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2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共5篇)

2022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篇1

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观后感1

今年的冬奥会开幕式,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冰雪五环的破冰而出。破冰,寓意是用体育精神打破隔阂、疏离与对立,让尊重奥林匹克精神的各国人民可以携手共进。回首历史,只有团结,才是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根本途径。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需要用团结战胜隔阂。

随后,当我看到各国运动员朝气蓬勃的走入场内时,感到这正是一种“破冰”精神的真实展现。虽然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戴着口罩严格防护,但这并不能阻挡世界人民通过体育交流的热情。来自各个国家的人们在冰雪之上共同竞技,正是用行动实现了最好的“破冰”。事实会雄辩的证明,困难只会让我们团结的更加紧密,因为整个人类的命运都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正因如此,我们应当时刻牢记并努力实践“破冰”精神,用开放、包容、携手共进的态度面对人生与整个世界。

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观后感2

冬奥之约,冰雪盛宴。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拉开了又一场奥运赛事的帷幕,而且书写了一幅绘就于中国、共享于世界的华美奥运篇章。“绿色”是文明奥运的鲜亮底色,既彰显了青春的蓬勃朝气,也凸显了我国“绿色办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放”是体育文化的精神旗帜,“冰立方”诉说着冰雪体育飘逸灵动的独特之美,“飞天飘带”传递着多元共荣的文化精神。共襄冰雪盛宴,传承奥运精神。

冬奥会的筹办将助力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建设,奥运盛火将照亮人类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前路征途。

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观后感3

“北京!”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发出不太标准的读音时,神州大地翘首以待的亿万中国人再次沸腾了!如同14年前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承办权时一样,中国人民在这一刻都沉浸在忘我的兴奋状态之中。北京,成为世界上首次能主办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城市!会议结束后,北京市市长王安顺面对央视记者采访,道出五个关键词——高兴、感谢、承诺、敬意、欢迎。

奥运会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竞技比赛,而是一种用永远不变的信念。作为一名小学生,也许我们还不能像体育健将那样为祖国拿金牌,也没有机会亲临赛场,参与奥运会的服务与接待工作,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一样可以为奥运出一份力!

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的小使者。冬奥会来临之时,我们用文明点缀城市的每个角落,伸出礼仪的双手迎接八方来客,这样才能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彰显我们的民族文化。

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向导。别的国家的人民光临北京看奥运,是我们全国人民的骄傲!作为“小主人”的我们,应该说有礼貌有修养的话,应该用千百倍的热情为客人们服务。比如:做个翻译员,帮外国朋友指路等等,一定能让外国朋友感受到我们中国人的热情,让国际友人回味舒缓的感觉,文明的味道。

我们要做一个个的环保小卫士。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绿色的中国盼奥运”的梦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丢垃圾,随手捡起垃圾,让我们的城市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让外国朋友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和张家口流连忘返。

不再等待,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伸出双臂,迎接我们的冬奥会!

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观后感4

从东京到北京,从盛夏到冰雪;不同的赛场,同样的追梦。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启幕,已经入倒计时。

你知道吗?冬奥会的吉祥物是“冰墩墩”,一只非常可爱的酷似航天员的冰晶外壳熊猫。再告诉你一的秘密,残奥会的吉祥物是“雪容融”,它很喜欢滑冰和滑雪,也特别喜欢我们中国的国宝——大熊猫。2022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拉开帷幕,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

这场激烈的.比赛共设七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各运动员都在为这次为国争光的机会做着准备。奥运是一次人类体能的绝好展现。短道速滑如风驰电擎,在短短几百米的赛道内爆发出令人震撼的速度。花样滑冰犹如冰上盛开的花朵,美得令人惊心动魄冬奥会有109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承载着奥运健儿们的汗水和泪水。

奥运也是健儿们的舞台。健儿们在舞台上表演着坚强的意志、优美的姿态和灵活的技巧。数以万计的观众为他们喝彩。胜利让人们欢欣,失败让人们遗憾。每一次挑战自己的极限,每一次与成功失之交臂,不服输都使健儿们站起来,投入到更辛苦的训练中。每一次全力以赴,都使我们感到深深的自豪。奥运会的每一块奖牌,其价值都远远超过世间所有金银财宝。

奥运会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竞技比赛,而是一种永远不变的信念。虽然我们不能向体育健将那样为国拿金牌,也没有机会亲临现场,参与奥运会的服务与接待接待工作,但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一样可以为奥运出一份力。冬奥会来临之时,我们用文明点缀城市的每个角落,伸出礼仪之手迎接八方来客,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我们的民族文化。

2022冬奥会,我为你加油!2022北京,我为你喝彩!

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观后感5

“北京”,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2022冬奥会的举办地时,整个神州大地沸腾了!全国人民欢呼雀跃,冬奥来了!

作为一个10后,我错过了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但有幸赶上了2022年的冬奥会开幕式!更幸运的是今年的冬奥会和春节不期z遇。我们全家像守候春晚一样,看完了整场冬奥会的开幕式。而让我印象深刻的节目也有很多。

《立春》表演让我过目不忘。春风轻拂着嫩草,这些草儿沿着风向飘动,灵活至极。我一开始以为是用全息投影,可是当镜头拉近时,才发现是一群人抱着如同树干一样粗的荧光棒努力挥舞。我想他们一定练了很多遍,不然怎么能把那么粗的荧光棒挥举自如呢?

冰立方的“破冰”仪式让人惊艳!它是运用实时捕捉、裸眼3D等多种演艺设备和技术合作完成。一开始大屏幕上只是呈现出黄河之水奔腾而下,后来这些水合成了一个平整光滑的冰立方。冰立方上面显示出历代奥运会的地点和标志,最后定格在2022年中国北京!随后冰球撞向冰立方,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从冰立方中雕刻出来。“破冰”寓意着打破隔阂、互相走近,大家融为一体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跃然浮现,诉说着最真挚的希望和憧憬。

开幕式上最受瞩目的部分莫过于“点火”。听妈妈说,2008年的奥运会是运动员从空中走过去点火。这次则采用“微火”方式,多名运动员将火炬交替传递。最后由今年参赛的两名运动员把火炬插在由各个国家名字组成的大型雪花中央。这个设计简约而有创意,小小火苗传达了低碳环保的理念。

看完历时100分钟的冬奥会开幕式,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奥运会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把这种奥运精神融汇到学习生活中。只有我们更快、更高、更团结,祖国才会更强大!

我相信,2022年中国奥运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观后感6

时间过得真快,冬奥会要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了,全国上下举国欢腾,世界各国的运动员汇聚在我国张家口,我好想去冬奥运现场看一看啊,这在这时,我的眼前一亮,漂亮的冰墩墩和雪容融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你是阳阳同学吧,我们知道你想要去参观奥运会,特意过来接你。

在冰墩墩和雪容融的带领下,我来到了张家口,这里太热闹了,各个国家的运动员都在这里,大街上我看到很多外国语,他们亲切的和我身边的冰墩墩和雪容融打招呼,听到他们在感叹,中国的城市发展的太快了,中国好美丽啊。

冰墩墩和雪容融给我介绍了参加奥运会的各个国家和项目,原来有这么多的国家啊,还有这么多的奥运项目,滑雪,滑冰,冰球,冰壶,还有很多我听都没听过的运动项目,看到他们的表演真的太精彩,他们太厉害了。冰墩墩和雪容融告诉我,每名运动员都不简单,这都是他们平常努力付出的结果,我这一天过的太开心了,我要向他们学习,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争光。

“冰墩墩”和“雪容融”分别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和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只可爱的熊猫,身穿超能量的冰晶外衣,酷似宇航员,能够创造、探索和冲向无限可能的未来。“雪容融”是一个红彤彤的灯笼娃娃,喜庆、温暖、热情。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良好形象。而此次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更是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契机。

彰显创新大国形象。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的雪车雪橇赛道、帮助运动员备战的风洞实验室、首都体育馆声光电技术打造的“最美的冰”着眼科技创新,中国用更高的标准为冬奥皇冠镶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从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完工,到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从众多冰雪项目从无到有,到部分项目从有到强,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名片,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科技的魅力。

俗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好在正月里举办,这是中国在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家里”过年,感受一场中国元素的文化盛宴。从会徽“冬梦”到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一幕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形象景观,讲述着中国发展故事,传递着中国价值。

展现文明友好形象。“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东道主,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北京冬奥会计划招募志愿者2.7万名,61.6万人积极报名,各省市包括海外青年学生占到了81%,他们将以优质的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展现中国文明友好形象。

“三亿人上冰雪”的愿景正在走向现实,让我们携手走进冬奥会的“北京时间”,讲好中国故事,塑好中国形象,一起拥抱美好未来。

2022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篇2

一、当前的景象

周末的北京依旧是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尽管是休息日,但是在北京的街头到处可以看到奔波在上课路上的孩子和家长。家长这样说:“不光是孩子,家长的负担也挺大的,一到周末就得陪孩子上培训班。”很多家长陪孩子上培训班是度过周末的唯一方式。每个周末下午三点半孩子下课了,成群结队走出学校,马路上立刻拥挤起来。附近的居民说:“每个周末,上课、下课这里都会堵车。”孩子们说:“我们每个班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在上奥数辅导班,有的是在学校办的辅导班学习,有的是在社会上办的奥数班学习。”培训班满街都是,经调查,北京一所培训学校竟有90多个教学点,在武汉、上海、郑州等地有10个分校。平时在教室上课的不仅仅有孩子,还有家长,培训学校竟然办得如同一所普通的学校一样。而对北京、武汉、南京、广州等地的调查表明,奥数班一直非常红火,有的孩子在学前就开始报班了,有的孩子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竟同时报好几个奥数班。

二、经济的诱惑

一个孩子上几个奥数班,使得奥数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几乎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生活中离不开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如此多的家长和孩子追逐奥数,痴迷奥数,也让很多人嗅到了商机。我们可以在百度里随便作一个搜索,奥数培训班的广告多达几百万条,那么在这几百万条广告背后又潜藏着多大的市场呢?暑假还未来临时,所有的培训机构几乎就都开始热招暑期和秋季奥数班了,学费为1830/16节/3小时,如果按照每期学费1500元,每年2期来算,仅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就有近120万的学生,大概60%的学生参加奥数班,那么奥数催生出来的市场规模就有20多亿。事实上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导向问题,还是一个利益问题,因为很多机构就依靠教辅读物的编写来生存。除了培训班外,奥数读物也是奥数衍生出来的重要产业。奥数班就像一个摇钱树,办奥数班成为一条快速致富的道路。

三、孩子的心声

办奥数班的有重点中学的教师,有重点大学的教师,有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还有相关的出版机构,而作为奥数热的主角———孩子们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在对广州的一千名学生进行梦想的大调查中,大多数学生竟然说:“希望永远都不要学奥数!”奥数是孩子们的噩梦。“我根本就不想去上奥数课,但是妈妈非得让我去上。”“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奥数,少数人可能真的喜欢,但是大多数都是迫不得已。”“奥数很难,很多都不理解,有时候根本听不懂,一头雾水。”例如小学五年级的奥数题:“将两个自然数的差乘以这两个数的积,能否得到45045。”这道成年人都很难算出来的题目竟是小学五年的奥数训练中的一道普通考题。

四、家长的无奈

一个人是否具有研究数学的天赋,其实到16岁左右才会知道,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学奥数,根本就没有必要,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在北京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曾经炮轰奥数,认为奥数正在扼杀天才。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南开大学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中学生向他请教奥数题,陈省身先生告诉这些孩子“我不会”,也许这是陈省身先生的自谦之语,也许是事实,但数学大师为什么必须会做奥数题呢?为什么连数学大师都不会做或者都不愿意做的奥数题现在的中小学生却抢着学呢?家长如是说:“看着孩子每天这么辛苦,奥数题目那么难,大人都做不出来的题目,孩子却要去做。特累,特痛苦。但是现在很多重点学校招生都是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而且将数学竞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肖杰回忆说:“曾经在等待自己正在上奥数班的孩子下课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科学院的现在一个很著名的数学家,我们彼此对视后哈哈大笑,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笑。”尽管知道学奥数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用处不大,甚至有害,但是数学家们和所有的家长却都让自己的孩子上奥数班。他这样解释:“就像滔滔江水一样,你的孩子也只是江水里的一小块浪花,如果你不跟它着走,你就没路可走,不读奥数就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这个怪圈左右着无数的学生和家长,虽然你认为这个走向不一定是对的,但是作为家长,我们是很无奈的。”

五、成功者的坦言

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在奥数中获奖而被选拔上来的优秀学生,他们在未来想真正从事数学研究的并不多。钟斐敏说:“到了大学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想从事数学研究,但是我觉得我可能不会,因此我就走到运筹、应用方向去了,实际上我做的就是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问题了。”冯学玙说:“我应该也不会从事数学研究,高中做的数学竞赛其实和大学学的数学不是很一样,我可能以后比较倾向应用方向。”一项对全国数学竞赛获奖选手的跟踪调查显示,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被保送到大学的数学系,但是毕业以后大多数从事的却是与数学无关的工作。

尽管孩子痛苦,家长烦恼,但是大家还是一窝蜂地抢着学奥数,而这些曾因奥数获奖而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的学生将来却不会从事数学研究或者与数学有关的工作,但是他们为什么又参加数学竞赛呢?无疑,数学竞赛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质而变成了一个跳板,或者敲门砖,仅仅是他们进入好中学、好大学的一种手段。他们坦言:奥数确实为他们进入重点大学铺平了道路。冯学玙坦白地说:“我觉得数届竞赛对我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首先它毕竟让我进入了清华。”赵守琦说:“如果高中我硬考的话,进入重点大学的危险性比较高,以前有点数学基础,所以做一下说不定可以碰碰运气。”

六、高校的反思

就在大家把奥数作为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工具和敲门砖的时候,一些重点高校开始反思:“我们不大看好这些学生,这是事实,因为参加奥数的学生,他们有一些可能很优秀,有一些在学习上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偏科是很严重的,很普遍的,过不了几年,教育部也会取消这些学生的保送资格,因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除了偏科以外其它的问题也不少,作为我们自己,以后会尽量的少招———严格地选拔,少量地招入。”

七、笔者的思考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年举行一次,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专家命题,难度甚至超过大学入学考试。这首先会对很多孩子造成很大的挫折感,认为自己不行,对孩子的发展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事实上,国内外专家公认,只有5%的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但是现在却把一个适合极少数人的东西推广为大面积的学习训练,这是灾难性的。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肖杰如是说:“它会让千千万万的孩子,失去了对科学本身的兴趣,失去他们的好奇心。现在所有的奥数不是引导学生对未知的探索,而是人为地设置了一些题目来考倒学生。大学数学只使用到小学数学里边最基础的东西,课本的基础部分就行了。”据统计,我国自1986年以来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共101名选手获得金牌,近年连续6届获得团体冠军,但迄今为止,在这些金牌选手当中,没有一个获得授予青年数学家的“菲尔兹奖”。奥数热并没有为中国选拔出真正的数学人才,国际奥数中的金牌得主说自己并不是数学的天才,打破奥数的泡沫并不难,为什么大家对这种猴子捞月式的游戏却痴迷了近20多年,还执迷不悟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奥数背后是一种成年人的利益之争。

教育机构靠办奥数班敛财,研究机构靠炮制奥数教材赚钱,他们利用当前的择校机制,既扮演了裁判员,又扮演了运动员,把孩子和家长往奥数机构里驱赶。20亿的巨大市场也许才是奥数永进不止背后的真正原因。数学家一针见血地说:“奥数热不可能一下子停下来,因为奥数已形成一个奥数产业既得利益群体,利益如此丰厚,谁会将这个生财之门关闭?”利益一旦关联着机会,力量就会无比强大。一些家长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把孩子送进奥数培训班,即使是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主任这样的数学家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事情,家长只能苦笑。

其次,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偏差。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素质教育”口号越喊越响,而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肯定是正确的,非常及时的,这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需要。而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本来不是一对矛盾,但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活动不断开展,就出现了把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倾向,认为既然要搞素质教育,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竞赛活动是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不能再搞面向少数学生的竞赛活动。为什么一提素质教育,就把它与英才教育对立起来,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并把全面发展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搞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呢?没有正确认识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与教育平等的关系,势必会压制部分学生的才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了。二十一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未来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拥有了未来世界。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里“人才的质量”应该指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的人才。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并不是要我们培养一大批乌合之众,而是要我们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外,还要培养出大量的具体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最后,对数学竞赛的本质理解有偏差。

数学竞赛的本质是什么?事实上,数学竞赛应该针对极少数的数学英才,是一种英才教育,而不是“基础教育”或“普及教育”。数学竞赛不适合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更不应该把它搞成群众性的普及教育。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数学教学已经提供了学生的智能发展和后续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完全没有必要挤上“奥数”这条狭窄的通道,花费宝贵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对于“奥数”专家和“金牌”教练而言,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把培训队伍拉扯成“千军万马”,形成浩浩荡荡的声势,而是要往内用力,真正地发现这极少数的数学英才,认真做好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让这些英才尽展数学特长,并对数学这门学问产生持久的热忱和兴趣,为他们能够成为丘成桐和陶哲轩式的世界级“数学领袖”奠基,最终达到朱华伟先生所说的“若干年以后,这批选手亦可以大放异彩”的目的,实现我们数学强国的梦想。那将是中国数学界的大幸,更是中国数学教育界的大幸。

参考文献

[1]经济半小时——给奥数算笔账.http://v.blog.sohu.com/u/vw/2727529.

[2]游安军.也论中国数学竞赛的教育性质——与罗增儒先生商榷[J].数学教育学报, 2009, 2.

[3]江明珠.小学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 2007, 9.

[4]朱华伟.试论数学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16 (2) .

光荣属于奥林匹克与中国人民 篇3

16天, 这是一个并不算长的时间过程。但是就在这十六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里, 来自不同国家的体育健儿在国家体育场、在水立方纷纷打破世界记录, 并有着出色的发挥。正如上期我在卷首语中的预言, 中国军团不负众望, 取得了辉煌战果, 历史性地夺金51块, 实现奖牌百枚的不菲战绩。这是北京的光荣, 更是奥林匹克的光荣。

204个国家和地区, 1万多名运动员, 45亿观众, 北京奥运会成为有史以来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届奥运会, 也是奥运会历史上转播规模最大的一次。体育是天神的欢愉, 体育是生命的动力, 奥林匹克的旗帜, 前所未有地将整个世界凝聚在一起。

博尔特百米潇洒飞越, 菲尔普斯泳池狂揽八金, 刘春红举重力拔山兮……奥运会上不断刷新的纪录, 书写着人类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梦想。这里有力与美的展示, 更有精神和意志的壮歌———它来自南非游泳独腿健儿的抗争, 来自50岁的栾菊杰挺剑而起的勇气, 来自印度、蒙古等国激荡人心的“零的突破”。“更快、更高、更强”, 无数运动员的精彩表现, 将体育精神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带着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13亿人民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热情, 为人类搭建一座欢乐的舞台, 也为中国打开一扇理解之门。中国从未以这样的角色走进世界的视野。竞赛场上, 中国健儿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和崭新风貌令世界瞩目;赛场内外, 百万志愿者以他们的亲切微笑和周到服务令世人称颂。奥运的契机, 让我们在30年改革开放之后, 从容不迫地呈现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北京奥运会必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光荣属于奥林匹克, 光荣属于中国人民。

2022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篇4

奥林匹克运动学科的诞生是历史社会发展下的客观产物, 具有着深邃的文化动因及思想渊源, 其文化动因源自于古希腊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文化理理想状态, 其思想渊源源自于阶级文化思想之下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在19世纪中后期, 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竞技运动, 体育赛事愈发呈现出国际化发展的态势, 这也直接的催生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在主观层面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一直积极倡导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改革, 希望就古典奥运的教育功能进行在线, 达到教育同奥林匹克运动的完善贯穿结合。

最终在19世纪末期, 1894年6月16日, 经国际奥委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进行宣布奥林匹克运动最终诞生, 从高等学府走出的奥林匹克运动组织体系自此也产生了与教育不可分割的关联意味, 也揭示了奥林匹克运动从开始即有别于其他组织, 同教育结缘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因为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成立前, 国奥会所讨论主题也始终以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所展开, 时至今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逾期200多年, 历任奥林匹克运动代表大会所倾注于体育运动教育层面的时间和心血不可言喻。

2、高校教育中实施《奥林匹克运动》学科的必然性

2.1、《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阐述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 我国高校曾经与奥林匹克运动有过相互吸引的密切关系。1907年10月24日, 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五届学校运动会的闭幕式上建议中国要加紧准备, 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从1913年至1954年, 由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发起的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在奥运会外围的遭遇战, 那时派出的运动员绝大多数是大学生, 参加组织工作的也大多是大学的校长和教师。1928年第9届奥运会开始, 中国就参加了奥运会比赛, 直至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参加比赛运动员的数量虽然较少;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平平, 甚至常遭到国外媒体舆论讥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运动员大多来自大专院校的大学生, 是清一色的业余运动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 克服种种困难派出了第一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他们在奥运会闭幕前一天才赶到赫尔辛基。1956年我国再次组成了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准备参加墨尔本奥运会, 然而又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 这批大学生又与墨尔本奥运会失之交臂。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奥林匹克教育在我国呈现出更加喜人的景象。1993年出版《奥林匹克运动教材》, 并在全国体育院校开设该课程, 广泛深入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称这是一个“创举”。1999年我国再次申办奥运会, 高等师范体育系首次开设奥林匹克学课程。与此相应, 全国各类院校普通中小学也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影响, 以及我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 抓住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有利时机, 在大中小学体育课中及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奥林匹克教育。通过这种教育, 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我国广大青少年中进一步得到升华。20世纪90年代, 北京体育大学招收了从事奥林匹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1994年该校又成立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 广泛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

2.2、高校奥林匹克运动学科的开展吻合了国际发展的宏观趋势

当前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变化即是对文化传播的关注, 文化以潜移默化的趋势渗透进人们的生活, 在此时代下, 极为明显的一个国际文化趋势即———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在高中小学教育中的普及。在举办过或未举办过奥运会的国际均愈发重视学校范畴的奥林匹了教育, 并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构建了奥林匹克运动教育计划。如悉尼奥运会2000年构建的奥运国家教育计划, 将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高度, 进行鼓励年轻阶层学生了解关注奥运精神, 并将奥林匹克运动学科列为高校核心课程对待, 一度沿袭至今。这也为我国后奥运时期, 如何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学科的文化教育予以了鲜明的指示。同时通过在高校及中小学展开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 并构建改进对策, 将能够有效促进国内同国外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的接轨, 吻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2.3、《奥林匹克宪章》及奥委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学科发展实施

《奥林匹克宪章》对各国家奥委会提出首要任务即:“在全国体育活动范围内进行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原则及发展主义宣传, 尤其是在学校及大学内的传播”。此宪章中还明确规定了, 奥运会举办过必须构建一项长期持续性的文化活动计划, 提前进行递交国际委员会进行审批, 这也鲜明的吻合了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精神的贯彻标准。

2.4、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壮大的需要

古代奥运会长期淹没和衰亡存在着诸多原因, 而其中最为主要原因即是在发展中奥林匹克精神意识在教育层面逐步消失, 学校中未对奥林匹克运动予以重视。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恰恰吻合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凭借新时期教育的繁荣发展, 乘胜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学科, 以北京奥运为契机, 对世界多个国家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对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壮大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5、我国和谐社会发展促进的需要

伴随社会不断发展, 高校所呈现出的社会发展作用愈发重要, 高校不单单是全面人才培养的阵地, 同时也担负着先进文化传播的任务。目前国内高校现有千所之多, 在校大学生超越千万。这一部分人群是关心奥运热衷体育运动的主体。在该群体中展开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 促使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进一步延续奥运精神, 继承发展我国社会特色文化, 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体现我国青年群体的时代特征十分有效, 所以讲高校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发展传播的主阵地客观而必然。

2.6、人才全面发展培养的需要

国家素质教育深化趋势下, 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为关键, 学生创新实践精神意识更为重点, 能否促使在校大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体魄, 全面实现德智美体的发展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内涵相吻合。因为奥林匹克运动学科教育宗旨也是倡导认得精神品质及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所以将奥林匹克运动学科的政策理念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 有助于高校培养全面适应社会的人才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晓波.以人文奥运理念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 2002 (6) .

[2]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2) .

2022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篇5

我国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在其影响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的体育文化有着鲜明的对比。而奥林匹克文化,从古代到现代,都深深的扎根于人类文化中,其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不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还是奥林匹克文化都有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二者之间的补充做出分析,力求使两种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

2 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

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是由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创始的,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奥林匹克运动以坚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为依托,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发展的潮流,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14-18世纪,欧洲大陆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大思想文化运动对古希腊体育的复兴与创新奠定了基础,对近代体育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也铺好了宽阔的道路。

3 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特点———竞争思想的凸显

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以西方体育文化为基础。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中就能看出竞争思想十分凸显,古希腊人在生活的一切领域中都要追求最好的成绩,无论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还是在哲学领域等,竞争意识无疑成为古希腊民族精神的象征。竞争意识体现在体育领域,即为“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过别人”的理想。因此,受这种思想的熏陶以及延续,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十分凸显这种竞争思想,主要是通过和平的运动竞技方式来实现争夺第一的思想。所以,在这样浓烈的思想下,现代奥运会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服用兴奋剂的现象,其目的只有一个,争夺冠军的思想驱使人们不择手段不断的追求,不断的竞争,以达到其终极目的,这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追求和平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它不同于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举行,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必将向全世界展现其特有的魅力,不仅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互融合,而且对其进行补充,极大地丰富奥林匹克文化体系,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民族性和时代性;(二)兼容性和开放性;(三)统一性和连续性;(四)非宗教性和泛道德性。

5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现代奥林匹克凸显的文化的补充

5.1 体育思想的补充

5.1.1 中国传统体育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作指导,其中阴阳五行说等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体育之中。而且中国传统体育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人口众多。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我国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农牧渔业并存的经济格局。在中国,农业型的社会使人们始终遵循着和谐、宁静以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对于西方那种带有冒险、刺激,甚至于对抗性的竞争活动一点都不热衷。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不追求对自然、天地的超越,注重的是对身心的和谐,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

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与西方文明,其中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希腊。其拥有众多的港口,这种地理环境促使了希腊人以航海贸易为生,同时也使得他们养成了与自然斗争,与大海拼搏的观念这种条件下形成的西方体育重在强调竞争取胜冒险的精神。而奥林匹克文化在此基础上也开始追求这种精神。尽管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是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统一发展,但是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却不能做到这一点。我国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的理念中,和谐是其核心,这对主张“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5.1.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仁爱、友善、诚实、公正等具有儒家思想观念的传统体育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使得中国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它偏重人体的保健、康寿,以养生为主要目标。而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只是片面的追求肌肉强化、骨骼强健等,而且关心的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能力,没有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主,忽视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自然的和谐,无疑,这种状况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是一种补充和完善。

5.2 体育手段的补充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活动的方式手段上形成了与体育思想相应的特点,即高度重视心理状态的训练,一切肢体活动与心紧密结合,并服务于调心炼意。因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养生为主,尤其重“养”,强调意念的作用和内部修炼,“若一志…耳止于听,心止于符”,“形神合一”,而极少有单纯锻炼人体外形的活动。由于对人体外在形态的淡化,因而中国很少有肌肉剧烈收缩运动的活动方式。[1]中国传统体育手段一般不会产生代偿性副作用,例如在太极拳、武术、气功等运动中,不但要求人分与自然中,而且动作要顺乎自然。

在西方,很多都是单纯的讲究锻炼人体的方法,也有很多专门化的比赛,十分注重对人体外形的赞美。例如在古希腊,刚刚出生的婴儿都要接受检查,体弱多病的将要被抛弃,而身体健康的则被留下接受军事训练,由此促使他们追求人体的健美、崇尚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和优异的身体素质。在现代,西方文化仍然深深地根植于奥林匹克文化中,各国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为了在奥运会中取胜,都接受了严格的体育训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竞赛。

在现代,兴奋剂的使用已经进入了高潮,涉及众多的国家和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使用兴奋剂的每个运动员之所以这么做,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奥运会中取得冠军,通过这种手段来获得胜利与奥林匹克精神完全不符合。而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以养生为主的体育手段与奥林匹克文化中所体现的体育手段很大程度上不一致,忽视了人体的和谐发展。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对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所运用的体育手段是一种重要的补充。

5.3 理性精神的补充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公平,诚实,仁爱,友善等具有儒家色彩观念的传统体育思想,其中要求在比赛中,遵守比赛规则,友好相处,不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参加比赛,不使用卑劣的手段获取胜利。这种理性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中也张扬了这种理性精神。

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体现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已经使得这种理性精神销声匿迹。职业化的影响,滥用兴奋剂等社会现象严重地违背了这种精神,违背了人们对体育道德的推崇现代体育运动没有职业化就没有高水平没有高水平就没有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生命力。这种职业化像一把利剑刺穿了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同时腐败行为也与理性精神发生了冲突。1998年底盐湖城奥申委贿赂案的曝光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腐败行为的现象也使得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急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回应和补充。

5.4 人文精神的补充

人文精神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用文化的力量教化人的精神,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和沿袭了儒家思想,表现出友善,诚实,公正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深深的渗透于我国体育文化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更注重人的内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修养的培养,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更看重通过有形的身体活动来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十分符合奥林匹克精神“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在奥林匹克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文化,其核心是竞争、自由、拼搏、开拓、进取等,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相悖。奥林匹克运动以争取第一、破纪录为宗旨,鼓励竞争、强调竞争,显现高超的体能,完全忽视了人体的自我潜力。尤其随着竞技体育逐渐的商业化,奥林匹克文化不注重体育人文精神,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说兴奋剂、黑哨、球场暴力等都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文化与其宗旨和精神相背离的趋势,而具有儒家思想的传统体育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腐败现象等具有净化作用。

5.5 教育价值取向的补充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认识因为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教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显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而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教育随着历史的变迁改变着它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1]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视的是伦理教育,重人伦、重道德。中国传统体育指导思想中渗透着儒家思想,以及从属于这个范畴中的忠、恕、信、义等内容,并且体育也进一步的纳入了道德教育中,在这种取向下,把体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道德规范、手段,并以其来体现仁、礼等。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倡导的不是争取胜利,而是在竞赛中互相尊重,使其实现道德的升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养生为主,其儒家思想中的宽厚、谦虚、忠诚等也在我国传统体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使中国传统体育主要表现为修身、养性,不主张激烈的竞争意识,而主要提倡的是娱乐性、表演性等。

教育是奥林匹克的核心,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从这个新的角度出发来教育青年。西方近代体育文化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代表,主要凸显出了公平竞争的取向,在这种取向下,奥林匹克文化逐渐包含了以鼓励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生命潜能和智慧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文化,在奥林匹克运动中逐渐表现为运动能力的强弱,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的身体素质,充分的体现出了奥林匹克理念“更高、更快、更强”,这种教育价值取向赋予了人们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取胜比参与更加重要,与奥林匹克的倡导者———顾拜旦最初的创办理念不符合。这种教育价值取向忽略了人本身的发展,不注重内部的完善。因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对奥林匹克文化中教育价值取向的补充。

6 小结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它已经成为当代世界重要的文化现象,奥林匹克文化也随之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色,与奥林匹克文化一样,对人们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补充将在北京奥运会中充分体现出来,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将极大地丰富奥林匹克文化,再加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将会使奥林匹克文化呈现出一幅绚丽的图景,使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继古希腊奥林匹克文化之后,又一次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诠释,使其再次成为伟大的世界遗产同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将在此基础上得到广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怡.奥林匹克演绎的教育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孙葆丽.奥林匹克文化忽然教育的多元化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3,(4):24-25.

[3]涂传飞,杨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2):13-15.

[4]窦吉吉.试论中国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6):11-13.

上一篇:高一期末考试动员讲话稿下一篇:监察委员会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