批发了一编织袋,走家串户,沿街叫卖,不一会就卖光了。坐在村头的小桥上,算了一下账,居然挣了两元伍角六分钱,后来一有空就去卖“焦米棍”,不仅解决了一年学习所用的练习本费用,还给妹妹买了一双棉手套。

九岁学会了洗衣服。这一年,得到了一本《西游记》,虽然字认不全,但已很着迷了,经常在石凳上看到“天昏地暗”。因为勤劳好学,父母奖励我几元钱。自己悄悄买回一个黑皮厚本子,在上面列了提纲,竟然开始学写起章回体小说。写成后发现与《西游记》有部分段落相似,羞愧不已,遂后付之一炬。

利用暑假时间,学会了卖雪糕,用箱子装上一些雪糕,用自行车驮着走街串巷。

十岁,因为卖雪糕挣钱影响了学业,成了留级生。此后我再也没有卖过雪糕。但是,那一年,我的作文拿了全班第一。

十一岁,年终考试成绩全班第五,获奖状一张,还被奖励钢笔一支。整个家族喜出望外。在老师的推荐下,在班级晚会上壮着胆子唱了一首流行歌曲《一剪梅》,引起班级不小的轰动,后来还曾被学校推荐参加歌咏比赛。

十二岁,居然考了全班级第三名。感觉学习很轻松,学什么会什么,以后也一直保持前三名。那时,大家都崇尚武术,很多人都在树林里习武,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师傅教,我自然也喜欢上了武术。在那个时候,我学会了后空翻。

那年村委会承包了煤厂煤矸(gān)石的运营,经常组织村里人去装卸车,装一车可以挣5元钱,卸一车可挣3元钱。暑假的时候,父母去装车,我就会去帮忙,那时父母总是嚷着“大热天,不要来这里,回去好好做作业去”,我说作业做完了来送水的,于是趁机也能帮父母抡上几铣。看到母亲在我装车的时候去树阴下喝水,我的心里开心极了,只是一会儿工夫,手上就磨出了泡,一直没敢让母亲看到。

十三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集中学。

有关生活成长的小学生作文:成长 篇4

依稀记得儿时的生活,一个如神话般的童年生活,是多么叫人怀念呀!骑着家里的猪,来回地跑来跑去。我和猪一起掉入泥坑,我的身上全都是泥,我对猪哈哈大笑。【评:趣味横生。】

对手机呢?我简直爱不释手。我早上看,晚上趴被子里还看,这真是形影不离呀!可自从妈妈把手机没收了,我的兄弟不见了。我每天(嚷着)让妈妈给我手机。而最后一次,妈妈被我的唠叨(弄)烦到了,结果终于把手机给我了。【评:介绍了对手机的喜爱。】

人生是什么,人生不就是为了生活吗?为了在社会立足吗?人生不也是在无尽的挫折和希望(中度过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问别人人生意义是什么,(没人告诉我。)我向大海抱怨过,向森林诉说过,我曾站在峻岭高峰上去呐喊,它反以回声问我。【评:“我”对人生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

人生在成长的路上,有坎坷的,有平常的,有平坦的……人生的旅途,比山高,比海深,比天空广阔,比太阳温暖,但这些情节充满了荆棘,变幻莫测,人生也必须有挫折,接受考验,才能雨过天晴。【评:人生曲折、坎坷。】

我的妈妈、爸爸,一直为我们成长的路上带来了铺垫,比如:你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父母都会全力地帮你。当你考不好(时,)父母不会责怪你,而会去安慰你。【评:爸爸妈妈为我们的人生铺路。】

成长,在每个人眼里都不一样,成长对我来说,能(令)另一个人的思想更成熟,能使一个人更明白事理,辨别是非,懂得如何在别人有苦难时,施以援手。(通榆县第二实验小学六年五班 张瑀函)

童年成长小学作文 篇5

童年成长小学作文1

小时候

不懂什么是童年

只知道每天无忧无虑地玩

脑子里只有甜蜜

没有烦恼

上幼儿园后

有了作业的烦恼

但学习成绩不错的我

受到了老师的喜爱

得到了老师的器重

烦恼也就被开心和我那小小的虚荣心

取代了

上小学了

作业更多

学习任务更重

但幸运的是

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所以我始终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现实

依旧没有烦恼

现在

六年级

马上就要毕业了

马上就要告别母校

而我

也从一个非常内向的`小女孩

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

这都是和老师分不开的

是老师培育了我

所以我才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少年

虽然那个老师已经退休了

但现在这个老师也很器重我

每当想起要告别母校了

我心里就很难过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

上天的安排是无情的

但天地无情人有情

我们这个世界还是充满爱的

虽然现在学习很紧张

但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那幸福的童年

童年成长小学作文2

童年是七彩的,有时候它是金灿灿的,有时候它是绿荫荫的,有时候他是明晃晃的,有时候它是黄澄澄的,童年的颜色总是多姿多彩的。

童年有许多趣事,忘不了同桌高高扬起的马尾,忘不了盛夏时,伙伴们在河边捉鱼摸虾,更忘不了课间的你我追逐,有时候我常常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快点长大?

记得两三岁的时候,我和爷爷去喝喜酒,我坐在爷爷的肩膀上,时不时扯爷爷的头发,又拽着爷爷的耳朵。当我用手捂住爷爷的眼睛,爷爷笑着说:“快松开,臭家伙,会摔跤的!”

记得妹妹两岁的时候,我带妹妹去看爸爸栽树。爸爸挖了一个坑,妹妹蹲在上面,一个不小心就摔进坑里。我急忙把妹妹扶起来,脸上全是泥土,这时妈妈走过来,以为是我推的。骂了我一顿,我顿时感觉自己委屈极了,生气地跑开了。

外婆家的门前有两棵高高的白杨树,中间有自己家用麻绳编织的秋千,我最喜欢坐在秋千上荡来荡去,越荡越高,越荡越远……玩得累了还可以躺在上面,美美地睡上一小觉,舒适极了。

成长小学作文 篇6

在小时候,我觉得生活是那么多姿多彩,因为那时的我可以当王,其他人都要听我的吩咐,都得围着我转,我想要什么就要给我什么,我想干嘛就干嘛。

但是长大后,我觉得生活是那么得悲催,觉得整个世界都不好了。每天我都有做不完的事情,还要去学习,好不容易盼来了暑假,却还是要花大部分时间在“写”“画”“上”,写是写作业,画是画图,上就是上课。

就拿最近这段时间来说吧,我要上好多好多的课,说真的,很忙很忙啊!我都快没时间玩了啊!我觉得自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好想飞到外面的蓝天去休息休息。

然而,成长又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如果我努力做想做的事,就可以比平时更快地取得成功!

我们并不是强者,我们也需要别人的帮助。

自己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促进小学美术教师成长的途径 篇7

一、加强理论培训, 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应该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以及对教学实践案例的分析,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以更好地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教学与教研的实践中形成新的课程理念, 把握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美术教师应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绘画技艺, 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时代在发展, 知识和科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帮助学生提升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关心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其早日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 是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教研工作中笔者始终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促进小学美术教师成长的重要内容。

1. 分析情况、高度重视

教师质量的不断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只有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才能保证美术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针对区内小学美术学科青年教师多 (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体教师80%) 的实际情况, 笔者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使用作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通过对学科队伍情况的调查, 发现青年教师具有自身的优势:潜力大;精力充沛、有朝气、易贴近学生;思想活跃, 知识面开阔, 易接受新事物;有强烈的进取心与个人发展的主观愿望。但同时这些教师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青年教师从“出校门”到“进校门”, 从接受知识到输出知识, 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 须完成由求学时“偏重结论”向教学时“注意过程”的转变;缺乏教学实践的体验, 对美术课堂教学一般规律的把握不够, 缺乏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的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实践入手, 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

2. 以老带新, 使教师队伍呈梯队型发展

美术教师多为一岗一职, 缺乏学科内的联系与互助, 不利于教师发展。笔者成立了小学美术中心教研组, 由老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 以组为单位, 组织青年教师跨校拜师, 新教师和有经验的老教师结为“师徒”, 通过一对一的言传身教, 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实际教学技能, 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以老带新的方式, 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 跟踪听课, 促进钻研

笔者作为教研员, 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每学期教研工作的重点, 有计划地确定重点培养对象。首先, 下校跟踪听课、面授说课, 了解青年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督促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促进其对业务的钻研。其次, 成立教研组, 辅导基层教研组建设, 如昌盛园小学美术教研组、城北中心美术教研组、实验二小美术教研组、百善学校美术教研组、桃洼学校的美术教研组。各个教研组明确组长的职责和组员的任务, 确立教研组共同学习和发展的目标, 组织集体备课, 帮助青年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学, 完善教学设计, 并通过组织具有实验性的研究课, 阶段性地展示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

三、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建立特色教研组, 推动教师发展

校本教研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师自我发展模式, 是基于“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 教师即专家, 效果即成果”的行动研究。在校本教研工作思路的指导下, 昌平区小学美术学科实施了教研工作下移, 以学校、学片为单位成立教研组, 从学校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资源优势, 在学校、区教研室的帮助下开展教学研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昌平区以农村校为切入点, 帮助扶植了几个基层教研组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在城镇学校推广经验, 并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

构建学习型的基层教研组和确立教研组共同学习和发展的目标, 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 推动了学校帮助教师成长的进程, 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科研究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作品交流,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 网络教研不断走进广大美术教师的视野, 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分享与教学、训练有关的讯息。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在资源网群或博客圈中得到解释, 教师们经常参与讨论, 能够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开辟的这些资源, 主动学习,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006年10月, 昌平区信息资源平台建立, 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 小学美术学科先行一步。笔者及资源组成员制订了昌平区小学美术资源建设方案:调研确定资源库建设人员、确定具体栏目、邀请信息中心教师作技术培训, 明确栏目管理员的职责。在资源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建立起基本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资源库, 实现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现全区100%的小学美术专职教师都在这个平台进行了注册, 还有20%的兼职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

五、结合教材内容, 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磨砺意志的过程, 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创造需要和成就需要。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业务培训学习。本着“发现—信任—增压—激励”的原则, 笔者在2001-2009年间以同伴互助的形式开展了互动式的培训, 使许多青年教师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更新了知识结构, 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与小学英语课改共成长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改;真实情境;课内课外

G623.31

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善于模拟真实情景

让学生在"演一演"、"做一做"、"唱一唱"等多种形式中模拟真实情景,调动多种感官,能寓教于乐,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愿望。如在上《Lett eat!》一课的单词:hamburger, chick, French fries, hot dog,bread,cake,时,我一走进教室,就让学生唱“Old MacDonald”这首歌。在热烈的音乐中,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了过来,进入了英语情境。然后,我出示了“hamburger, chicken, French fries, hot dog,bread,cake,”等单词的实物图片。在真实的情境里,学生对食物的感知更加真切,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利用真实情境

我在教学:water, tea,milk,juice,coffee,Coke等表示饮料的单词时,我就利用了教室里的饮水机、矿泉水瓶、茶杯、旺仔牛奶罐、橙汁、咖啡口杯、可口可乐易拉罐等食物,我还准备了一次性的塑料杯,将各种饮料倒在杯子里,让学生辨别,品尝。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兴趣浓郁,热情高涨,很快就掌握了这些单词的读音,并能迅速辨别,且能在情境中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如: A:“What do you like?” B: “I like milk.”A: “Ok,here you are.”B: “Thank you!”A: “You are welcome!”

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等来创设教学情境,使之形象化、真实化,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能把学生带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从而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内动力,使他们兴趣倍增,学习情趣高涨。

1.实物情景

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方法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自己或周围的人或事物上,了解了新知的内涵,从而对新知有了更深的认识。如在教学 red,pink,black,white,orange,brown 时, 利用教室里现有的资源,我指着各种东西,让学生说出其颜色,或让学生自己找东西来说说颜色,这样的操练学生不仅感觉特别熟悉,而且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言、体验语言,记忆特别深刻。

在教学动物单词:cat,dog,monkey,panda,rabbit,duck时,我让学生带来动物玩具,并让孩子们模仿动物做出可爱的动作“Act like a cat”, “Act like a cduck”,“Act like a panda”,“Act like amonkey”, “Act like a rabbit”,“Act like a dog”.在具体的情境操练中,学生的单词掌握得非常牢固,对句型的理解也很深刻。

2. 画面情景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实物展示的,因为那样将会花费大量的财力。其实可以借助图片、卡片、简笔画等进行教学。既简单易懂,又培养了学生通过形象感知和直接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 apple,banana,strawberry,orange,grapes,watermelon,peach,pear 时,我画了各种水果的图片,涂上颜色。孩子们也准备了相应的图片,栩栩如生,构成了一个水果大拼盘。由于有了图片作为实物的载体,课堂更趋情境化,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一堂课下来,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水果单词,还能进行情境表演,收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四、课堂内外巧妙结合

除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外,还需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外氛围与之相辅相成。各类外语课外活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

1. 以活动为契机,让英语趣味化

小学阶段组织的活动频繁,而且,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精力开展"生活化"语言材料的汇编、编排以及表演。这既使得英语走到学生的身边,走进了孩子的真实世界,又使得英语真正成为一种语言工具,在条件成熟的情況下很值得提倡。语言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实际上。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更有时间,更有意义去进行这样的尝试。在我们学校,有一周为体艺周。英语当然也有节目。尽管学生接触英语还不够长,我们也只能搞单词之类的比赛。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演唱歌曲、短剧编排之类的表演,学生一定行。

2. 以作业为媒介,让英语生活化

现行英语教材中的许多语言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但在生活中学生缺少一定的应用语境。因此,无论课堂上还是布置作业时都需要教师为学生架设语言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把学习的需要变成生活的需要。学了Numbers后,我让学生用英语收集一下家里用到的数字,如:电话号码、门牌号、车牌号等,并用英语写下来。三八妇女节,让学生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的句子如 happy Women.s Day!等。并利用 This is for you.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等进行交际应用。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更好地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让英语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五、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韵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

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的评语有:clever boy /girl .Very good.Well done.Pass.Won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是神采奕奕。我还采用书后盖印章、发放小礼物等激励手段。学生在课后会互相评比书后的“印章”多少,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我做到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至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成长小学作文 篇9

春天到了,我得到一片蚕卵,从此,妈妈就开始教我学养蚕。蚕宝宝刚刚出生时个头很小,饭量也很小,身体的颜色是黑色的,就像小蚂蚁一样,经过我尽心喂养了一段时间,蚕宝宝就慢慢长大,黑色的皮肤变成了白色,每当蚕吃桑叶时,我总能听见沙沙沙的声音,看着它们吃得那么香,我很开心。

又过了一段时间蚕宝宝的身体就开始发亮,这是它们该吐丝了,它们边吐丝边给自己建造城堡。蚕茧的样子很像小花生壳,有白色、黄色、粉色,很漂亮。它们在茧里变成蛹,然后变成蛾子把茧咬开,在我为它们准备的小家里开始产卵,产完卵以后就死了,成语“作茧自缚”,就是这样来的。

成长趣事作文小学 篇10

成长的道路上,经历过一些颠簸。那些挫折让我成长很多,当我回忆成长的道路上的时候,小时候学骑车总是特有趣的事。

七岁的那一次,看到小区里的邻居阿姨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小区的道路上潇洒地转来转去,使我十分羡慕,就央求爸爸也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趁热打铁,开始自己练习骑自行车。我非常喜欢运动!骑自行车一定很简单吧!我一定会出手不凡!我得意洋洋的用双脚蹬上车子。但我没想到居然车子不得听我的使唤,我一不小心上来就摔了个大扑腾,一屁股坐到地下:“哎哟,疼死了,可把我折腾的”。我咬了咬牙齿,

使起吃奶的劲,双手撑到地下,“噗的一声”站了起来,向爸爸求助。爸爸非常耐心亲切的给我说教到骑自行车的理念:骑车必须要学会保持自己的平衡力,胆大而又小心,要耐心的沉住气,爸爸扶着我的.车把,他带我溜达了几圈,真的是啊!爸爸真有一手,果然我学会了许多。

我对爸爸不由自已地说:“爸爸,我已经掌握了许多,让我单独练习来试试吧!”爸爸说:“知道了,你要小心点,快去吧!”我试着稳了稳神,随着爸爸讲到的话,一路上慢悠悠的溜达着。在不久,我就可以轻松的骑车上路了。我不但学会了骑自行车,还明白了一个成长的大道理:“学事情总有一段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要知难而进,就能够成功。”

让小学生在故事中成长 篇11

关键词 儿童 教育 文化 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117-01

在一个儿童眼里,周围世界充满着故事的“窖藏”;在一个儿童心里,一切客观的现实都可以发酵为奇幻的童话故事。正因为这些故事的存在、发生,童年才成为一段“金色的岁月”;正因为这些故事的天真、浪漫,童年才会留下一条“诗性的轨迹”。可事实上,儿童的这种故事属性,在教育中却是被遮蔽的,常常以“孩子话”“孩子气”存在着,被以系统知识建构为目标的教学逻辑压得直不起腰来。所以,在习作教学中,发现儿童的“故事属性”,理解儿童的“故事属性”,解放儿童的“故事属性”,显得至关重要。

一、儿童具有“故事嘴巴”

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分享故事”的天赋。他们只要遭遇到开心的事情、难受的事情、气愤的事情、害怕的事情,就会忍不住去寻找听众,哪怕身处课堂情境,也不会轻易放弃这种自然本性。儿童精神中欲罢不能的“故事”交往欲常常超越时间、空间,成为他们存在的最显在特征:最安静的情境里,只要有儿童身影,一定是张开嘴巴,挥动手臂的姿态;最空旷的原野中,只要拥有几个儿童,场景一定因为他们之间的快乐互动而变得饱满。儿童的“故事嘴巴”,不会因为没有同伴而无法施展,只要有“对象”——可以是亲近的人,可以是熟悉的人,可以是陌路的人;可以是狗鸟虫鱼,可以是花草树木,可以是玩具模型,可以是桌椅板凳。他们的故事匣子就可以打开,滔滔不绝,津津有味。这常常与所谓的教育教学“规则”和“秩序”相悖。

二、儿童具有“故事思维”

儿童的故事思维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可以通过线条进行表达。各种各样儿童画,透过画面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画里不仅有他们的审美——喜欢穿裙子,画面中的姑娘一定穿着裙子;喜欢扎着小辫子,画面中的主要人物一定留着高翘的马尾巴或者一直垂到身体下方的长辫子。这里更有儿童心中蕴藏的故事。这是笔者捕捉到的一幅儿童留在黑板上的“随笔画”,没有任何预设,只是一位儿童信手拈来之作。时间——春天;地点——野外;环境——阳光明媚,花儿盛开,鸟儿歌唱;事件——一个女孩子在玩气球。画面留下了空白:小女孩手中的气球是怎么来的,她要向什么地方去,和谁一起玩。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幅画,故事的元素充分而饱满;就是这么一幅平常的画,就将儿童的故事思维和游戏状态表达得一览无余。

三、儿童具有“故事动作”

儿童不仅是故事的发现者,还是故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常常会“无中生有”——在成人视野之外,与伙伴、动物、植物、玩具发生故事,这些故事常常是借助动作来演绎的,因此有儿童的地方常常“鸡犬不宁”“鸡飞狗跳”;他们还会“平地惊雷”——在看似平静的环境中,儿童的故事“创作”却暗流涌动,如火如荼,在突然之间故事进入“高潮”,形成“波峰浪谷”之势。他们还会“锦上添花”——热闹的氛围下,唤起了儿童制造“新故事”的热情,他们在已经发生故事的基础上,继续前行,手脚并用,感官互动,不断加大故事的“喜剧”效果,将故事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样的故事“创造”在宽容的成人眼里是天性使然的“顽皮游戏”,在偏执的成人眼里却是蓄谋已久的“故意捣乱”。

四、儿童具有“作家天才”

表现在儿童行为之上,蛰伏于儿童精神之内的“故事属性”,在成人世界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理解,即便在小学教育体制中也没有充分予以确认,特别是习作教学,这么鲜活而丰富的教学富矿,被置于课程之外,却建立起另外一套游离于儿童身体和精神之外的训练系统。因此,真正的“童年故事”难以登上习作教学的大雅之堂,更让故事的主角对自身的“游戏”本性,产生了罪恶感和道德沦丧感,使他们对自己拥有的饱含童真童趣的故事天性避之不及,甚至千遮百隐。为每一个童年故事拂去“原罪”,除去道德的审视,为每个儿童提供安全自在的讲述情境,让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回归自我,这是“故事性写作”课程开发的逻輯起点。

儿童有了故事并不意味着“故事性”习作教学顺理成章。从原生态故事到习作教学,再到儿童具体的故事言语,还有一段现实曲折的路径要走。好的故事“引子”就像一束火把,能够一下子照亮儿童的心灵,让整个课堂变得温暖起来,敞亮起来;好的故事“引子”就像温润的土壤,儿童心灵的种子一旦浸润其中,就会立即生根发芽,蓬勃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策略谈 篇12

笔者结合自身的思考和研究,对小学语文专业化成长策略的途径作了如下分析,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掌握扎实 的专业基础知识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它包括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史知识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小学语文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为了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地组织与开展起来,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和教参,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现今的大语文教学趋势下,小学语文的综合性特征越加显著,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历史、物理、哲学、艺术、宗教、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不够博学,就会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很多麻烦,一旦不能很好地解答,就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曾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如一位教师在讲《麻雀》一课时,有一个学生问道:“为什么课文中说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而不是爱的力量呢?”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是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力的,然而由于教师没有了解到作家屠格涅夫写此作品的历史背景,不知道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弱小力量奋起反抗强暴的思想,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学无止境,学生如此,教师也如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多参与教师在职培训,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积极开展公开课和教学比武活动,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二、灵活应变,提高课堂 调控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动态的课堂,教师的课堂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切忌千篇一律。在新时期,学生和教师的心态、知识经验的积累以及课堂的组织形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切都对教师的智慧提出了重大挑战。加之小学语文课堂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生成性极强,互动性明显,课堂流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小学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应变技巧,驾驭课堂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比如,在小学生自读课文的时候,可能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但是教师不能避而不谈甚至横加指责,这就需要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告诉学生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将偏离教学的问题加以转化,灵巧地将其优化设计。比如,笔者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一个小男生突然说:“我觉得司马光的做法不对,砸缸时如果力气太小,就无法砸破大缸,如果用力太大,石头也能伤人性命。而且大缸砸破后口子锋利,小孩随着水冲出时也很容易割伤……”这个学生的说法让人出乎意料,但是细想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对其予以简单粗暴的否定,应该在肯定其动脑筋的同时,不偏离课文赞扬少年司马光机智、聪明、果断的中心。教师可以对学生设问:“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如果跑去求助大人,时间势必会拖得很长,小孩溺亡的可能性是不是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有更好的办法么?”在学生的集体思考和讨论后,大家一致觉得还是司马光的做法比较恰当。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得到了保证。

三、与时俱进,树立全新 的教育理念

时代在变,教育在变,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技能。具体而言,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摈弃单一的智力教育思想,取而代之以智力与非智力教育的协调发展;摈弃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取而代之以发展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摈弃学科教育思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人文素养等方方面面。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并非词语的简单 更换,它更反映出现代大语文教学在弘扬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韵塑造这两者的矛盾中寻求一种平衡。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努力实现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的转变。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参与综合实践,通过多种途径逐渐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热爱教育,加强职业 道德修养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发挥好教师教书育人职能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小于语文教师而言,其师德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法律规定,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不只是个人的希冀,而是全体人民对教学工作者的共同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意识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蚀下,很多教师的职业初衷发生了改变和动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守护自己的精神沃土,以“人有腰缠万贯,我有桃李三千”为自我激励,在三尺讲台上浇灌出祖国未来的希望。

(2)要有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要求广大教师对待学生时“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的确,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修养的起码要求。热爱学生并不等于溺爱和放纵学生,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热爱学生,就必须对学生予以科学要求,即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仔仔细细地阅读,要踏实地做好课堂练习,要认真地对待课外作业;教师在一丝不苟的教学实践中教书育人、无私奉献。

(3)为人师表,锐意进取。“学不可以已”,同样,教也永无止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奉献,自己私下里却尖酸刻薄,斤斤计较;要求学生文明礼貌,自己却粗暴无礼;要求学生遵纪守归,自己却自由散漫,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另外,教师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先得准备一桶水。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做一个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

上一篇:物业部整改措施流程下一篇:爱岗敬业,服务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