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课堂灵动的美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成课堂灵动的美(精选8篇)

生成课堂灵动的美 篇1

动态生成――让课堂轻盈灵动

 

[摘要]“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探求的目标。然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是我们课前无法预设的,处理不当不但不能使课堂轻盈灵动,反而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如何应对这些预设外的生成资源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机智的考验。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应对预设外生成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预设外生成;应对策略;巧妙启导;课堂灵动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充满生命灵性的,是互动的,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此中有预设生成,更有许多预设外的生成,我们的课堂正因如此动态生成、轻盈灵动而精彩。可是我们经常会让预设外生成资源昙花一现,或失之交臂,或奉行拿来主义,把学生引进空中楼阁。如此,又怎么会有“课堂的轻盈灵动”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娴熟的调控技巧,高超的应对机智,这样对生成的把握才会不失偏颇。

一、学会倾听,整合生成资源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之后,就会生成大量信息,显现出“M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彩画面。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处理完如此丰富的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有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全盘接收也是不理智的。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我们要用心倾听,对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比较、判断、鉴别,以“去伪存真,取其精义”为尺度,确认资源特点,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使课堂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所以,教师只有耐心倾听,才能及时发现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从而启导有效生成。只有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二、因势利导,使生成精彩纷呈

学生因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限,理解文本时往往会旁逸斜出,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异。这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加以挖掘,通过师生、生生的交互碰撞,生成能力、方法和习惯。对于单一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等,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错误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引领学生正确回归。

七(下)年级蒲松龄的《狼》最后一句揭示主旨: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机智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感悟此观点时,一个学生举手抗议道:“我认为狼太聪明了,并不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行。屠夫只不过是侥幸取胜!”看来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没想到,居然还有许多学生都这么认为。这纯粹是预设外资源,我灵机应对:“狼和人到底谁更聪明?挺人挺狼,用事实来说话。”顿时教室里像炸开的锅。

挺狼派说狼聪明:两狼识破屠夫“投以骨”的动机,不争骨而“耽耽相向”,知道争骨必有凶险。后来两狼的精彩搭档堪称绝伦:一狼“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是为迷惑屠夫;一狼“径去”,是为从后面攻入,屠夫则完全处于被动劣势。若非“犬坐于前”的那只狼玩过了头,被屠夫抓住了机会,还真难说最终会鹿死谁手。

挺人派说屠夫机智:屠夫顾野有麦场和积薪就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懂得利用地形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后来在一狼“目似瞑,意暇甚”时,他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

挺狼挺人,旗鼓相当。我趁势引领学生正确回归:“狼这么聪明,最终还是被人消灭了,说明真正聪明的是人而不是狼,人战胜狼是必然的,并非侥幸。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影射一切坏人,告诉我们对像狼一样的坏人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最新研究表明,大自然中的狼其实是一种蛮不错的动物,并且还是可以与人和谐共处的”.如此一启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提升了人类的自信。学生既把握了文章主旨,又正确地认识了文学狼和自然狼。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质疑做精妙、简要的启导,可以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让课堂生成精彩纷呈。

三、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整体或局部性调整,给预设外生成腾出时间,并迅速提取生成环节与预设教案的联系点,随机应变。这样做也许会打乱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但如果死守设计,忽视课堂学情的动态,就会见书不见人,阻碍学生发展,失去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如《登上地球之巅》,我引导学生品味刘连满的人物形象,读到他留下氧气一节时,有个学生突如其来“发难”:“老师,他这么有名,后来怎么样呢?”我心头一动:《往事》栏目曾采访刘连满,他后来生活得不好,但他仍说自己能有今天的生活,应该感谢党感谢国家。何不引领学生走进他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呢?

于是我放弃了预设,给学生讲了这么一段:“刘连满当年登山回来,就被分配在哈尔滨电机厂当一名普通工人,现已退休七八年了。目前家里三个孩子都已下岗,老伴也没有工作,生活得不是很好,据说他现在一家工厂看门。”说到这,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与刘连满的事迹发生了强烈碰撞。于是我请学生讨论:“你觉得他的付出值不值?”学生众说纷纭,然后我再链接后面的一段采访,向学生展示了刘连满的高尚人格。

这样一来,预设的目标――分析景物描写及比较奥茨与刘连满是无法在课上实现了,然而我如此调整自己的教学,随时、随地、随需地给预设外动态生成腾出空间,使学生在顺应中获得满足,在满足中获得提升,刘连满在学生的形象却更加深刻了。

四、巧妙回抛,让生成更有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不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不一致,有时难以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此时不妨巧妙地将精彩的`生成向学生回抛。让他们争一争以启发思维,辩一辩以加深理解,论一论以形成共识,教师也可以借此想想如何机智应对、启导生成。

在教学《马》时,我让学生研讨“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许多其他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位学生很不平地说:“作者很不公平,你看狮子的头多威武,他却说太大;牛这么勤勤恳恳,他却说是呆相;还说驴蠢相。这样贬低别人抬高马,不好!”我想立即纠正它,可我想这是个奇思妙想,于是我将它抛给全班同学:“你们看看,作者是不是很偏心,他赞美马的同时为什么要贬低其他动物呢?”学生反响很大,有说:“这是对比描写,这样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有说:“这样不行,就如我们抬高自己矮化别人。”又有说:“作者因为爱马心切故有过于拔高的倾向。”最后我这样阐释:“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有不够客观的嫌疑。但这也是为了突出对比描写,你们能理解吗?”学生都说能,于是我很自然地将这片断的教学中心导向“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上来。巧妙回抛,投一石以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争论中,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价值观得到提升和重构,实现了对文本深层意义上的思考。

当然并非一切生成都是有效生成,那种超越文本,说得天花乱坠的错误信息资源和无效生成,既分散精力,又扰乱视线,如果不加思考就将之纳入教学,简直是在浪费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对这种课堂生成我们要宽容但不能纵容。那么如何应对这些错误生成呢?

(1)延迟评判,自动转化。对一些错误的生成,教师不要急于对其作出判断,以免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对文本深入探究后,学生自然会进行比较甄别,恍然大悟改变立场。如《荒岛余生》,当谈到第5、7段用了颇多笔墨写鲁滨逊从船上获得“价值不大”的东西用意是什么时,学生邓某冷不丁冒出一句:“都什么时候了,还找出《圣经》,真迷信!”我未急于评判,当后文谈到鲁滨逊如何解决精神问题时,我顺势问邓某:“你是否还觉得他看《圣经》是迷信?”邓某顿时明白了,鲁是为了解决精神问题。

(2)处惊不变,移花接木。课堂教学的生成环节中,有时是学生故意岔出去的。这时教师不妨佯装不知,运用对自己有利的理解来复述学生的看法,以避免无谓的论争。《斑羚飞渡》一文,我预设了让学生提疑问,一生质疑文中多次提到彩虹,爱捣蛋的周某就喊:“我知道,因为彩虹通向天堂!”全班哄笑,我接过话说:“是啊,天堂是美好的,走向彩虹也是向往理想境界呀。”我们教师遇此情形尤其要处惊不变,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的课程资源。

(3)以静制动,合理冷处。有时对无益于推进课堂探究的生成枝节,采取冷处也不失为上策。一次评课中,一位教师上《伟大的悲剧》,学生对斯科特的精神已经与教师形成共识,都说斯科特是英雄。当教师问“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时,一个学生却说:“我认为他们很懦弱,如果能保持来时的亢奋他们一定能走回去的,但他们没有,被打败了。”这突冒一句,打乱了教学预设。眼看就要下课了,还有一个精彩环节要完成呢。这位教师也很机智,采取了冷处,她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探讨,并要求将讨论的结果告诉她。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将这种美丽定格、扩大是我们追求的高标。我们的心里应时刻有一把尺度:不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不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有一个理念:“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我们要身体力行研究生成环节的应对策略,积累个人处理的经验,使课堂因从容启导有效生成而轻盈灵动。

参考文献:

1、方健华,李建军。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J].教育科学研究,(12)。

2、仇定荣。“预设”动态生成的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4)。

生成课堂灵动的美 篇2

一、从生命的视角关注当前课堂教学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寓言:有个渔夫, 每次出海打鱼之前, 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 什么鱼的价格高, 就决定下海去捉什么鱼。有一年春天, 墨鱼的价格最高, 他便去捉墨鱼, 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 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 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 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捉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 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 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 他又后悔不已, 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出海不管是墨鱼还是螃蟹, 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捉到, 那个春天渔夫一无所获。

这则寓言, 令人不禁哑然失笑、感慨良端:审视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 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渔夫”?课堂上, 教师总是小心翼翼地围绕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跟着教案预设的呆板线路, 一步一步上下来, 不敢避让, 不敢逾越, 更不敢转弯。教师是那么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做出回答, 牵着学生亦步亦趋……每当学生落入“圈套”, 我们会为学生的回答“正中下怀”而“暗自窃喜”。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因学生的思维碰撞而千变万化, 因课堂演绎而节外生枝, 遗憾的是, 我们很多教师却常常因自身的“没有准备”而“底气不足”, 或视而不见, 或轻描淡写, 任凭学生那些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特别是在公开课、示范课上, 我们更是生怕发生“出乎我们预料”的意外, 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 课上得是滴水不漏。再看我们的孩子, 表情木讷、思维狭隘, 缺乏求知的热情、缺乏创新的激情。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 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 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我们的课堂教学过分地遵循教案, 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行为, 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

新课程理念认为,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 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它五彩斑斓, 生机勃勃, 活力无限, 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 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的课堂, 它应当具备“市场经济”的特点: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它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 应当允许偏差的存在, 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 而这一切, 又都应当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二、让“预设”与“生成”共舞

1. 精心预设, 把握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 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 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 而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 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关注生成, 我们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因此, 关注生成, 我们并不否定课前预设。精心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没有预设的生成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那么, 如何进行预设呢?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世界, 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的, 这些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过于严谨, 过于封闭”的线性设计模式, 采用框架设计的模式进行课前预设, 留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呼吸的“空间”, 随时接纳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可以即时“变奏”, 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可以适度“更换”, 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可以随机“升降”, 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可以相应“增删”……框架式的课前预设, 将会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播下美丽的种子。

2. 不拘预设, 机智生成

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质量观。在课堂上, 孩子们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 看问题的角度也是各具情态。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资源信息, 如果我们没有关注生成的意识, 一些偶发的宝贵资源就会一纵即逝, 使真正的学习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和解决, 课堂有效教学就会大打折扣。

前次, 有幸参加“龙川之秋”名师教学观摩活动, 浙江名师在教学柳宗元的诗《江雪》时, 就有个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 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样一个出乎我们预料的问题。这位教师非常机智, 她及时地捕捉并利用了这一生成资源, 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这时, 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家里很穷, 以捕鱼为生, 天冷也来要钓鱼;有的学生认为老翁是个钓鱼爱好者, 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 没人和自己抢了, 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是遇见上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错误, 被流放在外, 用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时, 教师再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 最后问学生你赞同哪一种理解, 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此时, 学生对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排遣心中郁闷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看到, 由于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及时把握, 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解读, 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 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多元解读中, 学生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也掌握了“知人论诗”这种新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有时课堂中, 学生的生成会远离主题, 纠缠不清, 这种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或许, 学生活跃了, 课堂热闹了, 但表面的浮华终究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因此, 在动态生成中, 教师还要高屋建瓴, 甄别优劣, 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 引导教学进程, 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

3. 发挥教学机智, 构建生成式灵动课堂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 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 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客观因素的干扰, 可能是教师的临场失误, 也可能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够等等。面对生成, 教者该如何正确处理呢?保持冷静很重要。“不管风吹雨打, 胜似闲庭信步”, 冷静, 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 思维更敏捷, 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还要随机应变, 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对于部分学生提出的自己还没有把握回答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还给学生, 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机会。这样的随机应变, 打破了僵局,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生成的问题各种各样, 教师还要加以选择, 对于共性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转换成大家的问题, 让大家共同来关注;对于个性的问题则可以个别处理。对于那些有当场发挥价值的生成问题要重点处理。对于那些当堂发挥价值不高的生成则可以少花时间个别处理。

4. 转变角色, 提供有利于生成的和谐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 让学生大胆地想象。教师还要提供学习的新材料, 诱发学生的认知, 激发学生的思维。人天生就有好奇的心理, 学生对新的学习材料, 兴趣十分浓厚, 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 这样, 学生就会有生成的兴趣, 就会有生成的学习资源, 从而实现生成的感受与体验。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 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 要有说话的自由, 要有抒情的自由;教师要放弃“话语霸权”“情感霸权”“价值霸权”, 蹲下来, 平视学生, 用温暖的眼神关注每一颗敏感的心灵, 用真诚的心灵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教师要学会投入地笑, 学会感动地读, 学会忘我地与文本融为一体, 与课堂融为一体。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 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 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的美 篇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都需要呈现一种动态效应。让学生“动”起来的语文课堂,才具有灵动的美。这样的课堂才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

一、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

课堂中,学生是自主的、主动的、活跃的、思维是广泛的。丰富的课堂形式,可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

1.阅读课——精彩纷呈。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在阅读课中放飞心灵感受语文的魅力。上课时,可据不同文本设置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课、阅读感悟赏析课、创意论辩评析课等。

2.作文课——活泼跳动。“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作文课要与学生的生活亲密接触。作文课形式多样,场地不限于课堂,走出校门,写活动作文。春天,到郊外寻访春的足迹,聆听春之音,笔绘生机勃发的春;秋天,去登高,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周末,逛街市,品味生活的丰富。另外开辩论会,读书会,在作文课开设“阅读新空间”、“信息广场”等栏目。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说构思说选材,让学生在说中交流思想,在产生了共鸣的基础上再动笔写。点评作文应该让学生参与,让被评者和评论者进行交流,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把评论所得写成作文后记,学生可以在长期的训练中积累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3.活动课——开放自由。语文活动课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发挥活动课的功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必须完全开放。上课前,教师精心策划好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并将任务细分给学生,之后再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在活动课上,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每次活动的主持人(一般由4个学生组成),教师以评审者、听者的身份介入。让学生感受做活动主人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创设开放型课堂,让学生在宽松中“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应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创设开放型课堂,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灵感就会被撩起,生命的活力就會得以释放,学生才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动”起来。

1.把自由还给学生。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给学生在课堂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活动时间的保证,最好要达到三分之二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改变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处在听的状态,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九义教材”初中第一册中《秋天》一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品读,并让学生读后自由发言,自我展示,学生可以主动上讲台配着音乐诵读,学生可以说说对此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还可以就某一句甚至某一词发表自己的主观体验……让学生在这个自由的时间内,充分释放自己的精神活力,使课堂动起来。

2.把时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能为完成本课时即定内容,而把时间和空间控制的太死,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3.把赏识与激励送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使用教学评价。错了,要允许学生从新回答;不完整的,要允许学生补充;没想好的,要允许学生再想;不明白的,要允许学生发问……通过这些方式,将课堂上紧张的气氛改为宽松,让学生体味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三、驾驭课堂流程,让学生自主地“动”起来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静态的教学设计永远不等于动态的教学流程。学生个性的丰富性和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都要求教师要有驾驭课堂流程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的动起来。为此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广泛涉猎,确立语文课堂的灵魂。教师要有“跳出文本看教材,走进文本去教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地接触、涉猎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同文本进行全面的对话。在此基础之上确立语文课堂的灵魂,让这个灵魂始终牵动学生目光。

2.回归本真,保持语文课堂的自然美。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力求让课堂拥有个性,让课堂回归本真。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把生活的真实带入学生的视野。

3.倾心打造,保留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教学丰富的内涵以及它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语文课必须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倾心打造,创造好每个细节,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这一交际工具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创设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保留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动”来的语文课堂,才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灵动的美,才会创意无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让政治课堂灵动起来 篇4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21世纪初新课改的理念下政治教学就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依据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进行诸如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灵动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在近几年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是感觉到学生中一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下课时谈起神六上天、天宫一号对接,“小悦悦事件”等大家都关注的话题时,可以滔滔不绝。但一到课堂,很多学生却三缄其口,不会说话了。有时课堂上由具体生活事例印发了讨论,有的学生不是天马行空乱表达一通;就是空话、套话一堆,有的想好好说但难用课本知识表达,喜欢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和评论,致使课堂上又是教师唱主角,一个人挑大梁,结果课堂上死气沉沉。

是哪里出了问题?虽然我校是一所本地闻名的省重点高中,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学中也还是多注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忽视了作为学生主体的学生在其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我们的政治课堂活跃起来,怎样才能解决政治课的尴尬现象。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叶圣陶老先生说:“让政治课堂活动起来”。灵动的政治课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快乐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怎样让政治课堂灵动起来呢?

学习是一次积累知识、成长思维的漫漫征程,相较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自主性地学习可以带来更加丰硕的成果。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学科都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主控自己的学习,充分发扬自身的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每一位学生其实都具有这样潜在的学习素质,自主学习模式正好给予了他们发挥的空间。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就应该要融入自主学习模式,把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位置让渡给学生。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具体化的理论框架。就一定意义上说,它把握住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自主学习重视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发展水平教高、自我意识教强,个性比较完善,不喜欢记忆机械的内容,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辨证思维形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目标中,除了教会学生学习外,其他都是次要的,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用学生的自律代替他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建构主义认为人处在一个试图利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现实、解释现实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

者,应当在教学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抛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只是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以上心理学的依据下,围绕我校的高中生学习动机比较稳定,以内部动机为主。他们会经常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反馈修正学习策略;能经常自己思考怎样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基于这些因素,在高中政治课中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就更有可能。

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需要师生双方的协力完成。教师应当要创建出宽松有度的自主学习空间,并传授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原则,向纵深方向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唯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学生才能持续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延伸并深化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交流下,高中政治自主学习必然能探索出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推动整个的教学工作。

所以要打造灵动的政治课堂主要应该从政治课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手。自主学习理论给了笔者很多启示,于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在原来教学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尝试,以期较大程度地高中政治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

接下来笔者结合教与学的尝试,总结出了实践自主学习理论的以下几点经验,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结合实验操作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时政素材,锻炼实践能力

联系实际的学习素材能使政治理论扎根实际,能使政治课堂教学生动,让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政治课教学内容中不乏实践性、操作性的素材,对这些素材,如果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

笔者经常会用最新鲜的时事把学生带入新课,引发学习兴趣。这“最新鲜的时事”必须是当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如果过了几星期、几个月的事就变成“明日黄花”了,肯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别提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了。所以,能否及时获取时政信息对时政教学的成败具有关键意义。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是:将现有的教学空间有意识的向外延伸,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专题讲座、时事政治竞赛等等全方位的信息来源和阵地,倡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时政内容及其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动手、动脑,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以达到时政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外,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的实惠调查法、方案设计论证法等也有助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有较打作用。

二、结合问题解决模式,引入时事内容,由难入简、变抽象为具体

最后,如何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笔者结合自己《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把时事政治融入到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点:

1.关键点一:良好的课前导入。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的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课的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挖掘起来很有内容。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的时政环节就显的尤为重要。在这

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当时学生感兴趣的世博会中国馆内容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也能引导学生亲近我们的时代盛会,具有现实意义。

2.关键点二:生动的视频引导。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课里由“东方之冠的诞生”视频引入,从中国馆的外形建筑到它的内设亮点,以设问形式层层深入,顺其自然地得出“文化创新重要途径之一”。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又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入,找到了二者完美的契合点。

3.关键点三:激烈的热点讨论。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本土热点问题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用身边时政话题切入,巧设练习,创设环境让学生亲身实践,学以致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取新闻。把学生身边所熟悉的地方的时政新闻引入课堂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国情和家乡情的教育。在讲到“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运用环节时,笔者首先讲述了本土佛山市的 “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发展战略,以及禅城区提出的“传奇古镇,创意禅城”的时政背景,播放了关于学校附近“禅城汾宁路改造,老街坊期待重现昔日繁华”的视频新闻短片,提出练习问题:“我来设计汾宁古道”。因为就是身边古镇的翻新设计,同学们在讨论创意设计时七嘴八舌异常热烈。通过学生的讨论,深化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建设祖国和家乡的热情,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目标。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篇5

恩施市为恩施州州府所在地。为了打造教育强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市教育局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在全市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我市2009年秋开始建立试点学校,五年的坚持与守望,我们一直秉承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以实现学校内涵发展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保障,依托、优化试点经验,努力构建效率高、质量优、负担轻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用更加科学、绿色和高效的办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增长方式转型、优化,形成了具有恩施特色的恩施模式。

三个到位 统一思想迈大步

思想到位。恩施市的教育由于先天地理位置山大人稀,学校分布面广、点多,严重阻碍了我市教育整体均衡发展。近几年,我们通过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根本上讲,我市教育发展还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市教育局以打造“教育强市”为目标,深入调研,多方研讨,深刻认识到“观念不变,教师就不变”“ 教师不变,课堂就不变”“ 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铁下心来在全市全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从本质上改变我市教育现状,促进我市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我们素质教育的成败,素质教育的成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良心和责任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智慧和能力的考验。所以,只有抓住了课堂,才算抓住了教育的七寸和牛鼻子,课堂就是我们撬动教育发展的支点。

制度到位。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是对教师原有观念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是对学校管理发展的挑战,是对多年习惯的课堂的革新,会引起诸多质疑、反对和懈怠。通过制度有序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恩施市教育局关于推广试点经验,加快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恩施市中小学教学管理规定》《恩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恩施市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奖惩办法》等文件,从宏观上对高效课堂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步骤进行了规划,从微观上对教学常规、校本研训、效果奖惩进行了具体规定。每年市财政拨付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高效课堂建设的推进和奖惩。

培训到位。如果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观念不能转变,我们课堂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变,教师就不能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所以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师行为转变的前提,更是新教师的标志。我们采取走出去,撷取他山之石之精华,雕琢本地之璧玉;请进来,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先后带领校长和教师组团到杜郎口、洋思、浦江、永威等中学现场考察学习。邀请李炳亭到恩施现场调研指导,作专题讲座,还多次邀请浦江中学的校长和教师到我市试点学校进行交流,感受课堂上激情四射的智慧火花。同时,我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培训处组织多期高效课堂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系列化的培训为我市内化提升,打造恩施高效课堂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个常规 落实环节促发展

教学常规。要求各校以《恩施市中小学教学管理规定》为指南,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按照高效课堂建设的要求自查清理,彻底改变低效、无效的教学工作环节,加强过程管理,做到精细管理,及时整改,公平奖惩。以过程环节的高效,确保课堂的高效。

校本研训常规。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师资队伍是关键。校本研训是最直接、最有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我市要求各校校本研训要编写研训方案,明确研训主题、目标与参与人员,并精心预设研训的问题、内容、方法与过程,做到“六定”,即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增强校本研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通过多种方式在实践中采取以下方式开展研训活动:以课例为聚焦的行动型研训、以常规为根本的基础型研训、以阅读为基础的沙龙型研训、以问题为中心的解惑型研训、以项目为驱动的任务型研训、以试题为素材的评析型研训、以讲座为载体的交流型研训、以课题为抓手的探索型研训、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化研训、以共同体为平台的联片研训。同时建立市教育研培中心、中心学校和学校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体等六级体制的组织体系,在校本研训中发挥各自职能,促进教师成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研培中心以专业引领为重,中心学校以督导检查为重,教科室以专题研修为重,教研组以互助研讨为重,备课组以集体备课为重,教师个体以自我反思为重。

集体备课常规。备课组严格执行每周不少于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努力开展研究性备课活动,做到“四备”(备课标教材、备教法学法、备学生作业、备考纲命题)、“四研”(一课一研、一案一研、一卷一研、一题一研);备课活动中实行中心发言人说课制度,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设计的理由与意图,提出困惑的问题,供集体交流和研讨,其他成员要带着问题与思考积极参加集体评议活动,在评议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个模式 创新课堂提质量

我们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充分学习、借鉴我市高效课堂试点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探索建立科学、简洁、高效的课堂结构,形成了富有恩施特色的高效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即恩施市小学阶段“361”快乐课堂;初中阶段“学-教-练”高效课堂;恩施市高中学段“235”教育模式。

小学阶段“361”快乐课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难看出,在中国,学习一度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从《论语》里师徒间的无拘无束的玩笑和问答,从学生们充满个性的表述,从师徒相从游学郊外的情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那种充满乐趣的学习。我市在总结、提炼试点学校市实验小学“361”快乐课堂基本理念和操作要义的基础上,同时吸收我市其他小学的一些有益探索成果,并观照了当前我国相关教学模式精华部分提出我市小学学段“361”快乐课堂教学模式,把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主要锁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快乐课堂。“361”快乐课堂:即三个核心理念(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主我快乐、我收获我快乐),六个基本流程(精彩导入→明确目标→指导自学→引导释疑→整理反思→当堂训练),一节生态好课(课堂因充满生命活力而高效)。遵循“多学少教-能学不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为了不教”” 当堂训练-达成目标”的教学原则,按照“精彩导入、明确目标、指导自学、引导释疑、整理反思、当堂训练”的一般流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改变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习“乐”在自主中,“乐”在合作中,“乐”在探究中,“乐”在实践中,“乐”在体验中,“乐”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重点从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习体验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努力学习、高效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

初中学段“学-教-练”高效课堂。我市在总结、提炼小渡船中学“学-教-练”高效课堂基本理念和操作要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学段“学-教-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教-练”蕴含着“向教练学教书”之意——自己学、自己练,学中练、练中学、学练结合。“学-教-练”高效课堂将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或一个完整学习材料,如语文一篇课文的完整学习)的学习流程原则上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但又有机联系的阶段”:自主学习〃以学定教——教学相长〃以教导学——当堂训练〃巩固提升。基本流程为“六步”:精短导入、明确目标、自学〃交流、教学〃引领、整理〃反思、当堂训练。“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管理作保证就落不到实处。为此,“学-教-练”高效课堂质量保障措施就是落实“四清”: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单元清)。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高中学段“235”高效课堂。“2”体现的是教育目标与实现方式的关系,即“两自”(自觉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两转变”(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3”实现的是推进“两自两转变”的方法和途径,即“三案导学模式”(导学案、训练案、固学案)、“三级评价模式”(学校、年级、班级)。“5”探索的是实施“两自两转变”的策略与措施,即五课型(新授课、复习课、专题训练课、试卷讲评课、实验探究课)、五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拓展、检测反馈)、五步骤(新课导入、目标展示、知识生成、课堂小结、小组评价)、五维度(学生是主动的、课堂是生动的、知识是生成的、思维是建构的、学习是快乐的)。

2014年春,恩施市教育局按照“全面推广,重点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决定在全市高中学校、初中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目前,项目学校已有46所,涵盖了高中和基础教育各个学段。计划3—5年内在全市80%以上的义务段学校实现高效课堂新模式授课,同时努力培植具有恩施特色的高效课堂管理模式,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恩施市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不仅催生了“以生为本”的新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提高了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恩施教育发展的春天。

老师“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一点了,学生从他们那里不会轻易得到知识的现成答案。但是从老师那里学生可以得到更多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赞扬,他们总是会说,“大胆去尝试吧,做完了把结果告诉我,展示给大家”。

学生 “变”了。厌学辍学的少了,上课睡觉的没有了,打架、扯皮的极少了;学生变得自信、活跃而大胆,变得能说会道,变得能写善画,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增强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了。

课堂 “变”了。每一个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就像一个大“超市”,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各取所需,自主和高效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我们的学校也“变”了。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们正在把班级甚至学校还给学生。这里,师生和睦相处,快乐向上,校园变得温馨、亲切!我们担心的教学质量也“变”了。市一中实现了“三年三进步,四年四提升,五年五跨越”的发展战略。2011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102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2012年高考一本上线?人,2013年又创下了新的辉煌—一本上线239人,突破200人大关,而且有2人被清华大学录取;2014年高考一本上线?人。2014年中考“五率一分”在全州综合排名位居第二。

打造灵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篇6

一、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合作是问题的延伸。

问题反映学生“在这里”,学习目标反映孩子应该“到哪里”,教学设计不应该是钻研教材的结果,而要根据“在这里”和“到哪里”的距离进行设计,不知道来自学生的问题,不知道学生要到哪里,只能是满堂灌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无效的教学。问题怎么来?问题从通过有效预习新知识中来,新知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学生看到懂得新知识和学生看起来起疑的新知识,看起来起疑得新知识就是问题。

合作是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有效自主学习时发现他们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启动合作交流了,合作要有意义,合作的内容要有探究的价值,主要包括重点难点内容,涉及知识联系的内容,有争议的内容,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内容,能够拓展的内容。面对有思维的挑战问题,我们要进行分组,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老师要适时地进行角色转换,老师退一步学生进一步,从教班变成教组,从个人教群体变成团队教团队,学生也从个学变群学。

二、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就把握住了有效课堂的灵魂。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伙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积极主动、乐于表达、善于沟通的习惯和能力。我们怎样组建小组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每个学生发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上1、2、3、4、5、6的序号,请同学们按照相同的序号组成一组,学生很快的就组成了6个小组,随后就要确定小组长,取一个响当当的小组名字、小组口号、小组目标。

三、学生、老师面对面讲话,思维、思想在小结中闪光。

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梅川中学数学组总结了如下几种比较实用而且有效的课堂小结形式:

(一)点睛归纳式课堂小结。根据教学内容的区别,教师在小结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提问式归纳小结。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将当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结构。如:《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时,我是这样小结的: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②你学到了平移变换的哪些知识?③结尾时可以画龙点睛,将所学的知识用顺口溜的形式加以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掌握:平面内点的平移规律是“右横加,左横减;

上纵加,下纵减。”

2、列表式归纳小结。在教学《矩形》的判定时,我是通过填表进行课堂小结的。学生通过对表格的填写,一方面明确了当堂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便于和前面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性质还是判定定理,都是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来探究的,也是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前后呼应式课堂小结。为了体现一节课的整体美、形式美、和谐美,导入与小结要遥相呼应,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数学课堂导入时,我们常常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开始,以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但是在一节课结束时我们也不能将开始时设置的悬念抛在一边不管不问,使其悬而未决。因此,在结尾时,不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新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疑虑,解决悬念。这样的结尾方式,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首尾相应,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三)思维拓展式课堂小结。在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容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把课堂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我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对于勾股定理的探究,古今中外都有无数的数学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从我国西周初期的商高到公元3世纪的赵爽,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到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他们都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同学们回去以后不妨也可以查阅资料、自己悉心研究,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什么?

小结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昂首挺胸大声的跟老师面对面讲话,要求他们展示思维思考过程。我们还借鉴了优秀学校的好课堂展示歌: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里想,脱稿不用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来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四、细化复习课研究,让反馈灵动有效。

梅川中学组要求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上运用基本结构为6个环节模式的实施教学。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根据复习的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需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将复习的数学知识融入问题的情境中去。

2、激发欲望,回忆知识。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有些已被遗忘知识要让学生结合课本,通过回忆再现,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弄清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

3、合作交流,梳理知识。整理时要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简洁、清晰地把知识整理出来,整理中初步形成自己的脉络。

4、认识点面,完善脉络。对于蕴藏在知识之中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学生自身难于发现和整理,教师应提炼出学习方法,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5、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是复习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形成熟练的技能与技巧。练习设计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针对知识弱点,如易错易混内容的练习,可采取填表、选择、判断等形式;

第二层次是综合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是创新运用,训练思维,即拓展提高性题目。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生成课堂灵动的美 篇7

课堂教学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知识学习过程, 叶澜教授将其比喻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并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 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动态的, 是富有激情的, 构建动态的课堂, 可以使师生共同参与,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 使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应有的尊重, 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可以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的教学目的, 往往给教学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结合教学活动, 谈谈如何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机智地构建动态高效的历史课堂。

一、由错误生成

1.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人不可能没有错误,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 当有学生指出我们的错误时, 我们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 及时纠正错误, 并可以利用错误, 构建动态的课堂。

例如:复习“欧洲一体化”这一知识点时提到“近日一位英国老太因为论磅和盎司来卖菜而受处罚”, 我说:“这位老太在菜市场卖东西一定收欧元, 否则她又面临再次受罚”, 很多学生也点头称是, 但有一男生大声表示否定。对此我内心也没底, 但我及时肯定这位男生的质疑精神, 并坦诚自己在这一知识点上确实没把握, 接下来我们一起上网查英国到底加入欧元区没有, 最后得出这位男生是对的, 我和其他同学则以热烈的掌声对他表示肯定和感谢。

其实, 学生能发现老师的错误, 说明学生不但认真听课, 而且积极思考, 考虑问题全面, 我们应该感到高兴, 应该对学生表示赞赏, 而不要觉得面子过不去, 对学生的这种行为加以打压。老师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恰恰能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使课堂充满活力, 随时可以捕捉到生成性的资源, 构建动态课堂。

2. 善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 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 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不能因此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而且从学生的错误往往可以生成资源, 形成动态课堂。例如: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B.实现欧洲政治经济的一体化

C.加快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D.保证西欧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有学生马上选择B, 并讲述选择的理由。于是我发动学生讨论这一问题, 并提示结合“欧共体”成立的经济背景考虑问题。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 最后形成统一意见:“欧共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其内部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当然其成立的主要目的应是加快成员国经济发展, 即C答案正确。这个问题的讨论虽然由学生的错误答案引起, 但由于老师的肯定, 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没有受到打击, 反而由于他们的错误, 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老师善待学生的错误, 他们的积极性才会很高, 老师才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 发现课本的错误或不完善

教科书有些地方并不完善, 这时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一定要用接纳的态度与学生共同讨论, 从中生成资源, 构建动态的课堂。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知识点时课本上出现这样一段话:“1875年,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 开通第一部电话。”学生提出“1876年贝尔获得发明电话专利”怎么中国会在“1875开通第一部电话”呢?我马上对学生能如此仔细阅读课本并能发现问题给予表扬, 然后当场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证实学生的发现是正确的。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 错误有时也是一种资源, 利用错误, 我们可以构建动态的课堂。在纠正错误时, 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常规, 大胆探索真理, 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为在未来的学习中主动探究、发现打下基础。

二、由提问生成

新课程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正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点, 教师如果抓住这些“问题”作为资源, 构建动态的课堂, 往往就能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例如:在学习“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时, 联系美韩军演及中国的反应时一男生站起来问:“老师, 我国外交太软弱, 就应该像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待北方四岛一样给美韩以颜色看看!”对此我把问题抛给全体同学, 这番讨论虽然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 但我也借此机会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题, 但国际关系还异常复杂, 要冷静处理国际关系”的观点作了总结表述。由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虽然是难点知识, 但学生掌握得明显比较好,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的问题叉开老师的思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老师不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理解问题并加以引导。教师要善于筛选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并把其作为有效的资源加以利用, 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给学生展示自我理解结果的机会, 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意外生成

虽然教师组织教学要有计划, 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尽可能避免意外, 但有时往往会因为人为的因素, 出现一些意外或与预期效果不同的现象。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的意外, 巧妙引导, 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新亮点, 还课堂以精彩。”

例如:在复习鸦片战争的启示时, 学生齐声回答“落后就要挨打”。就在这时, 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学生冷不丁地给他同桌一拳, 我瞪了他一眼, 他却笑着说:“上次历史考试他的成绩不如我, 落后就要挨打。”全班哄堂大笑。我灵机一动, 反问道:“落后真的就要挨打吗?”同学们纷纷表态, 讨论后学生竟得出许多新的结论, 如: (1) 落后必然挨打, 例证:近代亚非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遭受的屈辱历史等。 (2) 落后不会挨打, 例证:唐朝对日本开放式的政策, 以及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关系, 等等。 (3) 落后也能打先进, 例证:我国古代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攻占中原。 (4) 落后不应该是挨打的理由, 例证:国家之间应该和平共处等。

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但这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 我们必须把握好方向, 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但我们又不能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硬塞给学生, 否则会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采取“委婉拒绝, 搁置生成”的方法, 对一些不便在课堂上解决的较难的问题, 应转向课外, 师生一起探究。如学习英国工业革命背景, 分析圈地运动时, 突然有一名学生提问:“老师, 我的家乡有很多土地抛荒, 有耕种的也是几十年不变的生产方式, 太落后了, 中国是否可以来个圈地运动把土地集中进行规模生产?”学生马上就议论纷纷, 有的说:“不行, 圈地运动太野蛮了。”有的说:“可以, 我们应该进行文明的圈地运动。”对于这样的问题, 就可以采用“搁置生成”的方法。搁置不是全盘否定, 而是为了师生更明确、更积极地学习。

灵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篇8

一、预设的问题是学生想研究的

创建儿童喜爱的数学学习,让学生体验幸福的课堂生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实现这种价值追求的突破口就是回归到儿童、数学和教材中来。笔者在执教《估算》一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计算就需要准确”这个意识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那么,此时学习《估算》,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估算。关于估算,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什么困难,或者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好不好?

生1:为什么要学习估算呢?

生2:估算有什么用处吗?

生3:估算是什么人发明创造的?

生4:有什么好的估算方法吗?

生5: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什么情况下不需要估算呢?

笔者从学生的问题开始,做到教学时心中有数。接着师生一起从经验积累引入估算,在探究估算的方法中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在问题解决中,体验估算的价值。正是有了对教材的深刻研读,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才能够准确清晰地找准学生认识新事物的思维衔接点,预设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设计又满足了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教学必然是有“过程”的,师与生必然都是有体验的、真正参与的。

二、预设的困难是学生会遇到的

“集合问题”教学片段

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通过同学们参加歌咏比赛和书法比赛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黑板上出示喜欢唱歌的:6人;喜欢书法的:7人

发现问题:喜欢唱歌的6人+喜欢书法的7人≠13人。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实现新知识的自我建构。

师:同学们自己试着画图,要让别人既能看出一共有多少人,又能看出他们是参加哪个比赛的。

生1:唱歌○○○○○○

书法○○

生2:唱歌 书法

○ ○△

○ ○△

○ ○△

○ ○△

○ ○△

○ ○△

生3:

学生发现问题后,产生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了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部分。之后经历了动手操作、交流的过程,逐步概括出“韦恩图”的雏形。学生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对图示集合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并在构建中理解集合的本质,经历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

只有精心预设方能迎来精彩的生成,只有对学生深刻的“读懂”,方能发现他们眼中的数学和数学之间的对接点,敏感地捕捉这些有价值的生成,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在交流和思考中提升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形成数学方法、意识和思想。

三、预设的目标是学生能到达的

“角的度量”教学片段

(学生认识量角器后尝试测量角。)

生1:这个角是30°。

生2:不对,这个角是150°。

生3:这边看是30°,这边看又是150°,到底是多少度呢?

(学生在议论,在争辩。)

笔者没有做出正面回答,而是拿起了一个“加工”过的量角器教具(在中心点上系着两条红线),一条边和里圈零刻度线重合,一条边与内圈、外圈的刻度线分别重合,一个是30度,一个是150度(如下图)。笔者在不断地改变绳子的引出方向,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在争执的过程中,笔者自始至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演示分析原因,说明理由,然后请其他学生来评价……那根系在量角器上的“红绳”,不但牵出了学生观察的目光、思考的角度、验证的需要、辨析的过程。还昭示出笔者关注不同学生学习进程的教学策略,给了所有学生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脚步到达同一目标的契机。

课堂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顺利”进行时,要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及时捕捉到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借助学生的语言表述,暴露其思维状态,再借助学生的评价、交流,促使学生在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中,把错误化成再学习的资源,化成再提升的契机。

教师对生成资源的有效把握很重要。教师首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读懂生成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使生成的问题成为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

上一篇:安全评价服务承诺书下一篇:好词两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