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拆迁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处理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房屋拆迁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处理(精选9篇)

房屋拆迁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处理 篇1

怎么处理房屋拆迁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

已于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指出,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旧区改造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文物古迹。这是城市房屋拆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城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在审批拆迁人的拆迁方案和拆迁计划,实施房屋拆迁管理时,对其是否符合以上原则要进行严格审查。如不符合以上原则,那么即使拆迁人已得到规划行政等主管部门的有关批准文件,也不能核发拆迁许可证,不能完全排除拆迁人在获得有关批准文件过程中有违规行为,作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有义务和责任把好这一关。

(二)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必须提交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批准文件

《条例》规定,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应当向房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提交下列资料: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就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言,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利用符合城市规划,维护建设单位按照城市规划使用土地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土地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这是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符合城市规划的行政许可。

《条例》规定,在申请领取拆迁许可证时,必须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这是强调此过程必须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介入。这是针对一般的、普遍的建设项目而言,而且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就不能进入下面的程序。但拆迁人在领取拆迁许可证之前,从规划部门领取的是否一定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还有以下例外:

1.大多数拆迁人是建设单位,拆迁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项目建设,但也有一些拆迁人并非建设单位,拆迁房屋的目的是为了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如作为拆迁人的政府投资公司或土地储备中心,预先投资实施房屋拆迁,之后再对土地以招标、拍卖、出让方式给建设单位,这时的拆迁人就无法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也不必获得计委的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及土地部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而只能得到由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取得了规划设计条件,就说明有了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就可以申请拆迁许可证。

2.在原使用土地范围内实施拆迁建设的,又分两种情况:一是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当然此时必须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二是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当然也就不必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但此时应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此作为申请领取拆迁许可证的规划依据。

(三)临时建设的规划与拆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规划法》)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必须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拆除;禁止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造物和其他设施;拆除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拆除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这就是说,临时建筑都应当有规定的使用期限,超过了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都必须由建设者在限期内负责拆除。拆迁人对拆除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而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则属于合法建筑,拆迁人在拆除时应按使用期限的残存价值参考剩余期限给予补偿,这些都是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

作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临时建筑时,务必从严。在对某一项目进行报建时,建设单位为了达到建设目的,而把并不具备审批条件的永久建设项目改为临时建筑的现象是存在的,因为临时建筑的审批相对宽松一些,建设单位从一开始就想把它变成永久建筑,所以批准期限过后仍迟迟不自行拆除。

这种临时建筑实际上就是违法建筑,而按《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也就是说临时建筑超过批准期限二年后对其拆除时,如果不给予补偿,可能就无法律依据。现实中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既增加了拆迁人的拆迁成本,也给拆迁工作增加很大难度。如果城市规划部门能对临时建筑的规划审批从严掌握,且能对到期的临时建筑进行拆除,那么一些建设单位就无空可钻,也为以后的拆迁工作铺平了道路。

(四)对违法建设的规划管理与拆迁问题

《城市规划法》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条例》规定,拆除违章建筑不予补偿。

违章建筑属于必须拆除的建筑。因此,在实施拆迁时,对必须拆除的违章建筑,不予补偿。但对经过规划部门处罚且补办手续后允许保留的,则应按合法建筑给以予补偿。《行政

处罚法》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鉴于这种情况,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查处力度,绝对不能使违法建设合法化。

房屋拆迁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处理 篇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较为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之一的水污染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既是人们所密切关注的污染问题, 又是政府投资治理的重点对象。在水污染治理中, 污水处理是实现水污染治理的关键, 因此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就自然成为水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重点。

城市污水处理投资主要包括与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管网设施建设投资和污水处理厂自身的建设投资, 污水处理厂投资额约占30%[1]。与管网设施建设投资相比, 尽管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小于管网设施建设投资, 但污水处理厂是污水净化过程中的最核心环节, 同时也是产生效益的最关键环节。

城市污水处理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对城市污水处理投资与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关系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城市污水处理投资与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关系如何, 正是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笔者发现, 国内对城市污水处理投资与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关系的关注度不够, 只有一些研究相近问题的文献, 王亚菲在《公共财政环保投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一文中得出考虑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区域特征因素, 财政环保投入在各省起到的作用差异较大的结论[2]。涂正革在《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一文中得出区域间环境工业协调性不平衡的结论[3]。辜子寅等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 得出产业结构和经济外向度的作用具有双面性的结论[4]。

3 模型的选择与确立

本文先选出影响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重要因素, 以2003—2010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 采用聚类与主成分的分析方法, 构建了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 从而为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评价提供了量化的标准。

求得各省各年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综合得分后, 以此为被解释变量,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城市污水处理投资与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关系, 分别建立三种模型:混合效应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对混合效应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利用F统计量检验从中选择效果更好的模型, 统计量定义为:

其中SSEr表示混合估计模型的残差平方和, SSEu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表示个体个数, (N-1) 表示约束条件个数, k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 算得:

因而拒绝原假设, 选择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对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利用Hausman检验从中选择效果更好的模型, 检验结果显示, Hausman统计量的值为24.7645, 相应的P值小于0.01, 因而拒接原假设, 选择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最终确立的估计模型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绘制并观察城市污水处理投资与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散点图, 图形显示存在异方差现象, 即各省市自治区的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对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影响存在差异, 且因面板数据截面数 (29) 大于时期数 (8) , 存在截面异方差, 故采用截面加权的方法估计模型, 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

对时间序列数据而言, 用存在单位根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回归, 可能会导致伪回归的结果, 面板数据也存在着与时间序列数据类似的问题, 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分别对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和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进行了单位根检验。

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单位根检验与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单位根检验结果均显示:相同单位根检验LLC, P值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 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不同单位根检验ADF-Fisher检验, P值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 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认为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和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这两个序列是平稳的。

城市污水处理投资与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序列均为零阶单整序列, 说明这两个序列本身都是平稳的, 不需进行协整检验。

4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相应的方程为:

其中, XYit代表各省市自治区的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 TZit代表各省市自治区的城市污水处理投资, 各省具体数值见下表。

解释变量城市污水处理投资的t值绝对值为3.41, 大于95%置信水平下对应的t值1.96, 对应的P值小于0.05, 说明城市污水处理投资这一变量显著。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7793, 拟合程度较高, TZi的系数为-0.0094, 不能简单地说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对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影响是显著或是不显著, 因为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 例如技术效率[4]、经济发展程度[5]、产权结构[3]、管理水平等。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对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影响显著与否取决于城市污水处理投资这一因素与影响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其他因素的相对关系。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个体固定效应指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不同的截距项, 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方程考察了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对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影响, 但城市污水处理投资的回归系数较小, 可认为各省的个体固定效应的大小实际上反映了影响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其他因素的作用。

将各省的个体固定效应的大小由大到小进行排序, 得知排在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 而排在后五位的省份分别是江西、吉林、甘肃、贵州、青海。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东部九省分别排名第一到第七位, 第十四位, 第十六位, 排名大多靠前;中部六省中有五个省排名第十到第十九位, 江西排在第二十五位, 排名大多居中;东北三省中, 辽宁排在第十一位, 而黑龙江和吉林分别排在第二十四位和第二十六位, 排名比较靠后;而其余的西部省份, 排名大多排在第二十位之后, 仅有新疆和云南分别排在第八位和第九位, 西部各省总体排名靠后。

各省的城市污水处理投资的个体固定效应越小, 说明对应省份的影响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其他因素的作用较小, 而影响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城市污水处理投资这一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大。城市污水处理投资的个体固定效应较小的省份大多都是西部和东北地区技术效率较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这些省份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提升受益于城市污水处理投资的增加, 而受其他因素诸如技术效率、经济发展程度、产权结构等的作用较小。可知西部和东北地区在提升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方面资金因素对技术等因素的替代作用明显。

相反, 各省的城市污水处理投资的个体固定效应越大, 说明对应省份的影响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其他因素的作用较大, 而影响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城市污水处理投资这一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城市污水处理投资的个体固定效应较大的省份大多都是东部技术效率较高、经济发展较先进的省份。这些省份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提升得益于较高的技术效率、厚实的经济基础、合理的产权结构等因素的拉动, 而受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增加的作用较小。可知东部地区在提升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方面技术等因素对资金因素的替代作用明显。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科学探究了城市污水处理投资与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间的关系, 得出以下结论: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对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影响作用大小因地而异, 对西部和东北地区技术效率较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而言, 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对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影响作用大;对东部技术效率较高、经济发展较先进的省份而言, 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对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的影响作用小。

依据城市污水处理投资与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关系的研究结果, 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1) 进行城市污水处理投资财政预算时, 不能“一刀切”, 应因地制宜, 实施区域环境保护投资战略。对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省份, 应该保证适当的城市污水处理投资预算投入。

(2) 提高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 除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外, 还应该重视技术效率、产权结构、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 缩小区域环境保护差异化程度, 合理确定环境保护的范围和标准, 加强区域统筹, 健全环境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房屋拆迁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处理 篇3

1、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及作用

城市设计是一们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独立的原理和方法,主要从宏观出发,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线和面的问题。其主要是对城市形象上的宏观把握,他强调户外空间的一体化,强调各建筑之间的排列组合,而不是孤立地看待空间中的某一个体,一般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考虑城市空间结构的整合,局部地区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符合城市空间的整体规划,将其有机的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当中去,而不能只考虑区域的功能和局部的结构组合的需要,无论一个单体建筑设计的多么精美,他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的限制,脱离外部环境而存在的建筑是不现实的。其次,要对城市中的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组合,尽量以自然的状态表现出地貌、植被、天空、水体和阳光所赋予人们的感受。第三,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不要让城市的新建筑与周围建筑形成太大的反差,以免给人以不和谐感 城市的发展是连续的,因此,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应顺着历史变迁的轨道来进行,使人们行走在城市之间时,能够感觉到城市的变迁,感觉到城市的连续感。

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广义上指对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做的全部设计工作,这需要各方面科学技术人才的密切协作,但通常我们所考虑的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以及空间结构的安排,注重建筑本身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从而达到一定的和谐效果。其中,功能是进行建筑创作的主题,不过形式也在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前许多建筑师开始考虑建筑的基本要素,建筑物的外表也成为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重点,在这种设计法则的指导下,采用结构主义而出现的一种建筑新形势,这种建筑形式,先对建筑进行思考,然后在进行建设,比原来按照图纸进行建设更加注重建筑对外部的影响,综合考虑了外部空间、环境和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坚持将自己的创意和个性建立在理性之上,达到建筑功能与技术手段的和谐一致。建筑设计时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筑前期的规划、设计都不能脱离经济性这一重要指标。但是就建筑师本身却要克制自己对金钱的依赖,充分让建筑体现其自身个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满足城市的文化传承需要,相信一个成功的建筑必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对于一栋建筑的评审应做到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建筑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他的设计是否符合任务要求,第二,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他是否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是否能将自身融入到周围环境当中去,只有这样的建筑设计产品才是真正成功的建筑作品,自然这就要求,决策者要有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

3如何科学协调和处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从我国现代化城市整体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具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密切联系。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则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

3.1科学分析待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方案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3.2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 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故而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彼此相关而不突出个体的政策过程取向。但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是一种有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如果人们直接以城市规划设计去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3.3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实施与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机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 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 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能否实施到位在城市建设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如果不能按预期的设计意图进行实施也只能是 一纸空文 ,这不仅是对设计工作的不尊重,也有碍于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结束语

城市功能布局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成为衡量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指标,因此,在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规划管理部门及规划师要深刻认识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的内外在联系,保障城市整体规划方案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并且发挥重要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映川.论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四川建材,2008,( 4 )

[2]龚爱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6 )

房屋拆迁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处理 篇4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一大批中小城市蓬勃兴起,在吸引投资、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市作为具有比较鲜明特色的中小城市,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明确城市的战略定位,塑造独特的城市个性,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坚持三个原则,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的导向性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建国后,市进行过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1958年将城市定性为以纺织、地毯、刺绣、食品、加工、渔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1978年定性为以电子仪表为领航,以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工业、港口、旅游城市;1996年定性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态化城市。这三轮总体规划在不同时期较好地指导了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都过分注重规划的技术性功能,忽视了战略作用的发挥。为此,自20**年开始,我们着手启动了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邀请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等有关专家,多方论证,形成了《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确定了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即以现代制造业、旅游业为主的综合性生态城市。这一定位,充分考虑到了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错位竞争。城市定位既要考虑前瞻性,又要立足现实,应该是跳起来就能摘到的一个桃子,才能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在半岛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区以及中日韩东北亚大三角区域中,不具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也尚未成为重要的城市节点。因此,在确定城市定位上,我们坚持摆正位置、找准区域角色,不贪大求洋,不好高骛远,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同时,尽管高新技术产业是的一大亮点,但是我们考虑到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定位与的现实产业基础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把其调整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不再直接体现在城市定位中,使城市定位既切合实际,又

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比较优势。环境优美,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疗养的好地方。同时又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韩国最近的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坚持不懈地打环境和开放“两张牌”,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去年,全市GDP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8.8亿元,近17年来年均增长18%以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45.9%,在承接韩日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转移方面,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取得主动,也必须保护好、发挥好、利用好这些优势。为此,我们在城市定性中,鲜明地提出了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旅游度假业,不仅深基于的产业基础,也完全符合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大大增强了城市战略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三是凸现城市个性。城市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响亮的品牌,才能在“注意力经济”中脱颖而出。多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地丰富和提升“人居”品牌,获得了一系列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荣誉称号,先后成为中国 的加快,区域经济既融合又竞争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观点,从宽广的视角、长远的眼光出发,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中的竞争优势,实行优势互补、长短取齐和联动发展,提升城市的区位功能地位。为此,我们确立了“四个面向”的思路,就是面向东北亚,构筑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面向国内,建设一流的旅游城市;面向,接轨、,实现互动发展;面向市域,强化优势,中心带动。按照这个思路,既可以强化优势,又可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二)从空间结构上,推动了城市的形态创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推动经济重心转移、塑造城市个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下辖的三个县级市都是全国“百强县”,均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都处于一小时工作圈范围内,彼此联系紧密,产业关联度高。在确定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稳定蔓延型形态已经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城市发展结构,自然式蔓延、惯性发展是无序、低效、危险的扩张状态。的城市形态还远未稳定成型,完全有机会在不同效率的城市结构中进行选择。为此,我们规划了“1个中心城市、4个次中心城市、12个中心镇”的组合型城市集群,推动次中心城市向中心城市对接,小城镇向次中心城市对接,农村向小城镇对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近期优先整合中心市区与文登市的对接,通过建设快速通道,实行基础设施共享,实现区域内的双赢、多赢,增强在半岛城市群建设中的竞争力。

(三)在产业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上,夯实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必须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从全球发展趋势和所处地缘条件看,真正能够支撑我们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主导产业,是与高科技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抢抓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打造产业竞争的新优势,我们紧紧围绕新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建设“三大基地”,即努力把建设成为面向韩日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在制造 业基地的布局中,确立了重点发展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五大产业群”。根据这一产业发展战略,我们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行了优化布局,规划了“一带两线”,即沿千公里海岸线的滨海现代旅游度假业和临港工业带,沿青威高速公路和中心市区—荣成—石岛一线布局了两条制造业产业带,引导加工制造企业向城市内陆区域聚集,让出优美的岸线资源发展旅游度假业,从而实现城市区域空间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

(四)在生态规划上,推进了生态市建设步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中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生态化城市,不仅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在全市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非“继承”的理念,即生态环境是我们从子孙后代手里“借”来的,必须连同“利息”,也就是发展成果,完好无损地还给子孙后代,而决没有对其破坏的权力。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环保 商业设施,引进一批名企名店,将主题商场与休闲、娱乐、餐饮融为一体,形成“扎堆效应”,打造我市消费市场的特色品牌。三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快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城市博览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打造的文化品牌,树立高品位的城市形象。

物流”接应“大制造”,形成生产制造环节与物流通关环节相映成辉的发展局面。要全面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大型集装箱专用码头,形成核心竞争力。要积极推进以公路、铁路、管道运输方式为支撑的集疏运体系建设,提高通关效率。要进一步优化港口资源配置,运用市场手段,积极引导港口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各类生产要素向重点口岸和优势港口企业集中。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利用港口的集聚效应和热点效应,搞好招商引资,活跃港区经济。

房屋拆迁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处理 篇5

授课时间: 授 课 人:

授课目的:通过讲述大家与小家的关系,引导和教育官兵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牢固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部队需要与家庭的关系,端正服役态度。

授课要点:

一、正确认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

二、摆正“小家”与“大家”利益关系的位置;

三、正确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

授课内容:

战友们!每当我们唱起《十五的月亮》、《说句心里话》、《望星空》这些熟悉的歌曲时,内心深处的那份情和爱便会被轻轻地牵动着。是啊!“家”曾经赋予了我们许多温馨和幸福,又常常给了我们许多鼓励和鞭策,在常人的眼里,家往往是指自己的家庭,然而,在军人的“字典”里,家从来就有两个:一个是“小家”,一个是“大家”。因此我们说军人的家庭观可以说是双重家庭观,他们既要对自己“小家”负责,又要为“大家”尽职。但在当“小家”和“大家”遇到或出现一些矛盾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呢?今天,我就和大家一同探讨这个话题。

一、正确认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

社会是由无数家庭细胞组成的,“小家”与“大家”就好象“细胞”与“肌体”一样互相依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小家”与“大家”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小家”是为了能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大家”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他们之间不存在根本冲突,只是在实现过程中存在一些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因为这种关系,决定着我们在建立幸福小

家庭的同时,应该首先想到集体、国家这个大家庭,俗话说:“大河没水小河干”,那种认为家庭的发展可以脱离集体和国家发展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在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不能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更多需要和满足时,奢望小家庭的现代化是不现实的。要使“小河有水”,先要让“大河流淌”。

我们军人离别“小家”来保卫国家,换来的是全国所有家庭的和平安宁,有了“大家”的安宁,才会有我们自己“小家”的安宁,当然我们强调摆正“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大家”代替“小家”,忽视“小家”的作用。今天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塞上西北高原到东海之滨,从长白山的茫茫林海深处到南海的哨所,每天都在发生着“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故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千千万万“舍小家”、“顾大家”的军人和军人的家庭,才换来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时代,因此“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不能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二、摆正“小家”与“大家”利益关系的位臵

“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我们军人应该如何摆正“小家”与“大家”的利益关系呢?

首先,要具有“舍小家,顾大家”的思想。就是要有为了国家和军队的最大利益,而甘愿放弃牺牲自己的小利益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翻一翻中国的历史,你会看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昭君出塞,为国家安危身赴异域;岳飞“精忠报国”,舍家别亲,奋战疆场。翻一翻军队的历史,你会看到,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和平和解放,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用满腔热血和青春年华推动着中国革命前进的车轮。在和平时期,我军担负着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重任,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在保卫祖国边疆的作战中,战友们忍受酷暑,严寒,蚊虫叮咬,以苦

为乐,以苦为荣,写下了“碧血洒边关,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身居猫耳洞,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圆的豪情壮志,他们的博大情怀和气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广大官兵更是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许多受灾的官兵抛小家救大家,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洪英雄”高建成、“钢铁战士”李向群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其次,要提倡奉献精神。说到奉献或许有的同志会问道,现在市场经济讲的是等价交换,有偿服务,而部队提倡奉献,不计报酬,这不是有点矛盾吗?其实,市场经济与奉献精神并不是对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宏观调控的现代化市场经济,而不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自发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注重效益,强调物质利益的原则,但同时又要求人们在诚实劳动,勤奋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才能获取社会的回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自身利益的满足,没有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社会就无法满足个人的需要,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军人作为执行革命任务的武装集团成员,政治上的特殊性决定全体军人必须把奉献作为自觉遵循的规范,军人以奉献原则为宗旨,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同样要有一个富有奉献精神的家庭的支持,而那种把生活目标定在自我欲望满足上的家庭,是经受不起这种考验的,这样军人的家庭也不会是牢固稳定的。(事例)

三、正确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

1、有“思其大而忘其小”的态度

作为革命军人,就是要有为了国家和军队的大利益,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小利益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1976年唐山地震后,唐山籍的官兵,没有一个脱离部队的统一行动而私自跑回家去抢救自己的亲人,而是毫不犹豫地随着部队抢救其他人,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

宝贵的生命。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法卡山、老山前线的战友们长期蹲“猫耳洞”,忍受着酷暑、潮湿、蚊虫叮咬,其艰苦程度不亚于当年的“上甘岭”,但他们却为了祖国领土不被侵犯,视苦为乐,以苦为荣,豪情勃发:“碧血洒边关,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身居猫耳洞,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圆。”从这些战友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军人“思其大而忘其小”的博大胸怀和气度,尽管他们也有着深沉细腻的情爱和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也向往着与父母妻儿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但当现实要他们在祖国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做出抉择时,他们无条件地选择了祖国利益。这就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高尚的牺牲精神。

2、要把无私奉献作为军人家庭的基本道德规范

无私奉献是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有一年,《炎黄春秋》上刊登了一篇专稿,叫做《世界屋脊有一群军人》。这篇专稿中有一节题为《写98封“劝降信”的妻子自己“投降”了》,讲的是青藏高原汽车某团副团长陈文耀夫妻的事。陈的家乡即开放城市兼侨乡广东潮州汕头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和他同时入伍的两个同乡战友复员后,一个在街上摆摊,一年轻轻松松赚个一两万;另一个在建筑队开车,不几年就盖起了一幢小楼。陈文耀的妻子沈丽萍是位归国华侨,饱受分居之苦。因此,妻子劝他早点转业回家。当地几家企业都向陈敞开了大门,欢迎他这样的实干家。他也可以到国外去经商,弄得好会很快成为一个富翁。三番五次写信,一封、两封、五封、十封,不多久便写了九十八封“劝降信”。但陈却全然不为所动,他向妻子施行了“反劝降”,讲事明理,晓以大义,既讲工作、生活的甘苦,又讲军队建设的需要,最后向妻子发出请求:“你来高原吧,这里需要我,也需要你!”妻子终于“投降”了,她的九十八封信没有拽回他,他反而把妻子从开放城市拉到了青藏线,在昆仑山下安了家。

3、既要服从“大家”又要兼顾“小家”

“小家”服从“大家”,并不是只要国家、集体利益,不要个人的小家庭利益,而是把“小家”和“大家”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在顾“大家”的同时,适当照顾、建设好自己的小家庭,这不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而是正当的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但不反对军人建设家庭,而且通过拥军优属活动,千方百计地为军人的家庭排忧解难。因为“大家”的繁荣富强,归根到底还是让每个“小家”都能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作为我们军人,在服从“大家”前提下,尤其是和平时期,兼顾一些“小家”利益,尽到为父、为夫、为子的责任,也是应该的。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革命军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应当集“有志者”与“有情人”于一身。一方面,军人应有志于保卫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宁;另一方面,军人又是有着“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兼顾一些家庭利益。如经常给亲人写写信;在爱人、孩子生日或其他纪念日时,买些小礼品,托物寄情,从精神上给予安慰;经常给家里寄些钱去,在经济上给予补偿;每遇探亲,多干点家务活等等。农村籍的同志,在工作允许情况下,尽量把探亲假安排在农忙需要劳力的季节。某部一位参谋家里承包了三十余亩责任田,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产量总上不去。他得知这一情况后,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翻阅报刊杂志,注意把一些有关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经验摘抄下来,以此来帮助指导家里科学种田。一年夏季,正值小麦灌浆时,他看到报纸上介绍一种“催宝素”的肥料,对提高小麦产量效果明显,就及时写信告诉家里,家里人马上买来撒在田间,当年亩产就比往年提高近百斤。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用知识帮助家庭致富,可以说是“大家”和“小家”两兼顾的范例。

当然,照顾“小家”要有“度”,尤其不能因为顾小家而淡漠了事

业。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曾经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叫做“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如水,几时流尽六朝春。”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确有相当一部分本来可以有所成就的人,仅仅是由于受了妻子儿女之情的羁绊,半生的事业被似水柔情所吞没,诚属可惜。“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小家”和”大家”的关系,把“小家”的幸福融于祖国的安宁和兴旺之中,那我们就能既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建功立业,又能获得家庭的幸福和欢乐。

战友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从来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和失败有时只是一步之遥,跨过去也许是鲜花和欢笑,我们千万不要放弃这最后的一步。扬起理想的风帆,正确处理好“小家”和“大家”的关系,把个人、家庭幸福融于祖国的安宁和兴旺之中,那么我们既能在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建功立业,又能拥有家庭的幸福和欢乐。

思考与讨论:

编制人才规划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篇6

第一, 要处理好人才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编制人才资源发展规划不能孤立进行, 必须考虑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配套问题, 切忌“种了别人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一要处理好人才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关系, 始终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 明确自身二级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为保障总体规划全面落实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二要处理好人才规划与教育、科技等专项规划的关系, 努力做到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三要处理好地方人才规划与国家人才规划的关系, 坚持以国家人才规划为指导, 结合地方实际做出具体安排, 要保持基本方向的一致性。

第二, 要处理好分析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

任何一项规划都是指向未来、谋划长远的。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 这是制定规划的基本思路。但是, 两者不能“平分秋色”。分析当前是基础, 谋划长远是关键, 重点要放在对未来的谋划上。分析现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厘清问题, 为谋划长远提供基础。规划不是总结, 不宜用大量的篇幅描述、分析现状。

第三, 要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

制定规划必须突出重点, 不能平铺直叙、面面俱到。任何一项规划都是将未来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影响全局、重大领域和重要方面的“瓶颈”问题, 提上日程, 进行分析并作出安排。规划不是计划。人才规划也是这样, 必须有取有舍。比如在队伍建设上, 必须坚持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解决好“顶天立地”问题, 以此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规划的重点应放在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举措等方面。

第四, 要处理好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的关系

人才培养固然重要, 但是评价标准问题更重要, 因为评价标准对人才培养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要加快建立社会化的评价机制。根据笔者的观察, 在以往的人才工作中, 普遍对人才培养问题强调得多, 对人才评价问题关注得少, 人才分类评价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建议各地在编制人才培养规划的同时, 要研究制定人才评价标准, 并提高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 要处理好人才数量与人才效能的关系

传统的人才规划过多关注数量和规模, 而对人才效能问题很少顾及。社会发展以人为本,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人才培养是基础, 引进是手段, 使用是目的。如今很多事没人干, 很多人没事干, 有些人忙得要死, 有些人闲得发疯。我国的人才总量不少, 而一批人的作用没能得到很好发挥, 人才效能整体严重偏低。因此, 在编制新的人才规划时, 必须把提高人才效能问题提到突出的位置, 采取有效的措施, 做出扎实的安排。

第六, 要处理好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的关系

规划的特色就在于充分展示个性。有别于他人的规划才是好规划。因此, 共性问题要尽量少些, 个性问题要精心安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北京昌平区2003~2010年人才资源发展规划》, 有关方面曾作出评价:体现时代特征, 符合北京特点, 具有昌平特色。这18个字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体现了特色。笔者通过对主持编制的20多项不同区域人才规划的总结, 得到的体会只有六个字:既好做又难做。说它好做, 是因为如今人才规划范本到处都有, 可随手拈来, “照猫就能画虎, 照葫芦就能画瓢”;说它难做, 是因为如今人才规划普遍在做、人人会做, 整体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 再加上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 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在这种背景下, 要想作出高质量的规划实属不易。河东的规划河西能用, 山南的规划山北能用, 这样的规划既没有意义又没有作用。“规划规划, 墙上一挂;掉在地上, 成了鬼话”。要解决规划雷同化问题,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地方特色上下工夫, 在体现个性上动脑筋。

第七, 要处理好队伍建设与制度安排的关系

队伍建设是目的, 制度改革是保障。队伍建设和制度安排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在编制人才规划时, 不能就队伍谈队伍, 就人才谈人才, 必须结合制度安排通盘考虑、整体谋划。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 规划在安排制度改革时, 一定要统筹兼顾各项制度及每一项制度的各个环节, 使之相互衔接、协调一致, 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的综合保障效用。比如, 党政干部制度改革与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衔接配套问题, 院士制度、特贴制度、突出贡献专家制度、博士后制度等衔接配套问题, 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衔接配套问题, 等等。

第八, 要处理好编内人才与编外人才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事业单位编制外用人越来越多, 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且呈继续增长之势, 其中各类人等均有, 这个群体正在为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不容忽略。现行的制度设计仍是按照人员“身份”区别对待, 大量的编外人才未纳入人才规划中, 这不仅背离了公平公正的理念, 而且也不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笔者认为, 现在到了统筹编内编外两类人才的时候了。

第九, 要处理好国有人才与非公人才的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非公经济和非公组织的人才与日俱增, 数量越来越多, 比例也越来越大, 已成为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龙下海, 虎归山”, 一大批有才华的人士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这个人才群体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必须纳入视野, 必须统筹规划, 必须精心安排。

第十, 要处理好国内人才与国际人才的关系

房屋拆迁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处理 篇7

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一)主要研判

按照测算,支撑区域公共交通服务的最低门槛是在900~1400人/平方公里;如果人口密度达到6000人/平方公里,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将是原先的三倍;如果达到10000人/平方公里,公共交通乘客量就会超过小汽车乘客量。一般而言,中心城市核心地块人口密度将近甚至超过20000人/平方公里,这么高的人口密度,决定这些地块交通拥堵治理只能选择公交都市建设,通过“公交优先”、“公交优质”诱导人们更多选择公共交通,从而间接地化解停车问题。同时,作为次要矛盾的停车问题,要服从于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因此,解决停车问题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仅是简单地满足停车需求,那么就会放大汽车购买欲望,不仅会削弱公交都市的建设,降低公共交通的效率,造成更大的交通拥堵,还将损害整个城市功能形态,降低城市核心区块居住的人口生活品质,甚至还会造成整个核心区块的衰落。

交通拥堵和停车问题需要坚持主次矛盾的辩证思维统筹解决,通过解决主要矛盾带动解决次要矛盾,同时防止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并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条件。因此,如从中心城市交通的全局考虑,交通拥堵应是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办法就是加快建设公交都市,切实防止次要矛盾干扰甚至代替主要矛盾。

(二)主要建议

一是树立停车问题作为次要矛盾的理念。需要系统考虑公交都市建设和应对停车问题之间互动关系,吸取简单增加停车泊位不能解决停车需求问题的经验教训,走出简单增加停车泊位应对停车问题的老路,通过多维有效的管控手段,改变原先仅是简单满足停车需求的做法,逐步抑制急剧增长的停车需求,放缓停车泊位需求的缺口,使得停车需求增量和停车设施增量相互匹配;明确判断停车政策合理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这一政策是否促进公交都市的建设。

二是树立一切围绕公交都市建设的理念。通过完善路网和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于公共交通的资金投入,促进多种公共交通体系无缝对接,真正实现“公交优质”和“公交优先”,引导市民从小汽车出行向公交出行转变,达到减少停车需求的目的。

三是发挥公交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选择若干个邻近地铁车站的社区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通过地上、地面和地下立体化开发和人行流线无缝对接,构筑适宜公交和步行的公交社区,从源头降低人们的停车需求。

二、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的关系

(一)主要研判

现在中心城市核心地块已经面临严重的停车问题。例如,作为二线城市的杭州中心城区,截至2014年4月末,机动车保有量118万量,停车泊位仅为45.64万个,其中占道泊位4.04万个,停车泊位与机动车保有量之比仅为0.4,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2~1.5的合理标准。停车问题确实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要求解决停车问题的呼声日益高涨。

但是,从长期来看,正确应对停车问题方法可能与人们的期望恰恰相反,就是划定一定区域不再鼓励甚至限制增加停车泊位,通过公交都市建设满足绝大部分人的出行需求。例如,伦敦、阿姆斯特丹和纽约曼哈顿中心区实施停车泊位总量的控制,香港实施停车系统低水平平衡。如果简单地顺应要求解决停车问题的呼声,那么停车问题将会短期改善、长期恶化;如果理性地对待这种呼声,采取停车需求管理措施,那么停车问题将会短期恶化、长期改善。这是一个政策选择的两难境地,关键在于政府和市民的沟通,需要整个社会达成共识,即人口密集地区直接增加停车泊位,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但是整个社会需为此长期付出成本,并且这个社会成本将会超过满足停车需求获得的个体收益。

(二)主要建议

一是研讨简单增加停车泊位的利弊。通过包括电台、报纸和网络在内的媒体,开辟利弊影响的充分辩论,形成支持控制停车需求的社会共识,坚定打造公交都市化解停车问题的长期信念。

二是运用先进城市已有的做法提高人们认识。增加政府说服市民支持停车需求控制的举措,详细介绍包括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曼哈顿、香港、新加坡、赫尔辛基在内的城市对于停车需求控制的有效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让人们认识到控制停车需求是为了大家的利益。

三是注重临时措施和长期措施的结合。面对已有的停车泊位不足问题,可在近期公共交通不足情形之下考虑继续保留部分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路外临时泊位缓解供需矛盾。同时,让人们知道这是临时措施,随着轨道交通完善,这些临时车位将会逐步取消,形成远期依靠公交出行的合理预期;同时,也为鼓励停车产业发展,停车场泊位增加必须与这些临时车位或路内车位的减少挂钩。通过这些临时措施,既要解决好公交都市尚未打造完成之时的出行不便,又要避免这些临时措施可能产生的后遗症,降低将来取消这些临时措施的阻力。

三、核心地区和外围地区的关系

(一)主要研判

从城市核心到城市外围之间,世界各大都市居民汽车拥有量是递增的。但是,中国城市则是相反,越是城市中心汽车保有量越高,越是外围越少。例如,2014年4月末,杭州中心城区千人汽车保有量278辆,每平方公里汽车保有量1729辆;全市相应的数据则为236辆和159辆。尽管中心城区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步行环境较为良好,公共交通较为发达,但是中心城区汽车拥有量却是最高的。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停车的政策干预相对欠缺。

未来较为理想的区域结构应当扭转这种局面,限制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地区汽车保有量,适当提高外围地区的汽车保有量。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也应内外有别,不能简单顺应人口密度越高、汽车保有量也就越高的局面,中心地区的停车需求“以控为主”,外围地区的停车需求“以放为主”。同时,利用轨道交通建设向外围延伸的机遇,依托外围地区轨道交通的站点推进换乘停车场的接驳设施建设,引导人们通过公共交通进入城区,减轻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二)主要建议

一是开展核心区配建泊位标准的高限研究。例如,纽约曼哈顿住宅的平均最低停车配建指标是1∶0.48,但如离地铁站0.6公里以内,平均停车配建指标降到1∶0.33,0.6公里以外配建指标则升至1∶0.96。改变解决停车问题就要提高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的思维惯性,对于在市内已相对较高的配建标准应该适度降低,执行中心地区低、外围地区高的差异化的配建标准,在人口最为密集的核心区设定停车配建标准的高限,控制核心区停车规模,实现以静制动,缓解交通压力。

二是加大老城区停车设施的规划控制。老城区动态交通政策导向应是限制小汽车出行,静态交通政策必须与之相适应,不宜盲目兴建过多的停车位。

三是政府专项用于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停车场的土地应该放在外围地区。利用这些专项供地推进换乘停车场建设,包括主要对外交通枢纽、环西湖风景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和绕城周边在内的换乘停车场的建设,鼓励人们乘用公共交通进入老城区,引导公共交通出行。四是执行中心地区远远高于外围地区的停车收费价格。

四、价格调控和数量调控的关系

(一)主要研判

中心城市核心区停车泊位的缺口日益扩大。例如,根据推测,杭州停车泊位缺口已达96万个泊位。如果按照每个停车泊位13平方米计算进行地面停车场建设,将会占用土地12.5平方公里,超过两个西湖的面积。这样大规模的停车场建设,不是杭州土地资源所能承受的。为了解决停车问题,杭州数量调控方面原先具有“以放为主”的特点。例如,提高建筑物附属停车场的配建指标;又如,利用包括公园、绿地和操场在内的地下空间规划布点停车场建设;再如,路面停车泊位的总量10年翻了三番。

价格调控方面,现行停车价格仍然偏低,没有体现停车资源的稀缺程度,并且路内停车和路外停车没有建立公平的竞争体系。路外停车泊位由于造价较高,停车价格没有吸引力,白天(工作日)停放率约为80%,夜间停放率约为68%,利用效率不高;路内停车泊位价格较低,还有半数以上属于免费停车,鼓励了停车需求盲目的扩张。日益扩大的停车泊位缺口表明这些调控方式不能适应实际发展需要。按照市场经济原理消除停车泊位的供需缺口,数量调控须从“以放为主”转为“以控为主”,价格调控必须体现停车泊位的稀缺程度,通过提高停车价格限制停车需求,同时也能刺激民间资本进入停车产业。

(二)主要建议

一是实施停车泊位的总量调控。通过控制核心区停车位总量,局部限制小汽车进入,从而达到鼓励公交出行的目的。

二是实施停车泊位的区域管理。大型居住区和公建区周边应当配备足量车位,核心区、风景区和其他交通组织复杂、流量较高的区域仅设置必要的车位,大型交通枢纽、集散中心、绕城入口及轨道交通沿线设置一定量的停车位。

三是改变鼓励扩大停车泊位供给的政策。例如,应当规范和严控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临时公共停车场的政策;核心地区慎用奖励容积率甚至停车场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的办法鼓励停车场的建造。

四是加强路内泊位管理。积极清退影响动态交通的路内泊位;强化交通示范区模式,强化对于违法停车的常态化管理,持续开展违法停车专项整治行动。

五是调整偏低的停车收费价格。改变现行停车收费定价机制对于小汽车出行存在的隐性补贴。定价收费权利可以部分授予经营业主。完善收费办法,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停车泊位周转率。

六是减小免费停车对于停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合理确定免费停车设施和收费停车设施的空间距离,通过取消免费停车或者提高路内停车价格,营造停车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

(一)主要研判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严格地说,停车服务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停车服务完全属于私人物品,车主应当为其付费消费。同时,中心城市核心区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缺,市场条件之下停车服务价格必然是高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停车贵或停车难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硬是要做“好人政府”,动用政府力量去解决停车贵或停车难问题,那么就会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损失的也是政府威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途径之一就是建设公交都市,提供每个人都能享受的优质的公共交通产品,体现公共交通产品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同时,通过规划和法规引导停车产业化发展,创造停车产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利用市场机制缓解停车难问题。因此可以说,没有一个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能够解决停车难或停车贵。承认停车贵或停车难是由市场决定的,并非推卸政府责任,而是让政府可以明确自己的行动范围,更好发挥作用。

(二)主要建议

一是取消“公共停车场”的称谓。建议改为“经营性停车场”或者“商业性停车场”更为合适,更能体现鼓励社会投资发展停车产业的政府初衷。

二是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只要中心城区没有衰落,“停车难”问题永远存在,政府可以做到的是,提供较为优质的公交服务方便地解决日常出行问题。

三是政府鼓励停车产业发展的最好办法就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面对停车供需的巨大缺口和商业性停车场利用效率不高并存的局面,政府要严格确定停车用途的土地。对于本来不是停车用途的土地进行坚决清退,避免停车用途土地无序扩张造成社会和环境问题,同时也能扩大停车产业的社会需求。

四是政府退出对于停车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当前阶段由于停车价格体制不甚合理,停车收费价格偏低,社会资本缺乏投资热情,简单地利用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实质就是变相地补贴小汽车使用者,让其获得低价的停车服务,从而诱导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加重交通压力。因此,应当避免停车产业化走入误区,改变目前对于停车产业化过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李连成.城市停车政策的框架体系及实施对策[J].综合运输2013(3):21~26

[2]郭湛.居住区停车配建标准需谨慎提高[J].交通与运输2012(3):33.

[3]王家,张晓东.美国城市停车政策解析[J].城市交通2011(4):53~60.

怎样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篇8

与法制的关系

随着富源县煤炭生产水平的提高,煤炭开采的力度逐渐加大,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好转,怎样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法制的关系显得尤其为重要。从近年来全县煤矿发生的几起事故看,富源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全县合法生产矿井和煤炭非法开采事故还时有发生,事故的伤亡程度和教训依然十分深刻,透过这些事故来分析事故背后的原因,我认为要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必须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法制的关系。

富源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到目前有矿井142矿153对井,设计能力达1686万吨/年,在153对矿井中,经省级鉴定批复确定的高瓦斯矿井73对,占全县矿井数的47.7%,有瓦斯动力现象的矿井3对,占矿井数的1.36%,低瓦斯矿井80对,占矿井数的52.3%。高瓦斯矿井和低瓦斯矿井的比例几乎为1:1,各占一半。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富源县煤炭开采以多、小、散为主要特点,安全监管难度大,建大矿、上规模的矿井相对比较困难,由于煤矿地理位置分布呈纵向延伸,安全管理的战线长,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近年来,富源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煤炭工业发展,积极探索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在煤炭发展方式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上推陈出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使全县煤炭工业的发展和安全生产实现了双赢。从2007年以来,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一年比一年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低于全省乃至全国的最好水平。怎样来保持和发扬这些成绩和水平,我认为必须坚持以安全为最大化目标,结合实际来探寻煤矿安全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经济效益,我们评价一个煤矿的价值和地位,主要也是看它的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好,社会声誉就高,大众对企业的评价就会越好。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围绕市场转、为了效益干的思想已成为煤矿老板的共识。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这一思想和发展观念的影响,有些煤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生产的现象大量存在,比车好、比房子、比票子、比享乐的煤矿企业主大有人在。有一些煤矿片面追求产量,追求多出煤、出票子,在安全管理上出现了讲着重要、干着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甚至有些煤矿要钱不要命,忽视职工生命安全,存在隐患长期不整改,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安全为重点,树立抓安全就是促效益的思想,把安全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看,搞好安全是发展经济、提高效益的基础和前提;提高经济效益是搞好安全的终极目标,也是增

加安全投入、改进安全生产条件的重要保证。无数经验教训证明,离开安全去抓效益,这效益是不稳定的;就安全抓安全,企业越抓越穷,是不可能真正抓好安全的。安全与效益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抓效益必须抓安全,抓好安全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效益。以近年来我县煤矿发生的事故为例,每发生一起事故,死亡1人,其全部的事故处理费用大约在60—70万元,少数处理困难的,有的已达到了每人100万元以上;发生一起重伤事故,其抢救治疗费用也少则几千,多则是上万元和数十万元以上。因此,安全状况不好,就会给企业增加经济负担,同时还会因安全事故发生,引发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矛盾,产生不和谐因素,危害社会稳定,处理起来十分棘手。从这个角度讲,抓安全就是保稳定抓效益,更是保稳定促发展的需要,符合目前创造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要结合煤矿客观实际,寻求安全与效益的结合点 各级各部门和煤炭企业必须正视现实,所谓的现实,就是要坚持从当地安全管理状况和煤矿的具体实际出发,来思考和研究新形势下安全工作的对策和措施,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安全管理有的放矢。寻找安全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就是要本着“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小”的原理,努力探索既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又有利于提高煤矿经济效益的最好办法和措施,实现整体效益和安全的和谐统一。这方面,在我县墨红镇的斯派尔煤矿、吉克煤矿,大河镇的祥达煤矿等部分煤矿企业都有体

现,许多的经验值得我县其它乡镇煤矿学习和借鉴。

三、建立健全安全、效益考核机制

我县近年来把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作为重点考核目标下达到各产煤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煤炭工业局将县人民政府下达的目标管理责任书细化分解后,分别下达到10个煤炭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煤炭分局与各煤矿也分别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层层进行考核奖惩。我认为我们在对各级各部门经济效益、重点项目建设进行考核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目标责任的考核制度,出了事故不仅仅是经济处罚的问题,还应该从行政、纪律等方面入手,实行问责。县人民政府在与各级有关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时,应明确安全的目标和责任,同时要将安全纳入对各级有关部门领导班子业绩的考核中,与领导干部的升迁、任免直接挂钩,以解决一些乡镇、部门、个别领导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责任制度不落实或在安全工作上大事化小,敷衍了事的问题。

四、强化法律意识,依法管理,依法监督

目前,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少数人员、部分煤炭企业管理层面和上矿职工当中法制观念普遍淡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制度不落实的现象经常发生。实践证明,煤矿的绝大部分事故并非是不可以抗拒的,而大多数是由于麻痹大意、违章作业、冒险盲干、违法生产酿成的。因此,依法管理、依法监督,加大安全生产的执法力度,都会有效提高煤矿企业懂法、知法、守法的意识,违法、违规及违章行为都会得到有效的约束。总结几年来煤矿执法经验,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和三个环节:

一是加强监管队伍,煤矿企业管理层和煤矿职工的安全执法教育,增加责任感和企业职工自觉遵章守法的自律意识。目前,许多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已修改完善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但大多数干部职工和煤炭企业不仅对法律法规的常识缺少必要的了解,而且在一些规程和制度的贯彻执行上尚未上升到“法”的高度,理性的东西较多,因而执法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和威慑力。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教育力度,增加培训内容,对有关章节必须做到理解掌握,学以致用,切忌搞“开卷考试、人人过关”的形式主义,特别是一些规章、规程及相关制度、文件,要看成是我们煤炭执法和企业必须遵守的法规,应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同时,要现身说法,结合典型案例和事故警示教育,教育每个干部职工树立法制理念,使其知法、守法、懂法,做到安全生产监管中不盲目执法、乱执法和执法不严;煤炭企业生产作业过程中懂得按章指挥,遵章作业,自觉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懂得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冒险蛮干就是违法违章的表现,轻者会受到经济的、行政的处罚和纪律处分,重者将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二是要依法管理,依法监督,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近两年来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应该

突出抓好三个环节:首先是要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和经济处罚手段管理煤矿安全的做法,克服以会议代替贯彻执行上级文件指示,以工作安排代替现场管理、以经济杠杆作为奖罚的激励模式,通过落实不同层次、每个岗位的安全法律责任,逐步规范煤矿安全行为,实现自我管理。其次是改变“内外有别”的做法,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克服报喜不报忧,回避矛盾,隐瞒隐患,逃避处罚、粉饰业绩的现象。一旦发生事故和煤矿出现重大隐患,不论涉及哪个层次,牵扯到何人,必须一视同仁,根据责任大小给予相应的处分。再次是强化安全监督,发挥行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作用。随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安全监督工作开始加强。这对搞好煤矿安全生产,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县煤炭工业局作为全县煤炭行业的主管部门,除了搞好协调服务外,还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安全法规、安全政策、安全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上。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法制的关系,既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又是工作的着力点。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才能促进安全工作的健康发展。

房屋拆迁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处理 篇9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常常只注重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只注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种“重教书,轻育人”或是“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目前在许多小学,尤其是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

“教书育人”是党和国家向每一位教师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认为:“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在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全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教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小学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而且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因此,以“教书育人”为主要任务的教师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要阵地的学校,完全没有理由忽视德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应将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小学德育纲要》还指出:“各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最日常的途径”,这就是说,各科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承担着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任务,而这一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每位教师的肩上。

可是,目前的德育现状却十分令人堪忧。现在许多学校根本未把德育放到与智育等同的位臵上来。在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校对德育只是稍加要求,至于德育怎样进行,进行得怎样,却很少作过严格具体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从未要求过。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学校为了统一检测教学成绩,竟将以进行德

育为主要任务的思品课也列为统考科目,片面地以分数来衡量思品课的教学成绩。而这种做法却导致了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分数,在思品课上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可想而知,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德育”,如何才能出效果?如何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通过对目前德育现状的深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

(1)应试教育的余毒。这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余毒还很深,很多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未转变,应试教育之风在某些地方依然盛行。在这种传统教育体制弊端的影响下,使学校和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只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只记得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忘了向学生渗透德育。这种情况必然导致“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

(2)学校对德育的认识不够。目前,许多学校对德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不够充分。现在很多学校以狠抓教学质量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大力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他们甚至认为德育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上没有智育来的实惠,而德育只须走走形式,装装样子喊几声就可以了,无须费尽心机影响教学。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思品课一直都被视为“副课”,而在所谓“正课”的教学中,也从未要求渗透德育。

(3)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狭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较为淡薄。除思品课外,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基本上很难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在“主课”中向学生渗透德育会耽误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教师将传授知识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渗不渗透德育无关紧要。而我们在评价一节课时,也从未把德育列入评价体系中,只是片面地以“知识传授的如何”来衡量这节课的好坏。

以上种种原因便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剩“教书”而无“育人”了。

另外,还有诸如家长、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面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这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了“重智育,轻德育”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从何谈起?这不得不令人产生怀疑。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对目前的德育现状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应相互沟通,同心协力,采取相应对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从思想上根本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从行动上坚决摒除应试教育的余毒。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要把德育放到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臵上来,做到“五育并举,德育先行”。教师要增强育人意识,有意渗透德育;寻找结合点,有机渗透德育;组织活动,积极渗透德育;树立好自身形象,榜样渗透德育。把“教书”与“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臵上,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做到“教书”时“育人”,“育人”中“教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的培养的正确方向。

上一篇:超市促销主题活动方案下一篇:国税开业税务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