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挠的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百折不挠的(共14篇)

百折不挠的 篇1

【拼音】bǎi zhé bù huí

【简拼】bzbh

【近义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成语出处】《明史・何腾蛟瞿式耜传论》:“夫节义必穷而后见,如二人之竭力致死,靡有二心,所谓百折不回者矣。”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意志坚强

【例子】耿耿自始,百折不回。(清・姚莹《复杨君论诗文书》)

【英文翻译】perseverance

【产生年代】古代

百折不挠的 篇2

在医疗卫生界, 不少名流大家都为他“老大哥”的智者风范与人格魅力所折服, 亦不能忘怀他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关爱兄弟、提携后辈的风度, 甚至不能忘记每次开会讨论时, 他总是一手拿着前一夜认真准备的发言稿, 一手将老花眼镜轻轻往下一移, 习惯性说起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我以为……”

2011年10月16日凌晨3点,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被一个梦惊醒。梦里, 他见到“老大哥”刘俊正大声说着什么。醒来后, 他久久无法入睡, 默默祈祷刘俊能渡过难关。然而清晨6点多, 他接到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的电话:一个小时前, 刘俊老局长离开了他们。刘俊的病逝, 引发了北京、上海乃至全国各地无数人的悲伤, 怀念他的博客上, 点点追思的烛光里, 闪耀着这句话——刘俊, 一位深刻的思考者, 一位坚定的实践家。

1994, 一个原则——“有一个错误不能原谅, 就是对病人不好”

“我到市政府报到的第一件事、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把疯涨的医疗总费用拉下来。”1993年7月, 刘俊从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兼副书记的岗位调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 迎面就是一场硬仗。

当时医院发展走进怪圈: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医院转而注重检查与药费收入, 进而带来医疗费用猛增, 社会各方负担加重。上海医疗费用连续以30%的幅度涨了10年, 而且增长幅度越来越高, 1993年比1992年增长达51%。

是不是“病人越多等于成绩越大、检查越多等于质量越高、收入越多等于医院越好”?在刘俊眼中, 这个等式显然不成立, “我们必须对医院发展‘总收入-总支出=结余’的公式提出质疑, 虽然这个公式曾经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如何使卫生资源用在刀刃上?如何将完善医疗价格体系、改革医院补偿机制与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结合起来?刘俊通过一系列调研, 得出的方案只有8个字:总量控制, 结构调整。即制定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增长率控制标准, 同时改变医院收费结构, 降低检查收费, 提高技术劳务收费。这一举措取得良好效果:第一年将上海医疗费用年增长率控制在28%, 药品费用年增长率控制在18%以下, 以后逐年梯度下降。为此, 卫生部在全国推广这一政策。

控制费用只是一种手段, 而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调动医生的积极性, 给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才是根本目的。他总会提起一件事, 那是他上任局长不久收到的一封教师来信。教师在信中说, 他在某医院住院期间, 隔三岔五地就被抽血去化验, 后来才明白, 化验的这台机器是医生集资买的, 如果不做化验, 那么他们不要说分成, 连还款都还不了。“请问局长先生, 如果有人在公共汽车上拿了我的钱包, 我把这个行为叫做小偷。现在有人不仅拿了我的钱, 还抽了我的血, 我把这种行为叫什么?”

刘俊一直铭记着这封信, 从临床医生到卫生管理者, 他从没忘记对学生说过的话:“医生任何错误都可以犯, 但有一个错误不能原谅, 就是对病人不好。”在他看来, 医生对病人只有奉献和服务, 绝不能把病人看作创收的对象, “如果我们的医院基本问题解决不了, 怎么以人为本, 怎么叫公立医院?”

他认为, 公立医院改革是现在医疗体制改革的瓶颈, 其发展必须着力于卫生总费用、医疗机构规模、医疗机构费用三个层面的“总量控制, 结构调整”。看似简单的8个字, 已蕴含着他后来作为医改专家时反复强调的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思想, 也体现了他从实际出发而高屋建瓴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曾跟随他13年的局办主任、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钢说, 老局长经常告诫他们:“很复杂的改革方案永远做不成, 要小学三年级也听得懂才行, 涉及范围越广, 就越需要简单。”

1997, 一项改革——“谁来担负起这个任务?只有社区卫生服务”

1978年,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阿拉木图宣言》提出了在新世纪到来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的目标, 得到100多个国家响应, 我国也是其一。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健, 用什么卫生策略?谁来担负起这个任务?只有社区卫生服务。”刘俊认为, 社区卫生是实现《阿拉木图宣言》的最好途径。

他在1997年首次提出“一级地段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他认为, 在上海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情况下,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全程化特征, 照顾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社区卫生服务不仅要提高平均期望寿命, 更重要是提高健康寿命, 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在城区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 完成乡镇卫生院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通过这3步走, 如今上海已构建了我国最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与改革配套的是, 刘俊推动上海率先开展全科医师培养, 实行的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 立足长远, 启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 从应届毕业本科生或在社区卫生中心工作两年以上的本科生中招取一批优秀医务人员, 委托复旦大学全科医学系进行全免费培训;另一方面, 动员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接受“6+2”岗位培训, 即600个学时的理论培训, 以及200个学时的临床培训, 从而尽快培养起能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全科医生队伍。

上海社区预防保健经费补偿标准最初为每年人均1.5元, 1997年提升至人均8元。有一次开会时, 从不抽烟的刘俊忽然问大家:“一包香烟多少钱?”大家感到很奇怪, 有人告诉他:“一包‘中华’40元。”他说:“那么, 我们能不能拿出一包香烟的钱来为每个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2006年, 上海社区预防保健经费终于提高至人均40元, 而今年起, 上海社区预防保健经费将按照高于辖区常住人口每年人均50元的标准投入。

1998, 一次整合——“拆掉大大小小的‘围墙’, 才能提高防治水平”

在构筑社区卫生网络的同时, 刘俊开始进行疾病预防体系建设, 伴随推进的则是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二者犹如一卵双胎, 使上海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全国推广的典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之前, 我国疾病防治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学习的苏联模式, 即防疫站模式, 并且一个病建一个防治机构。上世纪90年代以后, 传染病逐步得到控制, 而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水平提高导致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刘俊认为, 防疫站要扩展为整个疾病的预防控制机构, 把慢性病和传染病的防治任务结合起来, 并且“拆掉防治机构之间大大小小的‘围墙’, 才能提高防治水平”。

1996年初, 他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防疫站发展方向作了初步决策:理顺防疫站的卫生监督、卫生预防及预防科学研究三大功能。首先从行政部门改起, 将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从医政处划归防疫处, 再将防疫处改制为疾病控制处和卫生监督处。1998年, 国内首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上海成立, 同时成立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2000年, 上海实现区县防疫站向疾控中心的转化,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当预防保健工作的网底。上海建设疾病预防体系的改革措施得到国家充分肯定, 并被推广至全国。

卫生监督是政府行政职能, 防疫站作为专业防病机构, 不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基于这一理念, 他在1996年率先成立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将卫生防疫站的公共卫生执法功能剥离出来。1998年, 他将原来分散在各专业防治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集中划归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999年至2000年, 各区县相继成立卫生监督所, 完善市、区公共卫生两级执法网络。2001年, 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完成改组, 与市疾控中心彻底分离, 使公共卫生执法与医政执法合二为一, 形成统一的卫生执法。此后, 上海卫生监督体系模式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

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所长徐天强记得刘俊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3点要求:一是依据法律法规, 二是集中高效运行, 三是执法的独立性。“依法监管是整个卫生监督工作的生命线, 任何人不能超越, 否则必然失去公信力!”2004年徐天强刚上任时刘俊找他谈的话仍犹言在耳。

刘俊担任局长期间, 正是上海卫生立法快速发展时期, 许多立法如献血条例、中医发展条例、遗体捐献条例、精神卫生条例、职业病防治条例等都为首创, 填补了全国空白。

2001, 一群学科——“要勤修‘内功’, 外在有束缚我可以帮你解开”

为使上海成为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 刘俊2001年提出建设一批总体临床医疗水平为国内一流、亚洲领先、国际先进的临床医学中心。他说:“我们不要把注意力投向简单的投入, 而是一定要有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硬件、一流的软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郑民华一直感激刘俊的知遇之恩:“在一批申报临床医学中心的团队中, 我们‘势单力孤’——只有四五个人, 平均年龄33岁, 但我们率先推广微创技术是造福患者的事, 他慧眼识珠, 大大推了我们一把。”郑民华没有辜负刘俊的信任。经10年发展, 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年手术量超过4 000例, 患者满意率超过98%。郑民华带领中心做到了刘俊所期望的“国内一流、亚洲领先”, 并将“冲向世界”。

在国内赫赫有名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曾一度走入发展瓶颈, 是刘俊帮他们摆脱了困境, 如神经外科副主任毛颖所说:“他的决策带活了一个科室, 造就了一个世界有名的学科。”

当时,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声名在外, 但医疗资源有限, 面对越来越多的病人, 因床位紧张, 只能让他们等待。刘俊看到, 学科要做大做强, 首先解决住院难的问题。在他的推动下, 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为龙头, 联合普陀区人民医院、邮电医院、上海伽玛医院等二级医院的上海华山神经外科 (集团) 医院成立, 这是国内第一家以学科为中心的集团。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把医生派到二级医院, 把病人也疏散到那里, 在那里建立与华山医院一样的医疗规范, 让病人能以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享受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这一举措入选“上海卫生改革三十年十大成果”, 上海华山神经外科 (集团) 医院逐渐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每当毛颖等人告诉刘俊, 他们的学科能如此飞速发展全赖他的帮助时, 刘俊总说:“老母鸡再有本事也不能把石头孵出小鸡来, 关键是内因。要勤修‘内功’, 外在有束缚我可以帮你解开。”

他深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是医学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年施行“总量控制, 结构调整”政策时, 他同时设立“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以提高“上海队”的总体水平。从1995年启动“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 到1999年“医苑新星”选拔100名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临床医师重点培养, 再到启动“上海卫生系统领先学科建设计划”等, 正是得益于这一系列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计划, 上海涌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医学专家。“‘科技兴国, 人才兴院’, 我们都受惠于他这样一个理念。”曾入选“百人计划”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如此感慨。

2003, 一首国歌——“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战’!”

只要一提起上海抗击非典的成绩, 大家公认是刘俊的敏锐预测、科学防范与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起到决定性作用。2003年2月, 广东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时, 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将之命名为非典, 他就警觉地向市政府提交报告, 建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点, 此后将110家监测点医院扩大到全市所有医疗机构, 为上海及早启动防控工作赢得先机。

3月, 预感到疫情可能会蔓延, 刘俊将原来放在卫生局机关的防治非典指挥部搬到“120”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 建立起一套以信息收集、疫情监测、流病调查、定点救治、消毒隔离、监督执法等10个关键环节为重点的防治策略。“那时苦啊, 被关在120, 前后50天没回家。”张钢忆及非典时期跟随刘俊共同“奋战”的时光时说, “每晚6点半到7点半内部开会, 8点半到9点市委市政府来开会, 之后, 我们再开会, 凌晨开始部署。”这段时间里, 刘俊累得两次心脏病发作, 脸色煞白地被送去急诊, 然而输好液, 一恢复, 他马上又回到指挥部。

“上海的非典病例都是输入性病例, 而外面进来的都被我们‘逮’住了。因为他强调:一定要管住传染源。所以, 我们在‘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之外, 又多分一种‘留观病例’——只要一进上海就必须暂留观察。”张钢说, “我们把能用的医院床位全部用上, 甚至借宾馆, 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这给我们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此外, 还必须天天数据汇总、甄别、安排。但他情愿花这些力气, 把工作做足。最后事实证明, 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4月, 世界卫生组织点名检查上海。经过5天“近乎疯狂”的现场调查, 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媒体上表示:“上海没有隐瞒病例, 没有必要把上海划为非典疫区;上海的疾病报告系统设计合理、运行良好, 建立了控制医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上海的经验可以帮助中国其他城市和世界其他地区制订疫情应对计划……”

就在世界卫生组织来上海检查期间, 刘俊在第六人民医院召开所有医院院长参加的卫生系统大会。开会前, 他吩咐张钢找来国歌的磁带。会议临近尾声, 他在台上向全系统医务人员呼吁:“我们要牢记我们作为白衣战士的责任!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战’!”——此时, 国歌响起!台下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站起来, 在他的带领下, 一起高声唱完整首国歌。唱着唱着, 许多人的眼眶红了, 更有不少人当场落泪。正是在这样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感召下, 上海卫生系统万众一心, 最终创造了“无疫情爆发、无社区传播、无医务人员感染”的奇迹。

后来, 刘俊在北京对饶克勤讲起上海防控非典背后的故事, 说到最后成功抗击非典时, 他的脸上露出无比灿烂的笑容:“我没有愧对上海人民, 没有愧对我的岗位。”

2006, 一腔赤热——“人家上班很卖力, 我是退了休也很卖力”

“我从领导位置退下来以后, 从没停止过对中国医改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关注和研究。”刘俊曾说, “人家上班很卖力, 我是退了休也很卖力, 尽我所能为中国医改说说话。”而这种退休之后的卖力, 使刘俊达到了事业上的另一种“顶峰”。

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 他与李玲被选为主讲专家。报告中, 他向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 并阐明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策略。“作为多年主持上海卫生改革发展的领导、充满智慧和策略的学者, 他提出‘一个目标、两层服务体系、三重筹资保障、四项支持措施’的重要思想和实施路径, 为报告的科学定位、系统结构、核心内容、正确表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饶克勤说。

新一轮医改启动后, 刘俊在国务院领导召开的座谈会上, 提出医改政策“要让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管理者可操作”3个基本原则, 成为指导医改实践工作、评价医改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卫生部领导赞誉他“为上海卫生事业发展和中国医改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的贡献”。

他担任卫生部决策咨询专家和上海市政府医改工作顾问时,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难忘:“每遇重大事情, 还没等我向他求教, 他总是主动找到我, 为我指点迷津, 每次都使我受益匪浅。”

刘俊强调, 要把“老百姓能得到什么”放在改革目标第一位, 用“能不能改善老百姓的医疗条件”作为衡量医改成效的唯一标准。他常打比方:上海有一种大众饮食叫阳春面, 能吃饱肚子, 但很简单, 很便宜, 每个老百姓都能买得起——中国医改就是阳春面一碗, 有人说要加排骨, 可以, 分担;有人另外要吃别的, 可以, 商业保险。把筹资模式解决, 改革就有基础。

在葛延风心中, 长自己20岁的刘俊, 兼具“正气、灵气、锐气、和气”。有一次在上海吃饭, 刘俊竟在包厢里弹起钢琴, 听着那些六、七十年代熟悉的曲子, 又听他说起小时候与外婆的往事, 情义真挚, 令人动容。“跟他在一起, 既能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又很愉快, 我从内心敬重他。”葛延风说。

2011, 一生职责——“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心上”

在追思刘俊的纪念书签上有这么一句话——“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心上”, 这是他报告里的一句话, 更是他一生牢记的信念。也曾听过他弹琴的贾伟平由衷感慨:“他的一生就像是弹钢琴, 弹得那么好, 那么动听。”王玉琦为他写了挽联:“善思善言善行善论学贯中西, 良师良友良医良相德誉春秋。”他们形容他:“这是一个为卫生事业而生的人。”

徐天强难忘他的“3个1/3理论”:用1/3的时间解决实际问题;用1/3的时间深入基层调研;剩下1/3时间要学习、自我提高, 这样才能把握好工作的节奏与方向, 才能“保持平衡”。

他时刻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 勤思考, 勤提问, 如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有一次, 他的驾驶员请假一周, 来替工的驾驶员第一天开车就被他吓一跳——他一上车就问:“你对后勤部门的管理有什么想法?”去医院体检, 遇见为他检查的医务人员, 他要问长问短:“你们业务量怎么样?现在做这项检查的人多吗?”有个护士陪他去检查, 他一路不停地问:“你们三班倒怎么样?夜班补贴是多少?”……

他常说:“三思方举步, 百折不回头。”——决策前要认真思考, 确保这个决策是对的, 而一旦启动, 哪怕再多阻力, 也决不放弃。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今年4月30日,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第一届专家委员会, 他被任命为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当时, 他已被检出身患肿瘤, 不能参加第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饶克勤一行来到上海, 特地把这份聘书送到他手里, 他的双眼瞬时充满泪水, 连说“惭愧, 没有做多少事情”。

住院后的他从没忘记工作, 从没忘记医改。上海市卫生局基层处处长刘红炜告诉他, 上海准备推行“家庭医生制”, 他忙说:“我们一定要先把顶层设计好, 先要有清晰的思路, 把这件事想清楚, 然后再推下去, 区县才能做好, 老百姓才能真正受到实惠。我会帮你一起做好这件事的。”5月, 他在医院仍记得让人带话给刘红炜:“别急, 等我放疗结束后, 我就可以帮忙一起做了。”9月, 他身体已非常虚弱, 放化疗使口腔黏膜严重受损, 连咽一咽口水都痛, 可这时, 他依然惦记“家庭医生制”, 依然要刘红炜:“别急, 等我出院了, 一定帮忙好好做这件事。”

昏迷前, 他还关注雷海潮在健康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公立医院改革不能简单套用企业模式》。他对张钢说, 他要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卫生局的处长们看。

百折不挠的 篇3

这辈子做的梦,都是上辈子欠下的债

——哼!我才不告诉你这就是一个纯洁得不能再纯洁的八卦栏目呢!

话说长春有个清华路156号,那栋绿色的六层小楼里,有两个不怎么风骚的男人和六个疯子一样的女人,他们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and天马行空的故事……

围子:我昨天梦见亮叔在一个大学里要参加赛跑,咱们跳墙去给他加油,墙十几米高!我们全爬到墙上,一个个往下蹦!

亮叔:我昨天也梦见回大学宿舍,发现楼梯拆了,光有类似脚手架的东西,好不容易翻上去,又找不着是哪屋了……

我终于知道如我般优雅的淑女,为什么做出如此狂野的梦了,竟然上树爬墙的!重点是:领导做梦也爬脚手架,而且,亮叔的宿舍是八层,他竟然爬……爬!上!去!了!相比之下,我爬墙的行为简直太温润如玉了!

春艳:我梦见和苗苗在体育课上做仰卧起坐。

苗与:仰卧起坐我可不怕,大学时体育考试,一分钟仰卧起坐近70个,想不到吧?现在70个起不来,二三十个还不成问题!

春艳:你也忒深藏不露啦?不过,也是,这身子,是能藏住不少事儿呀~

苗与:偶当年是个柔软的胖子,现在只剩胖子了……围子,这段不许用到编辑部小黑屋里!

我用了吗?没有啊!无辜卖萌ing……

冬娟: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梦见考上大学了,大学的宿舍那叫一个简单哦,洗脸间和洗手间那叫一个简陋哦,水房门前排队的人九曲十八弯哦……结果真的上大学了,果真和梦境里一样一样滴,那个失落劲儿没法形容……对了,排队打水的水房就在亮叔说的那个三舍的前边,夏天的时候时常有男生开着窗,冲着那些穿着飘逸裙装的美女童鞋唱歌吹口哨腻~

怡明:亮哥当年是一个口哨把你吹来咱单位的吧?

冬娟:亮哥吹得早吧……

此处好像挖出来点啥了~穿越吧,骚年们!余音绕梁,十年不绝!

苗与:现在经常做梦考试做算术题,算不出来都能急醒了,也不知怎么回事。

广丽:10以内10以外呀?

苗与:好像都是应用题,反正梦里就是不会做,其实现实生活中我……基本也不会做……

我不是为了告诉你,数学不好也不是无路可走,将来可以当编辑!真不是!

鹏修:我梦见一条蛇,谁给解一下?

元博:(掐着手指,戴一个眼罩)蛇乃大吉之征,是大财之兆啊!

付洋:那今天下班吧,回家做梦去了!

亮叔:弄个关于蛇的视频来,给大家放在电脑上,一天温习三遍……发家致富新策略啊!赚的钱鹏修可以去买自行车。

鹏修:自行车啊……我媳妇不让我再买了……

围子:那你买摩托不是更……丢一个挺贵滴!

鹏修:她让俺用脚走,狠心的女银呢!

围子:不错了,你家近,哪天嫂子一拍桌子:搬家!搬到三环以外,步行到单位,有可能来得及下班打卡!

鹏修:你别说,还真有这个可能,最近想搬家……

给你来个必要的前情回顾:“自行车”三个字已化作一条伤痛,深深地烙印在了这个汉子的心中!去年一年,节能减排的鹏修哥丢了三辆自行车,这还不算后来从别人那里借的两辆二手的……

当领导的汉子,要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

单位紧急通知:

本周起,单位新打卡机试用,上下班时间按原规定执行。

早9:00/午11:40-13:00/晚16:20。刨去午休时间,每天保证6小时工作时间,周保证30小时工作时间,否则扣除全勤奖。请同志们安排好上下班时间。

怡明:迟到一次和迟到N次一样呗,全扣?

围子:一周保证30小时工作时间,每天6小时,那能下午1点来晚上7点走可以不?

鹏修:中午工作的,可不可以早点下班?

苗与:可不可以今天迟到明天补?

付洋:可不可以一天工作15个小时,两天把一周的干出来?

广丽:一天工作12个小时,第二天不来的可以不可以?上一天休一天呗?

……

亮叔:特殊情况下时间可以弹性计算,这主要是针对个别情况下迟到早退,也不是那么没有人情味儿!

元博:“时间弹性主要是針对个别特殊情况或迟到早退”这句话翻译过来是不是就是说:不许有大规模、大面积的迟到早退?

……

三分钟后,看见亮叔没有作声,众编编排队去敲亮叔的门,亮叔斜眼看了我们一眼……以下画面,参照《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对穿肠”……

编辑/围子

关于百折不挠的励志名言 篇4

2、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作者:爱因斯坦

3、要做到坚韧不拔,最要紧的是坚持到底。——陀思妥耶夫斯基

4、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5、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逊

7、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爱迪生

9、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去做,下定决心过他所想过的生活,他就一定会得到意外的成功。——戴尔·卡内基

10、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歌德

11、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12、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自己认为是好的,就坚持去办,这就是性格。——歌德

13、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14、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1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6、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www.lz13.cn)——巴斯德

18、成功也很简单,全部秘诀只有两句话:不屈不挠,坚持以底。——陀思妥耶夫斯基

1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百折不挠的 篇5

有一个人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有着浓眉大眼,高高的鼻子……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想知道他是谁的话,请往下看。

在一个下雪天里,雪花如鹅毛般纷纷飘落,天气有些寒冷,而我们却要进行一场跑酷测试(跑酷:超越障碍的跑步运动,例如跑步和跳远等相结合)

当我们整完队出去到达场地时,所有人心里都是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的,生怕成为第一个,大家往别人身后躲,他呢?也不例外。正所谓“怕什么就来什么”,他就成为了第一个上场的人。只听一声清脆的哨声在耳边响起,他如一只灵活的猴子一样轻松地通过了前半段,俗话说得好“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当我为之庆幸时,他却愣住了,一个两米不到点的空隙映入他的眼帘,要知道,他跳远可是极差的,跳个一米五、六都已经是阿弥陀佛了,这个可是差不多有两米长度啊!再看看他,他已在那里焦急地跺脚,在原地徘徊,他现在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过了一会儿,只见他往后推了几步,一个助跑,他放手一搏,跳了起来,只可惜没有过,脚还被崴了一下,幸好没有什么大碍。

稍作休息后,他准备再来一次,我对他说:“算了吧,你看他们,照样一个也没有越过,全放弃了。”他说:“那怎么能行,既然参加了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呢,坚持坚持,总会创造奇迹的。”我也拗不过他,随他去了。

他又重新上了“战场”,又开启了跑酷之旅,他前半段依旧很迅速,当他跑到了之前失败的地方,他没有犹豫,又像之前那样一跃而起,在空中画下了一条优美的弧线,他跳过去了!他成功了!后面,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

经过他的不懈的努力,他成为了我们当中首个也是唯一通过的一个!

百折不挠作文 篇6

那天,我妹妹想学骑自行车,像窗外那些哥哥姐姐们一样,自由地“飞驰”。于是,她求爸爸给她买一辆自行车。爸爸很快就妥协了。

当自行车摆在她面前,妹妹眼睛里瞬间冒着金光,透露出她迫不及待想骑的心情。她奔向自行车,双手一放,有模有样的,可一只脚刚踩上去,重心不稳,摔了下来。她瞬间就不开心了,嘟起嘴来。

爸爸扶住后,妹妹坐在上面,听爸爸发命令,只要他一说骑,妹妹就蹬,可爸爸放手没蹬几下,又摔倒了,重重的自行车压在了她身上,妹妹一下子就哭了。

爸爸走过去,建议道:“要不我们先不学自行车吧!你还太小,车子也不太适合你,好吗?”

妹妹若有所思,说:“不,我还要练,别人可以,我也可以的。”

她用力拉起自行车,一次次地摔倒又扶起继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已经可以单手骑车了。

百折不挠的 篇7

然而,正是这个极度缺水的西安,近来宣称要通过引水、修河、造湖打造“八水润西安”的盛景。依据规划,西安从今年开始在西南郊破土造湖,计划用八年的时间让已消失于历史长河达千年之久的昆明池重现于世。水面面积达10.4平方公里,相当于人工挖出两个西湖。环绕着昆明池,还将打造四个特色各异的风情小镇,兴建一座60万人工作生活的田园新城。

修建昆明池,只是西安造湖计划的一部分。西安已建、在建、规划建设的人工湖已达28个,遍布城区与近郊,预计完工后总面积将达30平方公里,超过了5个西湖,造价总计达百亿元。基于西安城市发展的现实,是否有必要模仿“八水绕长安”,打造“八水润西安”的盛况呢?规模宏大的西安造湖工程,在现实操作中又面对着哪些问题?

从“八水绕长安”到缺水少湖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绘了当时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在长安城四周穿流的壮阔之美,于是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美称。

昆明池也同样大有来历。史料记载,它出现于汉代,消失在唐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工蓄水工程、最大的人工湖。最初,汉武帝为训练水军,仿云南滇池而修凿了昆明池,面积达十余平方公里,此后成为皇家园林上林苑的重要组成部门。到了唐末,因国力衰退,长期未得到维护,昆明池逐渐干涸并最终消失,前后共存世950余年。

此后的一千年间,西安失去了国家政治中心的地位,周边水环境也不断恶化。由于长时间滥砍乱伐,秦岭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河水水量日益减少。延至近代,战乱频繁、缺乏治理使西安的水环境更加糟糕,河流不是干涸就是改道,城壕内雨水污水混在一起变成臭水,城内饮水井和渗水井混杂,地下水苦涩难饮。

缺水、少湖,成了西安人抹不掉的记忆。据长安大学水与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启垒说,解放前后的西安地图,找不到一个湖,“城市公园里有小水池,农村有一些水塘而已。”在他的记忆里,解放后西安最早能称得上湖的是兴庆湖。该湖是1956年西安市政府动用17万人、历时2年挖出来的人工湖。此后半个世纪,兴庆湖都是西安城内最大的湖泊,水面面积不过150亩。而且,西安在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遭遇过多次水荒:工厂停产减产,高校被迫放假,人畜饮水困难,过度汲取地下水,导致矗立了1300多年的大雁塔发生了倾斜。水荒最严重时,市区85%的地区自来水上不了楼,40%的地区实行定时供水,全市几十家工厂因缺水而停产减产。

而人工湖泊变“臭水沟”更是西安的一道伤痕。李启垒说,在2000年左右,西安人谈“湖”色变,记忆最深的就是护城河与汉城湖(曾名“团结水库”)。护城河水几近一潭死水,经常水质变臭;建于1971年的汉城湖,全长6.27公里,承担着周边61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城市雨洪的排泄任务,库区淤积严重,库水乌黑发臭,库周垃圾遍布。

造湖壮举超乎想象

不过,西安近几年突然加快了城郊河道治理与引水入城工作。

2011年底,西安推出再造昆明池规划,规划中水面面积为4.5平方公里,到了今年,该数字猛然翻了一倍,达到10.4平方公里。对此,一名知情的西安市政府规划人员称,这是省长的意见,“省长说既然要做,就要恢复到历史状况(昆明池古代水面面积10余平方公里)”。今年8月前,西安市水利部门称,将用5至10年努力,建设和改造“八水九湖”,呈现“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的盛景。但是进入8月后,“九湖”已经远远不能代表西安造湖的速度与数量。8月9日,西安市水务局对外透露,“九湖”未必只是9个湖泊,而是指代“众多”。此后,西安市水务局在“通知公告”栏贴出了一则《实施“571028”工程打造八水润西安胜景》的消息,“571028工程”,即保护、改造、提升、新建“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西安市的新思路是: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八水润西安”新胜景。

对于“八水润西安”,西安市水务局局长杨立介绍说,这是西安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西安发展的五件大事之一,也是造福全体市民的一项惠民工程。目前《八水润西安规划(大纲)》及《工作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系统提出了让水在西安流起来、美起来、动起来的方案。

据官方消息,28湖中,已建成13个,规划中的15个。其中,规划中的天桥湖、仪祉湖、太平湖、昆明池,水面面积1.8万亩。翻阅公开资料,28湖中相当一部分是历史上曾经有过后消失的,如:曲江南湖、太液池、昆明池;也有历史上没有的,如航天湖、三星湖。

西安市造湖的决心之大、速度之快,甚至超出了部分水利专家的预料。多名研究、参与西安市水务建设的专家称自己也是在看了报纸的报道才知晓西安将有28湖。李启垒说,西安今日的造湖、治水之举,完全出乎了他的想象。

水从何处来?

西安大手笔打造“八水润西安”的消息传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议论纷纷。

“西安这么庞大的造湖计划最大问题可能是水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道。

西安人均水资源不到3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中国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是世界上著名的缺水国家以色列的三分之一。而按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即为严重缺水,低于500立方米的为极度缺水。如果考虑到西安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承载也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等因素,则西安对于水的渴求更是强烈,其水资源缺口也日渐加大。“八水润西安”项目显然需要大量的水,是否会给西安造成更严重的水荒?

据西安市水务局计划科技处处长王谷石说,水源主要来自于三方面:节省下来的水,治污后形成的中水,拦蓄下的雨水。

可是,有专家指出,西安的年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1951年以来的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一般维持在年550mm左右,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锐减,处于干旱期,出现1995年(312.2mm)和1997年(362.0mm)的干旱年。2000年之后,降水量较稳定,较90年代略有增加,但即便是2003年884.1mm的降水量,依然属于干旱。能节省下、拦截下的水到底有多少?

与干旱关中争水?

更值得担忧的是,在用水方面兜底西安造湖计划的是秦岭山区水和引汉济渭工程调水。

陕西省南北气候差异巨大,造成了南北水资源的巨大差异,陕南的秦巴山区工业化程度较低,但多雨、多水患,水资源十分充沛;关中平原和陕北地区是人口和工业密集区,经济总量占到陕西省的70%以上,但水资源拥有量却不及陕南地区的1/3。

为了破解关中地区缺水的问题,2003年,陕西省正式确定以“引汉济渭”工程为主,由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向关中地区送水,计划到2030年使调水总量达到15亿立方米。这项引水工程的静态总投资高达120亿元,于2008年底完成规划并正式启动。

西安市准备在“引汉济渭”输水南线布设4个平原水库,分别是位于户县涝河西岸的天桥水库(天桥湖)、沣河沣惠渠渠首水库(仪祉湖)、太平河入沣河口水库(太平湖)、斗门水库(昆明池),建成后,这些水库的蓄水能力将达到4396万立方米,水域面积将达到1.8万亩。未来,西安市将通过四个水库,从“引汉济渭”工程中截流7亿立方米,用于建设“造湖工程”,这几乎相当于“引汉济渭”调水量的一半。

西安市政府的一位官员表示,“引汉济渭”工程立项的根本,在于其服务群体是包括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五市一区),目的是为了解决渭河流域资源型缺水问题,满足关中地区的人民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问题。如此看来,西安“借水”造湖的用处似与“引汉济渭”目的相悖。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社科院区域发展咨询中心主任张宝通也担心:“西安造湖如果是从‘引汉济渭’工程‘抢水’,会否影响整个关中地区工农业发展的大计?退一步讲,还应该搞清楚,西安造湖的受益群体范围有多大?这些湖是死水还是活水,它的影响和造福层面,究竟事关谁的利益?”

大胆假设还需小心求证

此外,造湖的钱从何筹来,也是一个问题。

据现有的公开信息,28湖的造价已达百亿元。作为公益性项目,造湖通过多渠道投资,政府出资1/3左右,2/3靠各方融资。有评论人指出,这里隐含着两个问题:一是融资存在不确定性,谁能保证一定到位?二是造湖仅是前期投入,后续的水利设施和水系生态建设将更为惊人,政府需要不断地投钱进去,这是否会挤压其他方面的民生投入?毕竟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水利的发展,政府该如何保持这种平衡和有序?这一决定的风险,决策者不会想不到,那为什么仍然坚持?好不容易把水引来了,绕湖建田园新城,投资上百亿,政绩立竿见影;如果过上几年,湖水臭了,有没有人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回答不出这些问题,造湖动机到底是对外宣称的提升城市旅游形象,还是被个人利益诱惑去拿民生利益做一场豪赌,值得怀疑。事实上,对于政府为何有了造湖的动力,西安市水务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政府看到了水和土地资源联合开发的价值,尤其是拉升房地产开发。

从以往的历史教训中可以看到,正是对自然规律的忽视,才导致生态系统的颠覆,从而使西安周边的水系逐渐消亡。所以,西安百亿造湖的设想,并不是像建游泳池、开挖若干个西湖那么简单。恢复当年美景,首要前提是地质条件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恢复,而这既不是短暂之功,也不是寸金之力,缺乏科学依据和反复论证就急着大兴土木,不仅是对西安市民的不负责任,还可能对当地生态带来二次伤害,这怎么算恐怕都只能是亏本的买卖。

丘吉尔:百折不挠 豁达乐观 篇8

人们发现,丘吉尔在许多方面本应是与长寿无缘的。他喜欢抽烟、喝酒,每天睡不上五六个小时;他一生战斗在政治舞台上,四面受敌,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他性格暴躁,容易冲动,发起火来就像一头雄狮。像这样一个先天不足、自幼体弱多病的早产儿居然成为寿星,这使一些学者对探究丘吉尔长寿的原因产生了兴趣。他们考察了他的家庭情况,发现他并没有长寿的遗传因素,其家族中没有发现一个享寿90岁以上的人。他的父亲仅仅活了46岁,母亲也只活了67岁。丘吉尔的健康档案也很不佳,他在67岁时因胸部不适被诊断为动脉硬化和轻度不典型心绞痛,自75岁到逝世,16年里他发生过5次中风。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丘吉尔获得高寿呢?有关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丘吉尔是一个意志坚如钢铁、百折不挠的伟大人物。坚强的意志不仅帮助他完成了伟业,也是他的健身之本。正因为意志坚强,才使他能够承受重大的劣性刺激,远离了心因性疾病。

酷爱运动。坚持终身丘吉尔自幼便喜爱各种运动。中学时代喜欢打马球,他不时地从马背上摔下来,但很快又爬上马背;从青年时代起他又爱上了游泳,整个夏天都乐此不疲。丘吉尔能有一个好身体,与他终身坚持运动密切相关。

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丘吉尔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演说家,又是出色的画家、语言大师和文学家。由于在文学上的重大成就,他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雅的志趣,广泛的爱好,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生活内容,也使他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保持平衡,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劳逸结合。善于休息丘吉尔是一位忙里偷闲的高手。在“二次大战”艰苦的岁月里,忙得他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但乘车时一上汽车他就闭目养神乃至酣睡。他曾经诙谐地说:“我的觉一半是在车上睡的。”德军对伦敦狂轰滥炸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竟坐在防空洞里织毛衣,原来这也是他独特的松弛术。

诙谐幽默,豁达乐观丘吉尔性格豪爽,活泼幽默,享有“快乐首相”的美名。他胸襟坦荡,豁达大度,待人宽厚,能够谅解他人,是一位肚里能撑船的“宰相”。幽默与乐观伴随他度过了紧张而忙碌的一生,乐观主义精神也帮助他度过了紧张而忙碌的一生,使他长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百折不挠折纸比赛策划 篇9

1、目的及意义: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激发同学们对折纸艺术的兴趣,培养同学们心灵手巧的优良品质,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自制力,磨炼同学们的意志力及耐力,推动校园折纸艺术的发展,加深对折纸爱好者之间的友谊。

2、时间及地点:2014年3月15日中午12:10于图书馆五楼报告厅。

3、对象:高一全体同学。

4、报名方式:于各班团支书处报名。

5、内容

(1)根据参赛人数分组(4~7人/组)。

(2)比赛用时不得超过15分钟,否则视作无效。

(3)选手将作品交至评委处,根据评分细则进行打分,满分为10分,并将时间换算为秒,将时间与各评委分数相同得到总分,得分低者取胜。

(4)参赛选手须在12:10到达比赛场地,否则视作弃权。

6、注意事项:

(1)比赛用纸为本社提供的比赛专用纸,颜色自选。

(2)作品不得提前制作,否则视为无效。

(3)如有作弊行为则取消其比赛资格。

7、奖项设置

特等奖(1名),折纸宝典一本及神秘奖项

一等奖(1名),折纸宝典一本

二等奖(2名),比赛专用纸一份

三等奖(4名),普通折纸一份

参与奖(视参赛人数):AD钙奶一瓶

8、经费预算

50×2+10×6+36×4=304元

郴州市二中团委·学生会纸艺社

不屈不挠的体育班委 篇10

升入中学,我结识了许多新同学,他们有的能言善辩,有的知识广博。特别是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体育班委徐培晔,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有着高高的个子,又很消瘦,再加上他把校服的拉链拉到了最高,于是显得他更高了。作为体育班委,他的体育成绩也是我们班中最好的。平时,他身边总是围着一堆人,你问什么人,当下有个流行的词叫什么来着,哦,对了,叫粉丝!

学校开运动会,这可是大秀特秀的时候。他和竞赛的运动员们站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只听“砰”的一声,这些飞毛腿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向前冲去。跑道两边的同学围起一堵厚厚的人墙,大家不断地高喊:“加油!加油!”在一片片“加油”声中,运动员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不一会儿工夫,场上便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只见徐培晔像猛虎下山一样把其他运动员甩了半圈,他双手使劲地摆动着,撒开两腿,奋力向终点冲去。我们也热情高涨地为他助阵呐喊:“加油!加油!后边的人快追上你了,你一定要勇夺第一啊!”尽管他拿了第五名,但我们依然欢呼起来,四百米赛跑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告一段落。

我们的体育班委似乎对自己的成绩并不满意。跑完400米后,他决定去决赛100米。在烈日照耀之下,两位赛跑运动员将近终点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他用坚毅的目光看着终点线,而另一位则把注意力放在了我们体育委员身上,那位运动员注视着他,一边跑一边看他是否超过了自己。在跑道边沿,那些正被烈日晒得出汗的同学们,正高声喊着:“加油!加油!”其中有不动声色的,但从他们的眼神中可看出,他们也是很激动的,只是没用语言表达出来。两位运动员跑的实在太快了,跑道后头竟无一人跟上他们,主席台上的人们也在注视着他们,广播员一面读着稿件,一面不时的抽出眼睛看着激烈的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的体育班委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体育班委徐培晔在400米比赛遇到挫折之后,勇夺100米冠军,他露出了灿烂的微笑。我们被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也笑了,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他平时坚持锻炼的结果。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

指导教师:薛汉忠)

小编话语:看到描写这么精彩,让我想起了一部动画片叫《灌篮高手》,多少女同学把那些帅气的球员当成偶像,其实运动也蛮吸引粉丝的,像学校的运动会,全校师生都在看着,多么牛气的时刻,不过,平时锻炼的积累才能最终成为“运动小达人”,登上“少年英才”的榜单!呵呵,加油哦,棒英才们!

不屈不挠的名言 篇11

2. 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3. 觉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4. 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白哲特

5. 有了梦想,就应该迅速有力地实施。坐在原地等待机遇,无异于盼天上掉馅饼。毫不犹豫尽快拿出行动,为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才是梦想成真的必经之路。

6. 善待自己,不被别人左右,也不去左右别人,自信优雅。

7. 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你;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你。

8. 青年人,更重要的是看到明天,抓住今天,在宁静中奋进,也许在明天旭日出山之前,你又创造了奇迹!

9. 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

盘点含有百折的成语 篇12

[百折千回] bǎi zhé qiān huí

形容经过种种曲折和纡回。

[百折不移] bǎi zhé bù yí

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

[百折不屈] bǎi zhé bù qū

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百折不挠] bǎi zhé bù náo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百折不回] bǎi zhé bù huí

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百折不摧] bǎi zhé bù cuī

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千磨百折] qiān mó bǎi shé

形容受磨难、遭曲折之多。

[千回百折] qiān huí bǎi zhé

形容文艺作品或歌声、乐曲跌宕婉转。也形容事态的发展、前进的历程弯弯曲曲,很不顺利。

[百般折磨] bǎi bān zhé mó

痒吗?不挠! 篇13

我把这情况跟一个当大夫的朋友说了。大夫朋友说,这是老年瘙痒,到药店买点药膏抹一抹就好了。各种治疗瘙痒的药膏抹了很长时间,有的当时缓解,过后又开始痒了。没办法只好去医院皮肤科诊治。大夫问问情况,看看患病皮肤,匆匆写了药名。回家按医嘱吃药敷药,一周过去了,瘙痒却依旧。

一次同学集会,说起这瘙痒病。一个同学说,你首先排除因疾病产生的瘙痒,如果不是因为疾病引起的瘙痒,问题不大。只要你能忍住,痒也不去抓挠,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也这样,后来就好了。在无助的情况下只好试试这个同学的办法。当睡觉前开始痒的时候,我就采取“转移法”,或者听一段音乐,或者想一个难解的问题。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我就用冰袋冰一下,或者自己使劲掐一下大腿,把注意力转移开。这些办法都采用了,个别地方还痒,我就用手去轻轻地抚,抚摩抚摩,咬紧牙关绝不用手去挠。你还别说,这办法还挺管用,我坚持了不到半个月,居然不痒了。

问题就这样靠意志解决了?我自己也半信半疑。于是开始翻书,还真找到了答案。原来人的最大器官皮肤是有记忆的。我们常有这种体会,如果一个地方很痒,用手去挠,这地方会愈挠愈痒,因为皮肤会“记住”这种“痒”的感觉。据说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健康皮肤在持续受到刺激后,都会出现瘙痒等不适反应。一个月后再轻微刺激同一个部位,大部分的人会立即感受到瘙痒。从生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皮肤在受到刺激后,免疫系统会让皮肤应激产生组织胺等物质,从而发生变态反应,而且皮肤记住了这个程序。这就像智能输入法那样,打过一个词后,再打这个词时,只要打第一个字,不管你需要不需要就会蹦出那个词;如果不需要这个词,还得抹去。抹去皮肤的记忆可不像抹去一个词那么容易,需要我们有决不动摇的顽强意志。

不屈不挠的老人精神作文600字 篇14

暑假,我读了一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被主人公桑阿果爷爷那不被困难所屈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地斗争精神所感动。这本书叙述了一个年迈的渔夫桑阿果爷爷在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到远海捕鱼,意外地发现一只大鲨鱼,同鲨鱼斗了几天几夜,最终制服了鲨鱼,将鲨鱼横捆在小船的侧面,不料,大鲨鱼的血腥引来了更多的鲨鱼,老人用自己仅有的刺刀和木棒还有双手对付庞大的鲨鱼,最后,捆在船侧的大鲨鱼被其它袭来的大鲨鱼啃了个精光,只剩下了骨架,一个平凡的人以自己的毅力做出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当我读到当鲨鱼从海里跳起来的时候,老头儿就想,不能让鲨鱼知道我害怕它,不然,还没有和它进行搏斗,心理上就先被鲨鱼打败了。时,我感受到老人不被任何困难所屈服,所下倒的精神,这位老人并没有受过什么高等的教育,却拥有那样高尚的.人的品质。回想自己,平时一瞅见难题,就有一种压迫感,就不断对自己说一定不会做,只有在那儿干巴巴等待老师的讲解。这样,我心理上就彻底被困难打败了,更没有奋斗、挑战的机会。我佩服桑阿果爷爷的精神,那坚强不屈,不被困难所吓倒的精神。

在读到‘不行’,老头儿咬着牙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时,我深深体会到老人勇于向困难挑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困难挑战作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他说过:一个人一生下来不是被人消灭或毁灭,只有尽可能去奋斗才有可能打败最强大的敌人,重新站起来。对照自己,平时一看见生活与学习的困难时,就想尽方法逃避,不敢勇于面对,相比之下,我多么惭愧啊!

【百折不挠的】推荐阅读:

上一篇:秋游君山岛作文下一篇:搞好民族团结是科学发展的生命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