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qc干部培训心得(精选7篇)
——题记
拿破仑曾说:“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能够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就是说一个群体的强弱取决于领导的强弱, 一所学校也是如此, 要想成就一所好学校, 就得有一个好校长。这就要求这个好校长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有打造校园文化的引领能力
一所好学校, 必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这往往表现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方面。校园文化由文化底蕴、制度文化、特色建设等等构成。这次学习时, 我看到东胜区二中的“儒雅”教育的芳香弥漫了整个校园。它的底蕴与内涵就是“儒雅”二字。不管是校园宣传, 还是学生、老师都向“儒雅”的方向努力。诸多活动也紧紧围绕着“儒雅”这一主题。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之下, 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勤奋教育”思想。“勤奋”二字不就是整个巴拉贡人的精神内涵吗?我们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勤奋”展开。如果我们领导能一直坚持这一思想, 引领全体师生将其打造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 那么学校就会具备自己的精神与特色。并能逐步完善各项有益的制度, 使文化与制度刚柔并济, 辅之以人文教育, 必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老师、学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自然就会逐渐向着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发展, 那么品牌学校的地位也会逐步确立。
2、有课题改革的引领能力
(1) 一个好校长应能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制定适合本学校发展的工作计划, 善于做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增强学生成就感、自豪感, 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同时, 还需要具备对学校教学、教研、课外活动等工作指导的能力。
(2) 教学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 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的并为教学服务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学。以学定教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为校长一定要有课程改革引领的能力, 把课堂教学活动引领到“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的轨道上。区二中的“135高效幸福课堂”、我校的“八字互助导学案”都是校长带头创新, 老师们共同研究的课程改革模式。为了让改革得以顺利推行, 校长们身体力行, 举办讲座、听课、评课等各种活动, 逐步向高效课堂迈进。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 校长们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课堂中, 向课堂要效率, 向40分钟要成绩。并以此为中心开展各项活动, 课堂逐步向高效推进, 学生成绩日益提高, 老师的成就感也日益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也就日益突显。
3、用自己的魅力影响老师和学生
校长有魅力, 学校才有竞争力;校长有魅力, 老师才有动力;校长有魅力, 学生才有活力。一个人的魅力包括:情感、品格、作风、工作能力等等。一个好校长, 能用真情聚人, 用真情换真心;能用品格感人, 用品格照人心;能用作风带人, 用作风鼓人心;能用能力服人, 用能力安人心。一个有魅力的校长, 首先能走到学生中间做学生的大朋友, 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难处, 并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只有这样, 校园才能更和谐。一个有魅力的校长, 能与教师“打”成一片, 并研究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引导教师走向成功。只有这样, 学校才有凝聚力。
新的形势要求校长不断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修养, 提高个人魅力。要求校长做到, 热爱学生, 尊重、团结、依靠教职工, 实事求是, 勤奋学习, 作风民主, 顾全大局, 艰苦奋斗, 严于律己, 公正廉洁, 一丝不苟, 用个人的亲和力和魅力去开展工作。
4、校长要有过人的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有简单明晰的目标和不折不扣的做。 (就是把想法变成行动, 把行动变成结果的能力) 。首先, 一个好校长, 能通过教职工大会制定民主、合理、规范的制度, 并不折不扣的按制度执行, 而不是随心所欲, 朝令夕改。如果这样, 即使策略再完美, 也会“死”在没有执行力的管理者手中。其次, 一个好校长, 能通过学习, 规划出学校课改的前进方向与课改策略, 并能以身作则, 当好制度执行的“火车头”。区二中、实验中学的执行力小组, 就能带头严格遵从各项制度, 在学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为推进他们学校的发展作了强有力的保障。一个好校长, 该说的要说到, 说到的要做到, 做到的要做好, 通过执行力把正确的事做到更好。这样, 老师们责任意识自然就会增强, 执行制度的主动性、自觉性自然也就会提高。
总之, 一个好校长, 要通过自己的各种能力, 让学校回归到师生共同阅读的书香校园中;通过引导, 让学生成长为合作学习的受益者;通过情感沟通, 让老师成长为专业型、专家型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校长, 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勇于接受挑战, 向无数前辈师长学习, 不断创新, 超越自我, 就能迎来灿烂的明天!
摘要:前段时间, 受教育局的委派, 我到东胜区二中进行挂职学习。期间我有幸结识了一位有思想、有高度、有能力的校长——秦智琳校长。他的一句“有一个好校长就会有一所好学校”, 让我获益匪浅, 我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这句话让我深深领悟到了校长的领导力与执行力决定着一所学校的走向。下面我主要针对此谈谈我的粗浅想法。
一、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己的教育專业化水平
培训让我获得了很多信息,开阔了视野。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能够与许多教育专家面对面地交流,观看教育专家的讲座,认识理解教育教学新的动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二、通过培训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通过学习,我充分地认识到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家长普遍不够重视,自己又不能正确地面对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专家讲得好,知识的传授就像盐和汤一样,必须以一定的情境为载体,才能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通过学习,我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了新的认识。
三、增强了责任感,做有良心的教育者
通过培训,我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教育责任感、关爱学生和工作效率上。教育事业关系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明天,是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应该是极其强烈的,只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激发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而投入全部的精力。
培训是短暂的,但意义是深远的。这次外出培训,不仅使我们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锤炼了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开阔了我们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我们的教研能力,努力从中吸取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以之来充实自己,也帮助我们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专家及同行们的经验,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做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开拓型优秀教师。
这次培训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进行, 这是香港最早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中医药教育机构, 一向积极推动中医药在教学、研究、医疗服务及科技开发等范畴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为香港的中医药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是香港最具综合实力的中医药教研机构。培训期间, 我还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听课学习。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以承担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为重任, 多年来致力于栽培既能谙熟中医理论, 又具备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师, 为香港培育了一批有学养、有医德、有使命感的中医人才。培训期间重点学习了《针灸治疗学》、《骨伤推拿学》专业知识课, 同时还旁听了《温病学》、《内经》等基础学课, 并积极参与了相关的学术讲座。在这一个月的培训生活中, 我的感受很多, 收获也很大, 以下从学习、生活等几个方面总结此次培训。
一、教学师资方面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教师多由内地中医药大学毕业, 有比较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 同时多数人又有国外受教育的经历, 因而又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且多数人具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 故能很好的将传统的中医药知识与现代化的香港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也能将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观点等知识引入传统的中医药, 更能发挥两者的优势, 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点。
二、教学课程方面
《针灸治疗学》、《骨伤推拿学》是两门综合性的课程, 为临床学科。基于香港的历史背景, 跌打为其传统强项, 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因而骨伤、推拿在这里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课程由两个老师分上, 虽有少许偏重, 但都倾向于骨伤, 对传统推拿手法有讲述, 但是对与正骨类手法有联系的知识进行重点关注, 突出了中医的“因地制宜”特色。《针灸治疗学》的讲授紧扣医师执照考试大纲进行, 因地处香港, 针灸传统刺灸法的水针疗法禁止使用, 放血疗法等均很少大范围使用, 多用到毫针、灸法、电针。由于受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岭南学派的影响比较大, 且地域、气候基本相同, 我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 了解了一些特色的疗法, 如:腹针疗法、靳三针等, 同时对香港本地的医师执照考试题型、范围与侧重点有了初步了解。此外, 其他基础学科如《温病学》、《内经》的旁听学习, 也加强了我对香港本地医师执照考试题型、范围与侧重点的了解, 进一步认识了香港与内地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异同, 有助于本校港澳学生的教学。
三、教学方式方面
虽然一直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 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但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真正实施这一点。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学习的一个月中, 我见证了其有机的结合, 收获颇丰。从第一天涂丰博士“批判式”教学方式的展示到后来的日常教育, 学生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每次展示的主题都是老师预定, 但是在学生的教授过程中均有学生自主观点的体现, 并不是完全照搬教材或其他参考书, 且会在其他同学讲授结束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课程中, 每个学生都必须讲授, 老师会最后指正或点评, 同时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给出评分。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一种领路人的角色, 以前学过的内容只是提及, 绝不啰嗦, 重点在自己领域里的新内容。今后, 我会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四、教学课堂方面
香港的大学课堂是比较自由的, 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授, 向其提问;可以当场使用现代化电子工具查阅老师讲授的内容, 予以反驳或疑问。最有特色的是语言的多样性, 每一趟课, 都是普通话、粤语和英语的集合。其实这种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老师的课堂有吸引力、凝聚力, 内容要有精确率, 知识要有深度和广度以及要有语言的及时使用能力。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课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内经》讨论课堂, 虽然是研究生的课堂, 但是绝大多数同学的大学学历均与医学无关, 课堂全程由学生掌控。老师的理念是既然是讨论课, 就无关对错, 只是认识的探讨。这种讨论课对老师知识面的广度与宽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非专业的知识。通过这次讨论课, 我真正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 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 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五、学习氛围方面
相对于课堂学习的学习氛围, 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校园里的图书馆、食堂、教室, 乃至校园里休息的长凳上都可以看到一个个小组的同学在一起讨论或学习, 学习氛围浓厚。通过对比, 我认为内地教育培养的学生比较缺乏活力。相比较内地学生的含蓄, 香港学生显得自信和自然, 在课堂上体现得较为充分。这也许跟香港学生一直以来的教育背景分不开, 希望以后能把这种氛围融入到内地的教育中。
六、科研方面
因为大多数老师有比较深厚的科研背景, 因而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的科研也是卓有成就的, 学院拥有本港最大的中医药教研队伍, 研究实力雄厚。学院已经建立了高水准的中医药研究实验室, 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 研究水准居于国际同类研究前列。许多高水准的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发表, 另有多项研究分别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的授权专利。香港的中医药指南的制定就是由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完成, 其思维为在既有指南的基础上, 集合文献证据和数据挖掘支持, 香港本地中医师的意见共同完成。在针灸方面, 本院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对痛症的治疗和针灸疗效临床验证等方面, 很遗憾最近没有相关的动物实验。中医药学院的实验室也是规模比较完善的, 具备神经电生理、蛋白组、代谢组等高等实验设备和技术, 期间还请到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会长进行了“针灸治疗机理的探讨及其临床”学术讲座, 每月均有学术论坛, 也有对外的国医大师经验分享等。
七、教师风范方面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的教师衣着得体, 态度和蔼, 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了解学生, 理解学生, 赏识学生。心理学家曾说过,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 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 技能去影响学生, 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与道德力量, 言传身教, 良好的情绪与健康, 成熟的性格去感染学生。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的老师们就充分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在仪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方面都为学生树立了楷模。
八、社区服务方面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致力于社区服务, 《骨伤推拿学》的老师们将社区的老人请进课堂, 让学生自主给老人诊断、诊查、治疗, 老师在旁指导、勘误, 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临床之前熟练了临床的流程, 同时也让社区的老人得到了帮助, 可谓一举多得。同时, 《针灸治疗学》课程的老师们联合狮子会的服务人员, 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社区义诊活动。老师联合学生走进社区, 不但为社区的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医学上的帮助, 同时还制作了一些针灸、推拿等保健方面的小册子, 这既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宣传, 使之深入民心, 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处理中医针灸常见病的病种, 学有所用, 增强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与信心。
九、生活方面
在生活方面, 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也做了很多工作, 细心周到地接待和安排我们的工作与住宿, 带我们熟悉校区, 参观中医药学院的中药陈列馆、中医药博物馆、浸会善衡学院等, 还贴心的为我们介绍周边可以体会的民俗地点, 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浸会中医药人的热情。
十、结语
培训所给予我的远不止这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已经结束了, 时间过的真快, 刚到学校时候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转眼间就要离开了。一个月时间不短, 我在这里不仅仅学习到了知识, 还交到了很多朋友, 认识了这里的同行, 开阔了眼界。离开这里的学校, 离开这里的朋友与老师, 有着不舍, 更多的是我们都应当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去, 兢兢业业地工作, 去用我们在这里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面对以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 尽最大的努力把技能和业务学得更扎实。
摘要: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 互通有无, 能更好地促进本职工作的进行。本文主要在教学师资、教学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课堂、学习氛围、科研及生活方面总结了学习中个人的心得与体会, 同时也希望将所学用于以后的工作, 尽最大的努力扎实技能和业务。
作为一名农业战线的基层教师,我虽然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既不够系统也不够丰富。通过各位专家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让我感觉豁然开朗,许多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了依据,对原来在工作实践中觉得不好解决的棘手问题找到了切入点,受益颇丰。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纪绍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德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农村教育处处长刘杰、六合神州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安妮、“任我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一等几位专家的授课,让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重新地认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也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看待我们的工作,看待我们的缺点和不足。
总的来说,这次培训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现场教学以及所见所闻,各位专家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授课解惑,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书本知识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的锻炼机会。感谢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给了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今后,我将尽自己所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力争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
此次网培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视频学习、参加活动及提交作业。视频学习分为十二个章节,其中第一、二和三章节是由东南大学陈美华教授和郭峰萍教师主讲的基于PBL模式的大学英语探究与分析。其余的九章均是由东南大学李宵翔教授主讲的新教学模式与教改研究探索分析及教师角色定位等精彩内容。先介绍PBL大学英语教学,不得不说东南大学这所富有百年美誉的学府从上至下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支持和重视,不管是全校无线wifi的全面覆盖,还是多媒体教室、录播室、自主学习室、语音室、课程中心、实验室的全方位跟踪,无不体现高等学府跟国际语言教学接轨的步伐如此之接近。正是基于大学英语现状急需改变的需求,加之对目前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从2006年开始东南大学开始项目式英语教学的试点工作,并于2009年在全校全面铺开此项工作。值得肯定的是东南大学的英语教学学时安排,每学年除了春秋学时外,他们在每年八九月开展为期四周的大学英语课程强化英语学习。项目式教学包括教学目标、主要特点、教学流程、个案分析、教学反馈和存在问题。因为项目式教学本身的目标就是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语言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教师的引导虽然是辅助性和管理性工作,但对于学生无论做interview还是reflection等都有决定性作用。这种项目式教学模式给我的体会是:第一,所有参与者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第二,时间安排更个性化,教师的辅导可以见缝插针,可以是中午老师们下课后的时间,也可以是晚上下班后的时间,但又能保证渗透到每一个环节。第三,学生小组组长的领导作用不可小觑。尤其是个别很有个性平时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在项目式活动中都成了领头羊。同时郭美华教授展示了每一周学生的任务,总共课时为16周,每一周教师工作任务和学生任务都很清晰地以图表形式体现出来。学完这几章后我的总结:第一,项目的话题比较能体现学生的心声。学生做此研究的积极性很高。第二,呈现方式比较独特,如电子杂志等。第三,研究方法比较全面,团队合作比较融洽。很多学生都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得到了锻炼。而教师虽然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和精力,但其认知能力、文化能力和研究能力有了极大挑战和提高。
德国的哲学家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最复杂的事情。一件事是政府管理,另一件事就是,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工作,我开始慢慢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因为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惑和问题开始出现:(1)如何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有效地传授知识?(2)很多教师是否在弥补学生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缺失,如:语言语调的纠正,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3)现在很多大学的专业课程都用英语授课,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得到了真正体现,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听了李宵翔教授的课程讲座,我想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即“网络资源”、“教师角色”和“教师职业发展”。
网络资源。十年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运行环节如下:(1)基于网络平台,光盘的学习;(2)基于多媒体的教室面授和交互活动;(3)基于网络平台的自助学习;(4)基于小班的口语训练(依据不同学校执行)。以上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包括:(1)面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2)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3)师生互动与人机互动结合;(4)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资源说”的观点应该明确体现在英语教学课堂中,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花了学习时间对他今天、明天将会有更大启迪。在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应该成为大学英语的终极培养目标,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个目标非常高,也很完美,受各学院实际情况、师资力量、学生生源的限制,可能真的很难在短期内实践。
教师角色。现实中很多学院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教师层面而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脱节,教学技能和方法滞后,教师职业技能发展乏力。而在教学管理方面,机制创新滞后,导向和激励功能衰减,人文环境创造和优化能力有限。实际上,教师更新了观念,创新了模式,设计安排好了教学课堂,保持了舒畅的心情,得到了同行和学生认可,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工作就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是不是老师的功能就是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提供标准答案呢?李教授反而认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更灵活生动地设计和安排课程,引导学生探寻答案。老师一定要摆脱安全感的束缚,因为大量生动活泼的英语教训形式和语言交际实践,将会向学生提供有利于认知英语语言的知识体系,提高应用英语从事交际的技能,形成和强化多元文化意识,促进个性和人格综合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我想总结的是教师就应该是在课堂上和课外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生动活泼的高效的有意义的有社会实践体验的语言实践环节。学相伴,用相随,学以致用。
教师职业发展。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应变“我知故我教”为“我教故我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应该是当代教育的真谛。
此次培训的第二部分为参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版块完成。我选择资源分享、主题讨论、调查问卷、有奖征文和网络调查等环节,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分享国家级教学名师刘庆昌教授的教学心得。最后一部分是论文作业的完成。
我这次是参加钢琴专业高级班的培训, 所来的老师必须是经过中级严格培训和考核通过的学员, 有中级资格才允许参加此次的高级培训考核。
课程由张征老师的《钢琴即兴伴奏》课开始, 张老师即兴的钢琴音乐演奏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简单的旋律, 张征老师加入和弦的配置, 寥寥几下动听的音乐在张老师的手下像涓涓小河一样流淌出来了, 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琴声中。张征老师用最短的时间教给大家歌曲的配置方法, 课堂上大家积极讨论, 演奏老师教的和弦配置, 原来我对歌曲伴奏非常惧怕, 和弦的配置也就只限于调式中的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 不敢应用副属和弦和重属和弦, 伴奏出来的音乐干涩没有活力, 张征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歌曲的即兴伴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通过张老师的方法我也可以把音乐变得美妙动听。
本次培训再一次聆听了李昕和常桦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评。
李昕老师从《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讲解开始, 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在演奏巴洛克这个时期音乐作品上对节奏上要求的严谨, 声音处理的要求干净清晰, 没有渐强减弱的感觉, 手指也要快速离键, 用两只手去弹奏同等重要的音乐技能与音乐表现, 通过手指的触键来展现音乐。李昕老师用巴赫的《二部创意》作品, 《莫扎特奏鸣曲》即巴洛克时期与古典时期这两种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来演绎音乐风格的变化。明确了古典时期主调音乐作品的出现, 在伴奏的轻盈性、灵动性及手指的歌唱性更强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李老师激情演奏咯《肖邦练习曲》《李斯特练习曲》其中的几首作品。同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家他们的音乐作品和演奏风格也各不相同, 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 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 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无与伦比的程度, 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 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 获得“钢琴之王”的美称, 他追求一种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的钢琴演奏风格。浪漫主义时期的触键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最大程度的利用了踏板。李昕老师给我们诠释了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 使我们在弹奏钢琴音乐作品时更加明确各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及手指触键的方式, 为我们更好的演奏音乐作品提供了依据。同样是巴洛克时期巴赫的音乐作品, 常桦老师讲解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从曲式结构分析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及演奏方法, 从学生知识结构的衔接上给了大家教学上的建议, 通过常桦老师的娴熟的演奏使大家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的印象。通过两位老师的讲解也使我更明确了钢琴教学上要遵循的原则:
1、要在规范演奏的基础上, 开拓手指的弹奏能力。
2、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相互融合。
3、手指弹奏要灵活、均匀、声音清晰悦耳。
4、注重听觉为主导, 着重分析技术特点。
5、强化大脑指挥, 手指运动, 全身的协调自然。
6、音乐的表现力要鲜活有特色。
一、研究目的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武术的长期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自卫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 观察法
通过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发现学生在武术拓展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兴趣衰退现象和自身防卫能力实际提高有限的情况。
(二) 实践法
通过让学生在武术拓展训练中实践自己的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培养学生兴趣的持久性
首先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从当年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少林寺》, 到现在甄子丹的《叶问》。学生们已经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在工作中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们保持这种兴趣, 并将这种兴趣化为他们习武的动力。练过武术的人都知道, 武术是一种长期的, 需要大毅力进行下去才会有收获的运动。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还未成年的孩子, 如何让他们自觉自愿的练习成了一个大问题。我们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环境和氛围不够好的缘故。
我们先来谈谈如何制造氛围与环境。武侠片里的音乐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当年黄飞鸿里的《男儿当自强》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加以利用, 在声效方面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像电影黄飞鸿里片尾结束时的那种气氛, 使学生们乐于学习武术。
除了好的音乐, 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战争文化, 就是阵法。我们的五千年的文化给了我们繁多的阵法种类, 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从最简单的一字长蛇阵开始到两仪、三才、五行、八卦逐渐深入。既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纪律性。阵法这种独特的体系会进一步吸引学生, 使他们对武术的练习更有兴趣和激情。
练武首先是从基本功开始的。武行内常说:“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作为一位负责的体育教师, 我们肩负的不只是交给我们的学生们一个武术套路。更要让他们在武术的学习中能够受益终身。但是基本功的锻炼是个长期的、枯燥的、毫无乐趣可言的过程。孩子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无法长时间对某一项运动保持长久的兴趣, 作为一位体育老师, 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进行武术基本功训练的积极性。这就是我下面要谈到的化基础训练为小型比赛项目的原因。
所谓小型对抗赛, 就是同时安排两人以上, 十人以下的学生分组进行基本功对抗。基本功的对抗内容可事先进行系统规划。比如, 可以由10个俯卧撑、30次蹲起和50次跳绳组成一次基本功训练对抗内容。我们还可以通过限制完成时间来不断提高难度, 使学生觉得它更有挑战性。我们平时让学生正常做这些基本功锻炼, 他们肯定是出工不出力或者是偷工减料地来完成, 我们也没精力监督每一个学生的动作。但是将枯燥无味的基本功训练变成比赛, 不仅学生自己做好的主观能动性会大大提高, 而且为了获胜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对手。这样我们的基本功训练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小型对抗赛的比赛内容很适合在阳光体育活动中进行开展, 因为它组织灵活, 内容多样而耗时短。并且对场地的要求较小。
(二) 自身防卫能力实际提高
基本功虽然是武术的根本, 但它毕竟只是武术中的一部分而已。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武术教学中的第二大问题, 那就是武术套路教学。但是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对武术套路不感兴趣, 认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也就是武术教学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武术套路是武术的练法, 它的本意是让练习者通过不断的套路练习使练习者对套路中的武术动作更加熟悉。但是国内的武术套路练习在现代的社会中遭到了普遍的质疑, 认为是花架子。实际上武术本身是由两部分组成, 即练法与打法。我们的老师就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所以只教练法不教或少教打法, 但是事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和多源性。我们更要在教学中注重武术的实战性和击技性, 使我们的民族尽快地从肉体到灵魂都强大起来。
当然, 我所提倡的打法教学是在武术套路的基础上加以变化, 使其更加简化。将实战和套路练习结合起来, 在练习武术套路的同时进行一些实战培训。如, 教师在学生面前交错放置三到五个沙袋, 让学生在!前进过程中对沙袋进行击打。或在学生身边放置一圈沙袋让学生不断对沙袋进行击打, 锻炼学生的打击速度和力道。除了击打方法外, 武术中身法也是重要的一环。通常的身法训练如梅花桩、九宫步等太过繁复, 不宜于学生快速掌握和运用到实战当中。如果能在上两种击打训练的基础上在学生的脚边设置上一些障碍物, 当学生熟悉这种训练后, 再改变障碍物的布局使难度再次提高。当学生可以在击打沙袋的过程中进退自如的时候, 就是我们大功告成的时候。
关于武术器械的教学, 我不建议学生进行对抗训练因为它十分危险。但是器械练习是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在以强身为本、实战为辅的方针指导下。我个人建议器械训练将基本功训练放在第一位, 器械套路放在第二位。至于器械的选择上我认为长棍是不错的选择。棍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实用性。
对于棍术的基本训练, 我建议以力量训练为主, 技巧训练为辅。先来说力量训练, 我们可以让学生双手持棍成马步站立;然后让他们用棍子去挑动一只空水桶。教师的任务是不断计数, 并在适当的时候向桶里加水来提高水桶的重量。然后让学生持一加重的长棍进行劈棍训练和刺杀训练, 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并校正他们的姿势。
对于武术器械的步伐训练, 我认为应将步伐训练和阵法训练结合起来, 因为武林高手在千百支长棍组成的棍阵面前也会一筹莫展无法下手。先将一个大阵拆分成为若干个小阵形, 在各个小阵形操练熟悉之后, 在将几个小阵形加以组合训练;待时机成熟后再将若干个中阵组合成为一个大阵。
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保持一种长久的对武术的热情, 光靠气氛和环境与比赛的组合是办不到的。我们需要一种长期的有效的激励模式, 这就是我们提出的成就系统。
所谓成就系统就是指我们的学生在完成某项训练, 或是在某次比赛中取得了某些成绩;我们作为教师或学校授予他们个人的称号。假设某位同学完成了一百次拳术基本训练, 我们可以在同学们面前授予他“百炼成钢”的称号。再假设一名同学完成了一百次劈棍训练, 我们可以授予他“开山劈石”的称号。当然, 我们大力提倡开展的各种小型对抗赛的冠军得主也要有各自相应的称号。如有某位同学在对抗中获得了一百次胜利, 我们就授予他“百战百胜”的称号。
(三) 结果与分析
我们认为如果我们完成了以上这些艰巨的工作, 我们的武术拓展之路就会越来越宽广。文章的最后, 我想重点说一下在阳光体育的武术训练中对武德的培养。我认为一个习武之人, 如果他不具备武德里所要求的品质。就好像一个取得了相当成绩的人无法得到人们的尊重是一样的道理。
武德的一个特性就是要求武者乐于助人, 它包含了很多东西, 有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扶住弱小等等, 这与我们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助人为乐的好心人。但是我们要帮助别人的前提是自己要有帮助别人的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强化自己的体质。毕竟一个满身伤病的人更大的几率是被别人帮助而不是去帮助别人。罗曼·罗兰曾经说:“一个人要帮助弱者, 应当自己成为强者, 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所以, 我们要助人为乐, 自己首先要变得强大起来。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属于我们龙的传人的一种血脉传承。传播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传播一种文化, 更是在传播一种生命的永恒。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弘扬国术的这条路上走下去。民族要振兴, 国术当自强。
参考文献
[1]王宏.武术散打与全民健身运动融合的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 2010.
[2]林仰硕, 周永盛.福建省武术散打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 体育科学研究, 2010 (1) .
[3]姜传银.“后奥运”时代武术散打发展战略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 .
[4]罗明飞, 贺春林.攻守连环格斗法[J].拳击与格斗, 2010 (2) .
[5]李士英.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3.
[6]姜传银.散打运动训练监测与评定的系统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03.
[7]王家忠.荆楚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09.
[8]张成明.竞技散打摔法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0.
【oqc干部培训心得】推荐阅读:
干部培训的心得05-24
协会干部培训心得06-20
青年干部班培训心得09-22
青年后备干部培训心得09-21
税务干部培训心得感受09-26
农村两委干部培训心得10-08
团干部培训学习心得07-08
大学班干部培训心得07-26
干部干事工作技巧培训心得09-24
中级职称干部培训学习心得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