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直补自查报告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粮食直补自查报告(精选10篇)

粮食直补自查报告 篇1

关于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兑付

自查工作汇报

XXX:

XXXXXXXXXXX区共有行政村XXX个,总人口为XXXXXX万人,共有耕地XXXX万亩。

小麦直补政策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对于调动农民种小麦积极性,扩大小麦生产总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将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XXXXXX区对该政策高度重视,针对这项工作专门成立了以XXXXXXX牵头,以XXXXXX与XXXXXXXX为主的工作小组,层层落实责任。由XXXXX进行前期逐村核定补贴面积,每户进行签字确认并进行两级张榜公示,无异议后进行上报补贴面积;XXXXXX严格按照上级专款专用制度核对好每户账号并通过惠农“一卡通”及时将资金拨付到农户手中。在资金发放过程中遇到账号与实际申报人姓名不符或帐号已挂失打不进款的,我们将再次统计帐号重新核对,并仔细查找原因,核对无误后将资金拨付到位。

2012年XXXXXX区共有小麦种植面积为XXXXX万亩,补贴标准为XXX元/亩,共计补贴资金XXXXX万元。

现已全部、及时、准确、足额兑付到户。补贴档案已建立完毕,不存在虚报农户、夸大补贴面积等行为。

XXXXXXXXXXXX

粮食直补自查报告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

近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镇野鸡岗村存在骗取财政补贴资金问题,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国务院领导高度关注,财政部领导十分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简称“两项补贴”)监督管理工作,杜绝有关违规违纪行为,现提出以下要求:

一、要在本省(区、市)范围内尽快组织一次全面排查,以乡镇为单位检查是否按照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补贴方式兑付补贴,是否对补贴面积等数据进行了事前审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补贴村级公示制度,是否存在虚报农户、夸大补贴面积等虚报冒领行为。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予以纠正,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二、要对近年来本省(区、市)涉及两项补贴的信访案件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于尚未处理的信访案件要逐一提出解决方案,尽快办结;对于已经处理的信访案件要逐一跟踪落实解决情况,让群众理解认可。

三、要进一步加强与农业、银监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各自在补贴面积核定、资金拨付、“一卡通”管理等环节的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四、要进一步加强补贴管理工作,严格落实补贴资金专户管理、村级公示、“一卡通”发放、信访受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完善具体操作办法,强化乡镇财政审核职责,确保补贴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五、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对补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抽查和核对,彻底杜绝各类违规违纪行为。今后中央财政补贴工作经费安排将与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直接挂钩。各省(区、市)财政厅(局)要按照以上要求,认真开展检查整改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于4月15日前书面报告财政部。

财政部

粮食直补自查报告 篇3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确保粮食直补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根据主任会议安排,5月11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由李主任带队,在农委、财政局、信用联社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在禹王乡和裴介镇召开乡村组干部座谈会,听取乡镇政府、财政所、信用社负责人的汇报,征求村组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到禹王村和大吕村,面对面向村民了解粮食直补款领取的有关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4年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以来,县、乡、村三级干部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农业、财政、信用社三部门分工协作,精心组织,使补贴资金畅通无阻进折入户,直接补贴给粮农。

一是精心组织,强化宣传。粮食直补涉及我县8万多农户、30余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把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政策落实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每年都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乡村两级能够充分利用广播、版面、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强调国家政策的严肃性,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不留死角。

二是公开透明,接受监督。调查了解到,各乡镇都能组织村组干部逐户造册登记,逐地块调查核实,摸清底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落实好种粮面积,并在醒目位臵进行张榜公示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粮食直补金额,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我县还将粮食直补发放情况以户为单位在阳光农廉网上常年进行公布,接受全社会监督,基本杜绝了虚报冒领现象。

三是部门协作,快捷高效。县农委充实一线力量,强化辅导培训,搞好面积审核监督;县财政局认真核实面积,准确拨付资金;县信用联社加大投入,实施福农卡、ATM机、助农取款“三个全覆盖”,畅通支付渠道,热情提供服务。在裴介镇小吕村信贷员孙保群家,调查组现场参观了县信用联社新开通的银行卡助农取款运行情况,每张卡每日可支取1000元以内款项,方便快捷。

四是粮补到户,成效显著。我县从2004年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政策,补贴标准逐年递增,直补资金及时到户,2011年全县补贴粮食面积59.02万亩,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287.97万元,61925个农户、19.3万农民受益;2012年补贴面积73.34万亩,直补资金达到3927.85万元。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县粮食生产连创新高,连年获得国家和山西省嘉奖。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基层群众对粮食直补款的发放工作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是也有一些不理解、不适应的地方。调查组成员经过座谈讨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补贴面积打折扣,群众难以理解。根据上级规定,粮食直补资金的指标由省财政厅按照上年度种植面积预拨,如有不足,由县财政安排解决。也就是说,群众今年领取的直补款,是国家对去年粮食种植的补助,资金额是由省财政按照我县前年上报的种植面积确定的。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县财政资金困难,并没有能力解决不足部分,所以都是按一定比例分解补贴资金。

二是银行折、卡种类多,群众无所适从。调查了解到,去年县农行在全县农村推广“一卡通”电话业务,承诺各种补贴都可以通过农行发行的银行卡领取,许多群众办了这种卡。但是“一卡通”只能办理农行业务,不能办理其他银行的业务,粮食直补款仍然需要到信用社办理。信用社办理粮食直补发放,原来使用的是存折,今年开始改为银行卡。不少群众反映,家里原有的邮储银行折、卡,再加上农行卡和信用联社的折、卡,密码就有好几套,容易混淆,带来诸多不便。

三是系统纠错难,群众反映较多。不少村民反映领不到直补款。经了解,其原因有多种情况。有的是登记姓名与身份证同音不同字,银行拒绝支付;有的是折、卡遗失,挂失后重新找到又继续使用或办理新卡没有登记,以至于直补款打进已挂失的折、卡而不能支取;有的是单字名字输入格式有误,系统不能对接,导致直补款不能输入;有的是批量平台输入错误,成批村民收不到直补款。信用社为保证资金安全,纠错时要求本人持身份证及复印件亲自办理,过几天还要再跑一次专程来取折、卡,群众感到十分不便。

四是项目明细不清,群众不明就里。在禹王乡,调查组随机走访部分农户,发现大部分群众不清楚补助标准和明细,只知道那是国家给的粮食直补款。在裴介镇小吕村信贷员孙保群家,调查组看到存折上有三项粮种补和一项粮食补,合计496.50元,但孙保群也说不清楚三项粮种补究竟有什么区别。

五是前期费用较大,乡村负担加重。调查组通过裴介镇墙下村党支部书记刘军亮了解到,每次发放直补款,由于时间紧,任务大,村里要安排各组组长入户统计,村会计需要抽调专人填写登记册,公示后又要请懂行人输入电脑。村民组长平时大多外出务工,赶回来统计面积需要出补助,请人填表和输入电脑要出工资,印制各种表格、复印村民身份证、拍照片也要花钱。每年上报四五次,至少要花2000多元。较小的村子也要花到1000多元。类似情况在调查组所到的禹王乡、裴介镇较为普遍。

三、几点建议

为切实做好粮食直补发放工作,调查组经过座谈,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一是保证足额领取。如果出现实际种植面积与省财政下达指标面积不吻合的情况,建议县政府先行补足缺额,保证群众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享受粮食补贴,然后再向省里争取缺额资金,不要让群众吃亏。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粮食直补工作实行8年来,一直不断改进和完善,办理程序和领取方式变化较大,乡村组织和群众完全熟悉和适应还需要一个过程。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民群众要加强宣传,既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也要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重点宣传直补资金发放的细节要求、补贴范围和标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具体承办人员要加强培训,切实加强对承办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工作责任心,避免工作人员在姓名登记、电脑输入等环节上出现失误而给群众带来的麻烦。

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县、乡、村三级在直补资金发放中工作中效率和正确率较高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对于因工作失误致使群众直补款出现差错的,要予以批评教育;失误率较高、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责令其向群众赔情道歉,并承担一定数额的经济损失。对于存在虚报冒领等违法行为者,要送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是减轻乡村负担。在我县农村,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议县政府积极向上争取,在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粮食直补发放工作专项经费,为乡村两级开展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粮食直补调研资料 篇4

2004年,我国将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对生产粮食的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于该通过何种方式实行直补,目前,全国各省的做法不一。为做好江西省的粮食风险基金直接补贴改革工作,近期,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基层企业和种粮农户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就粮食直补到了五个设区市17个县进行了反复调研,广泛听取并综合了市、县地方党政领导、部门领导、乡(镇)、村干部、以及企业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粮食风险基金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直接补贴农民粮食生产的基本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一、具体办法

在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对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符合中央1号文件精神,符合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国家改善和加强对粮食的宏观调控,确保国家政策性用粮的需要,如退耕还林用粮、军供、大的自然灾害等;有利于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体办法如下:

1、补贴品种范围

本省农民及粮食生产单位自己种植的早、中、晚稻谷。

2、补贴数量

有两种方案:

第一:按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当年实际收购量进行补贴。也就是当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多少,按确定的标准补贴多少。其优点是只要是出售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粮食,均能得到补贴。缺点是这种敞开补贴收购量的办法,一方面有可能突破用于直补的资金总额,使部分售粮农民有可能得不到补贴,而对政府产生意见,使本意为农民办的好事没办好。另一方面,在收购过程中容易产生二手倒买倒卖和虚开、多开收购数量,套取补贴等违规收购问题。

第二:按订单定量收购的办法进行补贴。即按规定的数量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农民签订粮食订单合同,订单内粮食享受直补。实行这一办法,一是不会突破补贴总金额,在实施直补时不会发生农民得不到补贴的情况,直接补贴完全取信于农民;二是将粮食直补与粮食产业化经营联系起来,有利于推动和发展我省订单粮食,加快粮食产业化经营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由于实行粮食订单收购,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农民的种粮利益;四是由于实行定量补贴,而定量小于全省商品粮食总量(全省商品粮食总量约为100—120亿斤),有利于个体和私营粮食企业参与粮食经营,促进粮食流通;五是受“订单”合同约束,可以有效地防止购销企业虚开、多开收购数量,套取补贴情况的发生,防止购销企业与私商勾结“买大户”情况的发生,使直补政策实实在在给种粮农民。因此,在调研中,大家对这一办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3、“订单定量”数量的下达

根据“订单定量”收购办法,由省粮食局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前三年或五年年平均收购量,除以各设区市年均收购量为权数,乘以“订单定量”商品粮数量下达至各设区市粮食局,各设区市再按此办法下达至所辖县级粮食局,再由县通过与农户签订粮食收购合同订单方式,逐级下达并分解到农户。

4、“订单”签订

(1)“订单”合同书由省粮食局提供规范样本,各县级粮食部门按规范样本统一印制(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修改)。

(2)签订“订单”工作,在县、尤其是乡(镇)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和村、组相互配合,做好“订单”合同的签订工作。

(3)“订单”合同书由基层粮食购销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在签订“订单”合同之前,要在村、组的配合下,建立农户粮食生产、消费情况底册,掌握农户的生产面积、产量、自用粮、可提供商品粮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认真将“订单”定量收购数量落实到户,与农户签订粮食订单合同。

(4)“订单”合同数量可以是“定量”的数量,也可以大于“定量”数量,由基层粮食购销企业根据农民自愿的原则,共同商定。但大于“定量”的数量不享受补贴,在合同书中应予说明。

该办法实行属地管理,跨界售粮不享受直补。

5、粮食收购

新粮上市时,农民到当地粮食购销企业或由粮食购销企业派人到村、组设点收购粮食。收购价格按照市场同品种、同质量、同价格随行就市和农民自愿的原则,与售粮农民协商定价。粮食购销企业在收购中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改进服务方式,搞好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诚信和优质服务取信于民。

6、补贴标准

根据我省用于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挂钩直补部分的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和“订单”定量的数量,确定每百斤“订单定量”商品粮补贴标准应不低于4元。

7、补贴使用的凭证

以国家税务总局推行使用的“粮食收购发票”,作为收购和发放粮食补贴的凭证。粮食收购发票由省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粮食购销企业向当地税务部门按印制成本购买粮食收购发票。在粮食收购时,根据实际收购粮食数量,给售粮农户开具收购发票。农户售粮时应当向收购企业索取收购发票作为领取粮食补贴的凭证,并妥善保管好。

8、补贴的发放

农民凭粮食购销企业开出的收购凭证和订单合同,到当地财政所领取补贴款。为方便农民领取补贴款,在收购旺季期间,财政所应在各粮食主要收购网点设立窗口,由财政所派人或委托人向农民发放售粮补贴。向农民发放补贴时,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截留农民的售粮补贴款,确保补贴资金据实全部补贴给农民。

二、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在调研中,大家认为,将粮食风险基金由主要用于补贴在流通环节改为直接补贴给农民,这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继续发挥国有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认真执行各级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收购政策,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完善各种服务措施,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兼顾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绝不允许有故意为难售粮农民,尤其要坚决防止收购中的压价行为。为确保国家的直接补贴政策完整地落实到种粮农户手中,必须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加强对直补工作的监督。

1、法律监督

通过粮食购销企业与农户签订的粮食“订单”合同,实行对粮食收购的法律监督。“订单”合同除明确双方一般的权利义务外,一条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必须明确不低于市场价格收购农民出售的粮食。违反该条款的,农民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对企业提出控告,并索取赔偿。

2、行政监督

各级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保护农民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对粮食购销企业在粮食收购中的监督。一是在当地物价和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设立举报电话,及时查处群众举报的压价收购行为。二是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收购过程中出现的压价行为,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主要负责人提出警告、批评,直至撤消职务,取消承包资格等。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价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除没收压价部分所得,并处1-5倍的罚款。

3、社会监督

为确保粮农利益,要实行广泛的社会监督。一是要聘请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农民代表,为粮食收购监督员,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粮食收购工作实行监督。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张榜公布收购价格,实行价格公开;三是对农户的补贴情况,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4、内部监督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结合直补方式的改革,进一步严格收购管理制度,严肃收购工作纪律,要

经常教育粮食干部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对收购中出现的内外勾结,虚开、多开粮食收购凭证,对故意压价收购,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三、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为保护售粮农户的利益,消除农户的惜售心理,以及防止企业压价收购,建立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实行“二次结算”。即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收购的粮食经营纯利润达到5%时,超过部分按50%让利于农户。

四、配套政策和措施

1、补贴资金来源和拨补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补贴资金由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统筹安排。对农民补贴资金的兑付,由乡(镇)财政所承担,直接兑付给农民,不得由乡镇其他部门或村集中代领转付。对农民补贴的兑付和农业税的征收原则上实行 “征补两条线”,确保补贴资金如数兑付到每户农民手中。对各地的直补资金,由省财政分早、晚稻各一次拨付给市、县,再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各市、县财政部门要在当地农业发展银行(或代理行)设立对农民补贴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直补资金。

2、确保粮食收购资金供应

对订单定量收购的粮食,农业发展银行要保障收购资金的供应,按照收一斤粮,给一斤粮贷款要求,确保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订单之外的粮食收购,各有关银行要给予信贷支持。各银行在给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信贷支持的时候,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干扰企业正常的收购经营活动。

3、加强粮食市场管理

我县粮食直补工作调查 篇5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关心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直补农民的利益,把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政策落实好,旺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直补工作,成立由农工委主任任组长,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其它相关人员为成员的补贴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下乡入户、开展座谈会、以及抽查软件数据方式,加大对补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自查、抽查,从而强化我县补贴审核力度,确保补贴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对照文件,开展排查工作

我县根据党精神,对事前审查、公示制度、是否虚报等行为进行抽查。抽查过程中,均未发现有虚报农户、夸大补贴面积等虚报冒领行为,且在申报补贴前,我县组织了相关审查组对补贴面积等数据进行了事前审查,并严格执行了补贴村级公示制度,及时上墙公示。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户种植面积小,难以达到我县补贴要求、尚武镇五马村海拔高、人口少、条件差、大部分农户已经搬迁,导致整村的补贴取消、申报卡装订还未就绪、四、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惠农惠民政策是党在农村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为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增强责任感。确保我县惠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我们务必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把它提到重要位置,指定专人负责,抓紧抓好。

2、落实责任,阐明政策,切实把握工作总体要求。我们要加大政策和补贴方式的宣传力度,提高惠农惠民政策群众的知晓度,对自查和检查中发现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梳理,逐条整改,做到“整改目标,任务,措施,方法,责任,要求”六个到位,对在检查中发现顶风违法违纪案件,组织力量予以查处,切实推动惠农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社旗县晋庄镇粮食直补 篇6

关于移民安置村粮食直补面积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社旗县晋庄镇曹湾村是全省确定的10个移民试点之一。按照上级整体安排布署,我镇已于2009年7月底全部完成整体搬迁、安置工作。全村辖2个自然村,杨庄自然村(东居民区)、和曹湾自然而然村(西居民区),9个村民小组,长江委已核定人口918人,其中随迁人口983人,已核定人口中农业人口915人(东居民区115户462人,西居民区115户453人)。非农业人口3人,230户。

为完成移民安置工作,自2009年4月上旬至12月底,我镇会同县国土资源局,对移民生产用地进行了实地勘察、定界、绘图、报批、对组移交、对户分配工作。东居民区生产用地安置由我镇的陈建龙村、后曹村承担,陈建龙村调整耕地369.72亩,后曹村调整耕地343.125亩。西居民区生产

用地安置由我镇的晋庄村、崔官庄村承担,晋庄村调整耕地399.56亩,崔官庄村调整耕地299.38亩。在调整耕地过程中,陈建龙、后曹、崔官庄三个行政村实行全村、全组统一调整土地的办法,晋庄村一部分组实行全组统一调整的办法,一部分组实行直接对准被征地户结算的办法。全镇共调整耕地1411.78亩,其中用于建房用地114.44亩,用于生产用地

11297.34亩,安置农业人口移民915人,人均耕地面积1.4亩。

二、粮食直补面积申报情况简述

我镇2010各村粮食直补面积申报情况。除有移民安置任务的村外,遵循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申报。曹湾村按照长江委核定人口分配耕地,按照分配耕地面积申报直补面积。承担移民生产用地安置任务的四个村按照实际移交移民村的耕地面积扣减该村、该组、该户的粮食直补面积。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安置村移交移民生产用地实际面积多于原农户分配面积,造成直补面积小于应分配面积,少部分户甚至于种有一定的面积,而使不到直补。

2、一方面是国家的惠民政策,牵扯到农户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属政治工作任务。由于直补面积与农户实际耕种的面积存在一定的差距,又涉及面较大,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加,不安定苗头日益突现。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原来各组为了少承担农业税任务,采取少报、瞒报耕地面积的方法,致使现有耕地面积少于实际耕地面积。

2、移交移民耕地面积大于原核定直补面积。原来各村组级分配耕地到农户时,由于受距离远近、地质好坏、水利条件不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为达到基本平衡,有的地块实

际按照1.1—1.3亩折一亩分配到农户,造成实际面积大于直补面积。同时,在分配到农户时,地头、地边、地内坟地、沟、坎等扣得比较多。而移交移民时,基本按照卫星定位绘制的地图对准移民移交,对耕地内1米以内的沟、坎等按规定算作耕地面积,形成移交移民耕地面积大于原核定直补面积。以晋庄村8组为例,移交移民用地一块38.00亩,涉及征地户7户,该组账面分配到这7户的面积为35.6亩,而该组直接对准被征地户结算征地补偿资金,只能扣减这7户的粮食直补面积,少部分户虽然还种有一定的耕地,但存在本户直补面积不够减的矛盾。据初步统计,此类面积约占部总体面积的0.06%,85亩。

3、移民生产用地内整理超出应征耕地面积。移民在生产用地移交过程中,由于对耕地内小沟、坎、坟地是否认定为耕地面积,生产用地内道路、排水、桥涵、障碍物清除等许多具体问题反复协商,重新修建生产路、开挖排水沟,村边围村修建下水道。致使征用耕地面积超过计划。生产用地应征1281亩,实际征用1297.34亩,超出计划16.34亩,而超出部分用来修路、挖沟不能发放直补,造成安置生产用地的村在分配农户直补面积时更大的工作压力。

以上两项合计约102亩。

四、建议

1、淅川县马蹬镇原曹湾村耕地因移民搬迁全部撂荒,可否将原曹湾村的粮食直补面积拨付一部分,解决我镇在移民安置过程中造成的直补面积额外减少部分。

2、为保障我镇有移民安置任务村的村民经济不受损失,正常享受国家的惠民政策,维护稳定的社会局面,建议上级对我镇因移民安置造成的额外减少部分直补面积重新核实并于追回。

特此报告

多措并举做好粮食直补工作 篇7

临沂大众网8月14日讯 郑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年的粮食直补,精心组织,全面铺开,争取圆满完成今年的粮食直补工作。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的直补工作领导小组,书记、镇长亲自过问,每天听取直补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亲自进村入户向农民宣传直补政策,检查督促直补工作,设立了直补办公室,设置了监督电话和热线电话,做到24小时不断岗、热线电话不离人。

二、广泛宣传、政策到户。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镇、村两级干部专题会,以及党员、群众代表会、广播会,组织宣传车三辆,进行逐村宣传粮食直补政策,并张贴过街横幅标语50多幅,刷写墙壁标语120幅。通过多种形式、多角位、全方位的宣传,真正把直补政策宣传到每个农户,达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张榜公示、接受监督。该镇直补工作组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细,广泛听取农民意见,落实好补贴土地面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补贴落实方案。同时认真做好张榜公示工作。以村民组为单位,在村级公示栏对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粮食直补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提出的异议,进行深入核查和落实,直到群众认可为止,受到群众的好评。

四、逐项检查,不留死角。该镇为确保直补工作不留死角,对已做工作逐项进行检查,并开展了自查,做到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粮食统计自查报告 篇8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统计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等有关规定,保障各项粮食统计资料和统计信息的真实性、精准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促进我市粮食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更好地服务于粮食宏观调控和业务指导,进一步加强我市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市辖区内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涉粮油企业应当遵守本制度。

第二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管理

第三条 落实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涉粮油企业要设立粮食统计机构或明确统计工作牵头单位(部门),明确统计工作分管领导,指定统计负责人。

第四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配备能够适应统计任务需要的专职统计人员。涉粮油企业应配备能够适应统计任务需要的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

第五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涉粮油企业要建立健全统计人员和统计负责人的逐级备案制度。

第六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人员的调动,应当征求本部门、本单位统计负责人的意见,其中,具有中级以上统计专业职称人员的调动,应当征得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七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实行统计工作AB角制度:正常情况下,由A角处理统计业务事项,A角有特殊原因不能正常履行统计职责,由B角承担统计有关工作。

第八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国家粮油统计信息系统”下的“电话”模块填报统计工作分管领导、统计牵头部门、各项统计业务的责任部门、统计员(A、B角均需填写)、联系方式等信息。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时,应于10个工作日内更新。

第九条 落实本级财政粮油统计工作经费预算,保障粮油统计、调查、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条 落实统计培训制度。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组织开展辖区内涉粮油企业的专业统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统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统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第三章 统计资料管理及发布

第十一条 加强统计资料管理。统计资料由本单位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留存的各项统计报表,必须由统计人员签名、统计负责人审核并签字、单位负责人同意并加盖填报单位公章。

第十二条 落实及完善粮食经营台账。涉粮油企业要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及时如实记载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转化等情况。

第十三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导辖区内涉粮油企业根据有关原始记录和凭证,准确、及时地登记粮食经营台账,如实记录粮食购进、销售、加工和储存等基础数据。采用计算机记账方式的,经营台账应定期备份,通常每月打印纸质台账留存;采用手工记账方式的,登记统计台账用蓝色或黑色墨水书写,做到字迹整洁、清楚。经营台账登记发生错误时,应在登记错误之处划一条单红线,并加盖记账人员章,在其上方登记正确内容。

第十四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粮食企业要建立统计资料档案,并及时更新,按年度分类,定期整理。统计调查中取得的统计调查对象的原始资料、统计台账等统计资料,应至少保存3年;汇总性统计资料应当至少保存;重要的汇总统计资料应当永久保存。

第十五条 粮食经营台账经办人员发生变动时,应做好粮食统计台账的移交手续,保证统计资料连续、完整。

第十六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对粮食统计资料的发布实行集中管理,执行《统计法》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公开发布的统计资料,以及向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提供的统计资料,应由统计负责人或统计机构审核,报分管领导批准;重要统计资料,应报主要领导批准。

第四章 统计工作质量检查及问责

第十七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检查及问责制度,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围绕提高统计工作质量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完整及时。

第十八条 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掌握统计工作情况,加强对下一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企业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指导、检查、督促、考核,及时反馈统计数据审核结果,总结交流统计工作经验和教训。

第十九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定期不定期进行统计质量检查,每年要求至少进行一次统计执法专项检查。在统计监督检查中,发现存在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等行为,应当依法对有关企业进行惩处,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进行问责,并在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中予以扣分。

第二十条 对各类涉粮企业未建立粮食经营台账,或者未按照规定报送粮食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进行处罚。行政处罚结果应通过网站公开发布。涉粮企业的违法行为记入企业诚信管理档案,给予违法企业必要的失信惩戒,包括不得参与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竞价销售、定向销售,以及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等活动。对严重失信企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联合惩戒措施,包括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限制补贴性资金支持等。

第二十一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统计人员参与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人员泄露企业、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则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稳定性分析上 篇9

赵云旗

 2012-09-03 11:05:52

来源:《财政与税务》2012年第7期

关于我国粮食直补政策,近年来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支农资金整合的声浪下,提出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主张停止或整合到支农资金中。这一观点引起了广大农民的担心和疑虑,对粮食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粮食直补政策是否具有继续实施的必要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成效

成效是决定政策去留的尺度,实践证明,我国的粮食直补政策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成效也是显著的。

(一)促进了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1.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农民长期以来种粮没有享受过补贴,计划经济时期农民只有付出,为工业化建设积累做贡献,改革开放后26年间也很少得到优惠,从2004年开始实施种粮补贴在中国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农民不能不极大地受到鼓舞。粮食直补政策之所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仅是这样的政策从无到有,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且还在于补贴方式和补贴渠道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粮食生产者的补贴是通过流通环节实施的,通过补贴国有粮食收购企业以达到保护生产者的目的,这种间接补贴不仅没有使农民获得较大的收益,而且粮食企业常常给农民打白条,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直补政策实施后,把以前通过补贴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方式改为直接补贴方式,把惠及企业改为直接惠及农民,这种看得见的实惠对农民的刺激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政策实施的初期。与此同时,直接补贴还向农民传递了中央政府重视和关心农民与农业的信息,从精神上也大大鼓励了农民种粮的兴趣。这一政策实施后,全国不少地区出现了农民抢农时、增投入、主动扩大粮食生产的现象。如2004年,江西省农户春耕农用资金比上年增长6.7%,湖北省70万亩抛荒地全部得到复耕。许多原来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种田,农民由过去“想送田”向“要种田”转变,由“外出赚钱”向“返乡种田”转变。由于粮食生产能得到多方面的补贴,人们对发展农业越来越看好,各地种粮大户陆续出现,2005年浙江全省种植粮油作物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5.15万户,比上年增加0.84万户,增长19.7%,规模经营面积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9.12%上升到11.93%。但是,这一政策的“初始效应”突出而“持续效应”薄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效应的凸显,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逐渐下滑,成为目前人们对这一政策关注的焦点。

2.粮食播种面积迅速增加。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播种面积迅速扩大,粮食直补的第一年200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迅速增加了2196千公顷,增长了2.20%,一下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局面。这种势头在2005年进一步高涨,粮食播种面积在上年基础上又增加了2672千公顷,增长的幅度还要大于2004年,增长了2.63%。从2006年起,粮食播种面积增长的幅度虽然比前两年下降,但总亩数长期保持着增加的态势,2010年达到109876千公顷,比上年扩大890千公顷,这是很难得的,因为耕地是有限的,越到后来增长的空间越小。增长趋势如表1所示。

从各省来看,不论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均在增加。如东部地区的浙江省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454.53千公顷,比2003年增加26.76千公顷,粮经比例由2003年的50.4:49.6变为2004年的52.4:47.6.种植业产值由2003年的515.2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78.22亿元,增长12.22%。其中粮食产值增长34.19%,粮食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21.86%增加到2004年的26.14%。浙江省200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49.93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了4.48万公顷,增长了3.08%。浙江是工商业发达的省份,农作物播种面积竟然如此增加,说明粮食直补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之大。这种效果在广大的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地区更加显著,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受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政策影响,2009年全区冬麦播种面积实际完成1138.9万亩,比上年的784.4万亩增加354.5万亩,增长45%,春麦种植面积300万亩左右,全区小麦播种面积达到1438.9万亩,比上年增长11.4%。东北地区的吉林省,200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1.2万公顷,比2003年增加29.8万公顷,增幅为7%。粮食播种面积的持续增长,巩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3.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粮食生产能力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以来,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在良种补贴的项目区,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粮食种子陈旧质差的问题,由于种子优良粮食标准化生产和单产水平均明显提高。2005年项目区的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青贮玉米,高油大豆平均亩产分别比非项目区高67.4公斤、50.1公斤、726.5公斤和23.9公斤,增幅达到10%到20%。据品质检测,良种补贴项目区的粮食作物品质普遍较好,主要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规定的优质品质的要求。农机具购置补贴激发了农民和合作社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级财政补贴农民购置先进实用、质量优良的农机具20万台,受益农户达15万户;全国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50.2%、30.3%和22.6%,比“九五”期末分别提高了2.4个、4.5个和4.4个百分点。

(二)经济效益多方凸显

1.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由于粮食直补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良种补贴政策对粮食标准化生产和单产水平提高效果明显,农机购置补贴使农业生产机械程度不断增加,改变了自1998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总产量直线上升,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2004年前后粮食产量变化如表

2、表3所示。1998-2003年间,2000年比1999年减产4621万吨,下降了9.07%;2003年减产2636万吨,下降5.77%,降幅是很大的,这样的发展趋势对国家粮食安全是非常不利的,但自2004年实施粮食直补政策后马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表3可知,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46947万吨,比2003年增加3904万吨,增长幅度达到了9.06%,开创了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与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有直接的关系。自2007年开始从原来的40000万吨跃上了50000万吨新台阶,2010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践证明,粮食直补政策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为我国更好地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2.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2004年粮改前,国家通过粮食购销企业执行国家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由于收购和销售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加上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体制性原因,国有粮食收购企业连年亏损,库存增加,粮食风险基金的投入不断增多,财政负担加重。如在1998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粮食风险基金专户支出173亿元,用于超储粮食库存利息、费用补贴133亿元,省级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4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182亿元专门用于建设中央储备粮库;国有粮食企业挂账和不合理贷款2105亿元,本年消化老挂账426亿元。这样下去国家财政难以坚持的,但2004年粮食直接政策实施后,补贴从流通环节转到生产环节,粮食风险基金主要用于粮食直接补贴,结束了粮食企业长期以来的亏损局面,国家财政负担大大减轻。

3.农民种粮得到了实惠。从种粮农民收入的自身比较来看,其收入比补贴以前有了增长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2004年全国有29个省(区、市)实施粮食直补,平均每公顷补贴数额为150-225元,近6亿粮农直接享受到了补贴政策带来的实惠。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通过粮食直补,使13892万农户户均增收74元。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给农民带来的收益,2006年达到3801元,2007年增加到4293元的水平,比2004年增长1122元,年递增10.7%。2008年随着中央财政发放的粮食补贴资金的增加,户均增收490多元。从各省看农民得到的实惠增长幅度虽然不同,但不断提高的趋势是一致的。如2006年河南、山东等6个小麦主产省农民由于三项补贴,亩均增收50元以上。浙江省2007年两项补贴农民人均享受接近50元。由于良种和农机具补贴提高了科学化和机械性的水平,粮食产量显著增加,也使农民收入增加。据2011年辽宁省铁岭市调查,当年亩产1500斤,按每斤1元计收获1500元,除去568元的产生成本,每亩净收入932元。这里即使每人以10亩计,五口之家有地50亩,合计种粮收益46600元,作为农户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收入。

4.促进粮食购销市场的形成。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粮食长期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改革开放后粮食购销市场化成为改革的方向,由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缺乏走向市场的主动性,影响了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粮食直补政策实施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沿用的间接补贴方式,粮食企业不再承担按照政府制定的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义务,政府也不再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超储补贴,国有粮食企业由此成为具有市场化理念的市场经济主体,按照市场规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公平竞争,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经营格局。所以,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粮食购销市场的形成完善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三)社会效益不可忽视

1.促进了社会安定。我国有五级政府,农民与地方政府接触较多,与中央政府的距离太远,农村常常被视为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中央政策广大农民往往不知道或不了解,对中央政府的温暖感受不到,农民认为不论什么朝代都要缴税纳粮,只关心自己的粮食安全问题,很少关心天下大事。粮食直补政策实施后,中央政府的温暖照到了千家万户,使农民感觉到国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是关心广大农民的政府,由此达到了民心所归的效果。我国农民占70%的比重,农民安定社会就安定,这是中国历代反复证明了的一个铁的事实。

2.促进了农村和谐。农民长期以来主要与基层干部打交道,由于常年缴粮纳税又得不到政府的关心,久而久之干群关心非常紧张,农村的矛盾也比较突出。粮食补贴政策实施后,使农民切身感受到粮食补贴带来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政策和制度不公平所积累的社会压力及基层干部与农民的矛盾。所以,粮食直补政策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缓解了农民与基层干部的关系,从而构建了农村的和谐。我国农村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和谐农村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从上可知,粮食直补政策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显著的,既然如此,就应该保持它的稳定性。虽然粮食直补政策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不能以此全面否定。有些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比如对增加农民收入不显著,这是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者收入相比而言的,就其本身来看补贴总比不补收入多。又如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发生递减现象,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可以解决的。总的来看,粮食直补政策的成效是主要的,是可以长期实施的。

二、保持粮食直补政策稳定性的原因

(一)必须长期利用WTO关于粮食补贴政策的规定

农业是弱势产业,我国的农业尤其是这样,而且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结构”政策,以农业创造的价值促进和保障工业的发展,致使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还应该看到,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与国外相比很少,对农业的优惠政策也非常少,只有在城市粮食供应发生困难的时候才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手段也非常单一,只是加大投入、降低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这几种司空见惯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我国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原来农业补助政策又带来了各种限制,粮食补贴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考虑WTO的相关规则。这样一来,我国原有的一些补贴政策由于不符合WTO的规定不能继续实施,农业补贴又受到新的限制。

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农业协议》,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可以根据对生产和贸易的扭曲程度划分为三类:“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和“蓝箱”政策。“绿箱”政策指对生产和贸易没有扭曲或影响很小,不受限制或免于削减义务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培训、技术推广和咨询、检验检测、营销和促销、基础设施等服务措施,对生产者退休计划和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补助,以及对结构调整提供的投资补贴、环境保护补助和地区性援助等措施。“黄箱”政策指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需要限制或削减的政策。具体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按产品种植面积补贴,对种子、肥料、农药、灌溉等投入的补贴。“蓝箱”政策指一些与生产限制计划有关的“黄箱”政策的特例,不包括在“综合支持量”(AMS)中,从而免于削减,如基于固定的面积和产量的支付,根据基期生产水平的85%或85%1)2下给予的直接支付。但对成员国“黄箱”政策构成的综合支持量是否需要削减,还要涉及微量允许标准。根据《农业协定》第6条第4款规定,在计算某一特定农产品综合支持量时,如果计算结果不到该产品总产值的5%(发展中国家为10%)则不必计入综合支持总量中,该特定农产品可免除减让;或者在计算非特定农产品的综合支持量时,如果计算结果不足全部农业总产值的5%(发展中国家为10%),也不必计入综合支持总量中,该非特定农产品也可免除减让。总的来说,微量允许标准构成了黄箱政策中对农产品支持的“上限”,超过5%或10%“上限”的黄箱政策必须进行削减,低于这个“上限”的可免除削减。需要特别明确的是,中国2002年在人世协定后,已经明确承诺综合支持量将保持为零,而仅仅协商保留8.5%的微量允许。我国农业补贴已经不能再使用“黄箱”,而仅仅能够利用特定基期农业产值8.5%的微量允许,按照这些规定和要求,我国对农业的补贴机会是有限的。

但是,即使在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我国仍然没有充分利用WTO规定允许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据有关分析,WTO农业协议免于削减的12项国内支持措施中,我国不少尚属空白,其他方面的支持力度也不够。而且,与国外相比补贴的力度远远不够。按WTO国内补贴政策分类要求,我国1996-1998年“绿箱”支出年均773亿元,“黄箱”支出年均290.26亿元,补贴总水平年均1063.26亿元,相对于农业生产总值的4.51%,而美国2001年农业补贴是970亿美元,农业生产总值是1940亿美元,补贴总量是农业生产总值的50%,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比例大多在5%-20%,我国与这些国家相差很远:就“黄箱”来看,1997年和1998年两年实际补贴规模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1.23%,按我国不超过8.5%的承诺,我国最高“黄箱”补贴规模是1741亿元,2003年不到300亿元,还有1400亿元的补贴空间。至于“蓝箱”政策是发达国家为了争取对农业补贴的机会而争取空间的产物,我国基本上还没有开展这项补贴。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特别抓紧已有的机会,充分利用和发挥WTO规定留给我国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不能中断粮食直补政策,而且还要保持其稳定性,充分利用“绿箱”,尽量利用“黄箱”,扩大利用“蓝箱”。

(二)政策是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

粮食直补自查报告 篇10

我国粮食生产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2004年出台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坚持粮食直补向产粮大县、产粮大户倾斜的原则。各省级政府依据当地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省级政府对当地的主要粮食生产品种进行直接补贴,具体补贴品种及补贴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并提前向社会公布。新增资金的分配,必须用在标准确实过低的产粮大县和产粮大户身上,不搞平均分配。

粮食主产省、自治区(主要指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下同)原则上按种粮农户的实际种植面积补贴,如采取其他补贴方式,也会剔除不种粮因素,尽可能做到与

种植面积接近。

我国目前实行的粮食直补有的采取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但主要的是实行“一卡通”或“一折通”的方式,向农户发放储蓄存折或储蓄卡。通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粮食直补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缺陷:

1.补贴对象面广。目前,补贴方式多种多样,如按种植面积补、按计税产量补、按计税面积补、按交纳的商品粮数量补。我国不少地方将“粮食直补”变“农田直补”。大多数省份是以计税耕地面积为依据核算补贴资金,不管农民是否种植粮食,都可以平均地得到粮食直补资金,属“普惠式、大锅饭、平均主义”的补贴,影响了粮食直补政策的激励作用,不少地方出现了“种与不种一个样”、“种多种少一个样”、“种好种坏一个样”的现象。

2.补贴标准低。各地的补贴方式不同,补贴标准也不一样。目前各地粮食直接补贴水平大约是亩均10元左右,农民普遍反映补贴标准太低。如果粮价下跌,农民预计粮食补贴不足以弥补损失,就会选择放弃种植。

在此,建议由国家粮食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综合考虑上一年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种粮比较收益、粮食总体供求状况、国家粮食储备状况和财政承受能力,确定一个合理的粮食直补率,由国家权威部门于年初向全国公开发布,并明确要求与售粮金额挂钩。为此,必须:

1.进一步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核准粮食企业资质。凡是申请或正在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须经县级粮食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按规定的条件审核批准后,方可在市场从事粮食购销活动。

2.印制、核发购粮专用发票。建议由国家粮食主管部门和国家财政部门联合印制、核发购粮专用发票,发票一式五联,即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售粮农户、粮食主管部门、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各持一联。

3.明确农发行作为粮食直补的发放操作主体。明确规定各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的粮食收购资金提前存入各地农发行指定的乡镇农村信用社,由乡镇农村信用社根据国家规定的粮食直补率和购粮专用发票发放售粮资金和粮食直补资金。再由农村信用社根据购粮专用发票,与农发行结算直补资金。同时,亦可防止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在收购农民粮食时,发生“打白条”或拖欠农民售粮款项。

4.实行按市场价收购粮食。明确规定各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收购粮食时均按市场价收购粮食,实行优质优价。

5.赋予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的调控、监管职能。国务院有必要赋予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各地粮食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调控、监管职能。通过确定一个合理的粮食直补率,并明确要求与售粮金额挂钩,向种粮农民发放粮食直

上一篇:相思书高三作文下一篇: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