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团队建设规划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销售团队建设规划(推荐8篇)

销售团队建设规划 篇1

假如我现在是市场总监,面对我们部门的全年的业绩任务,我会利用以下工作方法来达成指标:

首先平均划分业绩到每月,再把每月的业绩细化到每位员工身上;具体细化到每周要完成多少,每天要完成多少。其中我的任务一定要比其他同志多,因为身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做的比别人好,这样才能在其他员工面前树立威信。其次我会制定一些具体的奖惩措施:

一、我想让每位韦思的员工都热爱企业,觉得自己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工作有动力,所以当员工完成月销量的时候会设一个提点,超出部分还会有一个提点,整体完成有额外的奖励。没完成个人业绩的员工但是也为集体贡献力量帮助集体完成业绩,那么该员工也会拿到整体业绩的百分点,如果整体业绩没完成并且个人业绩也没有完成的员工则没有绩效。

二、每周制作跑马表,每周例会上公布本每位员工实际完成业绩的排名情况。实行积分制,按排名积分,年底核算奖金。

三、统计该月的电访面访的转化率,如某位员工完成不了电、面访总体成功率的40%则停分该员工下个月的电面访。

四、如果某位员工完成一个季度的销售业绩,有现金奖励。

五、员工业绩细化分到每周,如某员工未完成当周销售任务,则下周期间不允许提出请假。(极特殊情况除外)

六、规定每位员工每天的电访量,如每天每人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有效电话(空号、无接、停机除外)要实际完成数量附加结果明细,下班前发邮箱给我,完不成的均扣20元 /次。

七、制定大单奖励,每位员工谈单过3万的奖励现金**元,过5万的奖励**(这要看实际学校课程设置)

八、如果某员工连续三个月排名最后者,会安排一些市场的工作,例如跑外,发传单等其他工作。

再次,在销售技巧方面:对课程设置了如指掌,有效快速解决家长及学员所提出的问题;使用礼貌英语,提高自身素养,为人热情真诚,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不允许夸大宣传,不允许轻易承诺,答应家长及学员的事情要办到;站在对方角度为对方想问题,要做父母型不做保姆型。

最后,我会从我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培养下属的能力、工作判断能力、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如果某个月没有达成指标,我会积极调整心态,制定新的销售计划和销售战术,包括人员计划、人员目标分解、业绩开拓方式,员工内部培训,给员工信心,增强员工的斗志。我想无论是哪个职位哪分工作我都会尽心尽力把它做好,真心希望能够在韦思快速成长,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

销售团队建设规划 篇2

一、销售团队的设计

销售代表是销售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是联系企业与客户的纽带。因此, 必须重视销售团队的设计问题:即销售团队的目标、战略、组织结构和规模。

(一) 销售团队的目标战略。

公司必须仔细确定它们期望销售团队所要达到的特定目标, 旧的观念认为销售团队应该是“销售, 销售, 再销售”, 好的销售员能达成或超越定额。后来的一个主意是, 销售代表应该有解决问题的技术, 他们应该知道相应的解决方案。最近, 一些行业开始坚持销售队伍要参与“承诺”推销。在这种观念下, 销售员一开始并不是销售特定的产品或解决一个问题。相反, 他们向预期客户展示他们的公司能帮助客户提高盈利率, 他们寻求使自己的公司与客户公司成为“分享利润的合伙人”。许多公司对销售团队的目标和活动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有一些公司指示它的销售代表要将80%的时间用在现有客户身上, 20%的时间用在潜在客户身上;85%的时间用于推销既有产品, 15%的时间用于推销新产品。为了维持以市场为中心, 销售人员应该了解如何分析销售数据, 测定市场潜力, 收集市场情报, 制定影响战略和计划。公司在明确销售团队要达到的特定目标后, 就需要设计销售代表团队, 进行相关销售人员的招录。

(二) 销售团队的组织结构。

为了减低成本, 提高效率, 企业还应重视销售团队的结构。如果公司只对分布在许多地方的最终用户销售一种产品, 这时候的销售团队结构是比较简单的, 可采取以地区安排销售团队的结构。如果公司是向各类用户销售多种产品, 那么可按产品或按顾客来制定销售团队的结构。每个公司应根据公司的实力, 不同的产品组合, 区域的现状及潜力划分市场设计销售团队。在变化迅速的21世纪, 由于外界因素以及公司内部策略都随时在变, 因此销售组织架构也应随之调整。组织结构是组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模式, 它对组织内部的正式指挥系统、沟通系统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对组织中的人的社会心理也有影响。因此恰当地认识和设计组织结构, 对实现组织目标是很重要的。

(三) 销售团队的规模。

公司一旦确定了销售团队的战略和结构, 便可着手考虑销售团队的规模。销售代表是公司极具生产力和最昂贵的资产之一, 因为销售代表人数增加就会使销售量和成本同时增加, 因此目前少数领先的企业已经通过科学的、专业的途径进行人员编制的设定, 以期望得到最有生产力的销售团队。常用的确定销售人员数量的方法有五个步骤:第一, 将顾客按年销量分成大小类别;第二, 确定每类客户的访问次数;第三, 确定每年的销售访问次数;第四, 确定每个销售人员每年平均访问次数;第五, 确定销售人员数量。

二、销售团队的管理

销售团队的目标、战略、结构、规模等确定后, 公司应着手销售代表的招聘、挑选、训练、指导、激励和评价, 进行这方面的决策, 有许多不同的策略和程序。

(一) 销售人员的招聘。

销售人员的招聘与录用是指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足够的吸引具备资格的销售人员并且鼓励应聘的销售人员申请组织中的一个工作并选择合适的销售人员加入组织的过程。因此, 就需要寻找合适的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应包括以下类型:第一, 能够联络顾客、提供顾客所需服务的销售人员。第二, 具有学习能力并且愿意不断了解技术变革的销售人员。第三, 具备必要的品质、技能和知识, 能够把握住成功机会的销售人员。

(二) 销售人员的培训。

企业雇到合适的销售人员后, 只是完成了建立成功销售团队的第一步。销售组织还要对招聘到的销售人员进行培训这样才能使销售人员能够更好的完成企业的目标和期望。当然, 我们必须注意到培训意味着公司巨大的开支, 因此, 企业也必须研究如何将培训费用花的更有效。具体销售人员培训计划应有以下几项目标:第一, 销售人员应了解企业并且清楚企业各方面的具体情况。第二, 销售人员应了解企业的产品情况第三, 销售人员需要了解企业的各类客户和竞争对手的特点。第四, 销售人员应该懂得如何做到有效地销售展示。第五, 销售人员应该懂得实地销售的工作程序和相应责任。

(三) 销售人员的激励。

行为科学认为, 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动机, 使其内心渴求成功, 朝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通常, 最有价值的奖励是工资, 随后是提升、个人发展和成就感。价值最低的奖励是好感与表扬。当然, 激励价值的大小根据销售人员个人特征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 年龄大、任期长、家庭人口多的的销售人员对物质奖励最为重视。而未婚、家庭人口少、受到较多正式教育的年轻人通常把表扬、尊敬及成就感看成是更有价值的奖励。此外, 销售定额也是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必须要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额。管理层制定的销售定额, 一般高于销售预测, 它可以促使销售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但随着工商业界竞争的不断加剧, 全球大市场争夺的不断增温, 所有的管理者们都需要更迫切地了解人在组织中的作用。未来的激励是很难进行定义的, 形式和方法将更加复杂, 但可以坚信的是那种机械的生活成本调整将会被逐步淘汰, 以绩效评价为主的激励系统会更有一番作为;同时, 着眼于员工更深层次需求的激励, 也会在未来的竞争大世界中, 为员工找到精神的家园。

(四) 销售人员的薪酬。

为了吸引并保留高素质的销售代表, 企业应拟定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薪酬计划。对业绩好的员工给予奖励, 对他们的工作经历、年资, 在支付报酬时予以公正的考虑。另一方面, 管理层应强调控制, 节省和简便, 管理层的目标如成本控制常常会与销售代表的目标和财务保障发生冲突, 这就不难理解在不同行业里有不同的薪酬计划, 甚至在同一行业的各公司间, 报酬计划也存在差异。因此, 管理层必须对有效报酬计划的水准和内容作出决定。报酬水准须与同类销售工作和所需能力的“当前市场价格”有某种联系。由此, 公司必须对报酬的4个组成部分作出决定——固定金额、变动金额、费用津贴、福利补贴。固定金额一般是基本薪水, 用于满足销售代表稳定收入的需要。变动金额, 可以是奖金、红利或利润, 用以刺激和激励销售代表所作的努力。费用津贴使销售代表有可能进行必要和必须的推销工作。福利补贴, 如休假工资、生病和意外事故时的福利、养老金以及各类保险, 则是用于提供安全感和工作满足感的。管理层必须对以上组成部分在报酬中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决定。在工作中, 如果非推》业的结构性成本动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企业所具有的生产规模。规划化生产降低企业的成本已经被广泛认可, 但是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 如果超过一定规模就会增加成本, 需要有一个临界点, 因此, 要合理确定企业生产规模才能发挥成本效益。 (2) 合理确定业务范围。企业在确定业务范围时可以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进行延伸, 同时也可进行业务的拆分。企业在把握业务范围时, 要充分认识到对供应链整合所面对的优缺点, 依据实际情况对价值链进行整合。 (3) 利用学习曲线和技术优势。企业要认识学习曲线对成本影响, 要依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学习策略, 增强价格敏感性行业的学习。认识到学习带来的技术性变革, 通过提高技术含量来降低企业成本, 实现技术领先带来的成本优势。

企业要加强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上, 要将影响企业成本的趋势和业务程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寻找降低成本的控制点。主要分析的方面包括: (1) 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成本战略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获取成本优势。 (2) 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灵魂, 与成本管理关系密切, 为了获取质量和成本的最佳比值, 要从质量和成本的两个层面进行定位。 (3) 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要充分发挥企业所拥有的资产, 降低资产的闲置率。在降低资产的闲置率同时要密切关注企业的销售情况, 防止企业的产销不一致出现产品的积压情况。 (4) 加强企业同内外部环境的联系。对企业内部加强不同价值活动的优化和联系, 对外搞好与供应商、客户间关系, 提高彼此之间的信誉度。

总之, 企业要重视和应用好战略成本管理, 从而有效的提高战略成本对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增强。企业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时, 要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战略成本方法进行实施,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成本战略管理的效益。

摘要:本文主要从销售团队的设计和销售团队的管理方面分析阐述了销售团队管理的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销售团队,管理方法,绩效

参考文献

[1]、刘听.薪酬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文军.销售团队管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3]、万晓, 左莉, 李卫。销售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

浅谈销售群体与销售团队的区别 篇3

关键词:销售群体;销售团队;区别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93-01

传统的销售群体已经被大家所熟悉,并且一直在很多企业中被充分的应用,比如说房地产、比如说汽车销售。这些企业的老板重视的是人多力量大,多一个人就多一份产品出售的可能性。不过如果认为这种重复做着相同事情的群体集合就是销售团队,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销售群体不等于销售团队。销售团队是高效率的销售群体,它是销售群体在当今社会的新发展。

一、 销售团队与销售群体的区别

(一)销售团队与销售群体的目标不一样。

销售团队是指由两个以上的销售人员组成,通过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行为上有共同规范的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体。销售群体的目标必须与销售组织目标保持一致,也就是说,销售组织的目标是销售得越多越好,那么销售群体里的每一个人都要为这个目标而奋斗。而对于销售团队而言,它除了组织的目标外,还可以自己制定自己的目标,比如说,我们团队的目标除了增加销售量意外,我们还要提高团队的协作与配合能力。

(二)销售团队与销售群体在领导方面不同。

作为销售群体有着明确的领导人,这个领导人对群体的销售情况要承担所有的责任,并且从始至终领导的权利都是非常大的。而销售团队在成立之初可能有一个核心式的人物,但随着团队越来越成熟,团队领导所拥有的决策权成为了团队成员的共享权利。也就是说团队越成熟,领导的权利即被弱化,责任也是有全体成员共同承担的。

(三)销售团队与销售群体在协作方面有所不同。

协作性是销售群体与销售团队最根本的差异所在,销售群体里的个体由于他们的技能都是相同的,所卖产品也是相同的,所以从根本上说他们是一种竞争关系,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的绩效能比其他人更好,所以他们至多只能达到中等程度的协作,而做为销售群体所产生的绩效只能达到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而在销售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都是不一样的,成员之间是互补的关系,是为了同一件事情而聚集在一起的。所以销售团队可以达到一种最高境界的协作,也就是齐心协力。销售团队所能达到的绩效是一加一大于二。

二、促进销售群体向销售团队的转变

目前绝大部分的销售企业所拥有的销售人员都是组成的销售群体,那么如何实现销售群体向销售团队的转变呢?这里简单的进行下介绍。

(一)增强凝聚力。

一个好的、高绩效的销售团队绝不仅仅是一群销售人员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着凝聚力的共同体。团队的凝聚力是指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团队对其他成员的吸引程度。这是一个团队引以为豪的一种整体感。销售群体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整体感。首先,强调团队的力量,领导者明确表示,每个成员的产于都是团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团队遭遇到外部威胁时,我们应该精诚合作,一致对外。其次,应该设立合理的团队目标,并将目标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使这个目标更具有号召力和吸引力。这样团队成员才更愿意完成目标,从而增加了凝聚力。再次,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让成员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参与决策,这样也可以促进团队的积极性,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最后,控制团队的规模,规模越大,沟通越不顺畅,意见分歧也会更多,所以团队规模以8-10人为宜。

(二)营造互信氛围。

团队的精髓就在于合作,团队合作受到团队目标和团队所属环境的影响,只有在团队成员都具有与现实目标相关的知识技能及与他人合作的意愿的基础上,团队合作才有可能成功。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互信能够增强团队合作。首先,鼓励合作,团队领导者要带头鼓励合作而不是竞争。力图通过合作来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建立一种互信的领导模式。促进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如定期举办培训、聚会等活动加强成员间的合作。其次,采用公正的管理方式。如果在团队中出现能者多老而不多得,能力差的或不努力的反而多得,那么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就不在存在,反而变得互相猜忌、多疑。最后,向成员展示长远目标,有了长远目标,成员之间就不会计较眼前的一些得失,主动开展合作达成愿景。

(三)提高团队士气。

团队士气是为团队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首先,保持积极心态,当然领导者更加应该带头使自己具有高昂的士气,这样才能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其次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团队中讲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遇到问题能集思广益,不专权,不独裁。重视下属的需求和意见,这时的士气就会很高。再次,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在公平、合理、按劳分配、论功行赏的情形下,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才会提升,士气才会高昂。最后,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团队领导和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多进行沟通,培养人际关系的和谐,每个成员只有得到团队的肯定才会以团队为荣。而且很满足,团队就会士气高昂。

(四)培养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是所有成员的动机、需求、驱动力和耐力的结合体,是能够推动整个团队前进的一股特殊力量。首先,鼓励团队成员互相帮助,这样领导者可以将自己从帮助成员成长这件事情中解放出来,而把重心放在团队的发展战略上。其次,采用公正的管理方式。明确表示事情完成了是论功行赏,提供了帮助的成员一样可以获得一份奖励,并且更具提供的帮助大小不同,奖励不同。再次,引导成员从长远来考虑问题,尽量避免成员之间的无理竞争。做为经理应该让成员拥有一个美好的蓝图,让大家觉得团队可以走到这一步,完全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最后,一起参加集体培训,任何形式的培训都能锻炼团队的协作精神,特别是在工作之外,团队成员更加容易产生协作精神。事后也能把这种精神带到工作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柯健.如何打破卓越销售团队管理的“罩门”[J].中外企业文化,2009(01)

[2]黄河.用价值观打造有战斗力的销售团队[J].现代企业文化,2010(05)

销售团队建设心得 篇4

在这个时候,特别会去感恩在之前对我有过很大的帮助的人,南京的王总,无锡的张总,虽然管理方式上的强势让我会时有抱怨,但是走过这段路再回首的时候,发现自己真的收获了很多在顺境中无法获取的东西,就是管理经验。正因为是曾经在无锡、南京和我一起共事的兄弟们,让我感觉到我是出自一支正规军,而不是一个扛枪打鸟的土匪。

“团队建设”,既然提到了建设,一定是从源头,从最初的环节开始,一个细节一个步骤的去把控,去打造,比如凝聚力,这个不是靠两声口号或者强压就可以有凝聚力的,凝聚力是由高度统一的思想,高度统一的认同,高度统一的目标感及团队文化背景才形成的强大的凝聚力,让团队中所有的人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去拼杀,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让团队中每个人心中有着很骄傲的自豪感,很强烈的归属感,职场中的自信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强烈的归属感和浓郁的自豪感,才会在循序渐进中体会什么是信仰,才会渐渐的变成一个有信仰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sales,真正的可以体会“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含义。而不单单是只为了所谓的简简单单的赚钱二个字而本能做着自己的工作,那样是无法发挥出持久的能量,充其量是一个团伙而已,不可能是一个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团队。思想需要通过培训互动去形成,认同需要彻底的沟通去形成,目标感自然而然就会在团队当中体现出来,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并去把控这个目标,不让大家偏离方向。以上只是例举的其中一个问题,凝聚力是一个无论大团队还是小团队的轴心,只要这个轴心运转正常了,之后的环节,士气、组织、自会找到解决的方案。

再有就是团队间协作的问题,销售公司中,核心永远是销售团队,这个是游戏的基本的规则,不可以违背,如果你想逾越,想创新,也不能违背那个已经既定的规则,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团队的凝聚力需要依靠销售团队去打造,去形成,既然是协作就自然会有分工,就像是宇宙中的星系,无论你以什么样的速度、什么样的方式运转,你始终围绕着的是太阳,因为你需要阳光,如果违背这个基本的规则,只会出现灾难片中暗无天日的场景,本末倒置,到最后就会变成相互推诿,各自为政,事不关己,相互抱怨的情况。协作是需要分主角和配角的,如果一部大片中,配角的戏份超越了主角,就会变成是喧宾夺主,一定是一部票房惨败的电影,因为你违背的是一个基本的规律。

销售团队建设规划 篇5

公司领导:

为了更好地把君威仕产品快速地推向市场,经不断地摸索红酒销售方向,提出以下建议和销售计划。

一、设定指标:

1、君威仕酒业以推销红酒为主,主推君威仕 King系列产品、2、酒业公司销售指标计划第一年为200万元(团队架构和制度形成2个月后开始)。

二、分销渠道建设:

1、省外区域总代理或经销商(如汕头,深圳,惠州,东莞等)向公司交一定的押金后取一批货作区域总经销。

2、省内区域销售经理(可兼职),独立负责一个区域销售

在广州主要区域如天河区、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番禺区设立区域销售经理,向在其销售范围的餐厅,酒店或烟酒专卖店推销我们的产品。

3、公司原有渠道团购经销及维护,认真抓紧回收货款。

4、选一至二个高档区域开设门市部,装修成澳洲特色的专卖店,更好更快捷地服务于广大客户或会员,以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为基础,销售KING系列优质原装进口澳大利亚葡萄酒,打造KING品牌。

5、设定形象广告语:“相信品牌~~king新世界的葡萄酒”!

三、指标计划分配

1、总代理每月销售指标

2、区域经理的每月销售指标

3、各大, 小分销商每月销售计划指标

四、总代理及经销商推销的返还奖励计划

1、每月完成进货指标,可以享受设定返还奖励,比例控制在销售总额的10-15%的范围內(作为经销商的店面宣传促销费用,公司不再支付任何广告促销费;或经销商在翻单结算时,可少付10%-15%的货款额)

2、销售返还要及时处理,确保总代理及经销商顺利推销

3、酒业经理、财务部监管营销人员每月的业绩计提(要结合货款收回情况结算)

五、销售人员基本工资与销售业绩挂钩扣减

销售人员任职一个月后, 严格按个人销售业绩与个人工资总额挂钩,实发工资按当月只完成指标比例计算。

例如:月薪1800元,个人销售月指标3万元,当月完成24,000万元,则当月基本工资为1800X80%=1440元。

六、销售人员业绩的奖励计提办法

1、销售人员的奖励计算: 按每月销售业绩及回收货款, 公司与销售人员确认计提比例。

例如:当月完成个人销售指标是1万元(含1万元及公司领导关系的销售额不作提成)

2、个人指标1万元以上部份的奖励提成:如(2万元-1万元=余1万元)X5%=500元(按货款回收数计算)

3、负责公司关系网络销售的,按每月销售数量计算服务费200、300、500元(按返单数量计提:1万、2万、3万以上)

七、严格防产品进埸上架后有退货的現象

因为直接关系到君威仕的声誉,所以总代理商和区域销售经理的管理工作要到位,要努力做好红酒进埸后酒妹及主管的推销工作及奖励计划,酒业公司派员巡视,定期提供品酒会及礼品推广宣传。

八、每月销售业绩的确认

1、每月由酒业经理主持每月销售总结会

2、区域销售经理负责提供每月销售进销存明细統计表

3、办公室负责计算每月区域销售经理的业绩与工资挂钩的结算,计算个人超额完成指标的奖励及相关末完成指标的扣罚

建设与管理高效销售团队论文 篇6

(一)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现状

行业发展总体情况

一年半以来,连锁零售业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2008年初,连锁经营受CPI高涨、消费旺盛等因素影响,销售和利润均有大幅增长。但进入第四季度,增速明显放缓,直至持平甚至负增长。

金融危机对连锁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快速发展十几年后的调整契机。

一.基本数据 1.2008年全年的情况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2008-2009)》根据典型企业和典型店铺的数据撰写。考虑到店铺的可比性较强,对店铺的统计分析占有较大的篇幅。参与统计的各店都是各企业中经营较好的,代表了行业的领先水平。

如表一所示,各业态单店销售增幅均有所增长,这一增长是企业的有机增长部分,另外通过新开店铺等外延式增长,各个业态平均还有10%左右的增幅。因此,2008年,连锁行业的销售和店铺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幅。

表一:2008年主要业态典型店铺规模情况

但2008年以来,各个季度的增幅极不平均。增幅变化的基本轨迹是:2008年1季度同比增长20-30%,2季度维持在20%左右,3季度普遍滑落至10%,到4季度增幅一般维持在0-5%。

从表二中可以看到,家电、百货业态由于商品的价值量大,人均劳效较高,其次为超市、药店和便利店。同时,家电也是坪效最高的业态,药店和便利店次之。表二:2008年主要业态典型店铺效率和效益情况(1)

在六个业态中,有四个业态的来客数增长为负,即百货、便利店、家电、药店,平均降幅为4.6%。

药店的毛利率最高,为23%,其次分别为便利店和百货。除药店毛利率下降、便利店毛利率持平外,其它四种业态的毛利率均有所提高。如表三所示。

表三:2008年主要业态企业典型店铺效率和效益情况(2)

2.2009年一季度的情况

一季度是连锁零售业发展十多年中,最为困难的时期。从超市业态看,销售整体同比增长7%左右,利润增长5%左右。百货业态中,销售和利润整体同比下降5%左右,环比则上升10%左右。各个地区增长情况差异较大,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增幅最小,有的企业甚至为负,内地城市的增幅较高,有的维持在去年同期水平。

从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典型企业的调查情况看,2009年3、4月份,企业的环比数据有所改善。

二.连锁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1.CPI下降 2008年一季度,CPI累计上升8%,同期食品价格上涨21.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CPI累计下降了0.6%,食品价格仅上涨0.5%。对零售企业,特别是对连锁超市的销售增幅影响明显,影响幅度超过10%。

如下图:

2.来客数降低

受收入预期、失业裁员等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下降。自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开始从109.0的高点一路向下,去年第四季度降至77.5,为近年来最低水平,到今年一季度回升至82.5。消费意愿降低,导致门店来客数量下降,在表三中有所统计。

从不同地区看,深圳企业的来客数降低最为明显,在大型超市和超市业态也出现了来客数下降的情况。

3.成本费用提高

新劳动法的实施,对劳动密集型的连锁零售企业影响很大,2008年,企业人工成本平均有10%左右的增加,租金成本依然有提高的趋势。尽管商业物业低迷,但连锁企业签订的物业租赁协议一般都是五年以上的长期协议,协议到期后续签的租金一定会比签订时的租金高出很多。新物业的协议租金水平略有下降,但新开店一般占总店铺的10%左右,因此总体上所占比重不大。

4.利润有所下降

为保持销售的增长,维持企业的市场份额,各个业态的企业都开展了频繁的促销活动。特别是在2009年春节期间,促销力度空前。尽管维持了一定的销售增长,但企业的毛利率受到很大影响。如果采用“利润=销售额*毛利率-成本费用”的计算公式,那么式中各项都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保持企业利润水平增长有较大压力。

三.应对措施 1.强化成本控制。

面对危机,绝大部分企业的第一选择是“节流”。首先是制定详细的预算,其次,建立严谨的考核机制。在几年前,零售企业的考核大多只针对销售额,销售增加,收入提高。后来在考核中增加了毛利的内容,不仅关注销售也更加重视利润。现在,很多企业增加了成本支出的考核,而且具体到柜组、个人。

部分企业采取扁平化管理,简编、优化内部流程,降低沟通成本。有的通过合并小课组、部类等,进行岗位调整。

在能耗方面,有的企业对门店进行节能改造,节约了20%-25%的用电成本。2.联合扩充实力

中小连锁企业在竞争中原本就处于弱势,加上特殊的经济形势下,更难以与大型连锁企业竞争。为应对竞争,近年出现的自愿连锁、采购联盟在2008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共建物流中心、联合采购、联合谈判和经营互助等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3.加强渠道管理

渠道的控制能力,是连锁企业规模优势的一个重要体现。2008年以来,企业的渠道管理明显加强,连锁百货企业越来越多的单品开始集中采购,大型超市企业和家电企业大多采用统分结合的方式进行渠道管理,渠道的控制力得到强化。分散的、小规模的代理商和经销商或者伴随连锁企业的规模扩张而成长,或者因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而被淘汰。

4.调整商品结构

面对危机,不同业态的连锁企业都加强了商品管理。有的超市企业提出,要经营必需品中的必需品;一些百货店也在调整商品结构,减少奢侈品的比例;家电专业店调整了黑电和白电的比例。通过调整结构,加强品类管理,从表二中可以看到,除家电业态外,单品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同时企业存货量减少,存货周转天数降低,百货由34.6天下降为32.9天,大型超市由28天下降至27天。

5.开展多渠道营销

2008年以来,零售企业对网上零售、电话营销、目录营销等其它渠道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在连锁百强企业中,有30%的企业开展了网上零售业务。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多渠道营销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危机中,企业不断发现自身不足,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优化门店管理,这是在多年快速发展后的及时调整。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利用当前物业成本较低的机会,增加自有物业或加大商业地产的投入。连锁企业已经为后续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几种主要业态的发展特点 一.大型超市和超市

大型超市和超市经营的大多是居民生活必需品,因此也是受危机影响最小的业态。一年多以来,除上述共性问题外,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鲜经营渐成亮点

2008年,我们发现凡是经营较好的超市,共同的特点都是生鲜经营突出。生鲜不仅是聚客商品,也是盈利商品。一年多以来,超市企业通过农超对接、基地直采、建设生鲜配送中心、改善冷链物流等手段,大大提高了生鲜商品的经营能力。

特别是去年底,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12年,试点企业生鲜农产品产地直采比例将超过50%。这一指标将会提前实现。

2.零供关系仍需改善

受危机影响,供应商的经营也面临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中小型供应商,出现利润下降、资金短缺等情况。他们对帐期更加看重,甚至要求缩短帐期。超市企业由于频繁促销,有时在商品价格、结算方式上会与供应商产生分歧。但大部分企业在采取一些积极的举措改善零供关系,如建立供应链平台,通过系统对帐,有的连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为供应商提供信用担保和结帐服务。

3.行业创新不断深化

受行业竞争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超市企业迫切需要改变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实现差异化经营。一年多以来,行业中出现了高端超市、生鲜超市、社区超市等具有明显特点的细分业态,超市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深化。一些新的技术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4.外资主导大型超市

无论是从数量规模上,还是从经营效率上,外资大型超市都要明显强于内资。即使在是金融危机下,外资大型超市的开店速度并没有减缓,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势更加明显。

二.百货店

百货业态受危机影响较大,但从长期看,中国的消费升级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百货业仍将是一个持续较快发展的零售业态。除上述共性问题外,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业态进一步细分近几年,百货店的商品结构和业态定位经历了多次变化,实现从传统百货业向现代百货业的转变。2008年以来,百货店的业态细分更加明显,出现了折扣店、社区百货、时尚百货、精品百货、购物中心型百货等不同定位,目标越来越清晰。

2.分销渠道急需变革

目前,百货品牌商品大多采取分级经销代理的方式,在特定的区域内只能由特定的经销/代理商提供商品,连锁经营、集中采购的优势无法体现。百货连锁企业需要通过终端渠道的力量,逐步改变这种分销模式。一些大型连锁百货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

3.服务水平加强

在企业调查和实际消费中,我们体会到百货店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有的百货店扩大了服务台的面积,提供更多的服务;有的把服务台设置在更加醒目的黄金位置;有的设立了环境舒适的VIP中心;有的开展VIP沙龙,凝聚VIP客户。

4.全线折扣影响利润

2008年下半年以来,百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促销打折,一些企业甚至是全线折扣,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一方面企业的毛利水平下降,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受到影响,即不打折不购物。

另外新开百货店也出现了专柜招商周期延长、招商资源减少的情况。三.便利店

受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因素限制,近些年便利店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效益状况并不乐观,在金融危机下,便利店更需要突破。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异业竞争力加强。

特别是超市的创新经营,延长了营业时间、与社区的关系更密切、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服务,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便利店的市场份额。

2.注重鲜食产品开发

便利店区别于其它业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鲜食产品突出,能够提供简单的餐食。鲜食商品的好坏决定了便利店经营的成败。有的企业通过参股生产厂家,控制上游渠道;有的企业开发了品种多样的自有品牌商品。

3.提高物流配送能力

便利店营业面积小,店面几乎没有储存货物的空间,因此需要频繁补货。外资便利店基本能实现一日二配,内资便利店至大多可以一日一配。一些集团企业的便利店业态原来大多与超市业态共用配送中心,目前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开始自建配送中心。4.整合网点资源

便利店的规模特点明显,只有取得适当的有效规模才有可能实现盈利。2008年,行业出现了明显的整合。如好德与可的的合并。有的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选择关闭经营不善或难于管理的门店。

四.家电

受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家电零售企业面临很大的困难。家电业态的主要特点: 1.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我国家电连锁零售业态,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国美、苏宁的代销模式,一种是顺电和百思买的模式。后者采取买断经营的方式,强调客户体验,利润率较高。

2.系统能力提升

家电企业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主要是采购驱动,管理比较粗放。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提高自身营运能力,实现门店经营驱动的经营方式,是家电业态的重要选择。

3.厂商渠道的竞争

家电厂家自建的专卖店是二线以下市场家电销售的重要渠道。为了加强对市场的覆盖和对渠道的掌控力度,一些家电厂商纷纷建立品牌专卖店,对连锁家电企业形成竞争

(二)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呈现国际化的竞争态势,企业生存发展压力进一步增大。内外资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强强联合,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提供了经济实力。据此我国连锁经营将表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连锁经营“电子化”。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得益于条形码的开发和应用,得益于销售时点系统、电子转账作业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等的发展。比如,美国“西尔斯?罗巴克百货公司”投入巨资建立起有数百台小型计算机和5万多台销售时点系统全日制工作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并引进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卫星通讯网络,充分利用电脑使总部与各地的连锁分店以及供应商传递各种信息,做到其所属的连锁分店都处于实时控制管理之下。日本的连锁店在总部(本部)与各连锁分店、物流配送中心之间都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使庞大的连锁店网络得以高效运作。日本“西友”公司在国内各地建立了11个物流配送中心,承担本公司及邻近地区其他连锁分店的进货、配货和送货任务。日本的“桔高”公司也利用设在全国各地的23个物流配送中心,向各加盟店提供近2/3的商品。可以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连锁经营手段将更趋现代化和电子化。

(2)连锁企业将逐步摆脱价格战的困扰,竞争将表现为:集约式的价值竞争取代粗放式的价格竞争,流通领域企业间单独依靠价格、拼数量或始终如一地以打江山的创业品牌打“持久战”、“吃老本”、“拼优惠条件”等的竞争将被视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开展营销创新、品牌创新以及开发不同获利定位的高价值、附加价值的商品或优良投资环境等集约式竞争所取代;开放式竞争将进一步取代封闭式竞争,流通领域提供商品和营销技术服务将在相互依赖中产生,国内流通竞争将进一步体现出全球性的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多种竞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公开式竞争;信息武装下的专业化连锁企业竞争将取代传统式综合化竞争。在新世纪信息流通先于商品流通的时代,流通企业将进一步创新竞争观念,树立企业为消费需求而存在的“经营顾客”的理念,进而获取“前哨信息”,聚焦主业经营,以占领市场份额。

(3)现代化购物中心将在大城市悄然兴起,外资将注入购物中心建设与管理。连锁经营的专卖店、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等将成为现代购物中心的最佳招商对象。

(4)商业街的建设、改造将成为大城市增强城市竞争力、走向国际化的举措之一,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商业街将出现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采购的现象。布局合理、网点多的商业街将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对象,进而引入连锁经营管理的理念。

(5)连锁经营类型“融合化”。在零售业态竞争发展中,以经营鲜活商品、食品等为主的中型超级市场、便利店,将伴随消费者需求的改变,成为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的购物好去处,并进一步与大型综合超市和部分餐饮业形成竞争态势。另外,各种商品的大型专业店将呈现更大的发展,并与百货店形成既竞争又介入的关系。

(6)连锁经营发展空间“爆炸化”。连锁经营企业强强联合,跨区域、跨省间的合并、兼并等将不断出现,我国将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内资连锁大企业,并与外资合资企业形成更加明显的对抗局面。

(7)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以更加务实的“供应链管理”或“提供第三方平台服务”的方式看好连锁经营企业,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

(8)外资连锁零售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使传统经营方式的分销商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因此,流通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构重组、完善政策、建章立制等的必要性,显得更加迫切。

(9)国家住房改革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将促进装饰、装修、建材连锁超市的发展,同时也将促进家用电器、厨房等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0)聪明的商家从人口普查结果看中商机,从而出现工商联手、商农联手,共同开发新产品或创造新型营销方式的趋势。连锁经营方式将更加“受宠”。

(11)连锁企业间管理人才的竞争,将成为中外连锁企业间市场竞争的核心。懂贸易、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现代营销以及懂专业外语或既懂经营又懂计算机应用的专业人才,将受到中外连锁经营企业的格外青睐。

(12)我国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将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将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流通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容纳就业人员、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将受到政府的重视。

(13)连锁经营方式将进一步促进工商资本相互渗透,将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以品牌为基础发展专卖连锁店;商业企业将以发展专业连锁店方式,吸引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与之合作。工商资本渗透,将促使连锁经营资源的有效利用,连锁经营成功企业的“无形资产”将更加有用武之地,甚至被视为“投资手段”得以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零售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发展连锁经营,进行规模扩张,是增强流通企业核心能力,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连锁经营提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虽然连锁经营在中国起步只有十几年,但是生命力强劲。在中国,连锁的发展在21世纪初被提上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如此高度重视流通领域这一革命性变革,可谓空前。从国务院到各部委及省市自治区,中国政府对发展连锁经营几乎都有专门政策。

本世纪以来,江泽民同志、朱镕基同志多次在公开讲话和报告中强调发展连锁经营。2002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首次提及“连锁经营”。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逐步推行连锁经营。”同月,国家发展委员会主任曾培炎也在“报告”中倡导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向中外记者披露:“连锁业的发展,已经提到我们的工作的议事日程。2002年我们在上海专门举行了交流会,要大力发展连锁业。”在2003年10月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文中,强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通和充分竞争”。

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中,一直是连锁超市发展最快,一是因为较少传统百货公司的包袱,人员素质比较高;二是大量借鉴和引进了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尤其是在国外超市进入比较多比较早的沿海城市,比如深圳万佳在和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零售巨头贴身肉搏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丰富了经验,抓住了市场,增强了实力。连锁经营在我国发展虽然只有十几年,但其优越性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例如,大量集中采购、配送,与工业生产企业、农副产品基地直接挂钩,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进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实行规范化科学经营管理,有利于降低费用,提高企业效益;采购和销售分离,有利于防止假冒伪劣商品,净化流通秩序;统一进货,规模经营,有利于通过降低成本和费用稳定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直接大量向生产企业反馈市场和消费信息,有利于促进生产者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起到指导生产的作用。

然而,我们应该绝对冷静地看到,我国的连锁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在欧美,连锁经营实现的销售额已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0~60%,而我国目前仅为3~5%而已。为此,商界和政府纷纷检讨流通产业的不足,寻找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对我国来说,连锁经营不仅是一种经营形式的改变,而且是商业制度的创新,是流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但连锁的发展模式也有多样化和程度上的不同,有了发达国家创造的经验,再加上物流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革新,中国的连锁拥有很大的后发优势。

二、中国连锁经营发展趋势

据专家分析,当一个地区的人均年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时,就标志着该地区的连锁经营时代已经到来。

这一点首先被各大国连锁企业在中国的动作所证实。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连锁经营日益繁荣起来。截至2001年末,柯达公司在中国开了6000多家冲印店;而肯德基(广东)总经理崔焕铭则在肯德基庆祝中国第500家新店开张时透露,准备考虑特许加盟。2002年3月,作为世界便利店老大的7—11继在华南地区开出70家连锁便利店后,宣布了北上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性举措——将于下半年开进上海,与全球便利连锁店老二“罗森”对阵。而早在1996年,“罗森”就已进驻上海,至今在沪已有100家便利店。两强争利,极可能演绎一场精彩的商战。2004年月1月日本7—11进军北京,在东直门开了北京第一家7—11便利店,并准备年内再开50家以上。在2004年6月的第六届中国特许加盟大会暨展览会上,大量的国外连锁品牌参会,这些品牌来自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占到了本届参展商总数的35%,充分说明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

国内也积极备战欲与国际接轨。2002年4月,为促进国内企业与跨国连锁集团的全球采购网络直接对接,中国首次国际连锁集团(全球采购)交易会在天津保税区举办:设立500多个摊位,参展商品包括纺织品、文教体育、旅游用品、工艺品、家用电器、五金工具、食品饮料、日用百货等8个大类约2000种商品。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英国翠丰、日本伊藤洋华堂等20多家世界著名跨国连锁集团和东南亚及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商业机构纷纷到会。这是中国加入WTO后,扩大商品出口、打造国际市场直通车的首次尝试。1.传统百货店的市场将进一步被连锁企业蚕食和瓜分

自从1999年长期稳坐中国零售业龙头老大位置的上海一百第一次被联华超市超出,联华超市于2000年和2001年保持中国零售业第一,2002年是上海华联,2003年是上海百联。可以说百货店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丢失的地盘将由连锁企业收复。2.大型连锁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平均经营规模同比有大幅度提高

如在2001年国内零售业排名前20位的连锁企业中,销售总额比2000年增长43%,大大高于2001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的增长率。连锁店铺数量比2000年增长46.7%,比2001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又提高了4.1个百分点。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2002年百强连锁企业的店铺总数达到16986个,比上年的13117个增长了29%。销售总额达到2465亿元,同比增长52%。2003年,百强连锁企业销售总额达到3580亿元,同比增长45%。有关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上海已经建成的大卖场就有60家,而这一数字是上海2005年的目标。虽然在我国还不可能发展到像西方国家那样,几个大连锁企业占据全国大部分零售总额,但规模将不断增大这一点将是不能质疑的。2003年的扩张减缓,只是暂时的。3.跨区域拓展,全国性的连锁集团正在孕育中,地区性特征越来越淡化

如联华超市最近几年,正式采用推土机式和跳跃式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全国发展战略。同时沃尔玛公司也跳出了珠江三角洲,麦德龙公司也跳出了长江三角洲,正式启动其全国发展战略。

4.连锁经营方式,向更多行业的业态延伸

特别是家电和药店的连锁专业店已有长足发展;同时,也向图书馆业、教育业、保健品业快速扩展。甚至出现了连锁经营同直销相结合的趋势。5.大连锁企业之间的控股、渗透及合并与收购将愈演愈烈。

现在很多连锁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不同区域的市场,如北京王府井与上海华联合作共同开发北京市场。2003年4月上海四大国资商业集团上海一百、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合并为上海百联集团,就是典型的案例。

6.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百强连锁经营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1999年是2%,2000年是2.9%,2001年是4.3%,2002年是6.0%,2003年是7.8%。可见每年在逐步提高。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到2003年底,连锁经营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5%,约7000亿人民币。

国家经贸委也明确提出了连锁业中长期规划:到“十五”末期,全国连锁店数将发展到10万个,销售额达7000亿元,占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达到20家,销售额在20~5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到40家,培育5~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7.我国的特许经营的发展趋势

对于我国的特许经营的发展趋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郭戈平会长在第六届中国特许加盟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5月19日)做出了以下说明:

第一,特许经营向更多行业渗透,服务业成为发展重点。

本届展览会在100多家参展品牌中,服务业品牌比上届提高15个百分点,占到45%,涉及汽车养护美容维修、休闲健身、教育培训、家居家装等多个行业,其中汽车养护美容维修在汽车消费空前繁荣的背景,更加引人注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服务业的特许经营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孕育着丰富的商业机会和概念创新。在本次展会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城网络文化家园的网吧连锁加盟,正大有一居欧式的商务酒店住房网络,还有像青鸟健身、快印先生的速印服务、环球雅思的英语培训、菜斯达的票务服务等许多新颖概念。

第二,海外品牌的加快进入将进一步带动中国特许市场的繁荣。

WTO过渡期即将结束,海外特许品牌将纷纷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同时,CEPA的逐步落实将加快香港品牌进入内地以及海外品牌通过香港进入大陆的步伐。2003年,汉堡王、加拿大最大的咖啡企业第二杯等国际知名品牌已经确定了来华发展的计划;麦当劳在天津发展了大陆第一个加盟商;美国知名的医药零售品牌Medicine shoppe授权海王星辰为中国区域加盟商。

目前,进人中国市场开展特许经营的海外品牌多为运做较成熟、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从本届展会的参展商构成来看,海外特许品牌的比重增长明显,除了肯德基,必胜宅急送、3M、DQ冰淇淋、美信医药等知名品牌,还有一些中等规模的海外特许企业出现在展场。海外品牌的进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消费市场,也带来很多新的商业概念和运营模式,对国内特许市场将起到引导、促动和示范作用。

第三,潜在加盟商数量巨大,为特许企业扩张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科学投资》杂志一篇题为“中国中产阶级真相”的文章的“保守估计”,中国中产阶级目前达到3000万,这部分将构成潜在加盟商的主体。另据协会对第5届中国特许加盟大会暨展览会参观观众投资能力的分析,拥有10~50万投资能力的观众占观众总数的50%。大量潜在投资人群的形成以及投资能力的不断提高,将为特许经营的快速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证。参考资料来源:

网址: http://money.163.com/09/0521/19/59S3C6T900252KFB.html 文章标题: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08-09)作者:网易财经 时间:2009-05-21 网址:http://wenku.baidu.com/view/a3be1484bceb19e8b8f6ba6f.html?from=rec&pos=0&weight=19&lastweight=5&count=5 文章标题:连锁经营发展的趋势 作者:jiao190572518 时间:2011-04-29

如何打造一支优秀的销售团队 篇7

1 确定销售团队的目的

团队就是为一个共同目的而集结成的人群, 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 组建团队的前提是其目的性。每一个企业由于自己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营品种的不同及其所处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对销售团队的要求各有不同。因此, 在组建销售团队前一定给其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目的。而招集销售人员时就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用人标准。

2 给销售团队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

任何一个团队、组织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 一个时间段有一个目标、一项任务有一个目标、一个人有一个目标、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目标必须十分明确。明确了目标, 团队工作就有了方向, 有了考量的指标, 而不是干多少都无所谓。这样团队及其成员工作就有了动力。而这个工作目标的确定是根据企业需要、根据团队设立的目的而确定的, 可以是销售量, 也可以是其它成果, 总之是可以具体的、可以量化的东西。制订目标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这个目标一定是在现有条件下, 通过团队的努力可以完成的。如果目标过高, 经过努力也完不成, 人们就会放弃努力。如果目标过低, 无需要经过努力就能完成, 也使目标失去吸引力。

3 给销售团队制订适合的制度

制度的作用有三点:一是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 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按公司的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 而不可以各行其是、为所欲为。这样才能保证所有成员都朝着团队目标而努力, 才能最终完成目标。如作息时间、工作纪律、行为准则等都属于这一类。

二是明确团队及每个人的职责, 一个团队有几个甚至更多的成员组成。每个人在团队中担负的工作不同, 那么职责就不同, 因此必须在工作中明确每个人应该作什么, 怎么去做, 也就是明确他在团队中的职务, 工作内容、重要的责任及工作流程。如岗位职责, 工作流程等。

三是平衡团队中各个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及团队与公司或与其它相关部门间的利益关系。每个人在一个公司工作会有一个相应的工资收入, 也可以因工作成绩的结果受到公司或团队的奖励与惩罚。这种奖励或处罚一方面可以调整其个人的经济收入, 另方面也代表团队对他工作的一种评价。因而起到激励与惩戒作用。如各种奖惩制度。

4 团队成员的培训

培训是任何公司的任何部门都要经常做的工作, 那么销售团队人员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培训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当然销售团队人员培训的目的是让他更适合销售岗位的工作、并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为此以下培训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 企业历史、企业文化的培训, 这种培训如果做得好, 会让员工更了解公司, 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知道自己在哪里为什么而工作、待其融入公司时, 就会由然而生一种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会让他工作变得更主动、更有积极性、创造性。

第二, 企业纪律及各种制度培训, 这种培训目的是让员工明确在这个企业中什么是该做的, 什么是不该做的, 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 以及什么是公司鼓励和提倡的, 什么行为和结果是会受到什么惩罚的。使制度成为其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三, 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的培训。这个内容是在员工上岗前就必须要做好的, 否则, 他就不能完成工作。培训的目的是让一个不知道该干什么, 不知道怎么干的人能完全知道并能做好。

第四, 销售技能的培训, 这种培训专业性较强, 比如销售业务人员要熟知公司的销售政策、奖罚制度, 更要熟知你所要销售产品的相关知识, 就像战士上战场前一定要学会使用武器, 并且能使武器发挥最大效能,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子弹要射向谁、射向他的哪个部位杀伤力最大。而销售人员就要做到熟知每一种产品, 找到每一个客户、抓住每一次机会, 完成每一项任务。这种培训是培训中耗时最长, 但又不能简化的。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五, 独立生活,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 包括各种生活技能培训, 与人沟通能力的培训, 吃苦耐劳经历的培训、意志力的培训等。

上述内容培训不是一次能完成的, 要经常强化、并根据不同时期增加内容, 久而久之团队就会形成, 并且有了凝聚力。

5 选择一个好的团队带头人

这个人要求除具备销售人员的优秀技能和特质外, 还要有亲合力能把全体成员团结在一起;有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全体成员完成团队目标;有决断能力, 在遇到选择和突发事件时能平衡利弊得失, 及时做出正确决断;有很强的使命感, 能让自己并带领全体成员时刻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有很丰富的市场经验, 能把企业的目标与具体的市场现实有机结合并制订出最合理的销售政策, 为企业驱利避害。

销售团队激励新法则 篇8

如果有人出错,可能是个人的原因;如果有人在同一地方重复出错,那肯定是路有问题。

在销售团队看来,公司的薪酬和绩效评估体系问题颇多。有人认为销售指标高得难以完成;有人负责的片区条件较差,发展客户难度高;还有公平问题:有人仅仅因为所在片区条件好就挣得多,这让通过自身努力出色完成任务的销售员感觉不公平。

薪酬的作用重在制度公平

对薪酬体系费心思量的,并不只有销售员。销售团队薪酬在市场营销预算中占比很大,为提高薪酬支出回报率,并更好地激励销售员、增加销售收入,管理层经常对薪酬规则进行微调。公司的薪酬体系原本相当简单:销售员的薪酬包括固定工资和1%左右的提成。管理层担心,如果仅以销售额为准,而不考量客观环境因素,就无法准确评价销售员的贡献。因此,调整后的薪酬体系更注重考察销售员的行为和主观努力:例如,部分薪酬现在与客户满意度、潜在客户拜访量(无论能否成功转化)和已有客户保留率挂钩。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的销售员能够得到更高的薪酬,为了业绩不想睡,而没有业绩的睡不着。

相对于社交媒体和数字广告等时髦营销话题,关于销售团队管理和薪酬体系的研究较少,但过去10年中这一领域进展相当快。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建立的基本理论仍部分成立,而研究者现在开始用两类新方法对其加以重新验证:一是对企业销售和薪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二是在企业实地进行分组对照实验,考察不同薪酬方案对不同销售团队行为和业绩的影响。

一系列新研究已经证明,某些传统薪酬规则可能损害销售业绩。例如,大多数企业设置提成上限,这可能挫伤高绩效销售员的积极性;销售管理中的“鞭打快牛”行为(如果销售员超额完成年度指标,下年即上调指标),有可能损害长期业绩。在学术界长年的实验室研究之后,基于田野实验的研究也带来了新发现,如奖金名目和发放时机如何影响销售团队士气。

长期以来,销售团队薪酬的相关研究一直以委托代理理论为指导。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关注委托人和代理人间的利益冲突及其后果。以企业所有者和雇员为例:老板希望员工最大限度地付出;员工有可能骗过监督管理,尸位素餐。包括以高管为对象的股权激励在内,大部分激励计划和浮动薪酬设计都是为使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一致;销售提成(佣金)制度也是一例。

早在经济学家开始构建委托代理理论几个世纪以前,商业销售提成即已出现。公司采用销售提成制度,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与大部分工种不同,销售员的短期业绩更易衡量;其次,销售员在外工作,一般很难监控,管理者无法知道他们是在拉客户还是在家打游戏,提成制度则能提升管理者的控制力;第三,人格类型分析表明,销售员普遍属于高风险偏好型,弹性薪酬方案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理论上,为激励个体发挥最大能量,公司应为每一位销售员量身定制薪酬规则。例如,有人最看重现金收入,有人最希望得到认可,还有人更喜欢免费旅游或购物卡;对于一些人,季度奖金激励效果更好,另一些人则对完成年度目标更有动力。但个性化薪酬方案的管理难度和成本太高,且容易滋生关于收入的八卦闲聊,导致公平性争议及同事不和。因此,个性化薪酬方案目前并不普遍。

企业薪酬的多少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薪酬能够激励员工,也能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企业要发挥薪酬的作用。薪酬的作用重在制度公平而不在于保密,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起到激励的作用,吸引优秀员工,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薪酬设计的公平

薪酬设计中的公平问题相当复杂。例如,管理者清楚,包括销售在内任何领域的成功都需要一定运气。假设一名饮料公司销售员负责的片区刚好新开了一家沃尔玛,他的销售额和提成会上升;但这只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因此公司不过是在为他的运气买单。而如果销售员只是因为运气不佳而遭受收入下降,他可能会郁闷地离开。这种人员流失可能造成麻烦。因此,很多公司仍采用相对复杂的薪酬体系,这样虽然管理难度和成本较高,但能吸引不同类型的销售员;为减少运气因素对公平性的影响,管理者还可设置提成上限,或在绩效考核时注意评估销售员的主观努力,而非只以最终销售额为准。

区别于较早的研究,近10年来关于销售团队薪酬的研究不再仅从理论出发。虽然企业通常对自己的薪酬体系讳莫如深,但研究者已开始说服他们共享数据,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这部分是因为大数据的流行:管理者希望研究者运用先进分析工具,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激励员工的方法。最新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中,有些出人意料,有些则证明了传统薪酬规则的有效性。

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教授汤姆·斯蒂恩伯格2008年发表的论文,是这批研究中较早的一项成果。斯蒂恩伯格说服一家办公设备B2B公司提供几年的销售和薪酬数据,分析每名销售员的薪酬对其表现的影响,并尝试从中总结一般规律。这家公司薪酬体系比较复杂:销售员的薪酬包括底薪、提成、季度绩效奖金、年终奖,以及与特定销售指标挂钩的超额提成。斯蒂恩伯格重点考察的是,有无证据显示销售员利用规则漏洞,为完成指标提前或拖后签单。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钻空子行为并不会为公司带来更多收入,所以为此提供奖励纯属浪费。

德胜洋楼的员工报销不需上级签字,这就是对员工人格上的信任和尊重,旨在让员工主动地塑造个人诚实品牌,但又不会因此失控,公司还有一道“个人信用系统”作为底线和保障。这就使个人自我约束的主动性与纪律制度约束的被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nlc202309050105

斯蒂恩伯格发现,虽然销售指标完成情况关乎大笔奖金,但没有证据表明销售员会利用时间差玩数字游戏。他认为原因在于,这家公司的客户严格按照自身需要签订合同(例如只在季度末或年末签单),且监督管理力度足够强,能够防止销售员钻空子。对于大多数企业的销售部门,销售指标和奖金都是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项研究很有意义。2011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桑约格·米斯拉和斯坦福大学的哈里克什·奈尔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一家财富500强光学企业销售部门的薪酬体系。与上述公司不同,这家公司采用相对简单的薪酬方案:销售员薪酬包括底薪和绩效提成;与很多大公司一样,为防止奖金总额过大,设置提成上限。

经过数据分析,米斯拉和奈尔得出结论:设置提成上限有损总体销售业绩,取消奖金封顶对公司有利;此外,鞭打快牛的管理方式影响了销售团队士气。销售指标的设置和调整是销售人员薪酬方案中非常微妙的部分,对于鞭打快牛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如果不提高指标,销售员太容易拿到提成和奖金;但也有人认为,公司在一位销售员取得出色业绩后仍提高指标,实际是在惩罚最优秀的员工。

米斯拉和奈尔预测,如果取消提成上限,且不再设置销售指标,销售额将上升8%。这家公司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结果下年度全公司营收上涨9%。

研究发现,薪酬方案中的底薪和直接提成对销售员的影响较为相似,而其他薪酬规则对不同类型的销售员产生了不同的激励效果。例如,超额提成能持续激励顶尖销售员,使他们完成指标后仍保持投入。季度奖金对低绩效销售员最为重要:年度目标和年终奖金对高绩效员工激励效果更强,而低绩效员工更需要短期考核来保持动力。这与教师激励学生的方法有些类似:对于优秀学生,只需等他在期末考试中发挥水平;较差的学生则需要用小测验不断刺激。我们的研究证实,销售团队的激励也是同样道理。

走向田野实验

近几年,部分企业不仅与学术界共享销售和薪酬数据,也开始同意研究者展开短期田野实验,对照检验不同薪酬方案的效果。引入田野实验前,大多数关于销售人员薪酬的实验都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对象一般为志愿者(以学生为主)而非现实中的销售员。从模拟环境来到真实环境,这让实验成果更具现实意义和说服力。

举一个实例。我和同事达斯·纳拉扬达斯最近与一家南亚耐用消费品公司进行合作研究,该公司销售部门一直采用简单的固定比例提成制度,不设置销售指标、奖金和超额提成。管理层打算尝试设置奖金来进行激励,因此我们用了6个月时间,用对照实验的方式测试了一系列薪酬方案。

其中一项方案是:“如果一周内销售业绩达到6单位,周末发放奖金”。另一项方案运用了损失规避原理,在表述上有所区别:“如果销售业绩达不到6单位,取消周末奖金”。按同样的思路,公司管理者建议测试另一个更极端的方案:“每周初发放奖金,但如果当周末完成销售指标,须全数退还”。

结果是,在这三项实验中,得到奖金激励的实验组表现均超越了没有奖金激励的对照组。但损失规避原理并未发挥明显作用,我们认为部分原因在于实验使用了流动性较强的现金,并计划以后尝试实物奖励。

无论年终奖发放形式多么独具创意,职场人最喜欢的还是现金,因为“把钱拿在手里的感觉最踏实”,只有满足了物质需求,才能往更高层次需求上升。

如果以奖励而非奖金的名义发放现金,对销售员表现有何影响?一般来说,奖金或分红被看作交易行为,奖励或馈赠则被认为是人与人之间善意的交换行为。在本项实验中,我们无条件发放了现金,并告诉员工这是公司的奖励。我们发现,发放奖励的时间节点会直接影响销售员的态度:如果在考核周期刚开始时发放奖励,销售员认为这是上一周期努力工作的回报,因此当前周期容易偷懒;如果告诉他们当前周期结束时将发放奖励,他们会更努力。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公司希望以此与员工建立友好互惠关系,就应谨慎选择发放奖励的时机。

另一项田野实验发现,相比等额现金,销售员更看重带薪休假券、电器等非现金奖励。随着更多研究者和企业合作进行实地试验,销售部门管理者将可能找到更有效激励团队的方法。

积极尝试不同方案

我在企业销售团队薪酬领域的研究已持续10年;有时我会想,如果回归管理咨询老本行,我能给销售部门管理者提供哪些具体建议?

取消上限,能够让销售员和公司都受益。只要薪酬制度公正、公平,高于上级或主管,属于多劳多得原则,这也是正常的。

在一些方面,我的观点非常明确:公司应取消提成上限;如果考虑到内部平衡不得不设置收入上限,也应让它尽可能高。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如果各种业绩水平都有相匹配的激励手段,总体销售额将提升。某些销售员的收入暂时超过上级甚至高管,虽然这可能引来问题,但有证据显示,如果取消不合理的提成上限,公司整体将受益。

我建议销售部门管理者在设置和调整销售指标时保持高度谨慎。例如,我的研究显示,鞭打快牛会造成不利影响。对于超额完成年度指标的销售员,管理者容易觉得指标定得太低、应该不断加码;但一定不要让销售员感觉薪酬体系不公平或受运气因素左右,而销售指标调整不当恰恰容易引发这种感觉。如果经济下行等客观因素导致销售指标难以完成,建议管理者在年中下调指标。设置目标的关键,在于将鞭策的力度保持在合适水平。

基于我本人的研究,我建议企业销售部门采用多样化的薪酬体系:不过于复杂,但也为能力各异的销售员设置相匹配的激励手段(如季度奖和超额提成),尽可能让整个团队一整年保持投入。

最后,我建议企业销售部门对薪酬体系多做实验。近10年来,企业开始认识到实验、尤其是分组对照实验的价值,消费品行业的很多公司现在都通过不断实验来优化定价。激励手段变化引起的员工行为改变可能显著影响公司收入;作为一项主要成本,销售团队薪酬亟需有效管理。因此,我们仍需通过对照实验来探索销售团队的最优薪酬体系。与学者合作进行实验,企业将从中受益:让受过严格训练的研究者负责,实验环境将更完善、流程更规范,且结论更严谨。如果能有效激励销售团队,企业整体将更优质,使员工和股东共同获益。从这个角度说,销售人员薪酬研究具有更广泛的价值。

上一篇:6s与质量管理下一篇:魏书记村“两委”换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