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精选4篇)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课文所选的两篇是反映古人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和亲情观念。《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纪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了陈纪懂理识义的品质,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其中敢于维护父亲尊严,更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典题例析]
例题一: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 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解析:此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同学间出现争议则更好。鉴于此,本题的答案便是开放的。参考答案:用“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
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另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例题二:元方是个有怎样性格特点的小孩?他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参考答案: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 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俄而雪骤()()撒盐空中差可拟()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入门不顾()下车引之()公欣然曰()太丘舍去()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四、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六、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七、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兄女曰:“。”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无奕()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古义: 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6、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二)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7、这首诗的体裁是,从内容上看是一首。
8、这首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有、。这样写的好处是:。
9、请以“雪”为喻造一个句子: 训练二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a、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b、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d、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二、阅读下列三篇文言,回答文后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作者,(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②尊君在不()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⑤尊君()⑥家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6、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二)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类此。
7、解释加点的字。
遗()夜书()说()尚明()以治()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云而过书“举烛”。
②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9、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
(三)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 秦青、薛谭:都是秦国著名的歌唱家。饯:设酒食送。衢(qú):大路。
10、选出对下列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a、薛谭学讴于秦青:唱歌 b、未穷青之技:尽、全部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薛谭学讴于秦青 饯于郊衢 a、b、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有过于江上者
未穷青之技 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邻人之父亦云 人皆贺之
1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薛谭乃谢求反 其邻人之父亦云 a、b、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响遏行云
自谓尽之,遂辞归(歌者)贵在中节
停数日,辞去 抚节悲歌
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世说新语〉两则》训练一
5.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6.略
1.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2.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3.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2.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课堂实录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诵读,初步感受文章】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及提示,能够初步翻译文章】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大笑了起来,很高兴。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意:(1)大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改变下顺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说话用语习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全班学生再齐读课文
四、逐步深入,品味语言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理解“乐”“大笑乐”的意义及深刻含义】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谢家子弟在下雪日家庭聚会,比赛咏雪。
2.谢家子弟的咏雪比赛是在谁的主持下进行的?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谢太傅(谢安)。
3.谢太傅对比赛的结果有何表示?(用原文字词回答)大笑乐。
4.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
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两个答案都满意,故“笑乐”。(追问拓展:两句话各好在何处?)“撒盐空中”好在:
A、“撒盐空中”在晋代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风俗,以敬神、驱邪,这一比喻来自于生活,有现实根据可依,说明胡儿善于体会、感悟生活。
B、历史上也不乏以盐喻雪的名句:李贺“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白居易“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苏轼“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后庭已堆盐”。皆可见以盐喻雪恰当。
C、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因此将雪比作盐,十分形似。“柳絮因风起”好在:
A、“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
B、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
5.谢太傅笑前喻,乐后喻。(即:对胡儿的比喻有略含贬义的笑,对兄女的赞许之乐。)(追问拓展:为何笑前喻乐后喻)
“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况且“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而盐是被动的“死”的意象。
“撒盐空中”过于追求形似,却忽略了神似,忽略了诗句应当具有意蕴美的要求,追求形似忽略神似,没有意蕴美的诗句自然比不上形神皆备、意蕴深刻的诗句,自然“撒盐空中”也是比不上“柳絮因风起”的。6.本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家庭氛围?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来的?
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文化氛围浓厚
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欣然”、“未若”(说话直率,可见氛围轻松)等句子、词语看出。
注:可能会有学生认为谢太傅是对“撒盐空中”的认可(“撒盐空中”更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用盐更加形似。碰到这个答案,教师应用“好的诗句应该不仅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有意蕴美”来进行讲解。
7.作者有无对这两句比喻有个谁优谁劣的评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最后一句可以明显看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句特意交代谢道韫的身份(不刻意去写胡儿谢朗),暗示谢道韫既有天资才气,又有后天的艺术熏陶等。表明了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气是赞赏的。
五、拓展积淀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积累咏雪名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1.文中的家庭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氛,让我们也参加进去,看看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比喻来形容雪?
析:羽毛、棉花、蒲公英、梨花……
2.古人咏雪的诗句也有很多,你能记起哪些?(PPT展示,学生回答后齐读一遍)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中,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有“咏絮才”美誉的谢道韫,也感受到了东晋士人家庭和睦欢快的气氛与雅趣;更让老师高兴地看到了你们的智慧在眼中闪现。现在我想把冰心的一首小诗送给你们,希望你们都做一名出色的聪慧、睿智的少年!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冰心
课后习题
1.翻译句子。
2.发挥你的想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加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将原文扩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记叙文。
板书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背诵两篇短文。
2.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咏雪》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出示简介。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
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出示多媒体为课文注视,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译文后附加文章中的古今异义词:儿女、文义、因风起。
2、探究问题。
多媒体出示:对应人物、家庭气氛、特别指明身份的用意。
3、深入思考。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你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拓展)
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
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回答列举的喻体可能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教学《陈太丘与友期》
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难兄难弟”,其中“难兄”讲的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我们一起来看看陈元方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课文初读,培养语感。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语感为幻灯片上的无标点文言文划分句读,标注标点停顿。
多媒体出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学生朗读有标点的课文内容,掌握字词音。
2、教师点拨指导重要字词句并联系相关成语:
①特殊字音:尊君在不(fǒu,通“否”)预习时已提到
②特殊词义:
期(约定)日中
——(成语)不期而遇
下车引(拉)之
——(成语)引而不发
入门不顾(回头看)
——(成语)顾影自怜
相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成语)委肉虎蹊
去危就安
③不同称谓: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君、尊君: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解自主翻译课文。多媒体帮助译文。
4、朗读表演,进入语境,熟悉课文。
请学生根据语境进行对话表演,注意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及话语背后的心理变化。
元方:面对无礼的友人,他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友人:面对幼小的孩童,他恶语相向,但终因失信失礼而自感惭愧。
四、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幻灯片中显示了几个问题,下面请大家先自己动动脑筋,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1.本文提到了几个人?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呢?
提示:人物:三人(陈太丘、太丘之友、陈元方)
起因:
① 期日中,过中不至
——说明不守信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② 丘舍去,去后乃至——到后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③门外戏——因此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同时交代了地点。经过: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b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果:a客人下车引之——表示认错 b元方入门不顾
2、我们常说晚辈必须尊敬长辈,彬彬有礼,那么你觉得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元方的言谈举止中可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可各抒已见,但要注意到一点,即元方当时七岁)
提示:元方当时才七岁,那么对于他的这样的行为,我们也不必过于求全责备。
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明事懂礼、孝顺父亲、大方正直的孩子。
3、对“友人”这个人物,你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应多角度看问题)尽管他有无信无礼的一面,不过他还是知错能改的,不然就不会做出“下车引之”这样的举动了。
4、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要求学生要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来谈现实意义)
五、教师总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粗鲁无礼的话语会伤害他人的情感和自尊,使人听后感觉像严冬一样寒冷。所以讲礼貌还要注意说话时态度要诚恳和气,语言要文明得体,记住“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不论对方与己的亲疏关系如何,都要能做到彬彬有礼,否则,就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当然,课文还教会了我们“诚信”。这对相隔千年后的今天,是十分有用的。老师想借这篇文言文把“诚信”二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把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与人相交往,自己首先保持诚信;朋友之间,彼此以诚信相待,同心相知,彼此信任。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古代聪慧少年的故事。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此文。
叶县昆阳中学 王姣婵
我是第一次教语文,虽然以前也听过几节语文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感觉不尽人意。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时,我在课下花了大量的时间查资料,备课,并请教语文组的老师们。
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做好笔记,然后熟读成诵。我之前到永威学校听过一节文言文教学,凸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这一教育理念,我觉得有可取之处。于是我精心设计了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我先进行学情分析: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学习激情高,主动性强,表现欲望强烈,每个学生都带有字典(小学时就有)。我知道学生最怕学习文言文,背诵文言文,但这是两则充满童趣和寓意的文章,学生也刚刚经历过儿童时代,和主人公有共同语言,我就想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篇文章,我开始构思怎样设置教学情境。
一、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我鼓励学生四人一个小组,各小组有发言人,发挥大家的智慧,根据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进行翻译,尽量不让学生感到有畏难情绪,调动全体学生的的积极主动性。结果,每个小组的学生在翻译的时候,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意,虽然有的不够通顺。比如杨鹏举同学在翻译“未若柳絮因风起”时说“没有柳絮被风吹起飘飘那么好”王亚兰同学在翻译“元方入门不顾”时说“元方走进门里不回头了”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回答,我给与纠正后都给予鼓励,肯定。我说:“同学们说得真好,很认真,不用老师教,自学能力真强。”七年级的学生最喜欢老师表扬,一个个小手举得老高,没有发言的撅着小嘴,我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很快,课文翻译这一环节就愉快结束了,但我注意到有几个同学一直只做听众,没有发言机会。我想下次能不能换发言人,让不爱说话的同学锻炼锻炼。
二、熟读成诵,即兴表演。
学习文言文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七年级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话,意味着今后教学文言文是否顺利。我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理解了文意,开始熟读课文。我让学生齐读,散读,分角色读后,10分钟就能背诵。如果接下来就分析人物形象,我总感觉太单调,少点什么,我灵光一闪,不如让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我试探着把我的想法刚一说出来,学生一下子炸开了锅,兴致勃勃,立马进入角色,这个说“我演陈元方”有的说“我演陈元方父亲的友人”我把全班分成了4个小组,分别表演《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有的学生的表演有些拘谨,放不开,但扮演陈元方的学生声音很童真,指着“父亲的友人”说的很逼真,真有表演天赋,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样一来,时间就把握不住了,但我认为,只要学生有兴趣,值得。
三、人物分析,激情辩论。
【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推荐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02-23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06-11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资料04-13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含答案)07-28
世说新语《期行》、《乘船》11-05
世说新语教案免费04-03
七上世说新语二则12-02
世说新语导学案12-09
世说新语二则说课稿05-24
世说新语排调有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