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自动控制真题(精选6篇)
初试部分:
一、00年---12年、除2008年,真题为非回忆版(09、10、11、12年真题为考试的时候在考场上记在草纸上记下的)并附答案;
二、时长21小时的《自动控制原理》初试强化视频内容,大小4.04G,此视频是独家资源,市场上在没有第二份,价值斐然,机不可失,错过了就没了!
三、近几年本科阶段自动控制原理的期中期末试题并附答案,绝对有参考价值;
四、本科阶段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课程大纲与笔记;
五、大连地区最好辅导班的砖石VIP保过班内部全部资料,内容详尽,也都是大工内部权威资料;
六、近几年自动化在读研究生的考研专业课总结,很有参考价值。
大工2012初试自动控制原理回忆版
第一题,弹簧和阻尼器结合的求微分的题
第二题,给出一个结构图求传递函数,不是用梅森增益公式求的,结构图很简单,但是结构有点复杂,一共三问,第一问求
传递函数,第二问在1(t)情况下求输出c(t),第三问,R(t)为0,求扰动传递函数。
第三题,求根轨迹,是一个四个极点无零点的题,然后求稳定状态下K的范围,求临界稳定下无震荡的闭环传递函数。
第四题,给出一个结构图,让求出开环传递函数,然后画出结构图,然后用耐奎斯特判据判别其稳定性,也许这种题是常考题型,但是给出的结构图却很不常规,注意下!
第五题,给出对数坐标图,然后求两个传递函数,并比较两个传递函数的动态性能指标。第六题,给出结构图,求离散传递函数,判断稳定时K的取值范围,给出输出,让求稳态误差,比较复杂,比较猪怪!
第七题,给出描述函数,给出结构图,两问,忘记了怎么求了,反正不符合常规,以前一直在考求奇点画相平面图,不知 道今年是怎么了,感觉复习的点都不考了…….第八题,给出结构图,让画出状态空间图,第一问,并给出X1和X2求状态空间表达式,第二问,问是否能改变a之改变系统的能观能控性。此题出的很不符合常规哈!
第九题,给出连续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让求出离散空间表达式,这个题偏的真是无可奈何的,完全不是我复习的点。
1 存在的问题
1.1 两极分化严重
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理论基础普遍不扎实, 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易被社会上或校园里一些不正确的观念误导, 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一部分学生存在偏科现象, 数学类课程尤为突出;还有一些学生易情绪化, 由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上课、听课。另外, 由于部分学生无学习压力, 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总之, 各种原因导致课堂上学生听课效果两极分化,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也不例外。
除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听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外,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也决定了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自动控制原理内容涵盖了线性代数、工程数学、信号与系统等对数学要求较高的课程, 整体学习难度较大, 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师授课的进度。另外, 目前教师授课的内容主要是讲授教材上的理论, 大部分学生没有实践经验, 不明白这些理论知识的作用, 因此对这门课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当然, 每个班都有一些较为优秀的学生, 虽然不排除一些学生是为考试而学习, 但真正学习好的学生大多有人生规划, 有参加实践的经历, 如竞赛培训等。因此, 排除学生个人原因外, 造成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课堂两极分化现象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其应用性不够。
1.2 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端正
一般的作业形式是给学生布置课后习题, 而一道课后习题通常仅考查一个知识点, 且几乎没有应用背景。课上不想听或没听懂的学生完不成课后习题, 也没有将习题弄懂的动力, 常常通过课后抄答案或同学作业的方式应付教师检查。部分课上能听懂的学生对完成课后习题也不十分感兴趣, 提交的作业有些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有些则是抄袭的。整体而言, 学生应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1.3 实验效果欠佳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共安排9次验证性实验, 每次实验至少两人一组。根据近几年的实验情况分析, 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明显高于理论学习, 但学生的兴趣只在于实验结果, 对实验原理关注度不够, 且多人一组, 经常有学生处于“打酱油”的状态。因此,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依赖性较强, 多人实验, 有人做就好;实验箱设计的电路系统由若干个运放模块构成, 没有具体的应用背景, 学生只要按实验步骤进行就可顺利完成, 没有任何成就感, 也没有对系统组成原理深究的兴趣;实验箱完成的实验中, 有的实验效果不明显, 如波特图特性测试实验。总之, 实验形式单一、多人实验等是造成实验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2 思考及对策
2.1 小班授课
一般高校小班授课大多应用在口语类课程, 但我校近期正在进行大教室改造, 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全面实施小班授课, 这无疑对提高我校各学科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不如高中生, 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一旦全面实施小班教学, 一个课程班20人左右, 教师能和每位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再加上我校实行教师坐班及每周六小时答疑制度, 都将为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效果两极分化的问题, 通过小班教学, 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 课后、课上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能保证大部分学生跟上授课进度, 缩小两极分化。
2.2 改革教学内容
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学生, 上课不能花太多的时间在理论证明上, 因此, 教师平常授课应尽量简化推导, 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 上课多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让学生第一时间感觉到所学理论有用, 将来从事的工作可能用到这部分知识。
目前, 我校自动化专业开设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为85学时, 配套实验17学时, 授课内容包括经典控制论和现代控制论, 笔者建议应用型大学采用分开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针对授课学生的特点, 每章的学时分配和侧重点与传统教学相比, 应进行略微调整。笔者的做法是:现代控制论部分采用类似讲座的形式, 花较少的学时对学生做概念普及;非线性部分仅局限在描述函数法和相平面法的使用, 不做拓展;根轨迹法仅介绍其绘制方法及简单的分析方法, 不做进一步校正处理;线性时域、频域的分析与校正, 离散系统分析与校正作为课程的重点内容。课程的大致比例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在讲授三部分重点内容时, 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 反馈、校正的思想, 还要做好各种方法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授课时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增强应用性。图3为连续系统时域分析与校正概述部分的授课流程, 以炉温控制系统实例讲解控制理论中控制思想及各指标的意义, 并将这个实例贯穿整个章节。
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在近几年的电子竞赛、智能车大赛、单片机比赛中均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获智能车大赛全国特等奖一项, 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二等奖一项, 其他奖项多项, 参加竞赛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并具备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为此, 笔者在平时授课时, 会留出一些时间, 请获奖的学生讲解竞赛中用到的自动控制理论知识。这样, 通过学生讲述应用实例, 能更有效地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改革作业形式
2.3.1 作业提交方式改革
课后习题作业以小组的形式提交, 以每班20人为例, 5人一组, 轮流担任小组长, 小组长负责提交本小组的作业, 小组长成绩即代表本组成绩。通过责任意识的强化, 端正学生对作业的认真态度,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2.3.2 补充大作业
在学习连续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与校正及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对应的大作业。大作业的总体思路是通过辅助工具的使用, 掌握自动控制思想、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例如:为强化自动控制思想, 可以指导学生调试任何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可以布置一道电力电子课程中的BOOST升压控制系统, 要求他们在一周内用仿真软件 (如PSPISE) 模拟, 修改电路参数, 通过观察输出数值掌握系统性能的变化, 从而掌握看性能调参数的本领。如为强化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 可布置一道工作原理比较简单的水箱液位控制系统 (如图4所示) , 要求学生两周内完成系统建模、MATLAB仿真、系统性能分析、PID控制器设计 (系统校正) 等。大作业仍以小组方式完成, 各组代表上台展示, 其他学生台下点评。通过以上形式, 营造同学间竞争的氛围, 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明白自动控制理论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改革实验形式
在不增加现有资金投入和课时的情况下, 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人一组独立完成是关键。在原有单一实验箱验证的基础上, 引入MATLAB软件辅助设计及验证。由于实验箱采用的是运放电路, 建模简单, 在硬件实验的同时, 建立MATLAB的SIMULINK仿真模型, 无需花太多时间, 因此不会给实验过程带来太大的压力;学生建立仿真模型的同时, 就是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仿真结果比模拟电路结果明显, 容易准确验证相关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使用MATLAB软件, 培养他们借助有效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帮助他们提高自动控制原理学习的能力。
3结束语
针对应用型大学学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小班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作业形式、改革实验形式等对策。在学校资金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建立自动控制原理理论学习平台、实验学习平台及实践平台, 各平台彼此联系,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2、之后便是根据你的自我介绍和自荐信提问。
如果遇到一些比较刁钻的老师,便会故意为难你,比如问你的专业和他教的专业哪个难,无论你说哪个,他便会说另一个怎么怎么难来反驳,你再次反驳后,他依然会挑刺来反驳你,个人觉得只要说的有理有据,阐明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就行了。
问问题也会涉及到个人经历,比如问你为什么会担任____课代表,或者有没有参加过和专业相关的活动,以及竞赛经历,高考状况。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的城市中居住区称“____________________”
2、卫星城的概念强化了与_________________的依赖关系,在其功能上强调________________的疏解。
3、霍华德的_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部分。
4、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___________计划改变了巴黎的面貌,为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确立了规范,成为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5、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其战略目标在____________上加以规划落实具体化。
6、在城市规划当中,居住区边缘与机场跑道近端的距离不得小于________公里。
7、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为依据,进一步深化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的规划意图,为有效的控制_____________和实施_______________而编制的详细规划。
8、一般认为城市干道恰当的间距为__________米,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_____米km/km2。
二、简答题:(共六小题,共70分)
1、简述名城保护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10分)
2、简述《雅典宪章》的主要思想。(10分)
3、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前期分析阶段的工作内容。(10分)
4、绘制意大利圣马可广场平面,并进行简要分析。(20分)
5、《周礼.考工记》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是什么?并根据其思想绘制草图并进行说明。(10分)
6、查处违法用地或违法建设的操作程序是什么?
2006 科目名称:城市规划理论 科目代码:363
一、填空题(共7小题 每小题5分 共35分)
1、城市规划管理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使用强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指标来控制。
3、管线自路面向下的排列顺序一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450年的《论建筑》的作者是:_________时期的建筑师________________。
5、总体规划的图纸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雅典宪章制定了一个_____________它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_________
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7、《考工记》记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道路宽度有等级。
二、简答题(共5小题 每题13分 共65分)
1、建筑间距受哪几个因素制约?
2、绘制意大利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平面并简述其特点。
3、绘制意大利安农其阿广场平面并简述其特点。
4、简述荆州古城位置变化的历史。
5、简述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特点。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以北京为例论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2、以武汉为例谈谈城市形态与河流的关系。(2、3题任选1题)
3、谈谈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07 科目名称:城市规划理论 科目代码:648
一、填空题(共7小题 每小题5分 共35分)
1、城市规模包括两部分内容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大部分城市道路按_____、______、_______三级划分。城市排水制度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3、1933年,__________会议的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城市关系。
4、南朝都城________位于今天的_______。
5、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地段称为_______,宋代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的地段称为_______。
6、为了缓解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1942年,沙里宁在____________著作中提出了_________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布局理论。
7、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空间景观的形态构成的五大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共5小题 每题13分 共65分)
1、简述《周礼.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型制的影响。
2、简述霍华德“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并绘出模型图。
3、简述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4、绘制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平面简图,并对其布局及风格特征进行说明。
5、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内容。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
1、提出中国社会持续存在的社会分化而形成的城市空间分异现象的看法。
2、论述武汉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08 科目名称:城市规划理论(A卷)科目代码:650
一、辨析与填空题(共7小题 每小题5分 共35分)
1、城市干道恰当的间距为______米,相应的城市干道网密度为______。
2、城市取水点上游______米以内不得有________排入。
3、容积率是_____与_____之比,住宅建筑毛密度是_____与_____之比。
4、平江,是历史上______时期,_______城的名称。
5、清代平遥及太谷城市_______的中心,清代景德镇是 ______中心城市。
6、根据我国现行的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是_________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_________的法定依据。
7、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批有三个基本环节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简答题(共5小题 每题15分 共75分)
1、简述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点及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2、简述简.雅各布斯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主要观点及思想。
3、绘制历史中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并简述都城与环境的关系及各都城之间的位置关系。
4、绘制意大利罗马波波罗广场平面简图,并对其城市设计思想及美学观。
5、简述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论述城市环境容量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论述气候条件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2009 科目名称:城市规划理论(A卷)科目代码:64
4一、解释与填空题(共7小题 每小题5分 共35分)
1、热岛效应
2、城市用低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______,二是_______。
3、日照量的标准包括_____和_____。
4、美国学者______的《城市意象》认为,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_______的构成要素。
5、咸阳位于今天的_______市,是历史上______的都城。
6、中国古代的城市居住区称______,宋代以后城市中的市有多种形式,西南地区称________。
7、城市防灾规划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简答题(共5小题 每题15分 共75分)
1、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
2、绘制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平面简图,简述其规划布局特点及空间效果。
3、论述法国拿破仑第三执政时期巴黎城市改建的目的及意义。
4、简述城市地质条件对城市布局及城市建设的影响。
5、你认为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有哪些。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论述城市轴线在城市空间组织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论述泉州宋元时期繁荣发展以及明代以后衰败的原因。
2010 科目名称:城市规划理论(A卷)科目代码:646
一、填空题与名词解释(共5小题 每小题6分 共30分)
1、维特努威的论文集《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在城市建设上,对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精辟的见解。
2、南宋都城为______,也即是今天的______。
3、法国人柯布西埃在1925年发表了_________一书,将_________思想大胆地带入了城市规划。
4、住宅建筑紧密度以及容积率
5、水文地质条件
二、简答题(共5小题 每题12分 共60分)
1、简述城市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2、简述中国古代城市中塔、阁楼在城市中的布局及其作用,举例并绘制简图说明。
3、绘制古罗马共和广场的平面布局简图,简述广场空间特征及广场群设计设法。
4、简述巴洛克时期的园林布局及园林景观特征。
5、城市应该采取哪些防洪设施。
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
1、论述自然气候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举例并绘制简图说明。
2、对比印度昌迪加尔城的规划及今天中国大城市的某些规划设计、城市建设,谈谈有哪些值得今后借鉴的经验及教训。
2011年的就只能是我的回忆版了,记得不是太清楚。难度不大,填空题考了地下管线的顺序、简.雅各布斯的著作名其他的以前考过了好像是。
简答题广场图考的安农齐阿广场、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观点的比较、城市步行交通等。
论述题我记得比较清楚,第一个是中国城市发展和西方发展模式的比较;第二个是轨道交通对城市的影响。
Section A
11. M: I need to find a dentist; you said you know Dr. Smith well, do you recommend her?
W: Well, I had to see her a few times, but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e magazines in her waiting room.
Q: 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
12. W: I’m afraid I can’t show you the apartment at the moment, because the tenant is still living in it. It’s really a lovely place with a big kitchen and a sunny window for only two hundred dollars a month.
M: Sounds good, but we really can’t rent an apartment without seeing it first.
Q: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13. M: So, that’s what’s been keeping you so busy recently!
W: Yes, I’ve been tied up with (被缠住) my studies. You know I’m planning to go to the United States this coming summer, but I’m a bit nervous about my English.
Q: What is the woman busy doing ?
14. W: 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found out you had high blood pressure?
M: Shocked! The problem for me was that there no symptoms (症状); it seemed to have sneaked up on (悄悄接近某人然后突然出现) me.
Q: What does the man mean?
15. W: So, you’re just back from a trip to India. What were you doing there?
M: The trip was intended to bring to the world’s attention the fact that AIDS is not just an African disease; it’s also endangering (危及) other countries , notably, India and Thailand.
Q: What was the purpose of the man’s trip to India?
16. M: It’s quite clear from my visit this is a full-size comprehensive (综合性的) university. So why is it still called a college?
W: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is the second oldest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高等学府)in this country. We have nurtured (培养,培育) great minds like Thomas Jefferson and we’re proud of our name.
Q: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conversation about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17. M: Have the parts we need for the photocopying machine arrived yet?
W: I ordered them last week, but something is holding them up (耽搁).
Q: What does the woman say about the part needed for the photocopying machine?
18. W: The cafeteria provided many kinds of dishes for us today. Did you notice that?
M: Yes. Kind of (有点) rare, isn’t it?
Q: What does the man imply?
Conversation One
W: Hello, Patrick, is that you?
M: Yeah Jane, what can I do for you ?
W: I was calling about the apple tree that you were trimming (修剪,剪枝) yesterday. (19)
M: That was hard work!
W: I’m sure it was. It sure looked difficult.
M: Yeah, I’m glad it’s finished. Hauling the branches to the front for garbage pickup was no fun either.
W: Well, I don’t think you’re quite finished yet; some of the larger branches fell over into my yard, and I think you should come and get them. (20)
M: Listen Jane, I don’t see why I should do that. You eat all the apples that fall in your yard and you’ve never complained about that before.
W: Well, it’s easier to pick up apples than to drag tree branches all the way to the curb. (20) My kids pick up the apples, and the branches are just too big for them to drag.
M: Well, I guess you’ll just have to do it yourself Jane.
W: Patrick, I wish you would reconsider (斟酌,再考虑). We’ve always gotten along fairly well, but I think you’re out of line here. The branches are your responsibility.
M: Sorry Jane, I disagree! You take the benefits of the apple tree, but refuse to deal with the bad side of it !
W: Get the branches off my property or I’ll have to sue you. (21)
M: Yeah? For what? You’re taking those law classes too seriously (太较真, 太当回事)! (22) I’ll gotta go, I have to pick up my son.
W: You’ll be hearing from me. M: Yeah, yeah. See you in court Jane.
Questions 19 to 22 are based on the conversation you have just heard.
19. What did the man do yesterday?
20. What did the woman ask the man to do?
21. What did the woman threaten to do?
22. What was the man’s reaction to the woman’s threat?
Conversation Two
M: Did you hear about the air crash that occurred in South America recently? It was quite a tragic accident!
W: No, I didn’t see anything in the news about it. What happened?
M: A foreign airliner was attempting to land at night in a mountainous area of Argentina and flew into a hill!
W: That sounds really terrible! Did anyone survive?
M: No, everyone aboard, including the crew, was killed instantly.
W: What were the circumstances? Was there bad weather, a fire, or an engine failure?
M: Apparently, there were some low clouds in the area, but mostly it was just mis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ilots and the air traffic controllers.(23)
W: Weren’t they both speaking in English, the official international aviation (航空) language?
M: Yes, they were. But the transmission from poor-quality radios was slightly distorted (歪曲,曲解) and the accents of the Spanish speaking controllers were so strong that the pilots misunderstood a vital instruction.
W: How could a misunderstanding like that cause such a serious accident?
M: The pilots were told “Descend to 2-2, 000 feet.” The instruction actually meant 22,000 feet, but they thought they heard descend to 2,000 feet. That’s a huge difference, and it should have been confirmed, but it was not. Unfortunately, the terrain (地形,地势) of the mountains in that region extends up to 2,000 feet.(24)
W: So the pilots did descend to the wrong altitude (高度,海拔) then, thinking they were following the air controllers instructions.
M: Sadly enough, yes they did. It was a really bad mistake. Many people died as a result of this simple misunderstanding.W: Wow, that’s a powerful lesson in how important it can be to accurately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25)
Questions 23 to 25 are based on the conversation you have just heard.
23. What was the cause of the tragedy?
24. How high are the mountains in the region?
25. What lesson could be drawn from the accident?
Section B
Passage One
Edgar Poe, an American writer, was born in 1809. His parents were actors. Edgar was a baby when his father left the family. He was two years old when his mother died. (26) He was taken into the home of a wealthy business man named John Allen. He then received his new name, Edgar Allen Poe. As a young man, Poe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He was a good student, but he liked to drink alcohol and play card games for money. As an unskilled game player, he often lost money. Since he couldn’t pay his gambling losses, he left university (27) and began working for magazines. He worked hard, yet he was not well-paid, or well-known. A t the age of 27, he got married. For a time it seemed that Poe would find happiness, but his wife was sick for most of their marriage, and died in 1847. Through all his crises, Poe produced many stories and poems which appeared in different publications, yet he didn’t become famous until 1845, when his poem, The Raven, was published. There is a question, however, about Poe’s importanc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Some critics say Poe was one of America’s best writers, but others disagree. They say Poe’s work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28) and most of his writing describes very unpleasant situations and events. Edgar Allen Poe died in 1849 when he was 40 years old. It is said that he was found dead after days of heavy drinking. (29)
26. What happened to Edgar Allen Poe’s family when he was only two years old?
27.Why did Edgar Allen Poe leave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8.What do some critics say about Edgar Allen Poe?
29.How did Edgar Allen Poe’s life come to an end?
Passage Two
More than fifty years ago,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ed that literacy is a basic human right. It’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lives of individuals. However, it is estimated that 880 million adults around the world are illiterate, that is, they are unable to read or write. A majority of them are women. (30) More than 110 million school age children in the world do not attend school. Many others complete school or fail to finish their studies without learning to read or write. Many countries depend on the efforts of people who offer their time to help illiterate individuals. For example, John Mogger became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 of illiteracy three years ago, so he started teaching five prisoners in Brazil. In his teaching, he developed a system with this group of prisoners. He says his way of teaching can help anyone learn how to read and write with about thirty hours of study. (32) To learn his system, people must first know how to write letters of the alphabet (字母表) and learn which sounds they represent. The system divides letters into three groups . The first group of letters can be written between two lines. The second can be written between two lines but part of the letter is above the top line. The third group has letters that are partly written below the lower line. (31) John Mogger taught his students to write simple words from the letters. In this way, his students learned more than seven hundred words. Many of them can now write to family members. They also can read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30. According to the speaker, which group of people make up the illiterate population?
31.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John Mogger’s method of teaching the alphabet?
32.What does John Mogger say about his teaching method?
Passage Three
Farmers usually use ploughs to prepare their fields for planting crops. Ploughs cut into the ground, and lift up weeds, and other unwanted plants. However, ploughing is blamed for causing severe damage to topsoil by removing the plants that protect the soil from being blown or washed away. (33) Many farmers in South Asia are now trying a process called Low Till Farming. Low Till Farming limits the use of ploughs. (34) in this method of farming seeds and fertilizer are put into the soil through small cuts made in the surface of the ground. Low Till Agriculture leaves much or all the soil and remains of plants on the ground. They serve as a natural fertilizer and help support the roots of future crops. They take in rain and allow it to flow into the soil instead of running off.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Low Till Farming increases harvests and reduces water use, and this method reduces the need for chemical products because there are fewer unwanted plants. Scientists say Low Till Farming is becoming popular in South Asia, which is facing a severe water shortage. (35) They say the area will become dependent in imported food unless water is saved through methods like Low Till Farming. Currently, more than 150 million people in South Asia depend on local rice and wheat crops. Farmers grow rice during wet weather.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y grow wheat in the same fields. Farmers are using the Low Till method to plant wheat after harvesting rice. Scientists say Low Till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in the world of technologies working for both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33. What is the main problem caused by the usual way of ploughing?
34.What does the speaker say about Low Till Farming?
35.Where is Low Till Farming becoming popular?
Section C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者都是理性、自利的, 他们可以在预算约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 从而做出最有效的消费决策。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人”假设对许多经济现象的解释近乎苍白, 其局限性日益突显出来;而行为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对于人类消费选择与决策的观点大有不同, 它认为消费者的行为并不都是理性的, 因此将人类的消费选择与决策划分为理性与非理性行为, 并且认为人的消费行为极易受到自身的经验、感情等心理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弥补了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为我们分析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二、大学生分期消费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分期消费发展现状。随着近两年国家政策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 P2P市场蓬勃发展, 以及青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 分期消费一经推出, 迅速受到广大的大学生群体的追捧。作为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新的消费模式, 分期消费发展势头正猛。显而易见, 互联网企业已经纷纷瞄准了大学生网络消费分期市场, 认准了大学生分期消费的巨大潜力。其实在早些年, 银行曾推出过校园信用卡, 但是由于学生们大都选择超前消费, 又无法按时还款导致大学生信用卡叫停, 校园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大学生的信用风险问题在当时就已清晰的显现。而现今的校园分期平台就是当初校园信用卡的“升级”, 这次搭建了借款端与投资端的桥梁, 以这样一种创新的模式卷土重来。目前分期消费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接入电商, 以购物商城为分期方式, 其中以分期乐、趣分期为代表;二是现金分期, 爱学贷、我来贷等为此类型的典型代表;三是走进校园的苏宁易购任性付、京东白条、天猫花呗等传统电商旗下的分期产品。有调查结果表明, 京东白条和天猫花呗在学生群体中比较受欢迎, 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34.3%和37%, 再者就是分期乐占有18.5%的份额, 以及趣分期占7.6%, 学生主要选择在这几个平台分期消费。 (图1)
虽然分期消费模式出现时间不长, 在学生群体中仍获得较高的认可度。对于达到一定金额的消费品, 在具备分期消费的条件下, 有60%的大学生倾向于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 而选择一次性付清方式的只占40%, 这足以见得大学生对于分期消费的接纳程度已经比较高了。大学生分期消费的对象主要是数码产品。从图2可以看出, 大学生在购买电子产品时使用分期消费的频率最高, 占比高达65.7%, 而其中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一向是大学生分期购买的热门选择。由于大学生消费需求结构的多样化, 分期消费的对象不仅限于购买商品, 旅游、餐饮娱乐等活动也提供分期消费服务, 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分别已达到12.9%和8.9%。大学生还未工作, 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 每月的生活费只够基本的日常开销, 无法痛快消费。调查显示, 近六成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1, 000~2, 000元, 其中主要集中在1, 500元左右。这表明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以一次性付清的方式来购买一款数码产品比较困难。 (图2)
(二)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
1、消费需求结构多样化, 注重消费体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简单的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学生群体, 他们对于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包括学习知识消费、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等。大学生个人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 需求强度和需求层次的不同也直接表现为消费强度和消费层次等方面的多样化。
2、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大学生大多都已成年, 已经树立了较强的自我意识, 有较强的自我需求, 而且大学生一般都离家在外, 生活自理, 因此他们在消费购物的时候, 自然而然地会依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因此他们的需求往往能够充分地反映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但大学生 (尤其是初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大学生) 缺少生活经验, 对商品的了解不多, 购买经验不足, 所以在购买不熟悉的商品尤其是价位比较高、档次比较高的商品时, 容易被他人意见左右,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就会展现得越明显。
3、崇尚个性化、时尚化。大学生的好奇心强, 善于接受新事物, 追求标新立异, 展示自我个性。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消费经验不断丰富, 其个性化的追求会愈发明显, 在做出购物选择时会有较为明显的体现。社会商品供应的日益多样化, 为大学生的个性化追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大学生追求时尚, 苹果手机、发行、服饰等, 都是他们比较关注的时尚消费内容。
4、追求物美和价廉。大学生尚未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在外生活主要还是依靠家庭的支持。而且大学生的消费倾向趋向成熟, 除了日常饮食和花销之外, 一般倾向于挑选便宜实用的商品, 购买时主要考虑商品的价格和质量, 力求货真价实、物美价廉。名牌产品品质优良、知名度高一向备受大学生青睐。名牌商品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时髦”、“好胜”等心理需求, 而且购买品牌产品往往可以降低购买风险, 具有质量保证。
5、消费心理和行为缺乏理智。大学生年纪轻, 消费心理不够成熟, 容易受客观环境影响 (各种促销手段) , 在没有对商品进行全面认真分析和比较的情况下, 仅凭直觉购买商品。所以大学生在购物和消费的时候往往会带有较浓的感情色彩, 冲动性购买的案例屡见不鲜。从众、攀比等消费心理在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也均有体现。大学生在消费的时候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从周围人或大多数人的消费选择, 在周围人都选购某种商品时, 也容易激起其消费欲望。虽不多见但也存在有些大学生不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消费, 片面追求物质享受, 造成同学间攀比之风盛行的情况。
三、运用行为经济学研究大学生分期消费行为
(一) “心理账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心理账户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评价;第二部分是消费者将资源分配到相应的账户中去, 不同的心理账户是依据其财富来源划分的, 并会贴上对应的“标签”, 进行辨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预算机制, 会对消费者的支付起制约作用;第三部分是心理账户评估的频繁程度, 可以每天一核算也可以一个月甚至一年才进行一次核算。心理账户根据收支方向进行划分, 比如日常开销、教育经费、医疗费用、休闲娱乐等, 各个心理账户之间非替代性, 如人们一般不会选择把用于医疗保健的资金花在娱乐活动上。人们的消费决策由于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往往会偏离“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1、不同经济来源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我国在校大学生所得到的经济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 还有一部分是奖学金、助学金或者是学生勤工俭学所得。对于大学生来说, 父母给的生活费和自己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钱心理账户的划分是有差异性的。大学生还没有正式步入社会, 感觉不到赚钱的辛苦, 所以消费常常是冲动没有计划性的。虽然是同等金额的钱, 使用起来也毫无差别, 但由于来源不同, 大学生对于同等金额的这两笔钱的看法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 有的学生对于从校外获得的赞助会产生一种意外之财的感觉, 所以这笔钱花起来就愈加随意大方。大学生追求时尚, 紧跟潮流, 分期消费平台正好迎合了他们这方面的追求, 不仅消费现在, 更要消费未来。
2、不同消费支出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奢侈品心理账户和日常消费品心理账户就是根据这一依据划分出来的。这可以在大学生分期消费中得以验证。由于心理账户的影响,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大多比较节俭, 而对于苹果手机、数码相机等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理性高消费现象。比如, 虽然知道通过分期消费, 获得一部新款苹果手机需要支付的总额会比一次性付清多, 他们仍然会选择分期消费的方式。这是因为心理账户的潜在影响, 使他们对这两种支付方式的感知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二)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分期消费行为的影响。所谓从众心理, 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 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又被称为“追风行为”或“羊群效应”。人们会不自觉地受到他人或周边环境的影响, 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 继而产生模仿、攀比等现象。我国有浓厚的群体意识的历史文化传统, 而且大学生的消费经验不足, 这使得大学生在消费时更加注重他人的看法, 乐于追随大多数人的选择。大学生崇尚时尚喜欢名牌产品, 但他们中大部分人所持有的有限资金并不能满足他们这一需求。分期消费平台正好为他们追求潮流提供了有效途径。正因为从众心理的作用, 大学生分期消费在校园市场日益火暴起来。
(三) 自我控制对大学生分期消费行为的影响。行为经济学中, 人的自我控制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在进行跨期决策时, 可能会因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在未来产生的效用而控制自己现在的行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 市场上充斥的新潮产品使得大学生们应接不暇。如果大学生对于拥有最新款的产品有偏好, 则他们选择分期消费方式的可能性会很大, 即时消费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行为经济学中的多重自我的概念对消费行为的选择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即每一个行为人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都可能不具有理性选择理论所限定的单一的、内在一致的偏好集合, 但多数情况是行为人同时具有许多相互竞争的偏好。在大学生分期消费问题上, 多重自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当下所做出的决定对于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选择分期消费就意味着今后的一段时间, 都需要背负还款压力, 这时现在本位自我的享受跟未来本位自我还款的痛苦就会发生冲突, 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
四、行为经济学基础上大学生分期消费信用风险控制建议
目前, 我国有2, 0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 这无疑给网络分期消费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市场基础, 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的迅猛发展, 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消费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紧追潮流, 善于接受新事物, 购物欲望较强, 分期消费网络平台提供的快速便捷的服务, 愈发激起他们的购物欲望。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校大学生理财意识不强、攀比心理严重、还款意识和还款能力薄弱等特点。分期消费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助长大学生的一些非理性行为如过度消费, 引发信用风险。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大学生分期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的消费模式, 相关法律法规很不完善。国家应尽快改变这种法制不健全的境况, 对于大学生的违约行为, 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 以提高他们对个人信用的重视, 增强守信意识, 从而降低信用风险。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征信和评估体系, 为每一个选择分期消费的大学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交个人信用报告。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 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信用信息网络, 对大学生账户交易情况进行实时监督, 及时发现违约信号, 减少坏账的发生。
(二) 网络分期消费平台在推出各种分期消费服务之前, 应事先对大学生的还款能力、消费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提高社会责任感, 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在达成交易前, 应向大学生讲明其中的利害关系, 充分尊重其知情权。考虑到大学生还未正式步入社会, 社会经验不足, 考虑事情没办法面面俱到, 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 各消费平台应给予尽可能详细清楚的解释。建立标准统一的业务流程, 严格授信。加强客户服务中心建设, 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 及时发送还款提醒, 进行风险提示。网络分期消费平台可以与中国人民银行达成战略合作, 一旦出现学生无法按时还款的情况, 在个人的信用记录上会立即反映出来。提高大学生对个人信用的重视程度, 使其在下决定前考虑清楚是否能够按时还款, 对于不良信用记录对今后人生的深刻影响有充分的认识。知晓不诚信记录对于以后的信用消费也是不利的, 可能会被列入“信用消费黑名单”。
(三)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及理财教育活动, 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理性消费的校园环境。家长也应重视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注重学生理财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校园社团可以通过讲座、手抄报等形式进行消费知识宣传, 使同学们对于分期消费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在日常消费时, 应量入为出, 量力而行。学会自我约束, 调整心态避免因为攀比、盲目跟风而过度消费, 引发自身信用危机。
摘要: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异军突起, 但也伴随着较大的信用风险。本文以行为经济学视角, 对大学生分期消费行为进行分析, 并就其信用风险控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分期消费,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侯长海.大学生分期消费调查报告[R].北京:速途研究院, 2015.
[2]韩勇.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 2014.33.
【南昌大学自动控制真题】推荐阅读:
南昌大学考研真题06-09
南昌大学校徽12-02
南昌航空大学校徽07-04
南昌大学口语复试10-07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11-07
南昌大学迎新工作方案07-13
南昌大学寝室用电查询09-24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宿舍12-14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好吗05-30
南昌大学学生工作制度07-03