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古诗三首_教学设计_教案(共10篇)

1.古诗三首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忆江南》。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培养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3.感受江南美好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正确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两首诗,谁能背诵下来?学习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观察的角度、字词和修辞方法等方面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忆江南》。(板书)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 学习《忆江南》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作近三千首,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白居易在五十岁至五十五岁期间,曾先后在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忆起这段令人愉快的时光。这首《忆江南》是他在六十七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的。

2.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词的人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却是对江南春色的回忆,或许这也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3.自主学习,理解词义。

(1)自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想象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相互交流读懂了什么,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4)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间相互补充,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共同探讨。)

要点提示:“谙”指自己过去已体验过、感受到、熟悉了的。第一句“江南好”中的“好”,又与下文的“忆”相照应,上下沟通,此为精彩之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描写江南美景的绝妙之笔,要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红的江花,绿的江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很是耀眼。作者对江南景象的描述以色彩的渲染而别具独到之处。

“能不忆江南?”通过反问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同时与开头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这首词通过对江南景象的回忆,来表达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与怀念。全词引人遐想,给人以深刻印象,令人叫绝。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感受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的表达之妙。

三 学习本课的生字

1.两分钟记住字形。

教案1古诗三首 篇2

教者:张泽元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1.古诗三首_教学设计_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

个生字,会写“杂、稀”等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感受乡村宁静安逸生活的美好。

4.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教学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生字。(重点)

2.想象画面,感受画面美。(重点)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快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预设: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南宋名臣、文学家。他的诗题材广泛,反映农村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主要作品有《四时田园杂兴》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杂(zá)

篱(lí)

(2)

会写生字。

4.理解词语。

四时:四季。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花为白色或淡红色,籽实磨成粉供食用。蛱蝶:蝴蝶的一种。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诗,可以按照“四三”的节奏朗读,浅显易懂的诗句可以读得轻

快,耐人寻味、引发联想的诗句可以读得舒缓。

2.读通顺诗句,理解诗意。

诗意: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却显得稀稀落

落。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

飞去。

3.第一、二句诗,诗人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了哪个地方哪个季节的景物?

预设:这两句诗,诗人从景物的颜色、形状等方面写出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特点。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物。

4.“无人过”妙在哪里?

预设:“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提示:“日长”指白天变长。初夏白天变长,庄稼蓬勃生长,也是农民忙碌的时候,再结合课文插图,可以想象理解“无人过”正是从侧面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短,路上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来飞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提示:说时,可以按照诗人信步田间的观察顺序,给学生提供一些乡村生活中的地点,如

“走过一片果园……”“不远处的田野里……”“来到村口……”等。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对仗工整:梅子金黄、麦花雪白;杏子肥、菜花稀。“黄、白、肥、稀”四个形容词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由得想到万物蓬勃生长的画面。后两句用蜻蜓、蛱蝶翻飞的动态画面来衬托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静态之美,从侧面写出了初夏农事正忙,所以行人少见。诗歌妙在后两句,画留空白处,诗有言外意,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余味无穷。

课文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课堂小结

中国古诗语言凝练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是一首田园诗,让我们体会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

板书

梅子(金黄)

杏子(肥)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

麦花(雪白)

菜花(稀)

日(长)

篱落(无人过)

夏季江南

田园美景

蜻蜓蛱蝶(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徐、疏”2个生字,会写“窗、徐、疏”3个生字。(重点)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重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很多诗人、作家都在这个季节留下了名诗名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主要作品

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徐(xú)

疏(shū)

(2)

会写生字。

宿

4.理解字词。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一径深:一条小路延伸得很远。阴:树荫。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朗读指导:“篱落疏疏、儿童急走、飞入菜花”等词语浅显易懂,要读得轻快,“疏疏”

和“菜花”语气不要太重;“一径深”和“无处寻”画面悠远灵动,要读得舒缓,重音落在“深”和“寻”,语音绵长,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来,不茂密,还没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菜

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春季。“新绿未成阴”和“菜花”都说明这是春季。

4.“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篱笆、小径、树头新绿。稀疏、深远、未成阴。

5.“急”“追”两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好。“急”“追”这两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6.“无处寻”三个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仿佛看见几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

童。

7.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预设:这首诗先是静态描写,后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8.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

预设:稀稀疏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边的树木还未形成浓密的绿

荫,树枝上长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几个孩子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却飞入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中,失去了踪影。

提示:引导学生想象“走出客店,和风徐徐,一阵阵油菜花香扑鼻而来,只见……”,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支架。

诗歌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笔调清新明快,先勾勒远景,“一径深”的“深”字写出了小路往远处延

伸,拉长了视线;后写近景,稀疏的新绿在枝头,一远一近,给人以悠远宁静之感。后两句笔

锋一转,由静景写到人物活动,一静一动,使整首诗画面一下子生动起来。看似平淡的“无处

寻”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仿佛看到了菜花正在盛放的情景以及儿童的活泼情态。

课文主旨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的田园春光和儿童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徐公店投宿时所见到的景物,展现了儿童捕蝶嬉戏的生动情景。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喜爱乡村春天美景的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

篱落

一径

树头

静态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

黄蝶

动态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相关阅读: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清平乐·村居》这首词。

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主要作品有:《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词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

会读生字。

锄(chú)

剥(bō)

(2)

会写生字。

4.理解词语。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村居:词题。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老翁和老妇。

亡赖:同“无赖”,词中指顽皮、淘气。“亡”,词中读wú。

精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节奏。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2.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预设:茅屋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他们用)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相互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词的题目?

预设:这是一首宋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景象”。

4.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作者开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低小”的“茅檐”和“溪上”的“青草”,只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写老翁和老

妇,他们的谈话带着吴音,显得温柔、有趣,由此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安详、精神愉快。

5.词的下阕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谁?“喜”和“卧”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

“喜”和“卧”用得好。“喜”字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顽皮和淘气,为这

幅乡村图增添了祥和、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

字使用得最妙,它把小儿子横卧在溪边剥莲蓬时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样子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

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6.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画面。

预设: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老翁和

老妇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天,喝酒逗乐。大儿子非常勤劳,在溪东头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手

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顽皮,横卧在溪头剥着莲蓬。

提示:让学生以“溪上——溪东——溪头”为线索将想象的五个人物的生活画面联系在一

起,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

课文主旨

《清平乐·

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这首词,掌握了字音,学习了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词意,感受到了词人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板书

环境

清平乐·村居

人物

茅檐

溪上翁媪

低小

青青草

和谐农家、情趣盎然

大儿、中儿、小儿

怡然自乐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画面。本课既有诗又有词,词是首次作为精读课文学习。词和诗在理解大意、想象画面等方面是相通的,学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学

诗的方法作为基础。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不同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情趣,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不要过多讲解,让学

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主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对农村

1_确定位置_教学设计_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感受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2、能够利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能力目标: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及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多 种方法解决问题、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品尝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活动:按自己电影票上的位置找座位.上课前,全班同学每人拿一张电影票到布置好的教室对号入座.封面的显示是一个电影院的俯视图,因为学生都经历过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体会,所以有一种急切找到自己的座位,这就要确定位置.师:同学们,喜欢看蓝猫和淘气的动画片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随蓝猫和淘气去电影院中看段精彩节目(显示蓝猫动画).(伴有音响及动态效果的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师:只不过今天我把放映厅设在了咱们教室,要求大家按课前发的电影票对号入座,现在看来,大家都找到自己的座位.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找到座位的呢?

生(1):先找排,再找列.生(2):先找列,再找排.师:有没有与前两位同学找法不一样的呢?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课前的这个活动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不论是去景区旅游,还是到大海航行,以及在地图上找某个城市,我们都需要先确定位置,那么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从学生的活动中引入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揭示了确定平面上物体位置的意义和价值.)

二、讲授新课——师生互动、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主体,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认识规律,设计了自主探究、自主归纳例题讲解、课堂练习几个环节,在探究、发现、交流、明晰的学习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与封面的场景一样,由于有前面的显示,这里应用是水到渠成,学生有眼熟的感觉.师:同学们,还以电影票为例,老师这里有一张今天晚上的电影票,可惜昨天洗衣服时不慎浸入水中,从衣兜里掏时只剩6排,而这场周末大片老师又不舍得错过,现在谁能帮老师想出今天晚上找座位的方法呢? 生(1): 生(2): 生(3):去的晚一点,第6排剩下的位置即是.师:好,真是人多智谋广,有咱们大家想的好方法,相信今晚精彩,老师不会错过.师:同样,一张电影票如果只剩下号数6号,是否和刚才的找法类似呢?(巧妙地在实际活动中引出问题,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也就感悟到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师:谢谢大家,我们由自己拿票对号入座和帮老师找座位这两个过程,发现谁的座位容易找到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体会在电影院内确定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加以强调)师:同学们,再看这两张电影票中的

“6排3号”和“3排6号 ”中的“6”含义有什么不同?(理解两个数的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就不同.)电影票上相同的数字表示的含义不同.(强调数据的顺序.)师:我们知道,数学有自己简洁的符号语言,如果把“6排3号”简记为(6,3),那么3排6列如何表示?(5,2)又表示什么含义呢? 电影票上排和号的简单记法.(明晰确定平面上的点的位置可以借助一对有序实数.)师:现在我们把自己手中的电影票的排数和号数,用上面的方法记下来写在电影票的右下角,同桌检查.用简记的方法制作电影票.(前面的活动是根据排数和号数找座位,每一个数据完整的电影票都对应着一个唯一的座位,现在的活动是根据座位写出排数与号数,每一个座位也都对应着唯一的一种写法,这是互逆过程,从两个角度说明确定平面位置的方法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师:座位号记作(4,5)和(5,4)的同学请站起来,观察这两个座位号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数字相同,顺序不同)它们表示位置相同吗? 师:这又说明了什么呢?(a,b)与(b,a)表示的位置不同.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就不同.师:由刚才在电影票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我们讨论两个有关的问题.议一议:

①在电影院(教室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它们各起什么作用?(2个,一个确定排,一个确定列.)师:每个同学把问题(1)认真默读3—4遍,看谁能在这句话中发现问题?(引导发现“一般”一词隐含的问题)此处引导有些牵强,必要性不是太大.自主归纳:

由此可知:在电影院、教室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两个数据,一个确定排,一个确定列.(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重复,关键知识点多次重复,让学生第一次接触都能透彻理解、掌握,即使程度较差的学生有了这样几次反复,也掌握的差不多了.但是这一部分占用时间较长.)议一议:

②在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谁先知道

师:好,有了这些确定位置的不同方法,我们共同阅读课本P54例题: 例题讲解(屏幕显示示意图)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潜艇来说:

①北偏东40°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②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20nmile处的敌舰有几艘? ③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个人思考,把答案用简洁的语言写在练习本上)解: ①对我方潜艇来说,北偏东40°方向上有两个目标:敌舰B和小岛.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知道敌舰B距我方潜艇的距离.②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20nmile处的敌舰有两艘:敌舰A和敌舰C.③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两个数据:距离和方位角.【问题引申】

师: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确定目标的方法,认真读图,从图中我们还能获得那些信息?

确定目标的方法:方位角、距离.(此处能再延伸一下:知道物体的位置,可以用距离和方位角两个数据表示,那么能否根据距离和方位角确定物体的位置呢?其好处是在活动结束后,又提出能否利用已知方法解决现有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多样化.)师:细心的同学们,老师相信这次海战由我们来指挥,一定能打 一场漂亮的攻击战.祝贺大家!

三、课堂练习唐山大地震资料

据新华社报道: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0分,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吉祥路一带,即北纬39°38′东经118°11′,在这次地震中有24万人丧生,是有史以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特大灾难之一.(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是的,这次灾难已被记入20世纪百年特大灾难之一,穿越时空的遂道,我们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呢?

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要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唐山灾区送去救灾物资,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唐山的位置吗? 找一找:

震中位于北纬39°38′,东经118°11′,你能在地图上找出震中的大致位置吗?(指名到屏幕前指出唐山位置)(学生参与课堂.)师:你能说一说是怎么找的吗?(在此基础上若能加上一个游戏:“说城市找位置”,由城市用经纬度表示和知道经纬度说出城市,会让学生更大范围地参与课堂,再次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归纳

由此可知,在地图上我们确定城市的位置可用经线和纬线.想一想:

问题1: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经纬线确定位置的方法?(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2:地图上的“经、纬线”城市中的“街和路”、电影院中的“排和列”,可以看作数学中的什么几何图形? 答:都可以看作数学中的线.问题3:我们要确定的位置看作点,地图上的“经、纬线”城市中的 “街和路”、电影院中的“排和列”看作数学中的线,这两条线和我们找的点有什么关系?

答:这两条线与线相交得到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找的位置点.四、小结 今天我学到了:

①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a和b.记作(a,b)②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有:

1、方位距离定位:方位角和距离

(准确定位)

2、线定位:经线与纬线

(准确定位)

3、区域定位:区域与区域

(近似定位)(不论哪种方法,都需要两个有顺序的数据,都是用数据表示图上的位置,这也体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五、布置作业

基础练习:课本P56随堂练习P57习题3.1.拓展练习:假如电影院是两层,上、下都有座位,你该如何确定一个座位呢?由此想一想,要想在空间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些 数据?为什么?(作业应有层次性,有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这样 就使作业具有开放性和对课堂知识的拓展 性,同时又体现了实践性.)

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1.古诗三首_教学设计_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认识“朗”等10个生字;会写“另”等9个字。

2.理解课文,了解科学家的真正目的,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用具

PPT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教师边演示(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投入石子)边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放进一颗石子,水就会怎样?

2.教师:如果我放进一条金鱼,水却不会漫出来,为什么?请读课文,找答案。3.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

1.教师出示要求。

(1)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掌握它们。(2)读一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思考: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为什么又笑了?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1)教师随意地抽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学生正音。(2)课件出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在朗读中巩固生字。

(3)教师再次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学案

一)

1.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1)选择喜欢的方式

合作朗读,读错的地方 用标记标出,互助互纠。(2)交流思

考结果。2.展示读书成果:

(1)学生做小老师带同学读易错的字词和句子。

(2)交流课始疑问,在教师的组织下朗读相关句段,识字解

词。

3.交流读文收获: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二)

1.全班交流,说说自己遇到的最难记的生字,再说说自己

的好办法:如编字谜识记(“拐”的另一半就是“另”),新旧

生字对比法识记(林——琳),换偏旁识记(洪--哄),用形声字造字规律识记(提——题)等。

2.在教师的组织下按类观察,寻找规律,提示注意点:

(1)小组合作: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说说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全班交流,观察教师演示。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评。

三、自主写字,学习书写(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教师出示要求书写的9个生字。

3.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4.教师应学生要求范写其中两个字。如“朗”字左边不

是“良”;“喝”字右下里面是“人”。

5.指导按类观察汉字,找规律,想想怎样写才漂亮。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

1.聊聊故事中的人物,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动手实践的经历,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

手。

课堂小结

立足于二年级的年段特点以及文本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除了做好低年段教学的重中之重——利用多种识字途径和识字方法落实识字教学外,就是引导学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探究人物的心理,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体会话中之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从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提高朗读能力,发展语言表达。

课后习题 1.我会读,我会连。

yī

伊 lǎnɡ

娜 nà

2.按课文内容给句子排排队,再连起来读一读。

()伊琳娜发现朗志万的问题错了,便去质问朗志万。()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伊琳娜觉得大家说的都不对,妈妈让她动手做做看。

3.我是小小书法家。(抄写生字)4.你觉得伊琳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人物的语言,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动作,添上合适的提示语。(1)一个小朋友_________地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2)另一个小朋友_________地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6.展开想象,此时的伊琳娜是怎么想的,她会怎么说?试着选择一种提示接着写。

(1)伊琳娜终于明白朗志万的用心,她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您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伊琳娜十分感谢朗志万的“哄骗”,笑着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伊琳娜低下头来,不好意思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想故事中的人物说一说,我最欣赏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动手做做看 郎志万------提出问题,结论错误

课时1-数轴_教学设计_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1、认识数轴,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2、能在数轴上用点表示相应的正、负数的位置。

3、能按要求画数轴。

2.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按照要求画出需要的数轴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P12数射线。

1.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数射线,说说数射线由什么组成?在这条数射线上最小的数是几?

2.在数射线上找出下列正数。

3.5、7。

小结:像这条从0出发沿正方向延长的射线,我们可以称它为数射线。正数都可以用数射线上“0”点右边的点表示出来。

二、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 1.揭示课题。师:从数射线上的“0”点出发,向相反方向(左)延长,它就会变成一条“数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轴》。

相同:箭头、数、单位长度。

不同:数射线上只有正数、数轴上有负数,它们以0作分界点。数射线是一条射线,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都能延长。

小结:数轴上的箭头表示方向;相邻两数之间的距离称为1个单位长度,任何两相邻数之间的单位长度都相等;0作为正数与负数的点的分界点,0点也就是原点。向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叫做数轴。

(二)探究二 学习数轴的画法。

(1)画一条直线(一边画水平位置的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原点。(2)规定一个方向(一般取从左往右的方向)为正方向,用箭头表示,那么相反方向就是负方向。

(3)再选取适合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

1、-

2、-

3、„„。

学生看书自学数轴的画法,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示范学习画数轴。(4)说说画数轴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一个不能少,注意每个单位长度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三)探究三:正负数离原点的距离 +

1、+

2、-

1、-

2、„离原点的距离

(1)+1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在图中表示那一段? +2在原点的右边,离开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在图中表示那一段?-

1、-

2、这两个点分别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2)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1与-1两个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离原点的距离相等,都是一个单位长度,„

(3)跟进练习: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数,他们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

3、-

4、+

5、-3.5、+3.5 小结:所有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右边,所有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左边。(4)在这条数轴上找得到-10吗?怎样找到这个点?(延长数轴)在数轴上,还有哪个点的距离与它相等?

(5)任何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3.5和+3.5分别在原点的两边,它们离开原点都是3.5个单位长度,原点是表示正数与负数的点的分界点。

三、课内练习: 1.试一试/1

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表示-6.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表示+1.5的点在原点的()边,离开原点()个单位长度。2.试一试/2 在数轴上找出表示-4,+3,-1,+5,-6的点,并分别用字母A、B、C、D、E表示。

师:说说-1.5在哪里?-3.5在哪里?分别用字母F、G表示。

小结:在找这些数的时候,先确定它在原点的左边还是右边,然后再确定它离开原点有多少个单位长度。3.试一试/3 写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4.判断题:

(1)所有的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相对应的点。

()(2)原点左边的数都是正数,右边的数都是负数。

()(3)离开原点5个单位长度的数就是+5。

()(4)一个数离开原点的单位长度越多,这个数就越大。

()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数轴有哪几部分组成?画数轴时要注意什么?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1、画出一条数轴

2、在数轴上找到表示+

2、-

1.古诗三首_教学设计_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海啸、倒灌、风调雨顺、起色、歉收、猖獗、显而易见、规律”等词语。

2、在默读中思考,理解课文所介绍的几种事物间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了解阅读常识性说明文的一般步骤,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

4、初步了解世上万物之间存在着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懂得研究事物之间联系,掌握并遵循其规律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所介绍的几种事物间联系,能区分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学习以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2、认识阅读常识性说明文的一般步骤,初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蛇与庄稼

(1)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

(2)“与”这个字的笔顺常有同学写颠倒了,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师范写“与”字。

(3)“与”在这里就像一座桥,连接着“蛇”和“庄稼”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它俩之间会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就是第17课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进入, 了解内容。

1、预习成果反馈:事物之间存在着哪两种联系?指读所划句子并交流。出示: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除了这样简单的联系以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

板书:简单联系

复杂联系

2、事物之间存在着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课文分别举了哪些相关例子呢?老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分别用圆括号和方括号找出能体现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的例子。

学思考:这些复杂联系分别说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3、交流能体现简单联系的例子。(1)读句交流,板书示意图:

下雨 如:天————地湿

(2)不看书,根据示意图介绍这些事物间的简单联系。

(3)小结:这些联系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这就叫——(显而易见)。板书:显而易见

读好词语。

4、交流能体现复杂联系的事例,分别请三位同学读有关事例,其余同学思考:这些复杂联系分别说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课文分别写了蛇和庄稼, 猫和苜蓿, 吐痰和肺结核病之间的复杂联系。)板书:蛇——庄稼

猫——苜蓿

吐痰—— 肺结核病

5、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复杂联系呢?我们细读课文, 进行学习。

三、抓住事例, 细读课文。

(一)学习事例一。

1、事例一,可以分为两层,上一层写事情,下一层讲道理。默读第1节并用“/”给事例一分层。

(第1到第6句为第一层, 第7到11句为第二层。)预设:第7句话到底该归为哪一层?要联系上下文, 看看这句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大家一起读第7句, 这一节剩下的内容, 男生读上文, 女生读下文。

(这句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分在下面一层里。)

2、第一层主要写了这件事情。其中,有这么两句句子,出示: 大家觉得很奇怪。

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

这两句句子中有一个相同的词语, 是——(奇怪)。这两个“奇怪”所指的对象各不相同, 所以它们的含义也不同。

(1)课文中究竟是指什么奇怪呢?让我们来读课文。引读事例一第一层:大家觉得什么很奇怪呢?—— 后来,老农们想出了什么奇怪的办法?——

(2)为什么说它们很奇怪呢?再读刚才所读的内容, 试用“按理说„„可是„„所以„„”这么说一说, 可以四人一组进行准备。集体交流:

l 按理说风调雨顺, 庄稼就能长得好,应该可以得到大丰收, 可是事实上庄稼收成仍旧不好,所以人们觉得奇怪。)穿插学习:这里“ 风调雨顺”是什么意思?

出示:风调雨顺——调:①配合得均匀合适

②调解

③挑拨。顺:①顺从

②适合③沿着

“ 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顺”:适合;“ 风调雨顺”就是指风和雨适合庄稼的生长。知道了这两个“ 奇怪”所指的对象及原因各不相同后, 老师给出五个词语, 你能根据两个“ 奇怪”的不同含义给句子换个词吗? 出示:纳闷

惊奇

疑惑

古怪

特别(第一个“奇怪”可以换成“纳闷”和“ 疑惑”。第二个“奇怪”可以换成“ 特别”。)3“把蛇放入田里”, 老农想出的这个办法虽奇怪, 却很有成效。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再请你读读课文, 就能明白这个科学道理了。默读第二层, 找出蕴含的科学道理, 然后按下面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自己小声说一说。出示:

因为没有了吃田鼠的蛇,所以

。因为

,所以 庄稼歉收了

。因为有了吃田鼠的蛇,所以。

因为,所以

。(3)通过交流,师随机完成示意图:

小结:看,蛇与庄稼之间通过田鼠的作用发生了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搞明白的,蛇与庄稼之间联系是一种间接的联系。难怪大家会对洪水过后出现的这种现象感到不理解,对老农所采用的方法感到很奇怪。(4)刚才, 我们说直接联系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间接联系是怎样的?与“显”相反是——(隐);与“易”相反是——(难)。所以间接联系是——(隐而难见)的联系。随机板书:隐而难见

(5)用因果句式说了蛇与庄稼之间的复杂联系。现在, 谁能看着示意图, 用这样的句式再来说说!出示句式:

小结:总之,蛇能捕捉糟蹋庄稼的田鼠, 因而能保护庄稼。

课堂小结

四、小结复习

1、齐读课文第一小节。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例:发生(海嘨)淹没()

获得(糟蹋()

掌握(例:粮食(丰收)()猖獗

(()倒灌

(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

正确抄、默下列词语:

海啸

倒灌

风调雨顺

起色

显而易见

复杂

规律)))歉收)密切 糟蹋

1.古诗三首_教学设计_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生字,读准 “磨”等字的字音,结合语境辨别“清亮”和“清脆”的意思;积累“漂浮、清脆、疲劳、忧愁、汇合、五颜六色”等词语,区别“漂、游、跑”的不同用法,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2、能根据要求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读通课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溪流活泼欢快,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品性,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要求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利用查阅工具书区分“清凉”与“清脆”的意思。启发学生说说句中为什么使用不同的动词,能区别“漂、游、跑”的意义。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春天来了,积雪消融,雪水汇成清澈的小溪淙淙地流着。溪水潺潺,他到底在唱什么呢?有一位“童话爷爷”写了一篇童话《小溪流的歌》,(板书课题)告诉了我们。

2、指导读好课题。(声音清脆、响亮)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预习小菜单”。

(1)轻声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学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2)小溪流的声音是怎样的?

(3)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溪流向前奔流的句子,反复朗读,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学。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学生读词语、词组。(媒体出示)

①漂浮

清脆

疲劳

疲倦

忧愁

狭长

拐弯

汇合

②五颜六色的卵石

巨大的石块

清脆的回声

狭长的山谷

枯黄的小草

茫茫的海洋(2)小溪流的声音是怎样的?

结合预习情况,出示有关句子“他用清亮的嗓子歌唱,山谷里不断响着的回声也是清脆的,叫人听了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区别“清亮”和“清脆”的不同意义。

清亮——形容小溪流本来的声音,侧重说明十分响亮。清脆——形容小溪流在山谷里的回声,侧重说明悦耳动听。

(3)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溪流向前奔流的句子,反复朗读,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交流划出的句子,指导朗读:

一条快活的小溪流唱着歌,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小溪流笑着往前跑。

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渐渐地,又有许多别的小溪流来跟他汇合。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根据回答板书: 小河 大江 海洋

三、研读课文 学习1——2小节。

(1)同桌互读,讨论:从这两小节中你觉得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怎样的歌? 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活泼快乐的歌。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 从“打招呼”感受小溪流的热情、友善。

从四个“一会儿”中感受小溪流的活泼、顽皮的性格。

“拍拍(石卵)”、“摸摸(小草)”与“挠挠(小蝌蚪)”写出了小溪流的快乐。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快乐”的语气。

(4)有感情地朗读1——2小节,进一步感受小溪流唱的是活泼欢快的歌。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1、想一想,带点的词语能否改成括号里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句中所用的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溪流笑着往前跑。(漂、游)

小树叶不怕痒,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跑、游)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跑、漂)

请学生分别朗读描写小溪流、小树叶、小蝌蚪的句子,想象有趣的情景。

2、填合适的词。()的小溪

()的卵石

()的山谷

()的回声

()的嗓子

()地奔流

课后习题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形近字组词。

漂()

泼(飘()

拔()

耍()

要()

峡()

1.古诗三首_教学设计_教案 篇9

1.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组成、国家。2.马六甲海峡的认识。

3、认识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组成、国家 难点:马六甲海峡位置重要性的认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东南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

两年前的3月,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到现在,两年过后,这件事情,仍然谜雾重重,事情真相,仍然无法得知,大家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马航失联事件

马航失联事件就发生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出示相关地图图片,东南亚南海)。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发生事件的飞机马航,是什么国家? 事件的“参与者”,除了马来西亚外,还有其他什么国家? 今天我们就学习了解东南亚。第二节 东南亚

二、新课讲解: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板书)

1、位置: 出示PPT:

在世界地图中,找出东南亚的位置。世界地图中,指出东南亚的国家。指出东南亚四周的海洋或大洲。

总结:位于亚洲东南部,大部分位于23.5°N~10°S之间的热带,东面是太平洋、西面是印度洋,北面是亚洲,南面大洋洲,位于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十分重要。

2、组成和国家: 出示地图,问:

东南亚基本可以看做两大部分组成,大家说,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东南亚的国家有哪些? 学生说出并指出: 总结:

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新加坡 马来群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 东帝文 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上都有的:马来西亚

3、马六甲海峡

出示马六甲海峡地图的PPT:学生从书上找出描述马六甲海峡的文字(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马六甲海峡” 如果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航行路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不提非洲到欧洲、欧洲和美洲?

活动:P23页活动

1、(3)中指出半岛属于中南半岛

出示PPT,学生连线,指出国家的领土有不同类型。

2、通过活动2学生体验马六甲海峡对海上运输的影响。

地理填充图册:12页1、2题,13页2题,3题。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热带气候类型和分布

出示PPT,问:东南亚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哪里?

出示PPT,问,这两种气候有什么特点?高温多雨,一个降水均匀,一个集中。都有利于农业生产。

出示PPT,对气候类型分布、特点的总结: 热带气候,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2、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说出东南亚的农作物: 水稻、天然橡胶、椰子、棕榈、蕉麻等。

学生看书24页

图7.24,找出主要农作物分布。出示ppT,给出表格总结:

3、总结 :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生产部门,分析农业特点,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河流)等因素。

我们在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时侯,要关注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活动: P25活动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0

主备:牛丽 万慧芳 实验小学 修订:王巧玲 刘建霞 教研室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还有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三首诗词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独坐敬亭山》表现了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怀才不遇,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学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策略和手段

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运用形象思维,结合注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作者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是这条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熠熠光辉。唐代诗人更是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被世人称为“诗仙”,知道他是谁吗?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对李白的了解,教师补充。

3.你会背李白的哪些古诗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如:《赠汪伦》写的是珍视友情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寄情山水、浪漫悠闲的……)

4.这节课我们要学他写的《独坐敬亭山》,从中我们又可以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看到一位不一样的李白。

5.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1)简介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江南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

6.师:要想学好这首诗,我们需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呢?出示学习目标,指名生读。

二、诵读感知,领悟诗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学习生字“亭”。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

2.再读诗歌,借助注释,领悟诗文大意。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住“尽”“闲”等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抓住“厌”字理解诗句意思: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4.配乐,教师范读,指名生读,再齐读,深入理解。

三、品读感受,体会诗情

1.再读诗句,说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品读一、二句,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感受“孤独”。(1)出示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教师点拨:前两句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孤独之感。“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动”中有“静”,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3.品读三、四句,感受诗人“不独”(1)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2)教师点拨: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寂寞……)对这个孤独寂寞,与山惜惜相怜的李白。

4.有感情吟诵《独坐敬亭山》。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指名背诵《独坐敬亭山》。听写“亭”字。2.说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3.写话练习。(选做)

4.总结: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

2.搜集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与山的相知相悦”。板书设计

鸟飞尽 云独去

孤独寂寞 独坐敬亭山

与山相知相悦

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通过课前搜集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3.接下来我们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古诗。出示学习目标,生读。

二、诵读感知,领悟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听录音,再次感知洞庭湖的美。

2.自学“庭、潭、螺”三个生字。

3.再读,借助注释,想象当时的情境,理解诗句,不懂的做记号。

4.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体现了洞庭湖宁静、柔和的美。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

(3)诗文大意: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5.有感情地朗读,领悟诗文大意。

三、品读感受,体会诗情

1.品读诗句,体会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2.再次有感情地吟诵《望洞庭》,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2.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选做)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听写《望洞庭》。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板书设计 湖月 相和

洞庭秋色 潭面 如镜 和谐宁静

望洞庭 热爱 赞美

洞庭山水 山水 青翠

君山 青螺 山水相称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导入: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是一首词,你们对词了解吗?生说,师补充。简介词的常识。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今河南郑州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创作背景: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3.让我们明确学习目标,用心学习这首词吧!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1.自读《忆江南》,学习生字“谙”。(同桌互查,订正读错的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3.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说说词句的意思,也可小组交流、补充。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引导学生理解准确“旧、曾、谙”的意思。“蓝”字是什么意思?“能不忆江南?”是什么句式?(生说,师点拨。)4.默读词句,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小组合作,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生想象)。指导朗读。

(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出示图片,句意。)

(3)“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背诵《忆江南》,并能想象所描绘的景色。2.古诗文中游名胜。(选做)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积累赞美祖国山河的词语。

2.了解并尝试背诵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板书设计

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 赞美 怀念

上一篇:3周年庆主持稿-新下一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