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影视片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共9篇)
一、文化预设理论依据
德国哲学家弗雷格 (Frege) 在1892年提出预设 (Presupposition) 是发话者为保证句子和语段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20世纪50年代, 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 (Strawson) 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预设, 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1981年语言学家奈达 (Eugene A.Nida) 进一步指出文化预设是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 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2000年我国学者何兆熊认为文化预设是施行一个言语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恰当条件 (felicity) , 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背景知识, 因而它是言语交际活动发生之前的已知信息 (given information) 。
二、文化预设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 文化预设的原则
适当的文化预设使交流更经济、高效, 不当的文化预设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和交际障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文化预设要遵循三条原则, 即相关原则、实用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相关原则, 要求教师导入的跨文化信息遵循教学大纲, 与语言教学内容相关。实用性原则, 要求教师预设的文化内容是学生在日常交际生活关系中频繁使用的方面。循序渐进原则, 要求文化预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相符合, 由浅入深地一步步扩展其文化预设范围。
(二) 文化预设的内容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先生认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可以分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范畴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政治背景、经济状况、教育状况、宗教特点、法律以及文化艺术等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人际交往时, 可能引起误解或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非语言因素, 例如问候方式、称呼语、致谢辞、委婉语和禁忌语等。文化预设对于同一文化成员交际双方是已知的知识, 接受信息者会主动产生文化预设, 将语篇内语言信息和语篇外文化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完整的语义理解。当具有不同文化预设的成员交际时, 却是困难重重, 语义难辨。所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预设会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养成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文化预设下的能力培养方法
(一) 中西文化对比法
教师应该挖掘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的异同点,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 (第二册) Unit3 An American wedding中关于美式婚礼的听力材料。学生讨论了中式婚礼和美式婚礼的不同, 教师总结介绍美国婚礼要经历五个环节, 先订婚, 开婚前派对, 举行婚礼仪式, 举行招待酒会, 最后新人度蜜月。婚礼仪式一般会在教堂进行, 由神父主持进行, 新娘由父亲领入, 然后把她交给新郎, 接着双方许诺彼此相爱, 交换戒指, 最终神父宣布二者结为夫妇。将文化背景进行对比式的介绍, 加深学生记忆效果, 强化语言提取的效率。
(二) 习语典故引入法
传说人物、宗教人物或文学中的人物常常被引入到英语语言中, 鉴于学生不太熟悉特定的人物, 很难与原作产生有效的理解, 教师须要详细讲解。如学生对题目“Unit3 Every Jack has his Jill!”不能产生共鸣, 就是文化知识预设不足产生的。Jack and Jill是一个经典的英国童谣, 起源已不清楚, 但一般意义上Jack暗指18世纪路易十六国王 (Louis XVI) Jill指他的皇后玛丽 (Marie Antoinette) 。莎士比亚作品《仲夏夜之梦》中提到, “Jack shall have Jill;Nought shall go ill.”莎翁的剧作《徒劳的爱》中有这样的话, “Our wooing doth not end like an old play:Jack hath not Jill.”在英语中, “Jack”和“Jill”在英语文化中泛指男生和女生而不指具体的某个人, 这已经演变为英语语言的约定俗成。例如A good Jack makes a good Jill。夫善使妻贤, Every Jack shall has his Jill.人各有偶, If Jack is in love, he i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情人眼里出西施。着重对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培养, 让他们进入有文化体验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三) 词汇代入法
不论汉语还是英语, 都有大量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而其自身的文化因素又决定了词语的特定社会含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例如, intellectual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的文化内涵就不尽相同。在西方国家, intellectual指从事文学和艺术工作的人, 或者致力于研究思考和推理的人, 尤其是研究深奥、抽象的理论问题的人。the intellectual只适用于大学教授等具有学术地位的人, 并不包含大学生、中小学老师、律师、医生、工程师等领域的人员。而intellectual对应汉语中的“知识分子”, 其范畴要宽泛得多, 那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同时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是知识分子, 例如老师、工程师医生、科学工作者、记者等职业。
四、结语
文化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增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关键词】外语院校 非英语专业 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国际交流渗透到各行各业,对跨文化和跨区域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多,因此,外语教学的目标已不仅仅局限在语言与文字范畴内,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而外语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植根在本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上,受多年英语文化熏陶,同时学习目标语国家文化,多种文化的比较与交融对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多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
一、专业导向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为了能和目标语国家的人进行无障碍沟通。所以,非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首先应该立足于其专业,把专业领域内的文化交际作为学习的首选。但是在进行目标语文化教学时,要注意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文化教学不是附加在语言教学之上的,文化教学不是分离于语言教学的,二者要相辅相成,互为导向。准确地说,目标语的文化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反作用。其次,关注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根基作用,只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交际中才不会出现失语和文化迷失现象。第三,与母语渐进式的习得过程和英语低龄化起点的学习过程不同的是,目标语的学习从大学阶段展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常识,对目标语国家的人文知识有所积累,因此,目标语的文化积累可以和语言学习同步高效展开。
二、英语文化的中介作用
当今社会,无论哪一学科,哪一专业,科学研究和人文交流都要以语言为媒介,而英语广泛使用于各类国际会议,服务于各国人民的交流沟通,所以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流从一定意义上涉及到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与沟通。树立英语语言的中介意识,努力发挥英语文化的桥梁作用对跨文化沟通的成功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种,影响范围广,适用人群大,所以,非英语专业因为受众群体的关系,要实现国际交流就不能忽视英语的中介语地位,建立基于英语文化的沟通平台。同时,因为课程设置的关系,中国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都有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多年的英语语言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被动地吸收了一些英语国家文化,并受到其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都不能忽视这一影响,把这一学习经历进行去粗取精的正确利用,区分不同文化的影響与作用,在交流中既不受其全盘主宰,更不能忽视其重要的内因联系。
三、本土文化立场
文化立场“是要求基于整合的理念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融为一体。”而非英语专业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文化立场的选择上除了关注目标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中介作用,更应关注中国本土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是中国文化对其影响与干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比较文化学习中了解到各国文化的异同,消除文化交流障碍,最终达到对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综合培养的目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出现缺失现象,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正向引导与渗透,把外语教学的靶向性教学目标定为目标语国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外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而从长远看,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匮乏必将导致学生文化学习的狭隘性,理解的偏差性。因此,非英语专业的文化培养要立足本土文化立场。“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表明,母语文化在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中国文化是学生的母语文化,达到其他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共鸣是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在共鸣的基础上才会准确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进而在交流中达到多文化合一的目的。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夸大文化差异,要强调文化的共性,尤其是积极的方面。”基于目标语文化,英语文化,中国文化基础上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更要在多种文化中求同存异,让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进一步在文化的碰撞中得以提升交流空间,实现各民族和文化的零距离互动。同时,外语院校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具有学科建设的优势,学生可跨专业选课,教师可跨专业授课,多文化的学习可以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完成,更可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蒙岚.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改进大学英语教材—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2(7).
[2]张炼,彭思祥.多元文化视域下外语教学的文化立场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5).
[3]彭云鹏.论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基础作用[J].河北学刊,2010,30(5).
[4]陆文静.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障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3).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存在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交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显得颇为重要.
作 者:李娟 作者单位: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泰州,225300刊 名: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年,卷(期):“”(6)分类号:H319.4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育专业 大学生交际能力 培养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学外语的也日渐增多.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要想与西方人顺利交往,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跨文化知识.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潘春丹 PAN Chun-dan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xx 29(4) 分类号:G4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中国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培养,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必须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加以强化。当今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如: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教学中人为地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分割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多层面全方位从课堂、课外和社会实践三维拓展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训练;综合素质;社会实践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期间,笔者先后与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同学交往,深刻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又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毕继万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新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理论包含四方面的内容:①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②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③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④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因此,第一方面的内容相当于乔姆斯基理论体系中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它是人的内在能力;后三方面的内容可通称为“语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前者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后者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适宜性,所以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语言能力与交际文化的结合。此外,交际是为达到某一明确目标所进行的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交际的有效结果或目标实现的“功效”来定义的。我们可以认为综合文化能力是人文知识与精神的概括。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介,学习外语必须学习文化,外语教学一定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新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教学要求上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专门安排的文化素养一栏里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让其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还应该使他们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顺利跨越“文化沟”,构建“文化桥梁”。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文化教学滞后于语言教学,这使“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目的语文化能力一般低于语言能力”。,为促进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南方、北方分别成立课题组对中国外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教材、课程、投资、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外语教学费时长、投资大、收效慢、效益低,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培养。通过对比本人在国外学习的亲身经历,我认为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阻碍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问题:1.很多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因此上课时底气不足,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张红玲的调查显示,67%的外语教师未受过任何培训,只能凭借感觉和经验来从事教学。笔者对本院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近70%的教师未受过既有语言本身又有教学方法的培训,接触外国文化的质和量也不够,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2.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被人为分割。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语言文化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师应在外语教学中逐渐渗透文化点,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强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这些差异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从而在培养学生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时,不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觉性、主动性。然而不少教师忽略语言技能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人为分割两者联系。3.习俗代文化,忽略文化的特征。一份给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的确这题目难以全面回答,但是,学生回答“风俗习惯”的占67%,这多少让人感到大学生对文化认识有些肤浅。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在授课时的.确是把文化的重点放在国内外的风俗和习惯上。我院先后请来的6位外籍教师做的文化讲座上有5位(83%)都是讲本国的风俗习惯,学生自然以为知道一些外国的风俗习惯就是对他国文化的全部或基本了解。
三、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培养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必须,不然很难想象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怎样在工作岗位上与他国的政治与文化的交往、经济商务的洽谈中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这一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重要的地位,单纯地教语言技能而不注重甚至脱离文化的教学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课堂教学主动导入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只有关注语言的人文性,才能对外语语言的本质有更丰富、完善、深刻的理解,才能从外语教学方面来帮助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他们的人格精神状态,培养出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适应国内外多种发展变化的专门人才。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应该抓住契机积极导入文化知识:一是开设专门课程,如英美文化、英美概况、语言文化交际;或对一些像英美文学这样的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和改革,因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这些课程可以用来强化人文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把文学欣赏和人文精神与文化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在各门基础课上用“文化渗透”“文化旁白”,对将近“占80%百科信息”的外语教材进行合理地利用和引导,进行文化信息的点滴输入。教师在讲解词汇、语法时都可以利用其有关的内容把文化知识渗透进去。课文分析时可以“旁白”背景知识,对文章中出现的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取向可以组织讨论,不求统一,只求认识和了解。2.课外活动积极投入我们系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寝室英语等活动。最近我们还组织学生搞了一个《中国梦,我的梦》演讲,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多方位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各种文化、文艺、英语兴趣提高活动,使他们从中汲取提高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料。3.社会实践热情参与一些学生在参加与在我校留学生的联谊活动后说,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语用得体”“交际失误”“文化错误”等课堂教学时学的东西有了较深刻的理性认识,他们撰写的小论文体现了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感悟和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去验证、锻炼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这一术语告诉人们时空已在不断缩小,跨文化之间的对话频繁而紧密。当今的中国跨文化交往频率加快,所以外语教学改革势必要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步就是要在外语教学中开展“扫盲”运动,使人们对那些隐含的、潜意识的文化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10-24.
[3]刘爱真,关于研制大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44-45.
[4]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0(3):7-11.
[5]顾嘉祖,徐劲.“文学文本中的跨文化交际原则评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1):67-71.
关键词:口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
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中国举办,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学习英语口语的新热潮。然而全球文化的多元化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媒介主要是英语,他们的英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外语口语教学课程设计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涉及语言交际方式、语用问题、非语言行为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语境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使用它的人民的文化是不可分的,学习外语不能忽视相关的文化。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dward T. Hall提出了强交际环境文化和弱交际环境文化的概念来区别不同文化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他认为在强交际环境的文化中,当人们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蕴涵在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强语境文化中的语言交际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并且讲究含蓄、委婉。而在弱交际环境的文化中,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弱语境文化中的语言交际对语境的依赖度低,交际的双方多依赖明确的语言信息。Hall认为东方文化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弱交际环境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下面我们结合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探讨一下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课程设计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
美国外语教学协会提出的外语能力就包括交际能力,并阐明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文化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成分,外语学习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学习。一方面,培养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文化学习与学习者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有密切联系。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教师依旧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解语言点及培养 “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重要位置。
在口语教学中,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教学,文化导入及其交际应用,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谈话双方产生误解,往往不是因为词汇和语法的困难,而是因为交际双方互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在一种文化里被认可的语言行为,在另一种文化里可能不被接受。应在英语学习中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否则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下面举例说明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狗不能算是一种受人尊敬的动物,狗肉被当作美餐;看看汉字,里面带反犬旁的统统归入狗一类,并且除“狮”字外,其它都有贬义。组成的贬义词像“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等都是表示不好的。汉字里狗几乎没有什么好词。但英语里,狗猫一类动物却有很文雅的名词。美国人不食狗肉,狗被当作主人忠实的朋友、家庭成员一分子,有句谚语是Love me,love my dog.英语中很多含有dog的词语往往指一类人,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 (要人);watch dog (监督者)。再如“龙”dragon在汉语文化中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龙是中国历史中的图腾形象,古代传说中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是皇帝的象征,汉民族自称“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 是一种恐怖的怪物,指代“魔鬼”,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从嘴里喷火,会吃人。 “亚洲四小龙”一词中的龙译成英语变为tigar(虎)。
二、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关注词汇和语法输入的多少,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外语口语教学课程设计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改变以往大学英语教学侧重语言知识传授,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例如,听说法减少教师讲的时间,而让学生讲,但是过多的机械化的句型操练并不能解决问题。交际法使学生们从互相说提高到互相交流的实践层面,培养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习者能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鱼得水,交际自如。
三、 网络学习策略
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及网络英语学习资源。语言与交际实践紧密结合,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网络英语资源丰富,如
http://www.soenglish.com.cn (搜英语);
http://www.en-square.com/index.htm英语广场;
http://www.es123.com/《英语沙龙》杂志;
http://www.english-corner.com.cn/《英语角》杂志等。
四、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们每个人在使用言语交际的同时也在进行着非语言交际。Body Language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研究表明,Body Language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公式为:信息影响总量=7%口头语言+38%有声的语言+55%面部表情。例如,在谈话时,美国人低头或手下垂、眼皮垂下表示想结束交谈;摩擦鼻子表示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拒绝某物;微笑表示友好、快乐、满意;耸肩膀表示不知道、不在乎;大拇指朝下表示太糟糕了。一些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往往表示不同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以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高师英语专业是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英语教师的重要基地,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在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利用好口语课的灵活性优势,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综合素质,为中小学输送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合格的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http://lsg.cnki.net/grid20/scdbsearch/cdbIndex.aspx
[2]刘艳红.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口语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4.
[3]黄婧奇.英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D].西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商务英语 跨文化交际 培养策略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学习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文化。”(邓炎昌,刘润清,1989)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语言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学习一门语言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1.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及教学情况。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走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的路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在参加实习、实践,导致了课时量的减少,所以有些院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和英美国家概况,或者仅仅开设一门课程,学生得不到系统的理论的学习,跨文化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有些院校将这两门课程以考查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课堂上因为授课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涉及文化表层,无法拓展。
2.相关课程教材使用情况。笔者对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材做了调研,因篇幅有限,仅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例。经调研发现,多所高职院校的基础英语课程在前三学期使用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该版教材充分考虑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如Part I 为每单元提供了一段与该单元主题紧密相关的录音,更多地选用小故事、人物或背景介绍等替换原先部分太难或学生不感兴趣的歌曲;练习部分语感培养(Language Sense Enhancement)板块增加了英语诗歌、格言集锦和幽默故事等;口语实践(Speaking Practice)中的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部分,已经注意到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了解文化差异。遗憾的是,很多教师上课时直接跳过这些板块,只关注对学生的综合性语言操练,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思维的培养。
3.教学方式。由于高职院校教师仍然存在英语四六级过级率的压力,因此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偏重语法和句法的ppp教学法及grammar-translation教学法,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及非语言交际。
4.学生自身的状况。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和“三校”毕业生。这些学生不仅基础薄弱,而且学习的自主性差。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去对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进行自我感知和体验。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首先,学校领导要意识到文化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不仅仅是辅助课程,文化教学应当贯穿于所有相关的课程。其次,英语教师自身要有一个认识,语言教学是离不开语言和文化的。因此,领导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还要在文化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文化意识、文化素质和主导作用还远远不够,就不能满足现有文化教学的需要。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双管齐下、从自身提高,才能在教学中进行英语的文化熏陶。
2.将外语教材与跨文化教材相结合。正如杨盈、庄恩平老师所言“教师除了要善于发掘教材中“隐含”的跨文化知识以外,还可以通過选择包含系统、新颖、全面文化内容的跨文化教材为辅助,真正实现外语教材和跨文化教材的“外部结合”。此外,教师在该“外部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研究,还可以为新教材研发积累经验,为实现两者的“内部结合”打好基础。”
3.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TBL教学法,情景对话、交际实践、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从而改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平台等让学生欣赏原版的影视作品,习得纯正的目的语文化;学校可以聘请外教授课,在面对面地交流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不足能及时得到反馈并纠正;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视听接触,丰富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加深对商务文化的敏感性,培养积极的商务文化意识。
4.增加学生的实践拓展机会。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务环境的仿真模拟,使学生对具体的交际策略有感性认识,从而在交际时能理性地作出判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赴美带薪实习”项目和“三明治”学习项目,有了良好的目标语环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实现交际成功的基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升华。
四、结论
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仍然是重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薄弱。因此,学校首先要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其次,英语专业教师在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分析所授课程的跨文化交际因素,将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最后学生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H09
自古以来,语言都是进行外交行为的主要工具,随着信息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掌握多种语言成为当前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之一。在进行外语教学中,大多时候教师是对外语语音、语法等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职业学校的学生为例,具体分析培养非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非语言交际行为。
一、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非语言的交际方式,相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在大多数国家见面是握手礼,代表友好尊重,而在欧洲的很多国家见面是实行贴面礼的,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有其专属特性的。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理解非语言的专属特性,会导致在进行交际时产生误解,使交际行为无法顺利完成。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作用
非语言行为可以使用动作、目光、绘画等行为表现出来,非语言行为可以当做交流的工具,非语言行为能够像语言一样表达出一个人的态度、思想情感等。非语言交际能力在表达情感和态度上是有其特殊性的,不仅能够独立的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态度而且还可以对语言交际行为做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使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起到良好的强调作用。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熟悉掌握相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交流行为,是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中共同的行为习惯,非语言交际行为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的中掌握一定非语言行为是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也是维护交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于职业学校的中专生来说,在进行外语教学中加之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学习,可以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加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三、外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1.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认识到非语言交际能力在交际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自身具有专业的熟练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关于国外非语言能力的知识全面的细致的讲授给同学们。教师只有在思想上给予重视,才会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
2.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词汇给同学讲解完其基础含义以后,如果牵涉到非语言交际,教师要给同学们讲解清楚,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对非语言交际行为做详细的展示,亲自示范给同学们,加深同学们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对非语言交际行为重要性的了解。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将相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视频或者图片等,展示给学生们观看,帮助学生学习非语言交际行为,让学生直观的加深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理解,增加学生学习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兴趣。
4.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将非语言交际行为融入到教学中,对相关的问题不以语言来表达,而是选用所学语言国家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回答,加深学生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学习学到非语言的交际行为。学生对老师是怀有尊敬的情感的,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融入非语言的教学,学生会对相关的行为进行模仿。
5.非语言行为在现在的外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掌握相关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唯一的,语言是基础,非语言能力在交际中的使用,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交际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并且如果语言能力掌握不熟练,还可以运用非语言的能力进行救场。教师如果对非语言能力的掌握不够熟练,可以聘请相关的专业,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让同学们对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有熟练的掌握。
6.非语言交际行为对于中专生而言,要比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非语言交际行为,比如说在电视中、在电影中,发现外国人在进行交流时不自觉的作出的行为是什么意思。学生自己去主动的发现,更能加深学生自身的理解,对交际行为也能够加深印象。在不断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母语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加深学生的理解。
7.非语言交际行为已经成为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学习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加深学生对他国的文化的了解,学习非语言交际行为不仅是学习一种简单的行为,而是学习一种文化。在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掌握多种语言已经成为基本的要求,所以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人们的交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校应当组织开始相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专门课程,对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学习。
8.在进行相关的学习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实际操练,课堂中设置情境教学,或者组织学生们对相关的著名影视片段进行模仿等。让学生不仅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也更好的学习了非语言交际行为,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結束语:
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交际中重要的交流手段,非语言交际是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掌握一定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相对于语言交际,其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内容也是更加具有趣味性。在进行跨文化的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去理解对方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进行外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非语言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庄恩平,杨盈.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外语教学的盲点[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02。
[2]王欢.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的契合[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3]于海燕. 试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J]. 成功(教育),2010,12。
关键词:英语影视欣赏,艺术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冲撞融合, 中国作为世界中极其重要的一员已充分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作为21世纪的艺术类大学生, 所要掌握的不仅是艺术专业知识, 而且是能够进行广泛沟通交流的语言知识及世界各地文化风俗知识, 当今的世界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艺术类大学生在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的思想认识上尚有所欠缺, 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上也亟待提高。英语影视欣赏作为一种集艺术与语言学习于一体的趣味性学习方式, 有益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及文化学习。本文在分析了英语影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利用英语影视, 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策略。
1 英语影视欣赏的语言及艺术特点
英语影视是指西方国家以英语语言制作的电影、电视、录像等相关作品, 它集编导、字幕、录音、影像、表演等多项艺术于一身, 其题材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1]从影视欣赏来看, 它是多项艺术的结晶, 是重要而广受欢迎的娱乐方式, 每年全球都会推出一些叫座大片;从语言学习上来看, 它同时也是难得的英语语言学习材料。首先英语影视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地道的英语。英语影视来自于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 因此, 无论在英语的发音、语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是地道的英语。其次, 英语影视为英语学习提供了语言环境。由于影视作品是一个情节前后衔接的艺术作品, 是情境作品, 因而它为语言表达提供了环境, 人们可以根据其背景推设情节发展, 也可以根据情节推测人物的语义。再次, 电视电影作为艺术作品, 是英语与艺术的结合。英语电影电视涉及的不仅是情节, 同时, 还是编导、制作、表演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因而有心的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电影电视艺术情节, 还能从中了解到诸多的例如“灯光”、“剪辑”、“导演”、“化装”等艺术表达术语。最后, 电影、电视提供了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由于英语影视作品来自于西方国家, 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 导演的选材、欣赏视角、表现的主题等方面都会从西方文化风俗出发, 而剧作中人物的行为也是西方文化风俗一种展示, 因而西方文化就自然而然的蕴藏于影视作品之中。
2 艺术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是指以艺术作为专业的高校学生, 特殊的招生政策、高校专业设置以及强烈的专业背景等原因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固有特点。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中发现, 艺术类学生大都重专业而轻文化课, 学习态度存在偏差。造成这种认识一方面是因为艺术类学生在录取入学之时对文化课的要求有所降低, 另外一方面也跟艺术类高校的课程设置大有关系。国内艺术类院校通常只将英语交际课程设置为公共课, 误导了部分学生的思想认识。因而在艺术类学生中, 重专业水平、轻视文化课的思想长期存在。[2]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调查中还发现, 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偏低, 而在作为文化课中的难度较大的英语科目上, 学生的基础更是较差, 部分学生甚至连26个英语字母都无法全部认识和书写。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思想认识仍然停留在只要学好艺术专业, 就能找到好工作的肤浅认识上。另一方面, 英语作为一种外语, 需要攻克词汇关、句型关、需要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 这些特点使得许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知难而退, 甚至部分艺术类学生完全放弃了英语学习。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的第三个特点是艺术类大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薄弱, 他们对西方文化礼仪知之甚少, 阻碍了与西方人员的沟通交流。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调查中还发现, 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中, 听、说两方面的能力尤其欠缺, 众多艺术类大学生根本不能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综上所述可见, 艺术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尚难尽人意。
3 使用英语影视课培养艺术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策略
影视欣赏课是一门集词语学习、语用知识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和言语技能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4]作为影视艺术与英语的结合, 英语影视不仅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了艺术学习和欣赏的机会, 也为他们的英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切入方式, 它可以作为纯英语课堂教学之外的有益补充, 在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 可以通过如下方式, 充分利用英语影视课程, 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利用英语影视的文化内涵, 传达文化知识。当今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 中国早已融入全球化的大潮, 作为21世纪的高校学生, 只有掌握好东西方的文化风俗, 才能在工作中入乡随俗, 得心应手, 否则在文化冲突中将处处碰壁。从某种程度而言, 英语影视其实就是西方文化的展示平台, 在英语影视作品中, 各种社交礼仪、风俗习惯以隐蔽的方式存在, 当然也有专门讲述西方文化的影视系列, 例如BBC拍摄的西方文化专题栏目。人们观看影视作品, 其实同时也是在欣赏文化习俗, 是文化的潜移默化。当然, 只是通过影视情节的潜移默化来传达文化是不够的, 作为教师,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影视欣赏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 圈点解读出影视作品中的文化知识, 予以强调或进行充分阐释, 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习俗的理解。
(2) 利用英语影视的语言环境, 学习地道口语。外语学习最大的难点是缺少语言学习环境。许多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者发现, 自己虽然学习英语多年, 英语表达仍然是有口难言。众所周知, 语言的学习是模仿性学习, 要想说, 必须首先听, 而且要听得准。英语影视由西方国家中的将英语作为本族语的人员配音, 发音标准, 是学生进行语音模仿的绝佳材料。同时, 影视作品通常是对人们生活的描述或重现, “英语影视欣赏源于英语原版电影, 反映出说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3]因而人物的对话中存在大量的英语特有表达方式, 例如俚语、谚语等, 这些表达方式在单独出现的情况下通常极难理解, 而在影视这一展示方式中, 由于上、下文的语境帮助, 对于英语特有表达方式的理解变得容易, 学生可以通过猜想或推测判断语意, 因而这些材料也是学生学习地道英语的重要帮助。
(3) 利用英语影视, 学习艺术专业词汇。英语影视首先是一种艺术作品, 当中包含了众多的艺术术语。在影视作品中, 这些词汇通常以字幕的形式在影视作品的开头或结尾阶段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部分通常是普通观众容易忽略的对象, 然而却是影视艺术专业词汇的集中之处, 因而在影视欣赏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艺术词汇部分, 通过对这些词汇的观看, 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而影视展示的方式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4) 利用英语影视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艺术类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而英语影视欣赏作为一项让人感官愉悦的活动, 集声、光、影于一身, 其精美的图片、精彩的情节、美妙的音乐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影视艺术再加上情节的生动性, 使其成为大多数人都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相对于纯语言课堂学习, 影视欣赏学习英语趣味性更强、知识更容易让人接受, 学生也更愿意对影视中人物语言的进行模仿。因而利用英语影视, 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4 结语
作为艺术与英语的结合, 英语影视欣赏为英语语言学习提供了文化素材、语言环境以及艺术语言材料, 非常适合艺术类大学生选择作为跨文化交际学习的方式方法之一。在英语影视欣赏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英语影视作品的充分利用, 传递西方文化风俗知识, 学习地道口语, 学习艺术专业词汇, 同时, 英语影视的生动性使得它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上也作用巨大。
参考文献
[1]卫岭.英语影视欣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4.
[2]黄艺平.艺术类大学毕业生跨文化交际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 2013 (6) :20-22.
[3]马哲.浅谈英语影视欣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J].运城学院学报, 2007 (5) :98-99.
【使用影视片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推荐阅读:
影视表演专业的一些学习资料11-26
影视动画专业10-24
江苏影视文化传媒公司11-09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校06-07
影视专业求职信11-13
影视文化座谈会主持词06-14
现代影视与中国传统文化10-12
影视编导专业高考面试常识解读07-04
影视动画专业就业前景12-07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