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精选8篇)
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根据《中共舟山市委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舟委„2010‟?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意见的通知》(浙政发„2009‟2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严格安全许可条件
1.合理规划产业安全发展布局。要合理规划布局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生产、储存企业建设项目,制定完善《舟山市石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并制定相应的进集中区政策。市中心城区(本岛)原则上不再布置新的石化项目。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根据《舟山市石化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产业集聚”与“集约用地”的原则,制定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确定化工集中区,明确产业定位,完善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从2010年起,新建化工生产、储存等项目必须在依法规划的专门区域设立,逐步推动现有化工生产、储存企业进化工集中区。
2.逐步实现危险化学品经营市场专业化。推进集仓储、配送、物流、销售和商品展示为一体的危险化学品交易市场建设,指导企业完善危险化学品集中交易、统一管理、指定储存、专业配送、信息服务。从事油漆、工业气体交易的市场要本着便民、安全的原则,划定专门区域,用于油漆、工业气体等乙类危险化学品的经营和储存。
3.严格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设立审批。设立剧毒 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和其他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应依法分别经省安全监管部门和市安全监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予以批准的,由省或市安全监管部门颁发批准书。
4.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经营许可。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审核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条件。对首次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且带有储存设施的企业,要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审核;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申请换证的国家级或省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可直接为其办理换证手续,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审核。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单位应经省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充装活动。
5.认真落实易制毒化学品、剧毒品、危险化学品备案制度。生产第二类、第三类和经营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应将生产的品种、数量等情况,向市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经营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应将经营的品种、数量、主要流向等情况,分别向县(区)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剧毒化学品从业单位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应按有关规定向市、县(区)公安、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6.严格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企业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对实行审批制、核准制的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建设项目进行设立审查时,要同时征求同级安全监管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对实行备案管理的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建设项目,备案后要告知安全监管等相关部门。要从严审批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合成氨和涉及硝化、过氧化、磺化、氯化、氟化或重氮化反应等危险工艺(统称危险工艺)的建设项目,严格限制涉及光气的建设项目。要依法实施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组织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时,要严格审查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和使用危险 工艺的新建化工装置是否设计装备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大型和高度危险的化工装置是否设计装备紧急停车系统;进行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备案前,要认真了解试生产装置生产准备和应急措施等情况,必要时企业要组织有关专家对试生产方案进行审查;组织建设项目安全设施验收时,要同时验收安全设施投入使用情况与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安装投入使用情况。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建设项目未经安全许可,不得建设或投入生产(使用)。
7.规范危险化学品企业人员从业资格条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规定,规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人员从业条件,将从业人员资格逐步纳入危险化学品企业行政许可条件。
8.坚决关闭工艺落后、设备设施简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生产企业。安全监管部门检查发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生产企业,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或在规定期限内未进行整改,以及使用淘汰工艺和设备、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生产企业,应提请企业所在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二、加强企业安全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9.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企业要加强建设项目特别是改扩建项目的安全管理,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建设项目工艺可靠、安全设施齐全有效、自动化控制水平满足安全生产需要;要严格遵守设计规范、标准和有关规定,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设计、施工、监理、监检;在建设项目试生产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三查四定”(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查工程隐患,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整改措 施),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编制试生产方案并组织试生产。操作人员经上岗考核合格,方可参加试生产操作。
10.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依据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与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相结合,纳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通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要力争于2010年底前全部达到市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
11.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从业单位要按照《舟山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指导意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把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要根据生产特点和季节变化,组织开展综合性检查、季节性检查、专业性检查、节假日检查以及操作工和生产班组的日常检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全面实施聘请化工安全生产专家定期对企业开展安全检查制度。对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要制定整改计划,采取防范措施,限期解决。12.认真落实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单位应做好危险化学品普查工作,并依法向省安全监管部门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2011年底前完成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剧毒化学品和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登记工作,并取得危险化学品登记证书。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必须向用户提供危险化学品“一书一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13.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和异常事件情况报告制度。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和涉及危险工艺的企业(以下称重点企业)于每年第一季度向县(区)级安全监管 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书面报告上安全生产情况,有关在舟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要分别向县(区)、市两级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报告上安全生产情况,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现场核查。危险化学品企业一旦发生事故(未遂事故)和异常事件,要按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并将调查处理结果报相关政府和有关部门。
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生产、储存装置的开停车、关键装置的检维修作业、废弃物料处理和废旧装置拆除等活动,企业在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还要在活动实施前将实施日期、活动范围、内容及采取的安全措施等事项书面报当地乡镇(街道)安监站、县(区)安监、环保部门。
14.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培训。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培训计划,健全并落实安全培训制度,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实行全员培训,严格依法持证上岗;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技能、事故案例、应急管理、职业危害与防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员安全培训考核,考核成绩记入员工培训档案。
三、保障安全投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15.建立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投入保障机制。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依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并实行专户核算,按照规定范围安排使用,结余转下使用,当年计提安全费用不够使用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各级财政、安全监管部门对安全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16.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省、市有关规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危险程度预先存入足额资金,专项用于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适时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危险化学品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的可以不再缴纳风险抵押金。
17.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企业工伤保险制度。要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执行工伤保险法规,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及时为从业人员交纳足额保险费用。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状况与工伤保险费挂钩制度,促使企业自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鼓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和雇主责任险。
18.提高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控制水平。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企业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装置的安全控制水平,尤其是工艺技术自动控制水平低的企业要制定技术改造计划,加大投入,于2010年底前完成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安装集散控制和紧急停车系统,提高生产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新建的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选用安全可靠的仪表、联锁控制系统,配备必要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检测报警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提高装置安全可靠性。从2011年起,要把涉及危险工艺的生产装置是否安装自动控制和紧急停车系统,依照国家规定纳入换(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
19.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科技进步。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有关企业开发化工安全生产技术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使用安全技术。科技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安全生产科研项目,要予以优先立项,优先支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安全技术。在危险化学品槽车充装环节,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万向充装管道系统代替充装软管,禁止使用软管充装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液化危险化学品。积极应用油气回收、阻隔防爆技术,对安全距离不足的加油(气)站的储油(气)罐进行技术改造。指导大型化工企业开展风险评估,提高事故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组织有条件的大型化工企 业应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技术(HAZOP),提高化工生产装置潜在风险辨识能力。
20.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控。危险化学品(油品、化工品)从业单位定期开展危险源识别、检查、评估等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按照有关规定或要求做好重大危险源备案工作。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要有远传和连续记录,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要设置紧急切断装置。要建立并严格执行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责任制,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压力容器及附件、应急预案修订及演练、应急器材准备等情况。按照省有关部门工作部署,完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管理网络。
21.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监控。要进一步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严格对运输单位、驾驶人、船员、装卸人员和押运人员的资质管理,严肃查处无证人员、无资质单位运输危险化学品行为。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不得超载、不得进入禁止通行的区域,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应向公安部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水上运输安全监管,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的动态监控,督促港口企业加大相关安全保障设施和监控设备的投入,扩大可监控水域范围。利用现有各种资源,统筹规划,在2010年底前建立和完善全市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控平台建设工作,扩大监控覆盖范围,减少监管盲点,共享监控资源,实时动态监控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运行安全状况。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要于2010年底前全部安装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车载监控终端。加大危险化学品海上运输安全设施投入,建立岛屿间危险化学品专用码头,确保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
要针对危险化学品公路、水路多式联运和跨行政区域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公安、交通运输、海事、环保、质量技 监、安全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制度,提高监督检查效果。要建立地区间有关部门的协查机制,严肃查处危险化学品违法违规运输活动和运输事故。要在危险化学品主要运输道路沿线建立重点危险化学品超载、安全隐患、事故车辆卸载基地。
22.规范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和废弃物处置。安全监管部门要督促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单位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许可,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定期进行安全评价,保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剧毒化学品流向监管,督促从业单位落实购买、储存和使用环节的公共安全管理措施,防止剧毒化学品的意外流失。农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灭鼠药生产企业的监管,杜绝使用剧毒化学品生产灭鼠药的行为。各地要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处置工作,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危险化学品的生产或者储存设备、库存产品及生产原料,不得留有事故隐患。环保部门要积极联系及时明确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单位,加强对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的监督管理。
23.提高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能力。要针对本地区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和危险特性,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配备应急救援器材,落实应急救援费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编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器材。推动中小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与当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救援机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建立联系机制,签订应急服务协议,确保应急处置及时、有效。要定期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适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认真贯彻《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7号),做好预案编制、评审及备案工作,提高预案编制质量。
要着力提高危险化学品槽罐车事故和危险化学品水路运输 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力争在2011年底前完成对全市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主干线安全风险评估,提高主干线周边人员密集区域、饮用水源、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组织开展水上危险品运输风险评估。
四、深化专项整治,强化执法监管
24.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深入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通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等手段,逐步淘汰、搬迁不符合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的化工企业。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进一步淘汰不符合产业规划、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能耗高、污染重和安全生产没有保障的化工企业。
25.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实际,制定执法检查工作计划,明确检查频次、程序、内容、标准和要求,重点检查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并监督执行的情况、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费用提取与有效使用、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等情况。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处置以及侵占、偷盗危险化学品等活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方式方法,严格依法开展执法检查,规范执法检查行为,提高执法检查能力。县(区)安全监管部门要合理调配本地区安全监管和执法力量,加强对乡镇(街道)监督检查工作的督促和指导,研究制定更加简明实用的检查方法,明确检查内容。
26.严格执行事故调查处理“四不放过”原则,加强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认真做好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查清事故原因,制订防范措施,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开展警示教育。
五、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长效机制
27.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高度,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定期研究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协调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8.建立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本辖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协调。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涉及部门多、环节多。各级要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等协调、指挥机制作用,及时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上的问题;督促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提高执法检查效果。
29.完善并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主体责任,督促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保障安全投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30.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建设,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健全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坚持依法办事,进一步规范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3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标准。要加强宣传培训,指导督促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地方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标准,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32.加大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 大支持力度,鼓励危险化学品企业加快安全技术改造。各级财政部门要重点保障重大公共安全隐患的整治、公众上交危险化学品及收缴剧毒化学品处置、安全监管技术支撑、危险化学品登记和应急救援及宣传培训、重大危险源监管、先进安全技术推广应用、化工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推广等工作所需经费。33.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注重宣传正面典型,及时曝光危险化学品违法违规行为。各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危险化学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要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专题教育,增强广大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识别和预防能力。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涉及危险化学品相关安全隐患的举报投诉。
34.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规范监管和专业监察的能力。市、县(区)安监部门应明确相关内设机构承担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配备与监管任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和技术装备;化工集中区要有机构和人员负责安全监管工作;重点乡镇(街道)人民政府也要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专业人员和技术装备的配备。
35、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监管和监察人员的执法水平,以及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三类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企业自身要抓好新进员工的安全培训和“三级教育”,确保培训时间和质量。
36.进一步发挥中介组织和专家作用。要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家库,实行重大问题研究和重要制度、措施实施前的专家咨询制度;组织参与执法检查和安全监管,提高执法监管 的有效性;组织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咨询服务,帮助指导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加强安全基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成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为中小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咨询服务。鼓励中小化工企业聘请专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指导和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37.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法律法规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及废弃物处置等的各项规定,要严格落实到位。对涉及危险化学品的行政许可,要从严把关,从源头上防止产生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综合监管职能,协调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上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指导、协调下级安全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危险化学品综合监管职能作用,构建管理有力、监督有效的危险化学品综合监管网络。
2010年11月3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关于危险化学品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 (安监总管三[2010]186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精神, 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 (指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和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全面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 建立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结合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特点, 特制定本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共分为九部分: (一) 强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二) 强化工艺过程安全管理, 提升本质化安全水平; (三) 加强作业过程管理, 确保现场作业安全; (四) 实施规范化安全培训管理, 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五) 加强应急管理, 提高应急响应水平。 (六) 加强事故事件管理, 进一步提升事故防范能力。 (七) 严格检查和考核, 促进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八) 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持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九) 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指导管理。
农农发[2010]5号
(接上期)
(三)《条例》第二条(五)预防、消灭或者控制蚊、蝇、蜚蠊、鼠和其他有害生物的是指用于防治人生活环境和农林业中养殖业用于防治动物生活环境卫生害虫的。
(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引入抗病、虫、草害的外源基因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农业生物,适用《条例》和本《实施办法》。
(五)用于防治《条例》第二条所述有害生物的商业化天敌生物,适用《条例》和本《实施办法》。
(六)农药与肥料等物质的混合物,适用《条例》和本《实施办法》。
第四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下列用语定义为:
(一)新农药是指含有的有效成分尚未在我国批准登记的国内外农药原药和制剂。
(二)新制剂是指含有的有效成分与已经登记过的相同,而剂型、含量(配比)尚未在我国登记过的制剂。
(三)新登记使用范围和方法是指有效成分和制剂与已经登记过的相同,而使用范围和方法是尚未在我国登记过的。
第四十六条 种子加工企业不得应用未经登记或者假、劣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对违反规定的,按违法经营农药行为处理。
第四十七条 我国作为农药事先知情同意程序国际公约(PIC)成员国,承担承诺的国际义务,有关具体事宜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承办。
第四十八条 本《实施办法》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凡与《条例》和本《实施办法》相抵触的规定,一律以《条例》和本《实施办法》为准。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唐山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的意见
【颁布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
【颁布文号】唐政发〔2010〕12号
【颁布时间】2010-6-8
【正文】
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的意见唐政发〔2010〕1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管理区、工业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按照中央、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防范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实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和周边秩序,保障广大师生、幼儿人身安全,推动科教立市战略顺利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切实增强维护校园安全防范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维护学校幼儿园安全稳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要从保护学生安全、促进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校园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维护校园安全当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各级党委、政府,各级综治、教育、公安、交通、文广、卫生、城管、安监、住建和工商等部门以及学校幼儿园都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担负起维护校园安全及周边社会治安的政治责任,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坚决防止各类恶性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必须进一步明确校园安全防范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职责,全面落实维护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的第一责任,统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各级综治办和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牵头组织协调,加大对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力度,推动各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各尽其职,落实校园及周边各项安全措施。各综治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要进一步细化学校安全防范及周边综治工作责任,建立覆盖所有环节的责任体系,实现城乡学校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各类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全覆盖,并建立专门台账和跟踪督查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学校幼儿园内部安全保卫工作主管部门,要迅速建立专职工作机构,由专职人员负责,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的责任。
各级公安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搞好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其它各有关部门要围绕校园安全切实履行各自责任,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学校幼儿园要严格落实校(园)长安全管理责任,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充实校园安全保卫力量,加强技防建设,强化师生安全法制教育,维护校园教育教学环境。
三、必须大力加强学校幼儿园内部安全防范工作,逐步完善学校安全保卫长效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幼儿园要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强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学校幼儿园校(园)长是校(园)内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明确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1、加强校园安全保卫机构建设。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和寄宿制学校要设置安全保卫专门机构,明确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同时配备2名以上专职安全保卫人员,负责学校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规模较小的学校及幼儿园,校(园)长要直接负责校园安全工作并配备1名以上专职安全保卫人员。
2、加强学校幼儿园门卫管理。在综治部门协调下,由教
育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公安机关统一指导,各学校幼儿园具体负责,配备足够的保卫人员。学校必须按照要求选聘专职保安,要根据学生、幼儿在校在园情况合理安排值守时间,每班值班人员不少于2人在岗,寄宿制学校幼儿园要确保24小时有专职保安值守。专职保安人员需配备橡胶警棍、警用喷雾剂、防割手套等必要的防护装备,并依法规范使用。学校专职保安队伍实行教育部门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与管理。专职保安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培训,具备较高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在学校负责对学校保安的日常管理,对不合格的保安人员要坚决辞退。公安机关负责对学校保安队伍进行培训。
3、建立严格的校园安全防范制度。学校幼儿园要建立校外人员入校验证登记制度,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要严格落实值班、巡逻和领导带班制度,学校幼儿园要依托保卫组织,成立以年轻教职员工为主的护校(园)队并明确工作职责,在日常安全检查、巡逻防范、上学放学时段安全防护、住校生安全管理等方
面发挥作用,及时预防、发现和处置校园安全问题和隐患;要建立并落实住宿生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检查制度以及校园内外大型活动审批等制度,小学、幼儿园要落实家长接送卡制度,确保学生、幼儿在校、离校和校外活动的安全。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幼儿园要制定和完善内部安全保卫的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工作队伍,落实应急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推行公安民警兼任法治副校长制度,开展好法制安全教育,指导落实好综治措施。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落实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定期对校园内建筑物、设施、设备等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4、加强技防建设。将学校门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纳入全市社会治安科技防范系统。加强学校幼儿园内部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建设,落实学校财务室、食堂、宿舍区、活动区、危险化学品储藏室等重点部位技防措施,努力实现将校内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机关联网。
5、进一步规范民办、私立教育教学机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摸清各类学校幼儿园、校外办学机构的底数,加强行政审批,并会同公安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加强对民办、私立教育教学机构的管控,对于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民办、私立教育教学机构,要在基层组织督导配合下,限期整改;对未经审批私自办学办班或整改不达标的,应予以取缔。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委会等各级基层组织要落实长效管控机制,加强对辖区内各类办学行为的排查管控,及时发现未按规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协助配合有关部门摸清底数,依法依规加强管控。
四、必须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幼儿园周边安全防范及综合治理工作,营造校园周边良好治安环境
学校及周边安全防范和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党委、政府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周边安全防范和综合治理工作负领导责任,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各级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牵头,组织教育、公安、交通、文广、卫生、城管、住建、工商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强化管理,保持维护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秩序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儿童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安部门要加大学校幼儿园、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及周边巡逻防控力度,将中小学幼儿园列为必巡区、必巡线、必巡点。在上学、放学重点时段科学安排警力巡视值守,无警情时巡逻警车也要加强对校园门口及周边巡控。要完善学校警务室建设,及时处置发生的各种治安问题。要在校园门口设置明显的交通警示标
志,根据需要设置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线,过街语音提示装置、减速带等设施,在地处交通复杂路段的学校上下学时间,根据需要部署警力或者交通协管人员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加大对校园周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和出租房、中小旅店、网吧、娱乐服务场所等复杂部位的治安管理力度,消除各类治安隐患;加强危爆物品、剧毒化学品和管制刀具管理,严防流入校园;严厉查处各种不法活动,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单位的消防安全检查指导,彻底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对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案件,公安机关要挂牌督办,定单位、定人员、定责任,限期破案。对正在实施的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暴力行凶行为,公安机关要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制止。
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大对非法承运学生上下学的不合格车辆、农用车、报废车、改装车等的治理力度,彻底取消非法车辆承运学生上下学现象;加强对学校接送学生校车的管理,严防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文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及周边文化经营场所的监管,规范经营秩序。依法取缔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设立的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校园周边音像制品零售摊点等的非法经营活动进行坚决打击,清除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精神垃圾。
城管等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及周边经营单位的管理。清理校园门前50米范围内的游商走贩,依法拆除校园周边的各类违章建筑。
卫生、食药、公安消防等部门要加强对“小饭桌”等集中容留学生经营场所的监管和治理,严防危害学生健康和安全的事故发生。
住建、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建设工程的执法检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在学校围墙或者建筑物边建设工程,在校园周边设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或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场所或设施。
五、必须积极开展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从源头消除隐患各级综治办和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牵头组织协调,推动各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学校周边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放到重要位置来抓。认真组织开展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隐患排查行动,采取日常管理、专项整治和集中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对校园周边重点人群、重点部位、重点场所进行集中排查,及时解决各类治安问题或安全隐患。全方位、多层次、逐地逐校开展拉网式排查,切实把学校幼儿园、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及周边各种不安全、不稳定的问题和隐患排查清楚。
深入排查社会矛盾,掌握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有可能危及社会治安的苗头和线索。协调有关部门深入了解社情,针对有困难的群体做好扶贫济困、教育疏导和服务管理工作。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要依法按政策妥善化解,防止矛盾积累、激化。严格排查管控高危人员,着重把长期违法缠访闹访人员、容易肇事肇
祸的精神病人、情绪和行为偏执人员、对社会极端不满人员等逐一排查清楚,防止漏控。卫生、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精神病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
认真排查治安和安全隐患,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加以整治。对于排查发现的问题,要登记建档,建立分类管理机制,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逐一落实到有关部门,落实到有关基层单位和责任人。
六、必须严格规范管理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1、落实责任,加强督导。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校园的校园安全分包工作机制,面向全部中小学、幼儿园,抓好各项安全措施有效落实;对包校责任人及包片领导,要与分包学校幼儿园实行同奖同惩的捆绑式考核。综治、公安、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建立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督导工作机制,协调、督导校园安全措施落实,督查结果要作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和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2、保障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经费。抓好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经费保障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各级公办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经费由同级政府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其他性质学校幼儿园所需经费由办校办园法人负责保障。
3、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定期召集教育、公安、文广、城管、工商、交通、住建、国土、安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与学校幼儿园共同参加的校园安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校园安全防范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主动与学校幼儿园协调建立校园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评估校园安全状况,研究对策、解决问题。
吉林市卫生局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卫生局,各相关医疗机构: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通知》(吉卫发〔2011〕107号),现将《环境保护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环发〔2010〕19号)转发给你们,请按照以下要求做好落实。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各医疗单位应尽快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确保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
二、尚未建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各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与环保部门协商。对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各基层医疗机构应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三、各医疗机构要使用符合标准的医疗废物包装袋、利器盒和转运车。医疗废物暂存间面积应与本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产生量相适应,有严密的封闭措施,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存储间的设备设施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从事医疗废物实施分类收集、运送、暂时存储、处置等工作人员的管理,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业务管理水平。
五、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尤其是对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危险性废物的管理应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执行;医疗废物应按照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进行分类收集,并将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该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减少医疗废物都将对环境造成危害。
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请在“护理群共享”内下载)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日
主题词:卫生 医疗废物 监管 通知
抄送:吉林高新区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社会事业局 吉林市卫生局办公室 2011年6月10日印发
校对:白静 份数:40份 附件: 环境保护部
卫 生 部 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
环发[201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卫生局:
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危险废物含有有毒有害成分,若利用和处置不当,将对水体、大气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甚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十一五”期间,我国不断加大危险废物监管力度,规范利用处置行为,纳入规范化管理的危险废物数量持续大幅度上升。但是非法收集、转移、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的现象屡禁不止,由此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呈多发态势,暴露出危险废物监管工作依然薄弱,防范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的压力巨大。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有效控制危险废物环境风险为目标,以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为抓手,以产生、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为监管重点,以落实危险废物管理制度为根本,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危险废物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手段,严格环境监管,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摸清全国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以及利用、处置单位情况,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危险废物管理进一步规范,产生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90%;经营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95%。发展一批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骨干企业,取缔一批非法利用处置危险废物企业,淘汰一批落后的利用处置设施。大、中城市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有效遏制危险废物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
二、规范产生和经营单位内部管理
(三)规范产生单位危险废物管理。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以控制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为目标,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备案。依据《固体废物鉴别导则》(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6年第11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1号)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自行或委托专业机构正确鉴别和分类收集危险废物。对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要确保无破损、泄漏和其他缺陷,依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规范建设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并设置危险废物标识。加强危险废物贮存期间的环境风险管理,危险废物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年。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委托给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等经营活动。严禁委托无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单位运输危险废物。自建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设施的,应当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等相关标准的要求,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按照所在地环保部门要求定期对利用处置设施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其中对焚烧设施二恶英排放情况每年至少监测一次。要将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利用、处置等情况纳入生产记录,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相关信息并及时依法向环保部门申报。
(四)加强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管理。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依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408号)依法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要参照《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记录和报告经营情况指南》(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55号)、《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原环保总局公告2007年第48号),建立危险废物经营情况记录簿,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经营活动情况;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配置应急防护设施设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要建立日常环境监测制度,自行或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其中对焚烧设施排放二恶英情况每年至少监测一次,防止污染环境。
(五)加强业务培训。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体人员对危险废物管理的认识。确保相关管理人员和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运送、暂存、利用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熟悉本单位制定的危险废物管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等各项工作要求;掌握危险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存的正确方法和操作程序,提高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对危险废物填埋和焚烧设施操作人员探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三、加强对产生单位的环境监管
(六)完善环评审批。建设产生危险废物的项目,应当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合理分析危险废物的产生环节、种类、危害特性、产生量、利用或处置方式,科学预测其环境影响。对危险废物产生强度大以及所产生的危险废物分析不清、无妥善利用或处置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其环评文件。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应对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和处置情况,风险防范措施,管理计划等进行核查。
(七)建立监管重点源清单。各级环保部门应当于2011年年底前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监管重点源清单并及时更新。原则上年产生或贮存危险废物1吨以上的单位列为市级危险废物重点源;年产生或贮存危险废物10吨以上的单位列为省级危险废物重点源;年产生或贮存危险废物100吨以上的单位应当列为国家级危险废物监管重点源。产生含氰等剧毒类危险废物以及被剧毒化学品污染的废弃包装容器的单位应当纳入市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的重点监管范围。
(八)强化监督管理。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开展产生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推动落实各项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对纳入监管重点源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年抽查率不低于30%。对产生单位非法转移危险废物的,要坚决打击,从严处理。对超期贮存危险废物的产生单位,应责令限期处置;逾期不处置或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
(十八)完善危险废物收费政策。按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收费政策的制定完善,保证处置设施的正常运行。
七、创新监管手段
(十九)建立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国家和省级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能力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保障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质量,尽快实现危险废物网上申报登记、转移管理和经营许可证审批,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利用、处置单位档案库,建设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辅助决策系统,提高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十)探索电子监管。充分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探索对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进行全过程电子跟踪监管,提高管理效率,防止非法倾倒。
(二十一)推进信息公开。各级环保部门要落实《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发布的制度,参照《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导则》(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第33号)的要求,定期公开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利用和处置状况,监督管理情况等信息,保证公众知情权,促进舆论监督。
八、加强基础建设
(二十二)加强能力建设。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因地制宜,进一步理顺承担固体废物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明确相关职能定位,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局面,提高管理效能。国家和省级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应于2011年年底前完成标准化建设,加强大、中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建设。加大对危险废物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各级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要强化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基础调查工作,摸清本地区各行业危险废物基本情况,研究对策建议;指导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单位开展规范化管理工作;配合环境应急部门加强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专家库。
(二十三)加强危险废物鉴别能力建设。及时动态修订《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完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各地应当因地制宜,依托现有环境监测机构或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加快危险废物鉴别机构建设,提升危险废物鉴别能力。鼓励危险废物鉴别机构在条件成熟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加入国家司法鉴定体系。
(二十四)保障中长期危险废物填埋处置能力。各省(区、市)环保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危险废物填埋设施选址规划,保障中长期危险废物填埋设施建设用地;要采取技术措施和经济手段,控制危险废物填埋数量。
九、建立长效机制
(二十五)完善政策法规。抓紧研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健全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完善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有关污染控制标准规范。针对危险废物鉴别、申报登记、管理计划、转移管理、应急预案、经营许可、经营情况记录等各项管理制度,逐一制定和完善配套的实施办法和指南,增强可操作性。积极推动地方危险废物相关立法工作。重点针对量大面广的危险废物,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促进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违规风险识别和评估导则。
(二十六)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强含重金属盐类危险废物、阴极射线管的含铅玻璃、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氯化汞触媒和废弃含汞荧光灯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水泥窑等工业窑炉共处置危险废物,以及危险废物污染场地评估与修复等技术的研发,依托重点工程项目组织开展试点示范。研发铬渣、砷渣、镉渣和氰渣等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和利用处置技术,统筹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资源,促进科研单位、企业、政府之间的联合,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鼓励低汞触媒生产技术在聚氯乙烯行业,无钙焙烧工艺在铬盐生产行业的应用。
(二十七)制定专项规划。环境保护部要抓紧编制全国“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工作重点和相关政策措施。各省(区、市)环保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积极落实。
(二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环保部门要健全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监管到位。环境保护部各督查中心要对各省(区、市)执行国家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政策、规划、法规、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情况报环境保护部。
各地要在2011年3月31日前,将本地区落实本意见的实施方案,报送环境保护部备案。
二○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主题词:环保 污防 危险废物 医疗废物 意见
(阿府函〔2008〕75号)
各县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卧龙管理局:
为进一步加强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效遏制伤亡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现就切实加强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加强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加强其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点多面广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巨大,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我州通过实施对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的安全生产审核、评价、许可等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我州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已建立了较好的安全管理基础,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必须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服务市场化,用工结构多元化等诸多因素导致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基层落实不够到位;“三违”现象仍有发生;现场安全管理有待加强;安全投入相对不足和安全培训不够到位,不能完全满足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等。这些情况和问题给我们加强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反分裂斗争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全州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发展。
二、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管理的原则、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安全发展”,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位;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原则,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
(二)工作目标:以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6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等有关法律、法规为目标,加强安全管理,不断减少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
(三)主要任务:进一步充实安全管理力量,明确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强化现场规范操作管理,加强隐患排查与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执法监察,加大安全投入,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加强应急管理。
三、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安全职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职责,落实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1.工业经济行政管理部门。工业经济行政部门是民用爆炸物品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民用爆炸物品销售的安全监督管理;阿坝州民用爆炸物品实行统购分销,由阿坝州民用爆破器材专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州民爆公司)经营,该公司负责按全州民用爆炸物品的需要,制定购销计划,凭相关手续按规定到州公安局办理《民用爆炸物品准购证》和《民用爆炸物品准运证》,统一采购全州民用爆炸物品,并负责全州爆炸物品的专业运输,各县分公司必须到州民爆公司购买民用爆炸物品并负责本县内民用爆炸物品的专业运输;负责对该公司及其分公司、经营点的安全监督管理;履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职责;负责成品油经营、储存批准行政许可并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负责牵头组织查处非法生产、销售、购买、储存、运输、邮寄、废旧处置、使用民用爆炸物品行为。
2.公安部门。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购买、储存、销售、运输、废旧处置、使用以及民用爆炸物品爆破作业、庆典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的公共安全监督管理;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准购、准运行政许可,并审核发放《准购证》、《准运证》,严格运输路线监控,加强过境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监控,重点加强隧洞、桥梁以及危险路段巡逻,必要时引导通行;负责配合交通公路部门在隧洞、桥梁以及危险路段设置警示警牌;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剧毒化学品、易制毒化品信息管理,监控其品种、数量、流向和使用情况;负责涉爆、涉危(品)刑事案件侦破;查处非法生产、销售、购买、储存、运输、邮寄、废旧处置和使用民用爆炸物、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为。
3.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专用车辆资质和从业人员(驾驶员、押运员)资格审查许可;严查过境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车辆资质、从业人员资格;负责全州从事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负责在隧洞、桥梁以及危险路段设置警示警牌;配合查处非法从事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行为。
4.安监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综合监督管理;负责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生产、经营(包括储存)及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初审、复审)或行政许可;负责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颁发《特种作业操作证》;负责组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综合大检查、专项督查以及安全行政执法检查;负责组织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储存)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为。
5.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注册登记管理工作;配合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负责吊销、注销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配合查处非法从事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行为;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安全监督检查。
6.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许可证及其包装物、容器生产许可证审核发放工作;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产品及其包装物、容器实施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严厉查处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法生产行为;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7.规划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镇燃气行政许可和安全管理;负责组织城镇燃气规划建设安全条件评估(评价);负责城镇燃气设施设备安全监督检查;负责查处非法从事城镇燃气经营行为。
8.供销部门。负责烟花爆竹定点经营管理,实行统一购货,专人专车统一配送管理;负责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储存仓库规划建设,会同安监、公安部门布点规划烟花爆竹零售网点;负责烟花爆竹经营活动的安全管理;配合查处烟花爆竹非法经营行为。
9.物价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产品的价格制定价格和监督管理,严厉禁止乱涨价、乱收费,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配合开展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市场经营活动安全管理。
10.其他部门。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通知》(川府发〔2007〕40号)的规定,负责相关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职责,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1.企业要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为主要内容,以主要负责人为中枢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岗位和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2.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责任。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在组织生产和经营时,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3.明确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和落实生产、安全、设备、计划、财务、人事等部门在招投标、采购、生产组织、安全监督、安全投入、安全培训、人员聘用等方面的安全职责。
4.明确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企业从业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违章作业,并能制止他人的违章行为,主动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5.明确承包项目和承包方安全职责。生产经营项目、场所有多个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企业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四、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
(一)加强机构建设。各县政府要成立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企业要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主任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企业各级生产单位要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比例不低于从业人员总数的1%。企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具备安全生产专业技术知识,取得安全资格证,工作岗位保持相对稳定。
(二)加强制度建设。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要重点健全和完善14项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安全目标管理制度;3.安全例会制度;4.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5.安全教育培训制度;6.设备管理制度(企业);7.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制度;8.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9.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及工作许可制度;10.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企业);11.应急管理制度;12.事故管理制度;13.安全奖惩制度;14.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等。
五、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
(一)严格安全“三同时”制度。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设项目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预评价,编制《安全专篇》,并按照审查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组织施工;试生产前,制订并落实试生产的安全保障措施;竣工后经验收合格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加强基层岗位风险管理。组织基层从业人员开展岗位作业危害和不安全行为辨识活动,对基层关键岗位人员、工艺、设备变更及时开展风险识别、评价,将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与日常生产运行和现场活动紧密结合,合理确定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频次和时机,建立动态、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机制。
(三)强化现场安全检查。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要害部位的安全检查。州级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综合安全大检查,县级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综合安全大检查,企业要切实落实岗检、巡检、交接班、值班制度。
六、加强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
(一)加大事故隐患排查力度。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重点设备进行事故隐患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评估、分级,并将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与事故隐患排查相结合,实现事前管理和源头控制。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建立隐患管理台账、档案。
(二)畅通重大隐患信息报送渠道。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统计工作,确保重大隐患信息及时报送,按规定报告重大事故隐患的数量、类别、危险程度及整改情况。
(三)规范隐患治理工作。明确隐患治理的责任主体、资金渠道、进度安排和质量要求,加大隐患治理力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在隐患治理期间,要落实监控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四)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要制定安全生产资金提取和使用计划,并设立专用帐户,专项用于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和隐患治理。按照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的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七、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一)强化安全技术培训。要制定安全培训计划,建立培训档案,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安全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安全培训,持证上岗;强化操作人员,尤其是班组长、新上岗和转岗人员、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岗位人员的安全培训,确保从业人员具备相关安全生产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增强安全措施的执行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八、加强应急管理,严肃事故调查处理
(一)建立应急组织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业均要成立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应急领导机构、指挥机构、日常工作机构。依据突发事件的类别,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要制订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逐级上报,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并报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备案。
(二)规范应急演练工作。应急预案管理部门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事故应急演练。演练结束后,要及时对演练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针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三)严格事故报告制度。要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对于发生的伤亡事故或社会影响较大的,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时限等要求报告上级管理部门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严禁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四)认真组织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调查分析事故,查找原因,查处事故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就显著,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实施机制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务必清醒地看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 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 特色缺失, 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 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二) 总体目标
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 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 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 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 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 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 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四) 依法制定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 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社会公众参与、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上级政府审批的有关规定。创新规划理念, 改进规划方法,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 引导调控城市规模,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 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 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 保证生态用地,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推进两图合一。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
(五) 严格依法执行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必须严格执行。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强制性, 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城市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 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 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规划等现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基础, 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 不得进行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违规建设的处理结果, 都要向社会公开。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 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建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共同监督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严控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设立, 凡不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的, 一律按违法处理。用5年左右时间, 全面清查并处理建成区违法建设, 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六)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通过城市设计, 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 协调城市景观风貌, 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 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 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
(七) 加强建筑设计管理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 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 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 规范决策行为, 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建筑设计市场, 依法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清出。为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 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 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 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 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交融和升华。
(八)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
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 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 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 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展现城市风貌。用5年左右时间, 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九) 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特别是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 推广工程总承包制,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地铁等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
(十) 加强建筑安全监管
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 (高切坡) 、隧道 (地铁) 、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 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 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加强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 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 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缩短建造工期, 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 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 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五、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十二)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 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 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 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十三) 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 加大工作力度, 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 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 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 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 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十四) 大力推进棚改安居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 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 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 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 到2020年, 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和金融政策, 落实税收政策。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 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 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十五)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 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统筹各类管线敷设, 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 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 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 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 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 在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 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十六)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 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 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 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 形成完整路网, 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 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 km2, 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 鼓励社会参与, 放宽市场准入, 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十七)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 到2020年, 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 大城市达到30%以上, 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便捷换乘。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 m内全覆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改革公交公司管理体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 增强公共交通运力。
(十八)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 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 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 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 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 (站) 、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推动社区内公共设施向居民开放。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 方便居民文体活动, 促进居民交流。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 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限期清理腾退违规占用的公共空间。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证照办理服务等方面, 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十九)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 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 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 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 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二十)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 建设海绵城市,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 推广透水建材铺装, 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 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二十一)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 治理污染土地,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 构建绿道系统, 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 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推行生态绿化方式,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 广植当地树种, 减少人工干预, 让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 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二十二) 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 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 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 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新建住房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当安装中水设施, 老旧住房也应当逐步实施中水利用改造。培育以经营中水业务为主的水务公司, 合理形成中水回用价格, 鼓励按市场化方式经营中水。城市工业生产、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生态景观等生产和生态用水要优先使用中水。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质量。
(二十三)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 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 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 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 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 大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 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 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 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 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八、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四) 推进依法治理城市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和新要求, 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 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坚决遏制领导干部随意干预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现象。研究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 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 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二十五)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城市管理主管部门, 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和责任主体, 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改革, 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在设区的市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
(二十六) 完善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 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信息公开, 推进城市治理阳光运行, 开展世界城市日、世界住房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十七) 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 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 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 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进城市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到2020年,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其他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措施, 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十八)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 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 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从青少年抓起,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将良好校风、优良家风和社会新风有机融合。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 增强市民法治意识。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九) 加强组织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 建立城市工作协调机制, 定期研究相关工作。定期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组织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定期组织新任市委书记、市长培训, 不断提高城市主要领导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十) 落实工作责任省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中央提出的总目标, 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城市党委和政府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 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 落实工作经费。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 确定考核指标体系,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并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2015年全国一半以上行政村将配备大学生村官
《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总体目标规划要求:
一是明确选聘规模。强调要稳步推进选聘工作,不断提高选聘质量。到2015年,全国一半以上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
二是明确培养使用目标。经过3至5年努力,平均每个乡镇有2名左右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正职,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逐步实现1/3以上的行政村有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干部;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3至5名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
三是拓宽发展渠道。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或继续学习深造,积极向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行各业输送优秀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非公务员,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
对规范大学生村官岗位管理问题,《意见》规定:
一是进一步规范岗位性质。大学生村官岗位性质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是国家开展的选派项目,其工作、生活补助和享受保障待遇应缴纳的相关费用等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二是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大学生村官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由县(市、区)委组织部牵头负责、乡镇党委直接管理、村党组织协助实施。
三是进一步规范选聘工作的组织实施。由省(区、市)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定期、统一组织实施,或者由省、市两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由县(市、区)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大学生村官签订聘任合同。
对改进选聘办法、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意见》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强调严格选聘标准,坚持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回原籍优先的原则,注重选聘重点高校、基层急需专业的毕业生,进一步改善队伍结构。
二是提出创新选聘方式,借鉴一些地方选聘“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做法,探索采取学校推荐、双向选择、驻村见习以及面向重点院校定向选聘等方式,增强选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选聘质量。
三是提出探索与公务员录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相衔接的选聘考试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任职。
离岗大学生村官自主择业,可享受系列优惠政策
《意见》强调,各地要建立离岗大学生村官谈话制度和职业推介制度,引导离岗大学生村官自主择业。离岗大学生村官自主择业前可免费托管人事档案、免费参加一期职业培训,3年内继续享受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报考研究生加分等优惠政策。
中央财政每年补助大学生村官8000元到2万元
《意见》对健全大学生村官保障机制有四条规定:
一是按时足额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新聘任大学生村官补贴标准比照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并随之同步提高。
二是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三是健全和落实大学生村官社会保险和重大疾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学费补偿、助学贷款财政代偿等相关配套保障制度。
四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为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人均每年2万元,中部地区人均每年1.5万元,东部地区人均每年0.8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
大学生村官可招考为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在激励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干事创业方面,《意见》提出具体激励政策: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的大学生村官,保留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同时可享受同级村干部补贴。任满1个聘期、当选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考核称职以上的,可参加面向优秀村干部的乡镇公务员定向考录,录用比例一般应达到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总数的70%以上。任满2个聘期、当选并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职务满一届、考核称职以上的,经省(区、市)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可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聘用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仍可留村工作。
优秀大学生村官可担任乡科级领导干部和考研加分
在加大选拔使用力度上,《意见》规定:
一是改进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办法。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公务员,一般应纳入四级联考统一组织实施,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单独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对报考基层乡镇公务员岗位的,考试内容应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和大学生村官工作特点,重点测试实际工作能力。
二是逐步提高面向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比例。经过3至5年,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公务员的比例一般应达到当年公务员录用计划的15%左右,其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的比例一般应达到30%;除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和专业限制的岗位之外,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从大学生村官中招聘工作人员,一般应达到当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岗位数量的30%左右。
三是统筹选调生工作与大学生村官工作。经过1至2年,面向大学生村官录用选调生的比例一般应达到当年选调生录用计划的70%以上,逐步实现选调生工作与大学生村官工作并轨。
四是注重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和县(市、区)直部门领导班子。优秀大学生村官可通过公开选拔、换届选举等途径担任乡科级领导干部,其中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拔。
五是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考研初试可加10分到15分。
(来源:人民网)
【舟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推荐阅读:
2024年舟山市经济调查情况分析05-28
《舟山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06-29
舟山拜佛作文06-10
舟山定海游作文06-11
舟山虾峙岛10-15
浙江大学舟山校区10-21
我的家乡舟山作文09-12
关于马鞍山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