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课标、通教材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1篇)
9月12日至14日我们全县教师参加了集体培训,而且还是分高低段,分学科进行的。虽然时间不长,但通过聆听两位专家的讲座和两位专家的课与老师们的交流,使人受益匪浅。下面谈一谈我对语文新课标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做法。
一、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
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 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 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学生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学生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
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 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和管理,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实施以来,取得了诸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场面热闹,但学生容易脱离合作学习任务胡乱讨论、开小差;有些教师过于遵从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精神,课堂上出现“能做哪题就做哪题”的现象,未能真正实践新课标倡导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管理转型中课堂管理规则不明确、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合作学习低效等问题更加凸显。本本论文将针对这类问题,从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谈谈小学语文课堂管理的策略。
一、课堂人际关系管理
1.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生心理水平、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尚在初级发展阶段,而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最主要的管理者和组织者,需要发挥其有效引导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自主思考、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等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主体性学习行为的同时,组织课堂朝着教学目标有序高效地进行。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管理很少有施行阻力;师生关系冷淡甚至僵化对立,课堂往往死气沉沉,教学管理不畅,甚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自身修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和优秀的道德修养是获得学生信任和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德修养不仅关系到师生关系,更直接关系到规范的遵守、教育的施行;其次,教师关于师生关系观念上的转变。新课标倡导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当尊重和合理引导学生,给学生以平等的精神空间和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来,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最后,教师要严慈相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亦师亦友。教师将自己真正融入学生群体中,做他们的朋友,理解和关爱他们。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是非判断能力,都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主导。课堂上犯错是正常的,教师不要急于制止和指责,而应多倾听,发自内心地接纳和理解、关爱、引导学生,做到真正地尊重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尊重和爱戴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当不迁就学生,不溺爱学生,对学生应进行适当管理,对于学生不合理的课堂行为和十分偏离课文理解的认识要进行及时而有力地干预。面对过分的课堂行为,教师要坚持有理、有法、有度、有恒地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并约束的言行。
3. 建立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许多语文问题的设置具有提升性、开放性。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能够互相启发和补充,合作解决学习问题的效率更高。
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不理想的合作学习状态并不鲜见。有的组长包办,不让组内其他成员插手;有的学生表现欲强烈,固执己见,不容他人置喙;有的学生惰于参与,不主动思考,成了合作学习的旁观者。学生的整体课堂参与度反而下降,合作学习无序、低效,缺乏自主思考、深入学习。合作学习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实施恰当的课堂管理策略,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使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
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氛围,在理解、鼓励、宽容的精神空间里,学生能够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合作交流的快乐;其次,正确处理组内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组长平衡组内发言机会,适当照顾后进生,带领组内成员尊重和鼓励后进生的思考和发言。营造尊重、信任、亲和的合作学习关系;再次,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指导学生在任务的分工与协作、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观点的表达和讨论交流、和谐处理争议等方面应该注意的地方;最后,教师通过小组排名、奖励、小活动培养组员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团体情谊。
二、课堂环境管理
教学环境就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总体。从表面上讲,教学环境虽然是相对静止的,且处于教学活动的外围,但实际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合理安排课堂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管理。
物理环境上,教室应通风良好,光线强弱适宜,室内色调宁静,布局整洁合理,低噪音背景。心理环境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进行凸显本学科形式自然活泼的文化浸染,营造一种笔墨书香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独特的好感和兴趣。
三、课堂纪律管理
1. 制定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是指课堂内师生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具有指导、规范和约束课堂行为的作用。班级规则的制定和落实非常必要,而且方法要得当。
首先,民主制定规则,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要让小学生认同并自觉遵守和维护语文课堂管理规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语文课堂规则由一种压制性的“异己”存在变为由学生自主制定和认同的契约,执行更加自主自愿;其次,规则要适宜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且表述明确。制定的规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提出超越学生发展阶段的过高要求。同时,要使规则真正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就要明确期望的语文学习行为是什么,不是什么,某种行为的出现会获得何种结果,确保教学中期待的行为和处罚都是可以直接执行的;最后,确保课堂规则的顺利实施。语文课堂规则确立后,教师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使课堂规则被学生接受并严格遵守。同时,教师应建立明晰的赏罚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建立纪律严明的课堂秩序,保障课堂有效教学。
2. 实施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管理
实施新课改后,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常规学习形式之一。合作学习的实现程度、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质量紧密相关。
为确保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笔者认为,自由分组并不妥当,应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与学习优势甚至性别、情感特征等进行科学而适宜地分组。这样,小学生更容易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团队协作,优势互补,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其次,民主选出小组长,安排任务,主持讨论,平衡各成员的发言机会,协调和监督小组学习进程;再次,为小组学习制定规则,细化分工,组内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职责和角色。这样,就不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比如,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课“充气雨衣”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并动用集体智慧尽量想出改进的方法。由小组长召集成员进行合作学习,先由检查员检查组内成员的自主思考情况,再由组长主持,让组员依次说出一种需改进的日常用品,进而大家讨论改进方法。整个过程由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最后,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改进得好。这样,小组职责分工精确、明晰,带动学生积极讨论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互助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虽然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具有自主权,但教师仍需要给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适当解答和干预指正。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反思,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批评,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实现对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自由、自主在有序的课堂合作学习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小学语文课堂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之下,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实施有效、适宜的课堂管理,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汉字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一、强调教育观念的改变
新课标更加强调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要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让语文学习回到生活本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低、中、高 年级等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方法,做到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
二、强调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
字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
教学中我们要因人施教,要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采用阶梯式的训练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的外延。
四、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人教版新课标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不管是“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表述,还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附录”的提出,无不处处显示出语文教育对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给予高度的关注。尤其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段关于“课程地位”的表述,充分阐述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育“立足学生发展、致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核心任务。可以说,“发展观”是语文教育最核心的教育理念,是《标准》的精髓之所在,是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真实体现。
那么,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如何全面把握和深入贯彻《标准》的“发展”理念呢?
一、立足自主发展,在基本学法指导上突出“信息搜集和利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打好基础。从《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份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基本的语文素养”其中一个重点是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因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体系是“良好的科学素养”的组成部份,是学生自主发展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是语文课程要达到的“总目标”之一”
(一)注重基本学法的指导──“自主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学只有立足自主发展,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1.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指导作为“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①要增强方法意识;②要传授基本的听、说、读、写语文方法;③要指导工具书及网络的使用方法;④要
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
xiaoxue.xuekeedu.com
2.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要在传授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着力于迁移方法的指导(如指导“抽象法”,使知识在“概括化”中迁移;指导“例证法”,使知识在“具体化”中迁移;指导“分析法”,使知识在“类化”中迁移;指导“联想法”,使知识在“再现”中迁移;指导“直觉法”,使知识在“顿悟”中迁移)和应用时空的创设,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拓展知识的应用领域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技能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力。
3.以基础知识的变通和融汇作为“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飞跃点──求异求新,培育灵性,提高知识更新、重组和再造的熟练程度。通过指导学生学会提问方法、发散方法、质疑方法、提要方法、想象方法,并充分留给学生自学空间、想象空间。质疑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变通、融汇和再造能力,培育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勇气、灵气、才气,从而使学生由吸收储存知识走向融汇再造知识,由模仿学习走向创新学习。
(二)突出信息素质教育──“自主发展”的关键
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交互、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如何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使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加强基本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信息时代中能够学会学习、能够自主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标准》高度关注的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新使命。
1.以计算机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开放性”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语文课堂的开放提供了最佳的渠道。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采用“离心发散拓展式”,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或遥相呼应(采用“向心聚敛呼应式”,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同上语文实践,以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聚敛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课内语文教材互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面对开放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这种极佳的资料搜集、xiaoxue.xuekeedu.com
存贮、处理的工具,教会孩子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必须重视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在计算机状态下进行“开放性学习”的方式:①“任务驱动搜寻式开放性学习”,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选定检索工具→输入检索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式等开放性学习;②“自由浏览搜寻式开放性学习”,即按照“上网自由阅读浏览→摘录下载信息”的程度进行“开放性学习”;③“分类下载存即指导学生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下载、分类、整序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④“信息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2.以计算机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标准》又一重点要求。“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标准》“设计思路”)语文教育可以以计算机为“中介工具”,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
二、立足健康发展,在文化底蕴的积淀上突出“创新人格和现代精神理念”的塑造
“人文性”是《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培养“良好的人文
xiaoxue.xuekeedu.com
素养”是《标准》高度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份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份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九项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人文教育目标。
语文教材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精神贯注和文化熏陶,为人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因此,语文教育应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使他们以后无论遇到了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富有创新和发展的蓬勃生命力。可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是生命的核心潜能。
(一)丰富文化底蕴,塑造“创新人格”
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2.创设文化氛围,培植创新的个性和品性。语文教育要通过和谐、欢快氛围的创设,通过美文的吟读,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文化氛围中得
xiaoxue.xuekeedu.com
到解放;要创设积极探索的氛围,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好奇心,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要通过自由讨论、互相引发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探索,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毅力,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引发创新的火花。
(二)丰富文化底蕴,塑造“现代精神理念”
一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必须有健全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生态、伦理意识。尤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健康的高尚的精神理念更是一个人发展的支柱。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所肩负的“现代精神理念”的塑造使命是责无旁贷的。因此,语文教育必须凭借语文教材,通过文化底蕴的渗透艺术,通过“化精神理念为鲜明的形象,让精神理念‘活’起来;化精神理念为深刻的认识,让精神理念‘明’起来;化精神理念为真切的情感,让精神理念‘柔’起来;化精神理念为自我的思想,让精神理念‘亲’起来”等形式,积极促进文化底蕴的日月积累,让“现代精神理念”、“现代价值观念”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达到:
1.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的整合。让学生在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热爱、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理解的同时,树立国际间相互理解与和平共处的意识,以致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中,既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又保持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
2.发展意识与生态意识的整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发展,其基本要素是控制人口、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让学生不但从小具有发展意识,同时具有人口意识、生态意识、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3.继承意识与创新意识的整合。让学生通过对古典文化和外来文化精华的整体感悟和直觉感悟,自觉汲取和继承文化遗产,同时从小敢于批判,敢于质疑,具有创新意识。
4.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的整合。通过小组学习中公平竞争机会的创设和精神的鼓励,以及小组学习中合作学习、共同活动、共同进步的意义和美感体验,让学生从小学会既竞争又合作,既合作又竞争。
5.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整合。通过宽松的文化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主
xiaoxue.xuekeedu.com
体地位的确立和个性的弘扬,增强自我责任意识。同时,通过研究社区、服务社区等语文实践活动和专题性研究活动,在丰富生活体验和社会文化积累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三、立足超越发展,在语文实践活动拓展上突出“专题性研究”的尝试 《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策划并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关注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办刊、演出、讨论等)”;“能自主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等。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学生超越自我、自主发展的必要过程。实践是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和渠道。从《标准》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目标中,可以看到体现时代特点的超前发展意识。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作为未来事业的教育需要具有超越意识,需要超越传统,超越现实,面对未来,适度超前发展。也就是说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此,语文教学在语文实践活动的拓展上,必须突出“专题性研究”的尝试,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加大这一方面学习内容的比重。
1.加强研究方法的指导。适时适当地开设一些资料搜集方法、资料选用方法、研究结论撰写方法等“专题性研究”策略指导课和案例示范课,做好
“专题性研究”尝试的前期工程。
2.注重研究内容的开放。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课文内容拓展式专题研究;②乡土民俗搜集式专题研究;③观察实验报告式专题研究;④学科知识解析式专题研究;⑤社会热点调查式专题研究。
3.重视研究结果的测评。可采用:①“讲”,即组织“研究成果汇报会”,xiaoxue.xuekeedu.com
让学生介绍研究计划、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研究结果等;②“展”,即展评优秀的研究报告,甚至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组织汇编成小书本;③“赛”,即组织适当的研究竞赛。
四、立足稳步发展,在学习质且评价上突出“评价观念和功能”的转变以及“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
《标准》强调,“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在“实施建议”专项提出“评价建议”,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评价观念,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并据此引导教师去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找到发展的方向和立足点,促进自主发展的实现。这是当前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学生是否能够稳步、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1.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标准》评价建议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可见,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是从发展的角度提出的,也是评价“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达成状况的必然要求。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标准》“评价建议”指出,“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笔者认为可以采用;①“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标准》“评价建议”强调,应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由于素质状况是比较模糊的,难以精确量化的,采用等级评价比较适宜),又要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质的鉴定;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
xiaoxue.xuekeedu.com
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②“动态评价十静态评价”。“动态评价”是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幅度进行评价,它侧重于纵向比较,显示发展过程,是形成性评价;“静态评价”是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它侧重横向比较,显示发展结果,是终结性评价。(标准)“评价建议”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只有把这两种评价结合起来,才能准确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发展状况,为后续发展找准立足点和方向。“观察+考查+考试”。学生素质是内在的,是无法一目了然的,也不是一张“试纸”可以一试而定的。因此,要改革考试办法,通过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观察与测评相结合等形式,全面收集评价信息,提高评价结果可信度。“观察”是通过平时的听、看、查、访等方法,对学生素质状况中某些难以测评的因素(如心理状况、语文态度与情感、语文素养等)进行“目测”,捕捉素质外显信息的方法;“考查和考试”是测量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掌握运用情况的重要方法(测评时应以考查为主,辅以必要的适当的考试,以减轻学生精神压力)。
3.评价过程要民主化。《标准》“评价建议”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家长要把评价对象当作一个平等合作的伙伴来对待,克服传统评价把评价对象及其他一切有关的人都排除在外,造成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产生紧对立情绪的现象,充分新生每个人的尊严、人格与隐私,体现民主性。
织金县第一小学刘 梅
2012年7月,我被派去毕节市参加培训,说实话,心里觉得很勉强:放假在家是多好的事,再说天气又不好,人懒懒的不愿意出门。当接到通知的时候我就不太乐意。那天,我以一种应付的心情,走进毕节一中小会议室参加了由地区教研室组织举办的人教版小学英语新课程培训。在专家们的讲解下,我渐渐地有了很浓厚的学习兴趣。等到下午培训结束的时候,我觉得好可惜,只培训一天,要是培训的时间能够再长些那该多好!
此次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人教版小学英语新教材第一次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下面我谈谈我的感受:
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灵活地、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
我们的PEP教材C部分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里面的内容进行人性化的选择。但是我们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时,不能盲目删减。一般来说,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教师不能根据主观臆断或个人偏爱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B.对教材内容的删减不应该影响教材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C.删减内容的比例不宜太大,否则应该重新选择教材。D.不能一味为了考试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E.如有可能,尽量与学生一起协商删减哪些内容。F.对教材进行删减的同时,要考虑如何进行补充。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即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呈现的拓展(extension)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
如PEP Book 3第六单元A部分Let’s learn。教学内容颇简单。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单词:family, parent, uncle, aunt, baby brother,会用英语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在设计课的过程中,我们可
以补充新的句型:What’s she like?/ What’s he like?引导学生用第四单元所学知识描述家庭成员。
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补充的内容不宜过多,否则可能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B补充的内容不能过多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C.不能单纯为了考试的目的而补充内容,尤其是不能补充大量的复习题和模拟考试题;D.补充的内容最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E.一般情况下,补充的内容不宜作为阶段性或期中考试的考察内容。
三、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材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
本次培训为期一天半,由叶老师和孙老师两位老师主讲。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讲座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人教版小学英语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合理、灵活地、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更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孙老师简明扼要的介绍了新旧课标的相同与区别,帮我们梳理了整个新课标的核心所在,更利于我们对新课标的学习。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而要做好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就要了解新课程对小学英语的要求,以指导教学实践。
叶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人教版新课标PEP小学英语教材的结构。这套教材分为A、B、C三个部分。A部分内容包含:Let’s talk(句型);Let’ s play(活动 操练);Lets learn(单词); Let’ s do(全部动作反应法 TPR活动); Let’ s make; Let’ s sing。B部分内容包含:Let’ s check(单元检测)。
三、四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五、六年级是学习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要掌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在巩固好学生基础的前提下求更好的发展,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在词汇教学方面,叶老师建议要音、形、义结合,同时总结了如下四种方法:
1、结合字母的发音,教会能力;
2、融单词于语句中教,强调语意;
3、在交际性游戏中教,促进记忆;在任务活动中教,重在运用。呈现单词环节,叶老师建议音、义领先,形随后,强调语素——字母(组合)的联系,培养拼读能力。操练环节,叶老师也介绍了如下几种方法:
1、请学生把单词与图片(实物)匹配;
2、请学生边说单词边指课本上的单词或句子;
3、教师说单词,学生举出相应的单词卡片;
4、教师说单词,学生举出相应的实物或图片;
5、Let’ s do听听做做;
6、给单词编号,教师说,学生指。在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时,叶老师谈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手段:
1、请学生把单词与图片(实物)匹配;
2、教师说单词,学生举出相应的单词卡片;
3、听录音,手指单词跟读,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4、充分利用板书以及单词表的作用。在上词汇课的时候,叶老师提醒老师们注意:a、分清单词的教学目标(认读?书写?),有针对性地处理;b、对单词进行精细加工,可分组或分层处理;可引入反义词、近义词、同类属词进行对比;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加深印象;c、单词先分别操练,再综合在一起操练,利用短时记忆的关键复习点强化记忆单词;d、强化认读能力;e、操练量要大,学生参与面要宽,词句融合自然,活动形 式要 1
丰富有趣。对话教学也是让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学生因素,教学条件因素,环境因素等,让这一教学成为了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针对对话教学,叶老师也给出了几点建议:a、利用图片、多媒体及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呈现对话,在语境中整体感知并强化“注意”目标语言结构;b、利用趣味活动强化认识并掌握语言结构;c、利用任务型活动,创设不同语境,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活动。叶老师还提到,课堂活动设计应注意由紧到松,由控到放。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发现很多时候自己在唱独角戏,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些学生想把英语学好却又无从下手。经过这次培训学习,有了两位老师的理论方法指导,对我今后的教学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终身受用的学科。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教学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七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读”和“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只有反复诵读、反复背诵,学生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感情,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生活即课堂,因此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四、多鼓励,多表扬、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从而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新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还学生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月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这份新课标中,义务教育英语的课程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今天,我们紧随大咖的步伐,在线上深刻解读聚焦“核心素养”解读新课标。在这次解读培训讲座中,使我深受启发的是关于讨论主题意义要注意的问题,在这一主题上,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一个主题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能学生谈论某个主题,并不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而有些主题或话题本身不含什么正确与否,或者唯一性,作者的观念也并不需要全盘接受;在一个主题上,不仅仅是what、why、how,关键是选择“本质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主题的意义。在这问题上,教师在教授中,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强行引导学生去按照自己的观念灌输学生,这反而可能阻碍学生独立发展思考的能力;教学目标也不能简单的设计为学生能谈论某些话题,而是发展核心素养,同时发展他们的语音运用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审辩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最根本的是要能对作者的观念、观点质疑的能力。教师更好的作用是有效发挥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不同的语言下,形成客观理性、具有思辨的价值观念。课改无边,学海无涯,社会一直在前进,我们教师更要不断学习,立足“双减”的政策下,聚焦核心素养,立足学生,深耕课堂。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
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继红小学 梅红
我再一次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的数学,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法,备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事情发生,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教师同时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把握就是这种动态的生成。
评价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发展,激励学生的发展。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并继续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高峰小学王恒昌
任何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终身的学习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学习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小学语文学课标、通教材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学习新课标小学语文2022版的心得07-07
小学语文教师讲座学习心得10-09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07-21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研课标说教材10-2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与闲暇教育-人教版新课标09-10
学习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心得05-24
暑期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06-23
小学语文教材的汉语拼音的把握06-04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教学简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