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政策法规学习笔记(通用8篇)
一、涉农法律法规
(一)、“三农”法律法规定义: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涉及“三农”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以上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是广义上的解释。
(二)、具体分类
A、综合类
B、农业类
C、农村类
D、农民类
(三)、和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三大类:
1、农村土地类:
(1)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
(2)关于农村家庭承包,主要把握好两个方面:
一是开展农地承包确权;
二是妥善处理好弃耕农民重新要求承包土地的纠纷。
(3)关于农村集体资源发包,要把握好四个主要环节
一是规范程序;
二是公开发包;
三是合理确定承包金;
四是适当控制承包期。
2、“三资”管理类
(1)关于农村财务
一是村账镇管;
二是严控支出;
三是规范支出审批程序;
四是定期民主理财和审计;
五是及时村务公开。
(2)关于农村集体“三资”
一是规范“三资”运行行为;
二是提升“三资”管理手段;
三是确保“三资”决策民主。
3、农民负担类
(1)增强农民负担的“红线”意识;
(2)明确允许向农民收取费用的项目;
(3)按照项目化管理的要求,使用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4)对违反减负政策行为实行问责。
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政策层面赋予“三农”工作新的内涵,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体现“三个亮点”,实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目标。
亮点一:鼓励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
亮点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亮点三:农户家庭经营是基本面
(二)今年我县实施的强农惠农富农相关政策:
1、农村必须美的政策――对村级集体组织的扶贫和扶持
2、农业必须强的政策――扶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会计从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学习笔记:银行结算账户
第二节 银行结算账户
一、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和种类
(一)银行结算账户的概念
特点:办理人民币业务、办理资金收付结算业务、活期存款账户
(二)银行结算账户的种类
1.按存款人(单位账户、个人账户)
2.按用途(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
(三)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一个基本账户、自主选择银行、守法、存款保密)
【例题1.单项选择题】银行结算账户的监督管理部门是()。
A.各级财政部门
B.中国人民银行
C.各开户银行
D.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参考答案:B
【例题2.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银行结算账户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银行结算账户既包括人民币存款结算业务,也包括外币存款结算业务
B.银行结算账户属于单位定期存款账户
C.银行结算账户不同于储蓄账户
D.银行结算账户限于单位存款人结算开立
参考答案:C
【例题3.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银行结算账户特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为()。
A.办理人民币业务
B.办理资金收付结算业务
C.是活期存款账户
D.是定期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D
【例题4.判断题】个体工商户凭营业执照以字号或经营者姓名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纳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
参考答案:错
【例题5.多项选择题】关于银行结算账户的分类方式中,下列选项准确的为()。
A.按用途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和临时存款账户
B.按存款人不同分为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C.按存入币种不同分为人民币结算账户和外币结算账户
D.按存款期限不同分为定期存款账户和活期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AB
【例题6.不定项选择题】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存款人开立()账户实行核准制度,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后由开户银行核发开户许可证。
A.基本存款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
C.临时存款账户
D.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参考答案:AC
【例题7.多项选择题】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是()。
A.一个基本账户原则
B.自主选择银行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原则
C.守法原则
D.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保密原则
参考答案:ABCD
【例题8.判断题】对单位、个人在银行开设的银行结算账户的存款,银行不得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查询。()
参考答案:错
二、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撤销
(一)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
存款人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自正式开立之日起3个工作日后,方可办理付款业务。但注册验资的临时存款账户转为基本存款账户和因借款转存开立的一般存款账户除外。
(二)银行结算账户的变更
(5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请或通知开户银行,银行于2个工作日内向人民银行报告)
(三)银行结算账户的撤销
存款人尚未清偿其开户银行债务的,不得申请撤销该账户。
存款人撤销银行结算账户,必须与开户银行核对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余额,交回各种重要空白票据及结算凭证和开户登记证,银行核对无误后方可办理销户手续。
【例题2-5·教材例题·多项选择题】(P75)
【例题2-6·教材例题·案例分析题】(P75)
【例题1.判断题】存款人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自开立之日起即可使用该账户办理结算业务。()
参考答案:错
【例题2.单项选择题】存款人银行结算账户有法定变更事项的,应于一定期限内书面通知开户银行并提供有关证明。该期限为()。
A.3个工作日
B.5个工作日
C.7个工作日
D.10个工作日
参考答案:B
【例题3.多项选择题】存款人下列事项的变更,需于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开户银行并提供相关证明,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的为()。
A.名称改变
B.法定负责人变更
C.住址变更
D.改变开户银行
参考答案:ABC
【例题4.判断题】存款人银行结算账户有法定变更事项的,应于5日内书面通知开户银行,并向人民银行报告办理变更手续。()
参考答案:错
【例题5.不定项选择题】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下列事项中存款人应向开户银行申请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的是()。
A.尚未清偿其开户银行债务的 B.存款人因迁址需要变更开户银行的 C.存款人因迁址但不变更开户银行的 D.注销、被吊销营业执照
参考答案:BD
【例题6.多项选择题】企业发生下列情况应该向开户银行申请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的是()。
A.企业宣布破产
B.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
C.企业迁址从上海至苏州
D.投资者发生变更
参考答案:ABC
三、基本存款账户
(一)基本存款账户的概念
(日常转账结算、现金收付、主办账户)
(二)基本存款账户的使用范围
特别注意:工资、奖金和现金的支取;不能多头开户
(三)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要求
1.存款人资格(12点)
注意第10点和第11点。
2.所需的证明文件
【例题2-7·教材例题·案例分析题】(P77)
【例题1.单项选择题】存款人日常经营活动的的资金收付及其现金的支取,应通过()办
理。
A.基本存款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
C.专用存款账户
D.临时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A
【例题2.判断题】 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可以通过本账户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缴存,但不能办理现金支取。()
参考答案:错
【例题3.单项选择题】下列存款人中,不可以申请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是()。
A.甲、乙、丙三人合伙设立的宏大科技产品经营部
B.A市财政局
C.个体工商户张某经营的服装门市部
D.B市第一中学在校内设立的非独立核算的小卖部
参考答案:D
【例题4.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对象中,不具备开立基本存款账户资格的存款人为()。
A.企业法人
B.民办非法人企业
C.社区委员会
D.单位设立的非独立核算的附属机构
参考答案:D
【例题5.判断题】 企业法人内部单独核算的单位可以申请开立基本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对
【例题6.判断题】为了便于结算,一个单位可以同时在几家金融机构开立银行基本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错四、一般存款账户
(一)一般存款账户的概念
(二)一般存款账户的开户要求
1.存款人资格
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都可以开立一般存款账户,没有数量限制。
2.所需的证明文件
(三)一般存款账户的使用范围
借款转存,借款归还;现金缴存,不得办理现金支取。
【例题2-8·教材例题·案例分析题】(P78)
【例题1.判断题】一般存款账户是指存款人因借款或其他结算需要,在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内其他营业机构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参考答案:错
【例题2.判断题】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都可以开立一般存款账户,且没有数量限制,但在基本存款账户的开户银行只能开立一个一般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错
【例题3.单项选择题】宏大有限责任公司基本存款账户开在工行A市支行,现因经营需要向中国建设银行B分行申请贷款100万元,经审查同意贷款,其应在B分行开设()。
A.基本存款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
C.专用存款账户
D.临时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B
【例题4.单项选择题】 根据《银行账户管理办法》规定,存款人可以申请开立多少一般存款账户()。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没有数量限制
参考答案:D
【例题5.判断题】 与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单位,可以申
请开立一般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对
【例题6.单项选择题】下列账户中不得办理现金支取的是()。
A.基本存款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
C.临时存款账户
D.个人结算账户
参考答案:B
【例题7.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一般存款账户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般存款账户是存款人在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以外的银行营业机构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是与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机构开立的账户。
C.存款人可以通过本账户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缴存,但不能办理现金支取。
D.一般存款账户是存款人的主要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D
【例题8.判断题】存款人开立的一般存款账户可以用于办理转账结算和现金缴存,但不得办理现金支取。()
参考答案:对
五、专用存款账户
(一)专用存款账户的概念
(二)专用存款账户的开户要求
(三)专用存款账户的使用范围
不能支取现金的是:
1.单位银行卡账户的资金必须由其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该账户不得办理现金收付业务。
2.财政预算外资金、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期货交易保证金和信托基金专用存款账户不得支取现金。
5.收入汇缴账户除向其基本存款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用存款户划缴款项外,只收不付。
【例题2-9·教材例题·判断题】(P80)
【例题2-10·教材例题·单项选择题】(P80)
【例题1.单项选择题】存款人依法对有特定用途的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和使用而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是()。
A.基本存款账户
B.一般存款账户
C.专用存款账户
D.临时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C
【例题2.判断题】单位银行卡账户的的资金可以由基本存款账户转账存入,也可以以收到的现金存入。()
参考答案:错
【例题3.判断题】《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规定存款人的收入汇缴账户除向基本存款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用存款户划缴款项外,也可以办理其他转账结算业务,但不得支取现金。()
参考答案:错
【例题4.单项选择题】根据《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对更新改造资金可以申请开立的银行账户是()。
A.基本存款账户
B.专用存款账户
C.一般存款账户
D.临时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B
【例题5.单项选择题】为了加强对住房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存款人应依法申请在银行开立()。
A.一般存款账户
B.基本存款账户
C.专用存款账户
D.临时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C
【例题6.多项选择题】存款人有下列资金可以申请开立专用存款账户的是()。
A.财政预算外资金
B.住房基金
C.基本建设资金
D.社会保障基金
参考答案:ABCD
【例题7.多项选择题】企业因()资金管理的需要,可以向银行开设专用存款账户。
A.更新改造资金
B.商品收购款
C.期货交易保证金
D.财政预算外资金
参考答案:ACD
六、临时存款账户
(一)临时存款账户的概念
(二)临时存款账户的开户要求
条件:设立临时机构、异地临时经营活动、注册验资
(三)临时存款账户的使用范围
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2年;注册验资的验资期间只收不付。
【例题2-11·教材例题·案例分析题】(P81)
【例题1.多项选择题】下列情形,存款人可以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的是()。
A.设立临时机构
B.异地建筑施工
C.注册验资
D.证券交易结算
参考答案:ABC
【例题2.判断题】存款人因异地临时经营活动需要可以申请开立专用存款账户。()
参考答案:错
【例题3.单项选择题】临时存款账户的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
A.六个月
B.1年
C.2年
D.5年
参考答案:C
【例题4.不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项中,对基本存款账户与临时存款账户在管理上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
A.基本存款账户能支取现金而临时存款账户不能支取现金
B.基本存款账户不能向银行借款而临时存款账户可以向银行借款
C.基本存款账户没有开设数量的限制而临时存款账户受开设数量的限制
D.基本存款账户没有时间限制而临时存款账户实行有效期管理
参考答案:D
【例题5.判断题】存款人为注册资验资而开设的临时存款账户,在验资期间只收不付。()
参考答案:对
【例题6.多项选择题】下列有关银行账户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现金缴存可以通过一般存款账户办理
B.现金支取可以通过一般存款账户办理
C.注册验资可以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
D.注册验资可以申请开立专用存款账户
据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日前披露: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将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12年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措施有以下32项:
1.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安排151亿元,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按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2012年农资综合补贴共安排1078亿元。
3.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稳定实施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青稞等作物良种补贴政策。
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进一步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预计200亿元,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
5.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决定从新粮上市起适当提高主产区2012年生产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102元、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20元、125元、140元。
6.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增加奖励资金规模,安排资金277.65亿元 7.生猪大县奖励政策。2012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主要用于生猪养殖场(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防疫管理、粪污处理和贷款贴息等;扶持生猪产业化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引导产销衔接,提高生猪的产量和质量。
8.畜牧良种补贴政策。为推动家畜品种改良,提高家畜生产水平,带动养殖户增收,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9.渔业柴油补贴政策。渔业油价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也是目前国家对渔业最大的一项扶持政策。根据《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渔业油价补助对象包括: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2011年补贴规模达到171.65亿元,2012年将继续实施这项补贴政策。
10.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政策。近两年,中央财政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有针对性地应急启动实施了大棚育秧、地膜覆盖等补助政策。2012年国家对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使骨干性防灾减灾技术服务从应急启动转为常态化,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通过对农民进行物化技术补助方式,重点扶持推广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旱作节水、小麦“一喷三防”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性技术。11.动物防疫补贴政策。当前,我国动物防疫补贴政策主要包括: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畜禽疫病扑杀补贴政策、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1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政策。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辐射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支持示范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推进水、田、路、电等配套,使示范区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达到旱涝保收标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效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育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13.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政策。高产创建是集成推广各项先进实用技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要举措。2012年国家将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继续巩固5000个万亩示范片、50个县(市)和500个整乡(镇)整建制试点,选择5个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科技水平高的产粮大市,鼓励支持其率先开展整市(地)整建制试点。
14.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2012年,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行动,选择100个县(场)、1000个乡(镇)、10000个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整县、整乡、整村推进,力争实现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13亿亩、免费为1.8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的目标。
15.支持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政策。当前,支持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政策主要包括: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支持合作社建设冷藏保鲜设施、配置冷藏运输工具、检验检测设备等,超市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支持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供直销,鼓励同类农产品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联合与合作;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流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扶持项目、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降低“农超对接”门槛,严禁超市向合作社收取进场费、赞助费、摊位费、条码费等不合理费用,严禁任意拖欠货款,鼓励超市和合作社建立长期对接关系。
16.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为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降低流通费用,从2010年12月1日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的公路收费站点,要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设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标志,引导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过。鲜活农产品品种范围,新鲜蔬菜包括11类66个品种、新鲜水果包括7类42个品种、鲜活水产品包括8个品种、活的畜禽包括3类11个品种、新鲜的肉蛋奶包括7个品种,以及马铃薯、甘薯(红薯、白薯、山药、芋头)、鲜玉米、鲜花生。“整车合法装载”认定标准,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内的不同鲜活农产品混装的车辆,认定为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对目录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与目录范围外的其他农产品混装,且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比照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执行,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17.蔬菜流通环节免征增值税政策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自2012年1月1日起,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蔬菜是指可作副食的草本、木本植物,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属于蔬菜范围。各种蔬菜罐头,指蔬菜经处理、装罐、密封、杀菌或无菌包装而制成的食品,不属于所述蔬菜的范围。
18.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为保护草原生态,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6亿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2年,国家将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安排资金150.58亿元,把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实施范围。
19.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项目支持重点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2011年增殖放流资金2.21亿元,2012年有望增加资金规模。
20.农村沼气建设政策。2011年,中央投资43亿元补助建设农村沼气,新增沼气用户280万户,补助标准平均提高32.5%,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中央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300元、1600元和2000元,西藏自治区中央补助标准提高到3500元,四川、云南、甘肃、青海4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中央补助标准提高到3000元。2012年,计划新增沼气用户120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处以上。2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政策。2012年国家将继续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力争实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的目标。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配备技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等检验检测设备以及农民培训、农技人员日常办公等设备;改善检验检测、技术咨询、日常办公等业务用房条件。根据条件和资金可能,可配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交通工具,建设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
2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政策。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2012年,中央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对基层加强条件建设、开展农技推广等工作给予经费补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覆盖所有农业县。
2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岗计划。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工作。中央财政对特岗计划将给予一定支持。
24.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根据《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与安排,2012年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业农村人才。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重点扶持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扶持培养30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全年培训300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选拔扶持7000名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良好发展基础、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生产能手。在农产品主产区选拔扶持3000名农村经纪人,培养造就熟悉农产品流通政策、经营管理素质较高、经纪行为规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
25.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政策。2012年将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政府全额补贴,农民免费参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一周以内,培训对象主要是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培训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内容。开展农业创业培训。培训时间累计约两周;培训对象主要是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两后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培训内容主要是创业技巧和相关农业知识。2012年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依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举办31期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经验交流、创业扶持等方式,全年培训3100名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
26.保护农民土地等财产权利政策。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承包期内,除法定事由外,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不得调整承包地,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民流转承包地。土地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2012年拟出台征地制度改革相应的法规,加快开展相关工作。
27.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为进一步发挥农业保险强农惠农作用,2012年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保费补贴品种,在现有的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棉花、马铃薯、青稞、天然橡胶、森林、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牦牛、藏系羊14个中央财政补贴险种的基础上,将糖料作物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对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民给予保费补贴。扩大保费补贴区域,将现有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的补贴区域扩大至全国。明确补贴比例,糖料作物保险,按照现行的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执行;在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补贴35%、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中央财政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等补贴比例为65%;养殖业保险中,东部地区的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在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补贴40%;育肥猪保险,在地方财政至少补贴10%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补贴10%;其他中央财政补贴险种按照现行政策执行。
28.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于2011年在全国全面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以及有条件的市、县财政安排,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给予奖补,奖补范围主要包括农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建设,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见效最快的村内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财政奖补既可以是资金奖励,也可以是实物补助。29.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目前,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财政扶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
30.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2011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农保)覆盖面达到了60%以上,试点地区参保人数达3.26亿人。2012年新农保将实行全覆盖。
31.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该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2008年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12年国家将继续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巩固覆盖率,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扩大覆盖病种范围。新农合筹资标准将从230元提高到300元,国家补助由200元提高到24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农民人均年收入8倍,且不低于6万元。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农业科技与三农密不可分,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是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推行农业科技产业化,让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直接进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转化不畅问题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是正确的、必须的。关键词:三农政策;农村发展;农业科技成果;
我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这两大矛盾的解决,主要依赖于结合国家三农政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启以来,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促进了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结构的市场适应性。但在实践中出现了片面追求产业化的经营形式,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的提升,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动力作用,农产品生产主要依靠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1、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在中国家庭承包制度下,以农户作为生产单位,各自在所承包的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据《国际统计年鉴’96}资料,1993年我国乡村劳均耕地是0.21ha,为亚洲劳均值0.4ha的1/2,不及世界劳均值1.19ha的1/5。我国有2.49亿农户,户均耕地为7.3亩。因为分配承包地要肥瘦搭配,远近结合,每户耕地又被分为若干块,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无法实现劳动分工专业化、合理化,而且小规模的经营使许多现代农业机械和农业设施无法有效利用,难于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从劳动者的素质看,我国劳动力知识结构偏低,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因此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35%)尚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70%一80%)。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2、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5000—6000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达2000万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给非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其产能得以释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也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就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而留守农村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人、妇女、儿童,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造成了农业产出的下降。
3、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中国耕地撂荒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农地撂荒弃耕现象出现严重化趋势。虽然中国2003年以后在广大农区实行的“减负”政策,尤其是“零税收”的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粮食主产区的撂荒现象,但一些学者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有相当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并且认为此次撂荒现象可能具有“长期化”的趋势。另据人民网的数据,有的东部农业县平原地域水田撂荒比例达到4.4%,丘陵地域水田撂荒比例达到5.5%,山区地域撂荒比例高达到20%。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主要原因是与城镇居民收入横向比较,农业效益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有些农民宁愿举家外出捡破烂,也不愿意在家种田,导致农地撂荒。
4、国家的三农政策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增加农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三农”工作既然是重巾之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应充分体现出来。但过去的实际情况是,无论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农村一块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比重太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人也有限,且不平衡性很大,至于引进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对农村的投人还刚起步。沈阳市近年来注意扭转在地方财政投入上重城镇轻农村,重二三产轻一产,重外向经济轻内向经济的“三重三轻”现象,增加了对农村一块的投入,尤其是县(市、区)、乡(镇)的财政支出,很大一块用于农村。但沈阳市本级财政直接用于农村的也不到2%,而且多数属于农村事业费和人头费。中央已经提出,今后把财政支出的增长部分重点用于农村。这是一个有远见的宏观决策。地方财政支出也要体现这个精神,逐年增加对农村一块的直接投入,并列入地方各级财政的预决算,由同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尤其是实力雄厚的乡(镇)、村,都要注重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农民“三保”(老保、医保、低保)的投入。尤其要积极引导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对农村的开发投入。
三、调整征地政策提高三农政策标准
现行的征地补偿政策,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虽然作过较大幅度调整,但还不完全体现市场经济的内涵,尤其不能体现土地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造成集体经济受到侵犯,失地农民生活无着;上访群访不断,影响社会稳定。因为现行制度,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直接进入一级市场,需要国家征用后才能出让,实际上是国家垄断了土地市场。而国家征用集体土地,只给少量的年均产值(若干倍)、青苗费、附着物、农民安置等补偿费,平均每亩只有四、五万元钱。也就是说,土地本身的价值没有体现。农民讲“田面”付点钱,“田底”没有付钱。这个话不很确切,但反映了农民的呼声。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四、盘活集体资产 .
应该说,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可以城乡统筹,整合资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劳动力索质的提高。总之,可以带动农村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集体和广大农民,往往是奉献者、牺牲者。就拿撤乡并镇、撤村建居(居民委员会)中集体资产的处置来说,时常发生平调和流失的问题。
五、加速农村劳力转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目前,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民择业观念,劳力流动半径,工业化城市速度,劳力整体素质等问题。象沈阳市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农村还有三分之二的务农富余劳力需要转移。乡镇企业原来是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但现在情况发生变化,至今乡镇企业容纳的劳力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外来人员越来越多,这就出现已经转移出来的劳力时有“下岗”回流现象。沈阳市目前有200多万的外地劳力在本市城乡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本地劳力转移受阻。有识之士建议,要对农村劳力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劳动技能,以适应择业的需要。在操作上进行男劳力和女劳力、城镇劳力和农村劳力,有的还包括本地劳力和外地劳力统筹兼顾,一视同仁,发放待业证、就业证,统一进入城乡联网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平等竞争,择优录取,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上下联网、城乡一体的人才、劳务市场。从长远看,要从农村青少年一代抓起,有计划地兴办职校、技校,建立培训基地或培训集团,专门搞好转移培训,使他们不仅接受义务教育,而且接受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为农村培养创业人才,为北部地区培养开发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一代的转移就业问题。要这样做,就得有规划、有阵地、有师资、有投入。有人建议,要把培养农村青少年,列入教育部门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设备、阵地的优势,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转移就业作出贡献。
六、解决农业科技供求矛盾的路径选择
(1)农业科技成果的外部性特征,使得农业科技需求者有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成果的动力,造成科技成果拥有者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科技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成果的使用价格,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无利可图,而过高的收费又会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3l。
(2)农业科技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户的目标函数差异很大。作为经济人,前者关注的是发表论文、评职称,并不十分注重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后者追求的是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关注的是成果的可行性及其收益的大小和确定性的程度。这就产生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可用的科技成果,成果转化率低。
(3)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间存在非合作博弈的动机,供给体制不能顺利运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部门,在上项目、争资金等环节互相竞争、互相压制、重复立项。造成有成果的地方没力量推广,推广人员没好的成果,相互脱节,不能形成合力“。如果没有一种使它们实现共同利益的机制,这种非合作博弈就没有条件达到均衡。因此,要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状况,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转化不畅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研与农业经济结合不紧密的局面,除强化农技推广力度外,还应该推行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做法,让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直接进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l“。由于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市场以商品形式让农民和农业企业选择,那些适合农业生产需要、能有效增产和增收的先进适用技术,能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制这类技术的科技人员也能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选题更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研制出更多的转化率高的农业科技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起有利于土地有效流转的运行机制,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并在政策上、体制上及操作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宣传并引导农民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宣传,转变农户传统经营观念,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增强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农村中业已形成的土地自发流转行为进行规范并完善管理机制,引导其步人健康合法的市场交易轨道。
(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土地流转要严格按照《农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村土地承包法》进行,在承包期内,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权单方面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强迫农户放弃承包权或改变承包合同,不准收回农户的承包地搞招标承包,不准将农户的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不准借土地流转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 此外要特别注意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必须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费、转让费和租赁费等,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或扣缴。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必须正确处理稳定农村土地政策、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执行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土地合理流转的前提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土地流转的中心任务,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以农民为本,则是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
(三)建立起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要培育和发展十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市场和信息、咨询、砰估等服务系统.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拟定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协调土地资源的配置,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条件成熟的地方可组建土地信托服务中心、土地资产经营公司等。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前提下,把农民不愿耕种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偿交给中心或公司经营,对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规范化公司运作。
(四)规范农用地流转程序首先,要明确农用地流转必须事先向所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征得同意并报乡镇土地管理部门审批后再进行流转交易,以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 其次,土地流转双方需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原土地发包方有权对土地流转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查、监督,防止集体土地权益的流失。同时,农用地流转合同还应依法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产权变更登记,需要公证的,可到政府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以利于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农用地流转期满,无论是否延期,有关农户都应及时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汇报,以利于集体经济组织对所属农用地的正常管理。基层政府在管理上应简化程序,规范收费,以免加重农民的负担。
(五)制定鼓励措施制定一些鼓励措施,以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例如,对有带动效应的经济大户不仅要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而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号:16720944
姓名:何红霞
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要予以支持;应积极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并尽快建立适应我市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民解除流转出土地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尽量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让一些在城市有固定住所或有一定收入的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居民。
参考文献 [1] 管清友,王亚峰,制度.利益与谈判能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治经济[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胡亦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与绩效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3,(3). [3] 杨 涛.农村耕地抛荒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理论探析[J].调研世界,2003,(2)[4] 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40-41.
[5] 费广胜,迟爱敏.“供求均衡”:农村科技服务的逻辑起点[J].农村经济,2009(6):104—108.[6] 周玲玲.创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3):21 [7] 朱希刚.试论农业科技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2):3-7 [8]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管理办公室.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Z].2001.
三农问题的现状:
1、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3、农业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差
中国作为一个正宗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应该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必须在土地制度这一问题上先做文章。土地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首先对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彻底改革,把农村土地使用权直接交还到农民手中,让他们拥有处分权、收益权、继承权并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才能具备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前提。
其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不把农村人口比例将下来,不减少农民的人数,“三农”问题是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这是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最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显著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是解决“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社会利益的客观选择。多予、少取、放活,是党中央对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的重要方针。多予是重点,少取是前提,放活是根本。三者之间是有机的统一体。
多予,就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体制消除体质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农民资助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即墨市龙泉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
摘要:重大理论和政策创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的发展策略,文章针对新阶段的“三农”问题,从制度改革、理论创新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对其创新途径和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以后相关政策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三农” 理论 政策 创新
自从进入到新阶段发展环境,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不仅在粮食生产方面发生了转变,农民的经济水平和收入也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使农村正在向着的不断改革的方向持续发展。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党以及相关部门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从理论和政策方面实现了创新,为“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文章针对新阶段“三农”工作理论和政策的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三农”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三农”问题概述
所谓“三农”问题,主要包括农村、农民以及农业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世界各地都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但是,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也是不同的。对于我国的“三农”问题而言,其成因具有一定的始源,以往的历史条件是我国成为农业大国的根本保障,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中,中国农民的人口数是最多的,导致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人地关系紧张以及经济战略错综复杂等方面的问题,也是“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至今,我国经济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成效,不管是经济实力、国际地位还是综合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农村和农业经济也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农村人民彻底改变了以往温饱不足的现状,走上了全面小康的道路。直到2012年,我国生产总值高达51.4万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占据了11.7万亿元。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已经达到了80.2%,农村贫困人口也从2.5亿缩减到了2000万人左右。在新阶段的发展环境下,我国“三农”问题逐渐突出,重点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协调,尤其是对于第二、三产业和城市、市民而言,农村发展较为落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能对农民的权益进行保障。一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缺少一定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员无法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因此,要想构建全面小康社会,一定要对农村发展引起重视,提高农民的合法?嘁妫?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二、“三农”工作理论的创新
(一)重新定位“三农”工作
要想实现“三农”理论的创新,一定要将其存在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并对其进行重新定位,这样不仅利于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还对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针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想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一定要对农村的发展引起重视,并重点解决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其次,“三农”问题的解决是确保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要求。农业是我国一大重要产业,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发展对人们生活和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生存的原料,还能为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所以说,一旦农业发展有违社会的需求,就会对农村发展、农民富强以及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二)实行城乡统筹发展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城乡统筹发展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实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中,统筹发展是其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前后存在着很大差别,逐渐由二元经济转变成为了先进的发展机制,并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大力促进了城乡的统筹发展。但是,其二元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转变,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不从根本上转变二元结构体制,这样不仅会限制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会对市场繁荣、扩大内需等行为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说,不能只从农业、农村等方面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还应该实施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起到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全面发展。
三、“三农”工作政策的创新
(一)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确保生计的根本保障,也是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关键。但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土地权被侵犯的现象屡屡出现,发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管理制度的缺失。另外,我国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忽视,征地范围过大、农民补偿政策缺失、宅基地相关法规不完善以及集体土地所有权残缺不全等都是导致农民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并致使出现了土地权利二元格局,使农民很难获得长久的土地增值效益。
通过分析相关的理论和各国的发展现状,要想对农民的土地权益进行维护,一定要使农民掌握比较完整、全面的土地财产权,并处理好农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认清现实、注重历史、直视未来,通过对相关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约束进行分析,明确产权的分割情况,还应该赋予农民更多关于土地的权利,如排他使用权、自由转让权以及独享收益权等,全面落实农民当家做主、成为土地主人的制度;其次,加强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其一可以全面实施土地权登记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明确农民的合法权益,还要将具有法律效益的土地经营证书以及使用证书授予农民,构建全国统一、具有权威性的土地权利登记体系。其二加快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并在管理法中加入党中央会议提出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文。其三促进征地制度的有效改革。加强对农民土地产权的补偿,引导政府利用提高补偿标准的方式,为农民争取最大程度的补偿份额,从而实现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二)建立健全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机制
1、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公共服务一直受二元体制的影响,导致在发展的过程中以二元公共服务体制为主,使城乡公共服务中所包含的体制也不尽相同,而且受到的服务也存在很大的区别。要想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第一,确保城乡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争取实现县域以内的学校的办学条件平等化,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效率,另外,还可以将高中阶段的教育归纳在义务教育的范畴内,实行免费农村教育制度,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第二,促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不断提升当地政府、农民的筹资标准,将农村合作医疗的根本作用发挥出来,创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带来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尤其是农村妇幼保健,一定要提高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第三,优化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当地政府应该对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引起重视,不断提升扶持标准,在广泛的范围内实施农村人口的扶贫政策;第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一定要加大支持力度,并实行电网改造制度,尤其要加强公路、网络、水利以及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最大程度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以及农村的面貌。
2、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积极转移农村人口到城镇中落户,并实现根本上的转移,这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中的意义。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实行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是农村改革的主要趋势,一定要改革城市关于拒绝农民工进程的制度,的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第一,总量稳定减少。尽量将符合落户在城镇标准的农村人口引入到城镇中,使其?成当地居民,并实行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就近转移的政策,在平稳的环境下实现人口的稳定流动;第二,流向井然有序。最好将农民工引入到符合开发条件的城镇地区,尤其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更需要引进大量的农民工;第三,服务平等化。城镇中的公共服务要实现平等化,公平对待农民工和市民,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制度之间的互相连接,使农民工变成城镇中的常住人口,与市民享有共同的服务待遇,从而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三农”政策和理论的创新工作格外重视,尤其是对于制度和发展战略方面,重点突出了“三农”工作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提高了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力度,使“三农”工作逐渐由农村向城市发展,促进了“三农”工作的深入改革。
参考文献:
[1]王?[.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自十六大以来[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贾俊民,葛文光.关于三农概念与三农问题提法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3
讨
摘要:文章主要从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服务“三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基本路径选择,切实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职能,努力把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成为服务“三农”的现代银行。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银行;“三农”;农业
“三农”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的日益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现状
XX年以来,泉州市分行对金穗米业有限公司累计发放贷款3370万元。该公司依靠农业发展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保障,不断扩大粮食生产基地和大米加工生产线,先后在泰宁、光泽、南安等地建立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和订单粮食生产基 地1.2万亩,带动农户2.3万户。同时引进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5.26万亩,产量达1.4万吨。仅此两项,每年为企业带来利润140万元,为农民增收442.5万元。该行按照“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有选择地加以支持,通过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加大流动资金贷款投放的同时,高度重视项目支农工作,扶持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的产业做大做强。为提高政府粮食储存能力,支持南安、永春、肖厝、德化等县开展粮食仓储建设,目前已审批粮食仓储设施贷款5笔、金额7400万元,支持企业新建粮仓10栋,并按工程进度已发放贷款2400万元。其中南安市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项目是XX年南安市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开工将加快泉州市政府在官桥、水头一带建设“粮食经济板块”的进程,有助于庞大的粮食产业链形成和区域性特色农贸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农业发展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发挥服务“三农”职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业务范围、资金来源等。
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存在问题分析
1、改革目标的不明确性。农业发展银行实际职能与应有功能不相吻合,不能有效弥补商业性金融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的缺失。农业政策性金融集财政与金融优势于一体,是各国在市场化条件下扶持和保护农业的最佳选择。在 市场化条件下,农村金融资源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的现实,迫切需要政府运用农业政策性金融手段来校正。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该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凡农村商业性金融不愿意进入或正在退出的领域,而国家又必须加以扶持和保护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该进入,以引导商业性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的进入,否则,就会影响该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金融工具。但经过1998年的职能调整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实际职能与1994年建行初期确定的应有功能有很大差距,事实上的“收购银行”,限制了其在新形势下支农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几年,社会各方面要求农业发展银行调整职能定位、扩大业务范围、增强支农能力的呼声虽然很高,但具体方案久拖不决,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2、支持范围的狭窄与信贷需求的宽泛性。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较窄,主要局限在由国务院确定的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加工贷款等业务。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说到底是政策性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它的合理性必须放在当前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和我国农业优势资源潜力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天平上,才能加以 正确判断。在XX年没有出台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前,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业务急剧萎缩的严峻形势和原有的客户基础现实,大力拓展商业性业务已成为燃眉之急,于是各行拓展商业性业务紧锣密鼓,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正发挥着其他金融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三农”的支持成效非常明显。由此不难发现,仅定位于在粮食产业内的流通环节中的原粮购销业务进行信贷服务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以更低的操作成本、培育自己新的比较优势实现农民的更高收入对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渴求愈来愈不适应。
3、农业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农业发展银行筹资方式单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政策性银行只能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方式筹资,财政补贴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积累资金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机制,影响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自主筹资功能弱。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按照国务院规定的业务范围,筹集可靠的资金来源,成为一个独立的筹资主体,履行其作为筹资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应当说具有比商业银行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负债业务主体——向中央银行借款、吸收开户企事业单位存款等均属于被动形成的负债,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筹资功能较弱。农业发展银行的营运资金绝大多数来 源于中央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银行在他承担粮棉油政策性收购的巨额资金支持职责而自身筹资功能弱化的条件下,政策性贷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直接联系难以分割。
4、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存在的匮乏性。目前我国的金融立法日趋完善,但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工作却显得严重滞后,农业发展银行经营活动所依据的国务院文件和章程的有关内容早已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在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运行中,长期缺少法律依据,造成了定位不准,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妨碍了政策性金融的运行。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关于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却一直没有出台,对政策性银行经营范围、运行规则、违规处罚等都没有明确规定。政策性银行在无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无规则游戏运行十多年,带来了明显的负效应。
5、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建以来,尽管下了很大力气建立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并力求使之不断完善,但还存在问题和差距。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增长目前属于数量规模型,数量、范围、规模等不断扩大,质量、效益虽有提高,但不是十分明显,可以说还没有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政府、与中央银行、与有关部门及客户的关系还有待理顺。内 控机制比较薄弱,不良贷款比重高。对政策性银行而言,项目贷款评审和财务评估是直接决定贷款风险和收益高低的主要因素。但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和监察力量薄弱,管理粗放,甚至有些政策性银行由于内部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经营,不良贷款率高,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
二、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基本路径选择
明确改革目标及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按照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支农主导作用的总目标,及时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逐步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综合性开发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农业发展银行这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大力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也应该发展成为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银行。从长远来考虑,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应该明确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扩大农村信贷资金范围
在目前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均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办理其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转贷及委托业务;试点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等,逐步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拓宽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
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对筹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的差额,财政应予以补贴。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行金融债券并争取世行、粮农组织等的低息贷款提高资本充足率,拓展新业务;形成统一办理国际金融机构中与农业相关的转贷业务,特别是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亚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和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应统一由国家政策性银行经营。为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筹资渠道,改善负债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建立灵活高效的资金营运体制,可考虑在我国采取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一是有利于改善农业发展银行的负债结构,适应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为农业发展银行长期稳健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市场化发债能降低筹资成本,改善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状况。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与向央行借款相比具有成本低的优 势。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明显低于同期央行再贷款利率,可以大大降低筹资成本。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有别于商业银行、符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监管和考核评价办法,严格规范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行为,促进对农业发展银行的依法监管。尽早制定农业政策性银行法或农业政策性银行条例,在法律上明确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这是农业发展银行有效服务“三农”的根本前提。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也是为防止因财政补贴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等加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
创建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经营机制,是农业发展银行经营活力的源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发展银行要深化改革,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健全完善业务经营管理机制。要按照精简、高效、经济的原则,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要强化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劳动人事制度创新,建立完善与工作业绩和效益挂钩的评价考核、绩效挂钩和薪酬分配制度,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调动经营积极性,提高经营绩效;要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创新与建设,建立系统、全面、科学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操作体系,推行以防范为主导、监管为核心、补偿为重点的风险管理模 式。切实落实现代银行要求,不断推进农业发展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行精细管理,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围绕增强支农能力,创新融资机制,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基础管理水平为出发点,牢固树立流程银行观念,优化操作流程,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效益为主线的全行总体业务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做到各项业务流程标准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明确指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向和着力重点。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新认识、方略的新发展、举措的新突破。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支柱产业,农村和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基本区域。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同样,工业和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撑和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10年。这固然是由于我国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国家具备了实施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经济实力,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党中央明确了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指导思想。1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连续8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较快增长,尤其是近两年连续出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可喜局面,同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乃至举家外出到城镇定居的种种束缚正在加快解除,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柱。可以说,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已开始发生积极变化。
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也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据统计,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扶贫对象仍有1.2亿人,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还不通公路、一部分农户还没有通电,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汇报人:xiexie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