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同玉雕大师(精选4篇)
玉雕
玉,实际是优质的石。玉石的种类非常多,有白玉、黄玉、碧玉、翡翠及玛瑙、绿松石、芙蓉石等。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广受中国人尊重珍爱。自文明之始,以迄今日,无论中国文化经历过何等巨大的激汤,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仍是根深蒂固,玉雕艺术也绵延不绝。东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富魅力的一种,值得我们珍爱。“玉之美石”发扬我国玉文化!
北京玉雕的技艺源远流长,深厚精湛,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尤以俏色见长。我们在识别北京玉雕时,一般从玉雕的质地、色泽、雕工和纹理入手。首先北京玉雕的质地坚硬、晶莹细腻,而南派玉雕用的一般是软玉;其次北京玉雕色彩绚丽,玲珑剔透,南派的玉雕色彩柔和,第三,北京玉雕的雕刻十分注重造型,具有宫廷艺术的风格,而南派玉雕一般造型比较随意,风格比较粗犷。总之北京玉雕不仅色润形美,能保存千年万载,因此深受到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中国玉器的主要产地有北京、上海、广州、辽宁、江苏、新疆等地。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人一直把玉器看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古时的有钱人常随身佩带玉器。于是,一大批玉器艺人便云集在北京崇文门花市一带,北京就成为中国的玉器中心。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就显示了中国玉雕的高超技艺。
玉器行业是旧北京地位相对较高的行业,它的名手名家们很受人尊敬,艺人的报酬也较丰厚并被尊为“先生”。始今的玉器在创作风格上承袭了旧时的传统,北京玉器厂曾经雕制过一对火柴盒大小的“龙凤呈祥”佩,体积如此之小,还是精细地雕成了浮琢的龙、凤、蝴蝶、双喜等图案,于方寸之中感到了异常的深远。另一件杰作是“盗仙草”:白娘子红装素裹,于飞奔追逐之中口衔一株黑灵芝,令人叫绝的是,玉雕中的颜色全是利用玉石的原色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时期,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玉雕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玉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形式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仰绍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有了玉雕的鱼和龙。商代的殷墟文化中发现了绿松石和玛瑙等饰品。可见中国的玉石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新石器时代 简单玉雕时期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出土文物有两枚绿松石鱼形饰物;新沂市出土有绿松坠、绿松石蝉与蛙等工艺品;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有硝玉、绿松石、玛瑙等饰品,在郑州有一枚阴雕弦纹骨质指环是最古老、最完美的戒指。较多的玉雕有玉斧、玉铲、玉刀,以生产工具为主;形态简单的玉壁、玉璜、玉珏、玉珠,以岫玉为主。
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于祭祀神灵的各类玉质的礼器和饰品,皆造型生动.商、周、春秋、战国--玉石工艺时期出现了祭天玉壁、祭地玉琮、传今玉圭、封官爵玉佩等,以玉佩出上较多,它属随身佩戴装饰玉品,亦属礼品。从新石器晚期的良诸文化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种类较多。商代出现了玉鸟佩、人首佩、人洛佩等。玉璜是一种弓形弧状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琐的造型优美,如春秋白玉龙纹璜、战国黄玉龙首璜。
汉唐时期,玉雕作为装饰品成为民间和宫廷都喜爱的工艺品,玉雕装饰盛行期河南独山玉始采于西汉,土地文物证实辽宁峭岩玉属于装饰品的主要玉料。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的出现就是例证,金缕玉衣是2 000片岫岩玉联缀而成,汉代咸阳出土的“汉玉马”也是一件珍品。今安徽无长市出土的汉代环状玉龙首尾相连卷曲如环,径x厚=5x0.5cm,还有大小各异的玉壁,其中较大者有青玉壁,径 x厚 =23 x0.5 c m,雕工精湛;牙壁乳白色,径x厚=9 xo.5 c m,玲巧可爱。宋元时期,玉雕工艺得到了重视和高速发展,宫廷中的玉院专门为雕琢玉器而设立。福建的寿山石雕在当时的创作量很大,其价值也被朝廷认识到。明清时期是玉雕发展的鼎盛阶段,苏州以玉雕雕刻精巧而闻名于世,宫廷大量使用玉器作为装饰和使用器物及把玩的对象。雕刻工艺更加丰富,出现了圆雕等精致的工艺品,有代表性「大禹治水图玉山子」是世界上最大玉件之一。
宋、元时代--玉雕飞跃发展期玉雕工艺已达到质的飞跃,宫廷中设有“玉院”,已有浅磨深琢,浮雕圆刻。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在开国大典宴请群臣盛酒用的“渎山大玉海”,就是一件巨型玉雕品。用新疆和田整块大玉经5年雕琢而成,重 1750kg,可储酒 3 0余担。除大型玉雕外,中小型玉雕很多,如元朝青石玉虎鹿鹰佩等。福建寿山石1500年前被作为雕刻石,南宋时,已大规模开采,到元朝价值倍增,属玉雕主材料。明、清时代--玉雕鼎盛期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有良玉虽集京城,工巧则推苏州。明代苏州玉雕艺人陆子冈最有名,发展了“刀刻法以及”连环会“制作工艺,创造了各种阴阳浮雕于一体的玉雕工艺制品,得到朝廷的赏识,至今仿者不断,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清代玉雕工艺已达到高峰,宫廷设有玉器造办处,督办玉料,宫廷中御用玉器极多。最有代表性”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巨作,是世界上最大玉件之一,是我国古代玉雕之王,高
2.24米,径长帕厘米,重8吨。小型玉件不胜枚举,如明代的青玉蓬生贵子佩、清代的嵌宝石点翠管,民间广为流传。雕刻精美,玉质上乘。
玉因其原料珍贵,雕琢技术要求高而被视为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的礼器。四川金沙遗址就出土了具有4,000年历史的精美绝伦的玉琮。
其作品题材广泛,构思新颖独到,人物造型优美传神,艺术手法多样,尤其擅长水晶雕刻,被誉为“中国水晶雕刻第一人”。他在国内首创变单层静态为双层转动的艺术手法,作品《悟道》《千手千眼观音》获得中国玉石雕刻最高奖“天工杯”金奖,作品《大威德力士名王》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水晶作品《三教九流图》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作为国礼赠送俄罗斯总统普京。
此作品利用独山玉色彩多样的特质,将“道”、“老子”、“道德经”等一些列悟道的元素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品俏色施艺,虚实结合,写意写实相得益彰,塑造了一幅主题分明又突显空灵的画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万物皆有道,得道即得其妙,正如创作者本人仵应汶所言:“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创作的源头,从小我就特别喜欢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天上变化的云,雨天落在池塘里的雨滴等。这些事物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我创作的新门面,虽然它不是我创作的最直接的素材,但它的自然规律在时刻提醒我,道法自然是所有艺术追求的不二法门。”
这件作品将水晶的材质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外部的精致雕刻和水晶内部内含物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立体视觉效果。水晶材质的通透和内含物的衬托,使作品既飘逸又厚重。何为极乐?极乐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也就是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国净土,《阿弥陀经》曰:“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静观此水晶极乐图,平静的极乐图景自然由心底升起,令人感动。
大威德金刚又称大威德怖畏金刚,是密宗本尊之一,曾降服死神阎魔天,因此其名字的含义就是“死亡的征服者”。密宗典籍中说:“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藏密认为其是文殊菩萨的愤怒相,各派均修其法。
作品利用水晶的特质,凸显了大威德的威严和神秘,具有藏传佛教塑像的特色,工艺上十分精美,整件作品浑然一体,充满气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大威德金刚又称大威德怖畏金刚,是密宗本尊之一,曾降服死神阎魔天,因此其名字的含义就是“死亡的征服者”。密宗典籍中说:“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藏密认为其是文殊菩萨的愤怒相,各派均修其法。
作品利用水晶的特质,凸显了大威德的威严和神秘,具有藏传佛教塑像的特色,工艺上十分精美,整件作品浑然一体,充满气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去年6月,作为上海市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的《汲古开今---刘忠荣玉牌艺术文献展》在美院献演,一份至今珍藏完好的俞春山校长签署的毕业证书赫然在目,人们欣喜地了解到这位德才兼备的玉雕大师原来还是上一世纪80年代上海市工艺美校的毕业生。
刘忠荣至今还保存着自己当年“实用美术”专业毕业答辩时的提纲。有感于“不少玉雕专著,往往很多是论古不道今”,他罗列了自己在以下六个方面的思索:1、深入理解传统玉雕相应的时代风格;2、现代人们对这一古老艺术新的需求点;3、别类艺术样式的有机借鉴;4、现今机械工艺改革后给玉雕制作带来的表现空间;5、个人风格问题;6、市场问题。
提纲里这样综述:“以上所列举的诸多问题,我认为是我们当代玉雕工作者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应及早对待的问题。我提出这些迫切的问题,可以讲只是一个问题,即倍加呵护地去抚慰这朵祖国的艺术奇葩,那才是我们玉雕艺术工作者对玉雕事业的最大贡献,无愧于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要求,无愧于玉雕历史的将来。”
近30年岁月流逝,当年的美校学子如今已成为中国玉坛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所思考的问题却依然可以认为是需要继续深入解决的课题。这让我们对刘忠荣其人亦或是他所从事的事业,都会生出无穷的感慨来。
在刘忠荣尊以为师的著名画家萧海春的记忆中,刘忠荣是一个“矮个子、圆脸、一面孔和气的小伙子”。1972年,14岁的刘忠荣稚气未脱,被挑选招入上海玉雕厂工业中学学习。凭借科班经历和个人颖悟,1975年踏入工作岗位,即受业于“南玉一怪”刘纪松老艺人的门下。诚如萧海春老师所说“琢玉这行技术等级森严,如果没有对玉的天赋感受,是很难脱颖而出的。他很幸运,在进入行业时就跟随‘南玉一怪’刘纪松学艺。刘老在行业中被视为‘一怪’,是指他有几把‘绝刷子’。手工技艺讲究师承,行话说‘第一口吃的是谁的奶’”。能得一代宗师的言传身教,就可知晓刘忠荣不是凡胎。
其时,这位脾气古怪、技艺超群的老艺人已年逾古稀,破例接纳了这位不到20岁的徒弟,不用说,幸运之门已为刘忠荣敞开。刘忠荣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都泡在车间,潜心雕琢,钻研技术。刘纪松很喜欢刘忠荣这个徒弟,将平生经验和技巧悉数传授。逐渐的,通过努力,刘忠荣终于不负众望,技艺大进,两年后,《翡翠百佛钵》(图1)一鸣惊人,使其崭露头角,在赴东瀛的展览会上得到一片喝彩声,当即被日本国立横滨博物馆收为藏品。
至此,一颗“新星”灿然升起,刘忠荣一发不可收,迈出的步子更大更有力。1980年,《黑白玉调色器》在全国优秀作品质量鉴定会上获评器皿件之冠,以其罕见的工艺难度和制作上的创新,成为首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得主。紧接着,工艺精湛的《青玉兽面壶》(图2)又被评为国家级文物珍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1985年开始,刘忠荣连续三届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并成为“上海十大青年技术精英”之一。1989年,31岁的他评上高级技师职称,作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荣幸地被请进了中南海,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
60年代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海春先生是刘忠荣的前辈、学长,也是刘忠荣的恩师。早年,他在玉雕厂吹进了一股清新的设计之风,硕果累累。萧大师曾经对刘忠荣的玉艺有过这样一番评价:“在传统玉雕工艺领域里,那些秩序和戒律都会受到原料的制约。一般的艺人只能按照传统戒律来制作器物。高贵的器物,严苛的工艺限制,就是天才在那里也没有多少自由度。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的‘新星’一定是寥落晨星。绝品意识是它的潜规则,为获取其难以复制的绝品价值可以无视费用,为选择良材可以不计成本,匠人在导师的密授下,放手大干,施展才能去创造独一无二的绝品,让决出的胜者独占魁首。这种绝品的价值判断是清乾隆皇帝追求雅细风格、反对粗劣的审美趣味在‘扬帮’玉雕传统中的反映。刘忠荣在那个时代,在强大的国家体制的支持下,使玉雕工艺技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刘忠荣就是事实上那种产生绝世工艺美的代表。”
的确,正因为有这样一段不可多得的历练,才造就了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师。
上一世纪90年代的上海,改革开放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活跃,一种强烈的时代变化让刘忠荣下决心离开体制闯荡一番。他提前两年与单位打招呼,自己准备离职。其时正值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上海有两个名额,玉雕厂准备推荐刘忠荣,刘忠荣表示放弃。他说:“我就要离开玉雕厂了,这个荣誉我不应该占用”。玉雕厂领导为他好,对他说:“要是出了单位,有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评了”。刘忠荣想得很明白:“有得必有失”。
刘忠荣回忆当年的抉择时说:“我对自己有个计划,三年、五年、十年,做什么,怎么做。个人的计划还必须和国家的发展挂钩,我要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前提是要顺势而为。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刘忠荣说,当时离开玉雕厂是“形势逼人”。今天来看,最“逼人”的应是刘忠荣内心渴望突破的强烈愿望。
当他放下许多光鲜的头衔,踌躇满志地离开游刃有余的炉瓶车间时,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将自己“清零”,在茫茫的赶潮人流中寻觅新的方位。
曾经让他辉煌的炉瓶工艺受到现实的材料挑战, 他必须重起炉灶。在研读白玉的过程中,他将视点放在了玉牌。4厘米×6厘米尺寸的牌子,剔地阳文的浮雕形式成为刘忠荣“下注”的首选。
nlc202309012325
“玉牌”可归入“玉佩饰”,古已有之。史上由嘉靖、万历年间的陆子冈创制的“子冈牌”,更具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名闻朝野”,其价“倍于常玉”,更使陆子冈“能与士大夫抗礼”。小块玉料投入小,回收方便,自己擅长的炉瓶“了面”工艺才能可在方寸玉牌上尽情施展。于是,玉牌遂成刘忠荣创业平台的一块基石。
“我不是陆子冈,我是刘忠荣。”玉牌的现代转换和创新绝非一日之功。刘忠荣为此下了狠劲,他用爱玉的热情和玩玉的心态,汲古开新,戛戛独造,将当代中国玉牌艺术推到全新高度。
“六面围雕”,是玉牌从未有过的尝试。传统的子冈牌,平板方正,厚度只有零点几厘米,刘忠荣从厚度着手,从“抛线”、“抛面”、“两面抛”、“上下抛”等处理手法上下工夫,一改玉牌规正单一的程式,向多样化转换,加强厚度,从1厘米到1.2厘米,有时甚至加厚到2.5厘米。这种新款的玉牌样式打破了常规,无论观感还是手感,都呈现多维变化,给藏家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图3)。
工艺大师对材质的理解着眼于物的特性,不是动用概念,而是探入内里。刘忠荣有大智慧,他把玉视为可以与之对话的生命体,将心思花在读玉,亦即对物性的感悟上。为了成就一件精品,绝不轻易动手,很多时候一块料会放上1到2年。他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感觉去触碰、体悟物性的奥秘,反复摩挲于股掌之间,以严苛的功夫将作品做到极致。为了防止电脑三维技术复刻他的作品,他施展了具有深厚功力的“了面”工艺,不惜采用阳雕、阴雕、浮雕、围雕、薄地阳文、陷地深刻、阴刻等多种技巧的复合运用,有的还在局部的细节上采用透镂雕法。
刘忠荣对于线条运用和层次处理的精到与娴熟,可以说无出其右。不论是直线、弧线,都显出“挺”、“劲”之势,跟脚处从不拖泥带水,利落干净;浮雕层次的掌控更是精妙绝伦,在一块小小玉牌上,最高最低点之间微小的距离上,他可以做出常人难于企及的丰富层次,无论人物、动物、花草、山水、物体,刘忠荣在设计上都能精准地把控结构体积,采取抛面多重组合,使他的作品在立体感中,有一种温厚、顺畅、柔雅的光彩,叠加的山水景物互为契合,层次丰满,令把玩者叹赏不已(图4)。
刘忠荣所具有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贯穿在他40年的从艺生涯中。去年,刘忠荣玉牌艺术文献展以提纲挈领的学术梳理和独到的展陈方式呈现刘忠荣大师在玉牌创作实践中承续传统的变革和创新。18件经典力作及与大师作品相关的珍贵文本、创作原稿、工艺流程、传承谱系、出版物、专利证书、宣传品等首次走进美术院校,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北京、新疆、扬州、苏州等地圈内外人士闻讯前来,人们在艺术与学术的校园语境中,近距离地感受大师精神和风采。在此期间还举行了大师与大学生的对话和专题学术研讨会。
一如他自己对玉的珍惜和执著,刘忠荣一路走来,抱有深深的感恩。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这一辈子是幸运的。在我们之前的三代人,师傅、师爷、师爷的师傅,他们留下来的只是一个名字,作品都已卖掉或者散失了。他们那几辈,玉雕制作都是作坊型的,雕玉的人无非是为了换来一口饭养家糊口。传承到我这辈,就希望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东西。
刘忠荣常说:“拿出成绩来,这是最要紧的。”他是玉雕界成功的一个符号。他的成功不仅体现于工艺上的天赋,也包括了他在创新、市场、品牌、知识产权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诸多建树。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中国玉雕这笔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新的时代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55年前,美校即开设玉雕专业,55年后的现在,玉雕依然作为重点专业建设和打造。饶有意味的是,刘忠荣这位有着美校毕业文凭的学长,今天已从姜鸣院长手中接过了“特聘教授”的聘书(图5)。
在美院前行的路上,刘忠荣和我们在一起。
大师这样说:
我好像是为玉而生的,心里一直有一种使命感。我特别喜欢玉, 用所有的感情来倾注。在我眼里,玉是有生命的,我和玉,是生命和生命之间的对话(图6、7)。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激情,主动出击,你才能把事做好。我在创作的时候,不断有兴奋点,不断激励自己,有兴奋点,才有好作品出来。做完东西需要回味,你不回味,那你只是为做而做。如果你沉静下来思考,那么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你就是一个真正做事的人。
我这个人好斗,但不是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斗,我只是技术上的斗。别人不能做的,我来做。这不是得罪人,就算得罪人,我也无所谓。绝不用“别人做不了,我也可以做不到”来宽慰自己,而是付出代价,一定要做到最好。
我对牌子最大的突破和贡献是:全方位地围雕。和旧的牌子相比,基本的因素都在,图开始变了,形开始变了,整个构图开始连贯了。这也是形势逼人的结果。比如说电脑模仿太多,迫使你要防止别人的模仿。基本上我做出的牌子都是围雕,整个牌面是有抛面的,整个画面是有张力的,有想象空间,让人把玩时感觉好。但是不仅仅是感觉好,要让玩家心情好的时候把玩的感觉好,心情不好的时候把玩的感觉也好,这就需要做作品时给藏家留有一定的空间,这就是一个作品的深度。每个人的体会和经验都不一样。有些东西我特意留白,有些东西我特意精细,这就对大众的心情爱好有了一个选择的标本(图8)。
一个人做事要做正、做好,会碰到很多压力,也有很多人不会理解。我有我的原则,你要伤害我,我避开。我只能说:我认识你,谢谢你。
一个大师的含金量有多高,看你一生走过的路,明明白白,不需要有争议。你有多高,影子就有多长,真的是这样。所付出的代价根本看不出来。市场只看亮点,阳光对着大家,阴暗对着自己。
nlc202309012325
我对知识产权的主张在玉雕界算是开拓者,我希望能填补一个空白,并希望引发圈内人认识到这个潮流,有自我保护意识,也有为将来着想的远见,以此引领市场走向规范。版权这条路,现在走得很艰难,但是总有一天会变得顺畅。
当今艺术品(包括玉雕艺术品)领域中主流应该讲还是好的,但有些人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和名利,抄袭、剽窃、造假,样样都来,搞得市场混乱、人心浮躁,包括一些艺术家本身也不自律,不懂维权。艺术品必须要有它的唯一性。
一个人所选的路很重要。你从事哪一项工作,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你要问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艺无止境,我们要一步步来。我原先想的,我要在这个时代的这个圈子里做一个标杆。先是上海的标杆,然后是全国的标杆。无论是从现在的眼光看,还是从后代子孙来看,你都站在那个位置。你要做尖刀没问题,做标杆就不一样了。标杆竖在那里,所有人都关注着,你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一定要这样去做。
我们现在的人很浮躁,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好,做事情也不专心,这山望着那山高。在玉雕的艺术探索过程中,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捡芝麻丢西瓜,半途而弃。一个人的成功要抵挡外在的各色诱惑和干扰,是要付出几十倍的努力,而不可能有任何捷径。我已获得很多荣誉,也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别人称我为“大师”,是尊称,是代名词而已。我还是我,不会居功自傲。
人生也像时钟一样,到了子夜就要“从零开始”,只有归零,才会有新的周期与辉煌。把自己心灵里的一切清空,把已经拥有的一切剥除,一切归于零的心态。人最大的挑战是超越自己,无论何种境况,不断“归零”就是一种上升与提高,也是一种难得的积淀与涵养。能把自己“归零”,就海阔天空。
玉是沉静的,温润的,但时下的玉坛,似乎又太过喧嚣。刘忠荣很不情愿抛头露面,他喜欢静静地在工作台上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他有时也无法推脱一些热闹的场合,但更热爱热闹之外的独处。他明白商业逻辑,也知晓传播效能,只是愿意保持适当的距离。笔者和他有过一些推心置腹的交谈,深感这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大师,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真知灼见和默默的坚守,但需要人们耐心倾听与打捞。
2008年04月25日 15:31:13来源:科技日报
一个科学家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被后人超越,他的科学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院士就是这样的人。耄耋之年,他念兹在兹的依然是复合型创新人才(也就是涉及领域是否足够多,知识面是否足够宽)、领军人物的培养。而他自己的人生传奇,其实就是对于科学大师培养的最好注脚。
忘不了的求学岁月
钱学森不止一次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1923年至1929年,钱学森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那是一段令他最难忘的青春岁月。每天中午吃了饭,大家在教室里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不怕考试,不死记书本,玩得也很痛快,天黑才回家。
教几何的傅钟荪老师用古汉语自编讲义(这好像并不希奇,因为祖国古代也有几何学。可现在还能有几人能够做到呢?这又是为什么呢?),把道理讲得很透,常说:“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我们一直强调:道理是相通的)这使钱学森“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博物老师教给学生的“矿物硬度歌诀”,依序十种,合辙押韵:“滑、膏、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化学老师王鹤清启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只要跟老师说一声,不受课程科目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进出实验室(学校的首要特点就是自由,没有自由,没有学问!)。教生物的于君实老师常常带领他们去野外采集标本,教他们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非欧几里得几何、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化学以及中国的诗词、音乐、伦理学,学生饱览各种课外书籍。有些课程用英文授课,高中二年级就开设第二外语。除学英语外,钱学森选修了德语„„学生知识面广,求知欲强,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师生关系密切,息息相通。钱学森说:“我非常怀念母校,当时高中分文理科,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
转眼,时光又淌过七个春秋。在这期间,钱学森顺利地完成了上海交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1936年10月,他决定追随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冯·卡门教授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有人问:“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教授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这就叫自信,也是“大气”)钱学森后来说,这里的学习使自己“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全讲到了,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大开眼界。
加州理工学院校园弥漫着创新的学风,不同学术观点可以充分发表,学生可以向权威挑战(没有对权威的质疑,就永远没有创新)。一次,读博士的钱学森报告工作,有位闻名世界航空界的权威认为他讲错了,拍桌子瞪眼,斥责他胡闹。钱学森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老师发脾气,就不吵了(这就是修养),等气消了再说,于是告别了。这位科学家想想自己不对,第二天跑到钱学森工作的房间,立正,鞠躬,对他说:“昨天下午,你是正确的,我是错误的。”(《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同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钱学森回忆,“在这里,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钱学森与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火箭在当时还属于高科技的东西,大家把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没有冒险精神是不行的),因为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然而,正是钱学森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1945年,他已经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心念创新人才培养
回国后,钱学森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带领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如今,钱学森年事已高,但一直思考着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圈圈框框在妨碍着我们创新呀!我们的大学根本就不是大学,没半点大学的味道!完全像是教“八股”的“私塾”!)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曾和一位华裔教授聊天,他们都谈及:在中国,父母总关注孩子“考得如何”;在美国,父母却总是问“你在班里有没有提出什么冒尖的问题”,就是鼓励创造性思维,注重智能培养。在钱学森的中学时代,大家不讲究背书,谁要背书谁就没出息了;谁要是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晚上啃书本,让同学知道了,肯定会笑话他。(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除了准备考试就没有什么好学的了!悲哀呀!“相当的”悲哀!比较一下我们的自习室平常与考试前的状况就都明白了!)钱学森读大学时,研究应用力学,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这些应用数学家。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各贴海报讲座,结果是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争鸣的效用!我们容忍“不同”吗?)
“今天的大学,能做到这样吗?大家见面客客气气(更重要的是官本位,有谁向官僚挑战呢?),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刚刚过完96岁华诞的钱学森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这就是我们平时讲课时的“嫁接”,实现创新的基本方法之一)
常人看来与科学完全不搭界(在不同之处看到相同,在相同之处看到不同,就可能创新)的如音乐、绘画、摄影、文学等,却是如影相随地常伴左右,成了钱学森的终身爱好,并且有较高造诣。科学和艺术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就了他的事业、生活和人格。
钱学森对文艺的热爱得益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年轻时他就特别喜欢贝多芬的音乐,学过钢琴和管弦乐,对我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有极大兴趣(培养自己更多的兴趣吧——既有有助于我们创新,又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极有质量!)。高中时读理科,但也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舜学习绘画。大学期间,他参加了管乐队,吹小号。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物理学会、航空学会和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艺术与科学协会。数十年后,回忆往事,钱学森感慨万千:“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我们现在判别有用与无用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和专业直接相连!稍有远离,便认为无用,狭隘得很嘞!而这一点又成为我们学习什么的取舍标准,悲哀嘞!即使我们不想成为大家,也成为不了大家,像他们学习学习又有何妨呢?)然而,堪称科学和艺术完美联姻的,则是他与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的结合。因为父辈为世交,钱学森和蒋英自幼青梅竹马,都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开始了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此时的钱学森,则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1947年,他们在上海喜结良缘,结婚“信物”就是一架黑色三角钢琴,后来一直伴随着他们。
忆及往事,蒋英回味无穷:“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如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呀!诗要有哲理,音乐也一样要有哲理,才能千古流传),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即使在美国整整5年的软禁生活里,也常常是钱学森吹竖笛,蒋英弹吉他,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排遣孤独和烦闷。
回国后40多年,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总要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乐意把熟识的科技人员邀去欣赏。他说:“我在一件工作上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普遍联系!)。”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老总是自豪地对自己说:我是多么有福气啊!
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在人民大会堂授奖仪式上即兴演讲,他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每一个学科都其弊端,而多让自己多涉及一些领域,是避免这种局限的最好方法!)钱学森倡导“大成智慧学”,即集大成,得智慧。他借鉴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自然、军事等科技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等,也是两者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去学习,世界上没有所谓无用的知识。“师其意”——找到相通之处,指导实践,而不“泥其迹”——照搬照抄,害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