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推荐8篇)

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篇1

感受中国古代宏伟的雕塑群

——秦始皇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教案

学院:美术学院 姓名:梅素烽 学号:40923005 学科:美术学

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1课 《感受中国古代宏伟的雕塑群》教案——秦始皇陵兵马俑、霍去病墓石雕群与历史学科综合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

秦始皇陵兵马俑、霍去病墓石雕群与历史学科综合课程教学

二、授课班级

三、教学时间 半课时

四、学生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启发、诱导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雕塑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与绘画语言;

2、让学生掌握雕塑作品与封建王朝之间的联系。

3、让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艺术特点,提高欣赏古代雕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雕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分析方法与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理解和认识雕塑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2、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3、提高艺术素养的感知能力,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秦始皇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雕群出现的历史背景及艺术特征。

难点:比较秦始皇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雕异同点,欣赏评价优秀代表作品。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九、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设计情景,激情导入

我们走进城市,经常能够见到一些不同的雕塑。那么,在古代,中国有哪些举世闻名的雕塑呢,这些雕塑在古代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些雕塑作品又有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哪些雕塑作品? 生:(学生积极发言)兵马俑、石马、卧马······ 师:那么这些作品又是什么时期的呢? 生:秦、汉···

师:这些作品在古代属于什么类型的雕塑作品呢?是陵墓雕塑还是宗教雕塑?

生:陵墓雕塑

师:嗯,大家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都很聪明,知识面很广,老师很高兴。

2、观察分析,合作探究

(1)秦始皇陵兵马俑

下面大家来观看一段视频

师:讲解兵马俑雕塑群的时代背景、相关历史、塑像时期、地理位置等

问:通过视频欣赏和老师讲解大家发现秦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主要都有哪些作为?

提示:政治方面:统一六国(齐、楚、燕、韩、赵、魏)···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商鞅变法···

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抗儒···

师:大家回答好非常好。了解完秦朝的历史之后,大家来欣赏一些图片。

问:在图片中我们感受到了秦朝军事的浩大,军人的英姿,欣赏完图片之后大家发现兵马俑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塑像对象、规模、面部表情、神态、类型多样(军士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史俑、驭手俑、高级军史俑、铜马车、)

问:秦俑彩绘有什么特点?

提示:有哪些颜色?(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加上深浅浓淡不同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几十种了)。

问:兵马俑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是什么?

提示:写实、写意、抽象还是具象?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的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跨马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 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垂着首,似乎若有所思。

生:写实、具象。威武、庄严、浩大、神采飞扬、活灵活现、每一尊都有着不同的特征······ 小结:品味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2)霍去病墓石雕群

1、霍去病墓石雕群的时代背景 师: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位少年将军的故事【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他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祖父一个辈分的若侯产和季父,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他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和他(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他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壁。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卒,年仅24岁(虚岁)。】 问:大家来猜猜这卫将军是谁? 生:霍去病

问:回答的非常好,那么这位将军生活在什么时期呢? 生:西汉武帝时期

师:看来大家的历史知识很丰富,那么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又是什么样子呢?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老师刚才所讲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好的,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提示:首先,刘彻为什么死后被称为汉武帝呢?是不是因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抗击匈奴,连年征战?这些内容又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是不是西汉武帝时期边疆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经济和文化方面于秦王朝又有哪些不同?大家下去查阅一下资料下节课上课之前,把你们所收集的信息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下霍去病墓石雕群的石雕,通过两千多年前留下来的作品大家来讨论一下霍去病墓石雕群造像特点:1)雕刻种类较多,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2)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

师: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是什么样子呢?首先,我们来欣赏“马踏匈奴”。“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立马”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借威武的战马踏匈奴奴隶主的造型来表现胜利者雄姿。战马雕刻得饱满坚实,昂首屹立,稳重庄严。“立马”石雕像原是放置在霍去病墓前一件纪念碑式的独立雕刻,像高190厘米,长168厘米。战马雕刻得饱满坚实,昂首屹立,稳重庄严,显示出胜利者的斗志昂扬和沉着镇定,同时马腹下萎缩的匈奴奴隶主恰好填满战马四腿间的空隙,加强了雕塑的稳定感!“伏虎”石雕反映出汉代雕刻家利用石材天然的面貌和对老虎习性和神态高度概括表现的艺术功底。不仅能表现出柔中带刚的猛虎,而且对它正伏地蜷卧,虎视眈眈地伺机猎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提示:写意、抽象。造型生动、不拘一格、外形庄重、惟妙惟肖······

小结:品味霍去病墓石雕群

霍去病墓石雕群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雕像显示出外形庄重、威武的气势,表现了我国古代纪念碑式雕像的独立性和庄严感,堪称纪念碑式雕像中的杰作。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并且影响着当代雕塑,很多雕塑大师都前往茂陵参观考察,学习研究。不愧为中华雕塑的国粹。

(3)通过前面的探讨与研究,我们累比较分析一下秦始皇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不同点与共同点: 首先:不同点有哪些?

时代背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帝王为自己死后的陵寝所修建的陪葬品;霍去病墓石雕群是汉武帝为了吊念自己死去的爱臣霍去病,为了纪念霍去病所建立的功勋修建的雕塑群。

艺术风格:秦始皇陵兵马俑写实,具象:霍去病墓石雕群,写意,抽象。

材质:一个是泥塑,一个是石刻。

规模: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庞大;霍去病墓石雕群现在仅存16件。

共同点有哪些?

王朝的上层雕塑,都为古代帝王所构建;艺术造诣都很高,都属于国家重点文物;历史文化价值很高,一直被后世作为了解秦汉文化的重点。

3、课堂总结

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篇2

课例《电子表格软件发展史——第一课:电子表格设计与制作》

本节课通过回顾过去、体验现在、展望未来三阶段融入“电子表格软件发展史”的文化主线。

1.回顾过去

课堂伊始,教师播放一则数字故事讲述第一个电子表格软件是如何诞生的。通过故事,同学们了解到“大量数据计算的需求”是电子表格软件诞生的原因。由此引出电子表格软件的发展历史。用文字形式呈现如图1所示。

2.体验现在

教师在设计、制作、评价表格环节,体验现阶段主要电子表格软件的一些功能。首先依据上述文字,在纸上设计表格,学生作业如图2所示。

再依据纸质设计,在电子表格软件中实现它,如图3所示。

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现代电子表格软件一些功能的同时感受软件的历史变迁。

另外,在电子表格软件中实现纸质设计表格之前,笔者用“我来选电子表格软件”的自制小游戏(如图4),请同学们一起喊“开始”和“停”,决定A-H八组同学分别尝试三种不同电子表格软件中的一种:Excel2003、Excel2010和WPS表格,初步体会用不同电子表格软件制作表格的一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微妙的差异,初步感受当代软件多样性的局面。

3.展望未来

最后小结阶段展示:日本一位70多岁的老人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水墨画;加拿大的学生用它制作角色扮演游戏;本节课“我来选电子表格”小游戏,也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通过这些小案例感受现代电子表格软件除数据计算和分析功能之外的强大功能外,还体会其未来的无限可能。

总之,学生通过“电子表格软件发展史”的文化主线感受电子表格软件发展过程中人类设计与创造的智慧。通过“设计与制作表格”的技术主线初步体验当代主要电子表格软件的一些功能,感受当代软件的多样性。

渗透学科历史教学原则

设计与实践“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渗透学科历史”课例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选择与学习内容匹配的历史资料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发现绝大多数资料描述的不是电子表格软件的技术是怎么依据人们的需求突破和发展的,更多描述的却是商业营销手段,利润等内容。虽然技术与商业、利润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极具争议的辩证话题,但在六年级学生接触电子表格软件的初期,先了解其发展的本质是“为了解决大量数据计算与分析”更为妥当。所以虽然那些风起云涌的商战给备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促进了从未有过的思考,但是它与教学内容不符,因而没有纳入本次教学项目活动。

2.把握与学生情况匹配的呈现时机

教学中,教师一般用“比较文字处理软件中的表格与电子表格软件中表格的相似和不同”导入。而以“电子表格软件发展史”作为教学主题后,备课时教师发现,现在日常生活中文字处理软件远比电子表格软件普及,比较两者的相似和不同是认识电子表格软件的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但史料告诉我们,办公软件家族的“老大”是电子表格软件,正是第一款电子表格软件Visi Calc促进了个人计算机的迅速普及,而个人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又催生了其他应用软件的市场需求。作为一项新技术的第一课,学生既要了解它的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又要体验现代同类多样化软件的通用功能及微妙差异,容量已经非常大。“办公软件家族谁是老大”又是一个比较曲折、出人意料的故事,所以“不同类软件比较”的导入则放在本次项目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与这段历史故事一起作为点睛之笔。

3.选择或创造新颖的呈现方式

这节课历史故事的导入部分本来决定是由教师自己讲述的。随着备课的缓慢进展,史料有视频、图片、数据、经典解读等,日益丰富。而教师讲述又容易变成与学生年龄不符的一言堂,缺少共鸣。因此,决定尝试用同龄人的思想去激荡更多贴近的思想,即请一位善于思考,会表达的学生依据备课资料,用数字故事表达他的观点,也就是本节课导入所使用的数字故事雏形。事实证明,同龄人思想的分享表达更容易感动学生,引发共鸣。

技术主线与文化主线融合的优势

笔者尝试采用技术主线与文化主线融合的方式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渗透学科历史,是因为这种渗透方式主要有两个优势。

1.节约课时,提高课堂效率

以“所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背景”为主题更换原先教学项目活动的主题,是为了用所学技术了解本项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例如,电子表格软件学习单元最开始的主题是“水、电、煤气费用”,而随着时代变迁,缴纳家庭水、电、煤气费用已逐步网络化,该主题不再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换成“电子表格软件发展史”后,在相同课时内,学生除了能够体验电子表格软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计算功能外,还能感受和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背景文化。

2.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品质

渗透学科历史,呈现人类与自然界碰撞的故事,了解技术和社会心理世界的关系,有助于呈现技术的来龙去脉,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例如,本节课电子表格软件的诞生故事是由头发花白的布莱克林讲述他的学生时代,教授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计算,几间教室那么大的黑板都不够用,还特别容易出错,因此激发了他开发电子表格软件的灵感。当学生看画面,听故事,能很明确地感受到电子表格软件诞生的使命就是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分析。同时,学生也能够逐步明白任何技术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结果、一个工具,而是人类倾注情感和智慧传承、创造、发展的历史,它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审美品味 渗透法制 潜移默化

在教学中,美术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有别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能力和作用,美术课程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环境和具体情景中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爱美能力,还可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上起到良好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自觉的提高审美品位,从而为学生的形成良好思想和品质奠定基础,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在当前的法治社会中,学法、懂法,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美术中书法家有了炉火纯青的写法便可将自己经典之作流芳百世;画家具备了巧夺天工的画法就能将其独特的魅力发扬天下。21世纪的国民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吗?在教学中,美术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有别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能力和作用,美术课程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环境和具体情景中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爱美能力,还可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上起到良好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自觉的提高审美品位,从而为学生的形成良好思想和品质奠定基础,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在當前的法治社会中,学法、懂法,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美术中书法家有了炉火纯青的写法便可将自己经典之作流芳百世;画家具备了巧夺天工的画法就能将其独特的魅力发扬天下。21世纪的国民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生能适应在教学中,美术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有别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能力和作用,美术课程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环境和具体情景中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爱美能力,还可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上起到良好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自觉的提高审美品位,从而为学生的形成良好思想和品质奠定基础,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在当前的法治社会中,学法、懂法,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美术中书法家有了炉火纯青的写法便可将自己经典之作流芳百世;画家具备了巧夺天工的画法就能将其独特的魅力发扬天下。

现代社会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也不再是成人的专属。每个人对儿时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很多童年的体验是成人后无法再遇的。由此看来从小进行法制的熏陶,印象会更深刻。美术教师可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涵养、懂法律的好学生。由此体现“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论什么课程,教师利用课堂中的几分钟甚至于几句话的点拨就能使学生明白:生活无小事,小矛盾不正确化解就会变成大麻烦,而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依法而行。只要切入点把握准确,内容选择对路,驾驭引导得当,利用课堂上极少的时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术课是生活中真、善、美的复制与创造,真、善、美的生活更离不开法制的保护;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除在教学上贯彻艺术性特质外,眼光还应该放得更远一点,用艺术的元素诠释法制的概念。美术课堂有着直观、有趣、轻松、给力的独特魅力,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轻松地就能了解法律常识,连成人都觉得乏味的法律知识一下子就能变得生动有趣。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师在备课环节上,要研读《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用书》(这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做的基础功课),融会贯通,全面了解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的本质要领,不但普及教师的法律知识,而又不会让教师去查找又厚又多的法律典籍,变成一个法律学究。

2、备课时找准法制渗透的关键点,并不是每一课都渗透,而是渗透内容要和教学目标相一致,不能背道而驰,法制渗透和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学科渗透要找准契机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是最好的,这样不会喧宾夺主,不会把美术课上跑调。在课堂上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美术学科可多元地渗透法制,让其具有较强的伸展性。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设计课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绘画、手工、欣赏等。每个领域都有丰富的可渗透法制的内容,例如:画人物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肖像权法》;画风景可以渗透有关国家领土的法律常识还可以结合时事政治进行法制教育(比如黄岩岛事件);画动物可以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手工制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废旧物资的再利用,同时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渗透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欣赏中国艺术经典,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等。

教师除了从教材中挖掘渗透点,还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适合的事例,毕竟法律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比如:引导孩子画街景时,就可以从发生的交通事故为例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还可结合禁毒、学生打架、交通事故现场等视频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从文字宣讲上升到视觉冲击,激起学生对法律的关注,建立自身自省机制;还可以把法制教育内容利用漫画的形式给予强化,加强视觉冲击力,引发学生兴趣,这也体现了法制渗透的多样性。

综合实践学科教学计划 篇4

柳石二小

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综合实践课已逐步建成了一种以校为本、校内外兼承的研究性学习的道路。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深化了对校园文化环境的了解,对我们柳州的认识及对社会的关注。为了使我们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得以更广泛的铺开,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利用学校及周边有利环境,开展以学科教学为龙头,辅助实践性研究的综合实践课及以校本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相关主题活动。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研究性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经历每一个主题实践活动都生成了一些与学科课程相关的能力。于此,我们想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基点,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推动学生综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把学科教学的知识点融进实践活动中去,产生主题性实践活动

2.展开以研究性学习为目标的学生情况调查,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实践途径和步骤安排

我们将在各年级的语、数学科中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以竞赛或专题汇报的形式展开,再综合生成出一些各年段的专题实践活动,其具体安排如下:

活动安排

年级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及形式

合作者

地点

时间

一年级

我和春天

有个约会

(结合春游活动开展)

认识春的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讲春天的故事、赞美春天

本组同学、班主任和相关老师

学校、

都乐岩

三月初

环保小卫士

了解我校校园卫生情况,对校园卫生保洁工作出谋化策

本组同学、班主任和卫生老师

学校、

社区

四月

中旬

二年级

“咏春”

词语接龙

收集春的词语、句子和诗歌词,感受春的无限魅力

全体同学和语文老师

学校、

都乐岩

三月初

青青校园

以绿色和环境为主题开展绿色标语征集,开展“绿的颂歌”“我爱小树”等系列活动

全体同学、班主任、语文和美术老师

学校

四月分

校内

3月初

小眼看大世界

了解雷锋事迹,感受身边的好人好事。听党员妈妈讲故事,走近十六大

班主任、家长、全体同学、少先队辅导员

三年级

走进功能室

参观功能室,了解学校功能室建立的目的和使用方法,并加以解说

各功能室负责人、小组合作者、班主任

校内

5月

四年级

劳动者颂歌

了解自己的父母及邻居的工作、生活状况,体会劳动者的辛勤。进行角色互换活动,体验一天的家务劳动

全体学生、家长、邻居和班主任

校内外

3月中旬

变废为宝

了解生活中白色污染源及其危害,小组商议解白色污染问题,并延伸到垃圾有效处理问题

科学老师、数学老师、家长、组内成员和班主任

校内外

4月中旬

五年级

要闻剪辑

通过看电视、报纸、书刊杂志,收集国内外要闻,对一些新闻事件作出评论

全体学生、家长、班主任及语文老师

校内

3月上旬

专题辩论会

以校内发生某一事件为议题进行论题征集,经资收集和分级选拔出正反方后进行辩论现场赛

全体同学和语文老师

校内

5月上旬

六年级

成长物语

收集自己成长历程的几个精点回忆,利用图文编写或打印成一个小册子

全体学生、美术老师和班主任

校内

3月中旬

毕业语录

给自己在成长物语上留下几句话,鞭策自己也勉力别人

独立完成

校内

4月中旬

在上具体安排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展开,并不断修改,力求使其生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活动方案。

3月

综合实践课活动计划(二年级上册)

公园路小学         吴秋蓉

一、指导思想:

以儿童的生活为核心,以观察、操作、探索、调擦、游戏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学习简单的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必要的`生活技能。

二、研究内容:

(一)、主题内容:怎样研究问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课,所以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安排了以下4个内容:“我们能研究什么问题?”“怎样确定问题?”“我们常用的研究方法”、“我们来分组”。

(二)、主题内容:节日的探索

本部分由以下内容构成:了解中秋节、节日的探索、圣诞节的来历、快乐过元旦。

通过以上活动拟达到:

1、              教会学生学会与老师、同学共同生活、热爱集体。

2、              具有主动探索身边环境的兴趣,并努力的想出办法去研究。(通过活动使他们获得生活的知识以及得到他人理解、友谊的技能)

3、              结合“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教育学生学会有责任感的生活。(诚实待人、对待自己的错误、失败、挫折的办法、策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自理的生活)

三、实践过程、安排

第一部分:

1、              我们能研究什么问题?(活动形式:讨论)

2、              怎样确定问题?(活动形式:讨论)

3、              我们常用的研究方法(活动形式:调查、记录、讨论)

4、              我们来分组(活动形式:谈话、讨论、游戏)

第二部分:

1、        了解中秋节(活动形式:调查、讨论、汇报、制作小报)

2、        节日的探索(活动形式:调查、小组交流、记录、比较、分类)

3、        圣诞节的来历(活动形式:调查、小组交流、记录、)

4、        快乐过元旦(活动形式:调查、记录、小组交流、设计元旦活动安排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四年级活动计划

衣食住行

柳州市东环路小学    韦  萍

主题的确立:

综合实践课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衣食住行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选择这个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必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活动目标:

认知:1、了解服装的功能和搭配;

2、知道营养的均衡搭配;

3、了解城市居民住房和出行的变化。

情感:1、通过调查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

2、能感受到与伙伴合作的乐趣,与陌生人交流的乐趣;

3、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

能力:1、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

2、能够将研究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展示与交流;

3、有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

4、增强审美能力。

活动内容和实践途径:

阶段

内容

地点

时间

人员安排

服装的功能和搭配

教室

2课时

综合科任教师

服装的面料

实验室

1课时

科学课教师

旧衣服的处理

校外、教室

2周

班主任、综合课教师

服装秀

学校舞台

1课时

综合课教师

食物的营养搭配

教室

1课时

综合课教师

如何选购食品

教室、超市

2课时

班主任、综合课教师

调查:学校周边食品摊的卫生状况

校外

1周

综合科教师

实践:自己动手做餐饭

都乐岩

春游

班主任

家的变迁

教室

1课时

综合课教师

家居设计

教室

2课时

美术教师

自己动手整理小房间

校外

1周

综合课教师

路的变迁

教室、校外

1周

综合科教师

交通工具的变迁

教室、校外

1周

综合科教师

设计:柳州市道路

教室

教室

综合科教师

谈感想、说收获

教室

1课时

综合科教师

评价

教室

2课时

综合科教师

综 合 实 践 动 态 设 想

柳师附小  2002―下学期

一 本学期综合组计划

二月份(第四周)   讨论综合组活动计划

三月份(第五周)   检查综合科教案、反思

四月份(第十周)   交流综合课后记

五月份(第十四周)  综合研讨课

六月份(第十七周)  收集整理综合资料

注:资料包括(1)每人一份活动方案  (打印)

(2)每人一篇案例或反思(打印)

(3)各班的资料(包括调查表、评价量表、手工作品等)

二 教学活动安排

1、校本活动

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全校性参与的大型校本活动,这样的活动可由专职老师草拟,也可以结合大队部、政教处的一些活动来进行。

本学期校本活动《亲亲我的校园》

低年级段:初步认识各类植物

中年级段:能科学给植物分类,并初步进行校园建设构想

高年级段:创建学校的植物园

2、年级活动

除了校本活动外,每个年级可根据学生兴趣再自由选择3―4个活动,合理安排开展。

3、承担一次综合研讨课

结合学校科研处的安排,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研讨课,可以结合样本校的开放日活动,并请相关专家老师来进行点评指导。

三 评价方案、教案、教后记事宜

1、评价方案

每次活动要注意给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价力求以多元化方式进行,形式可用等级式、话语式、图画式等。

评价量表可用学校的评价量表,但鼓励个性化设计,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孩子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

学校将不定期地抽查各年级各班开展活动及评价的情况。

2、教案

每个年级一本教案本,每个年级的活动方案由年级老师集体备课后再由其中一位老师执笔于教案本上,如本班开展的活动有与年级商议所不同的,可额外写。

3、教后记

每个年级一本教后记本,每人每月一篇教后记,(底数一篇,多者不限)年级老师依次传写。

四 业务提高方式

1 组织老师进行理论学习

2 鼓励老师自学提高

3 提供外出学习机会

4 请相关专家老师来校进行培训指导

柳邕一小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科研计划

2002――2003下学期

一、指导思想:

为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实践的能力,带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社会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等方面的体验,以展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多种形式和魅力。

二、具体教研、科研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理论书籍,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

2、讨论、制订本学期教学、科研活动计划。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税法在我心中”主题活动。

4、参与活动教师共同讨论活动开展,确定个人研讨课。

四月份:

1、采用自学与集体研讨的形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料和书籍。

2、教师指导小队的成员制定活动指导计划,撰写活动方案。

3、集体备课。

4、各学科整合,各科教师以学科特点开展以税法为主题各种的活动。

五月份:

1、继续开展有关“税法在我心中”主题系列活动,教师对活动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调整,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

2、集体备课,听课,教师上好研究课。

3、注意做好关于活动各方面的资料收集工作。

六月份:

1、做好各方面准备,迎接市中心组到我校进行样本校调研活动。

2、总结经验,教师共同探讨、交流。

3、讨论有关学生活动和教师工作的综合评价方式,填写评价表,做好评价工作。

4、做好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自我小结工作,撰写案例,教学反思、活动总结。

5、资料的收集、整理。

2002――20下学期

综合实践活动――我和爸爸妈妈交朋友教学计划

柳石路小学   阮健

一、活动主题:我和爸爸妈妈交朋友

二、活动年级:三、四年级

三、活动目标:

情感:1、让学生了解父母,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2、懂得关心父母,为父母分忧,与父母做知心朋友。

3、通过活动,对自己的成果喜悦感、成就感,树立起自信心。

4、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认知:1、了解父母的生日、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情况,懂得如何为父母建立档案卡。

2、懂的如何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方法。(学习、生活等方面)

能力:1、培养采访、查找、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初步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能力。

四、活动步骤:

(一)了解爸爸妈妈,为爸爸妈妈制作档案卡。

1、说说我的爸爸妈妈,测试学生对父母的了解程度。

2、对父母进行观察、采访,了解父母的生日,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

3、为父母制作个人档案卡。

(二)感受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1、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父母的关爱为内容的歌曲、歌谣和诗歌进行交流、展示。

2、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的点点滴滴。

3、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策划剧本,组织编排片段表演、小品。通过片断表演和小品表演展示日常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几个片断。

4、  给父母写一封信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与爸爸妈妈合作交流,为他们分忧。

1、  以小组为单位,商量制定“爱心回报”计划书或建议书:在日常生活中,与爸爸妈妈一同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遇到困难与爸爸妈妈商量解决。

2、  师生商议组织一次“大闯关”活动,让学生和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商议、协作、交流,解决问题获取胜利。

(四)与爸爸、妈妈打交道。

1、  就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并进行交流。

2、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与人交流、打交道(特别是父母、长辈)的资料、信息,设计制作成小报进行交流。

3、  以“需不需要爸爸妈妈理解我”为主题组织一次辩论会。

4、  就“就怎样让爸爸、妈妈理解我”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几点建议,并在日常生活中真诚与父母交流,并组织反馈交流,了解父母的反映。

5、  给父母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知心话;父母互动交流。

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篇5

——2011—2012第一学期计划任务

活动时间:2011—2012第一学期

活动主题: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一)走进学校,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参观学校民俗文化,写参观游记。

2、了解学校独特的民俗文化,写推介材料

3、听学校传统故事

4、办一份介绍学校文化的手抄报。

5、“我为学校做广告”

(二)改进课堂教学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内涵。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等古代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多蕴含着文化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据统计,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占课文总数的19.8%。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品味文化意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审美情趣。

①从语言美中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感受真情。“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春”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峰回路转,困难之时又绝处逢生的境况;“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揭示了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哲理。透过语言文字,我们能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悟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

②从形象美中品味。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的女娲,不怕危险,心地善良,甘于奉献,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女娲身上的传统美德,引导学

生充分感受。

③从情感美中品味。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有流传千古的古诗;有蕴含传统文化又体现童趣故事;有体现古代智慧、启迪思想、弘扬传统美德的神话。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洁情操,美丽心灵的实践。

④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味。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体验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教师要把起点定低一点,只要从一字一句,一个小问题入手,细推深究,有所思,有所感即可。

(三)创建学习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想读文化典籍,却缺少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我们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亲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创建“亲近传统经典”网页,举办学习论坛,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1)编写“传统经典”教材: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教材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采用单元专题形式编排,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将适合学生理解的优秀篇章纳入其中,并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践探究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2)创建“亲近经典”网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

(3)举办语文学习交流论坛:每月举办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找读书知己。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3.探索教学模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探索教学模式,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营造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

(1)咏诵式。所谓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引导学生大声吟诵并熟读诗词曲赋中的精美

语言,从而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积累而形成语感。如教学杜甫的五言诗《绝句》,首先划分古诗的意顿和音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再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反复诵读,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然后配以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读出诗词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了共鸣,就会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品尝到吟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道德。

(2)搜集式。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我们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搜集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湖州历史人物事迹”、“湖州老话”、“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然后,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交流。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方面,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阅读更有针对性了。根据

我们在课题结束时对学生的不完全调查,学生在课题实施的一年内所搜集并阅读的书籍涉及了“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传说、文言经典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阅读层次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改变了对阅读认识上的不足,舍弃了对于漫画、流行小说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更有利于其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书目上。

(3)活动式。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有着特殊价值的文献名邦。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升文化素养。我们通过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家乡特有的节庆、习俗、名胜古迹的由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和感受家乡节庆习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成为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

(4)研讨式。即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努力构建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研讨氛围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研讨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如今已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文化课堂”教学模式::A “设——读——品——延”散文教学模式;B “设——挖——延”“设——读——品”文学类课文教学模式。C “引——设——读——究——拓”诗歌教学模式。通过研讨探究,学生体验感悟到了课文中蕴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气息透过一次次的研讨氛围呈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人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查 即开展调查活动。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③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④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2)写 即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有关家乡文化的小册子。

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篇6

(150分,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独创性与艺术特色是()A.艺术风格B.艺术语言C.艺术本体D.艺术创作 2.下列作品中,“劝诫宫中妇女封建道德”的一幅作品是()A.《虢国夫人游春图》B.《捣练图》 C.《挥扇仕女图》D.《女史箴图》 3.下左图作品的书体是()A.柳体B.颜体C.赵体D.欧体 4.霍去病墓前的主体雕塑是()A.《辟邪》B.《马踏匈奴》C.《羽人骑天马》D.《牵牛像》 5.上右图《渔樵问答》是()A.凤翔彩偶B.淮阳“泥泥狗”C.惠山泥人D.天津“泥人张” 6.古罗马拱顶建筑中的杰出代表是()A.万神庙B.罗马高架引水桥C.凯旋门D.圣索菲亚大教堂 7.达·芬奇《岩间圣母》中人物构图呈现()A.金字塔式B.平衡式C.放射式D.对称式

8.19世纪活动于“枫丹白露”森林区的法国写实主义画派是()A.巴比松画派B.威尼斯画派C.印象主义D.后印象主义 9.作品《阿克罗勃特之舞》是()的作品。A.柯罗B.米罗C.克利D.达利

10.“悬针”与“垂露”两笔划形态常见于下列哪种字体()A.隶书B.楷书C.篆书D.草书 11.与画成45°的“平变线”消失在()A.天点B.余点C.距点D.心点 12.右图箭头标示的地方应是()A.尺骨B.胫骨C.桡骨D.腓骨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性质”的是()A.追求人文性B.具有实践性 C.凸显视觉性D.追求趣味性

14.《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物以致用”思想的学习领域是()A.造型·表现B.设计·应用C.欣赏·评述D.综合·探索

15.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家与流派,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认识艺术门类与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能进行简单的评价,恰当得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属于欣赏·评述模块在第()学段的学习。A.一B.二C.三D.四

16.《文具设计》一课,展示实物并利用教具呈现设计过程所用的教法是()A.演示B.示范C.实验D.讨论

17.《动物图案设计》一课,课前按学习任务搜集并整理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资料进行初步设计的学习方式是()A.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C.专业学习D.实践学习

18.线描教学中,教师采用“听后画”策略,让学生欣赏作品,学生讨论,教师讲评,之后进行练习。这表明()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方法是策略的具体化D.方法不受策略的支配

19.《大写意荷花》教学设计中,“了解中国画泼墨的独特表现手法”所属目标纬度是()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体验与创造

20.《纸盒包装设计》一课,合理设计的教学重点是()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体验与创造

21.某教师擅长国画,在课堂教学中仅传授国画技法,以显示其特长,对于上述评价恰当的是()A.优化教学内容B.教学内容单一 C.缺少分工合作D.教学有针对性 22.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是()A.教材B.教学大纲C.教科书D.教学计划

23.《标志设计》课拟让学生了解标志的分类与构成,不合适的教学行为是()A.关注例题,讲解标志设计过程B.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C.欣赏中外优秀标志D.讲解中外标志发展历史 24.对美术课教学实施起导向与监控作用的是()A.课前准备B.授课方法C.教学评价D.学生作业

25.某教师期末将学生平时态度的30%纳入学生总成绩,这种评价方法是()A.表现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

26.属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教学评价方式是()A.相对性评价B.质性评价C.量性评价D.绝对性评价

二、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27.简述民间剪纸特征。

28.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述“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的具体内容。

29.简述“学习档案袋”的内容与作用。30.简述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1.某教师讲授《日出》一课时,先播放了莫奈的《日出·印象》,然后拿出日出的照片与同类古典题材的油画比较,引导学生讨论三幅作品的异同。接下来,教师用三棱镜对光的反射讲解光谱原理,揭示印象派色彩表现特点。教师再进行补充、归纳,学生体验印象派色彩的表现魅力。

上述案例,用到了哪些教学方法?(5分)教学设计的优点是什么?(15分)32.《同桌的你——漫画肖像写生》一课,教师让学生练习,之后进行评价。在开始评价时,一部分学生因为画的比较细致没画完,一部分学生因为有困难没画完。因此,教师在临下课的时候,只对画完的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评价。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理论,谈谈你对该教师评价的看法。(2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33.根据提供教材页面图片,或者文字资料,进行教学设计。要求:(1)写一篇规范完整的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5)对整个教案或部分环节作出设计说明。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艺术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独创性与艺术特色。这是对艺术风格的理解。

2.D【解析】《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了宫中贵妇骑马踏春的情景,《捣练图》表现了宫中妇人劳作的场景,《挥扇仕女图》表现了宫中妇人哀愁的心绪。《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张华的《女史箴》而作,“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此图是宫廷女官在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答案是D。

3.D【解析】《九成宫礼泉铭》是欧阳询的作品,属于欧体,答案是D。4.B【解析】霍去病墓前有一系列的大型石雕,其中主体雕塑是《马踏匈奴》,作品以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英年早逝的将军。

5.D【解析】《渔樵问答》是天津“泥人张”的代表性雕塑作品。

6.A【解析】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式,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7.A【解析】《岩间圣母》采用金字塔形构图,画面稳定而和谐。

8.A【解析】巴比松画派是19世纪在法国出现的现实主义画派,它因艺术家们活动于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而闻名。

9.B【解析】《阿克罗勃特之舞》是西班牙画家霍安·米罗的作品。10.B【解析】略。11.C【解析】与画面成90°的变线的灭点在心点,与画成45°的“平变线”消失在心点左右的距点。12.C【解析】略。

13.D【解析】课程标准的性质是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因此答案是D。

14.B【解析】“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注重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15.D【解析】题干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第四学段学习内容的描述。

16.A【解析】演示教学法是通过展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的教学方法。17.B【解析】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由题干可知,答案是B。

18.C【解析】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之间,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19.A【解析】略。

20.B【解析】《纸盒包装设计》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纸盒包装的形式、作用、特点和要求;学习制作和装饰纸盒的方法,提高设计能力。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对盒面进行装饰及配色,因此属于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21.B【解析】题干中的某教师,只传授国画技法,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较单一。

22.A【解析】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23.D【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标志设计的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得出标志设计的概念、分类及简单构成,再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巩固知识。24.C【解析】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对美术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进被评价者的成长与发展。25.A【解析】略。26.B【解析】略。

二、简答题(参考答案)27.(1)以剪刻为主要造型手段;(2)内容多反映民众生活;(3)制作材料简单;(4)剪纸作品讲究构图图案化,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明快。

28.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29.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他人的评价等。

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可以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老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30.(1)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2)有利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有利于学生学会综合学习,内化知识结构。(5)有利于促进当地资源开发,为社区发展服务。

三、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31.演示法、情境法、发现法、讨论法等。(1)引发学生的好奇,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2)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3)采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设备,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

(4)通过课堂讨论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32.首先我们可以肯定,这位老师的做法存在着问题。老师的这种态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美术课的兴趣。而且有可能还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评价,只以打发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胡乱地画完了事。美术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应结合自身的特色,体现以人为本。作业评价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兴趣习惯、能力素质的培养,还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理特征,他们绘画水平的好与差,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作业成绩,显然是不公平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起点,对他们通过努力取得的点滴进步,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应该多关心、多鼓励和表扬,而不是讽刺批评或不予理睬。老师要给予学困生真挚的安慰、鼓励,及时和他们一起寻找教与学的障碍,和他们一起解决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绘画能力。

四、教学设计题(参考答案)33.中国结

【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中国结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2)让学生掌握中国结的基本编织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更多变化的结饰。(3)能够运用材质、造型、饰物的象征意义、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对结进行装饰与美化。【教学重点】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教学难点】中国结的制作。【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采用自动模式播放课件,课件内容为一些传统民俗工艺作品,并以民族音乐《渔歌唱晚》为背景音乐。

(这个环节中,通过一些民俗工艺课件的播放,体会我国民族艺术的魅力,引出民间手工编织饰品——中国结,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 1.中国结的象征意义 课件展示:

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奥标志。

问:(1)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2008年北京奥运申奥标志)(2)这个标志的主体部分是以什么图案为基础设计的?(中国结)(3)2008年奥运会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非常盛大的活动,为什么采用“中国结”的图案设计这么重要的标志呢?“中国结”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吗?(中国结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象征团结、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在申奥标志中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师:中国结本身是吉祥、美好的象征。

2.中国结的起源

问:(1)有哪位同学知道这象征着吉祥、美好的中国结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2)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中国结还有哪些用途?(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采用学生先讨论,教师作总结的方法进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3.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感情、重形象、重内涵的民族,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时往往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接,而是习惯借助一些象征性的物件委婉含蓄地表达,这种交流情感的习惯和方式也就赋予了中国结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问:同学们能悟出这其中的涵义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中国结与不同的饰物搭配,能表达出各种美好的祝福。问:那么我想做一个中国结作为房间的装饰,有哪位同学能给出建议?(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他们的发散性思维)4.制作中国结

师: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中国结的内容,接下来就是大家最期待的环节——制作中国结。

播放课件,介绍中国结的基本技法。播放中国结的走线图。

播放中国结的制作视频,学生跟着视频做中国结。

(在学生制作的环节中,教师巡视,对关键部分加以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完成作品的同学指导本组其他同学,教师小结各组制作情况)5.中国结的变化 问:大家都已做出了漂亮的中国结,接下来我们能不能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尝试一些变化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肯定)6.布置课后练习

要求同学课后试做不同形式的中国结。(三)总结

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篇7

1.1 充分了解社会现象, 对社会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平时学生都是在学校这个小的环境中生活, 接触的人人和和事事物物都都相相对对有有限限, , 对对许许多多时时下下的的社社会会现现象象都都不不甚甚了了解, 甚至存在以讹传讹的现象。而信息技术课程中讲授了如何上网的方法, 教会了上网浏览网页的知识, 可以说给“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向社会的大门。我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 先花10分钟连接网络, 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去浏览最新时事要闻, 接触新鲜事物, 了解世事百态。这样做, 不仅可以让学生开拓眼界, 还能帮助他们了解当今社会, 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1.2 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课题进行课程研究。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了信息的采集方法后, 能够针对自己的了解和课程的需要来选定适合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浏览网页, 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 知道了哪些事物是我们学生该关注的事情, 哪些事情我们该花精力去寻找应对方案, 让学生能够找准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课题, 解决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1.3 能够提升学生准确地搜集与课题相关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二章中, 学生学习了信息的获取, 可以从因特网上查找出相关信息, 可以下载相关信息来供自己使用。所以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研究课题之前,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来加以处理, 这些工作与信息技术课程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活动小组在选定了“中学生应正确地看待早恋”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时, 仅列举身边的一些事例可能是不够的, 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早恋带来的危害实例, 找到如何采取措施解决克服早恋的方法等等。

1.4 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对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

信息搜集后并不一定能马上应用, 每一个信息都应该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 如果与我们课题无关的信息仍然存在, 会干扰我们的视线, 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时,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信息相关处理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在信息技术课本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我们专门讲授了信息的加工包括文本、表格、声音、动画、视频和图片的处理, 它们为我们找到合适的信息提供了方便。比如学生在研究“垃圾的处理”相关课题时, 也许一副副垃圾图片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我们可以把几张图片的精要镜头用Photoshop工具进行处理, 再加入合适的声音和动画效果, 就能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震撼我们, 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1.5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将小组每个同学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每一个综合实践课题一般不是一个人一节课就能够完成的, 它常常需要几个人在一段时间里共同研究, 给每个人分布不同的任务, 最后把大家的结果综合在一起才能完成。这样, 最初大家在开题时如何分布任务、在结题时如何把成果聚集在一起, 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利用的平台。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了如何利用网络传递信息, 如何把信息集成为一个作品, 并针对作品进行交流、评价、修改。这些知识都对学生开展上述类似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例如, 小组在开展综合实践课时, 谈到关于能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大家在某一个问题上存在着争议, 不可能集在一起大声的谈话, 那么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工具QQ或EMAIL等, 在自己的位置上进行沟通, 既可以保证问题的正常交流, 又能够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从而通过沟通和合作, 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1.6 学生将综合实践的结果上传到网上提交作业。

课题研究任务完成后, 每个小组上交结果, 借助网络平台的帮助, 由教师统一批改, 再由大家和自己进行自评互评。这些都是离不开网络的。

2 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合在综合实践中

2.1 以多媒体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一门学科, 绝对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兴趣, 这门学科就好像失去了生命, 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 综合实践要开展得成功, 就必须让学生们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学校在活动开展中, 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废物巧利用》活动开展前, 我拍摄了一些工业废物、生活垃圾等等相关图片, 开展活动时, 我利用电脑, 先将这些图片进行了展示, 真实而又熟悉的画面, 给学生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学生们在活动中非常地积极, 他们积极地搜集资料, 积极地宣传环保, 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积极地尝试编写治理方案。也许他们的努力对整个环境而言, 只是杯水车薪, 也许他们的治理方案是不切实际, 但是, 环保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播下, 而他们在不久的将来, 就是社会的栋梁。这一切, 正是由于那些电脑展示的画面, 而产生的结果。借助了电脑多媒体, 学生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综合实践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为学生们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以网络促交流。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 我常有这样的困惑:学生交流问题时, 他们总有讲不完的资料、观点和看法。仅摘抄下来的一些资料, 就够他们说很久。这还是分小组交流讨论的, 如果要全班性的讨论, 那一节课快要来不及了。而在这些交流讨论的内容中, 有些内容是很有价值的。而有些, 于主题是不合适的, 在交流讨论之后, 还要进行筛选。该如何让讨论变得更为有效而又便捷呢?于是就想到了网络。网络, 让天涯变咫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的应用, 已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的必备技能。同学们利用班级论坛发表意见, 开通班级博客, 或者建立qq群。利用这些方法, 让同学们将从网上下载的资料直接复制并在论坛或博客中发表, 也可以直接发表各人的观点, 学生们往往会将从网络下载的资料进行筛选后传到论坛, 经过筛选的材料, 也就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

2.3 以信息技术式的成果制作促能力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来制作活动成果, 收到一定的成效。比如, 在活动的成果制作阶段, 让学生们运用已经获得的资料制作一份PPT, 以此来展示自己或者本组的活动成果。如, 在进行《中国与奥运》的活动中, 各组按计划分工好, 按照各自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如有的查阅的是“中国参与奥运的历史”, 有的是“中国运动员在上届奥运的获奖情况”……在进行资料整理与交流之后, 要求各组运用PowerPoint2000制作一份幻灯片, 介绍本组查阅主题方面的信息。各组制作之后, 由组长进行操作在全班展示。这样,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 (学生们在搜集整理资料中, 不断地对资源进行筛选, 以最简洁、最有效的资料通过幻灯片演示的方式展示出来, 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学生们在此过程中, 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 让全班同学对各项知识均有了了解, 而不局限于本组所查阅资料, 有效地做到了资源的共享。而且, 别组展示的都是精华部分, 也避免了信息的误导。当然, 在进行全班性的展示之前, 教师应对各组作品先进行浏览及指导。同时, PPT幻灯片也可以作为课题的评价, 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最好, 评选出最佳作品奖、最佳内容奖……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3 信息技术与高中综合实践学科整合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新兴学科, 它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 需要教师涉取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教师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才能胜任。

(1)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懂得的知识很多, 会经常遇到比如地理、物理、化学等等方面的问题, 这说明了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不断的学习,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的教育理念, 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的合作, 只有合作, 我们老师才能共同进步。 (2)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而且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3)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网络显的尤为重要, 学生查找资料老师查找资料离不开网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络、资料的传递等等都离不开网络。这并不是说教师会上网找资料传资料就行了, 新的形式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 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才能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中国教育与世界的接轨,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的运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代性和综合性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综合实践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能够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 正确、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能给活动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 也可以让学生的活动变得更为丰富, 更为生动。

参考文献

[1]《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

[2]《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研究》.

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 高中美术 美术核心素养 素养培育

2014年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指出了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此后,在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会议上,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的提出和意义

我们过去的教育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2000年课程改革前的“双基”时期。第二时期是2000年到2015年的“三维”时期。第三时期是基于2014年由教育部推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下,我国教育课程进入“核心素养”时期。

在美术教学层面,我们过去习惯于偏重“技”的层面展开教学,在此之后则需要进入“道”的层面,就是理解知识、运用智慧综合性地发现一些问题,并用艺术的手段解决它们。因此,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观念的变革。这也体现了美术教学将更好地造福于学生、造福于国家。

二、高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与学科具体教学实践过渡的中间层次。为此,教育部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提出各自的核心素养。

经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深入讨论和探究,美术学科提出了五大学科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需求、一种人的成长需要。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对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若干思考。

三、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1.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在教学模块设置上,现使用的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九本,它们分别对应高中美术课程设立的九个模块。美术教学课程的开设,其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科素养的培育。而今按规定开足美术课,尽心上好美术课,就是在行动上坚守了基础美术教育之阵地,贯彻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全面性”的路线。

同时,每个模块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会有一些侧重。比如鉴赏模块,更侧重对学生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三个核心素养的培育,绘画模块在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更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模块教学割裂了这五个核心素养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模块学习的特点来构建合理的模块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才能优化对模块中单元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等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不等同于教室,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在互联网应用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合理搜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也可以运用好地方教学资源,为教学所用。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会大大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主动性,促成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的最大化。

在教学评价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模块特点,设置适切的评价机制与方式,使学生明晰对自我核心素养现状与不足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2.在课外美术特色活动中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亦不止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美术特色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以学校美术类社团、研究性学习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所涵盖的所有美术特色活动为平台,给予学生发挥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及能力的机会。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同时,实时关注、引领、指导并应给予学生活动成果的评价及鼓励,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究、发现、解决乃至创新,从而获得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再培育。

3.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学科竞赛活动需要师生齐心地做好赛前、赛时、赛后三个阶段的工作,这包含了指导与训练、沟通与鼓励、反思与总结等具体环节。教师需要结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制订高效的竞赛辅导方案及策略,形成适切学生的辅导风格。

每一次学科竞赛都是对师生自身学科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历练。重要的并不在于竞赛的结果,而是我们在竞赛中收获了由能力到心智的成长,收获了核心素养。

综上,高中美术教学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上有一定的延展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课堂学科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课堂内外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使美术教育更均衡地发展,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

上一篇:国际禁毒日禁毒诗歌下一篇:法律援助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