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精选10篇)

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 篇1

《观察物体一》教学反思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上面”“侧面”以后,我让小组自由讨论课本的实践题“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为了便于观察,我特地允许他们可以自由走动,寻找答案。看着他们在讲台边快乐地转来转去,我沾沾自喜“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答案马上就可水到渠成了。谁知在反馈时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而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5个面”,全班学生就这样分成了两派,相持不下。我严肃地重复着第二种回答“最多能看到5个面吗?”这一反问,认为能看到5个面的那些学生顿时一愣,继而默然地垂下了头,虽然有个别同学暗地里不服气地自言自语“没错嘛,就是5个面”,然而更多的则是沉默,不作声,课堂上因为老师严肃的一问全然没有了刚才相持,争论的气氛,我顿觉师威的负面力量,于是我及时调整了心态,微笑着绕着讲台转了一圈,自言自语地说:“看来5个面也蛮有可能的嘛,谁愿意当小老师上来说说到底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于是气氛 又活跃了起来, 两派学生争着上来讲解示范,就在他们讲解示范的争论中,突然有一个学生发现新大陆似的`嚷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为什么有的是3个面,有的是5个面,3个面是算一次的,5个面是算合起来的”,另一个学生也恍然大悟“噢,原来他们算的是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而我们算的是合起来最多能看到几个面,难怪会不一样啦.”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学生激动地喊起来“老师,老师,我也发现了,书本上这个问题提得不好,它没有讲清楚是算一次还是算合起来的。”众生附和,我被这一连串的知道、发现愣住了,再仔细地读了读课本上的那句话“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确,问题中没强调一次,那就既可以理解为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也可以理解为合起来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当时我一激动,也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对是错,至少这些学生认真思考,敢于批判书本权威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于是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学生。.这时一个学生若有所悟地大声自言自语“原来,书本也会有错啊,以后我可一定要认真思考。”

教育教人求真,学习要先学做真人。21世纪的教育,呼唤思考型的人才,因而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鼓励挑战权威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至少,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以师威压人,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硬生生的塞到学生脑中,而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发表独特见解,从而激发了他们科学批判权威的勇气,并从中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

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 篇2

一、教学前测

本次前测共3题, 被测班级为我校503, 504班学生共9人. 前测的有关信息及分析如下.

第 1 题:

结果:本题是对教材例2进行改编而成的. 在91名学生中, 89名学生正确, 占97.8%.

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并且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学过观察物体, 因此, 要求学生思考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时的形状是什么, 他们会结合图片中的“实物”, 通过虚拟移位观察、想象出观察到的形状. 可见, 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形状对学生而言不是难点, 关键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尤其是空间想象能力.

第 2 题:

结果:本题是教材中练习八的第3题. 完全正确的有85人占93.4%.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出错的6名学生, 错的都是第二空

分析:让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从正面、上面看的物体形状, 对学生而言相对简单, 而从左面 (侧面) 观察物体、想象形状对空间观念较差的几名学生稍有难度. 因此, 在教学中应以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从左面 (侧面) 看到的形状为主.

第3题:一个物体, 从正面看如图1. 这个物体可能是什么? (想到几种写几种, 越多越好. )

结果 (见下表) :

分析:本题主要检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检测结果呈常态分布. 同时, 从结果看存在两个明显的 现象 (问题 ) :一是“面”、“体”概念不清 , 即“平面”与“立体 ”混淆. 题目要求想象物体, 属于“体”, 不少学生画“形”.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从观察的“体”到想象看到的“面”的引导, 以此来发展空间观念. 二是说出2种的学生最多, 占54.9%. 但是这两种几乎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说明学生对具体物体的想象受数学课堂教学的限制, 拘泥于课本中的物体, 而不会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 因此对学生空间想象的广度可做适当的引导与加强.

二、观察物体“看”什么

根据教学前测可以发现,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有较高的学习起点, 如果仅以教材中安排的那样, 只要会说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情形就行了的话, 显然起点太低, 学前与学后没有什么质的区别. 那么, 经过本课的学习, 我们想要“看”到什么结果呢? 我以为, 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看:是否关注观察的“体”与想象的“面”的联系与沟通在学习中, 学生观察的是具体的物体, 是“体”, 而要求从不同方向观察, 说出观察的结果, 却是“面”. 在“体”与“面”之间的转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因此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体”与“面”的关系.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的物体, 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二看:是否关注观察物体的方向与物体之间相对的大小、位置关系. 由于五年级学生所观察的物体是以“组”的形式出现的 (至少有两个物体) , 那么在正确表达所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前提下, 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到物体之间相对的大小、位置关系, 对于他们空间观念的有效构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看:是否关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空间想象是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教学中, 需尽可能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以更好地构建空间观念.

三、教学实践片断

1. 观 察圆柱 , 分别画出从正面 、左面 、上面看到的形状.

(1) 出示圆柱 , 引导学生观察 , 并按要求画出图形.

(2) 检查反馈: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3) 不少学生认为 , 从正面与左面看到的形状如下 :

(4) 思考:从正面和左面看, 看到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呢?

(5) 操作 : 用摄像头对着圆柱 , 不断移动 , 当与被观察的圆柱保持水平方向时, 观察到的形状为长方形 (或正方形, 观察底面直径与高相等的圆柱, 操作相同, 方法相同) .

2. 教 学例 2.

(1) 同桌2人为一组 , 前面摆放形如例2的实物图. (如图3, 左边是乒乓球, 右边是薯片筒加工后的圆柱. )

(2) 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形状. 要求先仔细观察, 再画一画 (画草图) .

(3) 反馈.

1反馈正确的结果.

2重点辨析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

第二种:

讨论得到:所画的形状是正确的, 但所呈现的相对位置、大小不正确.

(4) 进一步感悟物体的相对位置、大小关系的变化.

1操作:把两个物体左右再分开些,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 结果会怎样?

2操作:把两个物体前后错开些,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 结果会怎样?

(5) 根据看到的图 , 感悟实物的相对位置关系.

出示:如果看到的图形如图7, 那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先想一想, 再动手摆一摆.

3. 练 习 , 根据提供的观察结果 , 想象是什么物体.

依次出示 (如图8) :

(1) 根据从正面看的形状 , 可能是两个什么物体 ?

(2) 再出示从左面看的形状, 追问:可能是两个什么物体?

(3) 最后出示从上面看的形状 , 追问 : 是两个什么物体 ? (左面是底面直径和高相等的圆柱 , 右面是一个正方体. )

[感悟根据所观察的图形 , 物体的不确定性到唯一性的变化. ]

四、反思

1. “观察物体”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 ? 诚如前测所反映的情况. 提供被观察的物体和观察的结果, 让学生连一连、说一说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学生的正确率非常高.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第二学段课程内容中提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 (前面、侧面、上面) 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也就是说, 从显性的知识技能检测方面看, 学生在学习之前已基本上都达到了这个要求, 他们已有相当高的学习起点. 如果本课的设计仍以此为教学重、难点的话, 就会对本课的把握失之偏颇. 虽然课堂上热闹非凡, 但极易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最终导致学生在学前与学后没有质的区别. 因此根据前测信息, 我们可以对教材的编排进行拓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起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画一画、想一想、辨一辨等环节中, 促使他们的眼、手、脑积极地动起来, “插上想象的翅膀”, 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构建空间观念.

2. “观察物体”内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 怎么落实 ? 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内容 , “观察物体”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面 “责无旁贷”. 同时 , 作为10个核心概念之一的“空间观念”, 在《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解释与本课有关的描述为:根据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因此本课内隐的教学目标, 可以设定为:立足学生已有基础, 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巧妙的设计, 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首先, 观察物体画出形状. 作为本课的切入点, “画”出所看到的形状, 无疑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 在此之前, 尽管他们画过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但要根据所观察的“体”画出所看到的“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们往往会把“体”与“面”混淆起来 . 因此在让他们观察一组物体之前 , 我创设了“观察圆柱 ,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 , 画出看到的形状”的情境. 学生最大的困难是无法正确画出前面与左面所看到的形状, 他们会无意中与美术中的“透视”结合起来, 画出的不是长方形. 当借助摄像头代替我们的眼睛去“看”圆柱, 通过观察方向的移动, 当正对着圆柱时, 在屏幕上同步 出现“物像”确实是一个长方形. 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了“体”到“面”的延伸, 使他们能正确画出物体的形状, 为接下去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其次, 通过辨析感悟物体相对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五年级的“观察物体”, 学生所观察的物体由一个拓展到多个, 是一组物体. 因此在画出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时, 除了形状正确与否外, 还需要关注物像相对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在上述教学实践中, 通过辨析学生所画的物体形状、操作实物想象图形的变化情况, 根据三个方向 (正面、左面、上面) 看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位置等环节, 精心设计, 层层深入, 不断修正与丰富学生的经验, 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了物体相对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再次, 根据形状想象具体的物体. 在练习环节, 我设计了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想象具体的物体. 当学生只看到正面的形状时, 通过想象发现可能的物体有多种情况, 接着依次出示从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学生的思维在飞速地转动着, 通过丰富的想象, 不断把范围缩小, 最后得出唯一的结果. 在这一练习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对于他们空间观念的有效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当学生置身于上述学习情境中, 没有因学习难度的增加而畏缩不前, 他们都在积极地发挥着想象, 他们在看、想、画、摆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着自己的认识, 发展着空间观念.

“观察物体”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2.在观察、操作、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思考。

3.学会与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在丰富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并对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并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合理推理,判断他人看到什么形状的物体。

教学准备:小汽车、玩具等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能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主要以“活动教学”的理念编排了这个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情景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操作、感知、思考、想像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积累的经验是零散的,思维是不够系统、全面的。为此,教学时教师应增强学生对观察物体的活动体验,如实物观察小汽车、玩具等活动,以此来拓宽儿童体验的渠道,让儿童自由充分地参与活动,形成正确、强烈的认知表象,促进推理的形成、数学观念的养成、思辨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教师拿出玩具小汽车,引起孩子的兴趣。

二、自主观察探究

1 本位观察。

(教师走到教室的中间,让各个方向的孩子都能看到小汽车。)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看到了小汽车的什么部分,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生:我看到的是车牌号码。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师: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哪个面,(师有顺序地变换方向来提问学生。)

生:我看到汽车的后面。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前面,我从前面还看到了有车灯、车牌。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左面。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右面。

师:我们把左面和右面统称为侧面。(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2.换位观察。

(老师不动,两组同学互换位置。)

师:你现在看到了小汽车的哪个面?

生:前面、后面、侧面。

生:跟我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呀!

师:问得很好,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位置交换了。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形状。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玩具熊。

师:请分成4个小组,分别观察它的4个面,并试着把它们画下来!(生分小组进行绘画。)

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画是相反的。

生:我们组和第三组站的位置是对面,所以是相反的。

3.自主建构知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并给出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小刚他们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生:(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小红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热气球飞上天空。(屏幕显示小红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的情境和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观察汽车买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用实物观察。)

师:那你一眼最多能看到汽车的几个面,

生:两个面,你看我可以看到前面和侧面。

生:不对,可以看到三个面的。

生:四个面。

生:不可能的,你看到上面的时候,看不到下面的。

师:一眼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观察的方法。

教师利用教室中已有的物品,如讲桌、茶壶等,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小结:同一物体,位置不同,观察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观察小组内同学的玩具。

2.找到不同的人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粉笔盒,用笔画出各个面的形状。

3课后练习巩固。

4.布置作业。

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看一件物品,说出你们分别在物品的什么位置,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反思:

数学课堂是一种生活,应该洋溢着文化气息。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饱满的、丰富的,同时也是可以活动的、体验的、享受的,整个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1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这一课中,为了联系儿重的日常生唐经验,我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性的生唐背景,设计了多种观察物体的活动,如观察小汽车、毛绒玩具等,有效激活儿童的活动经验。让学生通过想像、判断、推理,作出合情合理的思考,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2 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汽车,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坐位,自由地观察小汽车,并且把看到的画下来。这一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等。我认为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3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对话性的平台。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的“对话”关系。本节课中,学生和老师之间都在交换意见,交流观点,没有“权威”和“标准答案”,有的只是“我认为”,“我有不同意见”。我只是一个倾听者;而当我有意见交厩时,学生是一个倾听者;当学生在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我是合作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火花才不断地闪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不断得以生成,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4 回归生活,应用实践。

“数学生活化”要求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应用于生活。例如我给孩子们留的作业,就是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带到生活中去,养成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有许多的问题,比如“如何让孩子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判断事物”、“有什么好办法来积累孩子的数学经验”、“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展开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等,希望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

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例

1、例2的内容。教学目标: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化。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学难点: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教具、小正方体学具。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们看到它的正面,你能猜出我放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吗?看看谁能猜对。(学生答,教师随机点评)

(出示课件:

趣味竞猜。)

预设:长方体和球体、长方体和圆柱体、长方体和圆锥体;圆柱体和球体、横着放的圆柱体和竖着放的圆柱体、横放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教师:其实,老师摆的是两个圆柱体。看来,同学们只看正面图并不好确定究竟摆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别急,今天的知识能帮到你们!(板书: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趣味竞猜,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作好准备。)

(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

1.根据一个面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让我们来看一看,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出示课件)探究问题: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4个小正方体,根据你的理解,用手中的4个小正方体先摆一摆。摆好后仔细观察正面,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最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设计意图:给出探究要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摆放方法的1/4 的图形。

多样化。)

(3)全班交流反馈,形成认识。①呈现摆法。

教师:谁来说说你的摆法?(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然后反馈全班同类型的摆法有多少。)预设:

②观察验证。

教师:这些摆法你试过了吗?快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摆一摆。观察一下,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正方形吗?

③揭示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摆了那么多图形,其实这些图形的摆法都是有联系的,你们看这三种(手指第一行)都是先摆好三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有三个小正方体(边说边摆),再在它们三个的后面任意摆一个。从正面看,前面的小正方体遮住了后面摆的小正方体。所以从正面看仍然是三个小正方体。谁能说说第二行是怎么摆的?

学生:第二行也是先摆好三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有三个小正方体。再在前面的任意位置摆一个。从正面看,后摆的这个遮住了前面摆的其中—个小正方体,还是不影响从正面看到的图形。

教师:说得真好!第二行的摆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呢!大家看看,如果我们把三个当中的一个前移一下,或后移一下,方法是不是就更多了呢!

(4)应用体验。

教师: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保证从正面看还是三个正方形,你还会摆吗? 预设:放在后面被遮挡住或放在前面挡住已有的一个都行。

教师:我们刚才根据正面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几何体,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正面看起来形状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根据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摆小正方体,摆法是多样的。最后,我们发现虽然摆法很多,但是有规律可循。所以,只看一个面并不能确定组合的几

2/4

何体究竟是什么样子,还需要从更多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和交流,让学生发现只看一个面摆小正方体的方法是多样的,同时体会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最后增加的体验练习,让学生由依赖几何直观逐步过渡到空间想象。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联系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的能力,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根据三个面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教师:下面分别给出了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你能用小正方体摆出原来的形状吗?(出示课件教材例2)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教师:现在有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可以怎样摆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一下,和同桌交流后再动手。摆好后同样可以自己验证摆出的图形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还原几何组合体的经验,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还原的逆向思考。)

(3)全班交流反馈,形成认识。

教师:谁来介绍你的摆法?(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1(边说边摆):我先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用两个小正方体摆出这样的形状。然后再根据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在原来的形状上增加一个小正方体,这时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不变。最后再看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发现这个小正方体应该往下挪。

教师:现在摆出的形状正确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引导学生从三个方向验证。)学生2:我是先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先摆出来(),然后发现从正面、左面看到的图形都符合。

学生3:我先根据这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想象该怎样摆,然后摆好后再验证。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摆出来的图形一样吗?(一样)教师:通过拼摆,大家有什么发现?

预设1:从这三个方面观察可以确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而只观察一个面不一定能知道物体的形状。预设2:这里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可以确定物体的形状。预设3:不管哪种摆法,最后结果都一样。

小结:还原原来的物体时,我们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通过

3/4

验证加以确认。通常,由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可以确定原来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这里根据观察到的三个面摆小正方体的方法是确定的,体会还原过程的多样性,以及最后结果的确定性,注意引导学生由几何直观过渡到空间想象与分析推理。当然,有时候由三个面摆放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还需要结合进一步的信息去确认,这里不作要求。)

(三)实践应用

教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下面你能用自己的发现来完成这个挑战吗?我们来动手,根据这三个面看到的情况摆一摆,并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

1.“做一做”。

教师:这是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怎样拼摆的?如果想不出,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视图通常可以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形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哪个几何体符合要求?在对的括号里打“√”。

教师:如果上面看换成是哪个图形?(口答)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2~74页。

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排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4.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判断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难点: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联系。

教学具准备:

每组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实物,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数学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首古诗《题西林壁》,我们一起来欣赏。(师生共同诵读古诗。)

(2)师:同是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各不同”景色呢?

(3)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会不同。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更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温故互查

同学们会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和辨认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从不同的方位看一组物体的形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三、设问导读

1.课件出示走进商场--观察物体(信息窗1)。

谈话:商场里非常热闹,冰箱冰柜大展销活动吸引了许许多多小朋友前来观看。

小亮、小军、小红和电梯上的小朋友从不同的方向看冰箱和冰柜,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设问导读】

一、(1)说一说:几个小朋友分别从哪个位置看冰箱和冰柜,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

(2)连一连:(连完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模拟观察。请每个小组把两个长方体纸盒摆到桌上,

(观察前请同学们读一读观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仔细观察,填一填并交流:

(1)在小组内分别说一说,你从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我是从()面观察的,看到的形状是()。

(2)把自己看到的图形在图片中选出来。我看到的形状是图()。

三、调换位置,再观察一次,在小组内交流:

调换位置后,我是从()面观察的,看到的形状是图()。

【自学检测】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自学检测中的两个题,检查新知识学得怎么样?

“小试牛刀!”

【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一、想一想,填一填。

我猜想这个物体的形状是()。

二、根据分别从不同的三个观察点所看到的图形,你能想象图中这两个物体的形状和摆放的位置吗?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

1、我猜想这两个物体的形状是()。

2、用学具摆一摆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既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拓展,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谈话: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 篇6

(三)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材第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3~7题。

教学目标

1.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

4.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

小正方体若干,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三视图。这节课以这个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并利用学生个人的数学知识与经验,先让学生画一画,再进行比较。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从两个方向观察,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的,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究过程 1.投影出示例2。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想象、判断的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在空间位置中的关系与变化;尝试引导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开阔性、灵活性和概括性,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空间理解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结果汇报。我们拼搭的图形为

。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课末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教学反思

1.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获得关于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图形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观察物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难点。

课堂作业设计

A类

1.填一填,下面的图形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2.有三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是的,请在它的下面画“”;从侧面看到是的,请在它的下面画“☆”。

()面

()面

()面

B类

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用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摆?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上面 正面 右面

2.第一个画“”,第二个画“☆” B类: 略 教材习题

教材第3页练习一

3.4.(1)①③ ⑥(2)24(3)略

观察物体一教学计划 篇7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可能看到物体不同的样子;在一个位置上, 同时最多看到一个物体的3个面;能用正确的观察方法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观察物体来自生活的需要, 应当是真实的、可感的, 电子白板和ipad的交互性、生成性、灵活性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体现出“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使课堂教学更加便捷、生动、有趣。

教学片段:

一、观察之眼

师:让我们再次观察投票箱, 你们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

生1:2个面。

生2:1个面。

师:为什么观察同一个投票箱, 却有不同的结论?

生:因为看的角度不同。

师:老师也想对投票箱进行观察 (师随之选择一个位置) , 站正问:你们猜猜看, 现在老师能看到投票箱的几个面?

生猜:3个面。

(教师用ipad展示:正面、侧面和上面)

师:老师比你们多看到一个面。如果再换一个位置, 会不会同时看到更多的面?

生1:能!

生2:不能!

师追问:那你觉得是几个面?

生1:4个!

师:有同意他的想法的吗? (大约有十多个学生同意)

师:现在有不同的观点, 这些都是你的猜想, 很大胆!不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还是让实践来检验吧!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巡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找一个看得最多的角度拍摄。

小组汇报 (用airserver推送图片到大屏幕) , 每组都是最多看到3个面。

师:祝贺大家经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 修正了错误, 在实践中找到了真理。

分析:ipad做教师的眼睛, 拍摄出教师现场看到的画面, 并且和孩子们分享, 让同学们可以直接看出, 究竟教师能够看到几个面。学生一目了然。这比传统教学中出现预先拍摄好的照片更有说服力, 也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学生的活动中, ipad先充当学生的眼睛, 记录下了他们看到的图像, 又把自己看到的图像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个人的活动经验是单独的, 但把全班同学的探索结果都显示出来, 让个人的经验上升为整体的结论, 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

二、探索之眼

出示2个小正方体拼接的组合体, 想象出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形状。

师示范操作:教师先站在所要观察物体的前面, 弯下腰去, 找到了正对的位置, 用ipad记录下教师看到的景象。 (教师用ipad拍照, 然后用docas软件画边线)

要求:用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竖着摆成一个长方体 (如图1) , 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 分别看到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学生打开ipad的自制软件“观察物体”, 学生在ipad上操作)

师:如果改变摆放方式, 如图2这样放。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 分别看到的又是什么图形?请你再摆一摆。

学生独立在ipad上操作。 (用airserver将一位同学的结果投影到大屏幕)

师:同样正方体的个数, 换了一种摆法,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去观察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来找准正确的观察角度, 仔细观察十分重要。

分析:从正面看到图形后, 让学生画出边线并直接擦除图片, 只留下学生刚刚画的边线, 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在第二个环节, 先不实际操作,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ipad作为白板, 直接拼出想象后的形状。这里就突破了原来白板教学只能有一个同学与教师互动的瓶颈, 让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参与者。观察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 充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检测之眼

师:最后, 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检测一下今天的学习效果。

(教师现场发送1组练习, 共10题, 学生独立练习)

师:全班全对的有4题, 错误率最高的是第6小题, 有一半同学出错, 其余题目都是个别同学出错。

组织讨论第6小题 (题目:圆柱体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

生:我用ipad拍下了正面看到的形状, 是长方形。 (推送拍到的照片与全班同学分享)

分析:这组练习的时间只有5分钟, 时间到后自动停止答题, 学生ipad上现场反馈出成绩。教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选择性的讲解。在这里既可以控制答题的时间, 又可以及时看到学生掌握的情况, 反馈的情况既能精确到题, 又能精确到人, 教师不仅可以选择正确率较低的题进行集中讲解, 又可以找到掌握较薄弱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这是以前的教学中无法实现的。

案例反思:

ipad教学还是一个全新的模式, 新的课堂模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同时也是适应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助力器。

一、改变格局, 关注主体学情

ipad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讲台或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格局, 教师手中的ipad变成了一块移动黑板, 可以让教师行走于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自由式课堂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一个亲切的眼神, 一个鼓励的表情, 都让课堂气氛变得自然而活泼, 教师像一个讲故事的大哥哥、大姐姐, 学生们都愿意倾听和交流, 大胆地发散思维, 踊跃表达。课堂格局的改变毫不费劲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真正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才是学习的小主人, 于是他们积极参与。

二、更新界面, 吸引注意

学生年龄较小,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注意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孩子很容易上课走神, 而ipad漂亮的界面、良好的互动性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提升了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无论教师走在教室哪个角落, 只要手指轻轻一触, 大屏幕就会出现精彩的变化, 此时的教师就像一个魔法师, 尤其让学生感到神奇。

三、展示、评价改进

ipad教学在互动展示交流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有优势的平台。传统的课堂展示需要教师指名, 学生走到讲台前, 由教师协助将其作品投影到屏幕上。而ipad课堂中, 学生只需在座位上轻轻一触屏, 自己的作业就会在几秒钟内投影到大屏幕上, 供全班同学分享。这不仅节省了时间, 而且实现了学生手中“人人一块小白板”的教学理想, 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进行展示并参与讨论, 真正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怎样正确观察物体? 篇8

其中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观察物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教学好、学生学习好该单元是整个“观察物体”系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该单元主要教学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主要引导学生观察由三个同样大小 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与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增强对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提供一些帮助。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正确观察物体时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

1.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正面究竟在哪里?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第69页有这样一道题:

近90%的同学在练习时看到新华字典的摆放认为有“新华字典”四个字的是上面,较小长方形由于是面对我们的因此是正面。其实,这是学生一种错误的理解,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参考用书第185页指出:“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的正面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约定的,而确定了正面,也就随着确定了它们的侧面。”观察物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生活用品,一种是观察由两、三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前者需考虑所观察的物体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7想想做做第1题中提到的洗衣机和电冰箱,通常有门的面是观察的正面。

2.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侧面究竟怎样观察?

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摆成如图一种简单物体,那么它是侧面是图一,还是图二呢?近七成同学都认为图一是该物体的侧面,还有近三成认为图二也是该物体的侧面。侧面亦称"矢面",是表达空间向量图的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之一,由Y轴(上下方向)和Z轴(前后方向)组成的平面根据观察方法的不同,可将侧面分为右侧面和左侧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道实物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七成同学是从右侧面去观察的,三成同学是从左侧面观察的。侧面,目前国内多采用右侧面。苏教版在教材中回避了该问题,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该观察方法。

3.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上面和侧面究竟是什么样的?

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有多种摆法,现仅列举上述A、B、C情况加以说明。学生对于上述情况的上面或侧面究竟是什么形状都很清楚,但部分学生对于摆放方向却总是模糊在图一和图二之间,往往会发生错误。查其原因发现,该部分学生在观察物体时身体总是固定在正面,在观察侧面时没有发挥想象力,只是面对着图或实物歪着头去思考,如果方向发生了错误;观察上面时则缺少手势帮助思考平面图形的摆放方向,即如下图: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9

姜彪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后来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通过实物观察,学生自己发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数学课商城活动课,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的形状不同。发挥的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站在物体不同位置的人看的的物体形状,然后进行观察图形的判断。通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观察物体》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明确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1.准备图片或照片: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图片和生活照片,教室的前后照片,荣壶四个角度的照片。

2.准备实物:玩具布狗、茶壶等。

3.教师准备:将桌子分组拼成方形,每个方形组桌四周各安排一个座位,组组的桌子上先摆好茶壶,再摆上纸盒、玩具布狗。

4.学生准备:课前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并选举一人做组长。鼓励有数码照相机的带数码相机。

设计理念:

直观与操作在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实物、模型、图形及学生熟悉的图象等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来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很简单,就是请你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动作。准备好了吗?

请起立,向左转,挥挥你的右手。

向右转,请坐下。

请用左手摸摸你的左耳;请你指着邹老师的左手;请你指着邹老师的右手;(请一学生)请你到我的右边,看看我的左半边胸;再请握握我的左手(你好!);谁还想和我做朋友?(另请一生)请你站到我的左边,握握我的右手。好玩吗?课后两个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玩一玩!

[分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这样的一个课前游戏作为引入,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一、出示照片,教学例1

1.大家都喜欢拍照片吗?

2.老师课前拍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出示教室的前后两张照片,让大家观察。

3.首先:哪一张是教室前面的照片?哪一张是教室后面的照片?

4.其次:哪一线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想一想,如果你是摄影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拍到的是哪里啊?

[案例分析:从我们熟悉的教室照片入手,让学生体验一种亲近的感觉,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共同拍照,教学例2

1.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你门想自己拍照片?我们来个摄影活动,好不好?引导学生活动,每个小组长把玩具布狗摆好,然后大家作为摄影师,摄影师按照自己坐的方向给玩具布狗拍照片。(2.摄影指导。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照相机,如何拍摄才能使图象比较大比较清晰。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如何举照相机才能拍出比较正的照片。

3.开始拍摄。

将数码相机分别放在几个组,让坐在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用数码相机拍摄一张照片,将拍得比较好的一组的照片输入电脑,准备投影。

4.摄影交流.请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他们是如何拍的,站在什么位置,估计自己拍出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把照相机对准布狗,调整布狗的位置使它在照相机的中间。我站在小狗的右面,所以我估计我拍出来的是小狗的右半边头和脚。

生2:我的数码相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小布狗的样子,我在小狗的后面,所以我拍出来的肯定是它的背面!

老师加以鼓励。

5.作品展示

将刚刚用数码照相机拍摄的四张照片按顺序展示出来。请其它小组的同学猜一猜这是谁拍摄的照片?为什么是某个同学拍的?请你说一说理由。

(1)好,你们觉得哪一张最容易看出来?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1张最容易看出来,因为拍的是小狗的屁股,肯定是坐在它后面的张徐健同学拍的。

(2)还有那一张也很容易看出来呢?

生:第2张也很容易看出来的,因为拍的是小狗的下面,肯定是坐在它正面的徐秋童拍的。

分别请拍摄小布狗前面和后面的同学站起来,看看是不是如你所说?(对拍报的同学问题的同学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请与他们拍摄的玩具布狗一样的同学站起来。

(3)指第3张和第4张问:这两张分别是谁拍的呢?(神秘的样子)指名几个学生说。提问:怎样区分这两张照片哪张是在小布狗的左面拍的,哪张是在小布狗的右面拍的?

(在小布狗左面拍的应该是它的左边的两条腿,在小布狗右面拍的应该是它右边的两条腿)

6.提问:为什么我们第组四个同学拍到的小布狗是不一样的?

生1:因为我们站的位置不同。

生2:因为我们拍摄的方向不同。

生3: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

7.小结: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样你就能看到物体不同角度下的没形状。

8.那么你们想从没的角度玩具布狗吗?每个小组的同学离开座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小组的玩具布狗。

[分析:我采用学生喜爱的玩具布狗为素材,通过2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布狗的样子是不同的。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考虑到不少孩子家里都有相机甚至是数码相机,我何不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摄影的快乐,于是有了上述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着,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拓展延伸

(一)观察茶壶。

1.师:我们每个小组也都带来了水壶是吗?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观察我们自己带来的物体,好吗?好,请小组长拿出你们这组准备好的水壶,放在桌子的中间,将壶嘴朝前。放好了吗?请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出示图)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来观察观察我们的水壶。

2.师:你现在看到的水壶是什么样子呢?水壶的嘴在哪一边?(稍停)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

3.投影出示茶壶图片,汇报观察结果。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壶嘴朝哪一边啊?小朋友们可以用手比划比划。(一手义腰作壶柄,一手弯弯作壶嘴)你看到的水壶是这个样子的小朋友请站起来。你站得对吗?同一组的其他同学可以到他位置上看看

电脑逐个出示水壶的另外三面,分别请看到这三面的同学起立(对起立并判断正确的同学加以赞扬)。

4.换位观察。师:你们想知道其他同学看到的水壶是什么样子的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换位置再观察。(让学生顺时针逐个交换位置观察)请同学逐个说出你观察到的水壶是投影片上的几号水壶,其他同学做裁判,看他说得对不对。

5.师:好,小朋友们合作得非常好。刚才我们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水壶,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吗?

小结:观察物体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自然也不同。

6.现在请小组长把塑料杯子拿出来,像老师一样,靠近水壶的嘴放好。你看到的杯子在水壶的哪边呢?自己说说。

选一组汇报。

师:哎?他们四个人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前面,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后面,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左边,有的说茶杯在水壶的右边,他们说的怎么都不一样呢?(学生说)

师:哦,因为他们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分析:这是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首先将观察的物体改为茶壶;让学生再次进行本位和换位观察。接着,出现两种物体,即塑料杯子和茶壶,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向看这两种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在不同的方向,我们除了看到的物体本身不同,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也不同。

(二)看图片讨论观察者角度

所有同学面向黑板坐好。

1.投示楼房图:

介绍:(指正面)这是楼房的正面,这是楼房的哪一面?(左侧面)

我们能看到这栋楼房的哪些面?看不到哪些面?看不到的这几个面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想象一下。

有一个人给这栋楼房拍摄了几张照片,可是不记得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请你们看一看,想一想,来帮帮他,帮他确定这些照片分别是在哪一面拍摄的。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呢?根据哪些来确定呢?

每个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的理由?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第一副照片为什么一定是右侧面的照片呢?

生1:第一副一定是右侧面的。因为左侧面我们看到了,是第4副,而右侧面肯定和左侧面一样大小的,所以一看就知道了。

生2:第2副是楼房的正面,这个我们都看得到。那么第3副一定是背面,因为正面和背面是一样大小的,而且他们除了第一层外其他两层的窗户也是一样多的。

师:你这样思考真简洁,思维很活跃!

这几幅照片是否可能是楼顶面的照片呢?为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让学生充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

2.投示看钢琴图。

请大家讨论一下,下面这些图分别应该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并请你说一说你的理由。

他们能够看到下面这幅图吗?这幅图是从什么角度看到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不可能看到下面这副图,这副图是在钢琴的上面看到的,小鸟可能看到,鸽子可能看到,老鹰可能看到。

(老师笑了,全班同学也笑了,“能飞起来或者爬得高点的,就能从上面看到”)

是啊,我们观察物体时不仅可以从它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来观察,也可以从它的上面来观察,有时候还可以从它的下面来观察。

3.动物看房子:投示动画片,形成课本房屋、树的底图(左图),然后一边讲解,一边动画出示动物小白兔和小松鼠,形成右图。

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白兔和小松鼠看到的房子一样吗?小松鼠是在房子的哪个方向上看房子的?小松鼠能不能看到房子的门?小松鼠能不能看到房子的窗户?小白兔又是在房子的哪个方向上看房子的呢?小白兔能不能看到房子的门?小白兔能不能看到房子的窗户?

那么,请大家判断一下下面两幅图,哪一幅跟小松鼠看到的是一样的?哪一幅跟小白兔看到的是一样的?

[分析:这一部分是课后练习。由图片讨论观察者的角度,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在看看,想想,说说中,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是不同的。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下一篇:培训班英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