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和发展共存的研究论文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和发展共存的研究论文(推荐5篇)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和发展共存的研究论文 篇1

关键词 普通话 方言 互为补充 尊重保护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使用语言大约有80种,方言特别发达。多样化的语言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造就了我国语言文化“百花齐放、百花盛开”的局面。然而,由于语言地域分化的差异很大,直接影响了各方言区之间的语言沟通。随着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方言之间的沟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也出现了各地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国汉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北方方言和吴语、湘语、赣语、粤语、闽语、客家话等七大方言。由于使用北方方言的地域大和北方方言的影响大,自宋朝以来,从北方方言中又产生了大量的白话文文学;在民国初年,大家公认并确立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北方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这就是现在使用的普通话。普通话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因此是国家的象征,也是交流的工具。如果不使用普通话,是适应不了国际交流的需要,不仅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不利于中国在国际上发挥作用。

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反映了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世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汉语方言在普通话形成之前,可以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普通话形成之后,受普通话的影响,同时又丰富普通话,仍可以与之同时存在。地方方言有利于弘扬地方文化,在艺术作品中,它比普通话更能够传神地表达一个地域的习俗和文化以及人物的个性特点;方言是“他乡遇故知”的纽带,所谓“乡音无改识来客”,作为地域内的一种交流方式,熟悉的家乡话所带给人们的感觉是普通话永远无法代替的,无形中也就增强了地域凝聚力。

那么,在我国社会生活的日常交流中,是坚持推广普通话,还是坚持“个性”的方言使用?这并不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因为:

在现阶段,普通话与汉语方言可以同时存在,互为补充。汉语方言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它们和各地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的民俗文化。但与此同时,由于不少方言彼此间不能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对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是不利的,语言学大师周有光曾说:“一国人民,如果语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盘散沙,不是一个现代国家”,因此需要在方言区大力推广普通话,这主要是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社会交际。语言总是在群众的使用中不断吐故纳新的,普通话吸收新词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积极吸收从国外传来的大量外来语,一是积极吸收从群众口中产生流传开来的生动口语方言。如“搞”(四川方言),“垃圾”(浙江方言),“三流子”(陕北方言),“龌龊”(江、浙方言)等已成为普通话里的词语。可见,在推广普通话以后,方言的纷繁不是坏事,反而更显现出中华民族语言资源的丰富,它们都是使普通话常变常新的活水源泉。

其次,应该保留方言学习和传承的适当空间。全球一体化正在势不可挡地蔓延,与之相应的“语言一体化”亦在所难免,很多有价值的方言面临淘汰出局的困境。普通话的推行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继续生存的方言来说,又当如何自处?

第一,在非正式场合自由选择自己所用的语言应该得到尊重,地方广播和电视节目应有适当的方言空间。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而文化多元并存发展的新世纪,尊重和保护而不是统一个人或少数人的母语,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普通话和方言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第二,抢救以方言为载体的文艺形式,诸如戏曲、民间说唱艺术等。

第三,全面调查使用人数较少的方言尤其是濒危方言,采取各种方式保存并进行研究。

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发展中的语言,或变得更完美,或因使用它的人越来越少而走向消失,当方言不适应时代需求退出语言的历史舞台,这是正常的自然进化历程,这是语言工具性的本质使然,并不需要外界强制的手段。因此,从根本上看,方言是否流失,不在于是否推广普通话,而在于是否重视和保护方言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不重视保护方言,即便不推行普通话,其它原因也会导致方言的消亡。

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就是要尊重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就是要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之,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在现代社会中各自使用在不同的社会交际和文化场合,都有其独自的功用,应该让它们顺其自然地各安其位、各得其用、各展其长。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张继娅.试析方言与民族共同语之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11)

[3]陈红莲,张立平.方言的生存现状及保护[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3)

[4]李雅翠.浅论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保护[J].运城学院学报,2006(12)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研究 篇2

【关键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影响因素;促进发展

新时期、新形势下,全球经济发展迎来了更广泛的机遇和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阶段,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是业界研究的热点议题。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和根本。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讲求科学方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支撑。因此,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不再单纯的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还牵涉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

1 影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因素

高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它在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取得的成绩决定了培养人才结构和层次。全民教育时代,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必须要依靠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师生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并受这几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尤其以高校、企业及教师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影响为重。高校是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学科建设涉猎到内容设置、方法选定、课程评价等多个项目,进而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作用。新时期,高校应主动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优化学科设置。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主导,他们的思想观念、技能水平、综合素质都将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产生影响,是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主要实施者。此外,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依赖和服务于经济市场。而企业作为特殊的市场经济主体,其需求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方面,同时他们还肩负着一定的教育职责,是推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

2 促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

作者结合上文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促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的实施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因而,加强师资建设对促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新的教育发展时期,高校应该承认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师资建设方向和目标,细化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及技能等。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培训等活动,从而保证每位教师都能跟上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步伐,并使之成为主动力。具体而言,各高校需认真分析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综合审视其中不足之处,进而制定科学、完善的师资建设规划,努力付诸于实践。高校可以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帮扶计划”,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优势弥补新进教师不足,同时还需鼓励和引导教师们积极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夯实其理论基础知识之外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如此,只有建设充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环境工程专业可持续发展。

2.2 优化学科设置

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应该从内部入手不断优化学科设置,满足经济市场需求的同时,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除了环境工程以外,还可进入到化工环保、环保设备、环境监测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为此,高校应在原有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细分,重建猪肝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时,新增一些类如《核辐射与环境安全》等特色选修课程,从而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此外,为了进一步保证学科设置的实时性和先进性,还需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融入到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事实证明,部分高校已然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学科建设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利用优化学科设置促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是可行的,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践。

2.3 推进校企合作

企业作为特殊的市场经济体,本身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弥补高校教学资源上的短缺。同时,当前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依赖高校专业发展。因此,促进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增添动力,还可以提高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引导和支持,出台一系列引导政策、优惠政策等,提高企业参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并有效约束和管理双方的行为,帮助他们解决合作途径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从而构建校企双方的稳定、长期合作关系。此外,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对助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度,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加大在高校教育中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保证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有充足的资源支持。而高校则需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明确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实现人才定向培养。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势不可挡。未来,随着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逐步深入,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对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各界学者积极参与此项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多层面上提出更多促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从而使其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杨秀政,陈海焱.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257-259.

[2]褚润,高波,罗蕊,王友玲,陈年来. 对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5,01:58-61+65.

[3]陈健强.论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与机遇[J].化工时刊,2015,10:52-53.

作者简介

靳玮(1982-),女,山西省大同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

作者单位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014030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和发展共存的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科技期刊;媒体生态;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10

科技期刊是承载当前社会发展中先进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术界之间以及学术界与外界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以及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长期以来,科技期刊主要以传统的纸质形式为载体进行传播,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如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出现,人类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科技期刊已从传统的出版行业逐渐转变成为具有现代特色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

一、科技期刊发展转型的背景:媒体生态转变与融合

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媒体生态关系包含三种不同层面:信息传播和受众层面的生态关系;媒介组织所具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维持其正常运转的生态关系;控制媒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围环境和媒介肌体及信息活动之间的生态关系[1]。这三种不同层面的生态关系在媒体的运用过程中相互融合,构成了媒体运营的产业主体。

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兴媒体以一种不可遏制的速度飞速发展,并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媒体的生态环境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众媒体向社会媒体转变。新兴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的单向的传播模式变得丰富起来。在网络媒体和自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观众不再是只能接收权威媒体所传达的信息,也能够借助多种平台,如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官方网站等多种平台进行信息的转发和评论,从而分享和表达自己对于所接收信息的意见;此外,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发布者也不再受到局限,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社会媒体的出现使媒体的发展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区域的限制。第二,平面媒体向屏幕媒体转变。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兴媒体在传播的速度上更具有优势,具有即时发送的特点。同时,新兴媒体的可迁移性、可选择性、可评论性、可分享性这些特点使信息的传播更具吸引力。因而,各种移动渠道如微博、微信、网络网站等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体生态已不再是简单的二维世界,多维的媒体生态使媒体更具有发展性。第三,权威媒体到信任媒体转变。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媒体运转模式的变化,媒体的权威性程度正受到挑战。自媒体时代使人人是媒体,人人是记者,人人是评论员。信息的来源的多样化、信息内容的透明化、信息监督的群体化使媒体发布内容的权威性受到怀疑,舆论控制的强度逐渐减弱。民众更具有自身的信息辨别能力。在此情况下,媒体的发展由以前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权威媒体逐渐向民众参与性的信任媒体转变。这是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新的转变[2]。与此同时,媒体的发展也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使信息传播的成本降低,现代媒体的发展成为了主流。在此基础上使用现代化的数字压缩技术使网络传输系统兼容了图片、文字、影像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杂志、图书、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形态在内容形式上走向统一,加载能力使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3]。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交融,互相配合,成为有机整体,这是媒体未来发展的必要要求。

媒体生态的转变和融合对其相关的一些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种,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媒体的发展息息相关。科技期刊在现代的媒体生态转变和融合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模式。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動,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由单一的纸质出版物,衍生出网络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并且其网络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在出版物市场中占有的比例逐渐增大。这种新的模式扩大了科技期刊的市场受众面,多形式的传播方式也使其更具有活力,科技期刊内容的形成、推送、互动交流都变得简易和人性化。

二、新媒体生态背景下科技期刊发展的机遇

在媒体生态转变和融合的影响下,科技期刊的发展运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科技期刊的运营流程比较简单,一般是作者将纸质版的文章移交给科技期刊的编辑,编辑经过审阅、编辑、定稿,然后进行出版,从而展现给读者,如图1所示。

在科技期刊传统的运营模式中,期刊作者、期刊编辑与期刊读者之间主要是通过纸质媒介进行沟通。这种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滞后性。作为促进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进步的学术期刊,科技期刊要求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应及时、高效、准确地传递科技信息。而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纸质媒介的传播速度相较于网络数字化传播显现了自身的滞后性。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网络为媒介的新媒体的出现则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新媒体的出现给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将新旧媒体相互结合,重塑了科技期刊的发展运营模式,打造新型的科技期刊的发展新状态,能给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如图2所示。

在媒体生态转变和融合的背景下,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整体上来看其发展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在这种模式下,科技期刊有了新的机遇。

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媒介,对于科技期刊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中所具有的机遇可以从信息沟通的过程这一角度来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信息沟通的过程可以从信息的编辑、信息的传播途径以及信息的反馈这三个方面来了解媒体生态转变和融合对于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

首先,从科技期刊的信息的编辑角度来看,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给科技期刊内容信息的编辑模式带来了变化。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科技期刊的整个编辑业务流程进入了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更具有便捷性的办公方式出现,网络办公开始逐步取代传统办公。对于编辑而言,网络办公的新形势的出现具有众多的优势,这表现在其不受办公场所的限制,具有更高的办公效率;可以随时在网络查阅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从而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可以利用软件进行快速文章查重,效果更好;具有批注和返回等功能,便于信息查询和识别……不仅是文字编辑的模式产生了变化,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期刊编辑同时可运用图片、声音、影像等不同的形式进行信息的编码。多形式的信息编辑可以使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其次,媒体生态的融合丰富了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途径。期刊编辑与期刊作者之间以及科技期刊和读者之间的传统的以纸质为媒介的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旧媒体的相互融合所带来的新的媒体生态为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打开了许多新的途径。如图2所示,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由原来的单一的文字型,转变成复合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等多种形式展现。新兴的媒体传播模式更进一步地扩大了传统的媒体传播途径、传播形态和传播内容,也完全改变了传统地媒体传播的单向的传播方式,使科技知识的传播更具有便捷性、丰富性、生动性、参与性与互动性,极大的提高了科技期刊的对于科技知识传播的效率。不仅如此,丰富的传播模式和便捷的传播途径,如智能手机、iPad的运用也吸引了更多的群体关注科技期刊的内容,扩大了科技期刊的信息受众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科普的效果。

第三,科技期刊线上平台有助于编辑、作者以及读者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科技期刊线上模式的出现对其运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传统的以期刊编辑为主导的模式受到了挑战。在科技期刊线上交流平台,期刊作者不仅可以进行论文的提交工作,也可以和期刊编辑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从而快速、准确地完成定稿工作。而期刊读者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参与讨论,更进一步地学习和了解新的科技知识,也能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

三、媒体生态转变和融合中科技期刊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媒体生态的转变和融合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对科技期刊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和挑战。

首先,我国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模式管理机制尚未健全。从数字出版的标准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标准尚未完全落实。在我国的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业的标准上存在着多个标准,如CEB、PDF、CAJ格式等。这要求用户在体验数字化的科技期刊的同时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软件,增加了用户对于数字化期刊的使用难度和成本。事实上,为了解决这一障碍,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在2013年就制定了统一的《数字阅读终端内容呈现格式》行业标准CEBX。这为数字期刊的用户解决了数字阅读内容格式不统一、转换繁杂,以及阅读时乱码、无法打开等问题。然而,迄今为止,仍有大量的科技期刊尚未使用这一标准。给科技期刊数字化形成产业链、培育数字出版市场和扩大媒体融合规模设置障碍。从科技期刊的版权维护机制上来看,数字化的科技期刊其版权保护的难度更大。数字化网络技术和终端阅读器的快速发展,使网络、电子阅览器、手机、播客、iPad、等成为了科技期刊的载体,使互联网用户可以方便地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科技期刊,降低了期刊侵权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侵权的可能性[4]。而我国当前有关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与科技期刊快速的数字化进程步调不一致。法律法规上的滞后性也加大了数字化科技期刊维权的难度。

其次,知识技能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缺乏。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方式,所有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如在线收稿、编辑、校对、查重网上出版、发行以及与专家、作者、读者、其他编辑之间的交流等[5]。这些新的工作模式就对科技期刊的编辑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作为数字化时代的科技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基本的编校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库操作技术、信息检索技能、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网络出版相关的知识以及期刊业务公关能力等。而这类能力复合型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第三,非法科技期刊的肆虐。在我国由于一些职称评审制度的设计,学术期刊不仅仅是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也是不同专业人士职称的评定的重要科研支撑。因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需求而正规期刊容量有限的情况,许诺可以协助发表论文,收取所谓的“版面费”,将收集的论文印制成非法期刊,获取非法所得。2011年海南省打击了一个特大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非法学术期刊诈骗的团伙。非法期刊不仅侵害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出版权,扰乱了期刊出版的市场,还损害了读者对科技期刊的信任度。当前,读者对于网络版期刊的社会认可度远不如纸质版的出版物,认为网络版科技期刊的自由度过大,缺乏权威性。

四、新媒体生态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建议

科技期刊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与技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乎社会与国家未来的发展。在先进的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依托下,科技期刊在媒体生态转变和融合的背景下将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形态。但是,要想使科技期刊真正地适应当前的媒体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社会,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自身的建设。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期刊建设的管理机制。在媒体生态融合的背景下,对科技期刊管理机制的完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对科技期刊网络的监管。网络的自由性给了非法期刊生存和發展的空间。对此,新闻出版主管部门需要更进一步地完善其对于合法期刊的信息监管能力,并向业内人士普及对于非法期刊的识别能力。二是进一步推广和落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发布的《数字阅读终端内容呈现格式》行业标准CEBX。尽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早在2013年2月就已颁布了数字阅读的统一行业标准,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上却尚未得到广泛的运用。数字出版物仍存在多种电子文件的格式,如PDF、CAJ等。这对于科技期刊数字化的规模发展造成了障碍。我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注意这一现象,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三是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地维护科技期刊的数字版权和网络出版权,从而保障期刊作者和出版社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科学的网络版科技期刊的评价机制。针对网络版科技期刊的社会认可度明显低于纸质版的问题,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需要根据网络版科技期刊的特点制定出区别于纸质版期刊的科学评价机制,从而提高网络版科技期刊的社会认可度。

第二,進一步完善科技期刊网站建设。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科技期刊已由传统的出版业发展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网络化是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趋势。对此,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第3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我国新闻出版业正以规模、实力、质量、效益迅速拓展市场。这种趋势是由于运用了新媒体的科技期刊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信息搜索与获取渠道,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以网络为媒介,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模式成为了各个科技期刊共同的选择[6]。这就表明,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发展除了需要构建便捷的网络平台之外,还在于建设更高质量的期刊内容。网络版的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其媒体优势,提供不同形式的科技内容,包括:文字解说型、图片展示型、视频演示型等;也可利用网络的筛选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读者的行为、习惯、需求、特点等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提高信息价值输出的有效性[7]。设立互动版块,积极与读者进行互动,提高读者的参与性。这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第三,大力培养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随着网络科技期刊对于期刊编辑能力要求的提升,对于期刊编辑的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对此,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自2009年起开始举办全国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地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建设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对自身编辑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从事学科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进一步地学习和研究,还需要积极学习网站建设维护知识、平面设计知识、检索查重技术以及知识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等,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国珍.中国传媒生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90.

[2]申音.媒体生态重大转变呼唤营销重定格[EB/OL].[20130510].http://media.sohu.com/20130510/n375469947.shtml

[3]孙喜佳,周晓颖,张民,等.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思索[J].天津科技,2014(9):7880.

[4]陈锐锋,刘清海.新形势下数字化期刊的版权保护[J].编辑学报,2011(3):201203.

[5]陈青莲,贾晓青,王萍.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08210.

[6]韩莹.第三届中国数字博览会开幕[N].杭州日报,20090708(A5).

[7]王青,董秀玥.大数据对科技期刊信息传播价值链的影响与变革[J].编辑之友,2014(9):4042.

(责任编辑王婷婷)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obile terminal equipment, the traditional publishing industry medi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ew environment have encountered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It shap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operating model and make it more dynamic;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are also facing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unsound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lack of talent, the spread of illegal periodicals, etc.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not only need the support of relevant state departments, also the enfor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经理人要学会和企业家共存共赢 篇4

唐骏:

1962年生于常州,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后留学日本、美国,分获物理学学士、电子工程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在美国创建游戏软件公司和娱乐影业公司。1994年加入微软,担任Windows NT开发部门高级经理;2001年升任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2002年3月26日至2004年2月,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2004年2月11日,加盟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任总裁,同时获微软(中国)名誉总裁。

作为职业经理人,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慨。中国经理人面临太多压力——企业对经理人有太多期待,但无论是企业家还是经理人自身,都没有找到相互共存、共赢的相处之道。

当初我加盟盛大时,媒体朋友们都在猜测我能待多久,很多人说最多1年。如今4年过去了,我还在那儿待着,而且一天比一天好。也许,是因为我摸索到了一些经理人和企业家共存、共赢的相处之道。我总结了6个字:尊重、共赢、沟通。

首先是“尊重”。很多企业家在把职业经理人请来时,给予了非常隆重的形式和很高的待遇;然而,一旦经理人进入该企业,所有的尊重一下子就没了。试想一下,一位职业经理人初入企业,却得不到企业和企业家的尊重,他如何生存?

经理人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进盛大的时候,说我唐骏有3把火,就是“学习盛大、了解盛大、融入盛大”。多低调啊!这是我表示出的对盛大、对盛大创业团队和员工的尊重。如果还没去盛大,我就说要重塑盛大、改造盛大、改变它的所有模式,你觉得盛大的创业者听了是什么感觉?一定很难受。所以,经理人和企业家间的尊重,是双向的。

企业把经理人请来的同时,必须建立一种共赢机制。很多企业家抱怨,我把职业经理人请来,但1年后他出去另开炉灶跟我竞争了,简直是引狼入室;很多经理人则抱怨,你看他给我多少啊,我的付出跟回报不成比例,与其在这里打工,不如自己单干。双方都有自己的立场和道理。这里缺少了什么?缺少共赢机制。

几个月前,我帮盛大做了华尔街的2次路演,继续去资本市场讲述盛大的故事。我去路演的时候,盛大股票是26美元;我离开华尔街时,股票是37美元。通过2个星期的路演,我给盛大创造了8亿美元的价值——其间,盛大什么也没发生,就是有一个人带了几个人去给华尔街讲故事。此前,在盛大股价低迷只有14美元时,我也去华尔街做过路演,使得盛大股价一下子上升到20.5美元。

2次路演,给盛大带来13亿美元的直接价值;而我也得到了让我满足的收益。试想一下,如果创造出13亿美元的价值,我却一分钱没有得到,我的心理状态又会怎样?我也是人,没有那么超脱的境界。当看到盛大获得13亿价值的同时,我也得到相应回报时,我觉得值了——我是在给盛大路演,也是在给我唐骏自己路演。当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完全和公司捆绑在一起时,就会这样。可惜,目前的中国企业还远远没有做到这些。

还有2个字是“沟通”。很多职业经理人都和企业家之间有矛盾、有冲突。其实,在过去4年中,我和陈天桥的个人关系也极其一般,但我们的工作关系非常不一般。我和陈总的办公室离得很近,为什么?便于沟通!很多企业家和经理人因为分得很远,甚至在高管面前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而我和陈天桥合作至今,没有红过一次脸,也没有为什么事情发出过不同声音。没有人认为我唐骏是个软弱的人,为什么我们之间可以保持和谐呢?关键在于沟通。

因此,我们要学会沟通,并把沟通这门艺术带入实际工作中去。在过去15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从未和工作中的上级发生过一点直接冲撞,这很了不起。因为我学会了2个字——“沟通”。我再来讲一个关于沟通的故事。

我记得,当年,我差点和比尔·盖茨发生直接冲撞。2003年1月3日,我接到盖茨秘书的电话,告诉我说盖茨会在2月3号访问中国,让我提前做好安排。我当时非常兴奋。你要知道,我作为当时微软中国的总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政府高层,但要见朱镕基总理、江泽民总书记,还是没有机会的。然而,当我回到办公室一看,立刻着急了——2月3号是什么日子?是中国的大年初三,盖茨来干什么?我马上打电话给盖茨的秘书,说这个日子不合适。我们中国人都知道,领导的秘书特别牛;但是你不要忘了,美国领导人的秘书也同样地牛,更不用说盖茨秘书了。那位秘书回答:“你不希望盖茨去访问吗?那我可以取消。”我说:“不能取消,因为那样就会失去一次见江总书记的机会。”他说:“你在微软待了那么多年,你也该知道,盖茨的行程很早就定下来了,我改不了。”确实,美国人很喜欢提早定行程,他说,“你有本事直接给盖茨打电话”,因为一个中国区总裁直接给盖茨打电话的机会并不多。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和发展共存的研究论文 篇5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以保护环境,维护环境生态平衡为目标。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中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以以三峡工程为例,从局部气候、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等方面分析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进行理性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水工建设的大量投入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所谓水利工程,是指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和调配已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大大缓解了水资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匀与天然水和用水之间供需不适应的矛盾,为人类的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我们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例分析水工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

1.1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矩

西北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水资源不足。西线调水将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为其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差距,使全国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1.2发挥资源优势,支持全国经济发展

受水区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许多矿产资源在全国资源总量中占绝对优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更加紧迫,受水区资源的开发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但矿产、能源、原材料、重化工等优势工业是高耗水工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取决于水资源的供给程度。西线调水后,这些工业得以发展,将有力地支持全国经济的发展。

1.3优化水土资源配置,解决地区粮食产需平衡

西北水资源贫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西线调水195亿m3,增加农业供水量109亿m3,可新增灌溉面积2662万亩,增产粮食1168万t,满足了本地区粮食需求,从粮食调入地区,变为粮食自给区,为我国21世纪粮食生产找到了出路。

1.4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

西线调水工程实施后,将促进本区工业的发展,大量新建矿山和工厂,围绕大型厂矿企业形成新的城镇,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程度大大提高。初步估算,直接增加的工业产值可提供近几百万个就业机会,而通过第三产业增加的就业机会也相当可观。在农村由于调水增加了灌溉面积,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将使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1.5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据统计,西北六省(区)尚有4干多万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靠远距离运水供应,还有许多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城市缺水也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西线调水195亿m3,增供城乡生活用水19.4亿m3。缓解城乡生活用水紧张问题,使人畜饮水困难和饮用高氟水的地区饮用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改善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受水区人民健康水平。

2.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研究对策

(1)由于大坝的建设等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持久的,一旦建成,其负面的后果甚至难以治理,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水利工程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负面效果。我们以三峡工程为例从各个方面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1)水庫建设对局部气候、水库水温结果、水质和地震的影响。

三峡水库的建设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水库的水温结构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种。混合型的水温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比分层型小。水库水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温的分层温度高低的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水体经过长距离的输送或一定时间的储藏,都会使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另一方面,在库区内水位抬高,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同时水库中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容易诱发地震,特别是随着高坝水库的修建,强烈的水库地震时有发生。

2)水库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三峡水库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了土壤的水分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三峡水库的中下游地区大面积低湖田面临沼泽化威胁,渍害田比例增大。

3)水库建设对动植物、水生生物的影响。

修筑堤坝使得鱼类特别是洄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生活环境被打破,严重的会造成灭绝。

(2)建设水电工程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造福人类,但对环境常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考虑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1)要完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来约束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真正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

2)调整环评的范围。

目前水利工程项目的环评主要是对其建设内容及施工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环境保护目标是在其工程目标已确定的情况下针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来的,与工程目标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还不能算是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意义上的早期介入。因此,应该对整个流域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叫“战略评价”,从流域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它具有战略指导意义,能从流域的范围整体考虑开发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并提出宏观的生态保护措施。

3)设立水电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科技进步奖。

国家可以设立水利工程专家评定委员会,每五年或十年对该期间建设的水电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评定,评选出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最小的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给他们以重奖。使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在设计和施工中最大可能地考虑生态环境,尽量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水利不仅要有工程观点、经济观点,还要有生态观点。把水利建设的立足点放到环境水利上,以生态环

境的动态评价为准则,促进当代水利科学有一个新发展。因此全面系统研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不但是水利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

【参考文献】

[1]李国英.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认识与评价.人民黄河,2001-10-30.

[2]中国三峡建设,2004,11(03).

[3]胡征宇,蔡庆华.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生态系统动态的初步研究.水生生物学报,2006-01-30.

[4]朱党生.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热处理专业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