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中国版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货币战争中国版(推荐9篇)

货币战争中国版 篇1

《货币战争》一书的核心思想便是阴谋论,此书主要描述的事情是世界经济被罗斯柴尔德家族家族控制,这些银行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这些银行家甚至控制了战争的惨烈程度。书中的事实表明货币在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普通的商品,一种可以控制的商品。尽管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但是从未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认真的考虑过。网上各大论坛贴吧激烈讨论,对于此书的探讨也是广受争议。

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货币”这两个字既不熟悉,又不常见,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入的了解。想想,我所熟悉的只不过是“钱”这个字,常见的也只不过是“人名币”这个词,但通过读《货币战争》,我知道货币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钱,而是充当一种等价物。货币可以多种多样,贝壳也可以充当货币,因为货币本身不需要什么价值。这本书从货币博弈的角度,演绎了西方近代史和金融发展史,使我认识到一个观念: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坚决不会认同这个观念的,因为它过于直白、过于残酷、过于冷漠。但现在,当我读者这本书中陈述的史实时,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所陈述的史实恰好印证了这个可恶的观点。梅耶.罗斯柴尔德说过:“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本书是我认识到:金融是新世纪“殖民战争”的核武器

正是因为“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世界各个强国都积极地参加到这场关于货币的金融战里。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比看得见硝烟的战争更加残酷、更加可怕。一旦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遭到金融战争的打击,会立即造成整个国家内部局势动荡。金融是新世纪“殖民战争”的核武器,谁能熟练地应用它,谁就将获得最后的胜利。就书的本身和它的内容观点而言,以上的观点很有见地,使我受益匪浅。书里面的内容煽动性很强,有非常强烈的阴谋论色彩,再加上很强的忧患意识,所以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面,会与广大的中国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产生共鸣,因为大家对美国和外资都心新存警惕本书是我知道“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

以前看杂志或报纸总会看到:身价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的宝座。我信以为真,甚至惊叹他拥有财富的数量。读过《货币战争》后才知道:真正的世界首富是那些“大道无形”的银行家。至于这些行家是谁,公众也许会永远都不知道。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的主要媒体。我想,银行家们能成为超级富豪是完全有理由的: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预见力。这些就是那些银行家们的特质,这些特质就是值得他们骄傲、自豪、目空一切、成为真正富豪的真正原因。金融战争的残酷性

原以为“兵不厌诈”是军事战斗上的战略技巧,没想到在金融战争竟然也有这些手段。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战役,内森.罗斯柴尔德运用几乎可以说是骗人的手段在这次战役中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了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1920年,华尔街银行家们建立了一个被称为“联邦农业贷款委员会”的机构,向农民提供长期贷款,农民当然求之不得。但农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掉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这次对农业的“剪羊毛”行为最终导致了次年国民收入减少了150亿美元,几百万人失业,土地和农场价值暴跌了200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的经济飞腾,是日本人多少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优越感。日本股票飞速上涨,这只不过是国际银行们为金融绞杀行动动作的假象,但日本人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完全没有意识到“兵不厌诈”这个手段,最终日本股市暴跌。从1990年算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

书中每一次有关货币的战役,都如此惊心动魄,国际银行家和金融家们成为这一次次战役的背后操纵者。但每一次战役过后,总是芸芸众生在遭受无尽的苦难。正是巨大的利益,使得这些金融寡头们一次次铤而走险。但是,资本社会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由上而下的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书的整篇都是围绕货币的发行权、金(银)本位等经济领域中的核心问题来展开的。货币发行权的私有化,使得各国民众永远背负起不断激增的国家债务,法定货币的不断贬值。为了让国债数量不断增加,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金融资本家们不惜挑起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从宏观角度来看,《货币战争》这本书让我们知道金融对于现代社会运作的及其重要性。掌握了知识,就是掌握了力量,才会掌握主动权。金融,无论好与坏,至少它现在是存在的,而且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冲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把金融相关的知识搞明白,才能在现代金融竞争中掌握有利地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从个人角度而言,《货币战争》这本书告诉了我们黄金作为个人必备资产配置的必要性, 根据传统理财理论, 个人资产中黄金的合理比例应在10%左右。作为一种资产, 就和股票等其它资产一样有高估和低估的时候, 目前黄金价位一路飙涨,居高不下, 此时买入黄金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时机;其次,是否买入黄金还要看个人资产总量大小,如果资金量太小,买入黄金也未必最适合,因为那样并不能达成足够的财务安全保障目标同时又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机会成本相对来说实在太高。综上所述,我想目前可能较稳妥的方法是适当持有一些长期坚挺且有一定低估的其它货币以防止因本国经济过热或其他突发因素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产生。虽然这种可能性较低,但个人理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分散风险。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要增强自己的理财意识,分散风险,尽量避免货币战争中的流弹。当前经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刻,利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去广泛的学习,让思维真正与国际接轨

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必读的教科书.该书揭露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财富被极少数的金融寡头们所掠夺和占有.读后让人触目惊心,使人震撼同时又感到深深地不安而后怕.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当今世界上美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充其量美国仅仅是这些人的一个傀儡和工具而已.书中说不要问一般的中国人,就是问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也没有几个知道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不是国家的,而是私人的,并且货币的发行权也不由国家来发行,不仅如此.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等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也都是这些人的.所有这些国家至今都是这些人的巨额债务人,今生今世都无法还清.看了这本书后,我们会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世界,同时也会重新解读世界历史.放下这本书,我掩卷长思为什么他们能够为所欲为,为什么可以统率世界经济几百年而长盛不衰?

货币战争中国版 篇2

鸦片战争前夕, 银钱比价远离其正常波动的范围, 达到纹银一两兑换铜钱1600余文, 形成自清朝建立以来货币流通领域内空前严重的银贵钱贱的问题, 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清朝政府在讨论其产生原因时, 无不将其归之于白银外流引起的流通领域白银总量的减小。所不同的是, 在白银外流的形式上, 开始人们认为是由于西方不法商人用洋钱套购中国纹银, 继之则认为是西方鸦片贩子对华鸦片走私贸易, 导致大量白银流洋。对于这一片面的解释至今仍为一些史学工作者所接受, 有必要加以澄清。

清政府当时的货币政策是银两与制钱并行流通。在一般情况下, 国家度支和大宗交易多用银, 铜钱主要用于平民百姓与商人进行交换等日常生活中, 交纳赋税不能直接以钱文, 而必须折换兑银缴纳。因此, 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如何, 对国计民生影响甚巨。从嘉庆年间即19世纪初期, 银贵钱贱的问题逐步显现, 鸦片战争爆发后, 这一问题愈益严重, 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此后, 伴随着鸦片的泛滥, 银贵钱贱的问题日益严重, 即使清道光帝也深感困扰。道光十三年, 给事中孙兰枝奏江浙两省钱贱银昂, 商民交困, 并护列受弊除弊各款折, 引起道光帝的重视, 发出“每年出洋银数百万两, 积而计之, 尚可问乎’的感叹。在御史朱成烈《奏银价昂贵, 流弊日深, 请饬查办折》的批谕中, 道光帝严肃指出:“若如所奏, 广东海口每岁出银至三千余万, 福建、浙江、江苏各海口出银不下千万, 天津海口出银亦二千余万。一入外夷, 不与中国流通, 又何怪银之日短、钱之日贱也?”

由于银元冲击所引起的白银折耗和鸦片走私导致的白银外流, 银贵钱贱的问题已十分严重, 清政府曾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但未能奏效。鸦片战争期间, 由于西方侵略者的掠夺和巨额战争赔款, 以及大量倾销产品和鸦片贸易合法化所导致的外贸逆差的扩大, 使白银外流的情况更惊人。据统计,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1830—1848年) 白银外流的总数,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 竟达1.2亿两以上, 相当于道光年间每岁财政收入四千多万两的三倍还多, 怎么不使中国市场银两稀少, 银贵钱贱呢?

二、日本明治维新物价上涨缘由

自19世纪初期开始, 美国、英国、俄国等不断谋求与日本建立通商关系, 但都遭到当时幕府的回绝。日本所执行的“锁国政策”, 在列强的炮舰威胁下, 被迫开放。1854年, 美国海军抵达江户湾 (今东京湾) , 武力叩关, 胁迫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1858年, 美国和日本幕府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大致内容是:日本承认贸易自由原则以及美国在日的领事裁判权;开放五港通商;允许美国人在大阪和江户居住经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的签订导致了大量外国廉价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 严重打击日本本土手工业;更严重的是日本黄金被套购, 黄金大量外流, 加上手工业凋敝, 导致物价飞涨, 农民、市民、下级武士生活困顿, 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由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1868年1月, 武力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 建立新政府, 改元明治, 并开始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政策, 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 政府投入最大力量的近代企业, 都是从发展军国主义出发的, 如它首先着手整顿和扩建幕府时代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和造船厂, 并新建了大阪炮兵工厂, 制造机器的赤羽局, 制造陆军军服的毛藏厂等军事工厂。1897年, 为了解决军事工业所需要的细铁问题, 更花了19, 200, 000日元的巨额投资创办了八幡制铁所。日本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 国营军需工业走在机械化大工业的前列。日本的铁路建筑、轮船航运、电信等企业, 都是围绕着军事需要而逐步发展的。明治维新促进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 导致其物价不断上涨。

三、新航路开辟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是指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 西班牙在人入侵美洲, 破坏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印加和阿兹提克文明。西班牙人占领中美洲以后, 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据统计, 16世纪一百年间, 葡萄牙人仅从非洲就掠走了276, 000公斤黄金。西班牙的殖民掠夺主要在中南美洲;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不久, 西班牙人很快就占领了加勒比海一带和印度群岛;1519—1521年间西班牙人征服了墨西哥;1532—1535年征服秘鲁;1536年, 征服智利;1538年, 征服哥伦比亚;1549年, 征服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到16世纪中叶, 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西班牙人占领中美洲以后采用了各种手段掠夺当地的金、银、宝物。据史料记载, 他们为了寻找黄金挖掘了大量的坟墓, 甚至神庙中的金银饰品也全被盗走。另外, 还用大量不值价的东西, 如纽扣、花边、眼镜、刮脸刀、镜子等一类美洲当时少有的货品, 以特别昂贵的价格卖给印第安人, 或用这些东西换取当地居民的珍珠、宝石、香料。西班牙人又动用大量的印第安人为他们开采金矿。据统计,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1640年的150年间, 西班牙从美洲掠夺走的黄金约875吨, 白银45, 000吨。到16世纪末叶, 世界贵金属的开采量83%, 已经归西班牙所有。由于印第安人的大批被杀, 西班牙美洲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从1501年开始, 西班牙从非洲往美洲贩卖黑奴。贩卖黑奴的利润是特别高的, 一般都在十倍至几十倍。这样, 从16世纪开始, 非洲的黑人源源不断地运到了美洲。

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 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 引起金银价格下跌, 物价高涨。西班牙当时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 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货币购买力大大降低。在给学生讲解的时候, 可以说得简单明了一点, 就是西班牙等国大肆掠夺金银到本国, 但是本国的各项物资并未增加, 加上人口增加, 以致商品农产品产量不足, 物价急剧上涨, 尤其是粮食价格。通俗地说, 因为黄金的量增加了, 而可供购买的商品只有这么多, 就像纸币印多了不值钱一个道理。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

四、结语

通过比较以上三个国家物价上涨的原因, 不难发现中国物价上涨原因是对外贸易因为鸦片贸易而出现逆差, 而对外贸易当时对外贸易是用白银结算的, 所以大量白银外流, 白银少了当然就贵了。而日本是因为受不平等条约影响, 导致黄金外流, 而列强又用流入的黄金生产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 所以导致物价上涨。再来看看西班牙物价上涨的原因, 这个就比较简单了, 是由于黄金大量流入, 而本国生产力却没跟上, 商品供不应求, 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摘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造成银贵钱贱的现象, 不少地区一两白银兑钱二千甚至更多, 导致物价上涨, 阶级矛盾激化;日本在明治维新前黄金也大量外流,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矛盾激化, 对民生、经济影响至巨;新航路开辟以后, 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黄金大量流入造成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 最终造成价格革命。同样都是物价上涨, 但原因却不相同, 本文主要探讨这几个国家在相应时期的货币政策, 浅略地分析各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区别。

关键词:鸦片战争,银贵钱贱,物价上涨,新航路开辟,西班牙黄金流入

参考文献

[1]李飞等主编.叶世昌著.中国金融通史第1卷先秦至清鸦片战争时期.2002.05.

[2]郭立珍.鸦片战争前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7) .

[3]王德泰.论鸦片战争前的“钱贱”及其社会影响.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

[4]曹敏杰, 韦林珍.清末新政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3.5.

[5]王晶.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日本研究, 1994年第一期.

[6]张旭平, 全志聚.试析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历史教学 (中学版) , 2008 (07) .

欧美发动货币战争劫持中国 篇3

印度的CPI涨幅在今年8月份超过了南非,达到10.3%,而且印度央行也承认:CPI水平已经超出自己的控制水平。尽管如此,9月17日,印度央行依然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5个基点,降至4.5%的水平,大致投放基础货币1700亿卢比。

无独有偶。在美国QE3(第三次量化宽松)和欧元区购债计划公布之后,日元大幅走高,最高达到77日元兑换1美元。所以,日本央行也放出消息,准备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公开名义就是压制日元升值。从近期日本的贸易数据看,今年二季度日本外贸已经呈现逆差。

我们说过这是一场货币战争。实际上,无论是叫货币战还是叫汇率战,或称之为贸易战,说到底,都是一回事,都是利益争夺的不同表达。所以,当奥巴马向WTO起诉中国政府对汽车及汽车配件实施补贴之时,中国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奥巴马试图以此赢得选票,而更该看到这是发达国家制造全球通胀,并借以从各个角度打劫弱国的重要手段和战术步骤。

我们必须看到,对于中国而言,发达国家滥发货币,不仅造成中国外汇储备购买力不断降低,同时还必然导致人民币升值而阻止出口,必然导致原材料、资源等成本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进一步攀升。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对华贸易壁垒,同样将达到挤压中国制造业规模,迫使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跌的效果。

中国有学者仅仅把目光盯在通胀方面,以此便断定欧美滥发货币对他们没有好处。真是这样吗?不是。

第一,欧美滥发货币可以有效地打劫弱势货币的中国。由于全球资源现货大都控制在欧美公司手里,贸易结算必须使用美元,而这些资源品的期货资源定价权掌握在华尔街手里。所以,当资源价格上涨的时候,欧美资源公司赚钱,金融财团赚钱,而只有中国这样的购买者付出了超常的资源代价。这实际就是打劫。

第二,欧美滥发货币使得本国公司多赚钱,实际就是本国经济恢复。同时,由于中国等外汇储备国担心外汇储备贬值,而在本币升值的前提下,势必加大进口。拿着贬值的货币去购买,这当然是吃亏。谁占便宜?滥发储备货币的国家。那买什么?现实是:各式各样的保护性条款,使得“你想买的他们不卖,他们能卖的你不想买”。这是世界的无奈,也是中国的无奈。

第三,强化了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我们必须看清楚,美国及其跟随者都是美国全球性控制战略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全球性控制战略的核心就是“比较优势”。所以,通过滥发货币削弱中国这样的对手,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这就是发达国家最大的利益诉求。

所以我们不断强调,发达国家滥发货币对他们自己“九十九利而只有一害”,而且这“一害”也不算事儿。

原因一,滥发货币引发的全球性通胀一定是从成本端发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其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只有12%,相对于占比高达60%的中国,欧美经济对制造业成本的忍耐力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原因二,发达国家日常生活所用的一般消费品,许多都要从中国进口,但鉴于人民币升值等不利于出口的因素,中国出口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欧美可以通过在中国采购便宜货而压低本国物价。

但对发展中国家则截然不同。印度、巴西的物价因成本上升而大涨,表面上看是食品价格,但背后实际是农业成本(化肥、电力)价格上涨,加上食品需求刚性,价格传导十分敏感。其实,中国面对着同样的困境。所以我们说,发达国家滥发货币对中国经济“百害而无一利”,而如今中国股市的表现,正是对这一困境的准确表达。

货币战争(精选) 篇4

《货币战争》是近几年最热销的书籍之一,有幸拜读了这部比较有争议的著作之后,我对金融、货币以及银行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看法。

本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本书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起与发展、欧洲与美国的“私人银行”(美联储)的建立与运作方式、政府对银行国有化的努力、货币由金本位逐渐走向法币的过程以及对中国金融业的警示等方面。

本书是由宋鸿兵先生所著。宋先生是一名长期关注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业内人士,曾在美国最大的一家金融机构担任高级咨询顾问,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分析和研究工作。作者表示,《货币战争》应该是“集体的智慧”,因为该书的内容源自许多人。这些“隐形”作者中有些人长期在国际金融机构任职,有些在华尔街摸爬滚打,有些在美国的银行机构(包括美联储)从事技术支持和数据处理,还有一些在美国联邦政府从事与中国相关的事务。

本书出版后曾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影响与讨论,而且批判性的观点居多。主要批判观点在于:金本位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复辟,信用货币将会继续存在;但信用货币的发展必须在严格限制下进行;另外,通货膨胀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因此,在2009年《货币战争批判》出版了,此书作者肖波认为《货币战争》的内容充满谬误,我们应该从正面引导人们认识金融史,正确看待中国金融改革。

读过此书后,我一方面有点震撼于这个世界的阴谋,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方面知识的薄弱,不免对此书有点过于相信。在本书中,基本上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变故背后,都有国际银行家的身影,从滑铁卢之战到美国内战,从林肯总统的刺杀事件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从罗斯福改革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被“剪羊毛”事件到石油战争等史实,无一不是国际银行家为了自身利益而在幕后操纵并实施的。不得不说,本书的论调过于悲观,似乎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阴谋之下,但又都是一幕幕的惊天猛料,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似乎都有事实依据。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本书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比如美国政府筹措资金的渠道并非如宋先生所说的那样完全是向美联储发行国债,美国的发行国债是面向美国所有公民甚至于面向世界的。美国政府是强大的,他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军事打击能力,美联储绑架不了他。其他国家也不是傻子,美联储也绑架不了世界经济。美联储没有本书所说得那么强大。可以肯定地说,本书有很大的不真实性与夸张性。我不太了解学术上关于金本位与信用货币的争论,不过随着中国金融的全面开放,国际银行家将大举深入中国的金融腹地。昨天发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会在中国重演吗?因此我们国人能做的只是对金融方面的警惕。

当然,读过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为何此书会成为畅销书了。不仅是因为其犀利的言论与惊天的阴谋,而且因为作者讨论的问题触动了当今中国读者的神经。本书警示的恰好就是中国现今的状态——不断走向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本著作,引起广泛争议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么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逻辑结构的严密性,最后是核心观点或政策导向在不同读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种“对立”情绪。恰恰是在这三个问题上,《货币战争》都很好地满足了成为一本畅销书的“引发争议之条件”。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篇5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当一个政府依赖银行家的金钱时,掌握着局势的便是银行家,而不是政府的领导人,因为给钱的手始终高于拿钱的手。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

在他们的眼里没有战争与和平,没有口号和宣言,也没有牺牲或荣誉,他们忽略了这些迷惑世人眼睛的东西。他们的眼中只有垫脚石。

只要你们兄弟凝聚在一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银行能够与你们竞争、伤害你们,或是从你们身上渔利。你们合在一起将拥有比世界上任何一家银行都要大的威力。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旋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谁控制着货币供应,谁就是所有工业和商业的绝对主人。当你明白整个(货币)系统非常容易地由极少数人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控制时,你就不用别人告诉你通货膨胀和紧缩的根源了。

一个伟大的工业国家被信用系统牢牢地控制着,这个信用系统高度地集中。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已经陷于最糟糕的统治之下,一种世界上最完全、最彻底的控制。政府不再有自由的意见,不再拥有司法定罪权,不再是那个多数选民选择的政府,而是在极少数拥有支配权的人的意见和强迫之下(运作)的政府。

这个国家的很多工商业人士都畏惧着某种东西。他们知道这种看不见的权力是如此的有组织、如此的悄然无形、如此的无孔不入、如此的互锁在一起、如此的彻底和全面,以至于他们不敢公开谴责这种权力。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蓄谋已久的精确定向爆破,熠熠夺目的崭新金融大厦总是建筑在成千上万破产者的废墟之上。

读书笔记——《货币战争》 篇6

这是我第二次读《货币战争》,与上次所不同的是,这次我现在豆瓣上浏览了相关的评论,带着他人的见解去读,也许能有更多的收获。读第一遍时,我只感到金融的强大和不可思议,相比之下,读第二遍,我有些陷入作者的“阴谋论”中了,还好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最初的看法。这第二遍,使我了解了金融的大致发展史,金本位制,一些精英俱乐部,私有的美联储,凯恩斯的“廉价货币”,石油美元,一些金融危机等,当然更主要是人性的贪婪,以及由此带来的深深地思考。

一、关于“阴谋论”

书中,作者关于罗斯查尔德家族的“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让我惊叹不已,那些超级富豪们总是“大隐于市”的。但是,关于其保守估计的50万亿美元财富,及19世纪初统治金融界至今,是我万万所不能接受的,经济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经济不可能高于政治。关于美联储的私有,我确实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发行局是私有的,但其肯定是受控于政府的。我个人认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在二百年前就规划好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并毫无差错地一代一代执行下去,世界上没有这么邪恶的人,也不可能有这么个“大智慧”的人。关于美国总统的被刺杀,自然与其当时的政治、经济利益有关,不过这只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一些人的贪婪,肯定不是银行家们为建立金融帝国而一手操作的。人性都是贪婪的,作者只是巧妙的将这些贪婪者所各自独立做的事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二百多年的“大阴谋”。退一步讲,假设这个金融帝国是存在的,像《黑客帝国》一样,统治者人类世界,即使各国政要都是其内部人员,你又怎么能保证那千千万万的人民受其控制而不反抗、革命?金融再强大,最多控制政客,凌驾于政治之上、人民的权力之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有相关文章说,这本书并不是作者一个人完成的,他们是一个团队,由此看来,这个团队是打着“大阴谋”的旗号搞他们的“小阴谋”,增加了本书的卖点。如果非要说“阴谋”,那么我认为其背后的操纵者应该是人的思想,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那种不满足、贪婪的邪恶思想。

二、关于美国国债

诚然,美元是世界货币,是国际支付和外汇交易中的基础货币、主要货币,但不是最安全的货币,最安全的应该是自己所实实在在拥有的东西,自己所掌握、所控制的东西,我国不应该持有美国国债达2万亿之巨。“截止2006年,美国联邦国债总量已高达8.6万亿元,并以每天25.5亿元的速度增加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已在政府开支中高居第三位,仅次于医疗健康和国防,每年高达近4000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17%。”[1]美国透支了自己人民和外国人民的未来财富。赤字财政的提出是为了解决1929年到1932年的三年“大萧条”,不是不可用,只是不能过度,凡事都有个度,物极必反。包括联邦政府国债、州与地方政府债务、国际债务、私人债务的总债务已高达44万亿美元。[2]如此庞大的债务,换作任何国家都会头痛不已。我在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美国政府偿付不了债务利息,政府是破产、耍懒皮?还是靠通货膨胀这一“财富收割机”来没收人民的财富?或者用新债去偿还老债和利息,以维持美元这一“经济永动机”?但这不是赤裸裸的庞氏骗局吗?以债养债,这个循环终究会破裂的。

中国不应该持有太多美国国债,不然就被其“绑架”了,保持适量即可。多余的资金可用于投资国家基础建设、科教文卫、扩大内需,以弥补仅靠出口拉动这一单一经济增长型的国民经济,多样化增长,才能禁得住风浪。当有一天,美元真正出现危机时,人们疯狂的伸手去抓房产、石油、黄金、白银、大宗商品这些救命稻草,美国国债也将会成为垃圾债券,到时候谁也逃不了了。我们可以相信美元,但不能没有忧患意识。

三、自我感受

我最喜欢的两位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两位经济学界的支柱人物。前者提出了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理论,是个遗腹子,终生未婚;后者提出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和“廉价货币”理论,挽救了美国的三年“大萧条”,他本人也是个投资高手。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当市场这一“看得见的手”无法解释三年“大萧条”时,当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无法解决滞涨及高财政赤字时,必然有新的理论出现,来解决这些问题,事物是向前发展的,经济学也是,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就长久而言,我们都会死。”(凯恩斯)

资本都是逐利的,人性都是贪婪的。2006年,中国加入WTO已经五年,金

融开始对外开放。虽然我国经济近几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关于金融市场的开放,还是要加强监管,稳步发展,不能操之过急。亚洲金融风暴、日本二十年的停滞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本来就存在各种缺陷,如果监管再出现大的漏洞,国外资本必定会一拥而入,套取巨额利润,到时候自然是我们吃大亏。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正是其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吗?

“M”型社会,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是一日本经济学者提出的,指的是中产阶级的没落,贫富的两极分化,大多数人越来越贫穷,而只有极少数的人越来越富有。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那些金融市场中的贪婪者造成的,受伤害的总是中下阶级,上层阶级们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加富有。

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包括远期、期权、期货、掉期等多种产品。凡新生事物,初期必然是强大的,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也是不可预测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由于政府没有对其进行有力监管。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出现,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活跃度、投机性、风险性,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因它而破产、被收购,当然主要是他们太贪婪了,而高盛、摩根士丹利逃过一劫且获利颇丰。我们不能确定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好还是坏,但是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应该加强对其监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当你站在金融市场之外时,它很小,运作很简单;当你处在金融市场之中时,它很大,很复杂,甚至你都不明白它是怎么运作的。我想,真正的投资高手应该是站在金融市场之外观看的,所以才能看的透彻,有全局意识。正如一个国家的治理,国家领导人应该把各省、直辖市、行政区缩小到足够小来治理,各省、直辖市、行政区把各自所拥有的市、县、区缩小到足够小来治理,这样层层缩小,总是站在事物之外观察,不就好操作多了。

在看《货币战争》的同时,我把纪录片《监守自盗》也看了第二遍,两者揭示了共同的一点:人性都是贪婪的,贪婪往往酿成大祸。他们吸毒、嫖娼,追逐豪宅、名车、私人游艇、私人飞机,为了个人的享受,可以昧着良心做事,欺骗广大人民。在金融市场这个大赌场中,他们贪得无厌、永不满足,他们以为自己是上帝的宠儿,然而只是恶魔撒旦的弃儿。他们以为自己可以赢得一切,然而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庄家赢钱,大多数人则倾家荡产。

在一个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巨大赌场之中,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赌着,此时,尚未喝醉的头脑清醒的人已经开始看到赌场的角落开始冒烟了,他们此时悄悄地尽可能平静地走向赌场狭窄的出口。这时火苗已经依稀可见,人们还浑然不觉,只是有更多的人闻到了烟味,他们四下张望,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赌场老板生怕大家发现已经出现的火苗,于是大声吆喝并摆出更加惊险刺激的赌局,大多数人又被重新吸引到赌桌旁。火苗终于渐渐成了火焰,更多人的开始骚动,有人开始奔跑,大多数人则不知所措。赌场老板开始喊话,说有一些火苗和烟雾是正常的,能够刺激赌场生意,而且火苗是完全(通胀)可控的,喊话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于是人们继续赌钱。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挤向出口方向。此时最怕的就是一声尖叫„„[3]“就目前而言,尽情地在(欲望盛宴的)晚会上狂欢吧,但是,别喝得太多,要站在出口附近。”(罗伯特·清崎《债务的欲望》)

读《货币战争》,我们可以明白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的金融知识,明白人性的贪婪,知道要有风险意识。看书,“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们不应该只是看热闹,而真正要做的是学会思考。思考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参考文献

[1]、[2]、[3]《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中国版 篇7

●编著:宋鸿兵

●出版:中信出版社

各大书城财经类畅销书第一名上市5个月, 重印11次

剑指美国债务内爆与世界流动性紧缩的秘密

第三章导读

这一章核心内容是揭开美联储神秘面纱。简要介绍

●美联储出炉内幕

●什么是美联储

●谁控制美联储

●谁拥有美联储

●点评美联储

哲基尔岛

1910年11月22日美国重要银行家,坐着密封的火车,驶往距纽约数百英里的哲基尔岛,召开绝密会议,秘密起草《联邦储备法案》。

哲基尔岛是一群美国超级富豪的度假胜地。以J·P·摩根为首的大腕成立了一个打猎俱乐部。地球上1/6的财富掌控在这个俱乐部的会员手中。在文件起草的两个星期中,俱乐部停止营业,会议服务人员全部被更换,与会者身份保密,不使用姓氏,50英里范围内严防记者出现。

他们所以躲到这个偏僻的小岛上起草文件,其主要背景是自1907年银行危机以来,银行家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太差,以至于国会议员中没有人胆敢公开支持由银行家参与制定的法案。

参加绝密会议的有:美国国家货币委员会主席、财政部长助理、纽约国家城市银行(后来的花旗银行)总裁、J·P·摩根公司高级合伙人、纽约第一国家银行总裁、J·P·摩根的助手、库恩雷波公司高级合伙人等。

经过9天的激烈争论,对保罗·沃伯格(英国和法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代理人,美联储总设计师,第一任美联储董事)提出的方案达成共识。

美丽面纱

面纱1:名称不叫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名称树大招风。自杰裴逊总统以来,中央银行的名称始终与英国的国际银行家阴谋联系过密,保罗建议用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名称遮人耳目。但是,它具有一切中央银行的职能。这是一个名称不叫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

面纱2:异地遥控

美联储总部不设在金融之都纽约,而设在政治首都华盛顿,以分散公众对纽约银行家的注意力,给人以“靠近”美国国会山的假象。

面纱3:移花接木

美联储是“纯粹”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的股份100%为私人拥有,美国政府没有股份,也没有实际的发钞权。其实际上由纽约银行巨头所拥有、所掌控,由他们变相发钞。但这个事实真象却被巧妙地隐藏起来,很少为人所知。

为了使文件能够通过,更有欺骗性,在谁控制美联储的提法上,保罗巧妙地提出“国会控制美联储,政府在董事会中拥有代表,但董事会多数成员是由银行协会直接或间接控制。”

后来,保罗把最后的版本改为“董事会由美国总统任命”,但是董事会的真正功能由联邦咨询委员会所控制。联邦咨询委员会成员将由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决定,这一点被有意地向公众隐瞒了。

面纱4:转移视线

19世纪以来,美国中西部地区对东部银行家深恶痛绝。这些地区的议员不可能支持纽约银行家占主导的中央银行。保罗为此提出建立地区联储银行,设计了一套由12家地区“联储”银行构成整个美联储系统的“天才”方案。这只不过是给人造成中央银行的业务并没有集中在纽约的假象。

面纱5:总统保护伞

由于美国中西部议员普遍对纽约银行家有敌意,为了避免失控,保罗提出地区银行董事应该由总统任命,而不要由国会插手。但是,这一提法造成了一个法律漏洞。美国《宪法》规定,由国会负责发行管理贷币,将国会排除在外,意味着美联储从一开始就违背了美国宪法,这一点,后来成了很多议员攻击美联储的靶子。

等待3年制造危机

早在1903年,保罗就将一个如何学习欧洲中央银行“先进经验”行动纲领转送给纽约银行家圈子中传阅。问题是美国历史上反对私有中央银行的政治力量和民间力量很强大。纽约银行家的口碑很差。国会议员也多避之惟恐不及。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想通过有利于银行家的私有银行法案比登天还难。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态势,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被策划出笼。

1907年1月6日,保罗发表了“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的文章,从此,保罗成了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1907年10月危机爆发。约有50%的银行贷款依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经过国际金融家精心策划,纽约突然传言美国第3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即将破产。惊恐万状的存款市民彻夜排队等候取款,银行则要求信托公司立即还贷。信托公司受到两面催款,只好向股票市场借款,借款利息一下冲到150%天价。到10月24日,股市交易几乎陷于停盘状态。8家银行和信托公司相继倒闭。

11月2日,摩根利用拯救摩尔斯莱公司的机会,以4 500万美元超低价吃下了田纳西矿业和制铁公司。而该公司价值至少为10亿美元。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蓄谋已久的精确定向爆破,熠熠夺目的金融大厦总是建筑在成千上万破产者的废墟之上

不出银行家所料,1907年的银行危机极大地震撼了美国社会。人们对金融机构的愤怒、恐慌、畏惧掺和在一起,一股反对金融垄断的潮流席卷美国。

1908年,奥尔德里奇提议,在紧急情况下,银行可以发行货币,并以政府债券和铁路债券做抵押。

这个法案被称为《紧急货币法案》。5年后,它成为《美联储法案》的立法基础。

这期间,银行家看好威尔逊单纯而容易被利用的特点,在他身上投下重金,以备后用。

威尔逊,由于银行家的支持,1902年先当上大学校长,1910年当上新泽西州州长,1913年当选总统。

在威尔逊入主白宫3个月后,《美联储法案》B计划正式启动。

明修栈通暗度陈仓

银行巨头1910年11月在哲基尔岛秘密策划的《美联储法案》,经过3年的准备运作,于1913年6月出台。

当时,银行巨头在哲其尔岛同时策划了两套计划方案。第一套(共和党支持)为佯攻,以吸引反对派的火力,掩护第二套。第二套称“B计划”是真正的主攻,这就是后来的《美联储法案》,民主党是主要推动力量。

其实,这两份计划无本质区别,只是措辞有所不同而已。这是银行巨头的运作手法,说明其老谋深算。

1913年6月26日,众议院抛出B计划。用美联储代替了中央银行的提法。9月18日,在多数众议员不明事实真象的情况下,以287对85票获得通过。12月19日,在参议院获得通过。当时,两个文本中尚有多处分歧有待解决。按照常规,圣诞节前一周难以通过。

此时,保罗在国会山的一个临时“战地”办公室里,发动了一场闪电战。在他的办公室里,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一批议员赶到,商讨下一步计划。

12月20日,星期六晚上,参众两院召开联席会议,继续解决重要分歧。

但是直到深夜,一些重要分歧仍未能解决。看起来,要在12月22日星期一获得通过已经不太可能了。

在银行家催逼下,12月21日星期天,全天继续开会,不解决问题,决不休会。

22日凌晨4点30分,文件送交打印。一个影响每一个美国人的每一天生活的重要法案就是在这样一种仓促和压力之下进行的,绝大多数议员根本没有来得及仔细阅读修改之处,更别说提出修正案了。

早7:00,最后校稿,

下午4:00,会议开始。

晚7:30,格拉斯开始20分钟演讲,然后辩论。

晚11:00,开始表决。众议院以298对60票通过。

23日参议院以43票对25票通过(27人缺席)了《美联储法案》(B计划)。一小时后,威尔逊总统就正式签署了该法案。

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一片欢腾。银行家对这个法案好评如潮。

然而,林德伯格议员在这一天对众议院发表演讲。他说,这个银行法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立法犯罪。两党的头头和秘密会议再一次剥夺了人民从自己的政府得到利益的机会。

从美联储建立以后,银行家即操纵了美国3个命脉———金融

命脉,工商业命脉和政治命脉。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

谁拥有美联储

谁拥有美联储,一直是一个谜。美联储对股东情况严守秘密。《美联储的秘密》一书,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

美联储纽约银行是美联储系统的实际控制者。它在1914年5月19日向货币审计署报备的文件上记录着股份发行总数为203 053股。其中:

●洛克菲勒和库恩雷波公司控制的纽约国家城市银行3万股。J·P·摩根的第一国家银行,1.5万股。

●以上两家银行在1955年合并为花旗银行后,拥有近1/4股份,它实际上决定着美联储主席的侯选人,美国总统的任命只是一枚橡皮图章,而国会听证会更像一场走过场的表演。

●保罗的纽约国家商业银行,2.1万股。

●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担任董事的汉诺威银行1.02万股。

●大通银行6 000股。

●汉华银行6 000股。

以上6家银行共拥有40%美联储纽约银行股份。到1983年,共拥有53%的股份。

美联储的运作其实就是“以纸张做抵押发行纸张”。难怪有史学家讥讽美联储,既不是“联邦”,又没有储备,也不是银行。

1978年6月,美国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发布了美国主要公司的利益互锁问题报告显示,上述银行在美国130个最主要公司里有470个董事席位,平均每个主要公司有3.6席。

不为人知的联邦咨询委员会

这是保罗精心设计的一个秘密遥控机构,以此来操控美联储董事会。

在美联储90多年的运作中,咨询委员会出色地实现了保罗当年的设想。几乎没有人注意过这个机构和它的运作,也没有大量文献可供研究。

委员会由12家地区银行各推选一名代表组成,每年在华盛顿与美联储董事会的成员会谈4次,咨询委员向美联储董事提出各种货币政策“建议”。

事实上,12个联储地区的每一个中小银行的生存,完全取决于华尔街的5大银行巨头的恩赐。他们都知道像跟摩根这样身兼63个公司董事职务的超级大忙人一起开会的份量。

点评美联储

●在威尔逊总统去世之前,他承认自己在美联储的问题上是被“欺骗”了。他内疚地表示:“我在无意之中摧毁了我的国家”。

●美国众议员麦克法登说:美联储是世界上最为腐败的机构之一。所有能听见我讲话(国会演讲)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我们的国家实际上是被国际银行家统治着。

有些人以为美联储银行是美国政府的机构。它不是政府机构。它是私有的信贷垄断者,美联储是为了自己和外国骗子的利益盘剥着美国人民。

●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说:

美联储的账目从来就没被审计过。它完全在国会控制之外运作,它操纵着美国的信用(供应)。

战争背后的货币战争 篇8

《货币战争》为我们披露了滑铁卢战役背后那一段发人深醒的历史。原来,战役的结果关乎着英国公债市场的价格方向。如果威灵顿战败,英国公债会变得几乎一钱不值,而如果威灵顿将军能够战败拿破仑,那英国公债将是另一番景象。可以说,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电报电话的年代,这种情报具有更大的价值。

而罗斯切尔德家族——《货币战争》中介绍其为最显赫的金融家族,则已经非常有远见的在欧洲建立起了他们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的马车和船飞奔或行驶在欧洲的街道和河海。毫无悬念,6月19日清晨,他们最先获得了滑铁卢战役的结果,甚至早于英国政府。

内森,是罗斯切尔德家族在英国的成员,他先是抛出了一笔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样一波比一波猛烈,英国公债的价格开始崩溃。毫无表情的内森以及他的抛单被市场认可,抛售变成了恐慌。经过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已经变成一片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而这时,内森和他的交易员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6月21日晚11点,威灵顿的信使终于到达了伦敦,这个晚了一天的情报,让内森狂赚了20倍的金钱,而罗斯切尔德家族也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

像是惊险刺激的好莱坞大片?遗憾的是,这就是发生在我们熟知的战争之后的历史。这也只是《货币战争》这本书所给我们惊讶的开始。

“我很惊讶,我竟然不知道罗斯切尔德家族,但我随即在网络上查到了大量关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英文材料,这本书让我震惊的地方在于,这是历史?”一位国际金融领域的专家说。

实际上,罗斯切尔德家族不仅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很发达,而且还兴旺至今。《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在他的博客里介绍,该家族下属的银行也已经进入到中国这个全球最热的市场。2006年7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1亿美元QFII投资额度,并批准其在中国银行开立人民币特殊账户。宋鸿兵称,该银行即是罗斯切尔德家族在法国的一家银行。除了QFII之外,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还在中国获得了设立私人银行代表处的牌照,希望介入客户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高端个人资产管理领域。

现实近的我们可以去触摸,但历史却已经走远,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的背后,还蕴藏多少如滑铁卢战役背后英国公债市场的故事?

一战的背后?二战的背后?美国南北战争的背后?乃至上世纪70年代中东战争?这些战争的背后都有国际金融家的影子和黑手?老天,我不知道的世界历史还有多少?

读《货币战争》有感 篇9

当今全球化发展的世界是一个发展较为充分而丰富的世界。在资本推动下的产业与市场全球化的共同发展中,全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已迅速凝合为一个多方面发展的共同体,不仅有相关的利益关联,也有着数不尽的纠缠问题。

面对着这种以货币为基础的体系演变过程来看,我们能够看到,对于我们发展越来越迅猛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面对过去各国货币战争的发展,这不仅仅关联到世界的经济发展,也同样对于国家的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来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货币发展的国际金融体系。但是,我们也仍然不能够不考虑货币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无论是积极还是负面的影响。

在阅读《货币战争》这本书的第三章后,我能够清楚地看到美联储其实就是美国具有“私有”性质的中央银行。虽然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了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来维持美国更为坚挺的货币体系。但事实上这是一种假象。美联储实质上具有中央银行所具有的一切职能。唯一与中央银行不同的是,美联储的股份构成中,原本属于政府股份的那部分被取缔,它实实在在的将中央银行私有化。这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使国家慢慢走近偏离国家市场发展的体系,并且对于公众来说,有着隐瞒真相的不可磨灭的谎言。

另外,面对如何隐瞒银行家主导美联储、如何进行管理人员的调配等问题,我们能够看到对于董事的决定问题,美联储一定是与国家法律相悖而行的。难道我们依然对美联储抱有任何希望吗?这种情况出现的最大可能性只能够因为美联储幕后操纵的缘故。在文中提到的摩根等七人的幕后推动作用,无非出于他们对于金钱、权力的欲望。他们大部分主动推行私有中央银行,并且利用当时竞选总统的威尔逊为人的正义感和在公众中的地位,推行着这种对于国家没有发展未来的政策和中央体系。

为了欺骗公众,使他们相信政府仍然保持着对局面的控制,银行家们要确保真正的潜入到这个体系中,他们利用金钱来购买更多的超过政治家的影响力。这无非是一种对于公众的一种背叛,他们始终本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去建立美联储,来稳定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这从根本上就是不让人接受的现实,可是这样的现实早已形成在美国,这是不能再被改变的,但是我们唯一能够知道的是,银行家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是很大的,相比于那个年代,不会有太多的转变,这类似于一种不可避免的经济现状,只有他们认定的私有制才是社会发展的法则。但是,这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只有无望的被剥削、被秘密地没收财富,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可怕的事情。

上一篇:舆论引导的创新下一篇:心理健康团体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