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的梦想发芽作文

2025-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自己的梦想发芽作文(精选6篇)

让自己的梦想发芽作文 篇1

一丁点的、小小的,它如一粒种子,不绮丽不浪漫,却意义重大。它,也许在他人眼中,微不足道;却是在我心房中,一粒等待萌芽的种子,那就是——梦想。

婴儿时,梦想有台华丽的玩具车;大班时,梦想有组化妆桌,把自己打扮得像公主一样,美美的;小学时,梦想能嫁给外国老公,住在一幢大房子里,幸福而美满。有梦,真的很美,美到让你想到它时痴痴发笑,陶醉于其中。上了初中,课业、考试的压力,沉甸甸地就压在那种子上。整天不停地复习、考试、读书,接着就 是一张张白纸黑字的排行成绩。机械化的数字,使我的脑和心不再去作那灿烂而不切实际的美梦,不再是那梦幻国度里幸福快乐的公主。现在大声宣示我急迫实现的梦——永保青春。

我的青春,不是外貌,而是让内心世界永远五颜六色,像小姐们脸上的妆一样。让内心永保青春,懂得作白雪公主梦,懂得享受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懂得愉悦的开怀大笑。青春,有不断的梦想要实现,而不是死死的当两脚书橱。歌舞青春这部片里面,他们扭腰摆臀的`热情纵舞,用美妙的歌声唱出青春,因为这就是他们的 梦,多么喜悦呀!张开双眼,下一刻也许是有趣的,也许是悲伤的,用青春的心坦然面对一切,太阳底下无不是新鲜事?Cause you never know what will happen,每一刻总是令人期待!驾驭着青春的马车,遨游白云间,阳光是如此的灿烂。同学之间谈笑风声,追赶跑跳蹦,心中的梦种子,或许已经冒出一片嫩绿的叶子,等着将来茁壮、开花、结果。

让自己的梦想发芽作文 篇2

季羡林先生曾说, 自己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 那就是:“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 我决不下笔去写。” (《我怎样写散文》) 那么, 是什么感动了季先生, 使他在阔别德国40年, 故地重游之后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仅仅是德国人自己种花却让别人欣赏这样一种现象吗?

是, 也不完全是。

在多数人看来, 自己种花为的是给别人养眼, 实在不可思议。但在德国, 这就是一个事实:“他们的花, 不像在中国, 多半养在屋子里”———要么为愉悦自己, 要么为美化自己的周围,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到临街窗户的外面”。这里的“都”字, 说明他们毫无保留;这里的“临街”, 说明他们愿意让更多的人受用自己栽种的鲜花。而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他们的诚意, 他们还要让“花朵都朝外开”, 把所有的美丽都展示给路人, 而种花人自己尽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尽管日日施肥浇灌、除杈剪枝、辛勤伺弄, 却仍然乐得只看花的茎叶、花的背影。这难以分清究竟是花美还是人美的景象怎能不让来自异乡的季先生心生感动?

让季先生感动的不仅在这是一个事实, 还在于这是一个延续多年的习惯。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的1935至1945年间, 季先生就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而当他1985年重返德国时发现, “变化是有的, 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物是人非, 而美丽依旧。即便经过了时间的销蚀, 即便经历了战乱的纷扰, 四五十年前的美丽仍在, 仿佛时间没有流动, 仿佛开在从前的花从未凋谢, 仿佛曾经的养花人一直年轻着。难怪季先生走在街上抬头看时, 惊诧于“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一个“又是”表示一如既往, 呼应的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个“开满”, 表示不只一两盆鲜花, 而是窗外所有可利用的空间都被主人安放了美丽。习惯几十年未改, 美丽几十年未变, 不要说故地重游的季先生, 就连我们这些从未去过德国的读者, 也会对这份坚守感慨良多呢!

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几十年, 就有了习惯;一个民族习惯做同样的事, 便有了风俗。让季先生有更深感动的还应该有:在德国, 心甘情愿把自己的花展示给别人看的不是一个人、一群人, 而是整个民族。文中, 他慨叹“多么奇特的民族”, 就是因为那开满窗前的花不是少数人种的, 而是“家家户户”, 而是“任何一条街”, 而是“许多窗子”, 而是“每一家”, 而是“人人”……季先生一点也不吝惜这些表示数量和范围的词, 甚至在这篇不长的小文里三次使用了“家家户户”这个词, 足见德国人爱花之众, 的确蔚然成风。不然怎会“花团锦簇”, 怎会“姹紫嫣红”, 进而“汇成一个花的海洋”, 让人“应接不暇”?读季先生的这篇文字, 从语言的学习上, 我们可能会让学生注意其中几个恰到好处的成语, 但也不要忘了品味如“家家户户”般普通平常却意蕴丰富、准确达意的词语。季先生在写作上一贯追求“一片真情, 纯任自然”, 认为那些看起来“毫无‘作为’之处”, 读来反而“身轻如燕”。文中这些看来信手拈来、漫不经心的词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惨淡经营”后“返璞归真”的感受, 一种明确的信息传递:这样一种风俗, 无声地塑造着一个民族, 造就着一个社会, 影响着周围的世界, 撞击着游子的心灵。

不仅如此, 德国人对花的态度似乎就是对生活的态度。自己种花, 他人赏花, 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是理所当然的付出。他们轻松地劳作, 自然地坚守, 看不出因无奈而生的疲惫, 因奉献而生的刻意。仿佛这就是他们应该的日子, 也是他们必须的活动, 更是他们的幸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份内心的淡定恬然、波澜不惊恰如文中女房东的莞尔一笑, 恰如她随意而明确的一句“正是这样”, 让人由不得面对这份理当如此的坦然、自然和超然叹为观止。

还不止于此, 为别人而养花在季先生看来还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内涵便是文中的点睛之笔: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其实, 细读文章, 我们发现, 德国人养花并非只为愉悦他人, 自己也怡然自得, 乐享其中:“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他们不是简单地为他人———那样难免太累而无法持久, 也非简单地为自己———那样必然太狭隘而无真正的快乐;而是换位体验, 由己及人, 以己度人:因为自己感觉好, 也希望别人有好感觉;因为自己从别人的花里获得了美的满足, 也相信别人会从自己的花里生出好心情。他们在养眼, 也在养心———为他人, 更为自己。而这种源于西方现代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因爱自己而更爱他人的行为固然比损人利己来得高尚, 也远比损己利人来得真实, 更符合人性, 也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以至几十年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季先生后来在谈道德问题时曽说过, “要一个人不为自己的生存考虑, 是不可能的, 是违反人性的。只要能做到既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 这一个人就算及格了。考虑别人的百分比愈高, 则这个人的道德水平也就愈高。”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也许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季先生文中所谓境界的耐人寻味之处吧!

其实, 耐人寻味的还有文章之外这样一个事实:德国花卉研究专家玛·博伊切特女士曾多次访华, 对中国的园艺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研究。她对记者说:德国现有的花卉中, 大约一半花的祖籍是中国。在十七、十八世纪时, 欧洲人把中国许多名贵的花卉和植物带到欧洲, 经过长期的培育和改良, 才使她们在欧洲安家落户、传宗接代, 迄今盛而不衰。读过季先生的文字, 我们才意识到, 同样“盛而不衰”的还有人的境界。这样看来, 也许季先生在德国所到之处见到的花多是中国的后代, 与我们熟悉的花们同祖同宗, 但他却发现了不同民族截然不同的花的文化。

所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折射的更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关系。季先生依自己的人生阅历总结人生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天人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关系, 即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自己的关系, 即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三个关系处理好, 人就幸福愉快, 否则就痛苦。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德国人养花的态度和方式反映的正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完美和谐统一, 他们的平和、舒心, 也正是这种和谐关系的必然结果。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季先生写此文不单是记录一种现象, 表达一份感动, 还与他曾经的人生思考和一贯的主张一脉相承, 与他对祖国的挚爱紧密相连。所以, 描写德国的美丽并不是他的最终的目的, 赞赏异国的风光也非他最大的快慰, 他期待的是这里的一切能在自己的祖国出现———包括人的境界、花的美丽、社会的融洽。要不, 他怎会在文章的结尾“做了一个花的梦”, “一个思乡的梦”?

时间让记忆发芽的九年级作文 篇3

坐在偌大的教室里,我习惯性的侧头望向窗户,娟然如拭的玻璃中映出我与她,教师的寂静允许我开始了对她的回忆。刹那,时间齿轮停止,反转……

她,是我一年前的同桌,在调整位置一年后的今天,关于她的记忆仍像泉水般不断涌现,又像风,挥之不去。

随着树木的落叶,枯黄,冬天的脚步声愈加清晰,但对我而言,更多的是沉重还有无奈。作为一个鼻炎患者,我十分抗拒、排斥冬天,因为它带给我的除了痛苦,就是难受。但因为有她,一年前的那个冬天,我很怀念……

她在我流鼻涕流得头晕脑胀,精神疲惫时帮我记作业,做笔记:她在我用完我所带和她所给的纸巾后,向班里的同学挨个借纸巾,她为我四处奔波时的身影我永远难忘;她冒着被我传染感冒的风险耐心地帮我补习功课;她在我万分难受,声声抱怨中对我说:“没事,你明天用的纸巾肯定就比今天少了,加油!有什么需要就跟我说吧。”这句话,一字一字地在我耳畔回响着,如今,我仍倍感温暖。

记忆那么多,怎能被一颗心容纳?时间不紧不慢地走着,记忆却在生根发芽。而我生病时你对我的照顾,也不过是那片关于你的记忆森林中的几片落叶。

八月的操场,混合着热气和刺鼻的塑胶味的气息硬缠着我,无法回避。如期而至的赛跑也向我发出挑战,更加无法回避。终于,伴随着我的步伐跨过终点线,哨声响起,比赛结束。我背靠着栏杆原地踏步,偏偏我听见了树上传来的阵阵蝉的叫声,好像在用鄙夷的语气指着我的鼻子说:“跑最后一名的人,还需要踏步来调整呼吸?”是的`,理想似乎很难跨过现实的门槛,屡次失败让我觉得我失望到海枯石烂。就在这时,一缕清风拂过我的脸颊,随之而来的是一杯盐水和几句简单但让人感觉清新温暖的鼓励,我手捧着杯盐水,感受着她的好,怨气冲冲的心渐渐平静,烦躁的感觉也随风散去。她告诉我要相信自己,她还说会陪我练跑直到我过关为止。照在他身上的阳光霎那间显得格外柔和,她的发丝在风中飞舞着……

立足实验, 让创新意识破土发芽 篇4

一、自主实验, 大胆改进

对于实验中遇到的疑问, 或是认为不合理的设计细节, 或是对于实验方案的推陈出新等, 都可以积极地想办法进行改进, 设计新的更合理的方案。对于自主实验的设计, 教师可以对学生做出适当地引导, 让学生在自主实验的学习阶段能够形成较为清晰的实验设计思路, 然后在对于实验的设计中, 可以独立对其进行简单的设计,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

对于课本中提供的烧瓶法制取蒸馏水的实验设计, 有的同学觉得石灰网虽然导热很快, 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容易与身体接触, 造成不必要的烫伤, 或者因为石灰网制作粗糙的原因使得烧瓶的受热不均出现部分过热的现象从而可能发生炸裂, 这是非常不安全的, 于是对实验的设计想办法进行改进。改善这种因素, 可以用一只大试管与冰水的组合来实现, 减小实验装置的同时并不影响实验效果, 而且加快了蒸馏水的制取速度, 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通过对于实验的设计改进, 学生学到了对于实验的改进一般是在原理无误的情况下, 通过发现实验进行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设计有缺陷的地方, 然后依据积累的经验与实验的用途进行重新设计, 使实验过程变得更加安全, 制取速度更加快捷, 在不断优化的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探究实验, 深入挖掘

探索性实验是不同于一般实验的, 它有着“发现未知”的乐趣在其中, 通过对于实验的设计、实验方案的提出以及对于实验方案的动手验证, 学生在进行试验或观看实验的进行过程中, 会进行对于方案可行性的思考, 考虑该试验能否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实验教学中遇到的探究性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论证思维, 深化学生对于实验各要素的具体认知, 挖掘实验中有益的实验设计方案, 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例如, 对于氯气的性质的探究, 可以设置一组对比试验, 分别让其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以及湿润的有色布条, 观察实验现象, 然后得出结论。实验可以发现, 干燥的布条没有变化, 而湿润的布条却腿色了, 这种有趣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从而探究在湿润的布条中发生的实验过程, 是哪个环节使得布条被漂白了呢?然后学生通过实验探究, 得到了氯气与水会发生反应产生次氯酸, 它是一种强漂白性物质, 但是不稳定会变成盐酸和氧气, 反应式如下:Cl2+H2O圳HCl+HCl O, 2HCl O=2HCl+O2↑。

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问, 对于物质的性质以及发生的反应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这时便可以就物质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 通过对于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愈发深刻, 从而培养化学学习中思维逻辑严谨的好习惯, 产生更多探究性的实验方案。

三、课外实验, 链接生活

化学实验是非常多样化的, 有些实验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而有些实验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动手操作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审视和思考, 发现问题是学习过程中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 然后才能对知识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 产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化学反应, 故而在学生单独进行课外实验的设计时, 可以将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面思维。

例如, 对于苹果在空气中变色这个问题, 可以设置课外实验来验证。有种是说苹果中含有的在Fe2+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了Fe3+;而另一种是苹果中的酚类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褐色物质。验证假说的正确性, 可以从实验入手:要检验苹果中的Fe2+在空气被氧化为Fe3+, 可以用Fe3++3SCN-=Fe (SCN) 3的产物为红色络合物的实验来验证;而要检验酚类物质被氧化成为褐色物质, 由于是酶类物质, 可采用加热和演算使蛋白质变性然后将苹果置于空气中观察其颜色是否变化的方式来验证是否是酚类物质被氧化的原因。

生活是实验思想的源泉, 课外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话, 可以考虑从实验的可行性与原理的可接受性入手,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由学生进行动手解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可以说是化学教学的根本, 通过各类实验的学习, 可以对实验进行分析和改进, 自主实验的设计, 可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整理和延展;探究性的实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课外的实验, 则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与化学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到创新的着力点, 建设有效的创新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娟.基于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思考[J].中学化学, 2014 (12)

[2]徐维全.高中化学实验创新的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3 (12)

让作文放飞孩子们的自由梦想 篇5

关键词:写作,创新表达,激趣

孩子们喜欢上语文课, 却不喜欢写作文, 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总不愿动脑筋。可是作为老师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写作文呢?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 笔者认为学生对写作产生厌倦心理有两方面原因。一则, 孩子们缺少写作素材, 感觉无话可写, 拿起笔来写不上几行就变成“无米之炊”了;二则, 孩子们没有宽松的自由表达空间, 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完全被老师框死, 学生喜欢写的内容不让写, 不喜欢写的内容却被老师逼着非写不可。试想, 我们这样做, 学生怎么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呢?那么在实际作文教学中, 我们怎样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空间, 促使学生乐写爱作呢?现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走进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身边的事各种各样。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 在写作文之前, 我会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或印象最深的人, 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充分挖掘学生个体在课间、在社会上、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文艺表演、大扫除;班级中开展的游戏、实验小制作、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开开心心地积累写作素材, 在玩玩乐乐中写作文。一场大雪过后, 我带领孩子们去雪地里看雪景, 堆雪人。第二天请同学们把昨天的经历写一写。在写之前, 我引导学生把昨天看到的、想到的东西说一说, 再回忆一下曾经学过哪些写雪景的文章, 这些文章的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写雪景的美。创作很快结束了, 孩子们把习作送给我看, 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不再无话可写了, 他们的文章真的是精彩纷呈呀!有一个孩子在《冬日踏雪》中如此写到:“同学们在雪地中奔跑, 又给大雪中的景色增添了几分生机。看, 那白色的世界, 不是孩子们的天堂吗?我们有的堆雪人, 有的掷雪球, 有的在雪地里打滚儿……看到这种情景, 我高兴地张开嘴, 雪花亲切地落到我的嘴里, 给人以凉凉的感觉。啊, 好一个欢腾的世界!”

二、自由表达, 激发创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调动学生乐于表达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长久的写作兴趣。

我们说兴趣从故事中来。教师可经常给学生讲张海迪、鲁迅等名人意志顽强坚持奋斗获得成功的故事, 使学生明白坚持写作的人生意义。兴趣从激励中来, 每次作文评讲时, 教师要拿出一定时间在全班宣读学生的习作, 那些经常被表扬的学生往往进步最大。激励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让他们信心百倍的投入到下次的创作中。

当教师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时, 他们一定会满心欢喜, 当他们拥有自主作文的权利时, 一定能文如泉涌。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在作文教学中, 我尽量少写命题作文, 提倡自主拟题, 即使是命题作文, 也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 我注重鼓励学生不拘形式的表达,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在自由表达的作文王国里, 这里百花齐放, 磬香满园。一位同学在她的想象作文《未来的家》中写到:“20年后, 房子将不再是用一砖一瓦盖成的, 它是用环保材料建成。外面的垃圾、灰尘全都会被这种房子吸起来, 几秒过后这些灰尘自然会像云雾一样被蒸发然后变成新鲜空气……”读完她的文章, 谁都要惊叹小作者想象力之丰富, 构思之奇特。

三、读思结合, 重视个性化体验

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引导他们在积极的读书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随时记下心中的感受与体验。学生通过多读、多思, 有了思想、情感、语言的积累, 他们就会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写出的文章将会闪耀着情感的光辉。

1. 多读。

重视阅读体验是搞好写作的基础, 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曾说:“文章应该怎么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写作,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对于一些优秀作品, 学生还要反复读, 反复咀嚼, 还需“入情入境地读”。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多读不断地丰富思想、情感, 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内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

2. 多思。

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 不断地思考生活, 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 留心自己心中的小见解, 并随时记下它们, 仔细地玩味、分析, 可以更为细致地为写作储藏更多的材料、资源。学生李雪在放牛的过程中与他家的老牛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老牛劳动时他有时会在田边玩耍。在亲眼目睹老牛一天的劳动过程后, 他的心灵被老牛的勤劳与默默奉献打动了, 由于我经常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之中细微的情感变化, 所以这个细心的孩子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牛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了, 可它坚守岗位依旧默默地使劲往前拉。它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一步一个脚印。它任劳任怨, 舌头一直往外伸, 好像很痛苦的样子……它耕耘了一天, 草就是它的美餐, 它满足地走了。”

让自己的梦想发芽作文 篇6

一、个人生活的需要

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情感的迸发往往是学生作文的内在驱动力,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 善于凭借教学的内容,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 一起走进心灵深处, “文自情中生, 情在文中现”, 生活离不开语文, 生活中处处需要语文。

二、交往的需要

作文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安慰别人。有一次, 我很不开心, 许多学生就写了日记给我排忧解难。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很想为您做什么, 可我这滴水般的力量又能起多大作用呢?您不快乐, 我心理也不快乐, 老师不要伤心, 记住, 同学们是您坚强的后盾!另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您曾教育过我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希望你也能实践这条格言。看了学生的作文, 我犹如拨开乌云见晴天。我衷心地向我的孩子们表示感谢。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文有这么大的魅力, 他们也激动万分, 对作文更感兴趣了。

三、学习的需要

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作文是学习的需要, 这一点学生的体会是很深的。基础差的班, 学生的错别字特别多, 每次默写后, 我没有罚他们死抄, 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错别字, 编个故事, 或说个笑话, 编个谜语, 写首打油诗都行, 总之要想办法记住这个字, 使他不再错;交流阅读感受, 我让学生保证每天至少看半小时的课外书, 每星期做一次读书笔记。有时交流好词好句, 有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 有时交流心得体会, 有时写《我与名言交朋友》等。我班的读书笔记十人左右写得比较好。

四、活动的需要

我校的活动特别多, 这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作文注入了一股清泉。如:班队活动方案, 我辅导几名好学生一起写, 谁写得好, 谁就能当主持人, 于是学生就有了动力。活动中的每一个节目均有学生分小组来写。编小品, 写打油诗, 顺口溜, 自由诗, 散文, 童话均由学生自己编写。在写的过程中, 我让学生学会查资料、仿写、修改等, 这样做, 我虽然很累, 但师生一起合作很有意思, 学生因为要表演, 要评比, 所以写得特别认真。有一位同学的自由诗重写了五次, 他也乐此不疲。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因为他喜欢别人朗诵他的作品。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我们这次开展“环保城市救地球”中的:有关汽车尾气的研究, 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图片, 实地调查明白了汽车尾气污染的严重, 然后让学生畅想未来的环保汽车、绿色汽油, 再让学生向市环保局、市政府写建议书,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因为他们的作文不是为完成老师的作业, 而是社会的需要, 生活的需要。学生生活的需要:如我让学生根据安全、有趣、有益的原则, 设计自己喜欢的游戏, 然后进行评比、交流, 推广。《我设计的游戏》这种作文, 学生人人想写。我校的双语节、运动会都是学生作文的好题材。这种作文同学们写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他们的作文通过广播, 报纸, 让大家了解了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

五、工作的需要

自从班级实行干部轮换制以来, 每位同学均有当干部的机会, 于是, 我让学生写值日班长的体会。让他们观察课间活动情况, 设计游戏, 比一比谁的游戏最有趣又安全, 让他们寻找安全隐患, 用日记的形式告知。如:我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玩的事, 背后却隐藏着危险。针对班级新闻进行作文训练。如:我班一开始学生课间打乒乓的兴趣很浓, 我让每人写了《乒乓球的乐趣》, 接着乒乓球掉进了绿化带, 损坏了绿化, 受到了校领导的批评与惩罚, 我让每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 我进行引导教育, 再让学生发表意见, 让班干部向德育处写保证书, 后来, 我班一位学生发明了一个捡球器, 我又让大家写了《发明家就是这样诞生的》。这三次作文学生写得轻松愉快, 并且质量高。

六、接受新事物的需要

作为一名学生及时地了解新闻也是必要的, 所以“神舟六号的顺利升空”、“奥运吉祥物的诞生”等都是学生作文的好题材。

其实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生活也是作文的唯一源泉, 我们在教授作文的同时, 千万要把这个道理告诉学生, 让学生了解生活, 观察生活, 投入生活, 理解生活。这样, 不但孩子们将有了写作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还能学会关心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同情生活中的小人物, 感受他人的困难, 进而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有让孩子们“忘记”自己正在作文, 才会真正喜欢作文!

摘要:其实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生活也是作文的唯一源泉, 我们在教授作文的同时, 千万要把这个道理告诉学生, 让学生了解生活, 观察生活, 投入生活, 理解生活。

上一篇:手术室差错防范措施下一篇: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作文:我误解了你节选-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