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实验室检查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病毒实验室检查(精选12篇)

病毒实验室检查 篇1

提起性病,应该很多人都熟悉,而且很多人都会害怕。特别是对于得过性病的患者来说,他们就深知性病给自己带来了多大的影响,所以治好后很多人心里仍然存在阴影。目前,危害人类最大的性病有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引起尖锐湿疣的病毒为人乳头瘤病毒(hpv)。现在好多医院都在做关于hpv的检测,那么hpv病毒到底怎么检查呢?下面,就由我院专家介绍一下hpv的检测方法:

1、dna检测

hpv的检查可以取病变组织或者局部组织粘液、分泌物进行dna检测。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对待检原始材料质量要求低等特点。该项技术已在医学领域以及在皮肤病检查中广泛应用。目前认为pcr技术是检测dna及分型的最好方法,是当今用于尖锐湿疣以及hpv感染诊断最常用的。

2、hpv抗体的检测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hpv感染的早期,由于感染时间短,hpv还未诱导出抗hpv抗体的产生,故在血清中可能检测不到抗hpv抗体。随着hpv感染时间的延长,hpv诱导产生了抗hpv抗体,故可检测到血清中抗hpv抗体。这表明抗体的出现发生在尖锐湿疣病期的晚些时候,同时抗体阳性也反映曾感染过这种病毒。到目前为此,尚不能用血清学方法对hpv感染进行确诊,因此血清中hpv抗体阳性的临床意义有待正确评价。

3、hpv抗原的检测

hpv感染人体表皮细胞后,在细胞内增殖合成衣壳蛋白而成为hpv抗原成分.免疫酶染色可检测感染组织细胞内的hpv抗原成分,以了解有无hpv感染。hpv抗原阳性对诊断hpv感染或尖锐湿疣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hpv抗原免疫组化方法只能确认细胞核的衣壳蛋白,而此衣壳蛋白仅出现在hpv生活周期中的一个阶段(在后期病毒颗粒中产生),病变程度不同抗原量表达也不同,同时,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病毒颗粒才出现阳性反应,此外,在制片过程中的处理也会使一些抗原丧失,故此法检出率较低,目前已很少应用。

病毒实验室检查 篇2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EB病毒,实验室检查

肺炎支原体感染和EB病毒感染属于儿科中常见的两种疾病。近年,两种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并常表现为合并感染,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和漏诊,实验室检查是应用于其合并感染的主要检查手段,并具有一定的价值[1]。本文就同期在我院治疗的91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1例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作为A组,23例单纯EB病毒感染的患儿作为B组,37例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作为C组。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系统的疾病,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诊断: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且MP-IgM和EBV-VCA-IgM均为阳性。A组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4±3.62)岁;B组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3±3.14)对;C组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4±4.21)岁,三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和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与清晨空腹时采取静脉血,用ELISA(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B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迈瑞BC55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试剂由迈瑞提供。血液涂片检查并计算异性淋巴细胞的比例(反复检查取最高值)、用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心肌酶谱和肝功能,试剂用广州标佳。分析比较三组患儿的检查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三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A组WBC、Hb、PLT和AL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LYM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注:A组与B组比较#P<0.05,A组与C组比较*P<0.05

2.2 三组心肌酶谱和肝功能比较

A组CK-MB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LDH、AST和ALT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注:A组与B组比较#P<0.05,A组与C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研究

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小儿中比较常见,多可引起神经、血液、泌尿、消化和循环系统等多系统的病变[2]。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黄向红和熊平[3]赞同免疫学说和细胞吸附损害学说,并认为肺炎支原体与心、肝、肾、肺、脑和平滑肌等存在共同抗原,这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易导致多器官损害的基础。EB病毒即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嗜淋巴细胞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据汪洋[4]报道,EB病毒感染在发展中国家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当某些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感染更易发生,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甚至可导致癌变的产生。由于肺炎支原体和EB病毒感染多发年龄想重叠,因此,临床上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合并EB病毒感染。胡洪波[5]等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具有肺外并发症发生率高,肝脏、心肌和血液系统损伤严重等特点,两种微生物感染相互作用,导致疾病进一步进展,从而使实验室检查改变更为明显。

3.2 实验室检查特点研究

本文将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作为A组,单纯EB病毒感染的患儿作为B组,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作为C组,对三组的实验室特点进行研究,研究中,在血常规方面,A组WBC、Hb、PLT和AL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LYM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与B组差异不明显(P>0.05),表明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血液成分改变更为明显,加重炎症反应,另外,合并EB病毒感染时,LYM水平升高,证实了EB病毒的嗜淋巴细胞性。在心肌酶谱和肝功能方面,A组CK-MB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LDH、AST和ALT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三组CK和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可加重患儿心肌损害和肝损害,实验室检查结果改变更为明显,合并EB病毒感染时,LDH、AST和ALT水平明显升高,提示EB病毒更易引起肝功损伤。该研究结果证实了胡洪波[5]等报道。

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对患儿机体损伤更大,患儿血液成分、肝功能和心肌酶谱改变更为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明显改变。实验室检查是为小儿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的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当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症状加重,其他系统损伤较为明显时,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初步判断是否合并有EB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魏中南,陈颖.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血常规及部分肝功能指标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10,20(2):51-53.

[2]何宗明.西咪替丁佐治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72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208-210.

[3]黄向红,熊平.小儿支原体肺炎与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概况[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8):124-126.

[4]汪洋.EB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2):1405-1407.

病毒实验室检查 篇3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制定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1]。本组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发病年龄15~49岁,病程3个月以内38例,3个月~1年18例,>1年4例。有诱因者54例占90%,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2例,肠炎16例,下呼吸道感染4例,腮腺炎2例。临床表现有头晕、乏力35例,胸痛、胸闷、心悸、气促28例,晕厥或阿-斯发作2例,无症状2例。春季发病24例,夏季发病4例,秋季发病12例,冬季发病20例。

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心电图(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ACG)、彩色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学检查。

结 果

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全部病例行心电图(ECG)检查,其中窦性心动过速46例,阳性率77%;ST-T改变42例,阳性率70%;各类频发早搏45例(室早36例,房早5例,交界性早搏4例),阳性率75%;各型房室传导阻滞21例(其中一度AVB6例,二度I型AVB11例,二度II型AVB3例,三度AVB 1例),阳性率35%;Q-T延长27例,阳性率45%;心电图正常者10例,心电图异常总阳性率83%。

动态心电图(ACG)检查结果:100%异常(静息状态下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各类频发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包括10例常规心电图正常者均有ST-T改变,7例发现有频发早搏。

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无异常者12例,异常者48例,阳性率80%,包括心肌运动不协调、搏动减弱10例,左室收缩功能异常10例患者室壁运动弥漫性降低,LVEF明显减低为30%~10%,左室舒张功能异常26例(患儿多普勒E峰下降、A峰上升,A/E比值增大),心肌回声改变24例(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回声增粗、不均匀、厚度增加),心腔扩大,二尖瓣口、三尖瓣口轻度反流8例,心包积液2例。

心肌酶等检查结果:54例患者在病程2周内见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阳性率达90%。恢复期无1例升高。

讨 论

心电图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最为常用的辅助检查,其改变虽非特异性,但极为常见,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结果显示,以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ST-T改变及早搏。阵发性室上速、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虽发生率低,但病情重,临床上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表现较特殊,病情也较为严重,ST段抬高,出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并伴有复杂心律失常。本文中心电图检查见阵发性室上速及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X线检查均提示心影增大,二维超声提示左室收缩功能降低或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病程均在9个月以上。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见异常Q波患者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Q-T间期延长在本组中占41%,说明急性心肌炎中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可以将Q-T视为急性心肌炎诊断上比较重要的心电学指标[2]。束支传导阻滞也较为常见,本文中有束支传导阻滞者占25%。

Holter可以监测到常规心电图不能观察到的各种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尤其对一些一过性及复杂性心律失常更有意义[3]。发现10例自述有乏力、胸闷、头晕等症状的患者,心脏体格检查及常规心电图均未发现异常,而ACG监测发现均有ST-T改变,房早3例,室早4例。频发早搏者应做ACG监测。对于较严重的尤其是夜间发作、潜在性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ACG24小时监测对提示预后及预防猝死有实际的临床价值[4]

心肌酶的升高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心肌酶正常,也不能否定心肌炎的诊断。各种心肌酶的改变以CPK及其同功酶增高为最多见,其次是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增高。但酶谱高的程度与心电图改变并不相称,且这两者的异常又与临床轻重无显著相关。另外,酶谱的改变以病程第2周左右最明显,3~4周大部分降至正常,对发病早期出现阴性结果者,宜反复多次复查,进行动態观察,以免漏诊。

受基层条件所限,超声心动图作为无创性检查的首选。超声心动图表现具备心肌回声异常、运动不协调、搏动减弱、室壁增厚、心腔扩大中2条以上和心功能明显减低,可提示为心肌炎,若能及时结合临床及酶学检查,可进一步提高本病的诊断。但仍有少数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发现,故需结合临床、心电图、心肌酶谱等资料综合分析,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炎定义和分类的意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405-407

2 韦华,潘兴寿.Q-Tc值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6

3 张乾忠,马沛然,王利.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0):577

病毒实验室检查 篇4

(本文转载:昆明医学院附属康复医院官网)

专程从家来到昆明医学院附属康复医院咨询:说同学中有一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常常见他大把大把的吃药,自己刚检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需不需要用药物干预体内的乙肝病毒?

昆明医学院附属康复医院的专家表示,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乙肝两对半检查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感染者。

对于这类乙肝患者,只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和HBV-DNA,可以暂时不接受治疗。如果擅自用保肝药的话,反而可能加重肝脏的负担。因为,肝脏是负责解毒的脏器,任何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消化。因此,检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别急着吃药。

据调查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总人口的10%,也就是每10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携带者。另据统计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80%的人终身不发病,只有20%的人会因生活习惯不好,免疫力差等原因发展成为乙肝患者。

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看到件结果之后非常恐慌,于是赶紧买保肝药或者抗病毒药物来吃。其实这个做法是不对的,因为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服用的药物都要经过肝脏来消化,长期服药很容易加重肝脏的负担,反而使病情加重。

为此,昆明医学院附属康复医院的专家李江提醒: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查出来的初期,一定要根据专家医生的建议来进行治疗,检查,千万不要擅作主张。

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 篇5

中心发[2009]18号

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安全是一切实验室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特制定本管理条例,凡进入实验室工作、学习的人员必须予以遵守。

第一条 所有在实验室工作、学习的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认识到在一切实验室工作中人是第一位的,首先要保障人身安全。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救助知识。

第二条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认真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教育、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确定每个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责任人,统一制牌悬挂门上,便于督查和紧急情况的联系。

第三条 认真落实安全工作巡查制度,坚持一日三查制度(即上班前、上班中、中班后的安全自查),坚持周查、月查和节假日前的安全大检查。并由学院主管实验室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实验室进行例行检查,规定每年至少4次(每个学期1次),记录检查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并限时整改。实验室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临时性检查。重点检查:用火、用电、用气部位是否安全措施到位?有无违章情况?安全通道、出口是否畅通?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完好?安全标识是否正确?其他有何安全隐患?并及时做好安全隐患的整改。

第四条 进入实验室工作和学习的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未经实验室或设备管理人员同意不得擅自动用实验室的设备、设施,学生实验时要服从指导,遵守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不得违规操作或擅离职守。实验室管理人员下班前或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员,离开时要认真检查门窗、水、电等有关设施的关闭情况,确认安全无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第五条 实验室的改建、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必须依法进行消防申报审批;电气线路的安装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保证达到国家技术标准,严禁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实验室;增加大功率电器设备时,应经有关部门审核,看其是否超出实验室设备容量。电器设备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守岗位值班制度。

第六条 实验室设备的设置和器材的存放必须遵循安全、科学、规范、整洁、有序的原则。实验结束后

应做好实验场所及器具的清洁、整理,安全有序地存放好所用过的设备器材。学生实验结束后实验器材的整理、存放,一般应有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指导。

第七条 加强实验室设备管理,易发生重大火灾的设备应符合防火防爆要求,并建立定期检查和维修制度。特别是各种压力气瓶不可靠近热源,夏季要防止烈日曝晒,禁止敲击和碰撞,外表漆色标志要保持完好。要专瓶专用,严禁私自采购和改装它种气体使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禁止学生独立操作,并按有关规定要求,对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第八条 结合实验室特点制度安全防范工作预案,并组织师生员工进行灭火、逃生演习做到训练有素,临危不乱。

第九条 加强实验室易燃易爆、剧毒物品等的管理。

①建立领用登记制度,专人保管、随用随取,严格控制物品存放量。

②对不同特性物品的使用,应按照物品特性做出使用的具体规定,严格贯彻执行。

③建立物品回收制度,剩余或暂不用的物品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弃或任意存放。

第十条 严格实验室废物的处理。实验时要将残渣废液倒入指定的废液桶内,统一处理。

禁将腐蚀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倒进水槽及排水管道。

第十一条 为保证人身安全,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要爱护室内公共卫生,不得在实验室内煮食。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实验室内不得用明火取暖,严禁违章搭电或超载用电。实验室内严禁放置私人物品如自行车、家具等。未经许可不得私自带陌生人进入实验室。

第十二条 对违章操作,忽视安全而造成火灾、污染、中毒、人身重大伤害、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损坏等重大事故, 事后实验室工作人员要保护好现场,并立即向学院、保卫处、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和公安部门报告。对隐瞒不报或缩小事故真相者,应按有关规定予以从严处理。

主题词: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室 安全检查 制度

报送:教务处 食品科学学院

抄送:各系 各实验室

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简报 篇6

新学期伊始,为切实加强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深入排查实验室安全隐患,确保各类教学实验室安全平稳运行,切实做好实验室各项开学准备工作,2月18日,资产(设备)处对全校实验室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大检查。

通过检查和了解,各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按时到位,已经做好了实验课开课的准备工作。对实验仪器设备完好情况和目前实验室存在的急需解决问题进行了详细记录,对相关实验室存在的设备老旧、实验室安全隐患等问题及时通报相关部门,进行维修和整改。

从检查情况来看,各学院高度重视开学前的实验室准备工作,各项准备工作细致、充分、到位。实验室安全教学准备充分,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各学院实验室管理人员将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学期的`开始。

病毒实验室检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在本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妇女3776人。年龄20~32岁,平均(25.3±4.2)岁。健康检查时间:春季(3-5月)523例,夏季(6-8月)1180例,秋季(9-11月)1312例,冬季(12-2月)761例;健康检查年龄:≤22岁318例,23~28岁2350例,29~32岁1108例;健康检查地区:本地2150例,外地1626例;风疹疫苗接种史:接种975例,未接种1174例,不清楚1627例。

1.2 研究方法

为确保研究顺利进行,在单位门诊设立婚前孕前健康咨询,宣传CRS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告知研究对象并获得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对RuV-IgG抗体阴性检测者要求避孕3~4个月。

1.2.1 标本采集

采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妇女肘内静脉血3 mL,经检验中心4000 rpm,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存于-20℃冰箱冷藏待检。

1.2.2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进行检测

步骤:取出待检血清,(1)取10μL血清加到1 mL样品稀释液中,混合;(2)加样:于阳性对照、阴性对照、Cut’off血清各2孔,每孔加已稀释样品100μL,空白孔加100μL样品稀释液,37℃温育45 min;(3)洗板:弃去板内液体,用洗液洗板4次,每次停留30 s;(4)每孔加100μL抗原-酶结合物,37℃温育45 min;(5)洗板:同上法洗板4次;(6)每孔加底物100μL,室温15 min,加终止液100μL/孔。于450 nm波长读OD值。(7)结果判断:大于cut-off值×1.2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776人风疹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检测中,RuV-lgG抗体阳性3609人(95.58%),RuV-lgG抗体阴性167人(4.42%)。见表1。

RuV-lgG抗体阴性与检测季节无关。4个季度RuV-lgG抗体阴性检出率分别是4.40%(23/523)、4.41%(52/1180)、4.34%(57/1312)、4.60%(35/7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077,P=0.994)。Ru V-lgG抗体阴性167人中,最小20岁,最大31岁,平均年龄23.75岁。从表1可以看出其RuV-lgG抗体阴性率与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同年龄组间的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484,P=0.476)。外地阴性比例略高于本地,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947,P=0.331)。有接种史RuV-lgG抗体阴性率4.00%(39/975),无接种史RuV-lgG抗体阴性率4.43%(52/1174),接种史不详的RuV-lgG抗体阴性率4.67%(76/1627),经统计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650,P=0.723)。

3 讨论

风疹病毒(RuV)是非昆虫传播的有核糖核酸组成(ribonucleic acid,RNA)病毒,人普遍易感染。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人与人亲密接触及母子间垂直传播。传染源为亚临床感染者、临床感染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人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能力,但也存在4%~6%的人群可再感染[5]。育龄女性体内若缺乏抗风疹特异性抗体,怀孕后内分泌改变、免疫力下降极易导致原发性RuV感染,既往感染潜伏在孕妇体内的病毒也容易被激活而发生复发感染。一旦孕期感染RuV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使正在发育的胎儿染色体断裂畸变,影响胎儿器官发育和组织正常分化,导致不同程度的宫内感染及多种多样的先天性疾病,如流产、早产、死胎及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弱智等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6,7]。改革开放30余年,南方外来流动人口增多,但由于很多女性幼年留守时的预防接种工作未完善,没有条件与机会接种风疹疫苗,加之本研究结果显示,即使过往有过接种史,亦存在再次感染或复发的可能性。因此,对孕前妇女进行RuV-IgG抗体检测是必要的。有研究认为对孕前适龄妇女RuV-IgG抗体阴性者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CRS发生最理想和最有效的方法[8]。

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数育龄妇女对RuV有免疫力,但仍存在一定数量人群感染的可能。3776名RuV-IgG抗体检测阳性占3609人(95.58%),RuV-IgG抗体阴性检出167人,占4.42%。与杨洁等2013年对深圳某区18~35岁调查结果(RuV-IgG抗体阳性检出率93.30%)相一致,但高于宋艳艳等、齐丹丹等、孙宏跃等分别对山东(RuV-IgG抗体阳性80.20%,女)、长春(RuV-IgG抗体阳性82.78%)和郑州(RuV-IgG抗体阳性83.70%)的调查结果[9,10,11,12]。虽然本次调查发现RuV-IgG抗体阴性检出仅占4.42%(167/3776),但仍提醒存在感染可能,这种被感染的可能性与季节、年龄、地区无明显关系(P>0.05),感染的发生与接种史亦无明显关系,可能是因20~32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体内疫苗免疫抗体下降未达到保护水平,成为易感者或免疫空白造成。我国于1980年用快速传代减毒法选育出我国第一株风疹病毒减毒株BRDⅡ,并于1993年正式获得生产文号投入使用[13]。该疫苗接种2~3周后产生特异性的血凝抑制抗体,达到阳转率97%~100%的效果,免疫持续性一般可以维持10~20年时间[14]。

风疹疫苗自从1969年获准在美国使用后,风疹及CRS的发病率下降90%以上,在世界范围内对风疹的预防控制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但对风疹病毒的免疫持久性仅维持10~20年,存在再感染可能。因此,需要采取更为有效措施保证育龄期妇女较高风疹抗体水平,以避免风疹病毒再感染的发生。英国最早采取对11~14岁女孩免疫策略,用于保障未来母体感染的可能。智利除对1岁儿童进行免疫外,并对10~29岁的未孕妇女进行单价风疹疫苗接种,以减少易感育龄妇女,消除CRS的发生[1]。目前我国风疹疫苗接种仅对幼儿有相关免疫政策,对育龄妇女风疹疫苗免疫的策略尚无统一规定。早年苏万年[15]认为我国风疹疫苗最理想的免疫策略是除对婴幼儿普及接种外,对少女、育龄妇女亦进行风疹疫苗预防接种,确保育龄妇女RuV免疫能力,达到消除CRS,控制风疹的目的。但国内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酒精性肝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篇8

血液学检查

酒精性肝病患者在嗜酒期间可出现各种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包括靶形细胞、巨红细胞、刺状细胞和口形细胞,而且平均细胞容积(MCV)往往增加,在停止饮酒一周以后逐渐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可能由于酒精对红细胞的破坏及对骨髓的直接毒性作用造成的;如重症酒精性肝炎合并感染,白细胞可升高;如果发展到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系均可减少。

血生化学检查

肝生化试验

肝脏生化试验俗称肝功能试验,可以判断有无肝脏损害、评估肝病严重程度、追踪肝病进展以及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临床检验指标。但影响肝功能试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分析结果时要注意,临床医师应全面采集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不能仅凭一次检测结果或单一指标就作出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或急于进一步作各种检查。

1 血清转氨酶 血清转氨酶主要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也称谷草转氨酶(AST)。ALT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其次为心肌、脑和肾组织。组织中ALT位于细胞质,其肝内浓度是血清中浓度的3 000倍,血清半衰期为(47±10)h,在肝细胞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即使无肝坏死,细胞内转氨酶也可由于这种浓度差而渗漏入血。由于整个肝脏内转氨酶活性比循环内总活性高104倍,只要有1%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增高1倍,因此,血清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或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型AST活性占肝脏AST总活性的80%左右。正常成人血清AST/ALT比值约为0.8,慢性酒精性肝病者AST活性升高以线粒体型为主,血清中比值升高,AST/ALT往往>2以上。在病毒性肝炎或其他严重肝病者(如肝硬化),若肝细胞损伤加重和(或)累及线粒体,则AST/ALT值也可明显升高。

在酒精性肝病时,乙醛使酶的活性辅助因子B6下降,5’-磷酸吡哆醛的缺乏使肝组织内ALT的活性受到抑制,一般只是轻度至中度升高。在轻症酒精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肝时,ALT、AST可不升高或轻微异常,一般不超过正常值上限(ULN)的2倍。在酒精性肝炎时,肝细胞大量坏死,可表现为严重的肝功能异常,除了表现为血清ALT、AST轻中度升高外,还伴有其他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正常情况下,血清ALT和AST的浓度低于30~40 U/L。在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按照国际惯例将ALT 的ULN定为男性40 U/L、女性35 U/L;“转氨酶升高”的含义是高于送检实验室推荐的ULN水平,酒精性肝病患者一般不超过正常高限的10倍。要注意的是转氨酶水平高低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通常并不完全一致,应当结合其他生物化学指标、病原学指标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禁酒后血清ALT和AST明显下降,4周内可基本降至2倍ULN以下。

2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分布在多种组织包括肾、胰、肝、脾、心、脑及生精管等多种组织的细胞膜上。血清GGT升高主要见于肝、胆、胰疾病。酒精性肝损伤时血清GGT增高。GGT是一种膜结合酶,其功能与细胞摄取氨基酸有关,在胆管上皮细胞内活性很高,因酒精损伤使肝细胞微粒体GGT酶释出,而致血清中此酶含量增高。GGT酶诊断酒精性损伤的敏感性甚高,但GGT增高的特异性不高,任何原因所致肝炎的血清GGT都升高,故对确定是否为酒精损伤需要鉴别。慢性酒精中毒者69%阳性,其增高程度较AST显著,禁酒后此酶水平可明显下降,但恢复较慢。GGT的水平可以随大面积肝损伤而波动,低水平的GGT(<100 U/L)或者总胆红素/GGT>1,已作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年病死率的预测因子。

3 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总量减少和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是最常见于重症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的生化异常,部分患者血浆蛋白电泳示α1、α2、β球蛋白增加。脂肪肝恢复后,血浆蛋白异常较其他指标恢复得要晚,经3~6个月之后才恢复正常。

4 血清胆红素及胆汁酸 胆红素(Bil)代谢功能的常规检测主要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IBil,又称非结合胆红素)。其中,血清IBil水平的增高源于生成过多、摄取或结合过程障碍;而DBil水平增高则可能由于分泌减少或逆行渗漏所致。肝细胞生成Bil的限速步骤是DBil分泌入毛细胆管,因而肝细胞功能严重低下会导致以DBil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

由于肝脏清除Bil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储备,故TBil不是评价肝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但肝细胞功能严重低下会导致以DBil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血清Bil水平进行性升高提示病情加重或预后不良。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Bil浓度超过5×ULN是预后不良的表现。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Bil常较高,且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1×ULN,达到或超过10×ULN;也可出现Bil升高与ALT和AST降低的所谓“胆酶分离”现象。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的时间,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可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PT检查结果以秒(s)表示,通常将PT超过正常对照4 s作为截断值,用于评价急慢性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根据血清Bil、Alb和PT等制定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可正确判断慢性肝病的预后,并有助于手术风险的估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表示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力大概是正常的百分之几,也是PT测定的实验室报告方式之一。这种检测计算方法简便易懂,目前作为我国肝功能衰竭判断指标之一。

PT延长并非肝病特异性表现,尚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纤溶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服用抗凝药和异常抗凝血物质。胆汁淤积性肝病的PT延长可能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如果皮下注射10 mg维生素K,在24 h内PT纠正或至少改善30%,意味着肝脏合成功能完好。注射维生素K不能纠正的PT明显延长,是判定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常用指标。

Maddrey判别函数有较高价值,其计算公式为:4.6×[PT(s)测得值-正常对照值(s)]+TBil(mg/dl),如≥32代表肝损害严重,提示预后不良。

血脂和尿酸

一般轻度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水平变化不大,但大多数中度和重度患者可见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多数患者的血尿酸升高,与进食较多富含嘌呤的食物有关,如啤酒、肉食及豆制品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痛风。

血清铁蛋白浓度及转铁蛋白

酒精性肝病患者铁代谢异常,血清铁及铁蛋白浓度升高,多数学者认为血清缺糖转铁蛋白(CDT)升高对酒精性肝病是较好的诊断指标,特异性可达90%以上,敏感性75%左右。其机理仍不清楚,推测可能与乙醛造成微小管蛋白重新合成障碍,使微小管产生减少,导致高尔基体内糖蛋白的糖化和分泌障碍等有关。

铜以及铜蓝蛋白

有学者发现,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铜以及铜蓝蛋白的活性明显降低,提示患者铜代谢异常, 而铜蓝蛋白具有氧化酶活性,有抗氧化剂作用,是脂质自身氧化的强抑制剂, 也参与血清氧化物阴离子基团的清除, 因此铜蓝蛋白活性的降低使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促进了酒精性脂肪肝的发展。

虽然常规的血液学和生化检查往往是非特异性的,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但有时可提示酒精性肝病。长期使用酒精的血清标志物中,美国指南推荐:(1)GGT可为诊断酒精滥用以及饮酒问题提供独立的信息,然而,低灵敏度和特异性限制了GGT诊断酒精滥用的有效性;(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酗酒者可出现巨红细胞症,但其敏感性低,结合GGT可能会提高诊断酒精滥用的敏感性;(3)糖缺失转铁蛋白,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其试验特性也受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及其他慢性肝病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酒精性肝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1)MCV升高(2)转氨酶ALT和AST升高,尤其以AST升高为主,常常AST/ ALT>2;(3)GGT升高明显;(4)血清转铁蛋白异常升高及铜和铜蓝蛋白的活性明显降低;(5)低白蛋白、低PT及高胆红素提示肝功能损害较重,判别函数是临床非常有用的指标。

物理实验室安全隐患检查报告 篇9

实验室的安全非常重要,有时可能会发生爆炸、灼伤、触电等事故,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在校师生的安全,为此,对我校物理实验室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隐患排查。

首先介绍一下我校物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物理实验室位于我校教学楼C区二楼,分为三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有三间,包括实验室、准备间和仪器室,仪器室中分别摆放光学、热学、声学以及力学和电磁学方面的仪器。

以下是物理实验室安全隐患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理基础实验中安全隐患最多的是用电问题。我校物理实验室三间的结构都相同,学生实验用的电源固定在桌面上,电源线用PVC管包裹,装修时将线埋于地下,无法看出是否老化需要更换等问题,还有待专业电工进行进一步检测。至于实验室中的其他配备,比如配电箱、插座、开关、灯、风扇及输电线路,从2010年使用至今,可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有待检测。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应该着重学生的安全用电问题,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例如;不用潮湿的手触摸电线开关,实验时先连接电路再接通电源,结束时要先断开电源再拆开电路,其他的电学实验也应按照教师讲解的正确步骤操作,尽可能的避免用电安全问题。至于辐射、射线等安全隐患问题,由于高中物理实验做的是基础实验,基本不存在这类伤害。

二、防火方面存在的的问题。灭火器设在楼道中,实验室中没有配备,由于在实验中可能存在操作错误,线路短接或是线路老化导致触电着火等突发状况,应立即切断电源,情况危急时要及时求救或先用灭火器灭火,尽可能的减少伤害。

三、用水方面的问题。物理实验室只在准备间装了一个水槽,物理实验中也基本不需要用水,因此,在打扫时注意保持地面干燥,以避免学生做实验时滑倒摔伤。

以上是我校物理实验室在检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由于条件有限,有些问题可能还无法查出。

检查人:物理学科组

大学实验室安全检查暂行规定 篇10

第一条 为加强我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及时发现和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根据《扬州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扬大设备〔2014〕2号)和《扬州大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扬大设备〔2015〕5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各学院、相关单位(以下简称“单位”)是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以下简称“设备处”)负责指导、督查、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校校区范围内开展教学、科研的实验、实训场所,包括各实验中心(室)、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

第四条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本单位所属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责任人,并将责任人和有效应急联系电话等信息统一制牌、张贴于实验室(各房间)门上,以便学校督查和应急联络。

第五条 各单位应建立安全检查工作的长效机制,明确检查人员、检查方法和检查要求,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具体要求为:

(一)日查:由实验室责任人对所属实验室(实验用房)每日检查一次,主要对水、电、气、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特种设备、病原微生物、精密仪器、实验废弃物、门窗等方面进行安全检查,属于公共实验室的安全日查工作由各单位指定人员负责。

(二)月查:在实验室安全日查的基础上,由各单位安排相关负责人对相关实验室(实验用房)每月检查一次,主要对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特种设备、病原微生物、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实验废弃物等方面进行安全检查。

(三)季查:在实验室安全月查的基础上,由单位组织对本单位所有实验室每季度检查一次,重点加强对安全教育与培训、责任制度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及实验操作规程遵守情况、安全隐患有效整的情况、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等方面进行安全检查。

(四)配合上级部门和学校另行安排的检查,假期中安全检查参照上述要求进行。

(五)所有安全检查情况均需如实记录(见附件

1、附件2),记录需自行留档以便随时备查。

第六条 设备处会同其他职能部门定期与不定期组织检查或抽查,具体工作为:

(一)每年安排四次定期抽查(即分别在五

一、国庆、暑假和寒假前夕进行)。

(二)落实上级部门另行要求的安全抽查。

(三)不定期对存有安全隐患的相关单位进行检查或抽查。

(四)如实记录检查或抽查结果,记录需留档备案。

第七条 各单位对自查或学校抽查出的安全责任、安全隐患及安全事故应认真处置和落实。具体要求为:

(一)对查出的安全责任应及时纠正责任人的行为。

(二)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有效整改;对因条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一时不能整改到位的安全隐患,要落实临时性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条件具备时应及时整改到位。

(三)对安全隐患可以整改但久拖不决的,相关单位除责成当事人限期整改落实外,并将具体情况书面报告设备处。

(四)对已经发生安全事故的,相关单位应及时报告保卫处、设备处及其他部门,并做好事故的处置工作。

(五)对查出的安全责任、安全隐患或安全事故,各单位应通过通报或下达整改通知书等方式,及时反馈给各相关责任人。

(五)所有安全隐患具体整改措施、安全事故处置情况均需如实记录,记录需自行留档以便随时备查。

第八条 对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的单位或个人,学校将按《扬州大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视情况对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进行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将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条 本规定由设备处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1.扬州大学实验室安全日查登记本

2.扬州大学实验室月查、季查记录本

3.扬州大学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

扬州大学

病毒实验室检查 篇11

【关键词】猪病;病理学;诊断;实验室检查

1 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猪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病死猪或濒死期的猪进行剖检,用肉眼和显微镜检查各器官及其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某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变化,如猪瘟、猪副伤寒、猪喘气病等,通过尸体剖检,就可做出临床诊断。当然对最急性病例,往往缺乏特有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应尽可能多检查几头,通过对多头的检查结果,常能搜集到某一疾病的典型病理变化,支持诊断工作。有些疾病除肉眼检查外,还须采取病料送实验室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病理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器材准备

包括胶皮手套、靴子、解剖器材(解剖刀、骨剪、外科剪、镊子和塑料袋等)、装有10%福尔马林的广口玻璃瓶等。

1.2 外观检查

对病死猪的眼、鼻、口、耳、肛门、皮肤和蹄等做全面的外观检查。

1.3 尸体解剖技术要点

将猪尸体成仰卧位,先切断肩胛骨内侧和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使四肢摊开,然后沿腹壁中线向前切至下颌骨,向后切到肛门,掀开皮肤,再剪开剑状软骨至肛门之间的腹壁,沿左右最后肋骨切開腹壁至脊柱部,使腹腔至肛门之间全部暴露。此时检查腹腔脏器的位置是否正常。然后由横膈处切断食管,由骨盆腔切断直肠,按肝、脾、肾、胃、肠等的次序分别取出检查。胸腔解剖检查沿季肋部切断膈膜,先用刀或骨剪切断肋软骨和胸骨连接部,再把刀伸入胸腔,划断脊柱两侧肋骨和胸椎连接部的胸膜和肌肉,然后用刀按压两侧的胸壁肋骨,使肋骨和胸椎连接处的关节自行折裂而使胸腔敞开。首先检查胸腔液的量和性状,胸膜的色泽和光滑度,有无出血、炎症或粘连,而后摘取心、肺等进行检查。

1.4 病理检查

尸体解剖和病理检验一般同步进行,边解剖边检验,以便观察到新鲜的病理变化。对实质器官(肝、脾、肺、胰脏、淋巴结等)的检查,应先观察其大小、色泽、光滑度、硬度和弹性,有无肿胀、结节、坏死、变性、出血、充血、淤血等常见病理变化,之后将其切开,观察切面的病理变化。胃肠一般放在最后检验,先观察浆膜变化,后切开进行检查。气管、膀胱、胆囊的检查方法与胃肠相同。脑和骨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检验。此外,在肉眼观察的同时,必要情况下,应采取小块病变组织(2厘米×3厘米)放入盛有10%福尔马林溶液的广口瓶固定,以便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或采集有关病料送实验室检验。

2 实验室检查

许多疾病的确诊或流行病学调查,必须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常规实验室检验

主要包括病猪的血液、尿液、粪便、胃液及胃内容物、脑脊髓液、渗出液及漏出液、血液生化检验等内容,在实验室的特定设备、条件与方法下,测定其物理性状,分析其化学成分,或借助显微镜观察其有形成分等,为疾病的诊断、鉴别、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将送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病料,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病料修整、石蜡包埋、切片、固定、染色、封片等病理切片方法制作成病理组织学切片,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的过程,其结果可作为疾病诊断、鉴别等的依据。

2.3 病原体检查

病原体检查是实验室常用尤其是在猪的疫病诊断工作中最为常用。病原体检查主要包括普通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实验动物或鸡胚接种实验等。病原体的检查在猪病确诊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4 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也是猪的疫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之一。其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或送检病料中的抗原,包括沉淀实验(含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含间接血凝试验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放射免疫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核酸探针、多聚酶链式反应、核酸分析等现代化疫病检测技术等。

病毒实验室检查 篇12

1.1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

(1) 预防措施: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对人以及其他一些灵长类的生物的粪便的具有传染性的或者是可疑的粪便的处理工作。预防通过口腔来传播病菌。必要的时候可以注射疫苗。 (2) 实验室的危害:这两种病毒可能会存在于已经被感染的人或者是其他的不是人类的灵长类的动物的唾液、血液或是粪便之中。而最常见的装波途径是通过口腔来进行传播。还没有证明传染性气溶胶可以导致感染。

1.2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

(1) 实验室危害:如果有人已经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那么他的血液制品、精液、尿液、脑炎液以及他的唾液当中都有可能已经存在了肝炎病毒, 黏膜接触、注射、皮肤伤口进入人体都是常见的感染方式, 乙肝病毒可以在凝固的血液和某些血液中存活几天, 而减毒或无毒的乙型肝炎病毒则并没有被发现。丙型肝炎的病毒一般情况下是在病人的血液中被检检测到, 温室里可能不稳定, 经常的冻融容易失活。丁型乙肝病毒的生物周期的完成需要嗜肝DNA病毒, 它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它不能单独引起感染, 只有在嗜肝DNA病毒的帮助下才可以。因此, 如果已经感染到了乙型肝炎病毒的病人则更有可能被感染到丁型肝炎病毒。而这两者的实验室的危害已经对病毒的预防措施则是相同的。 (2) 预防措施:要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来处理可疑的和传染性的液体和组织标本。如果带有病毒的液体被飞溅出来或者是液体形成了传染性气溶胶, 又或者是浓缩病毒被大量的配置而成, 就要按照BSL-3级标准。值得注意的是, 在实验室工作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不过现在还没有研制出预防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疫苗。

2 常用的普通设备的使用

2.1吸管的使用

最先要做的就是检查吸管是否有破损或裂纹的情况;吸管要有棉塞, 预防液体因动作粗暴而导致液体外溅;混合感染性的物质时要把感染性的物质用带有密封盖的离心管震荡混匀, 再离心甩下盖子上的液体, 将盖子小心打开;如果要安装胶皮吸球的吸管, 要先把吸管里的液体去尽, 卸吸球时使吸管对准含有消毒剂的污物缸;被污染了的吸管要全部浸泡在含有消毒剂的防碎容器中, 浸泡18~20h候再处理。

2.2加样器的使用

首先要保证可读是正确的;使用加样器将加样头从盒子中拿出来;向下按一档来吸液, 下按两档吹液;拿下来的已经被污染了的加样头的处理方法见2.2。

3 样品采集处理操作要点

3.1采静脉血用一次性的注射器将采集的3~5mL静脉血注入到洁净的试管里, 自己凝固后, 将血清分离然后保存到血清保存管里;4℃的环境中血清可以存放5h, 5d以上则需要-20℃;采血的时候要带上一次性胶皮手套, 还要对才学部分进行皮肤消毒;后用棉棒压3min;将注射器放在有消毒液的防碎容器中24h高压处理。

3.2血清的分离尽可能在生物安全柜里做;要预防盛放血液的试管和血清被溅出来, 同时也要预防液体形成气溶胶;在析出来的血清量合适的时候可疑先进性离心 (带分离胶的采血管2000转离心20min, 普通的是1000转离心10min) ;全析出血清后, 将血清转到血清保存管内, 但不能加到满;按照传染性物质高压处理方法处理吸管等污染物;血清溅出或撒落时马上用多层纸巾覆盖住, 然后加消毒剂到纸巾上使它湿透, 10min后用镊子放到垃圾桶, 再消毒。

3.3采粪便可以采取粪便检验是否是甲肝或戊肝:带上双层手套, 干净的竹板取粪便最少5g, 放在消菌后的盒中马上运送, 或者是在进行冷冻保存。

4 检测病毒性肝炎常用的ELISA法操作的要点

戴手套接血样, 注意管子上有没有刺突, 要拒绝收取严重脂血、溶血和血量不够5mL的, 如果没办法重新采取, 那么要在检验单上注明标本的情况;样品要放在“未检测样品”试管架上, 在2~8℃的冰箱中等待检测;病毒后的标本要当它被全部混合均匀之后在进行检测;检测时, 室温要保持在18~25℃, 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血清的加样操作;最后在进行审核、签字;剩余药品放在“已检毕样品”的试管架上, 在2~8℃的环境中等待检测, 内有必要长期保存的, 一周之后进行高压处理, 然后就可以扔掉了;剩下的放到冰箱里;废品放在消毒桶中;对工作的地方进行消毒;关闭仪器设备。

5 病原体和抗原抗体检测操作的注意事项

5.1病原体的检测工作人员对肝炎病原体进行检测时要带口罩、帽子、双层乳胶手套好、穿隔离服, 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操作。结束实验后要用消毒剂来擦拭安全柜和不可以进行高压处理的加样器, 之后用紫外线灯照射30min。那些可疑的污染物也必须要进行高压消毒处理。

5.2核酸检测检测人员按照生物学进行规范操作;按肝炎病毒病原体检测 (5.1) 处理标本;当血清和裂解液混合100℃煮沸时要将离心管的盖子固定紧;结束后的消毒与5.1、5.3一样。

5.3抗原抗体的检测检测人员按照国际和作业指导书来操作, 实验用物都要按污染物对待进行以下处理:尽可能高压消毒, 不能的话要用含氯的消毒液擦拭, 后再用紫外灯照射30min;实验结束的时候, 试验台酶标仪、洗板机都要用含氯的消毒液或5%的乙醇来擦拭;洗板机的废液收集瓶中要先加入含氯的消毒液, 12h后才能丢掉。

6 肝炎实验室的消毒

用含氯消毒剂来擦拭相应物品的表面;用0.5%的过氧乙酸喷洒地面;紫外线照射空气;生物安全柜要先用含氯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之后用75%的乙醇擦拭, 最后再用紫外线照射30min。病毒性肝炎是中国发病最多的传染病。尤其是乙型肝炎, 全球有1/2的人活在HBV高流行区内, 大约感染人员有20亿, 每一年差不多有75万人因为乙肝而死[2]。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之中, 精血传播是他的主要的传播方式, 因为肝炎实验室中的血液标本比较多, 所以说, 实验室中生物安全的经验和知识是很重要的。以上所述希望能对工作人员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摘要:病原微生物在被研究的过程中, 经常发生实验室相关性感染。现在, 对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安全操作的重视越来越大。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法律法规, 个省市疾控中心也都制定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包括SARS、出血热、禽流感等病院的生物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要点, 却忽略了肝炎病毒。可是肝炎病毒是最容易造成实验室相关性感染的病毒之一, 尤其是乙肝病毒[1]。

关键词:肝炎病毒,生物安全

参考文献

[1]马文丽, 郑文岭.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城建设配套费服务指南下一篇:教育系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