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专题五精(精选7篇)
【复习策略】
1.注意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而选择题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是一种点对点的联系, 注重考查的是考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
2.注意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 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 往往与其他专题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所以, 考生在复习时要瞻前顾后, 前后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宗法制、分封制、儒家思想的形成、“重农抑商” 政策等这些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考点依然是2011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现实感更强, 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
考点
1、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变迁:①原始农业主要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②随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③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开始形成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2)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②夏、商、西周时期, 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③战国时期, 以秦国商映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 废除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2.手工业
(1)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2)商周青铜铸造十分繁荣, 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最著名。西周晚期, 中国已有铁器。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已有织机, 能织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商朝时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3.商业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4.经济政策:战国时期, 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 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
考点
2、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含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 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专心
爱心
用心(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区, 扩大了统治区域, 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宗法制
(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
3、精神文明
先秦时期: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思想活跃,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1.汉字(l)6000多年前, 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 脱离图画, 形成汉字。
(2)商朝时, 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 汉字按照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2.文学艺术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以四言为主, 多重章叠句,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采用楚国方言, 句式灵活, 易于表达情感。屈原其代表作《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科技
(1)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
(2)根据战国人石申的天文学成就而辑成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3)夏朝时, 已有历法《夏小正》, 商朝改进为“殷历”。4.“百家争鸣”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②士阶层空前活跃,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③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 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④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提高了生产力, 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家学派彼此渗透、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点
4、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
(1)主要成就:①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②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历史地位:①孔子整理的“六经”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②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③以“仁” “礼” “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 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④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使“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专心
爱心
用心 2.孟子
(1)政治思想:①把孔子“仁”的思想, 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2)伦理观:主张“性本善”。3.荀子
(1)政治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2)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重难点解析】
1.“重农抑商”政策(1)实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都沿袭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含义:鼓励发展农业, 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②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4)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5)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 “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 “重农抑商”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③从根本上说, “重农”是正确的, 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2.对中华文化的规律性知识总结
中华文化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绵延不绝、一直向前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既是向外传播优秀文化的历程,也是不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历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能促进文化的丰富多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专心
爱心
一、按版块整合知识, 构建网络, 建构重组
1. 依据课本框架, 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整合, 构筑成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能选择新的视野, 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 进行独辟蹊径的剖析, 同时修正、补充乃至重新组合教材。
2. 采取主体串联法, 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构筑成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政治生活》主要主体。政府: (1) 性质、宗旨, (2) 职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 对人民负责原则——三条表现, (4) 依法行政, 科学民主决策——原因、意义、要求, (5) 自觉接受监督——意义、机制、体系, (6) 政府的权威。
公民: (1) 地位——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 (2) 政治权利和义务, (3) 民主选举——选举方式、珍惜选举权, (4) 民主决策——方式和意义, (5) 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 (6) 民主管理——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7) 有序的政治参与——三大原则, (8) 与政府的关系。
共产党: (1) 性质、宗旨、地位——原因, (2) 执政的实质——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 执政方式——具体内容, (4)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3. 以问题为中心整合知识, 将当前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 比如质量问题、价格问题、就业问题、结构问题、公平问题、市场与市场经济问题、农村问题、金融问题、中日关系等形成相应的知识整合提纲。
质量问题: (1)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 (3) 信誉和形象, 正当竞争, 经济效益。 (4)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法制性。 (5) 诚实信用原则。 (6)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尤其是安全权) 。 (7) 国家的宏观调控。
价格问题: (1) 市场形成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 价格也影响供求。 (2) 价格的作用。 (积极、消极) (3) 市场经济的法制。 (4) 价格是竞争手段之一。 (5) 公平的原则, 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6) 物价是影响家庭消费的一个具体因素。
中日关系问题: (1)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市场经济具有竞争、开放等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日本否认、歪曲历史, 置中日双方关系长远发展不顾, 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违背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势必给双方尤其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2)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 中日之间国家利益的相悖决定了二者的摩擦;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但日本单方面行为使中日关系紧张不利于中日经济发展, 违背了当今时代主题, 势必受到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唾弃。 (3) 从哲学生活角度看,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客观的和有条件的, 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日本政府的短视行为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发展的观点, 必然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4. 依据课本框架, 将相近知识重新进行整合, 构筑成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经济学常识》中相近的知识点整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李嘉图的经济自由和政府职能、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及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 (必修1) ;自由贸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比较;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模式及其评价。
二、抓核心知识, 突破重点
高考政治科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 突出对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
三、提升四种应试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什么)
获取信息即从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中发现有用信息, 解读信息即是对上述信息的理解。这一能力决定着答题方向和答案质量。高考命题从种种能力考察的角度出发, 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 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 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获取和解读信息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过程, 考生一定要把已知条件是什么, 求证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读清楚, 一定要把信息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
(1) 区分“角度”即审设问的角度: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2) 抓“题眼”即抓材料或设问中的关键词、图表的名称、年代、注解等可以反映试题灵魂的信息。
(3) 弄清“题旨”即弄清是考“是什么”、“为什么”、还是考“怎么办”, 明确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其主要方法有抓关键词法、分层法。
2.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什么)
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 能从多角度, 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 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调动知识:搜索知识的过程即根据试题信息, 寻找基础知识、课本知识的过程。运用知识:就是将调动出来的知识重新整合, 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有目的的思维加工过程。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如何答——即表达能力)
(1) 描述: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 (是什么?怎么样?) 。描述事物的能力要求细致、全面、准确、简洁。
(2) 阐释: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 (为什么?怎么做?) 。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 要求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等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如何答好)
一、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存在的误区
1.复习范围过多,太过追求全面。
高中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同学们记不住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是因为复习面过大,且没有进行足够的训练。有人认为,如果不做全面复习或不做足够的练习,就不能提升地理能力、巩固地理知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大范围地进行复习,这样不仅加重了复习任务,更不利于集中学习某部分知识。例如,在复习气候特征时,这部分知识点较多,很多同学进行复习时,往往希望能够掌握全部的知识,希望了解全部的气候类型的特征。
2.复习难度分配不合理,简单问题复杂化。
在一个班级中,成绩自然会出现分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第二轮辅导的过程中如果选择的复习难度和范围不当或不合适,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复习难度过大,一些基础较差、地理能力不足的同学就会感到很吃力;如果难度太小,很大一部分同学都能轻松完成,从而使复习不具有挑战性,不能起到巩固知识和锻炼、提升能力的作用。气候特征这部分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很多教师在进行第二轮复习的辅导时都将这部分内容定的难度过大。他们为了突出其重要性,在讲解很简单的知识时,往往还讲解与之相关的很多其他的知识。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自然地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复杂、难度非常高,产生畏惧心理,在课下进行自主复习时选取大量的与之相关的辅导资料。显然这不利于第二轮复习作用的发挥。
3.形式单一,第二轮复习目标模糊。
传统的复习形式主要是书面的习题练习、口头告知复习内容等。在实际复习中,书面的习题可能会存在数量过多、难度不当等问题,再加上课下复习因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和第二轮复习距离高考还有一段的时间,有些同学还没有紧张感,不会将其当作真正的复习任务来完成。我们都知道复习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复习中,很多同学由于没有对这一阶段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复习内容、进度、步骤什么的,都人云亦云,没有因人而异地制订复习计划,致使复习效率低下。
二、以气候特征为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我们知道,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
1.气温。
在第二轮复习中,同学们应该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概括和细节上的集中整理,应先将“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成因,并能正确区分各种气候类型”确定为复习目标。首先,我们要清楚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天气状况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而下垫面中又包括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三个方面的因素。我们要针对这些因素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记忆。其次,在选择复习难度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合理选择高中低不同难度的试题。复习题的选择要注重质量,并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典型性,难易度也要按照同学们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安排。
2.降水。
与第一轮复习相比,第二轮复习中不会有更加细致的知识解释,所以复习范围和目标也与第一轮复习不同。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和下垫面两个层面的知识,清楚下垫面因素中还包括海陆位置、洋流以及地形三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还要按照往届高考题中的考点,了解气候形成的因素、气象灾害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另外,高考试题设计形式新颖,经常利用数据或者图像对该部分知识进行考查。我们要清楚,无论命制的题目形式怎么变化,考查的落脚点都是在对气候类型的判读上。因此,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至关重要。
③影响
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五、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2、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④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4、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
①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5、五代时:继续南移。
6、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六、关于土地兼并
1、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一问题。
2、影响
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
七、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1、实施的原因
①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④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2、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③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④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⑤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3、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考点2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封建社会
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亩田制度》。
①内容:
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点3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1、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2、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3、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二、汉朝:编户制度
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2、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3、影响
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②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三、隋唐:租庸调制
1、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4、内容
①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②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③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④作用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四、唐中后期两税法
1、原因
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②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2、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作用:
①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④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局限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③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④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五、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1、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2、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3、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六、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
1、背景
①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②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3、内容
①赋役合并,征收银两。②役银入亩,丁亩分担。
4、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①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②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七、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1、措施
①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小结:
1、以税种来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考点4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一、英国的圈地运动评价
1、实现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
2、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圈地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一起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和大牧场有利于革新技术和改良推广新品种等,有利于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
3、圈地运动对农民而言是一场灾难。
二、法国的土地政策:小农经济大量长期存在
1、原因: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法国农村的小农经济。
2、影响
①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是法国大革命相对彻底的表现之一。
②给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三、美国的土地政策
1、内容: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边疆耕种五年以上,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2、影响
①使北方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很快扭转了战局,为北方战胜南方提供了基础。
②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日本的土地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影响: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俄国的土地政策:
1、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
一、考点回顾
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法,子集,全集与补集,子集与并集的定义;
2、集合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如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
3、逻辑联结词的含义,四种命题之间的转化,了解反证法;
4、含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命题的转化,并会判断真假,能写出一个命题的否定;
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判断两个命题的充要关系;
6、学会用定义解题,理解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及等价变换等思想方法。
二、经典例题剖析 考点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中元素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的分类:
① 按元素个数分:有限集,无限集;
②按元素特征分;数集,点集。如数集{y|y=x2},表示非负实数集,点集{(x,y)|y=x2}表示开口向上,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
(3)集合的表示法:
①列举法:用来表示有限集或具有显著规律的无限集,如N+={0,1,2,3,...};②描述法。
2、两类关系: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或表示;(2)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用,=表示,当AB时,称A是B的子集;当AB时,称A是B的真子集。
3、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x∈P},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P;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
4、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B,则有A=或A≠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
例
1、下面四个命题正确的是
(A)10以内的质数集合是{1,3,5,7}(B)方程x2-4x+4=0的解集是{2,2}(C)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D)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或{3,2,1} 解:选(D),最小的质数是2,不是1,故(A)错;由集合的定义可知(B)(C)都错。
例
2、已知集合A=-1,3,2-1,集合B=3,.若BA,则实数= . 解:由BA,且不可能等于-1,可知=2-1,解得:=1。考点
2、集合的运算
1、交,并,补,定义:A∩B={x|x∈A且x∈B},A∪B={x|x∈A,或x∈B},CUA={x|x∈U,且xA},集合U表示全集;
2、运算律,如A∩(B∪C)=(A∩B)∪(A∩C),CU(A∩B)=(CUA)∪(CUB),CU(A∪B)=(CUA)∩(CUB)等。
3、学会画Venn图,并会用Venn图来解决问题。例
3、设集合A={x|2x+1<3},B={x|-3<x<2},则AB等于()
(A){x|-3<x<1}(B){x|1<x<2}(C){x|x?-3}(D){x|x?1}
解:集合A={x|2x+1<3}={x|x?1},集合A和集合B在数轴上表示如图1所示,AB是指集合A和集合B的公共部分,故选(A)。
例
4、经统计知,某村有电话的家庭有35家,有农用三轮车的家庭有65家,既有电话又有农用三轮车的家庭有20家,则电话和农用三轮车至少有一种的家庭数为()A.60 B.70 C.80 D.90 解:画出Venn图,如图2,画图可得到有一种物品的家庭数为:15+20+45=80.故选(C)。
例
5、(2008广东卷)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若集合A={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集合B={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男运动员}。集合C={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女运动员},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AB B.BC C.A∩B=C D.B∪C=A 解:由题意可知,应选(D)。考点
3、逻辑联结词与四种命题
1、命题分类:真命题与假命题,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2、复合命题的形式:p且q,p或q,非p;
3、复合命题的真假:对p且q而言,当q、p为真时,其为真;当p、q中有一个为假时,其为假。对p或q而言,当p、q均为假时,其为假;当p、q中有一个为真时,其为真;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
4、四种命题:记“若q则p”为原命题,则否命题为“若非p则非q”,逆命题为“若q则p”,逆否命题为“若非q则非p”。其中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同真假,即等价。因此,四种命题为真的个数只能是偶数个。
例
6、(2008广东高考)命题“若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则”的逆否命题是()A、若,则函数在其定义域内不是减函数 B、若,则函数在其定义域内不是减函数 C、若,则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 D、若,则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
解:逆否命题是将原命题的结论的否定作为条件,原命题的条件的否定作为结论,故应选(A)。
例
7、已知命题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负数根;方程无实根.若“或”为真,“且”为假,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或为真,且为假,真,假或假,真. 或,故或.
考点
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全称量词:对应日常语言中的“一切”、“任意的”、“所有的”、“凡是”、“任给”、“对每一个”等词,用符号“"表示。
(2)存在量词:对应日常语言中的”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个“、”某个“、”有些“、”有的“等词,用符号”“表示。
2.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1)全称命题: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对xM,有p(x)成立“简记成”xM,p(x)“。
(2)特称命题: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xM,有p(x)成立“ 简记成”xM,p(x)“。3. 同一个全称命题、特称命题,由于自然语言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现列表如下,供参考。
命题
全称命题xM,p(x)特称命题xM,p(x)表述 方法
①所有的xM,使p(x)成立 ①存在xM,使p(x)成立 ②对一切xM,使p(x)成立 ②至少有一个xM,使p(x)成立 ③对每一个xM,使p(x)成立 ③对有些xM,使p(x)成立 ④任给一个xM,使p(x)成立 ④对某个xM,使p(x)成立 ⑤若xM,则p(x)成立 ⑤有一个xM,使p(x)成立 4.常见词语的否定如下表所示: 词语 是 一定是 都是 大于 小于 词语的否定 不是 一定不是 不都是 小于或等于 大于或等于 词语 且 必有一个 至少有n个 至多有一个 所有x成立 词语的否定 或 一个也没有 至多有n-1个 至少有两个 存在一个x不成立
例
8、(2007山东)命题”对任意的“的否定是()A.不存在 B.存在 C.存在 D.对任意的
解: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不同,命题的否定是将全称量词改为特称量词,或将特称量词改为全称量词,再否定结论即可,故选(C)。
例
9、命题”,有“的否定是 .
解:将”存在“改为”任意“,再否定结论,注意存在与任意的数学符号表示法,答案: 考点
5、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在判断充分条件及必要条件时,首先要分清哪个命题是条件,哪个命题是结论,其次,结论要分四种情况说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分且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从集合角度看,理解”越小越充分“的含义。
例
10、(2008安徽卷)是方程至少有一个负数根的()
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当,得a<1时方程有根。a<0时,方程有负根,又a=1时,方程根为,所以选(B)。
例
11、(2008湖北卷)若集合,则:()A.是的充分条件,不是的必要条件 B.不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 C是的充分条件,又是的必要条件.D.既不是的充分条件,又不是的必要条件 解:反之不然故选A
三、方法总结与高考预测
(一)思想方法总结
1.数形结合 2.分类讨论
(二)高考预测
1.集合是每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之一。题型一般是选择和填空的形式,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和求有限集合的子集及其个数.
2.简易逻辑是在高考中应一般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出现,如果在解答题中出现,则只会是中低档题.
3.集合、简易逻辑知识,作为一种数学工具,在函数、方程、不等式、排列组合及曲线与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高考题中常以上面内容为载体,以集合的语言为表现形式,结合简易逻辑知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题型常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
四、复习建议
1.在复习中首先把握基础性知识,深刻理解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方法.重点掌握集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用文氏图解题.
2.涉及本单元知识点的高考题,综合性大题不多.所以在复习中不宜做过多过高的要求,只要灵活掌握小型综合题型(如集合与映射,集合与自然数集,集合与不等式,集合与方程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与三角、立几、解几中的知识点的结合等)映射的概念以选择题型出现,难度不大。就可以了
3.活用”定义法“解题。定义是一切法则与性质的基础,是解题的基本出发点。利用定义,可直接判断所给的对应是否满足映射或函数的条件,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并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等。
4.重视”数形结合“渗透。”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当你所研究的问题较为抽象时,当你的思维陷入困境时,当你对杂乱无章的条件感到头绪混乱时,一个很好的建议便是:画个图!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可迅速地破解问题,乃至最终解决问题。
5.实施”定义域优先“原则。函数的定义域是函数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任何对函数性质的研究都离不开函数的定义域。例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必须在定义域范围内;通过求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可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条件。为此,应熟练掌握求函数定义域的原则与方法,并贯彻到解题中去。
6.强化”分类思想“应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均与其底数是否大于1有关;对于根式的意义及其性质的讨论要分清n是奇数还是偶数等。
不等式
一、考点知识回顾
不等式的性质是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基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
对称性:a>bbb,b>c,则a>c;可加性:a>ba+c>b+c; 可乘性:a>b,当c>0时,ac>bc;当c<0时,ac
(1)同向相加:若a>b,c>d,则a+c>b+d;(2)异向相减:,.(3)正数同向相乘:若a>b>0,c>d>0,则ac>bd。(4)乘方法则:若a>b>0,n∈N+,则;(5)开方法则:若a>b>0,n∈N+,则 ;(6)倒数法则:若ab>0,a>b,则。
2、基本不等式(或均值不等式);利用完全平方式的性质,可得a2+b2≥2ab(a,b∈R),该不等式可推广为a2+b2≥2|ab|;或变形为|ab|≤ ; 当a,b≥0时,a+b≥或ab≤.3、不等式的证明:
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方法:比较法,公式法,分析法,反证法,换元法,放缩法; 在不等式证明过程中,应注重与不等式的运算性质联合使用; 证明不等式的过程中,放大或缩小应适度。不等式的解法:
解不等式是寻找使不等式成立的充要条件,因此在解不等式过程中应使每一步的变形都要恒等。
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是解不等式的基础,一元二次不等式是解不等式的基本题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函数,方程的联系
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或的解集,要结合的根及二次函数图象确定解集.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设,它的解按照可分为三种情况.相应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位置关系也分为三种情况.因此,我们分三种情况讨论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注意三个”二次“的联系。
含参数的不等式应适当分类讨论。
5、不等式的应用相当广泛,如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研究函数单调性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当善于发现具体问题背景下的不等式模型。
用基本不等式求分式函数及多元函数最值是求函数最值的初等数学方法之一。研究不等式结合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价变换思想等。
6、线性规划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解决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是图解法,即借助直线(线性目标函数看作斜率确定的一族平行直线)与平面区域(可行域)有交点时,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求解。它的步骤如下:
(1)设出未知数,确定目标函数。
(2)确定线性约束条件,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对应的平面区域,即可行域。(3)由目标函数z=ax+by变形为y=- x+,所以,求z的最值可看成是求直线y=- x+ 在y轴上截距的最值(其中a、b是常数,z随x,y的变化而变化)。
(4)作平行线:将直线ax+by=0平移(即作ax+by=0的平行线),使直线与可行域有交点,且观察在可行域中使 最大(或最小)时所经过的点,求出该点的坐标。
(5)求出最优解:将(4)中求出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从而求出z的最大(或最小)值。
7、绝对值不等式
(1)|x|<a(a>0)的解集为:{x|-a<x<a}; |x|>a(a>0)的解集为:{x|x>a或x<-a}。(2)
二、考点剖析
考点一: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命题规律】高考中,对本节内容的考查,主要放在不等式的性质上,题型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属容易题。
例1、(2008广东文)设,若,则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A. B.C.D.解:由 知 , ,所以 ,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绝对值的概念和绝对值的性质,如果用特殊值法也能求解。例
2、(2007上海理科)已知为非零实数,且,则下列命题成立的是()A、B、C、D、解:取a=-3,b=2,由(A)(B)(D)都错,故(C)。
点评:特殊值法是解选择题的一种技巧,在应试时要时刻牢记有这么一种方法。这晨a,b没有说明符号,注意不要错用性质。
考点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命题规律】高考命题中,对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考查,若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则会对不等式直接求解,或经常地与集合、充要条件相结合,难度不大。若以解答题出现,一般会与参数有关,或对参数分类讨论,或求参数范围,难度以中档题为主。
例3、(2007湖南)不等式 的解集是()A. B. C. D.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x2-x>0,即x(x-1)>0,所以x<0或x>1,选(D). 例4、(2007福建)”“是”“的什么条件......()
A.充分而不必要 B.必要而不充分 C.充要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由|x|<2,得:-2<x<2,由得:-2<x<3,-2<x<2成立,则-2<x<3一定成立,反之则不一定成立,所以,选(A)。点评:本题是不等式与充要条件结合的考题,先解出不等式的解集来,再由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可得。
例5、(2008江西文)不等式 的解集为 . 解:原不等式变为,由指数函数的增减性,得:,所以填:。
点评:不等式与指数函数交汇、不等式与对数函数交汇、不等式与数列交汇是经常考查的内容,应加强训练。
例
6、已知集合,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设,它的图象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1)若,满足条件,此时,即,解得;
(2)若,设抛物线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为,且,欲使,应有,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得 即
解得. 综上,的取值范围是 .
点评:本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与集合结合的综合题,考查含参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分类时做到不遗漏。
考点三:简单的线性规划
【命题规律】线性规划问题时多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题型以容易题、中档题为主,考查平面区域的面积、最优解的问题;随着课改的深入,近年来,以解答题的形式来考查的试题也时有出现,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
7、(2008安徽文)若为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则当从-2连续变化到1时,动直线
扫过中的那部分区域的面积为()A. B.1 C. D.5 解:如图知区域的面积是△OAB去掉一个小直角三角形。(阴影部分面积比1大,比小,故选C,不需要算出来)点评:给出不等式组,画出平面区域,求平面区域的面积的问题是经常考查的试题之一,如果区域是不规节图形,将它分割成规节图形分别求它的面积即可。
例
8、(2008广东理)若变量x,y满足,则z=3x+2y的最大值是()A.90 B.80 C.70 D.40 解:做出可行域如图所示.目标函数化为:y=-,令z=0,画y=-,及其平行线,如右图,当它经过两直线的交点时,取得取大值。
解方程组,得.所以,故答C.点评:求最优解,画出可行域,将目标函数化为斜截式,再令z=0,画它的平行线,看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就是最优解。
例
9、(2007山东)本公司计划2008年在甲、乙两个电视台做总时间不超过300分钟的广告,广告总费用不超过9万元,甲、乙电视台的广告收费标准分别为元/分钟和200元/分钟,规定甲、乙两个电视台为该公司所做的每分钟广告,能给公司事来的收益分别为0.3万元和0.2万元.问该公司如何分配在甲、乙两个电视台的广告时间,才能使公司的收益最大,最大收益是多少万元?
解:设公司在甲电视台和乙电视台做广告的时间分别为分钟和分钟,总收益为元,由题意得
目标函数为.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等价于
作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即可行域. 如图: 作直线,即.平移直线,从图中可知,当直线过点时,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 联立解得. 点的坐标为.(元)
答:该公司在甲电视台做100分钟广告,在乙电视台做200分钟广告,公司的收益最大,收益是70万元.
点评: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类试题应该是高考的热点题型之一。
考点四:基本不等关系
【内容解读】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理解用综合法、分析法、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利用基本不等式可以求函数或代数式的最值问题:
合理拆分项或配凑因式是经常用的解题技巧,而拆与凑的过程中,一要考虑定理使用的条件(两数都为正);二要考虑必须使和或积为定值;三要考虑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形技巧,高考中常被设计为一个难点.
【命题规律】高考命题重点考查均值不等式和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单纯不等式的命题,主要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一般难度不太大。
例
10、(2007上海理)已知,且,则的最大值是 . 解:,当且仅当x=4y= 时取等号.点评:本题考查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问题,注意变形后使用基本不等式。例1
1、(2008浙江文)已知()(A)(B)(C)(D)解:由,且,∴,∴。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重要不等式知识的运用。例1
2、(2008江苏)已知,则 的最小值 . 解:由得
代入得,当且仅当=3 时取”=“.
点评:本小题考查二元基本不等式的运用.题目有有三个未知数,通过已知代数式,对所求式子消去一个未知数,用基本不等式求解。
考点五:绝对值不等式
【内容解读】掌握绝对值不等式|x|<a,|x|>a(a>0)的解法,了解绝对值不等式与其它内容的综合。
【命题规律】本节内容多以选择、填空题为主,有时与充分必要条件相结合来考查,难度不大。
例1
3、(2008湖南文)”|x-1|<2“是”x<3“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由|x-1|<2得-1<x<3,在-1<x<3的数都有x<3,但当x<3时,不一定有-1<x<3,如x=-5,所以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可以用特殊值法来验证,充分性与必要性的成立。
例1
4、(2008四川文)不等式 的解集为()(A)
(B)
(C)
(D)解:∵ ∴ 即 即 ∴ 故选A; 点评:此题重点考察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准确进行不等式的转化去掉绝对值符号为解题的关键,可用公式法,平方法,特值验证淘汰法;
考点六: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命题规律】不等式的综合应用多以应用题为主,属解答题,有一定的难度。例1
5、(2008江苏模拟)如图,某单位用木料制作如图所示的框架,框架的下部是边长分别为(单位:米)的矩形,上部是斜边长为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要求框架围成的总面积为8平方米.(Ⅰ)求的关系式,并求的取值范围;(Ⅱ)问分别为多少时用料最省? 解:(Ⅰ)由题意得:(Ⅱ)设框架用料长度为,则 当且仅当满足
答:当 米,米时,用料最少.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是面积固定,求周长最省料的模型,解题时,列出一个面积的等式,代入周长所表示的代数式中,消去一个未知数,这是常用的解题方法。
例1
6、(2008江苏模拟)某化工企业2007年底投入100万元,购入一套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每年的运转费用是0.5万元,此外每年都要花费一定的维护费,第一年的维护费为2万元,由于设备老化,以后每年的维护费都比上一年增加2万元.
(1)求该企业使用该设备年的年平均污水处理费用(万元);
(2)问为使该企业的年平均污水处理费用最低,该企业几年后需要重新更换新的污水 处理设备? 解:(1)即();(2)由均值不等式得:
(万元),当且仅当,即时取到等号. 答:该企业10年后需要重新更换新设备.
点评:本题又是基本不等式的一个应用,第一问求出函数关系式是关键,第二问难度不大。
考点七:不等式的证明
【内容解读】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灵活多样,但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仍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方法.要依据题设、题断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要熟悉各种证法中的推理思维,并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和语言特点.比较法的一般步骤是:作差(商)→变形→判断符号(值).
【命题规律】不等式的证明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属中等偏难的试题。文科考查的可能性不大。
例
17、已知,求证 证明:只需证: 即证: 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点评: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也是常用的证明方法,通过分析法,能够找到证明的思路。
三、方法总结与高考预测
(一)方法总结
1.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常见不等式(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等)的解法,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不等式的常用证明方法 2.数学中有许多相似性,如数式相似,图形相似,命题结论的相似等,利用这些相似性,通过构造辅助模型,促进转化,以期不等式得到证明。可以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复数和图形等数学模型,针对欲证不等式的构特点,选择恰当的模型,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上述数学模型问题,顺利解决不等式的有关问题。
(二)高考预测
在近年的高考中,不等式的考查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都有,不仅考查不等式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而且还考查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题以函数、不等式、数列导数相交汇处命题,函数与不等式相结合的题多以导数的处理方式解答,函数不等式相结合的题目,多是先以直觉思维方式定方向,以递推、数学归纳法等方法解决,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由上述分析,预计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重要不等知识将以选择题或填空的形式出现;解答题可能出现解不等与证不等式。如果是解不等式含参数的不等式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证明题将是不等式与数列、函数、导数、向量等相结合的综合问题,用导数解答这类问题仍然值得重视。
五、复习建议
1.在复习中应掌握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思想方法:比较思想;综合思想;分析思想;放缩思想;反证思想;函数思想;换元思想;导数思想.2、在复习解不等式过程中,注意培养、强化与提高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提升数学素养,提高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能根椐各类不等式的特点,变形的特殊性,归纳出各类不等式的解法和思路以及具体解法。
函数
一、考点回顾 1.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映射的概念.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方法,并能利用函数的性质简化函数图像的绘制过程.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7、掌握函数零点的概念,用二分法求函数的近似解,会应用函数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经典例题剖析 考点一: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初等函数的基石,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复习中要对定义深入理解.
复习函数的性质,可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从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入手,在判断和证明函数的性质的问题中得以巩固,在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函数的最值及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具体要求是:
1.正确理解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能准确判断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函数在某一区间的单调性,能熟练运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2.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深化对函数性质几何特征的理解和运用,归纳总结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常用方法. 3.培养学生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用换元、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函数的图象是函数性质的直观载体,函数的性质可以通过函数的图像直观地表现出来。因此,掌握函数的图像是学好函数性质的关键,这也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复习函数图像要注意以下方面。
1.掌握描绘函数图象的两种基本方法--描点法和图象变换法.
2.会利用函数图象,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解决方程、不等式中的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转化变换的思想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4.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 例
1、(2008广东汕头二模)设集合A={x|x<-1或x>1},B={x|log2x>0},则A∩B=()A.{x| x>1} B.{x|x>0} C.{x|x<-1} D.{x|x<-1或x>1} 【解析】:由集合B得x>1 , A∩B={x| x>1},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图象的性质,是函数与集合结合的试题,难度不大,属基础题。
例
2、(2008广东惠州一模)”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慢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图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解析】:选(B),在(B)中,乌龟到达终点时,兔子在同一时间的路程比乌龟短。[点评]函数图象是近年高考的热点的试题,考查函数图象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应引起重视。例
3、(2008全国一)汽车经过启动、加速行驶、匀速行驶、减速行驶之后停车,若把这一过程中汽车的行驶路程看作时间的函数,其图像可能是()
【解析】根据汽车加速行驶,匀速行驶,减速行驶结合函数图象可知选A.例
4、(2008福建文)函数,若,则的值为()A.3 B.0 C.-1 D.-2 【解析】:为奇函数,又故即.[点评]本题考查函数的奇偶性,考查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如何通过变换式子与学过的知识相联系,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
5、(2008广东高考试题)设,函数,,试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解析】
对于,当时,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当时,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对于,当时,函数在上是减函数; 当时,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点评]在处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时,可以充分利用基本函数的性质直接处理,但学习了导数后,函数的单调性就经常与函数的导数联系在一起,利用导数的性质来处理函数的单调进性,显得更加简单、方便。
考点二: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是中学代数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既简单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为最基本的初等函数,可以以它为素材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最值等性质,还可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抛物线,可以联系其它平面曲线讨论相互之间关系.这些纵横联系,使得围绕二次函数可以编制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同时,有关二次函数的内容又与近、现代数学发展紧密联系,是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在高考中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学习二次函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析式,二是图像特征.从解析式出发,可以进行纯粹的代数推理,这种代数推理、论证的能力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从图像特征出发,可以实现数与形的自然结合,这正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例6.若函数(常数)是偶函数,且它的值域为,则该函数的解析式 .
【解析】 是偶函数,则其图象关于轴对称,(不合题意)或
且值域为,考点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是两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 高考中既考查双基, 又考查对蕴含其中的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因此应做到能熟练掌握它们的图象与性质并能进行一定的综合运用.例
8、(2008山东文科高考试题)已知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满足的关系是()A. B. C. D.
【解析】:由图易得取特殊点.选A.[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正确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来比较大小。
例
9、(2007全国Ⅰ)设,函数 在区间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则()A. B. C. D.
【解析】:设,函数 在区间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 它们的差为,∴,4,选D。
例
10、(2008全国Ⅱ高考试题)若,则()A.<< B.<< C. << D. << 【解析】:由,令 且取 知<< 考点四:反函数
反函数在高考试卷中一般为选择题或填空题,难度不大。通常是求反函数或考察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性质应用和图象关系。主要利用方法为: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注意:在定义域内严格单调的函数必有反函数,但存在反函数的函数在定义域内不一定严格单调,如y=。
例
11、(2007北京高考试题)函数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为()A. B. C. D.
【解析】:函数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为原函数的值域,原函数的值域为,∴ 选B。[点评]:本题考查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即:反函数的定义域为原函数的值域。
例
12、(2008湖南高考试题)设函数存在反函数,且函数的图象过点(1,2),则函数的图象一定过点.【解析】由函数的图象过点(1,2)得: 即函数过点则其反函数过点所以函数的图象一定过点
[点评]:本题考查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图象的平移。考点五:抽象函数
抽象函数是指没有给出具体的函数解析式或图像,只给出一些函数符号及其满足的条件的函数,如函数的定义域,解析递推式,特定点的函数值,特定的运算性质等,它是高中函数部分的难点,也是大学高等数学函数部分的一个衔接点,由于抽象函数没有具体的解析表达式作为载体,因此理解研究起来比较困难.但由于此类试题即能考查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又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那么,怎样求解抽象函数问题呢,我们可以利用特殊模型法,函数性质法,特殊化方法,联想类比转化法,等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研究抽象函数问题,(一)函数性质法
函数的特征是通过其性质(如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特殊点等)反应出来的,抽象函数也是如此,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题设条件和隐含的性质,灵活进行等价转化,抽象函数问题才能转化,化难为易,常用的解题方法有:1,利用奇偶性整体思考;2,利用单调性等价转化;3,利用周期性回归已知4;利用对称性数形结合;5,借助特殊点,布列方程等.(二)特殊化方法
1、在求解函数解析式或研究函数性质时,一般用代换的方法,将x换成-x等
2、在求函数值时,可用特殊值代入
3、研究抽象函数的具体模型,用具体模型解选择题,填空题,或由具体模型函数对综合题,的解答提供思路和方法.总之,抽象函数问题求解,用常规方法一般很难凑效,但我们如果能通过对题目的信息分析与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求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真有些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例
13、(2008陕西文)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则等于()A.2 B.3 C.6 D.9 解:令,令; 令得 考点六:函数的综合应用(导数的应用)
函数的综合运用主要是指运用函数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综合解决问题.函数描述了自然界中量的依存关系,是对问题本身的数量本质特征和制约关系的一种刻画,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提出数学对象,抽象其数学特征,建立函数关系.因此,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函数思想的精髓,掌握有关函数知识是运用函数思想的前提,提高用初等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函数的能力,树立运用函数思想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意识是运用函数思想的关键.
例
14、(2008广东高考试题)某单位用2160万元购得一块空地,计划在该地块上建造一栋至少10层、每层2000平方米的楼房。经测算,如果将楼房建为x(x10)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建筑费用为560+48x(单位:元)。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多少层?
(注:平均综合费用=平均建筑费用+平均购地费用,平均购地费用=)【解析】:设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为元,依题意得 则,令,即,解得
当时,;当时,因此,当时,取得最小值,元.答: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最少,该楼房应建为15层。
[点评]:这是一题应用题,利用函数与导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值域或最值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例
15、(2007湖北文科高考试题)某商品每件成本9元,售价为30元,每星期卖出432件.如果降低价格,销售量可以增加,且每星期多卖出的商品件数与商品单价的降低值(单位:元,)的平方成正比.已知商品单价降低2元时,一星期多卖出24件.(I)将一个星期的商品销售利润表示成的函数;(II)如何定价才能使一个星期的商品销售利润最大?
【解析】:(Ⅰ)设商品降价元,则多卖的商品数为,若记商品在一个星期的获利为,则依题意有,又由已知条件,于是有,所以.
(Ⅱ)根据(Ⅰ),我们有. 2 12 0 0 极小 极大
故时,达到极大值.因为,所以定价为元能使一个星期的商品销售利润最大.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以及运用函数、导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点
七、函数的零点
四、方法总结与高考预测
(一)思想方法总结
1.数形结合 2.分类讨论 3.函数与方程
(二)高考预测 1.考查有关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试题,从试题上看,抽象函数和具体函数都有,有向抽象函数发展的趋势,另外试题注重对转化思想的考查,且都综合地考查单调性与奇偶性.2.考查与函数图象有关的试题,要从图中(或列表中)读取各种信息,注意利用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注意函数的对称性、函数值的变化趋势,培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题的能力.3.考查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有关的试题.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考查,大多以基本函数的性质为依托,结合运算推理来解决.4加强函数思想、转化思想的考查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善于转化命题,引进变量建立函数,运用变化的方法、观点解决数学试题以提高数学意识,发展能力.5、注意与导数结合考查函数的性质.6、函数的应用,是与实际生活结合的试题,应加强重视。数 列
一、重点知识回顾 1.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2)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通项公式法和递推公式法)、图象法.
(3)分类:按项数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按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分为单调数列、摆动数列和常数列.
(4)与的关系:.
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比较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递推公式 ; ; 通项公式()中项()()前项和 重要性质 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
(1)定义: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的数列叫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
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不为0)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
⑵证明等差数列的三种方法: ①②2()③(为常数).④
⑶证明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 ① ②(,)
二、考点剖析
考点一: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 例1.(2008深圳模拟)已知数列(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 解:(1)当;、当,、(2)令 当; 当 综上,点评:本题考查了数列的前n项与数列的通项公式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n=1时情况,在解题时经常会忘记。第二问要分情况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例2、(2008广东双合中学)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数列是等比数列,(其中).(I)求数列和的通项公式;(II)记.解:(I)公差为d,则.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II)作差:.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第二问,求前n项和的解法,要抓住它的结特征,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之积,乘以2后变成另外的一个式子,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考点二:求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例3.已知等比数列满足,则(A)A.64 B.81 C.128 D.243 【解析】A 因为,所以.,所以.
例4.已知等差数列中,,若,则数列的前5项和等于(C)A.30 B.45 C.90 D.186 【解析】由, 所以
例5.设等比数列的公比,前n项和为,则()
A.2 B.4 C.D.【试题解析】: 由于 ∴;选C;
例6: 在数列中,,其中为常数,则。
解: ∵ ∴从而。
∴,则
例3.(2008江苏)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 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第行()从左向右的第3个数为 解:前n-1 行共有正整数1+2+...+(n-1)个,即 个,因此第n 行第3 个数是全体正整数中第 +3个,即为 .
点评:本小题考查归纳推理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难点在于求出数列的通项,解决此题需要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4.(2008深圳模拟)图(1)、(2)、(3)、(4)分别包含1个、5个、13个、25个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迎迎“,按同样的方式构造图形,设第个图形包含个”福娃迎迎“,则
;____
解:第1个图个数:1 第2个图个数:1+3+1 第3个图个数:1+3+5+3+1 第4个图个数:1+3+5+7+5+3+1 第5个图个数:1+3+5+7+9+7+5+3+1=,所以,f(5)=41
f(2)-f(1)=4,f(3)-f(2)=8,f(4)-f(3)=12,f(5)-f(4)=16
点评:由特殊到一般,考查逻辑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第二问是一个递推关系式,有时候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转化递推公式来求解,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考点三:数列与不等式的联系
例5.(2009届高三湖南益阳)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公比满足。又已知,成等差数列。
(1)求数列 的通项
(2)令,求证:对于任意,都有(1)解:∵ ∴ ∴ ∵ ∴ ∴
(2)证明:∵,∴
点评: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清晰的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本题中的第(2)问,采用裂项相消法法,求出数列之和,由n的范围证出不等式。
例6、(2008辽宁理)在数列,中,a1=2,b1=4,且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Ⅰ)求a2,a3,a4及b2,b3,b4,由此猜测,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Ⅱ)证明:.
解:(Ⅰ)由条件得由此可得 . 猜测.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略)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学归纳法,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推理、论证等能力.
例9、(2007江西理)将一骰子连续抛掷三次,它落地时向上的点数依次成等差数列的概率为()
A. B. C. D.
解:一骰子连续抛掷三次得到的数列共有个,其中为等差数列有三类:(1)公差为0的有6个;(2)公差为1或-1的有8个;(3)公差为2或-2的有4个,共有18个,成等差数列的概率为,选B 点评:本题是以数列和概率的背景出现,题型新颖而别开生面,采取分类讨论,分类时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四、方法总结与高考预测
(一)方法总结
1.求数列的通项通常有两种题型:一是根据所给的一列数,通过观察求通项;一是根据递推关系式求通项。
2.数列中的不等式问题是高考的难点热点问题,对不等式的证明有比较法、放缩,放缩通常有化归等比数列和可裂项的形式。
3.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函数又是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所以数列这一部分是容易命制多个知识点交融的题,这应是命题的一个方向。
(二)高考预测
1.数列中与的关系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最为常见的题目,要切实注意与的关系.关于递推公式,在《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是:”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但实际上,从近两年各地高考试题来看,是加大了对”递推公式“的考查。
2.探索性问题在数列中考查较多,试题没有给出结论,需要考生猜出或自己找出结论,然后给以证明.探索性问题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3.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必考.这类考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又有解答题;有容易题、中等题,也有难题。
4.求和问题也是常见的试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可以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应掌握,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5.将数列应用题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问题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6.有关数列与函数、数列与不等式、数列与概率等问题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考查的难点。今后在这方面还会体现的更突出。
五、复习建议 在进行数列二轮复习时,建议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运用基本量思想(方程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2.注意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的灵活运用;
3.注意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特征在解题中的应用; 4.注意深刻理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等价形式;
5.根据递推公式,通过寻找规律,运用归纳思想,写出数列中的某一项或通项,主要需注意从等差、等比、周期等方面进行归纳;
6.掌握数列通项an与前n项和Sn 之间的关系; 7.根据递推关系,运用化归思想,将其转化为常见数列; 8.掌握一些数列求和的方法
(1)分解成特殊数列的和(2)裂项求和(3)”错位相减“法求和
9.以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问题为主,突出数列与函数、数列与方程、数列与不等式、数列与几何等的综合应用.
三角函数
一、考点知识回顾
1、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在已知三角函数值的大小求角的大小时,通常先确定角的终边位置,然后再确定大小,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正确进行弧度和角度的换算;
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⑵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
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符号规律、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诱导公式:
3、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1)和(差)角公式(2)二倍角公式 二倍角公式:①; ②;③
(3)经常使用的公式 ①升(降)幂公式:、、; ②辅助角公式:(由具体的值确定); ③正切公式的变形:.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列表综合三个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挖掘:
⑴最值的情况;⑵了解周期函数和最小正周期的意义.⑶会从图象归纳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的对称轴是,对称中心是; 的对称轴是,对称中心是 的对称中心是
注意加了绝对值后的情况变化.⑷写单调区间注意.(二)(1)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的画法,会用”五点法“画正弦、余弦函数和函数的简图,并能由图象写出解析式.
⑵求解析式时处相的确定方法:代(最高、低)点法、公式.(三)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变换:(注意先周期后平移与先平移后周期的差别)
5、解三角形
Ⅰ.正、余弦定理⑴正弦定理(是外接圆直径)⑵余弦定理:等三个;注: 等三个。Ⅱ。几个公式: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⑶在使用正弦定理时判断一解或二解的方法:⊿ABC中,三、考点剖析
考点一:三角函数的概念
【命题规律】在高考中,主要考查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
例
1、(2008北京文)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1,-2),则tan 2α的值为
.解:
考点二: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内容解读】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有平方关系和商数关系,用同角三角函数定义反复证明强化记忆,在解题时要注意,这是一个隐含条件,在解题时要经常能想到它。利用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求解时,注意角所在象限,看是否需要分类讨论。
【命题规律】在高考中,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结合坐标系分类讨论是关键。
例2、(2008浙江理)若则=()(A)(B)2(C)(D)解:由可得:由,又由,可得: +()2=1可得=-,=-,所以,= =2。
点评:对于给出正弦与余弦的关系式的试题,要能想到隐含条件:,与它联系成方程组,解方程组来求解。
例
3、(2007全国卷1理1)是第四象限角,则()A. B. C. D.
解:由,所以,有,是第四象限角,解得:
点评:由正切值求正弦值或余弦值,用到同角三角函数公式:,同样要能想到隐含条件:。
考点三: 诱导公式
【命题规律】诱导公式的考查,一般是填空题或选择题,有时会计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也有些大题用到诱导公式。
例
4、(2008陕西文)等于()A. B. C. D. 解:=
点评:本题是对诱导公式和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考查,熟练掌握诱导公式即可。例
5、(2008浙江文)若.解:由可知,;而。
考点四: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内容解读】理解正、余弦函数在]0,2π],正切函数在(-,)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与最小值、周期性,图象与x轴的交点,会用五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并理解它的性质:
(1)函数图象在其对称轴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且相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间的距离为其函数的半个周期;(2)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是其对称中心,相邻两对称中心间的距离也是其函数的半个周期;
(3)函数取最值的点与相邻的与x轴的交点间的距离为其函数的 个周期。注意函数图象平移的规律,是先平移再伸缩,还是先伸缩再平移。
【命题规律】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单调性、有界性、图象的平移等,以选择题、解答题为主,难度以容易题、中档题为主。
例
6、(2008天津文)设,,则()A. B. C. D.
解:,因为,所以,选D.
点评:掌握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在[0,],[,]的大小的比较,画出它们的图象,从图象上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另外正余弦函数的值域:[0,1],也要掌握。
例
7、(2008山东文、理)函数 的图象是()
解: 是偶函数,可排除B、D,由的值域可以确定.因此本题应选A.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复合函数的图像识别,充分掌握偶函数的性质,余弦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另外,排除法,在复习时应引起重视,解选择题时,经常采用排除法。
例
8、(2008天津文)把函数的图象上所有的点向左平行移动 个单位长度,再把所得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倍(纵坐标不变),得到的图象所表示的函数是(C)
A. B. C. D.
例
9、(2008浙江理)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 的图象和直线 的交点个数是()(A)0(B)1(C)2(D)4 解:原函数可化为: = 作出原函数图像,截取部分,其与直线 的交点个数是2个.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图像的性质问题,学会五点法画图,取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画图。
考点五:三角恒等变换
【内容解读】能从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公式之间的规律,能用上述的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注意三角恒等变换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如函数的周期性,三角函数与向量等内容。
【命题规律】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恒等变换。题型主、客观题均有,近几年常有一道解答题,难度不大,属中档题。
例
10、(2008惠州三模)已知函数
(I)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II)求函数 的值域.解:
(I)
(II)∴
∴
∴
所以的值域为: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恒等变换,三角函数图象的性质,注意掌握在给定范围内,三角函数值域的求法。
例
11、(2008广东六校联考)已知向量=(cos x,sin x),=(),且x∈[0,].(1)求(2)设函数 +,求函数的最值及相应的的值。解:(I)由已知条件:,得:(2),因为:,所以:
所以,只有当: 时,,或时,点评:本题是三角函数与向量结合的综合题,考查向量的知识,三角恒等变换、函数图象等知识。
例
12、(2008北京文、理)已知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为π.(Ⅰ)求ω的值;(Ⅱ)求函数f(x)在区间[0,]上的取值范围.解:(Ⅰ)
= = 因为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为π,且ω>0,所以 解得ω=1.(Ⅱ)由(Ⅰ)得 因为0≤x≤,所以 ≤ ≤
所以 ≤ ≤1.因此0≤ ≤,即f(x)的取值范围为[0,] 考点六:解三角形
【内容解读】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问题。
解三角形时,要灵活运用已知条件,根据正、余弦定理,列出方程,进而求解,最后还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命题规律】本节是高考必考内容,重点为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考题灵活多样,近几年经常以解答题的形式来考查,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的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例
13、(2008广东五校联考)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1)求tanC的值;(2)若⊿ABC最长的边为1,求b。解:(1)B锐角,且 , ,(2)由(1)知C为钝角, C是最大角,最大边为c=1, , 由正弦定理 : 得。
点评:本题考查同角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的正切,正弦定理等内容,综合考查了三角函数的知识。在做练习,训练时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例
14、(2008海南、宁夏文)如图,△ACD是等边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BD交AC于E,AB=2。(1)求cos∠CBE的值;(2)求AE。
解:(Ⅰ)因为,所以.所以 .(Ⅱ)在中,由正弦定理 .故
例
15、(2008湖南理)在一个特定时段内,以点E为中心的7海里以内海域被设为警戒水域.点E正北55海里处有一个雷达观测站A.某时刻测得一艘匀速直线行驶的船只位于点A北偏东且与点A相距40海里的位置B,经过40分钟又测得该船已行驶到点A北偏东+(其中sin=,)且与点A相距10 海里的位置C.(I)求该船的行驶速度(单位:海里/小时);(II)若该船不改变航行方向继续行驶.判断它是否会进入警戒水域,并说明理由.解:(I)如图,AB=40,AC=10,由于,所以cos= 由余弦定理得BC= 所以船的行驶速度为(海里/小时).(II)如图所示,以A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点B、C的坐标分别是B(x1,y2), C(x1,y2), BC与x轴的交点为D.由题设有,x1=y1= AB=40, x2=ACcos, y2=ACsin 所以过点B、C的直线l的斜率k= , 直线l的方程为y=2x-40.又点E(0,-55)到直线l的距离d= 所以船会进入警戒水域.四、方法总结与高考预测 1.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基本策略。
(1)注意隐含条件的应用:1=cos2x+sin2x。(2)角的配凑。α=(α+β)-β,β=-等。(3)升幂与降幂。主要用2倍角的余弦。(4)化弦(切)法,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
(5)引入辅助角。asinθ+bcosθ=sin(θ+),这里辅助角所在象限由a、b的符号确定,角的值由tan=确定。
2.证明三角等式的思路和方法。
(1)思路:利用三角公式进行化名,化角,改变运算结构,使等式两边化为同一形式。(2)证明方法:综合法、分析法、比较法、代换法、相消法、数学归纳法。3.证明三角不等式的方法:比较法、配方法、反证法、分析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利用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利用单位圆三角函数线及判别法等。
4.解答三角高考题的策略。
(1)发现差异:观察角、函数运算间的差异,即进行所谓的”差异分析“。(2)寻找联系:运用相关公式,找出差异之间的内在联系。(3)合理转化:选择恰当的公式,促使差异的转化。5.高考考点分析
近几年高考中,三角函数主要以选择题和解答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内容按综合难度分,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诱导公式和倍角公式的简单运用,解决有关三角函数基本性质的问题。如判断符号、求值、求周期、判断奇偶性等。
第二层次:三角函数公式变形中的某些常用技巧的运用。如辅助角公式、平方公式逆用、切弦互化等。
第三层次:充分利用三角函数作为一种特殊函数的图象及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有界性等特殊性质,解决较复杂的函数问题。如分段函数值,求复合函数值域等。
五、复习建议
1、本节公式较多,但都是有规律的,认真总结规律,记住公式是解答三角函数的关键。
2、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三角函数知识之间的联系,三角函数与其它知识的联系,3、注意解三角形中的应用题,应用题是数学的一个难点,平时应加强训练。平面向量
一、考点知识回顾
1.向量的概念: 2.向量的表示方法: 3.;若,则,3.零向量、单位向量: 4.平行向量:①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②我们规定与任一向量
平行.向量、、平行,记作∥∥.共线向量与平行向量关系: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5.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6.向量的加法、减法:
向量和:作平移,首尾连,连首尾; 向量差:作平移,共起点,指被减; ③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若,则。
④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向量加法的结合律:(+)+=+(+)7.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加减法运算、实数与向量的乘积仍是向量,向量与向量的乘积是实数)
8.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λ1+λ2。
9.向量和的数量积:①·=| |·||cos,其中∈[0,π]为和的夹角。②||cos称为在的方向上的投影。③·的几何意义是:的长度||在的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是一个实数(可正、可负、也可是零),而不是向量。
④若 =(,), =(x2,), 则
⑤运算律:a· b=b·a,(λa)· b=a·(λb)=λ(a·b),(a+b)·c=a·c+b·c。⑥和的夹角公式:cos= =
⑦||2=x2+y2,或||=⑧| a·b |≤| a |·| b |。
11.两向量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 设 =(,), =(,)①a⊥ba·b=0,=+=0;
②(≠)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的坐标运算注意区别,在解题时容易混淆。
12.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的:,P内分线段时,;P外分线段时,.定比分点坐标公式、中点坐标公式、三角形重心公式:、、三、考点剖析
考点一: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基本定理
【命题规律】有关向量概念和向量的基本定理的命题,主要以选择题或填空题为主,考查的难度属中档类型。
例
1、(2007上海)直角坐标系中,分别是与轴正方向同向的单位向量.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则的可能值个数是()
A.1 B.2 C.3 D.4 解:如图,将A放在坐标原点,则B点坐标为(2,1),C点坐标为(3,k),所以C点在直线x=3上,由图知,只可能A、B为直角,C不可能为直角.所以 k 的可能值个数是2,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坐标表示,采用数形结合法,巧妙求解,体现平面向量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例
2、(2007陕西)如图,平面内有三个向量、、,其中与与的夹角为120°,与的夹角为30°,且||=||=1,|| =,若=λ+μ(λ,μ∈R),则λ+μ的值为
解:过C作与的平行线与它们的延长线相交,可得平行四边形,由角BOC=90° 角AOC=30°,=得平行四边形的边长为2和4,2+4=6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向量OC用向量OA与向量OB作为基底表示出来后,求相应的系数,也考查了平行四边形法则。
考点二:向量的运算
【内容解读】向量的运算要求掌握向量的加减法运算,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进行向量的加减运算;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运算,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会判断两个向量的平行关系;掌握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体会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并理解其几何意义,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积的运算,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向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命题规律】命题形式主要以选择、填空题型出现,难度不大,考查重点为模和向量夹角的定义、夹角公式、向量的坐标运算,有时也会与其它内容相结合。
例
3、(2008湖北文、理)设a=(1,-2),b=(-3,4),c=(3,2),则(a+2b)·c=()A.(-15,12)
B.0 C.-3 D.-11 解:(a+2b)=,(a+2b)·c,选C 点评:本题考查向量与实数的积,注意积的结果还是一个向量,向量的加法运算,结果也是一个向量,还考查了向量的数量积,结果是一个数字。
例
4、(2008广东文)已知平面向量,且∥,则=()
A.(-2,-4)B.(-3,-6)C.(-4,-8)D.(-5,-10)
解:由∥,得m=-4,所以,=(2,4)+(-6,-12)=(-4,-8),故选(C)。例
5、(2008海南、宁夏文)已知平面向量=(1,-3),=(4,-2),与垂直,则是()
A.-1 B.1 C.-2 D.2 解:由于 ∴,即,选A
例
6、(2008广东理)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与BD交于点O,E是线段OD的中点,AE的延长线与CD交于点F.若, ,则()
A. B.C.D.解:, , 由A、E、F三点共线,知
而满足此条件的选择支只有B,故选B.点评:用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向量的加减法运算是向量运算的一个难点,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例
7、(2008江苏)已知向量和的夹角为,则
. 解: =,7 点评:向量的模、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是经常考查的内容,难度不大,只要细心,运算不要出现错误即可。
考点三:定比分点
【内容解读】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应用,求点分有向线段所成比时,可借助图形来帮助理解。
【命题规律】重点考查定义和公式,主要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型出现,难度一般。由于向量应用的广泛性,经常也会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一并考查,若出现在解答题中,难度以中档题为主,偶尔也以难度略高的题目。
例
8、(2008湖南理)设D、E、F分别是△ABC的三边BC、CA、AB上的点,且则与()A.反向平行 B.同向平行 C.互相垂直 D.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解:由定比分点的向量式得: 同理,有: 以上三式相加得所以选A.考点四: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
【内容解读】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是高考经常出现的问题,考查了向量的知识,三角函数的知识,达到了高考中试题的覆盖面的要求。【命题规律】命题以三角函数作为坐标,以向量的坐标运算或向量与解三角形的内容相结合,也有向量与三角函数图象平移结合的问题,属中档偏易题。
例
9、(2008深圳福田等)已知向量 ,函数(1)求的最小正周期;(2)当 时, 若求的值. 解:(1).所以,T=.(2)由得 ∵,∴ ∴ ∴
点评: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热点,但通常难度不大,一般就是以向量的坐标形式给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条件,并结合简单的向量运算,而考查的主体部分则是三角函数的恒等变换,以及解三角形等知识点.例
10、(2007山东文)在中,角的对边分别为.(1)求;(2)若,且,求. 解:(1)又 解得 .,是锐角. .(2)由,又 . . . .
点评:本题向量与解三角形的内容相结合,考查向量的数量积,余弦定理等内容。例
11、(2007湖北)将 的图象按向量平移,则平移后图象的解析式为()A. B. C. D.
解: 由向量平移的定义,在平移前、后的图像上任意取一对对应点,则,代入到已知解析式中可得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向量与三角函数图像的平移的基本知识,以平移公式切入,为中档题。注意不要将向量与对应点的顺序搞反,或死记硬背以为是先向右平移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误选C
考点五:平面向量与函数问题的交汇
【内容解读】平面向量与函数交汇的问题,主要是向量与二次函数结合的问题,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命题规律】命题多以解答题为主,属中档题。
例
12、(2008广东六校联考)已知向量=(cos x,sin x),=(),且x∈[0,].(1)求(2)设函数 +,求函数的最值及相应的的值。解:(I)由已知条件:,得:(2),因为:,所以:
所以,只有当: 时,,或时,点评:本题考查向量、三角函数、二次函数的知识,经过配方后,变成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图象,要注意sinx的取值范围,否则容易搞错。
考点六:平面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略讲)
【内容解读】向量的坐标表示实际上就是向量的代数表示.在引入向量的坐标表示后,使向量之间的运算代数化,这样就可以将”形“和”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许多平面几何问题中较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大家熟悉的代数运算的论证.也就是把平面几何图形放到适当的坐标系中,赋予几何图形有关点与平面向量具体的坐标,这样将有关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相应的代数运算和向量运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考点1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一、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②意义: A.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C.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②意义:
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二、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
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
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
三、明朝郑和下西洋
1、目的
①宣扬国威,宣传明王朝的强盛。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③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即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特点:
①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②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事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4、历史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考点2 新航路的开辟
一、背景和条件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
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 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考点3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含义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二、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西、葡、荷、英、法进行殖民征服,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①葡萄牙:1500年占领巴西;但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亚洲。
②西班牙: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占领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占领了亚洲的菲律宾。
③影响
A.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劳动力锐减,由此又引起丁罪恶的奴隶贸易。
B.流人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
对亚非来地区:①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 ②经济上——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
③思想文化上——由于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对世界:①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②有利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中国的影响:①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②经济上——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思想文化上——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2、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抢占原料场地,拓展殖民地,亚、非、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
①原因
A.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根本原因。
B.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空前强大。——物质条件。
C.资本主义各国竭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②概况:(见课本)③对外扩张的影响:
A.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料、市场)。
B.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客观上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
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三、评价
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2、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客观上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贸易额的增加。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地区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输出资本的场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对它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使它们陷入更加落后的状态。
考点4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含义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对外贸易使各国市场联系起来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涵
盖。
二、形成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至美法德俄等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从反面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3、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在经济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三、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
3、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4、加剧了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斗争,并形成了错综复杂、囊括全球的国际关系。
考点5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与崩溃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1、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②英国经济遭到严重削弱,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支持。
③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2、形成:1944年夏天,44国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签订了几个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4、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5、影响:
①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美国控制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原因:
①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
②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
③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
2、表现:1973年,美国再也无法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各国相应也不再承担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影响: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考点6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动力)。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3、本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影响:
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②由于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③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④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经济区域化
1、表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影响: ①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促进参加国经济的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多级世界。
③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④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发现,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往往以新材料、新药物、新成果以及社会热点为题材,并串联多个重要有机反应进行综合考查。此类试题既可考查考生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是一类能较好反映考生的科学素养的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针对有机化学的推断与合成题展开复习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掌握基本转化关系,关注特殊转化形式
(1)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常作“题眼”的特殊转化
A可能为酯(若E、C相同,则A肯定为酯)
卤代烃
二、掌握官能团的变化
(1)官能团的引入。(2)官能团的消除。(3)常见有机官能团的保护。①物质检验中碳碳双键与醛基的先后处理方法:检验碳碳双键时,当有机物中含有醛基、碳碳双键等多个官能团时,可以先用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悬浊液等氧化醛基,再用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进行碳碳双键的检验;②物质合成中酚羟基的保护:由于酚羟基极易被氧化,在有机合成中,如果遇到需要用氧化剂进行氧化时,经常通过酯化反应,使酚羟基成为酯而被保护,待氧化过程完成后,再通过水解反应,使酚羟基恢复。
三、有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1)特殊反应条件:①NaOH水溶液,加热——卤代烃、酯类的水解反应;②NaOH醇溶液,加热——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③浓H2SO4,加热——醇消去、酯化、苯环的硝化等;④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烯烃、炔烃的加成,酚的取代反应;⑤O2/Cu或Ag——醇的氧化反应;⑥新制Cu(OH)2或银氨溶液——醛氧化成羧酸。
(2)特征现象:①溴水褪色,则表示物质中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醛基;②遇FeCl3溶液显紫色,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③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或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HO;④加入NaHCO3溶液有气体放出,表示物质中含有—COOH。
有机推断题是对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通常可能通过4~6问的设问包含有机化学的所有主干知识,是有机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有机推断题经常会围绕苯及同系物、醇为中心的转化来考查。所以,我个人认为要做好此类题,首先上述提到的性质及转化关系要非常熟悉。其次,做题时要善于抓题眼,以此作为突破口,再多加练习就能熟能生巧。此外,解题时如果第一感觉比较难的话,也不应当全盘放弃,因为在有机题设问上,即便某个路线没有推导出结果,但是只要能够写出部分反应类型、有机物含有的官能团,甚至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即使没有推导出有机物的结构也能得分。
以上所言是本人在一线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关于二轮有机化学复习的策略,当然,要想在高考中得高分,同学们还得不断地多加练习,并且在课外多关注当年有机化学在医药、新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因为这往往也是高考命题的热门方向。
(责任编辑 罗 艳)endprint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高考中常以有机框图推断或合成题的形式出现,情景新、要求高、综合性强,几乎涵盖有机化学中的所有重点知识,涉及的主要考点有:(1)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的判断;(2)分子式、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3)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4)有限制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数目判断;(5)利用所给原料合成有机物并设计合成路线等。
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发现,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往往以新材料、新药物、新成果以及社会热点为题材,并串联多个重要有机反应进行综合考查。此类试题既可考查考生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是一类能较好反映考生的科学素养的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针对有机化学的推断与合成题展开复习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掌握基本转化关系,关注特殊转化形式
(1)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常作“题眼”的特殊转化
A可能为酯(若E、C相同,则A肯定为酯)
卤代烃
二、掌握官能团的变化
(1)官能团的引入。(2)官能团的消除。(3)常见有机官能团的保护。①物质检验中碳碳双键与醛基的先后处理方法:检验碳碳双键时,当有机物中含有醛基、碳碳双键等多个官能团时,可以先用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悬浊液等氧化醛基,再用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进行碳碳双键的检验;②物质合成中酚羟基的保护:由于酚羟基极易被氧化,在有机合成中,如果遇到需要用氧化剂进行氧化时,经常通过酯化反应,使酚羟基成为酯而被保护,待氧化过程完成后,再通过水解反应,使酚羟基恢复。
三、有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1)特殊反应条件:①NaOH水溶液,加热——卤代烃、酯类的水解反应;②NaOH醇溶液,加热——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③浓H2SO4,加热——醇消去、酯化、苯环的硝化等;④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烯烃、炔烃的加成,酚的取代反应;⑤O2/Cu或Ag——醇的氧化反应;⑥新制Cu(OH)2或银氨溶液——醛氧化成羧酸。
(2)特征现象:①溴水褪色,则表示物质中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醛基;②遇FeCl3溶液显紫色,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③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或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HO;④加入NaHCO3溶液有气体放出,表示物质中含有—COOH。
有机推断题是对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通常可能通过4~6问的设问包含有机化学的所有主干知识,是有机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有机推断题经常会围绕苯及同系物、醇为中心的转化来考查。所以,我个人认为要做好此类题,首先上述提到的性质及转化关系要非常熟悉。其次,做题时要善于抓题眼,以此作为突破口,再多加练习就能熟能生巧。此外,解题时如果第一感觉比较难的话,也不应当全盘放弃,因为在有机题设问上,即便某个路线没有推导出结果,但是只要能够写出部分反应类型、有机物含有的官能团,甚至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即使没有推导出有机物的结构也能得分。
以上所言是本人在一线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关于二轮有机化学复习的策略,当然,要想在高考中得高分,同学们还得不断地多加练习,并且在课外多关注当年有机化学在医药、新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因为这往往也是高考命题的热门方向。
(责任编辑 罗 艳)endprint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高考中常以有机框图推断或合成题的形式出现,情景新、要求高、综合性强,几乎涵盖有机化学中的所有重点知识,涉及的主要考点有:(1)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的判断;(2)分子式、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3)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4)有限制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数目判断;(5)利用所给原料合成有机物并设计合成路线等。
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发现,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往往以新材料、新药物、新成果以及社会热点为题材,并串联多个重要有机反应进行综合考查。此类试题既可考查考生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是一类能较好反映考生的科学素养的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针对有机化学的推断与合成题展开复习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掌握基本转化关系,关注特殊转化形式
(1)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常作“题眼”的特殊转化
A可能为酯(若E、C相同,则A肯定为酯)
卤代烃
二、掌握官能团的变化
(1)官能团的引入。(2)官能团的消除。(3)常见有机官能团的保护。①物质检验中碳碳双键与醛基的先后处理方法:检验碳碳双键时,当有机物中含有醛基、碳碳双键等多个官能团时,可以先用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悬浊液等氧化醛基,再用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进行碳碳双键的检验;②物质合成中酚羟基的保护:由于酚羟基极易被氧化,在有机合成中,如果遇到需要用氧化剂进行氧化时,经常通过酯化反应,使酚羟基成为酯而被保护,待氧化过程完成后,再通过水解反应,使酚羟基恢复。
三、有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1)特殊反应条件:①NaOH水溶液,加热——卤代烃、酯类的水解反应;②NaOH醇溶液,加热——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③浓H2SO4,加热——醇消去、酯化、苯环的硝化等;④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烯烃、炔烃的加成,酚的取代反应;⑤O2/Cu或Ag——醇的氧化反应;⑥新制Cu(OH)2或银氨溶液——醛氧化成羧酸。
(2)特征现象:①溴水褪色,则表示物质中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醛基;②遇FeCl3溶液显紫色,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③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或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HO;④加入NaHCO3溶液有气体放出,表示物质中含有—COOH。
有机推断题是对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通常可能通过4~6问的设问包含有机化学的所有主干知识,是有机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有机推断题经常会围绕苯及同系物、醇为中心的转化来考查。所以,我个人认为要做好此类题,首先上述提到的性质及转化关系要非常熟悉。其次,做题时要善于抓题眼,以此作为突破口,再多加练习就能熟能生巧。此外,解题时如果第一感觉比较难的话,也不应当全盘放弃,因为在有机题设问上,即便某个路线没有推导出结果,但是只要能够写出部分反应类型、有机物含有的官能团,甚至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即使没有推导出有机物的结构也能得分。
以上所言是本人在一线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关于二轮有机化学复习的策略,当然,要想在高考中得高分,同学们还得不断地多加练习,并且在课外多关注当年有机化学在医药、新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因为这往往也是高考命题的热门方向。
【二轮复习专题五精】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专题12-02
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名著阅读11-24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教案之文言文翻译05-25
生物二轮复习高考复习10-12
二轮复习秦汉时期10-29
历史二轮复习资料05-24
化学高三二轮复习要点05-31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备考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