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游日记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云南之游日记(精选6篇)

云南之游日记 篇1

这个暑假,我和妈妈姐姐一起去了一个美丽而古老的地方——云南。云南是一个风景如画、四季如春,充满古色古香的古镇。

到了昆明,我们先去了石林,石林有许多的石头,大小不同,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像巨大的老鹰,有的像大象,有的像乌龟,有的像骆驼……只是栩栩如生啊!

我们又去洱海,乘着“洱海二号”,抬头眺望远方,洱海紧紧依偎苍山,苍山抱着懒惰的云团,像是天空留不住它的心,在船上看见海面卷起一团团浪花,像是海姑娘在打扮自己,往下望海水是多么的蓝,蓝得好像是蓝宝石。

我们又去了古城大理,高墙矮瓦独有清幽的气息,街道安静祥和、蜿蜒曲折,中间流淌小溪潺潺泪泪的而过,清澈见底。

最后我们去了玉龙雪山,是我盼望已久的地方了。我们乘着大索道缆车,在缆车上往下望,山间只有高高耸立着的大树,缆车渐渐上升,白茫茫的.大雾包裹着山腰,好像雪山坡上了一层轻纱,后来不知不觉的来到了终点,刚一下缆车,感觉寒气逼人,看见有大石碑写着4506米。让我不禁的打起哆嗦,我连忙裹紧大棉袄,我和姐姐鼓起勇气缓缓向前行,越往上爬,风越来越猛,雨也越下越大,好像阻止我们上去,一路上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不知不觉的到了山顶,山顶的风光真美啊!多多白云在我眼前飘来飘去,好像大自然在舞蹈,似乎空气变化多端,一会儿又恶劣的天气,像野兽一样,一会儿晴空万里,像温柔的小姑娘,天气真是千变万化,让人捉摸不透。

云南之游日记 篇2

一、徐霞客与《滇游日记》

徐霞客, 名弘祖, 字振之, 江苏江阴人,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的旅行考察实录《徐霞客游记》, 是其毕生智慧的结晶。作为一部珍贵的地理考察笔记, 《徐霞客游记》既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地理名著及文学巨著, 又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民俗民情著作, 其学术研究价值早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云南是徐霞客一生旅游和地理考察的终点, 也是他所游历的诸多省份中, 停留时间较长、文字记录非常翔实的一个地区。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 (1638年) 五月初十, 经过贵州普安 (今盘县特区) 的亦字孔, 从滇南胜境关进入云南, 先后经过云南的曲靖、昆明、大理、丽江、永昌 (今保山地区) 等地方, 写下了近30万字的《滇游日记》, 其占了整个《徐霞客游记》的五分之二, 为研究明代滇云大地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有助于今天更好地开发云南的饮食旅游资源, 促进云南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滇游日记》与云南饮食资源

主食。《滇游日记》中有详细记载:水寨“良田数千亩”[1]852;蒲漂“得引水之塍, 其中具已插秧遍绿”[1]855。而在山区由于缺水, 当地人民则主食小麦或大麦。在保山大寨, 当时的彝族人民“俗皆勤苦垦山, 五鼓辄起, 昏黑乃归, 所垦皆硗瘠之地, 仅种燕麦、蒿麦而已, 无稻田也。余初买米装贮, 为入山之具, 而顾仆竟不之携, 至是寨中俱不稻食。煮大麦为饭, 强啮之而卧”[1]918。稻米的加工方法简便, 农家常用南方特有的水舂或水磨加工大米和面粉。而稻米的食法多是把米煮成干饭或稀粥, 把面粉做成面条, 也有的将大米加工成米粉、冻米、爆花, 面粉加工成馒头、包子及饼食等, 风味各异。此外, 用稻米做成的糕点也相当精细, 如云南丽江木土司送给徐霞客的礼品“酥饼油线, 细若发丝, 中缠松子肉为片, 甚松脆;发糖, 白糖为丝, 细过于发, 千条万缕, 合揉为一, 以细面拌之, 合而不腻”[1]785;云南鸡足山西来寺做的“黄黍之糕, 乃小米所蒸, 而柔软更胜于糯粉者”[1]982。

肉食。猪肉是常见的肉类食品之一, 云南较具有民族风味的猪肉是“柔猪”, 《滇游日记》中载:“柔猪乃五六斤小猪, 以米饭喂成者, 其骨柔脆, 全体炙之, 乃切片就食。”[1]791另外, 这里的鸡鸭多且肥, 云南丽江“生鸡大如鹅, 通体皆油, 色黄而体圆, 盖肥之极也”[1]785。肉食中常见的还有羊肉、狗肉。鹿肉, 竹鼯等一般为鲜食, 《滇游日记》中载:竹笆铺“数家夹路成衢, 有卖鹿肉者, 余买而炙脯”[1]858。高黎贡山森林茂密, 物产众多, 徐霞客在这里吃到了鲜为人尝的鹿肉烧烤。竹鼯也是一种特殊的食品, 徐霞客在云南保山境内不止一回吃到这种鲜味, “虎变以骑候于马鹿道中, 不遇, 甫返, 煮竹鼯相待”[1]895。另外, 云南地区也有很多将肉制成腊味的习惯, 《滇游日记》载:“所陈多腊味, 以断屠故也。腊味中始食竹鼯。”[1]888在云南, 鱼品也很普遍, 市场上到处可见, 民家可随吃随捕。鱼肉中的珍品有云南滇池金线鱼“鱼大不逾四寸, 中腆脂, 首尾金一缕如线, 为滇池珍品”[1]615。鱼品中常见的有白链、锦鲤、绿缘、墨鱼、青鱼等, 多以熟食。肉类食物一般都是烹食或烤食, 也有比较特殊的生食的习俗。如在早龙川家“出火酒糟生肉以供。余但饮酒而已, 不能啖生也”[1]932。土家族中有一种“剁生”的食物, 就是将生肉细剁, 和蒜泥吃[2]210。可见当时一些少数民族有食生肉的习俗, 以生食为贵。这些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信仰、传统等不同, 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

副食。云南多山多丘陵, 宜于茶、果生长, 果品丰富。《滇游日记》中记载的云南地区的副食主要有水果、豆类以及其他一些野生的药材或土特产食品。徐霞客在云南保山境内的时候恰好是夏秋之交, 水果成熟, 所以他看到“北邻花红正熟, 压枝墙南, 红艳可爱。摘而食之, 以当井李”[1]915。“此间石蜜最佳, 白若凝脂, 视之游肥腻之色, 而一种香气甚异”[1]766;“飞松者一名孤实, 亦作梧实, 正如梧桐子而大倍之, 色味亦始梧桐, 而壳薄易剥”[1]872。此外, “摘豆裹米”[1]837, “乃饭于鬻腐者家”[1]855, 豆不仅可以和饭一起煮着吃, 也可做成豆腐出售。徐霞客一路上遇到很多家豆腐店, 在施甸中火铺“有守者卖腐于中, 遂就炊汤而饭”[1]944。又“啜其豆浆而返”[1]888, 这说明用豆磨浆而食也是当时的饮食习俗。《滇游日记》还记载了枸杞子、颠茄、何首乌、土巴豆、易元散等中草生成药的性状及其食用;对竹实、香笋、梧实、树蛾、竹孤、玉菌、天花莱、蔗芽、葵菜、石密、白生香、葺木耳、灵芝等山珍土特产的采集和食用等, 也有所记载[3]54。

饮品。滇云大地饮酒之风极浓, 《滇游日记》中到处有“煮蛋献浆”、“腊肉火酒献”、“送蔬米酒肉”、“主人以村醪饮余”等记载, 宴请活动更是“不醉不散”。云南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之一, 西南民族地区不少地方山高雾重而宜种茶, 《滇游日记》中这样描述大理的茶树:“树皆高三四丈, 绝与桂相似, 时方采摘, 无不架梯升树者。”[1]830“茶味颇佳, 炒而复曝, 不免黝黑”的感通茶, 产于昆明大华山彝族人家的“太华茶”, 以及产于滇南傣族的普茶, 合称为明代云南三大名茶[4]88。天然泉水以及植物的汁液, 也是一些比较特别的饮品。例如, 芹菜塘“有卖浆者, 出酒甚旨, 以醋芹为菜。与同行崔姓者, 连啜而壶乃行”[1]860。这里的酒不但味道醇美, 还用醋芹下酒, 别具特色。

三、《滇游日记》与云南特色美食

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记述了1639年农历二月初一, 丽江府世袭知府木增设宴款待他的纳西族盛宴, “大肴八十品, 罗列甚遥, 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 抵暮乃散。”[1]785这足以证明300多年前, 木增招待重要来客的家宴, 制作精细, 口味独特, 品种繁多, 丰盛诱人, 使生长在江南鱼米之乡、游遍祖国大江南北的徐霞客都难辨其味。《滇游日记》中记载的特色美食有:火烤柔猪:“柔猪乃五六斤之猪, 以米饭喂成者, 其骨俱柔脆, 全体炙之, 乃切片就食。”[1]791火烤柔猪非常香嫩可口, 是较具云南民族风味的一道肉食。牦牛舌片:徐霞客记载道:“牦牛舌似猪舌而大, 甘脆有异味。惜余已醉饱, 不能多尝也。”[1]791这道美味极具云南地域特色。酥饼油丝及发糖:徐霞客写道酥饼油丝“细若发丝, 中缠松子肉为片, 甚松脆”[1]785。另一种糕点叫“发糖”, 《滇游日记》中写道:“白糖为丝, 细过于发, 千条万缕, 合揉为一。以细面拌之, 合而不腻。”[1]785徐霞客把“酥饼油丝”和“发糖”称之为“奇点”。云南鸡苁:鸡苁是云南食用菌中的珍品, 因为它味似鸡肉而得名, 是难得的特色美味, 徐霞客特别喜欢。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曾多次提到“鲜鸡苁瀹汤佐饭”。在保山时徐霞客“购得鸡苁, 六斤, 蒸之, 缝袋以贮”。用此鸡苁煮汤下饭, 真是一种口福和享受[1]969。云南竹笋:云南竹笋以其独特的清香和鲜醇而深受人们喜爱, 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名的一种山珍野味。徐霞客在滇游中, 经常“觅笋箐中”, “采而携之”。《滇游日记》中对这里的香笋有详细的记载:“笋出山箐深处, 八月正其时”[1]632, 男女老少“各捆负笋而出”, 以后“淡熏为干, 以待鬻人者”[1]654。

四、《滇游日记》与云南饮食礼俗

饮酒礼。俗话说“无酒不成宴席”, 在云南地区, 饮酒之风极浓, 徐霞客云南之行常常受到民家的酒食款待。《滇游日记》中到处有“腊肉火酒献”、“煮蛋献浆”、“主人以村醪饮余”、“送蔬米酒肉”、“携菊而酌”等记载。云南一些地方饮酒还有设歌童、鼓乐以助酒兴等习俗。比如, 这里有男弹琵琶女吹箫以助酒兴的习俗。在风羽尹家, “薄暮尹返, 更具酌说鼓吹焉”[1]815;在清源洞, “犹与吕君洗盏更酌, 陈乐为胡舞, 曰紧急鼓”[1]818以助酒兴。云南洱源地区人们用钩藤饮酒的习俗是在众多饮酒习俗中比较特殊的而罕见的, 即以钩藤作为吸管的“咂”酒方式, 这种习俗与钩藤可治瘴气有关[5]123。由此可见, 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敬茶礼。种茶饮茶是滇云高原的重要习俗, 敬茶更是当地的待客常礼。《滇游日记》中有多处“具餐啜茗”、“供茗芳逸”、“瀹茶煮笋以待客”的记载。云南悉檀寺僧献茶有清、咸、甜三味之分, “初清茶, 中盐茶, 次密茶”[1]768, 这种饮茶方式是明代云南饮茶的一大特色。此外, 敬茶礼俗常伴有敬果。徐霞客亲眼所见鸡足山茶会“出茶果, 皆异品, 有本山参, 以蜜炙为脯;又有孩儿参, 颇具人形……有桂子、海棠子, 皆所未见者”[1]766, 由此可见一斑。

祭祀礼。《滇游日记》对云南食品祭祀礼也有记载。云南洱源地区有过清明节重祭扫的民俗, “祭扫者纷纷, 奢者携猪, 贫者携鸡就莹间杀之以祭”[1]818。这种祭祀应该可以看做云南人不忘祖先, 与祖先共食的美德传统。

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 用他的亲身经历和亲口品尝的方式, 把所见到的明代云南地区的物产、美食、饮食礼俗等最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 充实了云南饮食文化的内容, 为今天研究云南饮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和线索, 把云南饮食文化表现出来, 促进云南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2]陈宝良, 王熹.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3]杨载田.《徐霞客游记》与明末南方的社会经济生活[J].衡阳师专学报, 1991 (4) .

[4]刘惕之.徐霞客滇游与云南少数民族[J].衡阳师专学报, 1995 (1) .

云南旅行日记 篇3

出發前夕:

我想我們這五個小伙子的成團速度比旅行社還要快。出發前五天才計劃去邊到玩。可能你會問:“點解要去雲南玩?”都是我隨好講出來,結果就真的這樣去了,有點搞笑啊。出發前三天我們訂機票,期間為了研究如何走。坐甚麽交通工具,都搞盡腦汁。最後經過諸多的意見和提意後,我們才決定由廣州坐飛機去麗江,回來時由麗江去昆明,然後再坐火車回廣州。

我們想這個計劃會算是一個中等的價錢。其實,其他和我一起去旅行的同學的家長都很擔心我們這次的自由行,因為我們真的去得太突然,甚麽都沒有準備好就去雲南這些地方,怕我們會“出事”我還在出發前三個小時才收拾好自己的行理,當走出家裏的門口時,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們這次的自由行可能將會遇到很多的波折。因為搜集資料不夠充份,還沒有定下自由的路線,我們這五個大膽的小伙子就踏上了第一次自由行的道路——雲南(珠海—>廣州—>麗江—>香格理拉—>昆明—>麗江—>珠海)

第一天:1月18日

我懷著疲倦和期待的心情,並背著一個大大的背包向著雲南出發。

7:15am我們這五個小伙子就在珠海關口集合。大家都背著一個個像龜殼一樣大的背包,開心愉快的.我們就這樣向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發了。

11:00am左右,我們就到逹廣州白雲機場,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是相當興奮了。巳急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相機來拍拍照。單單一個白雲機場,我們就拍了好幾張照片。哈哈,我還在白雲機場的廁所留下自己的....

12:35am我們的飛機從廣州起飛了,滑破翔空,經過大約3小時,我們到逹中轉站——雲明,第一個旅行的波折在這裏出現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急著下機之際,我們遺忙了國順,他還在機上,我們沒有理會他。就走上巴士,差d我們就這樣掉下國順在昆明,好在,在最後,國順也能趕及巴士,在昆明,我們停留了一會兒,就再坐飛機去麗江。在飛去麗江的沿途中,我看見無數雄偉的山脉,河流,田地和有一座永遠守護著麗江的雪山——玉龍雪山。第一次坐飛機,可以看到這麽壯觀的風景,由這一刻起,我開始愛上了麗江了。

太約4:15pm我們就到逹位於海拔2500米的麗江機場了,一下機時我還以為我自己到了一個宾館,完全想像不到麗機場是這麽簡陋啊!和廣州的白雲機完全不能比較。接著第二個小波折也隨即出現。下了飛機後,所有其他的旅人都趕著坐機場直通巴士到麗江古城,而我們卻在做甚麽,這時,我們正在買地圖和收拾行李,完全沒有趕著坐直通巴士的念頭,當我們走出去的時候,直通巴士不見了,我們就要在這裏白白等了一個小時,才等到另一部直通巴士去麗江古城。不過其間還識了一位女遊人。終於上了車,好開心呀。

在巴士上,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開心。坐在巴士上,我又開始做我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是甚麽?好簡單,就是自己一個人坐著巴士在異地,聽著音樂,欣賞大自然的風光和景物,好好亨受一下自己的like的生活。坐了45分鐘,我們到逹了麗古城。一下車,我們坐了一部5元的的士去到麗江古城。那個駕駛的士女人還帶埋我地去她的客棧住,真是服務一條龍為了我賺我們的錢。最後我們五個人也住了她的客棧,2間雙人房價錢是100元。對於我們來說一定很便宜。忘記了說那間客棧是甚麽名稱,是新華客棧,環境一般,不算太大,就像一般的民宿一樣,因為冬天不是旺季,很多大間的花園客棧都沒有開,我們只好住一些細小和便宜的客棧。放下行李後,我們拿著地圖,出去麗江古城走走, 在晚上裏,麗江古城真的很熱鬧啊。有好多旅客和本地人都在古城裏走和吃,有各識各樣的小食,數也數不清,很多買紀念品,手信和工藝品的鋪都亮著他們的燈,吸引我們進去,還有酒吧街,很多人在喝酒,還有永不停下來的對唱,真的好熱鬧,那一刻,我們五個人都認為真的沒有來錯這個地方,在晚上,我們去牛肉館裏吃飯,當然也有叫了碗雲南過橋米線,其餘的就乳扇(好正),茨菇,炒羊肉,在晚上我們還去吃宵夜(雞豆涼粉,石磨豆奶,粑粑,糯米竹筒飯,窝窝頭),太多太多的小食,食也食不完。走過麗江古城和吃過麗江的食物,在食方面:雲南給我的感覺就是食物不會太辡,不像川菜那樣麻和辡。而在雲南裏也有很多的川菜盛行,在人方面,麗江人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們對於生活是悠然自得,不會為生活而令自己繁忙起來。

云南石林日记100字 篇4

从远处看,石林像一个迷宫。迷宫里石头既是障碍物,也是路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在里面走,时不时的会被石头挡住。但是,你只要一直跟着石头走,它就会把你带到下一个景点。

我们慢慢走进石林,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不愧是石林!石头如雨点一样多,最高的竟有几十米!最低的也有八九米。石头有的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像一只温顺可爱的狮子狗,还有的像一头任劳任怨的公牛。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我左右转头、东张西望。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道那儿。两只脚不知疲倦地跑着。忽然,我眼睛一亮,喊出了一个字:“哇!”看见一块巨石上刻着两个字“石林”,我再一看,这块巨石得有八十米高,黑黑的石壁上刻着两个鲜红的大字“石林”。我还发现,石壁上有两只鸟在筑巢咧!

云南大理夏令营日记 篇5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八天七夜的营地生活转瞬即逝。徒步苍山、徒手攀岩、还有白族老妈妈手把手的教我们扎染的每一个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洱海骑行是我有生以来难忘的一次短暂而又漫长的旅程。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两点钟的太阳火辣辣的照耀着每一个生物。蔚蓝的天上悠闲地飘着几朵白云,湛蓝的洱海,在明媚的日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像一幅幅美丽的扎染画卷。

跃跃欲试的孩子们骑上自己挑选的自行车上路了。像离弦的箭。眨眼的功夫就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内。雀跃的心情被对孩子的担忧所代替,我开始加大脚上蹬车的力度,希望离我的孩子近一点,再近一点!

呼啸的汽车一辆接一辆从我左侧驶过。右边的洱海,就这样沉默着,而我的内心却如孙悟空用金箍棒搅动的东海之水。

家长们为了追上孩子纷纷开启了自行车电动模式,一个又一个离我远去。我的心也动了,下意识的把手放在了车钥匙上。就在这时,猛一抬头,我看到了渐行渐远的孩子们形成的那一条整齐而又流动的音符。绵延向远方。我的心不知不觉放了下来。那一个个背影呀,仿佛在告诉我们:“妈妈,你莫惊慌,这是我在长大!”

孩子,带上我的爱出发吧!莫惊也莫怕!不论你走多远,妈妈的爱就如海上的灯塔。爱她就放手吧!她已急不可待地长大。爱她就照顾好自己吧!让她的远行别再有太多牵挂!

咦?什么时候阳光变得不再火辣辣,清风也偷偷的吹起我的长发。我的心里悄悄绽放了一朵爱自己的花。

苏轼赤壁之游精神自救方法分析 篇6

关于“坐忘”, 庄子说:“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在庄子看来, 忘“礼乐”与忘“仁义”都不算“坐忘”, 唯有忘自我, “离形去知”, 参与万物变化, 于大道浑融为一, 那才叫“坐忘”。庄子认为, 人如果“坐忘”, 就不会有所偏私、有所固执, 就不会执着于一念一物, 精神也就会获得彻底的解放。苏轼一生恃才放旷, 执着是非, 逞智求功, “我”的主体之念横贯于朝政纠葛之中, 他先反对新政, 后又反对尽废新法, 新旧两党均以苏轼为政治的羁绊, 皆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乌台诗案”就是新党密谋下的政治迫害。若苏轼“离形去知”, 抛弃“智”“名”之念, 放弃自我, 忘却自我, 他的仕途也不至于颠簸不止。苏轼曾给四子苏遁作《洗儿戏作》诗一首, 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子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此诗虽为戏作, 但也确实是苏轼回首人生的沉痛感悟, 郑板桥“难得糊涂”之说正好可以反映苏轼此时的心境。庄子在《人世间》里说到, 曲辕栎树因其无用而寿享千年, 宋国柏桑因其有用而屡遭砍伐, 形体支离不全且智力低下之人因其无用而全身尽年。苏轼就是太有才有用了, 他一生的悲剧就在于自恃才高而逞智求功。无智则无才, 无才则无用, 无用则全身尽年, 庄子的逻辑正好反映在苏轼的四子感叹之中。一个人若忘自我而去其智, 那么“是非”就没有了, “毁誉”也没有了, “寿夭”也没有了, “得失”也没有了, “低俗”与“高雅”同一, “英雄”与“庸人”同一, 事物的差别全忘却了, 紧张的价值冲动也就松弛了, 急促的功业理想也就舒缓了, 沉重的精神痛苦也就随之而消褪了。总之, “坐忘”的确是用世者遭遇挫折消弭痛苦的一剂精神良方。

庄子在“坐忘”之外还提出了“心斋”一说。何谓“心斋”?庄子借孔子之口道明了“心斋”的含义:“虚者, 心斋也。”心灵空明虚静即为“心斋”。颜回还应答道:“回之未始得使, 实有回也;得使之也, 未始有回也, 可谓虚乎?”从颜回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 “心斋”就是将心神凝聚于虚寂空明, 物我而两相忘。如果心神不宁, 庄子谓之为“坐弛”。“坐弛”就是人在此而意在彼, 心中的欲念总是在蠢蠢欲动, 王维“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在庄子看来, “德荡乎名, 知出乎争。名世者, 相轧也;知者也, 争之器也。二者凶器, 非所以尽行也”。不为名, 不逞智, 万念俱空, 心神便能几于道境。

由上可知, “心斋”与“坐忘”本质是相同的, 欲“坐忘”则必入“心斋”, 入了“心斋”即会“坐忘”。苏轼谪居黄州, 门庭冷落, 常闭门静思, 这便为苏轼入“心斋”学“坐忘”提供了外部环境, 再加上, 苏轼乃文学大家, 一代宗师, 赋诗弄文当然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又为苏轼入“心斋”学“坐忘”平铺了心灵梳理的平台。“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就是他在心灵梳理过程中陷入价值是非的痛苦表现。“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 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 谁弱又谁强?” (《满庭芳》) 则是他为自己涉足名利的悔悟表白, 争名夺利、争强好胜到头来亦不过是好梦一场。“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则是他想象“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后平静自由心态的展观。庄子说:“与其誉尧而非桀也, 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若将毁誉两相忘却, 那毁誉也便不复存在了, 心灵也就平静自由了。如果是非荣辱、功名理想等等都忘却了, 人的精神圣地也就由此而变得空明虚寂。万念俱空, 心无所累, 精神之舟就能“同于大道”而逍遥了。

苏轼赤壁之游还是享受到了“心斋”与“坐忘”的逍遥之境。《怀古》一词, 苏轼独临江边咏叹英雄随大江东去, 在“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的幻想中, 瞬间与永恒, 伟大与渺小, 英雄与凡人, 理想与现实, 是非毁誉, 祸福贵贱等等价值的区别通通“坐忘”了。烟消云散之余, 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之叹, 此叹虽略显哀伤之气, 但精神解脱的轻松释然之感亦在其中。《前赋》之游, 月儿明亮, 风儿清爽, 秋江平静, 波光飘摇, 白露轻浮, 小舟轻驶, 整个赤壁天地浩渺而虚静, 空明而梦幻, 主客二人醉眠舟中而随波纵驶, 人世间的是非荣辱之念也全被这洁净的一江秋水沉淀了。浩浩飘飘的快感, 御风而行、羽化登仙的超凡脱俗之感都是“坐忘”“心斋”后的精神享受, 心灵的自觉协调让苏轼独自在赤壁的天地里获得了精神意志的空前解放。

《后赋》之游虽没有《前赋》之游那样逍遥, 但我们亦可以从中看出苏轼追求“心斋”“坐忘”的艰苦努力。登山勇力之举无不展现着他多年以来奋发有为的浩然之姿, “划然长啸”之声、“悄然而悲”之情、“肃然而恐”之态无不暗含着他抗拒世俗的孤独与绝望, “凛乎其不可留也”则是他自觉今是昨非而迷途知返的醒悟之叹。这些看起来有点像庄子所说的“坐弛”, 人在赤壁, 心在尘嚣, 主体生命与赤壁的山水相斥相拒, 但“戛然长鸣”的孤鹤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道士化鹤”的美梦更让他享受到了赤壁之游的奇幻脱俗之乐, 没有“心斋”与“坐忘”的强烈愿望, 孤鹤是不可能出现的, “道士化鹤”的美梦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弗洛伊德说, 梦是人潜意识的显现, 没有“心斋”与“坐忘”之潜意识的影响, 孤鹤不可能成为道士的化身, 抑或者, 孤鹤本无, 乃心里幻想之物, 抑或者, 道士本无, 乃见孤鹤而臆想之。不管是哪一种意境, 苏轼本心是向“道”的, 于是半路生出个“道”物, 物物而相化, 形已离, 智已去, 本我已虚空, 赤壁之间唯存“天道”, “心斋”“坐忘”之境已触手可摸了。

上一篇:诗歌黑夜的知己的作者和内容下一篇:党支部委员候选人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