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临江王勃,临江的意思,临江赏析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江,临江王勃,临江的意思,临江赏析(精选4篇)

诗意之旅.滕王高阁临江渚 篇1

——[清]彭孙遹《秋日登滕王阁》

1依然二句:用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极浦,远浦,这里指滕王阁附近的南浦。2高士:指东汉南昌人徐稚,字孺子,家贫不仕,为太守陈蕃敬重,有“南州高士”之称。亭:南昌东湖有孺子亭。3梅仙:西汉九江人,字子真,王莽新政时弃官,不知所终。人或传为成仙。4豫章:南昌的代称,因南昌曾为豫章郡的郡治而名。

在“江南三大名楼”中,除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之外,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阁都是因有美文流传而名闻千古的。前者有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者则有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两者相比,滕王阁因文出名要比岳阳楼还早近400年。

滕王阁坐落在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唐永徽四年至显庆四年(653~659年),太宗的弟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治今南昌)都督时修建,并以封号“滕王”命名。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当时的洪州都督阎伯在重修阁后大宴宾客。这时年轻的王勃恰好路过,应邀与会,便在席间挥毫写下了文采飞扬的《滕王阁序》。在他的笔下,当年的滕王阁“层台耸翠,上出重宵;飞阁翔丹,下临无地。……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后来韩愈也在一篇《新修滕王阁记》中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这大概就是滕王阁全盛时的景象吧。唐代以后,滕王阁屡经战火,重修达28次之多。最近一次是1926年被北洋军阀焚毁,1989年重建。

如今的滕王阁位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距唐代故址100多米。整座建筑系仿宋代旧制,共9层,高57.5米。台基12米,象征古代城墙,以上取“明三暗七”格式。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其高度、面积均居天下名楼之冠。正门两旁是毛泽东书写的《滕王阁序》中的名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余楹联匾额都汇聚了古今书法杰作。它的两端南为压江亭,北为挹翠亭,整体布局大气恢弘,充分体现了南昌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鲜明特色。

临江,临江王勃,临江的意思,临江赏析 篇2

关键词:教学设计;诗词;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033-01

在设计《临江仙•夜归临皋》时,结合苏轼一生的豁达情怀,遭乌台诗案,劫后余生,被贬黄州,把满腔的忿懑和怒怨转化为对大自然的乐赏。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豁达情怀在词作中的渗透。所以当讲到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幻灯图片,让思路穿越时空,站在那江的对岸,对这位心比江阔的文人说些什么——习作练习《致苏子》,这样就做到了读、评、写的系统整合。通过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可以目睹古人身影,感受古人生活,体会古人感情,加深其对历史的感悟,对现实的理解,这些都对鉴赏古诗词大有裨益。苏轼胸怀旷达,无论宦海沉浮,“一蓑烟雨任平生”,且行且歌;诗词,以文字来承载作者情感,我们鉴赏诗词,应做到走进作者,与之心灵对话,受其精神教化。

一、教学目标

了解词人的生平简介;感受词人的词风和情怀;学习鉴赏同类诗词。重点、难点;学习鉴赏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挫折,在文艺创作上却始终孜孜不倦。当年受诬陷被捕入狱,受尽磨难,幸免一死。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劫后余生的苏轼把内心的愤恨和痛苦转化为超人的旷达,期间写下了很多寄情山水的佳作,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悟人生哲理。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

学生齐背《定风波》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也是苏轼此时的作品。让我们进一步的来感受苏轼的词风和情怀。

2、背景解说

元丰四年,友人马正卿为苏轼求的东城荒地数十亩。让他耕种解决吃饭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东坡”。苏轼又在这里修建了雪堂,作为游息之所。元丰五年,作者与朋友夜饮雪堂,这首词就是作者返回临皋的所见所感。(见学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朗读,并相互点评。教师范读

2、鉴赏上阕你认为哪个字、词用得最好?你感触最深?“醒复醉”、“仿佛”,点明酒醉的程度,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的门口停下来的情景。

此时,你眼前浮现出的是一个怎样的苏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是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上面创造了一个极其安静的静美境界,总的展示了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

3、鉴赏下阕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上阕这段文字,看起来只是记叙词人夜饮归来的情景,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在“依杖听江声”时心中的无限感慨。他在想什么?“怅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出自《庄子》,是说身体精神不是自己的,意思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美景,是“夜阑风静觳纹平”,于是他脱口唱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4、此时此刻,如果你能穿越时空,站在那江的对岸,你想对心比江阔的苏子说些什么

写作练习《致苏子》

四、总结

苏轼用他一生的时间演绎着他的豁达。

本词写他酒醉归家,望江而叹,表现他超脱的人生观,别的词作是否也有这种心态和情怀呢?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总结,学会思考。在鉴赏诗词时要把握知人论诗、情景结合。(板书)

五、拓展

苏轼一生饱尝宦海沉浮之苦,却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始终保持乐观的信念,自我超脱。人生之路很漫长,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应像“倚杖听江声”的苏轼,坦然面对,乐观向上。

汉字禅说“路”。路:从“足”从“各”;足:路就在脚下,路永远是自己走出来的;各:各有各的路,路路不同,又路路相通。

六、布置作业

1、鉴赏苏轼的另一首词《浣溪沙》2、背诵、默写《临江仙•夜归林皋》

附:学生写作《致苏子》是那个“捡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吗?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行者吗?是那个“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诗人吗?

临江,临江王勃,临江的意思,临江赏析 篇3

【摘要】结合2013年临江市农村改水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近几年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调查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未来农村改水水质监测、供水工程建设中水源地选择建设及在运行管理中日常维护管理及饮水卫生知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改水 调查 检测 建议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41-01

一农村改水卫生状况调查

临江市属中低山区地形,山高林密,总人口20.68万,其中农

村人口7.8万;辖区设7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70个行政村、175个村屯。临江市除市区为大型集中式供水外,其他人口均饮用农村改水供水。目前农村改水水源多为溪水、地下水和地表水,通过现场调查发现:

1、我市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较为简单,工程的實施虽大大解决

了饮水难和饮水方便的问题,但由于大多农饮工程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建立净化、消毒设备和完善的相关消毒管理制度,农村居民多年养成的喝生水的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引起介水传染病及水性疾病的风险较高。

2、部分农饮工程选址不当,周围5米范围内有垃圾、菜地和农

田;部分工程蓄水池设计不合理,盖板未密封加锁,给农村饮水安全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3、 农村改水工程建成后,缺少长远有效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措施 。

二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分析

1、样品采集时间、地点、样品数量:分别在9个乡、镇、街10个自然村

屯,选取有代表性的水源进行集中式供水运行期水质采样检验,每个监测点分别于枯水期(3—5月份)和丰水期(7—9月份)采取出厂水和末梢水,共监测水样40份。

2、水样采集、保存和检验: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2006

3、评价方法: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4、检验项目:除放射性指标和消毒指标以外的其他水质常规指标共33项(包括氨氮项目)。

5、水质检测结果分析:

水质样品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水质采样方法进行采样,共检测水样40份,全部合格水样仅为18份,以检验指标合格率计算,在33个检验项目中,单项合格率为100%的监测指标是:毒理学指标,合格率最低的为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仅为55%;其中丰水期检测水样20份,微生物指标超标样品16份,分析原因为样品采集时间恰逢雨季,农村集中式供水无消毒和过滤措施,导致微生物指标大部分超标。

三农村改水工作建议

1、加强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和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水利、财政等部门的合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选址、建设和竣工验收应有卫生部门参与和提供技术支持,确保饮水安全工程的质量。

2、加强现有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防护,努力完善和规范水处理工艺,加大农村饮水卫生安全的监管力度和安全饮水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早日喝上洁净的、卫生的、安全的饮用水,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3、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对监测中超标指标,应进一步查找污染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

临江,临江王勃,临江的意思,临江赏析 篇4

关键词:大栗子;菱铁矿床;成矿规律;地质特征;控矿因素

1成矿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中朝准地台(Ⅰ)辽东台隆(Ⅱ)太子河-浑江陷褶断束(Ⅲ)老岭断块(Ⅳ)与鸭绿江凹褶断束衔接部位。成矿区断裂构造主要为脆性断裂,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成矿区出露地层属中元古界老岭群大栗子组。“大栗子铁矿”赋存于大栗子组地层里。

2矿区地质特征

2.1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老岭复背斜南东翼,鸭绿江深断裂北侧。

2.2地层与岩石

大栗子铁矿出露地层属中元古界老岭群大栗子组。前人(叶连俊先生)将该组划分7个岩性段,即H1至H7。在中东部区内仅见H3至H6,现将区内地层自下而上叙述如下:

H3:出露于矿区北侧边部,主要由兰绿色千枚岩组成,夹三层大理岩,中下部夹薄层变质粉砂岩。大理岩自西而东由三层变为两层,而且厚度变薄。大理岩单层厚度1cm左右,个别地段可达10cm。变质粉砂岩单层厚度在5cm左右,该层总厚度380-400m。

H4:分布于矿区的北部,主要由大理石组成,间夹一至二层千枚岩。千枚岩每层厚2-4m,少数地段可达16m,千枚岩于H4层任何部位均有产出。该层由西至东厚度逐渐增加。总厚度60-180m。

H5:出露于矿区中部,面积较广。顶部为浅灰至灰白色薄层状大理岩,层位稳定,厚1-25m左右。上部棕褐色绢云母千枚岩,夹薄层大理岩或扁豆状大理岩;下部为灰绿色千枚岩夹薄层大理岩或其扁豆体。大理岩单层厚度一般10cm-4m,局部10-13m。从西至东大理岩夹层由少增多。总厚度260-560m。

H6:出露于矿区南侧。灰绿、浅绿色千枚岩为主,夹大理岩。大理岩单层厚度不等,数厘米至数米,局部厚达10m-13m,总厚度>300m。

区内地层走向呈北东65°-80°展布,倾向南南东,倾角为35°-25°。

2.3岩浆岩

区内岩脉不太发育,主要见于钻孔中,充填于北东或北西向断裂中,有闪长玢岩、辉绿岩。区内所见脉岩较少,规模很小,是成矿后期形成,对矿体没有破坏作用。

2.4地质构造

区内地层走向呈北东55°-80°展布,倾向南东,倾角自北西至南东,由55°-40°转变为35°-25°。

矿区内分布大栗子组地层,由于受区域构造影响,产生了北西向,南东向强大的挤压力,形成北东向压性构造与北西向张性构造。前者表现形式为褶皱和断裂构造,以东岔向斜和同向断裂为代表,后者表现形式为断裂构造。

图1 大栗子鐵矿中东部地质图

1-大罗圈河组,2-千枚岩,3-千枚岩夹大理岩,4-大理岩夹少量千枚岩,5-千枚岩夹大理岩,6-千枚岩夹少量大理岩,7-大理岩,8-逆断层,9-断层,10-向斜轴,11-推测地层界线,12-铁矿体

3矿体地质

3.1矿体特征

根据据现有工作程度和工程控制程度,共有3条铁矿体,编号为fs5、fs13-1、fs3-2,均为隐伏矿体。fs5号矿体为主矿体,其次为fs13-1号矿体,fs13-2号矿体规模最小。

3条铁矿体均赋存于大栗子组H5、H4、H3地层中,顺层产出,矿体上下盘围岩以大理岩为主,其次为大理岩与千枚岩互层或千枚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呈整合接触。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总体走向60°-70°,倾向南东,倾角40°-15°。矿体分布的标高-20-181m。在勘探地段范围内,矿体总体形态比较规则,呈层状、似层状,沿走向、倾斜方向均是中间部位较厚,向两端逐渐变薄至尖灭。各层中矿体规模不等,彼此迭置近似平行产出,就空间位置可分3个矿体,现分叙如下:

fs5号铁矿体分布于16-22线之间,由15个钻孔控制,7个孔见矿,工程控制间距为100×100m,矿体控制延长100m-296m,控制最大延深214m。赋存标高-20m至181m,矿体埋深410m-540m。真厚度1.96m—25.77m,平均真厚度9.28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88.98%,属较稳定类型。TFe品位在32.36%-39.50%间,平均品位34.37%,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5.23%,属均匀类型。矿体走向65°±,倾向155°,倾角21°-33°±。铁矿体在走向上呈层状、似层状,在倾向上呈似层状或扁豆状。无论在走向上还是倾向上,矿体均出现中间厚,品位高,两边薄,品位低现象。

fs13-1号矿体分布于14—18线之间,由11个钻孔控制,5个孔见矿,工程控制间距为100×100m,矿体控制最大延长213m,最大延深98m,赋存标高83至-96m,矿体埋深450-636m。真厚度1.00m-10.70m,平均真厚度4.74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104.44%,属较稳定类型。TFe品位一般在32.45%-35.12%,平均品位为34.09%,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1.82%,属均匀类型。矿体走向65°±,倾向155°,倾角32°±。铁矿体在走向上呈层状,在倾向上呈似层状或扁豆状。

fs13-2号只在18线见到,由单孔控制,控制标高3m,真厚度8.79m,TFe平均品位35.58%,矿体特征及产状同fs13-1矿体类似。

图2 大栗子铁矿中东部18线地质剖面图

nlc202309031017

1-钻孔位置及编号 2-采矿权边界 3-铁矿体位置及编号 4-坑道

3.2矿石特征

3.2.1矿石矿物成分

铁的矿石矿物主要以菱铁矿为主,尚有少量的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亦见微量的褐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绿泥石等。

菱铁矿呈棕灰、棕黄色细粒块状,局部有粗粒,粒径1-3mm,含量占组成矿物85—95%。黄铁矿呈少量星点状分布,但分布不均匀;方铅矿、闪锌矿局部聚集,呈星点状分布,含量不高。石英、方解石等脉石矿物含量不多,为菱铁富矿。

矿石平均含硫量0.95%,(CaO+MgO)/(SiO2+Al2O3)比值一般为1.36-7.34,属碱性矿石,个别为半自熔矿石(0.67)。

3.2.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呈自形、半自形不等颗粒,粒径1-3mm,局部0.1-0.5mm,粒径微小者显示致密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由自形、半自形不等粒状菱铁矿组成,菱铁矿颗粒间彼此作镶嵌形式,其表面呈混浊状。条带状构造由菱铁矿组成,矿石条带由黑色碳质及泥质物构成,条带稠密,颗粒直径1毫米左右。

4成矿规律

4.1矿床成因

菱铁矿体赋存于碳酸盐建造的大理岩层中,或产于大理岩与千枚岩接触部位,就部位来看,居碳酸盐建造层的上部及中部,出现的部位相當稳定。铁矿体生成时间处在碳酸盐沉积的中期与晚期,就空间而论,与碳酸盐建造同时沉积生成,这一点可由矿体与围岩整合接触、产状一致作为佐证。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比较规则,矿体形态不复杂,显示膨胀、狭缩造成厚度不均匀的特点,中心部位膨大,边缘逐渐变薄的不规则的似层状、扁豆状。

矿体同围岩接触部位普遍不具蚀变现象。矿石普遍呈自形至半自形晶粗粒,不等粒变晶结构,粒径较粗大,可达1—3mm。局部可见热液菱铁矿脉,交代、切割菱铁矿体,时见经矿体顶底界面向围岩中伸出的细小分枝脉。

总观菱铁矿体上述地质特点,我们认为矿体与围岩同时沉积生成,是同生沉积矿床。后经地壳运动,在区域变质作用下,矿石结构发生了变化,生成粒径不等的变晶结构。在断裂和裂隙发育之处,含铁矿液充填交代矿体,与此同时生成了菱铁矿细脉。综上所述,大栗子式菱铁矿床成因应属热液迭加沉积变质型矿床。

4.2成矿规律

大栗子式铁矿赋存在大栗子组地层的H2至H7六个层位中,以H4、H5两个层位为主要含矿层,本次勘探的菱铁矿体主要赋存层位为H3至H5。矿体的分布与大理岩关系密切,矿体主要产于H4层中大理岩或大理岩与千枚岩的接触部位。

(1)菱铁矿体赋存在H4层上部及中部和H4层与H3层接触部。

(2)矿体呈叠置产出,彼此相互近于平行。

(3)矿体中夹石多出现在矿体厚大部位,层数不多。

(4)矿体呈似层状或扁豆状,与围岩顺层产出,产状与围岩一致,矿体总体上延深大于延长。

4.3找矿标志

(1)大栗子组H3-H5地层是菱铁矿赋存层位,岩性主要为大理岩或大理岩夹千枚岩。

(2)根据已知矿带地质特征,按矿体赋存规律的认识,沿H3-H5岩层的延长或延深寻找新的矿段来扩大远景。

(3)大栗子矿区构造发育,沿东岔向斜核部及其褶皱构造发育部位找矿。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临江大栗子沟铁矿调查报告[R].叶连俊,刘鸿允,沈永和,1951

[3]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小班组家长学校授课教案下一篇:热爱读书主题演讲稿示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