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济博弈论论文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学经济博弈论论文(通用8篇)

经济学经济博弈论论文 篇1

题目:从博弈论看产业组织中的价格竞争的经济行为

姓名:范家丽

专业:生态学

学号:1007040158

指导老师:刘涛

一、博弈论的观点和基本要素

博弈论,也常常被称作“对策论”、“赛局理论”等,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2005年,因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奥曼教授给博弈论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博弈,就是策略性的互动决策。在任何一个博中都需要最基本的三个要素:一组局中人、局中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局中人可以得到的盈利,三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目前,博弈论已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同时,在生物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中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

简单地说,博弈论研究具有利益冲突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决策行为及其均衡问题。它的引入对产业组织的贡献在于它为解释和分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提供了很好的行为分析工具。汽车市场上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在需求高涨的时期会更加趋向于具有竞争性,他们之间的价格变动会更加频繁。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组织中的价格竞争的经济行为,为了对汽车的降价行为做比较深入的分析,本文以江铃集团和另外一家势均力敌的竞争厂商的价格竞争为代表,从静态博弈来考察其在各种情况下所采取的策略选择。我们假设江铃集团与其竞争厂商从一开始在价格上就存在着非合作博弈竞争。过去两个汽车厂商原来均以同 一种较高的价格(这里称为“高价”)销售汽车,在降价前双方共享市场各自获得的收益分别为U1和U2,当江铃集团为了抢占市场,开始降价而其竞争厂商保持价格不变时,由于都销售同档次的汽车, 故可以将意愿购买竞争厂商汽车的顾客吸引过来,从而它带来的受益远大于因降价所造成的损失,故可使其受益净增Ua,这样会减少竞争厂商的销售量,使得其收益损失为 Ub ;如果两厂商同时降价, 但因双方共同降价, 不能单独享有市场, 故各自的净损失均为Uc(Uc

通过对得益矩阵的分析可知:在给定竞争厂商价格策略的情况下,江铃集团选择降价都比选择高价的受益大, 即U1+Ua> U1 或U1—Uc> U1—Ub,从而说明降低价格是最优策略,(降价,降价)是一个纳什均衡。这样,先行降价的厂商虽然获得了短期利益,但随着其他同类商家的竞相降价,其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而且渐渐转变成劣势,其降价策略变成了无效策略。商家的竞相低价竞销行为不仅伤害了自身的利益,而且波及整个行业的利益。由于本博弈是一个一次性非合作博弈定价问题,且两汽车厂商肯定对方会按照个体的行为理性原则进行决策,尽管双方都采用降价的策略不是理想的结果,但因为两厂商都无法信任对方,都必须防备对方利用自己的信任而谋取利益,所以双方会坚持采用降价,即使两厂商都完全清楚上述的利益得失和经济效益,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上述博弈过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盲目的降价占领市场绝对不可取,只能让厂商带来极大的损失。如果某一汽车企业一意孤行,妄图通过降价夺取国内市场,不仅使企业本身陷入困境,必将会使各企业遭受沉重的打击。过度的价格竞争从而导致的价格战会导致企业效率下降,急功近利的短期化行为,甚至可能造成“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减产-失业上升-购买力下降-需求减少-价 格再下降”的恶性循环。这说明,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只有尽早从价格竞争的追逐中解脱出来,使用非价格竞争策略,才能最终获得竞争优势。

三、企业竞争中产品差异化策略的制定

所谓产品差异化, 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由于质量、性能、式样、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产品间替代关系不完全性的状况, 或者说是特定企业的产品具有独特的可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区别的特点。同一类产业内不同卖者之间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大小经常取决于买方偏好程度。通常把得到特定消费者强烈偏好的产品称为差异化产品, 而把不具有这种消费者偏好的产品称为非差异化产品。

企业制造差异化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引起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特殊偏好,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 对企业来讲, 产品差异化既是一种市场营销艺术, 又是一种强有力的非价格竞争手段。产品差异化对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绩效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产品差异化的策略

在现实市场营销活动中, 生产者可以通过树立良好形象、改变产品成分、增加产品功能、借助特殊口味等方法使自己的产品独具特色, 与同类产品相区别, 对部分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使其偏好使用自己的产品。具体来讲, 企业可制定以下策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我们运用伯川德价格模型,分析差异产品的竞争博弈。假定每个企业把对方的价格看作得既定的,利润函数为:

总之, 差异化策略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鹤立鸡群、羊群里跑骆驼是同质化环境下企业追逐的目标, 差异化策略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是得到顾客的认可。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 一个企业要在一切领域中胜过其他对手是不可能的, 但在产品的某些方面形成自己令顾客钟爱的特色则是完全值得称道的。而竞争对手产品的每一个缺陷正是隐藏着我们的机会, 营销领域中的主要缺陷在于顾客的愿望得不到充分满足, 认识、抓住、运用这个机会, 这就是差异化战略。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策略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是这种差异化能得到顾客的认可。一旦顾客认可了, 你就是同行业的赢家。参考文献:

1、向婷婷,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组织中的价格竞争的经济行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61)

2、刘扩, 周海霞.一品多牌靠个性锁定最大消费者.现代营销.2002

经济学经济博弈论论文 篇2

“和平与安全”是一种相对于国际社会的稀缺资源, 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就是一种对安全和平资源进行分配的制度。因此以个人为集合的国家同样有此愿望。人类本身对稀缺资源的欲望往往成为一种导致战争的原因, 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便是在这种前提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以保障个体安全为基础, 保障集体安全为最终目的的制度。而制度的经济学基础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分析过程

博弈论“囚徒的困境”反映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国际社会中许多情形蕴含着与之相似的军备博弈。简言之, 这一模型说的是美国和当年的苏联作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对垒。如果苏联选择发展军备, 那么美国在做出同样选择以免权力丧失时, 状况就会变好;如果苏联选择裁军, 美国选择发展军备, 美国状况也会变好, 因为这样做会使其更加强大。相反, 对苏联也亦然。因此对博弈双方选择军备竞赛是优势战略。下面, 我们用具体的数字来进一步表示。

设:在一方扩军欺侮对方不设防的情况下, 欺侮者将只掠夺到一个有限数额的财富, 比方10000亿美元, 所花费的掠夺成本是2000亿美元, 掠夺者之纯“赢利”为8000亿美元。如果双方都裁军, 各方在这种实际上没有对峙的军事对峙中的“赢利”都为零。如果双方都扩军, 那么在这场真正的势均力敌的对峙中各方的“赢利”都等于-2000亿美元, 因为都花了军费。如果一方扩军另一方裁军不设防, 扩军一方“赢利”为8000亿美元, 另一方“赢利”为-&。这样美苏两家的争霸博弈模型就显示了出来, 我们用一个二元矩阵来表示, 详见表A。

在这场博弈中, 每个国家的安全与与国力取决于本国是否扩军的决策和另一国所做出的决策。从表A可见, 如果双方都裁军, 各自利益会更好;但双方都扩军是这个军备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便是试图以外力打破这种均衡, 从而使各方都获得更大的利益。为了讨论简单起见, 我们仍限于“二人”博弈, 但是把原来每方只有扩军和裁军两个策略的博弈, 修改为增加一个“在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下的有限军备”策略可供选择。因为在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下, 绝对的强弱关系让位于相对的强弱关系。从以下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到此种关系让位对世界局势带来的巨大变化。

现在, 假设博弈双方都有3个可供选择的策略:

1、成本为2000亿美元的扩军策略;

2、预算为0的不设防策略;

3、成本为500亿美元的“在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下的有限军备”策略 (因为集体设防成本将远远低于个别设防的成本) 。

设:1.若甲采取“在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下的有限军备”策略, 乙也采取此策略, 则双方均势对峙, 但均耗军费500亿美元, 所以双方的赢利都是-500亿;2.若乙花费2000亿美元采取扩军策略, 则乙可以因为比对方强而占到些便宜, 但是因为当前世界多元化格局的制约, 便宜不会太多。比方说400亿美元, 但这并不足以抵偿军费的开支, 所以乙的赢利将是400-2000=-1600亿美元。甲会遭受一定的损失, 例如:领海主权遭侵害, 假如这一损失是1000亿美元, 所以甲的赢利是-1500亿美元。如果乙采取彻底裁军不设防的策略, 甲就可以恃强凌弱, 得到10000亿美元的好处, 赢利为10000-500=9500亿美元, 则乙面临丧失主权的后果, 赢利将是-&。如果不能抗争, 丧失主权的可能仍然是有的。这样, 我们就可以得出新的军备竞赛博弈格局。如表B所示:

如表可知, 唯一的纳什均衡是双方都采用“在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下的有限军备策略”。由此可见, 现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完全是两方敌对的情形。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的前提下, 互相制约的格局已经逐渐形成。在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下的有限军备策略可以降低各成员国对追求安全利益的投入, 从而使各国可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各自民用产品生产中, 使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增加。

三、小结

如果一种制度安排不能满足个人理性, 就不可能实行。解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冲突的办法不是否认个人理性, 而是机制设计, 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比传统的均势理论的进步, 是以“世界整体和平”这一新概念为理论基础的国际和平。现实中, 集体安全作为一项国际法制度能否发挥作用, 在于它是否具有实际威慑力而足以事先预防破坏者的轻举妄动。通过对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具量理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集体安全制度在适当条件下, 仍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维持仍可能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

摘要: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为了防止与消除对和平的威胁, 禁止侵略或其他破坏和平的行为所采取的有效集体措施。本文通过从博弈论的角度, 对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的经济学基础的一个侧面进行分析, 以期带来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博弈论,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曼昆 经济学原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经济学经济博弈论论文 篇3

这种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注意,在美国就有两位著名大学的经济学家曾经把男女速配和保持稳定婚姻关系作为一门严肃的理论来研究,并因此获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5日晚,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两位对上述市场主体“配对”问题分别做出卓越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伊德·沙普利和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

“两个人的学术水准完全够得上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近日,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善长博弈论研究的丁利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沙普利的研究是合作博弈论的基础,我很早之前就相信沙普利能得诺奖,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匹配理论获奖

罗伊德·沙普利1923年6月2日生于美国麻省剑桥,目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及经济学名誉退休教师。他对数理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理论做出过杰出贡献,被很多专家认为是博弈论的具体化身。

1962年,罗伊德·沙普利与大卫·盖尔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学入取和婚姻稳定》的论文,其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博弈双方获得不愿打破当前状态的稳定匹配关系。罗伊德·沙普利与其合作者在论文中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算法,即Gale—Shapley算法,通过它可以让无数的单身男女最终都获得稳定的婚姻匹配。

该方法假设参与配对的每个人都对所有异性有一个心理偏好排序。然后,由每位男生向他们最心仪的女生表白,而所有收到表白的女生从表白者中选择出最喜欢的人进行配对,并拒绝掉其他的男生,该过程被称为“一轮”。之后,剩下未配对成功的男生继续在没有拒绝过他的女生中选出最中意的一个进行表白,这时女生会遇到两种情况:如果她还没有配对,便和第一轮一样,直接从表白者中选出最喜欢的一位;如果她已经配对,并且在她认为这一轮的追求者更好,那么她必须拒绝之前的配对者,投向新的追求者的怀抱。

如此一轮一轮地进行下去,直到不会有任何新的表白发生。沙普利与盖尔证明,这个过程一定会终止,如果男女数量相同,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伴侣。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最终得到的结果一定是“稳定婚姻”,也就是说,不可能存在“两个没有配对的人,彼此都觉得对方比自己现在的伴侣要好”这种情况。

但该算法并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的人都挑选到他的第一选择——总有相对占便宜或吃亏的一方。GS算法指出,主动的一方总是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另一获奖者埃尔文·罗斯生于1951年,目前就职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罗斯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1974年获运筹学博士学位。

Gale—Shapley算法诞生30年后,埃尔文·罗斯开始一系列实证研究,他和同事在Gale—Shapley算法的基础上,为原有的配对方法加入具体环境与伦理道德等限制条件,用以帮助医生与医院、学生与学校、器官捐赠者与病人进行匹配。其中,“全国住院医生配对程序”是罗斯最为著名的设计,通过它,每年美国约有20000名医生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医院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

博弈论成诺奖宠儿

本报记者注意到,从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3位博弈论专家开始,共有6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博弈论的研究有关,分别为:1994年,普林斯顿大学约翰·纳什;1996年,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莫里斯;随后2001年、2005年和2007年,又有不同的经济学家获奖。今年是博弈论学派第六次折桂。

事实上,如果算上信息经济学等更宽泛的博弈论领域,得奖次数可能还不只六次。丁利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位女性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也可以算是博弈论领域的研究者。

至今一共44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有6次授予博弈论,而且时间分布上这么集中,博弈论为何受到如此偏爱呢?

“因为博弈论是横跨了数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新兴学科,又被称为21世纪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语言,可以应用的领域和解决的问题相当广泛。”丁利认为,“未来还会有许多博弈论领域的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知名财经评论员邓新华对记者表示,瑞典是北欧典型的福利国家,诺奖评委会可能偏爱鼓励政府干预的经济理论。“博弈论本来只是分析个体行为的工具,但是很多人借博弈论来为政府干预找理由、找方案,这就误入歧途了。”

邓新华认为,博弈论确实能帮助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做选择,但它不是传统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它是实现一定目标的工具,经济学研究的是目标和稀缺的手段之间的关系。

已于2000年退休的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五常可能是博弈论最著名的一个批评者,偏爱经验研究的张五常,早在2002年内地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就明确表示,博弈论因无法验证对解释经济现象没有用处。

经济学经济博弈论论文 篇4

这就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囚徒困境模型”。作为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博弈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研究的许多例子来自于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游戏和事物。博弈的英文即,中文译为“博弈”是非常传神和贴切的,因为中国古代称下棋为“弈”,“博”则含有争斗的意思。在下棋这样的游戏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策略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布每一个棋子时,都必须考虑到对手的策略选择,从而选择自己的最佳策略。这也就是博弈的核心问题:决策主体的一方行动后,参与博弈的其他人将会采取什么行动?参与人为取得最佳效果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我们可以将博弈论定义为: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论是(# 世纪四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美国经济学家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公认为博弈论诞生的标志。

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前者主要强调的是集体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强调的是个人理性。所谓“个人理性”是反映个体的行为始终都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为惟一目标,除非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的个体或社会利益这样一种决策原则。非合作博弈要求各参与人之间不能存在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各个参与人不能公开“串通”或“共谋”。数学家纳什提出了著名的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理论,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纳什均衡理论地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在人们所说的博弈论基本是指非合作博弈论。这是因为竞争是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基础。在现实生活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普遍,不合作是基本的,合作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事实上在我们证明非合作博弈的无效率或低效率的同时,就自然说明了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囚徒困境模型”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应用。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价格大战,家用电器大战、服装大战、机票打折大战⋯⋯。

按照囚徒困境模型,各个厂家都将选择降价作为自己的优势策略。因为别的厂家如果不降价,我选择降价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别的厂家如果降价,我只有跟着降价才能维持本来的市场份额。最后,博弈的结果是各个厂家谁都没有多少钱赚。再如,在遗失钱物时,遗失人和拾得人的心态其实也就像这两个囚徒,前者希望不给任何报酬能失而复得,后者怕得不到报答干脆占为己有,博弈的结果通常是遗失物被拾得人侵占。“囚徒困境博弈”准确地抓住了人性的真实一面———相互防范背叛与彼此的不信任,以及这种心理对合作的破坏作用。

经济学经济博弈论论文 篇5

会计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的他所处的环境,会受到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当然这些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每个国家的这些客观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会计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作为会计人员只有充分了解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才能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本环境下会计存的意义和价值,并真正的理解会计的含义,做出更加真实的职业判断,对于会计行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说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环境的重要性,那么会计人员从事的会计工作将是闭门造车、海市蜃楼,无法真正的融入到这个专业工作之中,因此,下文着重从对会计影响最大的经济环境入手,分析会计发展同经济环境之间的博弈关系。

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环境

从历史的角度看,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商品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期,人们的生产活动非常简单,生产成果与生产耗费的计算、比较以及生产成果的分配,单凭人脑的简单思考、记忆或直觉就能完成,无需专门的记录、计算,因而也无需会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日趋复杂,仅凭人脑的记忆和简单计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管理生产活动等经济活动的需要,必须通过计量、记录来反映,于是出现了极简单的记数、记录行为(如我国古代的“接绳记数”)这些简单的记数、记录行为被看成是会计产生的萌芽。

2. 经济环境的发展决定了会计的发展

经济环境是孕育会计发展的土壤,经济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的发展,一国经济环境状况决定了该国的会计发展水平。此外,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良好的经济环境能促进会计的发展,也表现在不良的经济环境会限制或阻碍会计的发展。如目前的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很多企业(经济主体)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为了度过“寒冬”提供了各种失真的会计信息,混淆视听,这对会计的发展相当不利。

3. 经济环境也离不开会计,会计反作用于经济环境

3.1会计是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通过对经济主体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为经济发展服务。

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作为社会主要的经济主体,依赖经济信息系统,在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有效且有序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并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结构复杂,替代商品多,价格波动大,同时科技进步快,使生产设备更精密、更复杂。仅仅凭借管理经验或直觉很难制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所以管理当局必须借助各种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合理的预测,帮助制定科学的决策。因此必须依靠会计信息系统,将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以此来控制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由于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反映,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影响人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并导致利益相关方的经济行为的改变,因而财务会计通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利益分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从全社会角度来说,会计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经济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从理论上说,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做出了对社会而言是最合理的经济决策,那么就意味着全社会做出了最合理的决策,就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

3.2会计也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通过其内控机制,指导会计人员自觉地加强经济管理活动。

从宏观角度来看,运用会计手段,监督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挥预警作用,以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不稳定、不协调的情况。从微观角度来看,会计可以明晰产权,明确微观主体经济活动中不同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责任,使微观经济健康发展。但在具体的经济管理中应用就表现为管理当局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来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效益。

4. 社会审计在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关系中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审计在会计发展与经济关系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一方面,经济环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审计的发展,经济发展决定着审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但是,审计也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制于经济的发展,审计自身的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审计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社会审计就是为了会计的良性发展而存在的,同时会计的发展也提高了对审计的要求。所以社会审计、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环境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呼唤经济伦理 篇6

经济伦理对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就经济改革而言,我们的经济改革不可能离开经济伦理的`支撑.就经济发展而言,经济伦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对其所要求的社会形式或体制予以正确地认可与选择;对经济活动的目的及其实现方式予以确认,并为之提供精神动力;给社会提供了一只强有力的手,为调节和指挥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

作 者:魏彩霞 屈炳祥 Wei Caixia QuBingxiang  作者单位:魏彩霞,Wei Caixia(江汉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屈炳祥,QuBingxiang(武汉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10)

刊 名:生产力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PERIODICAL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PRODUCTIVITY ECONOMICS 年,卷(期): “”(2)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经济伦理   经济改革   经济发展  

中美博弈市场经济“牌局” 篇7

自1986年7月11日中国正式向“1947年关贸总协定”递交“复关”申请,到中国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历时15年,谈判过程充满了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和敏感性。谈判过程中,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尤其是美国、欧盟的坚持下,中国政府权衡利弊做出战略选择,支付了一些“入门费”,主要体现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一些“不利”条款中:即非市场经济条款(有效期15年)、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条款(有效期12年)、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有效期8年)和过渡性审议机制条款(自加入起8年内每年进行)。

其中,非市场经济条款即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主要体现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不能以中国国内价格作为判定是否存在倾销或补贴标准,而代之以第三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内价格。这导致中国遭遇较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对反倾销和反补贴较高的败诉率以及难以承受的奇高的反倾销、反补贴税率。2008年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占美国案件总数的60%;其裁决就是根据非市场经济条款、按照第三国价格而确定的,如美国自2005年以来对中国企业征收的反倾销税多在100%以上,最高达264.09%。“非市场经济地位”成为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指控的重大障碍,进而影响到中国企业的“走出去”。

因此,中国多次希望在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的情况下,主要贸易伙伴应该尽快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政府就希望可以弥补这些“不利”条款给中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是“非市场经济地位”,这几年来中国积极游说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尽可能利用双边或区域协议剔除这些特殊条款。但仅仅成功游说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欧盟,仍然紧咬着特殊条款不放。尤其是美国,态度强硬,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下,中国的出口因国外需求的疲软大幅下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也利用各种机会挑起贸易争端,而中国因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遭受的贸易摩擦以及损失更大。因此,中国改变其“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愿望则更为迫切。

转机乍现,各界观望

2009年7月27日-28日中美首轮战略和经济对话(S&ED)后,“美国承诺尽快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报道通过中国的各媒体网站铺天盖地而来。甚至有“美国最快今年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说法。除偶有一、两篇不同声音,媒体报道非常乐观,美国会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吗?

美国国内一线报纸诸如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时报非常低调地对首轮战略和经济对话进行报道,在提到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时,华盛顿邮报认为S&ED的成果则是对2008年6月18日战略经济对话有关此问题结论的“逐字”地重复。美国贸易救济案件中私人部门被告及原告的法律代表认为这只是美国安抚中国之举,并不会有实际改变。

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背后的利益博弈

究竟美国是否会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呢?

首先搞清楚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性质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可定义为政治化了的经济问题。

表面看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属于经济问题,美国还给出了“可操作的技术层面”的判断市场经济的六项标准:货币与其它国家货币的兑换程度;政府与工人在工资上自由谈判的程度;外国公司举办合营企业或其它投资的允许程度;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或控制的程度;政府对资源分配以及对企业在价格、产量决定权上的控制程度;主管当局认为适当的其它因素。但具体操作中美国尤其看中“该国货币与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可兑换程度”与“雇员与雇主谈判工资的自由程度”。2004年,美国商务部部长唐纳德·埃文斯指出,中国在改善劳工待遇和调整货币政策之前休想取得市场经济地位。认真考察这六项标准,发现全无具体量化的指标,即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因此美国是否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就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而转为政治问题了。

美国把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为手中的一个重要筹码来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干预,进而实现其政治抱负。正如埃文斯所言:“我们援引美国贸易法冠以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名称,这使得我们掌握了对中国施压的有力工具……作为商务部长,我将坚持直到中国符合市场经济的标准了,才能给予其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在刚结束的中美首轮战略和经济对话中称,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仍有“一些其他障碍”值得进一步讨论,但未明确指出所谓的“障碍”是什么。

美国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更有其长远和深刻的政治背景,而中国之所以被赋予“非市场经济地位”,本身就是美国贸易政治运作的一个结果。

另外,美国了解中国政府在解决“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的迫切态度,美国商务部部长唐纳德·埃文斯在2004年公共听证会举行的一个多月以前就发表了一分关于“美中经贸关系”的声明,指出“赢得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将遭受更多的反倾销调查,并有可能为此支付更多的关税”,“如果美国顺应中国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诉求,将比宣传贸易威胁论更好地推动中国在劳工标准和货币政策上实施改革”。前文所引美国贸易救济案中的法律代表们认为美国目前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所有措辞均是为了考虑和安抚中国对此问题的关切。

2004年6月3日美国为决定是否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举行的首轮公共听证会上,一位来自钢铁公司的代表在抱怨中国使得世界钢材价格不断上涨时曾说“我不能想象世界上会有像中国发展这么快的国家”。这说明美国早已经注意到中国的发展,甚至是早已经害怕中国的成长。目前深陷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美国,更加害怕快速崛起的中国,既使美国关注到了中国市场的开放,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达到了美国所规定的标准,也与中国已经就“市场经济改革和‘平稳过渡’达成了谅解”,但总还是要找借口遏制一下发展最快的社会主义中国。因此在不断以各种方式向中国施压要求向其开放金融、电信、服务等市场的同时,又怎么会放弃对中国产品构筑贸易壁垒的王牌。

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

如果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要求中国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全开放资本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劳工权利等,甚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无理干涉将没有强大的“事实和理论支持”。和中国较量和谈判的砝码也会少很多。因此,对于这个政治化了的经济问题,美国与中国的谈判绝不会有明确的时间表。

能否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取决于美国、中国能否在战略利益上取得交换。如果没有战略利益上的双赢,那么美国就可以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基础材料进行评估,不断提出新的技术问题要中国解决,然后轮番进行评估和批判。只有双方在战略利益上达成妥协,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下面从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近期可行性进行分析。

以往美国国内对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考虑还关系到无法向中国提起反补贴调查。自1986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乔治敦钢铁案”中肯定了商务部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适用反补贴调查的决定以来, 美国各界, 特别是国会两院就商务部是否有权将反补贴税法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展开持续的辩论。2006年12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发布通知, 要求对中国进口产品实施反补贴措施的适用性进行评论。虽然美国商务部应国内“进口竞争性产业”的要求, 启动对华出口产品的反补贴调查的做法不但违反司法判例制度, 而且缺乏国会明确授权。但美国商务部推翻了自身在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21年前作出的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适用反补贴税法判例中的立场, 实际上对中国出口产品频频提起“二反合并” (反倾销、反补贴) 调查。2008年美国一共提起的5起反补贴案件,全部针对中国。而对中国提起的反补贴调查中,保持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无疑会加强对美国产业的保护力度。美国则更无动力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目前美国特别是总统奥巴马的民望正在下滑,要说服美国国会议员和取得舆论的支持,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是一件易事。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即在反倾销案件审理中,确定是否倾销需参考中国国内的市场价格,降低倾销确定的可能性及倾销幅度。尤其是在尚未走出经济危机的美国,这无疑会触动与中国进口商品竞争产业的敏感神经,引起这些产业的不满,增大国会和白宫的压力。在美国,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甚至反对给予中国个别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组织主要为美国钢铁协会。该协会涉及行业较多,活动组织性强,对于国家政策的影响性也非常大。奥巴马政府除非有特别的理由,如换取重大的战略利益,否则必然不会去做国内受益人不明,但受损方非常集中的决策。

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行政程序,涉及到国会审批的问题。现阶段,国会参众两院不得不考虑到2010年底的国会期中选举问题。由于国会选举的选区制度安排,国会议员无论是在争取最大多数选民支持方面还是在筹集竞选资金方面,尊重大多数美国人的民意仍然是每个议员选举中悬在头上的尚方宝剑。

美国2008年6月份的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中就承诺“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直至2009年7月份首轮战略和经济对话仍承诺“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让人搞不清美国版的“尽快”究竟是什么概念。虽然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仍然有诸多困难,但真心希望,美国正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巨大进展,“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当然此“尽快”是真正意义上的“尽快”。

经济学经济博弈论论文 篇8

关键词:博弈论;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议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高度上。如何能够发现并利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博弈论的不断发展为此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从博弈论的角度入手,分析农产品加工业主体之间发展的博弈现象,能够科学合理地提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有效对策。

1.文献综述

由于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农产品加工业更备受人们的关注,这在学术界也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新的研究热潮。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但就其研究方法来讲大多数都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性的论证,然后就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建议,很少有人从挖掘深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去作系统的理论研究。而博弈论的发展为研究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行为中多个理性人在互动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优决策提供了一个契机。

2.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一门研究斗争现象或竞争性质的学科。其中一个基本的假设是研究的人或者主体是理性的,所谓理性,是指在具体选择时能够选择策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一般的博弈中,参与斗争或竞争的双方代表不同的目标或利益,双方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都必须考虑对方有可能的所有方案,并从中力求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或最合理的方案。博弈一般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但往往都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决策人:在博弈中率先做出决策的一方,一般都是根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优先采取一种有利于己方的行动;

(2) 局中人:参加博弈的直接当事人,即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准则的理性决策主体;

(3) 策略:指每个博弈方在进行决策时可以选择的方法、做法等;

(4) 得失:博弈的结果称为得失。局中人在每一局博弈中的得失,不仅仅取决于该局中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而且还与全局中人所有取得的一组策略有关。

3.博弈视角下的农产品加工业经济学行为分析

3.1 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学现状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的创建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产品加工业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实际中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博弈,有些甚至超出了道德的底线,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量达到了历史新高,但是从总体来看,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1]:(1)中小企业为增加出口恶意竞争,体现为促销、价格战等;(2)为了满足低成本的要求企业开始偷税、掺假、售假、以次充好、压缩工序等。具有代表性的为三聚氰胺、地沟油事件等,虽然他们暂时满足了利益的需要,但是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品牌和声誉。(3)新市场开发无力,导致企业之间在原本空间内恶性循环竞争,使得我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不断恶化,成为发展我国农产品工业的最大瓶颈。

3.2 农产品加工企业偷税与税务查税博弈

下面拿典型的“小偷与守卫”博弈模型来分析企业违法行为的内在机理。

对于以利益为最大化的企业而言,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但是企业往往还是铤而走险为获取更大利益。在政府监管不到位的前提下,企业偷税漏税的事件也会频频发生。

“小偷与守卫”博弈中,假设有一小偷欲偷窃,有一守卫看守仓库,如果小偷偷窃时守卫在睡觉,则小偷得手,如果守卫没有睡觉,则小偷被抓。因此,小偷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选择偷或不偷,同样守卫也在权衡利与弊,选择睡或不睡[2]。这里很形象地将农产品加工企业偷税看作小偷偷窃,将税务机关查税看作守卫看守仓库。现假设税务机关监管到位的效用为C,则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时缴税的效用就为-C,如果加工企业偷税成功则得到正效用A,相反,如果被税务机关查到则要处罚金得负效用-F。同理,税务机关监管不力而企业缴税时的正效用为A,若监管不力而企业逃税成功则得到负效用-A。综上可填写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税收机关的博弈支付矩阵,见表1所示。

表1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税收机关博弈的支付矩阵

税收机关农产品加工企业

逃 税不逃税

检查

不检查A-C+F,-A-F

0,0A-C,-A

A,-A

假设P1为税务机关检查的概率,P2为农产品加工企业逃税的概率。

(1) 在给定税务机关检查概率P1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应地选择逃税或不逃税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P1,1)=(-A-F)P1+0(1-P1)=-(A+F)P1(1)

E(P1,0)=-AP1+(-A)(1-P1)=-A (2)

其中,E(P1,0)——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不逃税时的期望收益;

E(P1,1)——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逃税时的期望收益。

令E(P1,1)=E(P1,0),得P1=A/(A+F),即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角度来看,税务机关检查的概率小于P1,在此种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选择逃税,否则缴税。

(2) 在给定农产品加工企业逃税的概率P2的情况下,税务机关选择检查与否的期望收益为:

E(1,P2) =(A-C+F)P2 +(A-C)(1-P2) =P2F+A-C (3)

E(0,P2) =0P2 +A(1-P2) =A(1-P2)(4)

其中,E(0,P2)——税务机关不检查情况下的期望收益;

E(1,P2)——税务机关检查情况下的期望收益。

令E(1,P2)=E(0,P2)得:P2=C/(A+F),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从税务机关的角度去判断,农产品加工企业逃税的概率小于P2,因此税务机关的决策是不检查,否则相反。

在实际中双方经过这样的多次博弈后,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会越来越倾向于在不被检查的前提下逃税,其收益也会逐渐增大,而税务机关也会越来越倾向于在企业偷税的前提下去突袭检查,逐渐发展为农产品加工选择逃税的概率趋于P2,而税务机关选择检查的概率也会趋于P1,最终达到纳什均衡。

就眼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两个加工企业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农产品加工企业、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这几个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决定的。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济行为中,企业竞相降价可以看作典型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企业的违法行为可以看做典型的“小偷与守卫”博弈模型,而农产品新市场开发可以看做是典型的“智猪博弈”模型等等[3],这些都可以通过博弈的思想来寻找其中的内在规律。

4.结论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是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竞争与合作为背景,以人的理性为基本假定,借助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将“小偷与守卫”的经典博弈模型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业偷税与税务机关查税的案例上,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行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将博弈论的思想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济学行为分析上,为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博弈,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参与下,一定能够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朝着越来越有利的方向发展。为此提出几点今后关于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议以供参考[4]:

(1) 坚持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户的收入补贴、加大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加大对农业资源的保护等各种形式的政策来引导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 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我国应注重开发新产品的开发、新材料和新装备应用、普及农产品加工的成熟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储藏运输水平。大力支持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同时还应重视对同行业专业人才和专家的培养;

(3) 坚持龙头带动和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智猪博弈的结果可以看出,要想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非龙头企业莫属。另外,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这势必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 孟宪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1):16-18.

[2] 王志刚,王珊,祝倩宜,陈文君.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行为的博弈论分析[J].商业研究,2006,(24):140-143.

[3] 倪国红.浅析市场经济中的博弈[J].铜陵学院学报,2004,(3):49-50.

[4] 梁静.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与科学,2013,(5):63-64.

作者简介:侯云合(1984 -),男,河南邓州人,硕士,主要从事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托福提高口语水平策略下一篇:职校生职业规划教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