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畜牧事业 我无怨无悔(精选4篇)
1987年盛夏,我怀着一颗年轻火热的心,走出了豫南农专的校门,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决心以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畜牧事业的发展做一番贡献。然而当时畜牧这个行当,多被人瞧不起,亲朋好友都觉得上了几年大学,咋说也得弄个干部当当,成天和猪马牛羊打交道,会有什么名堂。那时的畜牧局叫中牟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工作和生活条件简陋,与自己心中想象的差距很大。有人劝我改行,说一辈子只知道和哼哼叫的牲畜打交道,难有什么出息,也不会有什么价值,甚至找个媳妇也不容易。面对这些,我动摇过,犹豫过。当我看到畜牧事业的发展对科技工作者的需要,老一代畜牧工作者一辈子献身畜牧事业无怨无悔的精神,体会到父老乡亲对养殖技术的期盼,我坚定了自己献身畜牧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畜牧业大县的中牟,是畜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与抱负的广阔舞台。然而,要有一番作为,要成就一番事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没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克难攻坚的精神和干劲,就不可能有成功。我努力着,拼搏着。
早些年,生猪养殖是中牟畜牧业的重头戏。在当时,农户饲养量很大,但多是散养,管理粗放,生猪品质差,收益低。虽然后来规模养猪场发展迅猛,但由于缺乏技术支撑,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尽管一些大型养猪场起点较高,有管理和技术的多重优势,商品猪远销和供港渠道通畅,但在出栏猪良比和药物残留等指标上受市场制约,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为了普及养猪技术,解决规模养猪无公害生产存在的技术难题,提高生猪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作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主任的我自觉地担负起这一使命,先后开展了“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规模养猪主要疫病防治规范的研究与应用”、“无公害商品猪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多项研究与开发。在“无公害商品猪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中,耗时两年多,在郑中畜牧有限公司猪场和东方正大种猪场的生产一线实地调研,指导猪场健全了多项管理制度,使防疫、消毒、车辆及人员管理都有章可循;制定了科学的免疫程序和生产技术规范,降低疫病发生,提高了成活率;建立、规范和完善生产管理档案,加强投入品监管,组装了一套生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模式。该项目结束后,《郑州市无公害商品猪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使项目区猪场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24.1%和4.64%,出栏率提高21.6%,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近年来,主抓的秸秆青贮养畜工作,我亲自编发资料,举办技术培训,开通畜牧热线,进行技术咨询,召开专题会议,开展技术讲座,深入养殖场户,进行技术指导,重点开展饲用玉米种植、全株玉米青贮、奶牛养殖等实用技术的推广。风里来雨里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姚家乡的乔家、校庄,韩寺乡的曹宋、小洪等县城周边村,形成了“西瓜—饲用玉米—蔬菜”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即5月中旬让农民瓜茬中套种饲用玉米,在8月上旬乳熟期提前整株收获,亩产带穗玉米秸4.5~5吨,收获后出售给附近的康源牧业、科技示范园等奶牛养殖公司,农户不但每亩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而且可提前10~15天腾茬赶种其他农作物。既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满足了奶牛养殖场对全株玉米秸秆的需求。同时,形成了“秸秆青贮—牛—粪—沼”的绿色环保养殖模式。种养结合,户企联姻、秸秆养牛,过腹还田,实现了农牧业的良性循环,提升了中牟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使中牟成为河南最大的奶业生产基地。
2004年初,我刚任畜牧局生产科科长,负责中牟县国家草原恢复保护项目的实施工作。为了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我夜以继日查阅资料、进行实地考察,编制《中牟国家草原恢复保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宣传资料,进行宣传发动,编写《中牟县牧草种植技术规程》,举办技术培训,在沿黄乡镇发展牧草规模种植,开展项目实施。2005年6月接任郑州黄河草业畜牧有限公司经理,直接肩负起“中牟国家草原恢复保护建设项目”实施工作。在无经验、缺技术,无机械、缺资金的艰苦条件下,带领平均年龄不到25岁、工龄平均不足一年的六个职工,在茫茫黄河滩安营扎寨,打井、建房、修路、架电,开展土地规划,进行土地平整,精心组织播种,加强草地管理,购置牧草机械,及时收割销售,经过近五年的艰苦创业,发展牧草种植数万亩。使中牟成为河南最大的优质牧草种植基地。郑州黄河草业畜牧有限公司已成为郑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叫响了中牟牧草的品牌。
二十多年来,我把对畜牧事业的爱,深深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用坚实的脚步走出了一条科技工作者的人生之路。历任中牟县畜牧局畜牧股股长、动检站副站长、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主任、生产科科长、郑州黄河草业畜牧有限公司经理等职。1999年12月破格晋升为高级畜牧师。是中国科协实用技术讲师团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会员、中国农牧渔业经济学会肉牛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郑州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中牟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牟县第七届政协委员。
先后参加过国家奶山羊、瘦肉型猪、秸秆养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欧盟援华奶业、草原恢复保护等基地县、示范县建设,参与实施了《马传贫防制》、《布病防制》、《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河南省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规模养猪主要疫病防治研究与应用》、《欧盟援华奶业项目》、《郑州市无公害商品猪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等重大科技攻关。参与制定《黄河滩区畜牧业发展规划》、《中牟国家草原恢复保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多项规划、方案。曾多次参加由农业部在呼和浩特、哈尔滨、北京、成都、贵阳、石家庄等地举办的养羊、养牛、牛舍建筑及粗饲料加工调制、奶牛乳房炎防治等技术培训;2001年赴欧洲爱尔兰参加由欧盟组织与国家农业部共同举办,为期二个月的奶业生产考察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畜牧业发展动态。
在国家重点学术刊物上发表《走技术服务承包之路》、《中牟瘦肉型商品猪生产技术科学使用值得推广》、《中牟瘦肉型猪生产技术》、《“槽料式”养羊法》、《浅谈郑州地区犊牛饲养的误区》、《爱尔兰奶犊牛饲养管理的优点》、《中牟发展草业的实践与思考》、《农区秸秆养牛存在问题的思考》、《开发利用饲草秸秆资源 加快畜牧循环经济发展》、《一个沿黄滩区县发展草业的实践与思考》等论文10余篇。出版《高效快速养猪新技术》和《高效快速饲养肉鸡新技术》著作二部,编写《动物解剖》高职高专畜牧教材30余万字。
参与实施“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6项已获科技成果奖。《规模养猪主要疫病防治规范的研究与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马传贫防制》、《布病防制》,经省级验收,达到部颁消灭县标准;《郑州市无公害商品猪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获省科技进步奖。2004年以来,主要参与《河南省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国家草原恢复保护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打造中牟 “奶业”和“草业”两大生产基地,助推中牟现代畜牧业发展。
曾获河南省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畜禽防疫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整顿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畜产品质量监测先进工作者、河南省马传染性贫血病防制工作先进个人,郑州市星火人才培训先进工作者、郑州市畜牧业新技术推广先进个人、郑州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998年被市人民政府授予“郑州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年被中牟县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动物防疫监督员、河南省优秀兽药监督员。
大诗人艾青曾经说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冯德军正是以这种炽热的情、火热的爱, 忠诚于自己的誓言, 热爱着脚下的土地, 并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选择无怨无悔。目前冯德军虽然已经退休, 但依然以满腔的热情奋战在基层第一线。
以责任彰显职业追求
冯德军1948年出生, 是吉林省九台县沐石河乡椴树村人。1964年冯德军以优异的考入县重点高中。由于家境贫寒, 父母身体不好, 为减轻家庭生活负担较重, 在县城里工作的姐姐、姐夫便把冯德军的户口迁到了城里。但冯德军牵挂着故乡的热土, 1968年8月毅然下乡回到父母所在的椴树村。在农村期间, 冯德军曾多次遇到生产队的马、骡、牛患病, 因接兽医治疗不方便、不及时, 时常得去十几里远的公社畜牧兽医站。那时的农业生产非常落后, 大牲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牲畜生病会严重影响劳动生产。同时冯德军也多次遇到生产队集体养的猪和社员自家养的猪生病了, 想给猪打药针治病, 村子里却一没有懂行的兽医, 二没有医疗器械, 把人急得团团转。有一天夜里, 一个社员家的猪病了, 冯德军冒雨去邻队的借注射针, 可是拿出来一细看, 里面的胶皮塞缺了一部分, 无法使用, 只好无奈地回来了。夜深了, 冯德军眼睁睁地看着猪在那里折腾, 没等到天亮时, 病猪便停止呼吸了。看着社员一家心痛的样子, 年轻的冯德军心里非常难受。当时冯德军心想:自己要是一名兽医该多好。
1977年恢复高考, 在填写报考志愿时, 冯德军毫不犹疑选择了延边农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当时冯德军虽然对乡村兽医工作不是很了解, 只知道农村缺乏畜牧兽医, 农民需要畜牧兽医。冯德军心想:只要社会需要, 我就要用心思好好去学, 好好去做。3个月后, 冯德军接到了延边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 冯德军高校毕业, 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学士学位证书。1981年, 冯德军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九台县苇子沟乡畜牧兽医站工作。苇子沟乡畜牧兽医站地处偏僻的小苇村, 自然条件落后, 生活非常艰苦, 但是冯德军心里非常高兴,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可以做一名乡村兽医了。他的人生理想将从这里开始起步, 他的人生抱负将从这里开始施展, 他将在农村这块广袤而又丰腴的土地上扬起自己事业的风帆。
去苇子沟乡畜牧兽医站报到后, 冯德军准备两天就开始正式工作了。站里领导分工让他和单位的两位老兽医一起做农村的畜禽疫病治疗工作。那时农村分田到户才两年, 农户养马、骡、牛的较多, 消化系统病发生也多。冯德军虚心向老同事学习, 主动多看病例, 白天正常上班, 晚上利用值夜班的时间学习, 很快就掌握了常用的兽医诊疗技术, 并能在工作上独挡一面了。冯德军勤于思考, 勤奋好学, 始终把农民的需要当作自己学习与工作的奋斗目标。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 农村蛋鸡、肉鸡养殖量的不断增加, 针对农村这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冯德军开始下功夫钻研鸡病以及鸭、鹅病, 之后还深入地钻研狗病治疗。1984年, 冯德军调到当时叫海龙县、后改称梅河口市的山城镇畜牧兽医站, 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乡村兽医工作。
做为一名基层乡镇的农村兽医, 冯德军时常骑自行车出诊入户, 几乎天天跳猪圈、进牛棚、入鸡舍, 鞋子和衣服上经常沾带着动物的排泄物和分必物。养殖一线服务工作很辛苦, 是个又脏又累又难的活计, 尤其是给母猪、母牛接产及剥离胎衣时, 四溢的污血、污水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让人很难忍受, 但冯德军毫不在意。他长年累月地深入农户, 宣传科学养殖知识, 推广科学养殖技术, 只要有养殖畜禽的地方都留下过他的身影。在山城镇的乡村, 一提到冯德军的名字, 几乎是妇孺皆知。冯德军精湛的技术和执着的敬业精神不仅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也得到乡亲们对他的深深爱戴。1988年, 海龙县科委和县畜牧兽医总站先后调冯德军去那里工作, 但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热爱乡村兽医工作, 并把它当作了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只有扎根山乡, 扎根基层, 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 自己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用平凡书写壮美人生
在诊治畜禽疾病的过程中, 冯德军注重积累经验, 同时也不忘加强学习, 更新知识。他理论联系实际, 刻苦钻研业务, 具有较高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 冯德军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先后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如《大家畜胃肠激惹综合征的防治》, 这个病名是冯德军经过几年的治疗、实验、验证, 反复深思后起出来的。这个病本来是个小毛病, 但它却是个常见病、多发病, 因此也是个老病。然而在兽医书上, 其病名竟多达10个:痉挛疝、感冒疝、风湿性疝痛、卡他性肠痉挛, 痉挛性腹痛, 神经性疝痛;中兽医书称作:伤水起卧、冷痛、姜芽痛及脾气痛等。治法也较多, 部分治法效果并不理想, 有的是要静脉注射。病名多、治法多, 并不能说明这个病复杂, 恰恰说明对这个病的认识不深刻。冯德军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 采取土洋结合、中西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效果非常好。农村畜主们对冯德军的这种疗法非常认可, 普遍认为方法简便, 疗效满意。每每有畜主前来咨询或要求诊治时, 冯德军总是安慰地说, “别着急, 很简单, 就是打个肌肉针、灌点小中药”。热情而又朴素的语言使畜主焦急的心情得以释然, 同时也对冯德军的高超的技术心生敬佩之情。
此外, 通过长期的基层实践中, 冯德军还先后发表了《犬流行性感冒的诊治》、《家畜常见角膜疾病的防治》、《犬肌肉风湿症的防治》、《马匹胶原性结缔组织病与纤维性骨炎混合发生的防治》、《哺乳期仔猪渗出性皮炎的防治》、《犬消化性溃疡的防治》、《马属动物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防治》、《商品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在疾病的治法具有创新性, 部分是首次报道, 更重要的是疗效好, 畜主满意。
在用药方面, 冯德军尽可能选用低毒性、低残留的药物。如对家畜皮肤病的用药, 早在1985年冯德军就抵制、反对使用“六六六”、“DDT”。后来市场上出现了“除癞灵”, 当时卖得挺火的, 不久证实了此药是高毒性, 高残留的药物, 给狗用后有多例致死的, 猪用也不理想, 但因猪皮较厚, 又舔不到, 故死亡的不多。后来冯德军筛选出几种药物, 用市场上散装柴油机油调匀后涂抹, 治好了几种家畜的常见皮肤病, 毒副作用极小, 用户对价格和疗效非常满意。
近年来, 农村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发展迅速, 山城镇附近的农村也有很多农民开始饲养梅花鹿、貉子、狐狸、山鸡等。特种养殖不同与传统养殖, 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不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冯德军急养殖户所急, 把养殖户的事情当作自己的工作号令, 总是在养殖户最需要他的时候, 出现在养殖户面前。除现场治疗外, 冯德军还经常用电话及时解答养殖户的问题, 养殖户对此非常满意。冯德军做工作认真细致, 经常在治疗之后及时写下了诊治记录, 目前仅积存的记录医案就有厚厚的十余本。
冯德军扎根在乡村基层, 三十年来一直在做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工作, 默默无闻, 兢兢业业, 无怨无悔。近年来,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畜禽养殖正在实现着由传统的农村散养向集约化与规模化转变。由于养殖方式和养殖理念的改变, 兽医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与时俱进, 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冯德军作为农村兽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非常关心畜牧业发展, 他结合畜牧业发展的形势, 大力推广标准化饲养、无公害养殖、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而且, 作为一名老兽医, 他深知药物残留的危害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从动物保健的角度出发, 冯德军积极倡导使用生物药品、生物制剂 (干扰素、转移因子等) 活菌、酶类, 以及免疫促进剂 (增强剂) , 能用中药解决的问题就用中药, 尽可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唐山地震距今已整整33年.在中国地震史上,迄今为止,唐山地震是唯一在震前有地震工作者追踪震情奔赴现场考察并在地震极震区殉职的一次地震.当时在唐山考察的地震队伍中,诃北省地震局唐滦考察徂的.6名地震工作者,在7・28唐山大地震极震区全部以身殉职.
作 者:苏新忠 苏新华 作者单位:河北省地震局 刊 名:城市与减灾 英文刊名: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 关键词:★ 为地震灾区捐款倡议书
★ 作文:你离去 我追忆
★ 追忆似水流年,我与你同在散文
★ 为父亲写诗歌
★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
2006年,我作出人生的重大决定,回到家乡,考入检察机关工作。那时我就认为一个人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带着对检察事业无限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我投身到紧张而充实的工作中。
在检察院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每当我身着洁净肃然的蓝色检察制服,胸戴如火的检徽时,我认识到:我们是社会和谐的守护神,司法公正是我们的天职。我为自己能够穿上这样神圣的服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它不及在舞台上穿的长裙来得风光,也不及在生活中穿的潮流服饰来得妩媚,但我知道,这套蓝色的制服是要用热情和才学为建造公平正义的执法环境而着的“时装”。每当我穿上它坐在公诉席上时,我们面对的是被告人的狡辩和辩护律师的苛求曲解,坐在旁听席上被害人及其家属的无辜和哀伤的目光时,我就深刻的认识到做为一名检察官,每一次的执法行为对当事人来说可能意味者春光万里,也可能是万丈深渊,可能是自由辽阔的美好世界,也可能是森严壁垒的高强监狱。法律是不容许半点马虎的。我时刻告诉自己,要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更要对我这身庄严的检装负责。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刚分到公诉科不久,作为书记员陪同检察员出席一起滥用职权案的庭审现场,庭审持续了整整2天,我目睹了一位公诉人在法庭上与无罪辩护律师的唇枪舌剑,被告人的百般抵赖,辩护律师的避重就轻,公诉人沉着冷静,灵机巧辩。这场庭审,让我领略到了公诉人在法
庭上义正辞言、指控犯罪的亮丽风采,但也让我深思,一名检察官,工作繁重且没有丰厚的收入,是什么支持我们的检察官面对压力和威胁,依然奋勇直前。面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和冲击,仍执著于对检察事业的爱,是鉴定的信念和对正义的执着。我被这种精神打动了,在心里默默的对自己说:不管将来有多大的理由一定要坚持对检察事业的这份决心。
【献身畜牧事业 我无怨无悔】推荐阅读:
献身国防事业志愿书(士兵版)11-09
献身教育,无私奉献演讲稿01-10
《嫌疑人X的献身》读后感07-27
嫌疑人x的献身精彩观后感05-26
畜牧水产06-02
畜牧工作11-13
畜牧站12-16
畜牧兽医创新10-25
剖析材料.畜牧站01-27
畜牧业工作要点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