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 篇1

东风中学 胡少华

八年级上学期教学中有一堂“观察蚯蚓”的实验,重点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观察蚯蚓的运动。与以前的解剖蚯蚓实验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关键点在于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界中的万物,关爱生命。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我在进行这节实验课的教学上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实验材料的准备

以前很多的生物实验是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学生自己从菜场可以买到鲫鱼、花生种子等,而让学生自己准备蚯蚓则很有难度。学校新校区原来是农民的田地,从理论上说应该可以挖到蚯蚓,我在学校新校区找遍了每一个角落,一条蚯蚓都没有挖到。由于家属区到处都是水泥路面,所以学生在家属区里也很难挖到蚯蚓。有学生提议购买钓鱼用的蚯蚓,我否决了这个提议,主要是因为钓鱼用的蚯蚓太小,观察不清楚。

第一个难题摆在了我面前,实验材料没有,怎么进行实验?

为了寻找蚯蚓,我只有骑着电动车到乡下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试车场的北面农田边找到一块较湿润肥沃的地方,不怕弄脏自己的衣裤、鞋子,硬是挖到了30多条大蚯蚓,每条蚯蚓长度在10~15cm之间,很好的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

当我出示我挖到的蚯蚓时,有好多学生惊叹“好大的蚯蚓”时我的心里得到了慰藉。很多学生体味到了老师的辛苦,做实验时就相对比以前要认真一些。

反思:付出总会有回报,宁愿老师辛苦一些,也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二、实验器具的准备

这个实验要求观察蚯蚓在粗糙的木板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有什么不同,这就要求要为每个实验组准备一块木板和玻璃板。我从学校计师傅那里找到一些三合板的边角料,自己动手锯出了20块小木板。从玻璃店里找到一些废弃的玻璃,自己动手用刻刀画出了20块玻璃板,并且用砂纸对玻璃板边缘进行打磨,避免实验时玻璃划伤学生的手。由于我在实验前想到了小的细节,实验结束时没有一个学生弄伤自己的手。

反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节约资源。关爱学生,从细节做起。

三、实验规则的制定

以前做观察蚯蚓实验,由于蚯蚓是用体表的皮肤进行呼吸的,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好好爱护蚯蚓的话很容易导致蚯蚓死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想出了一些招。

首先是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小杯水和一团棉花,学生在实验中时不时用蘸了水的棉花给蚯蚓擦身子,保持蚯蚓体壁的湿润,从而保持蚯蚓的呼吸正常。

其次,我要求每个小组上交1元钱作为实验保证金,实验结束时如果该实验小组的蚯蚓仍然活着,这1元钱的实验保证金返还给学生;如果实验结束时蚯蚓死亡这1元钱上交给生物实验室。学生有点压力,在实验过程中就不会“虐待”蚯蚓了。更常见到的镜头是学生不断用棉花去湿润蚯蚓的体壁,将蚯蚓当成自家的宠物一般看待了。从实验的情况看,效果很理想,没有一条蚯蚓死亡,学生都拿到了自己的保证金。

反思:通过制定游戏规则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四、实验的创新

在准备这个实验时,生物实验员王慧老师问我要不要准备镊子,我说不用。按教材中的要求是需要用到镊子的,但我觉得实验可以作一些小的修改,不给学生准备镊子,而是让学生直接用手指头与蚯蚓进行“亲密接触”,这样才能观察到蚯蚓体表的黏液和腹部的粗糙的刚毛。同时,如果准备镊子,有些学生会用镊子夹蚯蚓,会伤害蚯蚓的身体,甚至导致蚯蚓的死亡。

课本上的实验步骤相对较少,我给学生增加了一个探究实验:蚯蚓走T字型迷宫实验。我在实验前用包装箱上的纸盒子做成了4个T字型迷宫,实验时在左侧放上蘸了醋的棉花,右侧放上一些小叶子,将全班分成4个大组做这个实验。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学生做完这个实验惊奇的发现:像蚯蚓这么低等的动物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我们为什么不珍惜现在这么好的教学条件和青少年黄金学习时期好好学习呢?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 篇2

一、讲究观察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

1. 明确观察目的, 使观察更有针对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首先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 这样可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 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地方, 形成较清晰的知觉。如果学生对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 所观察到的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 必然走马观花, 效果不佳。所谓明确观察目的就是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 如“青蛙解剖实验”, 观察的重点是青蛙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 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上, 而“青蛙反射实验”, 则是重点观察青蛙的神经系统反射功能, 注意力应集中在不同的刺激与对应的反射这一生理现象的原理上。又如, 观察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 (实习) , 重点是对生物习性的观察, 应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的统一上。只有明确了观察目的, 观察才有针对性, 才会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

2. 掌握科学的观察程序, 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

条理性是观察力品质的要素之一, 它指一个人在观察时, 能够根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不同, 全面系统地考虑: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 由大至小或由小至大, 由局部而整体或由整体而局部, 从而使观察有条不紊地进行。如“观察植物根尖”实验, 目的是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与功能的关系, 可采用“整体—局部—重点”观察法, 先让学生观察一株植物根的整体, 然后观察根尖的显微结构, 并指导学生自下而上观察组成根尖的四部分———根冠、生长点、伸长区、根毛区, 最后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 启发学生思考这四部分的功能以及与整体的关系。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 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 是提高观察力效果的重要手段。

3. 及时记录和总结, 使观察结果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观察时要求学生及时作好记录, 并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使之成为习惯。如青蛙外部形态观察, 可作如下记录:

学生通过记录和总结, 一方面积累了青蛙外形特征的知识, 另一方面总结出青蛙的外形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规律, 从而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二、分析思考, 给观察插上思维和想象的翅膀

没有思维和想象参与的观察, 是低水平的感觉, 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观察必须与思维、想象有机结合, 才能使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 所以说, 思维和想象是观察力发展的两个翅膀。也只有使观察和思维、想象协同活动, 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诱导学生在观察时积极思考和想象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的做法是:

1. 布置实验预习题, 启发学生在实验时思考。

例如在做:“观察心脏结构实验”前, 布置这样几个预习题: (1) 怎样确定解剖位置? (2) 比较心房心室的肌肉厚度, 想与其功能有何关系? (3) 左右房室瓣各有几片?它是如何控制血流方向的? (4) 心脏外部有几个孔 (血管孔) , 分别通向哪里?

带着问题做实验,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如确定解剖位置, 必须先搞清左右心室的位置, 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左心室肌肉厚, 右心室肌肉薄, 经过触摸, 确定左右心室的大致位置, 再找出位于左右心室间的室间沟, 最后确定心脏的解剖位置。又如, 要找出心脏外部几个血管孔并确认性质 (属什么血管) , 必须先搞清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 从心室出发, 按照血流方向确定进出口 (外部的血管孔) 属什么血管。这种实验过程, 也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 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有好处。

2. 在实验过程中趁机诱导, 启发学生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学生在做实验时, 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 学生学会对这些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有助于观察与思维有机结合。例如做“生活废水造成环境污染”实验时, 有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其他同学在装有“洗碗槽下污水”的试管内滴入亚甲基蓝染料, 5分钟后就完全退色了, 而他的水样15分钟了还未退色?这时, 我趁机启发他思考找原因, 让他将自己的试管与别人比较一下, 他发现试管内液体的高度比别人高出一倍多, 我问他在试管内滴了多少亚甲基蓝, 他终于悟出了失败的原因, 原来他在试管内滴入过量的亚甲基蓝至使细菌无法将染料完全分解, 导致实验失败。如此让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原因, 不但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 而且启迪了他们思维的创造力。

3. 引导学生由此思彼, 由现象思本质。

如果让学生根据观察所见展开思维和联想, 由观察到的某一种情况想象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情况, 由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其原因和本质问题, 就能使有效的观察与思维、想象有机结合。例如由细菌使染料退色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质上是细菌利用氧分解有机物, 由此可以联想到, 一些有机物丰富的池溏、沼泽, 因细菌分解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 而水中溶解氧的降低将使需氧生物死亡, 同时厌氧菌大量繁殖, 导致水质变黑变臭, 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死的池水容易污染的原因。这样的观察, 就不再是简单的视觉活动, 而是有思维和想象参与的观察。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很有帮助。

三、建立联系, 掌握事物变化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 任何事物变化的全过程也都是由一系列小过程组成的, 只有把这些联系寻找出来, 才能认识到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和变化的规律性。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是研究事物之间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各种联系。欲使学生通过实验锻炼观察力, 从而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 就必须建立联系思想, 明确一事物同它事物之间的联系, 明确事物变化过程中各个联系环节。也就是说, 寻找联系是观察的重要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 应启发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联系”:

1. 实验现象与原理之间的联系。

例如, 青蛙解剖实验, 离体心脏还能搏动现象与心脏自搏原理相联系;血涂片镜下观察无血小板跟血小板的凝集原理相联系;用白菜叶柄做吸水实验, 白菜叶柄质量增加、减少现象与细胞的渗透吸水原理相联系。

2. 各个实验环节之间的联系。

例如, 血涂片的制作步骤:“采血—推片—干燥—染色—冲洗”, 各步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推片利于血细胞分开, 干燥后染色避免血细胞因悬浮在染色液内, 而被冲洗掉, 最后冲洗可除去多余染液, 以免影响观察。各个操作环节互有联系, 且按一定的先后顺序进行。

3. 各个实验现象之间的联系。

例如, 鉴定骨的成分实验, 鱼肋骨燃烧后变脆, 与肋骨接触盐酸后变软, 分别反映了事物两方面的特性 (含有机物和无机物) 这两种现象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又如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各期的实验现象之间具有演变发展关系, 同属一个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这些关系, 都是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

4. 操作方法与其原理之间的联系。

例如, 脊蛙反射实验第三个实验步骤, 为什么先后采用直接刺激 (用稀硫酸) 皮肤与剥离皮肤刺激肌肉的操作方法呢? (现象是:刺激皮肤出现屈腿反射, 而刺激肌肉没有反应。) 因为这种操作方法证明了感受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而不在肌肉。又如, 制作血涂片实验, 为什么在推片时要倒推而不能顶着血滴推, 这是因为顶着血滴推会很容易破坏血细胞。又如,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为什么要将天竺葵叶放在酒精内加热, 这是因为酒精能溶解叶绿素, 使天竺葵叶退色, 以利于下一步碘蓝试验的观察, 而隔水加热主要是为了防止酒精蒸发过快, 同时也防止酒精燃烧。任何一种操作方法都有其科学道理, 学生搞清了这些操作方法与原理之间的联系后, 便有利于观察实验。

5. 因果联系。

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因果联系, 务必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搞清楚。例如, 脊蛙反射实验, 当学生观察用镊子夹脊蛙一侧后肢时, 青蛙的另一侧后肢同时出现屈腿反射, 此时, 教师就应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这样学生就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寻找原因, 最后得出这是因为青蛙后腿的坐骨神经是一种复合神经, 左右两侧在脊髓灰质内交叉传递, 刺激一侧神经后, 会传到另一侧, 因此两侧后肢同时出现屈腿反射。又如, 做“观察叶片结构”实验时, 部分学生采用睡莲做实验材料,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 结果意外地发现睡莲上表皮有气孔而下表皮没有气孔。这时学生热情非常高涨, 我及时引导学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 任何生物都是在不断地适应环境中发展、生存下来的, 生物的结构往往与它的功能及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睡莲是一种浮水植物, 下表面长期与水面接触无法进行气体交换, 没有存在气孔的必要, 因此下表面没有气孔。由此学生提出大胆设想:沉水植物的上下叶面应该都没有气孔。结果学生采集黑藻、水车前等沉水植物, 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果然证实了这一设想。这样引导学生观察,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外自然科学全科教育研究与比较.施农农.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6

[2]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孔爱华.生物学通报.2002-11

[3]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郑春和.中学生物教学.2001-6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蚯蚓;价值;饲养管理;环境安全;研究

一、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实验室饲养管理

自然条件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黑暗、安静的环境中,怕震动。适宜温度为15℃-30℃,基土湿度在40%-60%,空气相对湿度在60%-80%为佳,不可过于干燥或潮湿。为了创造最佳温湿度,可以适当调节实验室内温度在22℃左右,同时使用加湿器调节空气相对湿度,每天在各个饲养盆中喷洒适量水,防止土层干燥。

蚯蚓一般是钻在土层或基料中觅食,黑夜时也有爬出地面觅食的,因此为了避免在土壤中的蚯蚓爬出土面造成逃逸死亡损失,饲养环境除要尽量符合上述温湿度条件下,饲养箱上面同时安装约400 lx-800 lx的光源,使蚯蚓能长时间的呆在土壤中。饲养过程中,约1个月左右就需更换一次基料土。除此之外,饲养中应尽可能地少震动或翻动饲养箱。蚯蚓喜吃酸甜食料,如西瓜皮和烂水果等,或者饲喂发酵牛粪更佳,同时在给基料增加湿度时应使用蒸馏水,视基料的干湿程度每天洒水1-2次。

赤子爱胜蚓,其特点是繁殖率高,定居性好,耐热抗寒,蚓体、蚓粪产量高。一般传统中使用露天堆肥养殖,是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蚯蚓产品的最佳方法。由于受到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室中养殖蚯蚓就需要更加充分的利用空间,更多是采用立体箱式养殖。饲养箱可用木质包装箱、塑料食品箱等制作。箱大小形状不定,每个箱面积以不超过1㎡为宜,便于移动和管理,饲料厚度一般不超过20㎝。养殖密度一般在5000-10000条/㎡,饲料层表面可用塑料薄膜、废纸板覆盖,使饲料保持潮湿,减少水分蒸发。蚯蚓养殖投饵时,应尽可能地保持饵料碎细状态,避免饵料成团块,如出现团块,可用水浇湿捣碎,保证蚯蚓快速生长。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饵料,是保证蚯蚓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随着蚓体的生长,应该适当减小箱内蚯蚓的养殖密度,可分离出部分成蚓至其他饲养盆。床体结构可用角铁焊接成铁架床,将养殖箱置于铁架床上,一般以4-5层为宜,注意承重安全。蚯蚓有夜间逃跑的习性,尤其是饲料不足、淋水过多、湿度过高或过低、放养密度过大,都会导致蚯蚓逃跑。此外,蚯蚓不易生病,但蚂蚁和老鼠等是蚯蚓的敌害,应同时做好防止敌害入土摄食,危害蚯蚓。

立体箱式养殖,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增加饲养量,使用人力少,便于管理, 生产效率比平地养殖高,适于专业化和实验室内常年养殖。通过以上试验可以得知,只要提供了合适且充足的饲料,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蚯蚓完全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小规模立体化的饲养,以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

二、蚯蚓在环境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蚯蚓在环境污染的生态毒理学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这是蚯蚓在环境安全研究中应用的基础。

蚯蚓是一类广布性的土壤动物,其广泛分布于除冰川沙漠等极端环境之外的各种土壤环境中,这反映了其具有独特的适应能力。据估计,它是陆生生物量最大的一类动物,因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几千年前,亚里斯多德就曾称其为“土壤的肠”。19世纪80年代,蚯蚓生态学家运用现代生态学手段和原理进行了蚯蚓生态、行为、功能与遗传特性的研究,推进了蚯蚓生态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研究表明,蚯蚓具有加速土壤结构形成,促进土、肥相融,加速有机质的分解转化,提高植物营养,改善土壤通透性和提高蓄水、保肥能力等。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大量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和土壤环境的污染,土壤环境条件日益恶化,蚯蚓的种类和数量正在减少,这一问题引起了蚯蚓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的极大关注。

蚯蚓生态毒理学是指利用蚯蚓作为载体对可能造成土壤环境污染的化学物质进行测试,并根据这些化学物质对蚯蚓的毒害程度来评价其可能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的危害程度。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各种农用化学品对蚯蚓的毒性,来评价这些化学品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关于蚯蚓的生态毒理与环境安全指示研究试验方法可分为实验室急性毒性试验、真实生态系统中的田间毒性试验、污染环境的生物检测和生理、细胞及分子等微观水平毒性指标检测等几个方面。评价对象涉及到重金属、有机农药和一些持久性有机物等几大类化学污染物。

一般情况下,研究应用领域最广泛的是实验室急性毒性试验。实验室内进行的急性毒性试验因其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而得到了重视与发展,特别是该方法能简单、快速地对化学品的生态毒性做出初步的判断,鉴定出被测物质对蚯蚓有无明显的毒害作用,以避免错误的负面影响。然而,对于那些被测出在相应浓度上对蚯蚓有明显毒害作用的物质则应考虑进一步研究。关于实验室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目前广为采用的有以下4种方法。①滤纸接触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成熟赤子爱胜蚓在填充标准化滤纸的玻璃器皿中与不同浓度的供试化学药品接触48h后测定其死亡率,并可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出半致死浓度(LC50)。②人工土壤试验法:通过将成熟赤子爱胜蚓置于含有不同浓度供试化学品的人工土壤中培养14d,观察其行为和存活状况,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半致死剂量(LD50)。通常,由10%的草炭培养土、20%的高岭土和70%的石英砂组成人工土壤。③人造土壤试验法:这是用一种无定形水和改性的二氧化硅粉,并在其中加入直径为1.5-2cm的玻璃球以代替人工土壤的实验方法。④自然土壤试验法:即采用天然土壤为蚯蚓生活基质,其他与人工土壤相同的实验方法,这种方法对特定地区的环境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上几种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有各自特点。滤纸接触法快速,简便易行,但仅给出皮试毒性信息,难于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真实影响。人工土壤法则模拟了蚯蚓生活环境,尽可能反映了污染物对蚯蚓的影响,但方法繁杂,不同试验结果可比性稍差。人造土壤法简单易行,试验结果可比性好,能较好反映污染物对蚯蚓的真实影响。自然土壤法则可用于具体地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性评价,但各地区试验结果可比性不高。上述方法各具不同特点,其在生态环境安全研究指示中经常需要综合运用。

此外,利用蚯蚓还可以处理生活垃圾和农业有机废弃物。1978年,日本建成占地近两万余平方米的养殖场,月处理废弃物数吨。此后,世界各地纷纷建起了不同规模的处理有机垃圾的蚯蚓养殖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上海市环境工程学校从上海城市生活垃圾特点出发,开展了蚯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应用研究,确定了这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并具有良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这些研究成果尚处于试验室水平,暂时未能大规模推广应用。

蚯蚓垃圾处理是一项重建物质循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蚯蚓以其特有的生态学功能与环境中的微生物协同作用,加速了垃圾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一方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使资源得以再生,特别是蚯蚓粪是一种优质有机肥,可作为城市花卉、绿化和农作物的肥料资源,同时蚯蚓作为一种高蛋白经济动物,亦可用于饲料、医药、食品等生产原料。

另外,还可以利用蚯蚓过滤处理生活污水等。生活污水的蚯蚓过滤处理是近年来在法国和智利发展起来的一项针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这项技术是根据蚯蚓具有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和促进有机质分解转化等生态学功能而设计的。由于在处理生活垃圾、农业有机废弃物和生活污水方面,蚯蚓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

蚯蚓是与人类相伴的重要生物,其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在揭示化学品影响土壤为基质的生态系统有关的环境安全指示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因此,利用蚯蚓为人类造福,进行环境污染脱毒的研究,这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佚名]. 2007.蚯蚓养殖技术[J].特种养殖,19:25-26;

[2] 徐斌,刘锐,赵好力宝等.2010.蚯蚓的实验室饲养方法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31(6):186-188。

[3] 许华夏,张春桂.1992.利用蚯蚓处理城市垃圾[J].环境科技,12(4):17-19; [4] 梁继东,周启星,孙福红.2006.蚯蚓在环境安全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5(5):581-586;

[5] 邱江平.2000.蚯蚓与环境保护[J].贵州科学,18(1-2):116-133;

观察蚯蚓 篇4

我独自踏上一条幽径,脚下不停地踢着小石子,忽然发现了一簇簇野菊不停地在摇摆,在风中跳着优美的舞姿。快看呀!这一块湿软的土地动起来了,我的天啊!我吃惊的看着,眼睛目不转睛,忘了世界万物、忘了时间,甚至把自己也给忘了?

“这是什么?”一个柔软的像毛线绳一样的黑东西。我心里忐忑不安的想:这该不会是刚生的小蛇?我对这个小家伙有了疑心,我又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它没有舌头,嘿嘿!原来是一条蚯蚓,看把我给吓的。于是我放下了警戒,准备和这个小家伙来一个亲密接触,在我眼前,这条小蚯蚓细长的身躯,黑红色润滑的皮肤,对还还是很热情,摇头摆尾,看来它特别喜欢我,扭动着自己的身体,象在带路,我顺着它指引的方向来到了树林边缘,原来,这里到处都是这条游客的同胞,这条小家伙活蹦乱跳的来到了它的同胞跟前,它们互相寒暄一下,几乎把我给忽略了,再说了我哪里懂得它们的语言和手势呢?()

我不由地跟着它进入了小家伙的住宅,啊!它们的住宅里摆放的整整齐齐的,我偶然也能看得出那里放的是桌子、那里是卧室,还有一个大客厅,看到他们穿梭于湿润的泥土里过着没有哀伤、过着快乐的日子,真为它们高兴。我进入了卧室,模模糊糊的听见了蚯蚓好像呼唤着我的名子,这里不光有蚯蚓就连甲虫也来这儿凑热闹。我与它们对视良久,我还以为它们汇集在一起准备开什么“迪士音乐会”呢?

谁知,我看到的场景很让我惊讶!它们在窃窃私语,满脸的迷惘,还仿佛看见蚯蚓滴下了几滴眼泪,相互哭诉着……原来这些朋友不是在开“迪士音乐会,”而是在向大自然苦诉,原来,把我带到这里让我听它们的苦诉呀!它们到底苦诉些什么?它们是你一言我一语,我也好像听懂了它们的语言,好像在说:“自己为这块土地改良多少土壤,为人类已经服务的太多了,为何将我一辈子的劳动成果都浪费了,最终还是铺成宽敞的马路,把我们弄的无家可归,一旦我们出现在马路上,那些车子可都是不长眼睛的,哪一个车轱辘压在我们身上,我们即使有分身术,也会被车轱辘压的粉碎,让我们牺牲了多少同胞?还有一些喜欢钓鱼的男士和女士们,他们也会不估计自己的身份、地位,来到我们的家园,将我们的家翻的底朝天,像是抄家似的,还抓走了很多壮丁为他们服务,将我们瘦小的食肉体挂在坚硬的鱼钩上,撒向河里喂鱼,你们人类是体会不到生死挣扎的那种痛?你们也要让我们向恐龙家族一样灭亡吗?”

我们以后在也不能在哪几棵小树下开“迪士音乐会”了,再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心情出来散步了,我们只有悄悄地出来透透气。你们在也听不到我们优美音韵的歌声和迪士音乐了,是因为你们破坏了我们的美好家园,你们“还我家园,”这一声把我自己的心灵呼唤了回来,“还我家园”这几个字,让我心里也很心酸,也是悲痛万分。

在这里,我也要为这些苦诉的小蚯蚓申冤:小蚯蚓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我们大自然界的清洁小卫士;可以改良土壤,把土壤疏松了,就能让我们吸收更多的水分和肥料,也能够让植物长的更好,帮助地球呼吸;蚯蚓还是上等的药物,为了牺牲自己,给我们治病。它们的默默无闻牺牲的精神,真的让我震撼!

观察蚯蚓作文 篇5

今天上午,我正出去玩时,发现一条蚯蚓在钻土,我就马上用木头做的“筷子”把蚯蚓给夹了起来。这时我想起了我们科学老师的话:“蚯蚓是农民伯伯的好助手,能帮着松土。”

于是,我就把它放在了一些硬硬的土里,我倒要看看它怎么松土。蚯蚓二话不说,便挖起了土来,忽然,蚯蚓一头伸进土里,用它的环带一紧一松地钻了进去,我就急忙跑到三楼把放大镜拿了下来。等我下来,回到蚯蚓挖洞的地方,才发现它只剩下了半个身子在外面了。因为我要看看蚯蚓是怎样的身体结构,所以毫不留情地用“筷子”把蚯蚓给“拔”了出来。我把蚯蚓放到了石头上用放大镜观察。

原来,蚯蚓只有头、环带、口、尾这四个结构,居然没有眼睛。我忽然觉得蚯蚓可真可怜哪,想到这,我就把这条小蚯蚓放回了泥土中。

观察蚯蚓日记 篇6

同学们你们挖过蚯蚓吗?暑假我在外婆家门口草坪里就发现了许多蚯蚓。

写好作业我就到家门口草坪玩,突然我发现草坪里有许多一团一团的东西,我急忙把爸爸拉过来问了起来,原来是蚯蚓的大便,蚯蚓的大便像一团一团的水泥,我找来一根长长的木棍,我把木棍撇成两半,我小心的用木棍把泥土一块一块地翻开,在挖出来的泥土里发现了一条蚯蚓,蚯蚓和铅笔一样粗,粉红色的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白色的条纹,蚯蚓身体非常的柔软,这是我发现的第一条蚯蚓,我兴奋极了,我继续寻找蚯蚓的大便,想多找一些蚯蚓。突然,我发现一条刚从泥土里钻出来的蚯蚓,我在蚯蚓的四周松了松土,用力把蚯蚓拔了出来,不一会儿的功夫我就挖了三条蚯蚓,我找来一个盒子,先往盒子里放一些泥土,再把蚯蚓放进去,再挖几棵带泥土的小草把蚯蚓盖上,最后再洒些水,我的盒子变成小小蚯蚓养殖场。

挖蚯蚓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 篇7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对物理实验现象的兴趣及观察习惯

对于物理来说, 对大多数学生对实验现象有强烈的“好奇”。为了激发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的兴趣, 合理地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 引导学生注意相关物理现象的关键特征, 可以像磁铁吸引铁般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 可以把电流的磁效应实验器材用一块布盖起来, 让学生观察旁边小磁针的变化, 猜想布下边的东西是什么?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是磁体, 并能说出是哪个磁极。等拿开一看, 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在此现象中思考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特点、产生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配合必要的讲授或穿插一些学生讨论等来完成课堂新课的教学任务。在这过程中引导、指导学生在演示实验中, 通过认真观察发现, 捕捉“奇特”的现象, 并且抓住现象, 思考问题的主要存在表现方面, 并积极探索其中潜在的规律。例如, 在《大气压》一节教学时, 先在一平口玻璃瓶中装满水, 然后将一硬纸片盖在瓶口, 手按住纸片慢慢翻转过来, 当学生看到无论瓶口朝侧面还是朝下时纸片并不下落时, 立即活跃起来。我趁此机会提出问题:硬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此时, 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 有的说是大气对硬纸片产生压力作用, 将它压住, 有的说是水吸住纸片。趁此机会, 我又提出问题:真的是由于水吸住纸片造成的吗?学生回答后, 让学生继续观察:用笔在硬纸片中间扎一小孔, 重复上述操作。学生观察到硬纸片与水一起下落, 自然否定了这一猜想, 很容易引入“大气压”这一课题。

在观察中, 还要求学生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 并提出思考。能够在观察的同时, 强调观察和思考的紧密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 对某些特定的实验现象进行重点观察, 及在实验过程中容易瞬间消失的现象, 能够进行重点观察, 抓住每一个细微的现象、物理变化过程, 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敏锐性。例如, 在演示气体对外做功, 内能减少的实验中, 从塞子往管里打气, 当塞子在管口跳起的同时, 管内液面的上方, 将短暂出现少量的“白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清要注意观察的要点, 则学生可能观察不到此时现象。因为塞子跳起时会发出“嘭”的一声响起, 学生容易注意力被此响声吸引, 而错过观察“白雾”的最好时机, 从而看不清实验的本质。

二、进行观察和思维训练, 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正确的观察是进行科学思维的基础, 而严密的思考又是进行正确观察的前提。因此, 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时, 要强调观察和思考的紧密结合, 引导积极主动地思维, 主动地观察,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水的沸腾, 学生从小就知道, 有的时候在生活中不叫沸腾, 叫做“开”, 有气泡产生及水蒸气冒出, 还会有响声, 但是不知道水沸腾时产生的一些具体现象, 如:气泡、声音的变化规律等, 更不知道水沸腾时, 温度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因此在教学时, 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对水沸腾认识的进一步调整及完善, 认真观察水沸腾的细节:气泡、声音的变化规律。

又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实验后设疑:“如果把光屏取走, 还能否见到实像呢?”学生可能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 认为:“没有光屏就不能成像了。”这时, 就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到具体的实验中去观察。如:用毛玻璃来代替光屏, 并且在成像位置上, 把它渐渐下移, 沿着主光轴的方向看, 在光屏移去的位置就会有一部分烛焰实像上下结合。此时学生会异常激动, 在探索中提高了认识, 在实验中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 应用引伸思考去再观察的。这样,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现象的综合观察能力。

蜘蛛结网, 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司空见惯的事, 从来也没人注意到它的吐丝器官的构造。法国科学家卜翁却注意并仔细探索了这个问题, 终于发现在蜘蛛的肚子末端的位置有几对“纺织器”, 蜘蛛吐的丝就从“纺织器”的小孔中织出来的。他又进一步研究, 终于发明了人造纤维, 为人类的纺织品带来了绚丽多彩的新原料。观察是要有明确目的的, 属于“生动的直观”, 但并不是为了摄取一些杂乱无章的现象, 更是要深刻地理解看到现象的本质。这就要训练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与思维, 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抽象思维”活动。

此外, 很多的物理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 深入观察, 才会弄清事物的本质。在观察中, 要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观察要求, 尊重客观事实, 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像在课堂上, 做实验过程中, 如实地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现象, 细致、认真地深入观察。在实验观察中, 还要提倡手、眼、脑并用, 就是把观察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是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对实验操作要认真观察, 仔细思考这些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 要把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得来的结论同书本上的结论加以比较, 这样就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摘要: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 实验观察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有意识地创造观察的条件, 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爱好和观察习惯, 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努力提高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力, 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柳松.知名教师学法指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廖伯琴.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观察蚯蚓作文 篇8

我到了后院,找来一根木棍,开始找起蚯蚓来。我用木棍翻那翻那,一条都没找到。后来,我终于找到一条,我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对着蚯蚓看起来。我突然发现蚯蚓靠近身体中间的部位上有一圈红的东西,我自言自语地说:“这是什么东西呢?”我去查了查科学书,原来它叫环带。蚯蚓的头和尾非常像,好似一对连在一起的双胞胎。它的花纹好看极了,那螺旋的斑纹随着它的身体到了脑袋。

我观察完了,就拔出了插在土里的木棍,一转身,木棍竟飞了出去,而且还刚好插中了蚯蚓,蚯蚓的身体分成了两半儿,我心想:蚯蚓啊蚯蚓,你死了可不能怪我啊,我可不是故意的!

今天我又去看了看蚯蚓,呀!它不但没死,还有了一条尾巴,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它也有像蜥蜴一样有再生功能吗?

观察蚯蚓三年级作文 篇9

回到家,我把蚯蚓倒进脸盆里,开始观察,蚯蚓长着一条软软的身子,身上有一段红中带黄的环带,离环带最远的顶部是肛门。我随手抓来几块泥土放进脸盆里,只见蚯蚓一伸一缩地向泥土爬去,好像闻到了泥土的气味。这时,我产生了疑问:蚯蚓有没有眼睛和鼻子呢?我通过一番调查,知道了蚯蚓没有鼻子,是靠身体前端的嗅觉器官来辨别方向和探路的。

一天过去了,我想:蚯蚓一定饿了吧。于是,我就拿来一片菜叶放在蚯蚓身边,它不但不吃,而且还把头扭到了另一边,我又拿来花生米给他吃,也是同样的反应。这时,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傻孩子,蚯蚓的饮食是跟一般的动物不同,它只吃泥土里腐烂的东西。”

我又试着把蚯蚓放到常温下的水里,发现它一伸一缩使劲地往岸上爬,看来水不适合蚯蚓的生长环境。我怕蚯蚓受不起“折腾”,就把它重新放进泥土里。蚯蚓好像舒了一口气,它扭扭身子,摇摇尾巴,又钻到泥土里去安家了。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 篇10

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想象, 能够启迪一个人去进行思考, 去进行探索, 去进行发现, 只有让兴趣引导我们的探索发现, 才会让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想要让一个人去创造学习那就必须要激发一个人的兴趣, 兴趣同时也能够开发一个人的智力, 通过兴趣去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在观察物理实验时, 首先让学生们带着一种好奇心接触实验, 正是学生们这种好奇心使得他们进一步想要了解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所以在现实教学中, 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注意这点, 注意培养激发每一个同学的兴趣, 让他们热爱这门课程, 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学真正能够学好物理。所以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好奇心较重要, 比如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尝试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所讲内容的历史, 用这些发明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发现人类重大定律启示并鼓励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这种方法, 不仅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还能够给予他们一种启迪, 让他们对各种事物都学会探索, 对学生的好处不仅仅是体现在物理学习这门课上, 还体现在人生的道路上。

二、确定观察目的才能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丰富知识水平

许多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都是机械的学习, 机械的记忆, 老师讲什么学什么, 没有自己的主见, 不明白为什么学习, 去学习什么, 学习得到的知识有什么作用,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就会产生厌恶学习的心态, 所以在学习之前应该确定学习的目的和原因, 当最终确定目的后, 学生就会提高学习的观察能力, 真正为了学习去学习, 这样学习起来越轻松越有兴趣, 才能丰富自身的文化水平,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观察木块在各种材质的桌面上的摩擦效率时, 要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知识, 做好预习的准备。

三、教师教授学生观察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根据实验观察对象的特点, 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们对实验进行各方面的观察。物理实验不同于其他实验教学, 教师对于观察实验先向必须给出学生们准确的实验步骤和方法。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 本篇论文作者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共同探讨:

1.两者或多者进行比较的观察方法。

比较观察是实验观察现象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能准确地分出主体和客体, 判断其不同之处。以此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每种事物之间, 每种现象之间, 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因此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 因为不论是哪种学科比较分析都是用得非常多的一种方法, 学生更能够在别的学科上运用自如,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相同的事物中, 比较不同的观察现象。在相同现象中, 比较不同的事物。例如在观察相同摆长的情况下, 乒乓球和铁球的摆动幅度和摆动速率的比较, 观察乒乓球和铁球的质量等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通过学生亲身体验, 自身比较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

2.根据实验顺序进行观察现象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一般是有顺序的, 如从左到右, 从右到左, 从上到下, 从前到后, 从外到里等。通过一定的观察顺序可以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抓住所观察事物的本质所在。

例如在研究钢球摆动幅度与速度的关系时, 先指导学生观察钢球摆动幅度的大小, 再观察钢球的初始速度, 从而学生们很快观察到实验现象的结果, 钢球初始速度快, 钢球的摆动幅度大。根据实验顺序观察实验现象, 能使学生准确看到实验现象, 避免同学出现茫然不知道实验的进行程度。

3. 将实验分为几个步骤进行观察的方法。

有些物理实验比较复杂, 学生们不易懂, 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可将复杂难懂的实验分为几个步骤进行。教师制定好实验观察计划, 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例如在观察木块在不同材质上的摩擦力大小的实验过程中, 可根据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将不同材质准备好, 并且处于斜面状态; (2) 将相同质量的木块放在不同材质斜面上, 以初始速度为0; (3) 用尺子测量木块滑行的距离。根据以上实验步骤, 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 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

另外归纳总结, 实验验证, 综合实验等观察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也是比较常用的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四、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教师在实验观察过程结束以后, 应该立即指导学生们对实验进行整理和总结所观察的结果。例如根据弹簧力测量物体重量的实验结果数据, 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探究弹簧拉力与物体重量的关系。这样能够引导学生实现此次实验观察的意义,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 以及对所做实验的总结能力。

综上所述, 观察大自然, 观察生活, 对于学习物理学科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如果没有观察事物的能力, 就不能探索世界的奥秘, 所有的未知事物都需等待人类去观察发现。通过学习物理实验,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并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以致用, 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很有好处, 必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摘要:接触自然, 探索自然是观察的最基本的方法。人类的一切活动, 包括认识自然, 了解自然都是从观察开始的。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学习时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们思考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讲述和举例各种物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说明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年级单元作文:观察蚯蚓 篇11

早晨我出去买早餐,回来时在草丛处发现一条大约五六厘米长的蚯蚓,非常巧的是科学课有观察蚯蚓的这项作业,于是我蹲在它旁边开始观察。

首先,我想知道它吃什么。是蚂蚁、还是米粒、或是一些别的昆虫呢?于是我在附近找到了十多只蚂蚁,只见那些蚂蚁都爬到蚯蚓的身上,而且还有一些蚂蚁不断的赶来,看来不是蚂蚁被蚯蚓吃,而是蚂蚁吃蚯蚓,所以我马上赶跑了那些可恶的蚂蚁;那么蚯蚓吃米粒吗?我立刻将自己买的早饭拿出来,挑了两粒放在他身边,可是蚯蚓非但没有吃我给的米粒,还不接触它,绕过米粒继续向前走。经过了接连不断的`失败后,我终于想起王老师说的话——蚯蚓的食物是腐殖质,我立刻找到一片快烂成“灰”的叶子放在它的身旁,这下它才吃了两口。

接着我要“研究”它喜欢在怎样湿度的土壤里生活?我抓了一把土,放在了路上,滴入了大约五十毫升的水,但是它在里面好像十分不舒服,急急忙忙的爬了出来,于是我又按刚才的做法重新做了一次,滴入大约二十五毫升的水,这次它不像上次那样匆匆忙忙的爬了出来,而是在土壤上面睡起了大觉,看上去非常的快乐呢!看来这个土壤非常适合了。我又解决了一到谜题!

最后,我想了解蚯蚓在什么样的光线下比较容易生存。我把它放在阳光比较强烈的地方。发现它焦躁不安,十分难受,扭动着身子,跳着“悲惨”的舞蹈!我把它放在树荫下,它比刚才好了很多,但是依然不快乐,头部不停地寻找进入土壤的洞口,哦我一下明白了,原来他喜欢在土壤里居住啊!

蚯蚓教学设计 篇12

王红霞

教学目标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发生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3、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教学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

放大镜

一只浅水碟

一张白纸 小棍 教学设计

(一)谜语引入

上课前咱们先猜一猜,读,是什么?(看见过蚯蚓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昨天我们布置了去寻找蚯蚓,你找到了吗,在哪里找到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今天蚯蚓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欢迎他们。通过今天我们对蚯蚓的细致观察,可能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二)实验1:蚯蚓的身体和运动

1、在认识《蜗牛》一课时,我们探究了关于蜗牛的哪些方面的问题?今天你希望了解蚯蚓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板书 边板书边回忆蜗牛的运动,食物等)

2、认识一个人首先看他长什么样。怎么就首先看看蚯蚓是什么样子的,他是怎么运动的。

3、你会观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板书

看:形 颜色 大小

摸:软硬

闻)还可以借助一些东西观察,比如:棍 碰 放大镜

观察的顺序可以是:

然后我们把自己的发现真实地记录。组长领记录表。

4、看记录表的要求,你能抓哪些是关键词。(可以画图,标注各部分名称

真实)

5、请男士将蚯蚓轻轻放在白纸上,开始观察。

6、学生观察,教师巡视纪律,指导记录。10分钟

7、展示:看一生画的蚯蚓。画得很细致。有哪几部分,跟你标注的一样吗?两端很相似,怎样区分头尾?环带有什么用吗?可以繁殖。

8、怎样运动的?跟蜗牛一样吗?可以动作模仿。伸缩运动

9、还有什么发现吗?对刺激有反应.(二)实验 蚯蚓的反应

1、蚯蚓会游泳吗?猜一猜有什么反应。

2、试一试,请女生轻轻将蚯蚓放在水中,看有什么反应。(不用担心,他不会伤害人。勇敢)

3、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会说: 由此可看出:

4、观看一段视频。现在你知道蚯蚓为什么要爬出来了?

观察蚯蚓实验教学设计 篇13

关键词:观察力,物理实验教学,观察方法

一、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和目的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必须明确观察目的, 而且越具体越好。 在教学中, 对于每个物理实验,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 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具体内容, 学会捕捉观察对象。 各个实验都要先确定观察目标, 而后进行实验演示。 例如法拉第因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等。 教师不但要重视这些例子, 而且要利用好这些例子, 让学生知道观察的重要性, 并通过这些事例说明教育学生要做“有心人”, 调动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只有有了观察的主动性, 才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教给观察方法

1.比较观察法, 比较就是在观察中区分客体, 确定客体的异同, 从而促进思维活动。 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 现象与现象之间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总有可比之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将物理现象分析比较, 善于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 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 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

2.重点观察法: 即抓住事物本质的核心的关键部分或现象进行观察, 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 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特点的信息, 依据观察的目的, 区别哪些是该观察的, 哪些是不必要观察的。 在观察物质时,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提纲确定观察的重点项目;在观察装置时,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确定优先观察核心部分;在观察实验操作时, 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性的、重要的及不易观察的操作进行重点观察;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图表模型时, 引导学生观察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或部分, 不受无关现象或部分的干扰。

3.分步观察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 应按照所制订的观察计划,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 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 如研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 即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在弹簧下面挂上金属筒, 筒下面吊上金属块, 指出弹簧伸长后指针的位置;2将金属块部分浸入水中, 再逐步增加浸入体积, 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和溢出水的多少; 3将金属块全部浸入溢水杯中的水流入小杯中; 4将小杯里的水慢慢倒入小金属筒里, 观察指针所指的位置。

4.整体观察法:其观察程序为先由整体到部分, 再由部分到整体, 即先对整体有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认识后, 再分出对象的各部分, 对这些部分细致地观察, 从而对整体对象有正确认识。 整体观察法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眼、耳、手、鼻、舌等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不遗漏重要的“细节”;在观察对象的各个部分时注意与对象整体联系, 在整体观点指导下, 观察各个部分时, 重点观察主要部分, 但又不放弃对次要部分的观察, 如发电机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法等。

5.对比观察。 在区别类似现象,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时, 进行认真观察。 如对物质密度的研究, 对于不同种物质, 在同质量时, 观察其体积的差异;在同体积时, 观察其质量的差别;而对同种物质, 在不同质量、不同体积时, 其质量和体积的比有什么关系? 从而发现问题所在。 再如研究电场强度E=F∕Q、 磁场强度B=F∕IL时引导学生对两个公式进行对比观察从而得出E、B是与电场、磁场本身有关的物理量, 而与外界因素无关。 对比观察是训练和培养观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法。 学生在做练习和考试时, 大多数是把已有知识或经验与题目中所设计的问题或情景进行比较, 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对比观察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三、努力加强分组实验教学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观察、操作和思考的实践活动。 它是学生获得知识, 训练技能, 培养良好素养的重要实验教学形式。 为了搞好分组实验教学, 首先要十分重视教师的操作示范作用, 教师在实验中正确操作, 组织学生观察, 从而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 认识实验器材, 明确实验步骤及试验目的。 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交流与合作, 力求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科学验证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 在分组实验教学中, 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的实验方案, 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才能判断是否可行; 设计过程中的错误和缺陷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修正, 脑的活动不断纠正手的失误, 手的操作也不断修正脑的错误, 手脑结合, 相得益彰。 因而分组实验教学促进了手脑的有机结合, 把抽象的理论学习和具体的实验操作联系在一起。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后的一个重要步骤, 学生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得出合理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

要实事求是, 观察力的生命在于真实, 实事求是既是观察的基础, 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 更是未来科学工作者的基本态度。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 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甚至一个数据, 一个标点符号, 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 而且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 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 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 只有结合思维才能把握实验现象中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 而且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 促进进一步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 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 去伪存真, 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

上一篇:玉泉大厦装饰工程监理工作总结下一篇:领导年终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