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通用9篇)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篇1

何春梅 广东省兴宁市石马中学

摘要:中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过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现实,探案未来发展策略,以期实现中学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和发展;研究;策略

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但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论等。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了即完成教学任务。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你“凯洛夫”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哦尔 1 夫音乐教学发及达尔克洛兹教学发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乐音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论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纪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学了九年的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学音乐教育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路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学音乐教育的个方面进行单因 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独创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名发,科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学生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学生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奉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发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三、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践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习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 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学生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以模式 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初二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习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教授的教学内容上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篇2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发展

前言

武术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堪称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独特的东方文化因子。一种传统文化的普及、发展、传承无疑依赖于教育,正如王岗教授所说的:“维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一代代人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增加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比重,只有这样,我们的后人才能掌握和了解我们的文化,才可在学习的过程中明晰我们优秀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张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武术走进学校是武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传承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武术的推广、发展和普及,学校是重要的阵地。

随着人们对武术这个中华独特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学校武术教学可以说是武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因此,武术在学校的发展成为武术文化传播的一个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虽然国家教育部门一再重视强调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纲要,来指导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可是纵观现今中学体育中武术教学和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今中学体育武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后探析了中学体育中武术教学的发展模式,为学校体育中武术教学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1 武术走进学校发展的必然性

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而生,蕴涵了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和民族精神,无论是从动作特征的外显性还是文化内涵的内向性都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当今竞技体育充斥的现代社会,武术要想传承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其发展必须从教育的过程中去完成。有学者说,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没有文化,而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武术作为中国独特文化的一种,更应该发挥其教育性。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政策出台,使武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学校体育是培养人们终身体育意识最直接的源头。武术走进学校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李印东在其博士论文《武术释义》中经过论证得出结论:“教育是实现武术价值的根本途径和归宿”。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就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1956年教育部公布的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将武术列为体育课内容。2004年4月,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还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只有从学校教育中,进行现代武术运动的本土化教育,才能实现“文化武术运动”的广泛传承和推广,才能推动武术国际化进程。

2 现阶段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教材匮乏

“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一句话道出了目前中学武术教学中武术师资缺乏的普遍现象。很多调查显示,学校的武术教师多半是由非武术专业的体育老师和其他教师组成,而极少的专业武术老师也存在着业务水平和素质上的问题。很多担任武术教学的老师都是一些临时抽出的体育老师,采用“现学现教”的形式进行武术教学,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校虽然有些专业武术老师进行武术教学,可是专业的武术老师很少,出现一个老师教十多个班级的现象,同样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术在学校的开展和发展。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是近几年刚刚建立的新兴学科,整个发展体系还不完善,而作为民体专业的代表方向———武术,其发展体系更为欠缺,武术教材匮乏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小学校更不言而喻了,可以说根本没有教材,更不用说保证系统的教学体系了。

2.2 武术教学中技术、理论的失衡

从小学到中学的武术教学几乎都是“架子(套路)武术”的模式,这种技术与理论的失衡无疑是制约学校武术发展的绊脚石。单纯的武术套路教学与诸如健美操之类的其他体育项目又有何区别,又怎能突显武术的魅力所在,又如何吸引学生学习武术、发展传播武术呢?纵观如今的中学武术教学,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评除了套路还有什么?就连武术的灵魂———武德,除了一个简单的抱拳礼之外几乎也所剩无几,更不用说用武术教学来传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了。

2.3 武术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的方面,学校武术教育包括的体育院校武术专业教育、小学武术教育、中学武术教育和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而中学武术教学是学校体育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学校武术教育大系统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也缺乏专门的部门组织去管理。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其武术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够科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没有一整套有体系的教学内容设置,甚至所有的年级学习的内容都一样;动作及其难度的设置没有从学生本身的条件考虑;教学后的考核标准不够完善等,这无疑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和武术发展本身的滞后不前。武术是一项系统性、延伸性很强的体育项目,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是不可能完整实施的。

3 中学武术教学的发展策略

3.1 学校要重视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就已经被列入《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可发展至今,在中小学的体育武术教学中真正贯彻执行的又有多少呢?学校领导是否支持武术教学,是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发展与否的关键。只有学校大力支持和加强武术教学管理,才能让国家教育部所颁布的政策不形同虚设。

2009年“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首家试点挂牌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稻地镇中学就很重视武术教学。王立光校长说:“作为一名校长,我有传承中国武术文化的责任。我要让武术从我这里开始传承下去”,正是在重视武术文化传承思想的领导下该校以“以活动为载体,活动以体育为龙头,体育以武术为亮点”为办学特色,为武术及传统民族文化在中学阶段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因此领导是否重视、是否能明确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比重和地位,是武术教学得以生存的先决条件。

3.2 加强武术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

3.2.1 武术教学要技术和理论同步进行

在技术传授的过程中,要加强理论的教学,比如动作攻防涵义的讲解等。学校武术教学要从“短、易”入手,这是解决目前中学生喜欢武术而又不愿意上武术课现象的关键所在。高年级的学生,在武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加武术史、武术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等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传统特色,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现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下,中西方文化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以及中西方体育文化互补的发展、融合现状都是需要讲解的理论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强调价值观和精神道德的教育,根据时代的需要,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武术的发展。

3.2.2 加强武德教育

武德即崇武尚德的精神。它是武术界信仰的一种言行准则,习武者按照它修养身心,规范举止,品评善恶。武德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容。当今的武德不仅包括着过去传统的一些具有人民性的道德,同时还包括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新的内容。如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戒骄傲,富有正义感,助人为乐以及刻苦练功等,而且在各门派的武术中要“以武会友”,共同进步,尤其要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耿耿忠心,要有民族自尊心和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气魄,要有勇于攀登世界高峰的雄心壮志,要有为振兴中华无私供奉的崇高精神。

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它是武术发展过程中习武者道德的最高评价,也是对社会人群的基本要求。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最好表现形式,它追求谦虚谨慎,不骄傲自大的处世态度,是塑造人道德思想的最好方法。学习武术之前要先认识武德,在中学武术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的道理。在武德的教育上一定不能忽视,它是培养下一代德行兼备的关键所在。

3.2.3 增加武术专业知识教育

中学生作为成长的未来社会的新生力量,此阶段接受的知识很可能改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中学武术教学中适当传授武术相关专业知识,对他们了解武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学武术教学中进行的武术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应侧重以下几点。

3.2.3. 1 武术的流派、特点

中华武术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体系。如少林、太极、南拳等,对于他们不同的发展、特点,有必要向中学生做一个概要的介绍,增强他们在学习武术的初级阶段对武术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武术的兴趣。

3.2.3. 2 武术史

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对于中学生来说,让他们了解相应的武术发展史,对他们正确、全面的认识武术有很好的作用。当然对于中学阶段的武术史教育要采用故事化的方式讲解,如岳飞、霍元甲等一些历史人物习武报国的事迹,既能了解武术精神,又能了解一些拳种(岳家枪、迷踪拳)的创立史,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加武术发展、传承的历史知识。

3.2.3. 3 了解武术动作的技击含义

武术的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特征。也正是这一特征吸引了大多数青少年以及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积极学习、研究中华武术。在中学武术教学中,应在教学动作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解攻防技击含义,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初级阶段就了解武术不是“花架子”、“花拳绣腿”,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满足学生学习武术的心理需要,同时使学生在习练武术的同时初步感受到中华武术的神奇魅力。

3.3 优化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

3.3.1 注重教材的编写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过程要实施,教材是首要环节,所以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的特点。中学武术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其规范化、系统化,能够体现不同年级的个性特点,体现可读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能够看明白,并感兴趣。

3.3.2 教师队伍的优化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武术教师亦然。武术教师不仅要求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求有足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因此要加大培养和提高中学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优化教师结构。如各个学校可根据情况,经常举行武术教师的业务培训,或让学校武术教师走进民间传统武术拳师,进行技术和理论上的学习和交流,提高业务能力,从而强化现有教师群体的武术知识、技能,构建一支合格的武术教师队伍。

3.3.3 教学内容

每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在设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科学设置其教学内容。如中学阶段太极拳的教学可以先进行8式、16式的教学,先让学生接触太极拳一些简单的基础动作,有利于以后系统的太极拳学习。而不应该一接触就学习动作较复杂的24式太极拳。在武术套路的设置上,各地还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编排不同拳种流派的特色拳,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新鲜的知识,又利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河南可以选编一些较简单的少林特色拳进入学校武术教学中,而南方则可以选编南拳系列等。

3.3.4 教学反馈和评价

教师教了,不代表教学过程就结束了,“教”只是完成了教学环节中一个部分,教的效果如何才是关键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学后要重视教学的反馈。要从学生本身出发,从学生学习后的反馈中去衡量教学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的反馈要客观实际,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武术教学的评价是武术教学发展完善的关键环节。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积极贯彻新课标的评价宗旨,从多维的角度出发,注重综合能力的考较,分等次而不排名,由此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年级或全校的武术比赛,促进学生对武术内容的掌握,进一步辅助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3.3.5 教学方法

中学武术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采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或是实用教学、比赛教学等方法。可以利用一些武术的影片加强对武术动作的细化分析;在技术教学中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声、配音乐等;采用让学生看一些积极的武侠电影以激发其对武术的兴趣。在讲解攻防技击含义时,可采用实践法,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之间相互“切磋”动作的攻防用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定期举行小组内部个人的、班级内部、年级内部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提高武术技能。同时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3.4 发展各种武术专项制度

3.4.1 俱乐部形式

为了照顾到不同个体的差异,可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校里积极开展武术俱乐部,使武术的学习过程实现课内外一体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引起的学习兴趣能在课外继续得到延伸和发展。这样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还强化了武术在学校的传播和发展。

3.4.2 组织武术协会或单项拳种的协会

组织武术协会可以增加学生对武术兴趣的培养,让喜爱武术的学生有机会在一起进行交流对武术的认识和练习武术的心得体会。中国武术流派众多,内容丰富,地域的不同,呈现出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拳种流派,单项拳种协会的成立,可是让学生掌握地域武术文化,利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4.3 实行段位制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中学图书馆 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55-02

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现代中学教育更重视素质教育,更重视学生品德、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中学图书馆内涵直接影响着中学素质教育的成败。中学图书馆是为中学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是学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传统的中学图书馆以收藏、管理、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需文献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但随着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中学图书馆的电子文献的数量也快速发展,在网络环境下中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图书资源因其存储不受馆藏空间限制、检索效率高、更新速度快、支持多用户等特點,使其在中学图书馆中的地位备受关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学图书馆的内涵建设,提高图书馆整体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学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务必关注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1 网络环境下中学图书馆的现状

1.1 传统管理模式受到数字化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中学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大都停留在“面对面”、“一对一”传统的服务模式上,图书馆的所有工作以图书馆的馆藏为核心进行展开,采、分、编、图书加工、借阅流通一系列业务工作仍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劳动量大,速度慢,而且不规范,造成了图书馆基础工作效率的低下,多数图书馆藏书仍以印刷品为主,载体形式绝对单一,绝大多数馆收藏新型电子出版物的能力低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记录文献的新型光盘、磁盘等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已打破了传统的印刷品一统天下的局面,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图书馆要以快捷的速度,先进的设备为用户提供新型服务,与之相比的是,中学图书馆的绝大多数设备都相当落后,拥有现代管理设备的馆也为数不多,深层次的参考咨询和情报检索开展不起来,服务手段及设备的严重落后,使相当一部分中学图书馆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而被远远的抛在了后头,这成了制约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一个因素。

1.2 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知识结构和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

要想实现中学图书馆建设跟上网络环境的变化,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首要因素之一。在网络背景下,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在图书馆中得到应用,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图书管理的业务知识,又要掌握网络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但很多中学认为图书馆在中学教育中只起到辅助作用,因此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较少,图书馆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管理人员业务学习和馆际交流机会较少,使馆员的业务知识和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不能与时俱进。大多数图书馆员认为,自己是图书的管理者和主人,而不是服务者,简单地将图书馆看成本校师生的图书“借阅室”,习惯于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性工作。在服务理念上也有一定的封闭性,由于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师生,与外界联系少,逐步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内向、固定型服务理念。

1.3 资金和技术投入少,数字化水平低

在网络和数字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高校和大型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重视,在资金和技术上都加大了投入。然而,与此相反,中学图书馆大都成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旁观者。数字化图书馆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并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方便信息的存取,所以数字图书馆建设技术要求很高,中学图书馆一般不具备从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技术力量。传统的中学图书馆系统维护部门往往人手较紧,如果要适应数字化工作的进展需要,图书馆要在原来各业务部门(采编、流通、阅览、读者辅导等)传统服务上增加、明确数字化职能部门,而这将会带来图书馆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困难。

1.4 师生主动利用馆藏资源的积极性影响图书馆功能的最大化

图书馆是师生们学习充电的最佳场所,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更加快捷方便,更多师生倾向于在网络上查找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相比之下,传统图书馆的信息量明显逊色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储存,且知识信息滞后,难以满足读者对及时信息的需求,同时网络资源可以随心所欲地被读者所复制、下载、移动、打印等,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方便。现在中学图书馆大多数仍注重向读者提供更多的纸质文献,使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与教师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和高求明显脱节,很多图书馆虽然千方百计增加文献典藏量,更新上架,提高文献质量,有针对性的改变藏书类别,力求做到贴近读者,但现在中学师生们更重视学科的前沿动态和与学科紧密相关的教辅材料,使致馆藏的流通量和文献信息的利用率明显降低,这样严重制约图书馆功能的发挥。

2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2.1 更新服务观念,提升信息服务品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实体图书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给它的振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者要变革传统的经验决策观念,改变以藏为主和封闭式服务,树立开放意识、商品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出击,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服务要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树立以信息利用效果作为标准评估图书馆工作的观念,大力倡导开拓进取,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引向深处。

2.2 加快数据库建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对于中学图书馆而言,数据库的建设是信息资源电子化的核心,是主力。中学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馆藏规模,各中学图书馆根据学校科目特点,已建立了完整的馆藏体系。随着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在图书馆内部有条件地逐步将本馆的特色馆藏数字化,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将文献载体形态由印刷型向数字化电子方向发展,建立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网上信息资源导航数据库,使中学图书馆的电子文献馆藏保持自己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实用性。同时要改变图书馆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的状况,利用网络信息共享的便利性,编制联合目录,建立全国或地区性中学图书馆数据库,实现联机检索,实现馆际互借,共享信息资源。

2.3 加强特色馆藏,打好信息网络基础

网络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取代馆藏资源,一是网络信息资源多是在印刷型文献基础上形成的,以二次文献居多,利用价值低,二是网络信息杂乱无序,任何人都可在网上发布消息,可信度低。另外有价值的信息都需要付费,一般的小型馆难以支付。从现实来看,“无纸社会”时日尚早,电子文献不能完全取代纸质文献。印刷型文献浏览方便,还是很适合大多数人,是信息交流的主要资源。在21世纪,实体图书馆是不会被取代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会并存互补,因此中学图书馆应该继续以搞好自己的特色馆藏为主,为网络时代的图书馆的发展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

2.4 提高馆员素质,打造一支多功能馆员队伍

图书馆的采访、分编、典藏、流通、咨询等每项工作都需要有经验的人员去完成,特别是互联网在图书馆应大力应用,如果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图书馆学术研究队伍是无法稳定支撑图书馆这座大厦的。在当前的图书馆工作中,除了要认真完成一般的借阅服务、情报服务等外,网络下的图书馆员,还应当努力掌握图书馆知识,掌握不断深入的情报检索技术,适应网上人机对话的需求。工作中除了应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主要读者的专业知识,新兴学科的发展动态,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知识,并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新知识,使馆员的知识与技能不断得到补充、拓宽、提高,做一个集信息、管理、技术于一身的信息主管,更好地完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各项工作。

2.5 多管齐下激发读者求知欲望,促进图书馆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中学图书馆要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学校的专栏加强宣传活动,使师生们对图书馆藏书的新动态和新格局有全面的认识,对图书馆能提供的网络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注重网络阅读导读引导,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超文本,图书馆要当好信息的导航员,推荐专业站点和热门网站,有针对性地引导师生掌握鉴别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和方法,使之明确阅读目标,防止网络迷路;第三要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确保阅读效果。日益丰富的网络信息,为师生提供个息的同时,也滋生许多负面影响,图书馆应建立严格的网络分级审查制度,减少对青少年学生的毒害,营造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确保积极健康的网络阅读效果;第四要培养师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师生在网络图书馆中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积累有益的经验,帮助他们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阅读理念、态度和方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福云.试论高校图书馆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2):89~91.

[2]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86.

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现状、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教材、汉语

发展趋势,学科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国际流行的学科名称为“第二语言教学”,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又可以称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教授外国人汉语规律的学科,它探讨怎样使学习者又快又好地掌握运用汉语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是有特殊重大意义的学科。在当今这个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常常跟一个国家、民族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向世界推广自己的语言,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了解和各方面的交流。依赖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反过来,汉语的推广又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增进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例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建校34年来,已经培养出4万多名懂汉语的国际友人。他们之中已经有很多人活跃在国际交往中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毫无疑问,培养更多的真正了解中国的国际友人,对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应用学科,而且是一个年轻学科。把它称为年轻学科,也就是说它的发展还很不成熟,这个学科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和值得研究的题目。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始于50年代初。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我国学者正式提出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建设,始于1978年。近2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一边努力实践,总结经验,一边学习和吸取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使学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有重要意义的年轻的学科,国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提供了便利的发展环境。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外交流逐渐增多。随着“中国热”在世界各国的掀起,汉语学习也逐渐加温。我国政府对对外汉语教学非常重视。国家教委1989年5月《关于印发〈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一文中明确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1993年国家教委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为了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领导,1987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教委、外交部、文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政府部门及北京语言学院组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国家教委负责人任组长。日程工作由其常设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负责,第一任办公室主任为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吕必松。

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教学,谓之“致广大”;全国语言学家及教育学家对对外汉语的全方位研究,可谓之“至精微”。二者结合,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良好局面。

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家的推动下,在全国语言学家及教育学家不懈研究下硕果累累。

㈠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面更是取得巨大成就。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专家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以及汉外语言对比诸方面的研究,成果甚丰。正如赵金铭所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专家学者们也越来越注重科学的学科方法论建设。从对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汉语习得过程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以及近几年发表的论著中,可以看到,大家都在尝试综合借鉴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统计学的方法解决教学和研究中的各种问题。㈡、建立了日趋完备的教学体系。

1教学层次逐步齐全。近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一个深刻的变化是,从过去以汉语预备教育和短期语言培训为主,逐步增加了正规学历教育的比重。1975年原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创设了外国留学生汉语本科专业。接着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校也相继开设。尽管专业名称不尽一致,有的叫“汉语言”,专业,有的叫“现代汉语”或“语言文化”专业,但其基本性质同属“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则是肯定的。目前的学生人数也在稳步增长。另外,各校学习汉语的外国硕士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2、教学设计日趋完善。随着本学科的教学层次的完善,多所院校建立了对外国人的汉语本科专业、硕士专业,短期汉语教学、速成汉语教学更为普及。经过多年的实践、调整、打磨,在教学历史稍长一些的院校中,为各种教学类型、层次设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大纲、教学管理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历史较短的院校也在积极向较悠久院校学习,试图尽快规范地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

3、教材建设成绩显著。自1978年以来,我国各对外汉语教学单位编写的教材达数千种以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本科教学系列教材和短期、速成系列教材。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对外汉语教材也呈巨大的增长趋势。我国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特别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著的汉语教材,在世界各国被广泛采用。㈢ 形成了本学科专家队伍

l、经过40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在理论和实践上卓有建树的专家、教授队伍。一批中青年专家也在成长。据1994年统计,对外汉语教师中有教授70多人,副教授50。多人,讲师800多人。到1996年8月,已有1200多名教师获得国家教委汉语师资审查委员会颁发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

2、学科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也日趋完善。1983年起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先后设立了培养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1986年起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几所院校先后在现代汉语专业下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硕士学位。这些院校已经培养出一批本学科的专业人才。1996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获准招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最近,有关机构和专家经过认真的研讨论证,提出应当设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博士学位。

从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来看,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有着良好前景与发展潜力的学科。

随着国内各高等院校学汉语的外国学生日益增多,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逐步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日益受到重视的领域,成为我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条渠道。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无疑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在世界上的声誉。40年来,伴随事业的发展和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发展,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另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选读汉语学生人数的增加是可以预期的。最让我们感到安慰的是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动机,已经由猎奇而转向实用。然而,美好的远景意味着更重大的挑战和责任,我们必须在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和教法改进上,做出更大的努力。目前国内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30多所,1996年在校就读的外国学生达37000多人,专职教师在2000人以上。此项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一项发展的系统工程,要进行跨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在不断引进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努力挖掘汉语的特点,创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法。以此为目的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善于换位思考,让不同的思维方式相互渗透和交融,共同建设好学科,做好推广。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趋势。

1、研究重点的转变。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至少应该是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三个学科的交叉,当然它也涵盖其它学科的知识,如: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传播学和化学等。我们中国文化里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实质上是做文化的传播工作,这个文化传播得考虑接受者的心理,要想地让外国人能够了解和达到深刻的理解,是个很艰巨的任务,是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所以必须注重教授的方法与手段。所以我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应从研究语言为主转化为应用、教学为主,真正的走出去,走到世界上要求学习汉语的人群中去,带着他们认同的教材,以适应他们的教学法,去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的转变。

2、高质量教材的编写。教材的创新已经提出很多年,教材也编出上千种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完全满足世界上学习汉语的热切需求。就目前的情况看,对外汉语教材大多是通用型的教材。这种情况难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母语、不同学习环境的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此外,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语言的不同天赋等,也会令学习者选择不同的教材。所以,教材的品类应繁多而齐备,覆盖面要广,不应留有空缺。这可看作是对外汉语教材的系统集成问题研究。所以编写的教材应该是精华、实用、有趣、好玩,因地制宜为其主要特点。经过综合分析总结出教材的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①要讲求科学性,②提高教材针对性③讲求教材的趣味性④要注重泛读教材的编写

3、要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法的适应性。相对于国外灵活的教学法,国内传统的教学法过多依赖教材,课堂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一般以教师为主,有“重教轻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严格的课堂管理中,强调教室、强调自己的座位,老师也不敢放开,担心过分放松,会造成课堂上活泼有余、严肃不足和自由散漫的混乱场面。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不同,在严重“尊师”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严肃,学生过分紧张,更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感到疲惫懈怠。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对已经习惯灵活互动的外国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很难适应。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探索学生的好奇心;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应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学生享受学习的充分自由,学习比较轻松愉快。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是朋友关系,可以互相自由地交往、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提示的作用。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压力,造成欢快的教学气氛。所以要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法的适应性,4、对外汉语教学普及性。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化的、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日益情深,并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华学习汉语的人已达8.5万人次。世界上有85个国家的21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3000万人,汉语热正在升温。先说周边日本和韩国。日本学汉语的人是100万,95%的日本大学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韩国有200余所大学、120余所中学开汉语课。因此要在注重对外汉语教学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世界各地汉语教学的大众性,普及性与可接受性。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到可以与国际上第二语言教学界同行对话的层次,也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建设,汉语正加速走向世界。正视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展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加快推进国际汉语的扩展。

参考资料:

李泉(主编)(200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商务印书馆。刘颂浩(2004)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篇5

教学改革我校一直在搞,我个人认为教学改革改的应该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课堂讲解支离破碎,把文章讲成一堆堆支离破碎的零件,使学生无法整体把握全文。而且课堂上老师设置问题过多,在抛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过多思索交流的时间就开始“灌鸭”,学生就坐着听,呆板的抄写,很少用脑想,用脑记。最为糟糕的是,很多教师为了完成这节课的课堂任务单纯的就课文讲课文,没有与学生生活体验相挂钩,不与相关知识内容相联系,不能充分诱导学生留意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改革,就是将以前的被动式听课转变为主动式参与,师生能进行良好的互动。

拿语文教学来说,以前教师们没有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老师们的教学思路公式化,整个教学环节很少听学生的想法。另外,很多老教师对课本熟悉,甚至能倒背如流,但也正因为如此,局限了他们的创造更新意识,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更没有因材施教。还有,大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在于过程,对于课堂导入并不注意,几乎没有花时间的直接介入课题,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讲解课文和提问中,在讲完问完后让学生“抄”加深印象以达到下次再做这道题目不会错的目的,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基础知识教育与基本技能训练脱节。

而身为教师,就要懂得寻找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学改革中,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提出的要求,我就我个人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引趣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语文奥秘世界的探索过程,先用“电筒”照,照亮前方的路,就顺着灯光摸进去,豁然开朗。试想,开端引趣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设疑”还可以有“猜谜语导入”“悬疑导入”“故事导入”“小品导入”“图片导入”“音乐导入”等等。记得我在讲《猴王出世》一篇课文时我就将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下下来,然后用手机播放(受限于多媒体教学在农村教学中的不普遍性),让学生听音乐猜测这是一个什么场景,当时学生就喊出来《西游记》,猴子出世,风吹浪打,孙猴子吸收天地精华从石头里蹦出来,直飞云霄……于是,那节课一开始学生就兴趣高昂,结合记忆中电视里的猴王出世的画面,课文中的句子就更加生动易于理解,想象的画面在脑海里一一展现。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好的开始可以让学生兴趣高昂,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整堂课,甚至忘记这是在“学习”,全当是在“探索”。

二、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老师在教学中应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我喜欢的**植物》时,在课堂上我就布置好同学们这节课到课堂外去寻找你要写的植物,观察好它的特点,记录下它的特点,然后可以带一片它的叶子或者带一片它的花瓣回来,下节课咱们就拿着这片叶子或者这片花瓣来写写它,说说它。于是,这节课,孩子们散布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或者蹲在一株万年青旁,或者站在一棵杨树下……交头接耳,奋笔疾书。可想而知,下节作文课,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展示自己的发现,语言也空前的真实生动。

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容易产生同样的情感,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回忆体会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件事――叫正在农田里干活的父亲回家吃饭,让学生回忆自己喊父亲的说话方式,回忆母亲喊父亲说话的方式,回忆奶奶喊父亲的说话方式,先说,后写,以此帮助学生回忆理解“人物不一样,身份不一样,说话的方式语气也不一样”,有了这种经验,学生在写人物时也就写的更加生动传神。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细节,也更好的帮助学生写作文时抓住细节,刻画细节。

四、站在孩子的高度,创造孩子的视角 成人的世界总是不及孩子天真童趣,于是这就造成了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这份距离把握好了就是有威严又受欢迎,没有把握好那这份距离就是一种隔阂。生活中如此,课堂上也如此。在课堂中,如果适时的用孩子的语言表达那就更容易拉近学生与自己的距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成功完成课堂任务。

五、体验情感,感同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一种片面的倾向,强调认识信息的传递,教师将活生生的课文肢解,使学生难以从课本中汲取思想、语言的营养,感受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运用情感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知情并茂,以情促教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音乐与画面将蕴含在教材中的显性情感因素展示出来,也可以通过某些动作使学生从心底与作者产生同感。记得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中,当我讲到“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时,我让学生们也握紧拳头,然后我将那个画面读了一遍,然后问学生“此时你握紧的拳头最想干什么?”学生回答“我最想揍那个洋人”“我愤怒得最想揍那个中国巡警”我便顺势引导“那就请你们握紧拳头,带着你们的愤怒再来读读这句话吧”。于是,这堂课学生们在拳头中与周恩来感同身受,体会到了“握着拳头的愤怒”的情感。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篇6

金琴琴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对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

在2003年7月至 2006年7月,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承担的《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调查,对全国10省市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实验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较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记录和实验思维能力等化学实验能力诸要素均亟待提高。

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与实验意识等较差。

情境一:“老师,烧瓶炸裂了”

在《氯气》分组实验中,有一小组学生(两个都是女生)在制取氯气时,由于先加热后放浓盐酸,导致烧瓶破裂,饱和食盐水倒吸到烧瓶内,反应停止。此时,这两名学生显得“束手无策”,准备不再继续做下去。在老师的要求下,她们才拆下装臵,换了一只新的烧瓶,重新配饱和食盐水,装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当再次进行实验时,她们居然还准备先加热,后放盐酸。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不至于“重蹈覆辙”。

情境二:“我家没有原电池的材料”

某个周五,学习完了《原电池原理及应用》一节,我布臵学生回家制作原电池,哪知周一上课一问,只有8个学生回家后自制原电池,33人说“忘记了”,18人说“记得,但我家没有制作原电池的材料而没有做”。

相似的情景可能许多化学教师也遇到过,笔者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这些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能力如此欠缺?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教学中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对2007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答卷的分析,发现第II卷实验题的得分率最低,主要错误表现在(2)、(4)两问。统计发现(2)、(4)两小题零分率很高。(3)小题由于题设开放性大,所以得满分的同学也很少。经统计,被抽查考生在这道实验题的平均得分为4.94 分,占总分的 33%,反映了多数考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较差。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 长期以来,由于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对实验功能认识的局限性,以及高考实验试题命题的局限性及书面笔答的考试形式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间的矛盾,从而导致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认识和方法上的某些误区:①实验目的:以培养兴趣、获得感性认识为主要目的的多,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多种科学素质品质为目的的少。②实验内容:验证性的实验多,探究性的实验少。③教学方法:“画实验”、“讲实验”、“看实验”和“电脑模拟实验”的多,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少。④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唱独角戏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或者是,学生看热闹的多,积极思考的少。⑤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约束的多,学生自主发挥的少;或者是,学生“照方抓药”的多,设计、评价的少。以上误区都严重妨碍了学生全面、完善的实验能力品质的形成。3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思考

转变实验教学观念,丰富实验教学功能,深入挖掘教材实验内涵,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是实施实验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验综 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3.1 演示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涵,针对实验的每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设疑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和总结,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弱电解质的教学中,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与pH的关系往往容易混淆,思维容易受阻,对此,我尝试设计以下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①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和盐酸哪一个pH较大?②等pH的盐酸和醋酸哪一个浓度大?③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足量锌反应,哪一个反应速率快?最终生成的氢气是否一样多?④等pH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足量锌反应,开始哪一个反应速率快?反应过程中哪一个反应速率快?最终生成的氢气是否一样多?⑤等pH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稀释相同倍数后,pH哪个大?⑥两瓶酸,一瓶强酸,一瓶弱酸,如何来证明哪一瓶是弱酸?

3.2 学生分组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用“头脑”去做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时,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不放心,怕学生不会做、怕做错出事故、怕浪费药品等等,因而采取了“讲解——示范——严格模仿”等“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模式,使得多数学生是在用“手”做实验,而不是用“头脑”做实验,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的形成。而更有效的方法则是(以“硫化氢的性质”实验为例):①组织好学生课前预习(H2S的物理、化学性质等);②阐明重要仪器、试剂的使用原理及注意事项(启普发生器的使用、H2S的毒性等);③创设问题情境(点燃H2S前的要进行什么操作?如何验证H2S完全燃烧的产物?设计H2S不完全燃烧的方案?如何减少实验中H2S造成的环境污染?);④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并总结完成实验报告。3.3课外实验: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化学问题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而且在近代热点科学技术发展中亦起着基础性作用,因而被誉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联系生产生活实践,广泛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验活动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而且对中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时所应树立的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质均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篇7

1 北京101中学以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武术教学开展现状

1.1 北京1 0 1中学武术教学开展现状

北京市101中学现如今的武术类课程分为两种, 一种是体育与健康必修课;另一种是武术选修课。必修课是按照《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 对当中的形神拳进行普及, 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基本认识。武术选修课也是101中学的一大特色, 此课程针对高一、高二同学开设, 每周一节课, 分别有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刀这三种课程, 经过调查, 武术选修课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选修课一起供学生们选择,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选武术选修课的学生表示对这类选修课表示喜爱。

1.2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武术教学开展现状

该校武术教学通过武术选修课、成立武术课余训练队、普通体育课等形式进行武术知识的传授。选修课主要以培养学生兴趣, 修取学分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内容涉及刀术、剑术、拳术等。业余武术训练安排在课程任务结束之后, 在专门的场地进行培训, 以俱乐部课程的形式进行分类教学, 内容项目涉及刀术、剑术、传统拳等。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学生学习武术知识最主要的从体育课以及选修课两种途径, 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学校专门开设的武术课以及校内外体育训练获取武术知识。

2 两所中学学生对本校武术教学现状的反馈

2.1 两所中学武术教学场地的选择

通过表1可以看出, 中学武术课的开展和进行主要在校园室内 (外) 空场地和操场进行, 这2所学校是海淀区重点中学, 无论从师资、学生素质、升学率、教学硬件配备、校园建设等方面都是相对具有优势的, 但是在体育教学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校方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也可能是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除了场地这个问题之外, 校方在教学器械的配备上还是相对健全的。这两方面的落差可以说明:学校遵从教学大纲的要求, 认真完善教学设备, 但是由于自身条件以及主观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完全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

2.2 学生对现存武术教学内容的反馈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的含义理解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欠缺。这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对武术只是限于学会动作和模仿动作上, 而缺少了对动作本身的实用意义和价值的掌握;学生对武术的热情高度不等造成学习效果的不同;教师仅仅为了教会动作而忽视了对其实际含义的教授;男生和女生对武术理解的差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武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所以教师需要在武术教学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动作含义的教学和理解, 在武术文化渗透方面需要做好宣传和普及, 减少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和上课任务, 要加强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和要求上, 要根据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进行, 使之对身心发展有益。

2.3 难易程度的评析

大多数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武术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上反应为“还可以”, 说明这些知识和实践动作的学习在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 而且对武术也有一定的兴趣, 也有一部分学生反应动作“简单”或者“太简单”, 而认为武术学起来很难的学生相对较少。这说明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难易程度方面还是相对比较合理的。但是难易程度的评判上会存在男女差异、年级差异、上学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在同一调查时期显示, 得出结论,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难易程度上还是相对合理的。

2.4 中学武术师资调查

通过表2可以看出, 学校的武术课程多数由武术专业毕业的老师进行授课, 有一部分是学校的体育老师而不是武术专业的老师, 而有赛事或者重要训练的时候学校会外聘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 有一部分有学生不了解老师的武术资历情况。但是根据实际专家访谈得知, 这2所学校分别只有一名教师是武术专业方面的老师, 其他体育教师也可以在武术教学上进行教学, 但是技术和经验相对欠缺。这2所学校的师资、校园建设、学生素质、升学率以及各方面建设都是拥有绝对的优越性的, 但是在教学师资上有专业方面的欠缺性。

2.5 学生对武术老师在教学方面的希望和要求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学生希望武术老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一些实用的动作, 要求不要太严格, 能融入学生当中, 教一些有风度帅气的动作, 并能学到实用的防身本领。通过对师资的调查发现, 学校的体育老师是武术教学的最主要的资源, 实际情况发现武术专业的老师欠缺, 近2/3的武术课由非武术专业的老师进行授课。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调动课堂气氛, 能学习到实用的动作, 并能跟学生融为一体, 这是学生也是课堂期望达到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通过对这2所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得出, 学生对武术的学习还是充满热情和积极性的, 而且学习认真程度比较高。 (2) 学校武术教学场地存在很大的问题, 但是对于普通武术课在操场学习还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武术训练和参赛集训则需要有专门的训练场地。 (3) 中学体育教师师资方面就目前现状来看, 除了武术专业毕业的老师之外, 学习普通的体育老师在武术能力方面存在缺陷, 需要加强自身教学能力。 (4) 学校在教材选择和兴趣培养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不偏离教学大纲且完成教学任务) 。 (5) 学生对武术动作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从性, 在“攻”、“防”、“技”、“击”的含义理解上和对武术传播的概念上不清晰。

3.2 建议

(1) 在学校和教学建设上, 校方和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在硬件设施和场馆建设上要尽量满足教学需求, 例如:根据不同项目和教学任务设置相关设施等。 (2) 在教材建设方面, 应多涉及具有实用性和防身性质的内容,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武术的使用价值, 而不仅仅是花拳绣腿的动作演练。另外, 在课时设计和上课人数上也要根据课程特点适当调整和改变, 如:增加课时安排和调整上课人数等。 (3) 通过实际调查, 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和热情还是很高的, 对武术充满好奇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武术, 所以应在教师方面进行强化和提高, 做到教师能够很好的融入学生, 并能教授实用性并具有防身性质的内容, 这需要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职业技术培训, 提高职业技能。 (4) 在教师自身方面, 要不断自我提高和完善, 不仅要上好普通的体育技能课, 而且要加强在多项目的学习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5) 在学习和教授武术动作的同时。要加强对武术文化和知识的普及, 不单单是学习动作, 更要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

参考文献

[1]闫存慧.弘扬武术与中学体育教学浅议[J].武术科学, 2004, 12 (6) :70-71.

[2]耿培新, 季浏.体育教师怎样尽快适应新课程[J].中国学校体育2003, 6 (6) :8.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篇8

一、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调查

1.学生对历史课的感兴趣程度。

16%的学生对历史课特别感兴趣;62%的学生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18%的学生对历史课不太感兴趣;4%的学生对历史课没有兴趣。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历史课,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大。

2.学生对史料的理解。

8.2%的学生认为史料就是文字资料;6.4%的学生认为史料是视频及口述资料;4.8%学生认为史料是历史遗址、雕塑等实物资料;80.6%的学生认为史料包括以上全部类型。调查表明,学生对史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3.学生获取史料的途径。

44.4%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取史料;28.2%的学生通过教材获取史料;8.8%的学生通过课外书籍获取史料;13.6%的学生通过网络等其他媒介获取史料。调查表明,学生普遍通过课堂教学及教材获取史料,且获取史料的途径趋于多元化。

4.学生对教材史料的态度。

28.25%的学生表示仔细阅读过,希望再详细一些;50.14%的学生表示见到就会浏览;21%的学生表示只会对比较感兴趣的史料进行浏览;0.61%的学生表示根本没看过。调查表明,学生对教材史料是比较关注的,部分学生还想了解更多的史料。

5.学生对课外史料的态度。

87.71%的学生表示喜欢;12.29%的学生表示说不准。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多了解一些课外史料,补充教材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二、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应对策略

1.明確史料概念,认识史料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学生对史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丰富史料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史料的兴趣。

由于史料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史料的呈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呈现史料。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控制多媒体史料的篇幅,避免学生忙于观看幻灯片,无暇思考。

3.以教材资料为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学习能力。

由于当今的历史教学存在课时少、教师水平不一、学校条件有限等各种不利因素,教师要大力整合教材资源,把教材中的资料作为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提供新的史料,丰富学生的观察视角。

学生是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要提供史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李鸿章是一个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叙述,学生就会认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卖国贼。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此,教师可提供以下史料。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

总之,史料是研究与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它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发展、历史观形成、历史方法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篇9

摘要:中学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环节必不可少的内容,适应新的改革发展浪潮已成为大势所趋。文章结合时代背景与教育现实,分析现代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对策,以全方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问题;体育素养;身心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过去以文化成绩为主的旧教育思想已经被甩在了后面,随之而来的是新课改潮流下所盛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而体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学校和社会的不断重视下,其发展也开始提上日程。并且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各个学校也都顺应改革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了中学体育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各个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跟新课改的发展步伐,以新的目标与内容指导体育,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发并研究新环境下的体育课程活动,以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为最终目的。

一、中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中学体育水平相较之于过去已经有了飞速的提升,但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因此,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体育为文化课让步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脑海里。当前,仍然存在着体育课被占用的现象,一些教师对体育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轻视。尤其作为升学年级的初三、高三或者是期中、期末来临之际,更是将体育课作为补课补觉的最佳时机,体育课往往被语文、英语、数学等其他科目取代。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阻碍了体育的发展,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完全丧失了用武之地。其次,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学校体育设施的简陋甚至缺失是影响体育发展又一重要因素。乡镇学校体育设备不完备一直是教育存在的困难,许多学校把大量的教育资金都用在了文化课设施建设上,如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而很少投入到体育场地的.维修或者是购买体育器材上。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体育质量的提升形成了阻碍,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第三,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评价方式的单一。学校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仅仅以是否达到相关标准为依据,而对学生的体育课程的参与度以及他们自身的身体素质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丧失了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导致体育教学的不成功。

二、体育课程问题的解决之道

首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体育训练和教会简单的体育技能,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体育思想,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绝不能避轻就重,蜻蜓点水般地做做表面工作,而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案并切实执行。

其次,学校加强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不断完善体育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同时,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创建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方法,建立和谐愉快的上课环境,让体育课成为学习之余减压放松的好帮手。提高体育课的乐趣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对于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也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第三,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当前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是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品德高尚、体格健全、身心发展良好的现代化新人。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其作用不言而喻,为社会培养身体健康的合格人才将和文化素质一样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的体育发展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要想使体育真正成为提高中学生素质强劲有力的助手,就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当前,教育界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有目共睹,其重要性在家长和学生的观念里也逐步增强,而相对应的,出现的这些问题也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就要进一步提高家长和学生的体育意识,让体育成为全民重视的课程,让体育意识成为大众的意识,从而为我国全民身体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渐趋深入,新环境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已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新课改带来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但教师不能因此过分追求新式的体育教学方法,而荒废了旧有的教育方法。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新旧内容的基础上将它们加以整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体育教学氛围,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华卫,潘绍伟.对我国实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2).

[2]叶景祥.我国学校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发展轨迹和趋向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01).

上一篇:新党员发展工作的基本要求下一篇:七夕节是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