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一株柳》读后感作文600字(精选10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我温习了上学期的课本,我把每篇课文都读了一遍。当读到《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我不禁再一次为这株柳树顽强的精神感到敬畏。
这篇文章写“我”走到李家峡水电站大门时,看到了这株柳树。“我”觉得这是一株极其平常,却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我”便对这株柳树的经历展开了想象: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我在这里体会到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与不屈的.抗争意识。文章最后一句话让我感受最深:“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一片绿荫。”多么顽强而又有生命力的青海高原的柳树呀!
与这株柳树相比,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青少年不禁觉得汗颜。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善始善终;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复苏了被冻死,冻死了又复苏,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挫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才长得粗实、挺拔,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这株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与这株柳树比起来,真的是“九牛一毛”了。
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具有这种精神的好多事物:那在悬崖峭壁中开出花来的百合,那从石缝里钻出头来的小草,还有那滴穿石头的不起眼的水滴……作为万物之首的我们更应如此: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可能不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50多年了,我不曾照过镜子,我不知道,也想象不出来自己是什么样子的,直到有一天,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捧着一本语文书靠在我身上,开始诵读,读到第五自然段“这株柳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时我才知道了自己的样子。我静静地听他把课文读完。这篇课文里的作者陈忠实说我是一颗神奇的柳树,我不是神奇,而是有毅力。
记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灞河那儿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那正是春天,刚刚三个月的我被狂风卷了起来,强大的风力压迫着我,使我我越升越高我在空中被带走了好几米里,时间一分又一分的过去了,我渐渐的不害怕了,但是我觉得十分茫然,这风叫得这般响,使我几乎变成了聋子,起初担心风停后,会被摔的粉身碎骨,而且我实在太累了,就慢慢的睡着了。
明亮的太阳把我照醒,我揉了揉眼睛,只感到身体酸疼,抬头一看,只见被风抛散到这里的柳絮有很多。眼前除了那一团团雪白的柳絮,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的原野。我根本不知道这是哪里,只是感觉胸口好像被一块大石头堵住了似的,呼吸有一些困难。这是,“祸不单行”,雨点从天上急促的落下来,打在地上都“啪啪”作响,而且没有了叶子是妈妈的保护,雨点打在我的头上,身上是非常疼的。我被雨点打的喘不过气来,简直像一个落汤鸡。雨,还在下,不但在下,而且下的更大,更急了。这时,“啪”的一声,我被一个大雨点给打进了土里。我不知道雨还要下多久,但知道我快发芽了。果然不出我所料,二,三天后我们发芽了,以后的日子风和雨顺,我们长成了一片幼柳,可是随之而来的干旱使我失去了许多朋友。我拼命的扎根,扎根,我不分昼夜的扎根,扎根……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扎了三个昼夜的根,才遇到了水,我贪婪的吸着水分。终于凭借着一些水分听过了这场干旱。
可是,困难怎么会仅仅的如此简单?就算我挺过了这场干旱,可等待我们的还有更加严酷的寒冷。
十月刚一露头,就下起了鹅毛大雪,寒风一阵比一阵强,冰天雪地的寒冷扑面而来。我冻得瑟瑟发抖,上牙齿和下牙齿不停的打架,我和身边的两颗树紧紧的拉着根,可是还是太冷了,我们都被冻得昏了过去……
叽叽喳喳鸟叫声把我叫醒,冬天已经过去了,我左边的那棵柳已经醒了,可其它的树却再也醒不来了。
就这样,我和另一棵树根挽着根的迎来了夏天,今年的夏天还时不时的下一场雨,所以我们躲过了干旱,可躲不过的却是虫灾,在盛夏我身旁的那颗树不停地呻吟,原来是他身体里进了虫子,那可恶的虫子一天一天地把它推向死亡的边缘。我紧紧的缠住他的根,他也紧紧的缠住我的根,我们谁都不想放弃,可就在那场完全可以消灭虫子的大雨来的前一天,那个紧缠我的根松开了,而且不会再缠紧了。那天,我哭得撕心裂肺。那天,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长成参天大树。
从那时起,我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不知被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不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我正是在那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种长成了参天大树。
这株柳树生长在高原,可它却没有抱怨命运不公,也没有畏惧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它克服了干旱克服了严寒,克服了雷轰电击……
其实做人不也是同样道理吗!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它会不断地考验你、锻炼你,只有经历过它的千锤百炼,才可以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海伦凯勒是名扬海外的一个人,她从小就双面失明双耳失聪,可面对这残酷的命运并没有向它低头,而是与它抗争最终成名。由此可见,命运并不是注定的,只要顽强不屈地与它抗争便可以重新书写它。
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只要努力一样也会成功!
《青海高原一株柳》主要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棵神奇的柳树,在高原风雪雨雷电轰击中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青海高原干燥、多风、缺氧、奇寒使这里寸草不生,但是这棵柳树生存了下来,使人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可更多的是对这棵柳树的赞叹与敬畏。因为这棵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作者通过和家乡灞河边的柳树作比较,衬托出这棵高原之柳的品质。
作者不仅赞扬了高原之柳,也是在赞扬那些勤奋的人。
俗话说“逆境是最好的大学”海伦·凯乐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自幼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是一个盲聋哑人。但在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的开导下,他夜以继日的摸盲文、学说话。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如饥似渴的吮吸着知识的甘霖。他不屈不挠的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哈弗女子学院。学习之余,她不忘写作,将自己坎坷的生活经历写成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十大偶像人物之一。
像海伦·凯勒这种与不公命运抗争而成才的人 有许许多多。他们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可能不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这棵柳树的枝干粗壮,浓密的叶子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叶子绿得苍郁,绿得深沉,给人一种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这株柳树要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才能长成这么一棵粗壮具有生命力的柳树。高原的柳树自幼便要承受艰苦磨难,但这株柳树似乎从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艰难,在平原柳树接受风的吹拂,阳光的柔和时。这株柳树却正在拼命将根扎的紧紧的与高原风雪和烈日干旱斗争,正是因为这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磨练,高原柳树在命运的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不由得被高原柳树那顽强的生命力和超乎想象的毅力、韧劲折服,心中也对这株柳树充满了敬畏之情。霍金的命运也是如此多难,他在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卢伽雷氏症,被长久禁锢在轮椅上,又因肺炎失去了说话功能。此时,霍金只有三根手指和他那具有想象的大脑能正常活动,正因为这智慧的大脑,才让霍金发现了宇宙黑洞的秘密,从而被人称为“宇宙之王”这不怕困难的精神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再看看我,我在遇到困难时,都是半途而废,不愿做到最后,而当我学完这一课时,我被柳树那不畏艰难的精神所感动,每每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高原柳树。
“只有扼住命运咽喉,才能创作生命的奇迹!”这句话永远铭记我心中!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两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几段文字进行剖析,并引导学生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去描摹它的不屈历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同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第一次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引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出示词语):
谁能读出青海高原的特点?(指名读,环境的确恶劣)如果读的速度再慢一点,就更能体会它的意境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
1.就在这莽莽的高原之上,却生长着一株柳树。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课本,从文中找出作者描述的语言。(指名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神奇的柳树。(板书:神奇)
2.首先请你快速找到描写这株柳外形的段落。(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看到这株柳了吗?这一株柳就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现在我们来交流。
(1)这株柳树神奇在哪儿?
(出示第一句话)“两合抱粗”有多粗?请你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这样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不常见。
树阴的面积有多大?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教室那么大的树阴。这真是一棵高大粗壮的柳树了。
(板书:高大粗壮)真神奇,谁来读?
(2)还有哪儿神奇?书上用两个词形容了柳树枝干的特点。
从哪里感受到枝干很坚硬?是啊,就像生铁做成的铁块一样,很硬,颜色很暗淡。
过渡:咱们这里的柳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真是神奇。
(3)神奇还体现在哪里?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叶子如此苍郁深沉是什么原因?对,全是高寒和缺水所导致的。
(板书:苍绿)生命的颜色如此独特,这又是一“奇”。
(4)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而它却长得这般粗壮、高大、苍绿,你难道不想赞赞它吗?带着赞叹你读(指名读)带着赞叹一起读――
4.过渡: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
(引读:出示):巍巍然撑立……强大感召。
板书: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6、7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感动于柳树品质的神奇
1.读了这两段之后,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拿出笔,圈一圈,划一划,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留下你的批注。
2.学生交流,师相机出示课文片段。
A:(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1)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什么?(板书:干旱严寒)
(2)高原上的干旱和严寒非常严重,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了下来,我们真替它庆幸。自己好好读读这段话。
B: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你有什么感受?柳树又受到了怎样的考验?(板书:风雪、雷电)
(2)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你们没有体验过,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听――(出示:风雪、雷电声)
想象一下:狂风呼啸,飞沙走石,这株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雪纷飞,其它植物早已被大雪吞噬,这株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来,这株柳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株柳树就在经受着这样的摧毁,但它害
怕了吗?冻死过多少次,它――,被劈断了枝干而它――。
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评价: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
(4)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三个“多少”: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雪和电击,环境如此恶劣;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是一段多么艰辛的生长过程啊!)
同学们理解透彻,一定也能读好。(指名读)(评价:柳树经受着无数次的摧毁,也毫不畏怯。“又”字读得好,让我们感受到它坚持的执着。)
(5)(配乐)正因为有了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
(6)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生板书。(坚持、顽强、不屈不挠)
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用来诠释这个“撑立”。
3.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的风雪雷电中愈挫愈勇,在如此的危险和艰难面前,表现得这么顽强,难怪作者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四、感悟精神,由物及人
1.这一株柳树,生活环境如此恶劣,命运如此坎坷,可是它――引读。
(1)(出示)
(2)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出示:命运给予……一片绿阴。
注意到了吗?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中体会到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存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受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它放弃了吗?)
(3)磨难再大,可是它无所畏惧;希望再小,可是它永不言弃。青海高原一株柳用坚强不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作者这样写,齐读。
五、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1.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逆境却这般(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毫不畏惧(干旱、严寒、风雪、雷电),神奇在它具有(坚毅、顽强)的品格。
2.(出示图片)此时此刻,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时,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一株柳树吗?是的,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你想到了谁?
3.这株柳树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就这样写到――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4.我们相信,这株柳一定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你想强调什么?为什么?
(青海高原:突出这株柳生存环境恶劣;
一株:它是唯一一棵生存下来的柳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5.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柳树的神奇,更读懂了柳树撑立的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能够永远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顽强、坚持等等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6.最后老师送大家两句话,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坎坷我们都能顽强地去面对。
(出示,齐读):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附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奇撑立
高大干旱顽强
粗壮严寒坚持
苍绿风雪不屈不挠
雷电
教师点评:
陈娟:点评时不要重复学生的回答。
王德进:理解柳树外形时可采用对比,与本地对比,联系实际来说。
姜丽霞:1.怎样体会环境的恶劣?
2.想象说话时,风雪雷电时,关键引导柳树怎样,可以出示一个句式练说。
姜为立:1.可以使用一些图片,较直观。
2.你想到了什么名人?写时可联系自己: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顽强面对的?
孙小燕:1.体会柳树外形时,按一定顺序:枝、干、叶、站立姿态,可以总结一下。
2.听风雪雷电时,想象说话可改为写话。
3.正确理解“神奇”与“撑立”的关系,板书要改。
张冬梅:1.评读不够。
2.要渗透写法指导。
3.指导朗读不够。
李静:1.面对那么多磨难时,柳树怎样鼓励自己的?
2.高原柳与平原柳的对比,第8小节要讲。
3.“撑立”与“伫立”的理解。
孙小砺:1.要明确课上练写什么。
2.妖思考怎样抓住“神奇”一词。
第二次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生长着一株柳树。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请大家打开课本,迅速找出这句话。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这株神奇的柳树。(板书:神奇)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
1.首先请你快速找到描写这株柳外形的段落。(板书:外形)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看到这株柳了吗?这一株柳就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株柳的神
奇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2.现在我们来交流。
(1)这株柳树神奇在哪儿?
(出示第一句话)“两合抱粗”有多粗?(出示)请你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这样粗壮的柳树在我们这边可不常见。
树阴的面积有多大?(出示)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教室那么大的树阴。这真是一棵高大粗壮的柳树了。(板书:高大粗壮)
真神奇,谁来读?
(2)还有哪儿神奇?书上用两个词形容了柳树枝干的特点。
从哪里感受到枝干很坚硬?是啊,就像生铁做成的铁块一样,很硬,颜色很暗淡。
过渡:咱们这里的柳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真是神奇。
(3)神奇还体现在哪里?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平时见过的柳树叶子是什么颜色?叶子如此苍郁深沉是什么原因?对,全是高寒和缺水所导致的。
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捶打着它,磨练着它,使它拥有了一份独特的绿。(板书:苍绿),又是一“奇”。
(4)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而它却长得这般高大、粗壮、苍绿,你难道不想赞赞它吗?带着赞叹你读(指名读)带着赞叹一起读――
3.这样一株高大、粗壮,色泽独特的柳树,是多么神奇。所以作者觉得:(出示:这是一株……青海高原上。)
4.这一株柳树,它――(引读:出示):巍巍然撑立……强大感召。
“巍巍然撑立”,(出示)我们要读出顶天立地的气势,读出这株柳高大伟岸的身躯,再读一遍。
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请同学们自由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经历的6、7两个自然段(板书:经历),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感动于柳树品质的神奇
1.读了这两段之后,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拿出笔,圈一圈,划一划,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留下你的批注。
2.师生交流:哪些词句看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
A:(出示)干旱和寒冷……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1)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什么?(板书:干旱寒冷)
(2)高原上的干旱和严寒非常严重,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植物都活不过一年,只有这株柳树活了下来,我们真替它庆幸。
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绝不宽容:干旱和寒冷从不手下留情)
B: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里柳树又经历了怎样的考验?(板书:风雪雷电)
(2)我们身处平原,也许终生无缘了解3500米以上,极端气温零下20度的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听一听吧!――(出示:风雪、雷电声)
想象一下:狂风呼啸,其它植物早已被大雪吞噬,这株柳经受着怎样的摧毁?可是它怎么做的?道道闪电,阵阵惊雷,劈向柳树,这株柳又怎样了?
(3)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从哪些词能读出来?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这是一段艰辛的生长经历;
三个“多少”:柳树经历的摧毁非常多。)
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名读)
(评价:柳树经受着无数次的摧毁,也毫不畏怯。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又”字读得好,一共用了几个“又”?让我们感受到它坚持的执着。)
(4)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总会这样鼓励自己――(指名说)。
(5)(配乐)正因为有了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
(6)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生板书。(坚持、顽强、不屈不挠、宁死不屈)
这么多的词,都可以用来诠释这个“撑立”。
3.这不只是一棵树,更是一种精神(板书:精神),难怪作者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四、感悟精神,由物及人
1.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的时候,看一看那些平原的柳树们此时此刻在干着什么呢?(出示图片)
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默读第八自然段。
用家乡灞河的柳与青海高原一株柳作对比,衬托高原柳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对比的写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
3.这一株柳树,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命运如此坎坷,可是它――引读。
(1)(出示最后一段)
(2)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出示:命运给予……一片绿阴。
注意到了吗?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中体会到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存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受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它放弃了吗?)
(3)磨难再大,可是它无所畏惧;希望再小,可是它永不言弃。青海高原一株柳用坚强不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作者这样写,齐读。
五、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1.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恶劣的环境,却这般(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经历了(干旱、严寒、风雪、雷电),却毫不畏惧,神奇在它具有(坚毅、顽强、不屈不挠)等等的精神。
2.(出示图片)此时此刻,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时,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一株柳树吗?是的,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你想到了谁?
3.这株柳树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难怪作者在开始就这样写到――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用的是“伫立”而不是“撑立”,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伫立”表示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难,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
4.我们相信,这株柳一定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怀着崇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你想强调什么?为什么?
(青海高原:突出这株柳生存环境恶劣;
一株:它是唯一一棵生存下来的柳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5.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柳树的神奇,更读懂了柳树撑立的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6.最后老师送大家两句话,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坎坷我们都能顽强地去面对。
(出示,齐读):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附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外形高大粗壮苍绿
神奇经历干旱寒冷风雪雷电
精神坚持顽强不屈不挠
教师点评:
胡银兰:1.思路非常清晰,能立足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重点体会段落,体会“神奇”。
3.读的方式较多,学生感悟较深。
4.想想说话不够到位,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笔。
张菊凤:1.抓住了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2.多重朗读,读中悟情。
3.注重媒体,深化理解。
陈玲:1.能根据教材特点,设定一定的教学方式。
2.学生理解柳树生长经历部分,拓展了高原气候的知识。
3.感受精神部分,对比简单,可以再深华。最后一段柳树部分要引导学生不抱怨的精神。
何兰:1.教学层次清晰,抓主要句段进行理解。
2.引导学生说话,深化了学生对高原柳精神的感悟。
王艳:1.紧扣“神奇”进行教学,思路清晰。
2.品读关键词句到位。
3.能利用文中的“留白”让学生想象说话。但说话引导不够到位,课设计一个练笔。
刘江海:设计合理巧妙,学生的发言很积极。
黄文:1.紧扣“神奇”,感受高原柳的精神。
2.拓展联想到的人时,由此想到了他们的精神,处理较好。
3.“九十九”与“一”的理解,还要强调生活和命运的不公平,体现柳的不抱怨的精神。
孙小砺:1.上课时教师的表情要丰富。
一、把“神奇”一词作为切入点。
第一课时,在学习了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我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体。紧紧扣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上完这节课后,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文本理解。不能单靠读书,抄写笔记,或教师的说教,生动的课件,能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以,一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大柳树课件,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理解课文所描述的词句。
三、精读课文时,也是围绕“神奇”设问题。
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我是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一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柳树的成长过程,两个大的方面思考,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
四、九十九比一的哲理。
通过学习课文的前几个部分,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中,“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从而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荫。然后问:这篇课文仅仅是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环境做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但这一株柳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抵抗了烈日的曝晒、严寒的冰冷……终于长成了一株有两合抱粗的柳树。
在我的眼前不禁浮现了这株柳树的生长片段:一声惊雷砸响,闪电从天幕砸下来,其他的幼柳都不堪一击,全部倒下了,。唯独这株柳树却顽强的挺了挺胸,虽然被闪电劈断了枝干,但它并没有放弃生存,而是在来年春天抽出了一条有一条的柳枝。
这一株不平凡的柳树让我联想到了身残志坚的贝多芬。贝多芬出生于英国,他从小酷爱音乐,长大后经过他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但是命运是不公的,也是残酷的,贝多芬四十岁时被病魔夺走了听觉,天哪,对于每一位音乐人士来说,失去了听觉就等于是音乐界的“废物”,面对如此致命的一击,贝多芬并没有悲观消沉,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终于,取得了“音乐王子”的称号,得到了全世界人的认可。
是啊!无论发生任何困难,我们都要要勇敢的去面对,去正视它,战胜它、挑战它,要知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啊。我们要向青海高原的柳树和身残志坚的贝多芬学习这种坚韧拔的意志。
我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上上个星期五的单元测试我考的很不理想,一个鲜红的叉叉像一把把小刀插进我的心头。但一想到贝多芬的事迹和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意志,我便鼓起了勇气,“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于是,我吸取了教训,并认真复习课文后的习题与基础内容,还让妈妈帮我买来了辅导书看。终于,通过我的不屑努力,终于在期中考试中考了不错的成绩。
知道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如何让他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三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这株高原柳树的神奇。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逐层递进。
1、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问学生:在江南水乡长这么大的柳树稀奇么?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肯定的回答:不稀奇。这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2、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
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让学生把青海高原柳树同家乡的柳树的生存环境作对比,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3、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1、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
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不够充分,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
2、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
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
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
3、未能抓住课后习题,忽视了写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而忽视了写法指导。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今后的初中习作打下基础。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初读课文,我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敬畏文中的那株柳树,更敬畏作者陈忠实的文笔。这篇课文的语言华丽,篇幅很长,内涵丰富,写作方法鲜明独特。整篇文章掂在手里沉甸甸的,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幸好恰逢浙江特级教师盛新凤到实验小学上这课的示范观摩课,杨教导将这次宝贵的听课机会留给了我,让我有了次与名师接触,向名师学习的机会。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文本,但还是不得其法,听了盛老师的课后却是茅塞顿开。我突然有了种强烈的想要模仿盛老师的方法尝试上这堂课的感觉,有了种爱上语文课的感觉。于是我反复地研究、感悟、学习盛老师的课,越往里走,越钦佩名师对文本的解读、整合、处理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盛老师以“撑立”这个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词为“抓手”,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此为线,让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此为轴,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计、导语的渲染都围绕这个词来展开,最主要的是将“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保全生命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词句调用到“撑立”身边,成为丰厚它的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烘托下血肉丰满,巍然屹立,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柳树的高大形象。最终,学生读懂了一个词“撑立”,同时也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
我对盛老师的教学流程未作太大修改就“拿来主义”进行了第一次试上。发现原来名师的课还是可以模仿的,但是我又明显感觉到我模仿的只是名师的教学流程,而名师的教态、语言、课堂生成的处理、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等是无法模仿的。经过王校长、杨教导、李老师的点拨指导,我又对教案进行了以下调整:
首先是对“铁锭”一词的理解。其实铁锭这个东西我也没有见过,只是通过查阅资料和向长辈请教对其大致地有所了解,那么如何把这我都不能说透说清的东西介绍给学生呢?我仔细研读课文“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发现课文关键要留给学生的是树干和树枝色泽上的印象,那么我不如直接向学生出示铁锭的图片,让他们直观地感受铁锭的色泽并加上简单介绍不就可以突破这一个知识点了吗?试上下来效果果然不错。
其次是解决青海高原上柳树为什么会那么“高壮”“坚硬”,叶子颜色为什么是“暗绿”色的问题。第一次试上时,我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想象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后,一个一个地提问:为什么柳树会那么“高壮”?为什么柳树会那么“坚硬”?为什么柳树叶子的颜色会是“暗绿”色的?发现学生并不容易组织语句来分别地回答这三个问题,因为这三个问题其实是相通的。于是我又将这部分设计合并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柳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奇怪”之处和它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坚强的毅力是有关的。
再次是对“撑立”和“伫立”两词的理解。“撑立”指的是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存下来是极其不易的,突出其艰难;而“伫立”侧重在柳树生存下来时间的长久。两个词都是对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最好的诠释,它们应该是互补互通的,而并非侧重其中一个的。所以最终我将板书确定为将“撑立”和“伫立”同时写在黑板上。
将教案烂熟于心后我就满怀信心地去谢桥中心小学借班上课了。上完课,我感觉自己是融入教材、融入学生、融入课堂了,能较顺利地引导学生思考感悟,能较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能恰倒好处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教学目标能较好完成。可惜的是毕竟我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交流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所以教学节奏上有时还不够紧凑流畅。谢桥中心小学的老师听完课后也为我作了细致的点评,让我学到了很多,更感受到他们对教学的认真钻研精神,激励我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藏高原一株柳》读后感作文600字】推荐阅读: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江淮梅雨异常的关系06-11
高原上的青海湖作文06-05
浅谈青藏铁路07-04
青藏铁路修建时间01-09
高原之子04-03
青藏铁路建设者事迹04-13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09-17
黄土高原教案04-05
黄土高原课件04-24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